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研究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23:1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技術研究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技術研究論文

篇1

我國自解放以來一直用“科技”一詞來涵蓋科學與技術兩個方面,包括在國務院下屬部門中專管科學與技術的“科技部”以及許多單位中的“科技處”等等。毫無疑問,自然科學與技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也必須指出科學與技術雖然關系密切卻又區別明顯,在許多問題上還真不能混為一談。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使用“科技”一詞把科學和技術合二為一,也許是我國的創造。鄒承魯在1999年應《Science》編輯部邀請而寫的“ScienceinChina”一文中,談到了我國當前有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的傾向,而“科技”一詞就是混同科學與技術所創造的專用術語。李醒民同志在“科學無”一文中(見《科學時報》2002年7月19日B3版)提到,這個詞是有“中國特色”的。我們同意李醒民同志的意見,在我們多年國際科學活動中,也許除前蘇聯外,還很少見過別的國家有類似的提法。

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

科學僅指自然科學。科學和技術同樣以自然界為對象,但嚴格的說,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包括認識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質,揭示主宰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學認識的對象。不僅要認識其宏觀和外觀,還要認識其內部各個層次上的精細結構,運動特點及運動規律。而技術側重將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去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適應人類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高標準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比科學的歷史久遠得多,某些技術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脫離科學自主發展。但是時至今日,技術上的進步,總體來說基于科學的發展,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不僅都將在一定時間內導致影響人類生活的新技術的出現,還必定極大地豐富我們進一步認識自然的技術手段;新技術的發展又促使我們認識自然的實驗手段不斷增加、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在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中,原子核結構和DNA結構的闡明無疑都是名列前茅的。19世紀末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表明元素是可變的。20世紀初,用重粒子轟擊破碎原子核弄清了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這些方面的突破,影響了整個物理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生物學不僅研究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體,還要研究生命活動的各種表現形式,構成生物體的所有物質,以及這些物質在生命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構成生物體的物質,最重要的是蛋白質和核酸。生命活動主要由蛋白質承擔,而生物體的遺傳則以核酸為基礎,或者說遺傳信息的世代相傳是依靠DNA分子的自我復制。1953年DNA分子雙股螺旋結構的發現和闡明從根本上說明了這個問題。由于構成DNA分子的四種核苷酸之間有嚴格的兩兩配對關系,根據雙股螺旋DNA分子的一個單股為模板合成另一個單股必然形成另一個和原來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的雙股DNA分子,生物體的遺傳就是這樣實現的。這一發現改變了整個生物學的面貌,使生物學進入了嶄新的分子生物學時代。

無論是原子核結構還是DNA分子的雙股螺旋結構的闡明,都是科學家研究自然所得到的重大認識,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而且在一段歷史時間內,并沒有與技術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這兩件在科學發展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突破作用的發現,很快激發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正因為對于原子內部結構有了深入的科學認識,才有可能利用原子核分裂所釋放的巨大能量為人類活動服務,發展成為今天的核能工業。而根據對DNA作為遺傳物質基礎的認識,在農牧業上培育和改良物種,在醫學上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大量疑難疾病,在工業上建立全新的基因工程產業。以上這些在技術上的發展,已經對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實際上我們今天所享用的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所有重要技術成果,幾乎無一例外,全部都來源于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如果把技術分為實驗技術和生產技術兩個方面,上面說的是科學發展對生產技術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實驗技術對科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沒有加速器的技術,就不能進行許多重要核物理研究的實驗。沒有X-射線衍射技術,就無法測得DNA的雙股螺旋結構。這兩項屬于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突破,就無法實現。如果我們縱觀一個世紀以來的諾貝爾獎的歷史就可以看到,以實驗技術上的成果而得獎的,特別是在物理獎和化學獎方面,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包括2002年得獎的在質譜和核磁共振方面的貢獻。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差異

雖然科學和技術如此密切相關,但二者畢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質的差異。科學以認識自然、探索未知為目的。雖然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但是卻有它的不可預見性。具體的發展途徑,哪一項突破在什么時間在哪個實驗室出現,一般來說是不可預見的。科學發展史上的許多重大突破,以百年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例,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獲獎者從本人的興趣出發而進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發現,是原先完全沒有預料的事情。而按照預定的計劃,組織安排而最終獲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極少數。好像還沒有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通過有目的的預先組織,精心安排、刻意培養而產生的。而技術是以對自然界的認識為根據,利用得到的認識來改造自然為人類服務。由于它有了科學的根據,就可以樹立目標,因此總體來說是可預見的,也是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和現實的可能,包括人力、資金和技術條件進行規劃的。

建國初期所進行的“科學規劃”(實際上是否應該說是“技術規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原子彈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導體工業建立起來了。但是這些技術成就,畢竟都是國際上已經實現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規劃的,可以指日實現的。然而當時在科學方面的學科規劃呢,由于不像技術方面那樣有硬指標可供檢查,就有些說不清楚了。當然我國的科學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國際上的科學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與建國初期相比,我們現在和國際上科學先進國家的差距是縮小了,還是擴大了,這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這一事實至少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科學是難以進行規劃的。20世紀50年代的學科規劃只不過是規劃了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工作。回想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現實,有許多重要發展是當時沒有預見到的,例如這幾十年來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分支學科。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新發展而完全按照當時的學科規劃進行工作,我們就會蒙受很大的損失,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1978年DNA雙螺旋結構建立25周年之際,英國《自然》雜志記者采訪克里克教授,要他預測到20世紀末生物學可能取得的成就。克里克回答說科學發展是不可預測的,過去的預言家大多是以失敗而告終。他只是說,“我們現在見到的生物學問題,到20世紀末都可以解決,但是那時又會有新的問題出現。”現在看來他的預言也沒有完全實現,例如癌癥問題,當時在美國還是屬于有一定程度組織安排并限期解決的問題,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敗的預言家。

技術上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也完全是可以規劃的。特別是國際上已經實現的技術,我們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安排一定的力量,經過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學規劃中有關技術部分,都屬于這種情況。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議下制定的發展高技術規劃,也屬于同樣性質,在總體上也同樣順利實現了。但是要實現國際上還從未實現過的技術,特別是那些包含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的技術,就很難預見何時可以實現了,例如核聚變能量利用問題。雖然時見全世界媒體的炒作,迄今也無法斷言何時可以實現。

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難以預見,因此也難以規劃。我們可以做的也無非是和半個世紀以前一樣,勾劃出各個學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說,科學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我們現在看見的主攻方向是根據當前的科學發展態勢所認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個科學發生變化,重要方向也會隨之變化。如果我們硬性規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機會。我們認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須隨時修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試想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還沒有提上日程時,我們如果在當時制定規劃,在生物學領域內我們能夠預見到蛋白質組學,能夠預見到生物信息學嗎?

以認識自然為目標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由于探索性強,結果一般難以事先預見,原創性強的技術研究也是如此。因此除可以明確總體研究方向外,常常難以事先設定具體的研究目標,難以事先規定進度,或強求完成的日期。毋庸置疑,自然科學史中眾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結果。從物理學上牛頓力學的建立,電的發現和電學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學上門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學上細胞的發現,孟得爾遺傳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結果,這些都已經在實際應用中產生了眾所周知的巨大影響。類似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在20世紀內所有諾貝爾獎獲獎人中絕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礎研究領域中的自由探索而獲獎的。20世紀一百項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導體和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曾分別獲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諾貝爾獎,這些也都是少數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結果。而它們在實際應用上的巨大影響已經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近年來獲諾貝爾獎的基礎研究成果,如超導現象和新高溫超導體的發現,膽固醇代謝調節,癌基因的發現等,仍然是少數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結果,這些發現必將對21世紀人類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與技術的不可預見性

我們不是完全否定規劃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學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創新的技術都有相當程度的不可預見性。我們在制定規劃時務必充分認識這一特征,規劃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須同時鼓勵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學上設立,并且在規劃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勢發展時可以隨時修訂。

當前在我國科學界流行的追趕國際科學發展熱點,體現在對設定項目的高強度支持,這對我國科學努力追蹤和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是重要的。但同時也必須看到,設定熱點項目的多數已經是全世界科學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項目年數已在萬篇以上,超過我國全年發表全部SCI論文總數,要在這些國際上已經充分開放的領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當然這決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進入熱點領域,熱點領域的研究往往對科學發展有重要作用,進入熱點領域,在熱點領域內進行工作以積蓄力量,對發展我國科學還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強調在熱點領域內取得突破的艱巨性可能更大一些。我還想強調的是我們必須看到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因此既要重視熱點領域,又要鼓勵在那些目前雖還不是熱點卻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基礎研究領域中去進行自由探索,對自由探索中已經取得有意義進展的項目,不僅不能予以限制,還要給以鼓勵和支持。二者的關鍵都在于有自己創新的學術思想,這樣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創新和取得重大突破。沒有自己原創性的學術思想,不僅進行自由探索寸步難行,進入熱點領域也只能永遠模仿或重復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過為前人成果錦上添花而已。

科學和原創性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波浪式前進的。在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之后,會出現一件重大突破性貢獻而給有關領域帶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引起大量在有關領域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并涌入這一領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形成科學中的熱點,這在國際上也是常有的事。當然我們應該看到,一些熱點領域對于科學長遠發展有其內在的重要性。因此,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而言,從全面布局考慮,安排適當力量去追蹤熱點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又必須認識到,在一件突破性貢獻發表之后,一些較為重要的后繼性工作,往往已經在同一研究集體,或有密切關系的研究集體中醞釀已久或者已經在積極進行,并且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內就會陸續發表。外來者,即使急起緊跟,也已經落后了一個位相,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拾取一些殘羹剩飯而已。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突破性進展常常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大量工作積累的結果。不用說佩魯茲和肯特魯關于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的工作是經過長期努力才開花結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關于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實際上如果沒有劍橋關于X-射線衍射研究幾十年的積累和威爾金森等人長期關于DNA衍射數據的收集,這一突破也不可能從天而降。

篇2

關鍵詞:多媒體、物理教學.應用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部從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如何使我們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我們的課堂教育模式,改革我們的教學過程,改革我們的育人模式,推動教育現代化。

微機系統能將數字、圖片等直觀地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受的形象,以此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特別是屏幕上出現的彩色畫面,能把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向,從而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識活動中去。從而產生無限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從現代教學改革的角度看,能促進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平等”,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者和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實驗課堂無法演示的宏觀的、微觀的,極快的、極慢的物理過程,突破時間及空間的束縛。進行逼真的模擬,靈活地放大或縮小場景,將這些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于學生面前,起到化無形于有形,化抽象為形象,轉換思維模式,降低思維難度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加強,理解透徹,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提倡主體性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國際上教育改革的趨勢。主體性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活動的過程。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從教學內容、策略、方法、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這種方式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在這種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按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也可以選擇不同教學模式(如個別教學模式或協商討論模式)來學習,這種交互方式對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掌握信息處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轉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應用多媒體課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認知作用,較好地實現了上述要求。

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學習效果和培養能力

實驗心理學家蘇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就是說,如果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通過這樣多種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另一個是關于知識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讓學生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課堂信息量加大,學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氣氛、交互討論中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效果相當明顯。

同時,應用計算機與網絡的功能創設引入概念的情境、創設推導規律的情境、創設提出能夠逐步深入的問題情景、創設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外化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所設置的物理問題情景中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在生——生、師——生的討論與協商中充分地展現相關的物理情景,并經過比較與鑒別、分析與判斷、改造已有的物理圖景或建立新的物理情景,從而完成地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它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行探索和研究,特別是對學生實現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想訓練的理想工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是輔助課堂教學,幫助教師完成“創設情景、激發動機、提出問題、建立圖景、引導討論、畫龍點睛”的極好工具,按照“以能力立意為主”進行教學的基本思想,多媒體課件不僅僅有利于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創設情境進行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應用課件創設物理情景、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實驗室中大量產生高能粒子的實驗設備,高中物理課本是以文字和插圖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因為是靜態的,比較抽象、枯燥,不易被學生接受。利用幾何畫板或flash制作成課件,創設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周期性變化的電場變化情況與粒子運動之間的時間對應關系,教師只提出為什么要有這種對應關系,就丟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轉與義變電場“同步”的概念。這種觀念的建議和理解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物理情景認真反復地觀察,主動思考來實現的,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一種直覺。

2、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物理過程,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課件的制作,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生動的實際情景,可以把復雜的物理過程(多種因素均在變化)暴露無遺,讓學生通過觀察、聯想和想象去理解動態的物理過程,形象地建立起相應的過程圖景,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所學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上建構;另一方面又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產生靈感和頓悟。

如豎直彈簧振子在振動過程中不僅運動學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發生變化,動力學量(振子所受合外力、彈簧彈力、振子所受支持力等)也發生變化,同時還伴隨著振子動能以及彈性勢能的變化,復雜的變化過程學生不知從何入手,利用幾何畫板設計成課件,這些量就會直接反映出來,并找出警戒線同自由長度位置重合時,木塊所受支持力為零。這處情境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并理解此時木塊處于脫離與不脫離木塊的臨界狀態。

3、應用多媒體課件分析圖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交流電的產生”一節教學中,交流電三要素(最大值、頻率、初相)若用動畫去設計,可以事先提出問題:當線圈匝數、磁感應強度、矩形線圈的面積、轉動頻率發生變化時,最大值會如何變化呢?學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結論后,教師開始演示,驗證,并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正弦圖象如何變化?這種形象的圖形激發學生興趣,并應用所學過的知識及已有的圖景進行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并用數學公式和邏輯語言將其表現出來。

4、創設動態、變化的圖象,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的,事物的變化分為量變與質變,其中質變是突變,而量變就有一個過程,并且事物在量變的過程中質并不變。因此尋找變化中保持不變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質的重要方法。

如講解“共點力平衡”問題時,可創設三個情景:1:夾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轉動的木板之間的小球,當木板轉動時,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壓力的變化。2:光滑斜面向左緩慢移動過程中,懸掛在豎直繩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細繩拉力的變化。3:細繩一端拴著一個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細繩的拉力將如何變化。學生在分析、判斷得到結論后,不僅得到了三個共點力動態平衡的圖解法,以及使用條件,更重要的是發現了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動態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變,而且一個分力的方向不變: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變而物體受力三角形與結構三角形相似,且對應邊之比保持不變。這正是物理變化中的幾何關系的不變性。

變化中不變以及在變化中求不變的思想是辯證思維在物理學中的重要體現,也是物理學的靈魂,貫穿于物理學始終,應用幾何畫板或其他教學軟件,展現動態圖景,幫助學生在探索本質、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變化中求不變的意識,引導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哲學上的思考,從而培養他們“全面、本質看問題”的基本素質。

三、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切實解決課時矛盾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交互式網絡等方式,可使教學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知識面更廣。學生們在這些動感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教學進度的加快,為學生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時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很多內容是很難通過說就能解決問題的,如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以及各個行星如太陽的運動情況,直線運動和受力分析等,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便是講一節課,學生也難以理解,反而只會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畏懼感。這些知識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大家看到模擬的直觀的情況,這不僅可以將內容講得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大大加快教學進度,從而節約大量時間。對于少數學生不能及時弄懂的內容可以反復播放,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

多媒體課件教學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在多媒體課室的教學中,隨時可講解理論知識、演示實驗步驟、指導學生學習或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學生在多媒體課室中,既能學習到“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又掌握了實踐操作技能,做到省時、高效,課時矛盾迎刃而解。

篇3

關鍵詞:運動過程數學現象抽象具體興趣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必然會引起社會很多方面的深刻變化,對教育的各個方面也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如何迎接這個挑戰,用信息技術改進我們的教育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任務,開展多媒體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多方面的探索,我們感到應用“幾何畫板”與數學學科進行整合,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幾何畫板”是教育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研究中心向全國中小學數學、物理教師推薦的優秀教學軟件,能在動態變化中保持給定的幾何關系,學習、掌握這個軟件比較容易,用它制作課件比較簡單,既有利于教師制作,也有利于學生進行數學實踐與探索,拓寬了創造性學習的渠道。

一、有目的地使用“幾何畫板”,解決數學教學中的難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經過無數教師的努力,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有很好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經驗在信息時代也可能不會被替代,甚至發揚光大。多媒體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則應當有目的和更有效的解決傳統教學中,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好的一些問題。

1.表現空間圖形的不同觀察角度

“幾何畫板”能制作出由操作者控制視角的各種立體幾何圖形,使學生能從任何方向來觀察它們及這些幾何體上的線段與截面,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再調用這些課件,學生都能看到這些可動態變化的幾何體,不僅看得比較清晰,而且能多角度進行觀察,彌補了實物觀察時的不足之處,又能在實物與圖形之間建立了一個中間環節,更有利于對空間圖形的想象,這對逐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極好的教具與學具。

2.表現兩個變量之間形象的函數關系

例如:“已知矩形ABCD,AB=4厘米,BC=3厘米,點P為折線BCD上任意一點,設AP與矩形ABCD所圍成的三角形面積是S平方厘米,從點A沿矩形周界且經過點B(或再經過點C),到P的距離是x厘米,試用解析式將S表示成x的函數。”我們能用“幾何畫板”畫出AP與矩形ABCD所圍成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積會隨著P點在矩形周界上運動而變化,在“幾何畫板”中還能度量出P點的運動距離x與三角形面積S,這些度量值會隨著P點的運動而改變,還能顯示出S與x函數圖象。使“運動”進入數學能生動地表現出來。

3.表現幾何圖形性質的普遍意義

幾何性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但我們只能從個別、具體的例子入手學習。應用“幾何畫板”制作課件,較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幾何畫板”制作的課件能讓每個具體的圖形運動起來,而且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能保持給定的幾何關系。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條中線交于一點。”這個性質時,我們在一個三角形中作出兩條中線之后,再作第三條中線正好經過這兩條中線的交點。為了說明這個性質的普遍意義,可再制作一個“動畫”按鈕,或拖動三角形的頂點,使三角形運動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這三條中線始終交于一點。這樣學生對任何一個三角形都具有這個性質,有很深的印象。

4.表現的事物抽象性,和抽象理論的具體性

廣泛的應用性與高度的抽象性是數學的特點,也是學生產生興趣與學習的難點所在,解決好數學的抽象性問題,是幫助學生克服難點,提高興趣的關鍵。在小學“圖形的認識”這節課中,用“幾何畫板”制作的課件,向學生展示的紅領巾、手帕等實物,可以移去紅色、花紋、布料等非研究對象,從中抽象出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果講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那么高年級學生主要是用具體的形象來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理論,例如:人們在幾何教學中常講“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但同學不一定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于是我們制作一個課件,來演示一個點運動后變成一條線段,一條線段運動后轉化成一個矩形,一個矩形運動轉化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使學生對抽象的事物有個感性的認識作為理論的基礎。

5.表現各種數學現象的運動過程

物體的運動過程用語言與文字很難表達清楚,但用圖形能達到一種新的意境。例如:橢圓是用軌跡來定義的,而軌跡是用運動來表現的,我們用“幾何畫板”制作了到兩個定點距離之和為定值的一個動點,并度量出這個動點到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再計算出這兩個距離之和,在這個課件中學生能清晰看到動點的運動軌跡,對橢圓軌跡留下鮮明的印象。

二、在學生中開展學習“幾何畫板”活動,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及實踐與創新的能力

1.“幾何畫板”是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的重要工具

現在的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計算、演澤等具有根本意義的嚴格推理的能力,還培養學生預感試驗,嘗試歸納、“假設——檢驗”、簡化然后復雜化,尋找相似性等非形式推理或似真推理的能力。只有這樣,數學課程的創造性氣質才算提高。實驗方法在數學科學中的作用愈來愈被重視,除了直接觀察、假想試驗,統計抽樣和計算機迭代、數字仿真等方法也日益被采用,成為發現、創造的重要杠桿。而“幾何畫板”的使用,使學生進行數學實驗多了一件有用的工具,使得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進行數學實驗成為可能。這種數學實驗,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本領的提高,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都將發揮作用。

例如:為了判定垂心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我們讓學生在一個三角形中作出垂心,然后讓三角形任意變換(這在“幾何畫板”很容易做到),學生觀察了無數個三角形與它的垂心,從中發現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垂心的不同位置,概括出垂心在直角、銳角與鈍角三角形中的位置特征。

2.“幾何畫板”列入校本課程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為了有效地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培養學生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我們學校為學生開設了“幾何畫板”這門課,作為我們的校本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寓教于樂,學生不僅掌握了“幾何畫板”的使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對一些重要數

學概念的認識——如對函數的認識,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如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織學生用“幾何畫板”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經過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我感到要有效的開展這項活動,教師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⑴學生對“幾何畫板”操作要有一定的水平,否則學生會因為“幾何畫板”操作不熟悉而影響了對問題的探究;⑵教師要認真設計一個探究的過程,即把一個大的目標分解成幾個具體的小目標,使學生有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開始的時間可以設計得細一點,學生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各個目標之間的跨度可大一點,并要注意這個過程的創造性成份;⑶教師既要有目標導向,又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用“幾何畫板”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用“幾何畫板”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大大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創新和實踐的能力,產生了師生互動的生動教育局面。

例如對下面一個問題,我們作了這樣一個嘗試:

已知:P(2,3),Q(4,1)在X軸上求一點M,使|MP|-|QM|最大。

學生由于受函數學習的影響,提出如下解法:設M的坐標為(X,0),則,至此,學生就無法解下去了。

這時我們讓學生打開“幾何畫板”,作出圖形,并度量出有關的量(見圖一)。

再讓學生在X軸上拖動M點,各種度量值(圖一)也隨著M點的變化而變化,由于在畫面上可看|PM|-|QM|的值,因此學生很快發現,當M在PQ延長線上時(見圖二),|PM|-|QM|最大。經過這樣自主的探究學生很快找到解題的方法。可喜(圖二的是經過多次練習,這種探究活動已成為學生學習的自覺行動與有效方法。

又例如:我們經常用“幾何畫板”解決一些帶有參數的函數問題,如“f(x)=ax(a>0,a≠1),g(x)=bx(b>0,b≠1),比較這兩個函數值的大小。”“已知y=ax2+bx,當a>0,b<0時,頂點P在第幾象限;當b∈(-∞,∞)時,點P的軌跡是什么?”這類問題,雖然題目各不相同,但在“幾何畫板”中的探究過程卻幾乎是一致的,做多了,有的學生對用“幾何畫板”探究這類帶有參數的函數問題進行歸納、建模:⑴建立參數;⑵建立帶有參數的函數;⑶作出函數圖象,⑷改變參數,觀察函數圖象的變化,探究性質;⑸驗證或證明探究所得到的性質,或舉例否定這個性質。用“幾何畫板”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操作和主動參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迅速我始料不及的。

5.開展學習“幾何畫板”活動,提高了學生應用計算機的意識和能力

學習“幾何畫板”,不僅有利于數學教學,而且也有利于信息科技的學習。由于“幾何畫板”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緊密的聯系,學生學習了“幾何畫板”,使計算機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工具而經常使用,這將提高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應用計算機的意識,也將有效的提高學生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三、解決師資培訓工作中的問題,提高教師對“幾何畫板”使用水平,促進多媒體與課程的整合向更廣闊、更深入的層次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學校在數學教學中使用“幾何畫板”取得一定成果。在教師培訓工作中,教師向我們提出很多問題,促進我們去思考、學習,并與廣大教師一起探究,促進了多媒體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工作向更廣闊,更深入的層次發展。

1.解決教師在操作、應用中的困難

在師資培訓中廣大教師涌躍參加,并努力用于教學實踐。教師在學習中也會發生類似于學生學習中的一些操作性困難,這些困難通過講解、幫助就可以解決。在教師培訓中我們發現教師們碰到的與學生的困難有不同之處,新的困難是教師自已根據教學要求,制作課件時碰到的困難,這實際是對課件結構分析的困難,于是我們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增加對課件結構的分析,幫助教師提高自己對課件的設計能力,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學要求的課件。

2.解決“幾何畫板”與其它軟件綜合應用問題

在培訓中老師們提出的有些問題,超過了人教社編寫的《幾何畫板用戶指南》與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編寫的《幾何畫板參考手冊》中包含的內容,例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調用幾何畫板?”為此我們查閱了一些資料,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在PowerPoint的幻燈片中制作調用按鈕。雖然這看似一個不大的問題,但這個問題解決,將綜合發揮這兩個軟件的長處,有利于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制作出更好的課件。

篇4

科學研究的目標是什么

這個問題似乎不是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研究于300多年前開始興起的時候,即便現在,大家都會說,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發現自然的規律,利用自然的規律,是創造能夠為我們人類所用的工具的一種手段。這個說法在過去300多年一直起著主導作用,但是到了科技發展程度越來越深入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科學技術研究如果僅僅是發現并利用自然為我所用,那么今天的人類還不滿足于利用自然,似乎還有更高的要求。馬斯洛的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質需求和安全需求。科學技術在很大層面上能夠帶來豐富的物質保障,面對自然也能帶來更多的安全。但是即便是安全感這樣基本的要求,科學技術也并不能充分保證。現代的科學技術產生的大量殺傷性武器使得地球變得非常危險,說不定某個瘋子啟動了可以毀滅地球的行動,我們都將在剎那間消失。人類的最高需要是自我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并不是純粹屬于科學技術研究的范疇。如何達到在物質有了一定的保證之后,真正讓人類能夠有更多的幸福感,可能靠科學研究就顯得單薄了。

科學研究的負作用如何避免

在科學技術研究的早期,人類發現了自然的很多規律,尤其是經典力學的發現(是發現還是發明,有爭議),使得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但是后來產生的化學工業和化石燃料工業帶給人類的就未必都是好的。現在看來,很多純化學的東西對于自然界都有破壞作用。農藥、污染都是化學工業帶來的嚴重后果。即便是現在,通信技術也因為病毒和黑客等原因變得不那么讓人喜歡。這都是人類在利用科學技術中存在的大量反人類的行為。我們的科學技術研究有趨利的傳統,大部分的論文只論述所提理論和方法的優點,避而不談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這種帶有傾向性的科學研究不可避免的讓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科研,對我們短暫有用的東西,我們就喜歡,否則我們可能就會放棄。如果我們的眼光都很短淺,那么我們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一樣會帶有短視的效應。這就能夠很好地解釋人類為什么在過去100多年沒有誕生真正大的突破,僅僅是在科學原理的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這些利用還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效應。

科學研究的邊界在哪里

拋開人類來說,科學技術研究的內涵似乎可以無所不包,只要是存在的,似乎都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現在我們看到人類開始復制自己、克隆、大腦信息解讀等,這些在某一個方面是有意義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似乎很可怕。如果說克隆技術和大腦解讀技術作為人類了解自己的手段是一種進步,是因為這些都建立在好的假設上,也就是人類都會正面的使用這些技術而不會導致人類的滅亡。但是現在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可以很輕易的改變地球,甚至毀滅地球。比如醫學和生殖技術。人類一直不清楚醫學的真正價值,總希望有一天可以發明一種什么病都可以治療的技術和手段。但是如果人沒有疾病,那么地球就會因為資源枯竭而自然死亡,如果人類都可以活上千年,地球也將因此停止運轉。科學研究的邊界必須得到有效的界定,不是什么都可以去研究,很多潘多拉的盒子還是不要輕易的打開,一旦打開,人類將無法控制自己的瘋狂。一個地球還不夠自己生活嗎?我們需要在毀滅了地球之后移民其他星球嗎?這是一種不斷地自我否定的瘋狂行為。

科學技術創新的速度是否需要有限制

被商業利益推動,科學技術產生的商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以手機為例,很多大公司以6個月為周期在更新自己的產品,盡管從商業市場角度看,這是競爭的結果,可是從整個人類來看,這是很大的資源浪費。大量的稀有金屬被浪費在舊有的產品中,大量的舊有產品形成了大量的不好回收的垃圾。一方面在浪費,另一方面卻在破壞。也就是說,現在的一些所謂科學技術研究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對于人類來說,帶來的好處真的那么多嗎?我相信大多數人并不認為如此瘋狂的更新產品能帶來越來越好的人類體驗。人類的體驗絕對不是簡單的人機結合的舒適度,而是一種社會和個體感覺相結合的過程。科學研究被商業和軍事綁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兩者都是過度利用科學技術的典型。商業的過度利潤追求將最終毀掉科學技術。而軍事技術的過度發展不會讓人類更有安全感。

科學研究在人類存在中的地位

在人類面臨饑餓的時候,科學技術研究是重要的,但是導致人類不幸福的原因卻不是科學研究能夠解決的。人類的戰爭就是資源的競爭,所謂的安全問題是由人類的貪婪造成的,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保證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的。科學技術研究并沒有解決這些本質的問題,而是讓這些問題更加尖銳。我們今天把科學技術研究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可是我們卻忽視了我們更應該注重的問題。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是否符合自然規律?我們在重視科學技術研究的同時,是否應更加重視人類智力的其他應用,比如文化、宗教、心理、倫理、哲學等領域的發展。如果認為科學研究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那就是科學宗教主義。

篇5

>> 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思考 淺析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 淺析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 高校科研團隊建設淺析 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問題與對策探討 多方向科研與單方向科研相結合建設高校科研團隊 當前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管理困境與突破路徑研究 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現代大學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團隊建設 加強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思考 淺論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策略 高校團隊建設的問題與團隊建設思路分析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科研團隊建設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面向科研團隊的網站建設與管理 兵團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創新團隊建設 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研究 知識管理視野下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思考 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科研團隊的培養 高校導師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團隊建設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⑦羅靜,陳衛.南大新添一創新群體[N].江南時報,2005-03-01.

⑧“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支持辦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軍,穆養民,李興鑫等.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內涵結構與建設思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團隊的現狀與構建措施探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7,(1):15.

{11}蘇娜.高校科研團隊的構建與管理[D].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9.

參考文獻:

[1]徐青,張云,應飚.試論研究型大學創新性科研團隊的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試論高校科研團隊的管理與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論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甘肅科技,2009,(4).

[4]劉培莉.我國大學科研團隊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篇6

    2003年開始,進行特種名優綠茶的研制與開發,根據不同綠茶品種的鮮葉特性利用不同的殺青機械進行殺青研究。總結出適合自選育的茶樹新品種桂熱2號的殺青方法,采用連續式滾筒殺青機殺青效果較好。白毫早、烏牛早、龍井43、龍井長葉、金萱一芽一葉、福鼎大白毫、福云6號、云南大葉種等采用熱風殺青機,殺青效果較好。2004年以來,先后研制出“鴻漸”牌茶葉新產品一葉香茶、白雪毫茶、碧玉針茶、特級綠茶等名優綠茶產品,制定了《綠茶各個工序操作規程》,在省級期刊發表了《白雪毫茶加工新技術》、《加工技術對一葉香茶色澤的影響》、《茶樹新品種桂熱2號試制性研究》等論文[6-9],這些為綠茶制造工藝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促進了廣西名優茶加工技術方面的發展。

    紅茶加工工藝的研究狀況

    1985~1993年,該所的老茶廠一直采用傳統的紅茶加工工藝生產紅茶,多年來科技工作者基本摸清了紅茶初制過程中各個工序的技術參數與操作方法,全面探討了紅茶花青、暗條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預防措施,這為紅茶初制工藝技術的改進、提高產品品質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在總結試驗的基礎上,對紅茶發酵工序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2008年,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并結合已有的豐富品種資源,用新工藝新方法研制了金毫茶、黃金龍茶、金龍美人茶、七夕紅等紅茶系列產品,其中黃金龍茶以獨特的香氣和優質的口感在2009年全國第八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榮獲特等獎,金毫茶在2010年獲得首屆“國飲杯”全國茶葉評比特等獎。之后制定“黃金龍茶各個工序操作規程”,備案登記“黃金龍紅茶企業標準”,在省級期刊發表了《金萱烏龍茶品種制作黃金龍茶工藝初探》、《茶樹新品種桂熱2號加工金毫紅茶的研究》、《三種萎凋失水對桂熱2號茶品質的影響》、《茶樹桂熱1號加工紅茶工藝研究》等科技論文[10-13]。2012年8月,項目《茶樹新品種“桂熱2號”加工金毫紅茶的研究》通過廣西自治區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鑒定。

篇7

參加此次峰會的客戶有來自政府、教育、醫療、國內金融、制造、互聯網、電信、能源等行業的信息化專家及IT主管。戴爾通過行業分論壇以及現場演示向客戶展示了戴爾在這些領域最新的解決方案,并與CIO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溝通。CIO們還現場體驗了戴爾云計算、虛擬集成系統以及智能數據管理等解決方案。峰會上,戴爾展示了完善的制造業解決方案,如供應鏈管理學院研修課程、Dell Dragon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戴爾產品及利潤分析解決方案等;在金融行業,移動信息平臺、銀行柜員終端解決方案,商業智能,村鎮銀行核心系統一體化解決方案等幫助金融企業適應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也展示了在教育行業的互聯校園解決方案、虛擬化實驗室及教育云等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架構;戴爾是全球醫療IT解決方案主要提供商, 其移動臨床計算解決方案可以顯著提高臨床醫生的效率,將推動中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從XPS13超級本、Latitude系列商用筆記本到Latitude ST平板電腦等的最佳移動體驗,以及包括第12代服務器、Compellent存儲、WYSE ThinkClient等戴爾新一代企業級產品及解決方案。

峰會上,針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人才技術培訓及試點合作,戴爾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希望通過雙方的合作更好地踐行教育部“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信息化應用要求,為中國教育用戶創造更豐富的信息技術應用體驗。戴爾與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簽署戴爾虛擬集成系統(VIS)聯合實驗室項目備忘錄,幫助教育行業客戶率先使用戴爾VIS解決方案和“互聯校園”教育信息化技術; 同日, 戴爾為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設計并搭建的虛實共存且動靜結合的云時代數據中心在北京大學正式落成。戴爾還與中國東方航空雙方就長期發展簽署了合作備忘。戴爾已經參與東航的虛擬化、呼叫中心、聯合辦公以及東航ERP e—HR系統的管理咨詢和開發咨詢工作,雙方致力于把航空服務和客戶需求緊密結合,打造出新一代完善的航空信息技術解決方案。

“非常高興能夠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和北京大學以及其它行業機構建立長遠的合作關系。這些合作加深了戴爾在中國的實踐,也聚集了業界最優秀的專家,進一步體現了戴爾服務中國客戶的決心與承諾。IT和業務不斷融合,客戶期望我們提供端到端的IT解決方案,為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客戶的心聲就是我們的行動。希望通過此次客戶峰會以及深入的交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戶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幫助客戶實現業務目標。”戴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大型企業及公共事業部總經理容永康先生表示。

篇8

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就科技成果為客體的知識產權而言,它是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計算機軟件版權和技術秘密權的統稱,其實質是法律賦予權利人對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間內(技術秘密權除外)獨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壟斷權利。所謂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是指科研項目在立項、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明確項目成果是否適用知識產權保護,對于適用知識產權保護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時應當明確采取何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并給予相應的落實;它不僅關注科技成果向知識產權轉化的結果,而且關注科技成果向知識產權轉化的過程。

1.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及其研究的意義

長期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科技人員都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199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預以支持,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多,在農業領域,國家甚至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設有專門培養碩士研究生的農技推廣專業。相對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尚未引起特別的重視。

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必要條件。“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十六字方針的核心,在科學意義上,旨在強調國家有能力持續不斷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上,旨在強調這些科技成果能夠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并領先世界,這既是我國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也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本質所在;但從法律意義上看,自主創新的積極作用,有賴于這些科技成果的內容僅為我所掌控,或他人雖知曉但我有排他使用權,前者是技術秘密權的特征,后者是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部分。基礎研究在戰略上屬于引領未來,但在科學上僅服務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能直接應用于生產的只能是后兩類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礎研究在內的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最終源泉,都是后兩類研究成果在生產上壟斷應用所產生的高額利潤。也正如此,受利益驅動我國每年全社會投入的r&d經費,后兩類研究占絕大部分,比如2004年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20.4%和73.4%,而基礎研究僅占6.0%,這也是歷年來達到的最高比例。但應該看到,科技成果的壟斷應用須以這些成果已取得知識產權為基本保障。我們這方面有過深刻教訓,萬燕vcd事件和近幾年dvd專利費事件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說明了,科技投資欲取到經濟上的回報,最終成果必須知識產權化。

3)是提高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有力措施。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投資效益及其成果的創新高度,以發明專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標意義。

據國家公布的科技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1720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軟科學成果151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865項,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9.0%,占應用技術成果也不到10.5%。由于為這些登記成果計投入累計投入資金達11253.4億元,相當于平均投入3.93億元才能產生一件發明專利。加之我國r&d經費歷年來94.0%以上被用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可見我國科技投資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低。

200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年授予的專利為190238件,國內和國外的授予量分別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發明專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國外的專利中發明件,比例高達80.0%。從全年總的發明專利授予量看,國內也只占37.0%,國外高達63.0%。而且國內與國外的這種差距,多年來一直如此。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我國科技成果創新程度不高。

 

知識產權的取得均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專利均以實用性、創造性、新穎性為實質要件。實用性意味著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不能是一種純理論的方案,它必須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并能生產積極的效果,而這正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創造性上發明專利比實用新型專利要求更高,須“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新穎性要求申請專利的技術不能與已有技術中的內容一模一樣,它以技術是否已經公開為判斷標準,但又以技術完全公開為獲得專利的前提。因此,在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的立項之初,將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采用何種知識產權等,作為評判是否給與立項、資助科研經費數額的參考標準之一,并可以通過強行專利檢索制度,排除內容雷同項目的立項,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浪費;課題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實際采用的知識產權形式,作為成果創新高度的衡量標準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無疑有助于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并對此進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項目的成果,包括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成果,都必須有知識產權化的結果,其目的旨在通過促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過程,提高科技投資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創新高度,辨別科技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為科技投資獲得回報,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創造必要條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未成為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不將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科研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從2003年5月1日開始執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申請書》,就沒有將項目成果知識產權化列為教育部立項的評審標準,自然它也不會成為項目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報告》標準格式,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及評估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是多少、專利申報和獲獎情況);②成果轉化情況,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附證明材料);③該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將“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項目驗收的評價標準,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它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比“成果轉化情況”相對容易得分,實務中最核心的標準還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最為重要。這就是人們為什么熱衷于的原因之一。

盡管國家科技部《關于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國科發政字[2003]94號)第四條明確規定:“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項目建議書中寫明項目擬達到的知識產權目標,包括通過研究開發所能獲取的知識產權的類型、數量及其獲得的階段,并附知識產權檢索分析依據。”但從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申請書》、很難看出成果知識產權化已作為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因為該《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舉了9種:發明專利、新產品(或農業新品種)、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或新方法、新模式)、計算機軟件、技術標準、論文論著和其它,將“發明專利”與“新產品、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著后者的創造性不高,不準備申請專利或當作技術秘密處理,還是無需明確知識產權的保護形式。其實質是混淆了科學意義上的成果和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學意義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成果形式在立項、獲得經費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請人在申請書中也明確了將采取某種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形式,比如發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任務合同書〉,并未規定預期成果目標不能實現時項目負責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從法律上講,合同以約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但缺乏違約責任作保障的合同義務是無意義的。

863計劃項目的驗收及評價標準,從〈863計劃課題驗收專家評議表〉可以看出:“技術指標”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達到合同規定的技術指標為衡量標準,由于863計劃“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也沒有成為863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及評價的標準。

2)在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設計上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幾乎沒有作用。

以現行的〈安徽省高等學校教授任取資格考評標準〉為例,教授資格評審的三角標準為“學歷”“科研”、“論文論著”三方面。

“科研”條款設計了8項,與科技領域有關的有6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①獲省、部級四等獎以上的技術負責人或獲廳、局級二等獎的課題第一二完成人。②作為主要骨干參加1項以上省級科研項目,或獲科研經費每人年均0.5萬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級以上重點攻關課題,或是工程項目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設計人,并且該項目經有關專家鑒定已產生較好社會經濟效益;或科研成果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④在科技開發、科技推廣、科技服務方面解決了難度較大的技術問題,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認為有較高水平,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⑤獲得1項以上國家發明專利或2項以上實用新型專利,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⑥創建新的學科領域,填補省內空白。”在該6項中有1項要求成果獲獎勵,有4項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填補省內空白,還有1項僅要求作為主要骨干參加了省級科研項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無關緊要,此為最低要求。在這6項中有1項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問題,但它又以“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必要條件。

 

“論文論著”條款設計了10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最基本的兩項是①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6篇以上,其中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等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②公開出版10萬字以上的學術專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寫不少于10萬字,且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行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另外,有3項涉及到:成果獲獎可以降低論文的要求,但無關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

顯然,在安徽省教授資格評審中,獲得省級科研項目或成果獲獎,并最為重要,為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這就是現實中人們為何積極申報項目或熱衷于申報獎勵、重視,忽視知識產權化問題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企業出于搶占市場考慮,其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獨立科研機構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國取得的3172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發明專利授權量2865項,其中企業(含科研轉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專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獨立科研機構占19.9%(570件)。如果同它們完成的科技成果總數比較,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為13.8%,大專院校和獨立科研機構分別為10.2%、8.3%,但這還不包括企業有大量的實用新型專利。

3)過高的申請和維持知識產權的費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一大障礙。

在科技成果為客體的知識產權,從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為4類,一是由特定國家行政機關審批而取得,如發明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二是向特定軍事家行政機關申請登記(非審批)而取得,如實用新型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三是由權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維持,如技術秘密權,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動取得,如計算機軟件版權。在這些知識產權中又以發明專利權最為常態。

    以發明專利權為例,有關發明專利申請的費用共有17種,其中絕大部分由申請人承擔。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調整專利收費標準的通知》(計價格[2000]2441號)(以下簡稱《通知》的規定,該17種費用具體為:申請費(900元)、文件印刷費((50元)、說明書附加費(從第31頁起50元,從第301頁起100元)、權利要求附加費(從第11項起150元)、優先權要求費(每項80元)、審查費(2500元)、維持費(每年300元)、復審費(1000元)、著錄事項變更手續費(發明人、申請人、專利權人變更200元,專利機構、人委托關系變更50元)、恢復權利請求費(1000元)、無效宣告請示費(3000元)、強制許可請求費(300元)、強制許可使用裁決請求費(300元)、延長費(第一次長期請求費300元,再次延長期請求費2000元)、中止程序請求費(600元)、登記印刷費(250元)、印花費(5元)。在這17種費用中,任何一個申請案都不可少的有6種,高達5000元。

    發明專利權取得后,繳納年費是權利人的一項法律義務,《通知》所確定的年費標準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的措施

    1)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納入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的強制評估標準。

首先,應當樹立科研成果有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意識,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因此,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有別于科學意義上的獨立指標,納入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標準。

其次,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的標準納入基礎研究之外的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過程中。這意味著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都不能回避知識產權化問題。當然,強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標準,并不是說任何一個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的成果都必須確保知識產權化。它旨在強調成果能知識產權化的項目要明確采用何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項目成果不能知識產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識產權形式對成果的創造性要求不同,投資者應當將其作為確定科研經費的標準之一。

    再次,應采用法律的形式確保成為強制評審標準。這不僅要求項目的“申請書”、“驗收報告”有明確的成果知識產權化要求,而且要將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承諾作為項目完成人的法律義務,并在合同書或任務書中明確違反該項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最后,應當吸納知識產權法專家參與科研項目的立項、驗收的評審工作。《科學技術評價辦法》(國科發基字[2003]308號)第18條規定:“建立健全評價專家庫。評價專家庫應包括來自研究與發展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等。并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時更新。”本文認為,吸納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參與項目的評價是非常正確的,但將法律專家排除在外不恰當。

    2)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應當充分肯定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學和獨立科研機構中的教師、研究人員,限于自身的觀念、能力以及資金,他們一般不會通過創辦企業的方式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獲得個人的利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承擔科研項目所獲得的利益,主要表現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經費中能報銷一部分個人家庭生活支出,如電話費。無論采取多么嚴格的會計核算措施,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項目管理單位內部規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經費作為項目承擔人的獎勵。這早已是一個普遍而公開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為了制止這一現象,了《關于嚴肅財經紀律規范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經費使用和加強監管的通知》(國科發財字(2005)462號)。③科研成果獲得政府或單位獎勵。這種獎勵包括榮譽稱號和一定數額獎金兩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產生一系列的間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現為論文形式,表述具體科研項目成果的論文也容易發明。論文的發表又可進一步為科研成果獲獎、申報新的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基礎。另外,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是許多大學給付年終獎的重要標準。但論文最重要的間接利益表現在職稱的評定上,職稱的晉升會直接導致工資、津貼的提高,同時反過來又有助于新科研項目以及碩士、博士導師資格的獲得。相反,根據現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并不能為人們帶來明顯的直接或間接利益。總之,有必要修改現行的制度,發揮成果產權化在個人利益,比如職稱的評定、年終獎等級、科研項目的申報等方面上有切實作用。

篇9

論文摘要:高校科研檔案反映了一所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實力。科學有序管理好科研檔案,充分挖掘其成果價值,有助于高校的持續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進步。理清科研檔案管理的思路,將有利于更好地開展科研檔案管理工作。

科研檔案是人們在從事科學活動中形成的,并經過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數據、聲像等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科研檔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動的基礎和真實記載,直接反映著一個高校的學術水平,是一所高校實力的憑證,對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起著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體制改革和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檔案在整個高校檔案中所占的比例也顯著增加,在學校科學管理中所處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對于高校的科研檔案,能夠完整認識到它的作用的論述并不多。多年來,受到傳統觀點的影響,一般檔案工作者認為只有學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為檔案管理,而對教師,尤其是個人自由獨立形成的學術著作、手稿等不夠重視,往往把它們排斥在檔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檔案比較蒼白、貧乏,這是目前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這顯然是與信息化時代對信息資料的大量需求相違背的。因此,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檔案局1987年頒發了《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暫行規定》,對科研檔案的歸檔與管理進行了有效的規范。如何加強科研檔案的管理是擺在科研檔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高校科研綜合交稿日期:檔案的管理進行思考和探討。

一、高校科研檔案歸檔范圍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檔案的歸檔范圍之前,首先需要確定高校學術檔案歸檔范圍的原則。筆者認為應堅持成果性和記錄性并舉。科研檔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的成果,“有利用價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據。因此,必須堅持科研檔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檔案的記錄性強調其完整性、憑證性,有些科研檔案或許沒有成果性和利用價值,但是它反映了學校科學技術研究發展的現狀和歷史,這些檔案也應當妥善保存。因此,在確定學術檔案的歸檔范圍時,一定要兩者兼顧,堅持雙重性質并舉。科研檔案的具體歸檔范圍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科研項目檔案

科研項目材料檔案是探索科研規律的實踐活動的直接記錄。主要包括:科研準備階段中科研課題申請書、審批文件、任務書、項目計劃書、委托書、開題報告、調研報告、方案論證和協議等材料;研究實驗階段中的各種載體的重要原始記錄、實驗報告、項目進展報告、計算材料、專利申請的有關文件材料;總結鑒定驗收階段中的工作總結、科研報告、論文、專著、參加人員名單、技術鑒定材料、科研投資情況、成果和獎勵申報中的成果和獎勵申報材料及審批材料,這部分檔案是科研檔案存檔的主體。

(二)科研文書檔案

科研文書檔案是科研管理活動的直接記錄,包括科研發展、總結、學校制定和上級管理部門下發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課題管理、成果管理等專項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這部分檔案是進行科學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基本管理職能和有計劃、有目的、有條不紊進行項目申報、成果評獎及科研管理經驗總結的依據,也是科研檔案的重要部分,對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科研成果檔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統計表、教師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編寫的學術著作、獲獎成果和證書、專利和技術轉讓資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實力大小的依據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檔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檔案收集不齊全。原因是:多數科研人員在科研過程中,重視科學研究實踐活動,重視科研成果的與獲獎,輕視科研檔案資料的平時累積工作,認為這是檔案部門的事,與己無關。

(二)高校科研人員檔案意識缺乏。他們認為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什么一定要歸檔,放到檔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邊使用起來方便,于是以關鍵技術資料保密為借口,在科研過程中或科技成果獎勵后應歸檔的資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動上交。

(三)高校科研檔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檔案的歸檔工作缺乏系統、完整的制度保證,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統一管理。高校檔案管理沒有真正實行“三納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檔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約手段,致使高校科研歸檔管理工作處于失控狀態。

(四)高校科研檔案重心偏離。在高校科研檔案中,紙質材料多、電子檔案少,傳統簡易設備多,現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高校科研檔案材料。

鑒于此,高校科研檔案中出現了“四多四少”現象,即一般性技術材料多,關鍵性技術材料少;鑒定、審批性材料多,工藝技術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盤、磁盤、圖表、照片、錄像材料少;復印件多,原件少。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科研檔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檔案自身價值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對加強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的幾點見解

(一)建立科學管理制度,理順科研檔案歸檔程序。科研檔案是科研課題科技成果研究的全過程的反映,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某一項科研課題、某一項成果,它是課題及成果之間、學科之間的綜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檔案的四個特點:專業性、系統性、集體性、和階段性。為了規范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就必須遵循國務院的《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規定的“完整、明確、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歸檔。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檔案材料零散在外現象的出現。為此,必須把科研檔案工作與計劃管理、課題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走實現科研工作與科研建檔工作兩者協調發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歸檔程序,掌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律,保證高校科研檔案的準確、完整、系統,最終使高校科研檔案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達到提高科研檔案歸檔的質量和效率。(二)加強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的檔案管理。重大、重點項目及高級別獲獎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時間較長,往往有一些階段性成果,每一階段中肯定有技術進步和新的成果,這些檔案材料既是學校的歷史見證,又是新技術、新創新的基礎。因此對重點、重大科研項目應從立項起就實行課題組預立卷歸檔,然后每個階段產生的技術進步、最新成果、新立項的子課題份年度補倉到科研檔案中去,以免遺漏,這對項目研究人員、學校和國家都有重大意義。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檔案歸檔意識。科研人員是科研檔案形成的主體,科研人員檔案意識的提高,將會使高校科研檔案的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良性循環軌道,將會使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四)推廣科研檔案的開發利用。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認為:“檔案部門進行各種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價值的文件保存下來,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檔案管理的工作要考慮其開發利用問題。“檔案的開發利用是企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鏡子。”目前的檔案查閱仍停留在傳統的手工層面上,游離于先進的信息技術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閱檔案目錄,查閱起來既耽誤時間,又浪費人力。盡管目前多數高校科研檔案已開始使用計算機等信息設備,但使用范圍仍局限于文檔目錄著入,檔案利用的無紙化、電子化、網絡化程度不高。這種檔案管理工作的滯后,嚴重影響了科研檔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檔案網站的作用,使相關網站成為有效開發利用科研檔案的窗口。

同時,高校的科研檔案保管的是一批學者和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它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結晶,包含著一定的知識產權。這就決定了高校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特殊性,在對高校科研檔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勞動與知識產權,學會正確地利用科研檔案,以避免有意或無意地造成侵權的后果。

為在實際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識產權,可進行這樣幾項工作:

(1)對科研檔案中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在卷內目錄上打上明顯的著作權目錄標記,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對科研檔案中有著作權的作品應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權保護的學術檔案時,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利用,應與著作權所有者簽訂著作權許可使用證,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總之,要通過多渠道,采取各種方法加大科研檔案工作的宣傳力度,增強高校科技人員的檔案意識,做好高校科研檔案的平時收集、整理、開發利用等檔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檔案的現代化管理水平,讓高校科研檔案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發揮應用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關月英.高校科研檔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7.10.30(10)

篇10

[關鍵詞]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政策支撐體系

[分類號]G237.5

1 引言

作為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國,沒有自己的國際性數字期刊平臺,從而導致優秀智力成果外流是中國期刊的切膚之痛。事實上,期刊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傳統出版業堅守紙質出版陣地、新型數字出版不斷滲透、出版主體日益多元的情況下,政府具有擔任整合現有精品學術期刊出版資源、構筑統一精品期刊品牌、實現數字傳播的責任。因此,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建設迫切呼喚政府主導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

2 政府主導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建設的動因剖析

2.1 學術資源帶有準公共產品屬性

準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學術資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競爭性,一部分人對其使用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其使用,因而是可以共用的。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需要付費消費。學術資源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即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對于準公共產品的供給,理論上應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正是因為學術資源的準公共產品屬性,中國政府承擔了學術資源生產的主要職能,中國學術研究的主體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數據,中國現有普通高等院校1 867所,其中中央部委高校111所,地方部門高校1 480所。從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基本情況來看,政府資金在科研經費籌集額及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中均占絕大部分比重。隨著國家逐年加大對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財政撥款在十年間已經增加了4.87倍。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財政撥款約為43.31億,而1998年,這一數字還不到8.87億。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07年,SCI、EI和ISTP三個系統收錄我國高等學校論文16.63萬篇,占收錄總論文數的84.6%;收錄科研機構論文2.73萬篇,占收錄總論文數的13.9%;2007年SCI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居前20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均是事業制高校和研究院所。由此可見,在學術資源生產上,中國政府業已承擔了主要責任;在學術資源提供和傳播上,政府也應擔當責任。

2.2 中國優質智力資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勢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投入日益增加,中國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日益擴大。基于獎勵、晉升以及顯示度、影響力等諸因素的考慮,國家鼎立資助的中國頂尖研究者經常選擇在國外期刊上,而國內研究者為了獲得這些研究論文的閱讀權,卻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訂閱費。科技部統計了2003-2007年國家投人巨大的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國家四大基金/計劃研究的情況,發現向國外的占比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最高占比高達57.77%。

對中國科協898種期刊調查顯示,中國科協期刊有42種在Elsevier,Springer等國外出版商網絡平臺上網,占4.7%。比重雖不大,但含金量很高,大多是國家投巨資打造的我國精品科技期刊,其中有12種期刊在國內無自建網站,從而將期刊內容資源的網絡傳播權拱手轉讓給國外出版商。綜上可見,隨著國內高質量論文在國外期刊發表比例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國內優秀期刊選擇搭載甚至完全依賴國外出版商網絡平臺,中國優質智力資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勢。

2.3 中國學術界、期刊界亟需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期刊中國平臺

當前,國際性的名刊和跨國出版集團大舉進軍中國。他們不僅看好中國潛力巨大的期刊市場,更垂涎中國優秀研究成果和論文,極力吸引中國研究人員將最好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其期刊上,再將期刊銷售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市場,獲得高額利潤。不僅如此,他們還試圖壟斷全球科技期刊市場,導致全球性期刊提價。2008年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名校被迫接受了Elsevier年均15%的提價方案,Elsevi―er每年在我國高校銷售的數字出版產品已達1800萬美元。

中國學術界、期刊界有識之士已開始深刻反省我國學術界、科技信息界對國外期刊以及網外期刊數寧平臺過度依賴的弊端。反思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在Nature上首發有關汶川地震的研究論文作者不是中國人的缺憾,其中不無“國家保護主義”因素在起作用。我國學術界、科技信息界對國外期刊及其數字平臺的過度依賴,不僅導致優質智力資源流失,而且在科學研究、科學發現首發權上受制于人。隨著中國科學研究實力的增強,中國學術界、期刊界亟需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期刊中國平臺。

2.4 歐美日政府以各種途徑扶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

盡管歐美日出版業的市場化程度相當高,但對待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各國幾乎不約而同地采取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做法。英國第一代網絡數寧期刊研究項目“BLEND”計劃歷時十年(1982―1991年),第二代網絡數字期刊研究項目“Quartet”計劃,均由英國國家圖書館資助(英國國家圖書館2007―2008年收入的70%來自政府,達1640萬英鎊)。美國最早的電子期刊試驗是197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主持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IES)項目,其后有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電子期刊試驗。美國“大學特許工程”(TULIP,1991―1996)是Elsevier提出的一個為期五年的電子期刊試驗計劃,與華盛頓大學、麻省理:1:學院等9所重點大學合作,將Elsevier和Pergamon公司出版的43種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50萬負期刊數據,經由因特網傳送到讀者的計算機。TULIP項目便是ElsevierScience Direct數據庫的前身。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Japan Science andTechnology Agency)是根據《獨立行政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法》而成立的獨立行政法人單位,隸屬于日本文部科學省,其前身是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JST在2005財政年度的預算約為1125億日元(約82億人民幣)。針對日本80%的研究成果都投到西方期刊的現象,JST目前的工作一是建立文獻數據庫,Jominal

rchive是JST創建的J-STAGE期刊回溯文獻倉儲數據庫網站;二是建J-STAGE,為375家科學和技術學會或協會提供一個平臺,讓它們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時免費提供期刊的編輯軟件。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國際產業結構升級步伐的加快,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意識到數字內容產業占據著價值鏈的高端,開始著手把發展內容產業作為提升產業結構、提高國際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發展戰略。如:美國制定《因特網免稅法案》;歐盟在2005―2008年為數字出版提供1.63億歐元資金支持;法國為支持數字出版給予信貸扶持等。可見,發達國家為把握信息技術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已將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納人國家基礎信息設施建設,政府全力支持學術期刊網絡傳播的完整技術流程,并扶持數字期刊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鑒于學術資源的準公共產品屬性、中國優質智力資源外流加速的現實、中國學術界、期刊界的迫切需求、國外政府的示范效應,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建設成為中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3 政府主導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建設的可能路徑

3.1 以國家四大基金/計劃項目為試點,抓知識創造源頭,把好研究成果的關

國家四大基金/計劃項目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國優質智力資源的發源地。當前,四大基金對科研成果管理的主要形式有:①知識產權保護:按《關于加強與科技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科技成果登記辦法》進行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申報和成果登記;②成果轉化或轉讓:發生技術轉化、轉移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技術合同認定登記辦法》執行;③參與評獎評優:國家級別的獎項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執行。

綜觀四大基金/計劃對科研成果的管理,重視知識產權、成果轉化及評獎,惟獨或缺對研究成果論文的管理。因此,宜以四大基金項目為試點,抓知識創造源頭,把好研究成果的關。具體措施有:四大基金/計劃宜研究制定相關領域的國內重要期刊目錄,目前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按A類期刊和B類期刊兩個層級給出了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目錄,其他三大基金/計劃也應出臺相應的國內重要期刊目錄。在四大基金/計劃項目審批及項目驗收時,不僅注意項目申報書中的數量指標,更要注重的流向,引導基金在所頒布的國內重要期刊上。四大基金/計劃所認定的國內重要期刊自然成為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的來源期刊。考慮到仍有不少高質量論文會選擇在國外期刊發表,宜在國家層面頒布相關規定,要求國家四大基金資助論文在國外發表前,有義務向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提交預印本或存檔。

3.2 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廣,出臺有關國家資助研究論文成果的保護性立法

研究成果論文管理不僅涉及基金資助機構,還遍及廣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僅關乎基金資助機制,還影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考評、職稱晉升等諸多方面。其涉及面廣,牽扯因素復雜,需要在跨越部門利益之上,在國家層面立法保護國家資助研究的論文成果,將優秀論文成果導向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具體措施有:頒布新法,設立國家資助研究論文呈繳保存制;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增添國家資助研究成果論文管理的相關條款。上述兩條路徑可解決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的內容資源來源問題。

3.3 借鑒報業經驗,設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實驗室

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已將數字出版技術、數字化出版印刷、復制和發展新媒體列入科技創新和文化出版業發展的重點,出臺了鼓勵創意產業、動漫產業、數字印刷等發展的優惠政策。目前,較之政府對數字報紙出版的關注與扶持,數字期刊領域相對薄弱。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可成立了數字報業實驗室,既解決了重復建設盲目投入問題,又為報業數字化建設起到了引領作用。建議將這種做法引入到精品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建設之中,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實驗室的設立,主要解決前期投入資金、技術研發、數字出版所需復合型人才培養等問題。

3.4 在內容資源、技術研發、人才、資金等條件成熟時,建立一個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

政府主導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最終成果是建立一個可以共享的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該平臺主要具有五大功能:①創建中國精品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平臺首先將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公正、嚴格,與國際慣例一致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對經過該評價體系遴選出的中國精品期刊,建立期刊全文數據庫。②提供學術期刊全數字化出版流程服務:針對目前國內學術期刊大都停留在傳統稿件處理方式、數字版內容滯后于紙質版的現狀,平臺將通過關鍵技術研究,提供入選期刊從稿件處理、排版、編校,到出版、發行的全數字化出版流程服務,實現紙質出版與網絡出版同步進行。③知識深度挖掘和整合:平臺提供一站式檢索服務,采用國際通用的元數據著錄標準,除一般的檢索、下載等必需功能外,提供更為深層次的知識挖掘和整合功能。如開發垂直搜索引擎,對有結構、層次的知識單元進行整合、加工、分析和處理,方便用戶構建各種專業知識體系。④建立原創性學術論文首次發表平臺:原創性學術論文可不依賴于紙質期刊而獨立地在平臺上首次發表,同時不受紙質期刊按固定日期出版的限制而做到“按篇出版”,保證原創性學術成果在第一時間問世。⑤提供政府行政管理平臺: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可利用平臺,對所轄地區所有期刊實行網上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許可事項的網上審批,檢查、審讀數字版樣刊,網上年檢,產業數據統計等功能。

“中國精品期刊數字化平臺”應由政府主導,定位于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直接監管的一個國家級出版工程。平臺的運營可考慮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作為國家級項目,由政府投資,進行平臺建設,并在建成平臺后進行產業化的前期孵化工作。第二階段,產業化運營,運營模式可參考臺灣的做法。2006年12月,臺北正式組建了一個名為“臺灣數位出版聯盟”的協會,該聯盟集合了期刊出版界、軟硬件技術商、圖書館教育單位、專家學者等各方力量,致力于整合產業集體的資源和共識,建立一個共享的數位出版產業平臺,促進臺灣期刊數字化的整體發展。筆者認為,平臺的運營以政府主導,達成相關利益方聯盟的形式較為可行。

3.5 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保障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的運營

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的運營需要相關政策體系支撐。政策支撐的目的與歸宿是要協調好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產業鏈上的各主體,即作者/研究機構(知識創造)――出版機構(知識生產)――信息服務商/

平臺運營商(知識傳播)――用戶/圖書館(知識利用)的利益關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可由路徑是從知識創造一知識傳播一知識產權保護一知識評價四個維度建構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支撐政策體系,主要包括四大內容:①知識創造政策:梳理各種知識成果產生渠道,明晰知識創造的主體構成,研究各類型基金課題資助機制,比較國內外知識創造激勵政策,出臺吸引優質期刊資源和原創論文資源的導向政策。②知識傳播政策:研究同方、萬方、維普、龍源、臺灣華藝、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Highwire Press等數字期刊平臺的傳播模式,出臺有利于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傳播的扶持政策。③知識產權政策:研究界定作者、期刊、數據庫服務商享有的知識產權,分析國內數字出版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比較國內外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法律與政策,出臺精品學術期刊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的激勵政策。④知識評價政策:研究我國現行知識評價機制的現狀,分析其利弊,出臺新的更趨科學合理的知識評價促進政策。

4 結論

?作為“整個科學史上最成功的無處不在的科學信息載體”,學術期刊承擔著傳承科學知識、推動人類進步的重任,是“知識傳播網絡”和“國家創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公益性顯著,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以國家力量支配、整合、挖掘期刊出版資源,創建一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并搭建與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相適應的政策支撐體系。

?政策支撐體系的構建是要協調好學術期刊數字出版鏈上各主體,即作者/研究機構(知識創造)――出版機構(知識生產)――信息服務商/平臺運營商(知識傳播)――用戶/圖書館(知識利用)的利益關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國家立法的最高權力形式頒布或修訂相關法律條規,建立健全知識創造、知識傳播、知識產權保護、知識評價政策體系,保障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