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健康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24 18:06: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殘疾人健康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國上線殘疾考生3600余人,當年被錄取的有3500多人,錄取率超過96%,有近20個省市的上線殘疾考生百分之百被高校錄取,殘疾考生上大學看起來一片形勢大好。然而從小秦們的尷尬,從遲到的錄取通知書,我們還是感到春寒料峭。當然,無論如何,有學上與沒學上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殘疾考生報考的時候,不必再像小秦這樣進退兩難;殘疾考生上學,不必再像蔣艷這樣坎坎坷坷的了。
小秦今年又沒能上大學,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參加高考了。她來自陜西農村,生下來就沒有雙手。因為這,2004年她就被大學拒錄過一次。不想舊事重演,2005年家里托人在縣體檢醫院求了求情,曾經“破壞”了她大學夢的體檢表這一次沒有記錄她真實的身體情況。當她夢寐以求的那所著名醫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終于到了她的手里時,她興奮中卻又摻雜著忐忑,不是擔心自己的成績,事實上這兩年她都考了600多分。入校后的體檢證實了她不祥的預感,她被學校退回,理由是在高考體檢中作弊。
中國的社會進步了,高校拒招殘疾人再也不理直氣壯了,再加上各類殘疾人組織的積極奔走,近年來殘疾學生的高考錄取率都能穩定在90%以上,伴隨著國家高考擴招的大潮,錄取人數也在較快地逐年增長。但是小秦事件卻時有發生,每年都有殘疾學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誠實,被拒錄,欺騙,被退回。
2003年,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共同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以取代原先的體檢標準,按照新的規定,小秦的身體情況是完全可以報考醫學院校的,可是“指導意見”沒有強制力,近年來高校的招生自又日益擴大,如果學校在錄取工作中缺乏“一念之仁”,殘疾學生往往只能飲恨折戟。如果運氣足夠好,這些殘疾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能夠填報省內高校,并服從分配,各省殘聯也許還能夠幫他們爭取補錄到差一些的學校,但要是他們一時懵懂,采取了欺騙的下策,后果則是無法挽回的。小秦連續兩年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說明。
最近幾年,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新聞媒體對殘疾學生高考錄取問題日漸關注,一些高校最終接受殘疾學生,恐懼輿論的譴責亦為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然而與此同時,少數錄取了殘疾人的高校,卻又對聞訊而至的媒體一一謝絕,其對高調宣傳的恐懼感,常常令新聞界的朋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有著非常一致的解釋――這些高校接受殘疾學生并不情愿,興高采烈的宣傳招來蜂擁而至的殘疾學生并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篇2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劉慧:我區有殘疾人43萬多,占總人口的6.83%。近些年來,在中殘聯的支持指導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區殘疾人事業得到了好的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時期,殘疾人事業呈現出穩步推進、健康發展的勢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扶殘助殘的氛圍更加濃厚。廣泛開展了扶殘助殘活動,組織實施了“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主題實踐活動,全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日趨濃厚。二是政策法規的支持力度加大。研究制定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將殘疾人的民生問題列入自治區民生計劃,為殘疾人辦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實事好事。修訂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辦法》,促進了殘疾人事業發展。三是保障服務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我區通過開展和實施“視覺第一 中國行動”、“長江新里程計劃”、扶殘助學、依法推進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為殘疾人爭取公益性崗位、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使廣大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權益維護等方面享受到了較好的保障服務。四是殘疾人自強自立的能力日益增強。涌現出了王結、李寧為等一批自強模范,特別是在一些全國乃至世界性文體競賽、技能大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我區殘疾人爭了光,為寧夏添了彩。
但由于我區山川發展不平衡、殘疾人事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殘疾人的總體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還是有較大差距,殘疾人生活、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困難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本區實際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解決。
記者:今后一個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將如何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采取哪些具體措施集中解決上面談到的殘疾人困難問題?
劉慧副主席: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張毅書記、王正偉主席多次調研殘疾人工作,強調要把殘疾人工作做實、做細、做強,讓全區廣大殘疾人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為此,我區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依托黃河文明發展區域經濟,利用黃河金岸建設,提出了大力發展慈善產業,以慈善產業助推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和促進殘疾人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做好殘疾人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基礎性工作,解決殘疾人困難問題,逐步實現殘疾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
具體來講,要抓好7項工作:一是緊扣全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和我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精心編制好我區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二是建立重度殘疾人生活津貼制度,對全區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礎上,按月發放一定數額的生活津貼,這項工作上個月我們已經在重度殘疾人較多的紅寺堡區啟動了試點。三是建立殘疾人居家安養護理補貼制度,對居家安養的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殘疾人,按月發放一定數額的護理補貼。四是建立精神殘疾人免費服藥制度,將精神病服藥納入醫療報銷范圍,個人繳費部分全部由政府承擔。五是實施“陽光家園”建設計劃,通過民辦公助、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著力解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問題。六是推進特殊教育體系建設,在五個地級市各建設一所完整的特殊教育學校,集中解決“三殘”兒童受教育難問題。同時,在首府銀川建設一所殘疾人中等專業職業培訓學校,填補我區殘疾人中等專業職業教育空白。七是實施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計劃,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到社會福利企業創業園辦企業,搭建殘疾人就業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殘疾人的就業能力,提高就業率。
記者:發展慈善產業是寧夏促進殘疾人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性舉措,請問寧夏在發展慈善產業、招善引資方面有哪些具體考慮?目前有什么進展?
劉慧副主席:依托黃河金岸建設,大力發展慈善產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的慈善戰略工程,其目的就是運用現代慈善理念,營造寧夏慈善洼地,有效聚合國內外慈善資源,通過招善引資,吸引企業家、慈善家來我區投資興業、扶貧助殘,啟動新的社會生產力,構建更加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加速解決民生問題,推動我區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我區的總體考慮是:建設以“一部四園七城”為支撐的現代慈善發展平臺。一部,即在首府銀川建設慈善研究推動總部,成為寧夏慈善頭腦中心、信息研究中心和公益組織孵化基地。四園,即在吳忠市創建吳忠社會企業創業園;在紅寺堡區創建紅寺堡福利企業創業園;在平羅縣陶樂鎮創建天河灣老年產業園;在固原市創建六盤山生態產業園,成為聚集和承載慈善產業的核心區。七城,即沿黃河的石嘴山、銀川、吳忠、青銅峽、靈武、中衛以及作為“黃河金岸”延伸帶的固原7個城市爭創中國慈善城市,形成全民慈善的基礎環境。
篇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44-03
在現實生活中,殘疾人作為社會特殊的弱勢群體,其教育的發展水平不僅直接影響著殘疾人群體的發展和進步,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因為社會公平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殘疾人教育權的保障是殘疾人公平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標志之一。為此,本文分析廣西殘疾人教育現狀,探索廣西殘疾人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探討專業社工機構促進殘疾人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廣西殘疾人教育現狀
廣西殘疾人教育現狀涉及殘疾人文化程度、特殊學校設立情況、殘疾人在校人數、特殊教育內容、特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本研究只是從宏觀上探討專業社工機構介入廣西殘疾人教育的對策,為此本文僅從殘疾人文化教育程度、特殊學校設立情況、特殊教育內容和層次等三個方面予以分析。
(一)廣西殘疾人文化教育程度。廣西殘疾人文化程度覆蓋了從文盲到博士八個層次(其中視高中和中專為同一層次),具體情況見表1。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所占比例為40.9%。小學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居其次,所占比例為40.5%。博士和碩士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小,所占比例僅為0.01%。
(二)廣西特殊教育學校設立情況。如表2所示,廣西共設置特殊學校66所(2015年統計數據),其中南寧市設立特殊學校數量最多,共設置12所。梧州市、北海市、貴港市和崇左市均設立特殊學校2所。防城港市2015年9月21日才設立首所特殊學校。這66所特殊學校均為公辦學校,此外還成立了部分民辦特殊學校,如南寧市啟航特殊教學學校等。另外,2011年廣西殘疾人聯合會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廣西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學院。
(三)廣西特殊學校教育的內容和層次。從內容上來說,廣西特殊學校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歷類教育,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等學歷類型;另一類是培訓類教育,即不能獲得相應的學歷文憑,只能獲得一定的培訓。從教育的層次上來說,66所特殊學校中,只有南寧市盲聾啞學校、柳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等幾所學校包括基礎教育、初等教育、職業教育(高中教育)等層次,其他大部分特殊學校都只是提供基礎層次的教育。民辦特殊學校基本上以培訓類教育為主。廣西殘疾人聯合會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廣西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屬于高等教育中的專科層次的教育。
二、廣西殘疾人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廣西殘疾人教育存在的問題。綜合而言,筆者認為廣西殘疾人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問題:第一,文化程度總體上偏低。從表1可以看出,廣西殘疾人文化程度總體上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達到89.9%,高中及相當層次所占比例為9.08%,大專及以上層次所占比例僅占1.02%。第二,殘疾人教育層次偏低。廣西殘疾人文化程度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層次偏低。從廣西特殊教育來看,66所官辦特殊學校中90%以上的學校僅提供基礎性教育和初等教育,提供中等教育的學校也極少,而專業的特殊高等教育學校(學院)也就一所。第三,特殊學校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廣西殘疾人文化程度分布來看,特殊學校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提高殘疾人群體學歷層次的作用。民辦特殊學校偏少,且以非學歷類教育為主。第四,特殊學校教育內容及認定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殘疾人群體畢竟同正常人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因此在特殊教育內容方面應加大改革。同時,殘疾人的非學歷教育如何同學歷教育接軌,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制約廣西殘疾人教育發展的原因。影響廣西殘疾人教育發展的原因有來自政府方面的,也有來自社會方面的,更有來自其自身方面的。殘疾人自身的不足是既成客觀事實,殘疾人自身方面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殘疾人自身的缺陷引起身心的變化從而影響其個人的發展這方面是值得重視的。社會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社會關注度不夠,殘疾人自身的弱勢群體特性使得社會較少關注該群體的發展狀況。由于社會關注度不夠,自然社會支持度也就不夠。綜合分析起來,影響廣西殘疾人教育的因素主要還是在于政府的政策及其支持力度。殘疾人群體作為我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理應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而且應受到優于普通人的待遇。在現實情況中,政府雖然重視殘疾人教育及其發展,不過由于行政體制、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殘疾人教育并沒有得到較好的重視和發展。廣西于2014年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筆者認為其若不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力度,還只是依靠現有的特殊教育機構去推動殘疾人教育的話,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三、專業社工機構介入廣西殘疾人教育的對策
(一)專業社工機構可以介入政府對殘疾人教育的調查研究。廣西于2014年9月11日頒發《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實施方案》,提出了特殊教育健康發展、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基層能力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深化教育教學課程改革五大措施。從文本意義上來看,政府層面是非常重視殘疾人教育的,但在實踐中難以取得真正的成效。筆者認為,要真正重視殘疾人教育,首先必須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去第一線了解殘疾人群體真正的教育需求,了解特殊學校及特殊教師的需求。而且,這種調查研究最好委托給第三方進行,減少行政因素對決策依據的干擾。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之后,其次就是要將殘疾人教育實施草案進行聽證,接受殘疾人群體、特殊學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社會等對殘疾人教育實施方案的反饋意見,經過反復論證之后再形成正式的方案。只有這樣,才勉強稱得上真正重視殘疾人就業教育。專業社工機構在這過程中可以充當第三方的角色,促推政府對殘疾人教育的調查及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出臺。
(二)政府要整合現有的特殊學校。如前所述,廣西殘疾人文化程度總體上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達到89.9%,高中及相當層次所占比例為9.08%,大專及以上層次所占比例僅占1.02%。而這也剛好和廣西特殊學校的比例吻合。廣西66所特殊學校(高等特殊學校沒有計算在內)中,90%以上是承擔初等教育及基礎教育層次的學校,只有幾所學校承擔高中及相當層次的教育。而殘疾人高等教育學校(學院)只有廣西殘疾人聯合會和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于2011年合辦的廣西殘疾人高等職業學院。因此,廣西應對現有的特殊學校進行整合。第一,對現有的66所學校進行整合,經過實地調查之后,各市嚴格按照比例設置特殊基礎學校和特殊初等學校,該取消的則取消,該合并的則合并。第二,要加大對特殊中等學校及特殊職業學校的設立力度。真正提升殘疾人群體教育水平應從特殊中等教育開始抓起,每個市設立一到兩所特殊中等學校或特殊職業學校。第三,加大廣西特殊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目前廣西只有一個依托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特殊教育學院,可以繼續培植一到兩所特殊高等職業學院。另外,應加強與本科院校的聯系,可以乘國家重視職業本科的東風,依托本科院校,仿照廣西殘疾人高等職業教育學院的做法,設立廣西殘疾人高等教育學院,培養本科層次的殘疾學生。
篇4
江蘇省政府在2006年批準的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和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的目標。按照2008年中央7號文件關于“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的要求,江蘇省進一步探索和推進這項工作。通過幾年努力,江蘇省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江蘇省兩個體系建設起步早,注重研究和規劃,注重在有利科學發展的機制體制方面下工夫,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基本經驗。
一、江蘇省兩個體系建設的主要成就
(一)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以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等制度化社會保障逐步取代臨時的非制度化的救濟式保障是江蘇省殘疾人社會保障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向。在社會救助方面,隨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救助模式從單一化的生存救助逐漸發展為多元化救助模式, 在應保盡保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施保”。2004年江蘇省政府決定將殘疾人低保標準提高10%~20%,2006年省政府下發文件對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按當地低保標準單獨全額發放低保金,2007年省民政廳、財政廳、衛生廳、殘聯等部門聯合出臺對全省低保對象以外的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按低保標準全額發放生活救助金的政策。近年來,江蘇省共有10.1萬名貧困殘疾人被納入低保,7.57萬人享受低保標準生活救助金。江蘇省還加大對殘疾人危房的改造力度,形成了“有一改一”的機制。
在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方面,規定用工單位對新招(錄)用的殘疾職工必須依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或辦理錄用手續, 辦理社會保險, 要求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從減免稅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 補貼困難殘疾職工個人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幫助個體創業、靈活就業殘疾人參加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積極幫助殘疾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部分地區利用“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對城鎮貧困殘疾人個體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給予補貼。農村殘疾人的新農合參保率已達98%以上。蘇南各市還積極推行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蘇州和無錫部分地區根據重度殘疾人的家庭收入狀況發放重殘護理補貼。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政府向特殊困難殘疾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
今后一個時期,江蘇將全面建設普惠加特惠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重點加強四個方面的專項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一是全面落實重度殘疾人低保救助政策。重點解決無法正常就業、無法組建家庭、依靠父母供養生活的成年殘疾人,解決因與父母捆綁計算收入而不能納入低保的現實問題,協調民政等部門將其單獨認定為低保救助對象。
二是全面實施貧困殘疾人保險補貼制度。對自謀職業殘疾人、低保殘疾人、失業殘疾人和無業重度殘疾人等給予社會保險繳費補貼。積極倡導各類商業保險機構增設針對殘疾人和其監護人的各種意外傷害、傷殘、事故風險的專項險種。
三是加快推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制度。目前已爭取省財政安排4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對各地的補助,計劃選擇20個區(縣、市)進行居家安養服務工作試點,并針對居家安養和在機構日托、全托的貧困殘疾人制定具體補貼標準。
四是積極探索建立對貧困殘疾人的福利補貼政策。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逐步制定對貧困殘疾人家庭從基本生活到交通、通訊、娛樂、文化消費的減免補助福利制度,讓貧困殘疾人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
江蘇省積極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培訓、就業、扶貧、托養、文化體育、信息化等六大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改善對殘疾人服務、提高為殘疾人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積極推進,切實加強指導和規劃,大力加強服務機構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促進各類服務機構健康發展和有序競爭,穩步提高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1.康復服務方面:江蘇省提出了2012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在制度建設方面,全面實施6歲以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省政府投入專項資金8000多萬元,免費為5199名貧困家庭殘疾兒童進入康復機構培訓。推進 “白內障無障礙省” 創建工作,建立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長效機制。重點康復工程方面,結合彩票公益金項目任務,大力推進以助視、助行、助聽和精神病人免費給藥的“三助一給”康復救助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江蘇重視加快推進康復設施建設和整合社會康復服務資源,制定了各類機構建設規模、專業人員配比等方面的指導意見,通過創建示范機構加強規范指導,并重點支持縣級殘疾人服務機構建設。全省現有各類殘疾人康復機構328個,2009年底將全面完成縣級康復中心建設。采取民辦公助、公辦民營、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
2.教育:江蘇在全國率先對殘疾兒童少年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蘇州、無錫、泰州市則延伸至高中階段。鼓勵各地對殘疾幼兒學前康復教育給予補助,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殘疾學生給予獎勵和補助學費、生活費等政策。通過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特教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財經大學等院校合作辦學,積極推進殘疾人中高等教育發展,提升教育層次和質量。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學校達到109所,在校的盲、聾、智障學生4萬多人。
3.就業、扶貧:江蘇省修訂出臺了《江蘇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等法規政策,形成比較完整的地方殘疾人就業法規政策體系;就業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建立各級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116個,均有固定場所,專職人員,健全的工作制度,齊全的設備實施。南京等地還將按比例就業管理服務延伸至鄉鎮、街道、社區。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人員專本科率達100%,持有《職業介紹經理人證書》等相關資格證書。采取開發公益和專營崗位,購買商鋪、貸款貼息、建立創業示范基地、設立創業扶助基金等手段,鼓勵殘疾人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積極推動蘇北地區農村殘疾人到蘇南及沿海省、市轉移就業。省政府將每年對1萬名殘疾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1萬名殘疾人實現就業、扶持農村1萬名殘疾人脫貧致富,全面推進殘疾人就業和扶貧工作。3年來,集中安排3.61萬名殘疾人就業;按比例安排2.03萬名殘疾人就業,征收就業保障金18.6億元;扶持1.3萬名殘疾人自主創業,盲人按摩就業1500余人,培訓后就業率達84.4%,有序推動蘇北地區農村殘疾人到蘇南轉移就業2.25萬人。
4.托養服務:江蘇省于2006年率先啟動托養工作,研究形成了托養服務建設的指導方針、工作思路,逐步明確了服務對象、內容和機構建設等問題,確定了試點地區,制定出臺《省級殘疾人庇護安養示范機構管理辦法》、《省級殘疾人庇護安養示范機構考評辦法》,將庇護安養機構建設列入就業保障金支出范圍,建立公辦機構為主導,非公辦機構為主體,市場推動,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常州把庇護安養機構建設列入城市社會經濟建設必建項目,已實現每個區都建有一所示范機構;南京市推出了建鄴區方舟、鼓樓區博愛、愛德慈佑院、玄武區萬家幫希望庇護所等一批民辦機構;常熟市殘疾人庇護所與企業聯辦,開發庇護性就業崗位,實現殘疾人就業、用人單位得到稅收優惠的“雙贏”局面;蘇州、無錫等地推出“善愛之家”等品牌建設模式,推動統一標識、連鎖經營。蘇州所屬滄浪區建立的“居家樂”211服務系統有效的支持殘疾人居家服務、日間照料和寄宿托養機構的工作開展。3年來,江蘇省已建成多種形式的殘疾人托養(含原已建成的工農療機構)300多個,服務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5000多人。經省殘聯檢查驗收的省級示范機構達到84家,服務人數占托養總數的1/3強。
今后一個時期,江蘇將全力推進以康復和托養機構為主體的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整合各類公共資源,逐步實現每個市、縣達到有殘疾人康復、托養、扶貧基地、就業服務和文體活動設施等“五有”目標,形成能滿足殘疾人基本需求的服務體系,使殘疾人事業發展水平與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見附表)。
二、主要經驗及其啟示
江蘇省緊緊圍繞著殘疾人的生存與發展,從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經驗:
一是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與服務體系的內容和范圍的確定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對于江蘇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省份,在建立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并沒有面面俱到,無所不包,而是按照殘疾人需求,分清輕重緩急,把殘疾人的生活保障和就業、康復、教育、托養服務、居家服務等殘疾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兩個體系”建設的重點,提倡建設小型分散的社區型機構,把有限的資金、人力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一點,對于在全國建立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殘疾人需求的增長與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經濟發達省份是這樣,經濟欠發達省份更是如此。因此,在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個國情,不能面面俱到,要以保障殘疾人的生活保障為重點,隨著社會財力的增長,逐步擴大殘疾人保障和服務的內容。當然,保障重點不等于沒有一個相對明晰的目標。從這次調研的宿遷、揚州、常州等地的情況來看,具體的發展目標還不夠明確,應該把建立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近期和中期目標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安排。
二是“兩個體系”建設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江蘇各地區、各縣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蘇南經濟發達,蘇中次之,蘇北為欠發達地區。因此,江蘇各地在探索和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中,并沒有采取統一的模式, 比如在殘疾人托養機構、聾兒語言訓練、殘疾人康復、假肢安裝等設施建設中,欠發達的蘇北地區更注重分類化、專業化、不在同一行政區域內搞大型的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而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則傾向于綜合服務設施的建設。省財政在資金的投入上也是區別對待,經濟發達的地區由當地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由省給予補貼。這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即使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也要在殘疾人服務體系建設中,特別是在托養機構、聾兒康復、就業培訓等設施的建設中,避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要充分整合資源,從而使人力、物力的效益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二是建立殘疾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制度,解決區域內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經費保障問題,應該是各省在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如果沒有有力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在本省范圍內保障水平相當、殘疾人普遍受益、人人享有所需要的基本服務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
三是建設“兩個體系”必須運用兩種手段、挖掘兩種資源。江蘇省在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中,一方面,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殘疾人生活保障、殘疾人康復、聾兒語訓、殘疾人輔助器具配置等服務項目上,堅持政府投入為主;而在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托養機構等殘疾人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上,則充分利用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比如,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 運用了“公辦公管”、“公辦民營”、“民辦公助”三種方式。這樣的運作方式,使廣大殘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時,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吸收社會資源為殘疾人服務。但是,在引入市場手段和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隱患:其一,產權歸屬。比如,由個體企業投資興建的殘疾人服務設施,雖然政府在建設之初沒有直接的資金投入,但土地是國有的,后期運作中,政府通過殘聯給予了“公助”。如果產生產權糾紛,怎么界定?江蘇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其二,是“民辦公助”的問題。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起來并投入使用之后,政府通過殘聯給予這些民辦機構補貼,對于這些機構的正常運行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些錢(或許是就業保障金)補貼到哪里?是殘疾人?還是機構?補貼多少?有沒有標準和程序?其三,從江蘇省來看,“公辦公管”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人員編制,建一個機構,就需要增加工作人員,但控制人員編制是硬性要求。江蘇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是安排少數有編制的人員為管理人員,其他技術和服務人員采用聘用制。這樣,雖然解決了人員緊缺的矛盾,但也存在著對聘用人員重使用輕培養甚至有不交養老、醫療保險等現象。應該建立起一套殘疾人服務機構中聘用人員的培養、使用制度、落實待遇,以增強其責任心和使命感,從而提高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江蘇省遇到的問題,全國在推進殘疾人“兩個體系”建設中都會遇到。
四是殘疾人社會保障必須堅持普惠基礎上的特惠。不論是經濟發達的常州、蘇州、無錫,還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宿遷、鹽城,在把貧困殘疾人低保納入當地低保政策范圍的同時,對殘疾人的保障標準普遍提高10%~20%,并且對重度殘疾人實行了全額保障。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鎮廉租房政策等方面,也都體現了對殘疾人特殊的照顧。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兼顧。但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保障政策是針對窮人的政策,保障對象享受待遇的依據是家庭生計,如果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當地人均收入水平,其差額由社會保障資金補足,而不以身份作為補貼的依據。同時,提高補貼標準的做法與現實的行政法規和社會保險的有關規定不盡符合。一個沒有法律法規支撐的優惠政策很難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
還有一個問題是:對殘疾人給予特惠的理論依據是因為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因為這些特殊需求導致了殘疾人必要的生存支出增加,所以,必須由“特惠”給予補償。問題是無法明確界定哪些殘疾人有什么樣的特殊需求,滿足這些特殊需求需要增加多少支出。這就使得在一般低保對象享受低保標準的基礎上給殘疾人提高10%~20%幅度的政策顯得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調研中,有關專家給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在一般的社會保障政策之外建立對特殊人員的補充保障政策,比如建立殘疾人的護理補貼制度、養老補貼制度等等。專家給出的建議無疑是解決殘疾人“特惠”問題的出路,但是,因為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平衡,中國殘疾人群體數量的龐大,使得專家給出的出路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即使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建立起對殘疾人的專項補貼制度,那也是針對貧困殘疾人的,而不會是針對所有殘疾人的,起碼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這樣的專項補貼制度尚需時日。在目前情況下,像江蘇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應該在現有的適當提高對殘疾人的保障標準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殘疾人專項補貼制度的路子,為全國提供經驗。
五是“兩個體系”的政策制定必須以不同類別的殘疾人的需求為依據,堅持以殘疾人為本。如對殘疾人的生活服務,江蘇省在全力推進殘疾人托養機構的建設,完善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的同時,通過建立服務信息平臺、政府購買服務、為殘疾人發放服務券等方式,把集中供養和居家服務結合起來,既兼顧了不同類別殘疾人的需求,又整合了社會資源,還照顧到了中國人居家養老的習慣。應該說,在中國這么一個殘疾人口大國,走殘疾人集中供養的路子不是最佳的選擇,而應該是集中供養和居家服務相結合的路子。與此相關聯的自然是居家服務。從江蘇省的情況來看,居家服務和居家養老(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老年殘疾人提供的滿足殘疾人生活需求)只是在城市社區實行,而在殘疾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村,因缺少服務組織和專業機構,這種服務形式還不多,更談不上制度層面。從長遠來說,特別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黨和國家的既定政策,在農村建立針對殘疾人的居家服務制度,對于增強財政投入效益、滿足更多殘疾人的生活需求,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因此,像江蘇省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把服務的重點(包括政策、資金、人力等)向農村傾斜。在其他地區也一樣,要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殘疾人利益的影響。
篇5
【中圖分類號】 R 339.35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57-01
【關鍵詞】 視力,低;結核,肺;肝炎,乙型;學生
高考學生體檢是國家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錄取時對考生進行德智體全面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健康狀況的綜合體現[1-2]。為及時掌握撫順市高考學生的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升學與專業選擇的身體因素,筆者對撫順市5 a體檢資料進行分析,為開展學校衛生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撫順市2005-2009年參加普通高等院校所有參考學生,共計52 555人。
1.2 方法 體檢及診斷標準按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由撫順市衛生局指定的撫順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承擔,體檢項目包括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部X線透視與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檢查。
2 結果
2.1 體檢結果 5 a體檢合格人數10 420人,占19.83%。2007年合格率最高,為23.40%;2009年合格率最低,為14.73%。專業受限人數為42 129人,占80.16%(1人有時多項受限),2009年檢出率最高,為85.26%;2007年檢出率最低,為76.60%。2005-2009年合格人數呈下降趨勢(χ2趨=195.53,P
2.2 受限因素比較 視力受限40 905人,占77.83%;色覺異常1 009人,占2.40%;表面抗原陽性1 001人,占2.38%;轉氨酶>25 u/L的345人,占0.82%;肺結核29人,占0.07%;先天性心臟病24人,占0.06%。
專業受限主要因素為視力,這說明高中學生的視力不良情況已非常嚴重。色覺異常受限情況為2006年與2005年比較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從結果來看,2005-2008年表面抗原陽性受限情況是穩中有降(2006,2007年持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5 a高考體檢結果顯示,學生視力受限情況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除2007年有所下降),視力受限主要原因是近視。據有關資料記載,近幾年中小學生視力不良呈低年級、低齡化發展趨勢,造成近視的因素有很多,如坐、讀、寫姿勢不良;教室采光照明不符標準,課桌椅與身高不配套;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營養不均衡;計算機網絡對視力的影響等,因此預防近視仍然是撫順市學校衛生工作的重點。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各種評比活動,如眼保健操評比活動,利用“愛眼日”在學生中進行用眼、評選護眼健康標兵;通過演講、編排小品、廣播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宣傳;還要加強學校領導層的重視程度,把健康教育真正納入學校教學管理,建立學生日常健康行為習慣監督機制,定期做好學生良好健康行為習慣評估,同時保健所每年要舉行1次全市中小學生衛生知識競賽、衛生知曉率的調查,對學校進行健康教育評價等辦法來檢查學校開展健康教育的情況,要求學校把預防乙肝、近視、學生用眼衛生等宣傳內容安排到健康教育計劃中,把健康教育放到應有的位置,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此外,建議將學生平時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的評估與升學考試有機結合,使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得到有效落實,從而使學校與學生真正重視起來,以此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
4 參考文獻
[1] 趙麗娜,王琨.2003-2007年南寧市高考學生體檢結果分析.中國校醫,2007,21(5):516-517.
篇6
功能定位
國務院于2006年的《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要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中央編制辦、衛生部、財政部、民政部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對危急重病、疑難病癥治療等,應交由綜合性醫院或專科醫院承擔。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應根據機構編制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意見,將適宜社區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交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并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
整體規劃
《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地方政府要制訂發展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主體,以診所、醫務所(室)、護理院等其他基層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則上按照3~10萬居民或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可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站可實行一體化管理。
地方政府要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區域衛生規劃,落實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區中,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要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市轄區人民政府原則上不再舉辦醫院,著力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建設形式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大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度,同時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通過對現有一級、部分二級醫院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等進行轉型或改造設立,也可由綜合性醫院舉辦。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的一級醫院和街道衛生院,可按照本意見的標準,直接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較多、規模較大的二級醫院,可按本意見的標準,選擇符合條件的人員,在醫院內組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人事、業務、財務的單獨管理。
社會力量舉辦的衛生醫療機構,符合資質條件和區域衛生規劃的,也可以認定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辦事處范圍內沒有上述醫療單位的,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政府應當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引進衛生資源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站舉辦主體可多元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或由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舉辦,也可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標準,通過招標選擇社會力量舉辦。
建設標準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6年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標準,例如: 床位應根據服務范圍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設日間觀察床5張;根據當地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可設一定數量的以護理康復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過50張。
至少設有以下科室:臨床科室(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康復治療室、搶救室、預檢分診室(臺))、預防保健科室(預防接種室、兒童保健室、婦女保健與計劃生育指導室、健康教育室)、醫技及其他科室(檢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藥房、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間)。
關于建筑面積,該標準要求:
建筑面積不少于1000m2,布局合理,充分體現保護患者隱私、無障礙設計要求,并符合國家衛生學標準。
設病床的,每設一床位至少增加30m2建筑面積。
標準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此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部分指標,作為地方標準,報衛生部核準備案后施行。由醫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根據當地實際和原醫院規模等情況,給予一定過渡期,逐步調整功能和規模,達到本標準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此標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建設標準。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社區衛生中心(站)基本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
為加強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的管理,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標準,滿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功能需要,國家發改委、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公布了《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項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用于指導經項目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單列市,黑龍江農墾總局)發展改革委、衛生廳局列入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支持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的建設。
該標準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設備配置、建筑提出了具體要求。例如:
設置護理康復床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床位規模應根據當地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考慮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交通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每千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設置0.3~0.6 張床位,且原則上不超過50張。相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設置。
不設置護理康復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確定建設規模。按人口規模可分為三檔,具體為1400m2/3~5萬人、1700m2/5~7萬人、2000m2/7~10萬人。設置護理康復床的,在上述標準基礎上按每床不超過25增加建筑面積。
配置X線機的,按每臺不超過60m2增加建筑面積。
設置季節性傳染病門診的,相應增加建筑面積。
平面布局應功能分區合理,潔污流線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設置季節性傳染病門診的應設置獨立出入口。污物運送出口宜單獨設置。
醫療用房層數為二層時宜設電梯,三層及三層以上時應設電梯。
宜設集中候診區。利用走廊單側候診,走廊凈寬應不小于2.40m;兩側候診,凈寬應不小于2.70m;不設候診的走廊凈寬應不小于2.10m。
一般醫療用房室內凈高宜為2.7~3.3m。醫技科室用房應根據需要確定。
有條件的可根據使用特點和需求設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統。
建設現狀
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速度很快。
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不同,社區衛生中心的建設便存在差異。以信息化、智能化系統為例,有些地區的社區衛生中心還未大范圍使用,而有些地區則已經全面推廣。例如,10月中旬,寧波市衛生局召開了數字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推進會,對全市的該項工作做了深入部署。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投入1100余萬元,年底前完成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字化。
我國社區衛生中心建設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建設形式多樣。
以株洲市正在進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為例,在涉及五個區的二十多個項目中,有新建、改造、回購后改造、回購后改擴建等多種形式。
再以嶗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該院建設時是按照二級醫院的標準設計的,但考慮到青醫附院東院區、第409醫院和第401醫院北院區落戶嶗山,轄區內大醫院基本趨于飽和,考慮到居民就診需求,嶗山區決定不再辦綜合性醫院,而是降二級嶗山醫院為一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還有一個現象是,很多設計單位在設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以《綜合醫院設計規范》、當地政府下發的相關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通用的標準和規范作為設計依據。
篇7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為不斷加大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人民銀行于1999年、2000年分別印發了《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小額信崩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支持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發展,推進農村信用環境建設。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部分省份聯合轄內農村信用社開展了以建立農戶電子檔案及農戶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促進了農村地區信用環境的優化。2007年,人民銀行總行正式提出“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要求,并于2009年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同各地掀起了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熱潮,涌現出諸如“麗水模式”、“巴東范本”等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模式,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山西省農戶電子信用檔案和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據人民銀行總行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修訂了轄內推進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政府主導、人行推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思路和“形式多樣、各自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設原則,并提出了建設信用信息數據庫的總體目標和分期日標。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結合地域特色,有的縣(市)側重采集農戶、農企的信息,有的側重錄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資料,有的以服務農村青年、婦女、殘疾人創業為抓于,有效增加了“三農”信貸投入,切實支持了當地農戶等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
可以說,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將基層政府、金融機構、廣大農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拓展了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獲得資金的來源、增強了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惠農力度、加快了區域農村經濟發展。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初步建立數據庫的有7家,加緊建設的6家。試驗區共錄入農戶約14萬戶,約7萬戶取得貸款,貸款余額50余億元;錄人家庭農場106戶,有96戶取得貸款,貸款余額1300余萬元;錄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02戶,有121戶取得貸款,貸款余額1億元。全省確定l市19個縣開展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創建及融資扶持工作試點。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投放貸款約30億元,支持3.2萬余名農村青年、2萬余名婦女和80名殘疾人創業。在信用戶、村、鎮評定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評定信用戶280余萬戶,信用村6800余個,信用鄉(鎮)200余個;全省重點支持了1200余個農業龍頭企業、2000余個農民合作社、730余個現代農業基地(園區)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1.農村地區信用基礎薄弱,基礎設施相對滯后
山西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部分涉農企業、私營業主及農戶信用意識淡薄,財務管理不規范,信用資質較低,缺乏連續規范的營運記錄。部分農戶觀念陳舊,在缺少生產、生活資金時,首先不是想到取得良好信用等級,獲得銀行貸款,而是找親戚朋友借款,因此不愿意向金融機構、有關部門提供自身信用信息,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戶信用意識淡薄、信用知識缺乏、履約責任心不強,雖然從銀行獲得了貸款,貸款到手后,對貸款本息不聞不問,挫傷了擔保人員和信貸員的積極性。
2.農戶可抵押資產差別明顯,信用資源利用程度不高
山西農村地區間差異大,可供抵押的農副產品地域差別明顯,農戶資產評估處置問題更加復雜,致使很多抵押貸款的政策難于落實。而對于能夠顯著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類支農、惠農政策,沒有作為信用資源加以利用。此外,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盡管當地人民銀行多方協調組織相關部門為農戶、農企、創業青年等提供服務,但一些掌握貨款發放權的農村金融機構卻只是被動應付。雖然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年息較低,但通過信貸環節,綜合核算成本已經接近貸款發放利率。因此,許多本來符合條件的“三農”項日碰壁,弱化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果。
3.信貸產品不能有效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
部分縣(市)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為增強道德約束,幫助農戶提高信用等級,探索建立各種形式的風險保證金。有的村還組建了村級擔保協會,南資金充裕的農戶自愿組建,對本村村民的貸款予以擔保,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小額農貸的良性發展。但調查發現,涉農金融機構受自身信貸考核機制約束,對村級擔保協會的擔保規模嚴格限制,其擔保貸款規模最高僅能放大到10倍,很難滿足當地農戶的貸款需求。
4.配套政策難以落實到位
調查發現,雖然涉農金融機構對信用戶制定了相應的貸款優惠政策,一旦評定為信用農戶后,就意味著農戶到金融機構貸款會享受“綠色通道”待遇,但實在工作中,相關政策未完全落實到位。究其原因,農戶貸款具有小額、分散、貸款成本高、管理難、費用大等特點,涉農金融機構為降低風險,寧愿放一筆對公大額,不愿放十筆小額農貸。此為,受貸款規模限制,涉農金融機構也無法充分滿足所有信用農戶需求。
四、政策建議
1.積極探索創新涉農信貸產品
具有本土適應性、發展的可持續性和一定的推廣價值是農村金融創新產品應具有的屬性,除小額信用貸款、抵質押物創新等方式外,應進一步總結經驗,擴大成果,認真研究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過程中一些新特點、新需求,指導涉農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開發適合農民消費特點的信貸產品。如小城鎮住房按揭、商品房裝修、耐用品消費等信貸品種,以及擴大農戶抵押品范疇,探索宅基地、農機具、門店等抵押貸款業務等,發揮信貸投向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最大效能。
2.廣泛開展面向農村的征信宣傳活動
篇8
一、招生對象和條件:
(一)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具有報名資格: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有一定美術基礎;3、身體健康,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我院專業學習的要求,非色盲、色弱;4、現役軍人報考須經軍級以上政治部批準;5、省級美術專業統考合格者(省統考未涉及的專業除外,具體操作辦法以各省、市、自治區當年招生文件為準)。
(二)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人員不能報考:1、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在校生。2、應屆畢業生之外的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在校生。3、因觸犯刑律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的或正在服刑者。4、被高等學校開除學籍或勒令退學不滿一年者(從被處分之日起,到報名開始之日止)。5、上一年參加高考,因舞弊而被取消報考資格、錄取資格或入學資格,并規定本年不得報考者。
(三)華僑、港、澳地區、臺灣省考生和外國留學生報考我院,請致電我院國際交流處,電話:022—26241505;或請登錄:tjarts.edu.cn。
二、招生專業、學制、名額和地區:
我院面向全國招生,各地區無名額限制(除天津外),16年計劃招收本科生1040名(以下計劃含“天美人才計劃”50名,詳見《天津美術學院2016年“天美人才計劃”本科招生簡章》),最終招生人數以教育部批準的計劃數為準。
專業考試類型及招生規模
專業及專業方向
所屬門類
學 制
學費
所屬院(系)
說明
書法類20人(其中天津計劃3名)
書法學
美術學類
4
15000
中國畫學院
一、我院各專業均文理兼收。二、我院共有兩個校區:1、南校區(造型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人文學院)地址:河北區天緯路4號。2、北校區(設計藝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國際教育藝術學院)地址:河北區志成道7號
三、動畫(影像藝術)、動畫、動畫(移動媒體藝術)專業(二年級后)需自備手提電腦。攝影專業(二年級后)需自備攝影器材。
繪畫類395人(其中天津計劃50名)
中國畫
4
15000
中國畫(傳統藝術修復與鑒賞)
4
15000
人文學院
繪畫(油 畫)
4
15000
造型藝術學院
繪畫(版 畫)
4
15000
雕 塑
5
15000
繪畫(壁 畫)
4
15000
攝 影
4
15000
實驗藝術學院
繪畫(綜合繪畫)
4
15000
設計類505人(其中天津計劃75名)
動 畫
戲劇與影視學類
4
15000
動畫(移動媒體藝術)
4
15000
動畫(影像藝術)
4
15000
動畫(動畫創作與編劇)
4
15000
人文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
設計學類
4
12000
設計藝術學院
工藝美術(首飾設計與漆藝)
4
12000
環境設計
4
12000
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
服裝與服飾設計(染織設計)
4
12000
產品設計學院
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
4
12000
產品設計
4
12000
公共藝術
4
12000
公共藝術學院
史論類60人
藝術設計學
設計學類
4
10000
設計藝術學院
美術學(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
美術學類
4
10000
人文學院
美術學(美術史論)
4
10000
中英合作辦學 60人(只招收高考英語科目考試的考生)
數字媒體藝術(中英合作辦學)
設計學類
4
篇9
關鍵詞:社區衛生;醫療風險
中圖分類號:R19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2)06-0065-02
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文件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環節”。也是促進衛生服務公平性,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有利于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建立和諧醫患關系中,具有重要意義。
濰坊作為全國普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試點單位之一,全市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0余家。主要由政府舉辦、廠礦企業醫院轉型、私人診所轉型而來。在落實公共衛生任務和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種原因加之社區衛生服務行業的特殊性,社區衛生工作運行中,存在著許多風險。社區衛生服務醫療風險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損失,或者使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失去信任,忠誠度降低或依從性降低的風險。如何降低這些風險是社區衛生工作是否順利推行的關鍵。
1 社區衛生服務醫療風險的特殊性
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6年制訂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衛婦社發[2006]239號)(以下簡稱:辦法)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其主要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這部分人多為社會弱勢群體,對醫療需求存在著很大差異。社區衛生服務對象的復雜性,也決定了社區衛生醫療風險的特殊性。
為規避醫療風險,在《辦法》中明確規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開展高風險診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不設住院病床,不得從事專科手術、助產、介入治療等風險較高、不適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專科診療”。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某些高技術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群眾就醫方向的選擇,即“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但作為最底層的衛生服務機構,其醫療風險也具有其獨特性。
1.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的特殊性 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還處于基礎階段。有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由私人診所轉型而來,醫務人員一般在4~5人左右,未經過系統學習培訓,受理論知識、臨床經驗、技術水平、法律知識道德規范的限制,這使得醫療風險無處不在。而這些機構的設備簡單、工作環境較差,也存在很大風險。再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同于大醫院,一般規模小、資金薄弱、技術力量差,風險發生后沒有能力去抵御風險。
1.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項目的特殊性 醫療服務行業,既是一種高技術行業,又是一種高風險行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要提供很多特殊的服務項目,如:家庭服務、上門服務等。這些服務本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優勢和特色,但也更容易發生醫療風險。在《辦法》中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開展“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醫療服務,社區現場應急救護”,而上門服務產生的醫療活動不同于一般的醫療行為,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可以參照,容易發生糾紛。當居民發生疾病時,首先被送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救治。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投入嚴重不足,醫護人員缺乏系統的急救培訓,往往不能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地現場救治,因而造成醫療糾紛。
1.3服務對象的特殊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服務居民多在2萬~3萬人之間,主要是當地長住居民、暫住居民及其他人員,服務重點為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殘疾人等,要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服務。服務人數眾多、復雜、多樣化,也使風險增高。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治都更加重視,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一般都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對治療效果期望很高,由于受到醫療水平的影響,很難達到患者及家屬的要求。另外,個別患者及家屬在利益驅使下,為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免除醫療費而無理取鬧等導致了醫療風險的發生。
1.4居民法律觀念的改變 社會的發展進步及各類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實施,是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某些風險的發生。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法律知識和意識的缺乏,也造成了糾紛的產生。
1.5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的特殊性 雖然衛生行政部門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但仍不健全,而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也未達到規范化管理,這種服務流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不健全,導致了社區醫療風險的發生。而社區衛生服務正處于摸索階段,沒有相應的制度法規可以借鑒參考,更不能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這也導致了社區醫療風險的發生。
1.6醫學技術的局限性 醫學本身就有許多未知領域,還有許多疾病尚未攻克,再者疾病的嚴重性、復雜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給診療帶來了難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就不同于大醫院,技術力量薄弱,這從根本上造成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2 社區醫療服務風險的應對策略
2.1增加醫務人員數量,加大人員培訓力度 按照中央編辦等四部門確定的標準“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師,醫護比例按1:1配備”,而現階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多達不到上述比例,增加人員數量勢在必行。醫療技術的提高可以從根本上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通過山東省“衛生強基工程”的機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要認真向上級醫院專家學習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不斷派遣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加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培訓,也要進行法律法規的教育。同時衛生行政部門要進行考核,形成考核制度化、經常化。對工作人員進行風險教育,及時通報風險信息,組織典型案例分析及討論,增加員工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只有從根本上提高人員素質,才能有效地減少社區醫療風險的發生。
2.2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現在很多醫療糾紛都是由于醫患溝通欠缺造成的。而醫護人員耐心、細致地聽取患者的講述,與患者共同商討檢查治療方案,并認真聽取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有效地避免醫患之間矛盾的發生,減少社區醫療風險的存在。
2.3對特殊服務項目加強管理 要求進行家庭醫療護理的居民,多是殘疾人、老年人、長期臥床的病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選派能力強、業務精的醫務人員出診,并備齊必要地急救藥品。在家庭治療前與患者(或家屬)簽訂《家庭護理協議書》,并向患病者及家屬解釋協議書的相關內容。耐心聽取意見并解答問題。真正做到知情同意,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
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為指導,以加強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為基礎,以深化鄉(鎮)衛生院內部運行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創建活動為載體,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鄉(鎮)衛生院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職能,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價廉、方便、安全、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二、創建目標
創建活動從20*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到2008年全省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達到標準化水平:實現基本設施齊全、人員配置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監督管理規范。重點加強預防保健、急救、產科和中醫科建設。
三、創建內容
(一)建設規模
鄉(鎮)衛生院根據鄉(鎮)行政區劃和當地衛生服務需求設立,布局合理,規模適宜,建設和基本裝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保證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
1、建設標準
鄉(鎮)衛生院按其功能劃分為一般衛生院和中心衛生院。按照床位規模,可劃分為0-10床、11-29床和30床以上三種類型,鄉(鎮)衛生院床位規模一般不宜超過50床。建設標準按照《國債項目鄉鎮衛生院建設指導意見》規定的標準執行。鄉(鎮)衛生院功能分區合理,環境整潔、安靜、綠化、美化、凈化;對醫療污水、污物、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并達到衛生學標準;住院、手術、功能檢查等用房環境安靜;業務用房符合國家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的相關要求。
2、設備配置標準
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器械裝備,應根據其不同功能定位及業務技術項目,合理配置。醫療設備器械裝備水平,應與其醫療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開展的業務項目及工作量相適應。設備配置標準按照《國債項目鄉鎮衛生院建設指導意見》規定的標準執行。
(二)科室設置
鄉(鎮)衛生院的科室設置應與其承擔的功能、任務和工作需要相適應。
1、一般衛生院的科室設置
①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搶救)室、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設有獨立的防保科;有條件的可設置五官/口腔科;
②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房、化驗室、放射科、功能檢查室、觀察治療室、注射室、處置室、消毒供應室、信息統計室;有條件的可設置手術室、產房、理療室、中藥炮制室、煎藥室;
③其他科室可根據需要設置。
2、中心衛生院的科室設置
在一般衛生院科室設置的基礎上,增加設置五官/口腔科、手術室、產房、理療室。
(三)人員配備
鄉(鎮)衛生院的人員(含預防、保健、醫療、護理、醫技及管理、工勤等所有在編人員)配備合理,與其承擔的功能、任務、服務人口和工作需要相適應,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法定執業資格,非衛生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工作。
1、衛生技術人員總數不低于全院職工總數的85%;
2、臨床醫療服務人員必須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其他衛生技術人員要具備初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
3、配備專職防保人員3-4名;
4、護士配備應符合臨床和社區護理需要;
5、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和中醫執業醫師占提供臨床醫療服務人員的8%—12%;
(四)體制與運行機制
鄉(鎮)衛生院由政府舉辦,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按職責管理;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全縣范圍內公開、擇優選聘作風好、懂業務、善管理,具有中級及以上衛生技術資格的人員擔任鄉(鎮)衛生院院長;鄉(鎮)衛生院實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建立起多勞多得、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機制。
(五)功能與任務
鄉(鎮)衛生院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康復等綜合服務功能完善;承擔轄區內公共衛生管理職責,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
1、預防保健服務:
①承擔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傳染病疫情、疾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的報告任務,嚴格執行法定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認真做好傳染病監測、登記、報告工作。
②負責轄區內預防接種工作。兒童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達到90%以上;計劃免疫接種規范安全,接種卡、表、證齊全,填寫真實完整。
③有針對性地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職業病的防治、篩查和行為干預,以及對高危人群的監測和管理工作。
④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開展婦幼保健、老年保健、精神衛生、康復醫療等工作的健康指導。
⑤做好孕產婦保健系統管理和兒童保健系統管理,孕產婦、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80%,孕產婦、兒童保健手冊和登記表填寫完整。建立孕產婦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報告制度,上報及時。
2、基本醫療服務
①運用適宜的中西醫藥及技術,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
②提供急救服務,做到24小時應診,對急、危、重癥病人能進行維持生命體征的搶救,對無條件診治的應及時轉診,對情況緊急不能轉診的,應及時向有搶救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求助;
③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醫療器械的正確操作、徒手心肺復蘇等搶救技術;
④設產科的鄉(鎮)衛生院能提供正常產服務;
⑤提供出診、轉診和巡回醫療服務,出診隨叫隨到;
⑥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進行社區衛生調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3、健康教育工作
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深入農村社區、家庭、學校,開展健康指導,普及衛生防病知識,提高農村廣大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4、計劃生育技術及康復服務
①開展計劃生育咨詢、宣傳并提供適宜技術服務;
②提供康復服務。
5、其他工作
①積極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規范的診療服務;
②負責對村級衛生機構的管理、技術指導及鄉村醫生培訓等工作;
③負責轄區內衛生工作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與上報;各種統計報表填寫規范、數據準確、上報及時;
④負責對本轄區環境衛生治理、除四害、改水改廁等愛國衛生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⑤根據農村居民衛生服務需求,提供其他適宜的醫療衛生服務。
(六)鄉(鎮)衛生院管理
1、鄉(鎮)衛生院命名規范;
2、認真執行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3、嚴格執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及技術操作規程;
4、管理體系健全,各項工作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
5、加強門、急診管理,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
6、醫療服務規范,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
7、門診登記、手冊,處方,住院病歷、護理記錄等醫療文書書寫規范,符合要求;
8、急救器械完好、藥品齊全,無假劣藥品,毒、麻、精神類藥品管理符合規定要求;
9、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嚴防院內感染發生;
10、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管理規范;
11、加強人員培訓、考核,建立衛生技術人員技術檔案;
12、建立公示制度,設立公開欄,公開各種收費及常用藥品價格;
13、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和醫療收費價格,監督審計制度健全;
14、防保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落實;
15、健全醫療事故防范措施,嚴防醫療事故發生;
16、各項規章制度健全,并認真執行。如鄉(鎮)衛生院工作制度,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診療護理常規及技術操作規程,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登記、報告制度,消毒隔離制度,醫療衛生工作登記、統計、報告制度,醫療事故登記報告處理制度等;
17、鄉(鎮)衛生院無經營性虧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
(七)醫德醫風
鄉(鎮)衛生院實行醫德規范、職業紀律、收費項目、藥品價格公開,就醫秩序良好,有便民、利民措施。設立舉報電話、意見箱,聘請社會義務監督員,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卡”等形式征求患者意見。醫務人員佩戴胸卡上崗,著裝整齊、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服務熱情、廉潔行醫,門診、住院病人滿意度達到97%以上。建立醫德醫風教育考評和獎懲制度并嚴格執行。
四、實施辦法與步驟
(一)創建活動以市為單位開展,按照省衛生廳下達的《河北省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實施規劃》,分年度實施。20*年全省標準化鄉(鎮)衛生院達到30%,2007年達到60%,2008年達到80%。
(二)20*年3月底以前,省衛生廳制定下發《河北省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考核評估標準》。各市衛生局根據省衛生廳制定下發的《河北省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實施方案》和《河北省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實施規劃》,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規劃并報省衛生廳備案。
(三)20*年4月1日開始,各市正式啟動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活動。
(四)標準化鄉(鎮)衛生院的考核評估,采取逐級申報的方法進行。每年10月底以前,各市衛生局在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報的基礎上,對轄區內申報的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按照《河北省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考核評估標準》,逐一進行考核評估。于11月10日前上報評估結果,并向省廳提出復核評估的書面申請,由省廳組織抽查復核評估。省廳復核后由各市衛生局進行命名表彰。省廳每年將在命名的標準化鄉(鎮)衛生院中擇優評定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并進行命名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開展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活動,對于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創建活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這項工作作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舉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目標。為確保創建工作的開展,省衛生廳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各市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創建活動。
(二)制定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各市衛生局要根據《河北省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實施方案》和《河北省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實施規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創建實施規劃、工作計劃、保證措施和檢查考核制度。要扎實工作,注重實效,防止形式主義,確保創建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 上一篇:師德量化考核細則
- 下一篇:農村土地征收與補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