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知識觀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后現代主義知識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后現代主義知識觀

篇1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程觀后現代主義知識觀高中政治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03-01

一 我國現階段高中政治課程的現狀

我國長期以來都以“課程是知識或學科”的課程觀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在現代課程改革中,大致的思路是批判繼承“課程是知識或學科”的課程觀,提倡“課程是經驗”的課程觀,后一種課程觀強調了學習的主體性,更加強調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新課程的實施要體現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必須轉變其知識觀,開發本土的課程資源甚至是鄉土的教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生活中獲取學習的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它也改變了依據單一學科知識的授課方式,更能體現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習的經驗是多元的、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或者是指定的,所以其更具有生成性、塑造性。

關注課程是經驗的課程觀就不能不提到后現代主義的知識觀,后現代主義對于教育中知識的理解,更強調內在的主觀建構,而否認知識的外在客觀性,否定真理作為知識本質的存在,否認基礎主義的概念圖式和理論體系,倡言返回常識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主張師生的平等對話,在教育過程的個體間以及個體和群體間的互動,個體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詮釋和創造,重敘事而不是抽象概念符號的解析。

高中政治課程改革也吸收了一些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如放棄了以往以統一尺度對課程內容進行界定,實現課程內容標準的層次化。原有的高度集中制課程管理政策不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的差異,不利于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不利于調動學校自身的積極性,不利于形成學校特色,不利于學生多方面的豐富個性的培養。高中政治新課程的編制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和學習興趣的不同,依照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學習水平設定了多種課程的內容標準和實施與評價的標準。后現代主義關注本土知識、關注學生生活、關注正式課程和學生所獲得的課程之間的落差,這對我們的課程觀有很大的啟發,給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問題方式。

二 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對高中政治課程的影響

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始終是其中的重點,拋開其他影響因素,單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高中政治課的實施,就必須考慮到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下將從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兩個方面談談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對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消極影響。

課程的設置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點,無論哪種課程觀都遵循一定的價值取向,強調通過一定形式的課程設置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德育始終是課程設置的重點,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體驗和身體力行,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養。后現代主義否定知識的本質,以道德相對主義為理論基礎,它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就是相對的,是可以隨著個人的經驗而變化的。后現代主義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其他學生不應該對某人的選擇進行明確的是非判斷,后現代主義不承認在當今社會有一套人們所公認的道德原則,因此它主張價值觀是不可教的,應該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在去中心化的價值觀下,課程的設置會存在著很大的變數,無法做到穩定的課程設置和實施,這對以學校為單位組織的教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它不利于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施,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教學的起點也是目標,高中政治課程是促進青少年在道德、思想、政治方面實現社會化的關鍵因素,高中政治課承擔的功能目的之一就是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使他們具備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品質。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倡導學校文化、學生文化的主動性,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自由,另一方面卻消解了教師、知識的權威,傳統的師道尊嚴固然不甚合理,但教育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適當的教師權威是必要的。后現代主義“沒有人擁有真理”的反本質主義則從根本上消解了教師、知識的權威,也消解了高中政治教育的意義。在沒有既定真理、權威的前提下,反本質主義的批判就是一種混亂,一種真正的自大和反叛,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很不利的。政治教師不能以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來組織教學活動,就無法實現其教育目標,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了。

三 結束語

后現代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觀,更是一種人生觀、一種社會觀,其思想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其反本質的巨大顛覆思想必然與其美好人性的追求背道而馳。一個否定本質追求的人必然不是一個理性的人,一個不能取得共識的社會,必然不能保證社會的自由,高中政治課程擔負著學生品德教育的任務,如果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后現代主義知識觀給高中政治教學帶來的災難將遠遠大于其啟示。

篇2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 特征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在西方國家逐漸產生,并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也反映了人們心理的發展動向。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產生,對社會心理學等產生著影響,這種影響需要人們進行科學的、客觀的、理性的分析。

2 社會心理學以及特征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稱之為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通過將社會看做是一個物質實體,將經驗作為精神實體,通過對物質實體的描述、認識等進行反映,將這兩種實體的真實知識呈現出來,社會心理學的產生,為社會心理現象、行為的科學主義研究提供了發展的方向,

傳統的社會心理學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為機械主義。在當前的社會中,社會心理學與社會中的主流心理學相同,在研究方法上,均是效仿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對社會、世界進行主觀以及客觀上的評價、分析。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搬用決定論,并使用研究自然現象的方法對社會心理現象進行研究。認真分析當前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現狀,可以看出該學科對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過于繁瑣,而且受到實驗室研究的局限。

第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經驗主義傾向。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采用了經驗主義手段,主要是以經驗是科學的為出發點,相信經驗。其相信經驗是科學的歸宿,主要是因為科學是通過研究、實驗等方法而得出的經驗,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應用經驗主義,使用實驗法進行研究,體現的是一種經驗主義傾向。

第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理念為普遍主義。在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從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的雙面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在研究理念上存在普遍主義的傾向,也就是所謂的保持中立態度。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通過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普遍真理的獲取,以普遍真理為基礎建立理論模型,對人們的心理因素、行為等進行研究。

3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特征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在社會中逐漸出現了一種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思潮,并對社會心理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

從當前的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進行分析,其自身具有的特征為:

第一,批判主義。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批判主義特征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心理學的解構反駁,例如心理學的主客觀論、心理學的個體中心論等。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的科學至上論等進行批判,對社會心理學的實證論進行批判,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心理學有批判的性質。

第二,社會構建論。在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發展中,其將社會構建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對社會心理學進行解構和建構。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的產生,是時展的產物,其形成的知識論,將社會構建論作為基礎,從社會構建論中獲取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觀念的相關知識,并對社會心理學產生著沖擊。

第三,為社會心理學的轉變提供條件。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是時展的產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為社會心理學的轉變提供了條件,例如社會心理學的轉變、個體主義關系模型的轉變等。

4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

從當前社會中人們對社會思潮的看法進行分析,還存在一小部分的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只是一種學派,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存在一種共識,他們將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看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一種思潮。雖然當前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已經掀起了一場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熱潮,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將后現代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存在的差距直接地反映出來,從時代的發展特征出發,對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

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雖然對社會心理學產生著影響,但是其并沒有完全地將社會心理學加以否定,也就是說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進行批判,但不是全盤。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經歷了長期的演變,并且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在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正在不斷的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產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自身的創新,其研究方法的轉變和更新得到了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的肯定。綜合分析,后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思潮在社會思潮發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對社會心理學產生著影響,但是并不是全盤否定社會心理學。

篇3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機械CAD;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5-0117-02

當前,我國的高校教育正處于向大眾化階段逐漸轉變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知識觀與教育觀由于受到西方社會中后現代化主義思潮的廣泛影響,正面臨著對現代主義知識觀與教育觀的批判、反思與超越的發展過程,對深化我國高校課程教學的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1 后現代主義概述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產生的一種泛文化思潮,它以晚期資本主義與后工業社會為發展背景,以逆向的思維分析方法批判、否定并超越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相關理論基礎、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方式作為其基本的宗旨[1]。其中,雖然后現代主義哲學有著眾多不同的理論派別,但其作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一個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兩個類型。其一,破壞性或者是結構性的后現代主義,即激進后現代主義,其實質就是反對基礎主義。理論主義與本質主義,積極宣揚所謂的“不可通約性、易逝性、不確定性以及碎片性與零散化”。其二,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即溫和后現代主義,其實質就是突出強調通過對現代思潮的批判與反思來實現對現代性思潮的超越,并逐步建立起全新的世界觀以適應西方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后現代主義從歷史、文化與教育等多個領域入手對現代主義哲學展開了深刻的批判與結構,并建立了后現代主義哲學范式,對當前我國教學教學改革與新教學理念的形成一定的啟示作用。

2 機械CAD教學現狀

CAD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可謂多種多樣,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涉及工程數學、數據處理以及計算機圖形學等眾多學科。CAD技術的不斷發展,決定了高校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的教學模式必須從主要以掌握技能為核心逐漸轉變到以創造能力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層面來,突出對學生應用新技術與新工藝來有效解決各種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不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相關設計理論、技術與方法的融合不夠 由于CAD技術涉及多方面的知識,故機械CAD屬于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的綜合性學科。當前各高校關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普遍缺乏系統性、先進性、實用性與完整性,出現專業的縱向分割與橫向的脫節,甚至是有些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進行反復的講解,基礎理論課與專業課間缺乏緊密的聯系。

教學首先落后 由于受到教學經費、各種軟硬件的限制,部分學校有關機械CAD的教學仍停留在二維繪圖階段,較少涉及到三維設計,即使涉及到了,也僅僅是采用AutoCAD軟件進行實體造型的建立,總體效果不明顯。而且有些院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著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且重理論而輕實踐等情況,極大的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因此,在新時期,要想從整體上提高機械CAD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需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實施必要的改革,以滿足時展的需求。

3 基于后現代主義機械CAD教學的思考

更新教學理念 后現代主義積極倡導從新角度對如何“體驗存在與解釋世界”的現念展開重新反思,即消解現代教學理念中的理論基礎與思維方式等。因此,將結構理念落實到機械CAD教學中就是指消解教學中已存在的二元對立思維方法,否定中心論思想,積極倡導多元化理念,逐步形成以二維能力培養為基礎,以三維設計為主流的一種思維模式。同時,美國D.Sthon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發展反省式思維的過程,即反思性教學”[2]。因此,在機械CAD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入反思理念,就是要求建立“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并樹立新型師生觀,師生雙方全面展開反思活動。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需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反思性的學習實踐,以思考自身的創造性、可持續性與獨立性,并在全面分析機械CAD理論與實踐教學活動的基礎上,理清自身的學習目的,并對自身潛能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發揮的程度與自身適應性進行反思,分析自身與同學、教師間的互動交流成效,對自身學習經驗與不足進行總結,進而對今后的學習制定明晰的方向。

豐富教學內容 在后現在主義中顛覆了理性與主流話語,積極倡導多元價值觀念,而多爾就曾提出后現代課程四個基本的準則,即豐富性、關聯性、循環性與嚴密性,其中,關聯性與豐富性就是多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因此,后現代主義下的機械CAD的教學改革所主張的就是在反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與權威主義的基礎上,批判當前教學實踐中的獨立性的封閉性,并對單一教學內容的設置方式進行反思,同時從人性視角出發重新審視機械CAD教學的價值觀,重點關注其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程度與多樣性,并突出強調知識間的關聯性與系統性,重視課程實踐性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的多元性特點[3]。

改革教學評價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中,認為世界是多元的,而每個學習者又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故其教學評價不能簡單的采用絕對化的統一尺度,需積極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同時,學生也不再僅僅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作為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存在的。因此,在機械CAD教學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該關注其學習的過程,從學生的個體發展出發,積極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重點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評價的標準方面,后現代主義突出強調評價標準的動態性、復雜性與模糊性,因此,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就可采用檔案袋評價法與自傳式的評價方法,以有利于學生對自身心路歷程的全面了解,實現由自我意識反思到自我解放的逐步轉變。

4 結束語

在新時期,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各領域對CAD技術人才的需求程度與要求在不斷的上升,再加上機械CAD本身就屬于一門逐步發展壯大的學科,直接決定了機械CAD課程建設將是我國廣大教學工作者長期的教學研究工作內容,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轉變教學思維,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辯證的分析借鑒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教育觀念,摒除其片面化、極端性傾向弊端,積極開展反思教學與對話教學,對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單以才,章婷.基于后現代主義的機械CAD教學思考[J].機械管理開發,2009,24(6):154-158.

[2]楊莉萍,姚娟.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農林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的啟示[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篇4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寫作教學內容 知識多元化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等,它推崇創造、否定中心和等級,去掉本質和必然。寫作教學內容是寫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對象,是聯系寫作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的中介和紐帶。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課程的哲學觀、主體觀、知識觀、課程觀都發生了變化。寫作教學內容從知識到經驗再到活動,逐步擺脫現論對人的異化,走向后現代化。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表現為追求知識多元化;依賴于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等幾個方面。 

一、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多元化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于人類經驗之外,是被賦予的、歸屬性的,因此也是客觀的、普遍的、絕對的和永恒的。而后現代主義在知識觀上,反對現代元敘事,強調知識的個人化、境域化、建構性;在課程觀上,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造過程,強調開放性、多元性、內在性。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的多元化。 

首先,是寫作題材知識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日益變得豐富和多姿多彩。中學生在學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師給自己帶來了不同的知識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在社會,各種報刊雜志各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完全把中學生卷入一個無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學生已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中學生作文題材變得異常豐富。試看以下一些作文題就可略知一二:《網為何物,恐龍飛舞》、《向前看向錢看》、《搞笑課堂one and two》、《老師們的兵器譜》、《老鼠夫婦西行記》、《一個太空人的遭遇》。成長中的中學生往往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盡可能接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們的某些見識甚至超過教師和家長。因此,作文教學中題材多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是寫作語言知識多元化。后現代主義力圖對基礎主義的顛覆,對主流話語的顛覆。這一顛覆解放了邊緣的、被壓倒的話語,使“他者”走上了舞臺,后現代主義話語中,德里達主張“撒播”和“延異”,利奧塔高呼“向統一性開戰”。后現代主義主張一切人的聲音。后現代主義對話語霸權的顛覆,形成寫作語言知識的多元化。當前中學生對生活廣泛關注,對知識不斷獲取,加之電影電視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的普遍運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語言。中學生迫不急待地應用到作文中來。如“美眉”“菜鳥”、“大蝦”、“灌水”、“頂”、“7456”,等等。這種網絡語言經常性被學生應用到作文中來,雖然遭到老師的批評,但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再加作文中英語語言的夾雜,文言文語言的夾雜,中學生作文語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各地區推出的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中,呈現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態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經驗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經驗充滿思考,能夠產生智慧。因此,課程的全部內容都包含在學生在校的經驗之中。泰勒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所處的環境作出的反應而產生的。” “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認為,教師需要建構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那類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認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學習經驗是復雜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學生的經驗不僅僅是外顯的行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不僅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動性、多樣化的特征。

其次,經驗產生于生態化的背景,這些生態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難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隱蔽課程的影響。因此,經驗的產生實際上處于一種類似“混沌”的狀態,其規律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 

再次,相對于既定目標而言,經驗可能是負向的,它會抵制目標的貫徹。在后現代社會,社會民主化,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作文立意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如常見的議論文中,學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學生認為自己身正,近墨也沒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門”,學生認為到魯班門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學生們在作文中思古抒懷,品評古人,點撥名人。這些都是產生于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學生任由自己的思維奔馳在寫作內容的原野上。 

三、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是由學生在學校所從事的各種學習活動所構成的,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析;強調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發現寫作相關的知識、感受了生活意義,由此引起他們對生活的反思與體驗,達到寫作經驗的生成。寫作活動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最好方式。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能夠心馳神游,思想自由,獲得寫作的最佳靈感。寫作活動中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往往給學生個體帶來寫作上的啟發,客觀上促使了寫作內容的生成。 

總之,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差異、多元、以及創造性、開放性等,打破了傳統寫作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學生被動、統一接受、課堂中心、書本中心等現狀,在知識、經驗、活動等方面顯示出了自己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張傳燧.中國教學論史綱[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m].臺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194. 

[3]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6. 

[4]勒于樂.現代課程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91-192. 

[5]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篇5

關鍵詞:后現代 后現代廣告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性文化思潮,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一種理論學說,它涉及世界眾多學科中文化和知識的活動領域。廣告作為時代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深刻影響,在其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表現手法等方面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后現代主義廣告是一種具有創造性風格的廣告形式,它以獨特的方式記錄和表現了時代的變遷,反映了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種種文化特性。在傳統廣告面臨困境之時,后現代主義廣告應運而生。

后現代廣告的興起

后現代廣告是隨著后現代主義產生的,那么什么是后現代主義?回答這個問題是十分困難的。由于后現代主義現在仍處于發展之中,其內涵和外延的復雜性、多元性決定了其涵義的多樣性。因此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是一個開放的概念,一種寬泛的表述,難以用簡明的言辭歸納其定義。從字面上看,后現代主義是指現代主義以后的各種風格,因此,它具有向現代主義挑戰或否定的內涵。

當下,層出不窮的新科技、全球化和起伏不定的經濟形勢劇烈撞擊著現代廣告業。以商品性、娛樂性、從眾、通俗、煽情、快餐化等現象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大眾藝術興起,拓展了人類藝術審美觀念的邊界,使藝術生活化,同時也意味著商品、技術、娛樂本身注入了審美內涵,即生活的藝術化。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受到沖擊,對于現代主義廣告所呈現的單調、冷淡、非人性化的設計形式已經難以忍受,這無疑使現代主義廣告面臨著嚴峻的危機和挑戰。那種因為忽略消費者心理差異和地域狀況的不同以及市場信息不完整所引起的錯誤,導致許多企業在廣告活動中敗下陣來,投入大量經費的廣告活動好似對牛彈琴般地沒有市場效果。為了尋求新的出路,廣告不得不遵守與消費者的意識形態和消費觀念相吻合的新市場規律。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下,后現代主義廣告應運而生了。后現代主義廣告采用激進的方式,運用后現代符號代碼,通過感覺來攫取人們的注意力,其廣告風格

也有如后現代文化一樣錯綜復雜。

后現代廣告的文化特征

“后現代”一經提出,就已經遠遠超越了最初所鑒定的范疇,延伸為一個關于社會、經濟、文化整體狀況的概念。關于后現代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的見解不盡一致。這里,為了集中討論本文主題,我們只是就廣告相關領域的后現代文化特征作一些概括: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這一術語,最初應用在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到80年代初,它從政治領域逐漸轉移到社會領域,而且后來又波及商業,對西方的戰略性市場營銷計劃產生重大的影響。多元文化的出現推動工業社會走向后工業社會(即信息社會)。在工業社會,市場和廣告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產品與服務上。當工業社會開始走向信息社會,經營的重心也轉移了。企業主們認識到,僅用一種營銷方案,很難在市場上大有作為,所以,營銷戰略的抉擇已不僅要看社會的具體消費人口數量,而且要看這個市場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從這個角度講,就可以解釋后現代主義廣告設計的多元化傾向正好是對現代主義的一個補充。生活的多元化、復雜化推動著當代消費者不斷產生新的審美傾向,許多潛在的審美需要不斷地被挖掘和發現,廣告創意的風格也變得更加多樣化。消費的多元化形成了消費者的個性差異,廣告策略要充分考慮到各類目標市場的心理和需求。這種個性化的需求趨勢在后現代主義廣告創意中已有明顯的表現:強調作品的獨特性、非標準化、多樣化、分散化,形成了豐富的局面。

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由于利益驅動和市場競爭,文化不斷被商業化、商品化,從而形成了后現代的大眾文化。一方面,文化被資本利用而商品化,新的文化產業崛起,大量的文化產品進入市場、進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后現代文化與商品嫁接,使其商品化、藝術化,日常消費品具有了后審美情趣。大眾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或審美日常生活化,其結果消除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隔。自我意識強烈、風格多元化的大眾文化,瓦解了曾經為大多數人信奉的宏大敘事,從而再也沒有持續的標準、儀式、信仰、神話。各種影像、圖像制品等文化產品,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各種商品、風格各異的景觀不斷地向大眾提供文化大餐。后現代大眾文化領域不斷擴張,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被大眾文化所滲透。

如果說現代社會是生產社會,那么,后現代社會則是消費社會,是消費主導的社會。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成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它有力拉動了經濟的增長,生產商創造出的品種相應增多,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就能更多地關注自己喜愛的商品,商品成為顯示身份和個性的符號,成為“認同”的標識。這種個性化的消費文化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將商品形式轉變為符號形式,商品消費活動就進入了符號游戲。這種符號壟斷的霸權形式,旨在實現“需求控制”。

顛覆傳統文化。后現代廣告創意以其想象力的大膽、出位、推陳出新,對包括現代廣告在內的傳統文化進行顛覆、超越和創新,建構出后現代廣告的獨特商業藝術景觀,展示出作為商業藝術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顛覆意味著反叛和超越,意味著創新和重建。顛覆的起點是傳統。傳統既是過去文化的積淀,也是維持現狀的既存想法,就是在已有傳統的基礎上,催生出別具一格的新觀念。如果說一般的現代主義廣告是在市場、消費者、產品三要素之間尋找溝通的話,那么后現代主義廣告則遠遠跳出了這一創意窠臼,不僅顛覆了現代廣告的市場傳統、消費者傳統和廣告傳統,而且顛覆了廣告的文化基礎。它在創意思路上高揚時尚,求新求異,是對經典文化、正統藝術的顛覆。當然并非所有后現代主義廣告都是有意在創意思路中強調反叛和顛覆,只是其創意表現呈現出值得肯定的后現代主義批判精神和異質多樣的文化意象。

后現代廣告:重新界定受眾消費心理及其行為

作為社會文化反映的廣告,必然與后現代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從廣告的表現內容還是表現形式上看,現代社會的廣告在很大程度上被“后現代化”了。后現代廣告的創作要體現文化趨勢、大眾的需求,首先要基于后現代廣告的特點。以下是后現代廣告的幾個主要特點:

潛意識訴求。從廣告訴求來看,后現代廣告都是對潛意識進行訴求。后現代主義就是要對傳統社會里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重新界定。所以,在后現代社會里,女性是不該受到任何歧視的,相反,她們還要翻身做主人,來統治男人,這些也正是現代社會里的每個女性都渴望和追求的。因為“女權主義”是后現代主義里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后現代主義就是要對傳統社會里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重新界定。

心理溝通。后現代主義的一個特征就是距離感的消失,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新型的自由的關系。現代主義時期的主客觀二元論之間的關系被解構了,所謂主客二元論就是指把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以及人與世界截然對立起來的一種觀點。而后現代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內在本質關系,主張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體形式,即用“主體間性”替代現性主義中的主體性,使人我相互開放,打破和消除主體自我與主體他人之間的界限和距離,從而達到主客體間的有效溝通。在后現代主義的廣告設計中,消費者通過視覺符號所傳遞的信息來體會這種溝通,體會廣告所要傳達的知覺和視覺的信息。

挑戰自我。后現代是一個反體系的時代,它反對任何人為設定的理論前提和推論;它反對中心性、整體性;重過程、輕目的,注重活動本身而輕視構架體系;它不重過去,不重未來,而注重現實本身。后現代主義高揚事物變化的多樣性、差異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主張用知識形式的多樣性去超越統一。對他們來說,異質的、矛盾的東西完全可以拼貼在一起,不需要統一與綜合,差異不應該消除,而應保留。因此,作為一個熱忱的后現代主義者,他會不斷地尋求差異、尋求與眾不同,熱愛生活但又向生活挑戰,不會被矛盾的生活所懾服,因為他們知道,現實的生活并非是平實安詳的,意想不到的打擊是時刻都存在的。所以,后現代主義者看重的是挑戰的過程,享受的是現實生活中奮斗帶來的。很多后現代風格的廣告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作為對傳統廣告設計的顛覆,后現代廣告設計在否定、懷疑中進行了深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頑強地、努力地發展著,因此也得到了很多肯定與贊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品牌發展的里程碑,并由此打造了一個廣告發展的新舞臺。

后現代主義的解構,并不是創造一種新的秩序。只是為了解構而解構,為了打破舊的法則法規。后現代廣告所具有的破壞性,一方面刺激了消費者的感官,產生購買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卻鼓勵著他們抗拒約束,以更加反叛的心理面對生活。但無論如何,廣告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后現代文化可能造成的影響不一定會以廣告的方式表現出來。畢竟我們稱之為后現代,是認為它并沒有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潮。而后現代廣告所應用的,只是后現代主義的一部分思想而并非全部,甚至這可以看做是商家為追求利益而制造的噱頭。

后現代廣告在中國的發展

西方對后現代主義的研究是建立在認識和評價當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現狀問題上,而中國的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后現代主義進行“話語的平移”。這種平移“忽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差異,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差異,把本來是西方的文化傳統無條件地搬到了東方,嵌入了我們的話語體系”。所以,重新在中國本土正確地評價、對待和反思后現代主義廣告,是當前中國廣告人所應采取的積極態度。

在后現代主義的背景下,中國廣告人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文化和市場環境,這也要求中國的廣告必須冷靜面對全球的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廣告國際化和西方廣告本土化之間找到平衡點。一方面,必須認識到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廣告創作更多地扎根于深厚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土壤中,加強廣告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在運用后現代主義“重拾傳統”手段的同時,既加深創作的思想深度,也體現出創作的獨特個性;另一方面,要對國際上獲獎的廣告少一些盲目的崇拜,多一些研究和批判,畢竟國外獲獎廣告所處的文化背景和中國本土相差很大。這樣,才能做出真正適應中國消費者心理反應,滿足其文化需要并能正確引導大眾文化的優秀廣告。

參考文獻:

1.王治河:《后現代主義辭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2.韓紀揚:《多元文化下的營銷策略》,《中國廣告》,2003(3)。

3.邁克?費瑟斯通[美]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4.鮑德里亞[美]著,仰海峰譯:《生產之鏡》,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5.讓―馬賀?杜瑞著,陳文玲、田若雯譯:《顛覆廣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6.大衛?奧格威[美]著,林樺譯:《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年版。

7.Jone C.Mowen,Michael S.Minor著,黃格非、束鈺婷譯:《消費者行為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8.張宇丹、單曉紅:《消費文化中的廣告意識》,《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1)。

篇6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理解;多元;經典童話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對社會、政治、藝術、文學、教育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經典童話作為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幼兒園語言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失去了在兒童童話世界的“統治地位”。具體到幼兒園教育中,經典童話教學內容受到了后現代思潮的解構和挑戰,逐漸演變為部分編輯的創作藍本,被改編成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故事,進而改變了傳統經典童話傳遞的價值取向,呈現出新的特征和后現代主義價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現代主義理解與多元的特征,探討經典童話的改編過程,為經典童話的改編、幼兒園童話故事教材的選擇以及故事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撐。

一、后現代主義的緣起及特征

當前,學界普遍認同的現代期指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中后葉,這時盛行以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為核心的現代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為人類大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中心主義膨脹,人與自然關系破裂與失衡,全球化問題突出,人們的思想受到束縛等。各種問題的出現呼喚著一種新的范式來解決社會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后現代主義在西方應運而生,對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圖爾明在《回歸宇宙論》中指出:我們必須調整自己……認識到我們不再生活在現代世界。“現代”世界已成為過去的事情……(后現代世界)尚未發現如何以“是什么”來界定自身,目前僅能以“不再是什么”來界定。在適當的時候,從現代到后現代科學的轉變將通過哲學和神學的相應變化來呼應。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許多研究者都試圖對它進行定義,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認為,后現代是一個歷史概念,指二戰以后出現的后工業社會,而與此相關,后現代主義是這一社會狀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現代主義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也體現了它的特性。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其基本特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確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釋性,對事物的理解從絕對到相對,從客觀到主觀。后現代主義摒棄了現代社會對同一性的追求,強調對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強調人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要求對科技和知識真理進行多維度或多方面的審視。它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自身的經驗背景和認知取向而建構起來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個人經驗、不同的認識立場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樣化的。

(二)多元性

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性過于相信人的理性,導致把科學知識尊為最高貴的知識,并最終演化為對科學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為一種工具的理性。后現代主義認為,科學并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而是一種較為主觀的、相對的知識。因此它反對一元論、二元論,而倡導多元化與多重的價值觀,對永恒的真理表示懷疑;它反對任何人為設定的理論前提和推論,放棄了現象和本質、主觀與客觀之間二元對立的看法,放棄了對事物本質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視現實圖景的表象和枝節,走向差異和多樣化。這種多元化的知識觀消解了科學知識的權威性,解構了權威和經典,激烈地批評了現代社會“科學知識最有價值”這一論斷,認為不同類型的知識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后現代主義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對文學、教育、課程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后現代世界對教育的挑戰之一便是設計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課程。而經典童話作為兒童文學和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影響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二、后現代視閾下經典童話的嬗變

童話的英文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靈;tale指故事,即童話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靈故事”。《辭海》中提到:“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經典童話是指最具權威和典型性的童話,它們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淘汰,并從眾多童話故事中得以保存下來。經典童話除了具備兒童文學的普遍特征外,還具有它獨特的特征,在現代主義取向下,其文學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開頭結尾、故事形態與情節結構的模式化。其中開頭結尾模式化表現在以“從前”開始,以“從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態模式化也可以稱為“類型化故事”,如“天鵝仙女型”“灰姑娘型”“兩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經典童話的情節結構多采用三段式情節結構。二是傳統化,即主題傳統,主要包括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主題。

后現代主義要求經典童話摒棄現代主義取向下的模式化、傳統化,從而走向理解與多元。目前,基于經典童話具備了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許多的創作主體對經典童話進行了改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和主題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

隨著社會進步,經典童話的內容已經不具備時代的適應性及超越的導向性,傳統的表現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模式,對經典童話的理解強調標準化和統一化,凸顯了童話文本的封閉性和結構性。后現代主義思想使經典童話呈現多種可能性和解釋性,并且要求我們尊重其差異性和多元性。具體表現為:后現代經典童話的內容與主題多元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對內容及主題的理解從絕對到相對,由“作家中心”到“讀者中心”或從“文本中心”到“幼兒中心”,重視幼兒的主觀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爾姆創作的后現代童話《白雪公主后傳》中,王子雖然有著貴族的血統,但完全是一個猥瑣無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這一改編后的童話完全將童話里所宣揚的善良最終將戰勝邪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主題徹底消解了,使經典童話的內容主題更加多元化。

(二)敘事方式從宏大敘事走向多元敘事,敘事結構去中心化

經典童話的敘事方式是以總體性的宏大敘事方式為主,而經過改編的童話則采用了多元化的敘事方式;經典童話圍繞一個中心,各個片段互相聯系,呈現統一性的特點,后現代主義使敘事結構去中心化,出現多中心敘事結構。后現代主義在童話故事題材的選擇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兒教師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個中心,開展語言教育活動。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打破了宏大敘事的傳統慣例,全書雖然分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個獨立片段,但讀者很難看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他聲稱碎片是他信賴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隨意組合的一個集合體,各個片段相對獨立,敘事結構多元化。

(三)情節與人物角色體現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人物更加寫實生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現代主義從經典童話常發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實的情境)轉向了現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反映了幼兒的真實生活。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離開了神秘的大森林,來到了現代都市中生活,做著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一樣的事情。童話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現代社會背景之中,人物角色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普通人,這一場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兒聯系自身的經驗來理解經典童話。

(四)模式打破傳統,結局凸顯多重可能性

后現代主義打破了讀者對傳統故事結局的期待,使故事結局擁有多重可能性,讀者通過“白組織”來理解經典童話,引起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引領讀者以開放的、多元的視角來解讀童話故事,為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也為經典童話的創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故事的結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為白雪公主準備的“毒蘋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為愛而死。這一故事結局徹底顛覆了讀者對傳統故事結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種新形式給人獨特的、全新的心理體驗。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編的《三只小豬》甚至讓讀者看不到結局,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

(五)內涵淡化道德說教功能,道德判斷從絕對走向相對

經典童話創立之初是用于培養兒童社會意識的,以穩定和鞏固社會秩序。后現代主義改變了經典童話傳統的認知范疇,即非善即惡、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斷法則。它認為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道德判斷從絕對走向相對。因此,教師要啟發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許多元化的道德判斷。在安徒生的經典童話《丑小鴨》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極丑的丑小鴨因為其長相而受盡了折磨,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鵝。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參照《丑小鴨》創作的《真正的丑小鴨》中,故事放棄了丑小鴨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現實故事本身,主人公還是那只丑小鴨,但是它由自卑的鴨子變成了自信的小鴨子,通過對高雅天鵝理想的破滅,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會實現。由此可見,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故事一改傳統的道德判斷方式,開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斷法則來理解故事所表現的道德原則。

三、經典童話改編的未來:傳承與超越

后現代主義使兒童文學更加多元化,關注兒童個體的文本解讀和多元理解,使讀者擁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獨特的心理感受。同時,也提醒我們不可一味地固守經典、迷信經典。然而,我們應當明確被后現代主義“顛覆”了的經典童話,依然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結合對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經典童話嬗變的探索,對于經典童話改編,應當做到傳承經典與超越經典。

(一)傳承經典

傳承,就要繼承經典童話的“經典味兒”。在后現代主義視閾下,經典童話因其過分強調童話故事的模式化和傳統化,遭到“顛覆”,但“顛覆”并非滅亡。經典童話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及表達力,它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感,表達了人類共同的懲惡揚善的普遍心理,傳遞給兒童發現、創造和維系愛與美的價值取向。同時,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兒童文學中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對經典童話進行改編時,要在注意“以兒童為中心”的基礎上,汲取經典童話在人物選取、情節安排和價值傳遞等方面的精髓,讓經典童話繼續發光發熱。

篇7

(東北林業大 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摘 要:后現代主義思潮傳入我國后,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同時,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后現代主義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一些大學生出現了理想信念淡化、信仰逐漸功利化和世俗化以及政治信仰不堅定等問題。如何使當代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后現代主義思潮,減少其負面影響,已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當代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4-0221-02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廣泛,不僅是教育、文化領域,它的影響力也波及其他意識形態領域;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后現代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傳入,由于我國當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對外來文化和思想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使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我國得到了迅速傳播。而大學生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思想開放,因而成為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最深的群體。

一、后現代主義的特征

(一)反對理性主義

面對日益增加的社會問題和人類與自然界的問題,后現代主義者將產生問題的源頭歸結為人們對理性主義的普遍認可,認為人們過分依賴理性主義并以它為準則,使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很難得到充分發揮,使人的生產生活變得過于機械化和一體化。后現代主義批判和反對理性主義,同時主張打破既定的規則,對權威和真理也保持反對的態度。后現代主義提倡非理性主義,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倡導充分發掘人的本質使其自然地發展起來,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

(二)反對科學

人類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更加相信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而后現代主義者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一些自然災害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人們過度推崇科學技術,對其有很強的依賴性,導致人的精神意識的喪失,使人成為被統治者,成為“工具人”。后現代主義反對科學使人變得工具化,同時提出沖出現有的社會秩序的束縛,打破常規科學,從而真正解放科學。

(三)堅持“非中心化”

中心與主體在西方哲學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對中心化,也稱“非中心化”。后現代主義者反對主體性、反對主體中心地位的存在,主張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內在的、本質上的聯系,相互間能夠理解和溝通。后現代主義者反對人類中心論,否定人類已有的權威,主張人類與自然界重新建立和諧、平等的關系。

(四)主張“多元論”

后現代主義者反對一元論、二元論,主張多元論。后現代主義認為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同的,因為客觀世界具有多樣性,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統一的。也就是說,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多元化的。后現代主義大師利奧塔曾經說過:“讓我們向統一的整體性開戰,讓我們成為不可言之事物的見證者,讓我們毫不妥協地開發各種歧視差異,讓我們為秉持不同之名的榮譽而努力。”

二、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首先,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由于后現代主義強調差異性,注重創造性、人的主體性,加上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創新意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更加敢于打破陳規,有助于思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后現代主義思潮為大學生思維的發展提供更寬廣的空間。

其次,后現代主義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識。后現代主義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認為中心主義是行不通的,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學習。當代大學生雖有著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但他們仍然處于成長期,對一些問題還不能夠完全認清,而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同時,整個社會的發展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后現代主義反對中心主義,這就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使他們學會相互合作,相互學習,使他們共同進步。

第三,后現代主義有助于大學生思維多元化的發展。后現代主義主張個體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事物要有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某個問題或某個事物,要敢于突破舊有思維的限制,打破傳統常規。當代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靈活,有著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使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價值觀很容易被其接受,形成多元思維,從而對事物有更全面的認識。

(二)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正確認識這些不利影響,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趨利避害。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后現代主義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仰。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潮在大學校園的傳播,必然影響大學生個人信仰的形成。后現代主義中反理性反中心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產生著消極影響。一些大學生盲目追隨后現代主義,對信仰逐步淡化,對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懷疑,導致錯誤的政治觀點形成,這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第二,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后現代主義在反對中心觀點的同時,也忽視了個人的責任感,認為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個人行為與社會的發展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個人的行為不能被責任束縛。受這種觀點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誘惑時,做出的決定更趨于利己,使其逐漸喪失社會責任感。而這種現象如果普遍發生,對社會的發展必然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三,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文化產生碰撞。大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接受還不牢固,受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懷疑,對一些正確的行為規范加以排斥,從而抵制主流文化,同時對一些事物持無所謂的態度,對集體和他人漠不關心,這就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發展。

三、應對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的對策

對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應采取正確的態度,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正確引導大學生,使他們認清一些思潮的實質,從而趨利避害,發揮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積極作用。

首先,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要想使大學生更加堅定的相信,就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著手,加強對大學生的的灌輸,使其真正理解,并以為指導,規范自身行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抵制外來思想的不良影響,使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第二,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面對大學生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高校應投其所好,積極開展課余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集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其健康的發展。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做到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使大學生在一個優良的環境中成長。

第三,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對人的教育,其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傳授給人,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這也是最基本的傳授途徑。目前多數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課程內容枯燥,上課方式單一,對學生的影響力并不大,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將其上升到影響自己人生的高度。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上課方式多樣化,與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和互動;不要一味地講授理論,要更多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產生認同。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著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多種文化思潮相互交錯的今天,面對外來文化,大學生應學會汲取其積極的部分,摒棄消極部分,抵制不良文化的傳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應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與大學生共同努力,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出合格的加班人。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黃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

〔3〕劉永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D].武漢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

〔4〕巫陽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

〔5〕李仲元,王國鑫.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淺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3).

〔6〕劉朝陽.論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7,(8).

〔7〕王治河.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一、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多元化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于人類經驗之外,是被賦予的、歸屬性的,因此也是客觀的、普遍的、絕對的和永恒的。而后現代主義在知識觀上,反對現代元敘事,強調知識的個人化、境域化、建構性;在課程觀上,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造過程,強調開放性、多元性、內在性。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的多元化。

首先,是寫作題材知識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日益變得豐富和多姿多彩。中學生在學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師給自己帶來了不同的知識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在社會,各種報刊雜志各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完全把中學生卷入一個無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學生已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中學生作文題材變得異常豐富。試看以下一些作文題就可略知一二:《網為何物,恐龍飛舞》、《向前看向錢看》、《搞笑課堂OneAndTwo》、《老師們的兵器譜》、《老鼠夫婦西行記》、《一個太空人的遭遇》。成長中的中學生往往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盡可能接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們的某些見識甚至超過教師和家長。因此,作文教學中題材多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是寫作語言知識多元化。后現代主義力圖對基礎主義的顛覆,對主流話語的顛覆。這一顛覆解放了邊緣的、被壓倒的話語,使“他者”走上了舞臺,后現代主義話語中,德里達主張“撒播”和“延異”,利奧塔高呼“向統一性開戰”。后現代主義主張一切人的聲音。后現代主義對話語霸權的顛覆,形成寫作語言知識的多元化。當前中學生對生活廣泛關注,對知識不斷獲取,加之電影電視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的普遍運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語言。中學生迫不急待地應用到作文中來。如“美眉”“菜鳥”、“大蝦”、“灌水”、“頂”、“7456”,等等。這種網絡語言經常性被學生應用到作文中來,雖然遭到老師的批評,但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再加作文中英語語言的夾雜,文言文語言的夾雜,中學生作文語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各地區推出的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中,呈現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態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經驗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經驗充滿思考,能夠產生智慧。因此,課程的全部內容都包含在學生在校的經驗之中。泰勒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所處的環境作出的反應而產的。”“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認為,教師需要建構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那類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認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學習經驗是復雜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學生的經驗不僅僅是外顯的行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不僅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動性、多樣化的特征。

其次,經驗產生于生態化的背景,這些生態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難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隱蔽課程的影響。因此,經驗的產生實際上處于一種類似“混沌”的狀態,其規律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

再次,相對于既定目標而言,經驗可能是負向的,它會抵制目標的貫徹。在后現代社會,社會民主化,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作文立意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如常見的議論文中,學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學生認為自己身正,近墨也沒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門”,學生認為到魯班門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學生們在作文中思古抒懷,品評古人,點撥名人。這些都是產生于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學生任由自己的思維奔馳在寫作內容的原野上。

三、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是由學生在學校所從事的各種學習活動所構成的,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析;強調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篇9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法律談判;思想教育;課程定位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1-0056-03

《法律談判》作為一門課程,在國外,特別是英美法系國家非常重視,一般認為法律職業就是談判,超過95%以上的民事糾紛是通過談判協商解決而非訴訟或仲裁解決的,因此,法律談判的能力對法律人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職業素養,法律談判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戰術,更是一種藝術。但是《法律談判》在我國的法學院是剛剛興起的一門課程,對于法律談判課程的設計和課程實施等方面各法學院都處在摸索的階段,教師如何教好法律談判的課程,學生如何能夠學好法律談判,關鍵在于課程教學理念的定位。本文擬從教學理念的角度分析法律談判課程相關內容,為培養順應后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潮流,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服務。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

后現代主義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隨著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西方社會逐步進入了“后工業社會”,反映在文化形態上就是“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一方面是指藝術者的一種超前位表達風格,另一方面是指在高度發展的資本文化中的一種省思、批判、否定,或是在信息爆炸及緊張生活時期的表現。1984年法國哲學家利奧塔發表了《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標志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利奧塔認為:后現代就是在現代中,把“不可表現的”放進表現本身,就是拒絕完美形式的慰藉,拒絕品味上的共識,使集體分享不可企及的鄉愁成為可能;就是尋求新的表現,不是為了享受它們,而是為了給予“不可表現的”更強烈的意義。總之,后現代主義受到后結構主義及流行思潮的影響,針對現代主義的一種質疑、否定及批判,反對傳統的邏輯中心論、二元論、確定性及統一性,以及現代所追求的普遍、系統、客觀的理性,建立個體、多元及主觀,認為意義是存在于情境中,由人自己去建構的觀點。

二、后現代主義教育的發展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流行的哲學、文化思潮,對現代教學理論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后現代主義主張多元與開放、推崇批判與創造、倡導平等對話與協商、尊重個性與個體差異的教學理念,對教育理念的重構產生巨大沖擊。尤其是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后現代主義的教育理念無疑會對我國傳統教育的目標、課程理念、教學模式、師生關系等各方面提出新的挑戰。

(一)提倡多元的教學目標

后現代主義教育目標應該著重于追求發展理念,在個人發展方面,著重于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崇尚差異性、偶然性和文化的多元,強調教育者應該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個體性和創造性,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育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建立各種社會責任感。

后現代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造能力。主張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是批判者。要學會批判性思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生要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對所學新知識、新內容提出問題,進行批判性思維。后現代教育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倡學生個性發展。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方式及認知立場的不同對所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會產生差異性或多樣性,這是符合認知規律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多角度認識和理解知識。與此同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維度、采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種多元化教育對培養高素質人才至關

重要。

(二)建構科學的課程觀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是在后現代狀態下,為了構建一種新的課程以擺脫現代主義教育所帶來的弊端,而提出來的理論和觀點。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在西方社會,后現代主義教育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后現代課程觀。其中比較有影響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第一,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維持生態為主題的課程觀。第二,以平等、民主等思想為主題的課程觀。第三,以混沌學和無限宇宙觀為基礎的課程觀。第三種是多爾從普里戈津的混沌學原理出發,吸收了自然科學中的不確定性、非線性觀點以及改造主義教育哲學和經驗主義思想,對現代主義課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批判,勾畫了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的框架。多爾認為后現代課程必須強調開放性、復雜性和變革性。進一步提出了他所設想的“4R”新課程標準――豐富性(Richness)、循環性(Recursion)、關聯性(Relation)和嚴肅性(Rigor)。這種課程觀即所謂“真正的”后現代課程觀,代表了西方后現代課程研究的最新成就。據此,多爾認為課程目標不應是預先確定的,課程內容不應是絕對客觀的和穩定的知識體系,課程實施不應注重灌輸和闡釋,所有課程參與者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發展過程。這些主張為課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和廣闊的前景。

(三)倡導多樣的教學方法

后現代主義視教育為開放性和創造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封閉的、預定的過程。后現代崇尚多元與互補,強調對事物的多元理解,認為不同的理論是從不同角度對事物的透視。要達到某一目的,可以從多方面吸取經驗和教訓,運用多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選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已成為現實。后現代教育承認事物之間差異的存在,認為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采用多種教學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及進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應有更廣闊、更豐富、更便捷的來源渠道。教育手段不再是課堂教授、課外作業等形式,應更豐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教育使命不再局限“傳道、授業、解惑”,應更注重人生發展的引導、更關注人潛能的開發等。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在信息技術影響下,知識傳輸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作用已不同于傳統的教師。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具有權威性和主導性,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者,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制約。后現代主義者鼓勵教師和學生發展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是一個領導者,但僅僅是作為學習者團體的―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從外在于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教師的權威也轉入情景之中,教師是內在于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

三、后現代教育背景下法律談判課程定位

現代的法學教育正逐步由學理型教育向素質型教育轉變,高校更加注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法律談判這門課正是基于這種理念而設立的課程。法律談判就是一個將法律培訓、法律技能和人際交往的能力融合在一起并最終達到預期目的的一個過程。我們將法律談判的性質定位為“用證據來談,用法律來判”。《法律談判》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法律功底、法律談判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及法律職業道德。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法律談判的基本原理及法律談判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培養學生從事法律談判工作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一)樹立個性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后現代教育觀以強調培養具有個性的、多元化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批判壓抑個性、無差別地教育方式。后現代教育觀主張世界的多元化,人的認識方式是異質多樣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個人經驗、不同的認識立場,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樣化的,要允許人們有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理論介紹多,實踐探討少;重復論證多,創新觀點少;贊同補充多,質疑商榷少的現象。針對這些現狀,法律談判教學需加強反思意識,改變單一化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創新性觀點,樹立學生個性思維的形成,改變單一化的思維模式,脫離教師固有觀念的束縛,使法學教育能夠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培養學生對理論問題的創新性思考。

(二)建立科學的、多維度的課程理念

后現代教育課程觀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復雜性和變革性,注重課程的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和嚴肅性的確立。依據后現代教育的課程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建構綜合網絡平臺,建立科學的、多維度的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著力點,開展綜合性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使教育資源不僅限于教材、專業書籍;開展網絡學習社區的交流,使教育的時空不僅限于學校里、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專業資源拓展,豐富和優化網絡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師生互動,通過異質協同作業、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全面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發現和發展能力、理論運用能力、自學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培養創新型法學

人才。

(三)運用靈活的、高效的教學手段

后現代教育觀指導下的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經驗為起點和核心,運用靈活、動態的教育方法培養人才。根據后現代教育觀的理念,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方法,使教學手段更具靈活性、生動性,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

養成。

具體而言,首先,“情景”式教學法的應用。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案例,組織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案例的情節,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入思考,思考案例存在爭議的焦點,組織學生進行情景課堂模擬,通過再現與模擬把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自學、自演、自我揣摩、自我感受、自我表現,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對照、相互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其次,深入開展多媒體教學。打破以往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除了把多媒體課件作的聲色俱佳,吸引學生之外,更要注重擴展思維與

視野。

(四)構建平等的、對話型師生關系

后現代教育倡導平等的、對話型的師生關系,反對完全以教師的教學行為為中心,反對教師權威和教學控制。根據以上后現代教學觀的思想,在法律談判的教學中,課堂上應打破以往課堂教師一人言的局面,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好角色定位,由原來的“代言人”、“教化者”轉為“促進者”、“引導者”。教師除做好理論的傳授外,更為重要的是像“經紀人”一樣做好知識的引導與安排,由學生自主駕馭知識的學習。課堂外,充分利用網絡的高度發達,在網上建立互動討論社區。構建具不同特色的討論版塊,例如,司法實務、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等模塊,教師只做引導,由學生利用網絡信息進行互助學習,使學生學習資源由完全的靜態資料向動靜結合的方向發展,拓展學生視野。教師積極參與討論,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目前廣泛應用的微博、QQ群等載體,及時與學生保持信息溝通,拓展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信息來源,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加深與學生的學術交流,改變以往下課后再難得到老師指導的弊端,在溝通中教學互長。在此模式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重新構建――教師由外在于學習情境的領導者轉向與學習情境共存,是內在的學習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

在平等對話與交流的教學情境中,師生之間是以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其關系在平等的方式中開展,由傳統的縱向關系轉變為一種更具親和力的橫向關系。通過溝通為目的多元教學方法的采用,使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將教師傳授的理論與實踐及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產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理解、分析、應用、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為實現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為實現理論教學方法的突破,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對法律談判課程教學理念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不僅是一種教育文化思潮,更是一種教育藝術。在法律談判課程中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狀況,營造強調弘揚差異性、個性、多元的教育平臺,提升法律職業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學生實務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多爾.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王治河.論后現代主義的三種形態[J].國外社會科學,1995,(1).

[3] 黃文濤.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4] 張勇.后現代教育觀下的課堂教學反思[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7).

[5] 劉婷,張發祥.后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改革[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9,(3).

[6] 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7] (美)XM弗拉斯科納,H李?赫瑟林,高如華.法律職業就是談判――律師談判制勝戰略[M].法律出版社,2005:3.

[8] 許曉川,盧紅.從傳統學習到合作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1).

篇10

后現代主義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理論來源。其社會背景主要是文化的大眾化、消費化,科學和理性的工具化等。其理論來源主要是西方哲學中反形而上學的傾向、社會批判理論、解釋學以及尼采、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

一、關于教育目的

吉魯是教育哲學中后現代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吉魯結合批判理論和后現代主義理論的一些觀點和方法,創立了“邊界教育學”。吉魯認為,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社會批判能力,使學生建立起社會責任觀,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對自身的認同,同時也形成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價值觀的他人的認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們從被壓迫中解放出來。

麥克萊倫發展了批判教育學,他認為人們應該通過教育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提升社會地位,獲得社會權力。麥克萊倫用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教育應該賦予個人和社會以權力。

博維斯主張建立一個以生態為本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強調建立一種文化與社會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意識即使人與自然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并在其關系上形成一種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教育應該把人培養成為社會共同體和自然共同體的合格成員。

二、關于課程

多爾是具有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傾向的學者,他認為后現代主義課程應該是建構性的和非線性的,建構主義的課程是透過參與者的行為和交互作用形成的,不是那種預先設定的課程。多爾設想出4R的后現代主義課程的標準,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嚴密性。豐富性即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和課程的多種可能性或多種解釋。循環性即旨在發展能力的開放式框架的課程。關聯性指的是課程內部的結構聯系和外部的文化聯系。嚴密性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嚴密性與詮釋和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

布洛克也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學者,他認為現代學校和課程為學生提供的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道路,總是引導學生往特定的方向前進。他主張,課程不是一個與“被找到”或與在某條路線“找到自己”有關的問題,也不是一種運動——沿著一條由別人所規定的路線向前走,而是我們可以由自己在該路上的位置來確定自己。

三、關于教學

后現代主義認為,教學與課程不應該是分離的,課程知識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后現代主義把教學過程理解為對話的過程,即思想和語言的交流。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特定的知識,而應該培養學生除知識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價值。教學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和自我教育的建構的過程。教學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強調學生之間的差異,提倡因材施教,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四、關于教師角色

吉魯大力提倡將教師看作是“文化工作者”的批判教育學,他認為教師是“有改革能力的知識分子”,扮演著特殊的政治和社會角色。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知識,而是用他所有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各種意識形態、權力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因為教師的特殊角色,教師能夠創造出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實踐。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而培養社會批判能力,能夠將學校教育與文化、歷史和政治聯系在一起,從而最終解放自己。

在利奧塔看來,后現代時期知識的本質不再是以往主張的信念、真理性的東西以及某些技能,如果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知識的本質的話,那這個詞就是“信息”。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掌握信息的方法與規則,不再是對學生的個人訓練。

多爾認為,教師是一個領導者,但他僅僅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是“平等中的首席”。包華士認為,教室是一個觀念生態圈,也是一個權力生態圈,教師是看守這個生態圈的管理員。羅蒂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傳授真理,而在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必須能夠使學生產生對話。博維斯也很關注師生互動,他認為學校在促進學生的社會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社會,形成自身的感知。

五、對教育中后現代主義的評價

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對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們進行研究是有價值的,這種研究不僅能夠對歷史和文化有所貢獻,而且邊緣人群的敘事內容能夠被納入到教育情境和課程范圍當中來,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那些常常影響個人和社會福祉的社會分層。由此看來,后現代主義能夠促進學生對于不同文化和社會差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產生對自身和社會更深的認同感,形成社會責任感。

后現代主義強調教育的政治性,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政治,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性,使學生成長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格成員。這有助于學生反抗壓迫,爭取相應的社會權力,最終解放自己。

后現代主義強調師生的平等對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地位和主體性,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其他信息,促進學生形成對自身的認同。

后現代主義一般呈現出反傳統的姿態,懷疑知識、懷疑真理,但是這樣可能會走向極端,可能會導致一種文化虛無主義,使人類看不見人生意義和目的,喪失對事物評判的一般標準。

后現代主義者最強烈的道德品質之一是對人類差異和壓迫的敏感性,但是,在稱頌人類差異的過程中,后現代主義似乎忽略了重要的共性。對共性的忽略可能導致對整體的分裂。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甚至每個人都有很大差異,但是人類更多的是作為人類的共性和普遍性。忽略人類的共性可能會導致人們忽略自身所處的危險,后現代主義思想可能誤入消極理念論的歧途。

后現代主義對教育的看法和觀點為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給教育帶來新的元素,也給教育者很大的啟示,但是在教育實踐中不能不加取舍直接運用,應根據教育的實際狀況選取合適的觀點和方法,從而促進教育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復興. 后現代教育思維的特征與啟示[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2]陸有銓. 躁動的百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70.

[3](美)奧茲門,克萊威爾著,石中英,鄧敏娜等譯. 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43.

[4]陸有銓. 躁動的百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71.

[5]謝登斌. 多爾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9).

[6]汪霞. 布洛克的后現代課程觀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3(2).

[7](美)奧茲門,克萊威爾著,石中英,鄧敏娜等譯. 教育的哲學基礎[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48.

[8]陸有銓. 躁動的百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72.

[9](美)奧茲門,克萊威爾著,石中英,鄧敏娜等譯. 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