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素質教育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淺談素質教育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音樂藝術教育
音樂藝術教育,是指一切通過傳授與學習音樂知識、技能來建造或改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開發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它不但包括學校音樂教育,還包括社會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個人音樂教育等。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出現了電視音樂教育、廣播音樂教育、網絡音樂教育等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會成員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成為音樂教育的受教者。
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受教者的聽覺、觸覺、視覺等能力得到鍛煉,還有很多機會運用想像,進行創造,這在無形中起到了培養和發展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作用。
二、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
1.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和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感知音樂作品,在音樂教育中,通過演唱、演奏、欣賞等形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安排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內容,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知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同時實現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真、善、美的現代人
音樂教育所制定的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階段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樂教育的本源
音樂的功能主要概括為3個層面:物理、生理、心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
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4.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維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腦所分別具有的優勢功能。音樂課程主要是開發右腦功能的學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藝術。音樂是培養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長期不懈地訓練,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從廣義上說,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它包括對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專業技術教育。從狹義上說,是專指非成人的學校教育中,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培養智能、促進其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的教育活動。
四、音樂教育與學生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審美與非審美教育的融合統一;超越性與綜合性的融合統一;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統一;引導與觀照、操作的融合統一。因此,音樂教育總是指向素質教育總體目標,涉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
1.藝術教育直接影響到人的審美素質
提高人的審美素質是塑造人的關鍵。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愛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愛美,只是認識的感性階段,懂美,才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只有當人們把對美的追求自覺納入到自己的行為軌跡之中,人才可以說具備了審美素質。實施藝術教育,引導他們由“愛美”到懂美,并把對美的追求,自覺地納入到他們的行為之中,才可以說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審美素質。通過藝術教育這一主渠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激發他們對美的興趣和追求,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做到“以美輔德”,促其素質的全面發展。
2.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思維
篇2
一、 藝術教育能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使學生的人格、道德趨于完美
教育不能離開感情,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必須以感情作為橋梁、作為紐帶,才能產生教育的效果。教育離不開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動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系少了、疏遠了、淡漠了,感情世界非常貧乏。藝術教育的特點就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在音樂教育中,充分發揮音樂教育情感豐富、音律優美、寓教于樂的功能,引導學生演唱優秀的歷史及現代歌曲,不僅能夠有效培養他們表現聲音美的能力,是指養成“音樂的耳朵”,而且能夠激發他們高昂、歡快的、振奮的情緒,使優美崇高的“音樂形象”伴隨著節奏旋律有力地進入他們的心靈深處,給他們美的意象和感受,使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情操得到不斷的凈化和升華。
二、藝術教育能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商不是一切”、“智商之外有情商”,使智商和情商得以同步發展
所謂”智商”,是指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鉆研能力等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情商”又被稱作是人的一種心靈力量,人的一種為人的涵養,也被視作人的性格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緒、情感、興趣、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品質,培養自我激勵的心靈動力,是指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它能對智商起到啟發、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補償等重要作用,是人成就事業的決定性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情商并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后天的培養息息相關,它是以人們對某一客觀事物能否滿足其需要為中介。而藝術教育的獨到之處就在于它是最能容易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教育,藝術教育可以使學生在表現中獲得心理感知;在欣賞中陶冶情感;在交流中培養情感;在集體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在多種評價中認識自己。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藝術教育的陶冶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實現其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行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需要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體驗過程。
三、藝術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是激發人強大的創造力的動力
人的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大類,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視其中的一種,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維,它可制約一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有不少人認為,藝術教育只適合藝術類或文科學生,學理工的去學藝術是不務正業,勞民傷財。實際上并非如此。生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左右兩半分別側重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一大優點便是可有力地啟動思維,增強想象力,有利于使學生成長為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玩沙子、捏泥人、看螞蟻搬家,對孩子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必要的營養素。離開了這些,沒有童心,沒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難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同時,注意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成為思維健全的高素質人才。使其思維得到均衡發展。
篇3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世界關注的問題,文章以藝術專業為例,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指出了加強藝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專業技能、審美觀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全世界關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共同要求。在現代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創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價值觀念混亂等問題。以藝術專業為例,藝術類學生是以專業加試為基礎,分別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比非藝術類學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偏愛專業、對文化課重視不夠的現象,這就勢必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素養。所以,文化基礎薄弱是藝術類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課上。為此,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調整課程設置體系與結構,培養和提高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專業技能,鼓勵藝術類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和改進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一、全面提升藝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藝術專業培養的是藝術工作者,它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藝術人才,必須堅持社會道德與藝術的統一。藝術專業由于專業教學的活動多以小型、分散方式進行,學生的個體意識較強,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淡化集體觀念,忽視集體榮譽,甚至做有損集體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須加強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克服個人主義,加強組織觀念,使學生熟悉并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勇于進取的精神。
二、提高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一直就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問題,現代社會要求大學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實踐性教學既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途徑,又是理論學習的充實和發展,是整個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綜合技能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各個高等職業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訂單式”“產學合作”等多種新穎的實踐教學形式,為學生在相關的社會實踐環境中培養與提升技能創造條件,使其在畢業后能具備更強的能力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
三、加強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審美教育
審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橋梁,更是藝術專業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藝術專業大學生學習就業的壓力大,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專業學習和各種可以給就業帶來優勢的“考級”“考證”上,這樣勢必影響了其審美素質的發展,普遍缺少敏銳的感覺、直覺、領悟、靈氣,看問題、做事情往往呈現出模式化、程式化。這些都束縛和制約著其向高層次方向的發展,折射出藝術專業大學生審美的嚴重缺失。
要提高審美能力,還應注重審美情趣的養成,如知識儲備、文化修養以及生活閱歷等,藝術專業大學生具有審美素質,便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在談到對高科技的審美感受時說:“在清華大學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細菌、病菌、蛋白質等各類原始生命狀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態,繁雜而具結構規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藝術大展,大都很美。”
其實審美,就是一種精神與心智活動,是主體的主動參與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斷能發現身邊的美,在潛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關注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鑒于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和諧、和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成才的熱情。因此,應該給學生講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對他們進行心理品德與技能的訓練,開展心理問題的咨詢與指導,在教學與專業活動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當前,我國各大藝術類院校都在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和途徑,對藝術專業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藝術類大學生綜合素質正在不斷提高。要想加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就必須把抓好思想道德素養作為基礎,抓好專業技能和專業審美素質教育作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藝術類專門人才。
注 釋:本文出自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團建課題《藝術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1]于淑英,石凡.淺析藝術類學生文化課與專業課學習的失衡[j].保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篇4
論文摘要: 新世紀的英語教師應當加強自身的素質培養,以配合學生的素質教育,并能與國際化和全球化接軌。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教師的素質建設:1.新世紀的英語教師應當更加開放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2.充分運用人文主義教學法,營造充滿移情的課堂氣氛;3.加強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4.提倡反思性教學。
一、引言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教”而展開的。教師關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學生考試成績是否令人滿意,教學的目的也就止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考試成績的合格。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利于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觀念也越來越開放,思想也更“復雜”,“想法”更多,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他們不愿意教師只是傳授知識的機器,也不愿意自己成為接受知識的機器。我們一再強調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作為教師,如果不努力學習,加強自身的素質建設,而固守“照本宣科”的原則,終有一天會發現自己“鎮不住”學生了。我們面臨著由知識的“教學”向將學生作為整體的人來進行“教育”的轉換,而這種轉換的成功則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需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使之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健康型人才。
二、新世紀英語教師應當更加開放并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蘊
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傳授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不斷的鉆研和學習,成為自己這個領域的專家。同時,英語教師也應當對本國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進行教學時,我們不僅要能講解,還要能闡釋,能發揮,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以由一個知識點將學生帶入更為廣闊的天地。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學生發育成長的沃土,能使學生不斷從中吸取養分。而且教師需要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使這塊知識的土地不致干涸、貧瘠。
在世界發達國家,語言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同時還應當具備職業資格。后者包括語言教學所必須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語言習得理論等專門知識和實踐能力。可見,語言教師不僅要掌握大量的語言知識,還要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在教學中,使教師更多更好地了解學生,并對學生進行指導,也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效果以及自身的素質進行調整。
目前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大環境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起跨文化意識。英語不應只是一門課程,還應當能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接受不同模式的文化異同,為他們能成為未來的世界公民創造條件。“作為英語教師,無論怎樣的參考書都不能幫我們解決教學中的‘背景知識問題。我們需要向百科求助,向英特網求助,向各行業的專家求助,我們會迷惑到不知是在教語言還是在教知識”[1](p9)。英語教師將以系統的語言知識向學生解釋語言使用中的潛在原則,使他們在學習一門外語的同時學習關于語言的知識及其相關的人文學科的范式。
三、充分運用人文主義教學法,營造充滿移情的教學氛圍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權威。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動者,是支配者,是高高在(講臺之)“上”;而學生則是被動者,是服從者,是安安靜靜在“下”。教師很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維能力的發展、個性的發揮和自主能力的培養。這種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人文主義教學提出“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有情感需要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來對待,在努力幫助學生擴展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不應忘記對其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EQ)的培養”[2](p58)。解決情感問題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效果,也是促進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情感已經不是語言教學的問題,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發展問題。
語言教師首先應當意識到教學中解決學生的情感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人文主義教學法的相關理論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在教學中和與學生的交往中去尊重學生的思想(意見)、情感(體驗)、意志(欲望)和行為方式。其次,應當讓學生得到足夠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學生是英語教學的中心和主體,他們的情感同認知方式一樣會影響外語學習的效果。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以聽、說、讀、寫的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外語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情感需求,真正了解學習者各自的生理、心理的不同特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英語的教學水平。并且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教師還有促進學生發展的責任,特別是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的精神的發展。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幫助學生獲取創造性地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四、加強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以經濟、科技和人才為主要內容的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要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擺在突出的位置。”[3](p61)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窺見英語教學所擔負的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的重任。 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是素質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要使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獲得不同的思維方式,作為對原有思維方式的挑戰、結合和補充,并非易事。因為作為現行教育制度的產物,教師本身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比較缺乏。如果教師強調學生要對傳統觀念進行挑戰,對固有模式進行批判,而教師自己的思維跟不上“形式”,或者不能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評判,將會逐漸被學生“拋棄”。毋庸置疑,教師首先應當重視并加強對自身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首先,教師要以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作為培養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基礎。這個世界瞬息萬變,教師應當在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補充新的內容以擴大知識面,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跟得上青年學生活躍的思維,才能適應他們不斷求新的特點,才有足夠的“底氣”在課堂上進行創造和批判,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創造和批判。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將學生呆板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活躍主動的學習狀態。事實上,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教師是思維靈活的、真正幽默的。他/她能通過課堂上的一些細節的即興處理將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并富有人情味。他/她可以將課堂安排得有韻律感、節奏感、甚至是音樂感,并將教學中的美學規律發揮到極致,使學生“享受”課堂而非“忍受”課堂。
五、提倡反思性教學
國外外語教學興起的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把外語教師培養從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探討轉向對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注重在教師教育的過程中,引導教師以其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本出發點,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思考、計劃、時間和評價,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達到改進實踐和自我發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學的實質就是提高教師教學的自覺意識,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評價的能力,善于調整教學方法和技能,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同時,能夠經常進行反思的教師在反思教學方法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對自身的言行帶給學生的影響、自身的素質建設進行審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反思、不斷作出判斷、不斷解決問題和提高的過程。教學中的不斷反思能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和效果采取一種批判性態度,通過系統地監測自己的教學實踐,需要教師考慮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反思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也是當前英語教師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師自我發展、形成職業能力的必由之路。
六、結語
中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其核心是培養健全的人。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創新能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際能力。在強調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英語教師還要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自身不具備良好的素質,而要求學生的“素質”,那么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實質上就是空洞的,是僅限于形式上的。學生的素質教育不應當是每周星期四進行一次集中,學習一次文件。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修煉”自身,再以教學活動中自己的點滴言行去引導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筆者認為,這才是素質教育的實質。
參考文獻:
[1]李戰子.外語教育:新世紀展望英語教師與新世紀[J].外語研究,2000,(2).
篇5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幾個問題》的講話中提到:“施行素質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問題:第一解決基礎教育是面向少數學生,還是面向全體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第二解決基礎教育是進行片面的教育,還是全面發展教育問題。第三要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機械發展還是生動活潑地發展。”《綱要》和《講話》為中、小學語文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奮斗目標。中、小學語文教育是提高整體文化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是發展上述整體素質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因此,搞好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是關系到提高整體民族文化素質和教育素質的世紀大事。
一、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基礎
眾所周知,中、小學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即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又是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大廈的基礎之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重要交際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在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且能夠憑借這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發掘他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語文課這種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在加強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在各門學科中,中、小學語文課尤須重視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構造好堅實的科學文化的基矗。
二、強化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
應該肯定,我們中、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教學,無論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質,加強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統一原則,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各個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績。但受“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片面追求升學率“至高無尚”,使基礎教育仍陷入難以自拔的誤區。目前,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班、重點學生的塔尖久攻不下。這些學校只是供少數“英才”,大款和特權階層用“高分”,幾萬之重金,手中權力去擇校而設。學校在升學率指揮棒左右下,全力以赴為升學考試組織安排教學、教師、資金和獎金。凡是與應試無關的其它活動則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課講二年。每天撂在學生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數也數不盡,做也做不完的模擬考試題,這些題不是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匯貫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著現成答案去死記硬背。即使有的學生背會滿腦子答案,暫時贏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級學校,而實際上,他們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非但沒有提高相反卻在整體素質上下降了,滑坡了。為了彌補這一根基的不足,在這些學生升入上一級學校之后,學校不得不用大量時間去采取補救措施。如果不這樣補救,勢必影響其它課程的學習質量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專學生,不得不重新開設聽力課、說讀課、書法課等來補救中、小學時期語文課因應試教育而留下的聽說讀寫素質先天不足,否則畢業后不能勝任教師工作。這些進一步告訴我們:在所有各門課程中,加強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它是決定整體素質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強化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的兩個途徑
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應從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從教的角度看必須把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放在首位。道理極其明白:在語文教與學的矛盾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只有把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帶動與影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個中學,大面積推行素質教育經驗中,有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是:學校與教師簽定了轉化差生的責任制,轉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許×學生,入學時他的學習成績、聽說讀寫素質、學習習慣、行為規范都比較差。在教師轉化差生的集中攻勢下,經過兩年,他的成績躍居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學中參加“十佳”競循…。這個奇跡的出現,用該校校長話來講,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師最大的德行,是教師最高水平的體現。”可見只有高素質的教師,采用高素質的教育行為,才會把原來的“差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優秀學生。
第二,從學的角度看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以自學為主線,通過主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樂于接受教師施以語文素質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為達此目的,必須抓好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1.遵循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在掌握與運用語言文學上狠下功夫。掌握與運用語文工具的唯一途徑就是反復深入地進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這種訓練的著眼點,決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通過掌握工具來提高自身的語文教育素質。這就要必須擺脫“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答案”、“考啥學啥,不考不學”的左右,多進行應用性整體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駕馭語言文學的工具,強化自身語文素質。
篇6
摘 要:醫護人員服務意識差、就醫環境差,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此外,從開大藥房到收紅包等不良行為,個別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不良行為降低了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形象。要扭轉這種局面,在學醫期間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醫德醫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闡述的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并探討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
關鍵詞:醫學 人文素質 重要性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
1、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基本要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國醫學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3、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遵循醫學自身發展規律、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因素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
4、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醫務人員道德水平的客觀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術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治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就迫使醫學教育從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探討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約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此類課程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此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以上三類課程相互聯系,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分階段漸進,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低年級學生以第一類課程為主要內容,輔之早期接觸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責任感;二、三年級學生以第二類課程為主,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高年級學生以第三類課程為主,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整體素質。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應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中。
3、在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教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尤其應注重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二)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
物質——空間類環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著文化信息,積淀著歷史與現實的價值理念,學生在與物質情境的交融與對話中,不斷地解讀其中的價值寓意,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進的感覺。
組織——制度類環境,負載著整個學校的組織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制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性格發展。學校要營造民主、嚴謹、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博愛、誠信、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
文化——心理類環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穩定地體現著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學生擁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應加強校訓、校風、校歌、校徽等象征著大學精神載體的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強化群體行為舉止對個體行為舉止的影響。
2、充分發揮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科技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校園科技文化節、名家論壇等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及各種以科技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修身養性、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增強科學人文素養。
3、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必要條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接觸社會、服務大眾,開展慰問走訪、體檢義診、導醫護工、科普宣傳、掃盲支教、社會調查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活動,以此培育醫學生“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的優秀品質和立志成才、服務社會的崇高追求。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建設
1、加強醫學生人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有堅實的學科支撐。要加強醫學人文學科建設,通過人才引進、師資重組和碩士、博士點的建立,逐步培養、聚集一批醫學人文學科優秀學術人才;同時,大力開展醫學人文課題研究,形成一批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使之發揮對醫學人文理論研究、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醫學人文重點學科。
篇7
論文摘 要:素質教育必須同時滿足社會、個體對教育的需求,這既是素質教育實施的目標,也是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考核改革的目標。本文以財務會計學課程為例首先對考核的背景進行分析;其次研究如何樹立重在能力培養的現代考核觀念;最后以《財務會計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為例研究其課程特點和培養目標,系統規劃考核制度。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來的,從教育價值上說,素質教育必須同時滿足社會、個體對教育的需求,這既是素質教育實施的目標,也是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考核改革的目標。本文之所以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課程考核除具有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評價功能之外,還是日常教學工作的指揮棒,是確定學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傳統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結果輕過程”。考核試題和平時作業多是識記性題目和模擬性業務題,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難以達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響,教學方式也多以應試為核心。雖然多數教師重視教學改革,都認為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合作性學習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對學生能力培養和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還繼續沿襲傳統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學改革很難有真正的成效。因為對于教師而言,知識傳授更容易些,而組織重在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啟發式教學,如案例教學、企業調研,則難度較大,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進行大量考核資料的準備;對學生而言,完成識記性的作業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討、案例設計、企業實務調研、撰寫課程論文等作業難度較大,但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傳統的考核方式曾經為我國篩選人才發揮過應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勢下顯示出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不是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核試題也多是只有一個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考核不注重考察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既不符合信息時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響,教學方式就以應試為核心,教學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灌輸式教學,不易調動學生主動性,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尤其是財務會計學這門課,由于會計改革的深入變化,對課本中的一些理論要深化理解,這更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去探討,去發展,應采用更為開放的教學方式,而不應一味運用這種單項灌輸的封閉式教學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實踐
考核是確定學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以財務會計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為例進行實踐分析。
2.1樹立基于素質教育,重在“能力培養”的現代考核觀念
建立以“素質立意考能力,將素質教育觀念內化于考核”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核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不要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數來衡量學生,而要把考核真正當作是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本身。
2.2緊密結合《財務會計學》課程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系統規劃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平時成績與期終考核成績分別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內容上,減少知識性試題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試題的份量,側重于考核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2.1利用“學識層次分類法”設計考核內容,確立考核的能力導向
我們在財務會計課程考核改革中運用了“學識層次分類法”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學識層次分類法主要根據認知進行分類。由于認知意味著獲得、儲存知識和開發智力,掌握與某學科有關的知識主要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因而也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內容,該方法將認知行為分為以下六個層次:①知曉;②理解;③應用;④分析;⑤綜合;⑥評價。
根據認知行為的六個層次,在設計試卷時考慮學識層次和教學內容間的平衡、以及不同學識層次間考核時間的分配等。試題以案例分析為主,具體題型包括:單選、多選、判斷、計算分析以及綜合評價等。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不僅在案例中掌握了賬務處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會計準則,同時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試題基本沒有考死記硬背的知識,如定義、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試卷綜合考察了學生全面理解、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閱讀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語言表達能力等。
2.2.2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體系,題目側重理論聯系實際。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企業調研、課程論文、正式作業、案例討論與成果展示、書面報告、模擬實訓、課堂評價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
我們根據財務會計學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學生將來就業崗位時的要求,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一組負責對財務部門的某一個崗位的業務范圍、崗位特點、流程以及內控制度的要求等方面進行調研,小組成員的工作由每一小組組長來分工協調,調查可以采取走訪、互聯網、電話等多種形式,最后形成書面報告。報告的完整性,排版或圖文,考核答辨時的口齒、邏輯性、及學生評委的評價,平時上課提問的質量,調研過程中的工作量,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均可作為分數評定的依據。這種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個性能力得到極大發揮和張揚,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2.2.3側重考察學生的創新精神。考核題目在考察學生收斂思維的同時,考察學生的發散思維,同一個案例可能有很多答案。在閱卷的時候,對于創新精神也給予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即使不符合標準答案,但只要分析闡述言之有理,就不完全算錯。
3.考核觀念的變革推動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由于考核的思路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
3.1根據專業核心能力,選擇教學內容。
財務會計學對于未出校門的學生來講,是一門極為抽象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識要點。我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重要性,會計如何為企業的分析、管理和決策服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在教學中加入大量鮮活而貼切的案例,對于教材上的內容做出區分,課堂上采取“五講教學法”。同時有針對性地指定和指導學生閱讀某些報刊、雜志、書籍和網站上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會計的方法,培養和鍛煉的是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教材遠遠不及處于時代前沿的各種傳媒。
3.2根據專業素質要求,重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不可能通過一門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就能把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起來的。一般情況下,會計的職業道德主要體現在會計原則之中,學生能否透徹理解其含義,教師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會計的基本原則大多應用于整個賬務處理程序之中,而教師在教學時,卻容易忽視在專業技能的教育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本人缺乏實際經驗,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意識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將越來越嚴格。時代呼吁誠信,作為任課教師,我們更應該意識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分量舉足輕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在向學生傳授財務會計知識的同時,及時將會計一般原則與賬務處理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不僅掌握會計核算的處理技巧,并且真正地理解會計一般原則,在日后的賬務處理實踐中才能做到正確地運用一般原則。
3.3注重時事會計案例的使用,使會計教學的內容更加具體形象
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會計案例的使用,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幫助學生成為決策者,這種思想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一些企業的實例,模擬了現實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到公益性捐贈時,以最新電視新聞,“某企業集團向國家減災委員會捐款用于抗震救災”作為案例;在講到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時,介紹財政部運用經濟杠桿抗擊非典、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地震等的重要舉措,“減征、免征或緩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的案例;在講到財務指標時,介紹劉姝威分析藍田股份的財務狀況,得出藍田股份短期償債能力越來越弱的案例等。通過這些時事案例,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會計并不枯燥,會計活動就在我們的周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3.4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統合
選擇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原則應是:一要結合專業教育的特點,二要結合教學內容,三要結合教學對象,四要結合教學目的。我們認為,多樣化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要想發揮其功效,關鍵在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統合”。
本課程采用的教學手段包括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五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自學法等。其中講授法具有系統性、條理性、重點性、信息量大、啟發性強等特點,適合集中講述大量重點、難點問題;討論法具有主體性、發散性、探究性的特點,適合學習爭議性較大的知識點;自學指導法具有獨立性、廣泛性與經典性,適合應用于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總而言之,在批判繼承傳統教學方式的條件下,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多種教學方法。同時創建了“導學-督學-促學-自學”課程輔助教學管理模式,以充分保證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的目的。
4.考核方法改革的效果
財務會計學課程考核改革之后,有部分學生表示考核難度較大,題量偏多,但絕大部分同學普遍支持考核改革。學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考核考前不用機械記憶,對知識的印象反而更加深刻,真正考察了能力,以后要堅持。有的同學還指出,在回答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時,有一種學以致用的。
筆者用了相當一部分課時聯系實際去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們在課堂上熱情高漲,積極參與,這使傳統的注入式教學下的學生和老師同堂異夢的情況大為改觀。不少同學表示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提高了能力。教師也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變化,和學期初相比較,學期末學生明顯變得獨立、大膽,極具求知精神和批判精神。
由此可見,這一教學成果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明顯的效果。可以適用于任何一門課程的考核和教學,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在高校有推廣價值。
注:唐山學院教研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滲入;現下;應用;論證;目的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已經逐漸滲入各個行業領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對于藝術院校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教學技術的改革,一方面是適應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對于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一、藝術院校基礎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教學模式的陳舊與傳統阻礙了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多媒體技術也只是運用于少數課件的演示或者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資料的存儲,在課堂上往往是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仍然是接受一味的灌輸。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特別是需要學生參與和操作的藝術教學課程,教師在理論課上的單方面授課會稍微略顯枯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效果不明顯,也就沒有藝術創新和藝術創作扎實的理論基礎,這種教學模式可能會讓學生的個性化創作能力沒有根基,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2 藝術類學生在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素質的藝術人才是需要全面發展的,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文化課往往是最容易忽略和輕視的學科,學生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卻沒有基本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這一現象在藝術院校已經較為普遍。專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但對于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往往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學生,是應當在具有基本的人文素養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的。
二、現代教育在提高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方面的作用
1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所具備的特點
(1)豐富而又開放的教學平臺。以往教學資源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書本和老師的口傳心授,信息量也是極其有限的。而網絡教學系統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存儲和共享資源。學生在擁有強大的資源體系的同時,還會享受到開放的資源共享體驗。
(2)網絡系統的自由化。強大的網絡教學體系是以一個虛擬的平臺為載體的,學生不再需要奔波于課堂與課堂之間,只需要連接互聯網便可進行自主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給予學生最大的空間自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可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藝術特質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和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
2 如何提高藝術類學生的文化素養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改善學生文化素養上主要體現在更新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及提供素質教學多樣化實現手段這兩個方面。
(1)教學系統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和互動機會,比如,在鋼琴理論課中,可以引進數碼鋼琴進行教學,鼓勵每個學生在數碼鋼琴上進行操作練習,同時利用多媒體系統來講解五線譜等知識,將抽象的知識在電腦上形成具象化的課件,然后對學生進行授課講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比較于教師的傳統授課,學生更容易接受和領悟。多媒體的優點就是具有形象的圖形圖像處理能力和視頻播放能力,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理解,甚至達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鳴,這一點對于藝術院校的教學活動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2)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為網絡化教學提供了多種實現途徑,也為素質教育的提高提供了開放而又多樣化的平臺,對于素質教育理論知識來說,可以通過共享平臺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另外,可以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來為學生提供實例,表現途徑有:圖片形式、音樂形式和視頻形式,這種多種形式的表現模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使抽象化的知識體系更加明朗,且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在鼓勵學生多樣化學習的同時,也會間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鍛煉學生獨立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立自主的個體創作習慣,從而達到藝術院校類的教學目的。在課堂中,可以通過網絡邀請相關藝術類專家進行在線授課或者客串,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中獲得最大化利用,也可以通過遠程教學模式來達到兩地學生進行知識交流或者競賽的目的,從空間上跨越交流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總結
教學實踐中,若想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水平,就不能停留于傳統的、守舊的教學模式,應當積極改革創新,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和方式來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社會和學生自身,所以,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引入教學系統之中是符合時代潮流,順應時展的,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高祀道,終身教育從學校教育開始:兼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2(10).
[2]廖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對我院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建設的回顧與思考[A],全國紡織教育學會紡織教育交流會議文集,2004.
[3]蔡偉,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2003.
[4]鄭君白,藝術設計專業材料學課程的教學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04).
篇9
關鍵詞:初中物理;素質教育;有效途徑
初中物理在初中教育教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物理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為符合教學要求及實際需求,教師應當積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從而更好地實現物理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素質。
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為能夠較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升其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另外,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為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能夠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學生通過探究問題,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綜合素質。比如,在對“運動的速度”這一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向學生引出問題,如學生賽跑的實例,可使學生在分析實例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時間、速度及路程之間存在的關系,自主推導速度計算公式,從而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生無法進展時為其提供一定幫助,從而使教師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提供幫助,最終可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在素質教育方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屬于核心內容,而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十分必要。在初中物理實際教學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以及直覺思維進行有效融合,而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其主要就是形象思維及抽象思維,其中抽象思維仍處于經驗水平,往往需要數量較大且形象、直觀的材料作為支持。在對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方面,主要包括兩個途徑,其中一種為可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培養,通過大量實驗觀察和實驗實踐,學生可獲取較多的感性材料,這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十分有利。另外,可通過物理實踐活動進行培養。物理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及社會生產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教師可提供良好的條件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在物理實踐活動過程中,在學生獲得豐富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可提供必要條件,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建立概念,形成規律,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加強鞏固。另外,學生可在具體實踐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使物理知識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價值,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對其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最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合作意識的培養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提升學生素質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保證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更好地與他人進行合作,更好地融入團隊,這對于學生個人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物理實驗對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行培養,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物理實驗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獲得較好的實驗效果。因此,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好地進行合作,進一步加強協作交流,在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使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最終對學生素質進行較好的培養,使素質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結語
在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是新課改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應重視素質教育,從各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培養,最終使學生的素質得以提高。
作者:蔡世要 單位:泉州市石獅永寧中學
參考文獻:
[1]楊東祺.淺議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2).
篇10
醫學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動與學生素質教育許金德
學校建設對校長素質的要求尹才
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發展思維能力都市家教(上半月) 周麗英
散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董海燕
作文成功的關鍵——語言與素材陳倩倩
創新作文,還給學生自主作文權彭寶珍
家長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學習芮川明
讓陶行知理論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李世倫
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影響的研究殷建林
意志力不容忽視——意志及其在成功中的作用劉慶蓮
"三個轉變"與""索玲
"動"起來的語文學習更有效趙振雄
屈原《離騷》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王雪林
試論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生產力作用張毅
新形勢對初中政治課教師的素質要求邱建平
中國古建筑中的斗拱張瑞娟
教師應重視低年級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劉樹平
抒情寫意的元代山水畫張鑫
與家長的三次會面——一起家園沖突引發的思考徐有香
辛勤工作為"自己"張玉鋒
如何加強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陳東
家庭、學校、社會應對學生感恩教育張家華
生態體驗下家庭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宋潔
社會公德必須從中小學抓起張鄭偉
珍愛生命安全第一——教育學生樹立生命安全意識王克波
班主任的橋梁紐帶作用漆濱
班主任工作之我見白漢國
當暖陽不能融化寒冰的時候李岱玫
淺談高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白彩琴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一點嘗試陳志芳
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育精神培養的探討陳小東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之間的銜接付國康
發揮特長彰顯個性——淺談小學生個性化作文教學張金玲
農村中學教學質量低的原因及對策都市家教(上半月) 段海成
淺談初中數學的情境教學李來榮
淺談小學漢語拼音的教學李玉松
數學活動課的教學王蓮
訓練中語言的運用及技巧陳海
淺析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易損傷的原因陳秘豐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陳蕊慧
學生不愛回答問題的原因及其對策達選秀
對語文教學中實施異步教育理論的幾點思考張耀旗
談歌唱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趙木平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潘怡
淺議對于高中物理新課程的認識談存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芻議新課程理念下的古詩教學湯麗萍
高三復習中關于新課改的反思鄧佩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劉安兵
作文教學新課型探微王艷
課改中的文化教學何國瓊
對于新教材和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蔣學江
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積極迎接課程改革許正軍
淺談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藺利華
淺談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謝萍
新課改下,小學作文寫作方法研究張燕
新課程下的物理作業初探高桃英
淺談多媒體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雷雪
新課改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楊雪飛
淺談新課標下化學課堂心理環境的營造尤春保HtTp://
對新課程標準初二年級跨欄跑教學研究與分析高永江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張穎,王婭
淺談歷史學科網站建設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湯敏
簡筆畫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都市家教(上半月) 聞月霞
創設區角活動提升主題實效莊美琴
淺談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柏有剛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孔俊
也談生活與教育鄧世紅
體育教學中如何貫徹思想品德教育竇可林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多媒體應用高靈英,GAOLing-ying
淺談情感教育與數學教學的融合羅文娟
淺談多媒體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王學玲
論多媒體教學對提高數學興趣的作用許朝嬋
利用電教媒體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黃招秀
怎樣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馬德龍
淺談歷史教學課件的制作龍芝燕
論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余鷹
淺析流行歌曲與音樂課教學徐剛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蘇瓊芬
思想品德課與愛國主義教育張鄭偉
心理健康活動課對于中職生教育的意義于彥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道德傳統教育朱君
采用人稱變換升華記敘文的意蘊潘秀麗
總結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何武見
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和敏俠
構建初中歷史趣味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姜鴻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策略初探劉愛平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劉純杰
也談青春期異往侯一波,韓可芬
淺探后進生的成因及如何提高成績巴桑
在荒誕中顛覆——對殘雪的一點理解黃榮
談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自信心的樹立劉芬
語文教學中怎樣做一名合格的"懶"老師董務寶
怎樣提高教學質量高永迪
初中數學課如何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李賢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都市家教(上半月) 李建中
閱讀——初中語文教學的不二法門劉慶豐
略論唐代前期女性政治劉穎
怎樣做好初中政治總復習工作毛金楓
淺談高層建筑結構抗風研究袁慧子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特點、原因及啟示秦浩源
閱讀是最好的教育周新桂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馬關兵
審查逮捕階段刑事和解若干問題研究龔苑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史其斌
創設合理生活情境有利于情趣激發張正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