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媒體下地域文化和思政課融合育人

時間:2022-07-13 09:03:13

導語:談自媒體下地域文化和思政課融合育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自媒體下地域文化和思政課融合育人

摘要:媒體時代,思政課需要著力解決認同感、獲得感和親切感不足的問題,將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益探索,它既有利于思政課提質增效,也有利于地域文化接續發展;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效果受到三個方面制約,即思政課教師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度、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接受度、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精準度;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即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內核實現點與面的融合,教學形式與地域文化載體實現情與行的融合,思政課教師與文化宣講員實現角色的融合。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地域文化;思政課;路徑

1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既是為了提升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也是為了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最終實現思政課與地域文化的協同發展。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1)有利于思政課提質增效。首先,對于課程內容來說,地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使思政課課程體系具備時代感和地域特色,有利于課程體系向教學體系、認知體系轉化。其次,對于教學形式來說,地域文化擁有形式多樣的文化載體,如文化場館、音樂戲劇等,可以運用這些載體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或者實踐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再次,對于授課對象來說,地域文化源于百姓生活,它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將地域文化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思政課,可以拉近理論與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親近感和認同感。(2)有利于地域文化接續發展。首先,自媒體時代,地域文化在網絡流行文化的沖擊下,具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地域文化在傳播上仍然依靠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內容相對陳舊,形式相對單一,逐漸在年輕人中失去影響力和話語權。將地域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課,可以擴大其影響力,讓學生了解、認同自身的地域文化,甚至成為傳播載體,有利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其次,高校是地域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鎮,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地域文化進行整理、提煉,可以促進其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再次,引入地域文化可以改變學生日益淡薄的鄉土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立志改變家鄉面貌的真摯情感。

2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影響因素

地域文化與思政課畢竟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要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并發揮出疊加優勢,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如下:

(1)思政課教師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度。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而這一作用的發揮程度,取決于教師對地域文化的認知程度。目前,思政課教師大多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專業,對于政治理論比較熟知,但是對地域文化的了解還不深入、不細致,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水平還不高,存在著將兩者簡單嫁接的現象。

(2)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接受度。目前,高校學生大多都屬于“00后”群體,他們在自媒體時代受到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熱衷于新奇、個性和娛樂至上的文化,傾向于趣味性強、互動性高的表達方式,對于傳播方式單一的地域文化缺乏應有的關注。“00后”雖然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地域文化的影響,但是他們還不完全理解文化的內核,不太重視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和地位,不習慣于從身邊的文化現象入手去理解政治理論,概括起來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接受度還不高。

(3)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精準度。地域文化千差萬別,呈現出“百里不同音”的效果,將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確能夠打造特色,但是同時也容易出現為了彰顯特色,而忽略思政課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統一性,容易將思政課上成了地域文化課,民俗課等,從而削弱課程的政治性、理論性。其次,過度的彰顯特色也容易忽視其與中華文化的聯系,使得融合的成果缺乏推廣價值。因此要統一兼顧思政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既要堅持理論體系的統一性,又要強調理論表現方式的多樣性,把握好地域文化和思政課融合的精準度。

3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

筆者所在地域為江蘇省太倉市,該地歷經千年的人文沉淀,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現為:第一,開拓、開放、開明的江海文化。太倉地處江海交匯處,元朝時期號稱“六國碼頭”,明朝時期為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港口型城市的發展孕育了敢為人先、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第二,崇文重教、尚德務實的江南文化。太倉人才輩出,產生了11位兩院院士,注重耕讀傳家、家風傳承,昆曲、江南絲竹、婁東畫派等藝術形式精彩紛呈,“廉磚精神”影響深遠。第三,內涵豐富的太倉地方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接下來就以江蘇太倉為例,探討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

3.1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內核實現點與面的融合

首先,按照思政課的教學主題,分類收集地域文化素材,建立地域文化案例庫,針對思政課知識點開展案例教學,實現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的“點”融合。地域文化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但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融入思政課中,因此要根據思政課教學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的收集、整理和引用地域文化案例,如為了說明“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性”,筆者收集了太倉地區傳奇家族的傳承故事,著重介紹了太倉“四代一品”的王錫爵家族,該家族祖孫四代都是一品大員,人才輩出源自于“良由世澤、詩書傳家”的家風,以及“克己退讓、省察功過、孝友敦睦、和睦鄉閭”的家訓。引用案例后,再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家訓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存在什么關系?這些家訓對當代有何指導意義?旨在讓學生明確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與中華文化統一性的關系,通過特殊性揭示和說明統一性。其次,如果地域文化與思政課知識體系高度吻合、形成呼應,可以針對思政課知識體系開展專題教學,實現教學內容與地域文化的“面”融合。筆者發現思政課章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太倉”的城市發展目標高度吻合,由此開發出專題“全面小康與幸福太倉”,在知識框架上,將幸福太倉的五個維度即“富裕幸福”“健康幸福”“平安幸福”“文明幸福”“美麗幸福”等與“‘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對應起來,引申出幸福太倉是全面小康的最佳注腳;將太倉“高水平全面小康”與中國的“全面小康”對應起來,分析太倉的全面小康在全國中的位置;將“小康構想”印證地蘇州與小康的提出過程結合起來,揭示小康目標不是空想,它的可行性源自蘇州的發展實踐;將太倉的小康面貌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對應起來,用現實活化理論。通過以上專題的設計,使思政課具備較強的地域特色。

3.2教學形式與地域文化載體實現情與行的融合

地域文化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呈現出來,如戲曲、音樂、文學等藝術載體,紀念場館、文化教育基地等物質載體,這些載體為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利用地域文化載體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做到以情育人。筆者在講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邀請學校“江南絲竹”學生社團演奏紅色經典《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以此創設情境體驗式課堂,指導學生談談對這種傳統民樂的視聽感受,想想為什么如此古老的音樂形式還可以演奏紅色經典?“江南絲竹”藝術形式怎樣才能接續傳承?這樣的教學設計是為了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為學生身邊的文化形態,將理論中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多重感官體驗的“活生生”的文化,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激發求知熱情、產生共情。在講解“中國歷史上的疫情”時,筆者播放太倉民歌《水鄉勤力山歌揚》,該歌主要反映1949年前后太倉勤力村的巨大變化,歌詞中“新中國成立前瘟神流行逞兇狂,窮人無錢治病把命喪。女不生,男不長,孤兒寡母淚汪汪”與新中國形成強烈對比,這樣設計旨在通過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民俗文化的氛圍中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其次,利用地域文化載體開展實踐教學,實現以行促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而地域文化恰恰能夠為大小課堂的結合提供實踐載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域文化為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提供了現實選題。筆者圍繞太倉地區打響“江南文化”品牌的需要,指導學生針對“江南文化”品牌塑造、文創產品、非遺傳承與弘揚等選題展開社會調查,這既是對思政課知識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拓展和鞏固,也是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城市的文化傳承工作。第二,利用主題紀念館、文教基地等地域文化載體對學生開展實踐教育。筆者針對太倉15處文化教育基地,策劃了相應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如“工人先鋒館”與工匠精神教育、“田園實境教育基地”與生態觀教育、“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與紅色教育等,目的是利用社會大課堂以行促知,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3.3思政課教師與文化宣講員實現角色的融合

首先,思政課教師除了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還應當參與社會服務,承擔起地域文化宣講員的角色。思政課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對地域文化了解還不全面、不深入,這勢必會影響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效果。如果思政課教師親自參與到基層文化宣講工作中,會激發他們關注和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使宣傳內容更接地氣,讓學生和基層群眾都能受益,自身的教學技能、宣傳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筆者所在學校為此專門成立了文化宣講服務隊,成員基本都是由思政課教師組成,近年來,團隊陸續開展文化宣講活動200多場次,開發了20多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專題,其中《美麗江蘇》作為公開課入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幸福太倉》在云直播平臺上吸引了8萬網友在線觀看,思政課與地域文化宣講實現了同頻共振。其次,吸納校外優秀文化宣講員走上思政課大講臺。文化宣講員由于長期從事基層文化宣傳工作,所以對當地風土人情有較深的理解,他們善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文化宣傳,不少人還“身懷絕技”,如“數來寶”“三句半”“獨幕劇表演”等,如果吸納他們走上思政課大講臺,可以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形式,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其成為難以替代的老師。近年來,筆者主持建設“蘇州市理論宣講名師工作站”,邀請了30多位“百姓名嘴”走進思政課課堂,他們通過“眾說學習”、信仰公開課等形式為學生帶來思想盛宴。總之,思政課教師要與文化宣講員“同唱一臺戲”,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守好文化宣傳的正確政治方向,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于淑婧,荊學民.政黨領導的交流秩序:自媒體時代中國政治傳播的運行特質[J].行政論壇,2021,(4):34-34.

[2]于志娜,陳彥彥.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分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2,(5):85-85.

[3]白留艷.鄉土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價值分析———以五臺山地區為例[J].亞太教育,2016,(16):87-87.

作者:汪園超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