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素養提升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素養提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北)通過基地、特色工作室、精品團隊、學院課程、信息平臺建設等,為學生個性成長、終身發展搭建了資源平臺和學習平臺,為實現全區文化藝術教育資源優質共享,推動學校文化藝術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校內外教育有機結合做出了積極貢獻。
東城區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北)以茶文化教育為試點,探索課內外、校內外融合育人模式。成立了由校外教育機構、中學、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社會資源單位的教師、管理者組成的茶文化校內外融合育人課題組。這是校內外教育資源融合創新,拓展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次有益嘗試。聯合東城區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北新橋―東直門學區(以下簡稱北東學區)舉辦了首屆國際青少年友誼茶會。師生在這個多元的茶文化世界中,體驗了“茶與英語”“茶與詩詞”“茶與生活”等茶文化教育課程,欣賞了各民族茶藝和各國茶文化。
我們大力促進藝術教育供給側結構化變革,積極創建合作、創新、開放、動態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全開放的教室,打造沒有圍墻的學校。在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行“一樣的夢想,一樣的成長”北東學區藝術教育成果展演。東城區北東學區10所中小學校和東城區少年宮近500名中小學生展示了他們在多元選擇學校、少年宮、學區以及文化藝術學院提供的藝術教育課程后的收獲與成果。這是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在“學院制”綜合改革中,搭建平臺,助力北東學區校內外融合育人的有益探索。
積極探索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上聯下牽”的組織功能,即向上聯接社會各大專院校、藝術專業團體和專家名人,向下帶動各中小學校、校外教育機構,使藝術教育工作整體向前發展。例如,啟動東城區青少年文化藝術學院曲藝新項目,學生通過與曲藝專家同臺演出,充分領略民族藝術的魅力,提升學習興趣;開展東城區首屆中小學生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節活動,包括成立青少年書法教育基地、傳統文化展示表演、傳統文化交流互動、師生書畫展覽,為各校學生打造了一個展示傳統文化項目特色,參與學習、體驗交流的互動平臺。
篇2
一、 轉變觀念,加深對藝術教育課程理念的理解
觀念的轉變是藝術課程改革的重要標志。音樂、美術課程標準分別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和人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各自的課程理念。所以藝術教師要在教育觀念上符合藝術課程發展的要求,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研究和藝術實踐活動,讓課堂真正成為教師素養展示和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平臺。
(一) 強調師生互動的關系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所謂交往,就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關系,這種關系的最基本形式便是交往,離開交往,師生關系就不能成為教學力量的真正源泉。師生的交往可以增強學生投入的程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掌握藝術才能。
(二) 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體現了藝術課程的價值追求。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封閉導致僵化,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如何把藝術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目標落到課堂教學中去?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力展示的平臺,成為知識積累、實踐參與、相互交流的活動。
(三) 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我們要淡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要重視評價的民主化、人性化,要關注評價中的個體差異和發展的不均衡,要將量化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發揮質性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教學、提高教師綜合素養方面的作用。
二、 善于研究,增強藝術課程改革實踐的能力
藝術教育的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具有扎實、全面實施藝術課程的基本技能。
(一) 語言的表達和示范能力
教師的思維要準確,語言表達也要做到吐字清晰,條理清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由于藝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在語言表達上更需要簡練、通俗、生動、易懂。語言要準確,不含含糊糊;語言要生動,不故弄玄虛;語言要規范,不拖泥帶水。總之,要在有限的語言表達中,體現學科的科學性與規范性,讓學生聽懂、易記、會實踐。
(二) 課堂的設計和組織能力
一節課的成功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教學活動組成的,而每個具體的活動與整體的教學設計是密切相關的。一節藝術課的活動設計總體可劃分為導入、新授、訓練、評價四個大的環節,每個環節也可由若干個小的活動組成。教學活動設計的能力,是藝術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因此藝術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在活動的深入發展中學習知識、掌握技巧、體驗審美、享受快樂。這是我們對藝術教師基本素養養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在活動設計中不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
(三) 科學的設問能力
藝術課堂的設問,要緊緊圍繞知識的重點,瞄準訓練的目標,貼近學生的生活,注意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的差異。設問要從一般到較高層次,問題設計不宜過多,問題的指向要明確,問題的結論要清晰,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藝術教師要關注問題的生成,善于把握時機突出問題,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
三、 優化策略,提高藝術課堂教學的實效
藝術課程改革從表面上看是調整課程、改編教材,實質上是課程文化的嬗變,課程觀念、態度和行為的重構。它超越了單純以改編教材為課改標志的局限,更超越了教師與課改之間主客對象關系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改不僅是變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是變革課堂教學的策略、改變教師的角色、改變學生的生活。課改呼喚教師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學的研究者,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課改理念轉化為教學策略。
一般地說,教學策略是指在教材和教學組織形式確定的情況下課堂教學采用的模式和方法。它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是教師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環境、研究媒體等諸多因素之后,有效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方法和途徑。就中小學的藝術課堂教學而言,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策略的體現。
(一)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是以讓學生有可能實現教學目標和個人需要為出發點的教學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生理的變化、學習能力掌握的層度,都是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進行有效進行教學的基礎。
(二) 教學過程要符合教學行為
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是多樣的,而某一學科的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有其自身的特點。藝術學科的教學,要依據藝術教育的規律,通過具象或抽象的藝術形象,感染學生的情緒,使他們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從中得到審美的體驗和享受。不同的藝術形式,需要不同的審美方式和相應的教學行為。
(三) 教學方法要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的藝術課程理念呼喚新的教法,呼喚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要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中,感受學習方式轉變帶來的教學變化,要讓學生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游中學、聽中學、思中學,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 教學常規要體現教學細節
篇3
關鍵詞:高職;藝術教育;專業學習;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6531(2015)22-0134-02
為了保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在20世紀末陸續通過提格升級一批中等專科院校等途徑,成立了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的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院校為了突出其職業性,大力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在相當程度上忽視或弱化了他們藝術素養的培育。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高職教育同樣也是素質教育。2002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說明高校的藝術教育及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
一、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職教育應運而生。正因為高職院校誕生得過于突然,導致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及方法上無經驗可循,同時,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其在成立之初普遍高舉職業教育大旗,不重視甚至放棄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
1.指導思想不明確。一方面因為高職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清楚,無法及時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從這些年推廣的國內外高職教育理念及方法來看,無論是德國的“雙軌制”英國的“BTEC”,還是國內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開發”“行動導向”等,基本都是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鮮有提及綜合能力的提高,更別提藝術素養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脫胎于過去的中等專科學校,教育思維難逃慣性定律的束縛,需要一逐漸轉變的過程。其實,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強調職業教育的同時,應該不失其高等教育的本性,不能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混淆了藝術教育與其他通識教育的區別。著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李政道教授說:“藝術,就是用創新的手法去喚醒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著的情感。表達的手法越簡單,敘述的感情越普遍,藝術的境界也就越高。”通識教育從知識層面上來說,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事實和思想的教育類型”,它是“非專業、非職業、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說,藝術教育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通識教育一般是一種認知教育,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或技能。
3.學生基礎薄弱。由于高招基本采用分批投檔錄取的方式,作為最后一批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通常被認為學習能力較欠缺。因此,高職院校只能通過增加專業學習時間來彌補其不足,擠壓了學生的藝術教育時間。
二、藝術教育對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作用
隨著高職教育經驗的積累,專家、院校及國家各方面也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培養高職學生專業素養是有重要作用的。
1.藝術教育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興趣。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應試為主,解除了三年繁重的文化知識學習及各種考試的壓力,來到高職院校的學生急切地希望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而藝術教育無疑是一把很好的鑰匙,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人類的偉大藝術成果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的人。另外,高職院校大多都是理、工、經、管類專業,學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學習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及數學、外語、政治、體育等必要的公共基礎課,課余時間一般要學習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有關的知識,相對來說學習生活比較單調枯燥,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而藝術教育的趣味性、多樣性,正好可以調和這種負面情緒,使學生能夠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情,更加投入地進行專業學習。
2.藝術教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啟發了他們在專業上的創新能力。高中三年的文化課學習以及進入高職院校后所接受的專業課學習,基本上是屬于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學習這類課程所必需的。但是過分的理性思維也容易形成慣性,限制了學生在技術和產品上的創新能力,極易把他們培養成社會生產各個部門或流水線上的固定部件。而藝術教育通常要求具有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藝術形式及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有利于促進學生打開思路,通過與專業學習很好地嫁接,促進其在專業上形成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3.藝術教育培育了學生的藝術美感,增加了他們專業產品的附加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用品及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希望其具備相應的功能,還要滿足視覺、觸覺等方面舒適、審美的要求。通常,這也是與內外產品的差別所在,使得我們只能賺取簡單的加工費。這就要求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使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在感覺用方便的同時,還能賞心悅目,以增加其附加值,更具競爭力。而這正是藝術教育的強項,根據專業特點,通過引進實用有效的藝術內容及形式,培養學生在專業上的藝術美感,為其未來產品加分。
4.藝術教育增強了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提高了他們專業發展的后勁。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帶著某種消極情緒來到高職院校求學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落入人生的低谷。而藝術教育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更加廣闊世界的大門,幫助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意識到除了高考的不順利外,世間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從而激發起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深入地去了解并發現專業的意義,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制定合理的人生專業規劃,保持個人專業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高職藝術教育的實現途徑
1.抓住社團、協會這個主渠道。社團、協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其松散性對學生最具號召力。舉辦的各種藝術活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藝術素質的滲透。如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歌舞晚會等。學校只需要進行正面引導,保證每次活動的規模及效果,就一定見成效。
2.重視選修課這個載體。由于選修課的學習任務比專業課相對輕松,選擇的自由度也較大,是開展不同形式藝術教育的有利載體。選修課略偏理論,社團活動略偏實踐,將二者結合起來,能促進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發展。
3.發揮各專業的作用。各專業應適當開展一些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專業比賽項目,從而進一步提升藝術教育對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如汽修專業舉辦用不同的螺絲或汽車零部件搭建汽車模型比賽等,既讓學生熟悉了專業知識,又接受了一次藝術熏陶。總之,高職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種專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藝術教育有利于這種素質的養成。因此,藝術教育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起著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6—29].
[2]張燕.藝術教育在強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3]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歷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中華民族文化中,藝術的鑒賞離不開對玉的美的欣賞,中華文化離不開儒家體系,"君子比德于玉",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中,由200多個字與玉有關,這些字多為美好、崇高之意。如:璽、國、玨。又如:玉人:美麗的女孩子;玉樹臨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婷婷玉立:美麗漂亮的人;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領域,玉文化也都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間,人們對美好生活有最淳樸的向往,也賦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層面的特質。比如玉雕中的傳統圖案無論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龍鳳呈祥、八仙過海,還是太極、八卦、四神、萬字、回字、如意、歲寒三友、蓮年有魚、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層的精神象征,傳遞著親切的愉快的寓意。傳統圖形的造型意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的類型:
(1)、生理安全型特點:以具象的形式出現,采取借喻、諧音、暗示的方法,獲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祿壽喜”蝙蝠、鹿、仙鶴、(靈芝、仙桃、松樹),喜鵲為象征;“招財進寶”財神趙公明,招財童子;“麒麟送子”麒為雄,麟為雌,麒麟演化為送子的瑞獸,富貴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稱;
(2)、文化寓意型特點:在具象和抽象之間,直接用文字表現,還有抽象圖形等。文字表現有萬字、回字、壽字;卍”字為古代一種符咒,用做護身符或宗教標志,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采用漢字,讀作“萬”。抽象圖形如太極、八卦、云紋、雷紋等;具象的如龍鳳、牡丹、如意、琴棋書畫、漁樵耕讀、喜相逢、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點:以詩意化的物品作為表現內心的追求,獲得精神的向往。“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種往往交織在一起,獲得視覺意識、社會心理、民族習慣的多重含義。
二、設計創意
藝術鑒賞在雕刻藝術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瑪瑙雕刻。瑪瑙是寶石中,紋理色彩變化最為豐富的品種,就材料對象而言,瑪瑙的優勢和特點是紋理色彩的變化產生的畫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藝術作品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
1、材質:搭配和諧的多色瑪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極好玉料。所謂“俏色”。是指作品顏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達到極至,則稱為“絕”。一件精絕的“俏色”雕刻品的價值。遠遠不是其材料價值所能確定的。
2、雕刻工藝:依料取題,因材施藝,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點。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勢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隨形變化”,對材料進行巧妙的雕琢。
篇5
首先,通過傳統繪畫欣賞,促使學生增強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賞北宋畫家范寬的傳世名作《谿山行旅圖》,站在它的面前,只見一堵巨大的絕壁沖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線瀑布從峭壁深處飛瀉直下,幻化成輕煙薄霧;高山下,巨石堅凝,雜樹豐茂;綠蔭里,蕭蕭寺觀,隱約可見;亂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聲。這一切構成了氣勢崚嶒而又高遠寧靜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驢從密林中緩緩走來,得得的蹄聲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們仿佛也隨著這清脆的聲音的起落走進了畫面,投入到崇山峻嶺的懷抱中,聽憑那林間的風聲吹去塵世的喧囂,溪澗的清流滌盡心靈的雜念……《谿山行旅圖》描繪了秦隴山川峻拔雄闊的氣概,畫出了中華民族的博懷與宏闊的氣象,同時表現出了中國人對大自然的理解、包容與崇敬的傳統。這幅畫現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歷史的變遷。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過書法教學,糾正和克服一部分學生存在的“馬大哈”毛病,使學生養成嚴謹細致、井然有序的學風。學習書法先從楷書學起,講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視,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如椽檁要圓滿周到;結構如建房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布局如布陣要錯綜變化,疏密得直,全章貫氣等。“馬大哈”式的人是寫不好楷書的。因此,在楷書學習中,要始終抓住一個“嚴”字,首先要對每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然后,要他們臨寫每一個楷書漢字時都要有嚴謹的態度。譬如我有一位學生,學習悟性很好,而且好動、愛表現自我,寫字大膽,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寫出來的字就結構不穩筆畫毛毛躁躁,我就嚴格要求他認真臨寫每一筆筆畫,慢慢地他體會到了漢字筆畫的韻味,寫出來的字方正圓潤;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扎實,井井有條的良好學風。一般認為,學習書法的過程是比較靜的,能培養學生安靜的心態,磨煉他們沉潛的心性。諸葛亮《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德才兼備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只有耐得住這種寂寞,磨煉出意志,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第三,通過寫意畫和行書的學習,克服和糾正一部分學生過于謹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習性,培養處世果敢干練的氣質。寫意畫是在生宣紙上,一揮而就的短速、快速而傳神的畫法;是以豪放灑脫簡練的筆墨來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畫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著一種從容、果斷、瀟灑的寫意精神。
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初中學生可以先學習行楷。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在練習行楷的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在練習書寫的過程中,如果書寫者下筆猶豫不決、縮手縮腳,就練不好行書,因此在書寫前,先對幾組楷書與行書的字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先要熟悉物體以及漢字的結構,做到心中有數,下筆肯定,不能優柔寡斷,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應手,這對于培養學生辦事干脆,處世果斷的氣質是大有益處的。
第四,在傳統書畫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強調整體關系,把握整體布局有助于培養學生識大體,顧大局的全局觀念和遠大目光。譬如書法,不僅要掌握每一筆筆畫以及字的結構,而且要考慮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畫中近景、中景、遠景,甚至某一棵樹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畫,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畫中所處的地位而加以區分,畫眼(即視覺中心)所在要著重刻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同理。這就要讓學生養成自覺地進行整體觀察的習慣。實際上,不僅繪畫、書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沒有全局觀念和遠襟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所以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全局意識,糾正初中學生容易出現偏激行為的弊病,對待問題會比較客觀,也會得到大家的認同。古今對社會進步有重要貢獻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識,不為個人小利益,不為小團體利益所累,如果使學生能在初中教育中養成這種看問題的習慣和眼光,這對他將來走上社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6
關鍵詞:高中美術;創新模式;優化方法;提高素養
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的主要途徑。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要從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創新教學策略,營造學習情境,使美術教學走進學生心扉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教學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精神,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學習繪畫技能,提升藝術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俗話說,“給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師要從報紙雜志、現代傳媒上學習新型教學方法,不斷豐富自身的美術素養、教學技能,增強自身的履職能力,全力營造一種“親師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在和諧民主、寬松愉悅中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在美術知識學習和運用中探究發現,使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得到發展,讓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體會到創作的價值,感受創作的愉悅,增強創造的信心和參與創造的興趣。筆者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巧妙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剖析問題,激發學生認識沖突,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不斷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二、創新教學模式,引入電化媒介,用生動形象提高教學效率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素質教育教學的需求,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揮,走進學生中間,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美術基礎、認知能力,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動手練習,指導學生把心中所想、所思描繪出來,使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多媒體以其“生動形象、直觀快捷”的特點深受師生的喜愛,豐富了教學形式,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效,教學實踐中,教師將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就能增強美術教學的吸引力。如在教學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等方面的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一些經典名作,只用鼠標一點,畫家的生平介紹和代表作就會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不但看到作品的全貌,還可以對局部進行放大觀察,給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較好地提高了教學效益。
三、創新教學方式,銜接生活教學,讓美術教學放飛學生理想
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銜接生活實際,學習美術知識,讓學生在提高繪畫技能的基礎上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進生活,觀察樹木花草的生長變化,了解蟲、魚、鳥、獸的形態特征,欣賞小河的潺潺流水和河岸上的風擺楊柳,擴大學生的視野,指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全方位、廣角度、多渠道分析優秀作品的創意、設計、制作過程,讓學生通過自身觀察、思考形成自身的創造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進取意識,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細致的學習、探究態度和克服艱難困苦的意志品質,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實現知識向能力的有機整合。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室內外寫生、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和自然現象,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探究愿望和創作激情,培養學生一雙“畫家”的眼睛,讓學生善于觀察、準確觀察和敏銳觀察,提高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水平。教學中,教師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體驗創作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篇7
一、 創設良好氛圍,激發藝術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藝術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也就會對藝術產生的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活潑多樣的方法,創設良好的藝術氛圍,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活動,使他們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方法有:講故事、歌舞表演、猜謎語、做游戲、教師富于描述性的語言等。
如:我在教學《我有十個好朋友》這一課時,我先出示謎語:“兩棵樹,十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吃飯勞動全靠它。”由學生猜出謎底,再說說“手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由“手”的謎語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從中了解手的基本結構,用途,并有機地滲透德育,在情感、態度、感知和內容上為學習本課作積極鋪墊。
二、 抓好課堂教學,養成藝術習慣
藝術課程重視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主張開展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藝術與游戲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創造是藝術和游戲的共同性。教學中通過有組織或隨機的游戲活動,增進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游戲中、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學習藝術。游戲性的藝術活動,不僅使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輕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樸、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激發和流露,使人的生命變得富有意義和充滿激情與快樂。但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放開的度難以把握,放開后就很難收回。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中強調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習慣,訓練學生學會聽音樂指揮、聽節奏指揮、聽口令指揮、看手勢指揮等,使之有效調控課堂,讓課堂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提高課堂效率。如我在教學時常用一句學生熟悉的旋律組織教學,效果極佳。學生只要聽到我彈的旋律,就會自覺地停下手中的活動并安靜坐好。其次,我要求學生養成在畫畫時,不使用鉛筆、橡皮擦,直接用彩筆畫;唱歌時,坐直吸氣等一些藝術習慣,這些習題的養成,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
三、 圍繞人文主題,形成藝術能力
藝術課程的明顯特征就是體現人文性。我們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而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們要著力改變藝術學習中的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不以單純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為目的,而是讓學生在圍繞人文主題的藝術學習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藝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形成“感知、欣賞、創造、表現、交流、合作、知識、技能” 等藝術經驗和藝術能力,獲得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人文素養。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把人文精神滲透到課程之中。如《小鳥的家》中,我給學生講解了人類對大森林的破壞,使得很多小鳥無家可歸。一名學生畫了一幅畫,畫中小鳥的眼淚變成“淚雨”,滴在伐木者的機器煙囪里,他說:“小鳥想讓機器變壞,人類就不會破壞它們的家了。”又如上《小土粒》一課,教師給學生講了1998發生的特大洪水災難,許多小朋友失去了親人和家園,并讓學生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人類應該愛護自然、愛護土地。這樣,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給了學生。
四、 改變學習方式,提高藝術修養
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不僅音樂和美術開始交叉、融合,連戲劇、舞蹈、影視等也進入藝術課程。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式渠道的情感體驗,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自我表達和交流,使情感得到豐富。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 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感染學生,使教學內容的展現形式盡可能地多樣化、豐富化,讓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藝術活動。如《玩具進行曲》拉開了帷幕。“你最喜歡哪件玩具?請你演給大家看。”頓時,一群孩子呼啦一下鉆在玩具堆里,七手八腳地玩起來,有的三五成群,湊在一起談論自己喜歡的玩具來。課堂里“亂”成一鍋粥,連我也被學生拉來拉去幫忙。孩子們的忙碌終于有了結果,在優美的音樂里,他們一個個亮出自己的“絕活”:小木偶、洋娃娃、小狗、小馬、小鴿子……孩子們手拿自己的“絕活”進行出色的表演,惟妙惟肖,我驚嘆于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和無窮的創造力,整個課堂在樂曲聲中充分表現了藝術美。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體驗了學習藝術的樂趣,還使他們的創造思維得以活躍;學生互相結對討論,培養了團結、合作、友善、分享等積極的個性和品質。
五、 推行多元評價,促進藝術發展
篇8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藝術素養;精神層面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307-01
一、音樂藝術素養的內涵及其意義
尼采曾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意義的。音樂,是人類情感的凝聚體;音樂,是人情感的音響再現。音樂藝術素養是建立在擁有一定的音樂教育知識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學識內涵和修養,它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人格以及價值觀等等方面的品質,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音樂藝術素養的內涵包括音樂藝術知識、音樂藝術精神、音樂藝術行為三個方面。
音樂藝術,簡而言之,是音樂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而在高效的音樂藝術教育中,培養大學生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又是刻不容緩的問題。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們專業不同,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也就千差萬別,從而培養大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不僅能夠讓他們在枯燥的學科中滲透些精神方面的知識涵養,也能夠進一步的啟迪他們的智慧,開發自身潛能,激揚他們的意志。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弘揚精神文化傳統,鑄造音樂藝術的精神。
二、高校內大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狀況的調研分析
21世紀是個在不斷更新與提升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壯大的,而新世界的人才,則不同于普遍而單一的要求,21世紀人才是需要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型的人才,這就必將對我國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高校大學生在對于專業知識的深度上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于音樂藝術方面的素養是不夠樂觀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欠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音樂教育知識的匱乏。人類社會在什么時候有了音樂已經無從考察,但是近現代的不論是歌劇、爵士樂等等都興起于西方,我國也是在不斷的引進以及改造中融合進了本土的音樂創作,才使得今天的音樂發展連年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并且超越。在高效音樂專業的課堂上,教師給學生能夠提供相當一部分的音樂知識共享,可是在別的專業中的輔助課時,對于音樂藝術的教育就會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提出相對于普遍、籠統的音樂藝術知識,達不到深入的講解,這樣勢必造成專業和非專業學生的兩級分化。在提問時,學生因為對于這些知識的不了解,所以表達能力差,藝術品位也不高,精神層面的教育更是無從說起。在探討問題時,則會出現很多基本的錯誤,這也嚴重影響了人才質量的培養。
(二)音樂藝術精神層面的偏離。從主流方面來解析,對大部分的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普及僅僅只限于書本上比較固定的知識,殊不知,音樂本就是個抽象的東西,不僅要從書本上理解,也更要提高精神層面的導向和促進。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大部分學生往往對于網絡上的其它海量信息更感興趣,從而忽視了音樂本身帶給學生們的精神層次的提升,所以,在音樂藝術素養的教育方面,教師應該更注重學生對于音樂藝術本身給她們帶來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比較薄弱。在現在的教育中,網絡本身能夠給學生提供很多他們需要了解的知識,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對于創新持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在實踐課中不屑一顧,認為音樂藝術的知識發揮的作用不大。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們已經將固有的思想定格于死板的教科書,并在頭腦內形成比較固化的思維,僅僅只是滿足于課本內提供的知識,而不會開動頭腦去進行創新。這在漫長的教育變化中,已經很少見與標新立異的新改觀,缺少思維對于傳統知識的挑戰與質疑,而是一味的遵從。
三、對大學生進行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音樂的課堂本就應該是充滿想象力且豐富多彩的,所以教師們有著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去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加強音樂藝術素養的課堂時間。學校對于每一位大學生在校的培養后,都希望他們帶著最強的專業領域知識成為一名合格的科技專業人才。但是目前的狀況去也不容樂觀,這就要求更好的把握課堂教育主渠道,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能為他們創造出更多、更利于發展創新的實踐課程。特別是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勇于開拓、勇于提升、勇于挑戰是音樂藝術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藝術活動。在一個偌大的校園中,學生是來自于五湖四海的,在眾多的學生中,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對音樂藝術的愛好才走在同一個研究及創新的領域中,課堂教學的內容只能從最基本的方向幫助學生們對音樂藝術素養有了一個淺層次的提高,但是在活動中,通過不同層次的交流,會為學生們創造出更利于提高音樂藝術素養的精神及實踐價值。
(三)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有效溝通。在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中,通過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提升音樂藝術教育功能,培養出當代大學生求真的音樂藝術科學主體,從而更好的完善精神層面的音樂藝術素養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篇9
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注重與學生情感、學習上的溝通與交流,真實、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實施差異教學,讓不同的孩子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制定差異性學習目標,促進不同學習個體的自我發展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激勵、導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課程目標以及班級學生學習發展水平的差異,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制定出適合每節課教學的多元、有差異、具體可執行的學習目標,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在自身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發展的空間,努力促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學習。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時,教師對不同層面的學生確立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一:能結合直觀圖,理解把“一些物體”看作是“一個整體”,并會用分數表示把“整體1”等分后其中的幾份。學習目標二:會找“整體1”,并用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然后說明分數表示的具體意義。學習目標三:聯系生活,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求出已知“整體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具體數量。這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目標的要求,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讓不同層面的學生習得了適合他們發展的數學學習。
二、有效開展“互動交流”,促進不同學習個體的協同發展
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互動交流”是一種以溝通與交流為基本特征的動態行為,在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對話、傾聽,在互動中獲得交流,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1.民主、平等――互動交流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解題思路,對有獨到見解的要大力表揚,對不完善的要加以補充,對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異想要給以呵護。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在課堂上大聲說話,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向教師提出不同的想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才能得以表現,創新火花才能迸發出來。
2.共享、提升――互動交流的核心。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超越了單純意義的信息傳遞,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個體的認知偏差,從而實現了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完成了知識意義的建構,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多元解讀,使學習信息在多維互動中得到了共享和提升。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把教學活動分解成幾個不同層次的探究階段,與此相對應設計四個“互動交流話題”:(1)平行四邊形沿著底邊上的任意一條高剪下后再平移,能轉化成什么圖形?轉化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2)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3)你能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嗎?(4)通過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你獲得了怎樣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四個互動探究話題相互聯系,又與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密切結合,使師生的互動更加有效,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
三、實施差異性的評價機制,激勵每個學生享受成功
新課程評價所提倡的評價觀是發展性評價觀,強調評價的過程是激勵學生不斷追求進步的過程,因此不僅要關注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也要關注對學習方向的指引。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實施差異性的評價,能促進學生潛能、創造性的發揮。
1.評價個性化――促進每個孩子的可持續發展。不同學習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具體化的,鼓勵不同類型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如:對后進生可以采用延遲評價,允許他們對學過的新知經過一段時間達到學習目標,注意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可以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努力進取;對優生要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篇10
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了”。眾所周知,小學生心理內部穩定性較差,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與敏感,然而自我把控能力又不足。我們的美術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與孩子們的接觸時間特別短,每周只有兩次,所以就導致我們的美術課堂上常常會出現紀律較差、學生不聽、任務落實不到位的情況,這也困擾著很多美術教師。本文就結合我日常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做一個嘗試性的探索研究。
一、了解小學生特性,因勢利導發現問題
(一)小學生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事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常常會拋至腦后。美術課的課前準備比較復雜,它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雙面膠、剪刀、毛筆、宣紙等。要上好一節美術課,有了材料才會事半功倍,若是學生忘記帶,不能較好地開展課堂活動,那孩子的素養形成就會大打折扣。
(二)小學生情感的特點
小學生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經常會出現不穩定的現象,特別是自制力,他們的意志力薄弱,無論是聽課還是做作業,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相對較差。他們的自律能力很低,一堂剪紙課下來,滿地的紙屑。美術素養也包括生活中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談得上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美術老師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不僅要苦口婆心,更要講究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有效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自覺地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二、掌握評價手段,循循善誘解決問題
(一)建立基礎評價體系
“陽光成功卡”評價體系是城北小學使用較久的,在學生中有很大影響的評價體系,然而使用這個體系來評價學生的主要是語數英老師,我感覺特別可惜。所以我就以“陽光成功卡”作為我的基礎評價體系,這樣就可以和班主任老師的評價相一致,這個高辨識度評價很容易讓學生接受。現在各個學校也都有相類似的評價體系,我想我們都可以以學校的主流評價體系為我們的基礎,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使學生有新的感知、新的興趣點。
(二)利用多重評價手段
1.針對課前材料準備的評價。這個評價體系以小組為單位,以小組長為中心,由他來提醒本小組的孩子帶齊材料,如果整個小組都帶齊了,可以每人都得到一張成功卡,反之則沒有,讓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醒、督促。在這個過程中賦予小組長安排組員位置的權力,提高小組長在小組中的聲望,對于不能勝任的小組長,由小組成員集體再推薦,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這個評價機制使得學生從開學初材料準備率70%-90%提高到85%-95%,并在本學期一真保持,較好地體現了它的長期性。
2.針對課堂表現的評價。這里的課堂表現主要指課堂作業的評價,對作業完成較好的與評價出色、積極的學生單獨獎勵“陽光成功卡”一張,而且是發現好的就馬上獎勵,這能不停地激勵學生認真出色地完成作業。特別是對個別在美術方面興趣不高以及問題學生要特別關注,有一點點好的閃光點就放大它,也給予獎勵。這讓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并且讓個別問題學生能夠參與到美術課堂學習中。
(三)完善u價獎勵制度
1.好的評價獎勵制度一定是有評價有獎勵的,并且獎勵是其中的重點。如果沒有好的獎勵機制,學生很快就會對這套評價體系失去興趣,我的獎勵就是小零食,吃是孩子們另一個很大的天性,我曾經參加一次培訓,有一位專家老師就向我們介紹了她們學校的評價機制最后的獎勵就是發零食,各種各樣的零食,孩子們很喜歡,并且很多時候都是由校長親自發放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口腹之欲與榮譽感。并且我的獎勵是讓孩子們在美術課堂上吃,每個學生都想得到這樣的獎勵。
2.獎勵與期末的考核相結合。平時的成績、表現都記錄好,這占最后成績的70%,期末作業只占30%,這么大的比重,讓學生知道平時每一節美術課都是很重要的,也讓很多美術方面沒有優異表現的學生也愿意積極參與,因為他們只要紀律很棒、上課的時候積極參與也可以在期末拿到很棒的成績。同時,我也想讓學生明白,美術課不單單考驗的是你的畫畫能力,它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只要你愿意付出,你的每一次進步老師都會看到,老師會和你一起努力,伴你一起快樂成長的。
每一個評價機制都不是完美的,每一個孩子也都不是完美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去完善、更新、充實自己。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有效的評價機制去引導學生獲得良好的美術素養,并堅持下去,然后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化工環境保護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