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域文化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導言
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也是民俗語言的重要組成組成部分。語言學家溫端政認為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合稱俗語。“方言中俗語是一種廣泛流傳在群眾口頭上,結構相對固定的通俗語句,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經驗、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保囟苏豆沤袼渍Z集成》)溫州方言俗語在溫州地區產生,與溫州當地的風俗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溫州文化系統的產物和結果,也是溝通其他文化成分的媒介。方言俗語是民間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間文學創作的工具,同時也是聯系地域民俗和民間文化之間的紐帶。方言、民俗、俗語和地域文化,是民俗語言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溫州方言俗語概述
溫州古稱、東甌、永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溫州方言源遠流長。今天溫州人口中所說的語言,南宋時期已接近今語,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的名著《六書故》大量采錄家鄉溫州方言的俗語、俗字、俗音,充分表明當時溫州話已接近今語。國學大師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認定溫州方言為吳語的一支。王力《中國語文概論》將溫州方言列為吳語溫臺系。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吳語分為六片,溫州方言為吳語甌江片。
溫州地區的方言種類多,差異大。溫州方言主要有甌語(溫州話)、浙南閩語(閩南方言)、畬語(畬族客家話)、蠻話(蒼南土語)、蠻講(泰順土語)以及大荊話(臺州方言)、羅陽話(處衢方言)、金鄉話和蒲門話(吳語方言島)等方言。這里搜集整理的是主要是以“甌語”為主的方言俗語。溫州方言是近兩千年悠久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呈現出獨特的地方風采。溫州方言俗語是溫州人民創造并廣泛流傳在人民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包括溫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這些俗語反映了溫州人民對事物和生活的共同認識和價值取向。對溫州方言俗語的研究和整理,不僅有利于吳語史和漢語史的研究,也可以促進民俗、歷史、社會等相關學科的研究和建設。
溫州市文化處于1962年編印了《溫州諺語資料》二輯(油印本,僅印50本)作為內部參考資料,在全市范圍內收集并整理溫州方言諺語資料,涵蓋時
生活、習俗、自然、行業等內容。胡崇剛于1980年對收集到的諺語重新整理,編輯成《溫州民間諺語資料》和《溫州方言成語》。溫州民俗大家葉大兵在20世紀末所著《溫州民俗大全》對溫州民俗進行了細致的闡述。溫州俗語作為溫州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了溫州的文化內涵,筆者擬從溫州方言俗語里展現的溫州地方產業文化、溫州地方地理文化、溫州地方民情風俗、以及地方文化心態進行解讀,來探討溫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溫州方言俗語里的地方行業文化
(一)溫州農耕文化悠久和豐富,田間文化與民間智慧相得益彰。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于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恒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溫州三面環山,東邊靠海,周邊300公里內非山即海,地處亞熱帶,冷熱適中,雨水充沛,季風顯著;是浙江省著名的產茶區和“水果之鄉”。溫州地方俗語作為溫州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文化載體,透露出濃烈的農耕文化特征。在農耕生活方式中,溫州人總結出相當數量的和農業生產有關的俗語,而這也證明了溫州人們對農業的重視,農耕文化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溫州人勤勞樸實的特點和溫州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比如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民謠和溫州人耳熟能詳的兒歌“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桿作吹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六月六曬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鵲啄,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十二月塘糕印壯元?!庇捎诠艜r農耕生活的影響,溫州方言俗語里遺留了很多關于動物形象的俗語,比如“死狗避不過滾湯”講的是該來的還是會來,躲避也無用;“三斤貓貍拖四斤雞”是比喻自不量力的行為;“嘸毛雞代鴨愁”是指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還去記掛他人。“抓勿牢老虎在貓身上出氣”指的是那些害怕強勢,欺負弱勢群體的行為。溫州話中體現農耕文化的方言俗語主要體現了溫州人希望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和溫州人在長期勞作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智慧。
(二)溫州人“崇商、勤勞致富、講求實際”的經商心理和精明的經商手段。
溫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商埠。早在唐代,溫州就是中日商船進出停泊的重要埠頭,宋代紹興元年建立市舶務,成為全國七個市舶司之一。由于溫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宋代溫州就成了著名的濱海貿易城市。溫州方言里關于商業、手工業等經濟方面的俗語也為數不少,這一點和別的地區的方言俗語產生了一個鮮明對比。溫州人獨特的經商之道為世人所稱頌?!皽刂菽J健笔窃跍刂葸@塊土壤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現代溫州人苦心探索、發奮創造的成果。從民俗學視角考察,在“溫州模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的家庭工業、個體經濟、專業市場、商貿經濟、民間信貸等等要素,乃至精神要素,都與溫州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溫州的方言俗語中也反映了溫州人崇商的經商心理和精明的經商手段。
溫州人奉行勤勞致富,講求實際?!敖鹑娴淖痔?硬碼”,“靠兄靠妹,不如靠自已手掌手背”,“倉橋老老娘兒,只講現銅鈿兒”、“五月五賣菖蒲――短期生意”,“男人勤,田地角頭出黃金;女人勤,豬欄角頭出白銀”等等。比如“弗怕折(yi),只怕歇”意思是為做生意虧本一點倒不可怕,可怕是不去尋找原因、分析市場,卻從此停業;此語激發經商者要有“知難而進”的刻苦精神。溫州老一輩深知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的道理,總是會告誡后人“吃力銅鈿快活用,快活銅鈿坐班房”。
溫州人深知創業的艱辛,但還是百折不撓,大膽創新。“變變動,有下蓬”,“蓬”是指紅火、興旺的意思。固定在一個工作崗位或一種專業上,時間一久會使人感到單調乏味,調動或變換一下會增強人的新鮮感與推動力,能更好地開拓創新。與“樹挪死,人挪活”有點同意?!澳懘笞鰧④?,膽小做蚊子”、“風頭霉頭兩隔壁”、“只曉得和尚吃饅頭,曉弗得和尚求戒”。其中求戒是指用點燃的香在和尚腦門上燙孔留標志,表示永不還俗,求戒是很痛苦難受的過程。而做和尚痛苦的過程我們沒看到,一看到他吃饅頭就誤以為很享受。此話形容我們只看到他人創世成功時的喜悅與幸福,卻不知道他人創業時的辛苦與艱難。
早些年,溫州出現了一些新俗語 “不找市長找市場”、“不言下崗言辦廠”、“能做老板,能睡地板”。這些新俗語從一個側面說明溫州人的精明的經商意識,同樣也表達出溫州人求生存求發展的謀生攻略。
四、溫州方言俗語里的地方地理文化
(一)溫州方言俗語體現了溫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氣候特征和自然風光。
人類群居的生活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展開的,語言和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打上了深刻的環境烙印。地理環境的變化不同、社會生活的變遷,方言詞匯也會相應的繼承或更替。由于溫州地處吳語區最南部,北方話的影響是從北到南的,作為南部吳語的溫州話總比北部吳語保留更多的古老特點。在溫州方言俗語里保留了很多舊溫州城區的地名和舊貌,為我們研究溫州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多素材。古城溫州位于甌江口,甌江之口含江心嶼、七都、靈昆三顆璀璨的明珠。古城溫州城內水系是以三條縱向的河道為骨架,這三條河道為大街河(今解放路)、信河、九山河,均來源于甌江。這三條縱向主干河道與橫向水巷構成城內河道交通網絡。古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溫州的山水鐘靈神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也照顧了溫州人民的飲食起居。關于溫州水鄉的諺語還有“船多礙埠頭”和“五六月鞋拖,勿走我南塘街,十二月籠褲,勿走我南塘過”等。
(二)溫州方言中濃郁的山水情結成就了溫州人的智慧與淳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山秀水的江南風光養育了溫州人的淳樸和智慧。溫州人堅定而執著,勤勞勇敢,相信“潮水有定人無定”,“十個指頭有長短,山林樹木有高低”。比如“我講東門,你聽西角”和“跟拉麻行,退拉南塘”,這兩句俗語都有所指,但從字面來看,東門,西角,麻行和南塘也正說明了舊時溫州城區的地理位置。“地方小,橋還二爿”,這是一句褒義溫州俚語,在溫瑞塘河流域一帶流傳應用得比較廣。這里所指“地方”即村落,“爿”就表示一座的意思,比喻某件事物的實際情況超出人們原先的預料,多以夸張的語氣對待?!盁o船不成事,無橋難過里”,成為當時溫州村落沿河而建的顯著特征。溫州方言中很多關于“行船”的俗語,比如“老大(船老大)多,船打翻爻”指的是主事的人太多,事情就辦不好,強調做事要有主原則的重要性。
五、溫州方言俗語里的地方民情風俗
(一)溫州方言俗語體現了溫州獨特的地方節日特色、婚嫁習俗、飲食習慣。
溫州隸屬甌越文化區域,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豐富。漢代時,溫州建立“東甌王國”。當時民間“尚巫瀆祀”之風甚盛,并有“端午競渡,用以祈賽”之俗。隋唐時,溫州一帶“尚歌舞”(《隋志》),并以歌舞娛神。民俗是指在一定社會文化地域中,長久以來人們出于生活的需要,以模式化的方式進行的活動。溫州方言俗語里有很多關于體現了溫州的風土人情,同時也傳授生活智慧和生活經驗?!笆氯杖蘸脫坌?,六月日日好嘗新”,“未吃重五粽,破碎慢慢送;吃了重五棕,破襖遠遠送”等等體現了溫州的地方節日特色。溫州人強調做人應有的誠信、正義、勿欺窮、謹言慎行。比如“瞞天瞞地,瞞不得隔壁鄰舍”、“人難欺,馬難騎,勿笑窮人穿破衣”、“敲鑼當面響,背后勿講人”、“眠床角吃糯柿也有人曉得”、“漏缸一條縫,沉船一個洞”、“待人自待自,害人自害自”。
溫州人做親要門當戶對。“窮合窮,富合富,賣千張合賣豆腐”。溫州人講求家庭的和諧,“夫妻是個桶,打了箍得攏;人是個缸,打了遠遠”。同時溫州方言俗語里也有很多關于諷刺社會陰暗面。“后生無銀難做親”、“窮官強富戶”、“上不正下歪”、“有銀有人,官司包贏”、“當路石頭有人端”等等反映了溫州老百姓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望和社會理想。
古語說:“民以食為天”,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心理,構成了不同的民俗飲食文化。溫州飲食民俗中有獨特的喜食海鮮、生食海鮮以及吃魚禁忌等,信仰民俗中有祈海神,信龍神等都有很強烈的海洋文化氣息。表達飲食的俗語有“三十個銅鈿買索面―多絞(講)”,“不當家曉不得柴米貴”,“韭菜園,割不斷”等。比如“餛飩擔,一株毛竹起三間。一株毛竹起三間,起起三間獨自擔。前面有個燒湯佬,后面有座七平山。“這是一則為舊時溫州走街串巷的餛飩擔寫照的民間謎語,這些俗語顯示了溫州社會的飲食文化。
(二)溫州人尊老愛幼、講究禮節、注重“和諧”生活。
禮儀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文化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社會道德的標準。溫州人有著講“禮”的優良傳統。禮儀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追求和諧,和諧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這在溫州俗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深知“出門人,處處讓三分”、“忍一忍,吃不盡”、“梅天落雨記前晴(情)”。在溫州俗語里,和諧就體現在處事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體現在溫州人為人處世不偏不倚。溫州人認為“家富不如家和”。溫州俗語也告誡人們正確的交友之道:“澆樹澆根,交友交心”、“朋友千個不多,冤家半個不可”。
溫州人注重家庭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霸诩仪蘸?,出門一日難”、“別人家金屋,不如自家草屋”、“兒不嫌娘爺丑,人不嫌家鄉窮”。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州人保持了“孝”的優良傳統。比如“樹老根須多,人老見識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溫州俗語“只有上孝落,下孝上”是對社會上很多孝行倒掛現象的一記警鐘。
六、溫州方言俗語里的地方文化心態
文化心態指的主要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各種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當然在各地區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些特別的是在本地社會生活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地方的方言諺語集都能集中地表現當地人在以往的歲月中形成的經濟思想、政治觀念、生活追求的理想。溫州人的性格特性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性,溫州地處東南沿海,閉塞的交通,落后的手工業和農耕經濟,早年許多人漂洋過海去東南亞國家掏金,逐漸了解到海外經營的理念。溫州人有非常傳統的地方觀念,親幫親窮幫窮,一人發財全村跟,哪里賺錢哪里旺,一個產品帶萬家,形成溫州特色,事實上就是溫州民情特色。
溫州方言俗語中蘊含了豐富的溫州地方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溫州人迷信:“問個佛,打個閡”,溫州人把鴨舌稱作“鴨賺”,只因“舌”和“折”方言上同音;溫州人勤勞:如“天光(早晨)露水白洋洋,寧可日晝(中午)曬太陽;日晝太陽上曬落,寧可黃昏夾暗摸;黃昏蚊蟲叫嗡嗡,寧可明朝天光起五更。”絕妙的諷刺了那些好吃懶做、不愿勞動的二流子;溫州人堅忍:“忍一忍,吃不盡?!?等等。
七、結語
方言俗語真實地記錄了當地人的語言、生活習俗、地名、特有事物等,反映了該地區民眾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民俗事象和感彩,是寶貴的世界文學遺產,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極好素材,對語言學、民俗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研究都極具價值。溫州方言俗語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溫州社會生活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溫州方言俗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雖然關于溫州俗語經常出現在電視,電臺和報紙上,但這遠遠未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保護方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保護民俗文化自身。從方言俗語的角度解讀溫州的地域文化和經商文化,為研究溫州的地方人文和經濟文化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基金項目:溫州市社科聯溫州文化研究課題(12wsk19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惠芳:《中國民間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2]曲彥斌主編:《中國民俗語言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3]沈克成、沈迦:《溫州話》,寧波出版社,2004。
[4]溫端政:《古今俗語集成》,《語文研究》 2001年第24期。
[5]葉大兵主編:《溫州市民俗學論文集》,1995。
[6]溫州市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溫州市歌謠諺語卷上》,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
篇2
關鍵詞:室內設計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達
任何空間設計都脫離不了“地域”背后各種內在或外在的自然約束力,室內設計同樣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內空間中的批判性繼承,將有助于地域文化與其他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與現代技術之間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文化品位,為設計工作者打開靈感之門。
一、影響室內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響室內設計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質文化
建筑,是人類在自然界生存的庇護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影響室內設計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質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資源、歷史環境等多個方面,這是制約建筑設計最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響建筑形式和空間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間區位和自然條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著差別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從氣候條件來看,我國各地區民居為適應不同氣候條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頂坡度較大,以達到加快泄水和減少屋頂積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資源是影響建筑形式和室內裝飾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質、水質等的差異,不同地域的自然資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營建總是處于某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并受到該歷史時期的技術狀況、經濟基礎等的影響。建筑既是文化現象,又是商業現象,它不但受文化發展規律的支配,也受經濟發展規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對于物質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類創造的有形環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類活動而形成的無形環境,它是人為的、社會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關系、等級制度、民俗民風等幾個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滿足人類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載著調節、轉換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人際關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類型、生育制度、社會習俗、生存技術手段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產生了特色鮮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級制度方面,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等級社會中,不同等級的建筑形式,其屋頂樣、色彩裝飾、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體組合等,幾乎所有的細則都有明確的等級規定,讓建筑成了傳統禮制的象征與載體。再次,民俗民風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區別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標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樓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傳統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歷史上形成的意識形態,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精神風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風格,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著幾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識文化
我國的傳統民居不僅傳承著先民改造自然、爭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質文化,展示著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制度文化,還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意識文化。傳統民居通過對居住地地址的反復推敲,外形的精心設計,結構技術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倫理之美、生態之美,一座建筑才產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關系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哲思創構,集中體現出中國文化的高深意蘊。意境之美讓人回味無窮,激發人們窺探其內部深層結構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詩意和畫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類的視野中,讓人頓感建筑的愉悅。其次,盡管美的感受總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產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轉義上被運用于道德。再次,生態美是充盈的生命與其生存環境的協調所展現出來的美,人類渴望回歸自然,眷戀于大自然賜予的美麗景色,這是人類作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歸,是自我生命的和諧狀態及與普遍的生命關聯和交融的感悟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始終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還逐漸萌生出一種生態的審美觀念。
二、傳統地域主義與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比較
(一)傳統地域主義:表現出其明顯的局限性
20世紀以來,中國的“固有設計模式”正遭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在面對該問題時,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傾向:一是對異域風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處理。當代中國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覺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現為對鄉土建筑形式的當代借用。人們看到的始終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裝飾,容易導致在設計中產生只強調純符號性、圖案化的表面裝飾,高檔材料的堆砌,傳統建筑殘垣斷壁的復制,傳統建筑屋頂或構件的大小簡化等膚淺歷史文化現象。不可否認的是,脫離空間去看某些裝飾元素,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品,甚至可稱其為地域文化博物館。這種現象源于思想上的閉關自守,排斥外來文化,堅守風格不放,對民族文化采取了狹隘的保護主義,也造成了落后于時代的必然結果。當傳統地域形式的表象處理被運用到現代空間中時,那些所謂的華麗裝飾無疑費時、費工又費錢,是浪費資源的浩大工程,其結果除了在短時間內造成震撼和轟動外,很容易被復制而失去特色,是經不起歷史考驗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義:室內設計的發展方向
對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認可,于是人們對室內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中,伴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如果我們的建筑師對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確認識,而不自覺、自尊、自新,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就有可能被沖淡、遺忘。因此,室內設計應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實現地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讓設計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現代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室內設計不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適、使用材料綠色環保、施工工藝與時俱進,也更加注重營造空間精神功能。在紛繁復雜的外來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過程中重新整合形成與時代相統一的審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滲透范圍廣,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從室內空間的功能格局、裝飾符號、裝飾材料、家具、燈具、軟裝飾品,到自然界的聲、光、電、水,以及人類的一切活動等,都可能成為營造室內空間傳統文化氛圍的重要元素。
三、室內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達
(一)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原則
一是尊重傳統、辯證繼承的原則。地域文化是一個永恒發展著的文化體系,只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形式相對穩定后才能形成傳統。對待地域傳統文化,應該看到它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籠統繼承。在室內設計中,批判性的地域主義思想鼓勵建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在滿足現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適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現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真正做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二是古為今用、意在創新。創新是一種技術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資源創造新東西的手段,是對原有物種的改善和提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傳統文化的現代繼承和創新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在設計中繼承傳統和體現地域特色,不是簡單地模仿和抄襲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號,而是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這樣辯證的繼承才有價值。
三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現代設計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各個地域、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慮人類在空間中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一方面,要從細節入手,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為指導原則處理人、自然、建筑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適宜于地域自然環境的室內設計
在古代建筑中,室內是建筑設計的延續,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態,才有室內室外之分,離開了建筑和環境談室內是空洞無意義的。自然環境制約著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響著室內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態?,F代建筑靈感源于本土的設計思維,是指其設計原型來自于傳統民間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間形態、建筑形態、構造方式、及細部等方面。建筑師可以選擇任何一種處于起源狀態下的形式或構思來進行新的創作。二是依山就勢的主動姿態。批判性地域主義強調建筑與場所的和諧關系,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的地形地貌,實現建筑內外空間的和諧統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闡釋。現代設計不能簡單復制傳統,只能在精神層面上去體現。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過材料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四是與大自然的親密擁抱。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現代建筑和室內設計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態性。對于鄉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顯而易見;大城市則采用庭院綠化、道路綠化、濱水景觀設置、室內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與自然界的融合。
(三)適宜于地域人文環境的室內設計
一是地域文化符號的運用。人是符號的載體,人的一切活動過程,就是不斷創造符號、利用符號,并賦予符號特定內涵與價值的活動過程。當代室內設計要延續傳統文化精髓,必須借助符號的經驗去解讀傳統文化。要充分發揮形體的象征和隱喻功能,注重運用熟悉的圖像、故事情節、器物等喚起人們對文化的思考,以此表達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處理。色彩是影響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對不同顏色的物象、意象解釋會有微妙或是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的許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麗淡麗的格調,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架、立柱裝修,整體色彩淡雅、和諧。色彩設計講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對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顏色的統一和諧等。
三是裝飾和構造的現代演繹。從建筑歷史發展來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形式美與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現過兩個極端:有的設計作品的藝術氣質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駕馭功能;另一種是建筑要徹底摒棄裝飾,認為“功能決定形式”。而事實上,歷史證明了功能美與形式美是不可對立而論的。
四是空間意境美的營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傳統繪畫中常采用散點透視、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手法來表現時空意境。中國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宮殿、廟宇,還是散落在田間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種恬靜、怡情的自然美,這充分體現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完美結合。
總之,地域文化的現代繼承講求創新,拒絕主張拿來主義。要注重建筑內外環境的有機更新,如將地域材料作為建筑設計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別于當地材料的普遍用法,這就取決于設計師如何將材料注入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段。室內裝飾設計提倡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達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武宏志,劉春杰. 批判性思維和論證批判[J]. 河池學院學報,2007(12)
[2] 沈克寧. 建筑現象學[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
篇3
【關鍵詞】地域特征;自然景觀;園林;文化
前言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環境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1]。風景園林作為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人們不但要求風景園林具備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觀特征,還需要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成為了現今園林設計的標準要求。
一、關于地域自然景觀內涵的概述
所謂的地域就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受到自然以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個綜合體,它反映了特定時期特定的地域特征以及歷史化。隨著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地域面貌也會發生變化。為此,在對地域景觀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把時間作為第一考慮因素。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勢形態多種多樣,民族眾多,因此地域特征也不盡相同。每個地域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地域與地域之間之間既存在聯系又相互影響[2]。只有充分了解地域獨特內涵,才能進一步掌握其特征。所謂的自然景觀,不同的人理解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它可指代天然的自然景觀,也可指代由人為活動、經過人工加工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要是指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之上逐步形成的衍生產物,主要是通過人為去創造出來,但與自然景觀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關于風景園林文化內涵的概述
風景園林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成果,是人們生活形態的一種展現形式。風景園林文化內涵主要是指其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審美方式以及基礎文化,是風景園林文化能夠得到立足的藝術之本。風景園林主要是把土地作為主要的載體,把自然作為創作的主要元素,進而為人類創造出具有天然合一特色的自然景觀,深刻的展現出了人們土地整治技術以及獨特的魅力。
三、正確提煉地域自然景觀特征
一般來說,地域自然景觀主要包括有地貌結構、位置、水文特征、氣候以及空間結構等幾個方面,它們彼此依賴,難以被改變。所以,在對風景園林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設計師們首先需要正確掌握地域自然景觀的基本特征,并進行提煉,才能確保所設計出的園林符合時展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在設計的過程當中,要盡可能的避免人為干預,否者設計效果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把地域景觀特征展現出來,原本的自然景觀特征反而會遭受到破壞。地域景觀的設計不僅僅是向人們展現出各種地域景觀,更是蘊含著濃濃的人文信息。對于現代風景園林來說,在設計時不但需要其具備游玩、休息的功能,還應該促使游客對自然有所感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內在價值,人們通過對風景園林的欣賞了解當地的經濟特征與風俗文化[3]??偠灾挥袑τ蜃匀痪坝^特征進行正確提煉,才能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當中,既展現出自然景觀的獨特之美,又能展現出濃濃的文化藝術氣息,使之具備獨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時代感。
四、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創作
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要確保其展現某個特定時期特征,以便符合時代潮流發展的需求。經過歷時長河的沉淀,國內外已經設計出無數精典園林作品。國外,意大利的臺地園就是一個精典之作,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復興時期的精神文化。在臺地園建設的過程當中,設計師們巧妙的根據地勢的高低,把房屋建造在最高處,而把花草樹木建造在下面的平臺,進而形成臺地,水流順著地勢從高處往下流,黑白分明的意式建筑與綠蔥蔥樹木形成鮮明對比,水流潺潺,充分展現地中海地域獨特的特征文化遺跡田園牧歌的生活態度。而對于英國來說,園林設計則比較注重樸實,他們在設計中把園林建筑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不堆砌圍墻,進而使得風景園林設計更多一份寬廣以及大氣。對于園林內部的設計,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道路以及河流建設而成,整體觀看具有強烈的復興古典之美,與哥特式的建筑互相呼應,充分展現了大氣的自然風光。對于日本來說,其風景園林設計受到中國的影響,整體蘊含著濃濃的唐宋時期的山水田園風格。他們的風景園林設計主要追求自然、青春、小巧以及返璞歸真,進而營造出靜謐想和的園林景色,充分展現了日本民族謙和的民族特色。
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地勢形態多樣,其風景園林設計業各部相同。但均都包含了獨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濃濃的風俗文化氣息。我國北方與南方的地域不同,二者園林風格設計也有所差異。北方地域遼闊,園林設計較為宏偉大氣,建筑顯得深沉而厚重,整體建筑富麗堂皇,色彩對比鮮明。而對于南方的園林來說,占地面積較小,設計上多以輕巧纖為主,色彩大多為青灰色,整體設計淡雅秀氣。這些均充分展現了我國崇尚追求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人為本的情感追求[4]。
蘇州園林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園林之一,聞名中外,是藝術與歷史的相結合,是人們智慧與勞動的重要成果。在蘇州園林的設計過程中,依水傍山,路橋結合,流水潺潺,樹木茂盛,花草繁多,充分展現出江南婉約水墨畫之美。除了蘇州園林之外,梯田也是一種認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風景園林,在丘陵地區,農民為了防御洪水或者種植,一般會根據地勢特征開辟出一塊田地,進而形成梯田。例如著名的元陽梯田,根據地勢的陡峭進行開墾,遠遠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有序的排列著,甚是壯觀。梯田景觀主要是在自然基礎之上,經過人們的創作勞動而形成的一種地域自然人文景觀,屬于一種獨特的風景園林文化。
五、結束語
風景園林展現獨特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設計過程中,只有正確把握地域自然景觀以及風景園林的獨特內涵,并正確提煉地域自然景觀特征加以應用,才能設計出更加優秀的園林,才能不斷的滿足人們對于生活環境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朱建寧.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J]. 中國園林. 2013,24(11):333-335.
[2]林箐,王向榮.風景園林與文化[J].中國園林. 2014,20(09):299-301.
篇4
關鍵詞:景觀規劃:生態;創新;文化脈絡:地域特征
中圖分類高: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7-0079-05
1 引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越來越被忽視,掠奪式開發的弊病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與此同時,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的普及和運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距離大大縮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得到極大加強。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急于求成的“拿來主義”往往使我們的城市喪失了其固有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征,單一性和趨同性日益成為當前城市景觀的通病。
俞孔堅博士認為:景觀決定城市。如果一個城市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失落了“自我”,他說:“造出來的城是空的,有軀殼在,卻沒有人氣?!?/p>
由此可見,作為城市重要的開放空間,城市公共景觀片區已成為人們認知一個城市、體驗其空間的主要領域。其表達的城市景觀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文化繼承和傳播的責任,而且其對地域特征的表達更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觀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過對“生態延續”與。創新設計”兩個切入點,堅持整體性、生態性和創新性的設計原則,探討景觀規劃如何保持地域特征,延續歷史文脈,同時反映時代特征,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實現“人、自然、科技”的和諧共生。
2 目標定位――背景解讀
項目所在地的杭州余杭是杭州“在和諧中創業,以創新創業贏得和諧”的發展積聚地。生態景觀核心區作為余杭創新基地“生態引領和諧?科技改變生活的展示窗口,將成為杭州市創新產業的希望所在。規劃區所處的生態景觀核心區位于創新基地核心區塊內,規劃范圍南起文一西路,北至海曙路,東、西至規劃城市支路,總規劃面積31.20hm/。
在“旅游西進”的戰略背景下,本項目是杭州西部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節點。同時,作為余杭生態?科技島空間結構“三帶”之――南北濕地生態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基地核心區塊“一軸一網”之“中央生態綠軸”北片區,可依托其生態基底,作為生態子系統維持地區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作為杭州西大門的景觀門戶、創新基地風貌展示的啟動區塊,本項目凝聚著整個創新基地的精華,扮演著新城中心的角色,集中體現了“生態?科技”的規劃理念――是創新基地核心區中的“核心”。本項目以觀光體驗、創意文化、景觀展示為主體功能,旨在通過創新的設計理念塑造多樣的空間體驗,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質的,集自然、人文和藝術、創新于一體的生態核心和科技綠洲。
3 現狀特征――基地感知
基于對規劃背景和基地現狀有的放矢的解讀,我們形成了對基地特征的基本感知?!半m無弱水三千,不是仙人不來”。水是余杭的靈魂。規劃區北側的余杭塘河是杭州主要的水上旅游通道,東側的閑林港為主干河道,區內紅衛港、姚家港、汪橋港等河流縱橫交匯,分布著眾多的港漢和魚鱗狀河塘,形成了塘漾棋布、阡陌縱橫的水網肌理。區內色碧似染、錯如棋盤的農田肌理多呈南北或東西走向;而冷、野、淡、雅的生態濕地則區別于農田呈現有趣的無方向,形成邊界柔和的天然肌理。民居建筑以村落為單位布局,基本為沿路和河帶型發展方式,雖然經過上千年的變遷過程,卻始終表現出擇水而居、依水而筑,四合院落、街巷串聯的村落肌理。一座座粉墻黛瓦坐落在溪影桑陰中,與山水共同描繪出“一曲溪流一曲煙”的江南水鄉景致。農耕文化和水鄉濕地構成了規劃區相承共生的文化脈絡和地域特征,也是本次景觀規劃中關注的要點所在。
同時,我們充分發掘了基地的優勢潛力:項目位于創新基地核心區啟動區塊,區位特征--顯著,周邊建設日趨成熟,余杭組團的總體開發帶來了項目的建設契機。同時,基地的限制因素也很明顯:平坦的地勢雖然適宜開發各類項目,但消減了核心區立體形象;純粹的生態功能易形成較為單一的綠化景觀而缺乏引人參與的吸引度,而文一西路又將生態綠軸南北割裂,一分為二;河道防洪及污水處理也對景觀塑造形成影響。
在對基地優劣勢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形成對本次景觀規劃方向的初步判斷:展現創新特色的城市風貌窗口:差異化發展的城市生態功能核心區:連續而系統化的城市空間及景觀系統。
4 景觀對策一方案構思
本次景觀規劃,我們對巴窒羅那達爾哥諾-瑪公園Diagonal Mar Park,Barcelona和巴黎拉維萊特公園Parc de Ia Villette,Paris兩個經典案例進行了詳細解析。
達爾哥諾?瑪公園利用延伸到不同地方的樹狀道路系統把這片14hm/的場地組織起來。水元素遍布公園中,在道路交叉處、與公園的連接點形成一系列小空間。設計者運用蒙太奇軟硬對比并置的手法產生戲劇性效果,在一個中心被強化的同時,多個“中心”之間劇烈作用控制全園的整體性,讓周邊樓群成為背景,公園成為城市主體。
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將網格節點上的亭子作為控制點,使公園結構能夠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保持自身協調性,具有伸縮性,使公園的林蔭道延伸到城市之中,形成。園在域中、城在園中”的城市公園模式和可塑性空間公園的設計思路,并提出了“晝夜公園”的設計理念――借助美麗的夜景吸引公眾到公園中來,提高使用效率。改善社會治安。
通過案例研究的啟示,本次景觀規劃提出:園在城中、城在園中,多功能復合的現代公園,不同中心的相互作用,立體化和連續性的城市公共空間,生態科技的環境整治手段和充分彈性的園區開發策略六大規劃理念。同時,規劃形成了本次景觀設計的原則:利用現有水系組織景觀空間,以現有的生態元素為基礎串連基地人文記憶,讓人們深深地體驗場地所特有魅力的同時,公園作為城市大綠軸的核心以突出其展示和帶動功能。
為了更清晰明了地展示本次景觀規劃的設計脈絡,我們將其總結歸納為以下兩個公式:
設計概念+文化脈絡=農耕文化、水鄉田園風光、歷史傳承:
設計概念+地域特征=城市化空間、生態系統、濕地景觀。
并由此提出了我們本次景觀規劃的設計概
念――網絡化有機生長,即通過建立復雜的聯系網以產生新的變化,清晰的脈絡裂變出多樣的功能,如同細胞生長,具體演變為:以水網和路網為依托,連接綠化系統,綠軸延伸進入周邊城市,構筑連續的景觀空間;以連續的生態節點和獨特的交通路徑串聯建筑和地形,編織層次豐富、活動多樣的公園網絡;豐富的水源網絡如血脈與筋絡,構筑與周邊充分連接而又各成系統的骨架網絡。
利用基地多樣的現狀,通過生態治理與強化,植人多樣的功能,加強河岸水系與建筑相聯系。
通過聯系與整合,減輕綠軸割裂因素,通過核心展示與不同的中心形成豐富的立體景觀空間。
在此基礎上,本次規劃在設計概念的基礎上擬定了包括加強綠軸整體聯系,塑造連續性南北核心景觀系統在內的另外三項措施對策:整合環境、重塑立體景觀地形,提高防洪能力:融入創新元素,塑造創新基地形象獨特的現代城市空間核心;結合景觀引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期通過本次景觀規劃,體驗自然及河流的存在,創造河網城市開放的空間體系,塑造城市門戶生態廊道:同時,定義核心公共領域,帶動地塊未來開發,強化城市空間連接,完善城市功能。
5 規劃藍圖――設計要素
5.1 總平面
在尊重原有水網肌理的基礎上,以生態濕地貫穿基地,延續片區自然生長邏輯,城市景觀要素點綴其間,通過交通廊道分割功能版塊,延續歷史文化記憶的同時,利用河道梳理和開挖的土方,堆置有趣的變化地形,并在不同地形里設置豐富的功能空間,搭建片區豐富的天際輪廓,形成未來城市風貌核心景觀區。
5.2 景觀結構
本次景觀規劃整體形成“一軸二環、四水系、七個組團”的空間結構。
一軸――觀光軸:以可通行電瓶車的“觀光軸”貫通基地,這條軸線在橫向交通線割裂處高架連接。三維的主軸起伏變化,形成立體化的城市公共空間。
二環――兩條交通環行線:文一西路設置主要出入口,南北園區實行就近地下停車,并各設一條環形交通,兼具人行、自行車道、電瓶車道、限時開放車行道功能,通過景觀橋伸入城市功能空間,體驗“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景觀意境。
四水系――復制原有水網尺度和肌理特征,四條河道形成“井”字形通航水系。在文一西路北側擴大水面,東側組織臺階式硬質景觀泊岸帶,設置游艇碼頭,做為核心區重點展示區。
七組團――科研辦公、星級酒店、城市休閑、高檔會所、農耕田園、魚塘濕地、綠色開放空間七種功能組團。不同的組團中心相互作用,實現自然生態與城市功能的相互滲透。
5.3 水系、防洪及場地處理
規劃河道水面標高為2.00,建筑地面標高為5.00。城市路面標高基本為5.00,通航水面上橋面標高適當增高為6.50,以保證通航。豎向規劃保持基地內挖填基本平衡。規劃將利用基地原有水網肌理,局部適當開挖增加水面,折線形的硬質泊岸與未來城市高層區結合,以塑造城市新中心。河岸柔和自然,或伸人、或退臺,岸線變化豐富,形成碼頭、郊游、垂釣、晨練等不同功能的景觀空間,港巷與濱水空間親水處理,營造宜人、親和的城市公園特質。
5.4 空間細部設計
本次景觀規劃通過不同的細部景觀和處理手法,使其在空間形態上融匯了地域特征、歷史文化和時代符號等設計元素,希望通過這些最能體現余杭特色的空間景觀標志,形成傳承基地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向人們講述余杭的過去、延展余杭的未來。
景觀形態一農耕田園和魚塘公園延續基地原有的農田肌理和濕地肌理;藝術家之村里設置的雕塑小品等反映銅石并用時代的良渚文化特征;科研總部、會所和觀光軸等則運用現代景觀元素,傳遞時代信息。
鋪裝示意――以本地生態環保材料為主,如花崗巖、木材、碎石等自然材料,沿用傳統做法與局部點綴的青磚青瓦、卵石立鋪等鋪地材料,共同延續著當地文化。
5.5 植物造景
篇5
〔關鍵詞〕地域特征環境藝術設計內在聯系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各地域的文化逐漸交融,喪失了其本身的獨特性。當地域文化失去了其原本的特征,完全淪為融合文化的附屬物,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帶來的豐富的文明也就消失。究竟如何看待地域特征與地域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和重點。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地域特征的內涵進行了闡釋,明確了地域特征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分析了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域特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對策。
一、地域特征的內涵
地域是一定時空范圍內人類活動客觀載體,不論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是人類的社會活動,都建立在這個載體的基礎上。總的來說,地域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其一,區域性。當我們要界定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到地域的區域性特征。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人文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時空內。其二,人文性。主要指的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其建立在人類活動的基礎上,是人類獨特智慧在區域地域在全體上創造而生成的一種內在屬性。其三,綜合性。提及地域人們會聯系到很多事物,單一的要素難以構成整個地域空間。為此,我們在看待地域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其綜合性特征。
本文所指的“地域特征”并不是指一個地域的具體特征,地域保羅廣泛,不可能全然作為研究對象。本文的地域特征是在對地域前兩個特征把握的基礎上提出的,也就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將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稱為地域特征,不但具有地域的典型性特征,也將研究的范圍縮小,使本文具備了研究的條件。下文所設計的地域特征也為“獨特地域文化”的內涵。
二、地域特征與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在聯系
地域特征與地域文化緊密相聯,相互影響。地域文化是在地域開發、創造、適應的基礎上產生的,本身就帶有卓越的人類智慧,將其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不但符合當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夠使設計方案更具可行性。通過對區域內地域文化的整合所產生的設計方案能夠更好地滿足地域發展的需求。可以說,只有從地域文化的角度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才能真正符合地域發展的核心需求。而環境藝術設計活動,本身包括了對地域文化的發覺、總結、升華,并直接作用到地域,使其成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對地域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環境藝術不但是人們美化環境的措施,也是區域的人文審美、藝術發展的催化劑??偟膩碚f,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環境藝術設計靈感產生的源泉,環境藝術設計也豐富了地域文化。總的來說,環境藝術設計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為有了環境藝術設計這個形式,地域文化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三、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
地域特征凝聚了區域的特色文化,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其他區域的標志。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實現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建立在地域特征基礎上的環境藝術設計,不但具有深厚的物質文化底蘊,也具有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內涵。而將這兩者融匯一爐的環境藝術設計,不但具有更深厚的審美底蘊,還具有更為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賦予環境藝術設計相應的社會屬性,能夠使其更好地與地域特色想合,這對環境藝術的深層次、個性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優化環境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環境藝術設計形式指的是環境的行裝、色彩等內容。將地域特征引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能夠將地域性文化內涵、表征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當這種直觀的地域性環境藝術表達被人們接受之后,必然會加深其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增強環境藝術的表現力??偟膩碚f,地域特征不但可以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氛圍產生影響,還可以將情感融入設計中,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價值與藝術表現力。
3、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內涵。環境藝術設計內涵,除了設計構成的要素外,還包括設計的結構。通過地域特征的引入,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可以得到進一步豐富。所謂的內涵就是設計的深層次印象。設計者在對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轉化過程中,本身就接受著地域文化所包括的內涵。這種內涵不但包括物質的內涵,還包括精神的內涵。將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內涵,引入到設計中來,不但可以影響設計的形態、含義,還可以影響設計的框架結構。站在環境藝術角度來看,為了取得更好的環境藝術設計效果,加強地域文化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更好地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四地域特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對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地域特征的內涵、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等有了詳實的了解。在實際的環境藝術設計中,要應用地域特征,需要采取如下對策:
1、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在實際的環境藝術設計中,素材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礎。為了對這些素材進行有效的研究,就需要對地域特征予以搜集和把握。具體來說,也就是將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來,去粗取精,將有用的地域文化元素歸集,豐富設計的素材庫。在確定了素材庫后,設計者還需要對區域性的獨特文化進行提煉,只有經過提煉的素材,才能在確保其地域性的基礎上,更具藝術價值,對當地的文化起到傳承和弘揚的意義??偟膩碚f,搜集和把握地域特征,對地域性文化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根據地域文化素材設計的方案,也能夠將地域特色、藝術內核表現出來,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價值。
2、生成環境藝術設計元素。在對地域特征素材的提煉中,要不斷加深對地域文化的理解,結合當地的歷史背景、環境特色,將地域文化素材進行抽象、濃縮,使其成為設計元素。當設計元素形成后,設計者要將這些元素符號化,依托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形式,使其應用到具體的環境藝術設計中。只有經過這樣的認識和轉化過程,地域特征才能與環境藝術設計交融。部分地域文化素材是較為抽象的,為了更好地對其進行加工,設計者應該將其具象化,并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事件、精神思想等,將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凸顯出來。
3、創新環境藝術設計形式。為了更好地將地域特征與設計融合,設計者就不能拘泥于刻板環境符號的利用,而應該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搜集更多的可用符號和文化。設計者要加強對地域文化現象的把握,深化地域文化的內涵,挖掘地域文化的本質。應用地域文化符號,并不是直觀的模仿,而是設計理念和內涵的滲透。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我們對傳統的環境符號予以創新,并站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促進地域文化的符號化,使其更好地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融合。通過環境符號的創新,不但可以促進傳統環境符號理論的發展,還能加強對地域文化的開發,對區域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設計者要加強對地域文化特征、本質的把握,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予以創新,引入更多符合地域文化符號的設計理念、形式,將地域文化的特色表現出來。
總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地域特征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對地域特征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進行了剖析,分析了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并提出了地域特征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對策,以期有效地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經驗,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錢麗竹.符號學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表征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
[2]何禮.論環境藝術設計及其個性化[J].藝術科技,2014(01).
[3]孫天騏.論環境藝術專業人才的美學素養[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5).
篇6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設計;傳承
建筑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象征,除了在視覺上給予人們悅目美觀的形象,其背后存在的意義與地域文化繼承和發展之間有很大的聯系。作為建筑師,應該創作出蘊含自己國家文化精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弘揚地域建筑文化,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目的。
1建筑文化傳承的原則
傳承文化就是要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傳統文化之糟粕。優秀的建筑文化會反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理念和精神面貌,這種理念和精神面貌反過來也會促進建筑文化的發展,作為最本質的東西,是建筑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和特征。建筑文化傳承應該注意三個原則。(1)結合性原則。建筑設計創作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地域文化特性,相應地結合當地文化、歷史內涵、審美觀念、人文環境等。結合并不是單一的照搬照抄,而是注意與時俱進,延續傳統地域建筑文化,背向現代化的傳統是自取滅亡的傳統。重視利用地域文化的精神,挖掘傳統文化的物質性技術文化特征,積極借鑒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并進行提煉、歸納,滿足社會發展和地域的傳承。(2)生態型原則。生態型原則是在創作地域文化時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遵循地域發展的規律,保護地域自然生態環境。保證景觀的有機生長可以促進城市發展的連續性,并且注意原有地域自然與人文環境相協調,體現出人文景觀的價值,從而打造出符合現代生活、安全、舒適的建筑空間環境。(3)再生原則。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包括保護、傳承、創新等幾個層面。面對新的創作環境和要求,在吸收傳統建筑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保護優秀地域文化,同時放眼世界建筑文化,理性學習各個國家優秀的建筑文化。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將它們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創作中,不斷增強原創能力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創作具有中國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筑。
2地域建筑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
受地域氣候、地形、地貌、以及民族信仰、習俗、愛好、以及的影響,社會結構和人文風貌各有各的特點。地域文化形成因素較多而且變化也大,加上各地匠人的工藝、技巧的差異,因而各地建筑及其特征就呈現出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面貌。比如蘇州園林的設計,把空間隔斷,利用縮景的技法給人一種以小見大的藝術感受,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園林和典范。它的民間性、地域性就顯得更強烈、更明顯,刺激了建筑師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才能的發揮。除了國內南北差異,還有中外差異,比如歐式建筑里的哥特式建筑,其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所以,作為建筑師在設計時應該深入研究當地歷文化風情,創造出環境與人和諧的的建筑空間,弘揚優秀的建筑文化特色。
3地域建筑文化傳承的內容
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們的生活當中,孕育了當地文化與特有的場所精神,①建筑特征是建筑的個性,不同的建筑各有差異。從不同的層次來看,其個性表現也會不一樣,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技術手法,或是從審美層次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②文化特征,建筑所蘊含的文化性,民族性,時代性等,對于同一類型的建筑物來說,其文化特征是有共性的。兩者特征相互緊密聯系,并共同依賴于同一載體之中。文化特征有三個層次,由表及里,由淺至深:a.淺層意義上主要包括平面布局、細部、色彩、裝飾、結構構造和圖案等,這些元素的相互碰撞具有較大視覺沖擊力,是建筑創作中常運用的,一般稱它為抄襲或叫模仿行為;b.中層次表現要經過摸索、綜合,從符號、象征、寓意、手法上尋找可以作為典型代表性的特征;c.高層次理解文化表現,與上述文化特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需要通過對傳統建筑的研究和探討,找到一些從物質技術性升華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號、創作理念、深刻的文化內涵,從而創造出代表本地區的特色建筑。
4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人們觀看建筑載體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接收設計者的思路、概念、以及設計中的相互關系等信息,使人們在回憶中增加對祖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認識,從而增強對家鄉、對本民族、對祖國的熱愛,提高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和增進愛國主義情結;②通過地方建筑文化特征,有利于弘揚城市特色文化;③作為建筑師,通過建筑感受到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的必要性,例如有名的唐人區,它的入口地帶都有一座中國古典特征的牌坊,在僑居國外的華人看到祖國的建筑形象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5建筑創作中,傳承地域文化的方法
創作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要從現代建筑創作的需要出發。在建筑中重現代表當地的外觀造型特征和建筑細部構件,使現代建筑造型具有傳統地域風格,這只是對傳統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通過符號表達地域文化,結合新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可以組成城市空間環境。原則是“外來建筑本土化”,營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拒絕一切外來文化。在最終成果的表達的環節上,設計者還應該了解這些符號與地域建筑材料,技術之間的關系,考慮按建筑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以及不同的限定條件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通過各種條件的限定反復調整和比較選擇最終方案的形體,注重環保材料的運用,滿足現代的功能需要。
6結束語
為了使我國創作的現代化新建筑作品具有中國的民族特色,作為建筑工作者,應深入挖掘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堅持生態的設計創作原則,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才能,延續優秀的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發現和挖掘其歷史、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為中國特色建筑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7).
[2]刁建新.文化傳承與多元化建筑創作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篇7
一、地域文化的特點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通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社會意識、文化形態、生活習俗等內容,受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之間都有顯著的差異。地域文化的顯著特點,主要體現在:
1)地域文化體現了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內形成的地域文化都帶有顯著的地方性特征,地域文化也逐漸成為地區民族經特性的代表特征,具有很強的識別性。
2)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地域文化雖然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形成,但是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相互之間可以實現滲透和包容,所以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也會在無形中滲透到其他地區,也會收到其他地區地域文化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應該堅持系統的、全局性的原則,才能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的特性。
二、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1)尊重地域文化和時代特征室內設計師在運用地域文化元素時,應當注重室內文化本身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將其與當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環境進行有效融合,讓地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室內設計作品中,才能充分表達出地域文化的符號特征以及傳統文化內涵,為室內設計賦予更多的文化色彩。
2)地域文化元素的創新應用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是對地域文化的符號和語言進行生搬硬套,也不是將古典建筑符號生硬的融入到現代室內設計中,而需要以現代室內設計為基礎,對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符號進行必要的創新,無論是在形式、色彩還是材質方面都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才能為現代室內設計注入更多文化因素,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應用。
3)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室內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構建一個舒適的、溫馨的居住環境,所以在室內設計活動中,人是首要考慮的要素,這就要求室內設計在引入任何文化要素時,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包含豐富的風土人情信息,所以在應用地域文化元素時,要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和建筑風格,更好的融入到當地的生態文化中,才能達到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完美融合。
三、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1)主題表現手法主題是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是指導整個設計活動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室內設計中應用地域文化時,通常是確定一個明確的設計主題,再根據主題內容和形式的變化設計出相應的作品。在應用地域文化表現主題時,主要的手法有:一是運用材料表現主題。裝飾材料的材質和紋理是最能體現當地地域文化特征和審美要求的元素,通過材料本身的屬性以及其使用的環境,可以突出室內設計的主題。二是運用色彩表現主題。室內設計的色彩選擇與當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關,通過色調的變化與配合,可以體現出奢華、淡雅、質樸等不同的主題風格。三是運用室內擺設表現主題,體現地域特色的家具、飾品等陳設應用到室內設計中,可以充分體現地區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特征,而這種充滿地區特色的物品擺設常??梢詾槿藗儙韽娏业挠H切感,讓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產生良好心理感受。四是利用燈光設計表現主題。燈光是室內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過室內空間的燈光設計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效果,所以在燈光的應用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其點綴和強化藝術效果的作用,為原本充滿地域特色的室內環境增添更多藝術感。
2)符號表現手法室內設計中涉及到很多設計符號,包括室內陳設、家具以及飾品等,除了基本的裝飾作用以外,還發揮著符號表現的作用,因為其中可以體現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可以將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其中,發揮傳承與發展的作用。首先,符號表現的基本手法就是母題重復。母體重復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設計手法,也受到了很多設計師的青睞,其主要是將代表同一寓意的圖形或者符號進行重復應用,在不同的設計環境中重復出現,可以起到強化主題的作用。母題重復的手法主要有相似的圖形、相似的大小或者相似的顏色幾種要素的重復應用。其次,對形式符號的應用。形式符號一般可以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手法進行運用,對于某些地域性特點顯著的空間環境設計,可以直接將完整的地域文化符號應用其中;而對于符號的間接應用,則需要設計師將其進行想象和設計,通過一種隱喻的形式將其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中,在滿足室內設計的同時,也實現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篇8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詞至今未有確切的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與其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社會環境形成特定關系,并體現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這種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時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它們根植于當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數不盡也道不完,正是它們孕育了本地區的建筑文化與特有的“場所精神”②。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傳統建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是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每當人們置身于歷史街區或傳統村落時,總會覺得非常親切和溫暖,被那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場景所打動,這種強烈的場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區、建筑和廣場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長期積累發展而來,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環境。它不僅是社會所創造的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種反映,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內涵,是人們認同和依戀的生活場所。經濟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導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對地域建筑文化產生了猛烈沖擊,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歸屬感和凝聚力,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發展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設計創作中如何辨證地對待“地域性”與“現代”的問題,如何傳承和發展地域傳統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為促進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1.地域建筑的適應性傳統地域性建筑歷經幾千年的沉積,發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對于地域的適應性。建筑師在進行地域建筑設計創作時,必須對傳統地域建筑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獨特價值。(1)對地域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由于建筑所處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態條件也不同,這就要求建筑必須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2)對地域經濟技術的適應性地域建筑總是適應當地的經濟條件的,并采用與地域相適應的建造技術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較生態的建筑技術。(3)對地域文化的適應性建筑作為一種文化活動的現象和產物,是不同地域社會、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要素的綜合體,理應具有鮮明的時空和地域特征,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③。因此,地域建筑必須適應特定地域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和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新形勢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僅僅是對傳統建筑的簡單模仿與復制,還包括保護、傳承與創新等多個層面。面對新的創作環境和要求,建筑師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風格和技術,要理性地學習各個國家優秀的建筑文化,同時注意挖掘地域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優秀地域建筑文化,將它們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創作中,既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增強人們對地域文化特色的認同,創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設計者在創作建筑設計時,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策略進行地域建筑的再生。(1)傳統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傳統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當地建筑文化的顯著的外觀造型特征和當地特有的建筑細部構件,設計者在創作現代建筑設計時,應將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細部構件在現代建筑中重現,再現傳統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現代建筑造型具有傳統地域建筑的風格和空間形式。例如,傳統建筑坡屋頂、青磚灰瓦等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這在各地古建筑保護中是常用的手法。(2)傳統地域建筑符號的再現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哲學等這些人類文化的具體精神形式均統歸于符號的范疇④。建筑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正是通過符號來表達地域文化的。設計者對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號進行提取、總結,將其具化為一種可識別的圖形符號,進而成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號,并作為傳承地域文化的載體,結合新的建筑技術與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創作中加以運用,使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號的新式建筑成為城市空間環境的組成,營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3)傳統地域建筑符號的抽象變異傳統地域建筑空間及其特征構件是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蘊育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傳統建筑空間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構件也已經不具有當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術的出現,加速了傳統建造技術的更新。因此,建筑師在建筑設計創作時必須要認真研究傳統地域建筑符號,對其進行抽象變異,運用新材料與新技術對地域建筑進行再設計,創作的新建筑不僅具有現代化的特點,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4)地域建筑材料與技術的現代更新設計者在創作現代建筑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地域傳統建筑的外觀符號元素,還要了解這些符號與地域建筑材料與技術的內在聯系。傳統建筑材料及技術許多都是低級的,現代社會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價格昂貴。因此,采用現代材料與技術來再現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符號,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還能創新建筑空間與造型。除此以外,設計者還要注意節能環保材料的運用,不但要再現傳統建筑意境,還應滿足生活、工作的舒適度。
篇9
在山水畫地域性藝術語言表達形式中,線條造型是和筆墨造型同樣重要的,其在技巧與力道的控制上也和筆墨造型基本相同。在山水畫的創作中講究“入木三分”,也就是說畫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要控制好線的功力、用筆的速度和恰當的用力所產生的效果,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創作效果。我們從山水畫的線條造型中不但能感受到山水畫的氣質,同時也能感受到畫家個人素質與修養,因此在線條造型上應該表現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中國山水畫的線條造型要準確而肯定,因此我們在對山水畫的成就品評上素有“筆畫見高低”之說。
二、基于文化視角中的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
山水畫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山水畫文化中蘊含著集體性并在特定習俗情境展演,能夠體現出不同地區的文化事象,因此將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表達形式研究納入文化研究領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在研究人參文化詞匯過程中,從“文化生活說”、“文化傳承論”以及“文化語境論”這三個方面來對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表達形式的特征、形態以及意義進行分析,通過文化視角下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挖掘出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表達形式的內在本質,為將中國山水畫文化推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文化生活說”中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特征文化生活是勞動人民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文化方式而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活動是研究文化生活的重要研究方法?!拔幕钫f”是各種文化的基本表現,也是體現文化特征最基本的生活活動。中國山水畫文化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研究中重點強調文化生活過程性、繼承性和集體模式性,這也是中國山水畫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具有的多樣性、傳承性、適應性以及持續性等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個方面:(1)地方的特色性。不同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對于該地區的山水畫地域性藝術語言的形成起到重要影響,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的根基所在。通過一代又一代文化傳承者不斷對其進行書寫和建構,使得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征以及歷史文化特征。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已經作為地區的生活文化體系,融入到當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征。(2)主體的生活性。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山水畫文化,是經過一代又一代文化主體行為和心靈的創造傳承,能夠在現實生活中起到影響的文化事項。通過以主體的生活型的視角,研究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地方關于人參的故事、傳說以及人們各項活動,將當地民眾群體日常的婚喪嫁娶、日常起居以及風土人情等內容在中國山水畫中展現出來,經過不斷升華,演變為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有的文化含義,進而將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中精華的部分用語言藝術來進行描述和傳承。
(二)“文化傳承論”中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特征傳承性是中國山水畫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文化發展至今的原因。文化傳承,不僅僅是通過口耳相傳或者是文字記錄來傳遞、傳接人參文化的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傳承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是一種“傳遞”的文化,是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不斷演變的文化。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文化傳承是通過傳承地方、傳承鏈、傳承載體、傳承方式以及傳承內容等因素構成,這一完整的傳承體系是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得到不斷傳承以及演變的根本原因。從“文化傳承論”的視角,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表達形式呈現出動態、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傳承形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1)傳承方式的多樣性。在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不斷傳承的過程中,通過多種多樣的傳遞方式來進行傳遞,其中包括詩歌唱誦以及音樂表演,戲劇、舞臺劇等肢體行為表演,書籍文字記載以及觀念意識傳承。這些傳遞方式豐富了文化傳承的途徑,是人類的生理身體和精神意識等反應的核心。(2)傳承過程中的流動性。人參文化詞匯兼具傳統的深厚和現實的活力。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精髓和新舊融合而實現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文化亙古長青。(3)傳遞機制上的和諧性。非物質文化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具有傳遞機制上的和諧性。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傳遞機制上也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在形成關系以及運轉機制上的和諧型。
(三)“文化語境論”中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的文本意義“文化語境論”是將整個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文化放在整個文化系統中進行研究,主張在具體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來對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進行描述、解釋和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點:(1)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具有具體的針對性,而不是針對某個地區所有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對于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進行解讀,要考慮到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以及接受群體不同所帶來的文化理解差異。(2)中國山水畫的地域性藝術語言本身表達具有習俗性,它是通過民眾的生活實踐以及生活習慣方面所形成的,其內在本質是民眾的習俗化在傳承過程中的傳達,在表達方式上,或以悄然變化的方式,或以公開化的宣講方式來進行傳遞。
三、結語
篇10
1居住區景觀設計
居住區景觀環境是城市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中占地最大、最貼近居民、最常為居民使用的,城市人大約有2/3的時間花費在居住區空間中,居住區景觀空間是居民對戶外景觀空間的第一認識和感受,因此,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愈來愈受政府、房地產發展商、居民的重視。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崇尚地域特色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在現代景觀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各地方區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如氣候、地形、歷史等,通過景觀設計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地域特色。因為只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景觀能最直接的給居民創造歸屬感、營造“家”的氛圍,尤其是對于孩子、老人來說, 地域性的設計能賦予空間一定的特色,形成對“家”的直接感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地域性還體現在處理人和社會關系、歷史文脈和場所精神、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內綜合性考慮,營造適居性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居環境。
2“地域性”的含義
所謂“地域性”,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特征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居住區景觀的地域性包含著兩方面的特性:(1)強調住區所處的地域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資源等)的特殊性;(2)強調區域歷史文脈,即特定地區文化意識形態的特殊性。
居住區景觀的地域性本身的特點就是時間、自然、地理、文化、歷史、風俗在景觀空間形態上的反映。反映居住區所在區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特色,以不同的景觀形式、空間組織美學與當地歷史背景的進行有機的整合。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差異很大,居住區景觀設計應只在運用地域性的特點,營造出富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景觀空間,同時利用區域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居住區景觀的地域性。地域性景觀在特定地區,由于共同的自然地理、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表現出共同的風格特征;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社會化背景、價值取向的諸因素又使得景觀風格各異,形成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景觀形式。
3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地域性的設計手段
3.1 尊重地域性的自然環境特征
自然環境首當其沖是影響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整體面貌,它是景觀設計創作的根源,主要從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鄉土植物三個方面考慮來體現地域性。首先,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應當尊重原場地的地形地貌特點,創造居住區微地形的起伏變化,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與其周圍環境和諧共生。其次,氣候的差異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別的重要原因,它影響到地域的水文條件、生物條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極大的影響到園林地域風格的形成。最后,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采用本土植物的居住區景觀更為貼近自然,有助于保持上午的多樣性,減少維護成本,最能反映其景觀的地方特色。
3.2 尊重地域性的歷史文脈和傳統文化特征
居住區景觀設計應該強調景觀空間的文化性。崇尚歷史、崇尚文化是當今居住景觀設計的一大趨勢,居住建筑和環境景觀不能機械的被割裂,我們通過建筑和景觀藝術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我們提倡居住區景觀設計向地域文化的回歸,尊重區域的歷史文脈和傳統文化,尊重地區傳統賦予景觀的特殊性和豐富性。景觀設計和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地域性文化的特質銘刻在與景觀空間之中,形成景觀區域風格,成為一個區域的標志。一個優秀的居住區景觀空間設計應該是在一個連續的傳統中積淀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活記憶,文化積淀,成為區域社會的心理寄托和情感歸宿。在設計時,合理運用文化墻、雕塑、小品等表現形式突出地域性文化主題,充分挖掘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營造地域性文化氣息,使之更具內在的韻味,讓居民在居住區內休憩活動的同時感受、欣賞和體驗地域性文化藝術作品,感受地域性文化的認知感和歸屬感。
3.3 合理利用地域性景觀材料
地域性材料造價低廉、就地取材,有著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等優點??v觀景觀藝術的歷史,大部分作品都是遵循其特定時代的文化脈絡而創造出的特定的藝術形式,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和材料應用。創造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師在使用地方材料過程中注重挖掘材料的特甚至爭取重新利用舊的建筑材料與構件。經常被采用的地方材料包括磚、石、土、木、礦產等。
4結語
我們追去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風貌,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的居住區景觀,通過對場所的實地勘測和考察,分析和探討場所個性特征,因地制宜,從空間、環境、功能的有機結合出發,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居住空間景觀。
居住區景觀設計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感悟和挖掘地域文化,探求民族風格及其內涵,將地域文化與設計表現進行完美的結合,并以個性化的設計風格,彰顯地域文化特性,創造出既具有歷史文化又地方特色的優秀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