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兒童心理疏導內容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殘疾兒童心理疏導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殘疾兒童心理疏導內容

篇1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6-0258-01

一、嬰幼兒階段的早期教育

嬰幼兒是指0-3歲的孩子,早期教育要根據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和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在感知、認知、運動、語言、情感以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進行在其干預和引導,嬰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的發育,機構中的保育員可觀察孩子的脾氣、性格、興趣,讓孩子通過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覺器官,對周圍環境中物體的顏色、氣味、味道、形狀等各種特性的認識,經常與孩子“說話”、“提問”、引導他們發聲和發笑,盡早開發語言功能,教2-3歲的孩子看圖識字、聽音樂、做游戲,重點是把握好語言、智能、體能、感官等身心發展的順序和規律,采取鼓勵性學習,創造快樂環境,開發體能、想象力、社交能力,幫助記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正確的思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一起吃飯,聽唱兒歌等活動,獲得日常生活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積極正面的親情體驗。

二、學齡前階段的教育

學齡前是指4-6歲的兒童,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設立學前班,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開展以游戲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培養兒童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兒童社會適應性,豐富兒童的感性知識,激發兒童早期智能。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采用示范、引導等實踐教學法,鼓勵兒童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其興趣愛好,滿足其自身心理需求。情緒、情感的激發,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交往技能的培養。如模擬小超市活動中,你采購,我售貨,他服務,兒童通過身臨其境地學習,更大限度體驗交往的樂趣。從而感受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觀念,在人際交往方面要使用文明用語,培養文明禮貌的小主人翁意識。在滿足兒童心理、生理認識需要的同時,也提升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培養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三、義務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應依據“融合教育”的原則,盡可能使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福利機構在做好課業輔導的同時抓好孩子的德育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在于發展與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培養孩子的自尊、自愛、自主、自強的自覺意識,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時機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通過各類有益活動,對兒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利用游戲、個案訪談和團隊活動等形式,開展符合機構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的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克服自卑,懂得感恩和回報。對青春期兒童要給予特別關注,進行青春期教育,引導兒童掌握青春期相關知識,幫助其順利渡過青春期。加強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培養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的良好品質。爭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開展“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競爭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組織體育和各種比賽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樹立典型,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將來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特殊兒童教育

1、視力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對盲童的教育應盡早開發其聽力、觸摸感覺等能力以補償其視覺缺陷,貫徹“語言和具體形象緊密結合”的原則,培養盲童對事物、空間、光感等的辨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其離開福利機構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打好基礎。

2、聽力語言殘疾兒童特殊教育。對聾兒應利用殘余聽力,進行語言訓練,盡早開發觸摸感覺等能力以補償其聽力缺陷,貫徹 “教學過程與形成語言相統一”的原則,通過配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參加語言訓練等方法,輔助聾兒學習用口語與人溝通的方法,掌握正確的發音技巧,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為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