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域文化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域文化的內涵

篇1

關鍵詞:黑龍江;地域文化內涵;功能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該地域的成員,在既定的時間、空間、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承、社會制度,以及民俗習慣、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都是它的地域性。

一、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內涵

黑龍江地域文化,以為黑龍江以豐腴的黑土而著稱,也稱為黑土地域文化。黑龍江地域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關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獨特文化精神和鮮明文化風格的地域亞文化。

(一)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因為黑龍江的地理環境等因素,歷史上多樣性、過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龍江地域文化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黑龍江的人口長期以來處于遷移、流動之中。滿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遷入關內。開禁放荒之后,內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龍江省。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遷入黑龍江的俄國僑民日益增多。國內外的移民的遷入使各地的區域文化,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匯聚于黑龍江省,黑龍江文化對這些文化廣收博采,豐富了自己,對外來文化的容納,排他性較弱,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其他地區以及他國的事物,沒有狹隘的地域觀念,對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視同仁。黑龍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統中,形成了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優良傳統。

(二)黑龍江地域文化的開拓性

與內地省份相比,黑龍江省的文明出現較晚。文明的水平和規模與中原地區不可同日而語。而在歷史上,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人們,不甘于現狀,勇于開拓,充滿著進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出現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這兩次勃興之后繼之以長久的“斷裂期”。到了近、現代黑龍江省表現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興盛是黑龍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沒有實事求是、勇于開拓、敢于實踐的精神,就沒有今天的“北大倉”、沒有今天的大慶油田。實事求是、勇于開拓、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觀事實及其規律性,又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兩者有機統一,它充分地表現了人的高度自覺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邊緣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帶,黑土地域文化處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的邊緣地帶。傳統的儒學的影響相對薄弱,封建人倫禮教影響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邊緣性。如“重實輕文”,“強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極具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現象。

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形成了黑龍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種多元一體的邊緣文化。黑龍江地域文化既要應對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對本土文化,特別是對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態的撞擊、滲透、擠壓與同化,同時也要考慮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并對外來的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的進入采用寬容、妥協與吸納等靈活姿態。這種雙方不斷碰撞和交融的結果,就形成了多元一體,既開放又封閉的邊緣性文化。

(四)獨具特色的黑龍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龍江是一塊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僅培育出豐饒的物產,也孕育出特色鮮明、昂揚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內涵是黑龍江各族人民在斗爭、開發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幾代、十幾代黑龍江人在長期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以闖關東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為代表的“愛國奮斗、艱苦創業、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黑龍江優秀精神,集中體現了黑龍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展示了黑龍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黑龍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文化過程,擔負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傳遞與創新的任務。有不同個性的特質的而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黑龍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對社會認識的積累,是黑龍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源。黑龍江地域文化具有諸多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一)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對于構成民族國家的各個地域文化來講,是主文化,而各個地域文化相對于民族國家文化來講是亞文化。地域文化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特定社會群體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層,是民族個性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龍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獨特文化精神與鮮明文化風格的地域亞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載體。黑龍江地域文化存在的開放性、包容性的因子,這些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規范行為的功能

一般來說,統一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會起到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制約人的活動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對當地人的行為起到約束的作用,規范人們的行為。地域文化的規范社會群體行為的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的群體行為規范,它對該地區的人民有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一方面,它通過將地區的共同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向本地區個人價值觀內化,是本地區在理念上確定一種內在的、自我控制的行為標準,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式規范、指導、約束本地區人們的行為。另一方面,受地域文化熏陶的人們群眾,對本地區的聲譽十分關注,從而自覺地約束個人行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與地區整體保持相同的取向。何時何地都自覺地按照要求辦事,制止或減少消極行為、越軌行為、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因此,這種以尊重個人感情為基礎無形的非正式的軟性控制,可以補充其他控制手段的不足,并有更強的持久力和影響力,對人民群眾的行為發揮著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作用。

(三)認同的功

當今世界復雜多變,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相互交織。而越是多種文化交匯、碰撞的時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維模式、價值觀、習俗、語言,容易相互產生認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會的成員會對這一社會產生歸屬感,在社會群體內部自然的產生一種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會價值和德育價值,可喚醒鄉土感情,催生價值認同。因為人們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家鄉的文化也都有著很強的認同感,通過黑龍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強人們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建設家鄉的情感,增強其為實現黑龍江又快又好發展而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創新功能

文化創新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未來。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祖先創新積累的結晶,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和血脈。地域文化的創新在于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價值的創新成果,使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五)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

我國有優良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傳統,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滲透和包容以及表現形式的廣泛性的特點。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精神風貌,可以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

(六)發揮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可以說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地域文化對當地人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能夠自發地弘揚傳統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對本地文化社會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為本地社會的發展發揮自治的真正價值。黑龍江地域文化具有開拓創業的黑龍江精神的底蘊,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黑龍江地域文化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這些都為人文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精神風貌,可以對這個地方的各個方面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發揮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優勢,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培育和挖掘這些特色文化,對于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切實增強文化認同感,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黑龍江的發展與未來提供精神與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姜玉田、叢坤. 黑土文化[M].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12.

[2]董鴻揚. 黑土魂與現代城市人:地域文化建設與提高城市居民素質研究[M]. 西苑出版社. 2000.

[3]劉偉民. 面向新世紀的黑龍江精神與文化[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

[4]劉中樹. 關于開展東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J]. 學習與探索.2012(2).

[5]張鳳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 浙江社會科學.2008(4).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學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徑

作者簡介:朱有明(1980-),男,江蘇盱眙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張薛梅(1976-),女,江蘇盱眙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房地產經濟。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業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國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唯有強化內涵建設,營造良好的高職教育環境,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素質較高技能過硬的人才。在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過程中,文化內涵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而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內涵建設成效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相關概念

(一)內涵建設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主要指高職院校的各項制度及管理建設,包括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設等內容,與傳統的高職院校硬件設施建設相比,內涵建設抽象性更強,衡量其內涵建設水平的指標主要是高職院校的管理建設狀況。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設向文化建設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實施途徑之一就放在了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區域文化的結合上[1]。

(二)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無論何種文化,其本質性的、深刻的內涵是哲學,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生存思想與方法的各方面體現。優秀的文化是需要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與弘揚的,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與現實生產生活緊密融合,造成文化的歷史缺位,就談不上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三)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或稱校園文化,指的是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學校的辦學宗旨及師生價值觀念的一種精神和傾向。學校文化具備了文化屬性,其不以強制性作為建設手段,而側重通過學校管理者及教學者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學校文化,并對其思想行為加以引導。學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的學校文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關聯較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稱為地域文化、區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各個區域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這種文化與地理空間存在較強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態和構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間及區位來劃分,如城市文化、鄉鎮文化、農村文化等;又可以將文化空間作為劃分依據,形成諸如沿海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等;還可以按照地方工商業特色分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蘇商文化、晉商文化、粵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蘇省無錫市的錫商文化等。現階段所倡導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廣,涉及到區域人們工作生活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都可以視為地方文化內容。

二、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中將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教育的本質屬性所決定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本科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既要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又要側重專業技能訓練,學生的后續就業也具有高度的區域指向性,這就需要高職院校以內涵建設及教學質量為中心點,在文化內涵建設中將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為學生投身區域經濟建設做好鋪墊。此外,高職教育在學生就業上也帶有一定的指向性,通過將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區域文化歸屬感,便于優化及穩定區域人才結構,對區域經濟及文化的發展大有裨益。

(二)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客觀需要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主要是對學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軟性層面進行建設及規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設又離不開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參與及指導。縱觀我國高職院校建設,一方面經歷了高職生源擴招及規模化發展階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也凸顯了高職內涵建設的迫切性與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眾多高職院校紛紛注重在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創建等層面加以提升,并將教學、管理、服務的質量在學校文化中予以體現,借助學校文化來提升學校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學校文化又是對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煉。

(三)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素質能力的保障

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中,依托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夠提高內涵建設的實效性,在將地方文化中與學校教育及專業學習緊密相關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業文化引入到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能夠使高職學生深入及時地感受地方和企業對人才素質能力的需求,從而促使其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其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其畢業與就業的無縫銜接創造條件。此外,高職院校的教學具有較強的程式化,涵蓋了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實踐操作及定崗實習等環節,高職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主要局限在學校及實習企業中,無法全面接觸到社會的各類信息,而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從校園中獲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質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四)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在設置課程時,其主要的參考依據是社會行業人才需求,以此為基準來開展人才教育及培養,使其具備相應的技術操作能力及職業素養[2]。但在這一過程的具體實施上,在開設相關的理論及實踐教學課程時,以人才市場需求為依據的教育模式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及時掌握社會行業發展動態和人才崗位需求上的更新變化。此時借助于地方文化與學校文化的融合,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對地方區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時豐富高職課程內容,提高高職教學的前瞻性,也能夠帶動高職學校文化建設,進而為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三、基于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視角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內涵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

作為兩種文化形式,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帶有其各自的獨立性,一方面其具備了互相融合的基礎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又受限于各種因素而較難真正交匯。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上,往往將兩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學質量及科學研究,在文化建設上也偏于一隅而無暇顧及與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動,由此導致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完整度不高,無法實現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補。

(二)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蓋面不廣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帶有長期性和系統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實踐,又需要在內涵建設的各個環節加以貫穿[3]。縱觀我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多數高職院校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尋求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徹底調動起學生參與此類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難以使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方方方面,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結合尚需進一步完善。

(三)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規劃性不強

從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來看,與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職院校通常是由中專院校合并升格演變而來,其不具備先天的文化底蘊,由此也使其教學、實踐及管理活動表現出較濃厚的中專院校色彩。在高職院校數量及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基礎并不牢固,需要圍繞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進行科學設計規劃,以使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互相哺育,盡快提升高職院校的文化內涵及教育實力。但從實際情況看,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中普遍存在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規劃性不強、融合過程隨意性過大等現象,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流于形式。

(四)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在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機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機制匱乏所致,受此影響,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在融合過程中實效性和穩定度不強。首先,從法律層面上看,現階段尚未制定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規,兩者融合的規范性無法保障。其次,作為社會企業來講,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納產教結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關注和有效涉入,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看似與社會及行業企業間的關系得以加深,實則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職院校自身也沒有成立負責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專門機構,無法針對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給予有效指導。第四,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隸屬于省管,與地級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缺乏深度有效聯系,更談不上與地方文化建設主管部門與行業組織的合作,缺乏溝通銜接的工作機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指導。

四、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有效融合應遵循的原則與路徑

(一)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應遵循的原則

1.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應注重凸顯院校的辦學特征。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以院校的個性及辦學特色為主要標志,在將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地方文化,特別是特色文化和企業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將之灌輸到學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蘊。與此同時,作為高職院校而言,其在培育辦學特色的過程中,要對地方文化進行提煉,提高地方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設獨具特色的高職教學環境[4]。

按照上述原則,作為一所以商科為主的高職院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辦學中主張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濃郁的商科辦學氛圍。無錫的“錫商文化”源遠流長,如民族工商業創業精神楷模的榮氏家族企業,繅絲業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團,面粉、棉紡實業家唐保謙、唐星海父子,以及現在的海瀾集團、陽光集團、紅豆集團等,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開放、靈動、務實、創新的精神,是一種公平細膩、正心誠意、勤儉自持、踐約守信、謙讓包容、勇往直前、審時度勢的文化[5]。借助這些文化,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區域文化的精髓,強化了學校內涵建設,又促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深化和升華,是地方文化服務于高職學校文化內涵建設的典型。

2.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應強調地方文化的具體要求。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尤其是與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業文化如何有效銜接,是開展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時應著重探討的問題。在將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的特色及優勢,豐富補充學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針對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職業素養要求等內容,在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通過完善學校培訓設施、管理制度等途徑,來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合作意識、誠信觀念、創新能力等加以著重培養,從而使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既凸顯辦學特色,又彰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業文化,為學生的后期就業做好鋪墊。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所處的地理區位較為優越,是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較為快速的區域,無錫的發展主要依托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精細加工等制造業和物流、旅游等服務業,地方企業圍繞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形成了相應的企業文化。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內涵建設時,在對地方文化加以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會經營、懂管理、善溝通、重誠信”的商科人才特質,以經營教育、管理教育、溝通教育、誠信教育“四育并舉”的教育內容體系和科學多樣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為機制[6],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業文化要求,注重對學生的崗位素養及職業技能進行雙向培訓,為當地企事業提供了職業精神、文化素養、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俱佳的高職人才。

此外,無錫歷來就是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無錫的民營企業眾多,曾經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蘇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濃厚的創業氛圍與環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了各種優惠和扶持政策。作為高職院校,要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就要緊跟地方發展脈搏。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率先開展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滲透到教學環節中,注重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與創業能力,形成了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工作全方位開展、對象全面覆蓋的創業教育格局和“創業教學+創業模擬+創業實踐”為內容的“三位一體”創業教育體系[7]。多年來,學校創業教育成效顯著,涌現出一大批自主創業、團隊創業和崗位創業的先進典型,利用地方濃厚的創業氛圍將創業教育打造成為學校文化特色。

(二)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徑探究

1.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對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認識。作為高職院校管理者來說,其應科學認知作為一所高校所肩負的服務社會、人才培養、教育科研及文化傳承等職能,在此基礎上,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在院校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視,自覺將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與高職院校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加以結合,以提高院校的綜合辦學能力和社會聲譽。在開展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時,要強化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學及管理中將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學課程建設、教學課堂實施、實踐活動及崗位實習中;另一方面地方行業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將企業文化等地方文化內容在高職院校中全面鋪展開,為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創設平臺。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內涵建設時,學校管理者基于無錫圍繞物聯網技術、機械制造、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布局形勢,在進行院校內涵建設的過程中,對所在區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進行了跟蹤,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和學校文化,將地方產業發展動態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中,開辟了物聯網技術、景區開發與管理、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等專業群,有效滿足了無錫產業結構調整對技術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擴展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覆蓋面。在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應覆蓋到高職院校教學及管理的各個方面,以此增強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成效。在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覆蓋面的擴展上,應主要通過建立高職院校、社會企業、區域社區共同參與的產學研人才培養體系來實現[8]。首先,高職院校、社會企業、區域社區等要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及制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策略,增進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銜接。其次,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社會企業人士入校開展企業文化講座及報告等活動,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本行業的先進技術及發展趨勢,通過三方聯動,使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具備相對明確的方向,避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淪為“假大空”。第三,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開展見習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地方文化教育與熏陶。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開展專業建設和文化內涵建設時,緊密圍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與無錫市文廣新局合作設立了“無錫傳統文化設計人才培養基地”和“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設計研發中心”,重點就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政策、機制、規劃和文化創意產業優化升級以及無錫地域文化產品開發等主題,結合無錫傳統文化人才培養進行專項研究。學校還在藝術設計學院相關專業中成立了“非遺班”,由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系統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相關課程,通過“非遺文化”的學習,為師生的藝術設計增加文化內涵[9]。

3.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規劃性。首先,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融合應以學校文化作為著力點,通過校園文化來帶動學生的學習及科研,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水平。在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職院校應注重對其融合的途徑和方式進行規劃,通過與其他高職院校加強交流,借鑒其內涵建設中在學校文化創建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然后結合自身的文化優勢和特色,根植本地區域文化,提高學校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其次,作為政府部門來講,其在進行本區域的高校布局設計時,應注重分析高職院校的獨特屬性,在各類基礎服務設施上進行合理規劃配置,使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能夠與地方文化有效互動。

4.完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的機制。高職院校要強化內涵建設,還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針對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盡快制定相應的促進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規,對高職院校、社會企業、相關區域組織的職責加以劃分,從而使高職院校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會企業應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在開展校企合作及頂崗實習時,對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加以明確,為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的補充完善提供參考。高職院校自身應針對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設置專門的機構,著重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素質能力加以強化,做好相應的指導及培訓工作,對其理論及專業操作技能加以強化的基礎上,增強其認知及領會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夠在高職院校教學實踐中自覺將學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加以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視角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探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57-59.

[2]鄧志革,雷久相.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服務區域經濟良性互動探析――以株洲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汽車特色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要素構成與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3(20):77,79.

[4]彭齊林,彭桂香.新時期高職內涵建設路徑探析[J].職教論壇,2011(32):6-8.

[5]王立人.在傳承中豐富發展無錫工商文化[J].江南論壇,2008(6):8-11.

[6]朱璋龍.高職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江蘇社會科學,2010(S1):94-97.

[7]李剛,朱璋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整體性模式的構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8(8):57-60.

篇3

【關鍵詞】以小見大;德育;學校教育

一直以來我都注重收集畢業學生的反饋信息來作為對下一屆的教導作用。在形形的反饋信息中(當然招辦分配的老師更有發言權)歸納起來一句:學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可以,但是道德水準欠缺。為什么要從小事抓起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家住校外,每天回家,特別是周末,當走到校外見到一群又一群穿著校服模樣的孩子嘴里叼著煙,手臂環摟著一看就知道絕對是學生的女孩時不知道各位老師會是什么感受?當見到一群接一群時髦的穿著校服的女孩高聲闊語出口成“章”談話內容彰顯內心齷齪時,不知道各位老師又會有什么感受?當耳邊常常聽到街邊傳來“你看XX校的學生喲,嘖嘖”這樣的議論看到他們搖搖頭一臉不屑的神情時不知道各位老師又會有什么感受?——這是給學校在打廣告嗎?

我們都學過心理學,都知道以一細小輕微的舉動來剖析對方所受到的教養程度或心理活動,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見到教學樓前也書有劉備的這句話,但是我們的老師對這句話給學生進行引導讓它起到督導落到實處了嗎?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那很小的事開始的。“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種道德是慢慢建立起來的。就比如丟垃圾——誰亂丟垃圾就是不愛校——也是不愛家園。我這里有兩個關于小垃圾廢紙的故事:

第一個,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后,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廢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 董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這就是今天“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第二個廢紙的故事:當本屆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為沒有一張廢紙,就使全世界為之驚訝。再看看我們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鏡頭,當人們散去,滿地廢紙,到處亂刮!大家試想想國外會什么樣的評議!大家說這些廢紙重要不重要?所以說,我讓大家撿起身邊垃圾,這就是愛學校或說是愛祖國的開始。“天下大事,請先把自己腳下的垃圾撿起來”──這就是我常在班上講的一句話;“從小事做起,學習技能的同時學技巧、學技術的同時學做人”也就成了我班定的座右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我們把它換成為 “學校興亡,我的責任”不就行了嗎?我們每個學生如果人人都說:學校校風不好,是我的責任;班上紀錄不好,是我的責任;學校生源不好,我的責任;學生就業不好,我的責任……人人都能主動負責,哪有不興盛的學校?哪有不團結的團體?所以說,我們應該教導學生都應該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來,而不是推出去──這才是教育,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學校才有希望。不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攬過來。這種教育要牢牢記在心里。學校更應該訓練學生這種“學校興亡,我的責任”的思想,從小事抓起。再舉一個小例:校園不干凈,就應該是大家的責任。你想,這么大的一個校園,你不破壞,我不破壞,它會臟嗎?臟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凈,它會臟嗎?你只指望幾個工人做這個工作,說:“這是他們的事。我是來讀書的,不是掃地的。”──這是什么觀念?讀書干什么?讀書不是為國家服務嗎?眼前的你都不服,你還能為未來服務?當前的責任你都不負,未來的責任你能負嗎?又比如:水龍頭漏水,這樣多學機械專業的難道還不能堵住嗎?有人會說:“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學校的事”, “反正是學校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 這是錯誤的。浪費學校的水就是浪費國家的水,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我們每天為國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我們學校四千多學生,每個每天節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電,就是節省國家資源。又例如:一口痰隨意吐在校內應該算是小事吧,但是如果你把一口痰隨意吐在校外,你就丟了學校幾千人的臉;上周到“秋田”齒輪去應試的25個學生,面試時隨地吐痰,一個也沒有被錄取。這對學生來說只是求職路上的一點點小小挫折,也就一件小事,但是你錯了,因為你代表學校,你千萬不要以為“好漢做事好漢當”,你錯了、你做不到、你不夠資格當!因為別人說的就只會是:“你看XX校的學生喲”,還敢要這樣的學生嗎?還會來學校要人嗎?下一屆畢業分配的學生又怎么辦?

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才有希望──這就是“學校興亡,我的責任”積極負責的觀念,這就是我個人觀點認為應該抓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王彥才,郭翠菊.《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馮紹群.《行為心理學》.廣州旅游出版社

篇4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設計;表達

建筑,是一面鏡子,形象而又具體的反應著時代的需求和當地先進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離不開對地域文化的靈感與啟示。當人們從一個城市進入到另一個城市的時候,從他們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這就是建筑設計的魅力,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極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韻味的建筑和街區被那些形式統一、缺乏地域性、獨特風格的建筑無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們所遺忘,為此,我們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要對地域建筑進行保護、更新與發展,要讓優質、引人的建筑從地域的土壤中培養出來,讓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設計內涵里綻放出來。

1.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內,以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經濟、宗教、政治、藝術的綜合作用。從廣義上來說,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當地的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念、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社會行為等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是人們通過體力與腦力創造出來的成果,是沉淀與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結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為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隱蘊的內涵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的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這種種的不同,建筑設計者跟隨不同地域的構思靈感,結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說,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是相輔相成的,是共同推動、不斷演進的。

走進一座城市,從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區域的人民都在追求著什么。以全球化為背景,放眼各國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讀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如歐洲的城市中心多為廣場、教堂,這說明歐洲人重視歷史和政治;美國的城市集中地帶多是高層的摩天大樓,這是在向世人們顯示美國人看重經濟效益,強調物質的實用性;再如我們中國,中國多于皇室建筑,喜歡修筑庭院、園林,這表明中國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內向性、封閉性,正是因為這些性質,創造出了一件件獨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綜上所述,大到每個國家,小到每個地區,建筑內涵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性,這些特征是動態的、是發展的,用建筑的方式來展現地域文化的風采,這不僅對建筑,也是對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動而又形象的完美詮釋。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各式建筑風起云涌、層出不窮,如浪潮般鋪天蓋地。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國際化的道路,使得建筑類型出現了趨同現象。雖然,吸取國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煥然一新,但各個地區獨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卻一點一點的被壓抑了,致使建筑風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時,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點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揚與傳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設有理有據、勢在必行,而且也是無可厚非的。

地域文化是建筑的靈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標志。每個地區若想展現他們的文化氣息、民族風情,通過建筑藝術去表達那是再恰當不過了。就拿我們偉大的祖國來說,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56個民族里個個都擁有著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這種底蘊怎么既形象又具體的展現出來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擺在世人面前,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當中,就是一個完美的舉措,優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個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內涵,將不同的地域風格,不同的歷史傳統,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設計者的大畫筆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要保護各地方的文化遺產,不要讓它被時代所沖刷,要彰顯個性,突出特點,讓寶貴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傳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法

3.1找準切入點

關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顧名思義,就是要注重地域與文化。中國的文化歷史源遠而流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的概念要求越來越高,處于全球一體化經濟的今天,國外現代建筑的各種理論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設計主題也是空前的活躍。那么,如何找準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點,如何繼承并且汲取先進建筑文化的精華而又不失對原有文化的保留,這是每一個建筑設計師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3.2突出重點、表達準確

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的表達,不是對軀殼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發。建筑設計者在對地域文化建筑的創作過程中,要將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風俗、心理需求、思維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構造中去,同時,對地理環境、民族風情、經濟基礎等方面也要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從根本上、深層次找到建筑靈感,從而創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點就是民族、民間特色性,過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內涵和地域文化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建筑設計師不能隨波逐流,不要只會復制和粘貼,民間文化是一切藝術之根本,每個地區和每個民族都要形象化、現實化的表現建筑藝術,創造出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總結經驗,選學得當

建筑設計者就像一位優秀的裁縫和藝術家,可以將人們所想、所看、所表達的用形狀建筑體現出來。所以,每一件有關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細細斟酌、盡善盡美,要充分考慮與環境的相融合,尊重當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靈活地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應當地的文化特征,總結以往建筑經驗,搜集民間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篇5

關鍵詞:傳統地域文化;城市廣場;

中圖分類號:U41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廣場景觀設計作為傳承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種載體,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濃厚的人文精神,挖掘傳統地域文化在其設計中的藝術魅力,構建一個多層次、多涵義的景觀文化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宣揚主題

城市廣場作為一個體現城市文化的核心,其景觀是這個城市民族地域的文化象征。主題標志物作為現代城市廣場的景觀要素,是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從人類的發展來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民族風格、生活習俗、地域特色等,而民族地域的內容差異則是將靈感集中在本民族典型的文化內涵上,尋找一種活力的源泉,通過載體――富于結構美的景觀元素來表現這些本身無形的文化,營造出具有地方風采的典范,充分宣揚本民族、本地域的主題思想,體現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如重慶市涪陵某現代休閑廣場,景觀主體浮雕墻設計以地方歷史文化――世上獨有的“水下碑林”――白鶴梁和傳統榨菜手工制作程序為內容,反映了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從形式、風格和手法上體現了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可見,在當今變幻莫測的景觀審美傾向上,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尋求一種精神的寄托,滿足人們對民族的、傳統的情感依賴,也是對未來地域特色城市景觀一種精神主題的宣揚。

一個整體有意義的景觀設計是由相對獨立的景觀元素通過某種內在的秩序融為一體,利用直觀的藝術形式風格來構筑,達到功能、形式的完美統一。作為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題建筑,其形式、手法也可多樣化,創造性地表現主題景觀設計,生動地再現地域文化格局及民族色彩語匯,不僅景觀的感知性好,還賦予了新形式的景觀內容,更加鮮明地宣揚了地域文化的精神與主題。

二、地域文化與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內涵

1 地域文化

“地域性”是一個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時間概念;它強調地域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資源等)的特殊性與一貫性,也強調文脈,即特定地區文化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與一貫性。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自然景觀和歷史文脈的綜合。地域文化與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文化底蘊以及人們行為方式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2 城市廣場景觀設計

城市廣場是城市的開放空間,是人們從事生產、文化、生活活動及科技交流的主要場所,是不同城市文化展示的舞臺,更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廣場作為其中一類獨特的場所,將各個城市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歷史文脈相結合,因地制宜的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廣場。不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還能夠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區域競爭力,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文化傳承與發揚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地域文化的形式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既是歷史文化的沉淀,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藝術價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需從一種觀念找出一個民族文化的蹤跡,體現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血脈相連。將傳統地域文化符號、傳統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提煉、概括,運用形式美構成規律有意識地進行組合,傳承其濃郁的民族地域氣息。每一件景觀作品,都是在追尋從隨時光流逝中獲得文化意義的過去的藝術結晶,傳承一種民族藝術美,探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地域文化的傳承,不僅重視景觀要素的風格和形式美感,更應重視它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因為文化內涵是頗具信息傳達功能的,它既是民風、民俗的傳承,也是從精神上對文化的一種延續。同樣,帶有某種精神內涵的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品,也是大眾所關心、熟悉、喜聞樂見,以及能引起情感共鳴的。從這點上看,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融合是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必然。如重慶某休閑廣場的景觀設計,緊緊圍繞蜀國古都的歷史文化展開,其中以日(凸起向上金屬圓雕,代表一種陽剛之氣)月(凹下水池,代表一種陰柔之美)相輝映為主體,體現了剛柔相濟、天地合一、陰陽相生的世俗傳說,整個景觀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象征某種寓意的神秘文化,體現了其地域作為理學發源地的特點。可見,根據民族地域的民風民俗及其歷史文化合理地設計尺度空間,營造一種舒適親切的景觀環境,是一種獨特文化觀念的繼承與發揚。總之,在城市廣場景觀設計中,融合傳統地域文化,創造性地延續了地域歷史文脈,傳承了民族文化的信息,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 傳統地域文化指導下的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思路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也在隨著科學發展及主觀認識發生一定的變化,未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營造,應根據地球環境變遷,總結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從人類視覺感受需求出發,創造性地沿襲與利用傳統地域文化形式與風格,融合現代的觀念和技術,創造科學的、各民族賞心悅目的景觀形象。另一方面,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深入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應吸取傳統文化生態知識,突出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借助自然設計一種傳統的鳥語花香、心曠神怡、觸景生情的心理“意境”之園,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如:學習中國古典園林中“形”“神”“意”綜合作用下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在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中,依賴傳統地域文化,綜合運用視覺景觀形象、生態環境、大眾心理,是探求景觀藝術至高境界的方式之一。

1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原則

1.1 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廣場作為人們進行交往、休閑、娛樂等活動的重要場所,是點綴與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場所。人是空間活動的主體,廣場設計中應該注重以人為本的原則,支持人在廣場空間中的各種環境心理和行為表達,實現城市廣場空間的“人性化”。

1.2 繼承與發展的原則

設計延續歷史、合乎時代的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是每個城市都面臨發展的問題。怎樣在已有傳統與時代變遷兩者之間做到平衡與結合,往往成為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一大難題。文化需要歷史文脈的積淀與繼承,同樣也需要隨著時代激蕩而創新與發展。

1.3 突出個性的原則

西方早期的城市美化運動單純追求視覺上的美感,造成城市景觀的枯燥與空洞和雷同現象。今天出于延續地域文化目的,對古代建筑形式的簡單模仿依然不能起到傳遞文化的作用。廣場景觀設計中對地域傳統景觀特色的繼承與發展,應注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注重共性與個性的融匯。形式上注重對地域特色的提煉;材質上注重新材料、工藝和質感的表現;空間上注重對原有傳統裝飾元素本質特征的保留。

結語: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文化傳統,會產生不同城市廣場的理想景觀。城市廣場景觀概念在文化層次上的含義也會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傳統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融合運用使其構造方式、表現手段發生變化;發揚優良傳統,借鑒現代設計觀念,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為旨歸對傳統設計元素進行再創造,將文化在繼承中創新,使其富有新的活力;保護、開發和創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城市廣場景觀。

參考文獻:

篇6

金沙遺址典型符號的出現為現代設計拓展了創意空間,典型符號蘊含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將這些符號科學的運用到設計中,這樣的設計作品將會呈現深度和文化意味。如何成功提取和應用金沙遺址視覺藝術符號中獨具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號是本項目研究的核心問題,如何深入發掘和借鑒借符號中的設計元素,使其能夠豐富地域產品設計的藝術語言,使其蘊含一種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研究其設計方法。

1.構思與總體規劃

(1)方案的構思

運用金沙遺址典型符號的設計一地域創意品牌,并結合其他的設計方法開發一組具有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紀念產品。創意品牌命名:以人形為設計,取金沙遺址的“金”巴蜀的“蜀”人,諧音金屬人,采用金沙的金器的金色,最終命名為:金蜀人。

(2)總體的規劃

對金沙視覺藝術符號的收集整理,再提煉符號元素和平面設計的結合應用。以金蜀人品牌形象為設計主線,設計一組由符號特色的金蜀人物,賦予他們象征的性格,延伸設計公仔,飾品等產品及其招貼、包裝等設計。設計成果包括下面內容:①符號元素提煉、設計②品牌的設計;③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整體方案;④系列產品的設計;⑤招貼設計;⑥包裝設計。

2.元素符號提煉

根據金沙遺址青銅人形符號進行思考、分析,設計多個方案,最終確定使用符號原型特征的符號造型,結合典型的魚鳥射箭圖的雙元素符號,設計出金蜀人品牌的標志。(如圖3-1所示)

搜集分析金沙遺址典型符號,對符號進行提煉,主要是針對鳥符號、太陽符號、魚鳥射箭圖符號、虎符號和蛙符號進行符號分類分析、逐個提煉,最終提取了6個典型符號(如圖3-2所示)。提煉后的符號造型簡潔,蘊含符號的審美內涵同時也兼具現代設計的審美需要。

3.應用方法探討

(1)典型符號的設計

金沙遺址視覺藝術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在收集整理、分析提煉后,發現受眾對金沙遺址典型符號的認識度較高;同時符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涵義深刻。在此研究的基礎上,設計開發:“金蜀人” 品牌 (如圖4-1所示),其命名的原因是巴蜀地域文化歷史豐富,我提取了典型的金沙遺址青銅人形為主要的設計元素,取金沙遺址的“金”巴蜀的“蜀”,整體造型為人形,最后諧音金屬人,又象征著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在典型符號的設計中,借鑒符號的造型,賦予它生命,象征著巴蜀地域的先民積極向上的生命力。

品牌標志設計,借鑒典型符號的造型,對局部造型進行調整。這標志采用金沙出土的青銅人像(如圖4-2所示),其造型獨特、姿態優美,可塑性強,象征著先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其造型符合標志設計的簡潔性、內涵性,同時在結合箭射魚鳥圖,使用典型的魚、鳥視覺藝術符號,提取、簡化、組合元素符號,最后形成標志的定稿。此標志設計整體造型簡潔、形體自然美觀,使用金沙遺址典型的金色來做設計的主題色,象征著巴蜀先民光輝奪目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同時又傳遞出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彰顯了地域文化特有的味道。根據這種典型符號的設計方法,拓展出一組人物造型符號(如圖4-3所示),給他們生命變成經過現代設計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的視覺藝術符號,這符號可以自如的運用到現代平面設計的各個類型中。

通過典型符號的再造設計,對典型符號造型特征和審美特征進行深入的挖掘,拓展符號內涵,在結合其他符號進行組合變化。這是一種符號運用有效的辦法。

(2)結構再創造

抓住符號的基本形態,基本結構加以提煉、夸張,對結構進行再創造,從而使原型符號打散再構,打散構成是一種分解合成的方法。既可以保留部分符號特征,又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的再造,創意出新的符號形式。結構再造的方法如下:1)地域符號整體造型分拆,拆解后的新符號重新拼合,也可以選擇局部形態自身分解的重新組合。2)錯位方法:打破原形符號的組織結構形式,重新排列上下左右的移動后重新排列。3)簡化方法:將原形符號進行簡化切割。注意構圖和角度。注意保留最具特征的部分,再重新構成。比如說在金蜀人品牌設計實例中,就使用這樣的方法設計出有象征意味的造型。這個金玉雙子象征造型(如圖4-4c所示)就是采用了上述的第一種方法設計而成的。而錯位方法就在金沙象征造型設計(如圖4-4b所示)中體現,簡化方法就運用在金陶象征造型設計(如圖4-4a所示)中,可見通過方法論的研究為我的設計提供的廣闊的創作空間,提供了無限的設計靈感。

(3)轉化再創造

對已有的符號造型外形進行轉化,創造出新的創意符號。從原形到二次造型的轉化過程,這種過程通過添加、轉化形成的新造型。在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在改變,月亮的陰、晴、圓、缺,四季的轉化都是自然景象的轉化。對于視覺藝術符號也采取添加、轉化的方法。添加、轉化是變化新符號再創造符號關鍵的步驟。成功的轉化是看不到具體的造型,只把握其符號韻味和文化內涵,最后化繁煉簡,變提煉為點、線、面的組成符號,讓符號更具有形式美感和韻律美。根據這種方法的研究,設計出金蜀的象征造型(如圖4-5所示)。新符號造型自然,符號更曾添了地域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符號魅力和文化韻味。

(4)延展再創造

有兩種或者兩種符號元素根據宗教崇拜、神話傳說、圖騰象征意義組合構成新的獨立形象,這個獨立形象是現實中沒有的,而是根據符號的文化內涵去延展再創造出來的。

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符號元素的提煉和借鑒,賦予符號新的文化內涵,宣揚地域文化精神。利用這種方法分析了太陽神鳥的符號結合宗教崇拜和神話傳說,把符號進行延展變形設計,創造出金沙象征造型(如圖4-6所示)這一新的設計符號。

對金沙遺址最具代表性的符號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符號太陽神鳥符號、射箭魚鳥圖符號、蟾蜍符號及面具符號,結合設計探討了應用方法。在設計中主要運用了典型符號設計、結構再創造、轉化再創造、延展再創造等方法,實例研究符號在地域品牌設計及產品的開發運用。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篇7

在基于地域文化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地域文化是綜合自然地理概略、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歷史發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區域上各類文化事項的總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區域為界將文化劃分,所以地域文化屬于特定的地域環境但同時又屬于特定的時代。旅游文化資源是客觀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間,具有旅游吸引力,體現人類文化內涵,并能夠產生一定經濟和文化效益。有些學者將旅游文化資源分成如下四類:一是自然景觀類,如森林、湖泊等綜合類自然資源,戈壁、沙漠等地質地貌等。二是文史傳說類,如歷史文獻、民間傳說、民謠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類,如綜合人文旅游地、景觀建筑、歷史文物、民族服飾等。四是非物質類,如民間工藝、習俗、禮儀、信仰等。不同的學者分類和觀點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可認為旅游文化資源是由旅游物質文化資源、旅游精神文化資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資源組成。

2西安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

2.1西安地區旅游業概述

西安是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西安自然生態優美。例如,秦嶺被譽為中國的“中央公園”,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南北分水嶺;秦始皇陵兵馬俑、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和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物,遺有高壟斷性的文物資源、古城遺址、寺院、廟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評價

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質量高,占旅游資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資源凝聚并承載著這個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內涵,同時展示該地域的文化水準、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不但滿足了旅游者追求異地文化差異的滿足感,而且成為旅游的優勢資源。雖然西安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數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資源同性質強。因此,需要不斷挖掘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潛力,改善和保護旅游環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歷史特色的條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策略

3.1對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域類型準確定位

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研究離不開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為變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過來旅游行為承載并傳播了地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對應不同的旅游文化資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才能使得旅游業繁榮發展。所以從地域文化角度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只有首先對旅游文化的地域類型進行準確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據當地的地域文化特點制定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方案。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資源景觀,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異。對旅游文化資源地域類型初步定位后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具體確定該區域的地理和旅游資源結構、旅游業綜合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3.2依據地域文化特點合理開發旅游文化資源

旅游文化地域類型可基本分為傳統人文景觀型、現代人文景觀型、自然景觀型、自然人文和諧景觀型和特殊環境型。對于自然景觀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該地域自然景觀占主導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態旅游;對于現代人文景觀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該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經濟比較發達,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該地域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和發達的經濟水平;對于特殊環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環境,交通、物資、經濟都比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因此,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注意保持和保護觀光旅游景點的人文內涵,避免這些旅游文化資源景觀被過度商業化。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項目科技含量,開發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資源。

3.3對旅游文化資源綜合評價并進行多元化開發

對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還要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功能,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例如,結合西安地區的旅游資源評價對其進行綜合開發。西安的旅游資源總量豐富,類型多樣,級別高,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絕無僅有的類型吸引眾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開發利用潛力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養的人才容易體會到其中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這類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吸引有文化素養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類發展歷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具有密切的關聯,歷史文化類人文旅游資源突出,應該充分利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強盛王朝在西安所創造的輝煌文化開發旅游資源,而其他地方難以與其項背。

4結語

篇8

(2.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劇烈的全球化帶來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劇烈的社會變革與外來文化的交融,使得走國際化路線的口號聲音更加響亮,發展的背后有著對地域文化傳承的隱憂,當前城市建設有諸多問題存在,雷同化的城市被一個又一個的復制,城市地域文化的保護、繼承與城市國際化發展形成偏差。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地域文化層面上進行了思考,旨在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

1 城市文化、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的相關概念闡釋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生活在該地域的成員,在既定的時間、空間,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承、社會制度,以及民俗習慣、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地域性既指多與空間條件相關的自然地理,也指多與時間狀況相關的人文地理上的概念,空間上存在地域、地貌、地質、山脈、海洋、氣候、動物分布等要素,時間上涵蓋天時地利的變遷,民族發展衰亡等特征。

1.2 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包括城市的歷史景觀、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三個大的方面,而這三方面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組成了城市景觀的基本骨架。城市景觀設計主要就是針對城市進行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和規劃,在把握城市形態的同時還要維持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景觀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將自然和人作出一個最優化的組合,就是滿足人類日益高漲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提高人們的審美品質的職能。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社會的傳統特征,使各地的景觀反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2 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關系

地域文化和景觀設計兩者相互作用,互為需要。城市景觀設計離不開地域文化。脫離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因缺乏內涵而經不起推敲,很難體現時代的厚重感。地域文化可以總領景觀設計的主旋律、支配景觀設計各種元素的巧妙組合,優化景觀作品結構。地域文化也離不開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將文化抽象提煉出來形象敘述,使地域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2.1 城市地域文化對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城市地域文化可以通過語言、觀念等無形的文化形態體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建筑、街道、雕塑等有形景觀要素體現出來。離開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沃土,城市的景觀空間也就失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地域文化驗證的景觀設計即為人們生活規律所認證的景觀,地域文化即為人的長期使用規律下形成的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要求,滿足人的要求的景觀是城市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是經過實踐驗證后的景觀設計。

2.2 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地域文化的塑造

作為一個概念,地域文化需要借助于某些形式表達出來,景觀設計作為一種媒介,成為敘述文化的語言。城市景觀設計如何反映地域文化、引導地域文化、延續文脈都是現代景觀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個城市文化的積累需要漫長的時間,景觀文脈的傳承也經歷了長期的演變與積淀,并為大多數人不自覺地接受,成為了城市的一種不易言喻的氣質和與眾不同的特征。設計意味著在歷史景觀環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賦予城市以新的內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觀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

3 當前我國城市景觀設計在地域文化層面上出現的問題

3.1 缺少人文與地域特色

在當今的中國,西方強勢文化急速蔓延,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歷史文脈與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空間一味追求雷同的“現代化”風格,失去了特色與個性,缺少深層次的文脈表達。而且,不知從何時起,傳統民居、歷史街區甚至連文物古跡,都似乎成了經濟發展、開發建設的絆腳石。一些城市在新區開發和舊城更新時,將數百年來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鮮明特色的古老城區,進行“脫胎換骨”的打造,使之消失殆盡;迅猛且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以“舊貌換新顏”換來“千城一面”的無個性的城市空間。

3.2 對傳統地域文化的誤解

曲解“中國古典文化”就是“中國文化”,把“中國特色”和“中國傳統特色”混為一談,提到“中國”就聯想到“傳統”,想當然地從古典景觀文化中去拿。有的設計師在設計中簡單加入傳統形式的景觀小品,如古建的亭、廊、榭等,似乎只有搬出傳統的形式才能體現出對傳統的尊重和繼承。這種不了解傳統真正內涵、僅僅簡單照搬的復古主義,不僅沒能解決城市景觀的特色及文脈問題,相反對現代城市的景觀功能起到了破壞的作用。

4 發掘城市地域文化,營造城市景觀特色

4.1 順應和保護自然環境

現在,改變過去長期形成的改造、主宰自然的思維定勢, 樹立新的自然生態倫理觀,在尊重愛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并改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也當然是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城市景觀設計首先要順應自然,珍惜自然景觀資源, 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磚一石都要精心設計,物盡其用,力求實現天人合一,才能取得理想的審美效果。否則, 縱然單個景觀設計自身是完美的, 也會像一塊鮮艷的補丁, 成為城市景觀設計的敗筆。

4.2 保護老城區整體空間環境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 保持城市景觀的連續性, 保存街巷空間的歷史記憶, 是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需要, 也是增添城市景觀文化內涵的手段。老城區都是前人精心選址、長期經營的結果, 一般都擁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較多的名勝古跡、與眾不同的鄉土建筑, 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 應視為凸現城市特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疏散古城人口, 合理確定古城主要功能, 改造更新古城基礎設施, 緩解古城交通壓力, 以達到保護古城空間特色的目的。

4.3 充分展現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城市景觀必然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但城市景觀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資源,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就要靠建筑設計師和城市設計師的匠心獨運了。一般來說, 獨特優美的城市景觀設計,除了巧借自然景觀外, 還要傳承凸現所在地域既有的文化內涵, 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4.4 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對老城區及名勝古跡的保護, 主要是為了傳承歷史文化, 滿足人們的審美、懷舊等心理需求, 促進旅游業發展, 而不是食古不化, 抱殘守缺, 讓人們沿襲過去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 對老城區的保護也不是原封不動, 一切照舊, 而應是在保留其空間格局、整體風貌的目標下, 對那些無歷史文化價值的破舊建筑進行清除, 對那些不符合城市發展肌理又妨害周邊環境的城市用地進行功能調整。對歷史建筑物內部的生活辦公設施進行改造, 以滿足當代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在新區的景觀設計中, 恢復或模擬個別歷史文化景點, 以體現地方特色及景觀的整體和諧, 滿足當地居民的審美要求, 是合情合理的, 但不宜過多, 更不允許粗制濫造。

5 小結

地域文化是是地理、歷史、民族、民俗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發揚地域文化既是對中華文化的保護也是城市景觀設計一個思維理念。將建筑、雕塑、綠化、公共設施等諸要素進行綜合、藝術的布局, 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 城市景觀設計應結合當地的人文精神、文化內涵, 形成有品位、有個性的地域文化特色。改變現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拓展現代景觀設計新思路、研究地域文化景觀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王志芳,孫鵬,譯.中國建工出版社.2000.

[2]岳忱瑞.地域文化影響下的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東北地區城市景觀設計探討[D].沈陽建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9

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的主題,應該充分的依托于該城市的歷史文脈。公共藝術作品的主題應該依據它所在的環境和場地來確定,以選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內容來表達這一主題,而且所選取的素材必須要是公眾所熟知的。例如,武漢的大禹神話園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為主題來進行創作的。傳說中,武漢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為古代先賢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對大禹充滿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話園根據大量的歷史記錄和廣泛的神話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眾展現出了大禹治水的艱苦經歷,體現了武漢地區悠久的治水文化。這從本質上切中了廣大群眾的心脈,凝聚了武漢人民的古往今來的治水記憶,從而使這些公共藝術作品能夠獲得廣泛的公眾認同感。此外,主題確定后反過來也能幫助我們對于城市地域文化進行更加準確和深入的理解,通過深入詮釋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內涵,以公共視角來認識和判斷地域文化的價值,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漢的洪山廣場楚風浮雕壁畫,將楚文化元素符號完美的融入之中。通過對楚文化圖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藝術特點進行拆解和總結,形成主旨鮮明、凝練概括且富有情感記憶的藝術符號,形成了一個以楚文化為主題的獨特城市景觀。試想一下,如果每個城市都能看見相同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一件多么無趣的事情。

二、公共藝術中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形式語言

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需要選擇最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的形式語言。這些主旨鮮明、凝練概括且富有情感記憶的藝術符號并非不僅僅是簡單點的將歷史進行重現,而是在沒有背離歷史和傳統的基礎上,凝練歷史精神并體現出與時俱進的藝術形式,并在內容與形式之間達到和諧統一。對于作品內容和形式的表達要充分的考慮其所處的空間環境,對于寫實風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敘事性的表達,這種來自史實內容的敘事決定了作品形式語言選擇的純粹性,如紀念館《紀念雕塑》在對歷史事件進行重現的基礎上,又運用寫意、夸張等表現手法,深刻的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痛苦與無助,直擊人心,讓人銘記歷史。而對于構成風格的作品,則要更多地從形式感和語言層面去表達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鐵壁畫的《京華神韻》以人物剪紙和中國傳統花紋構成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中華國粹京劇文化。通過傳統的文化元素和現代的構成語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劇文化特色。在這種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通常會賦予作品十分獨特和強烈形式語言,這種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公共藝術設計中顯然會有一個標準,如果藝術家的獨特語言與公眾審美眼光背道而馳,那么公共藝術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變得毫無意義。

三、飽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藝術是對公共精神的體現

地域文化在公共藝術作品中不能僅僅體現在其表現形式和風格內容上,還應對文化元素所體現的精神內涵進行表達和傳承,并且和當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現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內容和形式轉化讓公眾對歷史文化產生一種十分直觀的感受,并能產生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的傳承與表達則是對于“公共性”的詮釋——面向公眾、服務于公眾的以人為本的社會精神。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和公眾接觸十分緊密的藝術形式,必須和社會共同發展,與時代并行,而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也會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公共精神的表達,藝術家要以時代的眼光去看待社會人文思潮、文化觀念和審美眼光的變化。公共藝術作品的精神表達不僅要發掘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涵,也要結合當代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歷史文脈和人文精神,強化公眾對于城市歷史的情感,并將歷史文脈和人文精神,通過公共藝術的表達方式,向公眾傳遞了情感和文化,讓人們直觀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難以用文字描繪的東西。通過公共藝術來表達恰當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樣性的深層性,讓城市文化更加豐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結語

篇10

由于當前的新農村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居民生活環境差、農村建筑的自主發展性導致農村建筑設計感不足、缺乏相應的時代感、藝術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國的景觀設計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觀的表現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觀設計缺乏相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應把景觀設計當成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式。我們應該在城市及新農村的景觀設計中創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觀設計在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中不斷進步發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當代景觀設計實體中得到傳承與發揚。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南北氣溫差異大,地域特色鮮明。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主張人與自然互相融合,強調自然體系和文化景觀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共同塑造,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傳統地域文化景觀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態環境、生產和生活的不同物質空間中。浙江具有豐富傳統江南水鄉元素,水巷、古鎮、馬頭墻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號。各個地方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民俗習慣,成為我們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基礎。地方性設計的重要途徑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和形式。而在現代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浪潮沖擊下,傳統古鎮、街市、場景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失,代之以風格混雜的歐陸風情街區、樓盤以及雷同的時尚現代建筑,出現了景觀小品設計“國際化”趨向。加之社會進步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景觀影響著農村景觀,西方文化沖擊,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鎮地域文化沒落,中國的農村景觀在現代化的發展中衰退。

二、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再創造

地域特色源于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體化特征,歷史文脈的傳承從傳統地域的更新發展中獲得延續。因此,在解決復興與發展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1)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材料與細部;(2)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營造手法,全新的空間卻依然保持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意境和場所感;(3)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雖然景觀的材料與細部是全新的,空間營造也是全新的,但傳統園林的造園精神猶在;由此為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復興與發展探索一條統一的出發點。比如可以針對浙北的江南水鄉、浙中的大家風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征進行分析,在新農村的建設設計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景觀的特征,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設計風格。在創造現代地域文化景觀小品方面,我們應該對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理性傳承而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景觀小品的模仿、抄襲。設計過程中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時尊重當地生活習俗,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再創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包括探尋地方材料、傳統技術在現代條件下的運用;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構造方式加以創造性地發展傳承。如筆者設計的景觀休息座椅的材質,便是運用了江南水鄉常用的木質材料,因木材種類繁多,有天然優美的花紋,相對于石材與金屬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溫暖舒適感,可以表達出自然、古樸、人情味的設計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視覺和觸覺效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的小品設計再創造,概括起來有再現、復興與發展三種類型。

(一)再現

運用現代材料、技術、造型手法、工藝色彩以及細部裝飾等進行景觀小品再現設計,必須與地域文化、歷史環境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具有浙江傳統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在造型方面應具有江南水鄉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筆者設計的這組景觀小品造型靈感來自于江南古鎮屋檐角的彎曲弧度,結合了現代審美的需求。其特色不僅具有江南古鎮的文化底蘊與古樸氣息,也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并且能與周圍的地域環境相融合。而一些現有的設計小品造型生搬硬套與地方歷史文化不協調、與環境不融合、只有外殼而無內涵的景觀小品,失去了設計最初的意義,不值得提倡。

(二)復興

采用有機更新的方法對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小品進行再改進,賦予傳統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現昔日風采。其特點是在保存和恢復傳統景觀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現代技術加工手段、先進的材料對景觀小品進行有機更新,使小品在具備現代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同時能滿足現代人們生活需求,重新煥發其景觀小品自身的魅力。現在大部分景觀空間中的小品材料運用的較為單一,很少見到用新型材料對舊物的翻新。若以筆者自繪的景觀小品為例進行復興延伸,那么在考慮木質材料的同時,是否也可以運用較為新型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滿足地域文化審美需要的同時跟上科技的步伐。復興不是傳統意義的簡單復活,而是將傳統與時代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傳統地域景觀小品新的時代精神與內涵,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展現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發展

從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出發,追求與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融合,強調地方、民族特色的創造。是從傳統地方紋樣中汲取精華,在地方性景觀小品創作中加以發揚和拓展,在發展地方傳統特征的同時,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現代功能和內容,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