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
思維包含內容廣泛,就小學數學而言重點應該培養什么思維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規定既符合小學數學的課程特色,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一方面數學本身就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科學體系,而這些判斷所借用的表達方式便是數學專業術語以及邏輯術語,再加上一些符號。在他們相互組織的過程中,主要依靠邏輯推理相連接。如果在已有的判斷之上想要形成新的判斷,則依然需要借助于邏輯思維。以上更多展現的是數學的特點——邏輯思維和判斷推理之間的緊密關系。小學數學雖然不需要嚴格的推理論證,但是也離不開判斷。因為判斷的存在或者由于小學數學判斷占據主角位置,所以小學數學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正從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這個過渡時期小學生主要接觸的抽象思維便是邏輯思維。筆者在多年教學中清醒地意識到對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中高年級,教師應該加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思維的培養并不可能展現在試卷成績中,所以很多老師并不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或者只是把他當做教學過程中附屬教學目標,讓他依附于知識目標的實現之后。這恰恰說明作為數學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學意識,應該從內心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意識到教學本質所在。
在小學教學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便是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偏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很多老師認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能夠看到效果,而邏輯思維的培養很難以成果的形式展現出來。所以因為大家對于教學的現實性,更多的教師將教學目光投向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創造性思維需要基礎,這個基礎就是邏輯思維,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何談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其實就是學生邏輯思維的縮影,從這個角度來說,邏輯思維是各項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教師應該以邏輯思維的培養入手來推動學生其他思維的發展。
思維各個方面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對于學生而言,其中任何的偏廢都是不可取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也指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全面發展的。雖然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我們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但是形象思維也不能因此而放棄。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恰恰要借助學生形象思維的優勢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讓學生在深入淺出中掌握知識的目的。邏輯思維雖然是基礎,但是創造性思維也應該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對于小學生而言,創造性思維具有高度性,并不是所有的小學生都能有創造性思維,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比較簡單的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新舊知識交接的過程,教師就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而通過知識遷移恰恰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辯證思維是思維的高級階段,有的教師認為過早地給予學生辯證思維訓練也許會讓比較單純的學生喪失判斷力,無法進行原則上的堅持。但是據心理學發展研究證明,10歲左右是辯證思維萌發時期,既然小學生心理特征都決定了辯證思維的具備,那么教師就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拓展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時不時滲透一些辯證思維的內容,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思維的培養應貫穿小學教學始終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應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其中就包含有學生思維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作為小學教學過程而言,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將知識的傳授和思維的培養有機的進行結合,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兩者是可以兼得的。有的老師認為不需要特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所以不需要特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老師應該在數學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利用這個條件來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如果教師不注意這一點,沒有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編排,那么就會讓教學只流于傳授學生知識的層次。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從小抓起,要貫穿小學的各個年級階段。任何事情初始時期是最容易養成習慣的,所以當小學一年級時期我們就應該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講授十以內數字加減法,比如大小長短多少等等都已經可以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師并無引導的意識,那么學生就會陷入機械的背誦和簡單的理解。試想,如果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那么以后就很難進行糾正了。
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應貫穿每一節課的教學始終,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新課講授、課堂練習、作業完成,教師都要注意結合具體內容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課堂練習,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稍微具有難度的題目,當學生完成之后,教師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而強調思考過程恰恰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計算失誤,那么也要請同學談談或者寫出自己失誤的原因,這也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的老師會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專門開設一節思維訓練課或者專門找幾個特定的題目拓展學生的思維,這并沒有錯,但是與隨時隨地都進行思維訓練相比,上面的方法效果一般。
素質教育倡導多年,而實現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師的意識和教學方式的更新,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變。而在其他方面都屬于正在改革的過程中時,教師應該能夠身先士卒,成為教學改革的戰士。時代呼喚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師應該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未雨綢繆,尤其小學教師,更應該能夠充分發揮小學基礎教學和基本思維培養的作用。
篇2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表象進行分析、概括、歸納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要從小學抓起,從小就注重啟迪學生的思維。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以供參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生對事物的求知欲,牽引著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具體來說,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利用動手操作,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講解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所學的知識,但是要想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必須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形成長久、穩定的興趣打好基礎。
(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環境是學生興趣培養和增長的土壤,只有教師給學生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積極展開思維,從而愿意自主地學習、探索,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類比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類比方法就是把兩種事物進行比較,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推導出另外一種與它類似的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這種方法是數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數學中很多的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延伸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教導學生學會運用類比法,從而使學生形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進行。
(一)運用比較辨別,啟迪學生思維
例如,在教學“數的整除”這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大于10的數,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這個最小是幾?”這一道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又給學生出示另外一道類似的題目:“一個數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這個數最小是幾?”這道題是學生之前熟悉的內容,學生們很快就得出答案。然后,我又引導學生把這道題跟上面的題目進行比較,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這樣通過類比的方法,不僅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聯想,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通過分析歸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要求學生通過所學歸納出計算平面圖形面積的“萬能計算公式”。經過學生的不斷討論和我的引導,最后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適合于小學階段所學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即:平面圖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如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都可以寫為:底(長、邊長)×高(寬、邊長)×2÷2=底(長、邊長)×高(寬、邊長),三角形可以看成一個上底是零的梯形,它的面積公式也可以寫為:(0+下底)×高÷2=底×高÷2。另外,圓的面積公式也是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出的,所以圓的面積計算也適用于這一萬能公式。通過這樣的分析、歸納過程,學生不僅能更熟練地掌握平面圖形的計算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巧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此啟迪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設置問題情境的時候,教師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接受水平,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現代社會對學生能力的切實要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教師要創設一些新穎、獨特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邁入創新思維的門檻。另外,在創設情境的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情境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們知道,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都不盡相同,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合理的情境,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力爭使所有學生都有共鳴,產生學習的動力。(2)問題情境的設置難度要適中。如果太難,學生就會無從思考;如果太簡單,學生則會不屑思考。難度的設置應讓學生“踮腳能夠到蘋果”,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3)問題情境要具有開放性,這種問題情境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至關重要。
篇3
一、營造課堂氛圍,培養思維意識
數學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數學世界里,主動進行分析、吸收,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的角色,創設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情景,以及激發學生的思維要求,使他們建立思維的意識。
二、精心設計內容,培養求異思維
對于小學生來說,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發現問題,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習慣,又要培養他們敢于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異興趣,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并在課堂學習中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
如在義務教育十二冊教材中的這樣一道應用題:“一艘輪船所帶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時。駛出時順風,每小時行30千米。駛回時逆風,每小時行駛的路程是順風時的5份之4。這艘輪船最多駛出多遠就應往回駛了?”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答,并說出解題思路。
第一種解法:因為這艘輪船往返行駛,駛出路程等于駛回路程。若設駛出最遠路程要用x小時,那么駛回時要用(6-x)小時。列方程為:30x=(30×4/5)×(6-x)解這個方程得x=8/3,那么,駛出最遠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種解法:先求出逆風時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設這艘輪船最多駛出x千米就應往回駛了。根據行駛往返所用的時間關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這個方程得,這艘輪船最多駛出80千米就應往回駛了。
老師問:還有其它解法嗎?這時,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舉手了,他說:“我是這樣想的,先求出這艘輪船逆風行駛時的速度:30 ×4/5=24(千米),然后把這艘輪船最多駛出的路程看作單位‘1’,根據往返所用的時間關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這個算式得這艘輪船最多駛出80千米就應往回駛了。”這個同學利用的是類比思維方式,他是從要解決的問題出發,聯想與它類似的一個熟悉的問題即工程問題。用熟悉的問題的解法來思考解答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創造思維的火花感染著全班的每一位同學。
三、創造學習情境,促進主動思維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是學生的內驅力。興趣可以產生學習動力,有了興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數小學生的思維依賴性強,較多處于被動思維狀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出吸引學生的數學情境,把學生的情緒引到與學生內容有關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讓他們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主動地獲取知識。如我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這課時,在導入新課時,先讓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整數,師馬上就能判斷是否能被2、5整除。這一現象使學生感到十分驚奇、羨慕,就急于知道這是為什么,于是在教師的誘導下,逐步發現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從而體驗到了求知之樂。對于低年級兒童,還可以寓教學于游戲中,因為低年級兒童更喜愛游戲活動。因此,在教學中適當采用游戲的方式,學生十分歡迎,興趣更濃,教學效果也更好。如用開火車、開房門、找朋友、奪紅旗、放鞭炮等游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四、強化語言訓練,推動思維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因此,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訓練和發展思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長期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強調學生對每個算理的正確表述,規范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敘述模式。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為……”等句式去說。學習應用題時,強調學生敘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須先求出……”的句式去敘述。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既會說,又會想,通過培養學生表達能力,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如教學“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后,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如在教學兩三步計算的文字題時,在講解完例題、鞏固練習之后,筆者讓學生根據算式說說用文字應該怎樣表述,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更進一步解決了正確列出含有兩級運算的文字題這一難點。
五、創造實踐機會,拓展思維空間
一是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在現行的新教材中,適當設計了一些思維拓展的問題,使學生有了思維的空間和創新機會。對于這類題,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而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先想一想、議一議、試一試,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多項思維。例如,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讀、寫”時,讓學生用給出的6個數字組成六位數,比一比,看誰寫的六位數最多,在讓學生找出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六位數,尤其是在應用題中更要利用這類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又如,補充問題或條件的應用題先讓學生補充完整,,再解答出來,看誰補充得多;出示線段圖、算式或其他條件,讓學生根據所給條件編應用題,看誰編最多。
二是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生活數學”。例如,在教學常用的數量關系是,讓學生先完成社會調查——了解多種商品的價格,各種常見的車輛速度,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又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讓學生計算教室里要粉刷墻壁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需要買多少涂料多少千克?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深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現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
篇4
教學事例:到一年級數學組走走,聽老師們說前一天有老師已經教學了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計算,上完課的老師反映學生對兩類加法容易混淆,學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師們一起分析:學生頭腦中還沒有“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即“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的知識,教師在教學時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訴學生“幾個十要和幾個十相加,幾個一要和幾個一相加”。那怎樣變教師的告訴為學生的體悟呢?對策:在主題圖教學之后分四步走,幫助學生辨別兩類題,休會“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第一步: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用計數器幫助對比、區分,如25+20,25+2,44+50,44+5,等等。第二步:只撥第一個加數,想加第二個加數的撥珠動作,再說出得數。第三步:計數器拿走,想象兩數相加的撥珠動作,再說出得數。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說出得數。其他教師在教學中均采用了這樣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師也用這四步進行了補救,效果明顯提高,學生基本上沒有錯誤。
在小學階段有大量的計算教學,如何由算理的直觀上升到算法的抽象應該是計算教學中永遠要研究的主題。從認識過程來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通常分為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即形成感覺、感知和表象的階段,是對事物的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階段,即對表象進行概括和抽象而形成概念的階段。表象是感知的保存和再現,表象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中介和橋梁。在案例一和教學事例中我們都用到了表象思維,它促進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跨越與提升。
數學的抽象決定了數學可以培養學習者的抽象能力,也決定了學習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從一道道具體的應用題到常見的數量關系,從一道道具體的計算題到計算法則,從具體的數到一個個字母等無一不是抽象的過程。教材的編排出體現了這樣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由此可見數學給予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使人有條理地在簡約狀態下進行思考。所以在教學中:
(1)要重視形象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形象。形象思維能促進學生的心理活動更加豐富,有助于他們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研究表明,富有創造性的學生形象思維一般能達到較高水平。“火車過橋”問題是學生很難理解的一類行程問題,記得在教學時我信手拈來,很自然恰當地運用了教室里現在的物品進行操作演示:把講臺當做橋,一把米尺當成火車,來演示火車過橋,我先讓學生理解“過橋”并進行演示,通過演示明確“車頭上橋到車尾離橋”才叫“火車過橋”,接著再弄清火車過橋所行的路程,通過演示學生很容易明白火車過橋所行的路程就是橋長加車身的長度。直觀可以讓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看得見的形象,可以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知識、建構知識。
(2)要引導學生學會逐步的抽象。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抽象只有擺脫具體形象,才能使思維用算法化的方式得出新的結果。如一年級學習“9加幾”的加法,當學生有一圈十、湊十的實物操作基礎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回到算式,抽象出算法,要算9加幾的加法,先要想9加幾等于10,再把第二個加數進行分解,最后再進行9+1+()的計算。
其次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維概括、簡約、深刻以外,還有發現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用抽象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可以表現為由原型匹型到抽象提升,如六年級有這樣一類題:“一批布,做上衣可做20件,做褲子可做30條,這批布可做多少套衣服?(一套衣服是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體育委員為班組購買文體用品。他帶的錢正好可以買15副羽毛球拍或24副乒乓球拍。如果他已經買了10副羽毛球拍,那么剩下的錢還可買多少副乒乓球拍?”這些題都可以抽象成工程問題,通過抽象的方式解決問題。
(3)要重視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人腦對當前沒有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以前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它不僅具有具體形象性,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不但反映個別事物的主要特點和輪廓,而且還反映一類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特征。表象的基礎是感知,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感知,要運用觀察、操作、實驗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在上述教學事例中,借助表象思維進行10以內的加法計算和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計算,它的前提是學生必須有豐富的感知,頭腦中有相關的圖形表象,否則就很難進行。表象思維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橋梁,教師要重視表象思維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上升過程中的作用。
篇5
關鍵詞:小學數學;形象思維;培養策略
形象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發展到今天它已經演變出了較多的形式。形象思維一般較為注重感受和體驗,這與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直觀思維不謀而合。雖然說,數學學習的邏輯性強,但實際上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結論都需要學生先對其進行觀察,最后將觀察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論證這些數學知識,這種學習方法其實就是形象思維的一種。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小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它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大幫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局限性
1.對數學形象思維的認識存在偏頗
形象思維簡單直觀,注重的是體驗和感受。但是大部分教師對這種思維方式感覺有點繁瑣,不常用在數學教學中。因為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的知識較為抽象,因此,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并不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他們更加注重的是培養學生一些較為復雜的思維模式,而形象思維只是低年級的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思維方式,學生進入高年級之后就不再需要這種思維。
2.數學形象思維的訓練不足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之下,盡管新課程改革的力度在不斷加深,但是究其根本而言,教師和學生家長最重視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不太注重學生思維的訓練,而是將數學教學變得僵硬無比,學生學習的只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和定理,缺乏創造性思維,不論是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是在考試中,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只會“授學生以魚”。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策略
1.加強直觀演示,豐富數學表象的形象思維培養
形象思維注重的是學生的感受,小學生活潑好動,在課堂上的四十分鐘,教師如果想要學生完全地將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認真地聽教師講解,是不可能的。然而小學生的這種特點卻正適合形象思維的培養,相對于枯燥抽象的概念定理知識,學生在課堂上顯然更偏向于直觀的感受。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數學教學工具,并且嘗試著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數學知識動起來,使學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和體驗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的認識”這一小節的知識時,就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見到的一些“圓”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的印象,并且讓學生試著在不使用圓規的情況下畫一個圓,通過這種方式來豐富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2.引導數學聯想,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數學聯想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常見教學方式,數學知識的聯系性緊密,有一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數學知識,在實際學習中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常見的聯想方式有相似聯想、相反聯想、相關聯想三種,教師將聯想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構相關的知識體系,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比如,學生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時,學生會先學習圓柱,再學習圓錐。教師在教學圓錐的知識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將這兩個知識放到一起學習,聯想一下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當教師講到圓柱與圓錐的體積知識時,學生可能就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
3.發展數學想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想象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名詞,但是在生活中想象無處不在,可能有教師會疑惑數學知識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何來想象之說。其實,想象可以說是創新的前身,人們通過想象來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發展需要,或是解決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數學教學中想象分為兩類,一類是再造想象,即空間想象力,一類是創造想象,即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著名的數學想象。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想象的運用范圍廣泛,如“雞兔同籠”在求解答時,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又如,學習幾何知識時,也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此外,還有應用題中的一題多解,這些都需要數學想象。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學習基礎奠定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做準備。而且思維的培養,不同于知識的灌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一種思維,還可以將其運用到其他的學習科目上,一舉多得,從而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志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2014(12).
篇6
思維,能激活人的大腦,能挖掘人的深層潛力,更能體現人的自主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人的行為處事方式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而思維能力,直接關系到孩子們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等,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我談幾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指導觀察
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的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科學的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仔細、深入的觀察。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如教學圓的認識時,筆者把一根細線的兩端各系一個小球,然后甩動其中一個小球,使它旋轉成一個圓。引導學生觀察小球被甩動時,一端固定不動,另一端旋轉一周形成的圓的過程。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們紛紛發言:“小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小球始終繞著中心旋轉而不跑到別的地方去。“我還看見好象有無數條線……”從這些學生樸素的語言中,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滲透了圓的定義: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看到“無數條線”則為理解圓的半徑有無數條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導想象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因為想象是一種知識飛躍性的聯結,因此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支持;要有能迅速擺脫表面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要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想象。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時,要求學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變的和下底一樣長,這時變成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縮短為0,這時又變成了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問題一提出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餓思維能力。
三、鼓勵求異
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發展的基礎。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的特征。求異思維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別人沒想不到,去找別人沒有找到的方法和竅門。要求異必須富有聯想,敢于假設、懷疑、幻想,追求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即與眾不同的思路。課 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嘗試,勇于求異,激發學生創新欲望。
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有這么一道習題:“修路隊修一條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長的1/6,照這樣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還要多少天?”就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3600×1/6÷4)。思維較好的同學將本題與工程問題聯系起來,拋開3600米這個具體量,將全程看作單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解7:4÷1/6-4;解8:4×(1÷1/6)-4;解9:4×(6-1)。
四、誘發靈感
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應當運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篇7
關鍵詞:小學數學 邏輯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
思維具有很廣泛的內容。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條規定是很正確的。下面試從兩方面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的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三、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篇8
一、激發學習興趣,在“趣”中創欲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是說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鉆研,去探索,將注意力放在人所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創造的成功。一般說來,數學學習成績好,就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 對數學一旦產生了興趣,它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有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數學學科產生厭煩情緒,這就容易導致學習效率低,數學成績差。這時候教師應對學生取得的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進行鼓勵與表揚,讓學生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滋味,認為學好數學并不困難,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樣就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鼓勵好奇生疑,在“奇”中啟發思維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與新技術的發現往往從好奇開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奧秘,善于觀察特殊事物,發現其中的奇異。因此,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
生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用創設情景的方法,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識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為創新做好心理準備。如在學習“年、月、日”知識時,引導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書上講的數拳法能不能倒過來數呢”?“為什么要規定4年一閏”?“2月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師要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即使有的學生的提問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謬的,也不能進行批評或挑剔,而要通過評比“最佳一問”等形式使學生獲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其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狀態。
三、注重靈活模仿,在“仿”中出新意
模仿雖然不是創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創新的因素。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具有特別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靈活的、思考性較強的模仿,避免機械呆板的模仿,讓學生在模仿中創新。例如,在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先創設猴子賣桃的童話情境,說: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賣了1只,還有幾只?讓學生列式,然后讓學生模仿著說一說,并列一個算式。有的學生說:“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賣了2只,還有幾只?” 有的學生說:“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賣了4只,還有幾只?” 還有的學生說:“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賣了0只,還有幾只?”……學生的這些模仿,不都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嗎,不都富有新意嗎?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創新的表現嗎?這樣的模仿練習,既鞏固了舊知,又學習了新知,同時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
四、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探新知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在編排時就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編排原則,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第二冊“拼組圖形”的第六題時課前老師準備許多大小各異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照著例題的圖形拼圖,然后再讓學生發揮想象,大膽拼組。教師要求學生任意選出老師課前準備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結果,學生的作品豐富多彩,他們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樹、小雞、人物等。就連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也拼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操作活動既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倡導方法多樣,在“異”中求創新
篇9
一、小學階段要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
思維具有很廣泛的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無疑是十分切合小學生實際的正確規定,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規定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和足夠的重視。當前大家談創造思維很多,而談邏輯思維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義上,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往往是邏輯思維的簡縮。就多數學生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很難發展創造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強調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是表明以它為主,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小學階段,雖然學生的思維正在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形象思維并不因此而消失,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要注意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又例如,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不能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在教學與舊知識有密切聯系的新知識時,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時,如果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對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起到促進作用。至于辯證思維,從思維科學的理論上說,它屬于邏輯思維的高級階段;從個體的思維發展過程來說,它遲于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據初步研究,小學生在10歲左右開始萌發辯證思維。因此,在小學不宜過早地把發展辯證思維作為一項教學目的,但是可以結合某些數學內容滲透一些辯證觀點的因素,為發展辯證思維積累感性材料。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數學知識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當然,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還是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時,都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給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還能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學生能夠把得到的一般結論靈活應用到具體的計算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學生又學到了演繹推理方法。
三、設計好練習題,促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篇10
一、兒童自信心的培養
數學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樣需要勇氣和信心。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愛護和培養學生寶貴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創造性的發展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信,都有機會獲得學習的成功。如在比較14和8兩個數的大小時,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比較大小。同學們說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數數的方法,8往后數6個才是14,所以14大于8;有的認為8在添上6才是14,所以14大于8;有的說14是兩位數,8是一位數,所以14大于8。有一個學生的想法十分獨特,他在8的前面加上1個0,這時14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4大于8。許多學生對他的想法不解,我也覺得這樣做簡直就是瞎子戴眼鏡——多余的圈圈,但轉念一想,這不正是同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嗎?于是我趕緊對這位同學的想法給予肯定,并告訴大家這種方法在同位數比較中用途更大。我利用這一次肯定,保護了他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此有勇氣和信心戰勝困難,勇于說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
二、給予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的機會
在教學中營造氛圍,激勵成功,要注意兩點:第一,要使學生創新,數學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教學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同學溝通信息。第二,要使學生創新,數學教師必須讓學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學生完成某項任務后產生的自我滿足,是一種積極而愉快的情緒心態。對學生進行實用高效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為學生設計了大量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練習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對這些練習進行改造,經常是以游戲、比賽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練習的機會,提高練習的實效性。比如在教學進位加法的練習課時,我用了三個游戲把整節課貫穿起來。首先是個人搶答賽。老師出題學生搶答或學生互相出題,這個游戲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接著是小組合作爭優賽。4人一組,用三個數組成4個算式,比比哪個組想的算式最多。這個游戲不僅使學生對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和合作競爭的意識。最后“吃魚”這個游戲把整個課堂氣氛烘托起來,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學習情緒高漲。游戲是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的,又提高了練習的時效性。這節練習課,雖然沒有讓學生動筆去寫,但它的練習強度和效率是顯而易見的,在練習課中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
三、在鼓勵學生一題多解中培養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