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盆骨折術后康復訓練

篇1

關鍵詞:中醫疼痛控制護理;創傷性骨折;術后康復;

作者:李貞,戎娜,趙曉娟

隨著近年來我國交通、建筑事業的快速發展,由車禍、高處跌落等外傷因素導致的骨折發生率逐年遞增,而對于滿足手術指征的骨折患者臨床一般推薦進行手術治療,盡可能的達到解剖學復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復后盡可能的恢復正常骨骼結構形態與功能[1,2]。但骨折患者術前術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癥狀,不僅對患者心理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骨折術后的康復進程或導致不良結局的產生[3]。疼痛管理是近幾年臨床應用的新興學科,其旨在通過藥物、行為、心理等多方面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醫疼痛控制護理是一種基于現代護理與傳統醫學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在骨折、腫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現,本文通過對80例骨折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中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對創傷性骨折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5.2±8.4)歲;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體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觀察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6.1±9.0)歲;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體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已通過我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核;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骨折,均滿足骨折外科手術治療指征。

1.3、排除標準

已排除繼發性骨折、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骨折住院護理干預,包括常規住院指導、藥物護理、術后管理、生活護理與心理護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轉移法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必要情況下結合止痛鎮痛藥物進行疼痛控制。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中醫疼痛控制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中醫情志護理。采用中醫情志護理積極疏導患者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利用中醫情志的情志相勝、陶冶情志、順應四時、疏導調神的特點改善患者心理狀態;(2)中醫膳食管理。鼓勵患者以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藥、大棗、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藥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與營養狀態;(3)耳穴壓豆療法。選擇患者的膝關節、神門穴、皮質下、腎上腺及交感等耳穴進行壓豆,首先對穴位進行消毒,并將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固定于穴位上,按壓穴位3~5min,自覺疼痛加重后再持續按壓3min,患者每日按壓2~3次;(4)穴位貼敷。選擇患者的命門、關元腧、腰陽關、腎腧等穴位進行貼敷,中藥材選擇肉桂、吳茱萸、檳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藥粉,應用姜汁調制成糊狀并應用透氣小敷貼貼于穴位上,每次貼敷30~60min,每日貼敷1次。

1.5、評價標準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1d、3d、7d時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2組患者疼痛情況,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記錄2組患者術后主動康復訓練開展時間、計劃康復訓練量完成比、初次主動訓練有效維持時間并比較;評價2組骨折患者康復效果,其中優:患者術后未發生任何并發癥,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康復后無后遺癥;良:術后未發生并發癥,功能恢復良好但存在輕微障礙,無后遺癥形成;可: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后遺癥,且存在明顯的功能障礙,生活受到影響但基本能夠自理;差:發生嚴重并發癥,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計算2組患者術后康復優良率結果。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應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情況比較

護理前2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3、7d后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組患者干預后骨折康復訓練開展情況比較

觀察組主動康復訓練開展時間、計劃康復訓練量完成比、初次主動訓練有效維持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2組患者骨折術后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骨折患者術后康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骨折患者術后由于局部疼痛、腫脹以及功能障礙等特征導致其術后生活質量往往較為低下,并且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及術后早期康復階段需要絕對制動、臥床靜養,患者長期臥床會導致焦慮、煩躁情緒的產生,不僅降低患者術后康復期的生存質量,同時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遠期預后結局也將產生不良影響。而長期處于疼痛狀態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著嚴重、不良的影響,近年來針對負性情緒與疼痛的研究結果顯示[4],持續、長期的疼痛感覺會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與加重,而持續的負性情緒發生也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對疼痛的敏感性,而對骨折患者術后有效的疼痛控制以及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快速康復具有積極作用[5]。

篇2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 運動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081-01

脛骨平臺骨折是骨傷科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嚴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韌帶、排總神經損傷,導致關節失穩、疼痛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經手術復位和固定,但在康復過程中每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可影響療效,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是直接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選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隨訪185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療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齡13~68歲,平均43歲。入選標準:根據Hohl分類法,均為移位骨折,且平臺壓縮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離在5mm以上。根據Schatzker分類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側79例,左側106例;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膝關節周圍損傷:其中側副韌帶損傷7例,前交叉韌帶損傷7例,半月板損傷8例,血管損傷2例。均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在年齡、性別、病種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二組基數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內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術前經X線片、CT三維重建檢查,對關節面塌陷的形狀和程度進行充分評估。根據脛骨內、外側塌陷分別采取內外側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關節軟骨及其下的骨質分離。對壓縮明顯的骨折取同側髂骨行)期植骨,將關節面連同其下的骨質撬起,使關節面平整,將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質下缺損處。脛骨雙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應盡量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復位滿意后外側采用高爾夫鋼板,內側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堅強內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動。活動關節檢查固定可靠后,關閉切口。

1.3 康復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臥床休息,常規給予抗感染、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治療。2~4周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進行適當膝關節屈伸活動及股四頭肌肌力訓練等常規功能訓練。術后第4個月開始逐漸負重步行練習。

實驗組:首先制定個體化方案,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固定方式,以及軟組織情況綜合評估患者康復運動安全性評定得分,以此為依據制定出個性化的康復處方。對內固定牢固的骨折,總分100分。71~100分運動較為安全;41~70分運動康復應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長收縮為主,不宜早期等張收縮。

1.3.1 71~100分之間者術后 即進行股四頭肌、踝泵練習,繩肌等長收縮訓練,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500~1000次/d。術后1~7d:如疼痛不明顯可開始直腿抬高練習以避免腿部肌肉過快萎縮,疼痛明顯則可推遲數天。(1)直抬腿練習;(2)側抬腿練習:10次/組,10~15s/次,每次間隔5s,4~6組/日;(3)后抬腿練習:30次/組,組間休息5s,4~6組1d。術后24h在牢固內固定基礎上及術后保留硬膜外鎮痛泵持續止痛的情況下進行,術后1~3d終止角度不超過40°,術后3d停止使用止痛劑,術后4d應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鍛煉到膝關節屈曲達120°后停止CPM機鍛煉。術后4~6周:根據具體情況開始膝關節的伸展練習。術后6~12周開始負重練習,必須經過X線檢查,在骨折愈合允許的前提下,術后6周由1/4體重1/3體重負重,術后8周1/3體重10周1/2體重2/3體重,12周4/5體重100%體重逐漸過渡。可在踩秤上進行量化,逐步增加負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間者骨折欠穩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軟組織損傷較重者,術后即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5s/次,15min/組,3組/d。術后1周開始直腿抬高訓練,CPM機輔助鍛煉,具體方法同前。于術后2周開始肌肉等張收縮;術后10~12周開始負重練習。

1.3.3 0~40分之間者骨折極不穩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軟組織嚴重損傷。術后亦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但須慎重。術后2~4周,待軟組織恢復較好后開始等張訓練,同時注意心理康復: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況,減輕患者思想顧慮,讓患者明白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化被動為主動。此類患者負重練習須適時推后,因有發生再骨折及內固定斷裂可能。大都在3個月開始負重練習。

1.4 療效分析分別于術后6、12個月進行隨防。 采用HSS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總分100分,優:≥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別統計兩組HSS得分及根據得分,70計算優良率(%)。

2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2.0軟件,對兩組HSS得分采用單因素ANOVA分析,優良率采用x檢驗,P

3 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骨折愈合時間平均5個月,術后6、12個月康復組膝關節功能HSS評分及優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6個月膝關節功能比較,實驗組81例,HSS77.3±13.5,優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優良率77%;對照組80例,HSS69.6±11.4,優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優良率56%,(P

4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臨床上因缺乏合理、規范、系統的功能康復訓練程序和方法,導致術后膝關節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的患者并不少見,對于塌陷骨折,因康復訓練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臨床時有發生,文獻亦有報道。本實驗中兩組病例均出現內固定斷裂,其中對照組2例:1例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為患者過早負重造成。康復組中有3例內固定斷裂:1例為內固定安放位置不當,另外2例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內固定取出,同時植骨加長鋼板內固定。另外,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不論是何損傷類型,康復訓練時均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療一方面要恢復受累骨骼的解剖關系,并在正確的解剖關系上得到愈合,即復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確解剖關系的恢復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療的全部。臨床常見骨折復位很滿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術后關節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脛骨平臺骨折的預后與骨折類型、皮膚條件、隨訪時間、使用不同內固定器械有一定關系。因此如何進行安全而又積極的康復訓練是困惑醫生和患者的一個難題。為此,作者針對以上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多中心隨機、單盲等先進研究手段,克服臨床研究干擾因素多等實際困難,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穩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軟組織的完整性3個方面來綜合考慮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設計“骨折病人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時的康復運動處方,并在多中心推廣應用,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運動康復》,用以指導骨科安全運動康復。

本實驗在術后6、12個月按照HSS評分,發現康復組膝關節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根據“骨折病人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時的康復運動處方進行積極康復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認為100分制運動療法評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為運動康復的安全性評定參考。

表 骨折病人運動康復安全性評定大綱(總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參照此表評定。本表為體內承重長骨手術后的評定參考值,脊柱骨盆等參照評定。71~100分運動康復較安全;41~70分運動康復應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長收縮為主,不宜等張收縮。

參考文獻

[1] 戴閩.骨科運動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6.

篇3

【關鍵詞】女性;骨盆骨折;特點;護理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交通的不斷發展,骨盆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而女性受到骨盆骨折損害的病例亦逐年上升,骨盆骨折主要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如車禍、高處墜落、重物壓砸傷等,其傷情兇險,出血量大,合并傷多,死亡率高[1],我科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女性骨盆骨折患者50例,現將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50例,均為女性,年齡8~62歲,平均39歲,受傷原因:車禍傷26例,高處墜落傷15例,重物砸傷9例;50例患者中閉合性損傷38例,開放性損傷12例,其中合并休克者41例,肋骨骨折21例,血氣胸12例,尿道損傷3例。

1.2結果

12例手術治療,38例保守治療,除一例患者因原發性心臟病、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致死亡外,其余均好轉出院。

2女性骨盆骨折特點及護理對策

2.1生理特點

骨盆是人體重要器官,主要起支撐和保護盆腔臟器的作用,對女性的生殖系統來說亦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2]。而且,由于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周期,一旦骨盆骨折,月經期的到來,便會給自身和護理帶來極大的不便,為此,護士應熱情接待,操作耐心解釋,動作輕柔、熟練,認真講解相關女性解剖生理知識,告知治療的經過,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如遇月經期來潮,應協助患者做好會衛生護理工作,注意經期的常規衛生。

2.2心理特點

由于骨盆骨折多為突發,使其心理準備不足,出現驚恐隨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醫療費用是否成了家庭負擔等又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悲傷等心理上的障礙。護理中主動接近患者,有效溝通,掌握其思想動態,解除其顧慮,滿足其合理要求,是護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患者意見不正確或對醫務人員有誤解時,抱以寬容的態度,耐心傾聽她們的敘說,不厭其煩地回答問題,反復認真地解釋說明,對其病情變化、治療、住院費用做到心中有數,做到“三多”:即多問候,令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覺;多幫助,主動給予生活細節的幫助,使其感到溫暖;多與家屬溝通,使家屬密切配合。“三少”:少提及用錢多少;少提病情的嚴重性;少談論病房內其他危重患者病情。本組14例患者均出現焦慮、悲傷,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累贅,消極治療,通過心理指導,家屬配合,積極的骨折治療后情緒穩定。

2.3睡眠失調

環境改變,骨盆骨折引的疼痛,擔心預后等均可引起睡眠紊亂。針對失眠,首先找出原因予以解決,其次消除疼痛等不適感,合理安排夜巡時間,或有針對性安排巡視,注意腳步、開關門動作輕,必要時合理使用助睡眠藥物,但巴比妥類藥物具有一定危害性,故以慎用為好,本組18例患者出現夜間睡眠障礙,白天萎靡不振。通過給患者指導正確睡眠方法等,1周后17例患者逐步恢復正常睡眠,1例由于存在習慣性失眠而遵醫囑給予沿襲入院前用藥。

2.4易發并發癥

早期最常見為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合并尿道、膀胱損傷,早期休克主要因血容量降低所致,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快速輸液、輸血,治療休克。發現患者排尿困難應立即導尿及留置導尿管,并妥善固定,注意觀察尿量、顏色。嚴重尿道斷裂和膀胱破裂需手術處理,術后要保持留置導尿管或膀胱造瘺管的通暢。由于女性尿道生理特點,易發生逆行感染,要協助患者保持局部清潔,定期消毒尿道口,囑患者多飲水,必要時給予抗感染藥物。后期骨盆懸吊和牽引術患者的并發癥常見為褥瘡,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與深靜脈栓塞。因此在護理中,首先教用她們利用肢體,借助牽引床和懸吊帶學會引體抬臀,受壓部位墊入糜枕,每2h更換一次,護士做到“勤翻身、勤檢查、勤換洗、勤整理、勤督促”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時翻身,飲水每天至少1500 mL,以預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為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教會患者行踝關節及四肢肌肉的運動,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不產生疲勞感和疼痛感為度,并加以督促。重視患者的主訴,防止骨盆牽引帶移位導致皮膚受壓。

2.5重視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出院指導

骨盆骨折后由于長期臥床,缺少功能鍛煉,會造成骨質疏松和骨組織修復功能失常,從而出現廢用性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或攣縮,故應使患者認識到積極而正確的功能鍛煉是康復的關鍵,是以后進行日常活動的必要條件。對于未婚女性患者擔心骨折治愈后會影響生育功能而情緒低落,對康復訓練喪失信心,要耐心細致的解除她們思想上的顧慮,調動其積極性,根據病情、體力、耐力制訂鍛煉計劃,掌握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逐漸從被動向主動過渡。本組2例患者因術后怕疼,但心骨折再移位而不肯在床上行患肢功能鍛煉,一度出現膝關節的僵硬,活動度小于30°。通過解釋,同類病例的現身講解后觀念改變了,出現時患肢膝關節活動度達到了80°。

骨盆骨折愈合周期長,患者的恢復一部分時間是在家進行的,因此出院指導尤為重要,很多人認為出院就是治療的結束而忽視指導,所以必須要從思想上重視,要強調兩月內禁止起床,愈合前禁止負重,強調增加營養及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及定期復查、隨診的時間和重要性。注重宣傳自我鍛煉的長遠意識,鼓勵患者樹立獨立生活能力的信心,為提高自身生活質量而堅持鍛煉。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護理模式;骨折;自理能力;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9(a)—0140—02

骨折是指因為外傷或病理等因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多表現為:骨折部位出現局限性疼痛或壓痛,局部腫脹并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折甚至會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1]。術后給予患者正確的護理可提高其手術的療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并能促進患者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作為護理人員應該配合醫生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和周密的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以最大限度恢復患者機體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3]。本院通過對146例骨折患者給予不同護理干預,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對患者術后自理能力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共14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60例,年齡均在22~68歲,平均年齡為(45.13±6.83)歲。骨折部位:上肢47例,下肢60例,骨盆23例,其他部位骨折16例;穩定性骨折78例,不穩定性骨折68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7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身高、骨折部位、骨折類型及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較性。見表1。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方法:常規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及院內規章制度,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常規檢查內容,給予患者常規遵醫囑的護理模式。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系統護理: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向患者解釋自身疾病狀況,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尊重患者,消除其恐懼和煩躁心理,以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加強患者飲食調節,補充所缺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補充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防止便秘發生;術后監測患者BP、SPO2、P、R,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四肢神經癥狀,避免并發癥的發生;術后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進行康復訓練,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與患者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康復訓練計劃。

1.3 判定標準

1.3.1 運動功能評定 采用Fugl Meyer 量表[4]進行運動功能評定,包括運動、疼痛及活動度3個方面,其中上肢功能33項,共計66分,下肢功能17項,共計34分,總積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越低表示功能越差。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5],根據評分結果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極嚴重功能缺陷為0~20分;嚴重功能缺陷為25~45分,中度功能缺陷為50~70分;輕度功能缺陷為75~95分;無功能缺陷,日常生活可自理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結果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組指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值 P <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運動功能比較表明,兩組患者入院時Fugl 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術后與入院時比較,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 < 0.05),且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較性,具體結果見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評定結果顯示,術后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入院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對照組與觀察組比較,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優于對照組,具體結果見表2。

3 討論

骨折作為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較高,給患者心理和身體上造成極大的痛苦,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方法,術后患者恢復較慢,住院時間相對較長,往往造成患者的抑郁、焦慮,同時可能會帶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6]。對骨折術后患者的護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若護理不到位,可能會造成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較慢或難以愈合,嚴重者甚至畸形愈合,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運動能力,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同時也會增加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7]。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康復護理是可改善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通過鍛煉刺激患者運動器官感受器,使患者重新建立運動反射,同時配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對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8—10]。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采取系統護理,評定兩組患者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Fugl 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術后4個月與入院時比較,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所以系統合理的護理模式,可提高手術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骨折患者術后的肢體功能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靖.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2] 潘敏. 探討椎骨骨折32例手術后護理[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28):14—15.

[3] 林瓊,吳荔軍. 頸椎骨折并頸髓損傷98例臨床護理[J]. 福建醫藥雜志,2009,3(5):147—148.

[4] 曾秋霞.不同護理模式對骨折術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1):107.

[5] 郭玫,金艷麗,劉姝舒,等. 肢體康復訓練與高壓氧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 沈陽醫學院學報,2007,9(2):92—93.

[6] 張蔚然. 骨折住院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6):6500—6501.

[7] 袁洪昌,都玉珍. 53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治療體會[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3):67—68.

[8] 陳珍紅,王躍軍. 預見性護理在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22—23.

篇5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 康復護理 體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性關節病等發病率逐漸增高,行髖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地緩解髖關節疼痛,恢復行走功能。由于髖關節部位特殊,關節置換術后臥床時間長,易發生多種并發癥,需要護理人員精心的護理和專業的康復指導。術后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的護理及康復訓練,縮短了療程,有效地杜絕了并發癥,使患者及早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現將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間32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術者,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齡33~88歲,平均年齡60.5歲,股骨頸骨折25例,股骨頭壞死 5例,骨性關節炎2例;骨水泥型25例,生物型7例。

1.2 方法 患者完善術前相關輔助檢查,治療合并癥待全身情況穩定符合手術指針后擇期手術。在持硬麻或全麻下行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2 護理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全面評估患者,向其說明手術的目的、療效和相關注意事項,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風險及并發癥,使其了解有關疾病的護理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積極配合護理和康復訓練。醫生、護士應與患者多溝通,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識和心理準備,主動配合治療。

2.1.2 術前指導患者適應性鍛煉,讓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鍛煉,練習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量,具體方法是:患者平臥于床上,下肢伸直盡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復進行,為術后恢復打下良好基礎;術前戒煙2周,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適應術后床上大小便;常規備皮、皮試、做好術前各項檢查,遵醫囑術前用藥,術前12小時禁食,6小時禁飲,術前導尿等。

2.2 術后護理

2.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做好基礎護理。術后傷口放置負壓引流,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引流量,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2.2 搬動患肢或使用便盆時,要注意將患者整個骨盆及患肢托起,術前早期盡量避免翻身,必要時要整個身體轉動,不要只動上身,切忌屈髖動作,防止脫位。

2.2.3 并發癥的預防護理:老年患者應注意預防褥瘡發生,在患肢制動前提下,將髖部整個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壓迫,并按摩局部每2—4小時一次,保持床面整潔、干燥、無渣屑。囑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痰,輕拍背部以助排痰,痰液粘稠者可做霧化吸入以預防肺部感染。患者仰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用軟枕固定在兩腿之間,穿防旋鞋,避免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應注意循環系統并發癥,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足部溫度、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有無栓塞性靜脈炎及深靜脈血栓的征象,觀察患肢遠端感覺及運動功能情況,以檢測坐骨神經功能。

2.3 術后康復護理

2.3.1 在院康復護理 術后抬高患肢外展15—300中立位,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被動活動,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鐘,一天分6次做,早期應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襪可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部靜脈血栓發生的機會,同時可教病人深呼吸練習。

術后第1天病床搖升至300,做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聯合的等長收縮運動,收縮維持10秒,放松5秒,10個/組,3—5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張力和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開始屈髖屈膝,早期髖活動范圍250,膝為400(術后3—5天內屈曲2次/組,4組/日),根據手術復雜程度和患者耐受程度鼓勵患者,逐步增加活動次數。

術后第2天病床搖升至600,髖膝關節的屈伸練習由起初的被動向主動加輔助到完全主動過渡。患腿輔助直腿抬高練習,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的萎縮。并將病床搖升至900,進行坐位練習。坐位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使髖關節疲勞。患者還可以坐于床邊,雙手后撐,主動伸直髖關節,充分伸展屈髖肌及關節前部10個/組,3—5組/次。

術后根據患者自身狀況在第3、4天可開始進行坐位到立位的訓練。方法是:病人雙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個人移至健側床邊,重心在健側,健腿屈曲用力蹬床,健肘撐床,同時保持患腿外展位(后外側切口防止內旋內收,前外側切口防止過度外展外旋)坐起,然后通過雙拐支撐站起(非骨髓泥的不能負重,骨髓泥的可以負重)。方法是:患者雙手扶著椅子靠背,輕微后伸患側下肢,拉伸髖關節前關節囊和攣縮的屈髖肌群而后后伸健側下肢,重心逐步向前側的患肢移動。每天堅持以上的鍛煉,并循序漸進加大運動量。

手術第5、6天后患肢步行基本不負重,患腿先開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如果假體為非骨水泥固定,骨組織長入假體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一個穩定的界面環境,過早下地負重,使假體與骨之間因相對活動而產生纖維性假膜。因此術后負重情況一般為6周但須經醫生看片之后決定是否負重行走。

全髖置換術后的患者術后3—6月不能做髖關節內收內旋和外展外旋及髖關節過度屈曲等動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軟的沙發;不蹺“二郎腿”;不側身彎腰或過度向前彎腰,以免發生關節脫位等并發癥。

2.3.2 出院康復指導 全髖置換術后回家應循序漸進的加大運動量進行肌肉力量的練習和關節活動度,(1)股四頭肌方法:坐位雙腿下垂,在踝關節處加一沙袋(重量為2.5—5公斤)進行伸屈膝練習,緩慢伸膝和屈膝練習,150次/組,6組/日,以后逐漸加運動量,(2)髖部肌肉力量的練習,不負重站立位進行大腿后伸的動作(也在踝關節處加一沙袋2.5—5公斤)150次/組,6組/日。(3)外展肌群練習方法為:外展30—350,維持10秒,做30—50個/組,6組/日,以后逐漸增加運動量關節活動度方法:平躺在床上進行主動的屈伸膝關節。

三個月之后的鍛煉主要是以上所講的肌肉力量的練習和關節活動度的鍛煉,術后6個月內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0,避免突然下蹲運動和較激烈的運動。一般術后6個月后可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下蹲。以后應注意保護關節,避免跑、跳等沖擊運動(如打籃球、慢跑、跳舞等),最好的運動是散步、游泳等。出院后遵醫囑定期復查,要求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復查,完全康復后每年復查1次,復查內容包括髖關節正側位片、人工髖關節功能評分等。如髖部疼痛或活動后嚴重不適,應隨時就診。

3 結果

3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獲隨防,隨訪時間為6—36個月,關節功能恢復,療效滿意,生活自理。

4 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手術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而術后系統的護理及康復訓練明顯提高了療效。特別是對老年臥床病人杜絕了常見的并發癥,縮短了療程,減少臥床時間,使患者及早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1]。

篇6

健康教育;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

作者單位:471002河南洛陽正骨醫院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老齡化的加重,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人工髖關節置換已成為一項比較可靠而成熟的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技術,它能有效的恢復關節的功能,解除髖部的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預后。現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為本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齡45~79歲,平均住院時間18 d;其中,全髖關節置換3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78例;股骨頸骨折84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6例,頭臼受損,嚴重功能障礙,髖臼骨折術后9例。通過健康教育及精心護理,本組患者均康復出院。

2 健康教育

2.1 入院時的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患者,并用親切的語言介紹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病室環境,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以盡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盡快適應住院環境;詳細評估患者的自身一般情況,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及護理需求,護士應系統、連續地從患者、家屬或病歷、已有的檢查記錄等多方面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資料,制定有針對性的、具有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選擇適當的時機,應用適當的健康教育形式對患者進行持續性健康教育。

2.2 心理護理 因此類患者多數為中老年人,一般病程長且行動不便,想通過手術恢復肢體功能并解除痛苦,但由于患者對手術效果及其安全性不是太了解,因此對手術是否能夠成功仍抱有疑慮;針對患者的這種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特別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用通俗的語言耐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方法、優點、術者的技術及手術成功率,提高患者手術信心,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這對戰勝疾病起到積極作用。

2.3 術前指導 教會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鍛煉,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力量。具體方法:患者平臥床上,下肢伸直盡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復進行,為術后恢復打下良好基礎,術前需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適應術后床上大小便;術前常規準備,備皮、皮試,做好各項術前檢查,根據醫囑給術前用藥,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術前導尿并留置尿管;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增強機體免疫力及術后傷口愈合力;向患者說明術前準備的必要性,減輕患者手術前的緊張和焦慮,提高手術適應能力,使其能主動配合治療。

2.4 術后基礎護理 術后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引流管通暢,并給予保暖、消炎、止痛、髖關節保護,避免術側關節內收內旋,保持患肢外展 20°~30°,兩腿間放軟枕分隔開來,抬高患肢,消除腫脹等常規護理。

2.5 術后心理護理 大部分患者對手術的效果和術后注意事項不了解,對手術有顧慮,并常伴有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交談,詳細說明手術的意義及術后注意事項,同時需說明康復訓練重要性,鼓勵其克服懶惰情緒及訓練的枯燥感。

2.6 并發癥的預防 老年患者在患肢制動前提下,將髖部整個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壓迫,并按摩局部, 1次/2~4 h,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濕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預防褥瘡發生;觀察末梢血液循環、足部溫度、股動脈、足背動脈波動情況,有無栓塞性靜脈炎的征象,觀察遠端感覺及運動功能情況,以檢測坐骨神經功能;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囑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輕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做霧化吸入,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會清潔干燥。

2.7 康復訓練 術后第1天根據患者情況搖高床頭,但不可超過 30°,指導患者適當進行踝關節背伸被動運動,做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術后第2天繼續腿部肌肉鍛煉,并可做不完全半橋運動,即髖屈曲10°~20°,然后以足跟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撐床,使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s;術后第3天可增加練習伸膝,在膝下墊一軟枕,使屈膝約 20°~30°,以膝部為支點,讓患者將小腿抬離床面做伸膝動作,并在空中保持10s,然后緩慢放下;術后4~7 d繼續患肢肌力訓練,監督患者在助行器或人員協助下站立練習,適當練習外展及屈曲髖關節;術后一周至出院: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患腿前后交替邁步訓練,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并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訓練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適,根據患者體質適當調整練習強度和活動時間,注意提醒患者用力時避免憋氣。

2.8 出院指導 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強度和活動時間;注意屈髖不要超過 90°,如不要翹二郎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不能坐低凳和下蹲,不能彎腰取物等;避免做骨盆的旋轉運動,必須通過移動身體才能拿到東西時,需把整個身體都旋轉過來,以防關節脫位;患者 3 個月內平臥或半臥,避免患側臥,健側臥位時須在雙腿間夾軟枕,術后6個月內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注意加強營養,補充多種維生素和鈣,注意飲食調配,出院3月后復查。

參 考 文 獻

[1] 孫愛華.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當代護士, 2008,(04):9596.

[2] 王波.康復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的影響.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3(9):103.

篇7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 髖關節強直 關節置換術

強直性脊柱炎(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1,臨床主要表現為髖部出現劇痛或隱痛,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局部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彎曲及活動受限等,最終形成髖關節強直,如果治療不及時致殘率極高2。對27例AS伴髖關節受累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AS患者27例,男23例(32髖),女4例(6髖);年齡29~54歲,平均41.5歲;AS病程4~29年,平均16.5年,其中病程少于5年者8例;臨床主要表現為患髖部疼痛,活動明顯受限,術前均采用1984年紐約標準診斷為AS。18例行單側、9例同期行雙側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方法:術前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全麻下患者側臥位,患者均取側臥位,手術采用常規Smith—Peterson入路,充分顯露髖關節周圍結構,對內收肌、髂腰肌、髂筋束等部分松解,保留股骨頸1.0~15cm,沿髖臼周緣切除髖臼側殘留的股骨頸,挖除殘留股骨頭,確定髖臼中心位置,依次用從小到大的髖臼銼進行銼磨,直達髖臼。對纖維性強直或部分骨性強直患者,需打磨至真臼,原關節面處可保留部分灰白色、未完全骨化的軟骨,可借此尋找真臼關節面,清除病變部位纖維組織;臼底行打壓顆粒植骨,安放髖臼假體。對完全骨性強直而不能確定髖臼具置的患者,可先確定髂前下棘位置,其下方1.5cm處即為髖臼上緣。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假體安裝角度:對伴有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增大;對伴有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增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對伴有內收畸形者,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腱膜,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少,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假體安裝完成復位后應再次檢查髖關節活動情況及穩定性。術中進行自體血回輸,術畢留置引流管。對髖關節外展動作欠佳者,加行內收肌松解術。本組患者中應用骨水泥型假體11髖,非骨水泥型假體25髖。術后切口處冰袋冷敷24小時,使用廣譜抗生素7~10天,48小時拔除負壓引流,術后24小時指導患者開始康復訓練,并進行下肢各肌群的肌力鍛煉,第3個月開始患肢逐步負重。

結 果

所有患者根據Harris評分系統行臨床效果評定3,優17髖,良13髖,可6髖,優良率83.33%。本組患者跟蹤隨訪1~6年,治療效果滿意,無感染、脫位等近期并發癥發生,關節活動度改善明顯,術后患者髖痛消失,步態基本恢復正常,無假體松動發生。

討 論

目前,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已成為治療AS所致髖關節骨性強直的有效措施,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這類患者多伴發脊柱、骨盆畸形,嚴重骨質疏松、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故手術難度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影響術后療效。因而認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髖關節出現疼痛、僵硬而藥物治療療效不確定時即可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治療,以減少周圍肌肉將發生廢用性萎縮,患者病程越長,萎縮越嚴重,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差。在進行髖臼成形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造成髖臼穿孔和骨折,髖臼成形方向應保持10°~15°的前傾角及40°~45°的外展角。為保證術后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對于年齡偏小、生存預期較長的患者一般使用非骨水泥型假體,可以降低以后翻修手術的難度。由于骨質條件差,適合選擇骨水泥型假體,以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改善骨代謝異常和廢用導致的骨質疏松和骨萎縮。術中松解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時,對關節囊及肌肉軟組織的松解應該是充分而有度,忌使用暴力,一定要防止損傷周圍血管神經。

THA患者術后的康復鍛煉很重要,下肢康復鍛煉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股四頭肌和胭繩肌的肌力,使患肢在不負重或部分負重的情況下借助步行器行走4。全面的康復鍛煉包括:被動活動、主動活動以及同側下肢髖、膝、踝三關節的相互配合,訓練進行肌肉與關節協調性及正常步態。由于AS患者病程較長,肌肉萎縮嚴重,術后患者因無力控制新植入假體的運動方向而無法站穩。因此,術后24小時內即要求患者開始康復訓練。在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中,不但應鼓勵患者行主動關節活動,而且應在安全范圍內行被動活動,以增加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延展性和主動活動時的協調性。另外,囑患者術后6個月內避免行導致下肢內收、內旋的動作,以免引起髖關節脫位。由于AS患者常伴骨質疏松,易導致術后早期假體松動,所以主張術后行適當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總之,對于AS的病變,THA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系統康復鍛煉有助于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

篇8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帕金森病;護理;康復

帕金森氏病是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運動減少、肌強直、和不穩為臨床表現。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帕金森病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者5例,5例患者入院后予完善常規檢查,給予系統的康復訓練和指導,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65~77歲,平均年齡71.5歲,其中4例為步態不穩摔倒致股骨頸骨折,1例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入院后予改善機體營養,控制血壓,改善肺功能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2w拆線后出院。平均住院日18d,出院時已在醫生指導與陪護下下床行走,恢復良好。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5例患者入院時情緒多較為低落,焦慮,抑郁。分析其原因:①由于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5例患者多有服用左旋多巴藥物,但多不能堅持,因長期服藥帶來很大副作用,且療效不肯定。因此患者對疾病治愈缺乏信心。②有研究表明患者焦慮、抑郁與腦部器質性病變有關,隨著病情的進展影響了去甲腎上腺能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同路,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抑郁與焦慮[1]。③患者由于疼痛、行動不便、床上大小便等原因,引起患者很大的受挫感,情緒低落。針對這些原因,主動與患者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家人多與患者交流,以表達對患者的理解與關愛之情,使患者能安心治療,化解負面情緒。

2.2飲食護理 患者術前多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與低蛋白血癥。這是由于患者肌張力增高,肢體震顫,能量消耗多,同時由于植物神經紊亂,消化系統多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吞咽困難與嗆咳,影響患者的進食與食欲[2]。因此在術前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但是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不可進食高蛋白食物,因為蛋白質代謝中產生的中性氨基酸可與左旋多巴競爭入腦而影響藥物療效。因此飲食上存在矛盾。我科是根據患者低蛋白的程度,術前適量補充蛋白質,以0.8~1g/kg為宜。蛋白質選用魚蝦、牛奶、雞蛋、瘦肉等。合理安排進食高蛋白的時間,為保證藥物療效,選擇在晚飯時多進食高蛋白食物,臨睡前喝牛奶。

2.3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檢查,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訓練,5次/d,10min/次,并予術前給患者練習吹氣球,以訓練患者的肺功能。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等。術前晚灌腸,禁食禁飲,術晨予備皮,清潔皮膚。

3術后護理

3.1病情觀察 了解術中出血量與補液量,術后予心電監護,觀察傷口敷料及傷口引流管引流液的色、質、量。尤其是術后24h內。若出血量多,每小時大于100ml,術后連續3h超過500ml,同時出現心率快,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患者煩躁不安等現象時及時匯報醫生處理。本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術后3h出現引流量多達700ml,予停止負壓引流,輸血,加快輸液速度,加壓包扎止血后血壓平穩。

3.2護理 術后予平臥位,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為宜,兩腿間放一梯形枕,以防止兩叉。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踝關節僵硬,始終保持90°,患者不會發生足下垂,這與患者本身疾病有關。

3.3飲食護理與預防便秘 帕金森病患者術后仍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進餐時抬高床頭30°,進食宜慢,選用半流質食物,防止嗆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由于臥床休息,活動少,腸蠕動減慢,很容易出現便秘。張曉燕等調查發現老年帕金森氏癥患者便秘發生率達80.7%[3],而本組患者術后都有便秘現象。排便間隔時間平均4.5d,最長可達到7d。對策是:飲食中增加谷類等膳食纖維的食物,補充足量的蔬菜和水果,多飲水,飲水量2000ml/d以上。

3.4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觀察與預防預防 術后早期并發癥主要為傷口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脫位等。

3.4.1預防傷口感染 術后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情況,及時更換已浸濕的敷料,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注意傷口有無紅腫熱痛,監測體溫變化。復查血常規,觀察白細胞計數。并定時觀察術肢末梢血運與患肢腫脹程度。本組患者未發生傷口感染。

3.4.2預防深靜脈血栓 全髖關節置換是血栓發生的高危人群。預防方法是:①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患者由于肌強直,致關節僵硬,尤其是踝關節不能自主活動。同時由于靜止性震顫,患者功能鍛煉不能自主進行。本組患者,在服用藥物后30min,震顫緩解后進行鍛煉。術后第1~7d,即可進行踝泵運動,同時鼓勵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即護理人員立于患側,右手放于腘窩處,左手放于膝關節上,囑患者用力下壓護理人員的右手,然后防松。如此反復,訓練幾次即可主動練習。并可進行抬臀,收縮臀肌活動。術后8~14d,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抬高

3.4.3預防假體脫位 患者臥床期間始終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向患側翻身,向健側翻身時,兩腿間夾一枕頭。患肢避免外旋內收。教會患者正確的下床方法。下床時先將健側肢體移向床邊,健側肢體離開床著地,患側肢體外展,屈髖

3.5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強功能鍛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要指導患者堅持進行①平衡訓練:雙足分開25~30cm,向前后左右移動重心,軀干和骨盆左右旋轉,保持平衡。②姿勢步態訓練:扶拐行走時目視前方,兩腳分開,起步時要使足尖盡量抬高,以腳跟先著地,盡量邁開步伐前進。③肢體功能鍛煉:鼓勵患者進行各關節的活動,盡量主動活動,必要時幫助患者進行被動活動。徐敏等研究表明康復訓練不僅僅限于早期患者,對于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仍有一定療效,減緩致殘速度[4]。因此,我們還是鼓勵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4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能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帕金森病是運動障礙性疾病,屬于神經系統中運動減少-肌力強直綜合征,是一項慢性疾病,堅持康復訓練能能減緩患者的病程進展。因此,出院后仍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鍛煉。5例患者出院后隨訪3~6月,均能扶拐行走,進行2~3h/d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康杰, 陳彤.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慮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4):380-381.

[2]徐珊珊 候芳 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指導[J].現代護理2005,11(2):103-104.

篇9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強直;關節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7(c)-0053-02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骨骼引起疼痛和進行性僵直的炎癥性疾病[1]。主要病發于脊柱和骶髂關節[2]。A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炎性疾病[3]。AS患者常伴隨脊柱、骨質疏松、軟組織攣縮、肌肉萎縮、骨盆畸形等癥狀。AS患者主要見于青年男性,侵犯主要脊柱、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尤其是髖關節更容易受到炎癥的破壞,影響患者的健康[4]。髖關節受累的發病率為25%~50%,而且50%~90%為雙側受累[5]。目前對于治療AS患者主要依靠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為探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強直的臨床療效,現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27例(38側側髖)AS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將該院骨科收治的27例(38側髖)AS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患者均符合國家AS的相關診斷標準。該組27例(38側髖),男女比例為男19(26髖)例,女8(12髖)例。年齡24~52歲,平均29.8歲。AS病程6~27年,平均17.5年。17例行單側THA;11例行雙側THA,其中雙髖同時置換8例,分次置換2例。AS患者髖關節屈曲畸形程度,術前平均31.0°。AS患者均患有髖痛或行走困難,且生活自理困難。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AS患者進行術前X線片檢查,觀察髖關節骨質及周圍相關組織的具體情況。用全身麻醉,關節后外側入路,健側臥位或逐側實行手術。通過X線片了解AS患者髖關節的具體狀況,尤其是對攣縮的軟組織及有無其它并發癥。對于股骨頭及頸交界處行橫斷截骨,然后在髖臼緣保持15°前傾角對股骨頸進行第2次截骨,非骨性強直者采取先截骨后髖臼成形的方法,松解軟組織,以股骨頭與髖臼之間存在的脂肪層作為辨認真臼的依據,髖臼銼打磨至真臼,標準全髖技術置入假體。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8側髖,12髖例行骨水泥型假體,其余行非骨水泥型假體。按Harris評分[6]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8側髖進行臨床效果評價,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AS患者的臨床療效。

1.2.2 術后康復 首次術后常規負壓1~2 d,注射抗生素。術后48 h后,要在醫生和護士共同配合及協商制定的訓練計劃下,開始引導患者做康復訓練。訓練主要側重下肢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鍛煉。但用骨水泥的患者術,則需要手術3 d后進行站立康復訓練。術后半個月,扶拐杖訓練負重行走。生物型的患者與術后1個月的患者,則扶拐杖行下床訓練; 3個月患者則可以肌體的負重訓練。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表示為(x±s),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2 結果

按照Harris評分對27例(38側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臨床效果評定,優21髖,良11髖,中6髖,優良率84.2%。對AS患者進行隨訪,證實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其療效顯著。且患者無感染和脫位等狀況的發生,未有發現任何并發癥。在術后住院的康復訓練對關節的康復有明顯的改善;出院后隨訪的各種不適合癥狀逐步減少,步行基本恢復正常。相關情況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髖關節疼痛及關節功能比較分析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病情的不斷加重,且有部分的患者還伴隨著相關的并發癥,患者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目前能夠緩解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癥狀主要依靠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THA可修復髖關節生理結構和恢復正常功能,促進AS患者早日康復及恢復正常生活[7]。目前,隨著科技對醫學領域不斷的革新,尤其對醫療設備及技術的改進;如制作工藝和材料的更新,手術的日漸完善,THA的不斷改善。更多的AS患者接受了THA治療,且效果顯著。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髖關節畸變及相關并發癥容易導致非功能位強直,目前THA是治療AS患者的髖關節病變的首選。但AS常伴有其它并發癥狀,影響AS患者的術后療效及康復。

目前,若AS患者髖關節出現疼痛和僵硬,且藥物對其治療無效時;則可以進行THA治療。THA在治療AS患者時,可以減少肌肉組織的萎縮和功能組織的恢復。何況目前的臨床藥物治療對髖關節的康復存在很大的影響,且易導致肌肉萎縮。AS患者一般伴有骨質疏松的癥狀,髖臼成形時切忌用力過猛,容致髖臼穿孔和骨折。髖臼成形方向應保持10~15°的前傾角及40~45°的外展角。對部分股骨頭骨質的保留,任存在很大的爭議。在行THA手術治療的時, 要注意假體置入要避免對周圍神經及血管的損傷。對置入角度的把控也要到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對特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假體,可以降低手術的難度。對骨質條件較差的患者,選擇骨水泥型假體,可以減少AS患者的臥床時間,改善骨質疏松萎縮以及代謝異常,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該研究27例(38側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效果評定,優良率84.2%。且患者無感染和脫位等狀況的發生,未有發現任何并發癥。在術后住院的康復訓練對關節的康復有明顯的改善;出院后隨訪的各種不適合癥狀逐步減少,步行基本恢復正常。

綜上,只有及時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關癥狀及情況進行了解,THA對治療AS患者的療效顯著,THA對髖關節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所以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治療AS髖關節骨性強直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全髖關節置換后療效是肯定的。

[參考文獻]

[1] 覃榮周,李東,程松苗,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的分析[J]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97-98.

[2] 盛長健,劉健.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辨治[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177-179.

[3] Moll JM.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faets and fallacies[J].Br J Rheumatol,2008,27(2):34-38.

[4] 廉永云,裴福興,楊靜,等.強直性脊柱炎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12(21):1623-1626.

[5] 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266-2291.

[6]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0.

篇10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126-02

隨著社會的進步、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關節病呈上升趨勢,因此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病及股骨頸骨折(多與老年人骨質疏松有關)和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已成為一種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圍手術期護理直接關系到手術治療的效果,現將髖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骨科自從2003~2006共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其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齡63歲。病因分類:股骨頸骨折32例,骨性關節炎30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26例。有12例為雙側同時或先后置換,故手術次數為12次。術后功能恢復優的9例,良2例,無進步例1例。

2術前護理

2.1 心理護理老年人患病后,因疼痛和功能障礙以及經濟負擔給其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壓力,護士應針對其病情、性別、文化層次,經濟狀況的不同和老年人自身特點,講解手術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通過手術可改善髖關節活動度及使疼痛消失,并用具體事例說服他們,使其消除對手術的恐懼、緊張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

2.2 術前準備(1)評估老年患者的既往健康狀況及其對當前健康狀況的影響,包括住院史、用藥史、手術史、吸煙史等[1](2)做好輔助檢查,包括三大常規、凝血時間、生化全套、心電圖、胸片等,以全面了解患者全情況。(3)術前1~2w停止吸煙,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失眠者可適當給予鎮靜劑,保證充足的休息。(4)嚴格術區皮膚準備,保護手術區皮膚完整性。手術前1d 剔除術區及會毛發。(5)術前3~5 d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防止術后因不習慣臥位排尿而需導尿,增加尿路感染的發生率。(6)術前保持大便通暢,我科術前晚常規以甘油栓納肛,防止術后腹脹及老年人擔心術后排便不適而控制食物攝入。

3術后護理

3.1術側肢體放置 患者術畢返回病房,搬運時要特別小心: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抱[2],患肢保持外展(20~30º)中立位,小腿下墊一薄枕,可給患者穿“丁”字鞋或下肢皮套牽引,防止假體脫位。兩大腿間放置三角形或V形厚枕,以防止關節內收。

3.2監測生命體征 術后給予氧氣吸入及心電監測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神志、面色、口唇、尿量的變化并記錄,每30~60 min測BP、P、R、SPO21次。

3.3 引流管護理 術后傷口置負壓引流器或引流袋,有利于術區積血排出。應嚴密觀察傷口滲血及引流情況,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等。傷口滲血較多者予沙袋壓迫傷口或加壓包扎。注意患肢末梢血循、運動、感覺是否正常。我院傷口引流管都置引流袋。本組有3例術后10min,出現血壓下降、引流量約350~400ml,予快速輸血、輸液及夾管(4h后放開觀察引流量及速度)后,生命體征轉為平穩。

4術后并發癥的預防

4.1預防下肢靜脈栓塞下肢靜脈栓塞的臨床表現:胸悶,呼吸困難,術側肢體腫脹,皮膚顏色紫紺,皮膚溫度升高等情況,應警惕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預防措施:術后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以利于靜脈回流,消除靜脈血的淤滯,避免膝下墊枕時間過長,并盡早扶拐下床活動患側。

4.2預防髖關節脫位預防措施:(1)患肢保持外展(20~30º)中立位,小腿下墊一薄枕,可給患者穿“丁”字鞋或下肢皮套牽引,防止假體脫位。兩大腿間放置三角形或V形厚枕,以防止關節內收。(2)使用便盆時應將骨盆整個托起,忌屈髖,(3)臥床時避免作患肢放置健肢上、蹺二郎腿,屈髖大于90º,(4)翻身切忌轉向患側,可行短暫轉向健側,翻動時保持軀干與髖關節成一直線。

4.3預防感染預防感染是髖關節置換成功的關鍵。(1)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傷口滲血較多或小便污染敷料時,要及時更換敷料,防止細菌生長。(2)術后每日測量體溫4次,連測2W,術后3~5d低熱為外科吸收熱,若體溫正常后出現持續高熱,或傷口有紅腫、熱、痛感,應考慮感染的可能,給予積極抗感染、及時換藥、必要時行患側清創。

5康復功能鍛煉

術后早期適當康復鍛煉,對促進患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防止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減少周圍組織粘連、增加周圍肌肉群的力量、增強關節穩定性與骨的負重能力、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術后1 d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關節的屈伸運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術后2-3d始行股四頭肌等長肌收縮運動;定時按摩下肢肌肉或髕骨推移,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導患者以雙肘部、健側下肢屈膝支撐抬高臀部練習,以利于全身體能鍛煉;術后3~5d可做關節持續被動運動(CPM)鍛煉:一般從30~40º開始,每日2次,每次1h,以后每次增加5-10º(病人可適應為準),術后2w達到屈髖90º;術后3w可柱拐或步行器協助下地練習走路,護士或家屬在旁以防發生意外。

6出院指導

6.1 定期復查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X片;完全康復后每年復診1次,有異常情況隨時就診。

6.2 飲食指導多進食富含鈣質食物,防止骨質疏松,如蝦米、奶制品、魚類、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6.3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而致患肢負重。

6.4 日常生活中避免屈髖過9Oº 如:禁止盆浴應淋浴、不坐低于45cm矮凳,避免兩叉或下蹲、上廁所應用加高馬桶等。

參考文獻

[1] 蔣琪霞.圍手術護理估計技巧與內容[J]. 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