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加拿大 職業培訓 職業教育 教學特點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參加了天津市教委組織的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赴加拿大的進修學習。經過這次出國進修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見識,拓寬了思維面,使我對西方國家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特點有了進一步了解,對中西方職業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體驗。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特殊技能的勞動者或企業短缺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技能和進修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加拿大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先進理念,為我們進行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指導和啟示。

二、加拿大職業培訓的教學特點

在加拿大以進行英語語言強化培訓和計算機專業職業培訓為主要內容,培訓課程教學方法特點突出。

1.英語語言培訓的教學特點

(1)教學形式新穎,采用圓桌分組的教學形式,教師隨時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易于師生互動,同時也便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合作,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教師利用啟發的形式讓學生盡量地多提出問題和個人見解,然后與學生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實用。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培訓內容,教學內容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參觀用語、基本對話交流等,信息量適度,易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英語的基本會話。

(3)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教師有獨到之處。教師利用做游戲方法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很容易掌握所學的知識;另外教師采用的教具簡單而實用,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參與度很高。例如,在英語語言培訓課程上,上午學習日常生活用語,下午就到有關的相關的地方去進行實踐學習。

(4)進行英語培訓的過程中沒有固定教材,每天學習一個知識模塊,教師會發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料,這些教學資料是教師精心為培訓專門設計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更新,最后用活頁夾加到一起,累加成冊形成英語培訓教材。

2.計算機職業培訓的教學特點

(1)課堂采用案例教學,教學實例接近生活和實際工作需要

案例教學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實踐,改變傳統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變成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加拿大學院的教師根據我們學員學習的特點進行案例教學,所采用教學案例很實用,接近我們的生活和實際工作,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素材。

(2)課堂作業采用大作業的項目形式

教師為了提高我們學習的創新能力,以大作業形式讓我們完成他們所提出基本訓練要求,學員做好大作業后,要在課堂上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和勇于探索的積極性。

(3)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為我們進行專業培訓的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很強的職業技能,例如,網絡安全教師,曾任教前公司的網絡管理部門經理,有極為豐富的網絡安全管理經驗,另外他所展示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打破了傳統的PowePoint課件模式,以三維動畫的形式講解網絡傳輸的原理,把講解枯燥的原理知識變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展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教師在HBI學院任教時,自己設計開發網站,做專業攝影師,另外他還是一位冰球教練,同時也是冰球隊的經紀管理人。數字技術教師是一位專業的音樂制作人,有豐富的數字音樂制作經驗。他們在講授課程的同時,也向我們傳授了豐富的職業經驗,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轉貼于

三、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

在進修期間,還對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進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職業教育主要是中學后的職業教育,其教育類型有:授予文憑和證書的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職)教育;非學歷的職業培訓和預備性訓練;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形式多樣: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專科、四年制本科(與大學聯辦)和一年制研究生專業證書班等。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是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參與意識,老師講課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學生自學和思考。老師有時會選擇一個project(項目),讓學生自學后提交書面報告或根據項目內容完成相關內容操作,這樣學生就會到圖書館查閱大量的文件和資料,提交書面報告;或者自己通過自學后完成項目操作任務提交操作成果,否則只能得到0分的成績。另外,在許多教學場合,教室與操作車間連在一起,學生在教室中自學,遇到實際問題可以隨時到操作車間進行練習,并有教師進行現場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拿大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商量對策、分頭準備,最后在班上宣講和表演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

加拿大職業教育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能。在安大略省賓頓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還推行一項名為Co-op的實踐教育項目,其教學實踐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Co-op,全稱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育項目。高中學生11年級或12年級(相當于我國的高二、高三年級),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完成學校部分的學習任務,并通過用人單位面試,學生進入公司工作,用人單位也非常歡迎這些學生到公司工作,在這段工作期間學生定期向學校匯報工作情況,負責這個項目的教師也要隨時跟蹤學生以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調整學生的工作、學習進度,工作一段時間后,學生要回到學校接著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循環直到高中畢業,學生不但熟練地掌握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很強的職業技能,豐富的職業經驗。為進一步地學習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文時.加拿大職業教育考察報告[J]. 青海交通科技,2006,(6).

篇2

摘要:社區化職業教育作為社區教育和職業教育共生發展的載體,在我國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以上海行健職業學院為例,從辦學路徑、辦學經驗、辦學模式三個方面闡釋職業教育社區化的實踐,分析其辦學理念與目標、辦學主體與功能、辦學管理與運行的三個方面特點。

關鍵詞 :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個案;特點

基金項目: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2014年社區教育重點項目“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項目編號:2014SQJY04)

作者簡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職業學院閘北區社區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學習指導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成人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辦學模式

當前學術界關于“辦學模式”的理解存在諸多分歧,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張春梅在碩士學位論文中,將辦學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活動是有規范化意義的,能使教育活動中各要素的配置最優化的一種結構體系或程式。可以從廣義上和狹義上理解辦學模式,前者著眼于國家和地區,后者聚焦于某所學校。并且,提出辦學模式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示范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征。[1]郭景揚教授認為,辦學模式的內涵是指學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教育管理實踐抽象概括而成的,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的,有效的富有個性特色的學校管理的藝術結構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學者由于研究立場、視角的差異,致使該概念存在理解差異,要徹底明辨該概念需要運用分析綜合的研究方法。

“辦學模式”從字面上可拆分為“辦學”和“模式”兩個詞語。“辦學”一詞在《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創設、興辦、管理學校,可知“辦學”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1)創辦過程,即從無到有的新建過程;(2)經辦過程,即從有到優的科學管理與良性運作的過程。辦學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綜合系統,包括經費籌措、師資選聘、考試招生、教學科研、后勤保障和就業指導等多方面內容。“模式”一詞在我國是由著名社會學家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蘇南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后提出了“蘇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溫州后,進一步明確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子。[2]趙慶典認為,“模式”一般應具備三個要素,即事物(或客體)的規范或標準、事物現象(包括思維現象)的抽象、人們可以學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饒坤羅認為,“模式”就其外延來講,就是指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或發展范式;就其內涵而言,應是理論化、標準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內在運作機制。[2]

依據上述分析,綜合各家觀點,可將“辦學模式”界定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以一定的辦學理念為指導思想,為實現預定的辦學目標,對在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供借鑒的規范化特色化的發展樣式。

(二)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社區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職業院校能夠以社會化開放化作為指導性的辦學理念,為實現民富區強的辦學目標,將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形態與運行機制進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規范化特色化的職業教育發展樣式。

二、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個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職業學院為例

(一)辦學路徑

一個學校的發展路徑就是一個學校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道路,這條路徑由一些關鍵事件連接。研究一個學校的發展路徑有助于從歷史中找出學校辦學的機制構成,把握學校未來發展方向。

1.初成階段。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前身是上海市閘北區業余大學,作為地區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務社區依靠社區,才能生存發展。為適應這種趨勢,學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區教育工作機構,當時稱為“區服務辦公室”,負責溝通協調,開展為社區服務工作,參與推進社區教育工作。2000年,學校轉型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但是,學院領導仍然清醒地認為,學院既是高等職業學校,又是所在地區的社區學院,不應該游離于社區的文化孤島,而應主動與社區架設橋梁,致力于社區問題的解決。

2.核心發展階段。學院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同時,附設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上海電視大學閘北分校。2002年,學院與閘北區社區緊密關聯起來,專門成立了為社區服務的部門——閘北區社區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學習指導中心(簡稱“兩中心”)。該部門作為學院下屬部門之一,服從學院和閘北區社區教育實驗工作辦公室的雙重領導,主要職責為:(1)承擔溝通學院內部與外部,為區提供社區教育指導與服務的職責,承擔社區教育理論研究,為閘北區提供政府決策咨詢;(2)承擔全區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3)指導服務閘北區社區學校內涵建設;(4)作為全區社區教育信息資源庫,即代表學院發揮社區教育龍頭作用,發揮社區教育研究站、指導站、信息站、服務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學院召開以“社區發展與高職教育”為題的學生專題研討會。“兩中心”在學院領導下,為社區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溝通、教育培訓和指導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發展階段。學院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注重輻射周邊服務社區,結合社區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國的社區教育服務方面表現突出。2008年,閘北區被評為全國首批社區教育示范區。可以說,學院在服務社區的理念及實踐上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學生積極參加特奧會、世博會志愿者,學院團委組織敬老愛老、學雷鋒活動,維護和促進區域發展。這一階段,學院實現了從單一的場地開放到辦班開課,從孤立服務到與社會公益機構、基層政府等合作的完美過度。2014年,學院在院內成立閘北區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旨在整合學院各系部優勢力量集中為區服務。學院在各個方面盡高職所有、為社區所需,學院服務社區,也從社區吸納一定數量的學生、教職員工,共同為學校的發展提供熟悉本土環境的資源,在發展社區的同時,也全面發展了學院。

(二)辦學經驗

1.開放資源為社區提供服務。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成立之后,并沒有把自己看成一個孤立于閘北區的職業教育學校,而是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認識到學院位于閘北區,是閘北社區的一部分。多年來,學院不只做好圍墻內的教學科研工作,還開放資源為社區居民服務。學院有一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練舞蹈用的舞蹈房,這個舞蹈房在學生不上課的時候,開放給居民學習舞蹈使用。學校還安排許多實驗室、機房,空閑的時候安排社區的小朋友們參觀學習,讓他們提前對做實驗有個初步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院充分調動高職師生資源,為社區居民開設鋼琴班、攝影攝像班,素質拓展班,吸引周邊居民參加學習,并與陽光之家、居委會聯動組織開展居民學習活動,開發了居民學習指南。這樣既增加了資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區居民學習,而且,密切了學校與社區的聯系,有利于提高學校知名度,為學校的未來發展開辟了平臺。

2.結合專業特色舉辦特色活動。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有學前教育、信息技術與機電工程、經濟管理、商務外語系、應用藝術系5個系20多個專業。在為社區服務中,各專業結合本專業特點,利用本專業人力、物力等資源,創造性地舉辦一系列活動,不僅服務了社區,也使學生得到了實踐訓練。2008年,在學院、系以及彭浦鎮等各級領導大力支持下,學前教育系慕心社與閘北區小海豚早教中心結成服務對子,協助該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員對0-3歲兒童及其家長開展早教活動。募心社成員在校內完成培訓后進入志愿者崗位。隨著小海豚服務基地的建立,學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務基地數已達多所。通過在普陀區悅苗寄養園和彭浦鎮陽光之家中開展的服務活動,學前教育系已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而參加社會服務,不僅為學前系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也為今后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2011年,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在閘北區大寧劇院隆重開幕。學院禮儀社的25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擔任此次活動的禮儀接待服務。其中11名同學參加了會所晚宴禮儀接待,另14名同學擔任主會場的貴賓引導、嘉賓入席引導等禮儀活動。這樣的禮儀服務活動,不僅為辦在社區的大型活動提供了幫助支持,也使職校的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3.從實際需求出發為社區服務。學院由“兩中心”牽頭,發揮社區學院在教育教學中的龍頭作用,組織社區學校、社區居民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取得積極效果。組織全區8街1鎮社區學校探索特色課程建設。在對閘北區人文風俗、居民學習需求等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圍繞“社區學校班級——社區居民學習團隊”互動模式的研討、座談會,指導社區學校建設社區教育特色課程,開發社區教育資源,提升社區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社區學校內涵建設,進而滿足居民豐富多元的終身學習需求。學院高職大學生通過社團、社會實踐從社區的實際需求從發,設計服務項目,為區域居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三)辦學模式

辦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以一定的辦學理念為指導思想,為實現預定的辦學目標,在對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供借鑒的規范化特色化的發展樣式。

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是一種社校聯合、整合資源、服務社區的辦學模式。上海行健職業學院作為一所區域高職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區化。主要表現在建在社區、脫胎于社區成人教育、服務社區、依靠社區、與社區環境融為一體。從學院的辦學路徑和辦學經驗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采取社區化辦學模式,從其結構形態上有“兩中心”這樣專門為社區服務的部門,在學院的課程設置、實踐活動中,緊密與社區相關聯。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相比,社會服務的職能更加突出,意義更為重要。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學院走社區化高職院校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各專業的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發揮高職院校在社會工作專業化方面的作用,為社區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務、居民基本學習服務、再就業實用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與創業指導等。

一直以來,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把高職教育與服務社區結合起來,把學生的理論培養與社區實踐鍛煉結合起來,把學院資源開發與社區資源利用結合起來,使社區化辦學模式在多方共贏的狀態下日趨完善。

三、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特點分析

(一)辦學理念與目標

1.社會化、開放化的辦學理念。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區域性、開放性特征,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應該秉承“立足社區、依靠社區、服務社區、發展社區”的理念,在生源選擇、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學校規模、就業指導等方面科學預見區域的發展需求,廣泛開展社會調研。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環與外界發生緊密的鏈接,應當樹立開放化的理念,破除獨立辦教育、封閉辦教育的境況,盡快使自身融入社會,與企業合作,依靠市場經濟規律辦教育。

2.民富區強的辦學目標。辦學目標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要求,是職業教育一切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目標應當倡導“民富區強”,這是由個體發展、社會進步和職業教育本質共同決定的。職業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職業性,遵循“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的原則。同時,職業教育作為區域性教育,應當承擔促進社區發展、致力社區建設的歷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養出的學員物質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專業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養。“區強”旨在通過職業教育與社會要素的融合、互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社區居民的職業素養,凸顯區域的經濟競爭力與文化優勢。

(二)辦學主體與功能

1.多元化的辦學主體。辦學主體多元化是職業教育市場化、社會化的必然要求,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強調社會系統中利益相關者對職業教育的支持與推動。職業教育的規范辦學與有效運行需要社會力量提供物質設施、資金經費、師資隊伍、法律制度、實習基地、教學場所等。因此,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和個人等都理所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職業教育作為一項區域性教育事業,應當鼓勵并引導多方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搭建合作平臺,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對話,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辦學模式多元化能夠使職業教育靈活全面地反映社會需求,同時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使職業教育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2.服務社區的辦學功能。社區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以服務社會為努力方向,通過促進學員的社會化來實現社會服務的辦學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推動社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輸送大批高素質勞動者,促進高新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2)維護社區政治環境穩定和諧。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學員的民主、法制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與政治參與意識,維護社會和諧局面。(3)促進社區文化繁榮昌盛。職業教育是踐行終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過職業教育傳承、傳播、創新科技文化、職業崗位文化、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來濡染學員,激勵社區文化持續地生成與更新。(4)實現社區民眾素質提升。社區化職業教育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滿足廣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職業素養。

(三)辦學管理與運行

1.民主協商的管理體制。多元化的辦學主體決定著必須實行民主協商的管理體制。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職業教育多頭領導、缺乏統籌的管理局面導致職業教育辦學效益過低、發展方向不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的開放性、社會性特征逐漸得到認可,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單位、社會組織、學校法人和個體等應該共同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合力。在具體的管理活動中應當遵循“平等對話、共同協商、合作共贏”的原則。高效的管理體制依賴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確立一定的規章制度來引導和保障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關系。

2.動態全面的運行機制。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是指職業教育內部組成要素及影響職業教育運作的外部諸要素相互影響的內在機理與外化的體制,它是職業教育持續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條件。[4]職業教育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運行機制主要有:(1)投入機制。在職業院校新建階段,需要解決資金、設施、場地、師資等要素的來源問題。(2)競爭機制。職業教育參與市場競爭,尋找差距,彌補不足,從而樹立品牌,獲得辦學效益。(3)約束機制。為保證職業教育科學規范地運作,職業院校應當制定規章制度,建立監督、檢查體系。(4)激勵機制。職業教育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需要政府給予地位認可、財政支持。除此之外,還應當有利益分配機制、保障機制等,而且,在具體運行中應當動態地遵循,不斷調整、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春梅.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模式研究:從對東豐縣辦學模式的調查中引起的幾點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2.

[2]饒坤羅.中外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6:1,2,2.

[3]趙慶典.關于高校辦學模式研究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5):4.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 行業英語 就業導向 技能訓練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等生產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他們承擔著生產一線的管理與技術指導工作,其素質高低與生產效率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各行各業對這些技術人員在語言領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水平不僅被作為衡量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更起到提升職業技術能力、增強職場競爭力的作用。在這種形勢下,英語教學的成敗與高職的聲譽緊密聯系在一起。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體系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高職形成自己特色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職行業英語的課程特點就是緊跟市場、緊貼學生實際、緊密圍繞行業和企業對外語技能要求, 強化就業導向和能力本位, “ 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 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 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 教育部高教司, 這種行業英語完全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色, 就是高職英語改革的必然趨勢。

但是,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傳統的課程設置,.授課方式單一

我國傳統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通常把教育課程劃分為文化基礎知識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三類,其主要特點之一是重視文化基礎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偏重知識的傳授和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學生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忽視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高職英語教學遵循的是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方針;提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近年來,高職教育改革成績斐然,但高職英語教學似與高職教育產生游離,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更談不上質量優勢。主要原因在于高職英語教學沒有建立起適合于高職特色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高職培養目標的要求,以至影響了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適用教材的短缺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使用的外語教材滿足不了教學需要。教材內容偏深偏難,或針對性不強,不適合高職學生使用。教材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學起來既無興趣又不實用;有的選用的是大學本科教材,導致投入大、收效差。我國有些高職教材內容雖然好,但由于學生沒有生活經歷,不容易產生共鳴,激起興趣。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外語語法學家、語言學家,而是具有一定的與外方人員溝通交流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教材的選擇和編寫應突出這一特色要求。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種重要類型,與本科教育有著不同的培養規格。它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故不能走本科壓縮型的道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必須服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教學中必須強調以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思想,《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也提出了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底子差的問題,甚至會出現“課堂麻木”現象(所謂“課堂麻木”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對課堂信息接收不良、反饋不暢、麻木不仁。該思的不思或少思,“該說的不說或少說”,該做的不做或少做,最后導致學習記憶不清,“理解不透”,不會靈活運用,“更缺少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非常有限,這使得很多進入高職高專的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不足。因此,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成為當前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

四、不能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突出高職外語教學特色這一宗旨

畢竟, “ 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 , 而不是拔尖的高科技人才。高職生在學習、工作中最為常見的外語需求就是看得懂、說得出、寫得了有關涉外的業務資料, 特別是能結合專業和崗位得體地進行日常會話和專業交流。

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與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有很大的差異。它與《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相一致, 秉承了“ 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 的教學目標, 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面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職業崗位群, 根據行業發展,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 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

大學英語應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 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提高文化素養, 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相比于高職英語, 大學英語教育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提高他們的“ 學術” 能力, 而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學以致用, 即學的內容要以應用為目的,具有實用性。

基于“實用”這個最終目標,并結合高職高專生的生源狀況,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措施來進行改善:

(一)建設精品教材。精品教材是構建新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近幾年出版的高職英語教材,課文變成了崗位情景對話。教師的教學方法也由單一的講解變成了情景教學,互動式教學。

(二)改革教學內容,建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

(三)創建以學習者英語職業技能發展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課堂

(四)改革考試評價手段,全面多樣考核學生。考試方式與考試內容改革側重職業技能的掌握和發展,根據不同時期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全面多樣考核學生。 全面多樣考核學生,并以獎勵為主,有效地促進學生內在潛力的發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

五、總結:

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學的課程特點,并通過對高職行業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一些措施來加以改善。

參考文獻:

[1]侯寧海.英語課堂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淺探[J].安徽焦距學院學報,1998,(1):93-96.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唐祥金.現代外語教學論——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374.

[4] 劉燕,安曉燦.理解“基本要求”實質,在高等專科英語教學中把握好方向[J].外語界,1997,(1).

篇4

關鍵詞:職業高中學生;心理特點;語文教學

職業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職業學校工作的十來年中,我發現職中學生不僅具有普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心理特征。他們在初中時期大部分成績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學生是個別教師“遺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這一批學生心理上除了具有普通中學生的特點外,大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這對于職校的教師來說,工作起來難度更大。教學與德育并重,雖然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早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的教學目標,但是理科教師相對于文科教師的優勢更弱,文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更為有利,而在文科中語文教師的任務更為明顯。2008年我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發表了《淺析職業高中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下面我就站在語文教師的角度,針對職高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與大家進行一個簡單的交流。

一、目標不明確,信心不足是這一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

職業中學中的大部分學生,在初中時期成績不是很理想,目標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初中畢業的提前競爭,他們考普通高中無望,心理有一種失落感,又由于社會不正確的輿論,認為職業中學沒有出息,從而進入職中又顯得無奈。因此上職高以后,在心理上無法擺脫自卑的陰影,自信心難以樹立起來。

針對這一情況,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義務為他們重塑信心,所以在接班后我不是急于開課,而是先上幾節作文課。題目是我要了解的一些內容,例如《自我介紹》《我這幾年的成敗》《上職中的打算》……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批閱這些作文,并做記錄,從中了解每一位學生。誰有遠大的目標、誰有什么特長、誰的作文寫得好、誰的字寫得好……

做到心中有數后,我要在班里逐一表揚。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重拾信心。做好這一步再開始上新課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群體的組合,容易形成“小幫派”現象

職業高中學生大多來自不同的學校,相同的命運,同樣的歸

宿,使他們在心理上得以溝通,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因此很容易形成一個個“小團體”,這種“小團體”可能是班級不安定的因素,但如果我們利用好了就是學生進步的催化劑。作為職高的教師一定要比其他學校的教師付出更多努力,所以通過細心的觀察,兩周后你就會發現誰和誰走得近,哪幾個總在一起。然后有針對性地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監督,揚長避短。從語文基礎知識到古文學習,從名篇欣賞到寫作技巧,在他們小團體內進行擇優選拔,然后在全班進行比較,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從而使他們能自覺學習。這種自然而然形成的“小團體”要比教師的分組好得多。

三、自我意識不夠健全

職業高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差,對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不能夠正確擺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找外界因素來為自己解脫,以便維持自我心理平衡。許多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評價。針對這一特點,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利用課文中提到的名人、課文的作者,甚至是課文中主人公性格中的優點進行全方位分析,然后讓學生進行比較發現自身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這種比較我們常常進行,最頻繁的時候每周都有,然后讓“小團體”內互相監督、互相學習,一段時間后讓班內同學指出其改進的效果。

四、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

職業高中學生剛剛從初中畢業,心理還不夠成熟,具有較強的虛榮心,表現的欲望較強。有的學生由于基礎不扎實,成績進步不很明顯,學習勁頭不足,心理的傾斜度較大。為了尋找心理平衡,他們經常會尋找機會表現自己,針對這一特點,在我的語文課上我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對能說會道的學生,我試著讓他們講課、演講,就班里的、學校的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有時他的見解不一定正確,在他表達后我再加以引導,但一定要給他表現的機會。對于不善言語的學生,我要給他其他表現的機會,字寫得好的,上黑板抄題;普通話好的,領讀課文;歌唱得好的,在同學們枯燥學習的間隙唱個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其實每個學生都是有所擅長的,但我們一定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專業技能;課程設置;教學評價

長期以來,語文課在職校的同一年級,不論什么專業,都使用同一種語文課本,教師基本上用類似普高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和職教要求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職業學校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以學生的專業需求為本、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因此,我認為現今中職語文教學應以專業技能特點為教學本位,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

一、以學生的專業技能為本位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所具有的雙重職能就是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要為學生學習的專業課服務。

1.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以專業為本

中職學校是以培養學生熟練的專業技能為第一位的,培養目標是實用型、應用型人才,其價值體現在“用”上,語文課的教學應能滿足專業理論課的教學需要,使語文知識真正成為連接專業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因此,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應“學做合一,知行合一”,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以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得以增強,體現出現代化和適應性。學生在系統地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必須要向自己專業技能領域延伸和滲透。比如,國際貿易專業應增設企業文書、公務文書等應用文的寫作訓練及口語交際的訓練內容;裝潢專業應增加書法訓練、詩詞鑒賞訓練的內容;物流管理專業需加入禮儀規范、接待、接聽電話、主持、司儀等內容;機電類、電子類專業、汽修專業,則要加強科技說明文的教學,并要結合學生的專業,讓他們分別寫作“如何操作機床”“怎樣修理電視機”“發動機的安裝”等復雜說明文。總之,課程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以滿足學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2.在教學評價機制上要體現以專業為本

對中職學校學生的評價要以職業為本,重專業能力,重專業知識的運用,反對死記硬背。再試想,如果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沒有一手好字,口語交際能力低下,不能寫基本的商務文書或寫出來的文書文句不通,難以明白,難道這不是語文教學的失敗嗎?所以,評價教學效果不能只看考試分數,而是要從閱讀分析、聽、說、讀、寫、專業運用能力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二、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本位

目前,職校學生語文基礎差,許多學生連最基本的字、詞都不會寫,書面表達低,語病連篇,缺乏審美意識、情感體驗,厭學情緒明顯。鑒于此,中職學校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本位和出發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教學目標的制訂要以職校生的實際為本

職校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制訂恰當的教學目標,把握好教學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難度過低,學生學習無壓力,容易滋生懶惰情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難度過高,學生又因無法接受和掌握而產生畏難心理,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因而,采用“跳一跳,夠得著”的方法,學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們教學難度的上限,以此激勵學生在“跳”中獲得提高。

2.突出過程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為本

傳統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卻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狀態。建立一種合理的考核制度,突出過程評價,既能體現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又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讓不同層次的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主體精神。

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

目前,中職生最缺少的就是興趣和自信,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個性潛能,讓他們發現自我,正視自我,善待自我,已是當今中職教育教學的重大課題。

1.課堂教學設計要以利于學生個性特點為本

中職學生雖說考試成績不一定好,但是,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現,中職同樣也能出人才。因此,在新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中,我們要充分體現既讓學生共同發展,又讓學生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發揮個性特長。簡單來說,我們要讓能“說”的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說”的機會;能“讀”的學生,展示他“讀”的風采;能“寫”的學生,讓他有馳騁文思的自由,讓他們的能力在反復的鍛煉中得到強化和提高。

2.教學評價要以體現個性差異為本

學生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獲取知識的方式與快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只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評價,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性格外向、學習積極性頗高的學生,可以給予“激勵制訂高目標”的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也給學生制訂了更高的技能目標,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升華。而針對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可采用“緩和評價法”這種評價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創業潛能。

篇6

黃晶晶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國家現代學徒制教育的形態與特征,并提出要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作者分別分析了“雙元制”、“合作教育”、“產學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四種模式指導下的現代學徒制教育。第一,“雙元制”模式指導下的現代學徒制教育。德國和奧地利實施的“雙元制”模式的現代學徒制教育,對發展職業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態是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培養人才,學徒在企業參加培訓的時間與在學校參加脫產學習的時間比例約為7∶3,學校與企業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職。特征是:1.突出企業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機制完善;3.普職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導下的現代學徒制教育。在英國,工學交替模式的現代學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國的“合作教育”繼承了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國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為典型、最為成功的一種教育模式。特征是:1.實施工讀交替的教學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項目教學的培養培訓計劃。第三,“產學合作”模式指導下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日本職業教育形成了“產學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內(職前)教育和校外(職后)教育的形式多樣、結構完整的職教體系,而“產學合作”模式的現代學徒制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各階段辦學實踐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導;2.有社會的廣泛參與;3.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立法。第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導下的現代學徒制教育。現代學徒制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深入發展。從合作的形式看,可分為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培養模式、項目驅動模式、頂崗實習模式等;按各方參與的程度可分為,政府推動型模式、學校主建型模式、企業主建型模式、校企聯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為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礎。特征是:1.政府主導性特征突出;2.學校主體性地位明顯;3.企業自覺性意識增強。

現代學徒制教育將企業培訓與學校教育融為一體,滿足了學生/學徒自身發展需要和企業對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為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現代學徒制教育探索與實踐的方向。

篇7

【關鍵詞】國企 新入職大學生 思想教育

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完善進行的前提,也是企業發展離不開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把企業做大、做強,那就要抓住競爭的核心。企業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而新入職的大學生又是企業人才的后備力量,能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但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國有企業新入職大學生的流失率越來越高,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新入職大學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更好的進行新入職大學生的培養,首先就要對新入職大學生思想狀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一、分析當前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進而把握其在選擇企業的心里狀態

一是由于近年的就業壓力大,很多大學生存在“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即在沒有找到理想單位的情況下,先找到一個落腳單位再說,然后在工作中再慢慢地尋找合適單位。二是人才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多種多樣,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自我的職業規劃認識不夠,盲目就業。三是擇業時易受家人、學校、朋友的影響。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新入職的大學生思想特點進行深刻的認識,便于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二、分析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便于采取具體的思想教育措施

大致說來,新入職的大學生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上進心強,工作生活有激情。 二是應變能力強,適應能力較強,敢于有獨特的見解。三是心高氣傲,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四是理論知識稍差,實踐動手能力較強。五是從學校到企業,可能出現不適應企業文化及企業一些嚴格的管理制度的情況。六是學習力強,較容易溝通,容易接受新事物七是涉世不深,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

了解新入職大學生思想特點以后,就可以“對癥下藥”了,但是這個“藥”不能是一劑“猛藥”。“藥”下得太猛不一定就是好藥,需要的是一整套,一系列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上崗之前的引導培訓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次培訓做得好與差直接關系著大學生下一步的工作激情。因此在上崗之前,要樹立新入職大學生正確工作觀念,讓他們充滿激情,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能馬上干出一番大事業,然而,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是很大的,這也就是可能出現的“現實沖擊”引導培訓最重要的目的就要將這種“現實沖擊”的矛盾降到最低,就應該包括提供有關企業的基本背景情況,介紹公司的文化理念,基本管理制度,再進行必要的溝通技巧演練,確實讓剛剛走出校園的學生有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在具體工作中進行逐步引導

年輕人最怕閑,工作不忙,沒事干便容易導致逆反情緒和消極情緒,我們公司一直提出來的“師傅帶徒弟”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有目的地讓他們一步一步熟悉工作,然后真正做到得心應手,也可以避免由于工作任務一時過重導致的壓力過重和不知所措,而且“具體”工作不僅僅是說有事可干,還應該包括有“責任”要擔,一個人只有身上有擔子,有責任才會更加仔細地去摸索,對于年輕人來說更會覺得是一種信任。

五、樹立員工歸屬感

員工歸屬感是指員工經過一段時期的工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對企業產生了認同感、公平感、安全感、價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這些感覺最終內化為員工的歸屬感。公司要通過座談會、舉辦各種活動、慰問等各種有效形式讓員工有種家的感覺。愿意將自我價值和公司的價值連接到一起,并充分地、自覺地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個體與企業的雙贏。

六、隨時注意工作過程中的思想動態

一般說來,剛入職的大學生首先都是安排在最基層的崗位輪換實習,基礎崗位很重要,但相對說起來創造性不大,固定的、相對簡單的操作較多,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實踐后,很多人會開始出現厭煩情緒,而且會在整個團體中蔓延,如果控制不及時,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員流失。

七、“三多”―多溝通、多鼓勵、多即時表揚

“溝通從心開始”,我們的溝通不僅僅應該有上下級之間的談心式溝通,也應該有朋友般的聊天。朋友之間才能更好地敞開心扉,進行吸納。另外,多鼓勵、及時滿足員工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

八、建立健全企業職工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建立不同的發展通道,并通過縱向上的職務晉升、橫向上的通道轉換和向核心崗位的水平移動,為員工提供多重職業發展通道,使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最大限度地同公司的發展保持一致。讓各類員工都能看到自己的晉升渠道。便于他們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發展空間,并為之努力奮斗。

篇8

論文摘要:當前,職業教育內涵發展迫切需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職業教育的特點是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的合適切入口。基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其教學方法呈現出了幾大發展趨勢:(1)以學生為中心;(2)以活動為中心;(3)整合性;(4)以團隊為基礎。而這些趨勢也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實踐要求。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發展趨勢;實踐要求

我國的職業教育歷程跌宕起伏,新世紀的大力推進使其在內涵發展的新生中昂首闊步。其中,課程與教學是內涵發展的兩翼。當下,工作過程本位的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行進中,但是,教學領域的革新之旅卻仍步履蹣跚。為了保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穩健有力,教學研究,尤其是教學方法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在明晰職業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指明其教學方法的幾大趨勢,希望能為職業教育教學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拋磚引玉。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構建的邏輯起點——職業教育的特點

研究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切入口是什么?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在普通教育及學術教育領域,教學方法的研究課題已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這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索有一個很好的借鑒啟示作用。但是,在實際的研究中常會出現借鑒過度,即生搬硬套的問題。為了規避這一問題,本文決定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在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教育、學術教育的特殊土壤中培育出其獨特的教學方法體系,勾畫出富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方法的前景藍圖。

職業教育存在的基礎是工作體系相對于學術體系的獨立存在。職業教育與工作世界的緊密聯系及其技術應用性賦予了職業教育不同于學術教育的獨有基因。職業教育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特點

首先,所學知識的性質具有特殊性。在職業教育中,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都很重要,前者尤為重要。這是由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所決定的,職業教育要培養的是能實際“做事”的人,而不是善于進行理論思維或設計與規劃的人才。

其次,知識和經驗在頭腦中的表征方式具有特殊性。職業性學習的三種表征方式是:(1)片段式的、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個人的、情境的或是情感的體驗,屬于個人知識;(2)概念性的或語義性的——指概念和原則以及他們的定義解釋,相當于命題性知識;(3)行動性的——指在以上兩種表征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做些什么,即程序性知識。基于此,我們可以說,職業性學習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個體的親身體驗,把一定的概念原理用行動表現出來。在職業教育中,這三種表征是相互聯系、共同服務于技能的獲得的,學習可以從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開始。一些學生喜歡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而另一些學生則更善于從實踐經驗中學習理論和概念。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更傾向于行動表征,他們的智力并不低于學術體系里的學生,只是普通教育沒能提供給他們把行動表征體同概念表征聯系起來的方法。所以,他們在職業教育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二)學習內容的選擇方式和組織方式的特點

職業教育選擇和組織學習內容的原理和方法與學術領域中的不同。學習內容的選擇除了要考慮學習者和知識體系外,更要滿足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當然,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也要考慮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兩者的滿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職業教育更講究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斷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工作世界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影響存在著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以德國為代表,堅持職業性原則——提倡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整體性分析。第二種,以英國為代表,課程內容的組織是以能力本位培訓框架內獨立分散的工作場所勝任力為根據的。最后,基于對嚴格行為主義或認知主義的不斷批評,出現了不同于前兩者的第三條道路。它的學習觀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這種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對選擇和組織學習內容的啟示是:(1)過程性——個體不斷建構自己的意義性知識,獲得漸進式發展;(2)社會性和情境性——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3)整體性——依賴于構成能力的整體觀念,利用職業中關鍵任務整合知識。這種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要求教學的靈活性、創新性和卓越性,同時教師要有高水平的專業化。

(三)學習場所的二元性特點

與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以教室、課堂為主要學習場所不同,職業教育牽涉到學校和工作場所或實訓基地的同時性學習,這種雙元性的安排類似于學徒制,但更強調結構化的工作經驗項目。在工作場所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提供了通過真實工作進行學習的機會,又稱為“真正的學習”。

這種二元性提出了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一是不同學習場所間學習遷移的問題。二是教學過程如何提供最好的互補性活動,以使職教學習者能夠反思和整合從不同場所和經驗中學到的知識。這強調了發展“學會學習”和有效利用非正式學習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職教教師也因此多了一個“聯結專家”的重要角色,要幫助學習者有效地聯結他們所經歷的多種學習形式。

(四)職業教育學習者的特點

與普通教育學習者相比,職教學習者有不同的特點。

首先,從社會學看,職業教育的學習者是一定社會的弱勢群體,如婦女、兒童、中高考失利等社會處境不利的人群。這就強烈要求一些支援,如針對有特殊需求學習者的讀寫、計算和咨詢服務等。所以,職教教學要做好充分的服務準備以應對學習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從心理學看,職業教育學習者的學習偏好不同于學術課程的學習者。正如我們所見,他們更傾向于活動性、經驗性和合作性的學習方式,視覺圖像學習優于口頭言語學習,同時,又更依賴于教師的用心指導。這些特點對職業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如何應對教室和工作場所的不同學習風格,如何處理教師與學習者學習風格不匹配的問題等。

至此,已初步論證了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的特殊之處,這就為進一步探索職業教育的教學法奠定了邏輯基礎。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發展的核心內容

為了使教學方法更好地突顯職業教育的特點,近年來,職業教育領域一直在努力運用心理學、系統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并形成了教學方法的以下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育教學趨向以學生為中心

身處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工作環境不斷變化、終身學習以及學習型社會的腳步一步步逼近,這些必然影響著人們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如今,好的教學不再僅僅是知識從教師到學生的有效傳遞,而更多地被理解為促進學生優質化學習的教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職業教育教學也正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更加追求自我導向學習——學生有權決定學什么、怎么學、在哪里學。教與學的責任逐漸被教師和學生所分擔。因此自我導向和學會學習的技巧需要被教授,教師需要給學生們提供能促進這些技能發展的教與學的體驗。簡言之,職業教育教學的焦點正從教師轉向學生,學習者正在從被動接受者變成整個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職業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表現在學生角色的轉變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中心,并且與學習促動者、學習情境和必要的學習資源相關聯。必須意識到,作為整個過程的中心,學生的知識、態度和自我導向學習的技能是整個學習過程得以發揮功能的關鍵。而教師作為關鍵的學習促動者,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技巧,幫助學生了解哪些資源是必要的、哪些資源是可獲得的、哪些是缺失的,還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學習的情境、認清情境中的支持因素和學習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新考慮并放棄珍視已久的傳統的實踐經驗,比如作為“舞臺的權威”以及其他一些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

(二)職業教育教學趨向以活動為中心

教育大師陶行知這樣看待教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所以,要想把學生教好就必須訴諸于“做”,堅持以活動為中心。在職業教育中,這種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原因有:首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是實際“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培養。其次,如前文所述,職業教育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以動覺型和互動型居多,他們的知識表征方式以行動表征為主。所以,他們會更傾向于以活動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教學的活動中心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解放學生的身體,使其成為教育經驗的有機參與者。這就需要克服身心二元論,促進身體活動與理解意義的精神活動的整合。同時,要教育學生有意義地、雅致地運用身體,調動各種感覺器官,與心智一起在嘗試與承受結果的聯結中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其次,活動類型多樣化并保持彼此間的持續互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很多類型,例如,問題—解決式、課題—研討式、游戲—參與式、社區—服務式、科學—實驗式、事件—調查式、技能—操作式、勞動—體驗式、任務—合作式等。但是教學的活動中心化并不是追求活動類型的多樣性,重要的是多樣的活動要彼此聯結互動,共同服務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職業能力的發展,提高活動的有效性。

(三)職業教育教學趨向整合性

職業教育致力于職業能力的培養。羅日葉在《整合教學法》中將能力界定為“對于個體而言,能力是為了解決某一情境族,以內化的方式調動一套整合了的支援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職業能力的培養要通過整合的方法來實現。尤其是當職業教育的學習兼顧學校和工作場所時,這種整合的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

那么,職業教育該如何實現教學的整合化呢?首先,教師要有“聯結”、“整合”的本領,幫助學生做好不同學習場所知識的合理遷移和整合,彼此補充。同時,教師隊伍要善于利用團體組織來整合教學智慧與教學資源。其次,為了整合學業的獲得,要積極開發支持工具(一套呈現給學生的物質因素)、“背景化”教與學的過程、構建具有整合功能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情境激活已有知識網絡、同化新的學習經驗、結構化學業的獲得。最后,可以借助項目統合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獲得項目成果的過程中提高能力。項目教學在職業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青睞,它在促進知識學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和產品制作的整合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四)職業教育教學傾向于采用以團隊為基礎的教與學的方法

在職業世界里,由于工作組織形式的變化,團隊的合作精神與能力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合作力的發展,而且,實踐證明,團隊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期許。

教與學方法團隊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有:首先,這意味著教師團體需對學習經驗持一個更加整體全面的視角,需要知道使這些學習經驗互相補充、彼此增價的方式。這些團體需要吸收一些不是教師但一起工作的人和可能提供豐富經驗的學習者加入。這些“他者”可能包括學校的后勤人員和工作場所的導師。這是一個趨向于多學科和跨組織的方式。其次,在學生中間,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尤其體現在項目教學中。項目教學以學生在項目小組中的自我組織和自主學習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項目小組是區別于常規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特殊的教學集體,小組內部每個成員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任務必須明確,小組成員要自我負責、共同協商、共同組織,不僅以團隊的形式出現,而且以團隊的文化來保障每個項目成員都能夠在項目活動中進行有效的學習,注重人際交往、團隊合作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關鍵能力。

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要求

教育體系中的任何因素從來都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發展離不開課程、教師、教學資源等各方面的配合與支撐,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對其他教育因子提出了相應的實踐要求。

(一)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載體。只有建立在課程改革基礎之上的教學改革才會是有力和有效的。因此,為了完成教學方法的突破,必須勇于突破基于學科邏輯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加快建設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具體表現為:課程體系的開發要以校企合作為基礎;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以工作任務為參照點;課程內容的組織要以項目為單位;課程類型的設置要堅持選修與必修、活動課程與核心課程等多元并舉的準則等等。

(二)教師能力的建設

教師在課改和教改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趨向性發展迫切要求更新教師的能力結構、擴充教師的能力領域、豐富教師的能力詞條。例如,要更加重視發展教師的社會聯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的能力、項目組織與管理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等等。總之,要順應教學方法的變革趨勢,開發多因素、多層次、多領域的教師能力模型。

(三)教學資源的建設

篇9

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在《決定》頒發10年之后,取得了長遠的進步,體育教學的專業化、職業化越來越強;職業院校對體育課程的設置安排越來越趨于合理、趨于完善,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職業院校體育教育教學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要用理性、冷靜的眼光看待在體育教學實踐環節存在的不足。

一、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教學理念區別

高職教育的教學方式是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意味著不需要或者說并不側重理論的體系化和深度化,它側重現實生活中能否以熟練的技能完成任務、解決障礙。它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各行各業。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方式是研究性教學,即通過對知識做系統性的剖析,對理論進行體系化的講解,幫助學生搭建起知識的網絡,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解決一系列“為什么”的問題。研究性教學落腳點在于學生最后要思考:“知識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我們為什么這樣思維,而不是那樣思維?”它訓練的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理性思維,一種將要素進行分割、還原、組裝的游戲。它關注思維的嚴謹性、思想的深度與厚度。這給職業教育中體育教學有什么啟示呢?在筆者看來,目前職業院校中體育教育教學的一些問題都和混淆了職業教育與本科通識教學相關。

二、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1)體育教學觀念模糊。中國的許多的職業院校都是在原有中專院校的基礎上,轉化升級進入高等學校行列。許多職業院校因為歷史的原因,在教育教學環節依然沿用中專的模式,尤其在體育教學上,存在把體育教學作為輔、依附性的學科的教學思想理念,認為體育教學不具有與專業教學平等的地位,把體育課理解為隨便上上就可以的課程。體育教師在一些職業院校地位不如專業課教師,有些院校對體育教師職稱評定、薪資待遇進行差別化對待。這種對體育教學的漠視化情形依然蔓延在部分職業院校中。同時,職業院校對體育教學的理解存有偏差,認為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與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應該一致,職業教育在實踐性教學上具有自身教學的特點和規律,但是對于體育教學而言,參照的卻是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其實,職業教育的體育教學本身有特有的教學規律和特點,體育教學在職業教學的背景下也應該參照職業教學的特點進行教學安排。但是,在職業院校的教學環節中,因為觀念的模糊、觀念的落后,體育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存在兩極游走:一極是中專似的表面化、泛化教學;一極是大學本科似的通識性教學,體育教學未能找到自身的立足點。

(2)體育教學基礎設施落后。

前文已述,相當大一部分職業院校是在原有中專的模式下升級而來,院校本身在教學資源、教學基礎設施的配備上與本科院校存有差距,一些職業院校在進行體育授課時,缺乏教學的場地空間、缺乏進行特色化、系統化教學的體育器材;院校本身在體育設施的配備、采購、維護、保養上投入不夠,有的院校甚至未建立完整的體育設施臺賬記錄,體育教學工具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的局面。

(3)缺乏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很少有教學監督環節的涉入,因為教學在戶外進行,院校很少對體育教學進行監督,很少對體育教學的質量做科學的評估,導致在進行體育教學環節時,部分體育教師授課松懈、散漫,沒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授課,沒有對每一次的授課進行有針對、有系統、有目的的設計,授課方式簡單、枯燥;授課態度欠缺嚴謹。由于缺乏嚴格的體育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很難對體育教師的授課進行評價,很難對教學的每一環節進行動態的監控,體育教育質量不容樂觀,體育教學流于形式,流于過場。

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操作性對策

(1)提高職業教學中體育教學特點的認識。職業教育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職業教育是依托實踐環節進行教學,“工作系統化”概念指出,職業教育應該依托工作情景進行教學,應該把實踐教學深深地嵌進將來學生的可能面臨的工作場景中,讓學生模擬工作情景、熟悉工作情景、掌握工作情景,與市場對接,與現實工作對接。對于體育教學而言,應該將教學圍繞工作情景進行。比如一所土建施工類的職業院校,在進行體育課程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將來可能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作業,需要面臨高空、噪音、粉塵等作業環境。因此,體育教學要對學生進行體能、耐力的強度訓練,讓學生的身體熟悉建筑施工的空間,有所準備,可以在模擬的施工現場,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進行攀爬、穿越、奔跑、跨越障礙物等訓練。

(2)改善體育教學環境。職業院校本身要認識到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認識到職業教育中體育教學具有的特殊意義,為體育教學提供扎實、完善的教學環境。結合本校實際、本校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購置體育器械,對體育器械實行嚴格的臺賬管理登記制度,聘用專門人員對體育器械進行保管、維護。同時,要為體育教學提供合理、適度的教學空間,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場所不僅僅是在操場、田徑場,應該把體育教學融入進日常化的工作情景中,在學生模擬的工作環境中教學,在工作場景中設計體育教學,在工作環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身體的耐力、強度、靈活性、協調性等訓練。另外,體育教師團隊應該有正常的辦公區域和空間,有進行網絡作業、網絡教學的設施工具,讓體育教師拓寬授課方式、授課渠道,為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而不懈努力。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融合模式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課程的設置存在著直接的聯系。但在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教學中,專業與課程之間的融合過程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教學中,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更加偏向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的用人需求。而普通課程則注重的是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傾向于對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社會,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在職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相結合,在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專業知識,進而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為學生的工作奠定基礎。

1.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學現狀

在當前社會背景之下,職業教育院校也在逐漸的對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其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對學生綜合性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課程的設置中,課程與專業的關聯性不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專業與課程的融合比較忽視[1]。職業教育院校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養,所以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將企業的用人需求滲透于平時的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的發生改變。在職業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的改革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專業和課程的改革創新,更要將專業與課程相融合,進而建設出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性的教育,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得學生能夠盡快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而為學生的工作奠定基礎。在職業教育的教學中,專業課程的教學注重對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而對于英語、數學等普通課程的教學方法還偏向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比較被動,學習的興趣不高,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不扎實,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職業教育院校的專業與課程的融合,對于學生的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科與行業之間的界線也在逐漸的消失,這也就使得復合型的人才更加的受到企業的歡迎。目前,信息技術產物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體力勞動者。根據用人市場的這一發展變化,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適時的進行改變,以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來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性教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職業教育的專業與課程的融合措施分析

2.1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整合,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的融合

在職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與課程的融合,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入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進而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2]。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首先就要求普通課程的教師與專業課程的教師及時的進行溝通,讓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專業有所了解,進而使得文化課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在英語單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對學生展開教育。比如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教師就可以多為學生講解一些與計算機有關的單詞,使得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2.2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的融合

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體系構建應該從思想道德課程的設置、文化課程的設置和專業課程的設置等方面入手[3]。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于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禮儀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了解職場的規則,為學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而文化課的教育則主要是指普通的數學、英語教學等。在現階段的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于教學課程的整合,將思想道德課程的設置、文化課程的設置和專業課程的設置相結合,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教育。將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使得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文化課教育的同時,滲透對學生專業的教育,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4]。另外,在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與課程融合的過程中,應該要時刻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在完整的教學體系下,任何一個科目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專業與課程的契合點,以該契合點作為課程教學的入口,進而使得專業與課程的快速融合,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而使得學生能夠盡快的適應工作的環境,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2.3樹立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觀念,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的融合

在職業院校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與課程的融合,教師應該建立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念[5]。人本理念的教育觀念更加關注學生的生存與發展,并注重保持職業教育的專業性和教育性。教師在教學中樹立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來對課程教學進行規范,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的融合,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教育。在人本主義的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的是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使得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在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滲透人本理論,進而能夠對專業課程的理性風險進行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