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域文化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域文化的含義

篇1

關鍵詞:翻譯 日語借詞 語言文化 主體性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以交流為目的的語言活動,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行為。由于語言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而翻譯是在兩種語言間進行的,在轉換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語言信息的不對稱。解決這一問題,就不可避免地要引進外來詞。翻譯外來詞的方法包括音譯法、意譯法、音譯兼意譯法等,日語由于其自身詞匯中包含漢字詞匯,所以主要以日語借形詞為主、音譯詞為輔的形式被引入漢語。漢語在吸收日語借詞的過程中,漢語詞匯和語法(本文主要論述構詞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由于語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載體,它在進入目的語前勢必會受到文化沖擊,而在兩國文化碰撞中,目的語文化必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國內對日語借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上,在語義變化這一角度上又主要集中在中日同形異義詞上。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來探討翻譯(日譯漢)對目的語(漢語)的影響。其中語言影響以日語借詞為主要分析對象,包括詞匯和構詞法兩個方面;文化影響以文化翻譯派的理論為依據進行論述。同時,基于這兩種影響,筆者嘗試論證譯者的主體性對翻譯結果的影響。

二、經翻譯產生的“借詞”對目的語語言詞匯的影響

借詞是兩種語言在發生接觸時,“異”的因素融入目的語語言最直接的方法。①日語借詞被吸收入漢語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古代漢語時期,這個階段的日語借詞主要以音譯漢字詞的形式出現;第二階段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強國之路,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極力推行學習日本,由此掀起了吸收日語借用詞的第一次;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隨著1972年和改革開放,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交流愈加頻繁,形成了漢語吸收日語借用詞的第二次。《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收錄了889個日語借詞。②《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增收了“刺身、定食、壽司、天婦羅、榻榻米、通勤、手賬、數獨、新人類、宅急送”等日語借詞。

不可否認,日語借詞在融入漢語的過程中,擴大了漢語詞匯量,增強了漢語的表現能力。下面將主要探討日語借詞對同形的漢語詞匯在語義轉變、舊詞復活和語義擴大、詞性改變上產生的影響。

(一)日本詞匯的譯入

1.日語音譯漢字詞

日語音譯漢字詞是指日語利用漢字的發音來音譯西方外來詞所產生的詞匯。例如“硝子(glass)、曹達(soda)、瓦斯(gas)、戈羅嗎(grammar)”等。隨著日本對漢字使用提出硬性要求,日語外來詞不再用漢字來音譯外來詞,而采用片假名來標示,上句所列單詞依次改為“ガラス、ソーダ、ガス、グラマー”。

以上所列的“曹達、瓦斯、戈羅嗎”等詞雖然也被直接引入漢語,但是它們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漢語自創的意譯詞取代,它們分別是“蘇打、煤氣、語法”等。

由此可以發現,音譯詞并沒有對漢語產生持久的影響,這是因為漢語是表意文字,音譯詞只表示發音,與意思的關聯性較弱,不易理解詞語意思,因而接受度較低,最終不能固定到目的語——漢語中。

但是,如“卡哇伊(可愛)、歐巴桑(中年婦女)”等目前廣泛使用的日語借詞,是中國利用漢語發音對日語單詞的音譯詞,主要流行于年輕人中以及網絡上。這類詞匯從字面上看不利于其他年齡段人的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當今社會互聯網信息傳播迅速,人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變強,假以時日,這類詞能否固定到漢語中,恐怕不能馬上蓋棺定論。

2.日本“和語”和“國字”的引入

和語是指原本就存在于日語中的、不是從國外引進的日本固有詞語,并且這類詞都發訓讀音。漢語中引入了不少和語,如“立場、取締、廣場、場合、見習、組合、手續、打消、入口、出口、借方、貸方、讀物、小型”等。

日本模仿漢字構詞原理獨自創造的字被稱為國字。《現代漢語詞典》(2002)收錄了部分日語國字,如“働、畑、辻、畠、腺”。特別是“腺”這個字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為人們熟知。

(二)舊詞復活

眾所周知,日語文字形成受漢字影響頗深。明治以后,日本開始直接從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學習新的知識,并利用漢字來創造新詞匯。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中國通過日本學習西方文明,這些詞又逆輸入中國。據沈國威統計,《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中,889個日語借詞中有64個詞是漢語固有詞。③有學者稱這種詞形與古漢語相同的詞為“回歸詞”,筆者認為這些詞詞義上出現改變,因而本文將這類詞劃分在日語借詞中。

部分復活舊詞在保留古漢語原有意義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含義,也有語義發生較大改變的。試舉例如下:

經濟 《宋史·王安石傳》:“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指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動詞,以下用V表示)。現指社會生產關系總和(名詞,以下用N表示)。

文化 最早出現于劉向的《說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在古漢語中“文化”是指“文治和教化”(V)。現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N)。

物理 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淮南鴻烈·覽冥訓》,“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古漢語中指“事物之理”(N)。現指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N)。

教授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詩。”古漢語中指傳授知識(V)。現指高等學校中職別最高的教師(N)。

博士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古代指專門精通某一學問或傳授經學的官名(N)。現指學位的最高一級(N)。

此外還有“料理、寫真、知識、主食、保險”等詞。由此可以發現,這一類詞義發生轉變的日語借詞詞性大部分發生了改變,并且主要體現在動詞名詞化上。

近年也出現了名詞動詞化現象。如:一天到晚宅在家里。這里“宅”指待在家里不出門(多指沉迷于上網或玩電子游戲等室內活動)。

三、經翻譯產生的新構詞法對目的語語言的影響

一般認為,語法包括句法和詞法兩部分。漢語的詞法結構與句法結構一樣,都具有語法性質。日語漢譯過程中,中國人創造出新的詞匯,像介詞“關于、基于、對于、由于”等,動詞“認為、成為、視為”等,這些詞的產生,對于漢語文體、句式的表述等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詞匯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音節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日語借詞中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詞匯的大量譯入,彌補了古漢語的不足。雙音節詞,如“克服、經濟、內閣、權威”等。三音節詞,如“教育學、唯物論、人力車”等。四音節詞,如“人文主義、民族問題、無產階級”等。無音節詞,如“日和見主義”等。

(二)前綴、后綴的詞綴化構詞法

漢語的構詞成分以音節作為基本單位,而漢語的語素大多是單音節的。該特征決定了“漢語缺少印歐語那樣的前后綴”④。漢語詞匯雖也有前綴、后綴的構詞法,如“阿~、老~、~子、~兒、~頭”,但很不發達。日語借詞的引入,豐富了漢語詞匯前綴、后綴的構詞法,使漢語表達更為活潑,意思更為簡潔。

以前綴為例,包括以“副~、準~、超~、真~、泛~”等為詞頭的構詞。以后綴為例,王立達(1958)曾概括了15類,即以“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點、觀、線、論、率、法”等為詞尾的構詞。除此之外,后綴還有“流、場、面、桑、中、裝、族、控、賞、男、女、系、向、熱、風”等。

漢語根據這些詞的特點,也創造了一些后綴,如“~哥、~姐、~奴”等。以“奴”為例,指失去某種自由的人,特指為了償還貸款而不得不辛苦勞作的人,含貶義或戲謔意,例如“房奴”。

(三)動補結構的新詞

日語借詞中包含大量的動補結構新詞。這類詞的特點是第一個詞素表示動作,第二個詞素表示動作的結果或趨向,如“擴大、加強、提高、改良、改善、革新、糾正”等。漢語原有構詞中也有此類結構,如“打翻”,但第二個詞素表示直接結果的情況較多,表示趨向的情況較少。而清末明初出現的動補結構新詞中,第二個詞素表示趨向的情況明顯增多。

四、翻譯對目的語文化層面上的影響

法國翻譯學家亨利·梅肖尼基于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系,提出了翻譯的文化意識,將語言與文化置于同一的“歷史性”中加以考察。從文化的角度審視翻譯的研究,重視文化在翻譯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這就是翻譯研究中的“文化轉向”。文化轉向促進了翻譯文化觀的確立,使得我們能夠認識翻譯的文化本質,以廣闊的跨文化視界,從文化交流與發展這個高度來理解翻譯活動,闡釋翻譯活動的本質,界定翻譯的作用。翻譯不是一個從文本到文本的翻譯過程,因此我們的研究也要跳出以往較為狹隘的文本對比視野,從歷史、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去認識翻譯活動,解釋翻譯現象。

如前所言,借詞是一種語言系統對另一種語言系統某些詞匯的吸收和利用。同時,借詞的引入也伴隨著出發語文化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與傳播。換句話說,通過翻譯這一行為,借詞中包含的出發語文化間接影響目的語文化,而它的接受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最終被固定到目的語語言系統中。可以說,借詞不僅是出發語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目的語文化的拓展。

日語借詞中包含了大量代表日本文化的元素,如“歌舞伎、榻榻米、能樂、天皇、壽司、刺身”等。這不僅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對他國文化的包容,而且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跨文化交際的實現提供重要保證。

五、翻譯過程中作為譯者的影響因素

正如前面提到的,漢語側重從意譯的角度解釋外來詞。意譯是漢語引進外來詞的主要方式。意譯利用漢語的構詞材料翻譯外來詞,通過潛在聯想盡可能重現原詞意義。音譯向意譯的過渡不僅體現在縱向上,而且體現在橫向上。有時外來詞兩種形式并存,但是最終只剩下意譯詞匯,這其實反映的是目的語環境下的文化態度和認知模式。從本質上講,在譯介外來詞的過程中,用本民族語言的人對于語言接觸而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外來詞實際上是按目的語社會的文化認知心理去進行譯介的。而這種過渡反映了漢民族強調主體意識的文化認知心理。

譯介新的外來詞的過程包括理解和再表述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通過對譯者的心內辭典中已有的外來語詞和目的語詞進行選擇和重組。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對目的語和出發語語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心理意象,隱喻和轉喻等認知能力和模式等對翻譯結果(包括翻譯文本在目的語環境的接受度,目的語語言、文化的影響等)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借用外來詞(借詞)不僅是語言、文化的問題,還同心理認知因素有密切關系。

袁筱一(2011)用一條簡化的線性鏈來描述翻譯活動過程中所遇到的基本因素:

出發語文本—————譯者—————目的語文本

(出發語語言)—(作為讀者之一的譯者)—(目的語語言)

(出發語文化)—(作為創作者的譯者)—(目的語文化)⑤

由此可以看出譯者選擇的主體性對目的語的語言、文化都具有影響。出發語語言、文化對目的語語言、文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譯者這一媒介實現的,因而譯者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具備充足的知識背景、選擇何種方法進行翻譯等,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這就要求譯者根據語境背景,在音譯法、意譯法、音譯兼意譯等諸多翻譯策略中選擇最佳譯法。從短期看,這關乎譯本在目的語環境的接受度;從長期看,這關乎目的語語言、文化的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翻譯過程中,源語和目的語顯然不可能是完全一一對應的,在這種情況下,常常采用引入外來語來解決。日語借詞(翻譯結果之一)從語言和文化這兩個方面對目的語(漢語)產生影響:語言上表現為詞匯和構詞法這兩個方面,豐富了漢語的詞匯量和表現力;文化上體現了異文化的接受,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實現。基于翻譯會對目的語語言、文化帶來影響,譯者主體性在源語到目的語這一轉換過程中也會影響目的語語言、文化對源語語言、文化的接受。

注 釋:

①袁筱一,鄒東來.文學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97.

②轉引自鄭美花.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D].延邊:延邊大學,

2010.

③轉引自鄭美花.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D].延邊:延邊大學,

2010.

④楊錫彭.漢語語素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1.

⑤袁筱一,鄒東來.文學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10.

參考文獻:

[1]劉正埮,高名凱等.漢語外來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2]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匯[J].中國語文,1958,(2):90.

[5]黃鶯.論日語借詞對現代漢語及日語教學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99~102.

[6]周玉琨.論由漢字帶來的漢語日源外來詞——日語借形詞[J].漢字文化,1998,(4):18~22.

[7]楊茜.外來詞:異質文化傳播和融匯的一面鏡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2):73~74.

[8]黃麗媛.漢語新詞中的日語借用詞——以改革開放后的新詞為中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9]季慶芝.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反輸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篇2

1.1地域的含義

地域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與范圍。

(2)每個地域的內部都包含一定的相似性與連續性,不同的地域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3)每個地域都具備符合自身的獨特文化。

(4)不同的地域之間相互影響。由于地理區域的不同,導致每一個區域都具備獨特的政治、環境以及風俗等。

1.2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映,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所以,文化包含了有意識形態部分,例如,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同時也包含了非意識形態,例如,自然科學或是地理環境等。文化主要是由人進行創造的,屬于社會實踐中的產物,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

2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表達原則

2.1獨特性原則

設計師在對園林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如果想要對地域文化進行表達,就需要注意當地的傳統文化、歷史建筑、風土人情以及建筑風格等因素,同時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獨特性,這樣設計出的園林景觀才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2.2整體性原則

設計師在實施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環境因素,同時根據其客觀規律,將園林景觀中的人文、自然以及生態等方面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之間的協調性。

2.3可持續發展原則

(1)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歷史遺跡的合理建筑和開發,促進歷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需要合理利用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物質以及能源,做好科學規劃,保證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園林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3.1地域文化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要創作素材

由于設計園林景觀的時候需要結合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其設計的對象與方式會因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所以,在對園林景觀進行設計時,具備獨特性的地域文化便成為了設計師設計園林景觀的創作素材,設計師將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以及人文歷史在園林景觀中展現出來,提高了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性。設計師如果想要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的園林景觀,就需要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和挖掘,這樣設計出的園林景觀才能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2園林景觀設計是地域文化發展的主要載體

地域文化具備獨特性,能夠經過園林景觀所展現的美而體現出來,主要表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思想。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在了解和采納當地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加入現代文化設計手法,促使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不僅具有歷史性,還具有時代性,從而吸引眾多游客的眼球,讓游客在游覽園林景觀時能夠感受到當地的地域文化,從而對當地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所以,園林景觀設計是地域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4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達方法

4.1對地域傳統進行適度保留

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可以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將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適度的保留。在具有歷史性和典型性的傳統園林景觀中,由于保留傳統設計的方法比較簡單,同時協調性比較高,效果也比較明顯,對景觀環境的破壞度較小,所以,具備較高的利用價值。

4.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其對具備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收集和整理也是表達地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經過對比將典型的元素符號進行抽取,凸顯出當地傳統的習俗文化。這樣的表達方式需要對元素符號,以及對傳統建筑或是民俗文化的重視,這些都可以通過當地的建筑物或是小品等展現出來。

5結語

篇3

地域文化符號作為某一區域長期以來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積累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體系,其中融合了各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特點、思想觀念以及精神內涵,如何將這一文化符號充分運用到現代產品的設計當中,也成為了當今產品設計者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以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在對符號的基本概念進行分析之后,逐步將地域文化符號與現代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地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運用以及價值體現,為現代產品設計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地域文化;符號特點;現代產品

1地域文化符號的基本概念

1.1“符號”的基本概念

符號主要是通過簡單的形式對復雜的事物進行表現,以具象的事物對抽象進行展現,是人類對事物進行重新認識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信息表現的外在形式以及物質展現的重要載體,其代表著某一事物,并承載著一定的含義及內容,用來指稱或者代表其他事物,使得人們的思維以及語言交流都離不開它,從而成為人類認知活動的重要手段。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它承載著對信息儲存以及記憶的重要功能,同樣也是對人類思想情感進行展現的重要物質手段,人們不僅僅可以運用符號來指代事物,還可以通過符號的運用對其思想感情和觀念進行表達,而只有依靠符號的作用,人類才能夠更好地實現信息、觀念、意義和價值上的溝通、交流,從而促進事物發展更具有意義。

1.2“符號學”的基本概念

《周易》當中曾經對符號思想這樣闡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在1894年的時候,索緒爾對符號學的概念進行了詮釋,將符號分為符征與符旨這兩種重要的層面,在這當中,符征主要指的是“能指”,主要指的是事物所展現的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符旨又被稱之為“所指”,意為隱藏在事物背后的最為深層的含義,同時也是對事物的思想以及觀念的展現,符號學當中的符征與符旨這兩方面對于后期的語言學以及符號系統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符號學的演變歷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1.3地域文化符號的基本概念

在現實生活當中,存在著具有一定特定含義的文化符號,而這些文化符號蘊含著地域之間的文化特點,以圖形和圖像的方式依附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器物之上,向我們傳遞著地域性的民族思想以及情感所在。地域文化符號是特定區域之間經過歷時發展逐漸形成的,積淀著區域文化思想、觀念和情感,是該地區心理結構以及審美情趣的外在形式體現,其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特點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

2地域文化符號與現代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

2.1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對人類生活的具體反映,是對人類生存活動的記錄、歷史延續的沉淀,同樣是人們對生活的需求、理想和美好愿望的承載,是人們進行高度精神文化的融合。而且地域文化意識是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對自我的思考、對人的精神承托的重要載體。作為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疇之內,人類生活以及活動所記錄下來的文學、精神方面的內容,是對該地區文化特色進行融合展現的重要載體。

2.2地域文化的演變

在產品設計領域當中曾有這樣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設計的主要特點就是,必須以人為基礎進行展開”。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以及文化特點由于其所生活的區域文化氛圍息息相關,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特點會有很大的區別,其根源主要在于兩個地區人們所生存的環境以及地理因素有所不同,因此,使得生存在這一區域人的思維模式以及文化氛圍呈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而這些,都可以從中西方封建時候所遺留下來的重要遺址當中清晰的看到。

2.3現代產品設計者對地域文化符號的思考

“藝術”是通過人而進行創造的,因此,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產品設計師在進行產品的設計時候能否對地域文化進行融合,則是能否構建出具有地方文化產品的重要保證。從世界各個不同的領域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現代產品設計方面還處于相對比較落后的階段,而這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則不僅是在高新技術的運用之上,同時還表現在對中國地域文化的運用之中,因此,許多現代產品設計當中則缺乏真正的內涵特點,從而缺乏市場的競爭力。現代產品設計師在對地域文化特征重視的前提之下,要通過具體的設計語言,將生動、形象的圖形在設計產品表面之上進行展現,首先是對產品進行定位,要與產品設計的對象相適應,然后在通過一定的符號特點展現其語言特色和其中的內涵特點。

3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運用以及價值體現

3.1在產品外形上運用地域文化符號

在中國,“長城”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看成中國建筑界的一大契機,而且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長城的形象已經逐漸運用到了眾多現代產品之中,有書簽、裝飾藝術品以及其他日用陶瓷設計等等,在這些設計當中,將長城的整體形象或者是局部形象進行有效的利用,同時也是對現代產品基于地域文化基礎之上進行運用的重要典范之一。

3.2在材質上來展現地域文化符號的主要特征

在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竹子資源,在南方的一些重要的旅游景區,我們都能夠看到采用竹子材料所編制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現代產品,例如:竹編工藝品,還有一些運用竹材料制作的生活用品,例如竹筷、竹制容器以及其他的家具等等,而在這個地區,許多老年人也都會運用竹子編制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因此,竹子這個具有地域文化符號的典型制品,則成為對現代產品設計進行表現的重要因素所在。

3.3傳統的地域文化符號是一個地區長期積累的體現

中國是世界之上對“漆”的各種顏色進行調制最早的國家,同時也是對裝飾進行美化最早的國家,在中國的四川重慶區域,許多漆器產品都具有很高的使用功能以及欣賞價值,而且,在重慶地區,有許多漆藝作品得到了故宮博物館以及其他國家的收藏,也成為國家用以贈送給外國首相以及國際友人的重要禮物。漆器作為中國最為悠久的傳統工藝,被現代的四川重慶人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在發展延續的過程當中,漆器工藝也就逐漸成為了重慶地區最具特色的地方產品之一,而且逐漸發揚到海外地區,作為代表著中國最具特色的產品之一,為世界人民所喜愛。物以稀為貴,在這里,“稀”不僅僅表現在事物所表現的數量之上,同時還體現在事物的稀奇或者其所展現的特色方面,他作為一種文化傳播逐漸延伸到外界,從而對某一地區的文化和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活力。

4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充分看出來,設計師要想充分地將地域文化特征運用到現代產品的設計當中,應當不斷地對地域文化特征進行詳細的研究和探索,從中選取可以運用的相關元素和符號,并從多個角度進行運用和分析,同時,產品設計作為市場發展最為重要因素所在,能夠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特征,則對現代產品的發展和推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美珍,鄧伍英.傳統民族文化符號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探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8(01).

[2]孫曉琳.淺析產品設計中的文化符號[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7).

篇4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應用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以及風景園林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城市面貌與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地域性特色在景觀中的體現非常有限。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設計者們不能從較深層次的角度去對文化進行思考,僅僅追求模仿以及流于形式的設計大量涌現,地域性的特色景觀匱乏,歐美的一些主流文化對于我國的景觀設計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

1 景觀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景觀設計通過特定的符號化處理、組織結構,表達一定的外在形式與內在含義,優秀的景觀設計往往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活、歷史等相關屬性因素匯集到景觀的外在形象里,最終讓景觀展現出其特有的內涵以及文化底蘊。例如,獲2010ASLA景觀專業獎的新西蘭奧龍戈區域總體保護規劃(該區域是從古至今當地毛利人神圣的部落區域,防御建筑、漁業營地在當地均有遺址發掘),設計致力于生態再生,擴大農業生產,引導歷史人文景觀。設計者將生態、農業、歷史文化有機組合,形成詩情畫意的農場,并對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達敬意,用景觀的語匯講述了新西蘭重要的生態和文化故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景觀不但在形式上要表現自身的特點,更應當利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對其進行深刻的表達,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景觀內容可以讓人們產生情感的共鳴。

2 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基本特點

2.1 民眾化

一個區域的文化特點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區域民眾的文化底蘊,同樣關乎到城市景觀的相關建設和發展,一套優秀的城市景觀設計可以感染以及影響每一個民眾的心理以及行為,這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人們對信念的堅持,對是非的判斷以及對環境的感覺等,構成了上百年來傳承的文化因素,并且在傳播的過程中轉化成了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進而讓人們產生一種歸屬感。不同的人在同一城市環境下生存,這些人的行為與環境的認知以及價值觀息息相關,而作為公共環境中的景觀,必須具有與大眾交流的特征,可以認為它們不是獨立的景觀,而是對作品參與性的一種藝術生活表征。所以,景觀藝術設計必須對大眾審美的公共性進行充分的強調,將民眾的需求和心理作為考慮的出發點,進而讓景觀能夠使大眾普遍接受,增強親和力。

2.2 開放性

景觀藝術是一個具有公開性的空間場所,可以認為它是一種建筑外部的視覺空間,在這些景觀所處的場所往往會聚集很多人,如城市中的開放式廣場、公園等,這些場所在為公眾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更為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場地,可以說,它體現出了人本身存在的價值,更加滿足了社會屬性。無論在何種區域中的景觀藝術都應當保證開放性原則,在景觀造型以及整體規劃中,都必須具有大家一致認同的藝術空間狀態,并將利用這種狀態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人文氣息。

2.3 綜合性

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具有多元化、多層次的有機綜合體,通常情況下是以組的形式展現出來,很少是以獨立個體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具體的地域文化可以體現在空間布局、使用功能、外在形式等多種綜合要素上,也可以僅僅是個體元素的樹立,例如,紀念碑等。

2.4 獨特性

受到社會因素、區域形態、自然形態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的空間形態產生了各種不盡相同的社會景觀、人造景觀以及自然景觀,這就要求景觀設計必須具有獨特的景觀風格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氣息,獨特的藝術景觀能夠讓大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人印象深刻,使人對美好的生活產生憧憬。

3 我國地域文化景觀的發展

我國地域文化的表現在建筑上一直位于前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樓等。而景觀其實也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回顧中國園林史,不難發現南北方園林的差異,單就布局而言,北方皇家園林開敞恢宏,南方私家園林曲折幽深。當代景觀設計也有一些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優秀案例,例如,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其景觀設計既復蘇了當地“三西”文化(西湖、西泠印社、西溪),又展現了蘇杭特有的草堂、梅莊、小橋流水的風景。

有一句老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景觀設計行業,擁有地域符號的景觀更具有生命力,將當代的元素與文化的積淀凝聚在一起更能體現設計的魅力。

4 總結

對地域文化正確地認識,絕不能簡單的一味模仿,必須要把傳統的文化、場所的特質融入到景觀設計當中,所以,必須要對歷史和文化背景加以足夠的重視,深刻發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能夠真正創造出具有內涵和特色的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景觀設計

現代景觀設計追求的是空間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圖案與樣式。在現代化社會中,現代景觀已經向多元化發展,景觀設計的范圍已更加廣闊。景觀設計要將文化、歷史、生活等相關的象征性因素融匯到景觀形象之中,從而賦予景觀以深層的文化含義,所以說景觀設計離不開地域文化。

一、地域性文化與景觀設計

1.地域文化

所謂地域性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它可以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生產方式、社會習俗、建筑風格及等。城市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構成因素主要有建筑、方言、、民居。中國是一個多元的地域性文化的結合體,而地域性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是一個傳承與發展的歷程。現代的地域文化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它只有同外來文化相互借鑒吸收,逐步建立一個新的平衡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被當今社會所接受。

2.景觀設計

在中國,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迄今也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景觀設計是以人為主體,并且使人能夠直觀感受到優美而舒適的外部空間環境,并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受到建筑學、生態學、材料學、美學等學科的影響。作為一門學科它還是新興的,可它在每個國家都有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始終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體現著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追求及其對環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改造。

二、中國各城市地域性景觀設計實例

1.哈爾濱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個民族文化融會貫通的特點。但是在哈爾濱城市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開發的盲目性,缺乏對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景觀的尊重與保護,從而導致城市景觀空間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喪失。所以,在建設具有哈爾濱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觀時,需結合哈爾濱特有的地域文化。“歐域遺風、冰雪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無法模仿的,應該在城市景觀中加強利用,從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內涵,塑造別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2.荊州古城

荊州獨具楚文化與三國文化這兩大歷史文化特征,古城墻、楚鳳、三國人物、龍舟等文化要素。但是通過對荊州古城的考察,建筑景觀在設計上卻事與愿違地出現了一些與古城特色文脈割裂的問題。那么針對荊州古城的現狀問題以及荊州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理念啟示和設計應考慮將人文、地域等特征結合起來,注重對城市框架及環境肌理的協調,充分滿足與提升人們對城市和社區生活的高品質的審美心理需求,轉變各類人群對城市公共生態環境和社區景觀環境的認知追求。

三、地域性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1.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地域性問題

在景觀的設計中,我們首先要充分考慮這一地區的氣候及其它自然環境原因,因為我們要充分發揮景觀的作用和考慮它的壽命。其次,我們在景觀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這一地區的人文環境,一旦格格不如,那么景觀的效果會適得其反。比如故宮門口,天安門廣場,我們看不到高樓大廈,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突出主題的感覺。最后,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還起到一種引導性作用,不考慮地域文化的景觀是不成功的景觀。

2.地域性文化的作用

(1)使人產生歸屬感。景觀地域性的核心問題要求景觀環境為當地人提供一種認同感、歸屬感,使人體驗到自己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特色與傳統。因此,探討景觀的地域性問題,就必須探討如何塑造當地人民認同的景觀環境,必須深深植根當地人民已創造的和正在創造的優良文化傳統。

(2)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在社會經濟政治飛速發展的今天,保護傳統民族特色文化成為了文化工作的重要環節。景觀環境應當是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客觀載體而存在,提供給人標識自身社會屬性的感官框架。尊重地方的歷史民俗文化,也是對于具有某種集體精神意義形式的重新肯定。

篇6

[關鍵詞]地域文化;德育工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3-0087-02

地域文化內涵豐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學校的內涵發展之路盡在文化育人。而地域文化在文化育人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極具特色、優越性和可持續性。

不斷地向地域文化“問道”,給學校指明了一條不斷前行的路。我校德育體系的建構就是在對地域文化不斷溯源、繼承和發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吮地域文化營養,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脈――提煉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校史是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同時也是透視一所學校的窗口或名片。它是物態化的史料累積,更是人的活動與精神的凝結。一所學校如果注重校史研究,那么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將發揮巨大的功能。

我校地處柯巖街道仁讓堰,原名“仁讓堰小學”,有著百年的建校歷史,濃濃的地方文化資源孕育了柯巖悠久的歷史文化。核心文化發源地仁讓偃,原名“沉釀堰”,屬鑒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據老一輩相傳,這一段鑒湖的水質,最適宜于釀造紹興老酒,當地百姓也以善于釀酒而名聞遠近。附近一帶的人們,都紛紛到這兒來學釀酒的本領。學成后,就載著這兒的鑒湖水去釀酒,形成了人們之間和諧相處、守望相助、謙讓誠信的風氣,沉釀堰由此而得名。后來,因為“沉釀堰”與“仁讓堰”發音相同,也感嘆于淳樸的民風就叫成了“仁讓堰”。

追尋歷史的腳步,“仁”在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對人友善、寬厚等等。“讓”,即不爭,謙虛地禮讓或退讓,是一種謙遜、豁達、高雅的表現。學校通過研究,將“仁讓”凝結成“孝、助、信、禮、讓、慧”六字。“仁讓”的人文品質,需要我們繼承與發揚。

學校的發展歷史,是一筆財富。提煉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德育切口,使學校德育有創新、有特色。

2.千年擎天――提煉地域特色中的育人精髓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在德育工作中善于抓住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就能使育人文化獨樹一幟。

“云骨一柱青天擎。”“云骨”是巍然立于柯巖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國家4A級風景區――柯巖風景區的重要標志。學校請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老師提煉“云骨精神”,發掘了“云骨”的文化內涵:巍巍云骨,容“志氣、才氣、骨氣、秀氣”于一身,明確了每個巖小學子努力的方向。

德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我學校位于“云骨”之側,得天獨厚,學生每一年都會進入景區瞻仰這自然奇觀。學校提煉“云骨”之育人精髓,將“四氣”精神融入柯巖教育叢林,也成了順其自然的事了。

3.千錘百煉――匯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

德育校本課程如何編寫?吸吮地域文化營養,汲取教育智慧,為校本課程開發指明了方向。德育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為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發的德育校本課程更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更能體現出學校德育工作的個性。我校研究地域文化為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課程雛形初現。全書分四大篇章:骨氣篇,愛國愛家,體魄強健,剛正不阿;志氣篇,志存高遠,充滿抱負;才氣篇,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秀氣篇,不驕不躁,靈動儒雅。

二、文化浸潤:吸納地域文化精髓,浸潤學生心靈

1.校園文化浸潤學生的“仁讓”品性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學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同時,也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所以,我校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創建,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云骨”四氣精神“志氣、才氣、骨氣、秀氣”,鑄就學校精神。學校的橫聯,班級的爭章園地,校園石文化,無不彰顯著這一特色。二是取自“云骨精神”之秀氣的“仁愛謙讓”,它沉釀芬芳,追求品質,構建了人文校園。濃厚的校園文化讓仁讓精神在校園里顯性,使其更直觀。

2.德育活動踐行學生的“仁讓”品性

德育活動是建立在對因果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上的目的性活動,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在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動時,都緊緊圍繞著“仁讓”并以此制定目標計劃。

我校是“浙江省紅十字示范學校”“市紅十字示范學校”“市廉潔教育示范學校”“牽手獻愛心,結對助成才”活動十周年先進集體。學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把紅十字會的工作全面融入學校的仁讓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種活動形式,開展救死扶傷、扶危濟困、尊師愛幼等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活動,培養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紅十字優秀少年。

在環境中熏陶,在活動中成長,地域文化不斷浸潤學生心靈。

三、文化發展: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臺,建立評價機制

德育需要管理與評價,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推動德育文化的不斷發展。作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隊伍需要建設,作為德育被管理者的學生也需要被評價,在評價中獲得信心與動力。

如我校德育體系中的“小導游”品牌,提出了“星級導游”的評價體系,分成“才藝小導游”“智慧小導游”“風尚小導游”“勤快小導游”“體能小導游”五顆星,讓教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大目標得以體現。

管理科學、評價公正又是德育文化維持生命力、不斷發展的不二法門,我校采用“星級導游”評價體系進行德育評價,并由之生根發芽,采用一套新的評價體系來約束、管理學生的品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聯動,成立家長助力團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家長作為教育孩子的關鍵人物,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的焦點之一。 學校如何利用家長的人力、物力、知識和信息等去為教育服務,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討的話題。我校根據德育文化發展需要成立了家長助力團。

家長助力團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設中的優勢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家長的職業優勢。家長職業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口,能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多種支持和服務。二是家長的個性優勢。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果將這些家長的個性優勢資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家長的地域優勢。學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們的家長往往是最為熟悉地域文化的。

篇7

關鍵詞:建筑設計;風格;系統性;時間;空間;純度

1建筑設計風格的含義及特點

建筑設計是以人工環境為對象的設計活動,具體而言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建筑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要求,從而對人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改造,達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條件和視覺環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設計可以提高空間的生理、心理環境質量。建筑設計風格,則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人的建筑設計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

2建筑設計風格的復雜性與研究意義

1)建筑設計風格屬建筑設計的精神功能范疇,建筑設計史中不同藝術風格的產生、發展和變換,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內涵,并且往往與相關的空間造型設計的風格緊密結合,甚至與其他門類的藝術(繪畫、音樂)和文學的風格息息相關,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共同發展形成了人類文明的藝術史。建筑設計風格通常是與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融入設計者個性心理體驗,形成風格的外在和內在因素;然而,風格與上述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動態的、變化的、流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風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尋求各自發展道路的同時又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形成逐漸螺旋上升的生長軌跡。

2)縱觀中外建筑設計史,各種設計風格層出不窮,無論是各地獨具特色的傳統風格,抑或放之四海皆準的現代風格,還是力求精神變革的后現代風格……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作為設計者,對于建筑設計風格的清晰認識卻是十分必要的,對于設計風格細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設計實踐上藝術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并不罕見的是提到中式,有人會忽略漢唐風格與明清風格之間的差異,論及歐風,也有人會無視南北歐之間的不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當務之急是解決建筑設計風格定位的問題―――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我們有必要從更加系統的角度認識建筑設計風格體系,理清建筑設計風格中的內在因素與文化脈絡,從而更好地為設計創作服務,推動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3風格的內在因素和認識維度建筑

設計來源于人類生活,建筑設計風格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建筑設計風格,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特點社會文化逐步積淀,最終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同時融入設計者的創作構思綜合而成。所以每種典型的建筑設計風格都強烈反映地域特色與時代文化。傳統建筑設計風格理論,往往主要以歷史時期的劃分作為風格分類的主要脈絡,同時對于地域文化因素進行輔助說明,形成近乎一維(時間或歷史)的建筑設計風格認識。更進一步,中國的前輩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種特征,把設計分為四個檔次―――以“中而今”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為下;這種劃分方法綜合時空兩種因素,清晰明了而長期為業內共識;顯然,“古”與“今”為時間(歷史)維度,“中”與“外”則為空間(地域)維度,對于建筑設計風格的認識無疑向前進了一步。系統認識建筑設計風格,不能一味的著眼于多變的形式,而應更多分析建筑設計風格背后的地域因素與時代因素,形成既有整體又有局部的系統性建筑設計風格認識。不妨將時間與空間作為建筑設計的風格認識的基本維度。同時,由于技術不斷進步,表現手法日漸更新,加之設計者力圖表現某種社會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顯然不同的設計作品的社會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們不妨將這種風格明顯性稱其為純度,顯然,時間(歷史),空間(地域)與純度基本構成我們認識建筑設計風格的三個基本認識維度;藉此我們不僅能系統地認識風格體系,而且能為設計實踐提供可遵循的理論指導。

4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特征解讀與分析

1)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基本維度與含義分析。空間(地域)維―――人類文化有很強的地域聯系(連續及差別),建筑設計風格也是如此,這種地域之間的聯系構成建筑設計風格細分研究基礎與基本認識維度。例如從地域角度研究:東亞―中國―華南―嶺南的風格序列,從中探尋文化脈絡與文化發展走向。不難看出,空間(地域)維度的連續性使其分布在風格系統的圓周之上,頗似簡化的地理時區劃分。時間(歷史)維―――由于社會生活因素的變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依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前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建筑設計風格的歷史延續性,比如就中原地區而言,由于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建筑設計風格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的變化軌跡。顯然,時間(歷史)維由于其單向性使其呈直線與空間(地域)維平面正交。純度維―――建筑設計風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時代的風格為典型藍本(最純粹的設計風格),比如明清蘇式小木作風格,繼而由于表現手法不同產生此風格特征明顯程度不同的建筑設計作品,可視為風格純度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既與技術手段進步有關(比如以不銹鋼代替木質的中式冰紋屏風),也與設計表現手法的突破有關(比如突破傳統設計構圖的對稱性限制)。不難理解,通常所謂“現代中式”的“現代”是一個純度的概念,而非時間(歷史)的概念。顯然,對于特定地域及歷史時期的風格,設計作品的創造性和設計師的水平更多體現在對于既有風格純度的把握上,比如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蘇式風格設計,設計五成的明清蘇式風格設計更難把握,也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至于通常所謂“現代風格”,因為簡單幾何形體為母題進行設計,這種風格實際上貫穿于整個建筑設計史中,幾乎超越地域和時間界限,可以理解為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的風格,或者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簡約主義風格,所以此“現代”其實也非“時間(歷史)”概念,而是“純度”概念,在建筑設計風格系中,“現代風格”幾乎與時間軸重合。

2)建筑設計風格系的特征幾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設計風格系為規則的柱狀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特征幾何面深入認識其空間秩序,時間秩序與純度秩序。其中,同空間(地域)面表現為過時間軸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時代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時間(歷史)面表現為系列的水平圓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所處時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純度面表現為系列同心圓柱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純度特征(明顯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則各不相同。

篇8

【關鍵詞】:建筑風格設計風格地域文化城市規劃

1建筑設計風格的含義及特點

建筑設計是以人工環境為對象的設計活動,具體而言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建筑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要求,從而對人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改造,達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條件和視覺環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設計可以提高空間的生理、心理環境質量。建筑設計風格,則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人的建筑設計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

2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特征解讀與分析

2.1筑設計風格系統的基本維度與含義分析。

空間(地域)維―――人類文化有很強的地域聯系(連續及差別),建筑設計風格也是如此,這種地域之間的聯系構成建筑設計風格細分研究基礎與基本認識維度。例如從地域角度研究:東亞―中國―華南―嶺南的風格序列,從中探尋文化脈絡與文化發展走向。

嶺南建筑風格

不難看出,空間(地域)維度的連續性使其分布在風格系統的圓周之上,頗似簡化的地理時區劃分。時間(歷史)維―――由于社會生活因素的變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依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前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建筑設計風格的歷史延續性,比如就中原地區而言,由于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建筑設計風格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的變化軌跡。顯然,時間(歷史)維由于其單向性使其呈直線與空間(地域)維平面正交。純度維―――建筑設計風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時代的風格為典型藍本(最純粹的設計風格),比如明清蘇式小木作風格,繼而由于表現手法不同產生此風格特征明顯程度不同的建筑設計作品,可視為風格純度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既與技術手段進步有關(比如以不銹鋼代替木質的中式冰紋屏風),也與設計表現手法的突破有關(比如突破傳統設計構圖的對稱性限制)。不難理解,通常所謂“現代中式”的“現代”是一個純度的概念,而非時間(歷史)的概念。顯然,對于特定地域及歷史時期的風格,設計作品的創造性和設計師的水平更多體現在對于既有風格純度的把握上,比如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蘇式風格設計,設計五成的明清蘇式風格設計更難把握,也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至于通常所謂“現代風格”,因為簡單幾何形體為母題進行設計,這種風格實際上貫穿于整個建筑設計史中,幾乎超越地域和時間界限,可以理解為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的風格,或者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簡約主義風格,所以此“現代”其實也非“時間(歷史)”概念,而是“純度”概念,在建筑設計風格系中,“現代風格”幾乎與時間軸重合。

2.2建筑設計風格系的特征幾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設計風格系為規則的柱狀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特征幾何面深入認識其空間秩序,時間秩序與純度秩序。其中,同空間(地域)面表現為過時間軸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時代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時間(歷史)面表現為系列的水平圓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所處時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純度面表現為系列同心圓柱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純度特征(明顯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則各不相同。

3地域文化與建筑風格的結合

建筑風格是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表象,建筑風格不僅僅是指建筑的形式。它同時涉及到建筑創作者在處理題材、塑造形象、運用建筑語言、掌握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文化差異、地域差異、歷史差異、都會產生不同的建筑風格。

19世紀中葉歐洲已經開始了工業化的步伐,它之所以能產生建筑上的復古風也是有它的時代背景的。我們知道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無論是巴洛克還是哥特式,都是石材為原料的宮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財富、權力、社會地位的象征,普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到了工業時代,工業化的生產能使普通的建筑材料替代了昂貴石材,先進的機械工藝能替代了復雜的手工工藝。使那些莊重,神圣的建筑形式能夠在大眾生活中實現。如此就出現了混凝土式磚柱外面掛上陶立克或者愛奧尼克、科林新、塔司的石材飾面的柱子或磚墻外面掛上石材飾面。這就是所謂的“19世紀的偽造品”。

在這種特定的大環境下,天津近代建筑除了保持了這些特色外,又頑強的保持了它的地域性。從建筑類型上分,從我們介紹的近代建筑中就可以看到在天津的近代建筑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種建筑形式。但是原汁原味沒有任何變異的西方建筑幾乎沒有,可以說在一幢建筑上我們可以找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西方建筑要素,但是你要把這幢建筑歸上一個類別也確實困難。我們在介紹的建筑中就已經看愛奧尼克柱與塔司干柱同用在一撞建筑上、科林新柱的莨苕花飾用在方柱的柱頭上。特別是曼塞爾(Mansard)屋頂,本來是法國十七世紀御用建筑師為了對法王規定平民建筑沿街必須有統一平直的屋檐,屋頂不許起伏突出的規定想出的對策,在統一、平直的屋檐上在做突出起伏的一種形式。而在天津都用在了局部突出屋頂上。這里固然有天津地域文化中強調實用中西兼蓄為我所用的特色外。還有就是來到天津的外國建筑師們脫離了本土各種意識和建筑程式的束縛,能夠自由的創作最大限度的施展了他們的才華。

4建筑風格應體現城市及居民特點

近年來,針對快速開發建設中遇到的建筑布局及風格混亂或呆板無特色等問題,很多城市都開始反思城市規劃及建筑規劃設計的風格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對建筑色彩、基本風格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使建筑風格與城市規劃也相輔相成。

建筑設計人士認為,生活追求催生建筑形式與功能,建筑形態滋養生活情趣和格調。古羅馬人迷戀奢華,于是有了明麗的莊園;法國人醉心于葡萄酒,于是有了飄滿酒香的莊園;而英國人,在看透了工業時代的喧囂和城市生活的焦慮后,有了令全世界都為之向往的鄉村莊園。可見,建筑風格實際上源于生活,又對城市人居生活起到定位作用。同時,好的建筑風格是建立在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規劃框架下的,又對城市面貌和城市規劃起到促進作用。

我市去年開始按照工作程序先后進行了天津重點地區色彩取樣分析、傳統色彩用色分析、城市色彩印象問卷調查、色彩心理評價實驗等工作,在此基礎上,匯總天津市城市建筑色彩總譜,提取天津建筑主色調,并提出了初步的色彩管理建議。提出了亮灰、磚紅、磚灰和暖黃四種主調色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色彩審美偏好反映到城市色彩中來會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色彩風貌。”專業人士認為,目前出現的英倫建筑風格等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天津萬國建筑的歷史文脈,但是也要注意不同的城市未來所呈現的樣貌也將非常不同,建筑風格應更準確體現本地城市及居民特點。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風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同時不同地域與歷史時期建筑設計風格的對立與統一,推動著建筑設計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探尋設計文化歷史脈絡,掌握其設計內在規律,準確進行設計風格定位,在當今信息時代設計多元化的格局發展中正確對待設計風格的國際化與民族化、技術化與藝術化,促使建筑設計推陳出新,不落窠臼,推動建筑設計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殷丹. [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

篇9

關鍵詞:旅游紀念產品;包裝設計;地域性文化

一 榆林地域文化現狀分析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在陜北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交界處,也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陜西省境內極具特色的旅游景區之一。

榆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眾多。古往今來,榆林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榆林城不但歷史上名樓林立,而且古寺遍布,城內城外名勝古跡萃集。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等。

自然景觀方面,由于榆林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大漠風光和黃土高原風情各具特色。榆林擁有陜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堿淖,塞外風光與蒙漢兩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風情,構成紅堿淖風景名勝區完美獨特的自然景觀。

榆林地區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底蘊,自古多民族在此融合,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由于地處在蒙漢交接區,使在長期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形成了率真、豪爽的性格;造就了這一地區豐富多元化的飲食文化;以及淳樸而古老的民風民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感悟,孕育出大量的民間美術作品和眾多的藝術形式,例如陜北剪紙、綏德石刻、陜北民間刺繡、信天游、秧歌、榆林小曲等。這些民間藝術風格質樸渾厚,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反映出榆林人民的生活與情感、智慧與思考,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民間藝術的魅力和博大。

榆林地區的旅游商品豐富,如陜北小米、榆林豆腐、名貴雜豆、橫山羊肉、剪紙、清澗石刻等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合理利用榆林市豐富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設計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旅游紀念產品包裝設計,不僅能提升榆林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展示和傳播榆林的地域文化的作用,并且對榆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 榆林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的探索

首先,要充分挖掘、利用榆林地域特色文化中的設計元素可以使視覺形象更有沖擊力,使旅游紀念品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刻意強化榆林地域文化在旅游紀念品包裝中的表現是榆林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創意的有益探索:

1.挖掘更多表現榆林地域性的圖形元素

榆林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風俗多樣,有很多特色文化能反映榆林獨具魅力的塞北風情。其中很多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它們是經過歷史的長期發展和積累的優秀藝術成果,所以很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并且有著強烈的親切感和共鳴性。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切入點,挖掘榆林地域化的特色圖形元素:

① 參考民間美術形式。民間美術是指勞動人民的生活文化,其作者大多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此民間美術都融合了當地的民俗民風,具有當地的獨特氣質,榆林民間美術作品也不例外。如被譽為“黃土魂”的陜北剪紙藝術中人們喜聞樂見的造型形式:“團花”、“生命樹”;以及寄托陜北婆姨對丈夫和家人濃濃愛意的鞋墊刺繡中的造型不但具有形式美,而且富有濃郁的人文情懷。

② 提取特色景觀形象。榆林有很多特色的旅游景點,這些旅游景點都有著許多動人、有趣的歷史故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些景點的著名建筑或者景觀的造型,以及背后的歷史故事作為包裝圖形設計的切入點。提取概括出既能代表景點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圖形樣式,使榆林旅游紀念品包裝的獨特魅力得以展現。

③ 提取特色民俗文化圖形元素。榆林市由于歷史上多民族文化匯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點,風土人情受山西、內蒙古的影響,傳統風俗古老純樸,榆林人愛過節,且有很多講究,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節,鬧秧歌、轉九曲、壘火塔塔、哨吶秧歌;十六“燎百病”祈求吉祥。清明吃“攤黃”,用面捏成各種動物,寓意萬物復蘇。冬至熬豬羊骨頭叫“熬冬”。在設計榆林旅游紀念品包裝時,可以從這種獨特的地域性非常強的民俗生活內容為切入點,提取和設計包裝中應用的圖形樣式,將活生生的榆林人民的生活畫卷展現給來榆林旅游的消費者眼前,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藝術感染力。

2.運用具有榆林地域文化的色彩配置

色彩是包裝設計中最活躍、最敏感的形象要素。整體包裝設計在色彩使用上,應分析當地主流色彩的應用及民間色彩基調。首先考慮到民間沿用的主色調也就是最早的中華五色“赤、青、黃、黑、白”的應用,這五種顏色在我國民族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每一種色彩產生出特有的精神寓意和內涵。在陜北榆林地區,這些色彩同樣擁有著各自的地位和含義,例如紅色的主導地位,黃色、青色與其他顏色的搭配使用,以及白色在陜北地區的特有含義等,以更好的表達產品特性。

篇10

設計思想通過設計來得以表現,傳統文化制約著室內設計的發展。設計思想與時代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具有文化的傳承屬性,每一種設計思想都伴隨著特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在時代的發展和繼承中得以傳播,它反映的是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社會觀念和審美需求,體現歷史性的文化風貌。

室內設計中體現著傳統的設計思想。隨著設計的發展,許多現代室內設計理念層出不窮,在現代元素和文化的作用下,室內設計不斷創新發展。在發展創新的同時,它是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來進行重新的組合和構成,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對傳統設計思想的一種延伸和理解。一些表現手法、語言、思想以另外的隱性途徑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設計,而且無處不在。

一、室內公共空間設計以及空間要素

室內公共空間設計是以為人們提供公共活動服務為目的的所營造的建筑空間環境。室內公共空間環境其類型和營造特點多樣:它可以是單一的空間環境,也可以作為整個室內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室內公共空間設計以其廣泛性的空間環境特點,在對地域性傳統文化的繼承中占有特殊的優勢。

室內公共空間的設計要素非常廣泛:空間的方位、空間的尺度、空間形態、空間色彩、空間界面等等,其中對傳統文化的表達,主要體現在空間尺度、空間形態、空間色彩和空間界面這幾個方面。

空間的尺度,即空間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小,體現人與環境空間的相互關系:不同的深度的空間帶給人們的不同感受,通過對空間漸變、重復、聚散等不同的空間設計手法表現空間有序和規律的變化,使空間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空間的形態,各種形式圍合空間所形成的不同空間感受。如:方形態、圓形態、菱形形態等。方形形態給人大方、規整的感覺,圓形形態在空間環境中給人一種柔和圓潤的感覺。不同的空間形態變換應用于不同的氛圍下的空間環境。

空間色彩,物質空間的基礎上所呈現的色彩定位在室內公共環境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色彩通過人們的視覺感知印象在內心深處產生相對應的影響,它影響著整體空間所傳遞的文化語言信息,同時它也影響著人們在空間中的活動行為。

空間界面,界面的含義原本被用于物理和生物領域的研究,在室內空間設計研究方面,它是用來表現空間于空間相連接的部分,具體體現于地面、墻面、頂面等空間構件,同時也包含它們的結構、肌理等因素。

二、傳統文化在室內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及表現

室內公共空間中如何表達傳統文化的探索一直在發展和進行著,設計手法逐漸豐富,傳統文化含義的表達與體現在于對設計的創新,用現代方法和設計藝術形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一)傳統圖形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空間表現形式多樣。圖形和紋飾的發展變化體現著傳統文化藝術的時代性,傳統圖形對文化含義和意境的表述更為直接,圖形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現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反映了鮮明的地域性。在這些圖形的設計中,有些恰恰迎合了現代人們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因此在現代的公共空間設計中,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把傳統的圖形直接引用到設計中,在表達傳統文化于現代設計的交融的同時,傳遞傳統的意喻。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新材料和新技術不斷的被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肌理,形式各異的圖形設計和創新讓人們對公共空間環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利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傳統的圖形進行抽象、簡化和夸張,使得傳統圖形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又增加了新的含義,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圖形特點,保持了傳統形式的韻味。

(二)傳統色彩搭配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

色彩搭配影響空間對人視覺和心理上的整體性感受,如何在整個空間環境中創造出適合空間氛圍的的色彩搭配,就成為了空間環境設計中極其重要的環節。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環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對材質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當的使用了人為的配色。

傳統的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除了在承重架構和裝飾紋飾上采用易雕刻、移動的木材構成之外,其他的空間圍合構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質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階、走廊、地面和依附它們上面的細節裝飾。在構筑材料的選材上也十分廣泛,室內空間經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漢白玉、花崗石、青砂石等。不同屬性的材料之間的結合搭配,使得整個空間環境豐富充實,色彩獨特。

在人為配色上,中國傳統的空間設計的使用是有規律的,根據色彩的變化依次為:黃、赤、綠、青、藍、黑、灰。如宮殿、寺廟一般使用象征權貴的黃色和赤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作為炎黃子孫,黃自古以來就是正統的顏色,是使用最為廣泛和最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著圓滿和希望,它和黃色象征著被太陽籠罩著的生命的一種延續和發展。在現代的生活中這兩種色彩也經常被用來表現傳統的主題和渲染氣氛。

(三)傳統文化寓意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

中國豐富的傳統語言體系不僅具有裝飾化的形式表達,而其它能夠通過對空間的依附傳達出人們對時代精神文化的寄托,營造一種語言化的意場,傳統文化寓意大多以“吉祥”為主體,“吉祥”代表著人們對事物的期望,蘊含著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轉貼于

空間設計中寓意的表達是以功能和形式為基礎,賦予空間的另一層文化含義,是在傳文化藝術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寓意是在“形”與“義”的結合中得以傳遞,以社會文化、生活習俗為基本環境,其中承載著視覺形態與意義象征之間約定性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長期發展中不斷交流的結果,并且依照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逐漸形成一種共識。

中國的傳統吉祥物繁多動物如:龜、鶴、龍、鳳、象等;植物有松、竹、梅、蘭、石榴等,還有如意、獸石、禮器各種在文化發展中所形成的獨具特點的物品。像寓意美好的回形紋,象征四季皆福的“四蝠如意”,代表同心齊力,事業繁榮昌盛的同心方勝紋飾,都無不體現人們對生活對期望的表達。

從古至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樣存在。中國傳統文化寓意是在東方獨特地域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廣泛性、多樣性的寶貴資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傳統裝飾元素所體現的文化寓意同樣可以運用于現代的公共環境設計中,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對其進行簡化歸納、夸張和抽象的提取,從而適用于不同的空間環境氛圍,體現傳統文化內涵和深層的文化寓意。

三、現代公共空間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

(一)貝聿銘—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的東北街,在整體上使用了最能象征當地特征的傳統園林布局,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代表傳統文化特點的設計形式被直接運用到了其中,透過正菱形的側窗,我們可以看到宛如水墨畫般的徽派風景,沿用傳統符號特征并運用設計手法抽象了的疊落山墻體,粉墻黛瓦、淡雅、素凈、樸實無華的色彩搭配,都體現了貝聿銘對吳文化和蘇州地區地域特點的把握。除此之外,在設計中有意對整個空間環境進行了縮小的處理,留出了部分的庭院和水塘的面積,減少了整個建筑對人們心理所造成的壓迫感。總體空間環境為了協調周圍的建筑,高度并不顯得高大和突出,而是不張揚的融入了周邊的環境,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中庸含蓄的特點。

(二)貝聿銘—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的設計特點也同樣延續著對傳統文化的表達,整個空間的布局猶如北京的四合院,客房各翼的屋頂設計采用了中國傳統園林中硬山和單坡的屋頂形式,深色的鋼材和淡色的玻璃依舊是對園林中黑椽和青瓦之間關系的詮釋。月洞門和菱形窗式以貫穿其間的流觴曲水達到空間上的交流,同時也深刻的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對稱性特點。香山飯店的設計通過對傳統文化歷史符號的運用和現代材料的結合,營造出了適合現代人生活而又體現傳統文化寓意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