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篇1

/

關鍵詞 高中生物習題 批判性思維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A

當下較多的學生傾向于接受已有的結論,這種被動的思維傾向使學生不關心知識的來龍去脈,更缺乏對課本知識或權威提出質疑的內在動力。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均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逐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等,并具體表現在教材中,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111頁和必修2第70、82頁以及必修3第26頁中都設立了“批判性思維”欄。

1 批判性思維的含義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具有積極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見的特征,通過求證、反思等手段,培養學生合理質疑和科學批判的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從精神和技能這兩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培養、訓練,達到讓學生主動質疑、批判、自主思考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促進其科學素養的提高。批判性精神是批判性思維的特點,是批判性思維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批判性技能是進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維活動所具備的方法和策略,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提出批判性問題的能力、謬誤分析的能力等。

2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2.1 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能力

高中生物課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生物相關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構建相關的生物知識框架。如在理解生物知識本源時,學生就可以運用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客觀現象,然后運用生物思維對其進行概括、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生物知識。

2.2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質疑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就會不斷提出問題。而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不斷解決自己提出的疑問時,學習效率也就不斷增加,并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形成良性循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就得到了提升。

2.3 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的兩種基本類型,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創造性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批判是創造的主要源泉。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才會有創新的方向,才能提高其創造性思維的準確度,創新往往來源于批判。

3 高中生物習題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時,教師可利用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維”欄目、開放性的習題等專門的欄目和問題來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也可以提供一些有爭議的觀點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如生物科技的利弊的辯論等,或利用圖表題等培養批判性思維。

3.1 利用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維”欄目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雖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批判性思維”的欄目只有4個,但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融合到整個教學中。人教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維”的內容如表1。

3.1.1 為學生提供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思考的機會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知道了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的結論。再通過教材批判性思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既然細胞越小,細胞表面積相對就越大,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不是越小越好嗎?”這樣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的內容與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啟發學生再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如教師可以給出一段材料或者是圖片,讓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問題。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結論效果要好的多。

3.1.2 引出學生的不同觀點,并使之理解

學生在學習完“基因、蛋白質與形狀的關系”這個知識點后,教師給出問題“你如何評價基因決定生物體的性狀這一觀點?”這時一大部分學生給出的觀點就是“基因決定生物性狀”,少部分的學生可能會考慮到環境對性狀的作用。教師應該對后一個答案讓學生進一步的探討,然后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出正確的答案,即性狀的形成往往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起決定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追求新的觀念,借助實證理解不同觀點。

3.1.3 確保探討課題的時間,在反思中成長

在學習完基因突變這一個知識點后,教師給出問題“有人認為,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率很低,而且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材料。你認為這樣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這相當于一個反思性的問題,其實批判性思維也是一種反思性行為,課題的解決也要經過反復的思考。基因突變對生物有害還是有利,學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來證明,但是能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學生可能要爭論很久。通過這個探討的過程學生才能理解。

3.1.4 引出證據和根據,培養批判性思維

通過“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的學習,學生理解了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然后教師給出問題“既然血糖是提供能量的,血糖越多,能量供應就越充足,血糖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嗎?對此你持什么觀點?你的論據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出血糖不是越高越好,這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聯系激素的作用可以進行血糖調節,教師引入血糖調節的模型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回答問題,能很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以設計相關上述類似的題目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藍藻中有葉綠體,因為它能進行光合作用。蛋白質肽鏈的盤曲和折疊被解開時,其特定的功能發生改變。分子的雙螺旋被解開時,其功能也將失去。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中DNA分子多,轉錄成的mRNA分子也多,從而翻譯成的蛋白質就多,如胰腺細胞與口腔上皮細胞相比較就是如此。真核生物進行有性生殖時,后代從雙親各獲得一半的DNA。凋亡細胞內的基因表達都下降等。

3.2 利用開放性習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練習”的“拓展題”和章末“自我檢測”中的“思維拓展”。

拓展題:目前,對基因的研究可以說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既然生物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基因水平,還需要研究細胞嗎?說說你的看法。

思維拓展:生命系統是由許多層次組成,其實我們周圍世界各種事物的結構或組成與此類似。你能圖示你所在的學校的組成層次和相互關系嗎?由此,你體會到以系統的視角分析各種事物的好處有哪些?

從上面的題目中,可以看出拓展題目開放性比較大,教師在教學時也不必給出標準答案,但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教學的深度。通常在教學中學生練習的習題都是封閉式,有固定的標準答案,這種類型的題目容易將受試者預設、囚禁在有限的答案選擇中,而忽略受試者在作答時可能牽涉其中的個人人格特質、興趣、情感、專長而在開放度上受到限制。在這種慣性的影響下,學生往往也會產生一種凡是題中出現的條件都要用上的思維定勢,不能對題目進行邏輯推理分析。

開放性習題與封閉式的習題不同,開放題中的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是混在一起,會產生干擾因素。這就要求學生在解題時,需要認真分析信息與問題的關系,舍棄無用信息,充分利用有用信息,提高鑒別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開放性能很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所以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驗方面的習題。如實驗過程中是否能確認變量,找到關鍵的變量來判斷學生是否只會用唯一的答案原因形成單一的見解,是否能用多觀點,系統看待問題。

3.3 利用概念辨析習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往往表現為缺乏辨別正誤、區別真偽的信心,缺乏敢于質疑的態度。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概念辨析這種題型能將混淆的現象、概念和規律緊密聯系在一起。除教材中的“概念檢測”題外,教師還可將容易混淆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為概念辨析題,讓學生經常性地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識。通過不斷地辨析對比,促進學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態度。

例:澳洲大陸原來沒有仙人掌植物,當地人曾從美洲引種作籬笆用,結果仙人掌大量繁殖,侵吞農田。這一實例突出地說明了生物的哪一種特征( )

A. 遺傳和變異

B. 生殖和發育

C. 生長和應激性

D. 適應一定環境和影響環境

從本題立意和考查要求看,主要體現了2個方面:① 抓住了學生的薄弱點,就生物的特征而言,應激性和適應性是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學生只有真正理解應激性和適應性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② 滲透了概念辨析的基本方法――排除法,根據生物的特征可排除A、B選項,在C和D選項中只要辨析好應激性和適應性就可得出正確選項。本題通過對應激性和適應性的辨析以及排除法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態度,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3.4 利用圖表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圖表題是一種客觀傳遞數據和信息的形式,有些數據與問題有直接關系,有些數據看起來與問題沒有關系,實質存在著一定的間接關系。學生通過對圖表中數據和信息進行多種角度的分析、解讀,對獲得的信息進行選擇、評價和判斷,根據問題進行推論,形成合理假設,然后歸納出支持問題的理由和根據。這種嚴格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判斷論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意識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在生物高考試題中有很多此類圖表分析的題目,學生只有具備了批判性思維的技能,才能更好地解答。通過這類題的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提高學生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人教版教材有很多這種類型的題目,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

例:圖1是有白化和色盲兩種遺傳病的家族系譜圖。假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為a,色盲的致病基因為b,請回答:Ⅲ-8、Ⅲ-10的可能基因型是什么?如果Ⅲ-8和Ⅲ-10結婚,子女中只患一種病的概率是多少?同時患兩種病的概率是多少?

篇2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 培養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9

Review on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JI Ying, YANG Wenyan, XUE Ruixuan

(Yunnan University,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ountry gradually being taken seriously, but the way the system compared to our culture there is a ga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med.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l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finally made review and summary.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l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美上千所高校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不僅如此,批判性思維教育已納入美國的國民教育體系,貫穿于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以至大學等教育的各階段,成為美國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①在我國,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學開設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課程,許多人對批判性思維還不夠了解,甚至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解讀,比如將批判與批評等同起來,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別人的批評,是一種負面的、不好的做法。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維,許多學者從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特征、過程、原則或者方法等方已對批判性思維進行定義。羅伯特?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②46位批判性思維學者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個“專家共識聲明”報告中定義了批判性思維:我們認為批判性思維斯有目的的、有規則的判斷過程,這個判斷過程產生了對證據、觀念、方法、標準或者語境的注解、分析、評價、推理和解釋。③“現代批判性思維之父”杜威(J. Dewey)認為批判性思維即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根據支持它或它將傾向的某個結論的理由對信仰或知識的假定形式所進行的持之以恒的、細心的、積極的思考”。④

雖然培養批判性思維在我國尚未形成體系,但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無論在考試中還是日常生活學習中,批判性思維的應用無處不在。北美研究生入學考試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中的“分析寫作”部分就是檢測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試題。GRE考試委員會的關于如何考試的正式說明書指出“考試的分析寫作部分測驗你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性寫作的技巧。它評估你清楚表述和支持復雜觀念、分析論證和保持一致的討論的能力。”⑤在香港,通識課程中給出多方觀點來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時事熱點來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大陸,公務員考試中判斷推理部分考查了考生邏輯思維中的理解、比較、演繹、綜合等能力,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考查了考生能否推斷語句的隱含信息,能否排除干擾因素準確地篩選信息、確定主旨。

日常學習中,我們也需要批判性思維幫助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觀察能力,抓住主干信息排除干擾因素,提升分析綜合的能力,對觀點進行有力的說服,使得思考和行動更加精確。在信息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快速鑒別信息的真偽優劣不僅是每個學習者所必備的技能,而且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支持對信息的處理和決策,在思考過程中獲得知識。

由此可見,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緊迫且艱巨的,而對批判性思維訓練還缺乏有效的教學模式。本文擬對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存在的問題、培養的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梳理、歸納,并進行總結和反思。

2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文獻研究

2.1 培養批判性思維研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逐步重視了批判性思維,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批判性思維的文獻,國內對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批判性思維理論和培養模式的探討方面,而培養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教學模式,通過日常的案例來教授批判性思維;另一類是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模式,將批判性思維的技巧、策略、態度等融入學科課程中。還有一種理想的模式是將上述兩種模式結合起來,在學生的專業領域和領域之外發揮各自的優勢。

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培養”,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占了批判性思維研究整體大約一半的數量。而這些研究大部分基于某一門具體學科課程,停留在理論的探究方面,探討了在該課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可能性,提出的培養策略都是從融洽師生關系、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等理論性的方法。

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測評”,只搜索到了幾十篇文獻,而大部分文獻是針對學生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中批判性思維的測量,比如化學、英語、生物等課程。夏素華等人在國外的評價量表基礎上,自編了針對護理專業本科生批判性思維的測評問卷。該問卷將批判性思維分為從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態度和專業價值觀三個維度分別進行測量;羅清旭提出一種以模糊綜合評判為基礎的批判性思維測評新技術,把測評任務分為線性和非線性,并逐條細化羅列出批判性思維模糊綜合評判的60項測量指標。

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教師”,大部分研究是在討論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站在學生和教學的立場上對教師角色提出要求。粟莉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中指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與學生形成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思考和提問,而不是用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2.2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模式

如果要在課堂上培養批判性思維,就需要系統的教學設計,進一步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教學設計”,數量只有一百篇左右,可見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還沒有具體深入到教學設計的層面上。鐘志賢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能夠通過培養和訓練獲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要以此為目標,以精心設計的問題/任務為前提,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通過高階學習和知識建構來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的發展。⑥并指出知識建構是學習者發展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⑦鐘志賢還從隱喻、定義、類型、構成要素、理論框架幾個方面對學習環境的設計提出了框架性指導,指出學習環境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高階能力發展,要通過有意義的學習來實現。⑧張楊和張立彬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教學分為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歸納梳理和評價結果四個階段,并逐一分析了各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陳衛國指出批判性思維和教學設計可以從三個方面結合: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與某種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與網絡教學結合。通過一個具體的話題,教師適時提出支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根據陳衛國的研究,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網絡”,MiniQuest是一種網絡環境下的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它是由教師設計的微型在線教學模塊,使學生參與到一個真實主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從而促進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和知識建構能力的發展。⑨陳紹東提出將批判性思維與信息素養這兩種不可或缺的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探討了Webquest、Miniquest、Big6三種有助于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

張晶和劉海燕認為,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實現對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的培養。⑩鐘志賢指出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途徑的培養方式,在知網檢索關鍵詞“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王海燕等人提出QICT模型,該模型基于異步在線交流系統,將批判性思維活動過程中的諸要素構成螺旋型結構,學習者在模型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得出結論再深入思考再得出新結論,這樣反復對思維進行訓練,最終將訓練過程內化形成思維習慣。

3 反思與總結

3.1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模式模型較少

國內對于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培養批判性思維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研究,但是如何通過建模的方式來培養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還很少,像Miniquest模式、QICT模型還不成熟,沒有經過實際教學效果的檢驗。

3.2 對批判性思維缺乏有效的測評體系

在國外對各階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都形成了系統的測評體系,而國內的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僅有的一些自編量表也缺乏信度和效度,也未經過大規模測試檢驗。沒有合理的測評我們就無法衡量學生在訓練前后是否提高了批判性思維,也就無法改進我們的教學。

3.3 教師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在梳理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培養教師批判性思維的研究非常少,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水平和能力,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提問,教師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理念就很難將批判性思維與學科內容結合起來。所以我們應當加強教師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訓練。

注釋

① 馮艷.論批判性思維與創新的關系[J].燕山大學學報,2012.13(4):25.

②③⑤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9.

④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Coller,1938:9.

⑥ 鐘志賢.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設計假設[J].電化教育研究,2004(12):21-27.

⑦ 王覓,鐘志賢.論促進知識建構的學習環境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08.14(4):22-27.

⑧ 鐘志賢.論學習環境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篇3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醫學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7-0114-03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日益受重視的研究熱點之一。盡管理論界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批判性思維在塑造大學生良好的思維特質與科學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還是有著一致的共識。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容與特征

杜威的反省性思維為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與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與內涵。如批判性思維是“做出自我調節性判斷的思維過程”,[1] “是積極地、成熟地解析、應用、分析、綜合、評估支配信念和行為的那些信息的過程”。[2]這些解釋,主要集中于“比較、分析、反思、評估、判斷、綜合”等詞匯上。因而,可以將批判性思維理解為以質疑為起點的基于有效事實的、合理的分析判斷、綜合評論與反思。批判性思維是人們為決定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的合理性決策的有效思維活動,它是一種獨立的、創新的思維形式。近年來,我國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理解逐步成熟化,逐步從偏重批判性思維的知識與技能訓練上,轉移到對批判性思維精神的養成,其中,也內在地包含了心理、態度等情感。

批判性思維的邏輯特征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規律。首先是合乎理性的質疑。通過對事物的比較分析,提出質疑。事物的發展態勢是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的,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有其合理性和現實性,通過對其合理性存在的分析,找出事物的發展空間,往往需要從提出疑問開始。好的設問可以為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開啟大門。其次,是辯證的分析與推論。以事實為基礎,對事物加以考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做出合理的推理與論證。最后,是必要的反思。對于理清提出的疑惑,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釋與論證,達成一種怎樣的結果,之后必須對這一過程、方法與結論進行有效反思,即自我校準,以推動事物進一步向前發展。在擁有批判性思維技巧與技能時,還需要有強烈的敏感性,捕捉可以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的敏感點,保持對應用批判性思維的熱情與積極性,反復、長期第將批判性思維內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思維品質。醫學生應以充分的熱情、高度的自信以及堅定的獨立自主性來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能,用批判反思的態度對待醫學的發展,從而推動醫學生合理的審視醫學理論水平,正確處理醫患關系,成為適用醫學未來發展方向的合格人才。

二、批判性思維在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意義

1.批判性思維培養是創新醫學生教育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

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精神,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恰恰是創新思維培養的必要基礎和重要內涵。醫學教育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應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本身就需要有新的活力注入,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醫學教育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沖破傳統醫學教育模式所遭遇的問題瓶頸,也有助于開闊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視野及研究領域。因而,將批判性思維培養納入到各類醫學課程教學之中,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增強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益于為醫學生教育與培養模式提供新的發展平臺。因而,在教育教學改革上突出學生為中心,突出自主學習與研討,實質上創新了醫學教學模式與教育方法。

2.批判性思維培養是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的現實需要

批判性思維可促使學生敢于對所學知識提出疑問,進而由疑問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最終演變成學生創新與發展的動力之源。批判性思維強調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哲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關注了學生的思維、情緒變化以及體驗,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自身價值,使學生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批判者、研究者和創新者。醫學事業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新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醫療方法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重要動力,這些都有賴于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有助于醫學生形成綜合性的知識思維能力、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分析、判斷、思考,形成醫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大膽的想象力、突出的創造力。使其善于發現問題、挑戰傳統醫學權威,反思醫學發展。而且,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思維技巧,能使醫學生畢生收益。[3]醫學生在學習研討過程中真正發揮自己思維的力量,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也適用了醫學事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3.批判性思維培養是推動醫學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

醫學事業的發展需要有外部環境的支持、需要有硬件條件的保障,但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在于人。醫學生作為醫學事業發展的基礎隊伍之一,不僅要具備高超的醫療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學醫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創造、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醫學才能。目前,醫學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新醫學模式不僅重視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4]醫學生本身要養成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要關注醫學中各方的相互關系,應具有全局觀念,善于發現推動醫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擁有和應用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雙向的推動醫學人才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往往會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的精神狀態,這也將有助于解決醫患矛盾,從關注人的層面適用新的醫學模式要求,從而為醫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努力。

三、醫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實施路徑

我國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已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多個醫學院校也在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但是,總體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仍不夠強,依然是醫學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因而,從教學理念與模式、教學評價與教學氛圍等方面進行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緊迫性。

1.構建平等的教學文化

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秉承“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建批判性思維的學習環境,[5]恰當處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以促進醫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教師在醫學教育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解惑者,更應當成為幫助醫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指導者與幫助者。教師應當根據批判性思維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注重啟發與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與自我探討,激勵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質疑、系統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倡懷疑精神,培養問題意識,形成平等互動交流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有信心去獨立分析,大膽假設,最終促成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2.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改變簡單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素質和體現教學水平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多地將學生的批判思維、創新意識、科研水平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而且要加大其在整個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權威比重。應重點關注如何發揮醫學生的醫學潛能,尊重醫學生個體差異,激發醫學生自我學習、評價、判斷與反思能力。與此同時,關注醫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知識、情感態度與心理健康,要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上建立科學的組織體系。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要停留在專業知識技能領域,在人文素養、精神品質上也應著重關注。醫學生將來不僅要在生理上治療病人,也應當關注社會與心理因素對疾病的作用。因而醫學生本身的情感態度、心理健康品質等,理應成為教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3.創新醫學教育教學模式

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以醫學生為中心、以促進醫學生積極能動創造性的學習模式。醫學生由于其專業屬性,在生理與心理上已經趨于成熟,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恰當地發揮其指導作用,便可推動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有助于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模式主要有:討論式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主探究法,等等。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醫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醫學生通過理論探討、實際操作、相互交流,最終成長成才。而且,醫學教育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醫學的積極性與興趣、提高學生批判質疑、創新能力的培養。

4.重視隱形批判性思維教育

應形成課堂上與課堂外良性互動的良好機制。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維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發展的,因而在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中要注重無形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在醫學生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學校以外的社會環境應形成鼓勵學生養成批判性精神的氛圍,著力創造有利于批判性精神形成的良好環境。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當貫穿于學生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于點滴中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與精神。

參考文獻:

[1]朱新枰.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意義與策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6,(3).

[2]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探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

[3]王小榮等.中醫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意義及模式探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

篇4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課堂教學;蘇格拉底對話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而批判性思維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主題的最佳培養方案之一。

一、何謂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進而指向的結論。

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于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80年代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1962年就認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維”概念,他的表述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將批判性思維等同于“解放性學習”,即學會從阻礙人們洞察新趨勢,支配自己的生活、社會和世界的那些個人的、制度的或環境的強制力中解放出來。

20世紀90年代,鑒于批判性思維定義的嚴重分歧,美國哲學學會將批判性思維界定為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導致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培育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即能夠整合批判性思維的各種技能并加以有效運用,增強在其他學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有力工具的自信心、自覺性和具備良好判斷力的人。好的批判性思維者既包括批判性思維技能也包括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識地進行評判的心理準備狀態、意愿和傾向,它包含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樂于思考、不迷信權威、頭腦開放和尊重他人。

二、高校課堂教學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維

1.教學目的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維

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目的大多是把知識和技能更好更多的傳授給學生。可是,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面對無數的信息,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維,大學生就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取舍,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沒,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所迷惑,使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難有立足之地。在這個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時代,對大學生而言,形成獲取知識的積極態度和能力比單純獲取某些知識更為重要,而批判性思維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更為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高校教學方向從“知識導向”轉變為“能力導向”,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作為重中之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擁有知識并不是終點,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獲取方法更加重要,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生成的一種智慧。正如,歌德所言,“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的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因此,高校課堂教學目的,并不僅在于教得好,更在于學生是否學會思考?學生是否會批判性思維?,這是教育改革過程中堅守學生立場的一個重要體現。

2.教學方法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維

現行的高校教學方法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與遵從意識,忽視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灌輸、掌握、積累與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忽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拓展和創新能力。這種扼殺個性、強調標準式培養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自主思考,是對學生思考權利的一種抹殺,而且導致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死記硬背;在思維方式上求同不求異;在課堂上習慣于被動聽講,不習慣于主動提問。它不僅束縛著學生學習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其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沉悶的課堂中受到壓抑。顯然,這種教學方法不適合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而植入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正是對現有知識里的結論進行重新檢查的過程,對前提及預設進行批判性檢查的過程,對論證過程和形式的可靠性、有效性進行檢查的過程。批判性思維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反省上,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對所學的東西的真實性、精確性、價值等進行評價。如果我們希望從我們高校走出去的大學生都能成為博學勇敢的公民,都有能力且已準備好去考察明天那紛繁雜亂的環境,都確定能為我們社會做出卓越貢獻,那么,我們必須優先考慮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批判精神的教學方法。

3.大學教師自身需要植入批判性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學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教學活動完全是教師單個人的活動,在講臺上教師一味地教、講、選擇、思考;而學生則是課堂里的存儲器,他們只需要被動接收老師教的知識,只需要聽、服從、遵守和適應,不需要思考。他們很少懷疑書本知識的正確性、真實性和價值觀。教師如果不改變自身角色,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是惟命是從、唯唯諾諾、更談不上具備一定能力的人。所以大學教師的職責應從講授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想要教會大學生批判性思維,高校教師必須首先學會批判性思維,成為一個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擁有扎實的批判性思維理論知識。

植入批判性思維的高校教師不再是學生的權威,而是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對話的平等伙伴,是學生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而且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能夠就課程內容自由地、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提問、質疑,共同探索,通過對各種不同觀點的澄清辯證過程,去批判謬誤、發現真理。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逐漸形成了終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維方法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體系。

因此,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當是大學教學活動的基礎,應當覆蓋整個大學的教學。

三、高校課堂教學如何植入批判性思維

大學作為現代社會的人才庫,對于人才培養的理念是通過教學表現出來的。既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學教學活動的基礎,那么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怎樣植入批判性思維呢?

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質疑技能。在批判性思維中,一切假設敞開質疑,積極地尋求分歧觀點,探查并不偏向于某個特定的結果。批判性思維者的特點是善于追根究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才能,不過喜歡刨根問底探究問題罷了!”好的批判性思維者是好的提問者。批判性思維是提問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植入批判性思維,依賴于教師的事先充分的問題設計。

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既包括對新概念進行辨識和描述的低層次問題,也包括通過比較、推斷、評估、預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高層次問題;既有聚合性問題,也有發散性問題。這些提問不但要滿足在認知能力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師生間的互動,而且需幫助學生跳出已經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從多種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教師提問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學生設計提問做示范。在學生交互階段,學習伙伴模仿教師的提問策略,設計多層次、高水平問題,相互提問和回答。學生們在運用多種思維策略設計問答中,學會在如何思考,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

那么教師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這里不妨借借鑒“蘇格拉底對話法”來設計問題。蘇格拉底在與學生對話時,首先表現自己一無所知,向學生請教一個問題,然后順著學生的思維邏輯一步步地追問,當學生思維邏輯混亂或者知識不足時,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舉出一些實例,引導和啟發學生從混亂中理出清晰的思路,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獨立地思考問題,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使學生自覺地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從而辯證地、具體地看待問題而非絕對地、籠統地對某個問題下結論。蘇格拉底對話法實際上是通過教師連續不斷的提問迫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狀態,從而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入,整個詰問的過程,教師一直追問,尋找學生回答中的邏輯錯誤和關于提問知識的邏輯鏈條,讓學生在一籌莫展的“思”的痛苦中,產生自己獨立的判斷力。因此,蘇格拉底對話法本質上契合了批判性思維。蘇格拉底對話法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1.定義與澄清語意

在學生的某種想法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語意籠統不明的語意,而為了能夠確實地分析、了解學生想法的根源,蘇格拉底對話法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針對想法中模糊不清的部份,尤其是關鍵字詞加以厘清,即是要求學生對所說的字詞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以澄清概念。

澄清語意的提問設計方式主要有:你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具體解釋一下嗎?你認為主要問題是什么?可以給我們舉一個例子嗎?你可以作詳細說明嗎?

2.了解思考規則

在定義都清楚了之后,便可以著手來了解學生這個想法內隱的思考規則。每個人內心都存在很多的內隱思考規則,并依據這些規則來了解、詮釋和評判外在的事物,而透過對這想法的前提的澄清,規則便自然會浮現出來。

了解思考規則的提問設計方式主要有:是什么讓你有這樣的想法的?什么讓你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自己的想法還是聽別人說的?你總是有這樣的感覺嗎?你的觀點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響?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

3.找出證據

了解思考規則后,與學生一起檢驗他使用的思考規則是否合理可靠。如果學生無法提出具體明確的有利證據,則學生作為人的理性思維就開始修正不良的思考規則,使其更合乎邏輯或現實。修正后的思考規則就會引導學生出現新的想法。

找出證據的提問設計方式主要有:你依據什么來判斷的?我們還需要什么信息?能解釋一下原因嗎?你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是否有理由懷疑這一結果?是什么讓你相信的?

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個想法如果有某種正確性,那么它不應該只是在此時此刻正確,而應該是永遠站得穩的。就是說,蘇格拉底在對話中強調:你要討論一個想法,那么你要使這個想法不僅在此時此刻說明它有道理,而且能在設想的任何情況之下,它都應該站得穩。否則,該想法不成立,需要修正和更新。

總之,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精神氣質。它既能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培養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就是把批判性思維技能和精神氣質的培養結合起來,而擁有這種能力和氣質的公民即為合格的公民,這正是今日大學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

參考文獻

[1]武宏志.何謂“批判性思維”?[J].青海師專學報,2004(4).

篇5

《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作者根據分析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良好判斷的基礎上,使用恰當的評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批判性思維有三個維度—分析、評估、創造性,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批判性思維的兩個不同方向:自我中心和公正,這兩種不同方向在《學會提問》一書中被稱為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作者理所當然地支持強勢批判性思維,也即本書中所強調的公正的思考者。作者認為,這種批判性思考者應該具備七大特質,包括思維正直性、思維自主性、思維換位思考等。

批判性思維發展是個漸進性過程,從最低級的魯莽思考者到完善的思考者經歷五個階段,前四個階段是批判性思維的初級階段,進入高級的思考者才能真正進入批判性思維的殿堂。在認識思維公正之前,則需對大腦的功能有所認識,作者認為大腦具有三個功能—思維、感受與需求,這三大功能控制人的思維方式。那么人的思維如何形成呢?作者在第四章提及這個問題,之后以思維標準(第五章)應用于思維元素(產生目的、提出問題、使用信息等8種),以便發展出公正性的思維特質(第一章)。

接下來,在本書第六章中提出了如何培養良好思維的方法。作者首先分析問題的三種類型,然后根據這些類型提出五種培養批判性思維方式的提問方法。關于這些方法在課堂上的具體案例可見本書的第七章至第十章。

在本書開頭,作者提及批判性思維的兩個不同方向:自我中心或公正。自我中心思維是一種弱勢批判性思維方式,同樣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元素,但這種方式從動機上是一種失敗的自我中心思維。自我中心思維有先天和后天形成兩種,也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即控制和服從,在作者看來都是人類心理的病態傾向,進而可能提升到社會中心傾向,因此需要以正確的批判性思維方式甄別這些非理性的自我中心思維。在本書的第十二、十三章就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篇6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 經驗啟示 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B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19-01

(一)從批判性思維運動到批判性思維課程興起

20世紀40年代,美國出現批判本國教育的大量研究報告。調查發現,學生學到的知識越來越新,獲取知識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卻明顯變低,尤其在“高階認知過程”方面,有繼續弱化的趨勢。專家認為,正是高等教育的缺陷使美國喪失了百萬社會棟梁。

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當代最具影響的哲學家之一,認為科學的精神實質是批判。在此基礎上他運用批判理性主義把科學發現過程建構為四階段圖式,即“問題—嘗試性解決—排除錯誤—新的問題”。①

受波普爾啟發,美國學者認為不僅科技創新需要批判性思維,日常生活和參與民主社會都需要批判性思維。20世紀90年代,批判性思維運動達到頂峰,并帶來以下幾項成果:第一,在高等教育中出現一門以教學生如何思考,即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基礎課程:批判性思維。第二,出現一種以批判性思維理論為基礎的考試類型,主要有:GMAT(工商管理碩士入學考試)、SAT(大學本科入學考試)、LSAT(法學入學考試)等。不同以往的知識型考試,其主要考核目標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非知識。

(二)從單純批判性思維訓練到跨學科融入

美國除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門課程開設,還在各學科教學中加以強化。②當前美國高校開設的批判性思維課程主要有三類:

第一,單純的批判性思維課程。美國高校大多采用此類,具體課程名稱繁多,如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維等。 以論證的辨識—圖解—重構—分析—評估為主要內容,不包括任何形式論證法。

第二,包含批判性思維的邏輯課程。因在批判性思維推理過程中很多時候要用到邏輯思維,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將邏輯教學當成一種培養手段。

第三,將批判性思維技能與學科教學結合。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過程,更是一種互動過程。學生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批判性地思考,形成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三)從學術研究理論化到國家教育制度化

作為一項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教育行為,美國各領域的專家對批判性思維進行跨學科研究,因此全國性批判性思維教育和專門研究組織不斷涌現。目前主要有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批判性思維基金會、批判性思維國家高層理事會。它們分別從科研、資金和制度方面保證了美國批判性思維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

隨著各界的共同努力,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培養目標被納入國家教育法規中。 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發表《美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表現》報告,提出了美國高等教育當時及未來的主要目標,其中第五條提出“為社會的自我更新開展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克林頓于1994年3月31日簽署《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GEAA)。該法對美國2000年的教育提出的培養目標有“要大力提高全體學生的推理能力、解決難題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寫作能力和進行流暢交流的能力。”③這正是被解析了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目標。之后此目標被布什政府繼續采用。

(四)美國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對我國的經驗啟示

批判性思維在美國的發展為我國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重新思考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

批判性思維運動在美國的興起,是對高等教育目標的一次重新認識。二戰以后,美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教育規模急劇擴張,但教育質量也出現大幅下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與這時候的美國很相像。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績卻沒有隨之上升。相反,在大擴招后,由于人均教育資源下降,生師比提高,教學管理水平跟不上,學生的素質出現下降,導致整體教育質量下滑。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迫切。批判性思維作為“元思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更能為其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提供方法指導和智力支持。

(2)重視批判性思維研究

不同學科的研究不僅能促進學科融合,也是產生新理論的必然條件。美國批判性思維理論發展非常豐富,與之相比,我國落后了很多。具體說來我國可從下幾方面為之努力:首先,形成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學術氛圍。只有對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認同,才會有更深入的研究。其次,重視理論研究,只有理論發展了才能為我國的批判性思維教育與實踐做出指導。最后,培養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專業組織。信息社會中,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前沿信息的掌握。專業組織間的定期交流和信息共享將加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3)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制度化

教育改革最終能否成功,關鍵看改革的目標能否成為國家政策。在最新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④我國開始意識到人才培養的不足,純粹知識的掌握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如何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項制度明確提出并列入培養目標,將決定我國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真理、合理性和科學知識增長[A].傅季重等譯.猜想與反駁[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 308-318.

[2]武宏志.外國大學邏輯課程的設置及其啟示[J].哲學動態. 2001, (增刊): 77-78.

篇7

【關 鍵 詞】批判性思維;生物學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4)02-0159-03

早在20世紀初,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思想已開始進入西方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領域。1910年,現代批判性思維的先驅約翰?杜威(John Dewey)就提出了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強調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認真的、不斷的探究、調查、深思、探索和鉆研,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1962年,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考,就是對所看到東西的性質、價值、精確性和真實性等方面做出個人的判斷。[1]20世紀70年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成為美國等西方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到20世紀80年代,它逐漸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核心。到目前為止,國外關于批判性思維最有權威的定義為: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表現為解釋、分析、評價、推斷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2]具體說來,批判性思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知技能又稱批判性思維技能,二是情感意向又稱批判性精神。因此,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定義為:批判性思維是對信仰或知識的假定形式進行的積極思考或質疑,以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深刻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

國內關于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較晚、成果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和哲學的研究方面,在教育領域特別在基礎教育領域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論研究極少,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普遍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要培養開拓性、創新型人才,離不開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要真正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活動,則必須從改革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課堂的組織入手。《2012中國SAT年度報告》中顯示,參加美國高校入學考試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中國高中生,只有6.83%的人能夠符合美國大學1800分的錄取標準,僅有2.09%的學生符合美國優質大學的錄取要求。[3]在2010年5月世界著名校長論壇上,耶魯大學的校長說:“與中國的大學相比,耶魯更強調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夏谷鳴,通過對中、美兩國高考的“閱讀”部分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中國高考閱讀題的一切判斷都要依據文本,主要指向邏輯性思維;美國SAT1的閱讀題以對題目進行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自我校準為主,偏重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核。[4]高考試題的類型及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課堂組織等的改革方向,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模式與思維方式。中美兩國中學生在思維方式上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就是因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缺乏針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缺陷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把升學當作基礎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以應試教育為主線,突顯“以升學為圓心、以高考為半徑”的教育、教學工作范圍,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能力大小。在這種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部分中學及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片面強調學生的死記硬背,只重視考試范圍和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興趣、想象、質疑和創新,禁錮了學生的個性形成,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特長發展。進入2000年,我國進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打下了基礎。可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對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重視不夠、掌握不準,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清甚至被異化,所以成果不顯著。另外,在學校的制度建設、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等方面,沒有嚴格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實施,“一考定終生”的影響還沒有從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根除,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為空中樓閣。

把批判性思維運用到中學生物學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大膽的質疑和有根據的判斷、反駁和修正,以此為基礎提出新觀點、新方法,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可是,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存在兩種錯誤認識,第一是無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們往往只注重學生的理解狀況,沒有深究生物學知識的本源,使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僵化的具體操作階段,學生喪失了創新的精神與勇氣;第二是把批判性思維等同于邏輯思維,將批判性思維視為一種簡單的、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可以直接教授的生物學技能。

生物學既是一門古老學科,更是一門新興學科,未知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較多,且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這都為在生物學教學中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奠定了基礎。

二、批判性思維在高中生物學教材建設中的地位分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材的編寫集中了學科專家、教育專家及優秀教師的智慧與研究成果,體現了當代的教育理念和對教育價值的追求。教材能否提供訓練批判性思維的示范材料和方法,能否提供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活動,是判斷教材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高中生物學課程改革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奠定了基礎,無論是現行的生物學課程標準、必修教材、實驗教材或教師參考用書中,都為訓練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供了素材、拓寬了空間。

情景體驗式教學是針對某一知識點,通過一定的情景設計即利用音樂、道具、特定的游戲、生活中的場景、游戲等引導創造出場景,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師生運用協作探討的方式進行切入性的深層分析,用直觀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感受、吸收,領悟理念和知識。幾年來,在綜合實踐課教學中,我們致力于農村小學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課堂主題確立方法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指出:課程要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主題的選取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如社會現象、自然現象、村子里的生活等,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在熟知的領域里產生主題,進而有強烈的參與意識。選取主題時要注意:

1. 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中,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確定主題。放棄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走近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感興趣的事來選取并確定主題。比如,根據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確定主題;根據農村的新面貌,家鄉的山山水水等確定主題。在選擇活動主題時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面對學生的生活,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和提出問題。

2. 應選取距離學生生活較近,易于發散思維的主題。在和學生共同確立的主題中也要有選擇性。選擇那些學生易于參與,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主題,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如我們選擇農村新面貌這個主題時,學生就可以從家里及鄰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角度去調查,去講述。作為教師,要為學生選取的主題把關,擇能用之而用之。

3. 選取容易實際操作的主題。主題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動手性強的主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增強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問題的熱情和原有知識儲備是實施主題的關鍵。選取易于操作的主題,可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氣氛將更活躍。

二、情景創設方法探究

1. 根據主題需要直接創建情景。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確定教學主題后,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恰當地使用實物演示、音像、詩歌、故事、情景劇等形式和手段來創設情景,借助情景的直觀性,形象性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比如,確定的主題是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就可以在課程開始,由學生編排一個小的校園情景劇(亂扔垃圾)進行表演,這樣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學生就會積極地去尋找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進而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由內而外地反思自己的不文明行為。

2. 激發探究意識,創設問題情景。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去質疑、討論和積極地探索。比如,主題――餐巾折花。上課伊始,可以拿一些彩色的餐巾紙,引起同學們的注意。鼓勵學生說出心中的疑問,如這些彩色的餐巾紙要做什么,它們有什么用,怎么折花,可以折什么樣的花等等。教師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

3. 創設競爭情景。學生都有好勝的心理,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采用競賽的方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特殊污漬的去除”這一主題活動中,老師先拿出幾塊沾有同樣污漬的手帕,將同學們分為幾組,看哪組先清洗掉手帕上的污漬,哪組就獲勝了,有粘貼獎勵。這樣通過老師的引導和組織展開競爭,讓學生融入情景中親身去體驗,自主地去探究教材的知識點。這個過程能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機會,使學生通過探究學會觀察,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從而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相應的能力。

4. 創設實際動手操作情景。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綜合實踐活動課正是兒童的這種發現、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滿足和釋放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實際動手操作情景,讓學生在動手中尋找獲得知識的樂趣。比如,在創設主題《美化校園》后,帶領學生們到校園中認真地看一看,共同撿拾校園內的垃圾。再讓學生實地考察,為美化校園出謀劃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并動手實施。在動手操作中,讓學生擔負起自己是校園小主人的責任。

三、情景創設需注意的問題

1. 情景創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生理等特點。切忌死搬硬套,強行結合,要順其自然。教師還要考慮:創設情景要與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緊密結合,通過角色的轉換,情節的發展來完成教學內容,不要讓情景教學流于形式而失去“情景”教學的意義。

2. “情景”教學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通過“情景”教學的師生扮演角色,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貼近師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對學生進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3. 情景創設要提高教師的影響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被模仿的對象,是學生的表率。教師必須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教學組織能力,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把教學任務、內容知會給全體學生,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心理行為,使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活動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從而欽佩、尊重、信賴老師,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勢。

總之,綜合實踐課應該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實踐中,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動去參與,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首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讓學生“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上述內容突顯了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也為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能力提出的明確要求。

其次,現行高中生物學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必修模塊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對于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選修模塊內容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而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課本中,設置了多處“批判性思維”專欄,意在指導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如,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課本就設置了兩處“批判性思維”專欄:第一處是在第四章中的“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一節,提到“你如何評價基因決定生物體的性狀這一觀點?”第二處是在第五章中“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一節,在講到基因突變頻率問題時提到“有人認為,自然條件下基因突變率很低,而且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你認為這樣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

第三,人教版《遺傳與進化》教師參考用書中,也強調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全面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并對各種探究活動類型的特點和能力目標側重點做了分析,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積極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科學探究能力。可見,基礎教育的教學用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都系統安排了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訓練內容,并設計相應內容的批判性思維綜合練習,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基礎教育教材及教學用書的改革,體現出國家將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到了日常教學進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已逐漸受到教師、學校領導及教育行政機關的相當重視。

三、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知道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具有什么能力和什么思維特點。一般來說,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具有發現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數據、評估證據的能力;鑒別事實與個人主張和邏輯判斷之間差異的能力;能夠發現普遍規律,并評價其邏輯嚴密程度的能力;能正確、清晰地進行推理,并有效解釋結論的能力。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不草率、不盲從,對問題深思熟慮;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意識到偏見、歧視的存在,并注意克服這些偏見對判斷的影響;能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理性地看待各種觀點,理解他人,愿意修正自己的觀點等。

高中學生正處在生理與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辯證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學生批判性思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向良性方向發展,這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1. 提高教師批判性思維認識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只有教師具備一定的或較高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令人擔憂的不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是教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5]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中國教育方式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其模式基本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只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而對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等能力的培養欠缺。另外,在以往的教學及教材中并未提到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現行的課標、教材等教學用書中都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就導致沒有受到過批判性思維教育的老師不知從何入手。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所有教師都應該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應加強對批判性思維特點及規律的研究,提高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理論上武裝自己。其次,將批判性思維教學貫穿到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和能力,鼓勵學生對自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大膽的質疑甚至否定,并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能力。第三,在學習《課標》、教材和備課過程中能夠設計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計劃,從而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具備了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夠在教學中授學生以“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批判性思維方式,并將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培養學生的判斷性思維能力。

篇8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臨床;PBL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確定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醫學生應具備的七項核心技能之一,要求醫學畢業生必須達到批判性思維的6條基本標準,說明批判性思維是21世紀醫學生的重要素質之一[1]。國外許多醫學院校,本科教學中已納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和內容,而我國對“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影響醫學畢業生的素質。國內多所醫學院校正在進行新課程體系改革,在新課程計劃和內容中有效地融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內容,對于培養合格臨床醫生有重要現實意義。

1 批判性思維的概念

在知識經濟時代,批判性思維作為人類思維的核心組成部分,備受推崇,被認為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形式,更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與問題解決并稱為思維的兩大技能,已成為新世紀教育的基礎之一。GMER和2008年我國國家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2]兩份綱領性的文件都對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了要求。這是因為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要求醫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方式,而批判性思維滿足了這一要求;此外,醫生的診斷過程實際上就是批判性思維應用的過程,醫生能否恰當批判地運用、分析和判斷各種信息,對于得到合理結論非常重要。因此,培養臨床專業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維大致可理解為:為決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批判的目的并不是發現他人的錯誤,也不是毫無根據地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合理的質疑、辨析、推論、評估、反思[1-6]。對醫學生來說,只有具有獨立思考的態度與敢于質疑的勇氣,才能獲得知識的認知與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維有助于醫學生客觀地觀察現象、審視理論、分析觀點。

2 批判性思維在醫學生培養中的價值

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精神氣質。不僅能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能凸顯人文精神。其在醫學生培養中的意義如下。

2.1 有助于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個全面發展的醫學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標志。具有這種社會適應性極強的理想社會化人格醫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才能。當代大學生承載著家長的希望,社會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加之社會上種種難以抗拒的誘惑。許多醫學生面對壓力及誘惑時難以做出理智的選擇和理性的決定,以至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現出的獨立自主、充滿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醫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用批判的、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現實困惑,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

2.2 批判性思維是信息素養的組成部分

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創生和傳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與其信息素養密不可分,更是適應學習型社會“學會學習”及“終身學習”的必備素質。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的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就會迷失方向。時代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獲取、分析、判斷和傳播信息的能力。而培養批判性思維有助于醫學生選擇信息,解讀和評價信息,提高對良莠不齊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適應性信息時代的要求,獲取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2.3 適應醫學學科性質的思維

今天的生命科學已成為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學科系統,將眾多相互區分的分支學科密切聯系和組織在一起,充分調動了人類的各種認知和研究手段,創造了豐富多樣的實驗技術。生命科學的這一特點反映了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是人們從多角度用多種手段來認識生命現象的結果,也是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趨勢。生命科學復雜而深奧,充滿了未知,面臨的問題無窮無盡,不斷衍生出新的研究熱點。醫學生如果沒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膽的質疑精神,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就會陷入真偽難辨、進退維谷的境地,無法承擔未來的科學研究任務。

2.4 適應新醫學模式要求的思維

目前,醫學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新醫學模式不僅重視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體現了醫學的系統整體觀。臨床診療模式也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以患者為中心”轉化,這要求在臨床實踐中醫生要全面認識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體功能狀態,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醫學問題,綜合分析,充分反應,從而提高醫療效果。這種要求恰好體現了批判性思維要求思維主體考慮問題要兼顧整體,解釋事物應顧及環境的原則。因此,應用批判性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問題情景的本質,滿足了新醫學模式要求。

2.5 創新型醫學人才需要的思維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批判性思維是創新型醫學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是提出并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批判性思維作為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品質,是創新思維的基礎與核心[4]。GMER要求醫學生必須具有“批判性評價現有臨床經驗和技術的能力、不斷自我學習和評估的能力、求知創新意識及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醫學生才能開放而理性地對待一切事物,擺脫傳統思想禁錮,敢于創新,把握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引發新的或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創新思維,而對所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檢測,保證其效力則是批判性思維能的功能。

3 新課程改革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我國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與基礎課階段接受的信息總量、醫學科學科性質、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特點有關,也與中國民眾長期養成的尊崇權威和順從既成的社會心理以及與我國學術界對批判性思維學術研究的滯后和教育界對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缺乏訓練等有關[5]。

目前國內多個醫學院校正在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綜合改革,其總體設想是將醫學教學的多個模塊課程全面貫穿重組,以問題為基礎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學為主導、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組織教學主題,實行早期接觸臨床、加強床邊教學和行醫訓練等,建設全新的醫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研究證明,在課程改革中將人文與科學相融合,以課程為載體,以教學活動為主要手段,將批判性思維教育內容融合到課程知識中來是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行之有效的途徑[4]。課堂教學是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的主要方式,教學理念、教學氛圍、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均是影響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多個環節進行調整,加強醫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3.1 強化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新課程秉承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力圖最大限度地體現對學習主體的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醫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等方面趨于成熟,思維已趨理性。他們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富有激情,不輕信他人,能夠獨立思考問題,抽象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具備了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醫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個性受到關注。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發揮引導作用,促進醫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和創造性地學習。這種理念為在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可能。

3.2 加強教師的批判性思維培訓

教師是教學活動主導者,不僅要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人格素養,也應具有批判性的教學態度。已證明,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那么在同等條件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為了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應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首先教師能夠圍繞批判性思維設計和開展教學,注重培養醫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注重學生課堂反應的質量。其次,教師應努力創設一個新型的“教學文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記憶型教學文化”,這種文化環境下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去獨立分析和評價知識,阻礙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師應創設“思維性教學文化”,鼓勵學生大膽反思,提出問題,探查假設,尋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最后,教師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教育環境,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判斷,不盲從別人的觀點,給學生提供發展批判性思維的機會與空間。

3.3 積極采用PBL教學模式

PBL案例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有助于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討論、總結,共五個階段。學生組成各個學習小組,自學交流和討論及總結。PBL從兩個方面促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學組織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從追求學習的結果轉向注重學習的過程,從教師的“一言堂”轉向學生的“群論臺”。研究表明,就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而言,大班教學效果不如小班。學生在討論小組中,更容易與教師進行配合,展示自己的個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更容易發揮其主動性,予以個性化的引導。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學案例特點 PBL教學理念認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先問題,后內容”。多元解讀是醫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學實踐中,PBL案例也強調能夠多元解讀,譬如對一個臨床案例,通過觀察和分析每一癥狀、體征和檢驗結果,提出多種診斷可能和解決方案,摒棄“標準答案”,這有利于激發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和積極性,參與其中,分析問題,收集相關資料,探究問題的本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過相互交流,最終確定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劉軍等[8]證實,采用真實病例,使PBL教學從書本案例向臨床教學延伸,測定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證實真實病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貼近臨床實踐,激發興趣,并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3.4 改革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促進教學,激勵和教育學生。因此,教學評價重點應在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潛能、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評價過程應該尊重個體和個體差異,激發其主體精神,促進其反思和總結。教學評價應綜合評估每次討論時學生的表現,多角度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視對學生認識過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評價。堅決摒棄隨意定論學生觀點的對錯的做法,重點評價學生的解釋、分析、評估、判斷和自我調節能力,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4 小結

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醫學教育“質量工程”的內在要求,對醫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和專業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義。如在臨床醫學專業新課程體系改革中對教學不同環節進行改革,納入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相關內容,必將促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楊寧江.批判性思維與醫學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1):108-109.

[3] 孟秀紅,郝加虎,陶芳標,等.從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學書.批判性思維培樣的思考[J].教育學術期刊,2011,(2):13-15,43.

[5] 儲成仿.影響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相關因素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輝,孫建永.人體解剖學PBL教學模式的優化[J].解剖學研究,2011,33(3):236-237.

[7] 丁茹,高文武,劉亞偉,等.論醫學生臨床實習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2):238-240.

篇9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缺失,思維極缺邏輯性和求證性,忽視思維工具的運用,創造性思維更是無從談起。在閱讀中表現在對文本的觀點解讀單一,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舉步維艱。這源于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迷失和教學模式的僵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過于關注字詞句篇的知識性、技巧性,過于強調教材、教師的權威,忽略了學生對文本解讀、自主建構的可能性。

然而新課改浪潮下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形勢下,一些語文閱讀教學矯枉過正,結果滑向了 “僵化”的對立面――思維的“泛化”,導致批判性思維缺失,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樹立深思熟慮的思考態度,尤其是理智的懷疑和反思態度,它強調從實踐和具體分析中產生知識和能力,反對空洞、單調、抽象的思想和討論方式。有些教師把閱讀課上成是教師的演講課或是學生的“自由交談課”,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信口開河,無的放失,這種脫離文本主旨,游離文本語境的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就是對文本的誤讀,也是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它不僅嚴重偏離、曲解了文本原意和科學本質,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價值觀的偏離,從根本上扭曲了教學的方向和實質。這種現象,貌似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實則使批判性思維走入誤區,不利于學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在學習型社會,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必備素質。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與區分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新時代的適應性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主動質疑,學生形成了較強的問題意識,具備了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辯證剖析問題。

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和精神狀態以及綜合素質的體現,而語文教育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語文閱讀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其中包括學生的人格發展、心理變化和精神塑造。學會批判與創新的過程,也是每個人自我完善的過程或者說是自我超越的過程。批判性思維除了提問、討論、探究之外,還有追求知識、建構價值并進行評價的積極建構過程,最終從根本上鑄造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傾向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與理性精神。知識隨著時間流逝可能被遺忘,但思維品質的培養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同時又能積極作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教育的價值得以真正實現的理想途徑。

三、基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語文閱讀教學

1、遵循教學原則實施批判性思維訓練

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批判性思維訓練中應遵循三大原則,分別是:可控性原則、適度性原則和有效性原則。語文教師對整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課堂氣氛有一種熟練的掌握和控制,使思維的培育自始至終都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之下而進行。此外,不能把批判性思維等同于簡單的反彈琵琶或標新立異。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超越習慣性的認識模式,綜合運用語言知識和經驗,超越自我,鼓勵創新,敢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提高敏感的捕捉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也不只是局限于課堂學習上,而要把這種思維品質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問題處理上,這樣才發揮了這種思維品質的最大意義。

2、更新教學理念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以及在認知水平基礎上的不斷自我完善、學習和自我提高,在教學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教學,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就會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觀念轉變上,需糾正閱讀取向的偏失和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內容選擇上需選好切入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質疑、辨析、想象、比較等具體的方法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然而,無論哪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都不應該偏離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指導思想,只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承認,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尊重,學習動機才能被激發。

3、重塑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培養的教學目標

根據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等人對目標的分類法,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應該包括“認知、情感、技能”三個層面。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感悟和思考。指導學生不輕易地接受任何成見,養成把每一個結論都看作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的習慣。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指導學生知道讀什么,為什么讀,怎么讀,還要跳出閱讀材料之外對閱讀材料各方面,運用學生自己的眼光進行冷靜思考與鑒賞,發表獨立見解,尤其是帶有批判、創造性的建立自己的獨特感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實現“閱讀期待”,真正地提高閱讀素養,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進而批判地閱讀人生和社會,追求更加自由、獨立的思想境界。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具備了一定批判性思維能力后,對文本具備了批判鑒賞能力,就能在閱讀中做出正確評價,進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篇10

從現有資料角度上看,如何理解思維批判性的定義,還存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恩尼斯認為思維批判性是推理性的反省性思維,是一種技能或者說是能力"還有加利福尼亞認為思維批判性是一種-有目的性,對產生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證據和評價知識的標準等是否正確做出自我調節性判斷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過程;李普曼(Lipman.M)把思維批判性定義為技能性的、依賴于評價標準、自我糾正和對背景的敏感,是一種包含性格、感情、態度等方面的心理傾向"所有說法都是從某一方面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都存有不完整性"從以上敘述中可以看出,雖然都有片面性因素的思考,但是批判性思維的結構基本上統一了意見,即其包含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其在開發智力、鍛煉并提高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其絕不僅僅等同于智力或者說是單獨的思維能力"。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思維批判性缺少的原因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大一統是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排斥批判性思維習慣,受數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促使國人養成了墨守陳規、從眾心理,造就了為人謹慎、保守的性格特征"很多學生都認為別人不這么做,我也不這么做,這都是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嚴重影響了邏輯思維的發展,還有中國特有的亞文化影響,如槍打出頭鳥等等,這些都影響并束縛了思維批判性的形成和發展"千百年來,中國的家庭教育主要以聽話.,為主,在家庭強化教育之下,聽話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學校的教育更是以尊師重教為主,首先是尊師,如對教師講的知識或課本教材上的知識有懷疑,就被認為是對老師的不敬,藐視了教師的權威,家庭、學校兩方面都有可能會給予其不同程度的懲罰,只注重成績的傳統教育評價,嚴重導致了學生順從性格特征的出現,打壓了質疑思維及變通思維的產生,從而使批判性意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較為低下"許多學生自身的從眾心理、害羞心理使得他們不敢實行思維批判性"因為批評是一種對權威的挑戰,是一種冒險,當對某種已被認為是真理的觀點產生質疑時,肯定回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害羞心理的驅動,害怕自己錯誤而被恥笑,使得有很多學生及時有疑問、有不同見解,也不敢公開表達,甚至就想大家沒意見我也就沒有不同觀點,使之主動放棄"。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