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詐騙原因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網絡詐騙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網絡詐騙原因

篇1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消費 現狀分析 對策

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使得網絡消費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作為網絡消費主力軍之一的大學生,網絡消費為其生活與學習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絡購物以其商品豐富、價格低廉以及購物便利等特點使得大學生不出校園便可買到所需的商品,而大學校園更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網絡使用平臺,加之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接受與吸納新事物的能力強、有比較嫻熟的網絡使用能力等特點,這些都是大學生成為網絡消費主力軍的推動因素。

一、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現狀分析

1.大學生網絡消費群呈“橄欖狀”特點。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主體從大一到大四都有,但總體來看大一、大二學生的網絡消費相對大三、大四學生的要少。其中生活費用較高的群體,可支付能力更強。調查顯示,有近85%的受訪者的月生活費用普遍集中在600元以上,其中600—800的占49.1%,所以大學生對網絡消費有一定的可支付能力。

2.在消費種類上,風險比較小、性價比比較高的實物商品比較受歡迎,虛擬產品的需求量相對較少。在實物的購買中,服飾、圖書、電子或數碼產品最受歡迎,在虛擬消費方面例如網絡游戲、網絡服務以及交流平臺的中的收費項目等消費相對較小。與此同時,大學生在網絡消費上屬于價格敏感型,總是貨比三家,更關注商品的性價比,隨著商品價位的的升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減少。

3.消費需求多樣化,追求時尚、個性、新穎。第一,大學生網絡消費觀念趨于理性,奉行務實的消費觀,由于網絡消費所具有的消費者主導以及無國界化特點,大學生容易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性價比最高的商品進行消費,在同質產品下效用最大化;第二,網絡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去挑選自己能夠購買的、最想購買的商品;第三,滿足了其追求個性化的需求,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二、大學生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

1.網購商品的質量問題。大學生由于資金有限,需合理規劃自己的網絡消費支出,希望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超值的商品,各商家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消費心理,往往以各種噱頭推銷質次低價的商品,出現照片上的商品與實際貨物存在色差,樣貌不符等情況,從而使網購該商品的大學生權益受到傷害。

2.網絡交易支付的安全問題。這個問題在社會中較常見,而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單筆數額較小,所以交易風險也隨之減小,可是這卻是大學生網絡消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詐騙技術越來越高,這需要我們提高警惕。

3.較易助長盲目消費、高消費。網上有很多新產品,對于追求新奇,自制力不高的大學生來說,會滋生其對名牌的欲望。另外,利用銀行卡支付有的還辦有信用卡也可能誘發盲目消費、高消費。

三、大學生網絡消費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從政府角度來說,應該對網絡銷售商的交易行為進行嚴格全面的審核,加強對網絡市場的監管力度,運用法律、經濟手段以及各種微觀政策來規范和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嚴格規定網絡經營者的經營范圍、經營項目、經營方式,使網絡消費規范化,對那些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商家嚴懲。

2.從學校角度來說,高校應該開展消費觀念教育講座,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大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與價值觀,并提高學生辨別能力和抵制;此外,學校還要請專業人士進行合法網站識別以及防范網絡詐騙的技術手段方面的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網絡消費信息的性質與特點,揚長避短,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和行為。

3.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要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念與習慣,重視精神消費,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學業上,而不是沉溺于虛擬的網絡。培養合理、適度、量入為出的有計劃的消費上,擺正對網絡消費的態度,盡量避免沖動性購買與盲目的攀比、高消費。

4.從網絡運營商的角度來說,要誠信經營,提高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水平,;根據市場動向,了解學生的消費特點與心理,完善其營銷模式,開拓市場,規模經營;與快遞公司形成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加強雙方的聯系,縮短物流運營時間,讓消費者盡快拿到商品。

在整個網絡消費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網絡消費中的信息不對稱,避免檸檬市場的出現,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引導大學生網絡消費,使各方達到帕累托最優。不可否認,網絡消費給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但是網絡消費中存在的不好的現象與問題也不能忽視。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應對,遵循網絡消費的客觀規律,加強大學生對網絡消費的正確引導,從而使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2]官波.我國大學生網絡消費潛力分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2)

[3]郝金鎮.大學生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商貿,2012(30)

篇2

(一)網絡行為的概述

網絡行為是指在電子網絡空間里發生的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活動,這類行為活動雖然所依托的“場域”和“平臺”不同,但是正好與人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活動對應起來。又稱為電子行為、虛擬行為、上網行為。

大學生網絡行為主要有:其一,利用網絡交流溝通的社交行為,主要表現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頁、貼吧等論壇。其二,信息查找行為,主頁表現在:網絡搜索查找與閱讀瀏覽自己有興趣的資料,獲取消息和知識。其三,休閑娛樂行為,主要表現利用網絡相關軟件娛樂如聽音樂、看電影、玩網絡游戲。其四,學習行為,憑借網絡平臺海量信息知識學習,主要表現在網絡課堂、網上圖書館、網絡學習軟件等,其五,消費行為,利用網絡平臺購買物品如網絡購物、競拍等。其六,網絡行為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網絡詐騙、黑客入侵、病毒傳播、侵犯人格權、肆意踐踏知識產權等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概述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指網絡失范行為的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自身在網絡應用的過程中為達到某種目的或者謀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表現出來的所有違背道德和違法犯罪的法律行為,從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上從網絡違背道德到網絡違法直至到網絡犯罪行為。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是利用電腦病毒入侵、破壞網絡系統;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傳播網絡信息垃圾;惡意誹謗,傳播謠言,不健康言論;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詐騙;侵犯他人網絡隱私;瀏覽、下載、肆意傳播不良信息,竊取他人商業秘密、人肉搜索,沉迷網絡游戲或公開兜售文章、侵犯知識產權等。目前階段這些行為在大學生網民中不算少數。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學習網絡法律知識問題

法文化和“法秩序” 在網絡環境下還沒有培養起來,網絡違法犯罪懲罰力度不大,還沒有建立起來信譽體系和追責體系,法律懲懾和預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學生總以為網絡是虛擬空間,所以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地發帖、轉帖,為了博點擊率,罔顧公序良俗,目前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法律意識還比較淡漠,對其個人網絡行為法律性質認識比較模糊,個別大學生存在道德約束自控能力不足,違規的行為相對多,“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識為引導的自覺活動,人們法律意識的性質、程度、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社會文明的標志”。[1]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是高校學生內在認同網絡法律規范的價值基礎之上,能夠理性地行使權利,積極主動地服從規則。“法制”意識現今并沒滲透到每個人的意識行為中,作為虛擬性、隱蔽性并存的網絡,脫離了現實社會的約束,網絡活動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力更弱,一些大學生往往難以自我遵從法律。在大學生內部甚至存在著對網絡法律規范普遍性漠視,出現的是“學但不用”、“知卻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納、不認同態度,造成了網絡法律規范作用效果甚微。

網絡法律知識是指人們對網絡法律的性質、目的和作用的認識和了解,對網絡法律內容的把握以及對網絡法律的良好運用”。[2]而“在不了解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網絡行為主體遵從規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兩個方面體現了大學生網絡法律知識的匱乏:其一,主觀方面,大學生根據實用主義,對網絡法律法規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他們傾向于學習民商法、刑法、訴訟法等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喜歡聽案例分析和怎樣打官司的知識,對網絡法律法規缺少關注度;其二, 客觀方面,由于網絡的特殊性,加之我國網絡立法的時間還不太長,不少大學生對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十分了解。目前,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中,很少能找到調整網絡安全行為方面專業領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目前高校大學生教學所通用的《法律基礎》教材中關于網絡法律法規的內容很少,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網絡法律安全基礎知識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淡薄。結果現今大學生雖熱衷于上網,但對于網絡法律法規卻知之甚少,對網絡行為的善惡還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網絡行為違法,哪些網絡行為構成犯罪,極易做出錯誤的法律判斷意識,客觀形成淡薄的法制觀念。

(二)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適用、網絡違法違規問題

法律規范引導、保障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合法性、合規性。而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的依法展開,對網絡社會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學生對網絡法律規范的適用主要由網絡法律實踐活動來體現,即大學生按照網絡法律法規規范進行網絡行為,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的網絡權利,積極使用網絡法律法規來解決出現在網絡世界中的各類麻煩、糾紛。在網絡活動中大學生不會主動依法約束自己違法失范的行為,在遇到糾紛時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極應對,這是致使高等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困難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與網絡的特殊性相關,因網絡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偵破案件難、訴訟審判困難、影響消除艱難”等復雜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適用網絡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性不健全,個別處存在不一致;高位階法律側重比例小;低位階規范側重太多,對不良信息行為的執法解釋不明確,公眾理解不一,導致部分網絡行為無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傳統性網絡活動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擔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得比較規范,但還有一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隨意性太強,缺失規范性,出現網絡行為問題時候,傾向于自認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決。

三、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關系

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聯系密切。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安全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大學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適應時展、變化后的育人環境。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環境下,網絡作為安全教育的新環境,已給安全教育活動帶來了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我們必須要借助網絡長處,降低、消滅網絡違法失范行為,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教育將會成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徑。新型的網絡平臺教育方式與傳統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對網絡行為進行法律安全教育是傳統安全教育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單向灌輸為主的傳統安全教育變得雙向互動,借助網絡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從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內容的內化成為現實。最后,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對策研究中運用了大量法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而網絡行為安全教育的目標也是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教育的目標。所以,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將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創新的重要契機。

四、大學生網絡行為安全教育對策

(一)確立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目標,優化安全教育師資隊伍

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人人玩轉網絡,雖然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很強,但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條例卻很少涉獵,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比較淡漠。現今,高校校園網絡受外來非法侵入現象加重,要想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合理規劃大學生涯,必須從學生內因上進行思想突破,讓大學生自覺樹立主人翁意識,確定網絡安全教育目標。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學生指導教師承擔。但由于指導教師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還需要處理瑣碎日常管理事務性工作,導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現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強安全教育教師的建設,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不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規律和掌握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同時需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高校應結合本校特點,立足實際,有專職、兼職、外聘多樣化的方式,組建具有全面系統安全教育背景的專職教師為主力,外聘常年從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安全教師為輔助力量,構筑起一個高質、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師資力量。

(二)優化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內容

要做好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講授內容進行科學布置,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按圖索驥的階段,要“守法”意識深入人心。把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如:班會、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討中總結、歸納。激發起高校大學生們對學習網絡法律知識的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增強他們網絡行為法律意識和培養起法律觀念。把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課堂教學,開設網絡安全法規選修課。選修課可以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網絡有關的安全法律法規,通過教學灌輸網絡安全意識,讓每一個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都具備掌握網絡安全知識,了解國家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從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網絡安全風險,促使大學生形成自律的規范。完善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評價,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并將這種評價納入學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篇3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購物;特征

隨著網絡普及,電腦成本的不斷下降,網絡購物已經從當時霧里看花遙不可及的狀態,變成了當今最火爆,最適合上班族、年輕族群購物口味的一種購物方式。在我國,受網絡影響最深、最廣的莫過于有較高文化層次的大學生,淘寶、支付寶、商家信譽、旺旺――這些詞語如今是大學生的常用語,在校園里、在宿舍里,怎樣買到物美價廉的好東西,已是每天都能聽到的討論。大學生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各方面都受到網絡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研究和分析大學生的網絡消費狀況,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價值取向、消費習慣等。鑒于此,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指導市場營銷班的學生,利用《市場調查與預測》實踐專周的機會,對成都工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網絡購物情況的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87份,有效問卷52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7%。課題組根據調查數據,利用EXCEL軟件分析得出大學生在網絡購物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大學生網絡購物現象比較普遍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有82%的在校生有網絡購物的經歷。由于男生對網絡知識的了解程度好于女生,運用網絡的頻繁程度也明顯高于女生,膽子比女生大等諸多原因,使得已有網購經歷的學生中,男生占了56.5%,而女生僅占43.5%。在網絡購物頻率方面,平均一周一次的占28%,半月一次的占42%,一月一次的占18%,間隔一個月以上才網絡購物一次的占12%。可以看出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探究大學生網絡購物普遍的原因,一是網絡中的商品比較豐富。在已有網絡購物經歷的大學生中,71.7%的大學生認為選擇網絡購物是因為網絡購物的商品種類多樣。網絡購物突破了地域、國界的界限,使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買到自己生活的實體店難以買到的商品。二是網絡中商品價格相對低廉,65%的大學生同意這一觀點。由于網絡可以省去實體商店中無法省去的一些費用,如租金、用工的工資等,商品的價格相對更低廉一些,對大學生這個“純消費”群體也就更有吸引力。三是網絡購物過程方便快捷,持這一觀點的大學生占58.3%。隨著宅急送、申通、圓通、中通、天天等眾多快遞機構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使網絡購物變得更加便利和快捷。而且網絡商品24小時開放,更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四是追求時尚新穎的購物方式,注重網絡購物的群體認同感。大學生喜歡追求新奇,好標榜自己,同時又注重群體的認同感,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購物能較好地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

二、大學生網絡購物商品品種多樣化

大學生的網絡購物行為與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緊密相關。首先,大學生是個追求時尚新穎的群體,但是作為一個純消費群體,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很有限,而網絡銷售中價格實惠這一特點正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需求。調查顯示,在網絡上出售的商品中服飾、鞋包等飾品的折扣最大,有的能達到50%。調查反映出在大學生網絡購物商品的構成中,服裝飾品竟高達60%。其次,大學生是一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體,他們站在時代的前沿,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產物的電子產品,如手機、數碼相機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調查顯示,電子產品占據了整個網絡購物商品的18%左右。再者,大學生是一個思想開放的群體,他們興趣愛好廣泛、學習領域多元化,需要更多的書籍來滿足他們對精神食量的需求,叮當、亞馬遜等眾多的圖書網站上廉價的種類繁多的書籍對大學生來講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調查表明,書籍占網絡購物商品的比重達到了8%左右。最后,在網絡購物商品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食品,達6%左右。而其他的日用生活用品等總共占8%左右。總之,當代大學生網絡購物商品呈現多樣化特點,并且結構越來越豐富。

三、大學生網絡購物中存在諸多的問題

調查顯示,對網絡購物活動非常滿意的大學生僅占全部人數的5%,一般滿意的人數占61%,不太滿意的人數占18%,不滿意的人數占16%。通過對網絡購物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表明,大學生網絡購物中存在比較大的風險和諸多的問題,主要有商品質量、服務、交易的安全保障、物流等方面的問題。

首先,由于網絡購物時,消費者不能實際接觸到商品,只能憑借網絡上的圖片和文字描述進行想象,會造成與商品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異。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商家利用網絡購物的這一缺點,抓住一部分人怕麻煩等心理,刻意的以次充優,銷售殘次品、假貨、過期物品等。調查顯示,在網絡購物中大學生買到的商品和賣家描述的不相符的情況,占不滿意情況的87.1%。

其次,網上購物多數是通過網絡對話的方式進行信息的溝通,有的賣家就會嫌麻煩,難得回答問題,或者讓你自己在頁面上查找信息。特別是當消費者發現買到的商品比如服裝有問題或者不合適時,有的商家會以各種理由來拒絕退貨;或者同意退貨,但是通過設置消費者承擔郵費等障礙,讓消費者知難而退。服務尤其是售后服務問題,占大學生網絡購物不滿意情況的46.2%。

再者,在網絡購物過程中,由于交易是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具有虛擬性和延后性,有的商家會一些虛假信息,比如說列出一些打折、特價甚至秒殺商品來吸引眼球,之后又以已經售完等為借口,終止交易,使交易無法得到保障;更有甚者,有的不法之徒利用這一虛擬空間從事詐騙活動,騙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甚至錢財等物。在網絡購物不滿意的大學生中,基于交易的安全保障問題的占38%。

最后,對發貨速度和物流不滿意的也比較多,分別占整個不滿意情況的18%和15%。主要問題是覺得商家的發貨速度慢,物流慢、快遞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夠好、物流過程中出現了包裝甚至商品損壞的現象。

調查顯示,在遭遇網絡購物問題時,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會采取積極的維權行為,有51%的不滿意者會選擇退貨,5%的會選擇12315進行維權,35%的選擇通過給差評表達自己的不滿,仍然有9%的少數學生不能正確地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默默承受網絡購物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四、未來的網絡購物意愿強烈

盡管大學生們都清楚網絡購物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在進行網絡購物前景調查時,多數大學生還是認為,由于網絡購物中商品的可選擇性強,購物方便甚至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所需的物品等等原因,網絡購物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好,持這一觀點的占整個被調查大學生人數的84%(其中有14%的被訪者認為很有網絡購物可能取代傳統購物方式,但是大多數(70%)的人認為不可能取代傳統購物方式);有14%的人認為短期內網絡購物不會有太大發展;而認為網絡購物沒有發展潛力的僅占2%。有關未來網絡購物意愿的調查中,有8%的被調查者表示未來非常樂于網絡購物,74%的表示愿意繼續網絡購物活動,15%的表示不太愿意網絡購物了,僅有3%的人認為非常不愿意在進行網絡購物,可見,網絡購物已深入人心。

總之,網絡購物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購物商品涉足到了服飾、食品、書籍、電子產品等方方面面,并且在多數大學生的未來生活中,網絡購物會有增無減,對他們的學生和生活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余峰.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調查分析[J].曲徑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5期

[2]鄭桂玲,陳佳麗.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調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年5月(下旬刊)

[3]黃健白,黃飛.我國網絡消費研究述評[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0年11期

篇4

調研結果表明西安大學生在網絡法律行為方面存在著依法上網意識較為淡漠、網絡相關法律知識匱乏及網絡行為失范表現多樣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網絡環境及現實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與制約、高校對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及大學生特定心理動機驅使和網絡自律松懈等。

【關鍵詞】

西安市;大學生;網絡法律行為;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及基本情況

為了解大學生網絡法律行為的現狀,2011年3月,選取7所高校(西安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大學、西安財經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本專科各年級、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有效收回591份,有效收回率98.5%。

二、大學生網絡法律行為存在問題的現實表現

1、依法上網意識較為淡漠

調查中被問及“你會使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解決上網過程中遇到的糾紛嗎”,11.6%的人表示“經常使用,相信法律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2.7%的人表示“偶爾使用”,41.3%的人表示“基本不使用,除非迫不得已”。在回答“你覺得自己的網絡行為會不會觸犯法律法規”時,50%的人表示“肯定不會”,25%的人回答“可能不會”,另外有25%的表示“有時會”。在問及“你合法的網絡權益受到侵害時,你會選用哪種解決方案”,僅有7.4%的大學生選擇“利用法律來維護”,34%的選擇“進行道德譴責”,28%的選擇“以牙還牙,進行報復”,還有29.8%的表示“不知道”。關于責任承擔方面:有45%的大學生表示當自己的網絡行為觸犯法律時敢于承擔責任,而不敢承擔法律責任的占31%,還有24%的人表示不確定。

2、網絡相關法律知識匱乏

調查中問及大學生“你對網絡法律法規了解嗎”,近74%的人回答“不太了解”,15%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而回答“很了解”的大學生僅有11%。在問及“你能否區分開網絡行為的違法與犯罪嗎”,只有24%的大學生能夠區分,52%的能夠部分區分,還有23%的人不能區分。在網絡法律知識的獲取方面,65%的大學生表示是通過國家的普法宣傳獲取,自學獲取的占11%,通過課堂上老師講授獲取的13.8%,未從任何渠道獲取的占12.2%。

3、網絡行為失范表現多樣,亟待規范

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13%的人表示曾散布過有損他人名譽的信息。27%的人在公共論壇中曾經嘻罵、嘲諷過他人。4.4%的人曾捏散布謠言,以訛傳訛。12.5%的人承認曾通過不同渠道獲取他人的郵件。13%的人參加過人肉搜索。有16%的人曾利用互聯網傳播、下載黃色圖片、視頻及電影。36%的人曾經瀏覽。14%的人曾試圖利用計算機病毒,襲擊電子郵件信箱、個人主頁等。21%的人曾襲擊網絡防火墻以獲得更快網速等。

有11%的人承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對他人作品有抄襲。31%的人曾經在網上購買過盜版書籍、影視資料等。7.3%的人承認曾在貨到付款的網購訂單中留虛假電話、地址。19%的承認曾使用過盜號工具與黑客工具,超過12%的大學生正在使用各種盜號工具和黑客工具。

三、大學生網絡法律行為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網絡環境及現實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與制約

首先,虛擬的網絡化生存,淡化了大學生的法律規范意識。網絡活動的虛擬性、匿名性、隱蔽性等將傳統的人與人交往,變成人與機器交往,這種虛擬的網絡化生存成為網絡行為違法失范的重要依托條件。網絡空間在組成上采取了去中心和非層級化的擴散式結構,這使得網絡行為主體的確定和行為活動的控制及責任的認定都比較困難,從而給上網者提供了很好的“隱身衣”使其可以任意的“修飾”和“包裝”自己,去實施破壞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學生的法律責任意識。

2、高校對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自接觸電腦和互聯網絡的那刻起,“技術”和“操作技能”就深深的印在腦海里,不論是學校還是教育者,關心更多的是大學生的技術長進,而忽略了“法律規范”、“規則”、“網絡文明”等知識的教育與引導。

一方面,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教育不夠重視。借用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從游”比喻:“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學校及教育者的“水”和“前導”作用在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過程中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網絡法律知識匱乏,規范意識淡漠,對法律規范持懷疑態度。在問及“你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網絡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或講座嗎?”,36.2%的大學生表示“從未參加過”,20.5%的大學生表示“形式化、沒意義”,選擇“對自己的網絡行為有一定的影響”的大學生占11.1%,而表示“能了解網絡法律法規知識”的大學生占24%。

另一方面,高校的網絡法制理論教育與網絡法制實踐教育脫節。我國高等院校對新形勢下網絡環境中法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新內容研究不夠,實踐不多,對大學生網絡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無法做出快速反應,教育內容、方法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因此,大學生對傳統課堂網絡法律知識傳授及組織的相關宣傳活動缺乏興趣,甚至排斥,導致教學目的收效甚微甚至毫無作用。

3、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松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大學生網絡行為的道德失范和違法犯罪之間并不存在天塹鴻溝,兩者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在某些情況下兩者可相互轉化。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適用狀況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道德自律松懈造成的。道德是人們以自身的評價標準而形成的規范體系,它不由任何機關制定,也不具有強制力,只受到內心準則、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道德對網絡行為的調控力量來自于網民自身的內在驅動力,是自覺的、主動的, 具有廣泛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4、特定心理動機驅使

動機是行為的先導,個人的活動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動機是內在需求和外在誘因相互作用的產物。大學生網絡行為的違法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利益、炫耀、獵奇、宣泄等特定心理動機的驅使。個別學生在追逐利益的驅使下,行為發生嚴重變異,甚至為了錢財不惜鋌而走險,從事非法活動,如在網絡交易活動所為的“欺詐”、“詐騙”、“盜竊”等行為,正是在物質利益和經濟回報的誘惑與驅使下做出的違法犯罪行為。另外,隨著人的社會化,個體的壓抑會越來越多,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壓力變大,心態也變得復雜,經常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而帶來焦慮、失望或困惑等。出于排解這種壓力和釋放緊張情緒的需要,大學生經常會選擇網上宣泄,部分心理素質欠佳的大學生會實施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使網絡的“人文環境”遭受到污染和破壞,甚至使他人的合法權益無辜遭遇侵害。

【作者簡介】

篇5

關鍵詞:輔導員;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一、創新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對互聯網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互聯網的虛擬性和互聯網信息的復雜性也會危害大學生的成長,使大學生在使用互連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網絡行為失范現象。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主要包括道德失范和法律失范這兩個方面的行為。大學生出現網絡行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所導致的,主要包括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作為大學生大學校園生活的主要管理者,輔導員教師要切實認識到社會網絡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和不良影響,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武器不斷鞏固大學生的思想堡壘、充實大學生精神、塑造大學生堅毅不拔的性格。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上以一種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手段,將學生的關注點從紛繁雜亂的網絡文化中轉移到社會主流思想文化的傳播和樹立上,使學生在科學思想政治指導思想的指導下順利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使大學生在青年思想政治行為準則的基礎上不斷審視自我,以此來減少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產生,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創新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和模式

(一)促進教學信息化發展

面對當今社會網絡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高校應積極針對網絡化時代的各項突出表現,以課程教學為陣地,通過信息化教學體系的構建,來做好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御機制,以此來有效防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為此,在大數據條件下,為促進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提升,高校應加快建設思政教育數據體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信息化教學。如,建設網絡思政教室、引入電子化思政教材、開設思政MOOC課程、構建思政教育微平臺等信息化的教學要素。以此來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在增強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時,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

(二)開展數據對話

網絡時代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數據之間的高速流通和共享。為增強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輔導員教師要在認識到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緊迫性的同時,利用好網絡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機遇。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作用下,積極開展網絡數據對話,以此來增強不同專業、不同院校、不同地區之間的教師交流,在豐富輔導員教師數據信息量的基礎上,促進輔導員教師數據素養的發展,為其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的開展構建豐富的數據資源庫。為此,高校加強與其他高校之間的合作,構建數據對話體系、共享共建數據資源庫,將各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的相關問題、對策、成果、突發事件、創新改革措施等相關信息全部到對應的數據交流平臺上,以供輔導員教師參考。

篇6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貸款 分期消費

2016年3月9日,某大學生長期以自己和同學的名義進行網絡借貸,貸款數目高達幾十萬元,因無力償還貸款選擇跳樓,自殺身亡。這一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讓我們不得不對當前的大學生網貸分期消費市場進行深入的剖析和了解。2013年,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網貸分期消費金融產品逐步興起,僅僅一年的時間,提供這一產品的公司就發展到了30多家,趣分期、分期樂等公司迅速搶占大學生消費市場。針對大學生群體分期消費的互聯網金融業務能在我國興起,是由于國內小型銀行與相關產品的缺位,以及政策限制銀行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從而成就了這一市場,而隨著學生畢業走向社會,這一產品的服務也會擴展到社會上。

一、網貸分期消費的產生原因

(一)社會發展背景下,大學生超前的消費理念

超前消費的概念是羅斯方首先提出的,是一種特定的消費行為,即超過今天的收入能力將明天的收入提前到今天支出,通俗的說就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學生超前消費即是指大學生的消費水平超出了大學生當前的承受限度。當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見證了互聯網創造的各種奇跡,同時也被互聯網改變著消費理財的習慣與觀念。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與時俱進,他們在很多時候為了滿足自身當下的需求,選擇超前消費這種方式。

在多元化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大學生作為涉世未深的社會群體,很難抵制住物質誘惑,有著很強的消費欲望。90后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多為寵溺態度,有求必應,大多數家長寧可自己受委屈,也會滿足子女的一切要求,這在無形之中也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父母溺愛的行為也助長了這種超前的消費觀念,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也正是由于商家把握了大學生的這種消費理念,才應運而生出了校園網絡貸款這一新興行業。

(二)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有著和其他社會群體不同的消費行為,他們的消費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穿著NIKE,拿著iphone手機,吃著哈根達斯,這樣的大膽高價消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主旋律。大學生之間互相攀比的心理,讓更多的人選擇購買高檔商品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種心理體現在市場行為上就是大學生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據調查,在大多數分期消費平臺的網站主頁以及宣傳單上,以數碼產品為代表的高價電子產品占據了主要板塊,隨著知識的增長,大學生對科技新品的興趣和消費欲望空前膨脹,新款高檔的電子產品往往成為他們的首選,比如高檔的智能手機,超薄的平板電腦等。這些高價的數碼產品對在校大學生而言,顯然是超出了負擔能力的,在此情況下,可提供貸款分期消費的金融產品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先收貨、再付款,這種消費模式解決了大學生們無錢可消費的難題。

(三)銀行叫停大學生信用卡,大學生融資渠道狹窄

過去,大學生是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重要對象。2009年5月,由于大學生償還貸款能力較低,數額巨大的壞賬率使得銀監會叫停了大學生辦理信用卡,限制了大學生通過銀行信貸獲取資金的融資途徑。有的銀行只優先針對知名高校的優秀學生辦理信用卡,有的為了控制風險,大幅降低了對大學生的授信額度,從最初的3000元左右降到幾百元。作為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特殊消費群體,大學生們只能另尋途徑進行融資貸款,網絡貸款借助大學生熟悉的網絡平臺,以及網絡的傳播力,開發了這一領域,為貸款難的大學生們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網貸分期消費的有利方面

(一)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消費平臺

2015年以來,電商巨頭也攜大量資金相繼涌入網貸分期消費市場,阿里旗下螞蟻金服推出螞蟻花唄進軍分期市場,京東校園白條主攻大學生分期消費,蘇寧易購、國美在線也相繼推出分期業務,實現了傳統的電商與分期消費的有機結合。大學生通過網絡或手機APP就可以進行分期消費,同時傳統的電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好的聲譽,容易得到大學生的信任,為分期消費業務提供了廣泛的主體。只需在網絡上進行申請,就可以進行貸款分期消費,這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消費平臺,受到廣泛的使用。

(二)增強了大學生的理財觀念

2015年8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與北京宜信致誠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報告顯示超過六成大學生有理財意愿,這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擁有理財觀念,并愿意通過一些方式去嘗試進行理財。網貸分期消費的興起對大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考驗,他們消費意愿強烈,但是每月的生活費有限,不能隨意消費,這就需要他們根據自己的現有經濟狀況進行理財分析,看是否能夠從每月生活費中合理節省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分期消費的還款任務,這種理性的分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理財觀念。

(三)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

近幾年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巨大,國家倡導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然而自主創業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最難解決的就是啟動資金的問題。銀行方面的大學生信貸已被叫停,融資途徑受到限制,很多大學生自主創業往往要依靠家庭財力的支援,那么對于出身貧寒的大學生而言,自主創業就變得遙不可及。網絡貸款的出現就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簡單快捷的方式申請貸款,以此作為創業資金,進行自主創業。網絡貸款并不只限用于消費,它還為擁有創業理想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啟動資金,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用于創業的貸款為大學生創造了財富,也提高了他們的還款能力。

三、網貸分期消費的弊端

(一)助長互相攀比的心理,形成不理性的消費觀

網貸分期消費的手續簡單,操作步驟方便快捷,但正是因為這樣,才更容易刺激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容易產生不正確的消費觀念。低門檻、零首付讓更多的大學生為了一時痛快選擇分期付款,但是一但進入還款程序,就讓大學生面臨生活質量下降的困境。根據調查,很多的大學生在分期付款時并不是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進行購買,更多的是選擇購買一些奢侈品,比如高科技電子產品、昂貴的國際品牌化妝品、衣服等,而購買的原因大多數也是出于攀比、要面子。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不理性的消費觀念,寧愿犧牲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也要和同學比“名牌”。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分期付款這一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較低的準入門檻,他們覺得有能力用節約的生活費來償還貸款,以此來“打腫臉充胖子”,形成了攀比的錯誤消費理念。

(二)網絡貸款利率過高,面臨高利貸的風險

看似零首付的網絡貸款,利率一般較高。比如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一臺iphone6Plus,2014年初iphone6Plus新款剛剛的時候,官網售價為6088元,在網上通過網貸分期付款形式購買的手機分為12期付清,每月償還604月,由此算來一部手機的價錢為7248元,年利率達到了19%,同期銀行同類型的貸款利率為6.15%,網貸利率為銀行貸款利率的3倍,根據國家規定,民間借貸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商家巧妙的避開了法律的紅線,將利率指定在法律規定限額的線下徘徊,還有的公司為了規避法律對貸款利率的限制,將收取的額外費用稱為“服務費”,以服務費的名義“巧妙”的躲開了法律的制裁。

(三)網絡貸款大量泄漏個人信息,形成安全隱患

網貸分期消費平臺,一般需要申請人在特定網絡平臺上填寫自己的個人身份信息、手機號碼以及銀行賬號等私密信息,這就使得申請者的個人信息容易泄露。網絡是一個復雜的交流平臺,當今信息化時代,科技高速發展,不法分子可以很輕易的通過對某一網站進行信息攔截或者監視,那么大學生們在網絡上登記注冊的個人信息就很容易泄露,并被人加以利用。而且近幾年來,網絡貸款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網貸平臺,這其中有大部分是經過審批的正規貸款平臺,但也有一部分是存在安全隱患的非法機構,他們通過收取手續費的方式進行詐騙,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竊取申請者個人信息等等,因此,網絡貸款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大學生在貸款之前對網貸平臺進行詳細的考察,確定其安全性,另外,要提高防范意識,避免陷入網絡詐騙的陷阱。

四、結語

目前,互聯網貸款分期消費作為新興行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政府方面應首先要加強立法,完善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對服務對象進行詳細的規范,督促行業自律,從而保障大學生在網貸過程中的各項權益。作為建立網貸平臺的公司,也應當加強本行業內的互相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貸款平臺,并不斷的升級改進,提供一個安全的網絡貸款環境。另外,作為一名大學生,更是要樹立起理性的消費觀念,不盲目攀比,合理進行貸款分期消費,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在權益受到侵害時,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郭琳娜.大學生網絡分期消費產品發展現狀、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國市場,2015(16).

[2]張雅博.大學生網絡分期付款消費情況及現狀調查_以洛陽三所高校為例[J].對外經貿,2015(9).

[3]夏露,朱杰.具有高校特色的P2P網貸平臺初期經營模式的探索[J].財經縱覽,2015(31).

[4]楊傳忠.當代大學生消費觀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

[5]潘敏學.對大學生超前消費的分析及引導[J].山西財經學院學報,1992(S1).

[6]金露露.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風險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5).

篇7

關鍵詞:消費行為;互聯網信貸;大學生

1研究背景

根據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4.13億,增長率為14.3%,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3.40億,增長率為43.9%,手機網絡購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54.8%。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新增加的網民群體中,低齡(19歲以下)、學生群體的占比分別為46.1%、46.4%。大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己經處于高位。《2015淘寶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8歲以下的用戶在淘寶網上的人數占比超過一半。其中80后群體不僅在人數上還是在消費金額上都占比較高;90后人群盡管消費金額不高,但人數上卻已經是絕對的消費主力。

如今,電商巨頭攜大量資本相繼涌入信貸市場,包括京東校園白條、螞蟻花唄、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等等。該類服務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廣大的年輕網絡消費者的青睞和迅速的推廣,尤其是在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學生人群中,認可、接受、參與程度也在迅速提高。此外,這些平臺還與社交類應用軟件建立合作關系,充分利用網絡聊天軟件、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的急速傳播、推廣效應,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學生的關注、參與、使用。這一服務的推廣促使大學生的消費開始由傳統的消費模式開始向提前消費模式轉變。

然而,問題也隨之產生。不少大學生看到別人購物,自己卻“囊中羞澀”,于是產生了貸款攀比的心理,從而跳進網J平臺的“大坑”。那些大學生有消費欲望,卻不一定具備還款能力,輕信有些來路不明的互聯網信貸平臺,沖動貸款,且不能按時還款,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再借另一家平臺補上家的虧空。最終,只能找父母要錢填坑,更有甚者,自我無法調節心理狀況而導致其走向悲劇。

2 大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實證分析,以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我們一共發放調查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15份。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和初步分析,對被調查的大學生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統計分析,如表。

首先通過對有效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樣本的特征如下:

(1)本次調查樣本中男性占 55.97%,男性相對多于女性。

(2)被調查者的學歷集中在大二至大四階段,占79.53%。

(3)在被調查者中,農村家庭的學生占55.81%。

(4)從每月可支配資金額的統計來看,被調查的大學生每月資金用度在15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數,比較符合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

3 大學生網購現狀分析

現今社會,網絡購物成為了大家購物方式的首選,尤其是大學生。大家都認為網絡購物可以省時省力。據調查,每月網購2-5 次的大學生占68.84%,說明網購在大學生群體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在網購時,大學生更看重的是產品的實用性、網友的評價以及商品介紹和實物圖,如圖2。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網購具有逐漸成為大學生主要購物形式的趨勢。

4 大學生互聯網信貸使用現狀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得,86.98%的大學生使用互聯網信貸的原因是他們有臨時用錢的需求,71.16%的大學生是因為資金來源有限。而大學生使用互聯網信貸的對象中有42.79%的產品是服飾裝扮類產品,36.74%是電子數碼類產品,而餐飲娛樂占了6.51%。

大學生互聯網信貸市場在中國仍然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服飾裝扮類和數碼電子產品類的分期占據了大半,而這類產品一直以來也都是大學生購買率較高的相對高價位消費品。

5 互聯網信貸下的大學生網購情況分析

在大學中,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跟高中有所不同,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如圖3,通過對大學生使用互聯網信貸的購物金額上看,大約80%的大學生消費金額都保持在1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500元以內,占比62.33%。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平均生活費大約在1000-1500元左右,而通過大學生使用互聯網信貸的主要價格區間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消費還是比較理性,基本都維持在可償還能力內。

6 互聯網信貸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影響

如圖4,86.94%的大學生經常會有臨時用錢的需求,表明其消費心理存在沖動的特征,但是71.16%的人資金來源有限,僅有父母每月提供的限量生活費,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但是伴隨著攀比心理的增長,30.7%的人較為信任的互聯網信貸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消費的最終推力。從這一方面來說,互聯網信貸也助長了大學生形成攀比、炫耀心理的不良趨勢。如圖5,83.72%的大學生認為周圍同學對互聯網信貸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看法。若周圍對互聯網信貸的評價較高時,大學生會更多使用互聯網信貸,進而更加從容、堅定地去選擇消費,在后來的日子里還上自己按揭的款項,甚至也可能因為還不上當初的借款而向父母伸手。

7 互聯網信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模式的影響

對比可知,大學生對服飾裝扮的需求無關互聯網信貸的存在,都占較大比重,而對電子數碼的需求卻隨著互聯網信貸的出現而呈上趨勢。電子產品的更新日新月異,大學生對時尚潮流的追求及互聯網信貸的助力驅動其經常更新手頭的電子產品。由此,互聯網信貸間接改變了部分大學生的購買習慣。67.44%的大學生在互聯網信貸的驅動下,消費額會上升一定幅度。提前消費、后分期付款的網絡消費方式也吸引著很多大學生,導致很多人錯把超前消費當成提前消費,而進行無節制地貸款進行網購,并且很多線下購物也搬到了線上,增加了網絡購物的消費額。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信貸使大學生更加適應超前消費,同時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負面超前消費。

8 互聯網信貸對大學生消費習慣的影響

54.88%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信貸對其理性消費的消費習慣沒有幫助。互聯網信貸是一種信用貸款的方式,就如螞蟻花唄,核實大學生消費者本身的信譽等級、消費習慣等因素,由本人進行實名認證,得到的一筆相應的信用額度,同時通過下月還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去滿足當下的消費,而有能力時也可提前償還。從這方面來說,互聯網信貸其實是可以培養學生更好的信用消M習慣、規劃資金的使用習慣的。然而運用不好的話,也會導致大學生不良的消費習慣,使其過度超前消費,進而導致嚴重的后果。

9 加強高校消費教育及管理

高校應該在校紀校規中對消費作出某些限制性規定,并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吸引大學生課余生活的注意力。而負責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應該要先了解和認識互聯網信貸的基本情況,然后從消費觀、誠信觀、學業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分辨優劣,引導理性消費,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踐行大學生風險教育。同時,后勤部門可以在學校內增設一些低消費的傳統消費項目,減少一些純贏利性的娛樂消費場所,積極營造健康的校園消費環境。

10 發揮家庭的積極引導作用

家長在給子女生活費時,應該要結合實際情況及當地物價水平,有計劃地給出合理的數額。同時,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該時刻保持對子女的消費情況的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一味地控制子女的消費,應該結合一定的思想教育,樹立子女正確的消費觀。這樣既才能保證大學生的日常消費,也能較好地減少不理性消費。

11 凈化社會消費環境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為此要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凈化社會風氣,制止不良的消費風氣,努力提高社會消費水平。在物質消費方面,國家的有關部門應該對商家進行嚴格審查,避免出現詐騙等行為的出現;對其網絡貸款的限額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制。在精神消費方面,影視及書籍等都對大學生的思想會產生影響。因此,社會出版部門需要加強對出版物的管理,考慮其帶來的社會效果。出版部門應該抱著對大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內容、形式兼優的精神產品,以滿足大學生精神消費的需求。

12 大學生堅持理性消費

大學生作為祖國明天的希望,大學四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學生應該學好自己的本專業知識與技能,陶冶自身情操,同時建立科學理性的消費價值觀,提升自控能力,倡導消費文明,抵制不良誘惑。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合理消費行為,需要教育者的正確引導,需要大學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社區的有效配合。

參考文獻:

[1]佚名.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 經貿世界, 2005(6):24-25.

[2]程誠. 大學生消費的同群效應[J]. 青年研究, 2015 (2):1-9.

[3]尤春智. 大學生網絡購物成癮影響因素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5(11):102-103.

[4]肖風楨, XIAOFengzhen. 大學生網絡購物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1):131-134.

[5]魯迪, 孫寧若. 大學生網絡購物行為研究[J]. 西安航空學院學報, 2012, 30(4):41-44.

篇8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就業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求職已然成為大學生求職的一種途徑。憑借著其信息量大、針對性強、成本低、無地域限制等優點,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網絡求職以其快速、高效、經濟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求職者的青睞。但網絡求職由于受自身虛擬特性的發展限制,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性。本次科研項目針對大學生對網絡求職的意向、經歷、動因、信任度等方面分析,以及大學生對于網絡求職的前景認知、大學生對于網絡求職存在的意見與建議。造成網絡求職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人單位,專業招聘網站方面的問題,也有求職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一、網絡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內涵

首先,由于網絡覆蓋面太大,因此我們將網絡定義為微中端的招聘平臺,比如智聯招聘、58同城、趕集網,但現在使用微信的人很多,因此微信平臺也是參考的重點。

其次,大學生的分類多端,因而我們把目標群體劃分為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戶籍、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大學生進行就業渠道的分類研究。

再次,在研究內容中,我們主要針對網絡在不同群體間的認知度,信任度的問題展開調查。如何提高網絡招聘的公信度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例如各招聘網站在各大校進行宣傳講座,讓更多莘莘學子意識到該網絡招聘渠道的存在,在成功落實自身管理的基礎上,向學子體現它的安全性與成功率,從而提高社會公信力。

最后,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網絡真正發揮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就業保障機制的確立。

互聯網等是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途徑的有效補充,本研究調查得知,當前大學生利用網絡作為主要途徑來獲取就業信息的比例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二、網絡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調查情況

為了解大學生對于網絡獲取就業信息的意見以及信任度的情況,我和小組成員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共計發放100份,收回調查問卷81份。調查對象本科生占87.35%、大專及大專以下占5.36%、研究生及以上占3.11%;男性占53%,女性占47%;年齡段在20~25之間,以20~22之間為主。在調查中,主要訪問了和我們同輩的大三及大四的學長學姐,并來到地鐵站進行深入調查。定性研究的內容是大學生對網絡求職的意向、經歷、動因、信任度等方面分析以及大學生對于網絡求職的前景認知。網絡就業信息的獲取與愛上網的大學生之間有何聯系與互相影響也是調查的內容。通過調查研究,文獻研究的方式,運用直接觀察法(訪談)、個案研究(對個人,社會集團進行深入的研究)的方法隨機抽樣和配額抽樣(選擇不同類型的人,主要以大三大四的大學生和地鐵站的上班族為主)。

調查顯示,88.7%的上海市大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其中27.7%同時擁有手提電腦和臺式電腦。同時,有近四分之三(73.0%)大學生通過手機上網。根據調查結果統計,上海大學生的平均網齡約為7年(6.92),每天電腦上網平均時間約3個小時(178.65分鐘),手機上網平均時間為71.46分鐘。由此可見,上海大學生在網絡使用硬件配置上有較高水平,上網也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

表1是數據統計顯示的大學生使用網絡普遍行為的結論,結論顯示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很大,使用網絡的各種行為也很豐富,這更說明,如今,網絡在大學生生活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并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與各種行為。在求職方面也一定是如此。

現在很多同學在學有余力的同時,已經通過網絡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從問卷的情況來看,將近49.64%的受訪者表示曾經通過網絡尋找到工作,21.3%的受訪者表示從未通過網絡求職。由此可以論證我的說法――網絡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行為和求職途徑。可是,在是否有尋找工作受騙的經歷的一題中,32.81%的受訪者表示有過被騙經歷,45.62%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過被騙經歷,其他人表示沒有過求職經歷。這一項調查深刻反映了網絡信息量大且豐富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三、網絡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網絡有許多虛假信息

虛假信息以及損害求職者利益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許多同學反映,網絡提供的虛假信息經常使大學生就業陷入被動的情況。部分企事業單位為了實施低成本戰略,在招聘員工時隨意夸大其實力和員工待遇。部分就業中介機構收取較高的中介費,使大學生上當受騙。所有這些,均導致就業信息質量明顯下降,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混亂的現象。網絡上經常出現了的高薪陷阱、合同陷阱、抵押陷阱、非法中介陷阱、冒充知名企業陷阱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二)信息獲取主動性缺乏

大學生利用網絡求職,在投遞簡歷后便常常陷入被動等待,甚至無法確知自己的簡歷有沒有成功到達招聘人員的簡歷庫。另外,網絡求職的等待期有時候相對更長,有些甚至石沉大海。這種求職方式因為缺少與用人單位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沒有交流對象,大學生在網上求職處于被動的狀態,影響了大學生求職的人際能力的發展。

(三)網絡求職環境存在一定的混亂與監管不力

這也顯示了我們做這份論文的必要性――引起對大學生求職安全與利益保障的重視并發出對當今社會莘莘學子應該給予的訴求。

四、網絡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對策建議

(一)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大學生求職的積極性,培養大學生求職的獨立性

網絡以其信息量大,不受時空的限制,大學生應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網羅信息的同時看到社會給予大學生的機會之豐富,這樣增加了大學生對就業的信心和可選擇性。同時網絡求職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共享性,便捷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優點使其不必通過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就能找到求職機會,實現就業,從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大學生求職的獨立性。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去做的事情。

(二)充分運用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職業作為自己就業的主要目標

這既符合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又能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專業特長。把浪費在網絡上的時間充分運用到個人的培養上。一切職業都要求從業者具有相應的知識、能力和技能。

(三)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學能力

1.如閱讀、使用工具書、網絡、利用文獻資料、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2.表達能力,主要有口頭的、書面的、圖表和數字的表達能力。

3.環境適應能力,如獨立生活、人際交往、應付挫折、獨立工作等能力。

4.創造能力,如從事科研活動、提出新見解、新發明等。

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等。

6.只有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后,才能讓工作來選擇你,而不是你選擇工作。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以及人們對互聯網使用頻率和范圍的增加,計算機網絡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理念,網絡就業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就業方式。而當今社會,大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以網絡就業的方式尋找工作機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改變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道路。為降低網絡就業的負面影響,認清網絡就業真面目,大學就業指導老師必須加強大學生網絡就業的指導,提高大學生網絡就業成功率。

就業保障乃生存保障,是維持生存、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l件,在我國社會蕓蕓眾生的勞動所得是基本收入來源。而及時獲取及有效利用就業信息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基礎,大學生尋找工作的途徑也在變得多樣。

參考文獻:

[1]曹榮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調查檔案,2012-04-05.

[2]章啟天.大學生就業信息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篇9

頻率;主要用途

〔中圖分類號〕 G4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62—01

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網絡有關,網絡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社交圈,特別是對20~35歲之間的青年而言,網絡社交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對大學生網絡社交的方式、頻率、習慣、內容和用戶體驗等方面作了調查并進行了相關分析。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約占總人口的38.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也就是說,在我國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網絡用戶。而在這個群體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青年經常使用的是網絡社交類產品。由北京大度咨詢公司的2011年網絡社交類產品用戶行為報告顯示,90%的用戶在30歲以下,其中21至25歲的用戶規模達到了42.7%。由此可見,網絡社交類產品用戶主力軍為青年,而大學生正是這個群體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所謂網絡社交類產品,指的是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服務。它不是一個技術產品,類似于一個像windows系統的公共平臺,在平臺上開發出各種應用類產品供網民使用。像我們熟悉的QQ、MSN、開心網、人人網、微博等都可以歸為網絡社交類產品。本次調查共選取了186個大一學生作為樣本,調查他們的使用情況。發放問卷186份,收回有效問卷共計182份。通過分析,得到了如下調查結果:

1.使用年限。在182人中,除了1人由于家境原因在大學前沒有接觸過電腦,其他同學都是從高中開始使用QQ和人人網。94%的同學是在高中二年級以前申請了QQ賬號。71%的同學在高中畢業時開始使用人人網,其余的同學則在大學入校后注冊了人人網用戶。還有約46%的同學在大學入校后注冊了微博。所以,大部分同學的網絡社交產品使用年限都在3年或以上。

2.使用頻率。由于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現有的各種社交類產品應用都可以在手機上使用,包括手機QQ、手機MSN、人人網手機客戶端、微博手機客戶端等等。這些技術支持使得隨時登錄使用變成了可能,不必依賴于電腦和固定網絡。在調查中,使用智能手機的同學約占44%,日均3至5個小時,包括與親友QQ聊天、刷新好友狀態、瀏覽帖子、日記和照片等等。53%的同學每天花在網絡社交上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其余的同學使用時間在1小時左右。

3.使用模式和主要用途。網絡社交類產品的核心在于建立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在使用過程中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消耗時間,二是建立關系網。在調查中,85%以上的同學的QQ或人人網好友總數量超過了200人,最多的一人好友達564個。而在微博上,互相關注的人數則大多在100人及以下。QQ和人人網的普及率比微博總體要高。好友的組成主要有親戚、同學、玩伴和網友,雖然擁有龐大的好友群體,但經常聯系溝通的人數卻不多。大部分同學的常聯系人數在10至15人之間,主要是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舍友和男女朋友。

調查顯示,同學們使用社交類產品的主要目的有三種:聯系親友、休閑娛樂和獲取資訊。其中以聯系親友為最重要的用途。休閑娛樂和資訊獲取主要通過轉帖、視頻、微博、簽名檔等方式分享內容。約20%的同學表示,他們在獲取新聞資訊時不會訪問專門的新聞類網站,而以轉帖和微博作為主要方式。超過80%的同學經常通過QQ或人人、微博等轉帖,與自己的好友分享內容。34%的同學表示在人人網上看好友更新的內容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篇10

論文摘要:安全問題是目前發生在我國高校的常見重要問題,實施安全教育對于在校學生尤其重要。國內研究者對此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 本文根據大量文獻資料,從安全教育的定義、內容、存在的問題、對策四方面對已有研究進行了總結,探尋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預測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關于安全教育定義的研究

一般說來,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有著統一規范的定義,所以關于安全教育的定義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認為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與法律為依據,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大學生在校期間以及步入社會面臨的安全問題為主要內容,以已涉及大學生的安全問題為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安全防范知識、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在校大學生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和防范能力。”這一點黃維平、韋幫得也是認同的。而王能武認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學校為維護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技能,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各種安全教育與管理的規章制度,并對大學生進行國家法律法規、學校安全規章和紀律、安全知識與防范技能的教育與管理活動。”總的說來,高校安全教育定義研究側重點不同,但這些研究主要認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為了確保在校大學生生活環境、心理環境等的安全而運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實行的教育措施。

二、關于安全教育內容的研究

關于安全教育的內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將安全教育內容分成不同的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三點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大學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認為大學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網絡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四點

張玉華、袁成龍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國家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相比狹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張玉華、袁成龍已拓寬了安全教育的內容,也把國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體現了對國家安全的重視,也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愛國意識。另外,孫光輝也將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分為四點:“社會注意榮辱觀教育、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教育、安全防范知識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交通事業的進步,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交通安全教育與消防安全教育也越來越重要所以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五點

姬學民認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基礎知識教育即有關安全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教育、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紀法規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打擊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學生學法、知法、懂得依法辦事。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通過法紀法規學習,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應該包含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六點

李曉明認為:“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網絡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規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幾年都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在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學生的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總有學生違反了這些 規章制度,從而造成了一些安全問題,因此,對學生的規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楊緒霞,薛剛認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國家安全教育、人身財產安全防范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將安全教育的內容劃分的更細更全面。  三、關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的研究

袁健認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安全教育的內容不夠,學生安全教育形式單一且缺乏創新。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不完善且沒有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內容不夠全面且教育形式單一,導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問題。張玉華、袁成龍也認為,目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不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施只是走過場,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不夠完整。譚汝媚認為當前高校對安全教育重視不夠,體制不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大學生減災和避災自救能力相對匱乏,網絡安全問題突出。宋江浩認為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網絡化發展趨勢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高校后勤社會化管理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校園外來人口增多,校園住宿條件等都會影響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校外人員參觀、訪問等也給高校安全教育帶來問題;高校擴招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的問題,在校生人數眾多,層次多樣,使得校園也更加復雜,安全教育的問題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響校園安全問題。王能武對上述觀點也是認同的。

研究者羅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其中目前高校對于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是導致一些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對安全教育有了足夠重視的情況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會問題而引發的一些新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從新的角度去認識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四、關于高校安全教育對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對策為: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制意識;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袁健認為切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大學生安全教育必須步入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建立健全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采用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張玉華、袁成龍認為提高大學生對安全教育的認識;加強大學生對安全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三進”工作即安全教育進宿舍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譚汝媚認為高校黨政領導應給予足夠重視,加大安全投入,努力營造濃厚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將安全教育納入高校課程教學計劃;加強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和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加強網絡知識安全教育。宋江浩認為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完全教育;加強對學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強對高校學生防盜竊、防詐騙安全教育;加強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認為:動員各方面力量,切實提高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規,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應突出重點,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編寫安全教育教材,開設系統的安全教育課程。姬學民認為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以案說法,有針對地教育;突出重點,有區別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切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齊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編教材,規范教學。精編安全教育教材,將安全教育納入正規的教學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學體系,強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點,提高實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如專業保衛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骨干隊伍;轉好重點學生、重點時期和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接著,創新形式,寓教于樂;關注心理,愛護學生;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李曉明認為: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平安氛圍;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安排學時,開設課程;明確內容,選編教材;設立心理咨詢室,加強心理輔導。

研究者對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議主要針對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提出,宏觀方面與微觀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體可行性意見卻不夠。以后的研究可能會針對時展所出現的安全教育的新問題,進行非安全教育定義,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這些研究也會越來越重視其實用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