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

篇1

關鍵詞:煤礦企業;職工培訓責任;安全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近年來,隨著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企業跨越式發展目標的提出,煤礦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然而,由于煤礦企業用工制度的改變,職工知識水平偏低,技術工人極度缺乏,職工學習積極性低迷,嚴重制約著企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面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筆者作為煤礦企業基層黨務工作者就這個話題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提高煤礦企業職工素質,強化安全素質培訓的必要性

1.近年來,隨著煤礦企業全面發展,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應用,新措施、新規章的全面實施,新科技與新知識的含量不斷加大,知識的老化過程加快,職工素質與崗位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尖銳突出。而重視教育、強化職工素質,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

2.企業改革的縱深發展強烈要求職工素質的同步提升。隨著煤礦跨越式發展目標的提出,煤礦管理體制的改革已進入實質性階段,煤炭行業已邁向安全高效的軌道,減員提效、分流再就業工程進一步展開,職工保崗與競崗的成敗完全取決于職工的素質。

二、當前煤礦企業職工綜合素質現狀

1.思想意識滯后。部分干部職工對煤礦當前發展形勢認識不夠。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主人翁責任感,在工作上圖舒服,在技能上安于現狀,這種惰性和陳舊思想,互相影響感染,影響了職工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煤礦生產一線大多采用農民工的形式,這部分人短期意識強,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利益,長期下去,將影響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2.技術人員缺乏。煤礦企業技術人員減少已成為一種趨勢。在不少人眼里,煤礦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實也是一種技術性相當強的產業,而現有的技術人員因待遇、工作環境等多種因素不斷流失,技校、專科院校、大學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又不斷減少,使企業不能形成技術人才儲備。

3.培訓力度不夠。煤礦作業人員種類多、范圍廣、技術性強、難度大。因其工種多,工作范圍不同,操作技術各有特點,技術要求高,理論性強,給培訓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4.缺乏現代科學知識。隨著煤礦安全生產要求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煤礦企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職工在新技術、新設備面前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在實現現代知識與技能高度一體化的進程中困難重重。

三、職工素質問題的原因分析

1.職工教育受重視的程度不夠。雖然近年來,煤礦抓“素質工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職工素質也比以往有了顯著提高,但職工教育工作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職工教育仍然是說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軟任務”,致使職工教育工作時緊時松,缺乏長期有效的實施策略。

2.職工文化基礎差、起點低。職工的文化水平是業務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礎。煤礦企業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本身就短缺,特別是國有煤礦企業以技校生和職工子弟具多,采掘一線工人絕大多數是農民工,他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煤礦專業的理論缺乏系統的學習,理論根基不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業務技能的提高。

3.培訓質量不過硬。培訓是提高職工素質的主要手段,煤礦企業安全技術培訓時間一般比較短,但要求掌握的內容比較多。包括安全法規、安全技術知識、安全生產新技術、搶險救災以及自救知識等,部分企業仍然存在著任務思想和畏難情緒,過分夸大培訓困難,缺乏強化培訓質量的實效性措施,在計劃安排、師資配備、教材選編、組織實施及質量考核等重量環節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導致職工培訓質量低,效果差。

四、提高職工安全素質的對策

1.轉變領導的教育觀念,是提高職工素質的前提。領導是企業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領導的觀念就是企業的觀念,提高職工素質,從轉變領導者的教育觀念做起。企業領導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大局觀念,把提高職工素質作為企業發展的一項基本策略來貫徹執行,職工教育才會有一個長抓不懈的驅動力。

2.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職工素質的基礎。一是堅持引導職工樹立共同理想信念,如舉辦多種形式的演講比賽,組建一些宣講團,深入到班組一線宣傳鼓勁,把干部職工的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使上下形成目標一致、堅定不移地推進發展的良好氛圍,干部職工的思維方式、價值準則、進取方向和職業規范都會取得長足的進步,職工思想素質也將得到一定的提高。二是堅持開展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動,不斷提高職工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培育學習型職工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營造一個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讓職工群眾確立新的學習理念,即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

篇2

關鍵詞:職業訓練;意義生成;中心地位;啟示

一、職業訓練的尷尬處境

當前,職業訓練一方面處于知識與價值等級的底層,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又有很高的期望。職業教育是“低成就者”可獲得的一條學習途徑,它的內容與過程的自由度被家長式方式高度限制了。它僅是在工業和其他功利性領域取得合法性,而并未在各種意義生成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職業訓練的概念在當前的學習話語中被誤解了。通常,訓練常被用作是職業訓練的同義詞,僅被當作是能被刺激的、被程式化的、被細心指導的行為。盡管有關于重申職業教育重要性的種種動聽言辭,職業教育仍被牢固地保持在它的位置上,被從其他種類的學習話語中分離出來。

而其他形式的學習,如普通教育、學術訓練或高等教育及專業發展,作為精深的、理論的和概括化的知識形式,通常指“教育”或“發展”,它們被清楚地、被賦予價值的并合法化地發展。盡管最近高等教育在擴招,這種價值形式仍為“高成就者”提供,包括未來的學術精英和專業人才;被認為能夠思考、分析、歸納并批評分析的人;被認為在他們進一步的學術追求或專業工作中需要這些價值形式的人等。那些被賦予這一象征權力的人知道沒有人會把他們同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或從事職業學習的人相提并論。

然而,職業訓練的有效的社會分層作用,它對工業發展的益處又使它頗具政治吸引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使得職業教育總為這種緊張所困擾而處境尷尬。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和消除貧困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職業都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奠基石。因為它們以職業訓練的可預言性和充分性滿足了工業發展的適應性、生產性和驅動利益的高要求。人們認識到了“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和水平影響著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發展速度”,國家法律也明文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許多這些職業的從業者都能獲得高收人。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情況,有些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參加大學課程也能學得很好,而許多“高成就者”常常對他們的高等教育學習和他們的專業追求之間的關系表示不滿。而且,人們在大量的職業教育實踐中發現,結合職業場景和工作實踐實行全面素質教育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職業教育在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具有明顯優勢。

另外,在澳大利亞和歐洲,即使對于職業教育和訓練的目標職業,工業代言人也一直在呼吁職業訓練的學習者要能具有做事成熟、明智的性情,這些為培養個人性情為目的的言論不管怎么說打破了職業教育的工具性的話語,使我們開始注意職業訓練在促進個體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

二、兩個理論視角

職業訓練和其他重要的日常活動應該被看作處于意義生成的中心地位,通過職業活動和日常活動,一個人就能生成或再生意義。兩個理論視角支持了這一觀點。杜威認為,職業活動很重要,因為意義從中生發;凡?歐斯認為,在職業活動中思想被具體化,部分融進更大的整體并與整體相一致。

(一)職業與意義的活動理論觀

杜威對“職業”的含義進行了闡釋。他認為,“職業是指任何形式的連續不斷的活動,其實質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長”。㈤他認為,我們不僅要防止把職業的概念局限于生產直接有形的商品的職業,也不要認為職業的區分是相互排斥的,每個人只有一種職業。首先,可能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各種各樣職業的需求,并且常常是同時的,我們很容易把他從他的一個職業中與別人區分出來,而不是從他與別人有共性的一些方面。但我們應該不讓自己主觀地忽視或否定他的其他行當。其次,任何一個職業如果與其他興趣相分離達到一種專溺于某事的慣常狀態,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意義可被認為是一種心智現象,盡管它源于實踐,屬于實踐,應用于實踐。杜威指出:“判斷身體刺激與意識行為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對事物意義的反應,而前者則不包括。當事物對我們有意義時,我們就會想去弄清我們所做之事的意義;否則的話,我們就會盲目地、無意識地、不動腦筋地去做。”“在只是盲目的反應中,方向也是盲目的。可能會有訓練,但沒有教育……(習慣)占有了我們,而不是我們駕馭習慣……除非我們能意識到他們的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否則我們就不能控制他們……”即是說,杜威所說的有意義的活動是心智活動,而非機械行為。杜威接著指出了意義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個體的意識主要是一種根據對事物的使用來理解事物的力量。社會化的意識是根據對連接在一起或在共同的情境中的事物的使用來理解事物的力量。”所以追求他們的職業的人們,并不是盲目地或機械地在行動,他們建構著意義,他們也理解在這些聯合和共享的情境中他們的所做對于別人的意義。

按照活動理論,杜威認為,個體同時是許多系統中的一員,正是這些活動系統中的關系成為活動系統目標中“多種聲音”的來源。在職業工作中,個體參與組織目標的方式依賴于個體在他們生活意義的其他源泉的關系中如何建構意義。即職業活動與個體在生命中其他活動中生成意義的方式不可分離。

基于杜威的理論,職業訓練被認為在意義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職業訓練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處于中心位置。當一個人追求這樣的活動時,它就在每一個領域中生成意義,并把這些意義相互聯系起來,以使具體情境中的部分變成整體的一部分。職業活動和個體在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構了意義。職業與意義的活動理論動搖了所謂抽象的、去背景的、理論性的、可概括的知識的優先性的觀念。

(二)意義的具體化和概括化

凡?歐斯最近的關于概括化本質的研究是基于杜威的活動理論得出的。他指出,沒有“去背景化”這樣的知識,即所有的意義都與背景相關。凡相信我們在應付新情境要求時是把“再背景化”知識而不是把“去背景化”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對于凡來說,背景從來都不是既定的或由情境本身的特點客觀地決定的,背景化是根據所能(應)做的事為了表現情境特點而對特定情境賦予新意義的過程。

由此,凡認為,概括化最好被看作是再背景化,而不是去背景化,再背景化即“以一種新的方式背景化某事物”以獲得新的結果。即,在任何活動中,當然包括在職業的活動中,個體都是從先前的活動中再背景化著意義。這些意義并不是能直接轉換的,他們是在新的情境中為了能使職業活動與其他活動協調一致而重新生成的。

凡認為背景提供“兩個必要的過程:它通過強行進行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通過去除在既定時刻看似不充分的模棱兩可的或同時發生的意義,使意義具體化。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另一方面,背景也使意義具體化過程中避免與更大的一致整體相脫離。”根據凡的分析,職業場所中生成的意義更是一種“心智環境”,更是一種動態背景下的概念和程序。總之,意義是在動機、目標、經驗(過去的和現在的)和環境的積極互動中獲得的。

三、當前職業訓練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在當前的職業訓練中用諸如“知識”、“能力”、“技巧”之類的術語來表示職業活動的內在意義是成問題的。首先,因為“知識”一詞暗含了它是能外在于活動的穩定的、編碼化的思維實體。其次,“能力”一詞暗示著一種可編碼的技能,這種技能是能轉移的,是與性情或觀念毫不相干的程序性方面或行為主義方面。相似的是,“技巧”一詞也被限制在這些方面,強調某種特殊行為的可重復性的本質。而只有從事這些活動的人知道他們在做什么,能看到他們的工作對團體工作的貢獻,能以集體的目的指導他們的行為,有效地進行工作,這些才有意義。“信息”、“技術”和“能力”三者是相關聯的,本文僅探究一下職業訓練中的能力問題,而信息技術、問題解決等常被認為是核心能力,因而以此二者為例。

比如,旅館業中的創建(更新或取消)預定單、來客登記單、結賬單等行為都可以被稱為數據操作,能增、變、刪數據庫中信息就可構成信息技術的組成部分。問題是,這些能代表個體在工作活動中建構意義的方式嗎?這種“知識”可轉移嗎?即可在旅館和其他要求處理數據的工作之間轉移嗎?我認為有許多問題,相信上面列的知識是普通的、可直接轉移的是一種誤解,即認為一個人能在某個旅館使用計算機軟件從事諸如上面的活動就認為這個人具有“數據操作知識”是一種誤解,認為這種能力能被直接用到另一個旅館中更是一種誤解。其實每一個旅館都有十分不同的菜單結構,表面上相似的功能其主要組成要素不同,每個旅館都有它自己的實踐文化。不能認為職工能自動并直接地把這種“數據操作知識”轉移到另一個工作或其他職業。認為那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都把他們的“數據操作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能力就走得更遠了。一個人熟悉數據庫是一回事,而用這一工具在實踐中成功地取得所在行業的集體目的是另一回事。而提供識別意義的機會,開發這些意義并把它們用于其他領域中在職業訓練中應處于中心位置。

問題解決可以有多種類型。例如可把它看作是處理時間壓力的問題,處理存在各種矛盾因素的問題。這些問題被稱為復雜問題。復雜問題是通常人們在日常活動中發現的與書本上的解決辦法不同的問題。如米道頓指出的,對于這些問題,既有的條件很不明確,必須得去尋找去發現,這些問題向前發展的趨勢并不清晰,常需要新的技巧。而且通常有超過一種的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法。

在此存在的誤區是認為所有的時間壓力問題都是相同的,能以相同的方式解決或認為一個人能證明他具有某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把這種能力轉換成應付所有不同的或矛盾的目標的問題。認為在問題解決名目下的知識是可教的這種觀點在職業學校教學中是不可行的,授予某人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榮耀也是不可行的。把問題解決能力同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相脫離是沒有意義的。簡言之,問題解決依賴于在活動系統中對物品、規則和勞動分工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可以說,正是對職業活動中問題解決的種類的研究,提升了職業訓練在獲取這種能力中的地位問題。

四、對我國職業教育及職業教育者的啟示

職業訓練在意義生成中的中心地位對于我國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者的啟示是:并非理論概念形式的公共意義在個體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理解工作的方式中處于中心位置。這些公共意義也不是可直接獲致的,他們也不能為學習提供最好的工具。另一方面,來源于職業訓練的意義是直接的,可獲得的和有力的。它們能在那一職業背景中使行動和活動成為可能。在任何背景中的學習都需要基于那一背景的有意義活動,這樣學習者才能生成意義。然而,源于工作中的意義如果不與更廣闊的公共認知途徑相結合就會毫無生氣。這樣,對從事各種職業有各種職業期望的個體來說,不僅要發展這兩種認知途徑,還要把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職業教育的經驗應該包括學習者與其他生成意義的方式(如理論和學術方式)相結合,反之亦然。任何一種生成意義的方式都不能被看作是先天優越的或更有價值的。但職業訓練處于中心地位,因為它來源于它對個體和對集體活動的重要性。因而在生成新意義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雖然職業訓練在獲得和生成意義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它不是自足的,職業中意義的生成需要日常意義和源于進行中的人類活動中的意義相協調一致。能否保證所教內容能與更廣闊的工作和生活世界相聯系是對教育者或課程開發者的挑戰。人類事務中公共交易的意義和個體從職業活動中獲取的意義是相互依存的。個體在活動中的有意義的行為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經驗來源。而個體從童年起所進行的有意義的活動是意義生成的主要來源。這樣,為創設有意義的活動就需要正式的學習環境。而由于職業含有理智與文化因素,這就使職業與文化修養的結合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工業方面的職業有了比過去多得無限的理智的內容和大得無限的文化修養的可能性。這就需要一種教育,使工人了解他們職業科學的和文化的基礎,以及他們職業的意義。現在這種教育的需要變得非常迫切。因為沒有這種教育,工人就不可避免地降低到成為他們操作機器的附屬角色。”

因此把學習分為職業訓練和非職業訓練兩類似乎這樣就有意義,似乎這樣是符合預期,似乎這樣就能提升每個領域中的學習就是一種誤會。不把職業訓練與公共編碼意義的一致關系擺正不僅對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有很大危害,對否定職業教育價值的學習者也有很大危害。保爾?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中說普通教育“只有在它培養了人們從事職業的能力時才獲得其充分的意義,也才能獲得最強大的動力。”在今后的終身學習體系中,職業教育將向所有人開放。1999年舉行的第二屆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指出:“技術與職業教育和培訓應能使所有群體的人都能人學,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能人學,它應該為全民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那么進一步說,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教育都是職業教育,如果它包括新意義的生成。

篇3

【論文關鍵詞】黃炎培 職業教育理論 啟示 

 

一、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理論 

黃炎培因大力倡導并積極推行職業教育而聞名于世。在黃炎培所處的時代,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著種種弊端,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一方面學校畢業生學不致用,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經濟生產領域急需各種技術人才奇缺。黃炎培針對當時現狀,改良中國職業教育。 

(一)職業教育的作用與地位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作用從理論價值來講在于;“謀人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生產力之準備”。從對社會影響來講,在于通過提高國民的職業素質,使學校培養之材無不可用,社會從業者無不得到良好訓練。從對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來講,有助于解決中國最大、最重要、最困難、最急需解決的人民生計問題,進而使國家每一個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權利。在當時現狀的中國,黃炎培的主張雖然充滿了幻想,但的確表達了他力求改變中國教育和社會現狀的美好心愿。 

(二)職業教育的目的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職教實踐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但他又意識到職教在使受教育者獲得謀生并服務于社會的同時,還須注重其個性的發展。而后,黃炎培將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黃炎培的現代職業教育目的理論,是從人與社會的雙重意義來闡述的。即對個人來說,職業教育具有求生存、求發展的意義;對社會來說,職業教育具有利國富民的意義。 

(三)職業教育的方針 

為了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黃炎培還遠見卓識地提出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他認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科學化、平民化是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所謂社會化,在他看來即“辦理職業教育,并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所謂科學化,是指“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并用科學管理方法組織職業教育機構自身建設,力爭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用科學之態度處理職教的種種問題。所謂平民化,是指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這說明了他把職業教育的對象關注到廣大平民的身上,已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大眾教育。 

(四)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 

黃炎培在不斷的實踐、總結、探索以及結合職業教育特征的基礎上,倡導且努力貫徹實施“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的主張,來作為職業教育中開展教學工作必須堅持的教學原則。他發現辦學的弊端在于學校功課設置重理論輕實習,學生富于欲望而貧于能力。于是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想達到這種境界,需手腦并用。如果只注重書本知識,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評了過去實業教育中“重理論而輕實習”、學生“有讀書之慣習,無服勞之慣習”。黃炎培從課程設置、師資聘用等各個環節加強了應用與動手的分量。如學生行半工半讀,不僅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在三十多年職業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黃炎培形成了較完整的職業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論成果在今天看來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對我國當代職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一)改變舊的社會觀念 

由于傳統的封建陳腐觀念殘留,因此,教育體制的改革、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職業高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封建思想,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蔓延到歷史的各個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應提高人們對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改變在人才、勞動就業上的舊觀念,使職業技術教育扎根于社會。 

(二)順應社會需求 

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都是以學校課堂教育為主,學校與社會組織、生產企業之間,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社會性。黃炎培認為,在生產中,絕大部門所需要的,必須是受過職業訓練的中等技術人員。只有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具有熟練技藝和高超手藝的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才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實際運用,才能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職業學校應培養社會和用人單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際職業生活中得到充分應用。 

(三)職業教育現代化 

整個教育都有一個現代化的要求,這是世界性的趨勢,職業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發展,特別是各個領域知識的不斷更新,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技術教育具有深刻的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體反映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在教學內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礎學科,還是專業基礎學科,都應該根據現代科學的發展,反映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增加基礎理論知識的比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擴大學生學習容量,培養提高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4

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我國的職業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幾乎占據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等,高等職業教育到目前為止還不是被社會所普遍接受,整個社會的關注度還不夠。而且相對來說還存在一些比較落后的觀念,比如人才觀念,說到人才很多人認為高科技人員才是人才,而事實上,人才也包括技能型人才。再比如,在筆者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家長對學校安排學習參加生產性實踐和頂崗實習有所抱怨,認為這些工作給他們孩子的學習增加了負擔,生活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有些家長甚至產生一些過激的想法,認為學校和老師利用他們的孩子增加額外收入等。這些想法中大部分是由于家長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屬性不理解,觀念上還停留在應該像普通教育一樣以學校教育為主,當然有些也是由于當前“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部分學生利益受到侵害所造成的。

政府應該盡快突出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時健全一些“校企合作”的經費投入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懲處機制、協調機制、評價機制、動力機制和調控機制等運行機制。通過政府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可以有效的保護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督促相關主體及時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教育是強國之本,這早已形成共識,但是職業教育由于我國工業化發展方面的原因而起步相對較晚,社會對此認識還不充分。實際上,職業教育已成為教育事業的半邊天,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產業升級、促進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對于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職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各種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職業教育就是要加強改革與發展,建立科學的職教體系,提高職教質量,而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形式就是“校企合作”。全社會都應該統一思想,觀念上要與時俱進,充分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念,認識到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充分認識職業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一家之事,“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是當前職業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積極參與和配合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積極參與和支持“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屬于事業單位,事業單位本質上就是一種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因此高職院校實際上就是為社會提供職業教育服務的組織,為社會服務是其基本任務。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需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封閉思想,主動走出去,增加向社會的開放程度,增加和企業、社會的交流與溝通,強化高職院校的服務意識。在服務意識增強的同時,還要苦練“內功”,增強服務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美國著名企業家李•艾柯卡說,不創新就死亡。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同樣離不開創新,只有不斷探索和創新“校企合作”形式,才能使這項工作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構建和諧的“校企合作”關系。也只有通過“校企合作”形式的創新才能真正的破解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各種難題,才能使高職化工專業培養的學生滿足現代化工發展的需要,成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正確認識和分析相關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方法,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和關注實現“校企合作,合作共贏,多方受益”。對于國家來說,實現了教育強國的基本政策,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企業來說滿足了人才需求、智力支持和服務等;對于學校來說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擴大了聲譽;對于學生來說,學到了知識、提高了素質、掌握了技能;對于社會來說,滿足了社會發展需求,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本文作者:胡鵬工作單位:濰坊科技學院化工與環境學院

篇5

一、職業院校生源狀況

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職業院校在生源的質量上已經遠遠不如從前。如今進入職業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無法進一步考取更高學歷的學生,即所謂的“后進生”,相比于進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的學生,在進行教育活動中將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更大的困難。若要保證教學的質量,職業院校的教師們就面臨著更高的要求與更高的挑戰。如今在絕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學歷就代表更廣闊的未來。從義務教育開始,更好的成績成為了每位學生必須要追求的目標。但讓每位學生成績都那么好,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有比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較”中落后的學生們將無法勝出,而迫于學歷與技能是社會上獲得“飯碗”的兩個重要因素,他們不得不另謀出路,職業院校也就成了他們的最終選擇。這也就形成了職業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氛圍

中國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處充斥著濃厚的學習、競爭氣氛。排除智力因素,每個想要好好學習的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必然會讓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級學習好的第一梯隊的腳步。而落在后面的學生,大部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去真正地努力。顯然,若是一群有這樣特點的學生組成一個班級,其學習氛圍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個檔次。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具有這樣的特點:學習沒有目標,動力不足,沒有競爭意識,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兩極分化非常嚴重。這使得這大部分學生即使是在畢業后,能夠真正學到的知識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進入了工作崗位,也難以在一定時間內運用所學技能應對工作的需求。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作為基層的技能型勞動力主力軍,其中的大部分卻不能成為上層建筑的穩固基礎,無論是從他們個人還是從整個社會的穩定來說,都是巨大的隱患。因此,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扭轉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現狀,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而肩負起這些任務的人,自然就是廣大的職業院校教師。

三、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師作為職業院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職業教育發展和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視職業教育教師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乃至就業是無論如何也提不上去的。雖然職業教育教師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可職業教育教師的現狀并沒有那么的輕松。客觀上,職業教育教師面臨的困難不僅僅來自于學生,還有學校的社會地位低,教師的工作成就,一線教師晉升困難,職業理想不易實現,經濟地位低下等因素,時時刻刻影響著職業教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觀上,職業教育教師自身的不足,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影響則更大。如今許多職業教育的一線教師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縱使他們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其教學及管理學生的能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難以有很大的飛躍,難以用理論將自己所擁有的技能知識和盤托出,教給學生。還有的教師難以與學生融洽相處,對于學生的管理難以與教育相互促進,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效率下降。職業院校對于教師的管理,有時也會因為老套的過時的管理理念,對教師們進行不合適的約束,導致職業院校教師不能用更熱情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這份神圣的職業等等。這些現實存在于職業教育教師中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很難從根本上改善當今的職業教育。

四、職業院校的教學管理改革方法

篇6

[論文摘要]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地位使得職教師資的培養也格外重要,本文就職教師資的培養提出了若干見解,認為結合時代特色,在普通高校介入職教師資培養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并就職教師資培養的模式創新提出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意見,

職教教師的培養要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是現代化教育思路在職教師資培養的基本體現,因此國家也提出要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培養培訓基地。來自教育部的意見要求地方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提供配套的建設基金。由此可見職教師資培養的重要性,本文針對普通高校職教師資的培養,就其重要性與模式完善發表若干淺見。

一、職教師資培訓的若干目標

首先要對職教師資培養有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職教師資的專業素養要求與普教師資相比有鮮明的特點,這些不同之處需要我們進行明晰辨別,從而對職教師資培養進行切合實際的努力。

1、教育理念的先進性

八十年代,職教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然而由于各項限制,當時職教師資一度十分緊缺,數量嚴重不足,質量達不到要求,因此嚴重制約著職教事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鑒于職教事業的重要性,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職教師資培養和進修基地,擴大了來源和進修渠道,目前職教師資量基本滿足需要,素質水平正不斷提高。而要求職教師資培養與時俱進,在理念上達到現代化水平,形成與時代精神相通的職業教育觀,這是職教師資專業行為的前進支點,因此是現代職教師資培養的重要目標。

2、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職教師資人才應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知識隊伍,因此在職教師資培訓上,要強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技能定向性與適應性以及知識基礎與應用性等多方面的統一。職教師資人才具體而言包括三個層面的知識結構,一是相關的當代科學、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二是掌握2門以上學科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職教師資知識結構中經驗性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應占重要地位。另外近年來,為適應新技術在生產工藝流程和生產崗位上引起的震動和變遷,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為加“寬”、改“淺”、出“新”,因此職教師資在對本專業知識和技能充分了解和運用自如的基礎上,應隨時關注本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三是具備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工作的教育學知識。這些知識儲備構成了現代化職教師資的基本素養。

3、實踐能力的適應性

職業教育的課程分為基礎理論課、專業理論課和職業實踐課,教師也相應地分為三類,教授不同課程的教師在專業素養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對于職教師資人才的要求,固然需要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對于教師的工作能力也有相當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為對實踐教學組織能力和職業教育研究能力的強調。另外,職業教育注重實踐教學的特點更要求教師應通曉實習、實驗、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具備很強的實踐教學組織能力。而職業教育的研究能力是職教師資作為專業人士的一種專業生活的方式,指結合教學實踐,研究職業教育規律,改進教學,探索新教學模式的能力。因此,對于職教師資培訓而言,強化職教師資人才必須具備與其專業相符的專業技能和能力十分必要。

二、普通高校介入職教師資培養的必要性

就職教師資的培訓問題,伴隨現代化職業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職教事業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而基于擴大研究隊伍,提高研究人員水平,以促進職教研究和職教事業的發展的全局考慮,如何開展職教師資的培訓,探索較為科學合理的完善模式已經成為迫切的話題。結合目前實際,在普通高校介入職教師資培養有其成本收益對照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因此值得探討,概括而言,有以下收益,

1、有利于克服職教師資培養機構缺乏的困難

我國目前職教師資培養機構的缺乏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導致的職教師資緊缺的矛盾嚴重制約著我國職教事業的發展。根據資料,目前我國在冊的職業教育師范學校(約20所,每年培養師資2萬人左右。其數量和規模遠遠不能滿足職教師資的需求。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至今,一個始終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就是師資問題。因此,醬通高校適時介入中高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有利于克服職教師資培養機構的缺乏的困難,既是具有重大功效的措施,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可以說,這標志著中國的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有利于優化整合現有教育資源,發揮資源優勢

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并非過剩,而是稀缺,因此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實行整合優化,便具有重大意義。從教育師資的問題來看,由于師資數量奇缺、師資的學歷亟待提高,并且職業教育師資的知識結構不合理,許多從事中高職教育的教師是從普通教育或成人教育轉向而來,其知識結構很難適應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這些不足之處嚴重制約職教事業的現代化,況且隨著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的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理論和實訓相結合的教學能力,而且具有掌握本行業高科技發展和應用并隨時滲透到教學中去的能力。這一能力的提出,更使我國職教師資的知識結構嚴重失調。

而在普通高校,除了其實力的優勢之外,90年代在中國普通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興起的合并潮和體制改革更為師資的分流挖掘創造了空前的契機,多校合并和強強聯合,使普通高校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空前雄厚,除了滿足高校自身的科研和教育任務之外,有相當一批師資力量可分流到高職師資教育中去,成為高職師資教育的主力軍。并且高校舉辦中高職師資培養使高校擁有中高職師資培養的實踐經驗,而高校實力雄厚的科研力量又能結合高職師資培養的實踐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善結合。在早期投入中高職師資培養嘗試的普通高校中,絕大多數都是將實踐與研究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普通高校舉辦高職師資培養的獨特優勢。因此普通高校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優勢如果能在職教師資培訓方面進行利用,將大大發揮資源優勢,提升職教師資培養的水準。

3、有助于普通高校的開放交流

在普通高校介入職教師資培養不僅有利于職教師資培訓本身,同時也有利于強化普通高校的對外交流能力與提升自身的開放性。并且在全局意義上來說,舉辦職教師資培養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首先,以終身教育為特征的學習化社會的形成是知識經濟時展的主要保證。在學習化社會的創建中,普通高校將經歷由封閉式教育向開放式、階段化向終身化、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轉變。而高等職業教育及其師資培養將有利于實現普通高校由傳統教育走向終身化教育的目標。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種你我交融的培訓方式也有助于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滲透和溝通。而這種相互滲透和溝通事實上已成為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由普通高校直接舉辦職教師資培養,則可以最直接了當的方式,進行相互滲透和溝通的嘗試和實踐,而高等職業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培養目標也將對普通高校辦學理念產生深遠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培訓模式又是一種雙贏策略。

可以說,大學介入職教師資培養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已成為一種趨勢,這已為許多國家尤其以德國的歷史所證明。我國普通高校舉辦中高職師資培養已走出有意義的一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得到更多的共識。越來越多的普通高校將投入到這一偉大的事業中去。在結束本文之時間,筆者認為對于職教師資培養可以考慮借鑒國外先進做法,進行模式創新,從而使得職教事業上一臺階。

篇7

【關鍵詞】 瑞士;職業教育;成功原因;務實

瑞士是一個內陸歐洲小國,自然資源匱乏。為了生存,參與競爭的實力必須比他國強大,即產品的質量通過加工,要達到比他國的產品更高的水平,這也是它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發達國家之一的秘訣所在。瑞士富,靠的是人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瑞士人常說:“瑞士的主要資產是教育。”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的、最有光彩的特點大概就是它的學徒制職業教育了。瑞士的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探討瑞士職業教育成功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其成功經驗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務實的理念與傳統

瑞士務實的教育傳統是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石。瑞士重視職業教育的傳統始自18世紀,瑞士的一些城市,如1773年的蘇黎世,1779年的伯爾尼,出現了專門培養專業技術勞動者的學校。在19世紀20年代以后,瑞士在許多地方開辦了職業學校,到19世紀下半葉,在工業化全面推進過程中更突出了這一點。(林冬華,2007(9):176)

自18世紀啟蒙運動起,合乎社會發展、適應社會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漸漸形成并長久地影響瑞士社會。瑞士新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實踐家蘇黎世人佩斯塔洛齊(1746-1827)的教育思想基礎是徹底改善人民大眾的教育狀況;教育目的是培養時代需要的新人。他以平等務實的教育思想名揚歐洲,并且至今影響著瑞士的教育事業。(馬丁,2007:117)

瑞士在19世紀還深受普魯士教育家洪堡(1767-1835)的新教育哲學的影響,即尊重人的尊嚴;對個人的全面教育;發展公校以提高公共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方法等觀念。從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的重要時期,德國教育家凱申施泰內(1854-1932)提出消除全面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對立;他反對只注重書本的教育,而贊成加強勞動實踐的教育。(端木美,1999)凱申施泰內的把全面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基本思想適應了工業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瑞士傳播,至今尚具有現實性和深遠意義。

瑞士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主要體現在認識上。在瑞士,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社會,都形成一種共識,孩子上職業學校,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情況,照樣有出息、有前途。在瑞士,對全社會360行的重要性有共識,沒有偏見。各工商企業,行政機構,甚至個體勞動者都愿意出資搞培訓,以保證本行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實際上,徒工學校出來的人照樣可以鵬程萬里。瑞士最大的銀行――聯合銀行的大老板施圖德爾就是徒工學校出身。據統計,在日內瓦,75%的老板是徒工學校出身。

二、規范化管理

瑞士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僅體現在認識上,更主要體現在立法和管理的規范程度上。瑞士人很早就認識到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行業質量規范的重要性。瑞士的義務教育后的普通高中教育階段都是由州政府負責管理的;而職業培訓則由聯邦政府負責,聯邦認可頒發有關文憑,即聯邦技能證書和職業高中畢業證書。瑞士有300種職業,都有培訓,學成后將獲得證書。此外,聯邦法令明確規定了職業培訓的方向和項目,對在工業、手工業、商業、銀行業、保險業以及其他服務行業的培訓做出嚴格的規范和法律規定。

瑞士不斷完善的職業教育法是職業教育體系的保障。近年來,由于一些新興行業對中、高級職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及學徒結業后期望繼續深造的需求增大,為解決高職人才培養和學徒繼續升學的問題,1993年,瑞士聯邦政府決定參照鄰國職教模式,引入職業高中會考證書制度。1995年,瑞士制定并頒布了《聯邦高等職業學院法》,本著與大學“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則,組建瑞士的聯邦高等職業學院。將原有的部分高等專科學校改組為新型高等教育機構――高等專業學校(HES),又稱為“應用科學大學”(UAS),作為向學徒提供高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機構。

瑞士擁有一套完備的職業考試和資格認證制度。中等、高等和繼續職業教育以及勞動力市場之間以各種資格證書和文憑為橋梁相互連結起來。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在2年的學徒期結束后,通過考試可以獲得“聯邦職業技能證書”,從而獲得從事某種職業的資格。再經過1-2年的學習,通過考試將獲得“職業高中畢業證書”,升入高等專科學校學習或選擇就業。此外,獲得“職業高中畢業證書”的學生,通過升學考試獲得“職業會考文憑”后,可以直接升入應用科學大學。

三、開放的視野

瑞士的職業教育之所以成功,還在于其開放的視野,面向社會,與各級組織共同致力于職業培訓。在瑞士,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工商企業甚至個體勞動者都非常重視本行業人才的發展,都愿意投資教育培訓,保證本行業后繼有人。

瑞士的職業教育體系始終采取開放態度,面向社會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瑞士的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學校學科分類針對就業市場的需求做精心的調整,確保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行業。隨著近年職業培訓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培訓能力的局限性日益顯現,迫切需要更加社會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培訓。因此,近年來瑞士不斷加強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尤其是與行業協會的合作日益密切。

瑞士的職業培訓已不局限于國內,還開始面向國際市場。瑞士是個自然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主要依靠國際市場過日子。“一個小國不可能關起門來過日子,那樣的生活太奢華了,小國沒有那樣的實力,對外開發,這是一個生存問題。”(雅克•勃萊爾,2004:219)因此,為了與國際社會接軌,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瑞士高職培養目標和任務已經不單單著眼于國內,而是將其發展視角瞄準歐洲和世界,比如位于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洛桑酒店管理學院以及蘇黎世翻譯學院等學校早已越出瑞士疆界,培養世界型的跨國人才。

四、結論

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公布,瑞士登上了全球競爭力排名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簡稱GCI)的榜首,成為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今年共有125個國家參評,瑞士在多數項目中仍高居榜首,職業教育是排在前列的項目之一。瑞士職業教育的成功決定了其職業教育的穩健發展,為瑞士綜合競爭力的增強與經濟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法]雅克•勃萊爾等.郭安定譯.歐洲書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店,2004.

[2] 端木美.瑞士文化與現代化[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

[3] 黃駿.瑞士的高等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0(6)50-52.

[4] 林冬華.淺談瑞士職業教育成功的原因[J].海外職業教育,2007(9)176.

[5] 馬丁.浙江與瑞士高等教育比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篇8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一、引言

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對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強化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切實發揮職業教育“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特殊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必由之路,是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的顯著特點,也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加快企業改革與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本文主要談一談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希望能對同行有所啟發。

二、實行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對企業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戰。近些年來,很多企業很難找到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更是難覓,這一現實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也對高職教育提出了加快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高職教育面臨著政治形勢和學習型環境的大力推動。為此,教育部提出,“要按照行業和企業的真實要求建設專業,要基于工作過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來實施課程整體設計,實施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黨的十六大重申了黨的教育方針,首次提出了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要求。現實情況是,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拿文憑,而企業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創新型人才,所以高職教育應該關注學以致用。有調查顯示,60.4%的高職院校不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訓練,學生一般都缺少對工程設計和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性的理解。實踐證明,與企業開展多方位、多層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選擇。教學與生產、科技工作以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徑。這一點必須引起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三、如何實行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來,職業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現已形成七種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獨立舉辦職業學校模式、職教集團辦學模式、資源共享模式、廠校合一模式、科技創新服務型模式、企業參股或入股模式、“雙元制”模式。我們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更有許多有待深入探究、實踐和總結的新內容。尤其是如何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更是受到職教戰線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

1、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正確職業理想和良好職業道德、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夠就業、適應社會的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高職院校要樹立新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即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半工半讀轉變。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畢業后也容易找到工作。另外,目前尚未開展校企合作的學校,要組織制定本行業技能培訓規范。監督本行業相關專業或職業的技能培訓質量。

2、大力開展“訂單”培養

企業要主動走出去,尋求合作伙伴。企業是舉辦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既是職業教育的一個主體。又是職業教育的受益者。要大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企業集團或行業組織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一是企業必須在發展職業教育中承擔應有的責任。要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向學校提供專業教師。為學生實訓實習提供條件。為專業課教師提供實踐鍛煉的崗位等。二是行業組織必須充分發揮在職業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強本行業的人才需求預測。加強與職業院校進行聯系和溝通。共同制定行業的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科學性和預見性。

3、學校和企業要揚長避短

校企合作實質是科技、人才、資金等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實現科技產業化的最佳途徑。要高速實現校企合作這個過程,學校和企業必須“揚長避短”。高職院校的“短”是對于市場的感應力比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與市場的結合點,一般不具備量化生產的工藝能力和生產能力,不具備產業化所必須的市場營銷、開拓能力,以及形成產業規模所必需的資金實力;一般都缺乏為產業化所必需的社會資源的操作能力和經濟管理的綜合性人才。企業的“短”是:一般缺乏對于行業前沿信息的捕捉力、接受力和消化力;一般缺乏對于基礎科學的研究力和對行業前沿技術的跟蹤、突破與創新的能力;一般不具有多門學科的人才。要想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學校和企業必須在合作過程中揚長避短,有機融合,為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資源。

四、結語

在我國高職職業教育中,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并且企業、學校、政府和學生個人這些合作各方也都能夠從校企合作中獲得一定的好處。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篩選出高水平的技能型勞動力,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并節約了人力資本投入;學校提高了辦學的活力,教師提升了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學生學到了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提高了就業機會。因此,如何能夠真正地實現職業學校和企業的深層次合作,問題的關鍵就是職業學校和企業能否真正做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因為只有信任、互惠、共贏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奇,郭蘇華.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辦學的現狀分析[J].職教論壇.2007(12):22-25

[2]劉曉明,楊如順.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模式選擇J].職教論壇,2003(14):30-31

篇9

關鍵詞:黃炎培 大職業教育主義 當代職業教育 啟示

大職業教育主義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于上世紀20年代后期提出的。作為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職業教育主義深刻地揭示了職業教育的特殊功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從而拓展了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是一種與傳統教育迥然不同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與教育自身發展的“大教育觀”。其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對我國當代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內涵

黃炎培提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突破了“就職業教育論職業教育”的局限,主張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職業教育放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與職業緊密聯系,成為一種平民教育。

(一)職業教育必須和普通教育有機結合

黃炎培認為任何教育都帶有職業的性質。他主張職業教育必須和教育界加強溝通與聯絡,把職業教育納入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將職業教育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具體來說,就是小學階段要實行職業陶冶,初中階段實行職業指導,高中設職業分科或專門學校,就業后還要接受職業補習。他要建立的是職業陶冶――職業指導――職業訓練――職業補習、再補習這樣一個職業教育系統。這不僅是職業教育體系的初創,也是終身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職業教育必須和職業加強聯絡

黃炎培一貫注重教育與職業的溝通。他認為教育就從其本質來說就是具有職業性的,就是與生活、生計和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的。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與職業有著更緊密的聯系。所以他倡導“施教育者對于職業,應有極端的聯絡;受教育者對于職業,應有極端的信仰。”

黃炎培認為,社會日趨進步,科技日趨發展,職業學校的課程和教材尤需趕上科學的發展。他主張職業學校設什么科,要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因為設科如不合職業的需要,必然會影響學生將來的出路。他強調職業學校的課程要根據職業的需要來設置,要求各地設立的職業學校,必須與職業加強聯絡。

(三)職業教育必須和社會緊密聯系

黃炎培要求辦職業教育必須注意時代趨勢與社會需要。因為職業教育比其他任何教育與社會生活有著更緊密的聯系,更嚴格地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他說辦職業教育須“注意社會之需要:各種教育都應與社會需要為出發點,職業教育尤應如此。”他把社會化看成是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所以職業教育除和教育界、職業界聯絡,還要參加全社會的運動。他提倡的社會化包括和政治相聯系,充分體現其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黃炎培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思想根基。在中,他要求職業學校的學生明白,擺在面前的大問題是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他要求學生“在今建國與抗戰大時代,應養成盡忠盡孝、即知即行、以手以腦貢獻于國家民族的強有力的保衛者。”

(四)職業教育必須走平民化和個性化之路

黃炎培說辦職業教育須下三大決心。第一就是“須下決心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他認為職業教育要以工人、農民、商人、婦女甚至殘廢者和無告者這些平民作為對象。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既要體現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重視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他首先把職業教育和人的個性發展聯系在一起。職業教育就是要發揮人的這種天賦能力,他從事的職業要適合他的能力,這樣自然會達到“樂業”的境地,因此他把“謀個性之發展”列為四項目的之首。但他并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強調人的個性發展,而是把個性發展和職業教育的其他三個目的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需要相結合的高度來說明職業教育的功能。

二、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職業院校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面向社會、服務民生的“大職教觀”

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就是主張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服務民生。職業教育要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切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當代職業教育必須擺脫就職業教育論職業教育的狹隘意識,真正確立起面向社會、服務民生的“大職教觀”。將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個性特長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大目標,提倡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并存,站在各產業、各行業發展的前端,組織社會產業資源、教育資源、科技資源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致力于創建生動活潑、多元發展的職業教育大格局。大職業教育主義思想強調把教育對象擴展到全體社會成員,使教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開拓了一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大方向。這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職業院校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黃炎培把“為謀個性之發展”放在職業教育的四大目的(“為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社會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之首。這是對當時教育所造成的在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要求等各方面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化、單一化弊病,以及忽視人的個性差異性、多樣性的傾向的反思。這同樣值得當代我國職業教育深思。尤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要想成為一種成功的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優勢,更需要從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方面去籌劃、去實踐、去努力。要創新辦學思路,體現辦學特色。培養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優良的職業素養為核心,以扎實的理論、高超的技能為基礎,能擔當社會經濟發展重任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要實行彈性的、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和潛能,選擇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課程。教師盡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應安排導師指導有突出特長的學生盡量參與學校的產學研活動,為“專才”的培養提供條件。從而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需求。這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之所在。

(三)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實施開放性辦學

黃炎培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視,主張“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要手腦并用”,“知識要切實,技能要精熟”,“所為職業,除開專門技術以外,有通常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如果具備了,怕任何職業環境都容易走得進的”。因此,黃炎培一方面強調專門技術的訓練,另一方面則更強調在技術訓練過程中形成基礎職業技能,這種技能是可遷移的。他強調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能力,要使學生做到“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并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努力使學生聯系實際,為學生營造實習的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雖然現在大多數職業院校己經意識到應重視學生實踐性、應用性的培養,但有些學校受硬件設施的限制沒有開展實訓課程,更多的學校沒有真正從思想觀念上重視對學生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培養。在時代、生源素質發生了大變化的今天,如果仍然沿襲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的需求相距甚遠,必然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職業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黃炎培深刻地認識到了職業教育實行開放性辦學的重要性。黃炎培在不同場合反復提醒人們:“辦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干的,也絕對不許在書本里討生活”。反對高墻深院、閉門造車的發展模式,強調學校應加強與教育界、職業界的溝通與聯系。黃炎培這種開放性辦學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發展職業教育、對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因此,職業教育必須徹底地打破傳統的封閉式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實行開放性辦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敞開校門,積極地與社會各界,尤其是與企業、社會各種經濟體進行合作,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培養人才。聘請社會各行業高技能人才為兼職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開展實踐教學,使課堂在社會、課堂在企業。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參考文獻:

篇10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有著巨大作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增強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有助于和諧社會的穩步推進、有助于和諧社會中不和諧因素的減少、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助于文化認同并為構建和諧社會凝聚力量,應在深化認識中促進其快速、健康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我國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教育事業的和諧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之一,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關系最為密切,是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因傳統人才觀、擇業觀、勞動觀及分配收益等多因素的疊加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一些地區還顯得相對滯后,這就造成一邊是大量高學歷者找不到工作,而另一邊缺乏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的局面。反思這一現象,除受到傳統觀念及客觀因素影響外,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功能及認識水平無疑也是關鍵因素,為此本文主要從職業教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價值功能和巨大作用,來進一步探討以及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以此推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發展。

1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增強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對教育功能的認識,多年來也是人們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黨的后,我們已從單一的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全面認識教育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及政治功能,同時根據“人是生產中最重要的因素”這一觀點,并積極借鑒現代西方教育經濟學等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最基本、最有價值的生產性投資,強調了“教育一勞動生產率一經濟增長”這一鏈條中教育的經濟價值。

新世紀,隨著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科技在各生產領域內廣泛的運用,教育對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能動作用更顯突出、更為重要。但在彰顯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能動作用時,在較長時期中人們較多地將目光投向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而對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強調不夠、研究不深。實際上,我們對各種類型的教育進行比較就可看出:職業教育除與其他類型教育的歷時性功能一樣外,還具有其他類型教育所不具備的共時性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質的勞動力轉變為某一行業的專門勞動力,使職業教育成為與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類型。簡單來說,職業教育可向經濟社會提供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現代技術的高技能人才,進而豐富社會的物質產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展經濟、不斷增強我國的物質基礎仍是一切發展的前提條件。以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提高來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便成為新形勢下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正因如此,《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將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作用定位為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2職業教育是社會穩定的“平衡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和諧社會的穩步推進

職業教育具有一些重要的特質,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特殊意義。其主要特質為:第一,職業教育是就業型教育。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就業問題在很長時期內是一個關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問題。對近年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進行分析,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趨勢是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因而職業教育在勞動就業中的作用就凸顯出來,通過職業教育解決就業問題,對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現實情況卻是很多人不愿進入職業教育領域學習掌握一至幾門技術。致使就業成為一大社會問題。據有關研究表明:目前企業用人占主體地位,其所占比重達就業市場的95.4%,機關事業單位用人需求僅占1%,其他單位用人需求也只占3.6%,而且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高級工程師、高級工、高級技師的求人倍率分別達2.09、2.06、1.88。這說明企業用人是主體。因此,滿足這一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主力軍。應主要是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特色的職業教育。第二,職業教育是實用型教育。從這一意義上講,教育是從職業教育特別是從勞動技術教育開始的,職業教育是一種為直接進入勞動領域而準備的教育,其實用型特質是異常鮮明的。第三,職業教育是服務型教育。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職業教育都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面向社會、面向經濟、面向市場、面向民眾特征最鮮明的一種教育類型,其服務于產品開發、技術推廣、工藝運用、勞動者收入增加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新世紀,我國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突出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銜接,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國家組織實施了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等,既突出了職業教育的本體功能,也推動了職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用為內容的職業教育所具有的特質,無論在促進勞動者就業、保持社會穩定還是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發展職業教育,有利于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安定團結的良好社會局麗。

3職業教育是縮小贊富差距的“調控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和諧社會中不和諧因素的減少

教育作為一項對個體、家庭和社會收益都十分巨大的長期性投資,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文化環境等尚不完全平等的條件下。常常可以通過提高個體的文化素質、實際能力而改善其生存狀況。職業教育因其就業、實用等特質,可有效幫助弱勢人群獲得一技之長而擁有工作和收入,從而改善其生活條件與生存質。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還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等特征,對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來改善生活質量具有特別積極的意義。從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看,提高技能、促進就業、增加收入、消除貧困始終是近年來國家所關注、所要解決的一大現實問題。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下崗再就業培訓l等多種方式,使農村勞動力及下崗人員能順利就業和再就業。如中華職教社從1995年實施了以職業教育扶貧為主要內容的“溫暖工程”,建立培訓基地106個,累計培訓下崗職工和農民460余萬人次,幫助180余萬人實現就業,資助4O余萬貧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為減少貧困人口、保持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現階段,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公平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重視收人分配、幫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通過發展教育特別是發展職業教育,并以職業教育對個體所具有較高經濟收益的能動作用,使部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群逐步通過掌握技術、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而富裕起來,進而有效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區域、行業之間的差距。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應是通過教育公平而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必然選擇,職業教育因其對個體具有較高、較直接的經濟效益,在實現社會公正中具有特殊價值。

4職業教育是科技成果推廣運用的“傳播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我目日前正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發展期。這一時期,勞動力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及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大量轉移。同時,因新產業體系中科技含增加,傳統勞動力要被高學歷、高技能型人才所替代。JE是在這一外部環境的變化下,以職前教育、職后培訓、轉崗培訓為基本形式的職業教育,已得到并將繼續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加強。同時,我困在這一時期,大量的新科技成果也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生產領域,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遞減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遞增,這就要求進入這些領域的勞動者必須是專業技能型人才。對這些人才的培養,則離不開職業教育的發展。

職業教育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推廣運用中的作用日益凸。現階段,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部分企業出現因缺乏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而致使企業為人才問題而犯愁的現象,也進一步證實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而一些企業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師制度”以及媒體所稱頌的“重獎技能大師”、“高級工人開始享受教授專家待遇”等個案報道,也從正面說明了高技能人才在科技運用、技術推廣、效益提高中的巨大作用。

在科技進步迅速、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客觀條件下,要求教育不斷加強與經濟、科技及社會實踐的聯系與結合。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企業及生產聯系最緊密并與新技術、新工藝結合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就應以全面提升勞動者的整體素質為目標。而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必將有利于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而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又有利于“人盡其才、財盡其用”的良好局面的建立與形成。

5職業教育是文化認同的“粘合器”.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為構建和諧社會凝聚力量

在現代社會中,人是職業的人,而職業的人又是職業文化中的人,同一職業的人易于形成文化認同,促進文化和諧,而文化和諧又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職業文化與文化的和諧,而文化的和諧又有助于社會的和諧。

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職業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主要是由于:首先,職業教育對職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能動作用。一定的職業會形成一定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又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來看,職業教育是職業文化的一部分,職業教育又作用于職業文化本身,并對培養對象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影響不僅在技術運用、技能掌握、知識提高上,而且還在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工作熱情等深層心理結構上。其次,職業教育對人類文化具有廣泛的選擇性。溫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曾指出,“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人民性”、“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職業教育的這一功能性質,使其所作用于的職業文化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因而,職業教育作用下的職業文化不僅在承認各種文化的存在價值及相互問的平等、獨立,而且在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理解及建立一種共生共榮的世界文化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生產國際化不斷增強的今天,以職業文化認同來促進文化認同,對推進社會和諧的必要性、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再次,職業教育本身及其所傳承、創造的職業文化極大地制約著某一職業、企業的穩定與發展。在形成企業文化中除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外,職業教育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力量,因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國際趨勢。最后,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助于消除職業歧視,形成“尊重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大學生就業難而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的現實中,為何大部分人仍不愿上職業學校呢?原因是多樣的,但“輕技術重理論、輕體力重腦力的”擇業觀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今后,我國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之一就在于這一落后的擇業觀。以職業教育發展來形成重技能、重勞動的觀念進而摒棄輕視體力勞動、鄙視實際技能的陳腐觀念,應是在教育領域中的一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