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學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網絡交際是一種全新的交際方式并已成為“大眾化”的最重要的休閑方式,這種交際是一種“務虛”,是一種純精神的活動。人們通過網絡交際意圖在這種“超真實”的社會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講,網絡交際是現代人的一種“語言游戲”。
網絡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種新的傳播方式。以網絡為媒介的網絡語言是不同于口語和書面語的一種新的語體,網絡交際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交際。中國的網民已經構成一個范圍極寬的言語社區(speech community),社區成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將近20小時。這一現象是由科技發展引起的傳播媒介的改變造成的,本文將探討網絡交際的本質并對這一現象進行哲學層面的闡釋。
一、媒介變化使網絡交際成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
網絡媒介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其與傳統媒介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在人類傳播史上,傳播媒介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次演進——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每次演進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并對人們的交際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網絡傳播的展開,又產生了一種不同于口語交際、書面語交際的特殊交際方式——網絡交際。
網絡交際以網絡為傳播媒介,通過網絡傳播,以文字形式作用于視覺,交際是即時的,網絡交際主要是“筆談”——在發出端以鍵盤輸入文字,在終端以顯示器輸出。
網絡交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irc(internet relaychat)式,交際行為具有即時性,話輪轉接一般不會超過一分鐘,irc交際又分為運用聊天軟件(如msn、騰訊qq等)和在聊天室里交際兩種;二是bbs,即論壇交流,交際以發表帖子及回復的形式進行,交際過程具有延遲性,同一主題往往要討論若干天。本文的網絡交際指irc交際。
二、現代社會的狀況使網絡交際成為一種最方便的休閑活動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正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面貌。“綜觀我國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與傳統社會相比較,我國今天的社會已經表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并呈現出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制化、文化思潮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自由化、更新頻繁化、信息膨脹化、生活節奏快速化、競爭激烈化、關系復雜化?!盵1]同時,現代社會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社會變遷加快,人際關系復雜,知識大幅增值,社會對個人期望增加,大眾傳播發達。[2]
人們在生活中所直接感受到的是競爭的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在學習工作中還要處理各種復雜的關系,工作之余也要處理其它的社會關系(如家庭成員,鄰里之間,朋友等),社會的變化導致了人們焦慮、煩躁、抑郁、沒有安全感、壓力增大等,處于一種典型的亞健康狀態?!凹夹g拜物教是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青年人樂于去玩一些電子寵物,有的人沉溺于網上的虛擬世界,但就是對直接感性的自然和他人缺乏興趣,技術作為一個強大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的現實的感性聯系,喪失了對事物的親切的發現感和直接面對自然、他人的親身體驗?!盵3]這就滋生了一種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逃避或發泄不滿。人們需要擺脫這種狀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休閑娛樂,放松身心,調節自己的生存狀態,如利用節假日外出旅行、朋友聚會、家庭聚餐、觀看文化演出等,一些新興行業也是為了調節人們的這種精神狀態,如陪聊,聲訊臺等。目前興起了一門休閑學,正是學者們看到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學習工作之余可以對“閑”的時間做出充分的利用。休閑學理論認為,爭取有閑是生產的根本目的之一,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生產的效率,相對減少了人們的不自由的勞動時間。雖然工作是首要的和必需的,然而“就勞動者的個人進步來說,休閑本身雖然是輕松的,但是各種休閑活動對于個人知識的長進、素質的提高也起著積極作用。……休閑得好,生活得到調劑,工作起來效率可以提高”[4]。休閑是人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逃避和擺脫,也是社會內部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從這兩方面講,休閑活動是必要的。
互聯網的興起,馬上成為諸多休閑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網絡克服了其它休閑方式在資金、時間與內容上的不足,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行性強,是一種簡單和充滿吸引力的休閑方式。旅游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可是旅游一是要有足夠的時間,二是要有足夠的金錢。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兩項難以兼得。一些平常的休閑方式,如聚餐或者看電影,形式相對單調,而且不宜經常舉行,否則就失去了它們的意義。利用網絡休閑則簡單易行,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一個調制解調器就可以任意馳騁,尤其是專線上網業務開展以來,不但節約了費用,而且提高了速度。再者,人們可以二十四小時在網上沖浪,網絡中每分鐘都有新鮮的內容,可以瀏覽新聞,可以查詢信息,可以收發郵件,可以發表議論,還可以與人一對一的交流,等等。網絡休閑最重要的方式便是網絡交際。
三、網絡交際的本質是一種務虛
技術的發展為網絡交際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現代社會的狀況為人們提供了交際的精神動力。正是由于現實生活中過于“現實”,人們才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網絡交際是一種務虛,務虛即是在現實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下的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緊張的生活節奏,沉重的生活壓力,甚至作為人的精神的最后堡壘的家庭中也充滿了現實的因素,人們的心靈在現實中受到了巨大的束縛而又難以逃避,人們沒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失去了自我的存在。網絡世界首先是一個純精神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找回失去的自我。通過網絡的折射,人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認識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同時可以得到精神上全面放松,可以肆無忌憚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網絡為人們的精神提供了廣闊的馳騁空間,將人們的心靈從異化的身體中剝離出來,在網絡中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通過語言的運用而得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感知。
網絡交際建立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放松心情、調節生活節奏的活動。網絡交際具有非現場性,是匿名進行的,虛擬性是網絡的特色,神秘性是網絡交際的最大魅力所在。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交際中每個人都充分享受到平等的話語權,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和處理問題,按照自己的意志說話。交際者在現實生活中不被認同,在網絡中卻可以尋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們完全可以在網絡交際時重建自己的形象,這正是網絡交際的角色虛擬性。網絡世界是一個純精神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避開現實的困擾,使自己的心靈在網絡空間里自由馳騁。
人們需要有一種精神追求,雖然這種追求是虛擬的,但是,“網絡空間的虛擬特性,并不意味著虛幻和容易破滅。網絡虛擬空間雖然是由純粹的數字、數據、圖表或各種表征現實世界的信息組成的,不存在有形的物質實體和有生命的個人,但由于它同樣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因此網絡空間中的所有構成要素又都是真實的,是一種虛擬的真實?!盵5]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一種真實,在這種暫時的真實中,人們終于得到了解脫。網絡交際對自己的一種重塑,既是反異化也是反社會化的。
網絡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務虛的精神家園。作為一種休閑方式,網絡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欲望得到了變相的滿足,憤懣得到了發泄,人們從現實生活的壓力中得到了暫時的解脫,放松了精神,生活得到了調劑。
四、網絡交際的哲學闡釋
后現代哲學家杰姆遜(fredric jameson)強調,當代社會是個真實感喪失了的社會,“所謂真實感的喪失,是指高技術社會中的人與物、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整個鏈條破碎了,喪失了所謂真實感?!盵6]
網絡交際這種特殊的媒介方式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使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本真狀態的真實感喪失了?!辈┑吕飦啠╦ean baudrillard)更加激進地認為,后現代主義社會中的這些技術帶來的并不是真實感的喪失,而是一種“超真實”的感受。博德里亞認為,我們目前處于一個類象(simulacrum)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模型和符碼構造著經驗結構,并銷蝕了模型與真實之間的差別。他借用麥克盧漢的內爆(implosion)概念,宣稱在后現代社會中,形象或類象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與此相伴隨,人們從前對“真實”的那種體驗以及真實的基礎也宣告消失。他提出了“超真實”(hypo-reality)的概念,認為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區分已變得日益模糊不清了,他選擇了“超”這個詞語,是為了表明它比真實還要真實,是一種按照模型產生出來的真實。此時真實不再是一些現成之物,而是人為地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真實,它不是變得不真實或荒誕了,而是變得比真實更真實了,成了一種在“幻鏡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過的真實。[7]
網絡交際給交際者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超真實的感受,人們認同這種交際方式的真實性,在這種交際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這種復制的真實已將人們融入其中,無力反抗,只能享受。這種超真實的感受是由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造成的是一個拷貝世界(coping world)。我們認為,網絡交際是一種語言游戲(languagegame)。很多語言哲學家和文化語言學者都認為,語言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選擇一種語言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選擇網絡交際就是在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薩丕爾曾指出,人類不僅僅生活在客觀世界中,也不僅僅生活在社會活動中,在更大的程度上,人類是生活在特定的語言中,因為語言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表達媒介。”[8]
語言哲學和文化語言學諸如此類論述很多,在此,我們引進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的概念,“我還將把語言和活動——那些和語言紡織成一片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稱作‘語言游戲’。”“若把語言視做一個大領域,有一個和現實交織在一起的邊緣地帶,這個邊緣地帶就是語言游戲”,游戲要遵守規則,“但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游戲不是一些遵循規則進行的機械活動,游戲首先是樂趣、情趣、旨趣,這些東西比規則更重要?!盵9]我們曾在上文指出,網絡交際本身是一種務虛活動,交際者的身份是隱匿的,在交際時能見到的只有語言,他們用語言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交際者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又必定會受到其現實社會角色的影響。網絡交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造成某種影響(如誹謗,網戀等)。網絡與現實在一定程度上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把網絡交際看作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種語言游戲。語言游戲需要遵守的唯一規則就是避開現實,在這個規則下,可以率性而為。重塑自己,構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從中得到樂趣,這才是最重要的。語言游戲是在哲學層面探討語言的本質問題,從而揭示了網絡交際產生的深層原因——語言本身并不僅僅是一種交際工具,而且是對現實世界做出的反應,互聯網的出現只是為這種反應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五、余論
網絡交際的盛行是人們對大眾傳媒瓶頸效應的反抗:一方面,人們的言論可以突破大眾傳播的瓶頸,另一方面,網絡交際是人們擺脫異化的一種方式。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以后,人們的終極追求必然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精神追求才是人類形而上的終極目標,網絡交際恰恰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這與科技的進步必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統一的。
參考文獻:
[1]肖漢仕等.試論現代社會變化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05,(4):6-10.
[2]馬會梅.現代社會與人的心理健康[j].教育探索,2005,(6):108-109.
[3]楊嵐,張維真.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0-434.
[4]于光遠.論普遍有閑的社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9.
[5]陳文江,黃少華.互聯網與社會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9-11.
[6]佟立.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24.
[7]貝斯特和凱爾納著,張志斌譯.后現論:批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54.
篇2
關鍵詞:物質;能量;信息;本質;物理現實;理想現實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12)02-0016-07
近年來,在基礎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研究的領域,信息科學的作用正在大幅度增長。這是因為,現代科學自身發展的邏輯導致的,這一邏輯就是基于信息科學的相關概念和方法的應用形成了新的科學范式和新的科學研究方法。
一、信息現象的現實結構
依據許多研究人員的看法,信息是我們面對世界的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神秘的現象。
在今天的科學文獻中,對信息的定義有幾十個,然而,其中沒有一個能夠被普遍的接受。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在進行某一科學領域的研究時,都是從他們研究領域的特定角度出發,制定或選擇一個最適合其研究領域的特定的具體的信息定義。
此外,有些科學文獻甚至宣稱,為信息概念下一個一般性的本質定義也許是永遠不可能的,至少在今后幾年中這種嘗試不可能達到。也許,“信息”這一概念從根本上就是無法定義的,也許,它僅只是一個同音異義的術語,在日常使用中,它可能被用來指稱完全不同的或根本沒有關聯的不同的對象。
然而,與此同時,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科學范疇,今天,許多研究人員都已經公認,信息在關于自然現象、技術系統、生物世界、以及人與社會的問題等眾多研究領域的價值正在迅速增長。
信息現象是多層面的,因此,它不僅在不同狀態的信息過程中,而且也在這些過程現實運行的不同階段上都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
從正統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在現實世界中,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并且,物質和能量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又是密切相關、連續運動的。
因此,物理世界(物理的現實)乃是一個被運動著的物質和能量充滿了的世界,其他的世界(其他的現實)根本就不存在。這就是從笛卡兒和牛頓的時代就開始占據科學的主導地位的關于物質和能量的世界圖景。
有沒有另外一個現實的世界――一個現實的理想的世界?雖然,整個生活的實踐使我們相信這樣一個現實的理想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但是,是什么構造了這個理想的現實?它是否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
眾所周知的控制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曾經針對信息的本質說道:“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是第三種存在”。換句話說,維納認為,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世界上還有“第三種”存在,而這個“第三種”存在便是信息。
但是,信息本身是什么,它與物質和能量的關系怎樣?關于這些哲學問題的答案我們在維納的著作中并沒有找到。然而,后來的一些更多的科學家都認為,物質、能量和信息是現實世界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獨立于我們的意識之外而存在的客觀現實的不同表現形式。
然而,如何揭示這三者的相互關系?如何把它們和理想現實的概念進行比較?
為了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們將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定一個現實的物理系統,其中只包含兩個組成部分――A和B。A是一個塑料球,B是一個臺球,很難在這兩個球之間找到一種一致性的關系。接下來假定,使這兩個小球相互接觸,然后再分開。其結果是,在A的表面形成了一個凹坑,這就是由于B的作用在A的表面留下的一個痕跡。
難道現在我們還不能從現實世界結構運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嗎?事實證明,這種結構的改變已經是相當明顯了!事情還并不僅僅如此,并不僅僅是改變了A的表面形狀,使A的表面有了一個凹痕。事情更為重要的方面還在于,這個凹痕乃是A通過與B的接觸而對B的某些內容的反映(鏡像印跡)。
這樣,我們可以說,我們觀察到了一個現實的過程,之前只有兩個分離的對象,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第三個對象C。這個c是某種痕跡(凹痕),是在A的表面呈現著的對B的表面的某些內容的反映。這個新的對象不是物質,所以,應當把它看作是一種理想現實的對象。
這個對象確實存在著,它不是我們憑空的想象。它不是一種意識的精神產品,它很真實,它是我們周圍現實的物理世界中的物質對象間的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理想的現實是客觀存在的。它與物理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由物理世界中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這是從上述分析中得出的第一個和非常重要的哲學結論。
現在我們來探討“理想現實”和“信息”概念間的關系。可以說,這兩個概念的含義非常相似。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是物理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現象,其中一方的結構的產生是對另一方的部分內容的反映,這就能夠從某一對象的某些表面結構的模式中獲得另一個對象的某些特性(信息)。
我們還發現,信息本身不是一個物理對象,屬于理想的現實世界。當然,信息自身的顯示必須以現實的物理對象(或過程)為其載體。如果沒有這些作為載體的對象(或過程)信息的顯現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來證明,盡管信息具有理想特征的本質,但是,它卻能夠影響物理現實的對象和過程。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在兩個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對象A以其有所改變的凹痕的形式反映了對象B的某些內容,并且可以使我們由此獲得關于這些內容的副本,也就是,其物理材料的模式。
因此,我們認為,這一過程正是信息從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的具體機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帶有根本性價值的重要的哲學結論,這就是,在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中,物理的現實和理想的現實是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能夠發生非常明顯的相互影響。
因此,客觀現實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為它同時包含著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并且,在這兩種現實之間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質。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信息,令人驚訝的是,關于這一現象的很多方面我們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要搞清楚這一現象的本質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這就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在無生命的自然的物理系統中、在生物系統中、在人類創造的技術設備中、在社會系統中,以及在人的頭腦中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不同的。
信息具有多方面的表現,這就是為什么經常會出現運用同一術語所描述的具體現象卻有不同的表
現形式的原因。
正因為如此,這才導致了目前不僅在一般的科學文獻中,而且也在各種版本的百科全書中,對“信息”這一術語有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信息現象并不僅僅表現在物理現實的某些對象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中。它也可以是現實發生的某些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下面我們將證明,在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如何改變了某些過程的性質,我們應當把這樣的變化看作是信息活動的一種形式,稱之為動態信息。
下面我們將用無線電方面的例子來進行證明。假設有兩個動態過程,其中之一是一個隨時間參數作周期性振蕩的物理現象,如,電流或電磁場。我們假定,在我們觀察的整個時間段上,它們的頻率、振幅和相位都保持一個恒定值,也就是說,與時間無關。
同時,我們假定第二個過程的一些參數值具有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性質,但是,它變化的速率大大慢于上一假定過程的振蕩周期。
進一步的假定則是,第二個過程可能對第一個過程發生影響,這就是,第一個過程振幅變化的比例將會被第二個過程的相應參數所改變。在電臺廣播中這種效應被稱為調幅。還有其他類型的調制,如頻率相、脈沖代碼等。
在此很容易看到,我們所研究的兩種動態過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其結構的性質反映了兩個相互作用過程的源流。
無線電領域的專家都知道,由此過程產生的頻譜是復雜的,它包含兩個頻率,兩個頻率分別對應的是原來的過程。同時,其中的一個過程具有較高的振蕩頻率,它扮演著第二個過程的載體的角色。
在無線電領域,甚至還為此采用了一個特殊的術語,稱為“載波頻率”。事實上,由于作為第二個過程的影響結果的第一個過程的相應參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所以,在這一過程的結構中就反映了第二個過程的動態參數,也就是說,將其轉變成了自己的某些動態性質的“成果”。
這個例子說明,由于上述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觀察到了兩個物理過程的現實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的實質在于,這里呈現的不是兩個初始的物理過程,而是另外的兩個物理過程。這兩個物理過程中的第一個是作為初始來源的物理過程,而另一個過程則是在調解過程的影響下產生的理想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第一個原始過程的振幅的動態變化對第二個原始過程的相應參數的一種反映。
重要的是,這些變化是很真實的,它們可以通過適當的程序來確定。因此,在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的理想過程可以在另一個過程的結構形式中檢測出來。
從上面所舉的關于物理過程的交互信息現象的動態表現的例子中,可以引申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關于我們面對世界的現實結構以及其組成部分的構造方式和屬性特點的。
這一結論的實質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結構既是物理的過程,又是理想的過程。這個理想過程產生于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并作為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的一種反映。
反過來說,理想過程也是現實世界的一個部分,因為它們可以通過相應的物理過程的程序來確定誰是他們的物質載體,因此,他們可能會再次被一個現實的物理過程所表征,并且,還可能以另外一個物理過程為基礎。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們面對世界的現實結構具有二重化的性質,因為,這個世界同時包括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這兩個部分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它們具有相互反映的特性。
2.物理現實包括了所有現存的物質世界的對象,無論這些對象是實體性的還是非實體性的(如:電磁場、引力場或其他性質的場),同時也包括了所有這些對象的運動過程和內部變化的過程
3.理想現實也是獨立于意識活動之外的客觀存在,它和物理現實一樣也是現實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于物理現實的對象(或過程)的相互作用,并以在其他對象(或過程)的結構中反映某些對象(或過程)的性質的方式表現出來。
4.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的相互反映能力是它們的基本性質,這就在事實上構成了信息現象的多方面表現的可能性。
5.信息不是物理的對象和過程,它屬于理想現實的世界。但是,信息要顯示自己,就必須以物理現實的對象(或過程)作為其載體。如果沒有這些作為載體的對象(或過程),信息要顯示自己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
6.作為載體物的物理性質是什么,對于信息來說,在原則上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載體有能力通過適當改變其內部結構(物理對象)或它的狀態參數(動態過程)來感應信息。
7.盡管信息屬于理想現實的世界,并且與一個物理對象(或過程)相關聯,但是,它卻可以與其他的物理世界的對象(或過程)發生作用,并以與其發生作用的對象(或過程)作為其新的載體。這樣的方式,便是信息從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或過程)轉移到另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或過程)的傳輸機制。
8.要確定信息與它的載體(物理現實的對象或過程)的關聯關系,需要有一些特殊的程序,其中最重要的程序就是比較。對這些程序的詳細研究超出了本書論述的范圍,它需要專門的討論。
9.信息是信息科學的基本概念之一,信息科學是關于在不同性質的系統中進行信息處理的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正是由于信息科學的相關思想的發展和傳播使信息概念在今天獲得了一般科學概念的地位,并且,關于信息原則和規律的統一性觀念,又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科學的世界圖景的形成。
10.近年來,俄羅斯的科學家們獲得的一系列新成果表明,在形形的系統中,以及在各類系統的信息活動過程中,信息規律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人們還發現,這些信息規律對物理過程的實際運行可能施加某種限制。
所有這些都表明,需要對信息現象作進一步的哲學認識,其中最主要的是關于信息概念的本質、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在系統中的表現方式,以及信息與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作用的機制。
二、信息的本質
有哲學著作宣稱,給“信息”下一個普遍性的定義是不可能的,因為信息概念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統一的。因此,他們辯稱,我們不得不繼續接受已經存在于不同科學領域中的那些十分不同的關于信息的定義。
這樣的觀點是難以接受的。特別是在信息概念已經廣泛使用于科學知識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的今天,信息概念早已成了一般的科學范疇。
B.M.格魯斯柯夫院士關于信息的定義是最常見的信息定義之一。在45年前發表的論文中他寫道:“信息這個概念,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它指的是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中分布的不均勻性的變化程度,這種變化存在于世界上發生的所有過程之中”。
對這個定義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它是用屬性的方法對信息概念所作的規定,其要點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靜態的規定(物質和能量在空間中的分布狀態),另一個是動態的規定(這一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的變化)。定義中強調的這兩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提供給研
究人員們關注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兩種類型的信息:靜態的和動態的。
在他和ю.и.謝瑪根教授的著作中,都曾多次提到過信息的這種雙重的性質。他強調指出,靜態信息的主要載體就是自然界中的物質(實體),它承擔著存儲信息的功能,從而確保了信息在時間中的保存和傳輸。
至于動態信息,它的主要載體是能量(場),它承擔著信息在空間中的傳播。
在今天看來,對于B.M.格魯斯柯夫的“信息”定義,不僅需要進行非常重大的改進,而且也需要重新予以解釋。
我們現在來探討信息現象的物理本質,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有助于我們給出一個關于“信息”概念的一般性定義。在我們看來,有必要合理使用r,B.畢司朵夫斯基在其著作《信息物理的要素》中所指明的“信息”和“不對稱”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的觀點。
根據г.B.畢司朵夫斯基的看法,不對稱性,即對稱破缺的結果,就是信息。然而,他并沒有據此給出完整和精確的“信息”的定義。
利用B.M.格魯斯柯夫和г.B.畢司朵夫斯基研究信息概念所用的方法,可以對信息概念下一個新的定義:“在最廣泛意義上,信息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屬性,它是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差異性(不對稱)的表現,這些表現存在于所有自然發生的生命界、無生命界,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活動的非平衡過程之中?!?/p>
換句話說,差異性――非平衡性的本意指的就是,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對稱性破缺的結果,這些結果是在我們周圍世界的不同對象、過程和現象中呈現出來的,只要這些現象中呈現出了差異性的特征,就應當把它稱之為信息。因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在均勻介質,以及均衡發生的過程中就不存在信息。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信息,并不是我們憑空的想象,也不是什么意識的產物,而是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是物質或能量的狀態和運動的特征。信息和物質與能量密不可分,物質和能量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是物質和能量的屬性,也就是說,信息是物質和能量的內在性質。
因此,這種類型的信息可以相對于“理想信息”被稱為“物理信息”,“理想信息”是意識活動的產物,應該把“理想信息”的實質和“物理信息”的實質分開加以討論。
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信息的物理性質是信息的“第一性的”或“依附的”性質,它是從現實世界對象的物質和能量的差異性中產生出來的。
畢竟物理信息相對于“二次派生的”信息是一種具有本源性的信息,這種派生的信息是對本源信息的一種“反映”,它可以脫離本源信息而存在。
物質或能量的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不對稱性),指的正是靜態信息。
如果我們觀察到的是一些隨時間變化的不均勻過程,這就應當屬于動態信息。
我們觀察到的不均勻變化過程,幾乎在所有的自然、社會和人的意識活動中都會發生。這是現實世界的基本性質表現的結果,我們有理由把它稱為信息。
信息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它的相對性。事實上,當我們觀察到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的差異性的時候,這就意味著,我們通過了某種關于差異性的參考集(進行對比的基礎),并且運用了比較性程序的檢測。
換句話說,為了獲得必要的信息,就必須對觀察的對象與另一些現象的狀態和過程進行比較,并且,觀察者以往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也可以成為上述的參考集(進行對比的基礎)中的內容。
然而,由于不同的觀察者擁有的以往的經驗和知識不同,所以,他們在對同樣的對象、過程和現象進行觀測時,便可能獲得十分不同的新的信息。這正是人們所感知的信息所具有的相對性的原因。
因此,人的認識能力,人們對技術系統和物理對象的認識,不僅依賴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的性質,而且還依賴于他所擁有的“內部詞典”,這個詞典是建立在他以前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時所產生的經驗積累的基礎之上的。
這一結論是信息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成果,這一成果不僅符合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原則,而且同時也是創建智能系統的一個基本原理。
信息現象極為多樣和具體,它不僅表現在我們周圍世界的不同環境之中,而且還表現在信息相互作用過程的不同階段,并且永恒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對象之間。
正因為我們面對的信息現象有極為多樣化的表現,所以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確定它的性質和屬性,這就是為什么現代科學所使用的信息概念擁有大量的不同定義的原因。
在關于信息本質的問題上存在諸多方面的爭議,甚至有些混亂的一個原因就來自信息自身的本性,一方面,信息是現實物理世界本身的能動表現,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十分真實的,作為物質世界的反映的理想世界中的現象。
造成這種情況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通常在信息相互作用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相應信息現象的表現十分不同,因此,這就要求有必要采用與這些不同表現形式分別對應的不同的信息定義。
三、信息科學的哲學基礎
物質概念是最重要的哲學范疇之一。然而,在我們看來,基于目前研究的成果,同樣重要的哲學范疇還應當有“能量”和“信息”等概念。事實上,如果說“物質”(物體)這個概念是對現實的自我組織和某種長期存在的能力的屬性的描述的話,那么,“能”這個概念描述的則是物質運動的能力,而能量這一概念則描述的是物質運動的強度。
至于談到運動,它可能是一個在空間中的(機械性)運動,或者是一個在一段時間內與系統的內部結構的進化或退化相關聯的發生了變化的演化的過程。因此,演化可以被看作是特殊形式的運動――在時間中的運動。
至于“信息”概念,它所描述的是有組織的物質或能量系統的復雜性程度。據此,可以把信息量看作是對有組織系統的結構的復雜性程度的定量測度。
此外,信息還可能激發物質和能量系統在空間中的運動,并確定其運動的方向。
信息還是物質和能量系統演化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在不同性質的自組織系統的演化的分岔點上,系統能夠根據外部信息的影響對自身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做出選擇。
因此,在今天,在一般的科學哲學中,“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個概念都是重量級的范疇,這三個范疇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分別描述了我們觀察的物理現實中的對象、過程和現象的不同方面的特點。
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不對稱性,是物質或能量的非均勻分布,亦即是信息。正是信息導致了物質和能量的運動,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基本的、首要的原因。重要的是,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物質和能量運動的趨勢是從高濃區向低濃區過渡。因此,信息不僅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首要原因,而且也決定著這一運動的方向。
電磁輻射和光輻射的物理過程可以作為太空中能量運動的例子。另一些典型的例子是我們在自然界中到處可以觀察到的導致平衡態的動態過程衰減的趨勢。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它們也都服從信息活動的基本原理。事實上,任何動態過程本身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它的某些參數,也就是說,都會在
時間中運動。而這些運動的過程都服從自然發展的平衡態趨勢,即消除物質和能量在時間中分布的不均勻性。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所有的動態過程產生的信息,即物質和能量在時間中的非對稱性分布,都會隨著這些動態過程的衰減自發地趨向于消解,也就是說,達到平衡態。可以得出的一個類似的結論是,關于物質(質量)在空間中均勻分布的自然趨勢。化學元素的原子核衰變,以及分子在氣體和液體介質中的擴散的運動可以看成是這一方面的例子。
在此,我們想強調的是,信息不僅是任何物質運動的根源,而且,它還決定著這一運動的方向,它實現著某種有目的性的運動――從物質分布的高濃度區域向物質分布的低濃度區域擴散。
有必要提醒我們注意的是,A.и.捷敏在其出版的《信息經濟基礎》一書中早已強調指出了,在信息和物質的運動方向之間有一個相互一致的關聯性。該書用單獨的一章專門對信息現象進行了分析,并且揭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信息本質。
該書作者得出的結論認為,信息代表著物質和能量運動的實際方向。換句話說,信息乃是物質或能量運動的屬性之一。然而,在我們看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因為根本的原因是信息導致了運動,運動只是信息活動的一個后果。
形象地講,可以說,信息導致了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的運動。但是,長期以來,哲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觀點,認為“時間”的概念和“運動”的概念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果沒有運動,時間也就不存在,因為如果沒有物質或能量對象的變化要確證時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信息導致了運動,而反過來,運動又產生了時間。
信息產生了運動,而運動又反過來產生了時間。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在這個因果關系鏈中,首要的因素正是信息。
當然,對于信息科學來說,上述的哲學問題的分析是不完整的。然而,依據這些分析所得出的相關結果和結論,仍然可以形成一些科學的原理。這些原理可以成為進一步研究信息科學的哲學基礎,并推動對自然和社會中的信息相互作用過程進行研究的信息基礎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梢园堰@些相關的原理簡單地概括如下。
1.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信息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屬性,它表現為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非均勻性(不對稱性),它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活動中的非平衡發展的過程之中。
2.物理信息具有客觀的現實性,它體現為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差異性本身,以及在無生命的自然界系統、技術系統、生物系統中發生著的非平衡動態過程。
3.信息量是任何性質的有組織系統的復雜性的度量,它可以對系統的復雜性程度進行定量評價。
4.信息貫穿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有組織的物質和能量的各個層次,它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首要的原因,并決定著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方向。
5.信息是進化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著自然和社會進化過程的發展方向。
6.“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個概念乃是科學哲學中最為一般性的范疇。它們相互補充,描述了物理現實中的科學對象、過程和現象的不同側面。
7.信息是現實世界中的多方面的現象,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體現于自然的生命界和無生命界的各種信息環境之中,體現于信息活動過程的不同條件之中。其涉及的范圍包括:天然的無生命的自然界、人類創造的人工自然的技術對象和系統、生物系統,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的領域。然而,我們可以假定,在這些一般的信息流程、現實對象,以及任何形式的過程和現象中,都體現著某些基本的信息規律。對這些特殊規律的研究,應當成為作為基礎科學的信息科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這同時也體現著信息科學在科學知識體系中發揮著跨學科作用的情景。
8.作為基礎科學的信息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的基本性質、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中的信息活動過程的規律,以及這些活動過程在技術、生物和社會系統中的組織方法,等等。因此,在今天看來,信息科學研究的并不僅僅是在計算機通訊和其他技術系統中收集、存儲、處理和傳遞信息的儀器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還包括在自然的生命界和無生命界,以及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信息活動過程。
篇3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篇4
【關鍵詞】考點 基礎 能力 高效備考
2013年是我省新課改后的首次高考。縱觀推行新課程省區的高考試題,為今后的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提供的重要信息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高考命題的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學推行新課改的力度和發展新課改的深度以及高三備考復習的方向。新課程理念下的高考,我們該如何應對,怎樣才能提高復習效率呢?
一、研究考點,夯實基礎
分析2012年寧夏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發現,高考試題注重對考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核。在對基礎考核中滲透著各種能力考核要求,實現了基礎知識與能力考核的有機統一。因此,一輪復習的目標:系統復習高中政治全部內容,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熟悉高考考點。要求第一輪復習應遵循按章節或單元從知識要點、重難點、例題講解、練習鞏固、單元檢測、講評的程序進行夯實基本知識。以高考考綱考點為主干知識,重點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聯系與區別。復習中要學會抓住“點、線、面”,建構起考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明晰化、精確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腦子里有一張“知識結構圖”、一棵“知識樹”,做到“點、線、面”相結合。
二、立足課堂,合理高效,以能力培養為主導
新課程要求采用恰當方式培養考生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2012年的新課程政治高考試題堅持能力立意,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注重考查了考生運用學科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訓練考生科學的解題思維,培養考生基本的解題能力。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養成,主要是指導考生解題時能遵循以下思路:閱讀題目;分析題意,確定答題方向和范圍;根據已有的知識判斷問題材料情景有無符合的知識原理;根據題目所給信息,確定應選用什么樣的語言和基本知識原理來表達。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對考點所涉及的知識點梳理的不夠完整清楚,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準確,專業術語表述的不夠規范,也缺少對題型的強化訓練。要加強審題和答題能力的培養,通過典型習題的訓練和常見錯誤的分類分析,提高考生對試題的分析能力和答題要點的構建能力。
三、研究方法,熟練運用
(一)抓主干知識,抓實抓細
復習時,要以基礎理論為主線,整合知識專題。基礎主干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基本事實及其相互聯系?;A主干知識構成了學科的骨骼,這部分知識必然成為高考重點。
(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
文綜政治卷強化了對考生各種能力的考查與導向。因此,要求考生既要夯實學科基礎,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又要關注國內外重大時政熱點,注重培養運用所學理論理解分析實際的能力,更加重視時政熱點、政治導向、知識能力以及三者的關聯度。
(三)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在復習教學中,要注意落實新課程理念,體現新課程的學科特色,把握方向,活化知識,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反映國內外形勢發展中的重點、熱點問題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如:學會運用經濟和政治常識分析某個問題(現象)形成的原因,說明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及解決問題的意義,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運用哲學知識,分析某種做法(政策、措施)的哲學依據,指導我們解決某個問題的思路,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等等。
(四)掌握文綜答卷答題基本要求
培養文綜答卷良好習慣,控制訓練難度,要在速度、準確率上下工夫,提高審題技巧和解題能力。細節決定成敗,實施復習的精細化學習管理,要精選習題,優化訓練;精心批改,指導激勵;精講習題,提升水平;精細分析,全面掌握。
四、科學處理好復習備考的四個關系
(一)傳統復習模式與新課程下復習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下的復習既要繼承傳統復習模式的優點,又要體現新課程新高考的特點。傳統的復習模式是多年復習經驗的積累,在新課程下的高考復習仍然有效,建議第一階段夯實基礎為復習目標,緊扣教材,單元、模塊過關,加強落實;第二階段專題復習以能力提升為目標,整合知識,構建網絡,輻射熱點;第三階段模擬訓練以反饋改進為目標,綜合演練,查漏補缺,調整心態。
(二)新教材與舊教材的關系
① 注意教材的變化。②復習過程中要注意從生活主題入手,處理好新教材與舊教材的關系,不要把新教材強行納入教師所熟悉的舊教材體系中,克服自覺不自覺地回歸老教材、老教法的現象。對待教材的態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具備課程整合概念,不要被教材束縛了手腳。③適當關注“名詞解釋”“專家點評”等輔助文欄目中與重大時事相關的重要知識。明確新課程高考范圍和要求,合理規劃教學復習進度立足于夯實基礎,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必修與選修的關系
篇5
關鍵詞 基礎知識 解題思維能力 積極主動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High Scor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al Subjective Questions
TU Biyu[1][2], ZHANG Shengkuan[3]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2]Chizhou No.3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3]Xinghuachun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how to increase points on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it interprets this view from teacher and student. Finally, it confirms that student should digest external knowledge and change it into self internal ability. It regards that increasing points on subjective questions should focus on more practices, good knowledge base and management of skills.
Key wordsbasic knowledge; problem solv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ctive and initiative
歷年來高考政治主觀題都具有信息容量大、能力層次多、綜合要求高、選拔功能強等特點,在考查學生基礎的同時,更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①高考政治主觀題在高考試卷當中所占的分值較大,要想高考考得好,主觀題上得多拿分。但政治主觀題一直是政治得高分的“軟肋”,學生的失分基本都在主觀題上,怎么樣才能答好主觀題,取得高分,一直是我們老師和學生十分關心的。
1 學生解答政治主觀題失分的主要表現
(1)審題不清,導致知識點定位不準確,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黨的有關知識,學生卻答成政府的有關知識;題目要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學生卻答成唯物論或辯證法的知識。(2)答題不夠規范,導致文字表述缺乏條理性、準確性、完整性。即使知識點定位準確,但答案要點沒有使用規范性的政治學術語,使得文字表述缺乏準確性;答案沒有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使得文字表述缺乏條理性;答案沒有將知識要點與材料進行結合,使得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
2 學生解答政治主觀題失分的主要原因
2.1 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
學生對于政治學科的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觀點、基本方法等)的掌握存在識記不全面、不準確,理解缺乏層次性、系統性等問題?;A知識的欠缺使學生在解題時很難進行準確的知識定位, 往往無所適從,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答,結果只能是答非所問,離題萬里;即使知識定位準確,但由于對基礎知識識記的不清,在解題分析時很難使用政治學專業術語,答案表述必然缺乏準確性和完整性。
2.2 解題思維能力比較弱和解題技巧欠缺
很多學生害怕做主觀題,不愿思考,平時做政治試題,只是把客觀題做一下,主觀題直接抄答案或者根本不做,由于缺乏必要的習題訓練,解題思維能力自然比較弱,更談不上有什么解題技巧。在考試中就會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審題不清造成答非所問,答案組織不規范,知識點的簡單堆砌忽略與材料的有機結合,卷面不工整等等,從而導致政治主觀題失分現象嚴重。
3 政治主觀性試題如何得高分
3.1 教師要“引導好”
3.1.1 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
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是答好主觀題的前提條件。首先,使學生從微觀上必須熟記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易混淆的知識作比較,通過反復強調幫助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區別,如經濟生活中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知識和黨的知識,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對社會的作用和文化對人的影響,生活與哲學中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其次,使學生從宏觀上構建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相通之處,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解題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
3.1.2 注重學生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的培養
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平時的課堂教學和習題訓練中要注重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巧妙運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如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消費結構處有一幅反映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走勢的示意圖,課堂上我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怎么樣去讀懂圖示(讀標題、年代、數據),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最后通過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得出示意圖所反映的內容。這一過程不僅教了學生解圖表類型主觀題的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2)篩選出典型試題分析講解,通過練習考試強化訓練,提高解題能力及解題技巧。教師通過大量做題從題海中篩選出典型試題,最好是近幾年全國和各地市高考試題,選題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對學生進行解題思維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例如審題(分范圍、定理論、看指向),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探究材料的主旨和出題者的意圖),從材料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抓住關鍵詞句并鎖定答題原理),規范組織答案(原理與材料的有機結合,答案要點化、序號化、規范化);要求學生要做到規范答題:①規范地使用政治學科術語,避免口語化。②規范答題邏輯:要防止答題組織混亂,條理不清,答不到要點,甚至出現前后互相矛盾的現象。③規范答題格式,分要點書寫。④規范答題區域,書寫清楚、工整,避免錯別字。
試題分析評講的過程中,首先,明確每道題考查的知識點,對照標準答案進行反復分析理解,并且將答案落實到教材對應的章節;其次,要盡可能地將主觀題的題型做個歸類,并將各類設問的基本要求與答題思路進行總結,讓學生有章可尋;最后,要指出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不規范的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同時對學生的答題亮點和每一次取得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增強他們做主觀題的自信心。③
3.2 學生要“做得好”
3.2.1 多記多練,夯實知識基礎
如何將老師構建的知識網絡體系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庫”,能夠隨時調動和運用知識,關鍵還在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識記理解,多練習運用,以練促記,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真正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養成自主復習的好習慣。首先,對照《考試大綱》和每年的《考試說明》把每一課的知識點按照考查的要求都找出來,區別對待,逐個消化。明確哪些知識點需要識記,哪些知識點需要理解運用,根據考試的考查知識點的不同要求選取相關習題,通過習題強化對知識要點的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對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問題一定要弄懂弄透,不能留下任何知識死角(需要注意分清哪些知識點在主觀題中經??嫉剑瑢⒆R記和理解的重點放在上面)。其次,考生在明確各考點的基礎上,把每一課的基本知識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按順序、結構進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識網絡。如《經濟生活》以“消費、生產、收入與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模塊構建基本框架;《文化生活》以“文化與生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模塊構建知識體系;《生活與哲學》就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為知識框架;《政治生活》就以“公民的基本知識,政府的基本知識,黨的基本知識,民族的基本知識,國際關系的基本知識”組成知識架構。同時對每一模塊里面知識點的構架也要十分清楚,如必修4《生活與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的觀點包括矛盾的含義及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最后,學生用一個專門的本子,將每一單元和每一課知識框架結構列出來,從整體上比較清晰的把握主干知識,并標出重點、難點和理解的誤區,選取典型主觀試題,將參考答案和教材中的知識點作對照,從而明確牢固識記的重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復習,將內涵豐富的知識濃縮為知識點并形成牢固的知識網絡體系,真正能達到調遣知識運用自如的境界。
要做好高中政治的主觀題,學生平時要在注重把握教材的知識點的基礎上,對一年來的國內外主要時政熱點要有所了解,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3.2.2 練多思,提高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
首先,學生應克服思維的惰性,認真對待老師布置的習題。在老師教授的解題方法的指導下,充分調動思維,主動積極思考,多做多練,自覺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
其次,學生應注重總結反思。這一環節是提高解題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學生要主動積極參與,反思錯題和答案,明確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造成失誤的根源,以促進自我評價和獨立矯正失誤能力的提高。
(1)反思參考答案,學習其答題思路和答題規范化的模式,明確把握教材中應準確無誤識記的要點。同時要將參考答案與自己做的答案作比較,找出自己的優點如答題模式規范等,要繼續發揚 ,并增強做好主觀題的信心;對于自己的不足和問題, 應在思考中加以改進, 爭取在下次練習中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④
(2)反思錯題,包括以下內容:錯誤的原因分析(試題解讀有誤、獲取材料信息有誤、知識點遺忘或遺漏等原因)、所考查知識點或知識框架、解題的一般規律總結。學生通過對錯題的整理和分析,檢視自己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思維方法上的偏差、知識上的漏洞、解題規范上的疏忽等,對于錯誤的集中之處,應有目的地精選一些練習,進行矯正性的重點訓練,從而提升解題能力,取得高分。
總之,政治主觀題要取得高分,教師既要“引導好”,學生更要“做的好”,學生要主動去反思與領悟,將這些外在的知識和能力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在考試中做到游刃有余,獲得高分。
注釋
①安徽教育招生考試院、安徽教育科學研究院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考試說明(文科?課程標準實驗版).合肥:黃山書社,2011.2.
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71
以農村、基層客觀需求為依據,對高專中醫人才“能力”的內涵開展研究,準確定位能力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更加符合中醫學自身要求和發展規律,符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崗位需要的技能型應用性中醫人才。
研究背景
中醫高專既屬高等職業教育,又有中醫教育特點,這就要求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既應符合職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還要考慮能發揮中醫藥的學科特色,更要符合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崗位對畢業生能力的實際需求;既要按照職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將能力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同時,又要著力訓練其中醫思維能力,體現中醫學豐富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思維特色,提高畢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專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旨在順應時代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解決中醫人才成長緩慢及畢業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社會適應能力低等問題[1],對完善高等中醫教育結構,建立符合中醫藥自身規律的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高專中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人才“能力”的內涵研究
通過近年來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及農村基層的實地走訪,發現對主要以農村醫療衛生單位、城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要就業面向的中醫??迫瞬?,其知識結構要求全科型,其能力要求依次為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理能力、預防與養生保健能力、護理與康復治療能力、急癥重癥處理能力、醫患溝通能力、疑難雜癥的處理能力、從事農村基層和城鎮社區衛生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還應具備一定的中藥炮制、中藥識別能力、心理治療及常用護理技術等,在??茖2》矫婢哂幸欢ǖ纳瞄L則更受基層群眾的歡迎。
中醫人才“能力”培養要求
培養目標:為城鎮社區和農村基層衛生服務行業培養具備中醫基本理論體系和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具有運用理、法、方、藥診治疾病的應用能力以及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具有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畢業后能適應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等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中醫專門人才。
能力目標:具有較熟練和準確運用四診八綱、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的能力;掌握中醫的思維方法,具備運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以及現代醫學基本知識診治農村基層和城鎮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具備運用中醫傷科學、社區急癥與急救、外科操作技能等知識處理一般危重急癥的應急處理能力;具備臨床護理、藥物配方、預防接種和衛生保健等一般知識和常用技能;具備一定的英語聽、寫、讀、說、譯能力,并能借助醫學辭典閱讀專業書刊的能力;具備計算機基本知識和一般操作技能;具備一定的人文科學相關知識,能適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繼續接受再教育的能力。
中醫人才“能力”培養具體內容
基本專業能力:按照中醫學人才成長規律施教,中醫學知識、理論以“夠用”為度,強化基本實踐技能培養,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中醫理、法、方、藥進行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具備對急、難、重癥患者的初步診斷及處理的能力。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于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堅持中醫為主,中、西醫教學并重的基本思路,培養能中能西的現代中醫人才。中醫學專業是面向基層、社區培養人才,而在鄉鎮醫院及村衛生所從事醫療工作的從業人員,在能中能西的同時,尚應具有預防防與養生保健能力、護理與康復治療能力以及一定的中藥炮制、鑒定能力等,對其知識和能力結構,要求更趨全科型。
中醫思維能力:中醫學是醫學和哲學的統一體,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將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與元氣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維方式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醫思維方法。在診療過程中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對人體整體機能調節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其針對的是患病的人,而不局限于疾病本身,中醫學的治未病思想、整體思維、辨證論治思維、形象思維、“和”思維、抽象思維、司外揣內思維、經驗再現思維、模糊判斷思維、歷代醫家創造性思維等思維方法獨取特色[2],是當今中醫大學生在傳承與弘揚祖國醫學過程中,必備的思維品質。
中醫文化素養:依托學校的人文優勢,以傳承與創新中醫文化為切入點,營造科學嚴謹的校園文化氛圍,推進校園中醫藥文化建設,提升學生中醫文化底蘊,讓學生感受中醫文化的魅力,領略祖國醫學的博大精深,體悟蒼生大醫的成長歷程,傳承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讀懂醫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繼續學習能力: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學會知識、應用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學期間不斷培養繼續學習的能力,為今后工作當中不斷獲取學科新知識、提高臨床服務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礎。要具備扎實的古漢語基礎,能夠熟練閱讀古典醫籍;具備熟練閱讀醫學專業外文資料能力;熟練應用計算機進行相關醫學文獻檢索的能力;具有積極地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中醫創新能力:遵循中醫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豐富和發展中醫理論與實踐。中醫創新在面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存在前所未有的機遇[3],建立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研究體系,加強古醫籍中的中醫藥知識、方法、技術的挖掘、整理與升華,加強民間單驗方搜集與研究。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鍛煉創新能力,善于抓著機遇,在傳承的同時,不斷推進中醫創新。
討 論
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對高專中醫人才“能力”的內涵開展研究,確定能力培養目標,以期人才培養內容更符合中醫學自身要求和發展規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更多符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崗位需要的技能型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漢鏞.中醫理論與臨床脫節芻議[J].醫學與哲學,1996,16(8):40.
篇7
考研333是公共課,公共課是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任何專業或部分同類專業的考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公共課雖然不一定同所學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的不可缺少的課程?;A課是指某一專業的考生學習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其作用是為考生掌握專業知識、學習科學技術、發展有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業基礎課是指同專業知識、技能直接聯系的基礎課程,它包括專業理論基礎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必修課是指某一專業必須學習掌握的課程。此類課程是保證培養專門人才的根本。
選修課是指某一專業的考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及受教育程序的限制,有選擇地學習的課程。但這種選擇是有限制的,即只能在專業考試計劃規定的課程內選擇。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選修課只能在《普通邏輯》、《教育學》、《心理學》三門課中選一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F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F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F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篇9
【摘要】:在解剖教學過程中,教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我們要同時融入基本的醫學倫理教育,為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關鍵詞】:解剖教學 倫理學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醫學技術飛速發展,醫患關系在不斷變化,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也在不斷顯現,如何規范、引導護生對于生命的認識,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作為護生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程——人體解剖學,應當加強其中的醫學倫理教育,使學生從專業的入門學習時就開始了解道德在護理實踐中的作用,這不僅有利于他們深入掌握人體解剖學本身的知識,也對進一步學習其他基礎和專業課程、真正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優秀護理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現狀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結構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在醫學領域,它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征,各器官、結構間的呲鄰和聯屬,為進一步學習后續的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基礎。在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標本尊重不夠,出現違背倫理的一些行為。比如,有些護生在學習骨學部分內容的時候,在骨標本上寫寫畫畫;拿標本拍照,甚至有學生把照片上傳到網上,產生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這些行為的背后當然有個別學生素質低下的因素,但也不得不承認,與我們教學過程中倫理教育缺失也有密切的關系。
2 在人體解剖教學活動中融入倫理學基本知識
雖然針對護理專業的學生開設有《護理倫理學》課程,但是倫理學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和長期的工程,基礎課和專業課也承擔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責任。所以,在人體解剖教學活動中也應該融入倫理學的基本知識。
2.1闡述人體標本的來源,使之認識到人體標本的珍貴
要完成好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解剖標本的獲得至關重要。但是,筆者調查發現,現在各大醫學院校均存在標本短缺的現象,而這種情況的出現與遺體捐獻嚴重不足又有密切的關系。
解剖標本來源的嚴重不足,事實上反映出遺體捐獻的嚴重缺乏,因為,通過捐獻遺體是獲得解剖標本的重要渠道。
有文獻顯示[4,5],在對廣州市民調查中,一般群體中表示愿意身后捐獻遺體的有33.35 %,不愿意者22.98 %,不好說者有41.67 %;退休群體中愿意者20.58 %,不愿意者38.24 %,不好說者有41.18 %。武漢市民中表示愿意者32.94 %,不愿意14.38 % ,正在考慮者48.18 %。調查表明,影響遺體捐獻的主要因素按影響度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情感因素、傳統觀念、法制因素、捐獻程序等,而其中情感因素包括處理遺體方式、紀念死者方式、受益者的態度、社會輿論導向等。這組數據告訴我們,實際上有1/3 的人表示愿意捐獻遺體。如果他們真的能實現自己的愿望,應該不會出現供人體解剖教學用尸體短缺問題。這組數據也告訴我們,處理遺體方式、紀念死者方式和受益者態度等情感因素是影響他們實現愿望的首要原因。
2.2課前進行默哀儀式,從行動上引導學生
如果沒有尸體標本,解剖學教學將無法開展。所以,無論是面對尸體、局部標本、還是離體器官,我們都要表示出應有的尊敬,這種尊敬從學習人體解剖第一堂實驗課開始,在進行相關的操作和觀摩前,我們要求學生以特殊方式表達對遺體捐獻者和人體尸體的尊敬,進行一個簡樸的默哀儀式。
2.3課堂上教師規范操作,以身作則
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人文素養,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在解剖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操作規范,動作輕柔,切忌在尸體標本上進行粗暴操作,移動遺體時也應盡量做到輕拿輕放。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感到捐獻者的奉獻精神就在自己身邊,把解剖臺上的標本也當作自己的老師,當作自己的無語良師,認真對待每一次課,尊敬捐獻者的人格尊嚴。
2.4基礎知識與臨床聯系
尊重原則、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則、有利和不傷害原則、公正原則是被國際上廣為接受的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也是護理倫理學的最重要的原則。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可以與臨床聯系,充分融入這些原則,進行優化設置,不僅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2.4.1尊重原則
在護理實踐中,尊重就是指尊重病人及其家屬獨立而平等的人格與尊嚴。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全過程中首要的就是強調倫理學上的尊重原則,例如在內分泌系統教學講到甲狀腺,我們可以聯系“甲亢”病人會出現的癥狀,比如:飲食“三多一少”、突眼、情緒容易激動等。甲亢病人往往非常煩躁,甚至遷怒于醫護人員,要理解她們并且尊重她們,并給予真正的幫助。
2.4.2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則
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則是指護理人員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證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選擇診治決策。例如在運動系統教學講到腹前外側肌群時,我們可以聯系產科手術“剖宮產”。產前護理時,我們要告訴產婦手術切口有兩種,橫切口和豎切口;二者各有優缺點,橫切口皮膚可做美容縫合,皮膚疤痕較小,但手術時組織損傷大;而豎切口組織損傷小,但是皮膚疤痕較大。
2.4.3有利和不傷害原則
不傷害原則是指在診治護理過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損傷。例如在講解男性生殖系統“尿道”時,我們可以聯系“導尿術”,男性尿道有三處狹窄兩處彎曲,所以,在男性病人行導尿術時,護理人員尤其要注意男性尿道的這些解剖學特點,在行導尿術時要注意這些特點,防止對尿道的損傷。
2.4.4公正原則
公正原則就是指公平合理的處事態度來對待病人。例如在講解消化系統時,可以聯系“乙肝”,大部分乙肝病人是有傳染性的,社會上對于乙肝病人在上學、工作甚至就醫都有歧視行為,造成病人心靈上的傷害。作為醫護人員,不管是婦產科病人、兒科病人、老年病人、精神病病人和傳染病人,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
參考文獻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醫學教育之中J.醫學與哲學,2003.24(3) :7.
[2]譚靜.新形勢下護理人才素質教育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8.10:57
[3]陳海英. 我國遺體捐獻的局限性問題分析[J]. 醫學與哲學,2000 ,21(7) :38 - 39.
[4]周君華,李明月,李慧瑜,等. 廣州市民遺體捐獻意愿及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 ,17(3) :40 - 48.
[5]郭 佳,戴雙武,楊建兵. 武漢市民遺體捐獻意愿因素的問卷調查與分析[J]. 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 ,17(1) :18 - 21.
篇10
一、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總體規劃
(一)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人才培養應立足地方,結合地方實際,滿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專業素質教育,采用傳授理論知識、培養專業技能與提高專業素養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考慮社會發展建設的需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就業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分方向指導和培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橋梁、公路與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礦山建筑等的設計、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資和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素養:在哲學及方法論、經濟學、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識,對文學、藝術、倫理、歷史、社會學等方面進行一定的學習。2.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工科數學,了解現代物理、化學的基本知識,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趨勢及應用前景。3.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工程力學、結構工程和巖土工程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工程測量、測試與試驗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設項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內容。4.具有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外語)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應用語言、文字、圖形等進行工程表達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能力。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規。6.具有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經過一定環節的訓練后,具有研究和應用開發的創新能力。(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1.根據人才需求制定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制定應借鑒老牌院校成功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適合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與重點院校的專業最大差別是學生的畢業去向問題,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當定位在為土木行業的施工建設單位培養工程技術人才。這些單位對工程技術人才要求掌握有關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具有工程經濟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質量管理與評估的基本知識;具有工程制圖、結構設計、工程測量、材料試驗、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試驗設備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規;具有進行工程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養計劃的設計上,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要求來設計教學目標和制定教學計劃,要突出針對性,有側重點,用人單位的需求應是教學培養方向的主導因素。課程體系的建設要體現“足夠廣度、必要深度”的原則[2],一般基層單位工作比較復雜,專業劃分不細化,大部分是多工種,相關專業交叉和綜合。因此,這樣就要求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中體現“廣度”的原則,拓寬學生的專業涉獵范圍,在此基礎上還要注重“深度”的把握。2.注重與行業接軌。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應用技術型學科,考慮到其學科性質并結合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目標,其培養對象主要應迎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突出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技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能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水平,畢業后到單位能夠盡快適應,直接上崗。一方面,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在一定范圍內選用技術力量強、設備先進、管理水平高、信譽好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結為合作伙伴,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保證實習、實踐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強實踐性教學建設。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體系,成立實踐性教學環節指導小組,指導小組主要組織編寫和審批各類教學大綱、指導書,檢查實踐教學進展情況和對指導教師進行考評等工作。實踐大綱要通過有經驗的教師來制定,大綱應包括訓練目的、內容、深度、實施方法和有關規定及要求,具體操作流程,盡可能做到直觀,供學生提前參考。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掌握理論、技能、素養三者之間的潛在聯系,把專業知識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在具體工程中吸收有用資訊,鼓勵和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
二、加強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養方面,對于課程安排重視自然科學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關于專業研究的最新發展、最新技術、工藝缺少相應的講授,與具體實踐操作上聯系不夠緊密;教學方法則以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為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較差,創新能力更差的現狀。另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已不再僅僅滿足于適應當前工作的狀況,而是著眼于未來行業的發展空間,并傾向選用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必須適合行業發展的要求,與企業合作,與行業接軌。提升專業科技含量,使學生掌握新結構形式、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方法,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依賴,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彼此發展。以教學為例,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貫穿于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共同實施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打造專業人才。校企合作是實現學校、企業各方利益共贏的辦學模式,更是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地方高校應主動爭取,依托行業搭建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平臺,創建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不斷擴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從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會適應性,尋求地方高校優勢,走適應地方發展需求、特色鮮明的教學發展之路[3]??傊?,新辦土木工程專業的地方院校要正視與重點院校的差別,取長補短,發揮自身優勢,并與重點院校分開層次,有所側重,摸索出適合自己特色的道路,這樣才會培養出有活力、有能力的專業人才,才能在改革和發展的巨浪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郭建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哲學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