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

篇1

【關鍵詞】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地域元素

1 公共環境設施的概念及國內外發展現狀

“公共設施”一詞源于英國,英文Street Furniture,可直譯為“街道的家具”,有的還被譯為Urban Furniture。各國學者對城市公共設施所定義的概念各不相同。例如(英)克萊爾發表觀點:“城市公共設施指城市內用于室外活動的、人們可感知的設施,它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特點。國外學術界對“公共設施”問題的關注始于19世紀50年代,在近代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新技術的出現與大機器生產的普及化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因此歐美國家以此為契機,開始著手對舊城區的保護和復原,例如1853年的法國巴黎大改造就是第一次對現代化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有了較為系統化認識的結果。二戰結束之后對城市的發展需求以及對于老城區的保護與復原達到了最高峰此后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葉。

2 地域環境因素類別

2.1 地理環境和氣候

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能使得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做得更加精彩。如安徽西遞宏村的水環境系統就造就了中國的威尼斯水鄉。這種利用地理環境引入水的概念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杭州西奚旅游度假區環境也是如此。這些區域內的各項環境設施與周邊環境良好結合,既易人使用又自然和諧。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不同的氣候特點。氣候同樣會影響公共環境設施設計 。如我國南方,氣候炎熱多雨,公共環境設施在造型上就會考慮通風問題與遮陽問題同時又要注意到防雨和防腐蝕問題;我國北方地區,氣候多寒冷干燥,因此公共環境設施選用材料多采用當地木材以增進親切感給人溫暖的心理暗示,同時因為北方氣候寒冷,冬季較長,色彩較單調,所以公共環境設施多采用較鮮艷的顏色。

2.2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自然界中一切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元素,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夠合理運用,則能為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南方的竹資源,北方的針葉林資源,西北地區的太陽能資源等。

3 地域文化因素

3.1 建筑風格

城市內建筑給我們的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建筑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載體,承接著文化又將之四散傳播,因此建筑可以說是城市地域與文化的集合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外灘的西式洋房,西北的窯洞,江南水鄉的白墻黛瓦,西南地區的吊腳樓……這些形成了城市之間的特色,同樣城市內部的公共環境設施就不能為所欲為,應當考慮到區域內整體的建筑風格,從中找出形態,色彩,文化等隱含著的因素,將其運用到設計中去,使得公共環境設施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環境中。

3.2 人造景觀環境

現代公共環境設施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其對景觀環境的配合,使之成為空間環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產物。比如,在南方地區,城市公共環境設施通常與景觀相結合,是景觀設計中的一部分,其定義了室外空間環境的功能特點又明確了空間的秩序感,豐富了城市景觀環境的內涵,因此可以說公共環境設施是一種硬質的景觀。雖然景觀空間的形式與組合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元素,但是同樣的通過公共環境設施的體量,形態,材質,色彩等又可以直接反映出景觀的特點。

3.3 生活方式

東方與西方,我國的東部與西部,北部與南部,城市與農村就生活方式而言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即便是在同一區域的不同城市在生活方式上也會有一些差異,這些生活的差異來源與地域的不同,引申為文化的差異,共同組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作為位人類生活提供最基礎服務的公共環境設施就會受到這些差異的影響而各不相同。對于經濟型城市而言如上海,深圳,其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使得城市居民對公共環境設施的需求更注重功能性,而對于杭州,北京等文化型城市,其城市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對于公共環境設施的需求就會更加注重于精神層面的使用。

3.4 造型與色彩

公共環境設施同其它的產品一樣也是通過其一定的形態展現在使用者面前。造型主要是指物體的形象,形狀以及形體特征等。特定的產品造型和色彩可以使得人們和容易就聯想到其產地和使用地區。如,唐三彩可以聯想到洛陽、冰燈可以聯想到哈爾濱、紫砂壺可以聯想到宜興等等。

作為形態中重要部分之一的色彩,是城市環境中不可或缺的視覺感受。不同國家和地區對色彩的偏好是不同的,根據不同國家、地域、民族甚至是政治、宗教、教育、風俗等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色彩使用與感受。例如,伊斯蘭教崇尚綠色;非洲人偏好高純度的色彩;地中海沿岸地區偏好高亮度的色彩。就我國而言,各地區在幾千年間發展并不相同,東北地區偏好色彩反差大,明度高的色彩如黃色,紅色。西北地區因為地勢的緣故多喜好濃艷,熱烈的色彩,西南地區偏好豐富,色差小的色彩;東南地區偏好淡雅,單色調。

4 結論

地域因素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公共環境設施的使用功能、造型、色彩、材質、材料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其中地域文化因素較之自然環境而言對城市的發展,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有著更深遠的影響,也更加重要。因此設計師在進行針對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過程中要尤其思考本文所例舉的幾個特點與影響因素,避免設計陷入誤區,創作出失敗的設計。

參考文獻

[1]張海林,董雅著.城市空間元素公共環境設施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丹麥]揚?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楊裕富著.設計的文化基礎[M].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8.

篇2

關鍵詞:室內設計;文化元素

中圖分類號: 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室內設計是一種文化活動過程,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標志。室內空間往往以自身形象和相關的裝飾手段來反映時代和社會特征,不同的室內空間表現不同的環境氣氛和具有不同的藝術感染力。室內設計在具體案例設計中必須重視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及業主個人文化素質的研究與融入,并提煉與尋找一種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來作為室內設計文化元素的切入點。本文主要對室內設計文化的思考與探索進行論述。

1、室內設計文化的概念及特點

室內設計文化是人類在解決居住需求過程中,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通過裝飾手法來詮釋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特點,以及空間和人的關系,在裝飾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本質上看,室內設計文化是人類對居住環境質量優劣的評價、理解及改造活動不斷深化的結果,是在長期的工程實踐中,人類在裝飾方面積累的知識作品、技能等的總和。室內設計文化除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歷史久遠

裝飾活動是人類最早進行的文化活動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居住在巖洞之時,在古人類居住的山洞內,洞內的巖畫就已經具有了文化的特點,所以,人類從有居住開始,就產生了裝飾文化,人類早期的巖畫,出土的骨、貝化石,都是室內設計文化早期的見證。

1.2 有強烈的社會性

從社會學角度上看,裝飾不僅始終是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同時反映出強烈的階段性,不同社會等級、階層,裝修裝飾的內容、標準不同,在有階級的社會中,色彩、造型、裝璜等,都能夠明確反映出社會地位的不同。

1.3 限定性

室內設計文化要求有載體,就是環境藝術工程作品,是通過作品反映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品味,所以被人們稱為凝固的音樂,特定的室內設計體現了裝飾文化的限定性特征。

1.4 多樣性

從成就上看,人類在特定環境(建筑)內部的限定空間內,在裝飾上已經創造出極高的水平,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裝飾已經深入到室內設計文化的各個界面。

2、 室內設計文化元素探索

2.1 中西文化元素交融

人類文明進步,都有賴于人類優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國自漢代后由于佛教傳入與唐代絲綢之路興盛,造就歷史上大量外來文化元素在中國繪畫、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領域的廣泛交融和應用,遠到敦煌壁畫、云崗石窟……近至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設無不是中西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晶。

事實證明,仁性與知性、道德與科學相互融會貫通,即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觀點,是人性之整體,合之雙美,離之兩傷。所以室內設計應用中西文化元素合壁,要努力尋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結合點,不能簡單化的抄襲與克隆,在日本、臺灣與香港的許多室內設計里就有許多這方面成功的案例,我國的許多新建的高級五星級酒店,如上海的“四季酒店”與“金茂大廈”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成功的最好實例。

2.2 室內文化元素的提煉

所謂的室內文化元素,我個人認為是指在特定案例室內設計中“基本文化定位與特定文化符號提煉和應用概念”,即對某種特定文化元素的提煉與濃縮后的一種再簡約、再深刻、再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號。所以在室內設計中的文化元素應用,應強調對其文化的精華的吸收與提煉,提倡室內設計中濃郁的文化元素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相結合,反對抄襲、照搬,否則都將成為室內設計中的大敗筆。

2.3 室內文化元素與建筑的和諧

室內設計師在做室內設計前,必須認真理解建筑師的建筑母體設計原創理念與建筑文化元素語言內涵及建筑室內不同空間的功能要求,尋找建筑與室內空間的通俗簡練的文化元素語言表達定位,如莊重、寧靜、歡快、溫馨、跳躍等等 比如一個酒店大堂的室內設計應該服從溫馨、親切、尊貴等文化元素語言,因此在該酒店大堂的室內文化元素設計中,如藝術品、圖案、色彩、燈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應按上述文化元素語言原則去設計與營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離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語言,如過分嚴肅和原則或色彩偏冷調都將顯得其空間低沉與壓抑,達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語言要求,同樣一幅雖然是出于名畫家的大作,但由于作品在內容上、表現形式上、質感上、色調上或空間比例尺度上與建筑功能空間不和諧都將導致文化元素與室內功能的沖突,不是強化而是削弱了室內功能應有的文化氛圍。所以好的室內文化元素應保持與建筑文化語言的高度和諧。

2.4 地域文化元素的運用

在建筑室內設計中文化元素應用都應體現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現代的酒店設計中,越是高級賓館酒店,對地域文化越重視,在酒店星級評定中分數也占的越高。鮮明的地域文化能營造建筑室內的個性化,香港著名的室內設計師凱勒先生曾說“一個成功的賓館室內設計,應該重視其地域文化設計,使之給客人一早醒來有個鮮明的地域信號”,可見地域文化元素運用是室內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手段。

2.5 企業文化元素在室內設計中應用

現代企業日益重視企業文化在企業品牌戰略實施中的應用,現代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平臺,是企業必須借助的一種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信仰與文化系統來放大的管理功能,因此在由企業行為建設的各類建筑的室內設計中,必須重視企業文化元素的應用,做到恰到好處來體現該企業文化的品牌精髓。

2.6 業主個人文化元素的應用

在承接業主私建的民用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室內設計中,往往由于業主不同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情趣,面對室內設計中的文化元素需求與理解也不同,這就關系到滿足不同業主“個性化文化”需求在室內設計中文化元素的應用。比如有喜歡中式、歐式、現代式等不同文化風格。在中式風格中,又有喜歡漢風、唐韻、宋味、明式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元素。歐式也有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同時包括文化藝術品的陳設,如藝術壁畫、掛件 擺設品在內容與形式上除與室內設計和諧,更要重視滿足不同業主的文化與審美需求。所以好的設計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

3、 室內設計文化的思考

近年來,中國與國際室內設計行業的交流日漸密切,加之網絡信息的溝通,使中國的室內設計隊伍異軍突起并發展迅猛。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中國大陸的高檔民用建筑的標志——高級酒店室內設計,幾乎99%之多已由中國大陸的室內設計師來主持完成,所以說中國的室內設計與國際室內設計在信息交流上,距離正在日益縮短,在設計的理念與手段上正逐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室內設計既是一個新興行業,同時也是一個古老傳統的行業,誰能說中國那么多優秀的古典建筑,其完美的建筑與室內設計,不令世人嘆服。

從首都北京的故宮到的布達拉宮,其精美絕倫的室內裝飾與環境藝術,誰能說不是出于一流專業的室內設計師與藝術大師之手,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文化正是傳統的東方文化與古典建筑藝術的精髓組成部分。

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民消費理念的國際化,使中國現代室內設計經歷了從實用性——舒適性——個性化的三次轉變過程,室內設計被公認為是建筑設計的延伸,室內設計必須服從建筑設計語言,并和之高度和諧。因此室內設計的三次轉變也體現了我國室內設計的不斷提升和成熟的程。尤其是“個性化室內設計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室內設計的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們不難發現,在近年的我國室內設計中,不論酒店、娛樂場所、甚至辦公樓、廠房中的文化元素也得到普遍應用。且不論其中有許多濫用文化元素所導致的“畫蛇添足”與“弄巧成拙”的實例。但卻不影響證明一個普遍的真理,即“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文化繁榮建立在物質繁榮的基礎上。”這就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繁榮,必然帶來建筑裝飾中文化與藝術的復興。

4結束語

總之,在室內設計中必需重視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及業主個人文化素質的研究與融入,并運用文化元素對室內進行裝飾設計,體現不同文化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觸覺和感覺。近年來,隨著國內外人們對傳統文化與鄉土文化的重新認識與重視,使之傳統文化元素,更多的在室內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引起人們的喜愛和重視。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蘇州博物館新館;地域性;建筑設計;再設計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國外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步改變著中國這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進口商品”正在挑戰著我們傳統的審美標準,擁有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和風格的建筑林立在馬路兩旁。這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極為巨大,它促成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進步,但同時它也使得國家變得“千城一面”。看到這些冷漠的建筑我不禁困惑:我們文化的本質在哪里?我們的根還在嗎。

一 地域主義的批判

世界全球化趨勢下的標準化商品生產使得城市形象趨同,中國的建筑設計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水平,從羅馬柱渦卷花紋的濫用到各樣標準“方盒子”的冷漠外表,再到現今中國隨處可見的傳統建筑符號,中國陷入了抄襲的怪圈。設計師們將設計簡單的理解為符號堆砌,以為這就是緊跟世界設計潮流。但他們忽略了設計只有經過民族文化的積淀才有立足點,否則沒有特色只會成為空有其華麗外表的空中樓閣。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中,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西而新,中而舊,西而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而新”。筆者認為真正的設計不應當僅僅滿足于盲目跟風世界潮流,迎合業主需求,而應當著眼長遠,挖掘建筑潛在價值,用建筑所散發出來的文化魅力去感動社會,引導社會審美方向,這才是建筑設計的根本。而地域性的應用正是建筑設計未來的強大生命力。

二 地域性的概念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性是指建筑設計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如氣候、材料)和文化特點(如工藝、生活方式與習慣、審美等)的適應、運用與表現。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地區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的時代特征才構成了建筑的地域性,從而形成各地的千姿百態的建筑形式。如: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以阻擋大風降溫天氣,同時保障日照時間和季節性通風。而南方建筑卻相差很大,高溫且雨季長,故人們更加注重防潮、降溫和通風的效果。在云南甚至存在吊腳樓的建筑形式。可見地域性對建筑設計的重大影響。接下來我主要以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例,具象分析影響建筑設計的自然條件因素,天人合一性,民族化以及建筑的“再設計”。

三 結合實例分析地域性建筑設計的要素和“再設計”

地域性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以往建筑裝飾形式和符號上,它更包含一個因地制宜的概念,一個可持續性的概念。在設計之前,貝先生向政府了解建筑周邊的一切資料,從蘇州水文情況、歷史掌故到拙政園、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東北街上每一棵草木的位置。目的便是為了因地制宜,了解蘇州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精髓。蘇州屬季風海洋性氣候,水路縱橫,民居建筑多圍湖而建或沿河布置,人們臨水而居,臨街背水。蘇州園林眾多,古代能工巧匠運用了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軒榭、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創造了“方寸之間見天地”的理想空間。

天人合一性,體現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上,即為與周圍環境的融合性。蘇州博物館新館周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南側沿街古色古香,均為銷售工藝品和特產的小店。吸收傳統造園手法的現代建筑、忠王府古建筑與沿街特色小店和諧交融、相得益彰。貝老設計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則。“不高”是指貝老將建筑檐高設定為6米以內,保證了蘇州博物館新館與周圍建筑立面的統一性。“不大”:庭院是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貝老利用庭院對空間進行組織和分割,連接了分散的展廳空間。“不突出”是指建筑平面采用中軸線對稱設計,將建筑靈活地融入拙政園和忠王府的總體布局中。外觀設計上,采用蘇州傳統建筑中的粉墻黛瓦設計,更好地域周圍環境相融合,是觀賞者形成強烈的歸屬感。這一基本要素對于我們未來的建筑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民族文化,著名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曾經說過“城市應該像文學一樣。在城市中漫步,應該能夠閱讀它,閱讀它的歷史,閱讀它的意韻。”貝老對傳統江南園林和孕育傳統文化精神的蘇州民居進行提煉、概括,“神似而非形似”,他將精神層面的東西賦予建筑,使前來觀賞的人們能靜下心來細細體會還原后的古典元素流露出的神韻和意境。新館室內設計的人性化是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中貝老最重視的要素之一。各個展廳空間的布局分配合理,流線清晰,巧妙將園林設計中的“移步異景”“借景”手法引入室內設計中。他從古蘇州文人把玩珍品的多寶格架中受到啟發,對展柜進行一一設計。在光的運用上也非常巧妙,窗戶的位置高低、大小、距離規劃都十分嚴謹,自然柔和的光線均勻地散在展廳中,人們即便觀賞許久也不會因光線產生視覺疲勞。

“再設計”,即繼承傳統的創新性。建筑中大膽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來表現傳統元素。墻脊的屋檐上,貝老并沒有采用古老的青磚黛瓦,而是換成了耐久、耐磨性強的花崗石。這種花崗石俗稱“中國黑”,平時呈深灰色,雨后呈黑色,這個奇妙的變化使雨中的蘇博獨具魅力。采用傳統民居采用的坡屋頂形式,使用現代結構—鋼梁支撐防水鋁板,鋁板上固定金屬支架,支撐灰色花崗巖切割成規則的條片狀,石板之間留縫處理,形成類似傳統民居建筑黑白灰的色彩關系,創造了傳統民居般光影效果的灰調建筑。

庭院北側的山水墻是再設計的典范。貝老說:“蘇州園林已經做到了園林中的極致,在這個園林圣地做園林要想超越前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另辟蹊徑方才可行”。他由宋代米芾抽象的山水畫獲得靈感創作了立體山水畫,它以與拙政園相連高低起伏的白墻為紙,以石為山,將石片排列成高低、前后等韻律變化。石片中掩映著翠竹,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橋跨越前方光滑如鏡的水面,還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八角涼亭,這一切宛如置身于別樣的蘇州園林,又像踱步于文人書畫之中,讓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園林,隱居修身的浪漫人文情懷。此為“以小見大”的設計表現手法,也凸顯了貝老設計的中心:“中而新、蘇而新”。

四 結語

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為現代設計師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它成為地域性建筑的典型。抓住中國傳統歷史文脈,深入發掘古代建筑傳統元素的本質,運用現代科技和材料傳達中國的文化精神,這才是建筑設計的根本。我們要讓傳統孕育建筑,用建筑感染生命,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引領世界新潮流。

參考文獻

[1] 中國知網.地域性與建筑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

[2] 王曄. 貝聿銘與蘇博新館的故事[N].揚子晚報.

[3] 蘇州古典園林.百度百科[OL]. /view/18352.htm

篇4

關鍵詞: 城市生態景觀 設計自然

一、關于城市生態景觀的概念及涵義

景觀是指地表空間的景色、景物或風景。而我們中國的景觀常常與園林聯系在一起,當今的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概念及涵義已極為擴展,不在局限于簡單的“造園”或“造景”,而是一項與城市設計相結合的致力于改善和創造城市生態景觀的系統工程。

城市景觀是在自然要素基礎上疊加了人類活動的因素,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產物,是一個地區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綜合體現。城市生態景觀內涵豐富,形態多樣,有人們普遍認識的視覺生態景觀,即物質性的景觀,也有包括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性的景觀,它是城市給予人們的綜合印象和感知。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領域內日益受到重視。

二、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目標

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主要是為加強城市生態景觀功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城市美觀度,促進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目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健康。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為了維護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為市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這既是生態目標,又是社會目標。

2. 舒適。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要能充分將技術和自然融于一體的,創造出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滿足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的需求,愉悅身心,通過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來提高市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是生態目標。

3.安全。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要考慮能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安全,生態景觀場所應能在重大災害(如地震、火災中)中作為居民疏散和避難的場所,確保廣大市民生命安全。城市生態景觀還要具有一定的容納、吸收和分解城市各種固、液、氣態污染物的功能,保障城市的生態安全,這是社會目標。

4.便利。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要考慮居民在居住區或居住小區范圍內,步行可方便到達景觀地點,游憩不用乘公交車,確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這是社會目標。

三、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景觀設計都要體現對人的關懷,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來營造優美的人居環境,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個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它滿足人類戶外活動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程度。

2.生態原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各項建設的不斷擴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觀規劃設計對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應上升到景觀生態學層次上,這為解決日益尖銳的城市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觀規劃中要遵循生態的原則,注重環境容量,保護環境敏感區,加強對自然景觀的保護,促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增加綠化空間。

3.尊重歷史、地域、文脈的原則。在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中應結合城市的歷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對其他城市的景觀設計照搬照抄,應保持自己的城市風格,為城市建立獨特的個性奠定基礎。

4.整體性原則。城市生態景觀設計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調和整體風格,體現城市形象和個性。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觀元都擁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準則,所以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既要確保城市景觀的整體性,又要保證各景觀元的豐富多彩,做到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有變化。

5.多樣性原則。設計時應針對城市景觀中自然生態系統少的特點,增加景觀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綠地建設中物種單調、結構簡單的狀況,保持物種多樣性。

6.結合自然的原則。景觀設計應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7.系統性原則。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時要用系統的觀點從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在以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為基礎的情況下,加強與城市水環境、市容衛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協調統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態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

四、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內容

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規劃設計廊道、斑塊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組合和空間分布情況,使景觀不僅具有一定美學價值,而且符合生態學原理。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包括城市景觀設計、生態綠地空間規劃設計和景觀敏感區的保護規劃設計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城市景觀生態問題。

城市的生態景觀設計要考慮城市風貌與建筑景觀的總體規劃布局,創造優美的城市生態景觀,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城市生態景觀設計要適應城市自然條件,盡量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特征和自然斑塊,并加強景觀設計與這些元素的聯系。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場地的起伏或進行適當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積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態景觀。在建筑群體景觀上,尤其是商業建筑追求標新立異,建筑間的不同形態豐富了視覺環境,營造了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景觀設計還應結合城市規劃,加強對主要特殊點、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廣場和步行林蔭道等處的景觀控制,使建筑物的輪廓、色彩和綠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審美和生態的原則。

五、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些都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因此,加強城市生態景觀設計,能有效緩解各種城市生態問題,并為人們提供舒適方便的休閑和娛樂場所,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從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鄉村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由于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持續深入,為了能夠改善在鄉村中的生活、生產需求,不斷改造鄉村的風光、建設自然的鄉村景觀,進而展現出獨特的鄉村田園風光。目前,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風景園林的相關工作人員都開始使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規劃鄉村的景觀,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提升鄉村的環境,進而讓鄉村能夠進行可持續發展,讓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1 鄉村景觀的概念及構成

一般來說,鄉村是代表不屬于城市的地區,指的是社會生產力較為獨立、有著獨特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特點的區域。鄉村和城市由于原始部落的發展不斷產生,可以按照聚居的情況,對景觀進行分類,有鄉村景觀、自然景觀與都市景觀。從景觀的特點上來講,鄉村景觀和都市景觀相比,更加自然,受到人類的干擾程度較少;而和自然景觀相比,鄉村景觀具有人文的氛圍。從地區的特點上來看,鄉村景觀指的是在都市之外,有著人類聚居的區域。鄉村景觀的特點就是依靠農業進行生產、具有田園文化,可以滿足生產與生活的需求。

在鄉村景觀的構成中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鄉村人文景觀、一種是鄉村自然景觀。鄉村人文景觀大都表現在農業為主要的生產和村莊的景觀,表現著在這地區中的社會與文化的發展。鄉村自然資源是代表鄉村的自然風光和基本的條件,是代表鄉村地區中低于特點的景觀。

2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及設計中的基本原則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能夠保護自然環境、促進鄉村建設、提高鄉村景觀及教育功能等多種作用,因此在設計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原則:

2.1 規劃與保護原則

在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重視保護鄉村景觀。比如農村耕地是鄉村景觀中的重點,也是國家的主要資源,因此,在其設計和規劃過程中,要注意減少損壞耕地。鄉村景觀中很多河流、山川等自然資源或者歷史文化遺產,如果受到了破壞就很難得到恢復。所以,在規劃和實際中要做到規劃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2.2 開放性原則

鄉村景觀應該是社會共享的資源,應是被人們享受的資源。所以,要保證鄉村景觀的開放性,使其能夠觀賞、接近、享受,避免出現個人或者家庭式景觀。

2.3 協調性原則

協調性原則需要把鄉村景觀和人文、自然等因素相結合,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夠結合環境、生產、社會發展、旅游等相關因素,更深入地規劃和設計放鄉村景觀,同時保證鄉村景觀的特點。

2.4 歷史性的與地域性原則

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有著不同的歷史性的和地域性。因此,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夠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區域的特點,保證地區中鄉村的特色。

3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主要意義可以從以下3點看出:第一,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改革建設,對于風景園林的設計時來說,鄉村景觀也是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是建設美好國土的開始。在鄉村景觀的規劃與設計中,能夠重視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提高鄉村的視覺感受,提高鄉村景觀的價值。第二,鄉村景觀是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的景觀,屬于鄉土風景,能夠顯示鄉村的氣候特點、土地資源、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等動態情況,讓人們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觀的特點,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以及歷史內涵。第三,鄉村景觀是人類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產生,有著十分和諧的美感,其自然資源更加豐富,給風景園林的規劃和設計提供了很好的資源,也能讓相關的設計人員不斷產生新的思路。第四,鄉村景觀的規劃和設計的主要目標,就是讓人類和自然能夠和諧共處,其中包括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經濟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其對城鄉系統布局的科學調節、鄉村資源和景觀環境的改善、人們居住環境的綠色發展、農村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及塑造品牌產業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4 結論

隨著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空間和資源已經不能夠滿足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的需求,鄉村盡管已經開始成為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的主要內容。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夠給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產生新的思路,促進規劃和設計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晉石.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D].北京林業大 學,2006

篇6

【關鍵詞】城市風貌規劃;可操作性;地域文化塑造

【Abstract】Having a shape that the city planning cityscape personality, improv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so on. Changed the original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urban geographical features missing, the city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bandoned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urban space in the building, etc. a great deal of de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appearing.

【Key words】Urban landscape planning;Operability; shap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1. 引言

城市風貌即城市的風采和面貌,是關于城市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現代風情、精神文化等綜合表征反映城市的空間形態。本文將借助于"面、線、點"的景觀組織形式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證,提出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的基本原則及具體策略,從多方位、多角度體現城市地域特色。結合淄博當地情況分析如何對城市地域性特色塑造研究。

2. 城市風貌塑造的必要性

城市風貌最早源自于人類生活的氣候特征、地理環境、社會觀念和交往方式的差異性,對從城市形態、建筑風格與結構選型等形式特征,形成的一種文化上的差異。城市風貌是反映一個城市特有景觀和面貌、風采,表現城市的氣質。

3. 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及特征

是指各類綠地相互聯系、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作為一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組成應該全面和完整,它包括城市范圍內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具有直接影響的所有綠地。

4.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特色塑造

4.1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的重要性。

(1)城市的地域特性猶如城市的生命,獨具個性的城市才具有優勢和競爭力,城市的多樣性雖然不一定是地域性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景觀一定是多樣、富于個性的,在塑造與保育城市地域性特色方面,許多城市都為我們做出了典范,如西安、云南、南京。

(2)現如今人們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的品位和特色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塑造城市特色更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歸屬感、自豪感,增強城市的凝聚力。

(3)另一方面,城市特色在城市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斷加大,同時地域特色對招商引資、吸引高素質人才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城市北京、青島、上海發揮的地域特色,為當地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2所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結合城市其他組成部分的規劃,綜合考慮,全面安排;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公園綠地應均勻分布,服務半徑合理。

5. 淄博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地域特色塑造

5.1淄博市地域特征要素。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地處魯中,南依沂蒙山區,北臨華北平原,東接濰坊,西與省會濟南接壤。市域形態南北狹長,南北最大縱距151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7公里。包括張店、淄川、博山、臨淄、周村五區和桓臺、高青、沂源三縣。淄博地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多風少雨,易干旱;夏季高溫高濕,降雨集中;秋季涼爽,易旱易澇;冬季寒冷干燥。

5.2淄博市地域文化背景。淄博歷史悠久,是齊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歷史文化名城。在三國時,淄博已成為北方的制瓷中心,現被稱為"中國陶瓷名城"、"北方瓷都"、"淄博陶瓷?當代國窯",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古代窯址。其次淄博人杰地靈,曾是許多名人雅士的故里,如政治家:齊桓公、管仲;軍事家:孫武、孫臏;科學家:賈思勰;文學家:王漁洋、蒲松齡等,具有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沉積。

5.3淄博城市綠地特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5.3.1綠地空間布局方面。淄博是屬于典型組群型的城市布局,各個區之間各有特色。雖然先后成功創建為"省級園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從總體情況城市綠地空間分布不夠均勻,部分區縣城市道路綠化特色不突出,行道樹遮蔭效果不顯著,沒有真正起到城市綠色走廊的作用,整體綠化種植缺乏聯系,不利于城市整體風貌的形成。

5.3.2綠地景觀方面。綠地養護在綠地景觀效果方面越來越突出。區縣城市部分綠地前期投資較大,但是長時間的缺乏管理養護,基本起不到優化市民環境的作用,還有公園基礎設施較完善,但是植物搭配過于簡單,整體缺乏層次,景觀效果較為單調。

5.4淄博綠地系統的地域性特色塑造展望。由于淄博市組群型的城市布局,公園綠地總體呈現出"小而多"的特點,各個區縣之間呈現出不同的特色。結合當地人文特色資源,通過保留、恢復、改造等手段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發展,同時注意采用新技術、新手段發展淄博市的新形象。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出發:

5.4.1生產綠地規劃。積極引進淄博特色樹種,發展特色農業觀光旅游,引導城市綠化苗木生產從無序競爭進入有序發展,體現經濟特色。

5.4.2植物特色規劃。

(1)垂直綠化。淄博市由于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影響,加之許多區縣是老城區,可供綠化的用地非常緊張,垂直綠化在綠化、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綠量,加強城市的地域化特色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2)屋頂綠化。結合山地城市地形形態,屋頂形式可采用退臺式和大斜頂形式。坡面形成綠色生態屋頂,有效緩解熱島效應,形成豐富的特色界面。隨著城市發展建筑密度越來越大,借助屋頂綠化形式拓展公共綠地范圍,有效緩解城市用地緊張。

(3)斜坡綠化。加強護坡綠化易于形成鮮明的山地地域特色,豐富道路景觀特色。在美化崖壁,增加綠化覆蓋面積的同時可有效緩解滑坡、塌方等自然災害,充分發揮綠化生態作用。

5.4.3保護古樹名木。淄博市目前列入古樹名木保護的有167株,樹齡最大的為800年。主要分布在地方區縣,作為淄博市的活文物,應加以重點保護,及時拆除古樹周邊的違章建筑,改善地下生長環境,設置保護圍欄,及時做好排水、填土、修建枯枝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山東城市規劃 201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園林術語標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余柏椿.論城市特色結構理論[J].新建筑.2013(11).

[4]張繼剛,蔡輝.對城市特色哲學分析的初步認識[J].規劃師.2013(12).

篇7

關鍵詞:音樂文化;音樂地理;地理環境

在21世紀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的展衍。無論人類社會歷史怎樣展衍,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連。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帶有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地理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制約著音樂文化。

為了使我們詳細了解音樂與地理所建構的知識體系,深度探究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有必要首先對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作一簡要概述。

一、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概念及研究范圍

地理學(geography)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研究主旨在于探討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①地理學學科體系分類將之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眾所周知,早期地理學研究內容主要偏重于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地理學,主要包括水文地貌、氣候土壤、地域風情、疆域山川等方面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研究內容中,以人地關系為主題。它著重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活動或者是人與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現象的分布與變化。②人文地理學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其研究范疇更為深入詳細;在分支學科中文化地理學與音樂聯系最為密切。故此,針對文化地理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以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即人類文化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及其發展規律為主旨。③其研究內容主要有文化區域研究、文化源地傳播研究、環境感知研究等。這文化地理學研究內容現已納入音樂文化內容,對音樂文化起到輔助作用。擴散、遷移是文化與地理最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促進了對音樂傳播、區域影響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對于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顧名思義是指針對音樂文化研究運用了地理學的學科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的邊緣交叉學科稱為音樂地理學。在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理論影響著音樂文化研究。因此,音樂地理學這一邊緣學科研究課題內容已廣泛涉及音樂風格、音樂傳播、音樂文化區域、音樂的社會生活等眾多方面。

二、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

著名學者Parris曾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音樂的熏陶,雖然我們幾乎常常忽視它的存在。音樂從家庭的音響設備里傳出,在我們的汽車里飄蕩。它出入銀行、辦公大樓、超級市場。電影和電視畫面與音樂相配,才使得我們感受致深。工作時,音樂相伴相隨;晨練時,音樂設定了節奏。是音樂催嬰孩兒入眠,幫助人們做健美操。各種典禮儀式及宗教都離小開音樂。”從這段話中,我們可知: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之內。它代表著地域風格,表達著地區風貌。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中,都能身臨其境在音樂之中。讓音樂文化深深的嵌入地理環境之中。

1.音樂文化區劃與地理環境

根據世界各民族音樂風格、地理風貌的差異,在王耀華先生編著的《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一書中,似可將世界民族音樂劃分為九大區域。即:東亞音樂文化區、東南亞音樂文化區、南亞音樂文化區、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歐洲音樂文化區、北美音樂文化區、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大洋洲音樂文化區。用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將音樂文化區劃分為九大區域,是因為這九大地區的地形、氣候、水系、山脈都以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

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區劃中,“漢族民歌色彩區”是最早的研究成果。根據苗晶、喬建中先生“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研究成果中大致將漢族民歌色彩區分為十一個區域。即: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閩、臺民歌近似色彩區、粵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漢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近似色彩區、贛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不僅以地理環境為依據,而且以文化背景、語言環境、民間習俗為依據。

綜上所訴,我們即可總結出:地區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民間習俗與音樂文化風格、體裁形式存在著密切聯系。音樂文化類型的劃分與地理學描述的不同范圍和不同地貌的自然地理環境劃分是相互聯系的。

2.音樂文化源地傳播與地理環境

文化源地是指人類最早產生文化的發生地。文化傳播是指將文化通過相關途徑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關于音樂文化源地傳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絲綢之路的音樂”。筆者認為,從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路線比較通達,曾有海洋、綠洲、草原三條道路。從文化藝術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地區文化環境比較豐富,比如西域各國的音樂文化。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主要發生于綠洲道路上。從這條道路上,使得西域各國音樂文化流入中國內地。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樂器(豎箜篌、琵琶、羯鼓等)、樂舞(天竺樂、安國樂、高昌樂等)與樂律理論等方面。④

音樂文化傳播受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音樂自古以來都靠傳承、傳播進行推廣。地理環境既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擴散途徑,也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天然阻礙。音樂文化的傳播既能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還能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

3.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

用地理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地形、地貌、氣候的影響,結合音樂起源說中的勞動產生音樂的觀點、方言語音等因素,所形成的音樂體裁風格各不相同。

“漢族民歌色彩區”的劃分就帶有這些因素,舉一些差異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如:東北部平原包括山東、東北三省及蘇北、江蘇徐州等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優越促使經濟繁榮,從而音樂文化發達。民歌的體裁主要是小調、秧歌、勞動號子,音樂風格為五、六、七聲調式。代表曲目:《沂蒙山小調》、《小白菜》等。西北部高原包括陜西、山西、青海東部、內蒙西部等地區。其地貌為溝、崎嶇不平,音樂體裁為山歌,最為熟悉的代表是陜西信天游,曲調高亢,略帶蒼涼感。代表曲目:《走西口》、《三十里鋪》等。江浙平原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及安徽等地區。其氣候濕潤,以平原和濱海為主,素有江南水鄉之稱。民歌體裁代表婉轉秀麗的江南小調,風格偏為細膩、委婉。代表曲目:《茉莉花》、《紫竹調》等。粵包括廣東大部分、廣西南部及海南島的部分地區。民歌在方言使用中為粵語。其特色民歌體裁為咸水歌,風格質樸帶有抒情性。代表曲目:《怨爹娘》、《落水天》等。從上述例子更加充分了解到:音樂體裁風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兩者息息相關。

三、結語

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音樂,將音樂文化區劃p音樂文化源地傳播p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相聯系,即可知:不同的地理環境創造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音樂不能夠獨立的存在和發展,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類整個歷史的發展。自然地理學p文化地理學為音樂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地理環境因素為音樂文化的展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音樂是文化范疇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特定產物。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既具有外在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內在的涵義。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具有區域性特點,其特點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種族、地區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音樂文化形態描述及音樂文化區域研究所采用的基本觀點與地理學強調的區域觀點是相通并互相借鑒p吸收。地理環境的研究對于音樂文化的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音樂地理學的研究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p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

注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1984年版,第1頁。

②李旭旦.《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人文地理學》

辭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張文奎.《人文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頁。

④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頁。

參考文獻:

[1]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M].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2004.115-133.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 樂出版社,2004.34-38.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西安:陜西師 范大學出版社,2006.148-153.

[4]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 音樂出版社,2003.36-39.

[5]馬勇,鄧亞波.試論音樂與地理環境[J].人文地 理,1995,(10):52-55.

篇8

關鍵詞:“風土”景觀;地形化;趨勢利導;文化生態

0 引言

低熵,簡單說就是低耗能,低污染。人類在后工業時代的低熵條件下生存狀態,已瀕于自然和文化雙重喪失的物質和精神家園的境地。新一輪的城鎮化改造中,如何避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生態遺產的破壞,在節源、生物資源利用以及地球上的可以開發再利用的一切資源都進行了有計劃的開發與利用。如何突出“風土”自然風光,較好地吸取自然光、風、香、綠色、空氣等因素,在景觀中,本土的材料、植被、建造方式不僅延續場地文脈的完整性,保留人們對于鄉土的記憶,也大大降低了景觀的營造成本,從而減輕土地的負擔和資源消耗。

1 “風土”景觀概念及營造研究的意義

1.1 “風土”景觀

“風土”景觀是對生活的社會群體、生活周遭環境的獨特鄉土的記憶和表達方式。它把思考、認知和表達于地層、水文、植物、大氣,承載鄉土價值和精神,它傳承時間,凝聚記憶;它重視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氣候、植被等。“風土”景觀營造強調使建造在場地上的空間能建立起一種領域感。景觀營造過程是對地域中的地形、風貌人情、環境氣候、光線等地區因素的表現。強調除視覺之外的觸覺、聽覺、嗅覺、運動覺等補充性知覺體驗,融合“風土”思想、文化、觀念、意識等,營造一種面向多樣化的地域性風土文化。

廣義的“風土”景觀,闡述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目的關注廣泛的生態學景觀上建立起“風土”景觀創作的新思路、新觀念,對景觀美學的當代性的價值的重新確立。有助于拓寬我們在“風土”景觀領域研究,探索一條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狹義的“風土”景觀,在小范圍內的區域規劃、庭院景觀營造中,本土的材料、植被、建造方式延續場地文脈的完整性及保留人們對于鄉土的記憶,也大大降低了景觀的營造成本,從而減輕土地的負擔和資源消耗。

“風土”景觀作為新的課題在學科和新的視野不斷被拓寬,與其他新型相關邊緣學科產生滲透和疊加,“風土”景觀系統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如何把系統思想與方法論引入“風土”景觀概念中,以“風土”景觀營造為基礎的環境理論和規劃設計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從一個單純描述環境關系的自然科學滲透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這對“風土”景觀提出了一系列必要的研究課題。

1.2 “風土”景觀的研究是尋找差異性和文化生態的路

“風土”景觀不僅是一種空間、一種文化的視角、文化生態為載體,多元的地域文化滋長了燦爛大地,各地區各民族由于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建筑技術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居住建筑,如北京四合院、江浙天井院、徽州天井院、黃土高原窯洞、云南苗家竹樓、福建客家土樓等。同屬中國卻又豐富絕倫,獨具各自魅力的差異化景觀,是搭建人、社會與自然統一的空間環境。傳統鄉土民居的特征必然和所在地區存在某種因果關系;也就是地區性。簡而言之,傳統民居所在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各種方式決定了當地景觀的特征。“風土”景觀將模擬和分析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與文化因素之間的關系發現大地,重新為差異性、文化生態打開通道。“風土”景觀是具有多樣性設計與人文性、鄉土性 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性。它是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側重于空間載體、歷史維度、文化取向等概念。基于自然和文化的“風土”精神營造實際上整合文化策略形成地域性特色的“風土”景觀已經成為當前和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

約翰?O?西蒙茲在《大地景觀――環境規劃指南》一書中提出從“研究人類生存空間與視覺總體的高度”探討景觀規劃設計,“景觀設計師的最終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這極大地拓展了景觀研究的范疇與視野,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改善而設計。西蒙茲說:“自然法則指導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規則思想。”他主張理解自然,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尊重自然過程,需要全面解析方法、環境保護、生活環境質量提高策略。[1]

2 “風土”景觀營造的策略研究

2.1 自然和文化的“風土”精神研究

人類在后工業時代的低熵生存狀態尋找自然和文化雙重的“風土”精神家園,著重構建人類詩意的棲居。中國提出的“山水城市”“美麗鄉村”,西方提出的“生態城市”設想及其實踐,都可以看出是人類理想居住模式的典型代表。海德格爾說:“詩首先使棲居成其棲居。詩是真正讓我們棲居的東西。但是,我們通過什么棲居之處呢?通過建造。那讓我們棲居的詩的創造,就是一種建造。要實現“人詩意地棲居”這一理想的棲居模式,則需要通過“自然”與“文化”兩個方面來構筑,既要依據生態學原理建立舒適宜人的物質家園,又要借鑒人文學科的只是建構富有詩意的人類精神家園。[2]

法國地理學大師白蘭士(DeLa Blache)主張的環境自然論,將文化視為由自然環境影響的。“風土”景觀作為一個自然與文化的載體,如果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間的文化背景進行一些考察,就會發現,“風土”景觀空間較注重地域文化與內涵,要滿足人的居住行為、習慣及獲得歸屬感。對“風土”精神的概念理解,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傳統建筑現代化,現代建筑地方化”的策略以及全球-地區建筑之議,將地區性和全球化的關系確認為共生,并賦予地域性,尊重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地形、植被等;尊重地區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藝術審美等等;

2.2 在環境中“發現和挖掘”的“風土”景觀

如果說去“創造”一個景觀,不如說是“挖掘”一個景更為生動有效。“大地”可謂是一種新的景觀資源。山川、梯田、廢棄的校園和民宅既是又是“畫面”,森林、農場或工業廢墟,成為景觀建造師關注的對象。[3]中國傳統景觀講究“天人合一”,建筑景觀和周圍自然和諧融為一體。體現在當下的景觀營造是在原有環境上的挖掘和提煉,達到和周圍建筑環境高度統一。景觀營造符合當地原有的地域地貌特點,凸顯和諧。

海德格爾說,大地需要被重新發現!不能以為只要現代化、國際化,而河流、植被可以不重要,鄉土、信仰可以不重要,人們是要重新去發現大地了。從宏觀角度上“挖掘”的景觀 自然、風土、景觀、文化的關系,主要以地形的特性,山間、內陸、盆地、海岸沿線以及河川沿岸等為標準。還包括有地層、水文、植物、大氣等風土特征。日本建筑界針對景觀環境問題提出了“環境建筑設計”的新觀點。早在1999年建造的“海洋水族館”,這座建筑位于日本海域境內西南兩側最佳的位置,利用沖繩島舟狀海盆與琉球海溝的深海地域的自然環境資源優勢,成為又一處亮麗“海上風景”。通過建筑師設計建造了這座頗具特色的“海洋水族館”建筑。

在景觀營造上對于富有“風土”景觀精神內涵的棲居空間,需要景觀建造師不斷從地域物象的悟性中捕捉表達的內容。一座棲居空間的景觀營造總會受到來自內外各種因素與各種啟發產生的。不管是景觀建造師經過“發現和挖掘”的中捕獲的,都應該是需要通過“自然”與“文化”兩個方面考量,在景觀建造師與環境的探索方面形成了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行為、環境美學等多種理論和設計思想。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2.3 “趨勢利導”的地形設計

地形是“風土”景觀營造的支架,也是景觀形態的基礎,運用地形、綠化景觀可以創造更多的層次和空間。地形的改造給種植環境、土方平衡、綠地排水等方面帶來諸多益處。地形設計在通過相應的設計營造出一種承載和言說地方性、尊重土地以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改善的要求。 日本建筑學家橫河健提出了“建筑的地形化”與“地形的建筑”的觀點。寓意是指建筑應依據不同的地形建造不同的建筑。他的觀點告誡人們,地形能改變設計與創造的建筑形式。一位景觀建造師來講,要善于掌握有利于地形、因形而造物的技巧,在具體的情況下利用手中有利的條件創造性地設計建造因地制形的景觀建筑。[4]

在景觀形態上的設計,突出要求的是“趨勢利導”的地形設計,對土地原有地勢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適當的結合相應的人工改造過程; 在總體規劃層面的地形設計中,將規劃跟所在的山體、丘陵、水體河流等自然因素相結合,這都對整體的規劃活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雖然這些地形對建筑布局的規劃設計帶來一定的影響和限制,但是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地勢上的落差和高差變化以及特點,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較為獨特的布局。因此在居住區的整體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研究和利用當地的地形狀況,在利用原有特色的同時,相應的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采取新的改造地形的方案,無論如何,就是要將地形上的優勢充分地運用到區域的總體規劃上。

2.4 “風土”自然資源利用與景觀營造的結合

低熵條件下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提出一系列問題,根據熵增原理,每天都在消耗的煤、油,都在增加宇宙的熵,如果我們用盡礦物能源又無其他新能源時,引力可以實現熵減,如地球引力能使太陽的熱輻射能“聚集”在地下,地熱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能源,我們可以通過地下熱水利用、溫差發電等形式解決能源問題。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德國提出的建筑生物學、地球環境建筑的目標與理念中汲取經驗,旨在力推地域地球生態保護,建筑與環境、溫室化、節能、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設立的,采取相應的管理機制與對策。同時也對地域的氣候、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周邊環境的協調、生活質量的提高等有了明確的立法制度,更加強化了建筑與環境的重要性。

位于名古屋愛知縣多半島的“中部國際機場”,有機地利用了當地海域的環境特點,讓世人充分領略到,當代日本建筑在真正實踐著建筑與環境和諧關系的設計思想。海上機場以美妙的風景盡用環境資源優勢。它充分利用光、熱、水、綠、風等自然資源,既利用了自然資源,又有利于環境與資源的循環利用。第一,太陽光的利用,在建筑上層部位設計太陽光發電裝置,為飛機的動力提供了電源保證。第二,熱能源的資源利用,為室內的空調提供了既舒適又環保的資源。第三,水資源的利用。在設計上,建筑師將建筑周圍降落的雨水較好地利用起來,設計相關的裝置,將這些水用于培植樹木,澆灌土壤。又將廚房排水進行處理后成為衛生間沖洗之用等。第四,風資源的利用,因機場臨海,海上的風是最好的資源,在設計上將這一部分的資源有效利用起來,運用相關裝置將這種風的力量用于機場建筑內的空調換氣。總之,在利用新技術、自然環境優勢方面,新建筑的成功經驗值得后人深入的研究。這些新理念、新觀點已成為新世紀主要發展方向。

3 結語

當下經濟全球化、科技的發展,信息的高速傳播、價值觀、審美觀等的多元化,在新一輪的城鎮化改造中如何合理地利用與營造當地景觀,如何突出“風土”自然風光,較好地吸取自然光、風、香、綠色、空氣等因素,在景觀營造上糅合人文、文化基因。在突出“風土”自然風光中,氣候系統、水體循環系統、生物保育系統、土壤與植被生態系統等若干相互依存的體系得到充分尊重,面對這一切如何適應它、利用它、使“風土”景觀設計成為該時代的產物,強調設計的生態性、原創性和前瞻性,這已成為當下景觀設計師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成玉寧.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24.

[2] 海德格爾.詩意的安居[M].北京: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89.

[3] 章俊華. LANDSCAPE感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11:66.

篇9

在視覺文化語境下,高校美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應由傳統的“美術創作能力”擴展為“視覺表達能力”,包括:視覺感知、思維和表達能力。它既包括了原來的“美術創作”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過程,同時又添加了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融入學生的學習和創作之中。學生的思考方式、創作方式和作品的展示方式將更加多樣。在創作思路上,更加突出個性的養成和表達;在創作方法上,多元融入現代生活中的視覺元素,特別是將新媒體、新媒材等完全視覺的手段添加進入創作的過程;展示的手法可以根據作品的需要既有圖文并茂的展板(文字、圖片、表格、版面設計等)、又有展示所收集的實物或制作的模型(展臺設計、實物布置、模型設計和制作、燈光、音樂等)、展示視頻、PPT或專題網頁(網頁設計、圖文處理等)……傳達著創作靈感當中既無需翻譯卻又是文本話語難以表達的概念信息。視覺文化情境下的高校美術教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該調整培養目標,加強外延文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差異性和廣泛性,在一種更加廣泛的視覺文化語境中,準確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等,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二、視覺文化背景下河南獨特的美術課程資源優勢

河南位居中原地區,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歷史之縮影,古為“豫州之域”,九州之中心,正如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所說:“一部中原史,半部中國史。”歷史的長河在河南的土地上積淀出厚重的文化資源,一條母親河,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四座古都,文物遺跡眾多,人文景觀重重,燦爛輝煌的古代科技、文化、藝術瑰寶,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均彰顯著河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就可觀的美術遺存種類來說,河南擁有傳統美術中的彩陶、玉器、青銅器、瓷器、漆器、墓室壁畫、畫像磚石、宗教造像、陵墓雕塑、寺廟宮觀、樓閣殿堂、碑闕石刻等各類經典遺存;就可尋可訪的民間美術資源來說,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浚縣泥咕咕、桐柏皮影、沈丘顧家饃等無一不是我國民間美術寶庫中的朵朵奇葩。因此,從上層美術形式到鄉土民間美術,在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時期,河南都產生了代表時代文化最高水準的美術創造,這足以從一個側面展示古代河南乃至中原的美術及文化歷史面貌,展示了其作為當時主流的、核心的文化藝術形態對中國傳統藝術乃至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影響與貢獻。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美術教育課程是高校美育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合理地利用河南地域文化資源對美術課程進行新的探索和設計是美術教育工作向視覺化轉型的突破口。河南文化資源的視覺化優勢對于河南高校美術課程來說具備:

(1)優越的環境資源;

(2)豐富的人力資源;

(3)琳瑯的素材資源,等等。對河南的地域文化優勢轉化為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將使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充滿創造性的思維教育優勢,真正實現視覺藝術與鄉土資源之間的文化關照。

三、河南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建設的多元模式探索

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術教育課程改革,要關注時代的特點、文化的關聯、學生的興趣,等等。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建設的模式探索,須進行課程資源的拓展、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綜合、與地方文化相聯系、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等,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于“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又必須指向“培養目標”。隨著河南高校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實際教學狀態的深入思考與重新定位,單一的專業設置必然難以適應視覺時展的需求,尤其在具有河南地方文化優勢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和理論架構等方面尚有較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1.增設具有河南視覺文化特色的課程。傳統的美術教育課程以突出美育的培養特點為主,在課程設置上重視繪畫技法技能的訓練,而以感知和表達訓練為主的視覺藝術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則更加注重視覺文化情境下的閱讀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相對于傳統課程,視覺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建設應首先調整培養方案,在傳統繪畫技法訓練課程之外增設具有視覺文化特色的課程。如開設電腦美術、版畫、書法、民間剪紙、攝影攝像等技法課程,視覺語言分析、河南地域美術欣賞、河南古代美術遺存等理論課程,將視覺表達的應用軟件(flash、3DMAX、photoshop等)作為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基礎內容。多樣化的課程面對不同的專業,開設內容應有增有減、有取有舍,這需要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合理調整課程類型,必修和選修相輔,專業和特長兼顧,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的課程搭配。

2.添加河南視覺文化元素進入傳統美術教學。為了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科需要和學生興趣需求的教學結構,在傳統美術教學課程不變的情況下,內容上可以添加更多河南地域視覺文化的元素,擺脫過去封閉、狹窄的專業知識結構的局限性,課堂教學應注重美術知識和本土文化的關聯性。教師對傳統美術課程的設計應具有大膽的創新意識,如在基礎繪畫教學部分讓學生直接面對河南地方文化寶庫中豐富的素材和人力資源:圖片和視頻展示、博物館教學、復制品臨摹或直接邀請書畫界名家進入課堂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與掌握作品形式,把握作品的創作內涵;現代設計藝術不僅是點、線、面、色彩的形式語言,也是一種文化概念。因此,在設計教學中,可以將河南民間美術的文化元素引入課堂,圖片示例、技法講解或邀請民間藝人現場演示,讓這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給予學生文化的給養和設計的靈感。添加了河南視覺文化元素的藝術語言承載著地域文化特有的風俗習慣、情感心理、審美觀念及人文思想,課程本身更容易喚起學生對鄉土文化在情感上的歸屬感和視覺上的認同感,這也是我們探索現代視覺設計民族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3.建構視覺文化資源豐富的教學實踐環節。視覺文化背景下,任何圖景都可能以審美的方式來觀察與呈現。美術教育教學資源也得到進一步的擴展,突破課堂、走出校園、到社會實踐中去,教師可以將課堂延伸到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家工作室或者參觀自然風景勝地,著名人文景觀,等等。總之,到一切能直觀感受視覺審美的地方去,使學生從身邊的美術資源中獲取美術概念,發展視覺藝術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河南高校美術教育還要利用地方資源,開設特色實踐課程,如進行有目的的藝術采風,讓學生親歷廟會現場、采訪民間藝人,直接參與民間美術(如剪紙、民間玩具、刺繡等手工制作)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組織學生用調查報告、研究論文或專題網站等各種形式來參與到河南地域文化資源的建設中來。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歷史、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也為視覺文化時代的閱讀與創作積淀了更加廣泛的素材。

篇10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景觀設計;運用;發展

1 地域性文化

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的,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2 景觀設計

在中國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迄今不到百年的歷史。景觀是人類文化的物化形式、是不同階段文明的標志,是記錄人類歷史、表達愿望和憧憬,賴以認同的理想精神空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景觀登上了社會的大舞臺,在城市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景觀的類型很多,其中包括:商業廣場、河道景觀、生活文化廣場、居民區環境景觀等,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處處都包含著城市的景觀建設,大到大型的市民廣場,小到我們隨處可見的街道綠化、城市的垃圾箱、指示牌的設計,無不體現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城市的景觀不僅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為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來,中國的景觀設計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幾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當務之急我們仍需繼續努力,為中國的景觀行業盡自己的一份力。

3 地域性文化在西安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與發展

西安 ,古城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4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4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陜西西安的當地民俗文化樣式種類繁多,地域文化基地深厚,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本人將結合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為例來說明地域文化在景觀中的運用及發展趨勢。

3.1 項目概況

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墻,東到廣場東路,東西寬480m,南北長350m,占地16.8hm2,建筑面積約11萬m2。整個廣場由文化廣場、水景噴泉、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游商貿設施等組成。此廣場是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水景廣場。

3.2 地域性設計元素在景觀中的具體表現

景觀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綜合了多個專業,既具有感性的色彩又包含深厚的理性思維,針對于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來講,此設計巧妙的將現代景觀的技術與地域文化有機的結合,造就了一個綜合性的親民廣場,為西安市的居民提供了一個可游玩、休憩、欣賞的景觀空間,此項目從水體、鋪裝、綠植、小品以及燈光等多個方面,結合當地的人文特征體現了地域性這一重要元素。下面我將從各個景觀細節中闡述地域性在景觀中的具體表現。

3.2.1 水體在景觀中的地域性表現。自古至今,水景在整體園林景觀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是將動靜空間結合在一起的紐帶,大雁塔北廣場采用了大型的旱噴泉的水景模式,其八級疊水池中的八級變頻方陣是世界上最大的方陣,噴泉的變化形式隨音樂的節奏變幻陣型,它以動態的形式來吸引游人的眼球,因整體廣場南北高差9m,由北向南逐級遞增,設計利用高差形成八級臺階,造就了古都天子的皇家氣勢,結合噴泉的動態效果,為廣場增加了活躍的氣氛,也為市民提供了可觀賞動態景觀的場所,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果。

3.2.2 植物在景觀中的地域性表現。植物在景觀中起到了重要的造景作用,不同的植物組合搭配將形成不同的效果,植物品種的選用上應因地制宜,結合本土的氣候與人文環境選用適合當地的樹種,從而保證成活率達到優質的景觀效果。大雁塔北廣場在植物的選用上選用了本土的鄉土樹種以及能體現區域文化特征的樹種,中國槐作為西安的市樹也運用其中,在花卉的選用上將牡丹、芍藥等宿根花卉運用其中凸顯出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為游人增添了欣賞的趣味性。

3.2.3 鋪裝在景觀中的地域性表現。廣場鋪裝是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在景觀設計中通過不同的肌理、材質、色彩等營造不同的景觀空間效果,從而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大雁塔北廣場主軸中心廣場大面積采用芝麻白花崗巖,在此基礎上,設計者格外注重細節上的巧妙設計,將具有文化氣息的唐代書法作品以地雕的形式反映其中,從而打破了廣場鋪裝的單一性,與游客進行很好互動的同時增加了宣傳當地文化知識等作用。

3.2.4 雕塑小品在景觀中的地域性表現。生動的雕塑小品是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有著豐富的造型語言;雕塑小品生動形象的反映了一個特定時期、背景下的故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與游人起到了較好的互動作用。大雁塔北廣場通過戲曲彩繪雕塑、地方戲曲鑄銅浮雕、陜西大戲劇家人物群雕、陜西著名戲曲演員人物群雕塑等四大類雕塑群,體現出陜西地域文化的特點,同時運用“皮影大戲”剪紙的藝術形式做雕塑小品,既為景觀環境增添了色彩,也將陜北人民的勤勞智慧反映其中,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本地域的風土民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