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
就旅游業而言,旅游資源是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進行觀賞旅游、參與體驗的客體。沒有旅游資源這個客體,就不會產生旅游動機,更不會有旅游活動。沒有旅游資源要發展旅游業,就等于是“無米之炊“。反過來,旅游業能否得到快速發展,影響因素很多,假設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旅游資源價值的大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資源價值越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市場就越廣闊,對旅游發展越有利。而所謂的價值如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等其實無不包含在文化范疇之內。法國學者讓?梅特森曾提出:“旅游是一種消遣活動,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養“。
就旅游主體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外出旅游或是為了欣賞風光愉悅身心、或是為了探尋古跡感受歷史、或是體驗風土人情增長見識。雖然其中包含著物質消費,但歸根結底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者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才能由“形游“上升到“神游“,提高旅游質量,達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所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者追求的文化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體驗得以實現的。旅游業的文化是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的。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才是整個旅游文化的核心。但是構成旅游資源文化屬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歷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大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凝結而成。
二、歷史與中國旅游資源的關系
回顧旅游業的發展,世界旅游業的出現是以1845年托馬斯?庫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為標志的,但實際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旅游業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歐美。從那時至今,旅游從僅為少數上層階級所能享受的活動發展到現今大眾旅游和社會旅游時代,僅經歷了50多年的時間,在這短短50多年的歷程中,世界旅游業發展大大超出世界經濟總體發展速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當今世界各國,不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旅游業視為繁榮本國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和提升國際聲望的有效途徑。中國也不例外,從建國到現在,中國旅游業經歷了從政治的附庸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的重要蛻變,被稱為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得益于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和中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旅游資源有著密切的關系。“旅游景觀和相關文化因素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旅游景觀是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往往是其能否成名的關鍵“。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悠久的歷史所帶來的深厚文化底蘊正是中國旅游資源的獨特之處。
旅游資源就其屬性來講,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城市風光、社會風尚等,這其中歷史類旅游資源占據著很大的比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國家旅游局于1990年作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分類表》中,列出歷史類人文景觀有如下26種:古人類遺跡、古城遺址、古工礦遺址、古作坊遺址、歷史交通貿易遺址、古代文化(科學、教育)遺址、歷代軍事遺址、歷史紀念地、名人故里、古墓葬、帝王陵寢、古代水利工程、古橋梁、古代宮殿建筑、古園林、古代宗教建筑、獨立古塔或塔林、歷史祭祀建筑、石窟造像、摩巖石刻、巖畫、古宅院、古衙署、傳統街區、古城鎮、其他古代建筑“。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屬性與歷史的關系不言而喻。
對于自然旅游資源,我們似乎更關注它的自然美,但其實每個自然旅游資源的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價值,比如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如果沒有宗教歷史在其中,它可能也只是萬山中的一座,可是由于宗教文化的介入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歷史內涵,在眾山中脫穎而出。以泰山為例,其海拔在五岳中僅排在第三,卻被列為“五岳之首“,這是因為泰山地處東方,古代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萬物生長之地,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內涵才使得泰山受后代帝王不斷地追捧,歷代帝王登基或者太平年歲舉行封禪都在泰山,泰山的歷史名聲要遠大于它的自然風光,大多數的游客到泰山除了領略自然風光更多的是想置身其中感受歷史。著名學者白祖誠先生就曾指出過:“我國最著名的如第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觀,也都幾乎無不在民族歷史的不斷加工和重染中被注入了、融合了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并因此而大大增強了其審美價值的吸引力。如果沒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他們肌體風骨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詩詞文章,以及人們不斷精巧構思、設計制造和配置的,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很高審美價值的樓臺亭閣、殿堂廟宇、碑刻雕塑、民俗風情等等,那么他們的價值、品位和吸引力,不是要大大降低了嗎“。可見,對自然旅游資源來講,有無歷史內涵對于其吸引力的發揮也有很大的影響。
三、啟示
篇2
關鍵詞:合理開發;資源保護;可持續性;承載力
在21世紀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不斷地快速發展,給旅游業帶來了巨大利益的同時,人們也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旅游業中的主體旅游者的數量急劇上升,不管是因為有足夠的支付能力、足夠的閑暇時間,還是其他的影響因素,都無不促使著人們外出旅游;旅游開發商對旅游資源無節制的利用,導致旅游業的客體――旅游資源的承載力急劇下降,這將引起人們對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高度重視。
一、旅游資源破壞的潛藏殺手
旅游資源的種類繁多,如:地文景觀類旅游資源、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氣象氣候與天象類旅游資源等。這些資源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受到破壞。為了使旅游可持續地發展,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工作能夠行之有效地開展,人們對致使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要有所了解。一般導致旅游資源有可能遭受破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這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首先是自然因素作用對旅游資源破壞的潛在影響
自然風化作用,在這方面,較為常見的破壞因素有水蝕、風蝕、日光照射等,這類因素長年累月的作用下對有關旅游資源造成的傷害,隨處可見。我國還有很多洞窟由于長期遭受風雨剝蝕和石壁滲水浸泡的危害,都出現了嚴重的裂塌,很多石雕造像因風化作用,或面目模糊、或斷頭失臂,大部分洞窟因嚴重損壞而無法讓游客觀賞。
(二)其次是突發性的天災對旅游資源破壞的影響
很明顯,每當山火、海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到來,往往會使受災地區旅游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損毀。如湖南省的鳳凰縣旅游業“6.8”特大暴雨洪澇災害致使全縣20個鄉村景點的基礎設施、表演場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損失500萬左右,經濟不僅遭受到損失,文物古跡也嚴重損毀。
(三)再次是動物的侵害也會對旅游資源造成破壞
如:號稱“天下書院之首”的廬山白鹿洞書院,年年遭到白蟻的瘋狂啃噬,其院內的古樹和木質房屋已遭到嚴重破壞,部分木質房頂甚至脫落。研究發現,鳥糞對旅游資源的生物化學分解也會導致旅游資源的緩慢衰竭。
二、旅游資源破壞的主導者
當然,除了自然因素的無法避免性,更重要的還是人為因素的主導。人為的破壞是多方面的,大部分超過了自然因素的破壞。不管是游客、當地居民、開發商還是政府都會對旅游資源或多或少地進行損害。使得旅游資源遭到很多不必要的破壞,進而要破費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挽救不該產生的損失。
(一)游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一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游客倍增,超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的承載力。還有游客的不良行為:隨意亂丟廢棄物;在古建筑上亂涂亂畫;肆意標記留名;以留取“紀念品”為名,采摘植物花、葉,捕捉蝴蝶等昆蟲等等。
(二)當地居民的不當行為對旅游資源造成的破壞
例如:亂砍濫伐林木;盜掘古墓;偷獵稀有野生動物;挖取萬里長城的磚石作私用;在旅游資源附近制造工業污染,排放有毒氣體等等。使得旅游資源的壽命一減再減。
(三)開發商與政府對旅游資源的使用管理不當
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直接拆毀、占用文物古跡。在蘇州城市建設中,有61.9%的古典園林和庭院已被破壞。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如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在建設過程中,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美。
三、挽救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有效措施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對于旅游和旅游業的發展帶給旅游資源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早就有所察覺。盡管上述有關可持續旅游發展問題的警鐘已經敲響,但是人們長期以來所看重的一直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規模擴張以及對效率的追求去實現經濟增長。淹沒了一些有識之士關于警惕負面影響的呼吁。可持續旅游發展對于當代人非常重要,但是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更為重要。為了實施可持續旅游發展,關鍵在于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一)加強旅游規劃工作,防止超負荷發展
在發展旅游、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載能力,科學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嚴格限制旅游景區的游客容量,行使有效的控制。
(二)健全法制,加強管理
旅游目的地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完善執法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的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時糾正旅游活動中破壞旅游資源的種種不正當的行為,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將旅游企業和旅游者有損環境的行為置于法律和法規的監督之下。針對當地居民或企業的行為不當而損害旅游資源的問題,除了加強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宣傳工作以外,還應該制定和頒布一些必要的法規、法律來加以管束。
(三)認真做好旅游資源的修復和養護工作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活動的大眾化使得旅游資源已瀕臨自我修復的極限。因此為保護旅游資源而采取的措施可分為主動性措施和被動性措施兩大類。這兩大類措施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防”與“治”的關系。除了不可抗拒和難以預測的突發性天災之外,針對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肯能帶來的危害,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處理或防范。例如:對于一些遺址或洞窟,因受自然風化的作用,我們可以對其改為室內展覽館等。對于有些資源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情況下,則應該更加重視,注意經常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治理。
總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我們人類來說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旅游帶給人們的種種好處已數不勝數,而旅游活動客體的重要性與主體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我們在享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懂得如何維護和更好地建設旅游資源,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古老歷史遺跡的同時,更要為他們創造可持續的旅游資源。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旅游景區;旅游資源;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149-02
引言
目前,中國旅游業處于黃金發展期,各旅游因素發展活躍。浙江省旅游發展在全國相對領先,旅游產業發展漸趨成熟,旅游景區的數量不斷增加。根據浙江省旅游統計概覽,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共有235個A級旅游區(點),比上年增加了25個。其中,5A級旅游區3個,4A級旅游區(點)83個,新增10個,總數位居全國第二;3A級旅游區(點)55個,2A級旅游區(點)85個,1A級旅游區(點)9個。從以上看出,浙江省旅游景區開發結構較為完善,并且在高等級的旅游景區的數量上,也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浙江省是旅游資源儲備大省,各類型旅游資源儲備豐富,品質優異,且分布具有很明顯的地域性,因此各地市旅游資源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競爭潛力。根據浙江省2003年旅游資源普查報告,全省旅游資源分屬8個主類,31個亞類,153個基本類型,主類和亞類擁有率均為100%,基本類型比全國總數僅少兩個,擁有率98.71%。然而,由于自身地區經濟實力、交通的可進入性以及產業定位的不同,一些地區的旅游景區的開發與旅游資源儲備存在著不同步性,如杭州市優良級旅游資源為475個,不及溫州市(649個),但3A及以上級別景區杭州市有27家,而溫州市只有14家。金華、麗水兩地優良級旅游資源分別為382個、353個,紹興為357個,而3A及以上級別景區前兩個地市只有11家和12家,紹興則有16家等等。在浙江省全面提升旅游業,打造旅游強省的背景下,旅游資源儲量和旅游景區的開發仍存在不同步發展,是與全省旅游業發展環境不符的,需要進一步合理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嘗試性地探討旅游資源豐度和旅游景區豐度的對比差異,并對錯位原因進行初步分析,以期提出旅游景區開發與旅游資源儲量同步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景區開發與資源儲量錯位的分析
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旅游資源可以根據分值不同分為不同的級別,旅游資源豐度可以通過各級單體數量分別與不同的數值相乘而計算得出,即旅游資源豐度=5A旅游資源單體數量(*10)+ 4A旅游資源單體數量(*7) + 3A旅游資源單體數量(*5)+ 2A旅游資源單體數量(*3)+ 1A旅游資源單體數量(*1),通過對浙江省各地旅游資源單體的統計數據的計算,可以得出各地區相應的資源豐度。此外,對于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也可從豐度、密度、組合狀況 [1] 等來分析。相應地,旅游景區的豐度亦可賦予一定的權數進行計算 [2~3]。
借鑒旅游資源豐度的計算方法,分別用10、7、5、3、1五個系數對應的與5A級、4A級、3A級、2A級、1A級旅游景區數相乘,計算總和得出旅游景區的豐度。因為只是參考旅游資源豐度的計算,因此旅游景區豐度值與旅游資源豐度值可比性不大。但是各地市旅游資源或景區豐度占全省旅游資源或景區豐度的比例是相對應的,故根據各地占全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區總豐度的百分比,借助Excel散點圖進行對比劃分。根據散點圖知旅游景區的開發與資源儲量存在著錯位關系,全省只有四個城市屬于同步發展,其余地市旅游景區發展均不同程度地滯后于旅游資源的儲備豐度。
1.同步區域。寧波、紹興、杭州、嘉興四個城市處于同步區域。即旅游景區的發展與旅游資源儲量相對應。其中,旅游景區豐度與旅游資源豐度百分比相對比,寧波市前者比后者多了6.27%,紹興市多了3.45%,杭州市多了2.56%,嘉興市多了2.22%。這表明這四個地區旅游資源已經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說明了在這四個地區的優良級的旅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均被開發成級別較高的旅游景區,而很少存在旅游資源閑置或沒有充分利用的情況。
2.錯位區域。溫州、金華、湖州、舟山、臺州、衢州、麗水七個城市處于錯位區域。即旅游資源儲備豐富,但旅游景區的開發略為滯后。其中,旅游景區豐度與旅游資源豐度百分比相對比,溫州差別最大,為5.99%,其次分別是金華(2.54%)、湖州(2.27%)、舟山(1.48%)、臺州(0.98%)、衢州(0.93%)、麗水(0.31)。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各地差別程度不同,臺州、衢州、麗水差別較小,均在1%以下,靠近均衡線(旅游景區豐度百分比等于旅游資源豐度百分比),說明這幾個城市旅游資源利用情況一般,旅游資源基本上被開發,但可能存在開發不夠全面和力度不足的狀況。而溫州、金華、湖州等城市,旅游資源和景區豐度百分比差別較大,說明了這幾個地區旅游資源沒得到全部開發利用。
二、景區開發與資源錯位的原因分析
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受到當地社會經濟條件、區位條件以及當地政府對旅游產業的定位和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制約。
1.經濟實力。地區經濟實力是影響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本省各地經濟水平都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上,然而各地市間的經濟實力差異懸殊。以2008年為例,各地市經濟實力排名為:杭州(4 781.16億元)、寧波(3 964.1億元)、溫州(2 424.29億元)、紹興(2 222.95億元)、臺州(1 965.27億元)、嘉興(1 815.3億元)、金華(1 681.95億元)、湖州(1 034.89億元)、衢州(580.05)、麗水(505.68億元)、舟山(490.25億元)。就絕對差異來說,排名第一位的杭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相當于排名最后一位的舟山市的約9.75倍。經濟實力決定旅游資源的開發及開發程度,這與前面分析的杭州、寧波景區開發與資源條件均衡對應的,麗水、臺州等地區經濟實力相當較弱的城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則是不充分的。
2.可進入性。旅游資源區位的可進入性條件直接影響了旅游景區的開發成本,以及景區運營的利潤前景。因此,旅游資源的可進入性條件是景區開發程度的重要制約因素。通過對近幾年浙江省交通建設項目的分析發現,浙江省省內交通基本形成以杭州、寧波、金華、溫州為重要節點的交通網絡,其中杭州、寧波為最大的交通樞紐中心。而圍繞著這兩大中心的城際交通網絡不斷完善,特別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以及未來嘉紹跨海大橋的建設和城際高鐵的開通,與上海這一重要口岸城市的區位條件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環杭州灣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等城市的交通區位將更加優越。這與本文前面分析的杭州、寧波、嘉興、紹興四地市旅游景區開發同步于資源儲量是一致的。
3.產業地位。杭州市是全國旅游發展的先進城市,更是全省各市旅游業發展的典范。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 [4],杭州市歷來對旅游業的發展高度重視,根據《杭州市政府關于加快杭州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杭州市旅游發展戰略定位為旅游西進和旅游國際化,并進一步推進旅游基礎接待設施和服務功能建設,加大整合力度,加強市場開拓,統一品牌。在2009年,杭州市又率先發行旅游消費券刺激旅游消費,來應對金融危機。與杭州市對旅游業的重視程度以及在一系列旅游發展舉措方面相比較,各地市還有很大差距。
結論及啟示
通過分析得知旅游景區開發與旅游資源的不協調,主要是由于地區經濟實力、可進入性條件以及產業定位所影響的。為了充分利用和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景區的開發質量和經營狀況,各地應充分重視和采取積極措施去應對。
1.加快產業融合。旅游業是關聯性強的產業,與城市建設、交通業、商貿服務業等眾多產業緊密相關。旅游資源和景區開發處于錯位區域的城市,應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以旅游促發展,依托于地區發展來提升旅游資源和景區的開發質量。借本區域的基礎建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完善旅游業的發展。如積極與城建及交通部門合作,充分利用基礎設施條件,降低開發成本;積極和其他服務產業合作,進行聯合營銷,節約資金,提高營銷質量等。此外,要積極拓展旅游產業內涵,加快產業之間的融合,不斷擴充旅游產業的外延,形成大旅游產業的局面。
2.推進區域合作。長三角旅游區域合作已經逐步深化,旅游資源和景區開發錯位地區應把握大區域合作的良好時機,加快與發展較好地區之間的強弱聯合或強弱幫扶,實現依托先進地區帶動落后地區,落后地區延長或豐富先進地區的旅游產品鏈,最終實現互利雙贏的局面。具體上,錯位區域可以從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景區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方面加強與優勢旅游景區的合作,亦可通過加入企業聯盟或行業組織等形式,獲取開發和管理經驗以及提高市場認知度。同時,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發展領先的地區,可從延長旅游線路、組合旅游產品等方面積極帶動落后地區,并在旅游資源開發、景區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最終實現各地旅游產業百花齊放。
3.提升產業地位。浙江省各地旅游業發展均相對領先,旅游業也在國民經濟中了起到了支柱性地位。作為服務業優先發展的長三角各主要城市,旅游業也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根據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旅游業被重新定位為戰略性產業,并要求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各地市應深入貫徹《意見》精神,把旅游業的發展提到更高層面,重視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地位和戰略性地位,加快旅游資源和景區開發,促進旅游業又快又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國忠,馮海霞.浙江省旅游資源地區差異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157-163.
[2]鄧祖濤,尹貽梅.中國旅游資源、區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間錯位分析[J].旅游科學,2009,(3):6-10.
篇4
(一)自然風光優美
湘西旅游資源獨特秀美,境內奇峰獨立,山中有山,融秀美與雄奇為一體,這里巖溶地貌分布廣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華山、不二門、坐龍峽、紅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鳳凰的奇良洞、龍山火巖鄉,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游覽后曾繪畫作詩“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對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評價。
(二)自然資源豐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十分豐富。有維管束植物近4000種,經濟林、用材林、藥材林、果木林等樹種達100余種。僅喬木就有300多種,比整個歐洲的總數還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永順小溪有13公頃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紀植物種類,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庫。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寶貴的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三)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湘西地區不僅有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還有濃郁純樸的民族風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資源異彩紛呈,內涵豐富,并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相互輝映,賦予了湘西旅游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巨大的潛力。
1.湘西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湘西是獨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蘊底深厚的旅游區。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如苗族織錦、蠟染、民族服飾、金銀飾品等都是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豐富遺產。
2.湘西歷史文物古跡,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城內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鎮”的有兩千余年歷史的王村古鎮。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據地舊址塔臥紀念館。
3.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土家族民居吊腳樓,土家族跳擺手舞的擺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鎦子、梯瑪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樂、民間傳說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飾、工藝織錦、刺繡、挑花、竹藤編織、石木雕刻等。瀘溪古老的盤瓠文化、目連戲、花垣苗族的儺文化、苗族工藝蠟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等節日文化,苗族風情濃郁古樸。
4.民族民俗風情:苗族村寨如國家級民俗文化景區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鳳凰山江苗族民俗村、還有鳳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這些民族村寨體現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風格,風俗、生活、服飾、飲食、禮儀等,是湘西最有優勢的人文旅游資源。
二、湘西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構想
湘西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自然、文化等旅游資源,如何有效的保護這些資源,并合理的開發旅游資源是我們應該大力研究的問題,主要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旅游資源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的關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開發旅游資源,以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保護為中心,編制旅游開發的長期規劃。要注意科學合理地利用旅游資源,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從自然環境的特征入手,組織各部門結構人員做好旅游資源的全面調查,進行科學論證,制定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管理與保護的總體戰略規劃。
學習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先進理念,切忌盲目開發與擴大規模。各旅游開發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到國內外的旅游先進的開發地,學習自然資源保護的先進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學習,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環境保護的某一個細節,而應該注重其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的整體關系層面。
成立旅游環境監測第三方機構,獨立于旅游開發部門和政府部門之外,這樣才不會受到旅游開發企業部門的利益驅動,才能夠保持旅游環境監測的客觀性、公正性,做到嚴格監督旅游資源開發的各個環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網絡,一旦出現旅游環境監測問題,以四級標志給相應的部門反饋旅游環境告警信息,提供給旅游開發部門和政府部門決策,旅游環境監測機構有權利對反饋的結果給予考核,如果反饋不及時,不充分的,按照相應的地方旅游環境監測條例給予處罰。
(二)有效地利用市場經濟手段為了保證湘西州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當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的內涵和湘西地區旅游產業特點。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是為不同社會制度服務的。它首先表現為國家可利用經濟的、政治的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其次,使市場競爭對價格、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并且產權關系的界限特別明顯;再次,各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根據的湘西地區市場經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湘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因此,我們應當有效地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實質上就是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合理確定環境和資源的價格,從影響成本和價格,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行為選擇,促進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環境和資源,那么資源環境和服務就會同其他要素一樣.在市場上受到同等對待,并因此確保丁要素配置的經濟有效性。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將環境成本納入各項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改變過去無償使用環境并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經濟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場的方法來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多渠道籌集旅游資源開發資金
旅游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高創匯的產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依靠雄厚的經濟基礎。目前湘西地區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旅游業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資金。為了解決資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爭取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項目資金和國債的支持。二是組建旅游股份公司,實行資本運營,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旅游企業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強融資功能,把旅游業做大做強,使旅游業真正成為湘西名副其實的優勢支柱產業。三是從現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資源開發基金,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促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采取可持續消費方式: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的核心
這是因為不可持續消費方式會引起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的玻壞。因此,要想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可持續消費方式。大量事實證明,中國不能重復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絕對不能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為代價。來換取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消費方式要有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決不能搞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消費資源的高消費。
湘西州本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之一。地區消費方式應堅持可持續方式,同時也應注意對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傳播這種可持續消費方式的觀念。鼓勵旅游者注意環境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健康的消費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質,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
湘西要發展旅游業,人才是關鍵,要提高人才素質,必須培養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須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養基地,建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開放型的辦學模式。同時對現有旅游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進行強化培訓,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升旅游體驗的滿意度,提高湘西旅游產業的服務水平。
三、結語
旅游業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開發而進行的服務性產業,發展旅游業目的是促進旅游地經濟發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但旅游資源開發既要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發展的機會,避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開發和環境污染,又要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產業和旅游資源的各種關系,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湘西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的必然要求。
【摘要】旅游業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開發而進行的服務性產業,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旅游產業和旅游資源的各種關系,提出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湘西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戰略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
湘西自治州屬于亞熱帶山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垂直分布差異十分顯著,生態旅游資源多種多樣,有龐大的植物生態資源和動物資源,整個湘西州可以說是一個初開和尚待開發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寶庫。
【參考文獻】
[1]張坤民.可持續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一、旅游資源非優區產生的原因
(一)傳統資源束縛觀。在中國,旅游業發展尚不成熟,幾十年來旅游產品結構一直是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的單一結構,由此形成了只有具有觀光價值的事物才是旅游資源的片面性觀點,造成衡量一個地區旅游資源是否豐富僅以該地區的資源是否符合觀光旅游者的需求為標準。自然景觀優美人文古跡豐富,具有觀賞價值才稱得上是旅游資源豐富已成為一個傳統標準。而缺少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的地區則被人們認為旅游資源貧乏,成為旅游資源非優區。
(二)旅游開發條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由于旅游資源非優區所處的地理區位受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對旅游的態度等人文因素的影響,使旅游資源非優區不具備旅游所達到的基本外部開發條件或因旅游資源非優區本身景點分散,資源品位較低,數量較少,總體條件較為遜色而難以產生達到門檻游客數量的旅游吸引力,因而成為旅游資源非優區。
(三)資源組合狀況。旅游景點、景區開發是否成功,旅游業發展能否興旺及興旺的程度,不僅取決于景區資源的絕對價值,更取決于資源的相對價值,即該地在空間位置中與臨近區域資源的組合關系。有些旅游景點、景區由于周邊其他景區資源組合出現抑制或替代的問題,影響到其市場機會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旅游區淪為旅游資源非優區。
(四)宣傳營銷力度。對于旅游宣傳來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很多景區旅游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由于旅游促銷意識薄弱,促銷力度不夠,而且宣傳形式單一老套,很難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和興趣,旅游市場規模小、效益少、旅游開發難成功,因而,盡管旅游資源豐富,還是擺脫不了淪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尷尬境地。
二、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條件分析
(一)具有相對優越的旅游資源。旅游業是一種資源依托型的產業,旅游資源本身的品位是旅游行為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旅游資源非優區并非沒有資源,而是指與優越的資源相比,非優區的資源品位較低,數量較少,總體較為遜色。但非優區內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同等劣質的,其中也會有相對較強吸引力的資源“亮點”。對于大多數旅游資源非優區來說,沒有一定的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進行旅游開發是難于實現預期目標的。
(二)具有堅實的經濟后盾。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行業,涉及面極廣,對旅游業的開發不僅僅只包括對旅游區的開發建設,還應包括地區旅游的整體環境如交通、通訊、文化娛樂、社區環境等配套設施的開發建設, 交通條件的改善與旅游區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與完善對旅游資源非優區的開發至關重要,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投入。從供給方來看,發達的地區經濟能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必需的交通條件、接待服務設施、通訊設施、財力資源和服務管理能力,非常有利于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從需求方來看,經濟狀況決定居民的出游力,經濟越發達,出游力越高,旅游需求越強,則位于這些地區附近的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價值越大。
(三)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部門對本區旅游業發展的支持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旅游發展的保障力量。在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過程中旅游規劃、旅游管理、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地的宣傳促銷等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政府主導。政府具有動員全社會資源和宏觀調控與管理的功能,它不但能為旅游資源非優區搭建發展平臺,還能夠為其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另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這些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與幫助。所以要想開發旅游資源非優區,就必須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河源市旅游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良好交通狀況。近年來,河源市交通狀況大為改善,交通十分便利。貫通我國南北的第二條交通大動脈京九鐵路,斜穿廣東的廣梅汕鐵路,均在河源市境內通過并接軌,205國道、105國道貫通本市,東江水運上至龍川,下通惠州、東莞、廣州。河源市距廣州198公里、距深圳163公里、距東莞183公里、距汕頭396公里,已全面形成一個兩小時的經濟圈。
(二)產業比較優勢。河源市作為廣東省一個貧困的山區城市,國民經濟一向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因此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發展回歸自然、回歸生態的綠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河源可以將旅游業作為促進整個社會發展的突破口與切入點,帶動河源經濟的全面振興與發展。
(三)客源市場條件。根據河源市所處的客源區位來看,河源的客源主要是省內游客及少數省外游客。廣州市、深圳市到河源僅兩小時分鐘的車程,河源市處于珠江三角洲居民周末休閑旅游圈內,今后河源市將是珠江三角洲市居民的假日主要休閑地。珠江三角洲市民將成為河源旅游客源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源旅游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四)產品競爭優勢。目前河源市推出的旅游產品大多是單一結構的旅游產品,或是人文旅游資源或是自然景觀資源,而很少有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的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河源客家文化特色與自然山水風光于一體的資源組合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具有旅游開發的可行性。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河源具備旅游開發的內外部條件,因而其開發是可行的。對旅游資源非優區的研究,有助于增強中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是實現旅游資源非優區良性發展,貫徹中國旅游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黃郁成.《新概念旅游開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王衍用.區域旅游開發戰略研究與實踐.《經濟地理》,1999年第(1)期116-119頁.
篇6
【關鍵詞】旅游經濟 區域 非均衡
一、旅游經濟非均衡發展的理論闡釋
旅游業的范圍和結構層次。目前,學術界對旅游業的概念尚未定論,對旅游業的范圍也莫衷一是。世界旅游與旅行理事會指出:“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娛樂、餐飲等服務以及為這些服務提供服務的單位、部門。”筆者認為,旅游業體現的是人們的需求,是指滿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需的各種產品的部門、企業集合。旅游業的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旅館業、景區、旅游車船公司等與旅游直接相關的核心層;航空公司、餐飲等相關層;商貿、文化、金融等社會支撐體系。
中國旅游經濟的增長極。增長極理論。佩魯第一次提出增長極概念,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可能完全平衡,平衡是相對的,非平衡戰略將帶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這對旅游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以云南省為例,其把旅游業當作增長極,帶動了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中國旅游經濟的增長極。所謂增長極是指未來吸引投資的城市和區域,應采用旅游創匯及其增長率開展研究。同時,定義增長極仍須滿足以下條件:旅游創匯增長率≥全國同期增長率;期初旅游創匯水平>全國平均值;旅游創匯增加額>全國平均值。第一點是增長極的基本規定,第二點是為了排除特殊情況,第三點是衡量區域旅游對全國旅游增長的貢獻。此外,還可以用人均指標印證增長極。
二、影響中國旅游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因素
資源稟賦。察觀現實,我國不同區域之間旅游資源的差異相當明顯,旅游資源的差異是導致旅游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制約了旅游業競爭力的提升。從全國來看,南方旅游資源優于北方。最優旅游資源是華東地區,次之為華北地區,這些地區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是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近幾年,旅游資源“非優區”受到特別重視。很多學者認為,發揮地區特色,經過合理開發,“非優”也可以變為“優區”,如深圳就是采用人造景觀的方式,成為優秀旅游城市。總之,旅游資源具有比較優勢,決定了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深刻影響著一個地區旅游業競爭能力。
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關系區域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大事。旅游交通發達,既可以改變區位條件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增強景區的可進入性,不斷吸引更多客源,不斷優化客源的市場結構。從空間理論來看,區位是發展區域旅游業的關鍵因素。路大道認為,我國條件最好的地區是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條件次之是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一言以概之,我國旅游業發展狀況與區位條件狀況相一致,旅游市場實際占有率與區位、資源相一致,其中,區位因素更加重要。
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動決定著經濟、產業發展狀況。經過改革改革30多年的戰略調整,西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但不論是速度,還是指標,與東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部分,其發展更需要交通、餐飲等其它第三產業的支撐。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旅游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結構較為合理,有效地促進了旅游業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制約了產業規模,限制了旅游業發展,使得東中西地區旅游業差距不斷擴大。總之,區域產業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旅游經濟空間的差異。
三、實現中國旅游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構建旅游產業新布局。旅游產業布局模式的選擇。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應構建“以點帶面、縱深輻射、區域聯動”的區域旅游業發展新格局。要以中心城市為增長極,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支點,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干線,建立特色鮮明的旅游區,實現區域聯合發展。
落實區域旅游合作戰略。切實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共同旅游資源為紐帶,取長補短,提升區域旅游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打破同質化發展模式,加強溝通和協作,實現互補互利,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
突出區域旅游業特色。旅游資源不是決定旅游業發展的唯一因素。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業,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要利用好現有資源優勢,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交通條件,加快重要景點機場建設。建立現代化通信設施,發揮光纜干線作用,擴大移動通訊覆蓋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非優區”要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促進商務、會展、等新型旅游業態發展,以彌補旅游資源欠缺,促進特色旅游業快速發展。在一方面,旅游資源落后地區,要找準定位,發展原生態旅游,在“新、奇、特”等方面下足功夫,增強景區吸引力,不斷改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旅游業健康發展。
合理選擇區域支柱產業。深刻認識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形成機理。受資源稟賦、交通、地區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旅游業發展呈現非均衡特點。非均衡增長未必是壞事,關鍵在于度,在于實現地區與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所謂協調發展,不是讓各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一致,而是讓各地區認識到支撐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業發展規劃。
區域支柱產業的選擇。支柱產業的選擇標準有四點:較高的專業化水平;能主導地區經濟發展;與其他產業關聯度高;代表區域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全國多數城市把旅游業列為支柱產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區都符合把旅游業列為支柱產業的標準。倘若嚴格依據標準,僅有9個省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定位相一致。因此,要理性選擇區域支柱產業,不能盲目跟風發展旅游業。要推進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的制定,按照“環保領銜、文化為魂、創建精品”的原則,編制《旅游經濟區域發展專項規劃》。促進旅游產品合理開發,設計反映當地文化內涵的商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場。促進旅游資源的整合優化推進生態旅游發展,促進文化與旅游相融合,促進旅游業文化內涵的提升,使得旅游業真正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篇7
隨著現代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旅游文化正成為旅游業中備受關注、具有全局意義的要素。實踐表明“,舉凡旅游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游文化取勝。”奧地利的旅游,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著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未來的旅游業的競爭也勢必是旅游文化上的競爭。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大力發展和創新旅游文化也成為了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陜西省是全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有著巨大的潛力。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旅游業也是陜西“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面對機遇與挑戰,陜西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加速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要以旅游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出了“西部大開發,旅游應先行”的鏗鏘之音。另一方面,作為旅游資源大省的陜西,旅游文化的競爭力又與國內其他旅游業發展較快的省份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發展中存在著思想觀念保守、產業結構不合理、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力度不夠等諸多問題,難以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市場魅力,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旅游發展,文化先行”戰略背景下,陜西省政府明確,要“加速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應當在建設旅游文化上下功夫,重點突出旅游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物產、特色景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地域史化、流行文化、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等文化內容。
2生態美學與旅游業的內在關聯
旅游資源區別于其它資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學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旅游,就是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態美學是在生態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新興學科,是美學與生態學結合的產物,其著眼于生命體之間,乃至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間的和諧之美,強調自然與人交互感應、“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諧相處,是一種具有整體性、互惠性且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美學。生態美學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首先生態美學的理論內涵與旅游活動的動機、目的和周期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態美學的核心理念是營造審美的生存狀態,而旅游者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旅游者要對旅游活動中的一切審美對象都必須保持“親和”的非功利的審美心態,欣賞而不據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傷害,這又與生態美學的核心思想———“親和”萬物是一致;此外旅游業的“求美”、“審美”核心文化特點決定了它必須緊密依靠生態學和美學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態學和美學思想的生態美學可以并且理應成為當代旅游活動開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態美學觀亦將是適合旅游業發展實際的科學發展觀。結合我省旅游業發展現狀,無論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項目,還是生態性的旅游項目、度假性的旅游項目等,首先都存在一個文化內涵的問題。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態美學內蘊與地域特色的陜西旅游文化內涵,一方面要樹立起“以生命為根本”的生態旅游倫理意識、“天人合一”的生態旅游審美觀、自然美為審美最高準則的審美觀、“取之有度,用之以時”的生態旅游開發意識以及人與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旅游觀念等;另一方面開展自然生態對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頗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陜南秦巴山地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關中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陜北黃土人文旅游資源,延安、照金紅色革命歷史旅游資源等等諸多實例考察分析,從而提升區域旅游資源的市場價值和景點景區檔次,推出并打響品牌,增強旅游競爭力與可持續性發展。
3堅持生態美學觀建設陜西旅游文化的現實意義
篇8
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旅游環境觀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增強法制意識。雖然我國《旅游法》尚未出臺,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公路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旅游開發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要嚴格貫徹執行。比如,任何旅游景點的開發,必須要先修路,路的設計應考慮旅游資源的保護;路渣極其他建設垃圾的處理,必須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環境標準。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在空氣、水源、噪聲等多項技術標準中,對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保護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旅游法規和規劃,科學開發,依法管理,嚴禁“三無”(即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指亂分地、亂尋址、亂建造)建設。另外,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出臺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完善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高效運作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建立支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證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組織保障體系和良好伙伴關系。
篇9
【關鍵詞】 旅游資源 因素 措施 保護 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旅游市場迅猛增長,迅速成為世界重要客源輸出國,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國的地位,將來還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場。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將強化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潛力投資地形象。按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游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游人次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游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強國。
一、旅游資源保護的意義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開發與利用的基礎,是構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業的發展。然而,旅游資源在經過開發成為旅游產品后,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嚴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資源的“重復使用性”,從而減弱旅游資源對旅游市場的吸引力。旅游資源的保護,不僅包括旅游資源自我保護的需要,使之不受損傷、破壞,而且還涉及周五環境的保護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并視其為旅游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旅游資源作為開展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規模、特色及保護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發展總體水平。因此,要不斷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我國雖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人均旅游資源卻相對短缺。不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不但起不到無煙工業的作用,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可持續理論要求我們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續的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利用的永續性為目標,盡可能地推遲其枯竭時間。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
旅游是一種產品,可持續旅游是一種理念。可持續發展思想起源于生態環境領域,真正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的經典定義,是在198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得到公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態良好和諧的發展道路。
“Globe’90”國際大會提出的可持續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增進人們認識旅游對環境和經濟的理解,促進旅游公平發展,改善旅游接待區的生活質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保護旅游開發賴以存在的環境質量。其核心是確保從事旅游開發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為滿足旅游需求而進行旅游開發的可能性。
三、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
旅游資源破壞的原因有自然災害,如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水火災害等)、氣象災害(風蝕、水蝕、日照等)和生物災害(鳥類、白蟻等)。旅游資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外,人為因素是導致旅游資源破壞的主要因素,有時超過自然力的破壞程度,甚至是毀滅性的。旅游資源破壞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設性破壞。建設性破壞主要指工程建設、市鎮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的規劃不當,導致資源被嚴重破壞。如直接拆毀或占用文物古跡,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等;在旅游區內的建設不當,破壞了旅游區周圍景觀的和諧及古建筑的風格意境,添加了與景觀及旅游環境不協調的設施,破壞了景觀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設中的“三無”(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亂分地、亂選址、亂搭建),對文物古跡及環境破壞更為嚴重。南京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在1995年對中山北路、中華路等主要道路拓寬的工程中,砍去了數百顆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國梧桐。
2、生產性破壞。生產性破壞指工農業生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對旅游環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區周邊各種工業的發展,給旅游區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不當的農業生產操作,砍伐樹木、濫采亂挖等,嚴重破壞植物資源和旅游用地資源。如享有三國古城美譽的湖北某風景區,既有優美的自然風景,也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但景區周圍的工業生產使景區烏煙瘴氣,工業污水破壞了水質,嚴重影響了景區資源。
3、旅游開發與規劃不當造成的破壞。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規劃不當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旅游景觀,失去旅游資源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傳統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驕傲,已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國后,為興建國際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設,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態,其景觀價值和歷史價值已大打折扣。近年來,如何保護好北京的歷史文化,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4、游客本身的破壞。旅游活動的開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資源的損壞與衰敗。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區的承載負荷,游客的不良行為和保護資源意識的淡泊也是導致破壞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壞樹木,部分素質低下的游客對文物古跡的亂刻亂畫造成的資源破壞,使旅游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斷踩壓,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生長;景區的超負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對人文旅游資源而言,旅游活動的開展也會導致人文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特質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費、衣著方式等現代生活習慣,會同化邊遠地區的民俗風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個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帶來的破壞。旅游資源是誘發旅游者出游動機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國的法律,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是旅游資源的主人,即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由于長期實行的條塊分隔的資源管理模式,幾乎每一個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對旅游資源擁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權和使用權。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數旅游者的旅游區,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它們分別歸屬建設部、林業部、國家環保局、國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廟道觀等則分屬國家宗教協會管理。在一些鄉村地區,風景資源及其所在的山體、水體、土地、森林等屬于鄉村所有。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了村莊、鄉鎮自行上馬,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定位,出現了破壞風景資源的不良現象。
目前,我國的旅游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屬不同的部門,甚至一個旅游區由幾個部門管理,多頭領導,在旅游資源的管理上顯得比較混亂。管理機構和人員調動的不穩定性,使旅游區的管理制度難以繼續實施,旅游區資源的管理十分復雜,具體執行經營管理職責的企業也難有作為。如擁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區,從過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門庭若市到現在的門可羅雀,除了受宏觀因素的影響外,與管理經營機構的變動、現有規劃不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關系。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具體措施
1、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法律法規為保障。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已經在世界各國引起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頒布、實施的旅游市場法律法規40多個。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中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所作的規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強調了保護自然文化珍品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上述各項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將保護旅游資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技術保護為保障。隨著我國旅游業向更大的規模、更高的層次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項目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形勢要求政府與企業在更高的水平上嚴格保護旅游資源,技術保護因此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重視與運用。為此必須構建包括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監管機制、創新機制在內的技術保護管理機制,以確保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科學維修歷史文物古跡,對景區進行科學的技術手段跟蹤測量,利用專業手段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這些方法和措施對于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要。
3、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行政保護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和方針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權限,對資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護工作的有關活動進行行政干預,以保障旅游資源的良性循環。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資源保護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旅游資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規劃的編制、資源保護方面與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從保護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實行統一的規劃與監督。
4、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規劃保護為保障。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一般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園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風光為主要風景要素的旅游區。合理開發和規劃,保護原始的、零度的風景應當成為這類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點正陷在高樓、違章建筑的重圍中,整體景觀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何使景點能突出“重圍”,使周邊環境更協調,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有專家指出:問題的出現首先是規劃,應采取果斷措施,對違法建筑該拆的就拆,該鏟的就鏟,為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制定切實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旅游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不適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規劃保護和法律保護一樣,同屬于旅游資源保護的指導性方法。對旅游資源進行整體的、有條理的的規劃是必要的,大眾旅游使一些政府認識到旅游的經濟優勢,認識到必須促進機構性和協調的旅游規劃,在規劃方面應該考慮全面的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5、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教育保護為保障。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或根本沒有資源保護意識,是造成旅游資源人為破壞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類型受職業、年齡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不同素質的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不一樣。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不斷增強旅游經營者、民眾和游客的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發動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參與到資源管理中,是有效保護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旅游教育,喚起他們保護資源、參與資源管理的責任意識,減少人為破壞;另一方面通過對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覺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可以減輕環保人員的工作壓力,這種與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旅游資源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宣傳方式,提高旅游者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意識,做到全民參與。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宣傳保護旅游資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質,共同維護,使寶貴的旅游資源免遭摧殘。
【參考文獻】
[1] 盧麗蓉、金麗:全國導游基礎知識[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2] 金麗娟:旅游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教育導刊,2005(6).
[3] 劉又堂:旅游學概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劉愛玲:綠色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弊端;對策
1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
旅游業是資源依附性很強的產業,生態資源是旅游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與人文環境的質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條件,一個整體自然風光美好、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區,會給帶來游客種種美好感受。但近些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盡可能快地發展當地經濟,想方設法進行招商引資,卻不能對當地的旅游進行很好的規劃,更沒有考慮怎樣保護旅游資源,甚至熱衷于在保護區內大興土木,筑路修橋,架設纜車索道,興建娛樂設施,甚至引入房地產等等,這種過度開發旅游資源的行徑導致不可再生資源和生態環境發生日益惡化趨勢,嚴重影響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導致甚生態環境失衡,毀滅祖輩留下的燦爛歷史文化遺產。
環境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關系密切,而又相互沖突,相互矛盾。旅游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以環境保護的為前提,旅游區景觀被精心保護,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形成良性循環狀態,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持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旅游景區的持續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因此,旅游開發必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和環保旅游,才能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發展。
2 旅游資源開發容易破壞的生態環境
2.1水體容易遭到破壞
在自然資源景區,水體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區的興建、旅游區日常經營產生的廢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亂扔垃圾以及毀林開荒導致水流失等情況,都能對旅游區的水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嚴重破壞。
2.2 土地容易遭到破壞
旅游區的植被破壞是導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亂砍伐景區的原始森林、景區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亂攀亂折樹木等等,都會對景區的植被造成破壞,導致景區的水土流失。
2.3 空氣與噪聲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區旅游,必須要乘坐相關的交通工具,景區勢必要來往大量的車輛,各種車輛的尾氣排向景區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對景區的植被帶來極大的危害。同時,車輛的鳴笛噪聲、景區內商販的高聲叫賣、一些大型文娛活動也給景區帶來噪聲污染。
2.4 人為破壞旅游資源
人為破環旅游資源具體表現兩點,一是類似旅游者、旅游建設等旅游本身對景區的的破壞,譬如游客的超負荷活動、游客故意破環旅游資源、景區的一些破壞性建設等。二是景區周邊的經濟對旅游資源的污染與破壞,譬如景區急功近利的亂開發行徑、一些文化藝術生產活動。景區周邊興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廠排放的廢棄物等等。
2.5 景區文化遭到破壞
人文旅游資源景區最大的看點就是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景區的開發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給景區特色的人文資源帶來消極的影響。
3 我國旅游環境保護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來,我國旅游高速發展,一些景區受人口眾多、環境壓力巨大等因素的影響,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十分突出,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旅游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環保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在對旅游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3.1 旅游環境法規制度不完善
1985年我國國家旅游局才起草了旅游法草案,正式將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這部草案雖然經過十五次易稿,但仍然不屬于專門的旅游環境保護法,在環境保護上,我國在立法上雖然進步很快,但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方面的管理上仍然不完善,譬如旅游景區不按規定程序辦理有關環境保護手續就大肆興建眾多基礎建設項目、旅游區的一些重點項目建設得不相關部門的監督等等。
3.2 旅游景區過度看重產值而忽視環境
旅游景區要保護和改善環境,必定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但許多地區的旅游景區目光短淺,不顧中央反復強調環境的重要性,過度重視眼前利益,對景區的保護性投入很少,這種犧牲長期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給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3.3旅游景區景點管理缺失
旅游景區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和載體,而當前我國很多旅游景區缺乏對旅游景區科學的綜合規劃及管理,其景區的開發與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管理、日常經營管理等方面管理有時不到位。譬如對景區內的商販攤點缺乏有效管理、對一些游客在景區進行宿營、野炊等活動不能及時制止等等,這些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4環保經費投入不足
當前,我國各級財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投入的保環專項經費與業務費用不足,由于環保部門一些工作上開展不足,一些環保費不能按規定得以征收,同時大量存在治理污染上,欠帳較多的現狀,這樣就造成眾多環保治理項目得不到資金保障,一些環保項目得不到實施,長期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3.5 旅游景區居民生態意識薄弱
我國大量的風景優美的旅游區都處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位置偏僻,經濟不發達地區,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比較原始,其居住地成為旅游景區后,很多居民們生態意識很薄弱,沒有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譬如獵殺景區以及周邊的一些動物,當作旅游紀念品賣給游客來獲得經濟收入。
- 上一篇:運動康復學
- 下一篇:小學道德法治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