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病蟲害及防治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生的病蟲害及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花生病蟲害;發生;防治

1花生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治

1.1根腐病

該病在花生整個生長發育期都可發生,主要危害花生根部。花生感病后,根頸部產生黃褐色病斑,后變為黑褐色,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枯死,地下主根變褐腐爛,病株形體較小,葉片由下而上變黃,逐漸干枯,故又稱青枯病。

防治方法:合理輪作,嚴格選種、曬種,用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全田噴霧[1]。

1.2莖腐病

該病是一種暴發性病害,花生苗期病菌先侵染子葉使其腐爛,而后侵染莖基部。在莖基部產生水漬狀黃褐色斑,后變黑褐色,嚴重時植株萎蔫枯死;成株期發病時,主莖和側枝基部產生水漬狀黃褐色斑,病斑發展后使莖基部變黑枯死。

防治方法:莖腐病主要以種子帶菌為主,連作、早播病重,因此應實行合理輪作,種子貯藏前要充分曬干,播前要進行曬種、選種,不用霉變、質量差的種子,做好種子消毒,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3%進行藥劑拌種。

1.3花生葉斑病

該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等。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正反面均有紅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或者有明顯的黃色暈圈,有時葉柄及莖均會受害,此病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防治方法: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高溫多雨的7—8月是防治葉斑病的重點時期,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800倍液,每隔15 d噴藥1次,共噴2~3次。

1.4銹病

該病在底葉最先開始發生,葉片產生黃色皰斑,小形,周圍有很窄的黃色暈圈,表皮裂開后散出鐵銹色粉末,嚴重時葉片發黃,干枯脫落。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銹寧500倍液全田噴霧。

1.5根結線蟲病

花生根結線蟲病又稱花生根瘤線蟲病[2],俗稱地黃病、地落病、黃秧病等。2年齡幼蟲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規則形根結,線蟲鉆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滲流,養分損耗,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結線蟲定居取食并刺激根細胞增生,連續危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結成團(根結團),吸收養分困難。病株生長緩慢或萎黃不長,植株矮小,始花期葉片變黃瘦小,葉緣焦枯,提早脫落,花小且開花晚,結果少或不結果;線蟲還可侵害果殼、果柄和根,果殼受害形成乳白突出的小瘤,發病后蟲瘤呈褐色瘡痂狀,但較少見,果柄和根莖形成葡萄狀蟲瘤簇。

防治方法:一是輪作倒茬。與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輪作2~3年。二是藥劑防治。用10%防線一號乳油30.0~37.5 kg/hm2加細土300 kg,制成毒土撒入穴內,覆土后播種;也可用10%甲基異柳磷或甲拌磷、硫環磷、滅克磷顆粒劑60~90 kg/hm2,播種時要分層播種,防止藥害。

1.6花生病毒病

魯山縣常見的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條紋、黃花葉病、花生矮化,其中危害最嚴重的是花生普通花葉病毒病。病株頂端葉片出現褪綠斑,并發展成綠色與淺綠相間的花葉,新長出的葉片通常展開時黃色,病葉變窄小,葉緣有時出現波狀扭曲,病株結莢少而小,有時畸形或開裂。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無毒或低毒種子,杜絕或減少初侵染源;二是選用感病輕和種傳率低的品種,并且選擇大粒籽仁作種子;三是推廣地膜覆蓋種植,地膜具有一定的驅蚜效果,可以減輕病毒病的為害;四是早期拔除病苗及清除田間和周圍雜草,減少蚜蟲來源,可減輕病害發生;五是藥劑治蚜,也可用25%的辛拌磷7.5 kg/hm2拌種,花生出苗后,要及時檢查,發現蚜蟲及時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灑,以杜絕蚜蟲傳毒[3]。

2主要蟲害的發生及防治

2.1蚜蟲

花生蚜蟲危害花生嫩莖、葉,吸食作物的養分,傳播花生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小、皺縮,影響花生產量。春花生危害期為5—6月(苗期)及7—8月(生長中后期),花生開花下針期是蚜蟲危害的重要時期,此期蚜蟲主要為害花萼管、果針,使花生植株矮小,葉片卷縮,嚴重影響開花下針和結果。由于蚜蟲排出的大量“蜜露”而引起霉菌寄生,使植株莖葉發黑,甚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用10%吡蟲啉粉劑225 g/hm2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 g/hm2對水750 kg噴霧。

篇2

關鍵詞:有機花生;病蟲害;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1-30 文獻標識碼:A

有機種植是一種在生產中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離子輻射技術的種植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規律,采取農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來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以獲得安全的生物及其產物的農業生產體系[1]。自2005年起,我國有了自己的有機產品國家統一標準。

花生又名長生果、長壽果、落花生,是一種適種性廣、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有機花生是指按照國家有機產品標準(GB/T19630)進行生產的、產地環境優良、生產過程中沒添加化肥農藥的健康食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有機花生的需求越來越大。花生有機種植各地均有過嘗試,但有機生產中病蟲害防治技術一直是個難點,筆者選擇在廣西農業職技術學院農場進行種植試驗,初探了有機花生病蟲害防治措施,并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當地花生有機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提供一定的參考。

1 花生的主要病蟲害

花生整個生長期間,均會有各種病蟲害危害。危害花生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危害嚴重,據統計,全世界已發現的花生病蟲害有上百種,影響較為嚴重的有10幾種。所以在整個生長期都要注意經濟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花生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網斑病、青枯病、白絹病、莖腐病、病毒病,葉斑病等;花生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蚜蟲、螻蛄、斜紋夜蛾、紅蜘蛛等[2]。

2 有機花生各生長階段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有機花生病蟲害的防治要遵循“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盡量創造有利于花生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科學合理地運用物理、生物、農業等各種防治措施,杜絕化學防治[3]。

有機花生整個生產全過程必須按照國家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病蟲害防治所使用的植物保護產品和措施也須符合GB/T 19630的標準要求。

2.1 種植前的預防

花生種植基地要達到有機生產的產地環境要求。種植前基地要進行病蟲害預防處理,選擇合適的種子并進行一定的處理。

2.1.1 土壤消毒

種植基地的土壤可用薄膜覆蓋或生物農藥等方法進行殺菌消毒。薄膜覆蓋消毒就是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在潮濕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獲得太陽能提高土溫殺傷土壤中的病原物[2,4]。還可用Bt、白僵菌等生物菌劑(0.07㎏/hm2)施入種植穴達到消滅土壤病蟲害目的。

2.1.2 選種

選擇適合當地生產、優質、高產、綜合抗性好的非轉基因優良花生品種。如桂花系列、賀油系列、汕油系列等。選擇莢果外觀色澤正常無斑點,種皮粉紅或紅色,表面光滑無裂紋,無油斑,果仁飽滿無霉變、無病蟲、純度在98%以上,水分含量8%以下的花生做種[5]。

2.1.3 種子處理

花生播種前應帶殼曬種1~3 d,每天3h, 以提高種子的生活力,增強種子的透水性和透氣性,并減輕病蟲害。曬種時要避免高溫損傷種子,并勤翻曬勻。

種子播前要進行分組粒選。選擇大粒飽滿,無蟲傷、無破損、無霉爛、種皮鮮艷的種子。采用溫湯浸種(55℃)或EM原露(100倍)浸種4h,同時用白僵菌等生物藥劑拌種。

2.2 發芽出苗期病蟲害防治

當地花生苗期主要病害有莖腐病、立枯病、根腐病、根霉病、冠腐病、青枯病及根結線蟲病。花生出苗后至開花前,蚜蟲、斜紋夜蛾、小地老虎、葉螨等害蟲是花生苗期的防治重點。

2.2.1 莖腐病

莖腐病俗稱“爛脖病”,在土壤潮濕的洼地或多雨年份發生較重,是造成花生減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發病常使花生子葉發黑腐爛,造成缺苗;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發生莖腐病,發病越早對產量影響越大[6]。

防治方法:莖腐病主要以種子帶菌為主,連作重病,早播重病,因此應:實行合理輪作,可與禾本科作物、甘薯或蔬菜等輪作;種子儲藏前要充分曬干,播前要進行曬種、選種,不用變霉、質量差的種子;播種時用白僵菌或綠僵菌等生物菌劑拌種。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俗稱“鼠尾”、爛根,在地勢低洼、土層淺薄、持續低溫陰雨等條件下發生較重[5~6]。侵染剛萌發的種子,造成爛種、爛芽; 苗期受害主根變褐,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為:實行輪作,旱地作物可3種輪作,也與水稻輪作;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合理排灌增強抗病力;播種時用白僵菌等生物菌劑拌種;用木霉菌200~300倍液或高錳酸鉀600~1000倍液灌根或在莖基部噴淋。

2.2.3 根結線蟲病

導致花生根結線蟲病的病原是線蟲,它是一種個體很小的病原微生物。此病主要危害根部,播種半個月后,花生主根開始生長時,線蟲侵入主根尖端,被害花生主根變畸形且歪扭,停止生長,近地面下的主根層變褐腐爛。多次浸染后的須根形成亂絲狀“須根團”,造成結果少或不結果[4~5]。

防治方法:嚴格檢疫;可與禾谷類作物輪作如水稻、玉米、小麥等減少病源;提早收獲重病花生,收獲晚根系易斷,致使病原線蟲遺留土中;處理病根病土,在采收摘果后殘留遺落的病株,病根與帶病的果殼土粒,必須集中燒毀或挖坑深埋,并清除田園;用淡紫擬青霉和厚垣孢子輪枝菌等生物制劑防治。

2.2.4 蚜蟲、斜紋夜蛾

蚜蟲防治:使用銀灰膜覆蓋種植,蚜蟲對銀灰色膜有避性;苗期如有蚜蟲發生,可用黃板誘殺;也可用10%Bt殺蟲劑300g/hm2兌水900kg噴霧[7]。或者用百草1號(苦參堿)乳油1000倍噴霧防治。

斜紋夜蛾防治:這是一種雜食性的大害蟲,春、秋花生都可受害,一般在植株封行后大為嚴重。

防治方法:人工捕殺,出孵幼蟲有群集性,食害大片網狀,在檢查時,見有此類葉片,可跟蹤搜捕,就地摘掉;3齡前用10%BT殺蟲劑300g/hm2兌水900kg噴霧,每隔5d噴1次,連續3次;也可用白僵菌或沼液噴灑葉面。

2.3 幼苗期病蟲害防治

花生幼苗期在5~6月下旬,這一時期主要防治對象為冠腐病、葉斑病、病毒病、葉螨、棉鈴蟲、黏蟲等病蟲害,應注意調查。

2.3.1 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種病害。病株結的果畸形,小似豆粒,殼薄,種仁能撐破果殼,露出部分呈紫色,這種小粒莢果帶病率高達100%。防治病毒病的關鍵措施是:嚴禁播種病粒種子,挑選大果大粒播種;治好蚜蟲,杜絕傳毒媒介,選種抗病品種;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原名抗毒劑1號)300倍液防治。

2.3.2 棉鈴蟲

幼蟲從葉邊咬食花生,造成缺刻,危害嚴重的花生田葉片被吃光,形成光桿,嚴重影響花生光合作用,授粉和果針入土,可造成大幅度減產[8]。

防治方法:農業防治,深耕冬灌,減少蟲源,消滅越冬蛹;藥劑防治,早花生田棉鈴蟲盛發期來臨前,葉面噴灑0.1%的草酸水溶液驅避成蟲;生物防治,在棉鈴蟲產卵初期放赤眼蜂2~3次,每次1.5萬頭;誘殺成蟲,取60cm左右的楊樹枝,每7~8枝捆成1把,于黃昏時每公頃插150把,清晨捉蟲,集中殺死,每5~6d更換一次。也可用黑光燈誘殺。

2.3.3 花生葉螨

花生葉螨主要在6~7月群集在花生葉的背面刺吸汁液,受害葉片正面初為灰白色,逐漸變黃,受害嚴重的葉片干枯脫落。在葉螨發生高峰期,由于成螨吐絲結網,蟲口密度大的地塊可見花生葉表面有一層白色絲網,且大片的花生葉片被連結在一起,嚴重地影響了花生葉片的光合作用。阻礙了花生的正常生長,使莢果干癟,大量減產。

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合理輪作,避免葉螨在寄主間相互轉移為害;花生收獲后及時深翻,即可殺死大量越冬的葉螨,又可減少雜草等寄主植物;清除田邊雜草,消滅越冬蟲源;采用食蟲螨釋放田間的生物防治方法。

2.4 開花下針期病蟲害防治

花生開花下針期主要病害有叢枝病、青枯病、葉斑病和白絹病,蟲害防治對象主要為蠐螬、蚜蟲、紅蜘蛛等,應注意調查,及早識別,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減少危害。

2.4.1 叢枝病

病害通常在花生開花下針時開始發生,該病是由小綠葉蟬傳播病毒。病株枝葉叢生,節間短縮, 嚴重矮化,多為健株株高1/2,病株葉片變小而厚,色深質脆,腋芽大量萌發,長出的弱小莖葉密生成叢,正常葉片逐漸變黃脫落,僅剩叢生的枝條。

防治方法:種植抗(耐)病品種;適時播種,春花生適時早播,秋花生適時晚播;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病力;鏟除田間附近豆科雜草和綠肥等可疑寄主,減少初侵染來源;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病苗,及時防治葉蟬,可減輕病害發生。

2.4.2 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的細菌性病害,從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生,在花期發病率最高[6],感病的植株最初頂葉失水軟垂,接著全株葉片萎蔫下垂,但仍保持青綠,而受害主根,根尖則變褐色軟腐,用手擠壓,切口處有白色的菌液流出,一般發病2周左右枯死。

防治方法:多施有機肥,播前施石灰、草木灰525~750kg/hm2,可防治青枯病。實行與非寄主作物合理輪作,如水稻、玉米、甘薯等。以抑制與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鏟除雜草,清除病殘體,雨后及時排水,病穴撒上石灰水消毒[7],以300~450 kg/hm2茶麩粉混合基肥漚制,發酵后施入播種溝,可以減少或防止病害的發生。

2.4.3 白絹病

白絹病是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對莖基部,果柄及莢果也產生危害[8]。受害部位變褐軟腐,土壤濕潤時,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絹絲狀菌絲,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流、耕作、農具等傳播。高溫干燥的天氣適于白絹病發生,特別在經過一段干旱之后,此病最宜流行。連作田、雜草叢生或自生苗較多的田里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選擇優良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用3%的井岡霉素3000mL/hm2兌水900~1050kg葉面噴霧可有效防治白絹病的發生。

2.4.4 蠐螬、地老虎

不僅危害期長,而且危害嚴重,常造成缺苗壟斷現象,影響花生坐果結莢以及產量,輕者減產20%~30%,重者減產50%以上[9]。是目前影響花生產量最重要的害蟲之一。其常活動地下,隱蔽性強,防治困難。

防治方法:為了防治以蠐螬為主的地下害蟲,順播種溝與生物肥一起每公頃施白僵菌15 kg,結合應用農業措施,如:田頭邊種植蓖麻誘殺,或是利用耕作時人工撿拾蠐螬和成蟲,同時可誘殺地老虎成蟲[5,9]。

2.5 結莢期病蟲害防治

花生結莢期管理的重點是:防治花生病蟲害、葉面追肥和防止徒長。

2.5.1 花生銹病

花生銹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全國各花生產區均有發生,南方重于北方。種植密度大,氮肥施用過多,通風透光差的情況下發病重,在花生各個生育階段均可發生,結莢以后發病較多。主要危害花生葉片,亦可危害葉柄、托葉、莖桿、果柄和莢果。

防治方法:除選用抗病品種外,要加強田間管理,增施有機肥,做好防旱排澇工作,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田間病株率達到10%~20%時,可選用農抗120或者1:2:200倍式波爾多液噴施防治。

2.5.2 花生葉斑病

花生葉斑病分為褐斑病和黑斑病兩種:褐斑病又叫“早斑病”,發病較早;黑斑病又稱“黑疽病”,發病較遲[10];在花生產區普遍發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溫多濕條件下發病重主要危害葉片、葉柄、托葉,嚴重時也危害到莖桿。受害花生一般減產10%~15%,嚴重時達30%以上,而且花生品質大大降低[11]。

防治方法:實行水旱輪作,可有效減輕葉斑病發生;科學施肥,以300~450 kg/hm2茶麩混合基肥漚制發酵施入播種溝內,可減少和防止病害的發生;用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噴施防治,能控制病害蔓延的流行,保持較長的綠葉功能期,延長光合作用時間;花生收獲后,要及時清除殘株病葉,以消滅浸染源。

2.6 飽果成熟期病蟲害防治

花生的飽果成熟期也可稱為生育后期,此期為害花生葉片的主要害蟲是棉鈴蟲、造橋蟲等食葉害蟲和葉螨(紅蜘蛛)等,前者高溫多雨高濕條件下易發生為害,后者則在氣候干燥條件下發生[10~11]。應注意檢查,在幼齡階段和點片發生時噴茴蒿素殺蟲劑和楝素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各種害蟲),對幼蟲及卵均有觸殺作用和胃毒作用。對蠐螬、金針蟲、螞蟻等地下害蟲要在此前防治的基礎上,檢查發現土層內仍有幼蟲或被害狀時,再噴施一次青蟲菌或用多殺霉素。

后期雨水較多,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和耕層潛水。當大部分葉片脫落,頂部葉片變黃,莖枝變黃枯軟,大部分莢果成實飽滿,就要抓緊收獲。

3 小結

綜上表述,有機花生病蟲害的防治應結合各個時期的情況,采取適當的農業、物理、生物、生態等防治技術進行綜合防治,建立合理的作物生長體系和健康的生態環境,通過創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蟲害的環境條件來提高作物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系統的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將病蟲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保證花生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杜相革,董民主編.有機農業導論[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徐亞玲.花生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措施[J].南方農業,2008,2(7):28.

[3]GB/T19630-2011.中國有機產品標準[S].

[4]周遠曦,陳朝暉.花生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05(3):16.

[5]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7):186.

[6]張始東,謝筱強,曾令強.有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安微農學通報,2009,15(12):128.

[7]張月輝.花生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J].河北農業科技,2007(1):21.

[8]吳家林.紅衣花生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措施[J].植物醫院,2010(5):25.

[9]吳微微.淺談花生病蟲害安全控害技術[J].遼寧農業科技,2009,29(5):351.

[10]花文蘇.花生病蟲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65.

篇3

關鍵詞:臨朐縣;花生;病蟲草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93-02

Succession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Peanut Disease Pest and Weed in Linqu County

Liu Xingjun

(Linqu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Linqu 262600,China)

Abstract:We analyzed that the evolutionary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of disease pest and weed of peanut field through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basis of plant protection in Linqu since the 1980s,and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Linqu County;Peanut;Disease pest and weed;Control

近些年來,隨著耕作制度的變化,品種更迭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臨朐縣花生病蟲草害發生種類逐漸增多,為害逐步加重,成為影響花生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分析花生田病蟲草害的發生演變特點,掌握其發生規律,制定合理的防治對策,對于實現臨朐縣花生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花生主要病蟲害發生演變的特點

1.1 地下害蟲和根結線蟲為害基本得到控制 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及花生根結線蟲危害嚴重,由于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肥水條件的提高,花生生長健壯,改變了地下害蟲適生的環境條件,加之連年大面積推廣藥劑拌種和包衣技術,特別是呋喃丹、涕滅威的應用,其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1.2 常發病蟲害持續危害,危害程度加重 花生蚜蟲、葉螨、葉斑病、青枯病是花生常發性病蟲害,在臨朐地區持續連年危害嚴重,危害程度不斷加重。常年發生面積在6 500hm2,占花生種植面積的2/3以上,發生頻率高,花生產量損失重。30a花生蚜蟲中度發生以上年份達26a,中度以上發生頻率占86.7%。

1.3 病蟲主次發生變化,新發病蟲不斷出現,病蟲種類增加 20世紀80年代以前,花生棉鈴蟲、甜菜夜蛾在花生上發生很輕,1992年開始棉鈴蟲在花生大面積為害,1993年二斑葉螨也傳入臨朐縣,在花生上危害嚴重,1997年甜菜夜蛾在花生上大發生。花生莖腐基病20世紀80年代以前未推廣花生地膜覆蓋以前僅零星發生,隨著地膜覆蓋的推廣,加之連年重茬種植,花生莖腐病呈加重趨勢。2012年調查發現,全縣花生莖腐病4 300hm2,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花生葉斑病原來以褐斑病、黑斑病為優勢種,現在發展為網斑病、輪斑病上升為優勢種。據1997年統計,造成花生產量損失的主要病蟲害有7種,其中病害3種、蟲害4種,進入21世紀,花生病蟲害種類增加趨勢明顯,2012年田間調查,花生病蟲害達53種,其中病害14種,蟲害37種。原本花生上的次要病蟲莖腐病、網斑病、棉鈴蟲、甜菜夜蛾等逐漸上升為新的主要病蟲害,同時瘡痂病、白絹病、新黑地珠蚧等新病蟲不斷出現,給花生生產構成了較大威脅。根據近幾年的系統調查和普查,發現臨朐縣目前花生主要病蟲優勢種有花生網斑病、輪斑病、褐斑病、莖腐病、棉鈴蟲、甜菜夜蛾、蚜蟲等10余種。

1.4 雜草群落演替快,優勢種變化大 20世紀80年代,臨朐縣花生田雜草主要是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草等禾本科雜草,占雜草總數的78.2%~89.6%,其次為馬齒莧、反齒莧、灰綠黎等闊葉雜草,雖然種類多,但數量不大。2002年調查統計,則發現禾本科雜草與闊葉型雜草混合發生,狗尾草、馬唐、牛筋草為主禾本科雜草的占雜草總數的65%左右,而馬齒莧、莧菜等闊葉雜草上升較快,占種群數量的30%~35%。2013年調查統計,發現很多花生地中馬齒莧、莧菜、灰綠藜、莎草科雜草數量進一步上升,占雜草總量的50%以上。

2 花生主要病蟲害草害演變原因分析

2.1 耕作栽培制度改變 20世紀80年代,臨朐縣花生主要與玉米、地瓜、黃煙、大豆輪作間作,重茬連茬面積較小,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花生經濟效益的提高,黃煙、地瓜、玉米面積逐年減少,花生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由于耕地面積的限制,花生連茬種植。據調查,花生連作面積占花生總面積的70%以上,最少的重茬2~3a,最多的達20a以上,花生重茬,為蠐螬、金針蟲等害蟲和葉斑病、莖腐病、青枯病等病源菌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花生地膜覆蓋、起壟雙行播種等技術的推廣應用,花生種植密度逐年加大,氮肥的施用過多,有機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基本不用,花生植株前期生長過快,中后期植株高大,營養生長過旺,田間郁閉,通風透光較差,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

2.2 氣候因素變化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尤其是溫室效應,氣溫呈現上升趨勢,但春季和冬季氣溫上升趨勢最明顯。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呈出下降趨勢,但未達到顯著水平,春節降水量有上升趨勢外,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均呈現下降趨勢[1]。日照時數呈明顯減少,夏季日照時數減少最多[2]。冬季氣溫高有利于多種病蟲越冬,提高了棉鈴蟲、甜菜夜蛾等越冬基數。5~6月份干旱,降水量少,有利于蚜蟲的繁殖與為害。7~8月份降水量多,陰雨天多,日照時數少,有利于花生后期病害的流行,如2011年7、8月份雨天多達32d,降水420.4mm,花生葉斑病發生重;2014年同期雨天18d,降水173.3mm,花生葉斑病發生相對較輕。

2.3 防治措施不當

2.3.1 重治輕防,綜合防治意識差 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忽視農業、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的運用,使得農田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天敵等自然控害作用減少,害蟲抗藥性增強,引起害蟲的再猖獗發生。另外,對于部分病害缺少了解,缺少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花生莖腐病和葉斑病是近年來影響花生產量中的重要因素,這些病害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極易大發生,造成花生提早落葉光稈枯死,影響光合反應,進而影響花生的成熟度和產量。調查發現,大部分花生種植戶對上述2種花生病害缺少識別能力,缺乏防控技術措施,甚至個別種植戶還認為花生病害只有后期才發生,沒必要防治。

2.3.2 除草劑應用不合理 長期使用單一類型的除草劑是花生田草相變化的根本原因。臨朐縣花生田除草劑多年來連續使用乙草胺等除草劑,由于這一類除草劑對禾本科雜草防效較高而對多種闊葉雜草防效較低,連年使用使絕大多數禾本科雜草得到有效控制,種群數量持續下降,但同時闊葉雜草和莎草由于缺少禾本科雜草的競爭,生存環境得到改善,發生數量不斷上升,成為花生田雜草的優勢種群。乙草胺多年連續芽前使用,使用量逐步加大,加之苗期容易受低溫影響,藥害嚴重,主要表現出苗率降低,胚軸彎曲,生根少,葉片不舒展,植株生長緩慢,抗病性減弱等癥狀,造成大幅度減產。

3 綜合防治對策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倡導綠色植保理念,以花生田生態平衡為主攻方向,從維持良好的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出發,以提高花生抗逆力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自然因素作用,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構建協調共存的有害生物治理體系,將病蟲草害控制在生態和經濟損失允許范圍,實現綜合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3.1 農業防治 選用濰花9號、魯花11、魯花14、花育31號、花育36號等豐產品種;合理布局花生種植區域,與小麥、甘薯、玉米、黃煙插花種植。推廣豐產健身栽培,精選種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哈次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菌肥,增施鈣肥、鉬肥等中微量元素肥,加強田間管理,促使花生生長健壯。

3.2 物理防治 結合農田改造進行秋冬季深翻,利用冬季低溫,降低病蟲害發生基數,減輕發生。田間設置殺蟲板誘殺蚜蟲,推廣棉鈴蟲、金龜甲性誘劑在花生田應用。花生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

3.3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花生田天敵,積極推廣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春雷霉素、農抗120、滅幼脲、農用鏈霉素等生物制劑防治。

3.4 化學防治 按照花生不同生育期,分階段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播種期選用農藥做好種子包衣和拌種,可選用2.5%咯菌腈FS300~450mL/hm2與70%噻蟲嗪FS300~450mL/hm2混用種子包衣,預防花生莖腐病、病毒病及苗期蚜蟲等,對蠐螬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種種衣劑包衣同時促進種子萌發,促進花生生根,達到苗齊苗壯,提高了抗逆力。播后使用96%精異丙甲草胺EC1.2~1.5L/hm2噴霧芽前除草。苗期到開花下針期以防治花生蚜蟲、葉螨、莖腐病為主,可選用5%吡蟲啉EC、3%啶蟲脒EC等噴霧防治。莢果期是多種病蟲害混發期,主要有棉鈴蟲、甜菜夜蛾、網斑病、灰斑病等,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與殺菌劑吡唑醚菌酯?代森聯或丙環唑?苯醚甲環唑混用,達到一次施藥病蟲兼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日鮮.濰坊市近56年氣溫及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4):267-272.

[2]張娜,崔日鮮.濰坊市近56年氣溫及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4):272-277.

[3]張廣民.山東省花生病害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農藥,1997,36(4):6-8.

篇4

關鍵詞 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園地;構建;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034-02

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園地構建于2010年5月,為無障礙全開放的實踐教學園地,旨在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邊學邊干,以干促學,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1-2]。實踐教學園地現有建筑面積96 m2,試驗田6 660 m2,下設農藥展覽室、植物病蟲害培養室、植物醫院、昆蟲工藝標本制作室、植物病蟲害防治隊、農業技術宣講隊、有償技術服務隊。現將具體構建與應用效果作一介紹。

1 實踐教學園地的構建

1.1 農藥展覽室

為使學生能夠經常、方便地觀察了解農作物上常用的農藥,構建了農藥展覽室。本室的展品為學生從田間地頭撿回并洗凈的農藥包裝袋(瓶),擺放在農藥柜中。依據以下原則分類擺放,根據農藥的性質分別擺放在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植物營養劑等專柜中;根據農藥的防治對象分別擺放在防治蚜蟲、防治蠐螬、防治蝗蟲、防治螨蟲、防治食葉蟲、防治白粉病、防治霜霉病、防治銹病等專柜中。農藥展覽室全天開放,學生隨時可以進入參觀學習。

1.2 植物病蟲害培養室

為了使學生能夠不受季節的限制觀察識別農作物上常見的病蟲害,構建了植物病蟲害培養室。植物病蟲害培養室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設計、制造的半人工氣候室。該室由不銹鋼架及雙層透明耐力板制成。利用自然光及人造光源解決室內光照問題;利用空氣調節器調節室內溫度;利用加濕器及除濕器調節室內空氣濕度;利用單片機解決自動控制問題。可根據植物生長及病蟲害發生的需要實現溫度、濕度、光照的自動調節。該室分期種植小麥、玉米、黃瓜、番茄等作物,在作物上人為接種多種病蟲害供學生觀察識別。

1.3 植物醫院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掌握病蟲草害的診斷與防治方面的知識,熟悉植物醫院的工作流程,為畢業后創辦植物醫院奠定基礎,建立了植物醫院。植物醫院備有植物病蟲草害診斷及防治常用的顯微鏡、體視鏡、圖書資料、農藥、植保器械等,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此輪流坐診,對送來的植物病蟲草害進行診斷,并開防治處方、銷售農藥[3]。

1.4 昆蟲工藝標本制作室

昆蟲工藝標本室為昆蟲愛好者和具有設計、制作興趣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室內備有制作昆蟲工藝標本所必需的捕蟲網、展翅板、標本夾、標本盒、過塑機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捕捉蝴蝶、甲蟲、蛾類等昆蟲,拿到昆蟲工藝標本室進行整姿、保色、包埋等,配上花草裝入精美的標本盒中,制成形態各異的昆蟲標本、蝶翅貼畫等,將昆蟲及花卉在自然界中最美的姿態定型,對外展示、銷售。

1.5 植物病蟲害防治隊

為了使學生掌握植物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組建了植物病蟲害防治隊。該隊又分若干小組,每組4~5人。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調查校內園林植物或校外農作物上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根據所學知識確定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時期,防治后5~7 d調查防治效果,根據防治效果制訂下一步的防治措施。

1.6 農業技術宣講隊

為了傳播農業新技術,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組建了農業技術宣講隊。5~6人為1組,每周集中活動1次,活動前各自查閱最新的農業技術資料,撰寫講稿。集中活動時先在小組內互講互學進行宣講訓練,再與農資經銷商結合,利用周末或假期給農民講授農業新技術或農資新產品。

1.7 有償技術服務隊

組建有償技術服務隊旨在使教學與市場經濟接軌,將學生的勞動轉化成經濟效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將來就業、創業打基礎。有償技術服務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分為田間試驗服務組、室內試驗服務組、儀器維修組等。采用雙向選擇的方式,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有償承擔校內教師科研或校外企業的服務項目。

2 應用效果

2.1 農藥展覽室

結合生產實際,更新展品,全天開放農藥展覽室,方便學生隨時進入參觀學習。在農藥分類專柜中,學生可以很清楚地區分殺菌劑和殺蟲劑,識別其標識,了解其主要成分和防治對象。在植物病蟲害防治專柜中,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生產上常見的病蟲害應該用哪些藥劑來防治。在除草劑分類區,學生可以很清楚地區分玉米田除草劑、小麥田除草劑、花生田除草劑等。此舉可謂一舉兩得,一是農藥包裝袋(瓶)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保護環境,二是讓學生對農藥的認識更加直觀、形象。1年多來,來該室學習了解農藥的分類、成分及作用的學生約1 800人次。

2.2 植物病蟲害培養室

植物病蟲害培養室是一個半人工氣候室,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可人為控制。1年多來,在此室種植的小麥、玉米、黃瓜上接種了全蝕病、銹病、大斑病、小斑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在此室種植的番茄、甘藍上養殖了白粉虱、煙粉虱、斜紋夜蛾等。學生能夠不受季節的限制方便地識別這些病蟲害,觀察記載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在此過程中,學生鞏固了專業知識,掌握了多種病蟲害的接種培養方法及其發生規律,提高了實踐技能。

2.3 植物醫院

1年多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植物醫院輪流坐診470人次,對其他學生和農民送來的植物病蟲害、田間雜草進行診斷360余次,開病蟲草害防治處方120余份,銷售農藥280余份。植物醫院坐診是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綜合運用,首先要根據《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雜草學》等知識確定病蟲草的名稱,再結合《農藥學》等知識確定使用農藥的種類及方法。若不能立刻確定病蟲草的名稱,或不能及時開出防治處方時,學生就會感到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太少了,進而促進其以后努力學習。另外,通過在植物醫院坐診,學生熟悉了植物醫院的工作流程,為畢業后創辦植物醫院奠定了基礎。

2.4 昆蟲工藝標本制作室

昆蟲工藝標本制作室為昆蟲愛好者提供一個平臺。從標本的采集、展翅到方案的設計和制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目前,該室已經制作出蝶翅畫9幅、真蝶真花標本49幅、壓膜標本100余張,由綠營科技服務公司代為銷售。學生周末到郊外采集昆蟲,晚上進行展翅、整姿,再根據自己的設計制作出精美的昆蟲工藝品,不但掌握了昆蟲工藝品的制作方法,認識了很多昆蟲,而且充實了其課余生活。

2.5 植物病蟲害防治隊

植物病蟲害防治隊的學生根據校內外植物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按照植物醫院開的防治處方及農藥安全使用規范進行病蟲害的防治。1年多來,先后對校園內觀賞植物上的草履蚧、球堅蚧、蚜蟲、柳毒蛾、紅蜘蛛、白粉病等進行了調查及防治,對校外玉米、小麥、花生等作物上發生的玉米螟、粘蟲、麥葉蜂、蠐螬、玉米小斑病、玉米褐斑病、小麥白粉病、花生莖腐病等進行了防治。該項活動使學生認識了多種病蟲害、掌握了農藥安全使用及病蟲草害的防治方法。

2.6 農業技術宣講隊

農業技術宣講隊旨在傳播農業新技術,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1年多來,該宣講隊在校內進行宣講訓練50余場,利用周末與農資公司結合到農村講授農業新技術、推廣農資新產品20余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進行病蟲草害防治13次。宣講前查閱資料,認真備課,學到了在課堂上不想學或學不到的知識[4-5],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在給農民講課及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2.7 有償技術服務隊

組建有償技術服務隊旨在用經濟利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將來創業、就業打基礎。1年多來,田間試驗服務組承擔了“小麥抗全蝕病新品系的篩選”、“玉米新品種對6病1蟲的抗性鑒定”2個有償服務隊項目,目前已完成了第1年的試驗任務。室內試驗服務組承擔了“辣椒疫病拮抗微生物的篩選”及“花卉浸漬標本保色技術”2個有償服務隊項目,目前正在進行中。儀器維修組有償維修溫箱、烘箱、滅菌鍋、分光光度計、離心機等教學儀器50余臺,申請國家專利9項,其中降溫水杯、基金捐款箱、菌種管、整體裝片標本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授權。雖然有償技術服務項目難度較大,但經過不懈的努力已完成了部分任務,學生得到了較豐厚的報酬,激發了其學習興趣。

3 結語

1年多來,來實踐教學園地參加各項活動的學生約2 700人次,在校園內外防治植物病蟲害30余次,制作昆蟲工藝標本160余幅,到農村講授農業新技術、推廣農資新產品20余次,承擔有償服務項目4項,有償維修教學儀器50余臺,申請國家專利9項,其中4項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授權,涌現出了一批學生領軍人物。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實際操作和創新人才的需求會不斷變化,實踐教學園地也應不斷改進與完善。

4 參考文獻

[1] 劉廣林,于長志.高等農業院校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06(4):3-6.

[2] 張瀅.強化研究性學習意識,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J].中國遠距離教育,2006(1):25-27.

[3] 朱蕾,陳昌貴,艷,等.基于廣東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99-101,118.

篇5

主要病蟲害種類、危害癥狀及防治方法

經過線路踏查、標準地(株)調查、實驗室鑒定結合試驗地實踐和研究,表明永春縣綠化苗木的主要病蟲害有12個種類,這些病蟲害的種類、危害癥狀、寄主樹種及其受害率(占全縣該樹種面積百分比)、危害程度和防治方法如表1(危害程度按《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標準,表中化學防治的藥劑需不斷用其替代品更換)。其中病害4個種類:煤污病[煤炱菌Capnodium-SP.以及小煤炱菌Meliolacameliae(catt.)Sacc和M.SP.]、杜鵑葉斑病(尾孢屬Cercosporarhododendrl)、桂花褐斑病(木犀生尾孢菌Cercosporaosmanthicola)、缺鐵病(缺素癥,生理性病害)。蟲害8個種類:螨類(以紅葉螨PanonychuscitriMargioni為主)、蘇鐵小灰蝶(又名曲紋紫灰蝶,Chiladespandava)、介殼蟲(常見的有吹綿蚧IceryapurchasiMaskell、桑白介、草履介等多種害蟲)、蚜蟲[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等]、粉虱[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黑刺粉虱等]、東方螻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蠐螬(銅綠金龜子(Anomalacorpulenta)等]、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formosanus)。以上病蟲害中為害面較廣且危害較嚴重的有煤污病、螨類、蘇鐵小灰蝶、介殼蟲等4個種類,其中煤污病、蘇鐵小灰蝶已影響到縣城景觀。

其他病蟲害種類

永春縣綠化苗木的病蟲害除了上述12個種類外,還有一些偶發性、為害面窄、危害程度很輕的病蟲害如:桂花葉斑病(木犀生葉點霉真菌Phyllostictaosmanthi-cola)、桃流膠病(生理性病害或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等侵染)、紅葉李穿孔病(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桉樹青枯病(細菌性病害,青毛桿枯極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大地老虎(AgrotistokionisButler)、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桃潛葉蛾(LyonetiaclerkellaL)、樟蠶蛾[Saturnia(Eriogyna)pyretorumWestwood]、木蘭突細蛾[Gibbovalvaurbana(Mey-rick)]、木蘭巨小卷蛾(Statherotisthrenodes)、蚱蟬(Cryptotympanaatrata)、蠟蟬類、薊馬、天牛、刺蛾類、袋蛾類、尺蛾及家白蟻等。2010年8~9月,桉樹青枯病發生在永春縣蓬壺鎮鵬溪村,該病為害桉樹在永春縣屬首次發現。近年來,安溪縣桉樹黛袋蛾危害嚴重,德化縣個別鄉鎮樟蠶蛾危害較嚴重,鄰縣發生的病蟲害也應引起重視,防患于未然。

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

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是整個綠化產業的首要工作。人流、物流頻繁為病蟲的傳播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松材線蟲、椰心葉甲等害蟲均是隨苗木和木材等從國外傳入我國的,其危害所造成的損失已可見一斑。因此,在苗木及其材料引種、調運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檢疫,嚴禁將危險性病蟲傳入或傳出,對已經傳入的要及時封鎖,就地消滅。

生產管理

科學養護,整形修剪,防曬防凍,加強肥水管理,合理間作,以促進綠化苗木正常生長,“樹健病蟲少”就是這個道理。合理搭配樹種,防止交叉感染(如木麻黃、木棉、桑樹、番茄、茄子、煙草和花生等植物的青枯病菌能與桉樹交互感染),搭配一些優化天敵生態環境的蜜源植物,象蕓香科植物,其花粉能為姬蜂、食牙蠅、草嶺等天敵昆蟲提供食源,營造出有利于綠化苗木和害蟲天敵、不利于害蟲孽生繁衍的生態條件。

病蟲害測報

監測預報工作是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前置,是防治工作由被動救災向主動控災轉變、實現病蟲害可持續治理的基礎。結合生產管理做好病蟲害為害初期、盛期的監測,并及時向種植戶和企業病情、蟲情信息,為防治做好準備。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適宜于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等優點,在害蟲大面積嚴重發生或突然發生時可以取到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著殺傷天敵、污染環境、害蟲易產生抗藥性等缺點。要克服這些缺點,主要措施是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盡可能地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要不斷更換新的殺蟲劑,根據病蟲害消長規律準確選擇施用時間,避免盲目濫用農藥[7]。

病蟲害防治的年事生產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項

篇6

 

關鍵詞: 大棚蔬菜;病蟲害;發生;防治

 

棚室蔬菜栽培在人工設施環境下進行,與露地栽培的壞境條件有根本區別,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產和供應,也為病蟲害的發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條件。隨著棚室栽培的迅速發展,病蟲害種類顯著增加,為害程度明顯加重,并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蟲源。 

 

1土壤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環境,也是多種病原菌越冬場所。在正常情況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棚室栽培的蔬菜種類比較單一,栽培面積有限,輪作倒茬困難,連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質和病根的殘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漸失去平衡,病原菌數量不斷增加,誘使病害發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溫度和濕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產中又缺乏抗病品種,土傳根病隨連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發生瓜類枯萎病后如不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從零星病株到普遍發病只需4~5a時間。在大型連作溫室中,果菜類根結線蟲病只需3~4a,病株率可達100%,減產50%以上,嚴重威脅多種蔬菜生產。近年來茄果類青枯病、草莓黃萎病等土傳病害分布在我縣各蔬菜地區,為害加劇。 

多種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發生流行的重要環節。露地環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長季節才能侵染,發病遲,為害輕,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區季節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發生,已成為發展棚室蔬菜生產的大敵。如瓜類炭疽病、細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黃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葉霉病,豇豆和菜豆銹病,芹菜斑枯病,多種蔬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營腐生生活,故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嚴重發生,甚至毀苗,延誤農時。 

地下害蟲如螻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溫暖、潮濕、疏松肥沃而發生早、數量多、為害重。 

 

2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防治策略 

2.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連作多年,病害逐年加重,必須進行土壤消毒。 

(1)農業防治。種苗脫毒,高溫悶棚,茬口輪作,太陽能土壤消毒。 

(2)化學防治。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線威進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時用20%苯來特1 000~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2蟲害防治 

(1)毒餌誘殺。在以螻蛄為主的地塊,可采用毒餌誘殺。具體方法是:將花生餅或麥麩炒香,每100kg花生餅或麥麩加80%的敵百蟲可濕性粉劑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勻,配成毒餌,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順壟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hm2,不僅對螻蛄誘殺效果良好,同時對蟋蟀、地老虎幼蟲也有良好的誘殺效果。在地老虎發生較重的地塊,可將上述某一種農藥的10倍液噴拌在鍘碎的害蟲喜食的鮮草或鮮菜葉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鮮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間,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揀拾死蟲,防止其復活。 

(2)噴霧或噴粉。種蠅可在成蟲羽化盛期,在蔥、蒜類蔬菜上和田間糞肥堆上噴灑80%敵敵畏800~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以殺死成蟲,減少產卵和幼蟲數量。用90%敵百蟲晶體300~500倍液或50%樂果乳油1 000倍液澆灌。澆灌 在大蒜、韭菜種蠅發生較重的地塊,于幼蟲發生的關鍵時期施藥防治幼蟲。在韭菜移栽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浸根。 

 

3空氣濕度對病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棚室在寒冷季節、夜晚密閉保溫條件下,空氣相對濕度可達90%~100%,棚室屋面、壁面結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黃瓜、番茄等蔬菜熱容量大,葉面和果實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濕環境,對蔬菜生長發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卻適宜多種病原真菌、細菌的萌發、侵染和繁殖。如黃瓜霜霉病菌,必須在葉面結露3h以上,才能萌發、侵入寄主。病害一旦發生,傳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減產甚至絕收。以上多種病害為害加重,均與高濕環境有密切關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強通風降低濕度,減輕病害發生。②藥劑防治,可選用百菌清、綠亨二號、綠亨五號等藥劑防治。 

 

4溫度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蔬菜與病原菌長期協同進化,結果導致棚室溫暖的條件,一般不成為病害發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環境,通常可以引起發病。害蟲和螨類屬于一類變溫動物,外界環境溫度直接影響它們的體溫及其生命活動。溫度對害蟲分布地區及發生為害的影響比濕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對策:可選用阿維菌素、克螨特、蟲螨清等藥劑防治(以上藥劑可任選一種)。 

 

5寄主對病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篇7

關鍵詞:花生病蟲害;鎮賚縣;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083-1

1 莖腐病

1.1 癥狀 花生莖腐病發生嚴重,苗期子葉黑褐色干腐狀,后沿葉柄擴展到莖基部,成黃褐色水浸狀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爛,后期發病,先在莖基部或主側枝處生水浸狀病斑、黃褐色后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花生莖腐病發生嚴重,發病面積80%左右,一般發病率在60%—70%、嚴重發病菌塊高達80%—90%,有些重病植株已整株枯死。莖腐病多在花生生長中后期發病,成株發病多在近地面莖基部第一對側枝處。初為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后變為黑褐色,并向四周擴展包圍莖基部,引起黑褐色腐爛,使地上部萎縮枯死,潮濕時病部密生黑色小粒(分生孢子器)。病株莢果腐爛,或種仁不飽滿。

1.2 防治方法

1.2.1 農業防治 選用無病的種子和抗病品種;輪作換茬,輕病地塊可與非寄主作物輪作1—2年,重病地塊輪作3—4年,可與禾谷類作物輪作。此外,做好田間開溝排水,勿用混有病殘的土雜肥,增施磷鉀肥料。

1.2.2 藥劑防治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5公斤加水50—60公斤冷浸種子100公斤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3%—0.5%),浸種24小時播種,防治效果顯著;在發病初期,選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間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

上述藥劑還可兼治花生葉斑病。

2 根腐病

2.1 癥狀

該病在花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感病植株矮小,葉片自下而上依次變黃干枯脫落,主根外皮變黑腐爛,直到整株死亡。該病主要靠雨水和田間傳播。苗期田間積水,地溫低或播種過早、過深,均易引發該病。引起根腐病的罪魁禍首,水量大、不通風、光照不足、土壤粘性大,根部受損傷等都是造成病菌侵入的主要原因。發病后根部由淺褐色逐漸變為深褐色。病菌殘留在土壤中過冬,翌年從進入作物中,并通過灌溉或下雨進行傳播。

2.2 防治根腐病方法 與其他病害一樣,農藥防治根腐病首先就是種子消毒,然后就是土壤消毒,最后就是發病后的作物灌根用藥選擇。

2.2.1 栽種前種子消毒 也是最常見的第一步減輕病害的方法。

種子消毒用藥量:因為種子與土壤用藥比起來,面積小。所以種子拌種可以使用倍液相對較低藥物。600-800倍液的惡霉靈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惡霉靈

2.2.2 栽種前土壤消毒 第二步減輕病害的方法。

土壤消毒較種子消毒藥使用的倍液相對較高。1200-1500倍液的惡霉靈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惡霉靈

2.2.3 發病后灌根 第三步減輕病害的方法。

灌根與土壤消毒相似,施藥面積較大,所以用量一樣。1200-1500倍液的惡霉靈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惡霉靈

3 花生網斑病

別名云紋斑病或網紋污斑病。

3.1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其次為害葉柄和托葉。田間自然發病一般先從植株基部葉片開始,初期葉片正面產生針頭大小的小褐點,逐漸變為褐色星芒狀斑,進而擴展成網紋狀,邊緣灰綠。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最后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至栗褐色大斑,病斑邊緣綠淺褐色,界限不明顯,導致葉片過早脫落。葉片背面初期無癥狀,后期呈現邊緣不清晰的淺褐色病斑。

3.2 防治方法 該病菌在落入田間的花生病葉殘葉進行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外,在田間病株率達到5%以上時,可選用抗枯寧7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400倍液,或“農抗120”(每畝0.5公斤)200掊液,初次每畝用藥液75—100公斤,間隔10—15天噴1次,連噴2次—4次。

4 黑霉病

4.1 癥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花生生長前期,病菌先染子葉使其變黑腐爛,繼而侵染幼苗根莖部,潮濕時病部長出許多霉狀物覆蓋莖基部,莖葉失水萎蔫死亡。

4.2 防治方法

(1)整地改土,增施腐熟的有機肥,防澇排水,加強田間管理。

(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

5 白絹病

花生白絹病是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該病在花生莢膨大至成熟期才表現出癥狀,發病后再進行防治效果較差,因此,應從花生播種期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防治。

5.1 發病癥狀 花生根、莢果及莖基部受侵染后,初呈褐色軟腐狀,地上部根莖處白色絹狀菌絲(故稱白絹病),并有油菜籽狀菌核,莖葉變黃,逐漸枯死,花生莢果腐爛。該病菌在高溫高濕條件下開始萌動,侵染花生,沙質土壤、連續重茬、密度過大不通風、陰雨天發生較重。

5.2 防治方法 5.2.1 合理輪作 病株率達到10%的地塊就應該實行輪作,一般實行2—3年輪作,重病地塊輪作3年以上,以花生與禾谷類作物輪作為宜。

5.2.2 深翻改土,加強田間管理 花生收獲前,清除病殘秧枝,收獲后深翻土地凍垡,減少田間越冬菌源,花生播種后做到“三溝”配套,下雨后及時排出地中積水。

5.2.3 藥劑防治 花生播種期每畝應用五氯硝基苯1公斤對細濕土20公斤,施在播種溝內蓋種,同時注意用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等藥劑防止地下害蟲,花生結莢初期噴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補海因1000倍液防治,發病期還可用三唑酮、根腐靈、硫菌靈等藥劑灌根,防治效果非常明顯。

6 花生蟲害

篇8

無公害花生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就是對花生生產中有害化學能投入的主動排斥或約束,以期達到既高產又環保,進而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護人類自身健康的目的。其生產技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栽培技術

1.自然環境的選擇

自然環境的選擇決定無公害花生的產品質量。因此要求產地周邊3km以內無工礦、醫院、鐵路等污染源;大氣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大氣質量標準;農田灌溉水質符合無公害產品基地灌溉水質標準;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土壤質量標準。

2.土壤選擇標準

花生對土壤的要求比較嚴格,要求土壤PH值7-8,以砂壤土和輕壤土種植最適宜。因為花生對土壤水分狀況非常敏感,特別怕水淹,耐旱不耐澇。砂質土壤,土質疏松,結構良好,排水通暢,最適于花生所需的高燥條件。鹽漬土、沼澤地、澇洼地是絕對不適宜種植花生的。

3.茬口選擇

種植無公害花生要選擇好茬口。花生雖是抗逆性較強的作物,但對輪作倒茬要求極為嚴格。花生不宜連作,因為花生的病害及黃曲霉均為土壤帶菌傳播。如連作土壤帶菌越來越多,病害會越來越重。另外,花生吸收肥能力強,連作會使土壤肥力減弱,養份失去平衡,影響花生的正常生長,應與玉米、小麥、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以上輪作。

4.整地質量要求

由于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作物,因此,對土壤耕作質量要求很嚴格。應在前一年秋天作物收獲后,及時完成滅茬、耕、翻、耙、耪等作業,耕翻深度為30cm左右。做到精細整地,達到土壤細碎,耕層深厚,排水良好、地表平整、上虛下實,水分充足,這樣才能保證出苗快、苗齊、苗全、苗壯。

5.施肥原則

必須堅持以有機肥為主,以基肥為主,適時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及無公害農產品化肥施用原則。

5.1基肥施用原則 基肥應以有機肥為好,一般施腐熟的優質農家肥35000kg/hm2,在整地前先撒上農肥,然后翻入耕層。

5.2種肥施用原則 在播種時,施氮、磷、鉀復合肥200kg/hm2,化肥要與種子間隔以防燒種。

6.種子播前處理

播前10~15天結合曬種剝皮,按品種的特征做好選果、分級、粒選、淘汰三級種。種子發芽率應在90%以上,并做好種子消毒。方法是用40℃溫水浸種3min,撈出晾干即可在播前進行種子包衣,以防病害。

7.適時播種

應以品種、天氣情況、土壤墑情等因素選擇播期。一般在0~15cm土層溫度穩定在14℃以上開始播種。沈陽地區適宜播期是5月1~5日。

8.合理密植

應根據品種籽粒大小、分枝多少、土壤肥力高低來決定播種密度。一般大粒型花生宜稀植,小粒型應密;分枝多的宜稀植,反之宜密;肥地宜稀植,薄地宜密。一般行距50cm,株距15cm左右,保苗250000~300000株/ hm2。

二、田間管理技術

1.及時鏟趟、適時清棵蹲苗

加強早起田間管理,及時鏟趟、適時清棵蹲苗。團棵期葉面噴施0.3%的花生益豐收1500毫升/ hm2,初花期適量追施尿素100~150公斤/ hm2。雨后及時順溝淺鋤,破除板結,消滅雜草,結合趟末遍地進行培土迎針。

2.遇旱及時澆水

花生是耐旱作物,一般不需澆水。播種期遇干旱要坐水播種,確保全苗;初花期和結莢中期遇旱要及時澆水保花、保果。無公害花生澆灌用水必須選用清潔的水源,水的各項指標要符合國家灌溉水標準。

3.防澇排澇

花生是喜溫、抗旱、不耐澇作物。低溫寡照、雨水多的年景減產減收,高溫炎熱雨水較少的年景豐產豐收。因此,花生一旦發生漬害要及時排水防澇。所以,花生要選擇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并選擇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做到雨前不中耕,雨后要排澇,才能豐產豐收。

三、病蟲害防治

1.病蟲害防治原則

應堅持對病蟲害預報預防為主,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允許有限度地使用有機化學農藥為重點的原則,嚴格遵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的要求。

2.病害的防治

花生病害主要有葉斑病、青枯病、黃曲霉,這三種病害的傳染途徑都是由病原菌通過土壤傳播,比較有效的防治方法:①2~3年以上輪作;②種子消毒或包衣;③藥劑防治:當病株率達10~15%時為第一次防治指標,用70%代森猛鋅可濕粉劑1000~1200g/ hm2制成500倍液噴施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 g/ hm2制成1000倍液噴施,每隔7~10天噴藥一次。

3.蟲害防治

3.1地老虎防治 地老虎又叫切根蟲,專門咬斷苗莖。防治方法:①秋翻土壤,使土壤疏松、保持干燥,不利于幼蟲在土壤里越冬。②誘殺幼蟲,用90%敵百蟲晶體400倍液10min浸泡食物,傍晚放入田間誘殺。③藥劑防治,幼蟲在三齡前,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灑。④人工捕殺,在出苗前,每天清晨下地檢查,發現有被害幼苗,就扒開幼苗旁邊的土層(深5cm左右)捕殺幼蟲。

3.2蚜蟲防治 及時防治蚜蟲,當蚜株率達20~30%,百株蚜量超過500頭,田間瓢蚜比低于1:100應及時采用藥劑防治。①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300g/ hm2,制成2000~2500倍液。②用20%殺滅菊脂乳油450~900ml/ hm2,對水900~1050kg進行噴霧。

四、收獲與晾曬

1.適時收獲

收獲時要看天、看地、看植株長勢,進行適時收獲。收獲期要根據一下標準判斷:①一般以植株呈現衰老狀態,頂端生長點停止生長,中下部葉片由綠轉黃并逐漸脫落,莖枝轉黃色。②根據飽果率:當莢果飽果率達65~75%時就可收刨。③根據種仁顏色:當果殼硬化、網紋相當清晰、果殼內側呈乳白色并稍帶黑色,種仁皮薄、光滑呈現出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即可收刨。④根據當地晝夜平均氣溫:當地晝夜平均氣溫降到12度以下,即可收刨。⑤根據品種的生育期推算收獲期:每個品種都有其相對固定的生育天數,在正常年份,當這些品種的生育日數達到時就可收刨。⑥留作種用的花生可提前1~2天收刨,以免遇霜。

2.通風晾曬

花生黃曲霉素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誘發癌癥的因素。花生黃曲霉素的產生雖然主要是土壤帶菌和生長季節潮濕造成,但收刨后的花生晾曬也要引起重視。其方法是將收刨后的花生扎成小捆,運至各家房頂以兩捆為一組,角果朝外、碼放整齊,待莢果含水量在10%左右,方可摔角。

篇9

關鍵詞:輪換作物;茬口;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3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18.006

1輪換作物茬口的作用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各層次的養分;二是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三是便于防治作物病蟲害,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四是減輕田間草荒草害。

2農作物茬口選擇要點

2.1合理輪作

農作物均要安排合理輪作,不能重茬和迎茬,才能避免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緩解養分單一,增加農作物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給農作物生長創造一個優良環境。特別是種植綠豆更要輪作。據調查,洮南市綠豆重茬和迎茬面積占綠豆種植面積的5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重茬和迎茬面積高達70%~80%,個別地方不是重茬就是迎茬。重茬和迎茬使綠豆產量降低嚴重,一般產量降低幅度在20%~30%,甚至達到40%~50%,最嚴重的能夠造成絕收,因此,要正確安排合理輪作,一般采取3~5年以上輪作較為適宜。

2.2 合理選擇除草劑

作物與雜草同科同屬,親緣關系較近,用藥品種不當、用藥量過大、濃度不合適、間隔時間不夠,都易對當季作物產生藥害及影響后茬,農藥殘留對下茬作物影響更大。如上一年使植用玉農樂地塊,下茬能種植玉米、小麥、大麥、大豆;隔2年可種其他各種作物。廣滅靈每公頃用有效成分560~1400克,施后9個月可種植水稻、玉米、辣椒、煙草、葫蘆科作物,16個月后可種植所有作物。使用過咪草煙(普施特)及其混劑的地塊,下年只能種植大豆或菜豆、花生;2年后可種植麥類、玉米、向日葵、高粱、谷子、水稻等;3年后可種植土豆;4年后可種植甜菜、亞麻及各種蔬菜。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殘留時間較長,一般為18個月,因此,上茬玉米田施用阿特拉津除草的,下茬只能種植玉米或高粱。

2.3 合理選茬

玉米主要選正茬種植,優先選擇麥茬、亞麻、馬鈴薯等茬口;選豆科等肥茬,豆茬能提高土壤中氮素營養的含量,肥力較高。選軟茬,豆類、麥類、馬鈴薯等軟茬。大豆采取3年以上的輪作,不重茬或迎茬,前茬以麥類作物為宜。水稻選擇土地平坦、向陽、背風、干燥、排水良好、有水源條件、土壤pH值偏酸、肥沃、無農藥殘留的旱田,進行育苗。

3 主要作物輪作方式

3.1 玉米

玉米需要肥量較多,對上茬要求不嚴格,上茬作物以豆科作物為好,玉米耐短期連作,要想玉米高產,栽培時就要加大肥料的投入量。玉米田雜草少,是多種作物的良好前茬。作為其他作物前茬時要考慮除草劑對下茬作物的影響。

3.2 高粱

高粱是忌重茬和迎茬的作物,當重茬或迎茬時,病蟲危害會加重發生,如果連種3~4年高粱,遺留在土壤中的絲黑穗病原孢子,容易侵染種子而使高粱發病,從而降低高粱產量。生產中多以高粱作為大豆的后茬與玉米、谷子輪作,基本輪作方式為大豆高粱谷子,如果實在倒不開茬口,重茬種植也要適當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也可以秋翻整地。高粱茬口可以種植玉米或大豆。

3.3 向日葵

向日葵切忌連作或隔年種植,連作會導致病蟲害發生及土壤營養失衡,減產嚴重。連作會加劇向日葵寄生性雜草列當、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螟等病蟲害為害,因此,至少要實行5~7年以上的輪作。輪作可以減輕和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雜草和寄生草為害,避免土壤養分失衡。向日葵宜與禾谷類作物(小麥、玉米、高粱等)輪作、倒茬;甜菜及深根系作物不宜作為向日葵的前茬,前茬使用阿特拉津除草劑的地塊下茬也不宜種植向日葵。農戶在輪作換茬時,還應注意前茬是否施用過阿特拉津、普施特等長殘留除草劑,要根據除草劑對下茬的影響,科學合理輪作,避免發生除草劑殘留藥害。

3.4 綠豆

綠豆忌重茬和迎茬,不宜與其他豆科作物連作,那樣會加重病蟲害,也不宜與向日葵連作或迎茬,以免發生菌核病(小苗爛根),要實行3年以上輪作。

3.5 西瓜

西瓜最好選玉米、谷子、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前茬,甘薯、棉花次之,豆科作物后茬地下害蟲嚴重,常造成缺苗斷條,茄果類和瓜類感染相同的病害,不宜作為西瓜的前茬,輪作年限5~6年。

3.6 花生

花生最佳倒茬作物是禾本科作物,花生也可與薯類作物、雜糧作物、蔬菜、西瓜等輪作倒茬。不建議選擇馬鈴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輪作換茬。但是要注意前茬是否使用阿特拉津,若阿特拉津公頃純量超過1200毫升,下茬作物就不能種植花生,否則易產生藥害。如松原、白城、四平等花生生產區,常年種植花生的地塊,建議增施有機肥,同時施用抗重茬和迎茬的生物菌肥,同時做好土壤消毒,減少來年病蟲害基數。

3.7 谷子

篇10

關鍵詞棉花;蕾鈴脫落;防控技術

在棉花生產上,一般蕾鈴脫落率在70%左右,多的可達到80%以上,嚴重地影響棉花單位面積產量,是棉花生產上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造成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棉花自身的生理因素,也有病蟲危害和機械損傷等外界因素[1-2]。廣大棉農和農業科技人員,對棉花的蕾鈴脫落與保蕾保桃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總結和試驗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績。現將棉花蕾鈴脫落的防控技術淺論如下。

1合理密植,正確處理個體和群體的矛盾

在單位面積上,沒有足夠的株數,就不可能產生較多的蕾鈴。但如果密度過大,單株營養面積過少,個體生育受到嚴重抑制,就會減少蕾鈴生長量,增加脫落率,導致產量降低;反之,如果密度過稀,雖然單株營養面積大些,個體生育好,但由于株數少,單位面積內的總鈴數減少,也會影響產量的提高。因此,必須實行合理密植,使群體和個體之間的矛盾在提高單位面積總鈴數超過鈴重減輕的損失的前提下,相對地統一起來。在肥水地上,由于棉株長得較高大,應適當減少密度,防止激化群體遮蔭與棉株喜光之間的矛盾,造成棉株徒長,提早封行,田間蔭蔽,中下部蕾鈴脫落,而形成“高、大、空”。在旱薄地上,由于棉株長得較矮小,單株結鈴較少,應適當增加密度,增加單位面積內的總鈴數,但也不能過密,以防形成“矮、小、空”。低密度栽培地區的種植密度一般為3.0萬~4.5萬株/hm2,高密度栽培地區的種植密度一般為12萬~15萬株/hm2。

2加強肥水調控,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對平衡

棉花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是一對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的對立統一的矛盾。營養生長為生殖生長提供基礎,生殖生長又影響著營養生長的進行。如果營養生長過弱,光合產物少,有機養分不足,蕾鈴生長就少,脫落就多;反之,營養生長過旺,大量養分消耗在莖、枝、葉的生長上,棉田蔭蔽,削弱了光合作用,會使蕾鈴得不到足夠的有機養分,也會造成脫落多,結鈴少。只有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才能減少脫落,多結鈴、結大鈴。因此,在栽培管理上必須根據棉花各個生育時期的生育特點,靈活運用促控措施,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進行。

苗期是棉花營養生長階段,是促進壯苗早發的時期。壯苗早發是增保蕾鈴、減少脫落的基礎。這個時期,應以促為主,克服低溫、干旱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響,實現壯苗早發。蕾期是棉花以營養生長占優勢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從此期開始,要處理好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矛盾,使其協調進行。在管理措施上,對地薄、苗弱的棉田,應以促為主,適當追肥、澆水,促使發棵、搭好豐產架子,以加速生殖生長,爭取早現蕾、多現蕾;對地肥、苗旺的棉田,應以控為主,適當控制肥水,防止營養生長過旺,影響生殖生長。總之,蕾期管理要做到促中有控,控中有促,促控結合,既要促使棉株發棵搭好豐產架子,又要保持棉株穩長不過旺。花鈴期是棉花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繼續并進的階段,是棉株生育最旺盛的時期,也是減少蕾鈴脫落、增結三桃的關鍵時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是該期的主要矛盾,協調好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關系,可以增加蕾鈴,減少脫落。始花至盛花期是棉花一生生長最快的時期,在管理措施上應以控為主,防止營養生長過旺和蕾鈴脫落。這個時期的后期,即盛花期以后,營養生長減弱,生殖生長占優勢,在管理措施上應以促為主,適時供應充足的肥水,防止棉株早衰,以確保伏桃,力爭多結秋桃。吐絮期是棉花營養生長漸趨衰退,生殖生長逐漸轉慢的階段,是促早熟防早衰的時期。吐絮以后,是棉株上部和外圍桃成長充實的時期,仍需要一定的養分和水分。如果水肥不足,棉株營養生長衰退過早、過快,就會增加上部和外圍幼鈴的脫落,減少秋桃,并使鈴重減輕。因此,吐絮后管理措施上應以促為主,遇旱澆水,及時整枝,松土保根,以增結秋桃,提高鈴重,促進吐絮,防止貪青晚熟和爛桃,達到早熟不早衰。

3控制株型,保蕾增鈴

棉株現蕾后視情況分期進行“五打”。一是除葉枝,棉株現蕾后應及時將果枝以下的葉枝除掉。二是打頂心,根據種植密度與計劃留臺數,結合棉株生育狀況與氣候特點,一般在臺數長夠或季節已到時,及時將主莖生長點摘除,以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和促進棉株的生育。一般肥力低、密度大、長勢弱的棉田,應適當提早打頂,反之則遲打頂。“以密度定枝,以枝定時間,時到不等枝,枝到看長勢”。三是打旁心,根據棉株上、中、下各部位果枝保留果節數,分批、及時摘除果枝生長點。一般留2~4個果節,下部宜少,中、上部稍多。四是除贅芽,贅芽為主莖和果枝節位上先出葉的腋芽萌發形成。進入盛蕾期,特別是花鈴期,應及早、分批、多次摘除[3]。五是打老葉,主莖下部和中部著生的真葉,視棉株長勢與氣候狀況,酌情去、留。一般在棉株旺長、氣候陰濕、棉田蔭蔽加大時應除去。棉株現蕾后,常用生長調節劑縮節胺控制棉花株型,促根壯苗,健株穩長,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從而達到保蕾增鈴的目的。施用縮節胺要根據棉花生長情況而定,長勢旺、肥水條件好的棉田適當早而重;長勢較弱、地薄肥水少的田塊遲而輕。縮節胺用量掌握先輕后重的原則,提倡少量多次,寧低勿高[4],避免使用量過大而產生藥害。一般第1次于蕾期8~9葉時噴縮節胺15 g/hm2左右(密度較低時,蕾期可不噴),第2次于初花期16~18葉時噴30 g/hm2,第3次于7月下旬盛鈴期噴30~45 g/hm2,第4次在打頂后7~10 d噴45~60 g/hm2。

4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棉花豐收

病蟲害是影響棉花正常生育,造成蕾鈴脫落的重要災害。在防治上,應根據棉花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農業防治是指在棉田農事操作過程中,創造某些環境條件,在有利于棉花生育前提下,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蔓延,可取得直接殺傷或間接抑制病蟲害的效果。如合理輪作、選用抗病蟲品種、進行種子處理和清潔田園等措施,都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各種有益生物或人們生產的有益生物產品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如利用麥田的瓢蟲捕食棉田的蚜蟲,運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防治棉鈴蟲等。生物防治對人畜較為安全,不污染環境。物理防治是指利用某些物理因子的作用來防治病蟲害。如燈光誘殺棉鈴蟲成蟲等。生態防治是指利用昆蟲性信息干擾素干擾雌雄蟲正常產卵,降低有效落卵量,減少蟲口,從而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例如我國開始示范應用AB-ROPEL和PB-ROPEL防治棉鈴蟲及紅鈴蟲,已取得良好應用效果。棉花病蟲害的化學防治要及早進行,以提高防治效果。對于棉花枯萎病、黃萎病,在發病初期可用增效多菌靈250倍液灌根防治,施藥液100 mL/株;棉花角斑病、棉紅葉莖枯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施防治;棉蚜可用3%啶蟲脒乳油1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防治;棉紅蜘蛛可用2%阿維菌素4 0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用90%萬靈粉劑3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防治;盲蝽象可用20%滅多威乳油1 500倍液防治。棉花化學防治效果快,但農藥殘留大,生產中要特別注意。

5防災救災,減少機械損傷

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是影響棉花生育、增加蕾鈴脫落的不良外界因素。為了確保棉花正常發育,增加蕾鈴,必須及時防災救災,減少損失。干旱能阻礙棉株的正常生理活動,造成早衰,加重蕾鈴脫落。干旱嚴重時,還能引起棉株提早落葉枯死。因此,遇到干旱時,必須及時澆水,松土保墑,以保證棉花正常生育。在棉花生長的季節里,暴風雨時常伴隨著澇災來臨,引起棉株倒伏,土壤板結,棉田濕度過大或積水,嚴重影響棉花的生長,增加蕾鈴脫落和爛桃。因此,必須以防為主,早做抗災準備,在雨季來臨前要搞好棉田培土,疏通排水溝。受災后,對倒伏棉株要及時扶理,防止枝葉著地腐爛,并清洗掉枝葉上的淤泥,以改善棉株通風透光條件,減少蕾鈴脫落和爛桃。對雨后積水的棉田,要及時排水,中耕培土,追施速效化肥,以促使棉株迅速恢復生長。雹災是威脅棉花生長較嚴重的災害。要做好雹災測報,破雹除災。對遭受雹災襲擊的棉田要及時扶苗,清溝理墑,追肥促長,科學整枝,促棉株迅速發芽生枝,爭取較好的收成。

6參考文獻

[1] 田月花.談棉花的蕾鈴脫落[J].農村科技開發,2000(7):13-14.

[2] 管業林.加強棉花中前期管理可減少蕾鈴脫落[J].江西棉花,2007(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