德育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6 05:1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德育故事

篇1

德育偏重道德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在大而空的德育中,學生的情感被擱置在一旁,單一死板的方法疏離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凌駕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于是,學生自然用消極的情感和態度來對抗這種強制性的灌輸。進入青春期后,這種空洞的說教和僵硬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因素。德育最缺乏的是情感教育的介入和輔佐,“不動情”難以“曉之理”。日本道德教育專家金井肇說,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種叫“無力感動”的疾病。

故事法緣于心理認同

故事法是基于心理學家薩賓敘事心理理論的基本觀點,并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心理特點而創造的德育方法,它通過持續性地讓受教育者感受和體悟的方式,從而實現了受教育者對德育理念的認同。

在班會課時,我給學生講了《乞丐的命運》這—故事。

上帝很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于是就化作一個老人來點化他。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說:“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討。”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元呢?”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后,我再出去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元呢?”乞丐聽罷,眼里閃著光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到那時,我就把我領地里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孩子們聽到這,全都笑了。我問:“你們笑什么?說說看。”

等孩子們七嘴八舌說完,我說:“如果目標定位是乞丐,縱然你有1000萬,你仍然是個乞丐!”全體肅然,陷入沉思……

這時我接著說:“理想要高遠,目標要清晰。”接下來,我指導學生當場制定遠期和近期目標。

道德學習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它更強調學習中的適應和調整,強調“回到自身”的反思與體悟,強調自我發展的過程。故事法正是適應了兒童的發展過程,通過故事的趣味性、感染,達到德育目的。這個過程在—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空洞說教的弊端。

德育需要兒童參與其中

激活兒童對道德學習的興趣,需要經歷—個外部影響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逐漸外顯的復雜過程,它要有兒童的參與和介人才可能實現。這個過程有三個步驟:動心、移隋、析理。

動心。德育故事必須有哲理性、鮮活性和針對性。古老的道理要用新的、吸引人的方式講出來。這樣的故事才更容易讓受教育者動心,從而產生體悟,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價值取向。

移情。移情是對—個人的個人特征和他人的特殊處境之間的差異產生的一種情感性回應,通過對他人處境的理解,能夠促使我們認識和體驗生活的意義。孩子們在欣賞這些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其中深刻的意蘊,感受生命的活力,理解其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從而形成認同感和正確的人生態度。

析理。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德育要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還要在生動的敘事之后加強析理。它不僅能為人提供鮮活的道德教育范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使人意識或感受到道德獲得、成長以及踐行的過程。這可以克服德育中存在的教條式灌輸、機械式訓練、枯燥式說教等問題。

故事法在運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遠離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情感世界,一切與兒童生活經驗、情緒感受無關的教育,都是無根的教育、無力的教育。

教師的點評務必要結合教育對象,促使間接經驗轉化為個人體悟,以起到引領價值取向和塑造品格的作用。

篇2

“做有思想的行動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懷者”應是每一個德育工作者育人的價值所在。

一、分享難忘故事,潤澤美好心靈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學生們沐浴德育的金礦,而用故事的形式來滋養德育又是學生喜歡接受的一種有效途徑。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經歷的事情充滿了人文性,情節性;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內容,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都會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達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這些故事的分享過程則要求老師精心安排時間,搜集故事內容,并根據學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層次地影響他們,從而讓故事來潤澤他們美好的心靈。

1.適時隨機演說故事,夯實文明基石

文明行為是道德的基石,榜樣的故事是點亮孩子文明習慣養成的一盞明燈。一個有思想的德育人會適時隨機地用多樣化的故事來滋養孩子,升華孩子的道德情感,規范孩子的文明準則。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晨間活動課、班隊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品德課等主陣地以及各時段、各學科,組織學生輪流演說故事,這無疑順應了學生想聽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陣地中升華。班隊活動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陣地,是師生之間進行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基本途徑,更是學生在集體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靈的空間。一次精心設計的班隊活動所起的作用遠勝于一百次空洞的說教。老師應充分利用好班隊活動課這一平臺,讓學生精心準備一個個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為主題的德育故事,有英雄為主題的故事,有關注人文為主題的德育故事等。如在準備以英雄為主題的故事時,老師可以根據不同時代選擇不同英雄來感染學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靈的英雄故事,還有每年的“感動中國”“中國驕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評選出來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對學生生命意識、崇高道德、社會主義價值觀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過演講,學生們從內容、聲音、服飾、情感等多方面營造了感染學生性情的氛圍,觸動著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震撼學生心靈的效果,使德育成為于無痕中達到有痕的教育。

(2)隨機時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隨機時段里,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實施教育。如發現學生在學習習慣上和生活行為上有很多毛病時,就可針對這些問題選擇德育故事,而且是他們同齡人的故事,以此為榜樣,不斷地糾正他們的行為,思想上向榜樣看齊,行為上向榜樣學習。如有學生在學習上有拖拉的現象,就讓學生找有關勤奮好學的榜樣故事,像《勤奮好學的故事》這本書里面記載著許多名人刻苦學習的內容,用海倫·凱勒、達爾文、柳公權、高爾基、海頓等人的事跡來感化他們;有的學生行為上不是嚴格要求自己,老師就讓學生搜集有關嚴于律己的榜樣故事,用《竺可楨》《》等故事來教育他們;有的學生在生活中顯得很無助,老師就讓學生搜集有關自立自強的德育故事,如《張海迪》《一個無手農民的自立自強故事》等……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同齡人班級中、校園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講述自己身邊的溫情故事。

(3)多學科中滲透。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學科教學、品德傳授、榜樣示范等多種角色于一體。多重身份的老師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來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讓學生分享新鮮的精神食糧,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課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所謂“大教育”不僅僅是單一學科,它還包括與各門學科相關的所有內容。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資料,可增加課外閱讀量,同時一起分享故事精華。為了有針對性地選擇精華故事,老師可以根據學科內容選擇相關聯的,語文老師可以根據文本的不同內容選擇故事,如選擇故事,讓學生接受堅強意志的歷練。學生們在這樣的立志故事里樹立崇高的理想,胸懷大志,放眼世界,靈魂得到了熏陶。這種做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時也是對教育無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詮釋。

時時處處事事中,我們力爭讓學生在故事里感動,在故事里立志,不斷地規范著孩子的行為,陶冶著孩子的情操,夯實著孩子文明道德行為的基石。

2.感悟體驗反思行為,升華道德情操

閱讀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進行消化、吸收、提煉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為學生內心的一根準繩,時刻提醒自己在這根準繩之內規范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處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煉和加工的過程就是撰寫心得體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華,提煉成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為方式。如學生閱讀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寫出了自己曾經不懂事而惹家長生氣的事例,告誡自己要重新規范自己的行為,從思想上去認識和改正。在后續的一些日記中,有學生寫出了自己孝敬家長的故事,有的還發表在報刊上,這又是一個監督大家行為的跟進過程。這樣的過程浸染著學生的心靈,使自己的不規范行為得以糾正,和其他同學一樣,成為同一起跑線上的精靈。

二、書寫難忘故事,積淀教育智慧

當老師把學生領進教育時空的那一刻,就與學生有了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生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老師的心。學生的喜怒哀樂里有老師關注的目光,教育引導式的幫助也就開始了,每一個片段里都有老師智慧的播撒,愛心的流淌,教育藝術的展示,與學生共經歷共體驗共反思,從而演繹著各種不同的動人故事。同樣,學生與老師牽手的一剎那,就注定會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學生調皮搗蛋的一幕幕,有學生袒露真誠與純潔的一幕幕……這些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是一筆心靈的財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階梯;對于老師來說,是一筆教育的財富,為更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更是提升老師教育藝術的見證。

1.讓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師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師是與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一個人,老師時刻都想著把最好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呈現給學生,一個又一個屬于師生的故事正在發生著,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作為老師都應該靜下心來,或提煉成功的經驗,或反思失敗的教訓,并把這些故事寫下來,這樣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長補短,也為同行留下經驗教訓,也成為老師自己反思教育過程的一種原始材料,使教師成為一個由“經驗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師。一種最真實材料的呈現往往可以讓自己和同行、更為那些教育專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尋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彎路,更有利于教育學生。以一個平凡老師的視角書寫對孩子們別樣的愛,用心記錄教育軌跡,記錄一些教育的缺憾與缺失,記錄一些教育的靈動與亮點,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師的金光大道奠定堅實的基礎。

2.讓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學生成長的動力之源

學生在校的時間與老師相處最久,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多。彼此之間的教育故事也時時在發生,老師要想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學生寫的日記去了解。為了讓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學生成長的動力之源,作為一個德育人,應注重細批學生的心理日記,對學生記錄的一個個真實的校園生活故事給予高度關注,或采用個別交流與課堂展示討論等辦法鼓勵學生用敏銳的目光去捕捉發生在師生間、同學間的瞬間。學生在關注學生之間的故事時,學會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實,學生寫的校園故事是最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有師生之間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當他們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時,雖然敘述的語言有明顯的偏向,但老師的評語給了他們正確的導向,他們都會很快樂地接受,當然也有觀點碰撞的時候。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文字里體驗了接納別人意見的習慣,默默地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與處世習慣,說明他們的思想正在成熟。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們明白了許多道理,回頭再讀這些小故事時,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來自于學生,用之于學生,成為學生成長的強大動力之源。

篇3

十二年的德育工作,讓我深刻意識到認真傾聽學生說話有多么重要。因為,哪怕是學生的一句話,背后都是一個柔嫩心靈的認知世界,那個世界里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更帶給我們以思考。

“我對生活都很滿意”,一男生緊皺眉頭說,師追問:“你可以說出兩點你滿意的地方么?”男生無語,眉頭依然緊皺。一個14歲的男孩說:“我對生活都很滿意”,本就令人費解,緊皺的眉頭也暗示出此話的可疑,不能具體說出滿意的地方,再次證明“我對生活都很滿意”的虛假與敷衍。他為什么皺著眉說自己對生活都很滿意,又無法具體說出哪里滿意呢?

帶著疑惑,我與其父進行了長談,其父泛泛地說,這樣……那樣……總之都很好。當我問起,孩子總是緊皺眉頭的事,其父說沒有在意,問到在家還有沒有特殊的行為時,其父只說,男孩從不與家人一起吃飯,每當家人吃飯時就一個人端著碗,夾些菜蹲在一邊,吃完了事。男孩言語行為的反差,在家行為的特殊,讓我覺得男孩一定有不為人所知的心結。

我于午休時間走到男孩身邊,他低著頭,我輕撫他肩膀,他略抬頭,并未用眼睛看我,眉頭依然緊鎖,我伸手撫平,他微震,沒有躲開。待眉頭舒展后,我說,不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么?好一會兒的沉默后,他點頭,說嗯,為什么呢?又是沉默。

我聯系男孩父親,希望家長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矚其晚上做些孩子喜歡吃的菜,等孩子放學一起吃。

下午放學,我站在班級門口,拉著男孩的手,囑咐他路上注意安全,并說:“今晚和爸媽一起吃飯,明天告訴我你的感受,好么?”

第二天,男孩上學來,我問,一起吃飯了么,嗯,感覺呢,不好。

下午我到班級,看見只有男孩一個人在座位上,他抬頭看我,眉頭緊鎖,我抬手,撫平,他落淚了,只是無語,我坐下來,我想等待,等待他主動讓我走進他的內心,幾次抽噎,“沒有人管我”,伴隨著又一輪的哭聲,帶著委屈和難過。我只是拉著他的手,這時候的言語教育是多余的,他最需要的是一個聽眾和毫無顧忌的發泄。

斷斷續續的言語中,我了解到,他覺得沒有同學喜歡他,都討厭他、孤立他;父母也整天忙,除了吃和給錢,沒有關心過他。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很痛苦,就想把自己放在一個小空間里,最好誰都沒有。

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單獨找到班上幾個陽光活潑的男孩,囑咐他們幫助他順利回到班集體中。隨后我又聯系了男孩的父親,告知他孩子內心的想法,囑其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

思考一:家長都覺得自己很關心孩子,孩子有什么需要就說出來,家長能滿足的都滿足了。家長的這種想法沒有錯誤,但他們所謂的關心,只停留在物質層面,吃的,穿的,甚至直接就是給錢,他們覺得已經足夠了,孩子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其實這遠遠不夠,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的精神關注,包括傾聽他的樂事難事、陪伴他看書看電視、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悅、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等等,這樣的關注遠比一頓豐盛的飯菜更能讓孩感到幸福,因為關注背后的是來自于父母的深切關愛,是愛的流露。

另外,家長認為孩子有想法應該說出來,其實,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你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是什么都和家長交流的嗎,似乎不是。孩子正處在青春期,擔心內心的想法得不到家長的認同,所以往往不愿意說出內心的想法,加之家長的威嚴、責備,孩子就更三緘其口了。那么,面對孩子,家長就束手無策了么,也不是,家長要多觀察孩子行為、言語的變化,根據這樣或那樣的變化,判斷孩子的心理狀態,必要時加以正確、合適的干預。

很多家長,當老師告知孩子發生狀況時,還是茫然不知,原因就是缺少觀察、關注,覺得孩子有吃有喝,每天上學放學,就長大了,其實,全然不是。看到發生的狀況,有的家長諾諾幾句,依然故我,有的家長則以忙、沒有時間、不會、不懂等等為理由推說,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能否得以解決,家長的作用很關鍵。家長給予孩子更多愛和關注,讓愛的陽光一直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出現問題的比例相對少些,“問題孩子背后一定會有一位問題家長”,也道出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中的關鍵作用。

故事二:“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我在家里是多余的”,當一個15歲的男孩哽咽的說出這句話,我一邊皺眉,一邊心酸。皺眉,是我不解究竟怎樣的家庭環境讓天真無憂的孩子感覺自己是多余的呢,心酸,是為這樣小小年紀便背負如此沉重想法而感到酸楚。

孩子的父親也在旁邊,一臉的怒氣。

我選擇讓孩子開口,“我要離開這個家,我不愿意呆在這個家里。”“那你說,這個家哪里讓你不滿意了?要是我,那我走,打工去;要是你繼母那娘倆,我就把她們送走。”還未等我開口,父親大怒質問。

我側身擺擺手,示意父親冷靜,回身正要問孩子原因,孩子已是滿臉淚水,只是無聲。我拍拍孩子的手,孩子平靜下來后剛要張口說話,父親起身開門出去了。

“繼母和她帶來的妹妹總在我不在的時候說我不好,說沒見過像我這樣不好的小孩兒,父親也覺得我不好,我甚至不如家里的狗,我爸每天無論回來多晚都會給狗喂食,摸摸它,對我問都不問,飯做好了,也沒人叫我,就好像家里沒有我一樣。早上,我說給他們盛飯,他們都說不用,然后自己去盛飯,我覺得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又是一陣哭聲。

我知道孩子明顯感覺到了父親和繼母的冷漠,但我又不得不加以安慰,“爸爸忙于秋收,忽略你也許不是有意的。繼母的做法,也許是你們缺少溝通,有些誤會。相信老師,你爸是愛你的,你是家里的一員,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放心,你永遠是爸爸心里的好兒子,他只是把希望全都放在你身上,所以對你要求嚴格一些。”

讓孩子回班上課,走廊里看見了正在抽煙的孩子父親,他抬起頭,一臉的無措,“孩子一點兒也不聽話,頂嘴,事事針對繼母,學習不用功,竟然想輟學不念了,氣死我了。”父親也是滿肚子的牢騷和失望。

我轉述了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父親分析孩子言語行為的癥結在于他的思想,孩子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也想擺脫這個想法,但父親和繼母的行為又每天在強化這種想法,使得他想擺脫又沒有辦法擺脫。于是,他矛盾,他痛苦,他無助,他用頂嘴、針對繼母、不寫作業、輟學來發泄,想找到矛盾的出口,但顯然,這個出口并不正確。

孩子父親意識到:自己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同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多尊重孩子,多關注孩子。回去后,也會和孩子繼母溝通,做好思想工作。

我來到班級,孩子看見我馬上在座位上站起來,并望向窗外。“爸爸走了,他說讓你放學回家,他們等你吃飯”。

孩子的眼淚又流下來了。

但卻并未提及輟學、多余的話題。

我說:“父親是愛你的,理解他吧!”

孩子未做聲,遲疑一會兒,說:“我考慮一下。”

思考二:父母離異后再組家庭,雖然表面上又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了,但那只是對于父母來說,家又完整了;但對孩子來說,家永遠不會完整了,但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如何將這種傷害降至最低。

篇4

隨著“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各種冠以“微”的熱詞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國已悄然進入全新的“微”時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記:“微課堂”、“微教研”、“微觀察”、“微課程”、“微公益”……“微”時代下的課堂內外會有什么樣新的風貌呢?能否給我們教育教學新的啟示?讓我們跟隨幾位老師一起來體驗“微”教育吧!

策劃:李 淳

不確切地說,“微故事”是“微博客”的衍生物,其共同點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本學期,我擔任高一7班的語文科任老師,結合班情,開展了“語文微故事”征集活動。

我發出的征集通知是這樣的:

同學們:讓你的腦細胞興奮起來,一起跳個舞吧! 這是一次對靈感、睿智、情感和文字駕馭能力的挑戰―― 用140個字,講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要跟高一7班有關,要跟高一7班的語文課(含課內課外)有關。征文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培哥)

這里先說明三點:一是我的最初動機。我的初衷其實是要訓練學生們記敘文的細節描寫。因為我發現,學生們升上高中后,復雜記敘文特別是復雜的親情記敘文寫得越來越不知西東。要么把父母寫雷同了,要么文章平平、毫無亮色。在與學生面批面改作文的過程中,我針對他們屢教屢不改的作文“硬傷”,總結了五口訣:一是“把句子陌生化”(不自言自語、不搬用照抄現成詞語);二是“一步三回頭”(行文要反復扣題);三是“一美遮百丑”(以詞、句、段的某個亮點“搶救”整篇文章);四是大題小寫、虛題實作(構思要巧、切入點要小);五是“真人實意”(寫個性化的人,表達真實的情緒)。而要訓練這“五口訣”,我發現采用“微故事”的方式最為“經濟”“實在”。三是上述通知中的獎品是種誘惑,平日在推動某項“額外”工作時,我會“刻意”拿出一起令學生們感到“意外”的獎品,比如自己經常開會發的本子、水杯等紀念品,比如《讀者》雜志社贈送的訂刊“優惠券”,比如自己手寫一首詩或一幅對聯等等;三是通知中的“培哥”指的就是本人,學生們課余無尊長,沿襲畢業了的學長們的戲稱,而用“培哥”的稱呼也吻合“微故事”的輕松調侃色彩。

經過一學期的訓練,我發現“微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功效”,竟把學生們的德育、智育、美育總體提領起來。

德育:管理是嚴肅的愛

每當想起放學后培哥的身影,總會讓我們不寒而栗。“哎呀,培哥又要讓我們留下來了!”同學們竊竊私語。果然,第四節數學課后還得留下來。數學老師后來就習以為常了。“是你們培哥又要留你們嗎?”“是。”全班異口同聲地說道。“數學老師,要不你多拖拖課吧,這次我們不怪你。”有同學小聲地建議道。只見數學老師狡黠的眼睛一閃。“好,我們接著講課。”放學鈴響了,只見數學老師向我們揮了揮手,說:“祝你們好運。” (陳海強)

一直在不緊不慢地背著《離騷》,誰知道老師要我們馬上默寫《氓》。正在辛苦回憶時,老師說:“不會背的自己出去外面走廊背。”因為自己真的不會背,所以我迅速拿起書走到外面。一陣風吹來,我立馬知道現在已經是冬天了,天上還偶爾下了幾滴雨,伸出手去接涼涼的。可能是溫度讓腦子更清醒,讓自己更有前進的動力,沒用多少時間我就背下了《氓》。(肖雅彬)

語文教學管理中的細節數不勝數,但如何做到精細呢,這對老師來說確實難以把握,在我的教學管理實踐中,主要靠規則。我把規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程序,即該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制度,特指規則中警示學生不該做的事情,包括做錯了怎么辦。我美其名曰“基本法”。

陳海強同學寫的微故事是寫“留課”,上學期期末考臨近,為了讓大多數同學語文成績能明顯進步,我采取“留課”形式,陪著學生們一起“補讀”和“補默”。為了不使初衷太霸道和強勢,我動員的時候說:“剛下課,食堂太擠,你們也買不到飯菜,我們可以多讀20分鐘。人在饑餓的狀態背書效果最理想;而且此時校廣播臺的鋼琴曲剛播出,伴著音樂讀書,人生大享受啊!培哥也陪你們一起享受。”動員之后就定方案,即背誦的量和默寫的質。這樣試了十次,效果還不錯,學生也嘗到甜頭,有部分家長還打來電話表示支持。

肖雅彬同學的微故事是寫“背書”。在“基本法”中,不會背書或不及時背書會受到適當懲罰,這次的懲罰是到走廊上站著背書。我的“動人”解釋是“讓全年段都知道你的刻苦”。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會背的有榮譽感,能安靜的在教室里默寫;其次是讓不會背的同學有緊迫感,下次不會再犯。教學管理有松有弛,但總體應是嚴肅的,對學生的“懲罰”不能娛樂化。我的體會:管理,先把學生當“傻瓜”。當然,不是真說學生傻,他們聰明著呢!但制訂“基本法”時就要假定所有人都不聰明。規則做得不細、不透,學生就可能心存僥幸。

智育:告別“啞巴語文”

一天,班里的同學都像往常一樣被語文老師留下背文言文。當晚,在宿舍,林海強同學在熄燈后不知是哪根筋搭錯了,放著好好的覺不睡,突然念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生管老師在門外看了看后,搖了搖頭,便無語地離開了。午夜時分,大家鼾聲正起,我起身小解。回來時,正欲關門,突然聽見海強兄喊了一聲:“豈不痛哉!”驚得我一身冷汗。(陳俊豪)

七班的背誦秒秒算開始了!培哥計時,俊豪用23”29完成《離騷》第二段,偉東因緊張耗時1’43”37,毓新以43”49暫居第二。很快,比賽進入膠著狀態,偉東與毓新以34”33獲勝。就在大家以為一切已成定局時,學霸江河以23”48差點撼動俊豪的地位。迫使俊豪再創新高,僅用時22”34。最后,他拿到培哥的獎勵:一張電影票。(黃曉娜)

語文教學能不能讓學生從“啞巴”走向“響亮”呢?我在本學期的嘗試首先是推行課前薦讀,讓大家按座號上臺演講。其次就是經典文段誦讀。誦讀似乎與提高語文成績沒有直接聯系,但是誦讀能培養良好語感,能增強學習自信,同時能積累名言警鐘,提高作文水平。

陳俊豪同學的微故事寫的是背《蘭亭集序》的例子。這則微故事期末被評為一等獎,獎品是水杯一個。這則小故事寫得形象動人的原因在于“豈不痛哉”四個字上。情景錯位會產生美,同時也體現班上開展的背誦活動既“痛苦”(即“折騰”人),也“痛快”(即會背的感覺真好)。

黃曉娜同學的微故事寫的是“背誦秒秒算”,這里補充說明一下,為了提高大家背誦的積極性,我開展了“倒背如流”“流水背”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剛好萬星影城與我校聯合舉辦觀影征文活動,我把獲得的贈票當作獎品獎給僅用23”29的陳俊豪同學。為什么要選擇《離騷》這篇文章呢?因為我把《離騷》“戲稱”為高中階段最難背的文章,鼓動他們“上了大學,可以把背誦《離騷》當作晚會節目保留下來”。

美育:領會“難言”的精彩

如同往常一樣,39號同學羞澀地捧著阿來《塵埃落地》輕聲細語并保持此姿態完成了此次薦書。不過座下和者寥寥,培哥說:“其實這本書中有一些的描寫。”我們一聽齊刷刷地睜大眼,等待培哥的下文。“老師,《白鹿原》也有啊!”鐘煒靖揮動著手中的書,嬌羞地說道。倏地,全班笑翻了。(林婕)

培哥講到《紅樓夢》“送宮花賈璉夫婦白日宣”一節,很“猥瑣”地問寶玉第一次性經歷是幾歲。同學們異口同聲“九歲”。我嘴快補了一句:“在第六回”。說完看見培哥很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又講到薛蟠有龍陽之好,調戲柳湘蓮,遭到苦打。我扯著同桌袖子,深情看著她,戚戚地說:“親愛的,你為何離開我?”原本嘈雜的教室頓時爆發出驚天動地的笑聲。培哥說:“海林是個老手啊!”我羞了……(鄭海林)

這兩則“微故事”共同提到一個話題:“性。”是文學恒久的母題,一直是被闡述和頌揚的對象。如何跟學生們講“性”,如何把握講“性”的尺度,一直以來是困擾我的問題。本學期班上開展了名著薦讀活動――我在卓越網上代學生們購買了44部書,然后每天由書籍持有者向同學們薦讀。而這些薦讀的書中,不能回避的似乎就是小說中的“性”。

在林婕同學和鄭海林同學的微故事中,我最后都把“難言”的“性”娛樂化,讓學生發笑。現如今與“性”有關的文字描述或圖片在電腦里比比皆是,回避肯定是回避不了的,只好正視。我通過文學作品的鑒賞,告訴學生“性”對于《紅樓夢》薛蟠、賈璉之流無異于道德敗壞、誨誨盜,但是對于《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性”則有求解放、求生存的一面。“性”有本身的文化營養,“性”是愛的進一步,“性”的基礎是愛,否則與動物無異。

篇5

美國著名的認知科學和學習理論專家Roger C.Schank指出:“人類生來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邏輯。”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回憶童年時代的學習生活時,所學的那些公式和課文,可能大部分都忘記了,但是,教師講過的故事卻永遠不會忘記。腦科學的研究也表明,當人腦的記憶鑲嵌在豐富的故事背景中時,記憶的效果最好。

講故事是一種人類生來就具有的能力和需求,講故事也是一門古老的教育藝術,從遠古先民用燧石在巖壁上刻畫,到口耳相傳的人類朦朧期教育;從孔孟、三字經、史記,到今天的文學、電影,故事歷來就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內容。為什么故事能在教育史上延續千年?這是因為,故事的本質是人類經驗和歷史的載體,它濃縮了每一個個體的經驗閱歷、思想和情感,人們用故事表達自己,與他人溝通,分享人生和價值觀,追求生命和意義,所以說,故事是世界永恒的主題。當歷史進入到2l世紀的數字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數字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很自然地受到師生的歡迎,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媒體素養,對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

數字故事的由來與發展

數字故事是20世紀計算機進入教育教學應用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納?溫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 AtChley)作為數字故事的先驅者,嘗試用計算機把過去的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講述制作成數字故事,受到觀眾的歡迎。隨后,他開始幫助人們制作數字故事,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數字故事的創作,并且在舊金山成立了第一個數字媒體中心,也就是現在的數字故事中心CDS(Center for DigitalStorytelling)。2002年11月底,來自8個國家以及美國25個州的代表聚集一起,成立了數字故事協會(Digitalstorytelling Association),數字故事迅速在世界流行起來。

進入網絡時代后,一批數字故事網站興起,受到數字故事愛好者的熱捧。例如,數字故事中心網站(htip://省略)是一個國際性、非贏利性的數字故事培訓組織,從事數字故事項目的開發和研究,為不同的人群(普通群眾、學生、教師、培訓人員等)提供必要的學習案例和學習資源的支持,此外,該網站的新聞欄里還公布數字化故事敘述方面的會議、專題討論會等。

在英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多個國家,都相繼建立數字故事中心的門戶網站,建立社區,并搭建論壇,如英國數字故事中心網站(http://digistories.co.省略)。在亞洲數字故事網站中,還成立了“數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Circles)”。“數字故事圈”是指一些普通的人緣于相同的愛好而形成一個固定的團體,他們相互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數字故事。這個愛好數字故事的小組,每隔一個月或一周舉行聚會,彼此交流。此類聚會活動對所有數字故事愛好者開放,是數字故事愛好者的交流平臺。

此外,還有專門面向教師的數字故事資源網站(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這是數字故事資源的集合,幫助教育工作者創建功能強大的數字故事,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各種數字故事資源,包括教程、最新的案例、教師的反思等。

數字故事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被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如結合探究式項目的學習、語言教育、數字故事競賽等。例如,美國阿拉斯加教育技術協會(ASTE)啟動了一個數字故事項目,舉行有關數字故事設計的iDidaMovei比賽。日本從2002年開始每年由大阪專區教育委員會和吹田市以及箕面市教育委員會聯合舉辦一次數字故事競賽,競賽的對象主要是面向高中生和大學生,數字故事的主題各異,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2001年,我在廣州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一個國際項目,一批來自澳大利亞的教育培訓專家在培訓班介紹并展示了澳大利亞學生設計制作的數字故事作品,當時,我就感受到了數字故事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魅力。之后,我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時,從國外文獻上了解到“Digital Storytelling”在歐美和澳大利亞等地教育中被普遍采用,對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很有價值。從那以后,我的研究生在上海、蘇州、無錫、海鹽等地的中小學開展教育研究,將數字故事的教學策略運用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受到了師生的歡迎,教學效果很好。

2007年后,教師博客逐漸在國內普及,教育敘事因受到廣大教師的喜愛而流行。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我發現可以培訓一線教師用PPT將教育敘事制作成數字故事。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最早使用數字故事的是在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中,我們將“泰迪的故事”設計成PPT數字故事,在教師培訓班播放,許多教師被故事感動得落淚。“泰迪的故事”取材于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國際圓桌會議上,美國一個著名的“與眾不同”網站(http://省略)上面的《三封來信》感人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因母親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學生泰迪由于教師的關心而改變了命運。現在,《泰迪的故事》PPT在全國各地的教師培訓中廣為流傳,成為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經典教材范例。

2010年9月,受到《泰迪的故事》的啟發,上海市教育工會組織了上海優秀女教師數字故事設計比賽。同年,上海音樂學院創作的《詠嘆夜鶯》講述了周小燕教授的故事,在教師節會場上讓許多觀眾深受感動。

近年來,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團隊積極參與了上海、山東、大連、深圳、新疆、四川等地的教師數字故事培訓班,并建設了數字故事網站(省略),促進了數字故事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普及。

現在,許多學校將數字故事運用到學校的德育工作、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培養中,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數字故事的設計和運用

數字故事在國外的應用研究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是基礎學科,還是拓展性學科都用講故事穿插其中,特別是在小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和書寫能力的培養方面,都用到講故事。而數字故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更是非常平常,如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來進行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培養。另外,以項目、競賽、數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 Circles)以及與學科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的數字故事活動,也已經非常普及。

數字故事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將感情融入教育傳播之中,能夠有效激發教師工作熱情,樹立熱愛學生的信念。數字故事用于課堂教學,有利于改進教育方法,增強吸引力,促進師生思想深度互動,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教育融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設計、策劃、語言、音樂、藝術、邏輯等綜合素養。一線教師要充分認識數字故事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把數字故事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師德教育、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廣泛開展數字故事制作與應用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已有的電腦以及PPT軟件,根據自己當前的教學目標,設計故事主線,并收集和加工相關的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等素材,按照講述故事的形式制成3分鐘~5分鐘的PPT。制作數字故事一般為以下幾個步驟:

1.選題,注意結合教學目標,同時要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

2.設計好故事主線,要構思好故事發展的線索,并考慮好與之相對應的圖片或者視頻,以及旁白和時間,用什么樣的背景音樂等。

3.用PPT等多媒體編輯軟件,將收集的材料按照故事講述的順序組合起來,注意美化圖片效果,配以與內容相匹配的背景音樂。

4.在教學中試用數字故事,讓學生在欣賞和感受中體驗數字故事。

5.總結數字故事的使用情況,找出優點和不足,以便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篇6

??四周都是不知幾千年前的墓和剛剛崛起的新墳,泥底下的人之前并沒有料到今日千里之外的我竟會來到這不知名的山上,他們也不會知道他們的骸骨被他們的子孫們用大塊大塊的水晶石覆蓋,要是我死后也能有人用這美麗的水晶石埋葬我那該多好啊。

??我沿著山嵴,一路走來,路上都是白透透的石頭,路,都是散落的水晶石鋪就而成的。

??然而,我腦海中在努力搜索能形容得出這種美的詞,無效。就我的閱歷經驗還遠遠的夠,

??但在我心里它就成了永恒的絕美的風景,無法描述。

??曾經,我做過這樣一個夢:

??在一個幽深的森林中,我看見了許多的金銀首飾,一路循走過去,我看到了一雙腳。那雙腳非常筆直,就那樣直直地伸著,但我知道那是個死了不知多少年的人的腳。心開始慢慢膽卻,退縮,我飛快地跑走了。

??因為,從前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姚小瑤的女人愛上了不知一個怎樣的男人,后來也不知道怎么了,姚小瑤竟英年早逝,也不知道死在哪里。而她就是因為從小跳芭蕾舞的緣故造就了她那雙筆直的腳。在我們那里她是個傳奇人物,我只是偶爾從大人那里聽說一點關于她的故事。

??后面還有夢,只是我忘了,那只是個模糊不清的夢,醒來一身冷汗。

??總之,姚小瑤是個傳奇人物,我也不知道她究竟是誰

??我怎么會夢到如此真實的名字——我小學的時候有個人就叫這個名字,現實中的姚小瑤家里很有錢,幾乎全校人都知道她,是個風云人物。

??是否夢中的那個姚小瑤是她現實中的神化,小時候的我烙印下來的事與人如今回味無窮。

??關于以前,本來我以為我的童年記憶被誰刪除了,我多努力想都無法喚起那記憶。

??還有的是小時候遇到過的一件,算是靈異事件吧:

??那個晚上,當然,爸媽他們不在家里,很晚了我都輾轉睡不著。小小的心里就有了鬼的存在,于是抱著枕頭想睡極了卻睡不著,就這樣半閉半睜時,忽然,不知從何冒出一個老公公,撐著拐杖,一點一點地從我床前走過,那身體似乎是半透明的。我呆了,眼睜睜地看著他走過,老公公走到窗口就不見了。我趕緊打開燈,打開門,用從所未有過的速度飛快跑出去,剛好有個平時和我家挺好的阿姨沒有睡,我就沖進她家,后來就沒說什么說在她家睡就立刻睡著了,驚嚇過度又極困了。

??現在回想來,還對那位阿姨挺感謝的,感謝她那晚肯收留我,否則我會不會瘋了都不知道。

??現在想起來那個應該不是鬼不是靈魂不是幽靈,因為人一到極至的時候會產生幻覺。

??像今年過年初二的那個晚上,又被嚇出一身冷汗,前幾個晚上我是跟姐姐睡覺的,但那天晚上她出去玩了不回來了,只剩我一個人“獨守空房”,我就鬧了失眠。

??大半夜我寫完了一個故事,想終于完成了個故事就興奮得睡不著覺了吧,還是沒能睡著,關上燈,蓋好被,就是怎么也閉不緊眼,再加上那天一天都在臥室里寫東西,沒有出去吃飯。我閉上眼努力地想睡啊想睡啊。突然,我聽到了什么!我恐懼地屏氣凝神,竟是聽到了在我旁邊有個呼吸聲,不管我呼不呼吸它都在旁邊響著。我差點就想喊上帝了,但我現在可不是小時候什么知識也不懂,于是我攬緊恐懼慢慢想,我今天這種極其糟糕的狀態使我產生了幻聽!我終于明白了。

??最后安慰了自己,有幸體驗到傳說中的幻聽,又增長了經驗,有何不樂

??有什么心里耿耿于懷著憋在心里不說又不痛快,說出來輕松多了。

篇7

他家附近有個監獄,星期天,常常有人趕來探監。那天,表姐夫拉了一個看樣子很有錢的人,那人問他要多少錢,表姐夫因為太累,懶得說話,只伸出兩個手指,意思是兩元。誰知那人毫不猶豫地掏出20元,二話不說,匆匆鉆進監獄。

表姐夫是一個老實人,當時,還沒有回過神,后來,他總覺得多收人家的錢有點內疚。于是,學經濟學的我,給他講了以下幾個故事:

“發明大王”愛迪生有件逸事,說是有一次,他想把一項新發明賣給某個廠商。在交易的前一天晚上,他與夫人商議該要價多少。他不知可賣多少錢,當然希望賣得越貴越好。于是,他發了發狠,說:“起碼也得要3萬美元。”等到第二天見面談判,對方讓他開價,他突然忍住了,沒有說出口。這時,對方先說了,“給你5萬美元如何?”愛迪生心中竊喜,立即成交。這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作為賣方的愛迪生,一下子多得兩萬美元的“生產者剩余”。

我在報上還讀到這樣一件事情。在中國企業購買外國技術的一次談判時,對方要價50萬美金,而我方能接受的價格最多是35萬。談判陷入僵局。這時,中方的一位女翻譯提議暫時休會。送外方代表出會議室時,中方翻譯惦記著她在讀中學的女兒昨晚背的一個英語單詞“被2除”,無意中順口說了出來。第二天,重開談判時,外方代表開口就說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30萬元”。原來,他正好聽見“被2除”,以為這是中方的出價,連夜打國際長途電話與公司領導進行磋商,最后決定把價格降到30萬元。但比中方原來的底線還便宜5萬,這是作為買方的中國人獲得的“消費者剩余”。

所謂“剩余”,是指一個人對一個商品(包括物品與勞務)愿意成交的價格,與實際成交的價格之差。每個人對某個商品的評價是不同的,因為這個商品對每個人的效用不同。一般來說,總是賣者的評價要低于買者,這是因為現代社會都是專業化生產,一個生產者的大量商品要賣給消費者,按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第一個商品的效用最大,以后逐漸遞減,所以,鞋匠手中的一雙鞋,對本人來說效用很小,而對消費者來說,這雙鞋的效用極大。

效用不同,評價不同,因而每個人愿意成交的價格也就不同,買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一般總是高于賣者同意出售的價格。這個價差,就是“剩余”的來源,也是最后可能達成交易的區間。如果沒有“剩余”的存在,一般是難以成交的。然后,通過雙方的協商,最后達成一個成交價,從而將“剩余”一分為二:“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剩余”多一些,只要是雙方自愿的交易,實際成交的價格,是不會逾越雙方的“底線”的。也就是說,只要是雙方自愿的交易,一定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只是雙方的好處有大小而已。

而“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孰大孰小,就要看雙方交易時的談判技巧。在這里,重要的博弈是在不泄露自己底牌的同時,探清別人的底牌。

最近,一個集團公司總裁說了一個故事。那年,有家外國公司想投資參股他的公司,說好要20%股權。當時,他的凈資產是2000萬元,賣20%開價多少呢?800萬元可以,1200萬元也可以。他壯了壯膽,一開口就是3000萬元。沒想到對方立即同意。

篇8

從前,巴河里有一條美麗的小魚。乳白的嘴唇,黑珍珠似的眼睛,銀光閃閃的鱗甲,粉紅色的鰭尾,湊成它漂亮的外貌。它十分得意整天在伙伴中神氣地東游西逛,炫耀自已。

有一天,它說:"河里太寂寞,不如到岸上去逛逛,讓人們一睹我這一表人才。"河水擔心地說:"你有這么大的本是呀?"小魚聽了很不高興地說:“走著瞧!"說完,它弓一弓腰,翻身跳出水面,落到河灘的一塊卵石上。它仰望天空,啊,多美呀!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紅紅的太陽,小鳥自由地偏飛,雄鷹矯健地翱翔。它高興的跳了起來,似乎也想飛上天去。

可是小雨沒高興多久就感到心胸憋悶,呼吸困難了。中午了,暴烈的陽光炙烤著河灘上的沙石,小雨口干舌燥,頭昏眼花,奄奄一息地躺在石頭上,一動也不動了。朦朧中,它看到一位頭戴草帽、手握魚竿的老人來的面前,耳邊響起一聲嘆息:“唉!多可愛的小雨呀!你怎么到這來了呢?”小雨掙扎了幾下,有氣無力地哀求道:“快——救救——我……”老人捧起小魚語重心長地說:“記住這個教訓,永遠別離開你的母親……”說著,他輕輕把小魚放進巴河里。

河水小心地托著她,浪花溫柔地撫摸著它,小蝦熱情地親吻著它。大家把小魚送到了一個淺灘的石盤下,讓它靜靜地躺著。河水不斷地送來食物,朋友們也不斷地來看望。小雨感慨萬千,它深深感受到人們的善良,巴河母親的溫柔,決心以實際行動來報答大家,從那以后,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石盤下痛苦的磨練。不知過了多少個歲月,它終于脫去了華麗的外衣,變成了一條烏黑發亮肉嫩味鮮的小魚。為了表達它對巴河和兩岸人們的感激,它給自己起來咯美好的名字——巴魚。

從此,巴河有多了一種特產。

篇9

雨傘的故事

國防科大附小五年三班 姚萌

“嘀嗒、嘀嗒”下雨了,豆大的雨滴從天而降,毫不留情地下在任何一個角落。人們從包里拿出雨傘打開。在雨中漫步,小雨滴滴在雨傘上發出“滴滴嗒嗒”的聲音,就像一首好聽的樂曲。小學生們放學了舉著自己喜歡的小花傘走在雨中,從遠處看,就像個傘的海洋、花的世界,更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有一次,我來到學校上學,上午上了四節課都一直沒有下雨,中午放學的時候,剛走出校門,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于是我馬上又走進學校,看看有沒有帶雨傘,“哎,沒帶!”雨越下越大,就像潑水一樣,雷公公也不放過我們,頓時打起了巨雷,我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都被家長接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幾個也沒家長來接的同學,我非常著急,差點哭了出來,又過了十幾分鐘,這些同學也被接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地哭了起來。這時我突然看到一個身影。“啊!是媽媽,媽媽來接我了。”我像看到救星一樣,急忙撲了過去,只見媽媽的一大半身子都淋濕了,下半條褲腿也是濕漉漉的,鞋子已經進水了,媽媽對我說:“萌萌,讓你等急了吧!”我非常感動,撲進媽媽的懷里大哭起來,然后我們在同一把雨傘的遮擋下,安全地回到了家。

傘是多么無私奉獻呀,從來不求任何人的回報,媽媽不也像這傘一樣,為我遮陽、擋雨!

篇10

2、飛鳥給魚講遼闊的天空,講廣袤的大地,魚給飛鳥講深邃的海洋,它們為彼此打開了一扇未知的卻又豐富多彩的窗;

3、它們還有好多共同的話題:每個早晨的朝霞,每個傍晚的落日,每個夜晚的星空,每分鐘空氣里的味道,樹木的,土地的,海水的,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它們彼此深深愛慕著對方,這樣就過了好久,它們以為此生就這樣斯守,飛鳥可以忘卻飛翔的天空,魚可以忘卻深潛過的海底。

4、誰說魚和飛鳥就不能在一起?

5、一天,飛鳥看見別的鳥飛過,它想起了天空,它問魚是否愿意和它一起感受風從身邊掠過的自由,魚看看自己的鰭沒有說話;又是一天,魚為了躲避暴風雨,深深潛入水中,在太陽重現的時候,它興奮的問飛鳥是否能看到水中珊瑚的燦爛,飛鳥只能看著波光粼粼的水面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