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7: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建設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程建設建議

篇1

關鍵詞 精品課程;教學質量;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5-0133-02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化課程設計在課程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自2003年國家實施精品課程項目以來,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回顧精品課程建設的歷程,問題與成就同在,分析并改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示范輻射作用,從整體上提高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質量。

1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

我國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啟動于2003年,計劃用5年時間建設1 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并帶動和促進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2007年,該項目被列入“質量工程”,提出再建設3 000門課程的新目標。各高校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牢固樹立創新爭優意識,不斷加強課程水平建設,大力推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有效促進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和共享。精品課程建設工作開展數年來,已評審并支持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3 538門和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系統,帶動一大批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有效地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精品課程體系

各高校以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精品課程建設為主,在原有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加大教學改革和建設力度,建成一批優秀的校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的評選采取學校先行建設、省區市擇優推薦、教育部組織評審、授予榮譽稱號的程序進行。通過三級評審體系,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初步形成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精品課程體系。

2.2 形成一批優秀的學科

各高等學校在全面規劃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定位與特色合理規劃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其他課程建設,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形成一批優秀的學科。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收錄各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并免費對用戶開放,有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實現。

2.3 高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通過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這個項目,各高校在努力發展和建設本校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同時注重提升本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精品課程的建設,進一步推動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提高我國高校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和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素質,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3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不足與建議

從現有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情況看,“開放與共享”已經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共享教育資源的初級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程的開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終極目的的,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才能更好地實現提高國家教學水平的整體目標。

3.1 精品課程建設的整體性不強,只注重前期建設,忽視后期的維護推廣和應用

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最大誤區就是“為了建設而建設”,僅僅是為了評優,沒有充分認識到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重大戰略意義,忽視了后期精品課程網站的維護推廣和應用,造成優質教育資源的浪費。

【建議】各高校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文件的精神和要義,努力推動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各高校既要重視精品課程的前期建設,更不能忽視后期網站的資源更新和維護升級,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學術資源和教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地將課堂教學和網絡學術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培養學生的使用意識,鼓勵學生利用精品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更好地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3.2 課程的內容建設和開放性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和學生需求

課程資源的內容建設重復性大,實踐性不強。有些課程資源不能完全對外開放,只能允許本校的訪問者使用,不能完全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建議】各高校要重視實踐教學,鼓勵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課程,突出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可操作性,鼓勵學習者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先進,要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優質的課程資源建設要確保有效的學習支持系統,消除資源獲取的障礙,保障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3.3 精品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學評價方式多樣,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精品課程的評審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據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審指標單純對課程進行評價,往往忽視課程的應用效果和使用者的發言權。

【建議】改善評估體系,完善互動評價機制。評價模式要在我國國家制定的課程評估指標的基礎上,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對教學效果和課程特色的評價。要完善評價反饋機制,進一步推動同行之間的互評、學生的評價,強調先進的教學理念、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

為了評建優秀課程,有的教學網站直接交給外部的專業人員進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網站必然是教學資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貫穿。

【建議】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應按國家相關文件規定精心設計資源,充分體現精品課程的特色,重視提升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的質量。網站的建設要依據國家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內容要求和技術標準進行,要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保證教學資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學視頻資料的完整性,加強完善互動交流模塊和學習評價模塊的建設。在技術上要充分考慮資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教學理念的先進性、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課程實施的先進性和教師水平的先進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創新,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才能實現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亞娟,蔣澤林.高校精品課程建設芻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94-96.

[2]龔志武.關于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的若干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8(1):53-56.

篇2

關鍵詞:網絡課程 問題 改進建議

一、引言

網絡教學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是建設高水平高校的必要條件。北京城市學院于2010年引進了由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開發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主要是作為全日制本科生的補充教學手段,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師生之間交流與互動搭建的教學平臺。平臺中包含了我校全部本科生和教師的用戶數據,并定期更新每個學期的課程開設情況。我校于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別啟動網絡課程建設立項項目,目前系統中的課程數量已超過6 000多門,部分課程已經在積極利用平臺、開展教學互動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網絡課程在建設與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W絡課程建設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網絡課程的定位不明確

網絡課程是以網絡為表現形式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網絡課程不是簡單的“書本搬家”“課堂搬家”,并非是課堂教學的機械移植,而是通過網絡表現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所以,解決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是網絡課程定位中必須加以明確的。網絡課程既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補充,也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重要平臺,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課堂教學,但是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擺設,更不是為了應對教育部門檢查與評估的一個手段。

(二)教學資源的使用過于單一

當下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呈現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主要是PPT課件、教案和講稿的電子化和課程視頻,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特點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缺乏教學活動設計,缺少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和其他多方面交流形式。這種枯燥和單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很難長時間集中精神,不能完全讓學生保持高度渴求的學習狀態,從而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授課經驗和教學水平無法得到展現,最終導致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完全的實現。

(三)師生之間互動環節的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網絡課程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差甚至缺乏互動。網絡課程是一種模擬教學,師生之間不能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所以學生無法像課堂教學那樣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和答疑,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也不能和其他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或對某一知識點有疑問時,缺少一個快速解決的平臺。雖然可以在網絡課程的答疑討論專區留言或者通過電子郵件尋求教師和學生的幫助,但都有滯后性,甚至根本得不到解決。

(四)網絡課程日常維護管理和后續更新不及時

網絡課程的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反復、不斷更新的過程,因此網絡課程需要持續的管理與維護,才能保證它的有效運行。然而很多網絡課程一旦制作完成投入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持續使用,后續更新速度跟不上。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沒有及時修訂,視頻的錄制大大滯后于現實,維護與更新的不及時,造成網絡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進建議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因此,要建設優質的網絡課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充分調動教師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加大教師的網絡技術培訓力度,創造機會讓教師深刻理解網絡課程的概念,消除教師對新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陌生感,讓教師積極參與到網絡課程的設計、建設和實施中來。

(二)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建設理念

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突出網絡學習的特點,強調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考慮學習對象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對新知識的認知、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地將理論知識以簡單易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作業內容的設計要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新知識,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能夠“少而精,拿到手”,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傳統的閉卷,也可以是開卷、大作業和課程論文等方式。

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實用性,以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薄弱環節,起到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和視野的作用。所以,網絡課程需要重新組織原有教材內容,可以采用模塊式設計,分模塊講解,同時將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突出出來。模塊式的教學內容編排方式既適應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也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促使教學資源多樣化

網絡課程中,應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從而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

1.使用集文字、圖片、動畫和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授課,實現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這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

2.可以給學生提供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讓學生對本門課程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整體把握,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的分布,提前做好學習準備。

3.布置合理的作業庫和試卷庫,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練習,確保他們理解、掌握新知識,從而實現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

4.給學生指明網絡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參考教材及文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本行業、本部門內的前沿知識以及國內外的最新理論和實踐等。

5.可以將教師的教案、講稿等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鞏固消化知識,從教學的角度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6.可以將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光盤,這樣既可以減少網絡傳輸的負擔,又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

7.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應該豐富多樣,既有傳統課堂教學的書本,又有現代高新技術下的多媒體的使用。

(四)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

教師授課的視頻多是獨自坐在攝像機面前,沒有學生的配合,沒有黑板的板書,缺乏生動的教學情境。實際上授課視頻最好在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錄制,也就是說要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通過網絡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上課時,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錄像中學生的一員,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課堂一樣,緊緊跟隨教師的講課進度,積極主動的思考,并且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學情境生動有趣,富有變化,學生時時刻刻能夠保持注意力,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狀態。

(五)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師生之間能就學習問題進行交流與互動是網絡課程強大的生命力,網絡學習突出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學生不可避免地遇到學習困難,目前網絡課程中師生之間互動的平臺主要是答疑討論專區、電子郵件等方式。可是由于教師平日工作比較繁忙,投入到網絡課程中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可能造成學生的疑問不能及時解答,電子郵件不能及時回復等問題,給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我校的做法是每周固定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安排師生見面,面對面的交流;成立專家團隊檢查督促教師及時為學生的答疑解惑,將其作為評價與考核網絡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讓網絡課堂真正地活躍起來。

(六)強化對網絡課程的維護管理與更新

網絡課程在管理過程中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服務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一方面提高服務器的性能,提高后期管理的效率,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從網絡技術等方面開發出更適用于教師教、學生學的先進的網絡教學技術平臺。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課程更新換代,課件視頻更新錄制,并且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在教材改版后,由于理論知識發生較大變化,要及時更新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讓學生清楚了解本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方便學生的學習,使網絡課程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充分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溝通。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質的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通過具有較高科研水平與教學經驗的主講教師和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媒體設計與制作研發人員的共同努力,可以較充分地發揮網絡課程的教學效率,提高網絡教學質量,但是在網絡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反思。針對這些問題,要不斷地總結、分析并著手解決,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力度,努力開發高水平的網絡課程,實現網絡教學效益的最大化。Z

參考文獻:

[1]祝小兵.網絡課程概念與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J].開放教育研究,2004,(5).

[2]張貴英,張先杰.網絡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7).

作者簡介:

篇3

中職教育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中職會計專業課程也不例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不符

由于對相應職業標準缺乏系統的研究,沒有科學的計劃和組織,專業教學與考證結合不緊密,使得學生既要在課堂上學習教材內容,又要在課外報輔導班學習資格考試的相關知識,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不佳,證書獲取的比例不高。

(二)教學計劃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脫離

教學重專業需要,輕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據調查,絕大多數中職學生是“被”上中職的,他們年齡偏小,綜合素質偏低,沒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專業課的接納程度也較低。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深知專業課教師的尷尬和無奈:除正常講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使出渾身解數糾正他們的行為,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學習,然而,實踐證明收效甚微。

(三)課程評價不合理

課程評價是課程改革的質量保證,美國課程專家比徹姆認為,“課程系統的每一方面都必須置于評價的顯微鏡下觀察,否則,這個系統就會由于缺乏生機而退化”[1]。課程評價直接關系到培養目標的實現,重教學輕課程、重結果輕過程、單一的目標評價模式,極大限制了課程評價功能的全面發揮。據調查,中職學校在課程評價方面普遍存在體系不健全、機制不合理、方法單一、過程形式化、結果失真等現象。這不僅不能使課程評價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二、以需求為導向課程建設的釋義

(一)需求

以需求為導向課程建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用人單位的需求以及受教育者個體就業和發展的需求。

1.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使用為基礎,以創新型人才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看重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具備終生學習的意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創新和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的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2.用人單位的需求

通過網絡搜索近期河南省企業招聘會計人員的信息,從中選取150家,就學歷、年齡、工作經驗、專業崗位、職業素質等方面進行分析整理發現。在學歷方面,大部分企業要求中專及大專以上。其中,要求大專學歷的為68.67%,中專學歷的為23.33%,本科以上學歷的占8%。在年齡方面,企業一般要求在20~40歲之間。其中,在22~40歲之間的占76.75%,在30~40歲之間的占34.89%,沒有年齡限制的占23.25%(通過電話咨詢,用人單位更多的是招聘年齡稍大、有經驗的會計人員)。在工作經驗方面,抽取的樣本中有39.13%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有1~2年的工作經驗,要求應屆畢業生及2~3年工作經驗的均為10.87%,工作經驗不限和要求3~5年工作經驗的企業均為19.57%。專業方面,用人單位比較重視應聘者的從業資格和實操能力,90%以上的企業要求應聘者具有會計相關證書,熟悉計算機操作,75%的企業要求應聘者熟悉企業賬務,22%的企業要求應聘者具有會計相關知識。在職業素質方面,要求應聘者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嚴謹、責任感強;吃苦耐勞、誠實穩重;有原則、不拖拉,雷厲風行;勤奮敬業、努力進取、開拓創新、勇于挑戰。綜合上述招聘條件不難得出以下結論:中職3年制以及3+2分段制畢業生很難有機會直接從事會計崗位的工作,他們中大部分人畢業后至少需要2年才能有機會從事會計工作。理由如下:其一,按照初中畢業生15歲的年齡計算,到讀完中職3年只有18歲,讀完3+2大專也才20歲;其二,沒有工作經驗;其三,不熟悉實際的會計事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職業素質欠缺。

3.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

筆者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從課程設置、學業發展、就業愿景等方面對在校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9份),大部分學生對現有的課程設置不滿意,認為會計專業理論課難度大,不容易掌握;教師講的多,學生做的少;學習理論多,實賬訓練少,從來沒有到崗實踐過;要求多做多練,最好去企業實習。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學業發展和就業前景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二)以需求為導向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如同人才加工,受教育者是其“產品”,接收單位是其顧客,“產品”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選擇權的人。“產品”是否合格、能否被顧客接受的關鍵在于是否按照顧客的需要設計、組織“生產”;職業學校有沒有“貨源”則取決于被加工的“產品”本身是否滿意,是否符合受教育者個人發展的需要。中職教育的顧客既有高職院校和企業,還有受教育者個人。競爭要求企業進行“顧客化”生產。同樣,競爭也要求職業教育以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改革和建設。

1.有利于中職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更加強調中職教育的目的性,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職教育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受教育者需要什么,中職學校就給什么:學生要就業,就培養他們就業的技能;他們要繼續升學,就對他們進行考試輔導;他們想工讀間隔開來學習,就允許他們分段。滿足需求,真正做到“訂單式”培養,中職教育的目標便順利實現了。

2.有利于優化中職課程體系

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根據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需求更加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能、輔導升學;由企業、學生以及家長等需求各方共同參與課程評價,從而優化中職課程體系。

3.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社會的認同度

進行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建設,尊重學生的選擇,依據學生需求開設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和社會的認同度。

三、以需求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的改革策略

(一)構建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按照需求合理設置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考試輔導課。針對就業需求,中職學校要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具體要求,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需要,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化基礎,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設置專業課程;針對升學需要,學校要研究不同升學類型(包括對口升學、3+2升段、成人高考等)的考核內容和特點,編排不同內容的課程。

(二)定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目標

根據前述對企業招聘會計人員條件的分析以及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中職畢業生“零距離”對口就業的只占少數,大多數學生從事的職業與專業的吻合度并不高,還有一部分選擇了繼續升學。中職會計專業教育必須依據不同需求,準確定位課程培養目標:一是為高職等高學歷教育輸送具備一定理論基礎、有學習能力的人才;二是培養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勞動者;三是培養具備會計專業基本技能的初中級會計人員。

(三)有效組織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課程建設的關鍵,任何課程設計只有付諸實施,才具有實際意義。要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必須充分認識課程實施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充分發揮實施主體———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認真分析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及時糾偏、調適和完善,課程實施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1.課程實施的準備

一要發動廣大教師積極參與。中職教師長期由于地位低、不被尊重,大多處于“教育疲勞”狀態,要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必須下大力氣動員廣大一線教師全身心地參與進來。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對課時的安排、資源的分配和利用等都要進行周密的部署。三要對任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使他們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質量觀、人才觀。

2.課程實施

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及心理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二要營造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三要優化教學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四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對口就業、一般就業、升學等),采用不同授課方式和教學手段。

(四)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課程評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著教育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應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目標,以尊重被評價對象為基本前提,遵循客觀性、全面性、激勵性原則。

1.構建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完整的評價系統應當包括評價目標系統、評價指標系統、評價標準系統。整個評價系統的設計應當體現以下特點:科學性與方向性相結合、統一性與個別性相結合、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結合。

2.組織評價內容

課程評價內容應當包括課程目標和計劃的評價、課程準備和投入的評價、課程實施過程和效果評價。

3.選擇評價方法

課程評價方法是實施評價的重要保證,立足中職學校教學目標,結合課程特點,確定評價方法。如采用個人內差異評價法,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等多樣化的評價法。

四、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中職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努力,對領導觀念、教師素質、硬件配備、教材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職學校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以保障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

1.轉變領導觀念和領導作風

根據組織變革理論,組織變革是對現狀的打破,它需要一種催化劑來推動,而組織中的管理者往往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并承擔了變革過程的管理責任,他們是推動組織變革的主要力量,其他人員只是作為推動變革的輔助力量而存在[2]。因此,變革要從領導觀念的轉變開始,進而改變領導作風和工作方式。樹立中職學校“以需求為主導,因需施教,培養素質,發展能力”的辦學理念和服務意識,使中職學校功能多元化———就業、升學、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真正做到“雙證融通”“中高職銜接”“職前職后一體”。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領導者必須改變“唯上”的工作作風,進行民主決策,到廣大教職工中去,聆聽他們的心聲,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使一線教師由課程改革的被動執行者變為主動參與者。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關系到改革的成敗。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合格的教師才能有效實施課程改革。教師要適應課程改革理念,形成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思路、教學行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評價等。要制定適宜的教師能力培養計劃,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企業文化、社會經驗融入教學過程。會計專業課教師還應該到企業參加專業實習,把職業要求和先進的專業技術引入教學。

3.加強實用性教材建設

教材質量直接關系到課程實施的好壞。要鼓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結合區域經濟特色,編制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教材。教材的編寫,既需要有一定理論基礎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參加,又需要在實際工作崗位的專業人士參加。這就要求中職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聽取會計行業專家的建議,共同編寫高質量的實用性強的教材。

4.加強會計實訓基地建設

篇4

【關鍵詞】醫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一、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由于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的持續低迷,加之我國經濟結構體制不合理、教育改革滯后、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落后。當代大學生就業矛盾突顯。這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快速增加,但社會需求減緩;培養學校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就業結構不合理;大學生就業觀念與就業現實脫節。因此,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就顯得尤為緊迫、重要。

二、2010-2012年川北醫學院醫學生就業狀況

以川北醫學院2010屆、2011屆和2012屆醫學類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調查和畢業生就業數據庫相結合的方法,隨機抽取240名畢業生做相關調研。

1.川北醫學院醫學類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川北醫學院醫學類大學生就業特點:第一,就業地區以基層為主。三屆畢業生中,有超過60%的學生選了縣級以下的基層工作單位。這完全符合川北醫學院“努力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醫學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方針。

2.畢業生中未就業學生情況調查

如表2所示,在被調查的近三年未就業畢業生中,53%以上的人是因為就業的態度、想法問題造成未就業,有30%的畢業生因為全力投入公招、研究生考試復習準備而放棄就業,剩余13%的畢業生因為結婚等個人原因放棄就業。在這15名未就業人員當中,因為個人學習和技術能力未能實現就業的為零。

三、醫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建議

1.醫學生就業形勢與就業基礎知識教育相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不光有老課,也要結合當下醫療衛生行業現狀,向同學們介紹“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項目等新情況、新問題。

2.邀請專業人士走進課堂。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避免迂腐的“陳詞濫調”,可以適當邀請醫療行業相關人士、本校畢業生等走進課程,親身講述自己的求職、工作經歷。

3.構建多樣化的就業指導教學模式。積極拓展就業指導教學模式,為畢業生提供一個全方面、多渠道、立體化的就業指導教學服務。比如我校專門設立了就業指導網絡課堂,該網絡課堂內容覆蓋當前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技能提高、就業政策介紹等。

4.強化大學生自我評估測評等教學內容。自我評估是職業規劃過程中的一個起始環節,客觀、全面的自我評估是科學進行職業規劃的前提,它對職業環境分析,職業目標確立,生涯策略,生涯評估等環節及其連續過程的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曠宇.醫學生職業規劃現狀與對策探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9(3):309-312.

篇5

關鍵詞:建構主義;重點課程建設;彈性內容體系;網絡化協作學習;基于興趣的學習

近年來,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各軍校都致力于信息類專業的建設[1]。作為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結合點,“數據結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院也于2009年確定了“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教學對象主要是生長軍官學歷教育指揮類學員。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2]為指導,將“教員引導下的學員自主學習”教學思想貫徹于課程建設的全過程,把握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是本重點課程建設的主要特色。下面,我們將就體現該特色的具體實踐過程及其所包含的教學內容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以及教學團隊建設等組成環節進行闡述。

1教學內容體系建設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教學內容是基礎,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著不同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對于學員的知識能力建構的效率和效果也有著不同的影響。目前,各高校普遍壓縮了專業基礎課教學課時,因此,為了讓學員在有限的學時內進行有效的學習,我們必須首先考慮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問題。

一般講,“數據結構”課程包括線性結構、樹型結構、圖狀結構、查找與排序等內容,并以抽象數據類型、算法度量與評價貫穿其中[3]。各類院校根據其人才培養方案及學員特點,在課程內容組織上也有明顯區別:有突出數據邏輯結構的,有側重算法實現及度量的;有用C語言描述的,有用C++或Java描述的。結合我院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以及學員特點,根據ACM/IEEE CC2005[4]和教育部CCC2006[5]學科規范,我們在課程內容體系建設方面主要實施了以下幾點措施。

1.1采用彈性課程內容體系

由于“數據結構”課程課時有限,本院數據結構課程僅為50學時,課程內容設置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結合建構主義思想及學員的具體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在此次課程建設中,我們在課堂講授和實踐教學環節中均采用了彈性內容體系,在課程講授內容設置上,我們主要采用了“基本模塊”+“擴充模塊”的體系,其中“基本模塊”包括算法度量基礎、線性結構、字符串與模式匹配、樹、圖、排序、檢索等7個模塊共16個二級知識點,要求教員必須全部講解完成;“擴充模塊”則包括廣義表、AVL樹、倒排序及一些前沿應用譬如XML的DOM樹、OWL的分類樹等,由教員根據學員學習情況靈活掌握實施。

在實踐教學環節,我們采用分層次的實驗內容體系,自主編寫實驗教程,設立驗證性實驗、提高性實驗、課程設計等三層次實驗要求。其中最基礎的驗證性實驗指課本知識點的具體實現,譬如,線性表存儲結構以及其插入、刪除、替換、檢索等算法的實現等,側重加深學員對基本數據結構的理解以及基本編程能力的培養;提高性實驗則從實際問題解決出發,綜合2至3個數據結構的應用或對相關數據結構的算法擴展等,譬如銀行的多窗口排隊服務,多叉路口車輛調度等問題,需要將現實世界抽象成數據模型并應用相關數據結構的知識解決,有一定建模與實現難度;實驗內容體系的頂層是課程設計,以一定規模的實際問題解決為目標,以具體任務為驅動,覆蓋數據結構的多種模型,鍛煉學員抽象建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時的要求及數據結構教學目標的把握,共計設計了20個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12個,提高性實驗7個,課程設計性實驗1個,要求學員在數據結構實踐過程中至少完成15個實驗,包括12個驗證實驗,任意4個提高性實驗以及參加課程設計。

1.2采用C++結合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框架的描述方法

根據CCC2006的建議,選擇面向對象語言C++作為數據結構描述語言,從數據結構的邏輯描述到物理存儲及算法實現過程均采用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思路;同時考慮到主流編程語言C++、JAVA及C#等都不同程度地應用了STL框架并提供了常用的數據結構類,譬如Vector、List、Set、Stack、Queue等,在數據結構課程內容中增加了對于主流語言中常用數據結構模板類的分析與編程,以增強學員對數據結構應用的理解。例如,對于STL中的Vector類,其實現功能為大小可動態增長的數組。教學中不僅僅要求學員能夠應用該類型,同時要求能夠分析理解該類型,譬如要求學員找出其動態增長性實現的代碼段,并對其插入、刪除算法進行歸納總結等。通過分析STL框架相關類的實現,擴展講解面向對象思想與概念在實現該類過程中的應用,以提高學員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能力。

1.3規范化的教學文檔建設

教學是否符合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否采用了合理的教學方法,我們從教學文檔中就可以看出來,教學文檔的形式十分重要,而更重要是教學文檔的內容。在本次課程建設中,我們采用了規范化的模板,對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等進行了統一的設計與規范。譬如,在教案設計中,哪些內容易于CAI展現,哪些內容適合傳統板書,我們都進行了仔細研究。譬如概念定義、背景知識、計算結論等,可以擬制要點并進行文本展示;公式定理推導過程如二叉樹的性質推導,必須進行板書;原理與過程展示如遞歸過程分析、樹的遍歷、排序過程等,推薦使用動畫。同時,我們要求教員授課時必須將教材、課件、教案、教學實施表(包括課程標準、大綱、計劃)等文檔備齊并通過教學組審核。課建組認為:嚴格規范的教學文檔看似傳統的要求,實則是課程教學是否成功的前提條件。譬如,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的知識體系,即知識建構的基礎;教學計劃、課程設計與教案則體現了知識的傳遞體系,即合理地引導學員完成知識的掌握與新知識的建構。通過教學文檔建設,提高了課程教學的規范化。

2教學方法改革

在本次“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中,教學方法改革是研究重點。傳統“教員教,學員學”的方法已不能適應“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需要;而照本宣科式的“PPT課件播放朗讀”已嚴重束縛了學員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與素質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對此,我們在本次課程建設中以建構主義理念為指導,結合“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提出了“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兩種教學方法并進行了研究嘗試。

2.1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

“網絡化協作學習”是一種以WEB網站和信息資源為依托的新型學習方式[6],在信息資源平臺面前,教員和學員、學員和學員之間更加平等,它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在“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中,我們通過引入“網絡化協作學習”,引導學員在課后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要求。在“網絡化協同學習”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握兩個要點:網絡課堂的開設與網絡化協同學習的實踐。

2.1.1信息資源建設與網絡課堂開設

開設網絡課堂主要依賴網絡教學平臺和課程信息資源。此次“數據結構”網絡課堂建設采用了總部統一配發的網絡課程教學平臺,該軟件平臺不僅提供了章節知識點的構建、關聯、、檢索,而且可以通過公共信息、小組信息、點對點的信息支持交互,該平臺能夠較好滿足教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協同學習。基于該網絡教學平臺,以“數據結構”課程的內容體系為依據,課題組將該課程的章、節、知識點進行了統一的組織,不僅設定了章、節、知識點的隸屬關系,還以數據的邏輯結構為線索,將相關知識點進行了關聯,形成了“數據結構”課程的知識網,這樣做有利學員整體把握該課程;同時,為每一章、節都設置了教學目的、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習題參考、實驗練習等欄目,這有利于學員進行自主學習。

2.1.2網絡化協同學習方法實踐

信息資源的建設是基礎,而基于信息資源的“網絡化協作學習”實踐則是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 “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建構主義理念指導下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它即不同于遠程教育模式,也有異于絕大多數的自學網站,“網絡化協同學習”強調在教員引導下的學員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在該方法學習中,教員是“導演”,是“總指揮”,教員需要完成學習場景組織、學習進度管理、學習效果評價等活動;學員則可扮演“演員”與“分隊指揮”雙重角色。作為“演員”,學員需要提出學習計劃、實施自主學習;作為“分隊指揮”,學員需要組織學習小組、分解學習任務、合成工作成果。

例如,針對模擬實現XML解析器這樣的實際應用問題,教員的活動應包括:1)提出應用問題:模擬實現XML文件的DOM存儲機制(要求模擬程序能讀入、存儲XML文件并將XML文件中節點關系按樹型顯示);2)提示講解內容:XML文件的DOM存儲原理;3)提示學習任務:樹型結構的邏輯表示與存儲方法、樹型結構的遍歷、樹型結構的顯示;4)分配任務給各學習小組,明確學習進度要求;5)驗收并講評學員實驗報告等。學員的活動應包括:1)學習任務計劃;2)樹型結構相關知識學習與交流;3)XML解析器設計;4)XML解析器實現;5)撰寫并提交實驗報告和相關代碼。以上學習活動,主要通過網絡課堂所提供的信息、信息瀏覽、BBS、文件傳送進行支持,并通過教員策劃組織、學員協作實施的方式完成,是一種有效的“網絡協作學習”方法。

2.2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

“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以教育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結合“數據結構”課程內容特點,從課程引入、課程展開以及課堂氣氛營造等方面進行以提高學員學習興趣為目標的相關方法研究。該模式的詳細論述見文獻[7],此處作一簡介。

在課程引入階段,我們將“數據結構”與學員所學專業領域問題相結合,讓學員認識到學習“數據結構”課程的現實意義,引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在課程展開階段,我們采用“循序漸近式教學”與“任務驅動式學習”兩種方法增強學員學習興趣。“循序漸近式教學”主要指重視先導課與當前課程的銜接,讓學員“能夠學”;而“任務驅動式學習”則通過應用情景創設提高學員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讓學員“有興趣學”。“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的第三個主要措施即課堂氣氛營造,通過多種方法譬如小組競賽、知識競答、結對互助活躍課堂學習氣氛,使學員“樂于學”。

3教學團隊建設

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是重點課程建設一項重要內容。教學隊伍建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程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水平。因此,在課程建設初期,我們根據教研室和課建設小組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引進

來,走出去”的教學團隊建設策略和具體的教員培養計劃,在兩年內引進教員2~3名,送學培養2~3名。目前,我們已引進3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員,其中1名教員加入課程建設小組;選送2名教員攻讀博士,1名教員攻讀碩士學位,其中,1名脫產2名在職;我們還通過短期培訓的方式選送教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拓寬視野;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的方式選派教員參與交流,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上述措施使教員整體業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教員隊伍培養計劃圓滿完成。此外,通過課程建設活動,我們培養了一批年輕教員,其中有些教員已成為教學骨干。在兩年的課程建設中,我們大膽啟用年輕教師,每年都有意識地安排部分年輕教員承擔“數據結構”的課程教學任務,積極推薦和支持他們參加院舉辦的各類教學競賽活動,并指派經驗豐富的老教員進行跟蹤指導。在這些年輕教員中,先后有5人在課件制作、教學研究以及優質授課比賽中獲獎,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4結語

此次“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及教學團隊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實踐,特別是一些改革后的、具有通用性的內容和方法,如“數據結構”課程彈性內容體系、基于興趣的“數據結構”學習模式以及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在本次課程建設得到應用,它為下一階段的軟件基礎類課程群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候喜貴. 軍隊信息化建設研究[M]. 北京:出版社,2002:17-19.

[2] 張建偉,陳琦. 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75-82.

[3] 嚴蔚敏,吳偉民. 數據結構(C語言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2-3.

[4] ACM/AIS/puting Curricula 2005[EB/OL].(2007-05-08)[2010-12-20]./education/

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5]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40.

[6] 陳文漢,張建奇. 高等教育網絡化教學研究綜述[J]. 比較教學研究,2003(9):46-52.

[7] 張立,王偉嘉,石巖,等. 基于學習興趣開展數據結構教學[J]. 計算機教育,2010(13):95-97.

Key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Data Structure Base on Innovative Teaching Ideology

ZHANG Li,SHI Yan,ZHANG Hongping,WANG Weijia,YU Congbin

(Department of Logist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篇6

關鍵詞:培養技師課程 設置 特點 建議

一、機電一體化專業技師課程設置

1.知識和能力要求

(1)能力要求。具備英語和計算機方面的通用能力;掌握操作機電一體化設備的技能,具有分析、制定機械加工工藝文件的能力;具有處理車間生產現場工藝技術問題的能力;具有維護常用機電一體化設備運行的能力;具有維修機電一體化設備的能力,管理車間生產現場的初步能力。

(2)知識要求。具有高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具有必需的機械技術知識;具有必需的檢測與傳感技術知識;具有必需的伺服驅動技術知識;具有必需的信息處理技術知識;具有必需的自動控制技術知識;具有車間生產和質量管理及產品營銷知識。

2.機電一體化專業技師課程設置的依據

機電類技師課程設置的構建,一是,根據江蘇省人社廳《技師學院專業目錄及教學計劃匯編》。二是,要以目前與將來生產一線的高技術、高技能的職業能力為導向,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圍繞培養目標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專業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塊的形式和綜合化的方法設計課程。三是,根據支撐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理論知識、技能要求和區域經濟特點和就業單位的要求,開設相關課程。

3.理論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指課程或課程內容的排列組合結構。課程結構可以分為專業縱深型結構(I型)、專業分支型結構(Y型)和縱條型結構(II型)三類。

4.實踐課程結構

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堅持以實訓為主體,理論課程依附于實踐課程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文化程度及就業的需要,調整文化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專門化特色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機電一體化專業技師課程特點

1.突出核心技能的培養

機電一體化這一高新技術的發展、變化十分迅速,原有的技術崗位不斷分化復合,智力成分和創造性成分不斷增加,勞動者的核心技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強化核心技能的培養,關鍵是開發核心技能訓練課題。編制核心技能訓練課題應以核心技能內涵為依據,滲透行業通用技能標準。為了便于教和學,便于教學檢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學內容分解成思維、能力、方法、技巧、意識、品質六大系列。

實施核心技能課題訓練,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編寫新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學活動的藍圖和方案,核心技能課程內容結構既不同于學科課程的知識體系,也不同于常規技能實訓。

核心技能融于行業通用技能,同樣,行業通用技能課題訓練又可促進核心技能的提高。

2.明確核心課程、特色課程、綜合課程

(1)核心課程是開設課程中指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能統攬專業全局的、基礎性的、關鍵而具有共性的課程。雖然目前人社部沒有統一的技師教學計劃,但從支撐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角度出發,再結合現有學校資源,筆者建議專業核心課程為工程制圖及計算機繪圖、自動控制技術、機械工程傳動基礎、傳感器和測試技術、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

(2)課程的綜合化。生產一線和工作現場的許多問題幾乎都具有綜合化的特征,用單一的學科知識往往解決不了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技術知識加以分析,然后找出各種技術辦法加以解決。

3.采用“整合能力觀”模式

根據機、電兩個專業的特點,從職業能力目標出發,借鑒“整合能力觀”的課程觀思想,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資源優勢。基礎課教學主要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專業課教學打破學科體系,采用課題式一體化教學模式。

根據技師能力標準,設計一系列研修專題。如高新技術專題,典型技術專題,綜合技能專題和技術攻關專題等。筆者學校在進行課題、課程設計教學時,專門成立了學科專業評審組,制定課題、課程設計工作條例,明確規范。由學科專業評審組成員對學生所在單位進行技術調研,了解學生所在崗位技術含量,針對學生情況確定課題標準,采用研修互動模式,由每位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提出課題,經學科專業評審組集體評審其課題的可行性,再下發課題通知書,進入為期四個月的課程、課題設計教學階段。把各專題理論實踐結合在一起,課堂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學員以研修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實行導師制和小班化學習,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養成強烈的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關于院校培養技師的幾點建議

1.課程標準化建設

技師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考核的標準,是近年來國內職業技師院校在技師教學中遇到的首要問題。

2.中外課程合作研究

篇7

關鍵詞 專科教育 課程建設 實證歸納 三維動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19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a 3D animation course professional degree is not high and do not have integrity, progressive and total score of, resulting in the talent shortage of both 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based on 3D anim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s, objectives,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of were discussed, and the empirical inductive method design of five aspects of the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and guarantee method summed up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market with the required 3D animation or game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empirical induction; three-dimensional animation

三維動畫課程是培養藝術類大專生三維動畫制作這一職業的素質與技能的課程。在國外,職業院校起步早,發展成熟,其三維動畫課程職業化程度高,能較好地培養學生三維動畫制作的職業素質與技能。在國內,職業院校起步較晚,正在探索中發展。其課程的職業化程度整體不高,且各院校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些高職院校(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課程中含有完整的制作流程,具有遞進的項目學習方式,先通識后精專的布局安排。學生既能學到職業的整體技術技能又能精于職業中某一項技術技能,同時還具備了職業素質。而有些高職院校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的三維動畫課程不具有完整性、遞進性和總分性。課程內容只有三維動畫整體制作流程中的中期環節(模型、編排、動畫和渲染),而后期環節(剪輯、特效、音效和合成)的內容則被設置為另一門課程且與其關系不明顯,此外也未安排精專某項技術技能的課程。此安排會使學生既對三維動畫整體流程不能產生清晰的認識又不能精專于某項技術技能,直接影響學生質量,導致就業問題。為此提出研究三維動畫課程的建設,從市場需求出發探究出課程建設的目標、宗旨、指導思想、原則、內容與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解決就業問題。

1 建設目標、宗旨與指導思想

高職培養的是高技術技能人才,根據這一特點和市場需求出發,三維動畫課程所涉及的工作領域有角色、場景、道具和視頻制作等四個。其中角色、場景和道具制作這三個工作領域又各自都有其造型、光影、動畫和特效制作四個工作任務;而視頻制作這個工作領域則有視頻剪輯、視頻效果制作、視頻轉場制作、視頻特效制作、音頻編輯和視音頻合成六個工作任務。因此,此門課程的建設目標應為培養具有這四個工作領域共十八個工作任務中職業能力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由此得出,此課程的建設宗旨是“以學生為本,幫助應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具備三維動畫制作這項生存能力”。進而得出建設的指導思想為幫助學生掌握關于三維動畫制作的素質、知識和技能三方面的職業能力。

2 建設原則

在建設應用藝術設計專業三維動畫課程時需要遵守以下六項原則:(1)課程設置科學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螺旋上升、由易到難、由全到專地安排此課程。(2)師資職業化。配備“雙師型”教師或同時配備講師和技師共同授課。(3)教學內容完整科學性。螺旋上升、由易到難地安排教學項目,每個教學項目行為點、知識點和技能點都須齊全。(4)教學項目時效性。教學項目應與當時中小企業制作項目接近或一樣,并實時更新。(5)教學方法科學性。符合制作技術學習規律,配合教學內容采取項目教學法,利用兩步訓練法,配以崗位體驗法,因材施教,具有針對性地層層遞進地增強職業能力。(6)考核市場化。教師、企業和職業鑒定機構共同考核,以考核表為形式,考核結果最好與經濟利益掛鉤。

3 建設內容與方法

3.1 建設內容

欲實現建設目標須至上而下地進行課程建設,所以三維動畫課程建設內容應包含其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運用和考核方法設計五個方面,而這五個方面的建設應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3.2 建設方法

(1)課程設置。三維動畫課程須含有視頻編輯這一內容,以形成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將該課程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階段,安排在兩個不同的學期進行教學。由于初級是通識教育,造型、光影、動畫作、特效和視頻制作五部分都需包含在其中。而高級是精專教育,造型、動畫、特效(含光影)和視頻制作四部分由學生自選其一進行學習。

(2)師資建設。三維動畫課程須配置“雙師型”專業教師為任課教師,既具有教學經驗又具有企業經驗的教師。如任課教師只具有教學經驗,則建議再配備一個具有企業經驗的技師或高級技師一起進行教學。而對于只是講師的專業教師,須定期安排到三維動畫或游戲企業掛職實踐以拓寬社會渠道和提高作為三維動畫技師的職業能力。同時還應吸收有社會渠道的三維動畫技師作為兼職教師并培訓他們的教學能力。以此逐漸形成一個完全由“雙師型”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

(3)教學內容。根據初級課程的要求不同,應相應地安排教學內容。而在每門課程中也應遵循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并通過項目承載它們。在開發教學資源時可需結合火星時代等各大公司官方網站和三維動畫或游戲教育網站中制作案例、游戲美術設計師(高級)職業技能和全國信息化工程師(游戲美術設計師)考證教材及題庫進行開發,將這些內容處理成具有行為點、知識點和技能點的制作項目。另外,為豐富教學手段,還需收集和整理三類視頻:第一類是三維動畫電影或游戲制作花絮;第二類是三維動畫制作案例的視頻教程;第三類是關于三維動畫制作團隊其管理方法的視頻。

(4)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應通過項目載體實施項目教學法,項目需分解成任務,由不同職稱(高級技師、技師和制作員)與職務(組長和組員)的學生任選與其職稱職務相應的任務來完成,完成項目后還需總結項目所包含的技術、流程、方法與標量和展示其制作成果。對于起初的項目可使用跟做的方法教學,而隨著學生能力的變強而采用臨摹的方式教學。另外,對于不能在課堂中有限的時間內訓練的項目,還需制作成以任務為單位劃分了等級的教學視頻,利用網絡平臺上傳到網上供學生自學。所以,在課內教學中應采用項目教學法、團隊協作法、任務驅動法、成果匯報法、崗位體驗法、開放式教學法和兩步教學法七種教學方法。而在課外則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開放式教學法和自學教學法四種教學方法。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三維動畫制作技術與標準的變化,以更貼近三維動畫與游戲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5)考核方法。在考核內容上應加入了職業素質、制作管理和職業資格證書取得情況三方面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建議聘請具有企業經驗的技師或高級技師參與學生技能考核,即任課教師與企業技師或高級技師共同考核,其分值比為4:6。考核情況應記錄在考核表上,其考核項目應劃分得細致些并附帶說明和權重,還需配以具有相應分值的五個等級評價標準。考核結果建議與經濟掛鉤,除最后成績與獎學金相聯系外,通過企業審核的項目其負責學生可申請橫向項目中的經費,通過職業素質考核的學生可申請勤工儉學助學金,通過制作管理考核的學生可申請任課教師負責的與教學改革相關的科研項目中的經費。

3.3 保障方法

(1)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須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中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在應用藝術設計專業培養計劃中的課程介紹里應注明三維動畫制作課程被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的兩門課程,即三維動畫(初級)制作和三維動畫(高級)制作。其中,初級為通識教育,造型、光影、動畫、特效和視頻制作五部分都應俱全,而高級為精專教育,造型、動畫、特效(含光影)和視頻制作四部分由學生自選其一進行教學。另外,在該專業培養計劃中的教學進程表里應將三維動畫(初級)制作安排在第三學期,實踐課應占到總課時的3/4;三維動畫(高級)制作安排在第四學期,實踐課應占到總課時的2/3。

(2)師資建設。對于講師的掛職實踐,專業主任應為其制定三年掛職實踐計劃:第一年,每周三天都在三維動畫或游戲公司實踐,完成不少于12個被錄用的商業項目;第二年,每周兩天實踐,完成不少于8個被錄用的商業項目;第三年,每周一天掛職,完成不少于4個被錄用的商業項目。完成三年計劃的任課教師需在以后的寒暑假里完成加起來不少于一個月的掛職實踐,完成不少于1個被錄用的商業項目。同時,專業主任還需監督計劃的實施和考核實踐的質量。

(3)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須具化到課程教學大綱中,以供任課教師作為實施的參照。在三維動畫制作(初級)中除安排三維動畫基礎知識這一理論章節外,還需先安排入門制作章節再安排初級制作章節最后安排中級制作章節;三維動畫制作(高級)中先安排中級制作章節再安排高級制作章節,每一章節中都以項目為載體。對于網絡教學視頻,其內容需涵蓋面廣難度深,還應整合成具有數個等級的等級標準,這一文本中的內容須與等級相對應。

(4)教學方法。對于課內團隊協作法的實施,可以組織學生自由成組并推舉出組長來實現,同時組長與組員姓名還需填寫在項目申請單中的相應位置;對于課內崗位體驗法的實施,可以將每位隊員的權利和義務形成工作職責這一文本來實現,其中規定的隊員制作計劃、組長審核計劃、組長監督進度和組長監督質量四方面內容都需體現在項目監督表相應的填寫位置中;對于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的實施,可以將項目分解成任務來實現;對于開放式教學法的實施,可以由小組自由選題和隊員自由選任務來實現,團隊所選的題及隊員所選的項目任務也需填寫在項目申請單中的相應位置。但在選項目時還需根據職稱和職務來做,而職稱是根據個人完成制作項目的成果為依據初步授予的,在以后的訓練中是可以繼續晉升。對于網絡教學視頻,其教學項目應根據等級標準進行分類。以任務為單位錄制,上傳到網上,并附上項目簡介、標準及其中包含的技術、知識與技能,每段視頻建議按照工作順序羅列且標明其所屬的職稱(高級技師、技師和制作員)等級。

(5)考核方法。學生的考核情況都須填寫在考核表上,考核分為職業素養、實訓考核、制作管理三個部分,其權重比為2:7:1。職業素養分為考勤紀律、職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三部分,其權重比為3:5:2;實訓考核也分為知識技能掌握、成品展示和社會評價三部分,其權重比為3:1:1;實訓考核同樣也分為計劃制定、監督工作和整理資料三部分,其權重比為1:3:1。在評價主體上除任課教師外還增加了企業評價和學生自評與互評。職業素養中考勤紀律和學習習慣為教師評價,職業習慣由教師與企業共同評價;實訓考核中知識技能掌握由教師與企業共同評價,成品展示采取了教師與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方式,社會評價主要由教師評價;實訓考核中計劃制定和整理資料為教師評價,監督工作由教師與企業共同評價。每項考核項目都分為優(90~100)、良(80~89)、中(70~79)、合格(60~69)、不合格(

解決“三維動畫或游戲企業難于找到適合人才,畢業生難于找到工作”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市場需求出發合理建設三維動畫課程,使其建設目標、宗旨、指導思想、原則、內容與方法都具有科學性。而本課題主要解決的就是三維動畫課程不具有完整性、遞進性和總分性問題,以能培養出既具有職業化素質又具有三維動畫制作整體技術技能及精于某項技術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其理論成果對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在建設三維動畫課程時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從而解決應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市場中的供需矛盾。

參考文獻

[1] 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紅艷.變革下的本土化進程――20世紀上海職業教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 梁成艾.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 徐陽.直面技術沖擊――關于數碼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挑戰與應對.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 唐振華,趙曉燕,劉珊珊.試論高職課程改革的方式、動力及本質.職業技術教育,2012(4):168-170.

[6] 凌小紅.淺談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美術大觀,2007(12):147.

篇8

1.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三年級階段,有48.6%的學生已經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42.8%的學生已經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但尚未通過六級考試,還有8.5%甚至連四級考試也未通過。學生在高年級階段英語學習水平參差不齊,這將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差異,充分體現個性化。在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中,我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五項技能的發展上是非常不平衡的,在對英語技能的自我評價中,學生對閱讀比較有信心,而認為聽、說較為薄弱,46.1%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技能是強項,而52.4%的學生認為聽力部分最薄弱。新《課程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而目前我校學生的英語技能仍體現了傳統的“重閱讀、輕聽說”的特點。這需要加強基礎,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和寫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2.英語學習投入不足。在學習安排上,大部分學生課后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很少,57.6%的學生每周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低于2小時,作為需要不斷練習和應用的語言技能學習,學習投入度的不足會大大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尤其是尚未通過英語六級的同學,這樣的學習安排是極不合理的。此外,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一方面,學生對英語學習更加重視和自覺,學習更趨實用性,目標更具體;學習觀念正確,朝著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我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知識還很欠缺,運用也不夠自覺,需要較強培養和訓練。教師應該根據大學英語學習、學習者的特點,結合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把學習策略貫穿于日常的教學當中,在實踐中切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該鼓勵學生之間加強交流,介紹學習經驗,在學生中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

3.基本認可英語教學,對教材滿意度不高。對于英語教學的效果上,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備課認真,英語課能夠讓他們有所收獲,對高年級階段的英語教學總體上表示滿意。這體現了我校大學英語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和教學水平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對于教材,近一半的學生對教材滿意度不高,認為內容一般,尤其是基礎英語的綜合教程和聽力教程,這樣的教材還不太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建設仍需加強。

4.期待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上,由于七年制課程的特殊性,學生在第三學年有兩個學期的英語必修課,原來沒有進行分級教學的大學英語V和VI在教學過程中困難重重。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原先設置的“大學英語V級”和“大學英語VI級”并沒有學習熱情,僅有4.8%和1.9%的學生認可這樣的設置,約有一半的學生希望在三年級開設醫學英語課程(包括中醫英語和西醫英語),在技能類提高課程中,學生希望開設“英語視聽說”,這與學生對自己英語技能薄弱環節的自我評估相符,也體現學生希望自己英語應用能力上能有所提高。此外,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完成大學英語必修課的學習后,應繼續開設專業英語課和英語選修課。選修課型的選擇結果為: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還是有著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影視欣賞、英美文學選讀、英美文化概況、中醫英語等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的課程。對此,學校和公共外語部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師資潛力,完善師資培訓,引進高素質人才,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二、對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

1.新形勢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如火如荼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各個層面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體系的建設應充分體現新《課程要求》的要求,以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為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求為目的,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學校職能部門、教師、學生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學校職能部門需要了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全面關注大學英語提高階段的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英語教師需要適應時代需求,探索個性化教學的新途徑,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加大精力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學生應該對提高階段的英語學習有正確的理解,了解自身的水平和學習目標,重視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鍛煉。

2.選修與必修有機結合的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可供選擇的課型,同時將選修課與必修課有機結合。在選修課的課程設置上,設想分三個模塊,語言技能類、語言文化類、醫學英語類。具體可開設課型建議為:其中語言技能類課程根據學生不同專業不同興趣的需要,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把所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應用到所學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之中,使英語教學同專業要求做到有效結合。語言文化類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語言的思想內涵,在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也提高和熏陶學生的文化素養,使進入英語提高階段的學生通過高素質的英語語言文化、藝術環境熏陶,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人生觀、科學觀等,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并使他們在思辨中、在運用中學習語言,豐富文化知識。(本文來自于《校園英語》雜志。《校園英語》雜志簡介詳見)

醫學英語類課程體現了醫學院校的特色,也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他們今后在專業領域的發展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而言之,上述選修課程的設置思路,既考慮了提高大學生生英語綜合素質的需要,同時把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并通過應用提高階段學習,檢測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及綜合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實現英語學習促進專業水平提高的目的。同時,鑒于大部門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開設課型可在三個模塊內循序漸進地發展。在必修課的課程設置上,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主要體現在七年制學生的第五和第六學期上,在完成了前四個學期的學習后,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性仍然很大,因此建議在必修課中依然給學生選擇的空間,開設不同課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建議七年制學生在完成大學英語四級學習后,提高階段的英語課程為任選一門必修課程學習。同時,要給予學生選課指導。

3.課程團隊的建設。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體系中每一門課型都需要建設完善,在選修課中,往往會出現因人設課的局面,由某一個老師承擔一門課程,這對課程的發展和教師的能力提高都沒有益處,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課程團隊的形式應予以推薦,尤其是醫學英語課程,需要明確課程定位,理順醫學英語課程間的關系,加大醫學英語課程師資力量的培養力度。課程團隊建設的核心是師資力量。規劃和加強師資力量是大學英語提高階段課程發展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學校需要加大師資培養力度,同時在政策上鼓勵教師開設選修課。在教學方法上,應順應時代潮流,將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貫徹到提高階段的各種英語課型中去,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需要在學習策略上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

三、總結

篇9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強,外資醫療機構、外資醫院、涉外病房日益增多,對護理專業人員的英語要求也在日趨提高,尤其是護士的專業英語水平也成為用人單位選拔的條件之一,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高級護理人才已迫在眉睫。本著培養技術型、應用型護理領域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宗旨,必須為學生在校三年期間及畢業后就業、升本、出國學習或工作等各種發展方向打造堅實的英語平臺,構建有特色的高職醫護英語課程。然而目前,高職醫護英語教學模式陳舊,教材及學習資料相對缺乏,教學方式、課程考核方式等也亟待改革。因此,通過醫護英語課程實現培養具有較高醫護英語水平的護理人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大力推動護理專業醫護英語課程建設。

一、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工具,是承載信息的結構化載體,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本保證。據調查,全國高職英語教材普遍缺乏高職特色,沿用壓縮版本科教材,實用性實踐性差,有些教材的版本還偏老,內容過時,而且從內容、水平、使用范圍等方面來看,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于是很多院校使用自編教材和講義,但是很多存在大面積轉抄,內容過偏,缺乏規范性與趣味性。目前鑒于大多數院校培養的護理人才多是輸送到國內的醫院或醫療機構,對醫護英語在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認識不夠,因此醫護英語教材的建設與改革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實際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護理人才不僅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這是護理人才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提高我國護士水平及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因此醫護英語教材的建設與改革勢在必行。建議醫護英語教材建設可考慮以下方面:

1 教材內容的確定必須以培養目標為依據。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的是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和涉外護理工作的高級醫療護理人才,并不是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無論是選擇教材還是自編教材都應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我們培養的是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護理人才而非英語人才,能進行日常的臨床口語會話、書面交流及醫療文件的書寫,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相關醫務資料,只要能應用于實際交流即可,不需要用英語專業學生的標準來衡量、要求高職學生。

2 教材內容的確立也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首先,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其次,醫護英語教材涉及大量的醫護專用詞匯,學生學習、記憶有一定難度。因此更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編寫、選擇教材。我們曾針對某本醫護英語教材在學生中進行訪談,近80%的學生認為該教材難度太大,醫學詞匯過多,內容復雜冗長,缺乏實用性,學起來很吃力,缺乏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學得無奈,教師教得辛苦,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3 自編教材要突出“實用性”與“趣味性”。自編教材的編寫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醫護專業英語水平,編寫時除了應注意以上談到的兩點之外,還可以參考國家醫護英語考核標準,如全國醫護英語考試是專門考核護理人員的醫護專業英語實用能力的考試,其大綱中詳細闡述了考核的內容、形式、標準。如在考試評價標準一項的第一點就明確規定了16個交際領域的考核,包括接待病人、詢問癥狀、醫療檢查等,基本涵蓋了臨床醫護英語對話的場景,這些對于自編教材重點內容的確立,實用性的突出無疑是很好的引導和指導標準。此外,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差的問題,自編教材還可以適當借鑒大學英語教材的成功之處,向立體化教材靠攏,擺脫原先枯燥、單調的紙質化教材,針對教材內容,配備相應的音頻、視頻材料或動畫材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另一方面在文字材料解釋缺乏_定力度的情況下,學生通過電子圖像、醫護錄像等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掌握所學內容。

二、課程模式轉變

高職教育課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為課程效果的評價標準。而傳統的課程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拼命地死記硬背,最后就是為了考個好成績,完全忽視了語言學習的實際應用性,更談不上英語能力的提高。語言不是老師講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語言的應用能力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練會的。如今大多數醫護英語課程仍在沿用傳統大學英語的課程模式進行教學活動,其結果就是課堂缺乏互動,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心不在焉,老師講得辛苦卻收效甚微。這種傳統的課程模式只是傳授知識,缺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興起時間只有短短幾年,與國外歷史悠久的高等職業教育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正是因為如此,國內高職院校相繼借鑒國外成功的高職課程模式的經驗,推出了我們特有的課程模式。戴士弘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推出了他們學校創建、推廣的新的高職課程模式,其中也談到了新大學英語課程模式與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模式的利弊,聽后深受啟發。于是我們將這兩種課程模式在醫護英語課上進行了嘗試,結果發現新模式頗受學生歡迎,大多數學生覺得能學到東西。

新的課程模式設計:用直觀的圖片或實物引入――先譯再聽,難度不斷加強,促使學生思考、理解、掌握――寫――朗讀――小組游戲――知識的歸納――作業。

新課程模式為標準的教學過程:課文題目、背景介紹(某種疾病)――重點難點單詞、句型講解(學生思考、理解、掌握)――學生模仿,操練――小組合作歸納、概括――布置作業。在小組合作歸納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了,對文章的概括、歸納也比較到位,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也得以體現。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模式注重的是學生對重點句型的反復操練和應用,真正體現高職教育的準則,以提高學生能力為標準。而我們大多數老師現在采取的教學模式都是傳統式的,對于本身內容就比較枯燥的醫護英語來說,學生學起來更是索然無味。因此要轉變傳統的課程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醫護英語作為專業英語,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高職醫護英語作為職業教育這一相對特殊的教育領域的組成部分,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與操作能力。要想切實提高學生醫護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處于教學活動主導地位的教師需要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進行改變和創新。

1 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發揮出學生無限的潛能,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互動式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等。醫護英語有其特殊性,學生學習該課程除了要能閱讀和翻譯相關英語業務資料及文件外,口頭交流更為重要。護理人才主要從事臨床工作,直接面對病人,平時主要是口頭上的交流,強化學生的醫護英語口語顯得極為必要。因此嘗試采用任務式教學法,針對某一醫護主題或活動的對話,讓學生事先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閱收集相關資料等,編寫對話,每次課前花5~10分鐘進行演示,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增加師生互動。實踐證明,這樣既能活躍氣氛,使學生放松心情,又能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醫護英語課堂上用的較多的是案例教學法,尤其是在講解如何撰寫醫療文件時用的較為普遍。例如中文的出院小結,學生在護理專業課上已經掌握,耳熟能詳,而英語的醫療小結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份事先準備好的小結,解釋清楚固定、模式、重點內容進行精講,隨后再讓學生進行討論,模仿,練習。調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英語教學中用得極為廣泛的情景教學法,同樣適用于醫護英語教學。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多媒體、語音室,實時轉播網絡教學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定期到語音室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英語錄像或短片,甚至是時下流行的英文原版電視劇、電影片段,營造真實的語言學習語境,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掌握知識。此外對于有專門的護理實訓基地的院校來說,實訓基地是最佳的模擬醫護情景對話的場所。學生在近乎真實的環境中,結合護理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聯系所學對話,進行對話操練,其效果遠遠勝于在教室里進行情景對話。而且在這樣真實的環境中練習、實踐也是大部分學生所希望的。在我們發放的162份相關問卷中,較之課堂學習,83%的學生更愿意在實訓中心或英語角之類的環境中實踐英語對話。調查中還發現,81%的學生從來沒有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除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醫護英語詞匯、重點句型、醫療文件(如病例、醫務報告、通知、護理記錄)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慢慢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提高自學能力,做主動學習者。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將使學生終身受用。

2 實施分級教學,因材施教。由于高職學生生源差別大,有高中生、職高生、中專生、技校生,英語成績參差不齊,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如果成績很好的和很差的學生都在一個班,那么經常會出現好學生反映學不到東西,差生聽不懂老師講什么。針對該情況,建議采用分級教學,也就是按照學生入學考試英語成績進行分班英語教學,使用不同的醫護英語教材。將英語成績相對較好,又打算將來從事涉外醫護工作,出國深造或升本的學生分到A級班(又稱涉外班),其他學生則分到B班(又稱平行班)。涉外班同學如有較多想要出國的學生,那么可適當開設雅思或托福強化課程,提高他們的綜合英語能力,甚至可以額外增開CGFNS(國際護士資格考試)的介紹與考題練習,這對于有志于將來成為國際護理人才的學生是十分有益的引導與幫助。當然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A班可實施末尾降班制,B班實施優生晉升制,動態流動,促進學生抓好英語學習。實踐證明,這種差異教學是十分有效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課程考核方式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考核方式多半采用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各占一定比例),期中與期末考試形式也多采用筆試,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學生對自己平時的作業與表現也不以為然,單一的筆試使得學生養成了臨考根據考試大綱突擊復習的習慣,這些都是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尤其醫護英語課程強調口語能力的實際應用。因此從學生實際出發,改革考核方式,不僅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使學生真正提高自己的醫護英語能力。筆者認為較注重口語能力的醫護英語考核可以采用平時成績+口試+筆試,平時成績的比例可相應增加,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當然平時成績的考核可分為平時作業、課堂表現(主動提問、回答問題)、學生間互動,學習情況自我評價,課外英語活動(如:英語墻報,醫護英語社團,醫護英語演講賽,醫護英語知識競賽獲獎)等。筆試的形式也可多樣化,大多數院校采用的是閉卷或開卷考試的形式,而醫護英語課程中含有大量醫療文件的撰寫或記錄填寫,因此考試也可采用大型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翻譯或撰寫文件,可以真正檢測出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口語考試則可采用機考、學生與學生對話、師生對話等方式進行。三管齊下的考核方式已在我院得以試用,效果頗佳,但其中需要教師付出加倍的汗水,也需要學生更多地配合及教務部門的支持。

五、師資

良好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保障,如今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由于我國的高職辦學時間尚短,缺乏擁有高職教育豐富經驗的教師,要形成良好的梯隊有一定困難。在高職教育中處于龍頭地位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其擁有的師資隊伍成梯隊分布,所取得的教學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作為教學模式中的主導者,教師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醫護英語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英語課程則更加顯現出師資力量的薄弱,主要體現在:

1 學歷水平低,職稱低,無法形成梯隊。本科學歷教師居多,職稱多為助教,甚至有些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實際教學經驗缺乏,而這些教師卻正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力軍。

2 “雙師型”師資嚴重不足。“雙師型”醫護英語教師指的是具有醫護理論知識和臨床護理經驗,且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教師,而現在這樣的教師在護理院校中的人數少之又少,有些醫護英語教師是英語專業畢業,不具備醫護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因此加大“雙師”引進力度,增強現有教師醫護專業知識的培訓已是當務之急。

篇10

【關鍵詞】農業自動化控制 “農非貫通” 一體化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39-03

隨著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它們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顯現,逐步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現代農業朝著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處在全國領先水平,農業產出規模和水平逐年提高,農業主要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主要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實現了設施化和裝備化,農業產業化水平生產與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作為農林類職業院校,服務于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為農業信息化培養高技能實用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一 課程背景及設計思路

1.課程背景

農業信息技術專業是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個特色專業,服務上海“三農”,為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培養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農業自動化控制是農業信息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面向農業自動化管理能力模塊的一門核心課程,對構建“農非貫通”(農類學科與非農類學科的融合貫通)的專業形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一體化、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一體化的辦學形態。課程設置為學生多元化發展、多層次培養、職前職后連接、涉農和非涉農行業貫通就業提供了一定的途徑和保障。

2.設計思路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多領域多學科交叉課程。一般來說,一門新課程的開發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職業教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一個是這些內容如何結構化。一方面,高職課程建設中,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標準是適度夠用,即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組織,即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只有在結構化的情況下才能傳遞。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開發思路是,根據企業調研,從職業技能需求出發,從“農非貫通”的專業形態角度整合優化課程內容,采用項目化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前期已經完成農業生產及農業相關知識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了解必要的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技術、單片機微處理器等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及掌握目前普遍應用的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控制系統及控制設備。

二 教學內容的設計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基于知識運用的課程,其內容選擇依據農業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的領域而采用項目化組織方式,在課程內容的排序或結構化中,主要關注的是工作過程系統,即關注工作過程的構成要素;經過企業調研和需求分析,整合出3個知識模塊和5個技能模塊的教學項目。農業自動化控制學習任務的設計見表1。

三 教學組織模式的設計

本課程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思想,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農類與非農類學科內容融會貫通,形成了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教學案例與實際項目、課堂教學與實際生產過程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模式。通過項目學習強化學生項目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仿真或真實生產情景中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本課程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根據農業生產環節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智能化精準技術、畜牧業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技術等項目,每個項目選取典型的應用任務來組織課程內容,所以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法。具體做法是:

以農業自動化典型應用項目為主線,按工作流程環節劃分項目(項目的劃分與職業崗位能力相對應為原則),用幾個項目囊括整個課程內容,然后將與項目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融匯在項目中。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在所需知識、技能講解時,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問題法、案例法、示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1)問題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案例教學法。通過舉例子、例子對比,即運用豐富生動的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案例講解理論知識,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示范法。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動作示范,分解步驟和操作要領,給學生提供觀察學習、模仿的機會,也可發現不規范之處,這種方法可以用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實踐操作。

2.一體化教學的實現

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學習情境來反映的,因此,既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建設,也要注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安排。教學環境的建設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訓場地和設備推進標準化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將課堂設在工作環境中,或者課堂按工作環境的要求來布局設計。這樣就可以將教師、實驗室、實訓室融合成為一體,達到教、學、做在同一場地進行,實現了教學課堂與工作環境的對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實際應用環境結合在一起,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安排,培養學生面向工程的思維方式。通過明確學生任務、教師講授示范引導、組織實施、檢測評價的過程,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

四 課程建設的思考

目前,控制技術理論與實際工程脫節,控制學科和各農業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成熟,控制技術不能全面地應用于農業領域。在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重視農業領域交叉融合的自動化控制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目標的實現,以“重應用”為實踐原則,建設了農業自動化控制綜合實驗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參與現代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從而為將來投身農業信息技術建設奠定基礎。

經過3年的課程開發,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已經基本完善,在課程建設中有了一些思考。(1)課程建設應與時俱進,不斷關注和引進世界最新農業高科技,與本課程內容融合,凸現時展的特征。(2)加強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課程相關教科研,以教科研促教學,“學研產”一體化,促進課程建設高品位。(3)課程建設中應加強與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合作,搭建開放和多元的校外實習、實踐平臺,使得課程的實踐項目與外部實際應用、工程、科技緊密聯系。

四 結束語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自動化控制“農非貫通”一體化課程開發是對傳統學科課程的顛覆性改革,其中課程內容和結構是核心,一體化教學組織實施是關鍵,教學和實驗實訓平臺是支撐。通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培養從事農業自動化生產和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上海現代都市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敏.上海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措施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09(6)

[2]姜大源.世界職教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啟示[J].職業技術,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