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仡佬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而遵義市則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70%。遵義仡佬族的民俗文化豐富,具有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優勢。但是,遵義的民俗文化旅游發展較晚,基礎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有必要借助紅色旅游這塊平臺。因此,將遵義仡佬族民俗文化與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是推動二者共同發展的良好途徑。
旅游資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資源的管理者和經營者根據區域發展總體目標和旅游市場供求狀況,借助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把各種相關資源要素組合成為具有統一功能的整體,從而實現區域旅游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和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過程”。有效整合遵義紅色旅游資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有利于遵義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一、遵義紅色文化遺產與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打造遵義旅游品牌,增強旅游競爭力
目前遵義的旅游業,盡管擁有眾多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資源,但整體開發水平不高。各類資源整合開發力度不夠,旅游經營管理過程中條塊分割嚴重,各自為政,完全沒有站在整體的高度上去謀求發展。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條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關部門缺乏系統的規劃,全市旅游發展一盤棋的觀念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從而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通過紅色旅游資源與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開發,由政府主導、部門牽頭,在“大旅游”觀念的指導下,開發出文化內涵深厚的復合型旅游產品,這不僅能夠豐富遵義的旅游產品形式,還有利于打造遵義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贏取市場,增強遵義旅游的市場競爭力。
(二)有利于發揮遵義紅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促進二者共同協調發展
從資源角度講,遵義紅色旅游資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發揮二者的資源優勢,促進二者共同協調發展。盡管遵義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但是開發程度低,產品形式單一,市場吸引力不足。從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講,不管是生產生活民俗,還是文學藝術,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但一直以來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所以,將二者進行整合開發,既可以借助紅色旅游的發展平臺發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豐富紅色旅游的內容,增加紅色旅游的趣味性,還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基礎服務設施、人力資源等資源共享,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共生共贏。
(三)有利于保護紅色旅游資源與仡佬族民俗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紅色旅游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必須以正確的歷史觀和責任感來對待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在開發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一定要讓紅色旅游可持續下去。另外,加強民俗文化保護也迫在眉睫。盡管紅色旅游資源與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旅游資源,但它們同屬文化旅游資源,他們當中的很多內容,同屬于文化遺產,因此,他們的開發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將二者進行整合開發,堅持“保護與開發同步,效益與投入并舉”的原則,不僅有利于實現其文化遺產價值,也能促進二者的保護,使這兩種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實現二者的可持續發展。
二、遵義紅色文化遺產與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題形象整合
主題形象是一個地區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關鍵。通過主題形象,能夠直觀的感受一個地區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市場狀況來確定該區域旅游的主題和形象,然后以這個主題形象為依據,整合區域內相關的旅游資源,從而突出主題,形成競爭優勢。
遵義發展旅游業,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形象作支撐。目前遵義市的旅游形象是“轉折之城,會議之都”,這一形象,只體現了紅色旅游要素,而沒有展現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從紅色旅游與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筆者認為應該把遵義的旅游形象定位為“游紅色遵義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過這個主題,統籌兼顧,展現形象鮮明的兩個要素,即紅色遵義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又彰顯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滿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產品的整合
要將遵義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再轉化為經濟優勢,特別是對于仡佬族地區,要實現其資源、產業的發展,就一定要加快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飲、景點景區標識,還有停車場、公共廁所等,都需要納入規劃與開發體系中,統籌整個遵義市在旅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實用美觀又高效節能環保。
遵義眾多紅色文化遺產中,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會址、婁山關戰斗遺址、四渡赤水遺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務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區域分布較分散,要將二者進行整合,有必要將兩種資源從旅游線路上進行規劃,串聯,從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例如:遵義會址會址―山烈士陵園―茍壩會址―平正仡佬族鄉―四渡赤水紀念館。此線路最大的亮點是集合了遵義幾個典型的紅色旅游資源,同時融入了具有“中國仡佬第一鄉”之稱的平正仡佬族鄉。會址等遵義紅色紅色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鄉,主要有中華仡佬博覽園、平正仡佬石頭城、平正仡佬風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點,能夠較為完好的展現原汁原味、古樸神秘仡佬族民俗風貌。整條線路即集中了遵義經典的紅色旅游景點,有能全面呈現仡佬族民俗化,能夠讓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樂。
(三)人力資源的整合
要將遵義紅色旅游資源與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須更好地發揮旅游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為了使整合開發工作順利進行,有必要整合相關部門成立一個遵義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管理委員會。由相關旅游部門、文化部門、財務部門、旅游行業協會等抽調相關人員組成,明確職責范圍,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加強旅游人才的引進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培訓,完善對從業人員的考核、晉升、獎懲、薪資、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實際管理上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優質、高效的開展和進行旅游服務。要通過培訓,使旅游服務人員能夠立足遵義旅游的實際,對遵義紅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和熟悉,從而更好地適應兩種旅游整合發展的需求。
篇2
“真沒想到,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經過政府一番精心打造,變成了舒適宜居的鄉村美景?,F在我們村房屋漂亮,公路暢通,環境優美,生活更加安逸了。”近日,筆者走進紫金縣蘇區鎮炮子村與村民談及改善人居環境整治、革命根據地的修繕給他們家帶來的變化時,村民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蘇區鎮位于紫金縣東南部,轄區面積125 平方公里,總人口2.3 萬人,是一個山區小鎮。作為河源市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蘇區鎮內的革命遺址、文物較多,被列為愛國教育旅游基地的革命文物景點就有18處,獲省級扶持修繕和開發。
近年來,蘇區鎮圍繞“一切圍繞發展,一切服務發展”的思路,大力開展“紅色旅游”戰略舉措,著力打造“紅色蘇區”人文資源景區,不斷深挖紅色旅游資源,提升紅色旅游形象。2011年,蘇區鎮投入600多萬元完成革命遺址群修繕工作;2013年完成“血田”紀念廣場雕像組雕工作;2015年完成烈士陵園建設工作;今年,蘇區鎮再次投入數十萬元維修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為改善蘇區城鄉面貌,打造“廣東名鎮”招牌,蘇區鎮專門成立了創建名鎮名村領導工作小組,統一村民思想,提高村民對建好“廣東名鎮名村”和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認識和建設熱情。與此同時,結合本鎮村實際和特色,按照名鎮名村示范村建設方案的要求,編制蘇區鎮中長期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蘇區鎮政府籌集資金2300多萬元,修繕了鎮內18 處革命遺址。同時,該鎮還興建了紅色文化活動廣場、實施亮化工程、改造圩鎮排污設施,并修建了垃圾填埋場,組建村保潔員隊伍,清潔街道、集中回收垃圾,鎮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蘇區鎮已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并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旅游服務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到蘇區鎮革命根據地參觀學習的人次達到了15000 人次,促進了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居民收入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加,呈現出一派盎然生機。
擦亮名鎮“紅色文化”品牌
篇3
一、文化是旅游產業騰飛的翅膀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文化和旅游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存在著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魂,是旅游產業騰飛的翅膀,文化的內涵決定著旅游產品的價值和品位,決定著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景和空間;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通過旅游活動挖掘文化內涵,展示人文歷史,寓教于樂、寓教于游,使傳統文化廣為弘揚、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文化和旅游逐步融合、相得益彰,文化已經成為旅游產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撐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1、文化資源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旅游產業發展包含多方面的驅動要素,比如旅游資源及其衍生的景區景點、旅游產品的營銷、旅游品牌的塑造等,其中旅游資源是旅游發展的基礎要素。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有名山大川、河湖溝谷,也有鄉村風情、小橋人家,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文化,感染人的也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旅游就能增添無限魅力。尊稱“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景區,就是通過充滿神秘的堪輿文化和滿目瘡痍的風水作品,使游客趨之若鶩,近距離感知文化的魅力,讓其文化需求在神秘和共鳴中得以滿足。
2、文化追尋是游客出行的基礎動因。旅游動機分為身體動機、文化動機、交際動機和聲望動機四類,其中文化追尋是旅游的基礎動因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裕,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人們期望通過參觀歷史古跡、瀏覽名山大川、體味民俗風情,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文化的神韻,并從中獲得審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悅。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目前文化旅游占全球旅游活動的比例高達40%,與文化有關的旅游活動已成為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文化價值是旅游形象的重要內容。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對區域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旅游條件的總體感知和評價,其中獨特的區域文化是旅游形象感知的核心。真正吸引人、感召人的旅游形象定位,不僅是一個區域地脈和文脈的表征,也必然反映旅游者的核心需要,即文化需要。鮮明獨特的旅游形象定位通過蘊涵在旅游形象中的文化價值,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形成有效的市場感應和消費引導,成為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關鍵因素。
4、文化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必要依托。社會文化環境是影響旅游消費、經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傳統文化中的節儉思想制約旅游消費意識的形成,客源地與旅游地文化差異的大小決定旅游需求動力,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圍影響游客的文化感知等等。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僅有利于營造文化氛圍、引導消費需求,也對提升旅游品質、促進旅游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興國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1、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縱覽興國的發展史和文明史,數千年來,勤勞智慧的興國人民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興國文明,留下了無數厚重的文化遺產,為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主要有以下資源:一是紅色文化璀璨。興國是全國著名的蘇區模范縣、縣、烈士縣、將軍縣,是人民軍工的搖籃。近現代革命戰爭,在江西留下了眾多的戰斗遺址、革命舊址和名人舊居,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100余處,遍布全縣近20個鄉鎮、200多個村莊,猶如一個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見證和記錄了中國革命的歷程。二是堪輿文化獨特。興國是中國風水文化的發源地,梅窖三僚被海內外尊稱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自古以來明師迭出,十三陵、故宮、長城、清東陵等著名建筑都是三僚風水先生堪擇。三僚村內保存了大量的風水作品,是中國風水文化保存最為完好、風水作品最為集中的古村落。三是生態文化豐富。巍峨磅礴的大烏山、覆笥山,為興國樹立了一道道天然綠色生態屏障。奇峰秀麗的靈山冰心洞,風光迷人的寶石仙境,山水相融的丹霞湖,飛花濺玉的龍下瀑布,號稱“小廬山”的省級森林公園均福山等自然景觀,如詩如畫,各領。四是圣賢名人薈萃。著名人物有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宋學詩文家李潛、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進士,明代史學家呂復,欽天監靈臺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禮部侍郎王思軾等,無不是興國歷史乃至中國歷史史上名貫古今的大德賢才。此外,海瑞在興國曾任縣令,文天祥在興國大烏山留下了“永鎮江南”翰墨筆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興國工作和戰斗過。五是民俗文化淳厚。興國山歌聞名遐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山歌之鄉”,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稱“懸絲傀儡”和“吊線子戲”的興國提線木偶,是古老珍稀戲種之一。另外,還有濃郁的客家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客贛方言、飲食文化等。
2、存在的問題依然艱巨
興國雖然擁有豐富文化旅游資源,但是在做強做大文化旅游產業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資源挖掘不夠深。興國雖然挖掘出了不少文化旅游資源,但大部分都停留在表面,對歷史淵源、人文傳說、宗教文化、民間故事、黨史文獻等方面的挖掘不夠深、不夠細,更缺乏有效的整理歸類,導致景點沒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景區開發不夠好。興國縣雖然文化旅游資源眾多,由于點多面廣、分布分散,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景區建設檔次不夠高,未形成規模;文化旅游品牌不夠創新,又缺乏有效手段,導致目前沒有一個真正叫得響的品牌。三是管理體制不夠順。紅色文化旅游是興國的主打戲,行政職能主要由文廣和民政部門負責監管,而旅游部門只負責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導致在開發紅色文化景點和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方面缺乏專業性和整體性,文化和旅游的結合文章做得不夠好。
3、面對著千載難逢機遇
今后一段時期,是興國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推動傳統旅游向現代旅游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前,面臨著以下兩方面機遇:政策機遇方面,《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并提出“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休閑旅游、歷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思想,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江西成為“沿海發達地區旅游休閑后花園”的戰略構想,全力提升江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對旅游寄予了厚望;市委提出的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五個贛州”,其中“生態”為興國綠色旅游發展奠定基礎。市場機遇方面,國內居民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和出行半徑的增長、區域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紅色旅游熱潮逐漸興起,現有的紅色資源為興國紅色旅游吸引大量客源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興國縣作為井岡山和瑞金的旅游腹地,井岡山景區的客源已經接近飽和,將為興國提供大量客源。
三、興國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興國文化旅游產業要實現大發展,必須牢牢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順應旅游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大力推行“文化+旅游”模式,“把握一個關鍵,突出兩個重點,抓好三項任務,推進四項工作”。
1、把握一個關鍵。即文化旅游品牌創新。文化旅游發展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將抽象的文化符號、模糊的文化記憶、殘缺的文化遺址等資源轉化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觀看的文化產品,“七彩云南”和桂林陽朔的“印象劉三姐”就是成功的案例。因此,興國文化旅游品牌創新,必須在深度挖掘紅色、堪輿、生態、客家等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以興國山歌為素材,通過提煉一句主題口號、打造一臺演藝節目、出版一套文化叢書、推出一條文化旅游線路,來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將極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特質展現出來,使之在消費群體中形成“第一印象”,進而成為游客出行的“第一選擇”。
2、突出兩個重點。一是實行綜合開發。堅持紅色為主、紅古綠“三色”并舉,加快推進中央蘇區烈士陵園、蘇園及將軍園創4A級景區建設,不斷完善三僚國家4A級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靈山冰心洞等景區開發以及度假村、五星級酒店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真正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現代服務業的“龍頭”。二是提升景區品位。紅色旅游方面,在挖掘蘇區干部好作風和將軍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利用聲光電和情景再現等手段,豐富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和將軍園陳列館布展內容,提升布展水平;古色旅游方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三僚村內風水文化作品,規劃建設一批大型建筑和小品設施,做到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綠色旅游方面,通過景區內的歷史淵源、人文傳說、民間故事、紅色文化豐富景區內涵,利用雕塑人物、物品陳列、建設亭閣等方式打造景點,實現休閑娛樂與參觀教育的完美結合。
篇4
貴州省近年來交通建設發展迅速,“十二五”期間,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128km,居中國第8位,2015年成為西部地區第1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
2016 年《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加密規劃)》及《貴州省高速公路建設攻堅決戰實施方案》中提出:力爭“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實現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0km。省高速公路面積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別達到5.8km/100km2 和2.7km/萬人[1]。
隨著貴州省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和高速公路網的完善,高速公路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最為便捷的交通方式,構建自然、生態與文化和諧的高速公路綠化景觀已成為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內容。
貴州省旅游資源豐富,既有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更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紅色旅游及酒文化等特有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尤其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許多少數民族聚集區,高速公路沿線常常具有獨特的地域景觀和濃厚的民族民俗風情,而生硬的高速公路與純樸的人文景觀則容易產生沖突。大量的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設,也勢必會對貴州的自然風光、民族民俗和居民生活等產生較大影響。
因此,如何在不同的人文文化地域進行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將景觀的空間層次與景觀元素和當地文化色彩充分地融入高速公路景觀中,最大限度減少高速公路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型高速公路,以及實現貴州省委、政府和交通部門提出的“多彩貴州。最美高速”及“多彩貴州。平安高速”創建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覆蓋區域不同人文地域文化類型劃分
根據貴州省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的分布現狀及特點,全省高速公路網覆蓋區域大致可分為3 個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區,即民族民俗文化地域區、紅色文化地域區和酒文化地域區,[2]這三個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及人文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2 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與人文地域文化融合手法及策略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理論是一門涉及植物、生態、地理、園林、美學、藝術、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并且相互交叉滲透,不可割離。[3][4]隨著社會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的提高,高速公路景觀的自然協調性和文化性也成為其不可忽視的一大特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條件與人文環境,才能建設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公路環境。[5][8]
2.1 綠化景觀設計與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在貴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互通、服務區、隧道洞門、擋土墻等的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從尊重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出發,通過提煉沿途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引入歷史文化信息,并運用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凸顯民族景觀元素,可進一步提升公路景觀的視覺價值,打造具有強烈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的高速公路景觀。
(1)景觀裝飾應用民族文化元素設計時,必須保證行車安全,應以抽象、簡潔的裝飾為主,嚴禁過分分散司機的注意力,嚴禁影響安全視距,且應保證裝飾材料不易脫落、倒伏。
(2)路線兩側分布有少數民族村寨的路段,可通過借景、透景的方式將其引入司乘人員的視野,展現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風情。
(3)在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大量運用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民族鄉土植物作為主題樹種,如苗族地區的楓香,布依族地區的刺梨。
(4)可提煉少數民族建筑的特有建筑元素,如彝族特有的屋墻面的虎文化、白族白色的照壁、侗族的鼓樓和風雨橋等運用于收費站大棚、服務區建筑設計之中,以建筑元素激發人們聯想,重現頭腦中的物象,從而達到對地域環境的認知。
(5)音樂是體現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民族對大自然的認識、審美、教育的根本體現。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可以將少數民族的獨特樂器、載歌載舞的場景等通過景觀表現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墻、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現。
(6)少數民族服飾豐富多彩,也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遙將服飾中的局部元素如頭飾、銀飾,或服飾上的花紋等抽象提取應用于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也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過以上高速公路綠化景觀營造,可充分展示沿線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情,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高速公路民族風情走廊,為建設“美麗貴州”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綠化景觀設計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在貴州紅色文化地域的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中,通過在互通區、隧道洞門、服務區、擋土墻、橋梁等結構物上運用景觀設計手法和紅色彩葉主題植物配置來表現紅色文化,可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為打造“多彩貴州”、“紅色記憶”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紅色文化的表現應充分考慮道路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必須保證行車安全。
(2)可在服務區、觀景臺等位置通過簡潔的紅色主題雕塑、景墻、文化墻等表現紅色文化,設計時要根據所需反映的不同主題選用不同的景觀元素。
(3)可在隧道洞門、橋梁、收費大棚、服務區建筑等構造物設計中融入抽象的戰爭元素,如紅旗、槍、戰火等具有特殊意義紅色建筑符號等,來體現革命戰爭及紅色文化。
(4)景觀小品色彩宜采用具有紅色歷史文化特色的顏色,例如紅色,在以綠色植被為大背景下,凸顯紅色小品的主題效果。
(5)通過大量運用具有寓意的植物營造不同主題的景觀空間,如在烈士紀念地區域配植常綠樹種松柏類植物雪松、龍柏、圓柏、油松等,比擬革命人的堅貞不屈和萬古長青的意志精神;歲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形式,象征了革命先輩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桂花香氣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含笑表達對先烈們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鵑象征革命烈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等,通過這些具有寓意的植物配植使紅色文化的主題得以體現。
(6)通過植物的色彩來渲染不同的視覺氛圍,進一步烘托紅色文化主題。如貴遵高速公路可選擇象征革命的紅色系,選用紅楓、紅檵木、紅葉小檗、紅葉石楠、火棘等進行景觀綠化,可展示出“楓染貴遵,紅色記憶”的綠化主題;又象征純潔的白色系,可選用白玉蘭、廣玉蘭、含笑、櫻花等;象征萬古長青的綠色系,可選用雪松、龍柏、竹、油松、桂花等;象征高貴的黃色系,選用金葉女貞、金絲桃、黃金槐等。
2.3 綠化景觀設計與酒文化的融合手法及策略
(1)貴州酒文化的表現應充分考慮道路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必須保證行車安全。
(2)可在互通立交區、服務區、觀景臺等位置通過簡潔的酒文化主題雕塑、景墻、文化墻等來反映酒文化。
(3)可在隧道洞門、橋梁、收費大棚、服務區建筑等構造物設計中融入酒瓶、酒器、酒品牌等設計元素,整合途經區域山水、民俗、音樂、繪畫、詩詞、書法等,傳遞酒文化、酒品牌等。
(4)貴州民族酒文化在審美功能上體現在其藝術性方面較明顯,可將貴州酒舞、酒歌、樂器演奏等的酒文化場景通過景觀表現手法如浮雕、雕塑、景墻、小品等形式予以表現。2.4 綠化景觀設計與其他自然文化的融合
貴州省除了有上述3個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區域以外,還有著其他夢幻的自然山水,如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地,竹海、湖泊、森林等原始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神奇的梵凈山、黃果樹大瀑布、雷公山、烏江畫廊等。在這些自然區域的高速公路中,要將有特色的自然旅游元素融入到綠化景觀設計中。
如經過貴州西線喀斯特旅游區的貴黃高速和金清高速,為了凸顯“多彩貴黃、西部風情”的綠化主題,可選用觀花植物和色葉植物如櫻花、桃花、紫薇、欒樹、銀杏、白玉蘭、香花槐、雞爪槭、金葉女貞、紅花檵木等作為景觀綠化植物。
篇5
一、江西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一)自然旅游資源極其豐富
江西省在全國范圍內來說其資源可以排進前幾位。極具代表性的有:一是擁有鄱陽湖候鳥保護區,該保護區是擁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擁有中國最多的候鳥群,每年為候鳥提供一個越冬的理想棲息之地,為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是擁有數量眾多的國家森林公園,至今為止,江西省內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3處,數量之眾遠多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擁有眾多的著名風景名勝區,代表性的有自古就極富盛名的廬山,有革命年代就開始名揚天下的井岡山,有改革開放后逐漸挖掘并被普遍贊譽的三清山等等。四是擁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如有二千多年歷史的英雄城南昌、有稀土王國和客家名城的贛州和世界瓷都美譽的景德鎮。五是擁有省級森林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無數。
(二)紅色文化引領全國
紅色文化引領全國。翻開近現代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革命離不開江西,中國的戰爭離不開江西,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從江西點燃,這里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是軍旗升起的地方,是的出發點,是共和國的搖籃,在這里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也還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具有國內最為密集的紅色文化資源。目前全省登記在冊的革命舊居舊址有一千多處,著名的革命舊址就有近二百處。在這一些里面,著名的有南昌和贛州。當年的紅色故瑞金就是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在那里一共聚集了一大重要的歷史文物單位,還有在全國都極具影響的革命史跡群落。
(三)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
江西,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在中國所以毗鄰的省市中江西是最多的一個,東靠福建和浙江,西靠湖南,南望廣東,北枕安徽和湖北。是“長珠閩”三個經濟發達三角洲的后花園及腹地,周邊經濟重陣燦若星河,比如南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東有上海、杭州、溫州、廈門,北有武漢、合肥、南京,西有長沙等經濟重陣。
二、江西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劣勢分析
(一)旅游景點單打獨斗,組合開發力度不足
旅游景點單打獨斗,組合開發力度不足。雖然江西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但在地方小部門利益的驅使下,省內的文化旅游景點相對分散,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文化旅游市場不夠成熟,文化旅游產品存在結構單一、品質不高,缺少整體規劃、包裝和推廣,不能突出江西地方特色,產品加工不深等問題。各地區的景點不能從全省的角度下統籌開發,大而不優,小而不全等情況比較突出,整合的力度不能滿足全省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發展。
(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
全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無論是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文化資源,還是世界自然遺產為代表的自然資源,江西資源之豐富,在全國也是響當當。然而,對現有資源的開發中,除了井岡山和廬山等少數景點開發較為成熟以外,其他有等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程度明顯不足。比如江西的陶瓷文化開發的嚴重不足,還有茶文化、道教文化等開發層面較淺,都沒有進行深度開發。
三、江西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機會分析
(一)發展前景好
發展前景好。現在舉國上下都已認識到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都已認識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當下經濟結構調整中轉型升級的意義。相比較其他的產業,旅游業在追求低碳發展的今天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一個資源消耗很低的產業,能有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促進更多的人就業,還對其他行業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消費,拉升經濟增長。
(二)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大力支持?,F在,省政府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已充分認識到旅游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對旅游產業在政策上和資金給予大力的支持。對于文化旅游這一朝陽產業,省政府已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招商引資等政策上加大了優惠的力度,以引進更多的資金、人才及技術來推動江西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此外,紅色旅游是江西旅游業的重頭戲,省政府確立了以紅色旅游的發展為龍頭,從而帶動全省的綠色和古色的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從而推進全省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遠大戰略。
四、江西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威脅分析
(一)周邊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一是江西省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其中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也是各有特色,既有和江西類似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也有江西沒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比如,安徽的黃山,浙江的千島湖,湖南的岳陽樓,福建的海,珠三角的城,湖北的長江,江蘇的繡等等,都對江西的旅游產業有很大競爭力。
(二)周邊地區的扶持政策較多
周邊地區出臺了較大的扶持政策。很多省市的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比江西的小,甚至力度要大很多,江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會明顯感覺到壓力。
五、小結
篇6
2012年河北省確定了“誠義燕趙 勝境河北”旅游品牌形象,這一旅游品牌緊緊把握了河北人的特質和河北旅游資源的優勢特征,具有極強的市場號召力、影響力、感染力、穿透力’。圍繞做響這一品牌,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旅游大管理意識 ,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機制
筆者認為,河北要加快發展旅游業就必須對旅游業實施多方面、全方位、權威性的管理,實現由單一部門管理旅游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轉變。由于旅游業具有綜合性和依托性,因此其行業跨度大、行業界線模糊、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門多,單憑旅游管理部門不可能包攬其它管理部門的職能,對旅游市場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種聯合管理。相關部門必須把涉及到本部門旅游方面的管理作為自己份內的事來抓.職責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體制。建議河北省旅游局會同省國資委,整合全省優質旅游資源,加快組建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省級旅游集團。以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為突破口,針對不同景區,區別對待,采取轉讓、租賃、委托經營以及政府參股、管理公司經營等方式推進景區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條塊分割、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問題。
二、實施政府主導型產業發展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1、實施政府主導型產業發展模式。世界各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充分表明,政府對旅游產業采取的管理體制直接影響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產業結構、資源利用、產出效益和對經濟的貢獻程度。大力發展河北旅游產業,把旅游產業培育發展成為河北經濟的支柱產業的目標,對旅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斷完善旅游管理體制機制,積極調整旅游產業結構,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努力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產業體系,建立旅游產業發展扶持激勵機制,對于大力促進河北旅游產業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推動河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河北省應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整合政府部門力量,形成整體推進、競相發展、局部超越的新格局。不斷加強對旅游業的統籌協調,推動發展大旅游。出臺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促、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格局。
2、創新投資體制,促旅游產業多元化投入
省旅游開發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就是資金投入,單純靠政府投入,財力有限,只能是杯水車薪,靠銀行貸款,是一個重要途徑,但高額的負債,對企業的發展會起到制約作用。只有多渠道引進和利用各方面資金,才是旅游業發展的最終路徑。目前,我省旅游業的社會資金使用,主要集中在賓館行業,投資在旅游景點開發方面的項目不多,規模較小,并且成功的案例不多。而景點的開發也就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地區旅游業長遠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1)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廣泛參與旅游資源和景點開發,增加新的具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2)要出臺對旅游業投資的專項優惠政策,包括實行市場準入、簡化審批環節、加大融資力度、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投資質量等,招徠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旅游業,打破旅游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格局,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資體制。(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的重點放在國內外知名的大集團、大公司,實現資本、創意與旅游資源開發的有效對接,形成整體開發,加快旅游產業做大做強。(4)加快龍頭企業股份制改造,促旅游企業上市
旅游企業上市,是一個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省尚未有一家旅游企業上市,應加速秦皇島、承德兩大旅游龍頭企業建設,積極爭取上市,加快直接面向市場的步伐,改變其從策劃、開發、營銷到管理依賴政府的被動局面。通過上市實現直接融資,促進旅游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堅持錯位發展戰略,突出發展區域特色旅游
1、 確立各地旅游主題,,堅持錯位竟爭戰略
河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具有海濱、平原、丘陵、山地、湖泊、高原的省份。同時河北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趙文化、長城文化、皇家文化、佛文化、紅色文化等優勢。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河北的文化旅游得天獨厚。謀劃河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藍圖。應通過確立河北各地文化旅游的主題,做好黃、藍、紅、綠、白五色精品旅游板塊。例如石家莊西柏坡的紅色游、承德的皇家游、邯鄲的趙文化游、秦皇島的濱海游、冀北的草原游、滑雪游等。在堅持錯位發展戰略,優勢互補,大力發展具有燕趙特色旅游產業布局。
2、突出旅游產品獨特性,增強產品競爭力
旅游景區是旅游產業的核心構成要素,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和基礎動力,旅游產業的跨越發展,需要大景區、大項目的引領和帶動。打造影響力大、旅游功能和價值高、規模豐度和組合度好的高品質旅游景區,是將旅游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市場優勢和效益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徹底翻身的重要途徑。各地市在旅游項目的設置、開發、建設上,不能把目光盯在“別人有什么上”,而要把目光盯在“別人沒有什么上”,傾盡全力力爭打造河北旅游的“獨一個”,通過突出旅游產品的 個性化、差異化,提高河北旅游的綜合競爭力。
四、深挖河北歷史文化內涵,打造河北文化旅游品牌
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是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有效途徑。“十二五”時期是全省旅游業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和戰略轉型期,也是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跨越的攻堅期。堅持清晰易辨、鮮明有力的品牌形象,是國際知名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
1、加強自然景觀與人文旅游的融合,建設高品位旅游產品
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旅游經濟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開發出的旅游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河北旅游文化底蘊豐富,擁有深厚的燕趙文化底蘊和特色文化資源。但缺乏挖掘整合。河北可在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燕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讓河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緊緊纏繞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礎上,使我們河北擁有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高品位旅游產品。
篇7
中國草塘千年古邑位于黔北四大古集鎮之一的甕安縣猴場鎮,距甕安縣主城區14公里。甕安縣位于貴州省中部,貴陽市的東北部,西距省會貴陽市89公里,北距歷史名城遵義市150公里。甕安已融入到重慶3小時經濟圈,成為連接貴陽與遵義、重慶、成都的次中心區域,區位優勢明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如果旅游資源充足、但文化內涵不夠,或者文化資源豐富、但旅游資源缺乏,則可通過產業融合來創新資源,讓文化的創意通過旅游得以展現,或讓旅游產業的魅力借助文化得以傳播。
一、品牌融合:文旅融合的形象引領
品牌是對外宣傳的重要內容,是讓游客認識、認知、認可的基本內容,草塘千年古邑需要通過文化資源梳理與研究,提煉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并將文化品牌與旅游品牌相結合,實現品牌引領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草塘千年古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土司文化資源、戲曲文化資源等,同時,目前已完成千年古邑古建筑修復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結合筆者參與草塘千年古邑項目文化項目中對草塘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的梳理與研究,本文認為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定位為“千年土司、紅色甕安”,以土司文化為特色,紅色文化為基礎,打造以土司文化、紅色文化為引領的文化品牌。同時,結合草塘千年古邑旅游景區建設,重點打造宋欽故居、草塘安撫司等土司文化景觀,并策劃相關的土司主題客棧、土司主題餐飲、土司主題活動等項目;結合猴場會議會址、猴場會議紀念館、行居等紅色文化資源,策劃開發系列性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設計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最終實現“千年土司、紅色甕安”文化品牌對草塘千年古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統領作用。
二、項目融合:文旅融合的具體應用
統一的品牌引領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外部效應”,而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具體應用則是“內在體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重在項目融合。
根據草塘千年古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資源現狀,結合旅游產業發展相關要素,本文認為,可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文創商品方面,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土司文化等資源,結合現代創意設計和技術,研發設計出一系列既有審美價值,又具實用功能的文化創意商品,如土司元素玩偶、大戲樓積木、黔山書院拼圖、紅色記憶系列商品等。
(二)主題客棧方面,如依托景區現有建筑,圍繞土司文化主題,策劃設計出體現土司文化元素和風格的主題客棧和酒店,通過住土司主題酒店,睡土司主題床,感受土司主題文化,體驗土司主題風情。
(三)主題街區方面,依托景區現有建筑與格局,策劃開發土司主題文化街區,通過將土司文化元素“印在墻上”、“掛在樹上”、“鋪在路上”,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土司主題文化,通過銷售土司特色商品、入駐土司主題酒店、品嘗土司特色餐飲、欣賞土司特色表演、參與土司特色活動,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和參與土司文化、土司生活。
三、產業融合:文旅融合的全面對接
文化涵蓋的內容豐富、全面,而旅游涉及交通、餐飲、咨詢、住宿等多個行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不僅需要在具體項目上的融合,更需要全產業鏈的融合,真正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國家旅游局原局長邵琪偉曾指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站在旅游產業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產業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蔽幕c旅游的產業化融合,將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形成共振,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要推動草塘千年古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必須厘清兩個產業的產業鏈及不同環節,找到兩個產業的最佳結合點。從旅游產業鏈來看,它是為了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旅游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共同向消費者提品和服務時形成的分工合作關系,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從文化產業鏈來看,它是在經濟活動的“服務化”、“信息化”、“文化化”,現代經濟越來越為“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經濟”所主導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主要包括文化創意、商品研發、市場推廣、消費體驗、消費反饋等環節。
結合草塘千年古邑項目實際情況,本文認為,必須將文化創意貫穿旅游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將文化產業的不同環節應用到旅游產業全過程中,實現以文化或文化創意為引領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四、結語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和全域旅游的興起,旅游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民大眾的旅游次數、旅游時間也將越來越多,對旅游的品質、對景區的要求、對文化的追求也將越來越高,因為現代旅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觀光旅游,而是一種文化體驗式、互動參與式、全域景觀式旅游。
旅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是文化再造、文化重塑、文化激活有效的表現形式,通過旅游,將深厚的文化寓教于游、寓教于樂,讓文化廣為傳頌、生生不息。因此,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會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反過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增加特色、增強競爭力與影響力的根本所在,同樣,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會缺乏魅力和生命力。
篇8
關鍵詞:區域;旅游資源;高校文化;榫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依托區域旅游資源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研究”(課題編號:[2015]-JKGHYB-067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27日
隨著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日益完善,高校成為最先進文化的集中地。校園文化的蓬勃發展帶動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在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下,將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相結合,促進兩種文化在融合中更好地保留和傳承地域旅游資源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社會先進文化建設的拓展深入。
一、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聯系
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是存在于同一地域范圍內的兩種文化,因具有相同的文化要素而產生親近感,又因不同的文化個性而產生碰撞。在不斷交融、互動中產生密切的聯系。
(一)導引與延射關系
1、高校校園文化引領區域旅游資源。高校是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充滿活潑健康、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梢酝ㄟ^“精神感染”和“行為示范”兩種方式導引區域文化的發展方向。高校在社會實踐中將自身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思想,思維創新外化成行為方式作用于社會,為社會人示范,起到規范社會行為,改變社會風氣的作用。如利用一些典型的大學生模范實例,用他的孝心和愛心,見義勇為等模范事跡喚起無數社會人,樹立榜樣。
2、高校校園文化延射區域文化。高校作為研學的場所,是先進文化的吸收者、傳播者和創造者,校園文化對區域文化起著延射和帶動作用。如高校將各種適應本區域發展需要的先進科研成果輸入社會,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將各類人才和文化知識傳入社會,帶動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繁榮與發展;高校的各類社會實踐、文化交流、文藝演出等為本區域帶去優秀的校園文化。
(二)背景與熏陶關系
1、區域旅游資源為高校校園文化提供背景。高校校園文化在空間范圍上小于區域文化,屬于區域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區域旅游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區域旅游資源為高校課程設置提供豐富素材;區域旅游資源廣闊發展空間和多樣的文化種類,為高校校園文化的擴展提供載體;深厚的區域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目標和方向。
2、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相互滲透。高校人在創造校園文化的同時,也會受到當地區域旅游資源的熏陶與影響,使校園文化帶有了明顯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區域的高校校園文化,也會顯示出有別于其他區域內高校校園文化的特征。如以自然生態型景觀為主的區域,文化特色剛好就可以應和人們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這種地方人文精神滲透到高校,使校園文化更富有多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二、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榫接意義
高校依托區域旅游資源文化,順應區域旅游資源發展的趨勢,形成一種良性的、優勢互補的文化發展路徑,對培養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榫接利于形成優良社會道德風尚。高校校園文化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在融合過程中,彼此進行著選擇與判斷、整合與保留,凝結出優秀的文化要素,形成交融合力,對社會優良道德風尚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如地域文化中的無私奉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團結互助的精神品質,高校會在遵循“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基礎上,踐行這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榫接利于培養高校優秀人才。高校校園文化在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融合過程中,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精髓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用融合后的文化要素熏陶、浸潤學生成長,使學生了解區域資源文化并逐漸形成大文化意識,在日后的實踐中可以更快地融入區域資源文化中去,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榫接利于轉化先進科研成果。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的融合,使高校師生更熟悉區域旅游產業科學發展水平,選擇科研項目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高校和區域雙方文化主體在與科學研究相關的文化層面實現有效溝通,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四)榫接利于實現高校社會服務職能。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師生熟悉區域文化特色,明了區域人民的迫切需要,及時提供有效服務;另一方面有利于師生了解所在區域的風土民情,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選擇合適的方式為社會民眾提供服務。
(五)榫接利于傳承與創新文化內涵。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與區域旅游資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和區域在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過程中吸收對方文化精髓,促進彼此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高校師生作為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在高校校園文化與區域旅游資源的融合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化內容進行篩選、整合與創造。
三、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榫接模式
(一)多維度內容榫接模式。無論高校校園文化還是區域旅游資源都有復雜的文化現象存在,兩者之間進行良性對接,則要在榫接的內容模式上加以研究。
1、文化采借榫接模式。文化采借,是對外來文化元素和文化集叢的借用,兩種文化接觸后發生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互相采借對方的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和區域旅游資源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往往在采借的形式上選擇使用價值大的文化元素,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符合民族心理特性的標準。在相互采借過程中,這些文化有其產生的原因、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互借鑒、互為所用的意義。如,大學校園文化以精英文化為主流,它需要吸收大眾文化和民間通俗文化的積極成分;而區域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則存在較多大眾文化和民間通俗文化因素,它需要精英文化的延射和引領。但在相互采借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主導文化的一致性,做到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2、文化承繼榫接模式。文化的傳承是對現有文化予以保留和積累的過程。人類文化的發展不僅具有橫向交流的榫接,同時還是一個縱向傳承的創新。在相互榫接中,文化繼承必須堅持批判性和吸納性相結合。對長期積累文化的消極因素予以克服,對積極方面予以保留和發揚光大。
區域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具有廣泛的積淀:如民風淳厚樸實、社會和諧共處的風俗和精神。區域特色文化多樣:鄉村旅游中的茶文化、稻作文化、居室文化等是健康有益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但區域旅游資源中的落后保守的成分,在文化傳承中應全面審視。同樣,高校校園文化在歷史進程中也有相當的積淀,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恒的探索精神,民主與科學的精神,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文化方向,但知識分子身上的文人相輕、患得患失的心理弊端等,也需要有客觀的認識。所以,榫接中注意對各自文化積淀應予于積極的揚棄。
3、文化共建榫接模式。文化共建在實施中應堅持教育性和服務性相結合,要使大學生在共建中受到教育。因此,文化共建應在“受教育”和“需服務”中穩步推進。從現實情況看,在區域旅游資源中應著重在社區教育、社區宣傳、社區服務和社區文化活動上尋找結合點,并重點發揮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作用。通過開展普法知識教育、衛生知識介紹、為居民演出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等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營造濃厚的社區文化氛圍。
4、文化研究榫接模式。文化研究是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而展開的文化榫接,在文化對接中的較高層次,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高校與所駐地方的旅游資源文化同屬一個大的區域共同體,面臨著共同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區域旅游資源文化發展需要大學參與重大問題的研究。區域旅游資源研究應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共同深入調查研究,從宏觀角度,明確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在榫接的過程中,高校不僅要邀請社會上的專家和地方黨政領導走進校園介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規劃和戰略重點等,還要組織專家學者走出去積極參與重大問題的研究,這有利于在思想認識上形成共識,使師生能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好地發揮認識世界、創新理論、服務社會中的作用。
(二)立體化組織方式榫接模式。在內容模式基礎上,還可以從榫接的形式上進一步探析。
1、時空榫接模式。區域旅游資源文化與高校文化榫接有兩個維度,即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時間上的承襲性使其繼承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空間地域的差異形成旅游資源文化吸引力,魅力永存。
在時間維度上,文化的時代差異性使同樣的旅游資源具有完全不同的旅游價值;在空間的維度上,不同地域旅游資源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形成了富有個性的地方文化景觀。在這一模式中,確定好實踐基地是前提。實踐基地要有客觀需要,要有典型意義,要有實施的可能性。如結合“學習實踐基地”建設,在實際互動交流過程中,高??闪⒆阈畔⒒R培訓,長期在當地社會某一區域開展互動活動,既服務了社區,又能使青年大學生受到現實的教育,得到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
2、直線榫接模式。直線榫接指圍繞某一文化活動項目,在不同點上采取高校與區域的直線交流。直線榫接的前提在于確定好文化項目。高??筛鶕陨淼馁Y源優勢,有意識地選擇、扶持、培育一些適合面向社會群眾的學生文化社團,發揮社團在直線榫接中的作用,使之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得到社會上廣大群眾的認同。直線互動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同地方相關政府部門、組織、協會的溝通,并借助其力量,把互動活動落到實處。如大學生環保社團在社會上開展活動,必須同地方環保部門加強聯系,使之在內容、形式、時間、對象確定上具有針對性。既要發掘高校本身的文化資源,又要看準用好社會資源。高校所在區域如果是具有豐富的“綠色”、“紅色”及“古色”旅游資源,學校應著力培養一支旅游景點義務講解服務隊,把參與眾多旅游景點的義務講解作為大學生服務社會的傳統項目;大學生環保休閑運動協會則定期前往旅游景點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建設綠色文化和生態文化。這些文化活動,都會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反響。
四、結語
實現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之間的良性榫接,不僅需要我們對其模式予以理性探析,還需要我們對其原則和制度予以有效確立。在榫接原則上堅持以優勢互補為出發點、以社會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在制度建設上,健全組織實施制度,優化社會輿論導向和評價激勵制度。唯此,才能為區域旅游資源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良性榫接提供切實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程海濤.高校校園旅游開發研究及探索[J].中國旅游報,2008.4.
[2]吳修和.校園旅游開發淺析[J].山西科技學報,2005.3.
篇9
【關鍵詞】保定地域文化;核心;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發展現狀
2006年,保定市頒布了《保定市建設文化大市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設特色地域文化的戰略。在經歷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設立足如下幾個方面: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推進創作發展,豐富藝術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紅色資源開發;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創造特色文化發展的配套環境。
根據《保定文化資源概覽》的相關內容,結合保定市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文化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已經利用的文化資源尚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古都建設資源過度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曲藝與工藝文化特色傳承困難;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失衡;校園文化資源開發的專業性有待加強;廣場文化資源經濟開發與文化傳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國文化古城之一,擁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等美稱。同時,保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趙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戰文化。同時,保定市古建雖以明清為主,但豐富的曲藝文化則覆蓋更多的歷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資源作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應該做到全面協調、一體性綜合開發。從文化的傳承來看,保定地域文化豐富廣博,是燕趙文化的源流、載體,是紅色文化的搖籃、支撐。對于保定市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動力,也是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揚、開發利用地域文化已經成為保定增強地域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傳承的路徑及對策
(一)構建特色文化符號。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中必須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資源情況,甄選具備保定地域特色、能夠被受眾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設計鮮明的特色文化符號,提升保定特色文化與城市形象的鮮明性。
(二)整合地域優勢文化資源,深入保護性開發。保定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采取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模式,必須注重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提升文化資源開發高度,進行品牌開發的模式,配合現代化博物館和會展等方式對短暫性、季節性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進行大力宣傳,并逐漸形成文化旅游資源的產業化模式,將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聯動。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并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創造力的必然選擇。京文化體現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業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體現了沿海文化;保定則是直隸傳統文化,且更為豐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根同脈,將具備延展性的文化資源作為支點和粘合劑,彌補保定文化產業的弱勢地位,促進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培養保定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名優品牌,進而依托文化產業化發展戰略,來全面整合文化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文化空間規劃與建設。
(四)全面構建地域文化建設的配套環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配套環境,尤其是政府必須增加對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開發的政策引導、扶持與保護,為其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等,才能夠更好的促進保定區域文化建設發展。
(五)提升文化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在本專題保定市居民問卷調查中,數據顯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傳途徑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占31.30%;學校加強基礎教育占15.92%;加大資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發揮社會媒體的作用,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宣傳。圍繞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內涵,制作特色文化宣傳片,通過各種傳播媒體進行宣傳,著重強調保定的歷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資環境、發展空間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國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內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強高校文化活動參與度,發揮大學生群體力量,促進大學生活動與社區文化活動聯動,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動頻率,實現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與地域經濟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3]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
篇10
從傳統意義上講,是以宣傳革命思想和愛國主義傳統為目的。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一些革命老區開始轉變思想,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以發展紅色旅游。隨后,在全國掀起了一系列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大型活動,尤其是江西省率先提出了“紅色旅游,綠色家園”的旅游口號,將紅色旅游真正推入了市場經濟的浪潮。其實,紅色文化走向產業化已是大勢所趨,而發展紅色旅游就是紅色文化走向產業化的重要途徑。
1.1紅色旅游需要全新的市場規劃要將紅色旅游與市場相結合,就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對紅色文化有一個準確的市場定位、認真分析紅色旅游的消費群以及做好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建設,使紅色旅游在市場經濟中能夠長足發展。
第一,對紅色旅游準確的市場定位,是紅色旅游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前提。筆者認為,山西紅色旅游的市場定位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展開。首先,將市場定位到山西省內。這只是山西紅色旅游推廣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應該繼續開發和完善現有的紅色旅游資源,就目前山西紅色資源狀況而言,好多資源被擱置并慢慢消失,已經開發的資源或由于管理不善或由于資金短缺而衰落。所以,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發掘并修繕未被開發出來的紅色資源,對于那些已經開發出來的景點,應該由政府牽頭并組織相關人員解決問題,完善景點建設,使山西省所有的紅色景點從整體上有一個完整的布局。通過對省內資源的開發和市場的開拓,使之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并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應再將市場擴大到國內市場。依托第一階段形成的品牌效應與周圍省市聯合發展精品旅游路線,從而帶動中西部紅色旅游的發展。例如,陜西省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游客可以在山西感受革命根據地感受艱苦奮斗、自給自足的氛圍,再到陜西感受第一代開拓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豪邁情懷。再次,將市場定位到國際市場,將山西省的紅色文化帶出中國,走向國際市場。對于紅色旅游進軍國際市場,我們都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認為紅色文化只適用于對國人的教育,很少將紅色文化介紹到國際社會,反而讓大量的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大量涌入中國,對國人的價值觀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將紅色文化上升為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使山西省乃至我國的紅色文化景點洋溢著濃烈的革命人文精神,增加其歷史厚重感,形成高品質紅色文化景點,以吸引國際游客旅游觀光,不斷開拓國際旅游市場,促進中國紅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認真分析消費者需求,是紅色旅游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重點。將紅色文化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最終要面對的是消費者。因此,對消費者需求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引入“市場細分原則”的概念。所謂“市場細分”,是指按照消費需求的差異性,把某一產品的整體市場劃分為若干個子市場的過程。其中,每一個子市場都這有著相似或者相同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容易形成穩定的消費群。而不同的子市場之間,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生活習慣的不同則有著較大的差異。對于紅色文化而言,由于不同消費群體之間文化背景或者個人閱歷的不同,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因此對于紅色旅游的需求層面也不盡相同。例如,對于青少年而言,在紅色旅游的過程中主要是了解歷史事件及相關歷史知識,知史而明智,通過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學習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精神,珍惜現在美好生活的不易。而對于黨政機關干部而言,大部分人對于歷史史實已經了解,而是應該深入細致的讓他們更具體更真實體會我黨第一代開拓者的艱苦,切實感受黨在革命歲月的頑強生命力。對消費群進行市場細分,尋求不同消費群之間的差異性,有利于在開發紅色旅游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商機,更好的滿足不同消費群的需求,抓住市場機遇,使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
第三,大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是紅色旅游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基礎。山西本身地處黃土高原,加之紅色旅游景點多處于經濟不太發達的縣(市),交通條件不是很便利。要形成一定規模的紅色旅游產業,必須使交通、通信先行。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設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使紅色旅游的基礎性條件得到解決,更促進了旅游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
1.2紅色旅游需要更加重視環境保護近年來,旅游景點的環境保護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目前,山西省在紅色旅游景點開發過程中存在兩大問題,即資源開發利用不足與資源環境保護力度不夠。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主要是指,山西省許多紅色文化景點由于地方重視程度不高或資金短缺等問題沒有被正式發掘出來,甚至一些重要的紅色景點資源由于地方大興土木而逐漸消失。其實,好多革命老區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對于紅色旅游景點的環境保護問題,一是由于當地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致使原有資源得到破壞,有的甚至打著紅色旅游的幌子,大肆興建現代化別墅,搞休閑度假村,偏離了開發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二是由于管理不善,景點環境遭到破壞,使得客流量越來越少。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紅色旅游資源,不僅要強調科學的規劃,更要重視區域紅色旅游的審批工作,建立完善的審批制度。組織專家學者成立審批小組,對于山西省所規劃的重點開發項目,切實考察,合理規劃。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大檢查力度,對于沒有審批的景點要嚴格按照規章辦事,不允許其動工興建。
1.3紅色旅游需要培育新型人才紅色旅游產業是特殊的旅游產業,它從屬于服務性行業,而服務性行業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當前,人才問題是山西省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瓶頸,它主要包括管理人才和導游人才。當代紅色旅游產業既屬于文化產業也屬于旅游產業,這就要求管理人才既精通文化產業及開發的規律,又要了解旅游產業的特殊性。只有這樣,山西紅色旅游才能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不斷前進。筆者認為,山西省應從三方面解決人才管理問題。首先,在崗管理工作人員要經常參加職業培訓,經常聘請管理方面的專家開展講座,提高在崗人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質。其次,加強與山西省高校的合作,從高校中遴選一些高素質管理人才,為山西省紅色旅游產業注入新鮮血液。再次,要加強與國內外具有先進經驗和先進理念的旅游機構和景點合作,為山西省引進先進的理念、知識和人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就具體景點而言,導游人才則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好的導游解說員,不僅僅是單純的背誦介紹詞和歷史故事,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使原有的歷史故事和建筑物變得生動起來,并且能深入了解故事背后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使游客身臨其境,倍受感染。因此,加強現有導游人才的培訓并遴選高素質導游人才充實山西省導游隊伍是十分必要的。
2、傳統產業的創意化開發
近年,由于市場開放程度的擴大,傳統產業在諸多新興事物面前,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借此紅色文化發展之際,利用傳統產業平臺打造新的紅色文化,還可以給予傳統產業新的生命力,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第一,圖書出版業的創意化發展。改革開放到現在,山西省的圖書出版業已有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由于廣播電視及網絡的發展,讀書看報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圖書出版業的創意化發展勢在必行。要改變紅色圖書嚴重縮水的現狀,首先減少政府對圖書出版業的管控力度,逐步將其推向市場,在市場中把握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學習市場經濟規律、創新思想,才能使山西省圖書出版業在各種刊物以及各種平臺,鼓勵專家學者和該方面的愛好者積極投稿,貢獻更多更好的作品。但紅色文化有著很強的政治性和道德感,不能因為過度市場化就放棄應有的政治立場和社會公德,仍應保持其積極樂觀、不畏艱難的精神和態度。第二,表演藝術的創意化發展。表演藝術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它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歷史上,表演藝術一直經久不衰,為觀眾帶來視聽兼備的精神享受。尤其是,近代以來燈光音響等現代元素的融入,使表演藝術中的許多創意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山西省擁有豐富的紅色故事,將這些具有山西韻味的紅色故事和表演藝術糅合在一起,鼓勵更多的藝術家創作出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紅色歷史舞臺劇,必將成為山西省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重要方向。云南省藝術家楊麗萍創作的大型舞臺劇《云南印象》就是這種運作模式的典范之作,它將現代舞蹈藝術和少數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使這部舞臺劇既有現代舞蹈的力量之美又有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柔美。加上,舞美燈光的完美配合,使這部舞臺劇渾然天成、美輪美奐,贏得了國內外一致好評?!对颇嫌∠蟆烦晒Φ谋澈?,是以“原生態藝術”為賣點,借助楊麗萍本人的名人效應和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取得成功的。這一獨具匠心的藝術創意,使云南取得了社會和經濟雙重收益,樹立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云南印象》無論是在藝術創作方面還是市場營銷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第三,影視產業的創意化發展。影視業無疑是山西省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梢詫⑸轿骷t色文化中的傳奇事件和傳奇人物作為創作素材,依靠現代影視業打造出屬于山西人自己的時代英雄。當前正處于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各種西方思想趁機滲透。走進電影院不難發現,好萊塢大片的上座率遠遠高于國產電影。更令人遺憾的是,當問及偶像問題時,周圍孩子們的回答總是圍繞著國內外的歌唱明星、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甚至還有像希特勒、本拉登等負面人物在此之列。因此,不僅是山西省整個國家都需要一個紅色英雄人物來重塑被西方娛樂思想扭曲的價值觀,重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何將山西的紅色英雄與現代影視結合,創作出更多的優秀影視作品,使山西省紅色文化在政治和商業的博弈中找到出路,是需要各方努力和思考的問題。
3、創意服務,展現另類紅色文化
- 上一篇:高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有機化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