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理財規劃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24 17:1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制定理財規劃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重溫一下張軍的三個理財目標:1、在孩子出生前為孩子準備好一定的撫養教育經費;2、盡早提前還房貸,把月還房貸壓縮一半到600元 ;3、二人除有社保外,沒有任何商保,為了家庭防范風險,補充一定的商業保險。根據以上目標,我們為張軍做個三年的理財規劃。
下面通過兩張對比表,我們來看看在理財規劃前后張軍家的財務狀況能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張軍家的總資產通過理財規劃,三年后將增值33.26萬元。投資資產由零增加到24.66萬元,完全可以滿足前2個理財目標。保險資產由零增加到2.88萬元,由只有社保到增加了意外傷害險,帶有增額分紅養老功能的重大疾病險以及投資功能極強的投資連結險,增強了張軍家的財務安全及防范風險的能力,實現了第3個理財目標。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三年后,“投資與凈資產比率”指標雖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沒有達標(見表二)。而即使每月仍按1200元還房貸,不用減少還貸,“負債收入比率”指標也在標準范圍內,因此建議張軍不必用減少投資資產的代價來減輕月還房貸的壓力。第3個理財目標可考慮適當延長一段時間實現,繼續增大投資資產,加速資產增值,直到“投資與凈資產比率”達標。
在制定理財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和涵蓋家庭的日常消費計劃、儲蓄節約計劃、債務償還計劃、風險防范計劃(即財務安全計劃或保險保障計劃)、投資增值計劃、資產配置計劃、子女教育計劃、父母贍養計劃、家庭旅游計劃、退休養老計劃、納稅避稅計劃、遺產遺囑計劃等。這些計劃有近期、中期、長期之分,有的貫穿如終,有的則在不同的年齡段,家庭成長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
理財規劃制定后,關鍵是要做到認真執行、嚴格監控和不斷完善。在執行過程中要認真貫徹以下三個原則:
1、準確性原則:該原則主要是真對所制定的資產配置比例和所選擇的具體投資品種而言。如在理財規劃方案中為張軍第一年選擇的基金、股票和外匯交易三種投資品種的資金數量分別定為1萬、1萬和3萬元,那么執行者必須在投資品種選擇和資產數額分配上準確無誤地執行計劃,才能保證客戶既定目標的實現。
2、有效性原則:是指要使實施計劃能夠有效地完成理財規劃方案的預定目標,使客戶的財產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實現預期增值。如為張軍選擇的基金(年投資收益率30%)、股票(年投資收益率50%),這在目前中國股市已進入相對穩定的牛市震蕩階段是不難達到的。而外匯交易,對于那些從未接觸過股票、外匯的人來,似乎深不可測,但是只要擁有“波神軟件”,運用破譯(股票、期貨、外匯)百年世界金融之謎的“波神規律”,在專家指導下去操作,年投資收益率120%也是不難達到的。目前,筆者認為基金、股票和外匯交易是老百姓較理想的投資組合方案,當然在執行中根據金融形勢、資本市場的變化可以適當調整,總之,投資品種的選擇和調整一定要有效地完成理財預定目標。
3、及時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是指理財規劃制定后執行者一定要及時地落實各項行動措施。很多影響理財規劃方案的因素,如利率、匯率、基金、股票價格、保險費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從而使各種預期的結果與實際情況產生較大的差距。另外,客戶自身各方面的情況也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執行者不能及時地執行計劃,將會影響理財預期目標的實現。
篇2
第三方理財最早在國外成熟的金融服務市場出現,也是金融服務經紀市場發展的必然。第三方理財一般是由獨立的中介理財顧問機構提供的綜合性理財規劃服務,這種服務是基于中立的立場,不代表諸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也不僅僅代表消費者的利益。這種理財規劃服務涉及范圍廣泛,根據客戶個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長期性的理財需求,判斷所需要的金融理財工具,追求不同資產組合所產生的專業價值和長期的客戶服務理念。另外,這些金融工具組合來自于不同的金融機構甚至是其它增值服務提供商。例如英國,45%的金融產品由獨立金融經紀人通過理財顧問服務實現。
目前,根據服務客戶的不同,第三方理財形成了兩種類別:一種是為普通客戶服務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另一種是為高資產凈值人士服務的獨立私人銀行。雙方分隔的標準一般為金融資產100萬美元,以上的為私人銀行客戶,而以下的為普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客戶。例如成立于1805年的百達銀行,是瑞士最為著名的私人銀行之一,其家庭辦公室專為歐洲的富有家族提供私密而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可以說獨立的私人銀行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明珠,是第三方理財服務發展到極致的體現。
第三方理財業務的運作模式并不復雜:客戶首先選擇和聘用獨立理財顧問:在理財顧問的協助下,先分析自身的財務狀況,進而測試風險承受能力;在設定理財的目標后,選擇不同的理財組合和投資工具,實現理財目標。
第三方理財業務的最大特征是理財業務的獨立性。第三方理財業務原則上不受任何金融機構的干預和限制,能夠根據客戶的需要和市場的變化作出合理的投資建議,選擇真正符合客戶利益的金融產品。獨立理財機構的收入來源可以是金融機構的產品傭金、客戶交納的服務費或兩種費用的混合。但費用收取的基本依據是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與當前傳統的理財服務方式,如銀行的貨幣理財、券商、基金的委托理財以及保險公司的投資聯結險理財存在很大的區別。
與保險公司,基金銷售公司傳統的金融經紀服務公司等相比,對投資者來說,第三方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第三方理財試圖改變和優化傳統金融產品的售賣模式,建立以客戶利益為核心的中立性理財服務模式,因此,它的理財顧問服務是從以產品為導向轉換為以服務(客戶)為導向的,并提供滿足客戶生命周期需求(life cycle needs)的全方位金融服務。另外,還注重長期穩定的客戶關系(long-term advisory relationship)的建立。
第二,同其他理財顧問提供具體投資建議或售賣金融產品不同,第三方理財提供的是總體的理財規劃戰略與方案,側重的是量身定做和個性化。另外,獨立理財顧問不是不可以銷售產品,關鍵點在于這種產品銷售必須以客戶利益和價值最優化為核心,以客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第三,由于獨立理財顧問本身中立或獨立,可以保證顧問或理財建議的公正性,因此能夠更好地、客觀公正地為客戶提供咨詢顧問和理財策劃服務。獨立理財顧問適合積蓄較多,增值愿望強烈的客戶。因此,獨立理財規劃師通過第三方身份彌補了客戶在對金融機構的信息理解和信息利用中的不對稱地位,幫助客戶規避風險,提供理財收益。
第四,獨立的理財機構貴在它獨立,還貴在它跨行業。獨立的理財機構在分析客人的理財需求和實際的財務狀況以后,給客人提供理財建議和理財報告書。涵蓋的金融產品包括證券、債券、保險等,還包括傳統的資產管理業務,甚至還包括如果客人需要的話在海外市場投資該如何安排。在產品方面,比單一的一個金融機構,比如說銀行、保險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更全面。
第五,第三方理財與金融機構擁有緊密合作的信息、結算和資訊系統,并且成為金融產品與客戶的連接紐帶,也是金融產品間接營銷的主要渠道。在國外,有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自建展示、專賣服務等物理網點,并配合電子網絡、多媒體等銷售平臺,與市場和消費群體有著直接的即時互動式交流,有著強大的營銷優勢。
第六,第三方獨立理財服務機構將有助于投資者了解和比較更多的理財品種,培養更全面和科學的理財理念。當前理財市場迫切需要由第三方獨立機構來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去提品整合服務。
因此,這種以服務為導向的理財服務,摒棄了產品售賣的“一錘子買賣”的短期利益,更關注客戶的長期理財利益,有的獨立理財顧問甚至和客戶建立起很深的友誼。
第三方理財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第三方理財是整合個人金融服務市場,市場參與主體在分工上和專業化進一步細化的結果。可以說,第三方理財是金融混業經營或金融交叉營銷的核心價值所在,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我國的金融市場是以產品劃分的。金融機構是產品的供應商,它們的銷售機構僅為自身產品服務;而第三方理財機構是相對于所有產品供應商的獨立機構,站在客戶的角度幫助客戶選擇金融產品。目前市場上金融產品日益增多,很多產品的相互替代性很強,如果客戶對整個產品面不了解,就無法選擇,甚至作出錯誤的選擇。因此,發展第三方理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由分業管理所決定。由于分業管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行業機構只從事一個領域的業務,在人才、知識、信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個人綜合理財所要求的是全面的金融服務,有時甚至超出了金融的范疇,如涉及到法律、非金融產品規劃等。
第二,由各個理財產品提供商的內在商業模式所決定。比如當一個銀行對客戶進行理財服務時,從內在利益驅動出發,它必定要推介本行的產品,如果它向客戶提供了其它銀行的產品,則與自身的商業模式是相悖的。
第三,促使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開展有效的市場競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在個人理財中,有三個核心問題:一是個人家庭的財務分析與評估,找出財務問題;二是針對財務問題并參考個人生活目標制定理財規劃;三是幫助個人家庭實現財務規劃內容。其中在第三個核心問題中,首先涉及的就是對金融產品的選擇,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稅收處理等政策應用。
第四,第三方理財業務體現了客戶利益最大化原則。傳統“理財服務”中,由于客戶資產保值增值狀況與提供理財服務一方的收入來源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會以銷售金融產品為主,在理財服務內容上比較單一甚至空洞。
國內第三方理財市場發展任重道遠
目前,第三方理財業務在歐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中已經十分成熟,在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區的發展也十分迅猛。但
第三方理財業務在內地的發展還處在萌芽期。
從2006年以來,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陸續出現,如富晨理財、展恒理財,提供了財務屬性分析、風險承受能力度量、開放式基金投資組合報告、每月基金評價報告、每月基金組合收益跟蹤報告、定制季度開放式基金投資組合報告等服務。其開展的業務與銀行等機構相比更接近理財規劃的本質,提供的理財方案及建議相對中立,也因此漸漸打開了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生存空間。但由于沒有龐大的金融平臺支持,第三方理財的發展仍舊處于理財市場的夾縫中。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第三方理財普遍遭受信任問題的困擾,缺乏大型金融機構擁有的信任優勢。第三方理財機構如何獲得客戶信任是其發展中的一個問題。其次,由于在中國現有的理財環境中,為一份理財方案付費仍舊是很多中國百姓無法接受的事。因此單純的理財方案所能獲得的利潤十分有限,理財方案的資費標準通常較低,甚至無法彌補一份理財報告的各項成本。為尋找機構的利潤模式,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產品紛紛由提供全面的理財規劃方案向某類金融產品的分析與建議方案上轉移,某種模式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發展容易走入單純推銷金融產品的惡性循環中。
我國第三方理財業務發展緩慢與金融市場的不完善有關,主要影響因素有:
第一,國內目前金融產品和服務有限。對于理財來講,目前我國金融產品數量較少,可利用的金融工具不多,且有很多工具是不可替代的,這限制了理財師的發揮余地。
第二,我國金融、法律環境的限制。我國金融市場采用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而第三方理財業務涉及金融市場的多個領域及各個領域之間的交叉。如果缺乏針對性更強的法律法規的界定,第三方理財業務要取得快速發展將非常困難。
第三,復合型金融理財專業人才缺乏。第三方理財業務對復合型金融理財專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對目前金融市場所有投資領域的理財產品十分熟悉,還要能夠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作出合理的財務安排。金融行業內部的分割使得國內理財領域的多數專家僅具備單個領域的投資經驗,缺乏綜合理財的經驗和能力,從而對第三方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方理財作為一種獨立的理財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上述發展第三方理財的諸多制約因素,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第三方理財:
第一,進一步改善第三方理財業務的政策環境。完善的法律法規可為第三方理財業務的發展提供一個有效的約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護市場參與主體的合法利益。
第二,加強復合型金融理財專業人才的培養。復合型金融理財專業人才培養最有效的辦法無疑是加快理財相關培訓與認證的發展。我國目前雖然建立了多種理財培訓認證體系,但理財認證市場相對較為混亂,仍需對其進行梳理與約束。
篇3
1以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
培養目標為依據設計項目目前市場上對理財人才的需求呈現兩極化趨勢。高端崗位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扎實雄厚的金融理論基礎和較好的經濟判斷與分析能力,能夠研發理財產品;而一線的零售崗位以及一般管理與業務崗位要求從業人員能夠分析個體客戶的財務狀況及風險偏好,結合客戶的理財目標或幫助客戶制定切實可行的理財目標,為客戶制定理財規劃,或是在眾多的理財產品中挑選出適合客戶實際需求的產品進行銷售及后期維護。大多數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生從事的是一線工作,在對畢業生回訪調研過程中及訪問相關金融機構的行業專家后,對理財業務崗位群進行了分析,以就業為導向,確立了項目開發的依據,即以銀行助理理財規劃師、理財經理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理財服務崗位為核心,以專業技能、應用寫作、規劃能力為基本職業能力,以溝通、分工合作、創新、管理這四種能力為職業拓展能力。同時,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考慮以下的因素:項目內容應包括教學計劃中的具體內容,這樣才能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保證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項目要具備完整性,項目內部各個子項目要具備邏輯連貫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符合認知常理,從淺入深;項目多少、大小要與課時匹配。由此,確定了個人理財實務課程的整體項目———設計個人的理財方案,編寫理財規劃書。
2分解整體項目,提煉相關知識點
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學生學習的過程應是由淺入深的,在學生對什么是理財、為什么理財、如何理財等基礎知識毫無了解的情況下,在學期初就讓學生做整體項目顯然是不現實的。鑒于此,將整體項目根據授課內容的遞進性、授課計劃及項目內在的邏輯性,將整體項目進行細化,分解成若干個子項目。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相對簡單的子任務,能夠增強學習的信心,為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整體項目打下比較好的基礎。根據理財工作的一般流程和工作內容,結合講授的知識點和能力培養目標,設計個人的理財方案,編寫理財規劃書。整體項目可以分解為“制定儲蓄計劃”“貸款與你的生活”“制作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小貼士”“在投資中生活,在生活中投資”“安居樂業———制定房地產規劃”等子項目。學生在完成每個規劃項目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點,又培養并鍛煉了崗位能力。
3有效組織項目實施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作必要的知識鋪墊及項目介紹。通過知識鋪墊及項目介紹,學生可以在掌握基礎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較好地了解項目的內容、目的以及為完成項目需要做的工作。例如,在完成“房地產規劃”這個子項目上,先向學生講解房地產的概念、類型、相關專業詞匯、選擇適合房產的原則、購房與租房的抉擇等基礎知識,然后向學生介紹房地產規劃這個項目的內容和要求,即要求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一套目標房產,向大家介紹這套房產(如從面積,單價、戶型、地段、周圍配套、容積率、綠化率、物業公司資質、歷史價格走勢等方面),同時說明選擇的理由及房款償付計劃。其次,項目的實施。在教師介紹基礎知識之后,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堂下,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實際情況分析、社會調研等方式,形成可視化成果,如Word或PPT形式的規劃報告等。以“房地產規劃”子項目為例,學生在完成規劃的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容積率、歷史價格走勢等知識內容,這樣能夠鍛煉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寫作、人際交往、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并形成可視化成果后,需要在班級中展示自己或團隊的工作成果,教師再對此進行必要的點評。這一環節既為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又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教師在這個環節可以檢驗教學效果,以便為后期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基礎。
4采用多元化評價
方式為了客觀評價學生對各個項目的參與及完成情況,同時也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平時不用學,考時背背書”的不端正的學習態度,在個人理財實務課程中,采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采取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過程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具體做法如下:將每個子項目均作為考核單元,即每個子項目完成情況良好與否均以一定比例影響到總評成績,除此之外,對于結果性考核主要看整體項目的完成情況。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四維評價模式確定每個學生在每個子項目和最終整體項目的成績。評定因素除了項目成果的展示效果外,還包括參與積極度、團隊貢獻度、其他成員的滿意度等。
二教學效果評價
篇4
理財案例:王先生打算這樣理財
王先生/身份/高級工程師/家庭月收入20000元
32歲的王先生是北京一家著名通訊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太太是大學英語教師,聰明伶俐的孩子剛3歲。王先生一家每月收入不下兩萬元,家里剛買了一套精裝修的三居室公寓房,還買了一輛帕薩特車。余下的積蓄30萬元都存在銀行里。王先生兩年前炒股吃過虧,認定自己是個“保守型”的投資人,所以只對風險較小、收益也較小的理財工具有興趣。
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王先生和太太仍然對未來的家庭財力有著隱隱的憂慮:一是不知道能否攢夠錢將來送孩子出國留學;二是能否有足夠的財力在五十歲的時候提前退休。就這些問題,他也請教了不少專業人士。證券公司的告訴他應該買股票,期貨公司的建議是做期貨……只有保險公司的方案比較合他的胃口,就是要盡可能多買養老保險和教育保險。
所以王先生現在的家庭理財方案就是:一是要多賺錢。自己要抓緊通訊行業大發展的有利時機,多做項目,多賺錢;太太也要改一改大學教師閑散的生活習慣,到外面兼些課;二是掙了錢多儲蓄,多買保險,可別在股市里面瞎折騰。所以除了給夫婦二人買了醫療險和高額養老險外,王先生也給孩子買了很多儲蓄性的保險,教育金、婚嫁金、養老金、終身保障金……花樣繁多,每年要繳費6萬多元。
比起很多粗心的都市白領,王先生在理財方面很用心,方案聽起來也似乎有道理,但其實在關鍵問題上卻犯有致命的錯誤,難以實現設定的人生目標。
首先,家庭收入中斷的風險沒有解決,人生目標處于危險中。一旦王先生或太太意外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命),收入中斷、銀行收回住房及轎車、無力支付孩子教育費、更無財力去安享晚年……家庭財務將遭受毀滅性打擊,一切靠金錢支撐的人生理想都將無法實現。雖然這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其破壞性之大卻不能不引起任何一位負責任的成年人的重視。
其次,現有資金在低收益中貶值甚至浪費,人生目標難以實現。存款、債券和養老及教育保險看起來收入很穩定,但事實上卻無法對抗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通貨膨脹,因而實際上是不斷貶值的。特別是醫療和教育費用每年的漲價速度都在兩位數以上,現在看似巨大的投入十多年后很難做什么事情。相信很多朋友對通貨膨脹吞噬財富都曾有過切身的體會。
王先生一家的理財思路和困惑其實很有代表性。這些錯誤的產生主要在于客戶缺乏“度身定做”的綜合理財安排。當今社會可供個人采用的理財工具日益復雜多樣。在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行業間實行“分業管理”的情況下,既便是專業人士也無提供綜合理財規劃的業務經驗和能力,不能從客戶的角度去“量體裁衣”,所以只能是“王婆賣瓜”似地推銷本單位產品。
如果把打理家庭財富比作一次長途旅行的話,無疑我們首先需要一個清晰可行的“路線圖”。否則,像王先生這樣“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十分危險的。這個“路線圖”就是理財規劃(fi-nancial planning或稱金融策劃)。
所謂理財規劃就是通過測算客戶家庭負擔、預期收支、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科學組合存款、保險、證券和房地產等多種理財工具,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實現收益最優,進而實現客戶人生目標的一種金融業務。理財規劃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興起,在西方已經成為金融業的重要部分和家庭理財的必備前提,目前也越來越受到我國中高收入家庭的關注。
同其他理財顧問提供具體投資建議或售賣單一金融產品不同,理財規劃提供的是總體的理財戰略與方案,側重的是度身定做,作用在于使投資者不至于因外界誤導而偏離符合自身特點與需要的預設理財目標。簡單地說:沒有規劃的理財,就像沒有地圖的旅行,隨時都會出現墜入深淵或南轅北轍的致命錯誤。
制定理財規劃的這一專業過程可以借助“家庭旅行”來形象地概括為“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三個階段。
所謂“在哪里”就是旅行的出發地,也就是家庭目前的財務狀況和理財環境分析。這其中包含著對家庭財務風險承受度的判斷。王先生說自己是“保守型”的,但他收入豐厚且預期良好,實際承受風險的能力很強。如果采取保守的理財策略,多年后可能會發現自己錯過了本可抓住的好多致富機會。另外,如果想提前退休并為孩子積攢高額教育金,自己在理財方面也不得不更加積極進取,去爭取更大的收益。至于理財環境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這方面,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權威機構都預測中國經濟將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持續高速增長。這也為普通家庭致富提供了歷史機遇。
所謂“去哪里”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也就是家庭理財目標。雖然金錢越多越好,但金錢只是理財的手段,并不是目標。理財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理想的人生。如王先生提出的安享晚年、送孩子出國留學都是理財目標。但還不夠,這些目標還必須數量化,才具有操作性。也就是必須測算出王先生退休時社會和家庭的物質消費水平以及孩子留學時的教育費用水平,以明確指出家庭理財的努力方向。另外,有些理財目標雖然極端重要,但卻往往為常人所忽視。比如,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財務安全都是第一位要考慮的,也就是在任何惡劣情況發生的情況下,家庭起碼的生活水平都可以維持。這方面,王先生一家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所謂“怎樣去”就是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旅行路線,也就是如何組合運用存款、保險、證券、稅收籌劃、海外理財等各種工具去實現家庭理財目標。這種工具的組合主要包括“空間”和“時間”兩方面。
像一座大廈有它科學的建筑順序一樣,理財工具的空間組合遵循如“金字塔”般的先后順序。各項理財工具的風險由上而下遞減,收益由下而上遞增。一般而言,理財起步于一個由低風險理財工具構成的“地基層”。它包括穩定的工作收入、合理的保險保障、適宜的住房條件和充足的現金儲備。對于王先生來說,雖然在保險方面支出已經高達家庭收入的25%,遠遠超出了合理的范疇,但仍然缺乏合理的保險保障。這是目前他的家庭所急需改善的。在完成了“地基層”的建設后,不同家庭才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投資于風險更高、收益也更大的理財品種,比如債券、股票、期貨等等。只要有了穩固的基礎層,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對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太大損害。但如果基礎層缺失,投資失敗的后果就會十分嚴重。王先生一家由于保障不合理,如果投資失敗就會有大麻煩了。
專家處方:王先生應該這樣做
通過對王先生一家“在哪里”、“去哪里”的科學分析,我們為他們的“財富之旅”提出了“路線圖”:
一是為王先生夫婦購買高保額的意外傷害保險或定期壽險。這兩類產品是保險中最便宜的,但卻能有效地防范家庭收入中斷的風險。同時將每人的健康險保額提高到15萬元。
二是將相當于3至6個月家庭生活費的備用金,用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銀行。
三是將家庭金融資產的20%投資于外幣存款、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分散投資風險。
篇5
為客戶服務的時候會為他分析諸多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告訴他們,回避不是辦法,既不要放棄長期盈利機會,又要規避短期風險,我們在堅持進行組合投資的時候適時根據現實情況調整投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W=《環球生活》
LJY= 李金洋LJ=劉敬
W:建行財富管理中心主要做什么?
LJY: 我們的重點服務對象是會員客戶,個人資產在300萬元以上的高端人士。在目前的市場上,我們有能力針對各個層次的理財客戶,為他們制定理財方案。但我們更注重為高端人士進行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財富管理服務也相當于未來私人銀行的一個雛形。
W:現在市場這么不景氣,還需要理財師的幫助嗎?
LJY:當然,專業智慧與客戶的需求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在去年行情一片大好的時候,我們每一個階層的人士,可能都覺得:不需要專業理財師的建議,自己隨意買股票買基金都能賺錢。而當今年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我們的理財整合就會有很大的分化,有些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在專業理財師的幫助下,相對來說,他們對市場變化的敏銳度會高一些,投資的方法和技術可能比一般的客戶要更為合理和科學,他們所遇到的損失比例也會少一點。如果客戶在市場上一味的選擇“隨波逐流”,今年就會非常痛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完全有必要把財富管理工作交給更高端的專業理財師來完成。
W:高端客戶服務這一塊,你們是如何操作的?
LJY:在高端客戶里面,個性化的差異會顯現出來。比如有些客戶屬于高風險偏好的,比較激進,有些又屬于穩健型的。針對不同的客戶類型,我們會制定不同的理財方案。具體來說,給每一位客戶做方案之前,我們都會對其進行風險測評:你是穩健型,還是激進型?隨后,我們會有一位理財師專門為你服務,根據你收益的需求、風險的承受,綜合為你做一個評估,拿一個具體方案。
此外,除了專門的客戶經理為每一位客戶進行服務之外,還有一個私人理財團隊為你出謀劃策,也就是一個再權衡的過程,最后的方案才會交到客戶手中。在理財團隊中,每個人都是術業有專攻,有的人擅長基金、房地產,有的人可能擅長黃金、股票,因為客戶的需求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所以我們團隊會發揮每個人的所長為客戶打造一個比較完美的理財方案。
W:最近,高端客戶主要關心些什么?
LJY:近段時間,面對國際國內市場經濟的大幅波動,大多數的客戶把對風險的關注擺在了第一位,其實本質上也是關注自己資產的收益情況,這很正常。因此我們在為客戶服務的時候會為他分析諸多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告訴他們,回避不是辦法,既不要放棄長期盈利機會,又要規避短期風險,我們在堅持進行組合投資的時候適時根據現實情況調整投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客戶通過和我們的交流,懸著的心能夠平和下來,能夠正確的對待現在所處的這樣一個市場環境。在現階段,為客戶答疑解惑和及時根據現狀做好理財規劃的調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W:時下關注度最高話題無疑是全球金融危機,非常時期,哪些理財產品值得關注?
LJ: 隨著股市融資功能的弱化,國家鼓勵企業采取發債的方式解決融資需求,優質的公司債和企業債市場供應量會加大,債券市場的投資機會已經逐漸顯現。
比如債券型基金和建行的“利得盈”債券型的理財產品。具體來看,作為家庭投資組合中低風險部分的配置,對于準備購房期間以及經營性資金閑置期的理財都不失為理想的選擇,偏重于短期的配置比較適合“利得盈”債券型理財產品。因為其主要投資于國債、央行票據,銀行間債券等非信用債,本金保障安全性高,期限短便于靈活調整,收益遠高于銀行同期存款。那么,對于可投資1年以上的中期投資建議選擇債券基金,相對于銀行的債券理財產品,它的流動性更好,投資范圍涵蓋信用債、權證等更為寬泛,可投資市場更多,收益更高,當然風險也相對高一些。
篇6
【關鍵詞】高職院校;投資與理財;個人理財
一、什么是個人理財
個人理財就是通過對財務資源的適當管理來實現個人生活目標的一個過程,是一個為實現整體理財目標設計的統一的互相協調的計劃。這個計劃非常長,有三個核心意思:第一,財務資源,要清楚自己的財務資源有哪些;第二,生活目標,要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有清醒的認識:第三,要有一系列統一協調的計劃,要保證所有的計劃不會沖突,協調起來都能夠實現。核心內容就包括保險計劃、投資計劃、教育計劃、所得稅計劃、退休計劃、房產計劃。用現金流的管理把所有的計劃綜合在一起,協調所有的計劃,并讓所有的計劃都能夠滿足你的現金流,這就是個人理財的核心內容。
二、個人理財應該怎么做
(一)制定理財目標
對此應有很多方面的考慮,首先這個理財目標要量化,比如說要買一個房子,這是不是一個理財目標?這不是。要買一個價值多少錢的房子,要三年以后買房子,還是明年就要買房子,這才是一個理財目標,就是說要量化,要有一個時間的概念。同時,你還可以想象一下,住在這個房子里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這樣有助于實現你的理想目標。真正的理財目標是一個量化、有期限的目標。
(二)回顧自己的資產狀況
什么叫回顧資產狀況?就是看一看你到底有多少財可以理。一個是你過去有多少資產,再一個你未來會有多少收入,這都屬于有多少財可理的范疇的問題。看一下你的資產是不是符合自身的需求,你的資產負債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還可以利用一些財務杠桿讓自己的財務結構更加合理,這都是回顧資產狀況。
(三)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
有人說自己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有人則會說自己是一個非常進取的人,你如何才能正確評價你的風險偏好呢?有三個方法,首先要考慮你的個人情況,有沒有成家,有沒有供養的人口,支出占收入的多少。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的投資行為還是非常進取非常高風險的,只能說明你沒有清醒的認識,因為要負擔的家庭責任已經不一樣了。其次,考慮投資的趨向。比如說你在股票方面非常在行,你在投資方面是非常進取的人等等。最后,還要考慮個人性格的取向。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性格也決定了人們在理財過程中會有哪些行為。
(四)進行合理的資產分配
這個資產分配是戰略性的,是在非常理性的狀態下做出的資產分配,不能今天突然聽朋友說一個股票非常好,就把所有的資產都放在股票上。應該首先把資產做一個很好的分配,比如說從戰略的角度講,只拿30%的資產做股票投資,不管別人怎么說,就固定在30%,20%的資產放在銀行里,這就是一種戰略性的資產分配。
(五)進行投資績效的管理,根據市場的變化做調整
個人理財取得了相關成績后,我們要根據成績的具體情況進行投資績效管理。同時我們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個人理財投資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期達到理想目標。獲得個人理財的績效目標。
三、如何合理安排口袋里的錢
如果對于個人理財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就可能會產生三個層面的不良后果。第一個層面,對個人可能發生的各種災難不能提供足夠的保護,也就是說,現在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收入能夠維持正常情況下的,假如收入中斷或者說發生任何意外,比如房子著火了,所有的規劃就都白做了:第二個層面,生活中的財務目標難以達成。比如說以后要送兒女出國去讀書,這可能是每個父母的心愿,但一開始并沒有做出很好的規劃,等時間臨近的時候就會發現難以達到這個目標,沒有那么多錢,甚至你的目標并不是非常合理:第三個層面,資產結構不合理,不能創造最大的收益。可能你的財務目標通過規劃都實現了,可是你的資產結構不合理,錢都在銀行里,不能分享市場中投資增長的機會,別人的錢在增值,你的錢卻在睡大覺,這都緣于你沒有對你的資產進行很好的增值管理。
四、個人理財的目的和目標
理財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活得有保證,有安全感。只要是正常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比較富足,然后一直能這樣下去。這很好,可是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工作遇到問題怎么辦?退休了又該如何養老?再比如,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或者家人永遠健康,而生病時不僅需要額外的錢,還有可能收入會中斷,雪上加霜。對于這些風險,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準備,增強自己抵御風險的能力,那當風險到來時,自己的生活便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們為什么工作?為什么賺錢?拿到工資,花掉,繼續工作,再花掉。除了增加疲憊,厭倦工作,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很多上班族的心聲。不過他們開始理財之后,也許會改變這樣的狀況。
篇7
【關鍵詞】家庭理財;問題;發展策略
一、家庭理財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家庭理財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家庭購買理財產品的目的主要還是保值增值,獲取穩定的收益,所以收益的多少對家庭理財產品的選擇將產生直接的影響。目前我國銀行存款還是占金融資產中的絕大部分,其他金融資產如:股票、基金、債券、黃金、保險、房地產等等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這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的理財概念雖然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老一輩的人還是會選擇儲蓄存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發展下,儲蓄存款所占比重在未來幾年仍然會占據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家庭成員都是用辛苦賺來的結余收益來投資理財產品,所以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愿承擔風險,絕大部分都是風險規避者。由于風險和收益都是對等的,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所以就算其他理財產品如股票、基金等收益比儲蓄存款的利率高,但是風險也大,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為了避免風險,仍然會選擇傳統的銀行存款。銀行存款仍然會是家庭理財的第一選擇,但家庭投資理財將越來越多樣化。對于低收入家庭,他們的收入都會存入銀行,而不會選擇投資于股票、債券等等,因為為了資金的流動性,他們往往會隨時隨地支取現金,所以沒有辦法進行理財投資,而且他們也沒有資金去聘請專業理財機構來為他們進行理財規劃。而高收入家庭,他們有更多資金和精力來對財富進行合理規劃,所以,他們理財方案的選擇也將趨于多元化。
銀行存款仍會成為家庭首選,而且這種情形可能持續多年,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決定的。但是也會隨著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費理念的不斷改善而逐年下降,同時社會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家庭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這就有利于家庭投資者將目光放在更具有收益性的其他理財產品上。這會使得銀行儲蓄存款下降,一些金融產品如:股票、債券、基本、黃金等等的投資將日益增多,同時這些理財產品的混合搭配也將不斷復雜和多樣化。
(二)家庭理財行業存在的問題。
1.理財產品存在潛在風險。
經濟的發展,帶來理財產品不斷的發展,種類也開始不斷豐富,但是家庭理財產品也存在著很多潛在的風險。由于我國的國情,絕大部分的家庭投資者都是風險的規避者,所以面臨風險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苦惱的事情。家庭理財行業正處于發展之中尚未達到成熟,很多規章制度以及風險控制措施都沒有建立起來,一旦投資失策對于投資者而言損失可能是巨大的。理財產品存在固有風險,沒有無風險的產品,有風險才會有收益。比如股票這種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非常喜歡,因為其收益大,但股市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且你投資的公司每天的行情也處于變化中,由于投資者與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對稱,公司真正的價值往往是難以合理預測的。而且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明顯較弱,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真實性都不太確定,雖然有眾多的專家都在預測,但是風險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沒有誰能夠對它完全掌控。對于債券,相對于股票而言風險較小,同時收益也比股票小,我國目前幾乎沒有無風險的理財產品,近似無風險也就國債或者銀行存款。因此,家庭理財的特性決定了其必須面對的操作、市場、利率等等潛在風險。
2.理財產品單一。
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雖然在不斷創新,但形式還是比較單一,主要還是股票、存款、債券、基金等,我國家庭理財市場還只是發展階段,目前理財產品的創新也只是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整合,并沒有什么實質的區別,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而且金融機構也沒有推出針對具體客戶實施的差異化服務,對于不同收入水平和風險偏好程度的家庭都一同對待,這明顯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相較于國內,國外的家庭理財業務十分科學和有效,會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而制定,這與國外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以及金融機構的健全體制息息相關。目前商業銀行是分業經營模式,則銀行只能代銷股票或債券等,所以家庭的理財產品不是很能適應這種經營模式,這勢必會影響我國家庭理財的健康發展。
3.金融分業制約家庭理財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是分業經營模式,則銀行只能代銷股票或債券等,所以家庭理財產品不是很能適應這種經營模式,家庭理財行業不能夠得到自由化發展。這就直接導致家庭理財業務缺乏個性化設計服務,不能滿足家庭投資者的多樣需求。而且其服務也只是單單的咨詢建議和簡單設計上,沒有達到有效理財階段。
4.缺乏組織機構及運行機制保障。
家庭理財業務一切都要以顧客為中心,體現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的經營觀念,為家庭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務。不過家庭理財的有效實施必須依賴于金融機構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金融機構僅僅只是將家庭理財業務納入了個人銀行的業務部,然而由于我國家庭理財涉及面廣,理財產品的多樣化卻使業務難以僅靠個人業務部來完成,因此要實現家庭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就必須要有多個部門來進行合力管理。
5.缺乏高素質的理財人員。
家庭理財是綜合性業務,需要理財人員不僅要對理財產品有全面細致的了解,了解它們的風險和收益,也要對家庭投資者的具體情況,比如說:消費觀念、收入水平以及風險偏好有一定的認知,而且還要求其掌握一定的財務管理和證券投資的知識,需要典型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這方面人才顯然不足,專業知識還不到位,還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安全感和十分滿意度。
二、促進家庭理財行業發展的策略
(一)提高商業銀行自身家庭理財業務水平。
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地位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在儲蓄方面具有壟斷性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但由于目前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經營的制度,導致家庭理財產品的靈活性不足,缺乏個性化設計服務,不能滿足家庭投資者的多樣需求。為了改變此現狀,商業銀行應該與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加強合作,為家庭理財的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務。在這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外成熟家庭理財行業的發展模式。
(二)大力發展第三方理財投資咨詢機構。
在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大背景下,家庭理財行業要迅速發展是十分困難的。因此第三方理財投資咨詢機構的建立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對有效建立起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機制,降低家庭理財的風險,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資源投入更加專業化的服務中,促進家庭理財行業的規范發展有著顯著的作用。并且對于創新家庭理財產品也是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努力做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由此可見,第三方理財投資咨詢機構的建立將為我國家庭理財產品行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合理制定理財方案。
家庭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以及風險偏好程度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不能一味的回避風險,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合理的理財方案或計劃。當然計劃應該處于不斷變動之中,要根據環境和實際情形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要突出方案的靈活性,以此降低投資者所面臨的風險,從而實現保值增值的理財目的。同時不同類型的家庭各有其特點,要根據家庭的不同情況制定出不同的理財方案,對于年輕家庭,可能入不敷出,對于中年家庭,就要考慮事業和孩子的因素,對于老年家庭,醫療和保險就尤為關鍵。
(四)注重產品創新。
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雖然在不斷創新,但形式還是比較單一,主要還是股票、存款、債券、基金等,所以金融機構應該注重理財產品的創新與研發,要借鑒西方先進國家的理財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理財產品。雖然目前我國衍生金融資產這一塊還不是很成熟,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低成本性對于家庭理財是一個全新的發展突破口,可以考慮將衍生產品適當創新以適合家庭理財。同時家庭理財產品十分強調個性化,所以銀行在開展家庭理財業務時,一定要根據顧客的真實需求定性設計。
(五)根據家庭不同階段的特點對資產合理配置。
對于剛建立的家庭,由于資金比較緊缺,所以針對他們的理財方案相對應該計劃保守一些,可以選擇購買國債等一些低風險的產品,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對于正處于發展的家庭,事業和孩子都將考慮在內,他們對風險都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這時可以選擇購買中期或長期的股權或債券,來實現長期高收益。
對于已經處于成熟期的家庭來說,他們有了一定的財富,各方面的生活都可以說比較穩定了,所以可以選擇更加豐富的家庭理財產品進行組合投資,這樣既可以降低風險,又可以實現一定的投資收益。
對于已步入退休的家庭來說,就比較注重風險的控制,他們大多回避風險,較少進行風險產品的投資,而是會更多地選擇購買國債。
參考文獻
[1]馮健男,張立煥.淺談家庭理財[J].經營管理者,2014,(29).
篇8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理財
隨著我國就業制度、住房制度、醫療制度及養老制度改革等相繼推出,個人勢必對自己的未來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提高財商,學會理財,已經是90后大學生不可忽視的當務之急。然而,通過調研發現,如今的90后大學生仍存在許多理財誤區。
一、90后大學生存在的理財問題
(一)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雖然大多數的90后大學生基本可以達到收支平衡,但是“收=支”并不一定就是財務健康的表現。比如,某位同學每月父母給的生活費高達四五千,但還是經常成為“月光族”,這樣的財務狀況就不健康。一旦父母斷了生活費的供應,或是數額大幅減少,這位同學必將陷入財務危機。90后大學生一方面因收入嚴重依賴父母容易陷入財務危機,另一方面也因財務管理能力差容易產生財務問題。90后的大學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喜歡攀比、追求個性化、崇拜奢侈消費等特點。而且,由于大學生娛樂休閑方式的轉變及網購的普及,在集體宿舍的活動時間越來越長,個人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容易受到周圍大多數人的影響,消費結構通常都會出現共同的趨向和特點,但是90后大學生的可支配收入卻沒有全部相同,甚至有些貧富懸殊的學生卻有著相似的消費結構。所以,現如今的很多大學生往往是期初或月初是富翁,期末或月末就成“負翁”了,缺乏合理支配資金的能力。
(二)普遍缺乏理財知識
目前,90后大學生理財知識的形成大多是通過自學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不是像科學文化知識一樣是級級傳授的,所以90后大學生往往片面地認為個人理財就是投資賺錢,卻不清楚大學生理財應該是對自己現有資金的科學管理和合理配置。由于不了解理財的真正含義,90后大學生往往空有強烈的理財意識,卻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科學的理財觀念。理財知識的缺乏,使得90后大學生不做消費記錄、不做支出預算,投資只會儲蓄,沒錢就找父母要,一直覺得理財是工作后的事。
(三)盲目進行投資理財
理財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現代生活技能,沒有經過長期的實踐訓練和經驗積累,就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資。而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系統的理財實踐訓練,導致理財技能欠缺,而且由于特殊的集體生活方式,大學生很容易聽到周圍人說什么賺錢就投資什么,沒有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只知道跟著往里面投錢。前兩年有三位住同一宿舍的畢業生都因沒有繳清學費而無法領取畢業證書,原因不是因家境貧困,竟而是學費都拿去投資股票被套牢了,又不敢跟家長再要,直到畢業了錢還在股市里抽不出來,自己也湊不出錢來交學費。
二、90后大學生理財問題原因分析
90后大學生的理財問題歸結起來是受到社會環境、學校家庭教育和大學生自身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而產生的。
(一)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部分個人和家庭先富起來,消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有些人一味追求奢華的物質生活,而忽視精神層面的提高,價值觀漸漸被扭曲了。信息傳遞的快捷便利,使得這部分人扭曲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得到廣泛傳播,還受到不少人的熱捧,如馬諾的經典語錄“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后面笑”、郭美美的炫富等。這種社會現象帶來了非常深刻的負面影響,導致部分90后大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微博炫富者比比皆是,各種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行為層出不窮。
此外,某些商家為了盈利,利用大學生不成熟的消費心理,不斷刺激大學生進行消費,各種節日都能被渲染成消費購物的節日,而精力旺盛、喜歡熱鬧又有充足休閑時間和金錢的大學生,就成為這些消費購物節日的最好追捧者。另外,90后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也受到社會上一些腐敗現象的侵蝕,請客吃飯、唱K泡吧、互相攀比等現象在90后大學生中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二)教育因素
美英等國在中學階段就將理財技能課程作為必修課,而在中國到了大學還依然沒有普及專業的理財教育。由于我國長期推行應試教育,一切以中、高考為指揮棒,集中所有力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理財能力的培養也就難以顧及。而到了大學階段,除了部分財經專業的學生之外,其他專業的學生很少能從課堂上學習到關于理財方面的知識。雖然大學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公共課程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這些課程對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可以說,我國學校教育關于理財方面基本是空白的,理財教育在校園內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不但學校方面不關注理財教育,家庭內的理財教育也基本缺失。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中國人奉行的都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好像只要把書讀好,自然就懂得理財了。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有些孩子因為物質上的充裕,分散精力,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很少與孩子談“錢”的問題,更加不會要求他們分擔家庭經濟責任,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如何花錢不聞不問,一切消費有求必應,任憑孩子揮霍。而且,90后大學生的父母本身也沒有接受過現財知識和理財技能方面的教育,很難準確表達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
(三)自身因素
90后大學生一些獨有的心理特征,也是造成理財問題的重要原因:(1)追求個性,張揚自我。這使得90后大學生在服裝飾品的支出比例大大增加,有的為了達到萬眾矚目的效果,甚至進行奢侈消費和超前消費。(2)缺乏人生目標,急功近利。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人生目標,不進行人生規劃,因此他們不重視財富對于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同時又很看重財富,幻想一夜致富、坐擁高利,因此盲目進行投資,結果往往是血本無歸,付出慘痛代價。(3)崇拜商界成功人士,盲目自信。比爾?蓋茨、李嘉誠、馬云等商界成功人士都是90后大學生崇拜的對象,但學生往往只看到這些人成功的風光,盲目相信自己也能達到如此成就,卻忽略他們背后付出的努力,看不到學習理財的重要性。
三、90后大學生培養理財能力建議
大學時代是形成人類三觀和培養生活技能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財商的黃金時期,也是人生理財規劃的起步階段。因此,大學生培養理財能力刻不容緩。
(一)創造外在條件
根據90后大學生理財問題的原因分析,創造良好的外在條件,解決外因問題,是培養90后大學生理財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1.營造良好的理財氛圍。社會方面,要促進形成科學正確的消費觀念,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理財環境。一方面,通過政府部門和大眾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倡導勤儉節約、浪費可恥的社會風氣,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郭美美之流的要予以抵制;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大學校園及周邊環境的管理,關閉校園內及周圍的各種高消費娛樂設施,引進公益性的娛樂項目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讓大學校園成為充滿健康文化氣息的育人環境。此外,政府應加大鼓勵理性投資的宣傳力度,嚴懲金融犯罪行為,形成全社會良好的投資理財風氣,促進全民科學理財觀念的形成。
作為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大學校園更需要在日常活動中營造出科學理財的輿論氛圍。校方既可以通過傳統校內宣傳手段如宣傳欄、廣播等向大學生強調合理消費的重要性,也可以使用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網絡通訊工具倡導大學生科學理財,還可以與社會上的理財機構共同協作,開展如模擬炒股大賽、創業設計大賽、大學生理財規劃大賽等活動,激起大學生學習理財的熱情。
2.開展系統的理財教育。首先,高校應組織有關部門制定理財教育的教學計劃,編寫或挑選適用的教材,優化相關課程設置,統籌安排課時,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加理財消費專業知識的課程,讓90后大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有關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其次,高校對90后大學生進行理財教育還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除了開展各種理財競賽活動外,還可以進行以理財教育為主題的參觀訪問、勤工儉學、專業實習等活動,如到證券公司參觀從開戶到交易的全過程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理財實際操作技能。再次,高校也可以把理財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利用校園一卡通平臺,將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分類匯總,不僅可以方便學生查閱自己的消費記錄,還可以定期公布消費排行榜,分析學生的消費結構變化,針對消費較高的項目提出理財建議。
總之,各高校的管理者必須重視理財教育,使得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生活等都成為理財教育的平臺,把理財教育列入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貫穿于大學生整個培養過程,從而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正確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理財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最能夠培養個人理財意識和塑造個人理財觀念的教育方式。家長應言傳身教,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理財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財技能,規范日常消費行為,制定家庭理財規劃,另一方面從小就要開始對孩子灌輸科學理財的意識,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習慣,讓孩子了解并參與家庭財務管理,慢慢形成其獨立理財的能力。進入大學后,家長也應定期了解子女在校的消費水平,指正其消費誤區,鼓勵子女采用兼職或投資等方式取得收入來滿足除必要生活費外的其他消費需求。
(二)提高自身財商
大學生理財的主體是大學生,想要提高90后大學生的理財水平,關鍵還是需要大學生主動提高自身財商,解決內因問題,不能僅靠被動接受理財教育。
1.增長理財知識。恐懼來源于未知。90后大學生投資只會儲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投資充滿恐懼,覺得投資充滿風險,很容易就血本無歸。然而,對某個人來說是高風險的投資,另一個人則可能覺得風險很低甚至是幾乎沒有風險,原因就在于是否具備專業的理財知識。提高財商可以提升應對意外事件發生的能力,運用專業技術知識來減少意外的發生并降低風險。羅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提出“財商”這個概念的同時就指出,財商應該是由會計、投資、市場營銷和法律四個方面的能力綜合構成的。
2.控制個人情感。沃倫?巴菲特說過:“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那么,你就無法控制自己的金錢。”前面已經分析了90后大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也是他們產生理財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財商的另一個途徑就是要學會控制個人情感。感性的反義詞是理性,想要控制個人情感,就要用理性的思想來主宰自己的大腦。這是一個漫長的心理過程,無法一蹴而就,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正處在培養理性思考的黃金時期。90后大學生應該接受財商教育,學習理財知識,然后不斷尋找機會進行實踐,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從失敗中摸索成功的經驗,慢慢的理性思想就能戰勝感性思想。
學會控制個人情感還必須做到慎重地選擇朋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群體性的,周圍朋友的言行對個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盡管要慎重選擇朋友,但也不應把財務狀況作為挑選朋友的標準,應該既要有家財萬貫的朋友,也要有窮困潦倒的朋友,有選擇性地向他們每個人學習。與有錢人交朋友,你可以觀察他們是如何談論金錢,如何進行投資,除了學習他們致富的秘訣,還可以構建自己的理財關系網。對于沒錢的朋友,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言行,找出他們窮困的原因,懂得哪些事是不可以去做的,避免自己陷入財務困境。
參考文獻
[1] 孔瑞,陳運華,張玄卿.大學生消費與財商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2):282-284.
[2] 陳兵.當代大學生財務困境與理財指引[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4):87-93.
[3] 王辰.關于“校園卡時代”大學生理財消費的新思考[J].中國市場,2010(39):176-178.
篇9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居民的投資意愿和理財觀念也逐步增強。個人理財顧問業務作為各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推出的一項主要競爭業務,其參與人員、涉及范圍及交易規模都在迅速發展。筆者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發展意義及其制約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為促進該業務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顧問;發展策略
一、發展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重要意義
1、發展個人理財顧問業務滿足了居民理財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GDP在30年來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與此同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我國的住房、養老等體制的改革,也使得我國城鎮居民的投資理財意愿和資產保值增值愿望增強,需求增大,因此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個人理財顧問業務是十分必要的。
2、發展個人理財顧問業務也是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需求
(1)個人理財顧問業務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業務,其所具有的對多種業務的整合功能及高收益的特性決定了其規模發展,使其成為商業銀行全新的綜合性金融業務。該業務實現了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有機融合,拓展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提升了商業銀行與客戶的合作價值,降低了商業銀行經營成本。
(2)個人理財顧問業務是商業銀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的朝陽業務,其顯著特色就是為高等級優良客戶提供專業,以實現他們財富的保值增值。目前,不少商業銀行選派優秀人員培訓,報考AFP(國內理財師)和CFP(國際理財師),且逐年增加。
(3)個人理財顧問業務是商業銀行長期適應和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的過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具有極強的拓展性和衍生性,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創新,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經營行為,實現個人理財業務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
(4)個人理財顧問業務作為商業銀行向高等級客戶提供理財咨詢、理財分析、理財規劃方案賺取收益的一種中間業務,它不占用經濟資本而且沒有經營風險,是商業銀行極具發展潛力的業務品種,適應了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需要。
二、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發展的因素
1、分業經營,制約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綜合發展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和租賃業。我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銀行不能經營保險、證券等業務。這導致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其個性化服務只能停留在較低的層面操作,商業銀行無法將證券和保險兩個市場利用起來,所以,目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基本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者方案設計上。
2、產品貧乏,制約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深入
首先,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缺乏正確的市場細分和定位。現階段理財產品的市場細分只是一般層次上的,未能體現出客戶群體的差異性,且所用的營銷方式為大眾營銷,只提供相同的產品和服務給客戶,許多客戶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理財產品。
其次,產品同質性問題突出,缺乏個性化理財顧問服務。各家銀行為了搶占市場先機,不遺余力地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但事實上只不過是對貨幣市場產品的簡單組合,真正創新的理財產品并無增加,與其他銀行相比也并無太大不同,幾乎沒有專門應對不同需求群體的理財產品。
再次,理財產品缺乏連續性。我國眾多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理財產品(180天左右),且銀行配備的個人理財顧問流動性較大,缺乏對客戶長期連續的個人理財顧問業務,這就降低了客戶對商業銀行的忠誠度。
3、人才短缺,制約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提高
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業務,對理財人員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理財人員不僅要精通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還要了解會計、稅法、法律、證券、保險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但現實是,我國商業銀行中的理財人員大多是從銀行自身的產品推銷開始,因此許多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培訓考試,而且我國分業經營使得精通會計、銀行、保險、證券的綜合性人才很少。
三、推進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顧問業務的策略
1、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跨行業合作
針對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狀況,加強銀行、證券和保險金融之間的合作,從現階段的互相業務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接觸是總體趨勢。金融密集地區的商業銀行還可以考慮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豐富理財業務的內涵,提高服務質量,使客戶的資金在儲蓄、消費環節以及證券、保險領域合理的流動,以獲得更高的綜合收益。
2、加大營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效應
首先,作為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機構,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己的網點和員工,利用媒體和中介機構加強宣傳和引導,應將宣傳重點放在客戶的實用價值上,以吸引目標客戶去嘗試使用。其次,通過為客戶度身定制理財計劃,推薦適合客戶需求的理財產品或產品組合;提供符合客戶潛在需求的理財信息,提出資金匯劃、轉賬的最優途徑,以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等手段來達到客戶資產的保值的目的。再次,商業銀行在打造的個人理財品牌時應體現個性化、情感化和人文化,體現銀行服務的定位,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心理滿足。比如,理財中心可提供理財沙龍服務和專家理財顧問服務等,舉辦理財知識講座,推介金融新產品。在樹立了良好的品牌聲譽后,其品牌效應就會使客戶對銀行認知程度大大提高,從而反過來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3、深入調研,對市場進行合理定位
由于各家商業銀行的自身發展階段和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應該結合實際,對市場進行合理定位。商業銀行可以采取差別化的競爭策略,在自身占有優勢的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同時對市場進行細分,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打造不同的理財產品,凸顯自身的品牌優勢。
4、加大創新力度,拓展理財業務品種
針對目前理財產品缺乏個性化的問題,銀行應該加快理財產品的創新。各商業銀行成立理財產品的研發營銷小組,對理財產品進行設計和營銷工作。根據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客戶打造不同的理財產品,例如設計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個人金融品種;為有孩子的客戶設計子女教育方面的個人理財產品;針對高端客戶除了要根據客戶的收支狀況來制定理財產品,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提供股市、匯市、貴金屬等相關行業的信息和咨詢業務,還可以減免部分手續費。
5、加快綜合人才培養,提高理財人員素質
針對高素質的個人理財顧問,銀行首先要在現有的員工中選拔優秀員工,進行個人銀行業務、貴金屬業務、會計、稅法、法律、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的短期培訓,以滿足對理財人員的需求;銀行應長期與高校合作,將銀行內部優秀員工送入學校進行系統的培訓,同時可以在高校中選拔人才,以適應銀行長期需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領域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型。各個商業銀行必須加快實施金融創新戰略,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商業銀行通過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能夠更多的吸引個人客戶,提升自有品牌影響力,最終還能達到優化資產、負債業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春余.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經濟發展趨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9)
篇10
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落實到現實中就是教育費用規模的不斷擴大。這其中,雖然有通貨膨脹和教育產業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則是很多父母在望子成龍心態下不計成本、不考慮效果的盲目付出。
在中國家庭的理財規劃中,教育費用支出已成為最大的家庭開銷之一,尤其是城市家庭用于獨生子女的教育費用。教育費用支出不僅周期長。且比重大,而出國留學所需的費用又是國內教育費用的好幾倍。
子女教育費用雖然看起來像有去無回的消費,但實際上。它更是一筆投資。其收益是孩子未來的成材。當然,到底能不能成材是不確定的,也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目標。
既然是投資,總是要衡量投資收益率的。但現實中,教育投資的實際效果并不很理想。
“擇校費,擇校費,中間多少家長淚”。正是教育投資的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真實寫照。據專家估計,僅僅擇校費一項。全國一年的總額已達到270億元。以北京為例。城區擇校的學生高達50.52%,農村為12.05%。而調查資料顯示,一半以上的家長表示,為孩子擇校后,效果并沒有預想的好有的家長甚至表示孩子在擇校后,成績還不如以前,且新添了很多壞毛病。
類似的還有校外班,出國留學等。家長們本來滿心希望,望子成龍,但很多卻難以如愿,產出與投入根本就不成正比。一邊是傾其所有的高額投入,一邊卻是沒得到好的回報,有的還耽誤了孩子。
面對如此現狀,中國家庭又該如何對教育投資進行合理規劃呢?必須調整哪些錯誤理念。對教育費用做出有節制、有目標的支出管理?另外,由于教育支出持續的時間長,所需的金額巨大。必須早作打算,那如何才能積攢下足夠的子女教育基金?可供選擇的理財方式和理財產品又有哪些?
教育投資的8大大誤區
關于教育投資,主要涉及兩個話題:如何進行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資?如何才能積攢下足夠的教育基金?本文將重點探討前一個話題,看看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教育投資現狀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長,明顯快干家庭收入的增長,也快于GDP的增長。教育支出已愈來愈成為千家萬戶的一項重要開支,甚至超過養老和住房花費。
綜觀世界,許多國家在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的社會轉型期,教育費用的比重是不斷下降的。對于我國反其道而行之的不正常現象,人們深有同感而又無可奈何。
教育支出的持續增長會影響家庭生活和抑制即期消費。當家庭對教育投入過多時,不得不減少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這必然影響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父母為了給子女積蓄教育費用,會不同程度地抑制即期消費。
這些為了子女的未來不惜節衣縮食,甚至是舉債的現象,都說明當前我國家庭教育投資存在著嚴重的誤區。下面。我們就詳細列舉最常見的誤區。
誤區之1:千方百計讀名校
就像北大,清華之于全國的大學,北京四中之于北京的中學一樣,全國各地,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有各自的名校、重點學校。正是因為與普通學校相比,名校學生在升學、就業等方面都更具競爭力,所以,孩子讀名校更易成材的觀念,幾乎在所有家長的腦海里扎了根。
然而,名校的資源是有限的,想把孩子送進名校的家長卻是無限的。正是在這種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擇校費浮出水面,并在“三限”(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政策出臺后一度披上“合法”的外衣。
在諸多削尖腦袋也要把孩子送進名校的父母的“熱情追捧”下,擇校費逐年上漲。“要問哪里有永遠的牛市?到學校來吧,擇校費永遠是只漲不跌。”這句話在廣州家長間廣為流傳,它所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現實。
今年廣州市越秀區新合并的10所小學,其中原本市一級學校經合并后,擇校費均達到了“名校價”;而其他區位于大型社區內的學校,不管學校等級有否提高,其擇校費也年年見漲。以海印苑小學為例,去年非地段生的擇校價格為3萬元左右,今年普漲至5萬―8萬元,若學生家長沒有任何背景想入讀該校的,需“捐資助學”10萬元。
位于海珠區萬華花園內的瑞寶小學今年特別熱門,“我們都是瑞寶花園小學的潛在生源,并校后,估計入讀曉港灣小學無望了,就都跑到這里來了。”一位“自愿”繳納捐資助學費1.6萬元的家長說,“我們不敢擅作主張減少一分錢,反正照學校提供的單子抄準沒錯。”
而在朝天小學,非地段生報名被安排在2樓會議室進行,所有家長均被要求填寫兩張表格――張《越秀區小學新生轉學申請表》和一張《越秀區朝天小學一年級新生轉學申請表(補充)》。其中,第二張表的最后一欄注有“自愿捐資助學說明”。一名工作人員解釋,非地段生的“捐資助學”金額由家長自愿填寫數額,學校不作規定。不少家長說,他們是參照去年標準進行填寫,“據說去年的標準是6萬元。”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對北京市中小學擇校情況的大規模調查結果(見表1),北京市平均擇校費用,高中階段最高,其次為小學階段,初中階段最低,分別為27518.34元、19637.83元、13694.85元。擇校費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家庭教育支出和經濟負擔。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有能力擔負標準金額擇校費的家庭就一定能把孩子送進希望上的名校。除擇校費外,還有其他非經濟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像上面所列舉的一些名校,很多都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即使你能拿出數額不菲的擇校費,沒有找到關系和門路,依然連繳費的資格都沒有;即使前兩項都滿足,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差太多,依然邁不進名校的校門。
不考慮家庭的“財力”和孩子的“才力”而一味追逐名校的做法,無疑是極不理性的。名校教學質量高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
擇校首先要考慮孩子一貫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因素,對孩子的學習水平有一個合理的評估,再考慮孩子是否適合到重點學校讀書。有些孩子機械記憶的能力較強,但思維能力較弱,如果他們考上了區重點,就沒有必要再上市重點。
教育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發展,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中學時,一定不要只看到重點中學的光芒,而要結合孩子的實際,多考慮如果孩子到了這所學校后,是否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長。
誤區之2:課外補習多多益善
教育之于家長如時裝之于女人,女
人的衣櫥里永遠缺少一件衣服,而在家長看來,自家的孩子也是永遠缺少一堂課。于是,除了擇校之外,家長們對校外班也是“樂此不疲”。
周末以及寒、暑假里,各種各樣的培訓、補習和家教服務,形成了一股“特長大拼比”的社會氛圍。許多幼兒園也開設了特長班、興趣班,供家長選擇,每課時一般收費50元至100元,各類教材、樂器的支出也隨之增長。
這是劉女士為10歲女兒列出的“教育清單”:其中校外的教育費用是長長的一串,舞蹈班每月150元、英語班每月150元、奧林匹克數學班每月160元、每月車費300元。校外班的費用遠遠超過了校內的費用。
上海某師大附小五(2)班的陳維數學不錯,被選拔上參加市少兒圖書館舉辦的奧數班,每周六上午要趕到南京西路去學數學;作文稍差,因此下午要趕回來上作文提高班。星期天也不空閑,上午去老師家練手風琴,下午請了家教學外語。
根據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統計,中小學生聘請家庭教師,每戶年平均支出220元;參加補習斑、特長班學習,平均每戶支出404元。
有關教育專家指出,造成校外班市場火熱的原因,一是家長出于培養孩子特長的需要,二是在當前強大的升學壓力面前,很多家長希望子女通過參加這類輔導班獲得一些競賽證書,從而在升入上一級學校時有較好的擇優機會。
小學生家長張先生就認為,未來社會就業和其他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會更高,孩子學鋼琴并非為了要當音樂家,而是作為一種素質儲備,一旦日后需要這方面素質的人才,他的孩子才不至于錯過機遇。
還有一位家長給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同時報了語文、數學、外語三個校外輔導班。家長的想法是,犧牲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時間參加這類輔導班,就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在作文、奧數、外語等各類競賽中取得名次。這樣在孩子上初中的時候,一些比較好的學校不但喜歡要,而且會減免一些學費。如今好學校就那么幾所,面對高昂的擇校費,家長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多參加校外班、多參加競賽、多得名次。如今各種各樣的競賽很多,說不定哪個競賽證就管用。
家長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問題是這類投資不僅是金錢的付出,而且使孩子們疲于奔命,又有多少收益呢?根據一位教師的觀點,家教和補習班的教學效果都是很差的。家教可能會一時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卻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對其長遠的成長并不利;補習班由于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松散型的,教師缺乏權威和約束力,而學生基本都是奉父母之命來學習的,完全缺乏主動,再加上疲倦,學習效果相當差。
調查結果也反映,對孩子參加補習班、特長班的實效:家長認為“不知道”的占63%,認為“有很大效果”占6.6%,認為“有一點效果”占14.5%。而對請家庭教師的實效:家長認為“不知道”的占3.3%,認為“無效”占79.4%,認為“有一點效果”占14.5%,認為“有很大效果”的占2.8%。可見,此類投資多屬盲目投資、無效投資,而且由于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可能不僅是一種虧損性投資,而且是一種有害投資。
誤區之3:父母做主無關興趣
受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以及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的影響,中國父母大多非常重視親子,甚至將這種無私的愛推向另一個極端,對子女的事情大包大攬,凡事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替子女規劃未來。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道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相處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后回想起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
一位母親去同事家串門,發現同事的女兒在學鋼琴。同事在聊天中講了學鋼琴的許多好處,使這位母親心里酸酸的。回到家就和丈夫商量要讓自己的女兒也學鋼琴。女兒出于好奇心,也沒有反對。于是,買回鋼琴,請來教師,但學習不到兩個月,女兒便心生煩躁,不愿再學。父母百般勸說,軟硬兼施,都沒有效果,只好放棄。這種投資行為的從眾性和盲目攀比性,收獲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失敗感。
也有一些父母抱著學習成績第一、一切以提高學習成績為準的實用態度,在進行家庭教育投資選擇時以此為原則進行取舍。英語是將來考試的主科,一定得學好,就報英語班;作文是提高孩子語文分數的重要一塊,那就選寫作班;孩子想學畫畫?不行,畫畫有什么用,考試分數不高,畫得好又怎么樣。這樣的選擇實際上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父母拿著一個自己所謂的“為了你將來好”的尺子去替孩子選擇,而孩子呢,也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大教育家孔子倡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對不同的學生教授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講課方式。我們知道,學生之間的不同最重要的就是興趣、愛好的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如果有興趣,才會愿意學、用心學,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課外教育方面的投資,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不至于讓父母的金錢和希望都打了水漂。
一位媽媽本想讓孩子學鋼琴,孩子說不喜歡彈鋼琴,而喜歡拉二胡。這位媽媽沒有強迫孩子,她領孩子到一個教二胡的老師家中,陪著孩子看別的孩子學拉二胡。看了幾次,媽媽就問:“你也看到了,拉二胡是很苦的,需要很認真地訓練,你現在還想學嗎?”孩子說還是喜歡,再苦也愿意學,媽媽就把孩子送去學二胡了。
這位母親的做法就是正確的。首先,她尊重孩子的興趣,不根據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作選擇。其次,她能考慮到兒童興趣的易變性、不穩定性,沒有立刻按孩子的意愿作出決定,而是陪孩子去親自觀察和體驗,當孩子了解到其中的難度和困難以后,仍然表現出濃厚興趣時,才最終決定。經過這樣一番過程作出的選擇,孩子會很歡迎,學習的過程會很快樂。而且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也會積極克服,最終取得好的結果。
另外,教育投資不要盲目、沖動,一廂情愿地認為會如何如何,而是要在投資前制定合理的目標。比如,當家長把孩子送去學鋼琴、書法、畫畫或唱歌等的時候,要想清楚這是為了什么;開發智力?培養毅力?陶冶情操?提高協調能力?培養鋼琴家?還是為了升學加分?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現實生活中得到的答案卻并非如此。
一個不想學琴的孩子被父母逼著去學琴,他天天生活在父母的訓斥、枯燥的練習和老師的嚴厲指導下,變得孤僻、膽小、不愛說話。一次學校開文藝晚會時,媽媽不顧孩子的反對給他報了名,原本是想讓孩子露一手,但沒想到孩子為了不表演彈琴,竟拿小刀把自己的手指割傷。
孩子為什么學琴?學琴是為了能使孩子學會體驗音樂的美好、生活的美,是為了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是為了使他生活得更幸福。其他的目的都在此過程中附帶產生的,沒有學琴的快樂,其他的目的也難以實現。
誤區之4:只重金錢投資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不惜重金將孩子送入重點學校,家里條件好的就出國留學,條件一般的也在四處尋覓各類培訓班,讓孩子多學知識、多學技能,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優秀,早日成功。但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必須得要有“錢”來做物質保障,于是,許多家長拼命掙錢,不希望自己孩子因受教育環境差而影響其成材。
做建材生意的趙先生是高中學歷,為讓兒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趙先生在兒子三歲時就將他送進了省會城市的一所知名幼兒園,后來又上了一所私立小學,等孩子上中學時,他又花費不少,終于將孩子送進了一家重點中學。
不過,由于在重點學校學習壓力很大,又缺少父母關心,趙先生的兒子逐漸產生厭學心理,并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和他們一起泡網吧、看電影,有人欺負他,他的“朋友”們也會出面幫他擺平。爸爸給他的零花錢,他全部用來請客,錢不夠時,還會想方設法從父母那兒偷錢。等趙先生發現時,孩子已經陷入很深。由于缺課嚴重,成績下滑,他兒子被迫離開了這所爸爸花了不少心思才把他送進去的名校。
雖然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并非所有家長都能像趙先生那樣為子女教育而不惜重金,但很多人在觀念上跟趙先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只要盡可能地加大教育方面的金錢投入,孩子未來就一定能成材。換句話說,很多家長把教育投資等同于金錢投資,而忽略了非物質方面的投資。
有關專家指出,家庭教育投資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個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投資,一個是情感上的投資,再就是家長對自己學習教育新理念的投資。顯然,不少家長并未意識到后面兩項投資的重要性。
現在的孩子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尤其是考試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以至于許多學生害怕考試,考試出現心跳加快、頭疼、想上廁所、出冷汗等現象。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及時、必要的心理指導,不能認為,只要自己一門心思賺錢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和課外教育就萬事大吉利,而忽視自身所應承擔的教育責任。
菜小學三年級的小強在體育課時和同學發生了沖突,和他發生沖突的學生找來高年級的朋友欺負了小強,后來還經常找小強的麻煩。小強害怕報復沒告訴老師,回家后也沒敢跟家長說。但小強從此變得不愛說話,尤其上學時更是心驚膽戰,成績自然下滑。一個月后,家長發現不對勁,細問孩子才得知事情的原委。雖然事情后來得到解決,但孩子已經不敢在原來的學校上課,并且一考試就出現發抖的現象。家長只能給孩子換了一所學校。在新的學校里,老師采取激勵教學法,小強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漸漸膽子變得大了起來,但再也沒有以前的活潑,他的幼小心靈已經受到了傷害。
誠然,孩子在外面遇到傷害是家長無法預測和避免的,但是,家長可以教會孩子怎樣處理一些突如其來的傷害。并且,家長應當成為孩子忠實的聆聽者,聽孩子訴說委屈,及時幫孩子解開成長過程中的心結,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心靈上的傷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在注重給孩子教育投資時,別忘了自己也要充電。如果家長提前掌握了一些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會少走彎路。
我們知道,孩子優秀的學習、生活習慣都是在上學前就養成的,而上學前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要想讓孩子有什么樣的品質和習慣,家長們自己也得要具有這方面的素質。
誤區之5:年齡越小,出國留學越好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小送出國留學越好。這種看法主要基于兩方面的理由;一是年齡越小,學外語越好;二是年齡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會。
其實,上述幾種觀點都有問題,容易進入誤區。
(一)學外語越小越好是無需論證的,但學外語越小出去越好則是值得商榷的。
假如拋開金錢,無疑在國外學總比在國內學效果好。但在國外學外語的投資是在國內學的8倍,其學習效果絕對相差不了8倍。其實,國內的許多重點小學和中學的外語教學質量已經很高。幾年前,美國副總統到北京的一所重點中學訪問,與其對話的初中生英語非常流利,這讓他非常驚訝。
至于國內的語言學校和民辦大學預科,一般都大量地采用外教和海歸。其教學質量與國外同類學校差距不大。主要差別是語言環境。但如果出國留學的學生無力支付住在外國人家里的昂貴費用,而是住在中國人多的地方(大多數學生如此),其語言環境差別并不十分明顯。
學外語越小出去越好,是出國教育投資的一大誤區。倘若你是財力并非十分雄厚的普通家庭,花幾十萬元就是為了讓孩子早點學好外語就不值得,也不理智。因為達到這個目的在國內只需1/8的花費。
(二)年齡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會的說法并無道理。一些國外專家認為,23―30歲出國的中國學生已經很難融入歐美社會了。
首先,到國外讀書的高中生多為高二、高三學生(目前把初中學生送往國外的中國家長還很少),已經十六七歲了,融入西方社會的難度并不比23歲以上的大學生小多少。其次,融入西方表層社會兩年時間就足以,但要想完全融入西方深層社會,無論是大學生還是高中生,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不要把融入西方社會、移民作為留學的終極目的。有專家指出,中學生出國留學很容易被邊緣化。因為其中國文化觀尚未定型,出國幾年之后可能非中非西,自身的身份意識相當的含混。
誤區之6:國外學校質量比國內好
有些家長送中學生出國的原因是國外學校質量比國內高。這還是一個誤區。
有的家長認為,中國最好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也很一般。據專家介紹,近些年的留學生隊伍中,只有少部分人去國外上了名牌大學,大部分人留學的學校屬于二三流學校,并不一定比國內的好。而且不能單純看排名,還需要量體裁衣,選擇孩子適合的。有的孩子去了國外可能“水土不服”,比如存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
而從中學和預科看,國外比國內好的說法更是站不住腳。英美的許多中學教育質量并不比國內重點中學強。國外的許多語言學校和預科學校的質量也不比國內的同類學校高多少。
專家建議,在選擇國外的中學時一定要謹慎。因為國內對國外的一些公立、私立中學了解得較少。一些私立中學存在渾水摸魚的現象,這些學校師資環境很差,他們的目的只是收錢。
另外,客觀地說,國內學校扼殺學生個性和創造力,只有國外學校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不是事實。國內學校經過多年改革已有長足進步,并自有其優勢。如果不是這樣,歐美學
校就不會到國內重點名校來搶學生。英國的一位大學校長曾說:北京四中的學生來一個要一個。
誤區之7:出國教育投入越多越好
還有不少家長認為教育投入越多越好,這是更大的誤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錢可以包辦的。
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成材概率,一味往國外送。結果怎樣呢?一位媒體人士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亞。但因學習成績不好,呆了三年沒考上大學又回國了,家里白扔了幾十萬元。
那些為了孩子教育不計成本的家長近年來紛紛把目光投向英國。英國的學校不但世界最貴,而且幾乎沒有獎學金。
最貴的學校一定是最好的學校嗎?誠然英國有不少物有所值的好學校,但英國也有很多單純以盈利為目的,以掏中國家長錢包為目的學校。它們巨大的財政缺口就等著中國家長的人民幣。
把中學生送到國外完成教育到底值不值?出國教育投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讓我們先算一筆賬(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語言預科教育國內外的投資比例是1:8,大學教育是1:9,相差懸殊。這樣的數據足以說明,出國教育投入越多越好,年齡越小出國留學越好,都是經不起推敲,沒有實證支持的。
誤區之8: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出國留學是近年來居民教育投資的一個熱點。而且,留學熱趨于低齡化,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走出國門,留學海外。很多家長把省吃儉用、積蓄多年的錢毫不吝惜地花在孩子留學上,他們往往認為,讓孩子出國讀書,可以避免國內高考的競爭,還可以自由選擇一些好專業,學好一門外語,將來就可以更有競爭力,回國后有更好的個人發展。這種心態導致近年來中國高中生出國留學一年熱過一年。
冷靜思考一下,耗費巨資送子女出國留學是否值得?尤其是那些在國內學習不夠出色,競爭力較差的學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又有語言的障礙,在學業上如何能夠應付?又能學到多少本領?在送子女出國留學前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兩種風險:一種風險是在留學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對于辦學機構的辦學質量良莠難辨;另一種風險是對于人生觀尚未成熟的低齡學生來說所面臨的生活、環境的巨大風險。
即使是學成回國,就一定比接受國內教育的發展機會更大嗎?其實也未必。一是受目前經濟景氣和大學生擴招政策的影響,“就業難”問題本身就比較突出,二是海外歸來的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供繪遠遠大干需求。這樣。那些有海外學習的背景,但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們,想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也絕非易事。很多“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
所以,指望畢業后工作在短期內將幾十萬元的海外留學投入收回來并不現實。
從糊涂的愛到精明理財
可憐天下父母心!傾其所有,不計回報,且無怨無悔,可能是普天下絕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共同特征。
因為這種愛是無邊無際的,包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如“生命的延續”、“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由下一代來實現”等,所以花在子女身上的錢不計其數,甚而讓整個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我們不止一次地聽過全家舉債,不惜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的真實故事。
因為這種愛是最無私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所以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不考慮回報,似乎只要投入大,自然會產出高。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小朋友們在不同的輔導班之間疲于奔命,把星期天變成星期七的場景,各家都竟相把孩子送到國外“鍍金”。
因為這種愛是最博大的,其實也是最盲目的,只要對孩子有好處就去做,根本不去考慮什么效率問題,所以教育投資是目的性最不明確的投資,最容易做出投資決定和從眾。因此,投資最容易變成消費。
不理性、不考慮投入產出比和盲目性,可以說是教育投資之所以存在誤區的根本心理原因。只有在理念上解決以上這些問題,才談得上真正的教育理財。
理智與情感分開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但是,不能把這種情感包容到教育投資的決策中去。否則,太多的感情用事,必然會導致投資行為的不理性。
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應當還原最基本的“經濟人”假設,即經濟行為都是理性的,希望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說,決定投資的標準應當是投入產出比而非其他。
但在現實中,由于感情因素在起作用,由于愛子(女)心切,教育投資自然演化成多多益善,希望以量取勝而不是以質取勝,認為只要為子女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就能成材。
但“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研究表明,80%的孩子來自生活不富裕的工農家庭。這些孩子為什么能成材呢?因為父母給予他們的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而且這些孩子充滿了強烈地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理想的渴望。
“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及教育”研究表明:一是80%的城市獨生子女“成就需要”偏低;二是63%的孩子認知需要偏低,不愛學習。研究分析表明,壓力太大壓跑了孩子的成就需要。因此,父母的教育投資弄不好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就認為,“教育投資是一種特殊投資,孩子是個成長股,投資要合理適度,并不是投得越多越好,投資與收益不是正相關關系。”
意識到這些問題,回歸純粹的投資行為,顯然就需要把感情因素剔除出去,真正地按經濟規律辦事。首先要把教育投資放在整個家庭理財的大背景中去看,占多大比重,支付能力如何,會不會影響到財務健康;其次,就要看投資收益,決非多多益善。
量力而行
很多家長之所以在子女教育上過度投資,除望子成龍的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相信高投入一定會獲得高回報。上學一上大學一掙大錢,就是不少人心中的真諦,也是支撐他們不惜重金投入的精神動力。
可一旦這個鏈條斷裂,就不啻于天塌地陷之災。因為在他們的心里這條鐵定的法則根深蒂固――上大學就一定能掙大錢,否則上大學干什么?
據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進入大學的全民教育階段,近幾年的就業矛盾十分突出,上大學將來能掙大錢的定勢思維也遭受著強烈沖擊,這就給人們提出了一個特別值得深思的問題。
高等教育固然好,但高額的教育支出也會讓家庭患上“恐高癥”。客觀情況也是繁復多變的,高學歷就意味著高投入,高投入又意味著高風險。同時,高投入與高回報并不一定就是那么親密的孿生兄弟,有時甚至還會反目為仇,最后竹籃子打水的情況也不少見。
據某媒體報道,某村畢業的三個大學生,一個工作了,待遇怎么樣暫且不說,另外兩個則無所事事返回了家。那么可以想像,他們早年的高額教育費用所造成的家庭經濟負擔怎么改善?
如果多考慮一下各方面的情況,就會發現沒必要把目光盯在上大學這一棵樹上。進而言之,在上學的最終落腳點――回報方面,就目前來看人們常說
的“白領”、“灰領”,“藍領”之間的鴻溝已經漸漸縮小,工資差距也已十分接近,發達國家的前車之鑒,也在昭示著這一深刻的道理。
雖說教育的支出能得到效益,但這種效益的回報要等到幾年、十幾年之后,而到那時,家長們有可能因為生活太節儉而病魔纏身,無法享受遲到的幸福。
綜上所述,如果子女教育支出超出了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家庭的經濟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更加需要理性考慮教育支出。
效率第一
對大多數中國家庭,尤其是工薪家庭來說,教育投資絕不應是廣種薄收,而應當看投資效益,看投入產出比,“好鋼用在刀刃上”。
比如出國留學。首先需要比較出國留學與國內讀書的成本和收益,不要盲信高投入一定高產出的說法,以投資收益率為衡量標準,可以避免沖動性、從眾性投資。其次,如果說由于其他原因一定要出去留學,那也應當考慮去哪個國家(美、英、德等)更劃算,投資收益率更高。
對父母而言,在教育投資方面,一方面,要設定一個合理的投資預算水平,既保證子女能夠接受相應的教育,又不至于造成巨大的家庭財務赤字,而無法清償。這個預算水平的制定,主要是考慮教育基金缺口與家庭預期收入相匹配,充分考慮未來的各種收入風險(如失業、房屋租期空檔、投資損失等)。
另一方面,要有一個清晰的、可量化的投資目標,如考上名牌大學、找到一份月薪在多少元以上的工作等。然后,據此來衡量教育投資的收益,從而做出投資決策。一定要轉換那種多多益善、來者不拒的思維模式。
最后,這兩方面應結合起來考慮,看每一項教育投資的投入是多少,產出是多少。無論什么時候,投資效率都應當是第一位的。
因材投資
顯然,要改變教育投資的盲目性,首先就必須對孩子自身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清楚的了解。人們經常講因材施教,實際也應去因材投資。
我們知道,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即使溫度再合適,一塊石頭也孵不出小雞來,同樣的道理,如果不考慮小孩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所有的投資都有可能打水漂。我們身邊并不乏這樣的案例。
并且,不當的教育投資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湖南有個孩子,父母逼她考大學。父母下了班就去打工,給人當搬運工,賺了錢就給女兒買營養品和各種資料。孩子認為自己根本考不上,恨不得把那些書本都扔進爐子里燒了。但她看到父親為她那么辛苦地工作,又不敢對父親說她不想考大學,懷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
所以,教育投資具有很強的教育性和導向性。一定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去制定相應的教育投資計劃和適當的成材目標。
因材施教,即使望子成龍也不要脫離實際,趕鴨子上架,家長切莫拔苗助長,到頭來兩敗俱傷。要理性選擇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貪“大”、求“高”,不要攀比,不要讓孩子不切實際地接受所謂的貴族教育,盲目追求名校效應和出國留學。
教育金規劃的三步曲
在探討了子女教育投資中存在的誤區,以及家長應當注意的問題之后,我們把目光投向子女教育投資理財的另一個關鍵話題,即教育金的籌集與規劃。
對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子女教育費用都不是一筆小額的資金。無論按哪一機構的調查數據,子女教育金都跟購房支出、養老金一起構成家庭開銷中占比最大的三項。而且,教育金屬于長期支出,在孩子成長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持續不斷,雖然每年花費的金額不同。
正是因為持續時間長,所以只要盡早規劃,教育金的籌集也就有足夠的時間。也正是因為總金額龐大,再加上教育費用逐年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因素,單純靠工資收入的節余和儲蓄,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難以實現相關的理財目標。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教育金的籌集與規劃。
一般說來,教育金規劃需要三個步驟:一是搞清楚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總額是多少,以及教育投資所需的資金需要在什么時間到位;二是了解家庭目前的資產狀況,多少比例可用做教育金理財的初始資金,還有現在處于什么階段,計算出距完成籌集目標還剩多長時間;三是根據前面兩點做出具體的財務規劃,通過不同的投資組合,逐步實現教育金籌集的目標。
下面,我們進行詳細的介紹。
算筆教育賬
200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婚姻家庭研究專家徐安琪曾公布了一項關于撫養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的調查結果。她主持的這項調查由上海市徐匯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社科院進行,樣本全部來自徐匯區(隨機抽取36個居委會,共調查746戶有0~30歲未婚子女的家庭)。
這份名為《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的調研報告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
以上數字是被調查對象的平均費用,并且是以2003年的物價水平衡量的。雖然撫養成本跟教育費用之間有差異,并且有區域特色,但這一調查數據依然經常被人們所引用。
《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則顯示: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中國農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開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這個指數分別為25.9%和23.3%。
下面,我們看看對分類費用的詳細計算(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基本教育費用為149716元。如果在國內繼續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話,基本教育費用增加66000元到215716元。如果出國留學讀兩年碩士的話,基本教育費用增加300000元到449716元。
我們知道,上面的數字都是最基本的教育費用,要想在教育投資過程中不發生一丁點其他支出,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增加了培訓費、擇校費等后,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教育費用總額為582716元。如果在國內繼續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話,教育費用總額為648716元。如果出國留學讀兩年碩士的話,教育費用總額則為882716元。
當然,出國留學的時間若是提前到中學乃至小學階段的話,教育費用總額無疑將大幅度地提高。
至此,我們對所需教育金的總額以及教育金的支出時間安排,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起點在哪里
假如您所面臨的情況跟上述家庭相差不多,考慮到培訓費、擇校費等非常規支出,并且只是準備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教育費用的話,那所需教育金的總額就在60萬元左右。當然,考慮到教育費用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因素,教育金的預期目標應當在60萬元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比例。
在明確目標之后,其實接下來非常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目前的家庭資產狀況,以及現在處于子女教育投資周期的
什么階段。換句話說,教育金規劃要先知道起點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對目前家庭資產的盤點。一是了解資產負債狀況,資產負債率有多高,二是了解不同資產的分類,比例,各自承擔什么樣的功能,三是了解資產的投資期限,流動比率有多高。總之,通過了解資產結構,可以清楚其中拿出多少的比例專門用做教育金籌集理財的初始資金,并且使資產的投資期限與教育金的籌集時間相匹配。
其次是了解當期的收支結構,以及對未來的收支狀況作出預測。了解這些后,我們就知道了目前及以后的家庭新增收入的結余情況。然后,從結余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專款,專門用于教育金籌集方面的投資。因為結余資金往往承擔著改善生活水平、籌集養老金、應急資金預留等功能,所以用于教育金籌集方面投資的比例通常不能超過結余資金的1/3。
了解目前的家庭資產狀況,有助于解決教育金籌集的初始投資問題。接下來,我們再看目前所處教育投資周期的階段。
例如,在孩子剛出世的時候,開始著手做教育金規劃,籌集教育金所需的時間安排如表4所示。
我們稍作說明。比如說上大學的費用總額為88000元,從現在開始可以有19年的時間來籌集這筆錢,19年后,每年支出22000元。其他階段的教育金籌集時間安排也是同樣的道理。
條條大道通羅馬
在明確了教育金的籌集目標、籌集時間,以及目前能拿出多少初始資金用于投資后,接下來,就是制定理財規劃并具體實施的問題了。要在設定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教育金籌集目標,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投資組合,只要適合該家庭的具體情況(包括風險承受能力等),就都是可行的。
至于有哪些教育類理財產品可供選擇,后面的文章中將做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做深入探討了。下面,主要談一談制定教育金籌集規劃時應當遵循的原則。
第一,教育金籌集應當盡早開始考慮,制定相應的投資規劃。著手的時間越早,可選的方法和渠道越多,達到預期目標并不過多影響生活水平的概率就越高。
第二,在做教育理財規劃時,應盡可能地考慮到今后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如通貨膨脹、有可能發生的擇校費、失去主要的家庭收入等。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足夠的教育基金目標,同時要突出保險意識。
第三,改變教育金籌集就是教育儲蓄的單一做法,做規劃時要考慮到眾多投資渠道的綜合應用。僅憑教育儲蓄,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其收益根本無法填補教育投資缺口,所以必須拓展投資方式。
第四,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理財方案。如果是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做教育理財規劃,可以選擇收益率比較穩定的長線理財產品,如保險、國債等;如果孩子已經初中畢業,離上大學時間不遠,應當更注重當期的收益率,可以選擇高配息的債券、基金等理財產品。
第五,根據不同家庭的抗風險能力,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如家庭經濟實力較弱的單親家庭等,就不宜投資高風險的品種。
教育理財產品大PK
教育金的籌集與規劃,最終必然落實到理財產品的身上。只有通過不同的理財產品組合進行投資,才能完成教育金籌集的預期目標。下面,我們就詳細介紹一下最常用的幾種教育理財產品。
教育儲蓄:適合小額教育費用
教育儲蓄為零存整取定期存款,存期分為1年、3年、6年。最低起存金額為50元,存入金額為50元的整倍數,可一次性存入,也可分次存入或按月存入,本金合計最高限額為2萬元。教育儲蓄的利率享受兩大優惠政策,除免征利息所得稅外,其作為零存整取儲蓄將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率優惠幅度在25%以上。
這種存款方式適合工資收入不高、有資金流動性要求的家庭。收益有保證,零存整取,也可積少成多,比較適合為小額教育費用做準備。
辦理教育儲蓄應注意五點:
(1)學生必須為4年級以上,賬戶到期領取時,孩子必須處于非義務教育階段。
(2)到期支取時必須提供接受非義務教育的身份證明。
(3)提前支取時必須全額支取。
(4)逾期支取,其超過原定存期的部分按支取日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5)存款方式靈活,在選擇按月存款時,存款人可選擇每月固定存入、按月自動供款或與銀行自主協商三種方式。此儲蓄品種最高金額為每戶2萬元,存款人若選擇每月存5000元,4個月即可繳完,但至少要存兩次,每次最多1萬元。另外,選擇自動轉賬功能時必須簽訂協議,必須是同戶提供轉賬。例如,孩子作為教育儲蓄的存款人,父母的賬戶不可提供轉賬,只能從孩子的其他賬戶中轉賬。
基金定投:集腋成裘長期籌資
基金定投業務是指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投資人以固定時間、固定金額申購某只基金產品的業務。基金管理公司接受投資人的基金定投申購業務申請后,根據投資人的要求在某一固定期限(以月為最小單位)從投資人指定的資金賬戶內扣劃固定的申購款項,從而完成基金購買行為,比較類似于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基金定投比較適合籌集期在10年以上的教育金的籌集。因為投資時間長,并且投資對象固定,所以風險相對較低。通過長期投資,分享行業或經濟增長;通過不同時點上的持續買入,攤低了購入成本,從而規避了選時風險。
假如一對夫婦計劃為其兒子建立一個高中階段的教育金,現在兒子剛出生不久,投資年限為16年,決定投資華夏成長證券投資基金,期望年收益率為10%,每期扣款500元,申購費率為1.8%,收費方式為前端收費,將這些信息輸入華夏基金公司提供的定期定額投資計算器,可以得出到期收益為134984.26元,期間申購總費用1728.00元,到期本利和230984.26元,這樣一筆錢,應該可抵孩子讀高中和大學的教育費用。
當然,基金定投也有投資風險。本刊前幾期曾做過詳細分析,這里就不再介紹。
教育保險:適量購買
教育保險相當于將短時間急需的大筆資金分散開逐年儲蓄,投資年限通常最高為18年,所以越早投保,家庭的繳費壓力越小,領取的教育金越多。而購買越晚,由于投資年限短,保費就越高。
教育保險一般都是在孩子上初中、高中或大學的特定時間里才能提取教育金。比如,投保年齡在0~9歲之間的孩子,12周歲時就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0%作為初中教育金;15周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5%作為高中教育金,18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25%作為大學教育金;25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50%作為創業基金;60周歲后每年可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3%作為養老金,直至身故。而10~12歲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領取初中教育金;13~15歲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領取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金了。
在教育金儲蓄的同時,保險公司可以將教育保險與健康產品、年金產品、高保障的定期產品等,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打包一起提供一個綜合保障的組合計劃,這種組合既能給客戶提供教育金儲蓄,還能提供疾病、意外等保障。
不過從理財的角度出發,教育保險也不宜多買,適合孩子的需要就夠了。因為保險金額越高,每年需要繳付的保費也就越多。總體來講,保險產品主要是保障功能,如果只看其投資收益率,它甚至可能比不上教育儲蓄。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較高,但需考慮風險
一些銀行推出了教育類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曾推出的陽光理財E計劃,東亞、匯豐等外資銀行推出的“兒童賬戶”等,可供希望得到高收益的家長選擇。
- 上一篇: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
- 下一篇:村級意識形態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