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踐科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實踐科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科理論視野 旅游學科建設 旅游學
我國的旅游學科建設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到部分因素的制約,我國對于旅游學科建設的研究不夠深入透徹,沒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因而,建立起旅游學科的理論體系研究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緊迫的事情。
我國旅游學科研究特點
1.旅游學科體系的發展具有多元化、系統化的特點
旅游學科體系的建立是在多個旅游分支學科的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經歷了由單一走向多元化發展,再由多元化發展走向綜合發展的過程。在發展初期,人們喜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對旅游現象進行分析,發展到后來,管理學、心理學、地理學等學科逐步進行到旅游現象的研究中去了,形成了多種學科分支,因而旅游學科體系的發展有著多元化、系統化的特點。
2.各個理論體系研究呈現出封閉性的發展趨勢
在對于旅游學科的研究中,各個理論體系的研究理論較為封閉,沒有交互性,只能夠在自身理論體系中自圓其說,部分研究者沒有從旅游的視角出發,沒有很好地切入旅游研究,因而在確立具體的研究觀點以及理論體系時就會存在一定的誤區。
3.理論體系賴以支撐的科學原理與命題還未形成
在當前我國的旅游學科理論研究中,理論體系賴以支撐的科學原理與命題還沒有形成,這是由于之前的理論發展不成熟而造成的。對于旅游的命題也從“朝陽產業”向“旅游可以開闊眼界”轉移,但是沒有哪一個命題是可以完全經受住實踐與數據的考驗的,這就使得具有旅游學科特色的科學原理仍然沒有形成。
4.旅游學研究的方法較為片面
隨著人們對于旅游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的重點也逐步向旅游研究方法論轉變,旅游研究方法論成為了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國的旅游學科研究者在這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研究與努力,但是從整體上來講,旅游學研究方法顯得比較片面與粗淺。在實際的研究中,都是利用一些較為簡單的方法來對于旅游研究中的理論內容進行闡述與解釋,或者是利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對于實際的問題進行描述與分析,又或者是借助一些比較精深的理論數據來對于相關理論模型進行分析,這些研究方法都是比較淺顯的,真正的能夠利用精深的研究方法來對于旅游學科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少之又少。
當前我國旅游學科建設的發展現狀
1.缺乏獨立性
自旅游學科興起以來,沒有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對于旅游學科的研究總是將其歸于某些傳統學科下進行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旅游是以旅游經濟的形式存在的,將其劃分在經濟學科,成為經濟學科的子學科,在同一時期,旅游的部分內容還被歸入到文化藝術以及歷史類,而在1997年對于學科進行調整后,旅游成為管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稱為旅游管理,自始至終,旅游都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
2.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雖然旅游研究已經發展了30多年,但是依舊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對于旅游學科的研究中,一般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對其進行研究,這是一種套用的研究方式,但是由于其他學科與旅游學科的實際情況不同,因而采用其他學科理論體系對于旅游學科進行研究就不能夠達到很好的研究效果。
3.有關旅游的相關概念定義存在泛化現象
在對于旅游以及與旅游相關的名詞如旅游對象、旅游需求、旅游決策等概念定義上存在泛化的現象,不同研究領域以及不同學者對于相關概念的定義不同,呈現出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某些詞語的定義甚至是套用了其他學科概念中的定義,這種定義方式極大地阻礙了旅游學科體系的縱向發展。
4.旅游學科理論體系研究進度緩慢,且學術積累不足
旅游學科理論建設在1997年和1998年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是由于這兩年中開展了大量的對于旅游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討論,但是在這之后,旅游學科理論體系的發展便停滯不前了,研究進程緩慢,相關的學術論文積累自然就少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新的旅游熱點的出現,如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部分學術研究者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從事旅游學科理論體系研究的人減少了。第二是因為在旅游理論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系統之前,對于旅游基礎理論進行研究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同時進行旅游基礎理論進行研究取得的成效是不理想的,相反,對于旅游實踐的研究相對簡單,同時又能夠及時地指導實踐活動,比較簡單實用。第三是各個旅游學科理論研究者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溝通,缺乏認可度,很多好的理論體系沒有得到推廣與吸收,不利于旅游學科理論的發展。
未來旅游學科建設方法
1.以旅游學科視角作為研究切入點
在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中,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都是可以借用的,不同的學科可以利用共同的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來開展研究,但是每一個學科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研究視角也是區分不同學科的依據,因而,不同學科的研究視角是不同的,通過研究視角將不同學科區分開來,旅游學科的建立必須要有其獨立的研究視角,只有站在旅游的角度來進行旅游研究,才能夠建立起科學的旅游學科理論體系。
2.利用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導
不同指導思想會對旅游學科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從而建立起不同的旅游學科體系,所以在對旅游學科體系的研究中,應當讓旅游學科回歸到歷史的發展規律中去,通過對于旅游背景的研究,認真研究旅游學科發展的社會規律,區分與其他學科的不同,堅持實證主義、實用主義、規范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來對旅游學科體系進行研究,利用科學的指導思想指導旅游學科體系的建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指導感性認識的產生,構建科學旅游學科體系。
3.注重對旅游學科相關理論的總結與升華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的旅游學科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關論述著作也已經邁向成熟階段,但是相關理論研究具有分散性,因而在新時期,為了構建科學的旅游學科理論體系,就必須組織專業的人士來對國內外前期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吸收,對于我國的旅游學科相關理論進行總結、提煉、升華,將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旅游學科概念整理出來,規范旅游學科專業術語的使用,使其內涵得到延伸與發展,在大范圍內得到普及與發展,這樣有利于我國旅游學科研究朝著專業化、科學化的局面發展,有助于我國科學的旅游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指導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
4.注重規范教育
在進行旅游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開展專業的規范的教育,對各種旅游專業術語的概念、內涵以及對于其知識的延伸,要做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從而引導廣大民眾以及政府部門正確地開展旅游活動,使得與旅游相關的部門對旅游相關術語以及知識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促進旅游學科專業術語以及概念的規范化發展,旅游學科概念以及專業術語的規范化發展對于推動旅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結 語
旅游學科的構建方法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所以在構建旅游學科的過程中,要以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理論作為基礎,在實踐中對旅游學科作出系統的、全面的解釋,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國的旅游學科建設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子千.學科理論視野下旅游學科建設[J].反思旅游學刊,2012,12.
[2]王健.關于旅游學科發展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8(03).
篇2
【關鍵詞】外科教學選修課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R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3-0029-02
外科學的范疇隨著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變化。當代外科學新知識新技術突飛猛進,對外科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教科書的內容不能及時更新最新的醫學進展,而外科教學就能夠并應該傳授外科學最新的理論和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臨床醫學院外科教研室適時推出《外科學新理論新進展》選修課,旨在從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出發,以專家領銜、多形式創新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我院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創造力思維,形成師生密切互動,教學相長,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開展《外科新理論新進展》課程建設并總結相應經驗和體會。
1.方法
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臨床醫學院外科教研室開展的《外科新理論新進展》選修課。學生對象:臨床醫學專業2014級(五年制)、2015級(五年制)及2016級(八年制)共3個班級60名學生。
本課程設計(表1)由普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專業組成,采用專家引領、理論授課,針對外科專業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進展進行專題授課和同步互動。全部課程任教老師均為本院外科專業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課程結束采用開卷筆試、實習鞏固知識點、向學生問卷反饋及感想等形式,從而使學生了解外科學專業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識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外科學教學效果。
2.結果
3個班級共60名學生全部考試合格。課后向學生發放問卷60份(表2),回收60份,回收率100%。
針對問題1:55名學生(91.6%)建議由專家授課,主要認為專家教授在專業領域造詣更深、平臺更高外,也渴望一睹平時很難見到的大師們在講臺上的風采;問題2:學生們高度認可互動環節,互動時間選擇不一,45名學生(75%)建議互動時間占課程時間的1/3。有關互動主題,可以學生提問,也可由老師設立幾個討論切入點;問題3:有56名學生(93.3%)要求將選修課安排在常規外科學授課結束后,其主要理由是選修課如穿插其中可能會影響常規外科學復習迎考;問題4:44名學生(73.3%)要求用中文授課,關鍵詞和重要專業名詞有英文注釋就可;問題5:59名學生(98.3%)希望授課內容追求廣度而非深度,授課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對知識點的興趣。學生認為老師可以就某一方面由淺入深,過分追求深度效果適得其反。
學生們對問題6都談了對本課程的看法,以下摘錄一段某同學的感想:“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AI下的MR技術:外科醫生的黑科技》一課。在高大上的教室里,羅蒙老師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前沿及趨勢,并討論了“未來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醫生”這個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重要力量,以及我們應如何去適應醫學現代化的趨勢。我還上臺體驗了模擬解剖儀器,它能將復雜的人體解剖分解后呈現在我的面前,讓我這樣空間想象能力不佳的人也能輕松地學習人體解剖。羅老師傳達給我一種新理念,一種發展的、不斷學習的、將科學技術轉變為醫療力量的理念。”(圖1、圖2)
3.討論
外科學的范疇隨著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變化,其涵蓋的范圍與其他學科也多有交叉,外科學的內涵也從強調手術技巧發展到理念上的創新。當代外科學新知識新技術突飛猛進,對外科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
我九院臨床醫學院外科教研室《外科學新理論新進展》選修課,通過更新更廣泛的知識熏陶,鍛煉學生發散思維、開拓視野、突破專業壁壘,力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顯著的作用[1]。本課程根據我醫學院的實際情況,以專家領銜、多形式創新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我院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創造力思維,力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對課程建設的教學質量評估,學生的評價和反饋很有參考價值。本課教學反饋學生總體上給出較高的評價。學生普遍希望專家領銜,渴望借此機會能和專家教授互動。授課時通過問題導向引發學生的思考和互動。根據反饋意見,我們要求授課老師響應學生反饋,注重課堂反應,提升教學效果。力求使本課程“立意高一點,題材廣一點,內容新一點,思考多一點。”
經過兩年的課程建設和實踐,我們歸納如下經驗體會。
唯“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醫學教學不僅要培養有學識、有技術的人才,還要為社會輸送品德高尚的人才[2]。本選修課所選定的任課老師均為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博士生導師,可謂是真正的大師。例如李幼生教授是全國聞名的胃腸外科專家,李青峰教授是全國專業排名第一的整復外科專家,他們不但在專業領域具備很高的造詣,而且擁有很高的教學熱情和人文情懷。在問卷調查中,學生幾乎都選擇希望由專家領銜授課,也是渴望能和專家老師有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我們的專家老師為本次選修課擠出寶貴時間,積極備課準備,發揮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積淀,展示豐富的教學經驗,體現了這些大師們教書育人的“真性情”。
求“新”:本選修課課題的擬定力求內容新穎,始終把握外科學新理論新進展的最前沿。例如醫學虛擬現實技術正在逐步形成集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材料學、計算機圖形學、數學分析、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交叉研究領域[3],與此同時,以組織工程及干細胞研究為主體的再生醫學掀起了新的醫療技術革命[1]。本課程中有5堂課內容涉及這一領域,把握了外科新理論新進展的時代節拍。學生們既通過常規外科學授課學習了經典的外科學理論和技術,同時通過外科選修課學習了最新的理論和進展,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外科的興趣,拓寬了他們外科學習的視野和切入點,同時也能體會到科學的理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變化發展及推陳出新的。
務“實”:傳統授課缺乏師生交流的時間。本課程一方面設計強調了實時師生互動,使學生們有機會就他們的理解及問題能和專家面對面交流,從而激發出許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另一方面,本選修課專家擔任外科學常規教學的任務并不多,平時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此課的開展實實在在的創造了學生和專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對學生將來面臨的專業選擇和研究方向能得到專家們確切有益的指導和建議,同時我們的專家也可以借此機會發現優秀的學生苗子;再一方面,可以通過實習的機會溫故而知新,鞏固知識點。例如李幼生教授的《腹腔高壓與腹腔間室綜合征》一課,是對“急性腹膜炎”知識點的延伸,在隨后的實習期間老師講解外科重癥感染,學生們在外科重癥監護室看見由于腹腔高壓而腹腔開放病人,其真實的場景印象深刻,教學效果也顯而易見。
總之,我們認為專家引領授課,選修課課題內容新穎并把握外科學新理論新進展的最前沿,強調師生課時實時互動、密切交流、外科實習時溫故而知新是提高課程質量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孫玫.通識教育不忘與時俱進——論高校開設醫學前沿通識選修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匯,2018(10):84-85.
[2]楊志強.發揮教師教育特色探索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9):132-134.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91-03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是以課堂為陣地,以理論知識為依據,以學生主體實踐性活動為形式,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特征,提升學生思想覺悟和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連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中介和橋梁,是與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更好地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看“社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
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分離。目前各高校都相應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形成了學校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與校團委、校學生處密切合作,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專任教師與專職政工干部緊密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但很多人把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對立起來,認為實踐教學就是課外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就是組織和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深入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學校、革命老區等開展實地的社會實踐活動。造成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在校外、在社會”,只有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才是實踐教學。因此,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的聯系,同時也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必要延伸,理論聯系實際是其精髓,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切實抓緊抓好。
2.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脫節。部分教學主管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就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就是“社會實踐教學”。即通過校團委、校學生處組織的各種課外、校外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志愿活動、“三下鄉”活動或社團活動等,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置于實踐教學之外,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理論傳授為主,理論聯系實際不足,以師為主,理論知識“滿堂灌”現象嚴重。同時,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普遍存在學習考察培訓少、任課時數多、科研工作壓力大等問題,更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經費嚴重不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很少參加甚至從未參加過“走出去”的實踐教學培訓及實踐教學活動,不僅缺乏課堂實踐教學的意識,而且也缺乏組織實施課堂實踐教學的經驗和能力,這種情況必然使課堂實踐教學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使課堂實踐教學難以為繼,造成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脫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整體素養存在缺陷,如年輕教師多,部分教師缺乏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理論修養不夠,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明顯不足,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基本是從書本到書本,教學內容缺少時代感和實效性,缺少生動性和針對性,使得課堂實踐教學難以有效開展。
3.學生對學習思政理論課的模糊認識導致思政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目的難以實現。目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普遍存在一些偏差: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向他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他們進行政治教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自身需要和個體發展幫助不大。這種誤解直接導致學生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同于中學的“政治課”,大學的“副科”,認為“學習沒什么收獲”,只要考試過關就“萬事大吉”!由于學習目標模糊、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態度消極,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逃課率明顯偏高,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熱情不足,精力不集中,“開小差”,干想干的事,干自己認為“有用”的事,因而課堂實踐教學時常出現“啟而不發”、“問而不答”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要是教材的解讀、知識的灌輸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講授有余,研討不足。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沒有給學生以參與空間、思考空間和創新空間,學生的主體作用沒能得到充分發揮,挫傷、遏制了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建議
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被學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達到它應有的教學目的,取得教學實效。如何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并使學生樂在其中,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任課教師的課堂實踐教學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手段,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作為課堂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為提升任課教師組織實施課堂實踐教學的能力,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投入,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學習考察和培訓活動,為教師進修訪學提供機會,定期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農村、社區等開展有針對性的考察調研,選派教師到企業、鄉村、社區等掛職鍛煉,開闊教師視野,觀察和體驗社會,提高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在積累中提高課堂實踐教學水平。學校要嚴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規定,按不低于1:350~400的師生比例配足配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減少教師任課時數,課堂規模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勵小班教學,以減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學生實際,關注和思考國內外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更好地開展課堂實踐教學做充分準備,提升課堂實踐教學的質量。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將課堂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明確規定課堂實踐教學學時、教學目標、成績計算,并把課堂實踐教學情況列入教師教學質量考評體系,為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提供制度保障,敦促教師積極組織開展課堂實踐教學。
2.深入學生實際,創新課堂實踐教學形式。首先任課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特別是他們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問題以及他們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只有這樣,課堂實踐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強化課堂討論、時事評議、熱點研討、模擬演練、主題演講、案例評析、影視觀摩等行之有效的課堂實踐教學形式,每一次課堂實踐教學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切不可倉促上陣。任課教師要選準選好選題,提前就實踐教學內容、具體要求、注意事項等做出布置,要求學生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準備發言提綱,要激發鼓勵學生勇于闡述個人見解,鼓勵不同意見交鋒。老師要對課堂實踐教學進行深入、有針對性、合理的點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明白,讓學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可有可無的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與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課程,從而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端正世界觀、價值觀中提升對課堂實踐教學的參與興趣。三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平臺,增強課堂實踐教學的吸引力。課堂實踐教學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如制作精美的PPT,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借助網絡平臺,拓展教學空間,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播放有關視頻資料,建設專題網站,通過網站教學活動信息,開展論壇交流,提供學習資料、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澄清模糊認識,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3.提高學生學習認知,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目標離不開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首先要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錯誤認識。讓學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學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將來走出校門,在社會上與人相互合作、和諧共處都很重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次要培養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的興趣。要充分利用學生普遍對政治、尤其是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比較關注的特點,適時組織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課堂實踐活動,組織觀看相關視頻材料,并讓學生充分發表觀后感。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堂實踐教學有助于自己明辨是非,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健康快樂成長,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樂在其中。第三要努力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大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缺少理性的把握,更談不上應用于實踐。面對知識容量大得多、理論性強得多、學習難度高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一方面要講透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含量要大,理論性要強;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注重理論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社會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
[2]魯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析論[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篇4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傳統的教學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挑戰。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地理CAI課件進入課堂已經比較普遍,目前市面上雖有不少現成的教學軟件出售,但它常常與中學課堂教學脫節,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上課時使用起來總是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會做課件的人不會教地理,會教地理的人不會做課件;二是目前的商品教學軟件多是面向學生個別化學習的家教軟件。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本校的優勢:學校對電化教學高度重視,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并通過培訓使部分地理教師初步掌握了設計和制作CAI課件的方法,從1995年開始研制面向課堂教學的地理CAI課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對面向課堂教學的地理CAI課件設計理論的學習與實踐,我們有以下的體會:
一、課件設計的理論基礎
1 . 學習理論
(1) 以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不考慮認識事物的內在過程;
(2)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人們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時,通過同化——調節——平衡過程的反復,使自身的認知結構產生變化;
(3) 我們傾向于把二者統一起來的以加涅為代表的累積學習模型,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解決低級、低水平的學習內容,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解決高級、高水平的學習內容。
2. 教學理論
我們同意布魯納在“教學理論的建設”中的論述:教學理論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教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的,教師的意志起決定性的作用。學習理論給出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型,而教學理論則給出怎樣才能使這一過程成為最佳過程的模型。因此,面向課堂教學的CAI課件的設計特別要注意教學理論的研究和貫徹。
(1) 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的程序教學。其基本思路是把學習起點到學習終點(目標)的過程分解為若干個連續的小步子,最終達到學習目標。我們的課件結構已從初期的直線型學習程序提高到全部采用分支型學習程序(克勞德學習程序)
(2) 基于認知主義理論的發現法教學。這是我們學校大力提倡而我們的課件設計又盡量遵循的教學理論。它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強調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掌握概念、原理、法則、定律,學會使用它們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課件設計的實踐
下面,以我們制作的一些課件為例,說明我們是如何貫徹這些理論的:
1. 采用多按鈕、多重菜單選擇、超文本、超媒體結構實現分支型程序教學,可使具有不同教學鳳格的教師或面對不同水平的教學對象時選擇不同的程序進行教學。
例如:《臺灣省》、《中國降水》等課件一進入主畫面就分教學、小結、練習三部分;教學部分又分成多個小專題講解,教學時教師可按已編好的順序上課,只需按回車鍵或空格鍵即能進入下一專題;同時也可按畫面設置的按鈕(當鼠標滑過時有文字提示于下端)或從下拉菜單中選擇進入相應的專題講課。課件中一般用箭頭表示鼠標,當變成手持教鞭狀時即是該處可單擊出圖片、文字或演示動畫,雙擊收起圖片(文字)或停止播放動畫;當板書中的鼠標變成向下手指時即是該處單擊繼續出下一部分的板書,相當于覆蓋投影片一樣;有小喇叭顯示處,表明單擊此處可播放錄音,雙擊停止播放;在任何一個畫面都可以直接退出或跳轉到另一個畫面。這樣,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水平或現場反饋信息,選擇控制媒材顯示的順序、時間和次數,實現分支型的程序教學。
2. 采用多種方法實施發現式教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維主動活躍,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又是一種有積極作用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定的情境中極易產生,因此,利用CAI課件創設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境氣氛,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例如:在《臺灣省》、《黃河》、《長江》等課件的片頭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黃河頌”、“長江之歌”等視頻影像歌曲,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悠揚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又如,當講到臺灣的旅游資源時,一幅幅美麗的風光畫面展示在眼前,一邊欣賞一邊還可以聽到優美動聽的解說,猶如親臨其境,樂而忘返。就這樣,讓學生處于一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提高和鞏固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2)化繁為簡,突出重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借助地圖、掛圖和其它教具教學,但一些掛圖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而其內容又是靜態的、無聲的,給學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而用多媒體CAI輔助教學恰恰彌補了地圖教學的不足之處,加大了課堂密度,又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效率,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例如:在《臺灣省》、《廣東省》、《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分區課件的設計制作中,把位置、地形、氣候、礦產、經濟、人口、城市、旅游等各個地理要素分開顯示,能起到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的作用;而類似“土地類型”、“中國降水”、“人口遷移”等圖幅,則制作成類似復合投影片,如“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圖”則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等圖幅,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逐一顯示。又如在“世界人口遷移”則可分解成二戰前人口遷移路線圖和二戰后人口遷移路線圖,這樣,利于教師重點講解,可起到化繁為簡的作用。
在《水循環》課件中,把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內陸循環分別制作成三個動畫在講解的時候一一顯示,最后又把三個動畫結合在同一動畫上顯示水循環的整個過程。這樣,學生不但可以清淅地了解各個循環類型的環節,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知道,這三種循環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系的,水汽輸送和徑流輸送將它們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化靜為動,形象直觀
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教具主要是掛圖并結合課本插圖,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在課堂上較為被動,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多媒體CAI進行動態模擬,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
例如:在《板塊構造》、《地殼運動》課件里,制作了多個動畫(二維動畫、三維動畫、視頻動畫),把“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褶皺”、“斷層”、“火山的形成”等等都變成動畫顯示,學生看后一目了然,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這一動畫,先把畫面作成水平巖層,在內力的作用下,巖層慢慢發生變形彎曲,形成相應的向斜、背斜,這時顯示的圖象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顯示出背斜軸部在張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張裂,遭受外力侵蝕的速度較快;相反,在向斜軸部產生局部擠壓力,抵抗風化侵蝕能力較強,遭受外力侵蝕的速度較慢,差異性的侵蝕繼續發展,使背斜部位成為谷地,向斜部位轉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這一動畫的模擬顯示,使學生難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現象變得形象、直觀,印象深刻。
此外,在很多自制CAI課件里,在動畫顯示過程中適當配上聲音或音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地形雨形的成過程”、“冷暖鋒過境前后的天氣變化”、“氣旋反氣旋形成的天氣”等動畫顯示過程中,相應配上雷聲、雨聲;在《中國降水》課件里,一邊通過動畫模擬“鋒面雨帶移動”的全過程,同時配樂朗讀:“夏季風,雨祖宗,五月在南嶺,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黃進遼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無蹤。”這樣,就能把雨帶移動的時間、路線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子里。
(4)化遠為近,生動逼真
傳統的課堂教學把知識局限在書本上,無論教者怎樣發揮語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無法直觀、生動地再現自然地理環境的發生和演變過程。在自制CAI課件中適當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視頻影像,能把課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如火山爆發、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遙遠的地理事物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領略各種大自然的奇觀:如宇宙空間、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等。
例如:在《太陽系》課件里,以熱字連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陽活動”、“九大行星的自轉運動”、“月球漫步”、“太空實驗室”、“登陸火星”、“木彗相撞”等視頻片段,在上課過程中,不時把學生帶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對揭示宇宙的奧秘,提高學生對天文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都起到宏觀、生動的效應。
CAI課件中的視頻影象與一般的錄象大不相同,它不但可以避免了倒帶的麻煩,而且能夠隨時擊活、隨時插入,并且能同時打開多個視頻窗口。
例如:在《人類與環境》課件中,在講自然原因引起環境問題時可同時打開插入“火山”、“地震”“臺風”、“海嘯”等多個視頻片段,在講人為原因引起環境問題時可同時打開插入“大氣污染”、“油污染”、“破壞自然資源”、“森林火災”、“酸雨” 等多個視頻片段。這樣,把多個視頻片段連接在CAI課件里,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時間,選擇播放一個或多個多個視頻片段,既可把遙遠的地理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動、逼真,又可大大節省時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5
一、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
1.充分了解學情,實現以學定教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實際情況應該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因此,歷史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歷史學習的原有基礎和現實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也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開展備課和教學工作時才更有方向,才能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作業反饋、調查、訪談等各種途徑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教師還應該對教學中以及學生學習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進行充分估計,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實現以學定教。
2.教學設計豐富,情境設計科學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以了解學生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情況。如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何應對,需準備有效方案,積極地進行計劃與動態相結合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適度的時間與空間,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向,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在備課時,教師還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做到能夠駕馭學生的情感,密切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歷史就在我們身?。
二、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1.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從講臺走向課堂,使自己從主導課堂的主人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言談舉止上,教師要努力塑造一種開放、自由、民主、多元的歷史課堂氛圍。要讓學生體會到師生間、生生間合作的重要性,使歷史課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緒,并使之成為讓每一位學生最喜歡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對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轉移到教師所講授的課程上。
2.教師合理點撥剖析到位
要保證歷史課堂的有效性,課堂教師的點撥、剖析至關重要。“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實踐中學習”,這是新課標積極倡導的教學理念。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察言觀色,揣摸學生的知情意行,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合理點撥和剖析。教師的剖析是建立在學生比較充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基礎上的,否則的話就是“填鴨式”“ 滿堂灌”的老教學手段。通常情況下,剖析歷史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引領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一層層撥開迷霧見陽光,在教師引導下有醍醐灌頂的愉悅感。衡量教師課堂點撥、剖析是否有效的落腳點不是看教師講得怎么樣,而是追問學生悟到了多少。
3.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下,課堂變成學堂,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此,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體現。
一般課堂下,教師都是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在新課標下,教師更多的則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引路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才可以做到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自身主體的構建與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在講授時,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英國為什么會出現貿易逆差?同時,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有哪些?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加上小學合作探究學習,再到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吸食鴉片后中國人的沉迷、頹廢、憔悴表現,可以有效地觸動學生的思想感情,勾起他們的各種聯想。如此,學生不再是機械地受刺激和作出反應的被動實體,而是能動的思維者,從而產生認識、理解、分析、運用等加工的過程。而且,這樣主動參與學習得出的結論是不會忘記的。
篇6
(一)實踐教學是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的手段,教學方法從根本上來講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培養目標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培養目標發生了變化,教學手段遲早會隨之進行調整。根據1999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指標內涵說明》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它對提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實踐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方法。
(二)實踐教學是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性質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具有明顯的基礎和導向作用,也是法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等與公共組織密切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作為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行政管理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作為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的學科,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行政管理學“貴在有用”。作為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行政管理學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踐教學是解決目前行政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培養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持續多年的,導致了我國人才培養的斷裂,因此,隨著高考的恢復,我國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養急需首先補上理論匱乏這一課。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開設行政管理學課程。行政管理學在研究和教學方法上以政治學作為價值取向,采用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教學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滿足了當時一個新的理論和課程最初建立和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由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操作型人才轉變。據此,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調整中把行政管理從原來隸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轉到了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突出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管理性,即實踐性。從學科的調整可見我國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變化。那么,作為行政管理學科最基礎的課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突出其實踐性。但是長期以來,高校行政管理學教學的軟肋就是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學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體方法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上必須進行優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須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指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實踐教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行政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別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導解決現實的社會公共問題,以及這種解決方法在其他相關情形下的推廣。這一特性決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學教學工作中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2“.角色模擬”教學法。這一方法在于在課堂上人為地營造某種行政管理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從事相應的具體工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涉及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涉及大量常規細節和現象、需進行較為復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法、公文處理、會議管理、機關物產材管理等內容非常適合運用這種方法。
3.課堂討論。這種方法是在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后,為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充分準備,師生圍繞一個主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既可以達到形成共識、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針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歷史沿革及其啟示”“我國大部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路徑“”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西方行政改革對我國的啟示”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就應該運用討論的方法。
4.換位教學法。對于一些簡單的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師生身份互換,老師隨機點名,讓個別同學以老師的身份給大家講解,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老師最后作點評。這樣,通過備課、講課,學生把所學習的內容學懂、學透,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5.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并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包括以下三個環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進行成績評定。“任務驅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使教師由“主角”轉變為“配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實現了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尋求知識的轉變。這一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范圍內進行的實踐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的業余時間,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擴展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指導性自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自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布置學生閱讀與行政管理學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經典著作、重要文獻、高質量的專業論文等,其目的是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章節,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理解的內容。如行政管理學當中的“行政決策”這一章,關于行政決策的定義、程序、類型以及行政決策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在管理學等課程中基本的東西都學過,因此,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學,教師沒有必要花大力氣來講,只是提示學生在把握的過程中注意決策同行政決策的區別就可以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行政決策體制以及我國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教授上。自學不僅達到了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2.科學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這種職能不單純是要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適當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選拔基礎好的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體等,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和展示個人的才華。
3.模擬實驗。在校內建立行政管理模擬實驗室,模擬各種行政管理場景和運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某種管理角色中,從而增進學生對管理知識和方法的認知,培養綜合管理能力。
(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去,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印證和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把學到的理論向實踐轉化,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社會調查。針對行政管理要解決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專題調研,在調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這一章,可以布置“我國省直管縣改革———以綏中為例“”遼寧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等。人事制度這一章可以布置“遼寧政府雇員制”“遼寧公務員考試制度研究”等。在調研過程中,學生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發袋徇卷、撰寫調查報告等,鍛煉學生的交際溝通、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2.參觀教學法。為了使行政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政府等部門去實地參觀。參觀法資源鮮活、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學空間被極大地拓展,教學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參觀訪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印證,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非常明顯。參觀一般由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參觀筆記,撰寫參觀報告。
3.實習。顧名思義,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以鍛煉工作能力。對于應用性極強的行政管理學這一課程而言,實習具有一切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為了保證實習的實效,最好應在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進行。
三、問題思考
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為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講的,而在實際上,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采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尚屬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地運用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并不是說在每個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對每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隨意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每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合理地運用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多種教學方法中,從達到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礎實踐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如實驗、參觀、自學;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中層實踐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法等;三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而設置的高層綜合實踐手段,如項目驅動、科學研究法、調研、實習等。因此,應加深對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合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組合,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二)系統地規劃和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與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從總體上看,教學方法有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大類。作為兩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在長期的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論講授法,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備了許多經驗,理論講授比較規范和系統。而實踐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單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從而使得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或者變形走樣。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系統地安排和規劃。如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與實踐性手段相適應的內容;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改變實踐學時隨意性的情況;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到考試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從而使實踐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機制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方法運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在目前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到了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種情況不僅是在行政管理學科比較常見,在其他學科也司空見慣。實踐教學經驗的缺乏嚴重地影響著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從而成為提高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如有計劃地讓從事該課的教師到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吸引優秀的行政領導干部加盟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成本比理論教學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實踐教學方法運用的前提,無論是實驗設備的配置、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使用,還是調查、參觀以及實習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備的資金物材的支撐,沒有這些條件,實踐教學無法開展。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投入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學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必須在教學的硬件環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實踐性教學方法目的化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問題的提出,實踐性教學方法被許多學者和專家所關注,從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學改革中實踐性教學方法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實踐中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極端化的現象,就是為實踐教學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被異化為目的。而在客觀上,無論是理論講授還是實踐教學,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否則,過分地抬高實踐教學的地位,忽視其實效性,就會使這一教學手段極端化。因此,正確發揮實踐性這一教學手段的功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正確區分在教學內容上哪些內容適合使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實踐性教學;其次,實踐性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每種方法都有其適合的條件,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后,檢驗實踐性教學方法效果的唯一標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
篇7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情境 教學結構
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切實使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數學思維,數學教師要以目標教學為中心,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積極探討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力求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一、如何轉變數學課堂教學觀念
(一)從“偏愛優等生”轉為“重視學困生”。以前教師往往傾向少數“優等生”,而對“學困生”則歧視冷淡,致使“差生”面不斷擴大,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應改變對差生的態度,增加對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課的興趣,使差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改變數學課的沉悶氣氛。
(二)從“先教后學”轉為“先學后教”。
“先教后學”,是教師教一教,學生跟著學一學,然后練一練,教師主要體現為“示范”、“教學”,學生體現在“學習”或者“模仿”老師如何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老師是教育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領跑者。教師在課堂獨霸講壇,滔滔不絕,滿堂灌。使學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新知學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時鞏固,教師卻要求學生課后去看書,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極差。
“先學后教”,是生本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是一堂課的起點。一般教師不先講,先讓學生自學、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解惑、糾錯。是新課標指導下形成的的一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模式,老師不再是教育活動的絕對權威,進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三)從“大量作業,機械訓練”轉為“注重檢測,及時矯正”。過去學生要應付題海戰術,浪費了大量時間,效果并不理想。新的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信息反饋,采用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壓縮題量,課課檢測,節節驗收,章章測試的方法,充分發揮“練”的效益,以求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四)從“課外作業”轉為“當堂作業”。這樣,能夠真實察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準確及時地矯正,避免無效重復。同時,也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真正做到課課清、節節清、章章清。
(五)從“教學生學會”轉為“教學生會學”。只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現象,是導致差生大量出現,教學質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讓所有學生都能學好數學,應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由“教書”轉向“教人”。不僅讓每個學生都學會,更重要的讓每個人都會學,實現教育教學的優質、高效。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怎樣學”(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明確“學什么”,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科學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活躍互動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我們要克服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端,努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第一,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利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探索發現、想象創新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在教師啟發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第二,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性,確定課堂教學結構。可嘗試數學課堂教學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即:復習引入出示目標達標導學達標練習達標檢測。
(一)復習引入。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與其密切聯系的新知識。
(二)出示目標。教師應對目標作一簡要說明或解釋,并強調知識基礎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以引起學生注意。
(三)達標導學。 “先學后教”讓學生先根據思考題自學,然后教師提問檢查,質疑問難,并讓學生討論解決一些問題。教師則啟發誘導,精講重點、難點及信息反饋中的共性問題,從而達到分層落實目標的效果。
(四)達標練習。教師解難答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其中精選習題尤為重要,而且題量安排要適中,題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五)達標檢測。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檢測題,當堂檢測,并記下典型錯題,課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力求使絕大多數學生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檢測對于師生雙方都起著反饋信息的作用,對教師來講可以把課堂上反饋出的問題及時總結、及時矯正,并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同時也是學生了解本人學習成果、自覺彌補學習漏洞的重要手段。教學目標力求課內過關,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努力做到單元過關、章章過關,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積極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主動地收集與處理學習內容,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在每組學生完成監測任務之后,再組織全班學生集中討論,交流自己這一部分監測項目的實訓經驗。最后以一個小論文的形式,讓學生完成自己這部分監測內容的報告,并將這個論文作為環境監測整門課程考核的一個重要部分。課外實訓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環境監測是環境類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有關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了解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以及實施的原則;了解環境監測,從布點、采樣、樣品保存、樣品預處理到樣品分析測試和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1]。但是在環境監測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理論教材內容繁多,而課時數不足,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授課老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疲于奔命,教學效果很差;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項目較少,并且受到實驗場地和教學時數的影響,一般在課堂實驗教學中僅僅完成樣品分析測試這一環節,學生明顯缺乏實驗興趣。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兩大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論課教學改革
1.整合理論教材,精簡授課內容。我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材為奚旦立主編的《環境監測》(第三版),該教材注重系統性,涉及的內容既廣又深,如果課堂授課內容完全參照教材內容,則課時數明顯不足。因此我們本著“夠用、會用、能用”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整合。首先認真分析教材和其他先修課程中的雷同之處,對于其他先修課程中學到過的知識點進行刪減,如有關空氣污染、水質污染的基礎知識在環境科學概論等先修課程作為重點內容學習過,在環境監測課程中就不再講述;對于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應用較少且深的理論知識,如空氣采樣器每一部件的具體工作原理、標準氣體的配制等知識點也略去不講;對于教材中自身各部分相互重復的內容也避免反復講解,如同一監測項目,在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和土壤監測中只是樣品采集和前處理方法不同,而所采用的檢測方法相同,那么具體的檢測方法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只講解一遍。對于保留的教學內容再進行分類,分為教學部分與導學部分。重難點的知識采用教師講解教授的教學方式;簡單的知識采用導學方式,即教師提出學習具體要求,給出相應的習題,并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檢查學習效果。通過上述對于教學內容的調整,大大緩解了教學時數不足的壓力,并且讓學生對于整門課程的重難點知識了如指掌。2.轉變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由于精簡了課堂教學內容,緩解了課時壓力,我們轉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一是對比教學法。由于監測的對象不同,但很多檢測的具體項目相同,各部分教學內容既有差異又有聯系,如:水質監測和空氣監測,二者在采樣方法、采樣儀器上存在明顯差異,通過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可以對空氣采樣中的部分難點知識進行突破,而對于空氣和水質監測中具體的監測項目,只是樣品采集及前處理過程不同,具體的檢測方法都一致。這種對比教學能引導學生對書中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融會貫通,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這門課程。二是圖片教學法。對于某一具體項目的監測,教材中都是采用大段的文字敘述,并且涉及大量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望而生畏,產生畏難情緒。我們在教學中對于某一項目的監測流程在課件中都是采用框圖結構,對于某些監測項目還采用自己繪制的簡單圖片,在授課過程中對照簡單的流程圖,講解分析原理及分析步驟,將教材中非常抽象的文字敘述形象化、直觀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流程圖對于書中復雜的文字敘述進行簡化,進一步緩解了教學時數不足的壓力。三是啟發式教學法。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課堂互動無疑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們在環境監測的理論授課中,始終堅持啟發式的互動教學。如在講解空氣污染物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時候,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通過提問的方式很輕松地講解風速、風向及排放高度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再如在講解降塵測定過程中,采樣時間較長對采樣過程影響較大的問題,我們采用連鎖提問方式:天氣對于樣品采集有無影響?雨天會有什么影響?如何處理這種影響?連續晴天會有什么影響?如何處理?通過這種互動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天氣狀態對于樣品采集有影響,在樣品采集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并隨時對采集的樣品進行處理。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穿插在教學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課堂氛圍輕松生動。
二、實踐教學改革
環境監測課程中的實驗不同于一般的分析化學實驗,它具有很強的專業特點。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分析化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需要將這些知識運用于環境中不同污染物的監測。監測實驗也不僅僅是一般的化學分析,還包括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和預處理等,應該說環境監測實驗是一個全面的和全過程的實驗[2]。但是在現行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實驗場地和實驗課時數的限制,往往是采用教師準備好樣品,學生僅僅在實驗室完成樣品檢測這一過程。和以往分析化學中的實驗差不多,學生明顯缺乏實驗興趣,在實驗課堂上都是照方抓藥,被動地完成實驗操作,對與理論知識的應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沒有起到任何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采取了大膽的改革,在實驗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轉變課堂實驗教學模式。首先我們改變了課堂實驗教學模式,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對學生提出實驗預習的要求,每次進入實驗室之后,采用抽查的辦法,讓一個學生講解本次實驗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及結果處理的全過程,講解完之后由教師對于其講解錯漏的地方進行簡單更正,然后全體學生開始實驗操作。這樣給學生以壓力和動力,讓學生在實驗開始之前對于實驗過程有一個非常透徹的理解,對于實驗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會主動去查閱理論教材,對于理論課上所學的相關知識是一個很好的復習鞏固過程。同時,采用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課堂實驗教學中由于課時數的限制,對于耗時較長的樣品采集及前處理過程很難保證學生有操作的機會,我們會在課堂做一個模擬現場,準備好采樣及前處理過程所需要的儀器,讓講課的學生對照儀器講解實驗步驟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項。2.增加課外實訓教學。課堂實驗教學由于場地及時間限制,一般學生真正完成的只是樣品檢測的階段,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在理論課和課堂實驗教學結束之后,開放實驗室,進行2周的課外實訓教學。主要實訓項目為校園環境監測,包括水質、空氣、噪聲三部分內容的監測,將全班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完成一個大項目的監測。監測方案設計、采樣點布設、樣品采集、前處理、樣品測定、質量狀況評價等全過程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對于實訓中的難點問題,如方案設計、采樣點布設等問題,先讓學生討論擬定,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指導。
【參考文獻】
[1]楊啟霞,孫海燕,方東.“環境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篇9
一、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特點,深化幼師學校課程改革
深化幼師學校課程改革,需要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特點與規律,才能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首先,對于幼兒教師來說,由于教育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尚處于教育的啟蒙階段,因此解決“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幼兒教育對教師的職業技能,如彈、說、舞、唱、畫等藝術教育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再次,幼兒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孩子接觸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因此要求教師要具備廣泛的學科知識。再次,幼兒教師要采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獨特方法,將廣博的知識創造性地融合到孩子所喜愛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引導孩子去觀察、體驗,進而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經驗。最后,幼兒教師善于激發、培養和保護學前兒童正在萌發的對自然、對社會、對科學、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并注重兒童個性品質與心理的培養。
目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尤其是國家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學前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幼兒教師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即幼兒教師除了掌握幼兒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在幼兒教育機構進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還要富于創新能力,能設計、編制具體的幼兒園課程教育方案,設計與研發兒童玩具,在更高層次上理解幼兒并開發幼兒的潛能,對幼兒教育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成為有發展后勁的幼兒教師。這就要求幼師學校必須對幼兒教育專業課程進行具有調整與改革,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傳統的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分為文化課程、專業課程、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四大塊。這個課程結構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存在諸多弊端,如各類課程比例失調,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對學生技能培養力度不夠,教育實踐環節不被重視,等等。針對這一弊端,近年來,我校加強了教學常規管理,繼續推行《周口幼師教師量化管理試行條例》、《周口幼師優質課標準》,在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優化幼師學校課程設置
毋庸置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的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幼師學校畢業生也不例外。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幼師的生源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導致個別幼師學生存在“混張文憑”、好找個工作的思想,對文化基礎課興趣不濃,被動地接受知識傳授。教師抱怨學生基礎差,感到教會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基層幼兒園雖對幼師畢業生的技能,如寫字、口語、彈琴、舞蹈、繪畫、手工、組織文藝活動等要求嚴,但對其文化知識與水平要求不高。已經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也反映,掌握的一些文化知識與技能不能滿足幼兒園教學需要,還需在工作中進修學習。
鑒于此,周口幼師突出幼師辦學特色,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特別是幼教規律,確立了“文化課為基礎、教育理論課為核心、專業技能課為關鍵”的思想,走“發展個性、培養特色人才”的路子。結合學前的教育教學實踐,從學生實際出發,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在課程設置上打破“文化課為主,技能課為輔”的課程模式,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除保證語文、數學兩大基礎學科課時不減外,適當縮減其他文化課的課時,增加專業課、技能課課時。壓縮后的課程由于受教學時數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我們組織有關人員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把難度較大、不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選修課或自學內容。在技能課方面突出實用性,削弱“專業性”。例如在美術課教學中,以前一、二年級基本上以素描為主,三年級注重學生色彩和國畫技法,專業性太強,過于注重學生美術基本功訓練的。改革后的美術教學,除安排一、二年級用一些時間訓練基本功外,將大部分時間用到教學簡筆畫、兒童畫、圖案設計、手工制作等實用美術上。再如舞蹈教學,以前注重學習古典舞和民族舞蹈,對兒童舞蹈學習不多,更談不上學生編排兒童舞蹈了。調整教學內容后,堅持舞蹈教學為幼兒教學服務的宗旨,從新生入校開始,便將兒童舞蹈放在重要位置,到三年級畢業時,每個學生至少能跳二十個以上的兒童舞蹈,并能改編或自編一些簡單的兒童舞蹈,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適應了幼教人才市場的需求。
三、依據就業形勢需要,開設幼師選修課程
以往,按照國家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入學后的學習是在統一模式下進行的,傳授學生的知識內容與結構基本上相同。但實際上,學生在文化知識與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自身認知能力與文化素質也不一樣。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愛唱歌,有的喜歡舞蹈,有的擅長彈琴,有的樂于畫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經驗證明,優化教學環境,深入研究學生,重視并培養學生的這些興趣、特長與愛好,就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能力,培養一大批有一技之長的幼教人才。
在幼師教學實踐中,按照開課計劃不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較好的辦法就是開設選修課程,作為必修課的一種補充。經過對學生素質、愛好等情況的摸底,結合2009年河南省首屆畢業生技能大賽相關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方面,堅持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和技能課有機結合,突出幼師特色,調整課程設置,除開好必修課外,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設了舞蹈、琴法等技能課,確定了以下選修課科目:幼兒舞蹈、創編韻律操、教學簡筆畫、手工制作、兒歌彈唱、幼兒故事演講技巧、三筆字、幼兒園課件制作、幼兒游戲創編、手風琴伴奏、民族管樂,等等。加強選修課教學,為培養“合格+特長”的幼兒教師打下了基礎。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學校分別組班上課,要求各選修課教師先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由任課教師制定出授課計劃,根據學生實際確定輔導的側重點,期末按照原定教學目標進行檢查考核。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切實可行的,提高了學生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對學生而言也起到了揚長避短的作用,深受在校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強化教育實踐環節,適時安排學生見習與實習
幼兒教師從事的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需要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具體的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發展、完善。
1.建立教育實習基地,并與省內外幼兒園、實習基地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依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學校調整教學計劃,組織08級學生到深圳、惠州等地頂崗實習和勤工助學。妥善安排09級學生的見習工作。幫助學生到全市八縣一市一區的幼兒園、學前班進行見習活動。定期檢查并指導學生見習。通過見習,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在圓滿完成教育實習任務的同時,也積極為幼兒園實習基地服務,加強與實習基地的聯系與交流,從而在較為良好的環境中培養幼師生的教育能力。
2.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將模擬實習(試講等)、幼兒園各領域教學工作實習、幼兒班級管理實習、衛生保健工作實習等不同實習重點結合起來,使各種實習內容相互補充,提高學生的教育能力。另外,我們還積極探索幼兒園實(見)習的形式,將集中、分散與穿插結合起來,強調教育實(見)習安排的創新,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如學校組織08級的學生利用暑假到南方的幼兒園、工廠去頂崗實習,既豐富了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又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還讓學生體會到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感恩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返校后,學生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高。
3.適當延長教育實(見)習的時間。教育實習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憑借足夠的教育實習時間來保證的。為此,我們在安排學生實習時分兩個時間段:一段是從三年級上學期進行集中實習,把學生分成若干實習小組,每組派三到四名輔導老師,對學生備課、試講進行輔導,觀摩優秀幼兒教師的教學錄像。請幼兒園老師到學校對實習生進行工作態度、幼兒園各科教學等方面的輔導。三年級學生采取分散實習的方法,把實習生按戶口所在地,分到各縣的教育實習基地集中實習一段時問,通過教學實踐提高幼師生教育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創客運動;創客教學方法;創客教師;學生創客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7-0001-06
一、引言
當今,制造技術和工具的平民化以及在線社區的興起推動了人類發展史上新一輪的創新和制造革命,使創客運動和創客教育成為可能的3D打印機、智能機器人、微處理器、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和新的編程語言等新工具賦予了人們前所未有的創造能力,點燃了公眾對創客運動的關注和熱情,高等教育機構更是首當其沖,擎起創客運動的大旗,在各種場合以多種形式倡導創客文化,并發起創客活動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重新譜寫21世紀高等教育的職責和使命。然而,人們對創客運動環境下的創造或制造(making)一詞的定義及其潛在影響的理解并不一致,往往從廣義上把其理解為“修修補補、敲敲打打”(tinkering)的同義詞,而與經過深思熟慮的、縝密的教學或研究方法無關,因此,當前急需從概念上澄清制造(making)和創客(maker)等詞的涵義,使用人們普遍接受的語言來解釋并理解創客,并嚴密地論述制造和創客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范圍和未來。正如Lee Martin(2015)指出創客運動盡管是新的社會現象,但其源起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密切相關,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其淵源更是深厚。
創客運動符合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也符合現代科學所揭示的人類學習的原理和規律,并且創客運動日益引起教師和教育研究者的興趣,他們認為創客運動所強調的實踐學習、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法孕育著豐富的教學機會,但創客運動代表了對傳統高等教育教學和研究方法的變革,甚至顛覆。然而,各個學校還在單打獨斗、單兵作戰,許多有價值的洞見和思想還沒有得以紀錄和傳播,學術界迄今為止也鮮有對創客教學法的系統描述和研究,幸運的是,全球各地已有中小學和大學行動起來迎接創客運動所帶來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嘗試對創客教學從方法論上進行溯源,并提出、界定創客教學法,以拋磚引玉。
二、實施創客教學的方法論基礎
經驗表明,新技術、新Y源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是推動教育變革、形成新的課堂形態的重要力量。創客運動中3D打印技術的應用開辟了新的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從創意、設計、制作、展示、參與角度全方位融入學習過程中,從而發展并提高其創新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等。盡管到目前為止,各國教育體系中還沒有正式的創客教育課程表或課程大綱,并且創客教育還主要體現在校園創客活動、創客比賽或創客大會上,但是教師以及教育研究者看到了創客文化重塑學習的可能性,因此正試圖重新思考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支持者認為通過促使學生動手或實踐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課程能夠讓學習更加生動和有趣,也就是說,應用創客教學法能夠使上述課程更貼近學生生活和經驗。
眾所周知,創客運動主要集中在電子、機器人、3D打印以及像視頻制作、金屬加工、木刻、書法等傳統藝術和手工藝活動,強調社會環境下通過實踐進行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nstructivism)、實踐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更是建造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onism)和創客文化奠基人西蒙帕佩特教育思想的體現,即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讓教師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習者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Martinez & Stager,2013)上述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創客教學的理論基礎,基于此,下文通過文獻研究從創客教學的角度對實踐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造主義學習理論分別予以介紹以夯實創客教學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界定并闡述創客教學法。
1.實踐教學法
創客運動的深入發展使實踐學習法成為教學的焦點,工程、藝術、音樂、戲劇、木刻、縫紉、烹飪等需要學習者使用真實工具和材料的課程和實踐學習模式成為教師和學習者推崇的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法也叫“經驗學習法”(experiential learning),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通過實踐與反思相結合來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實踐學習法強調個體經驗對學習的意義,不是簡單地主張要在做(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能力,而是更關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反思,強調在掌握技能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是能知道、能行動,而且要求能從深刻的反思中獲得經驗的提升,使學習者通過反思與實踐過程獲得發展(Patrick Felicia,2011)。所以,實踐學習法本質上是“做中學”與 “思考中學”的結合。自從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學”、“生活即教育”開始,實踐學習法歷經各種理論流派發展,不過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學習理論才在David A. Kolb廣泛借鑒并深入研究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庫爾特?勒溫和杰出心理學家讓?皮亞杰之后得以系統發展和應用。(Nancy M.Dixon,Doris E. Adams & Richard Cullins,1997)杜威認為“知識不是由讀書或人解疑而得來的結論”,“一切知識來自于實踐經驗”,“學校主要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趙祥麟、王承緒,1981)實際上,通過實踐進行學習并不是新概念,早在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就在其《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寫到:“就人類在實踐之前必須學習掌握的知識而言,人類往往先通過實踐而后學習掌握該知識。”
實踐學習的一個經典例子就是學習者通過近距離觀察動物園環境下的動物以獲取相關動物知識,這和通過閱讀有關動物的書本而掌握相關知識截然不同,因此,學習者掌握了第一手知識以做出進一步的發現和實踐,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現實環境或世界的認知和理解。(P.R.McCarthy& H.M. McCarthy,2006)另一個實踐學習的經典例子是學習如何騎自行車,這一例子貼切地說明了David A. Kolb的四步驟實踐學習模型,如圖1所示。根據這一模型,在“具體實踐經驗”階段,W習者實際練習騎自行車,這一階段奠定了“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他或她有機會思考騎車的動作要領,琢磨如何提高騎車技能,這一階段屬于“概念抽象”階段,隨后的每一次騎車練習都受到前期經驗、反思和總結的影響,這屬于“積極試驗或實踐”階段。
在Kolb看來,知識是個人在具體環境中通過經驗或實踐而獲得,他認為,學習者要想從經驗中獲取知識必須具備四種能力:第一,學習者必須有主動進行實踐的意愿;第二,學習者必須具備反思經驗的能力;第三,學習者必須擁有并使用概念化經驗的分析能力;第四,學習者必須擁有決策和問題解決能力以應用從實踐經驗中獲取的新知識或新思想。
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Daragh Byrne和Catherine Davidson(2015)在美國創客學校聯盟所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創客運動現狀》中援引受調查機構和專家的觀點認為,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認為創客活動是有價值的、重要的、不同于傳統的有效學習模式,是“可重復的、實踐性的學習和做事方法”(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真正的、靈活的學習方法”(Sierra學院),能夠產生高質量的學習效果并能夠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問題解決者”(田納西理工大學)。然而,長期以來,社會、學校和家庭忽視了實踐學習或動手學習的價值,而把學生困在教室環境中,把學生視為消極的知識接收容器,迫使學生每日為考試做準備,并以分數為標準測評其知識掌握程度,然而,同樣的技術、技能和概念知識可以在創客空間、微觀裝配實驗室、工作室或者機動車維修店里學習、掌握。毋庸置疑,培養創造力的關鍵在于激勵學生使用真實的工具生產、制作有意義的物品或開發、設計有趣的項目。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科目而言,采取實踐學習法無疑是實施創客教育的有效途徑,當然藝術創作、歷史研究、寫作教學等學科也是不同形式的創造實踐,理應屬于創客教育的范疇。
2.項目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項目學習法中的“項目”指以一套獨特而相互聯系的任務為前提,通過有效利用實物、智力、知識和技能等多種資源,為實現特定目標所做的努力,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由此可見,項目學習法中的“項目”是管理學科中的“項目”在教學領域的延伸、發展和具體運用,是以學科概念和原理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將作品推銷給客戶為目的,在真實世界中借助多種資源開展的探究式學習和實踐活動,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著的問題的一種新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
項目學習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是對傳統死記硬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變革。研究人員認為項目學習法能夠促進學生深層學習能力的發展,拓寬其知識面,提升其溝通能力、社交技能和領導力,并能夠培養、強化學生的創造、創新以及寫作能力。Markham(2011)認為項目學習法有效整合了知識和實踐,即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環境中的問題,此外,運用項目學習法進行學習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數字工具,協作生產高質量實物產品。更重要的是,項目學習法讓學生重歸教育的中心,而不是課程,這一教學理念符合當前全世界對學生創新能力、創造性、自信心、同理心、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的重視和倡導,而這些品種的培養和塑造需要通過課程學習,更需要通過實踐得以激發和體現。Blumenfeld(1991)等研究人員認為項目學習法的顯著特點和優勢是其激勵學生通過探究進行學習,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辯論、預測、設計計劃或試驗、收集并分析資料,得出并傳播結論或想法,然后提出新的問題、創造實物或產品。傳統的教學理論把知識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取出來,不利于學習者全面地了解知識的生活原型,一旦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往往束手無策,更不用說創新了。而項目學習法強調學生之間在課堂上或其他學習空間相互協作以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問題的成功解決往往需要學生利用跨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和創客運動中所體現并強調的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針對具體項目取長補短、相互協作以創造更多的知識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用知識創造財富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創客項目蘊涵著豐富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機會,學生在完成創客項目過程中需要充分施展想象力、創造力,把握學習機會,通過創客項目掌握新知、拓展技能。實踐中,上海STEM云中心的創客學習項目“聲音不‘見’了”、“發光的單車安全衫”、“神奇的力學導電墨水”、 “植物職能反饋系統”、“水火箭的奧秘初探”、“簡易污水過濾系統”、“低溫環境下新型建筑材料的探究”、“四旋翼無人機超聲波探障技術”等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知識及技能的創客學習項目為學生提供了知識性、趣味性的學習機會,深受各年齡段學習者歡迎。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和意義的產生是學習者經驗和已有概念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理論對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和科學史等學科產生了持久、廣泛、深刻的影響。在廣泛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眾多專家指出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和實踐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夠促進學習者的知識掌握和建構,并顯著提高其學習成績。(Hmelo-Silver,Duncan& Chinn,2007;Guthrie et al.,2004;Jong Suk Kim,2005;Do[g][ˇ]ru& Kalender,2007)也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教育教學領域每一次變革運動的驅動力,對眾多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產生了強大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嚴格地說,建構主義并不是具體的教學法,具體而言,不論學習者是利用其已有經驗理解課堂知識傳授還是按照說明建造汽車模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認為這是學習者從自身經驗中建構知識,也就是說,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傳授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教師還要激勵學生結成學習共同體,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合作、溝通對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另外,由于學習者經驗背景的差異,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習共同體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而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發生。(《教育心理學》馮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盡管不少人常常把其和Seymour Papert吸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和實踐學習理論后發展的建造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onism)混為一談,但研究人員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確實和積極學習或實踐學習等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之處。
4.建造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onism)
Seymour Papert的建造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onism: learning by making)是創客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之一。從構詞上看,Seymour Papert的建造主義學習(constructionism)和Jean Piaget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密切相關,這也是Seymour Papert命名其理論為建造W習理論的內在原因,然而,這也導致了建造主義迄今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接受。建造學習的過程涉及兩種類型的建構:首先,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積極建構知識,他們不是獲得知識,而是創造知識,這點等同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觀,在此基礎上,Seymour Papert補充了第二種類型的建構,即學習者在建造對其個人有意義的物品時所進行的學習效果更佳。建造主義學習理論突出強調了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創造性、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建構能力,認為學習者通過和同伴共同參與建造過程能夠實現最佳學習效果。(Kafai,Peppler&Chapman,2009)
建造主義誕生在個人電腦應用的初期,因此,這一理論的發展主要圍繞著電腦、編程以及電腦和現實世界物品之間的關系。數字時代的到來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而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費者,數字工具的應用開啟了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自主學習之門,創造了大量的學習機會,從根本上變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因此,創客運動大環境下積極創新并應用符合創客教育特點的教學理論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Seymour Papert的建造主義學習理論也因此成為創客教學的必然選擇。(Jonan Donaldson,2014)
建造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傳統的、日復一日的、毫無新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令人無法忍受,也就是說,學生被當作斯金納箱子中的小白鴿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進行學習,在這一學習模式下,死記硬背成為測評學習結果的主要手段。具體而言,建造主義理論吸收、融合了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觀,即學習者自身是知識的建構者,Papert和Harel (1991) 進一步解釋道:“建造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無論在任何環境下學習都是‘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這點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一致,但不同點在于建造主義學習理論還同時認為學習者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通過積極參與建造物品的過程進行學習,這一物品建造過程可以是在沙灘上壘城堡、在家制作糕點、搭積木、編程、做詩或構思高深的宇宙理論。”近年來,這一理論極大地推動了基于項目的學習研究和應用電腦進行學習的研究。不過,對于電腦在教學中的作用和角色,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催化劑”說,另一種是“媒介”說,然而,按照西蒙?派珀特的觀點,電腦與其說是一種到達學習最終目標的“催化劑”,不如說是一種“媒介”,是學習者用來完成學習任務或項目的必備原材料,也是學習者用來制造物品、生成思想的原材料,這一觀點契合創客運動環境下電腦作為“媒介”或工具的角色和地位。綜合上述分析,可用圖2簡單表示創客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在上文論述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從概念上對創客教學法進行界定,即創客教學法是指在創客空間里通過實踐教學、項目教學并在同伴互助的基礎上進行的社會化學習,這一教學法鼓勵學生通過創客項目把創意制造成實際物品,并在此過程中掌握知識、拓展能力。具體地說,創客教學法倡導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以按照共同的興趣愛好結成學習小組,解決感興趣的問題、任務或挑戰。這一學習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培養合作意識和行為,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知識構建和技能掌握。其次,創客教學法強調學習的經驗性和創造性,學習者在問題解決或任務完成過程中相互激勵、激發彼此的創意,促進集體知識的發展。第三,創客教學法強調實踐學習,鼓勵學生進行既有普遍價值又有意義和趣味的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從而使學生的創造、設計和制造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培養和挖掘。
從學生的角度,具體而言,創客教學法的好處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創客教學法支持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學習和迭代設計,有助于增強他們應對學習、生活和未來職業發展中的壓力和挑戰。第二,創客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決策制定能力。在把創意制作成物品的過程中,由于在書本中找不到現成答案,學生的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并促進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學。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的創客教學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樂趣,也使學生成為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推動者而不再是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對象。第三,創客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復雜的技術知識和應用。學生在教室環境下把創意制作成物品使學生有機會應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工具,了解并掌握全球技術變革的尖端信息和知識。
對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而言,創客教學法的好處有:首先,創客運動熱潮和創客精神激勵下的教學環境使教師的職業發展充滿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其次,通過深入了解創客運動,教師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術工具和技能,從而更有效地教導學生克服數字學習環境下的困難和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從教學的角度而言,創客運動所帶來的顯著成就和變化是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復興,尤其是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科目。最后,創客運動使教學管理人員認識到大學要想保持或成為數字時代的領導者必需營造支持創客學習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把創客大會引入到校園文化和生活中,重新設計基于創客空間或微觀裝配實驗室的學習空間,強化教師和學生迎接挑戰、追求卓越的創客精神。
三、結束語
創客運動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社會、學校和家庭第一次認識到創客精神在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紛紛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勢,鼓勵學生從制作中學習,把思想和創意轉化為具體的實物,用親手實踐的發明創造解決現實問題。教學的重點也轉向提供并創造真實的跨學科體驗,而不再是關上門進行某一知識點的講解。換言之,創客運動影響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變革,還有教學內容的改變。因此,全社會,尤其是學校和教師在完善教育過程的同時,也需要對教育內容進行改進,以適應并最終引領創客運動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演化。同時,必須認識到,培養創客本質上并不需要技術創新或者酷炫的技術工具,不管學校是否有創客空間和工具等創客資源,每一個教師都有責任和使命引導、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創客思維和對創客文化、創客活動的興趣與熱情。此外,進行創客教學時還應遵循下述原則:首先,道德黑客原則,即為創造知識解構或重構現有技術,而不是為私利剽竊、抄襲、盜用現有技術和思想;其次,設計原則,即為解決問題選擇并試驗多種想法和工具,而不是因循守舊、固執己見;第三,創造原則,即通過創客教學過程實現有效學習、知識掌握和創造。
然而,盡管當前發展并應用創客教學法的環境和條件已經成熟,必要的創客活動工具――從開源代碼到3D打印機――都已唾手可得,整個社會和公眾對創客文化的支持程度也日益增強,但是,全面接受并在現有正式教育體系中融入創客文化還有待時日,需要人們轉變觀念,此外,創客教學法的成熟也無法一蹴而就,有待持續探索和試驗。
參考文獻:
[1]Martin, Lee(2015). The Promise of the Maker Movement for Education[J]. Journal of Pre-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J-PEER):Vol.5:Iss.1, Article 4. http:///10.7771/2157-9288.1099.
[2]Sylvia Libow Martinez & Sylvia Libow Martinez. (2013). Invent To Learn: Making, Tinkering, 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M].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Press. Torrance CA 90503.
[3]Patrick Felicia. (2011).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Improving Learning and Motivation[M].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an imprint of IGI Global).Hershey PA 17033.
[4]Nancy M.Dixon,Doris E. Adams & Richard Cullins. (1997). “Learning Style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M].p.41.ISBN9781562860493.
[5]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6]Nicomachean Ethics, Book 2, Ross translation (1908).
[7]McCarthy, P. R., & McCarthy, H. M. (2006). When Case Studies Are Not Enough: Integrat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Business Curricula.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81(4):201-204.
[8]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 21.
[9]Merriam, S. B., Caffarella, R. S., & Baumgartner, L. M. (2007).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M].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Inc.
[10]Moon, J. (2004). A Handbook of Reflec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p.126.
[11]Daragh Byrne, Catherine Davidson. (2015).State of Making Report[DB/OL]. http://make.xsead.cmu.edu/week_of_making/report.
[12]JONAN DONALDSON.(2014).The Maker Movement and the Rebirth of Constructionism[EB/OL]. http:///journal/constructionism-reborn/.
[13]胡c芳.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4]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5]Aimee Hosler.(2013).Problem-Based Learning: Tips and Project Ideas[DB/OL]. http:///a_curr/problem-based-learning-tips-ideas.shtml.
[16]Markham, T. Project Based Learning[J].Teacher Librarian,2011,39(2),38-42.
[17]Blumenfeld et al..(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369-398.
[18]上海STEM云中心[EB/OL].http:///courses.
[19]Eddy,Matthew Daniel.Fallible or Inerrant?:A Belated review of the “Constructivist Bible”[J].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2004(37): 93-38.
[20]Hmelo-Silver,Duncan,Chinn. Scaffolding and Achievement in Problem-Based and Inquiry Learning: A Response to Kirschner, Sweller, and Clark (2006)[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7,42 (2):99C107. http://cogtech.usc.edu/publications/hmelo_ep07.pdf.
[21]Guthrie,et al.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Engagement Through 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 (3): 403-423.
[22]Kim.The Effects of a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Approach o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elf-Concept,and Learning Strategies[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5,6(1):7C19.http://eric.ed.gov.
[23]Do[g][ˇ]ru,Kalender.Applying the Subject “Cell”Through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during Science Lessons and the Teacher’s View[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Science Education,2007,2(1):3-13.http://eric.ed.gov.
[24]Kirschner, P. A.;Sweller, J.;Clark, R. E.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2006,41(2):75-86. https:///wiki/Educational_Psychologist_(journal).
[25]Tobias, S.; Duffy, T. M.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M].New York: Taylor & Francis,2009.
[26]Yasmin B. Kafai, Kylie A. Peppler, Robbin N. Chapman.Constructionism and Creativity in Youth Communities[M].Technology, Education―Connections,2009.
[27]Papert, S., &Harel, I. (1991). Preface. In I. Harel& S. Papert (Eds.), Constructionism: Research reports and essays, 1985-1990 (pp. 1).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8]Jean Piaget.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M].New York: Orion Press,1970.
[29]Martinez, S. L., & Stager, G. S.Invent to Learn: Making, Tinkering, 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M].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Press,2013.
[30]Jean Piaget. Structuralism[M]. New York: Harper & Row,1970.
[31]Audrey Watters. (2015).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 of Education[EB/OL]. https://.
[32]Debbie Chachra.Why I Am Not a Maker[EB/OL].http:///technology/archive/2015/01/why-i-am-not-a-maker/384767/.
[33]Leah Buechley.On Equity Issues in the Maker Move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Making and?Learning[EB/OL]. http:///2014/11/09/on-equity-issues-in-the-maker-movement-and-implications-for-making-and-learning/.
[34]David Lang. Zero to Maker:Learn (Just Enough) to Make(Just About) Anything[M]. Maker Media, Inc,2013.
[35]Amy Hachigian.Is the Word “Teacher” too Narrow for Maker Educators? [EB/OL]http:///is-the-word-teacher-too-narrow-for-maker-educators/.
[36]Jessica Ross.Develop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Support Maker-Centered Learning[EB/OL]. http:///developing-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to-support-maker-centered-learning/.
[37]Andrew Coy.6 Strategies for Funding a Makerspace[EB/OL]. http:///blog/6-strategies-funding-makerspace-paloma-garcia-lopez.
[38]Casey Shea.Maker Teacher: Casey Shea[EB/OL].http:///maker-teacher-casey-s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