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論精髓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混沌理論精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混沌理論精髓

篇1

太極是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最高范疇。“太極”一詞,從其通常被使用的意義的角度看,出自于《易傳》。《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易”有變易、簡易和不易的二層意思,后世用陰陽魚圖將“易”的這二層意思圖解,創造了陰陽魚太極圖。太極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來統一陰陽、五行觀念的最高范疇。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無一例外地都建立在陰陽、五行的觀念的基礎之上。如果說陰陽、五行是用以描述自然界的規則與秩序的,那么太極則是用來揭示這種規則與秩序的源泉。

太極拳是以周易為依據,以太極來命名的拳術,象征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而且說明了它的拳法、拳理包羅天地變化,博大精深,是一陰一陽,剛柔相繼的高深拳術。太極拳鼻祖是根據《易學》八卦中的卦畫、卦名、卦位、卦象、卦與卦的交錯,爻位的變化,將其運用和貫穿在拳義、拳理之中,創造出太極拳“十三勢”。太極拳依附于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的理論基礎和行拳的根本,謂之:“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2]

(一)太極拳體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原初性的宇宙生成觀

《太極拳論》說:“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3]太極拳參悟人與天的同一性,具有哲理豐富的“圓、空”特色。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滯,圓而又空則能做到活潑自如,循環無礙,變化無窮。在拳技中則表現為“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隨屈就伸,引進落空”等,太極拳不僅是一種符合宇宙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規律的運動方式,是一門技藝,而且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載道的方式,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髓

太極在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思想中是陰與陽的共同體或統一體。雖然統一體應當是有序的,但太極這個統一體將無序也蘊藏于其中,無序不過是有序的一種特殊狀態。自然界從混沌走向有序,自然界的第一個存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樣式是混沌,從自然界存在樣式的角度來理解太極,太極的一層意義應是自然的混沌狀態。太極是混沌的原初狀態,是變化之始,是起造萬物,化生天地的根本。太極的自然界混沌存在樣式意義,可理解為宇宙產生之初的混沌。《周易正義》引王弼注云:“夫有必始于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極,況之太極者也。”太極無知,無名,是生命萬物的起源地,混沌中蘊育著生命的種子,它好比宇宙之基因或者分子,不斷裂變,生化萬物。《易緯·易乾鑿度》將這生化過程說得更為具體:“孔子日: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一,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適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周敦頤稱太極亦為無極,《太極圖說》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4],就是這個意思。他試圖說明有序之太極與無序之太極有區別,又試圖說明他們本來就是一個,無序不過是有序特別的一種,故說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乾坤鑿度》說:“……有開生于無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混淪。混淪者,言萬物相渾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為一。”“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一,故生天地。”“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5]從現在的角度來理解,太極有兩種狀態,一種即混沌;另一種是“一”,即“易變而為一”之“一”。混沌是氣形質萬物相渾未離的狀態,是氣形質萬物都只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從它宇宙轉變為此宇宙而無序的物質狀態。“一”則是此宇宙之始、發展出具有氣形質且萬物相分離的有序物質狀態。雖然“混沌”與“一”、太極與無極其區別若此,但“混沌”與“一”、太極與無極依然是一個統一體。有的思想家們則傾向于將混沌看作一種獨立的存在,如邵雍《觀物內篇》說:“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太極既判,初有儀形,謂之兩儀。”[6]依據這種理解,就把太極獨歸于混沌,把有序獨歸于具體一物,將有序無序判然分離,割斷了從無序走向有序的橋梁,最終有序與無序都變得難以理解。這種理解顯然將混沌看作是自然的一種獨立存在。

(二)太極拳體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動靜結合的宇宙變化觀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篇就講:“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7]太極拳起勢這一混沌寂然的無極,在精神理念的作用下引發感應的通遂,即太極。在由靜而動將動還靜這一狀態和趨勢下,由太極而產生陰陽兩極。

太極之道,有無相生,亦陰亦陽,一動一靜。動為運動、變易,靜為靜謐、休止。在動靜的關系中,要一張一弛,一動一靜。光動不靜,則躁而不寧;光靜不動,則伏而死寂。但動靜有致之時,亦各有側重之處,有時應強調動,有時該強調靜。老子是強調以靜制動的,在《道德經》中經常突出靜的功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十六章)王弼注曰:“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8]這里,強調虛靜制動,是深得老子精義的。老子云:“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我好靜而民自正”(五十七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一章)。這些,都是深得靜的真諦的言論。但老子并沒有舍棄動字,而是在以靜制動的前提下談到動,所謂“反者,道之動”(四十章)是也。王弼注曰:“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9]靜之所以能夠制動,動之所以起于虛靜,是由于虛靜終歸于無。這便是以無為本來解釋以靜制動的玄學思想。在《易傳》中,也吸取了老子的部分動靜觀,但卻沒有全部吸取老子的動靜觀。如果說,老子強調靜,則《易傳》卻強調動。換言之,《易傳》對老子的動靜觀進行了改造,在重視動靜有致之時,更側重于突現動。之所以如此,是同《易傳》十分突出地關注變易的思想息息相關的。《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篇2

[關鍵詞]情報學 基本原理 大眾標注

[分類號]G350

1 引言

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領域或某一學科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開展情報學基本原理研究,有助于豐富情報學的理論體系,有助于加強情報學的學科地位;掌握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科學性,避免盲目性。

在傳統信息環境下,專家學者曾對情報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研究。楊超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整體性、環境適應性、用戶友好性、系統安全性、兼容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等原理;該基本原理主要側重于信息系統方面,而對用戶行為方面的概括較少。馬費成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6個基本原理:離散分布、相關性、有序性、易用性、小世界及對數透視等原理,并認為離散分布原理和相關性原理雖然目前研究較多,但尚有很多不足,其它原理的情報學研究成果顯得很零星。梁戰平教授提出了情報學的10方面基本原理:隱藏、相關性、離散分布、有序性、重組、轉化、對數透視、小世界、可視化、最小努力等原理。梁戰平教授的基本原理中包含有馬費成教授的6方面基本原理,并又提出重組、轉化、可視化和隱藏等四方面原理。

情報系統是“人-中介-資源”系統,其基本目的和任務是將知識和信息組織有序化,以用戶認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對情報學基本原理的概括和總結,除了應該關注信息中介載體的獲取和加工過程規律外,還應關注信息資源本身的形成和存在規律,信息用戶組織和獲取相關信息資源的行為規律以及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三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規律。

受傳統情報信息技術及環境的限制,信息用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情報信息的提供,并且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共享的環境條件,因此,傳統的情報學研究多關注于文獻等信息載體方面,雖然有的學者也認識到用戶認知和效用在情報學中的重要性,但多采用問卷調查和網絡日志分析等方法,尚不能客觀有效地揭示情報用戶的認知和效用。

新一代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的研究和實踐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應用,特別是大眾標注技術的出現,使得用戶能夠主動參與對信息資源的標注,相互之間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并且社會化的大眾參與標注能夠形成一定涌現的有序性特征,因此,對于情報學相關原理的體現和升華,大眾標注具有傳統理論研究環境不可比擬的優勢。

2 大眾標注的含義及特征

2.1 大眾標注的含義

大眾標注是指在公開分享的環境中,由信息使用者共同為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標記或分類,也即由使用者個人對于各類信息資源進行索引或分類,進而形成眾人共同索引和分類的機制,如圖1所示:

大眾標注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社會性書簽網站的應用。Smith Gene總結了大眾標注的發展簡史:2004年初,Joshua Schachter開發了del.icio.us系統(網站),開始采用非層次的關鍵詞分類系統并允許用戶在線標引網頁;2004年底,Thomas Vander Wal通過一個郵件討論列表,首次提出“folksonomy”概念;2005年初,支持標簽的網站開始大量出現。

大眾標注的發展如此迅速,主要由于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兩方面的推動作用。在實踐應用方面,有“flickr”、“Del.icio.us”、“Technorati”等著名網站的帶動;理論研究方面,有ASIST、SIG/CR、DC、WWW、ACMCHI、ACM SIGIR、IA Summit等組織和會議的推動。

2.2 大眾標注的特征

2.2.1 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 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信息用戶分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進行標注,并將相應的資源和標簽保存到網絡收藏夾中,以便供標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檢索相應的信息資源。

大眾標注是面向用戶的,完全依賴于用戶個體的參與和貢獻。大眾標注的產生,是用戶基于個人信息管理的目的,使用自己的詞匯對信息進行標注,以便再次查找和使用。所形成的標簽集是由關注該信息資源的用戶群生成的,這些用戶在檢索該標簽集合時,能夠顯示一定的興趣。大眾標注是以用戶主動參與為特征,體現了用戶的個性化認知和價值效用。

2.2.2 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 大眾標注有兩個獨特的特點:①參與的廣泛性;②標注的隨意性(不受限制)。無限多用戶的參與使得被標注對象每個角落的內容得到較全面的揭示和反映。從長尾理論的角度看,資源的每一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區別僅僅在于價值的大小及受眾群體的不同。用戶參與標注可以實現對不同部位、不同細節的注意與發掘,有利于長尾價值的揭示和利用。以往的網頁內容是分散的孤島,標簽將它們相聯系并實現信息共享,因此具備更強的用戶吸引力和粘合力。

標注的典型功能是共享。通過標簽中介,用戶與資源之間以及具有相似標注的用戶之問,建立了交互共享的聯系。除了準確定位個人信息,相同的標簽能夠聚合整個信息空間中的所有相似內容,實現資源的共享,基于標簽的瀏覽更能使用戶獲得意外的發現。

2.2.3 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同

用戶在資源的共享過程中能夠找到與自身有相同興趣的人群,得到關于標簽使用的反饋,從而影響其未來的行為,因而大眾標注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明顯的社會化性質。在大眾標注過程中,大量的信息用戶運用大量的社會化標簽對大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標注,不同用戶之間能夠彼此相互瀏覽對方的資源及相應的標簽,可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而糾正自身隨后的相關標注行為,從而隨著標注的增加,用戶標注行為存在著協同效應。

通過大量用戶對資源的大眾化、持續的標注,所形成的標簽集既能形成對資源客觀屬性特征的較全面的揭示,又能較充分地反映用戶的認知及效用特征。用戶隨手對自己的內容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標簽,就對這些內容產生了重新的認識,更容易將過去、現在的所有思維串聯起來。標簽可以快速地在一個公共信息空間創建一個信息剖面,智能聚合各種相關信息,這種能力可以產生很多應用價值。

3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體現

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夠統攝具體的原理,并且相互之間應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關系。情報學基本原理應基于情報學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宗旨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適性,并應避免現象和操作的一般性總結。鑒于此,本文在大眾標注的新型情報信息環境下,基于馬費成、梁戰平等教授所

提出的基本原理,嘗試提出如下情報學的基本原理:最小努力性、適度相關性、混沌有序性。

3.1 基于主動參與的最小努力性原理

大眾標注中信息用戶能夠根據自身的偏好選擇資源,并根據自身對該資源的認知能力選擇相應的標簽對其標注,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信息用戶的主動參與和能動選擇特征,可較好體現最小努力性原理。

最小努力性原理體現的是用戶的能動性選擇的特征,即用戶在組織、獲取和利用信息、知識、情報時,總是趨向于簡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的原則,在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效用之間權衡,從而選擇最省力且滿意的方式米進行。其衡量標準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因而達到效益最大化。

對數透視現象表現了情報信息在客觀的物理領域和主觀的認知領域間具有數量上的對數性差異。這種對數性差異不可避免需要考慮到用戶的能動性選擇因素,因此對數透視現象是最小努力性原理的體現。

3.2 基于交互共享的適度相關性原理

大眾標注為資源和用戶、作者和用戶之間提供了中介,使得用戶主動參與資源的組織和獲取,且相互之間能夠通過標注而進行交互和共享,從而用戶之間依托于萬維網而形成用戶網絡,且用戶集和資源集之間形成多對多的關聯對應關系。

情報的相關性具有需求相關性、社會認知相關性、中介(情景、主題和算法等)相關性等類型。情報學的相關性除了體現情報信息與信息用戶的相關性之外,還體現情報信息要素相互之間、以及信息用戶相互之間的相關性。

離散分布和小世界現象正是上述兩種相關性的體現。離散分布現象主要體現關聯要素的分散和集中的規律,也即社會領域中常見的冪率分布特征。小世界現象揭示的是人類信息聯系和信息對象之間的相關性,也即無論用戶和資源的范圍多大,都可以通過相關的信息達到最短的路徑聯系。

情報信息系統中,在分析信息用戶、信息資源以及信息中介相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時,應該相對于特定的時間階段、空間范圍、對象社區,運用具有相對性的適度相關的觀點來分析。

3.3 基于社會化協同的混沌有序性原理

情報的上游是具有物理結構的數據、具有認知結構的知識,下游是具有價值效用的用戶,因此,情報應該具有物理結構的載體、認知結構的內容、效用結構的目的。大眾標注為用戶和載體之間提供了有效的中介,較好地體現了上述三種結構,并且隨著標注用戶和資源的增加,用戶參與對資源屬性的揭示會越來越接近于客觀,并且在此過程中,信息用戶能夠將自身的認知偏好集中體現于標簽集合中。

情報結構的有序性,即情報系統要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體系,既來源于科學體系的有序性,又來源于人的創造過程的有序性。

重組操作是通過連接、分割和結合的方法,使對象獲得改進的機會,是知識創新的基礎,轉化操作是信息鏈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轉化,主要體現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之間的轉化。無論是重組還是轉化,都是情報知識有序化的途徑。

有序性原理主要體現情報資源存在結構和發展過程的相對有序化。這種有序化由于涉及社會性因素,因而更顯其復雜性。絕對的有序和絕對的無序是不存在的,客觀的有序是一種相對的有序――混序,即介于絕對無序和絕對有序之間。

4 大眾標注中情報學基本原理的升華

情報信息組織和獲取的有效性評價,取決于其用戶效用價值的大小,此外,從情報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總是沿著用戶主動參與性越來越強、用戶個性化需求的體現越來越便捷的方向發展,從而以用戶價值為中心的情報學研究和實踐的基本原理的總結符合情報學的宗旨和目的。

情報學的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以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為中心,關注用戶和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分布及有序性演化(見圖2)。

4.1 最小努力性所體現的能動選擇規律

情報信息用戶在選擇性認知和獲取相應的情報信息時,具有能動性的特征,即根據自身的效用需求及認知能力來有目的性的選擇合適的情報信息屬性進行認知,因而,其獲得的情報信息帶有一定的主觀“修正”痕跡,不是傳統的客觀量化結果。

最小努力性原理取決于用戶所付出的成本和所獲得的效用之間的權衡,權衡的標準取決于信息用戶在獲取情報資源時的能動性選擇。在大眾標注中,情報信息用戶通過大眾標注的手段和中介,能夠主動參與情報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獲取,因而能夠較充分地體現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效用需求,從而較好地體現了信息用戶的能動選擇規律。

4.2 適度相關性所體現的關聯分布規律

情報信息系統的要素主要有用戶、情報信息、中介(如社會化標簽等),這些要素在情報信息的組織和獲取中,相互之間具有某種關聯性對應和作用關系,從而能夠形成多樣化的分布特征。

適度相關性原理主要體現情報資源與事物的屬性特征以及用戶的效用目標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在情報信息載體能否真實反映事物的客觀屬性特征,以及能否恰當滿足用戶的效用目標。大眾標注條件下,用戶不但能主動參與對情報信息資源的標注,使得用戶和資源之間聯系更緊密,而且用戶與用戶之間能夠相互瀏覽和借鑒彼此的標注結果,能夠交互共享相應的情報信息資源,從而能夠構建起更加緊密的關聯關系,較好體現了情報信息要素間的關聯分布規律。

4.3 混沌有序性所體現的混序演化規律

情報系統要素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結構具有相對穩定性,并隨著情報環境、用戶效用偏好及信息技術條件的改變而不斷演化。

混沌有序原理主要體現情報系統要素結構的相對穩定性特征。社會化標注使得信息用戶能夠自下而上持續地參與信息的組織和獲取,所形成的社會性涌現特征不僅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最終用戶的認知需求,而且也體現出了情報結構的混沌有序的演化規律。

5 總結與討論

情報學是一門交叉性、綜合性的學科,既有自然科學的技術性特征,又有社會科學的人文性特征,因而,情報學的基本原理不能僅局限于客觀自然規律的描述,還應該包含有主觀社會規律的闡釋。

大眾標注技術彌補了傳統信息技術的不足:大眾標注所體現的信息用戶主動參與,不同于傳統信息環境下的信息用戶被動瀏覽,能夠較充分體現信息用戶的認知和效用特征,是對最小努力性原理的較好體現;大眾標注所體現的信息資源的交互共享,不同于傳統信息環境下的信息用戶之間相互隔離,能夠較充分體現不同信息用戶之間、不同信息資源之間以及信息用戶與信息資源之間的關聯性特征,是對適度相關性原理的較好闡釋;大眾標注所體現出的社會化標簽的社會化協同,不同于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專家分類,能夠較充分體現信息用戶自下而上參與的,較全面和持續的協作性分類特征,是對混沌有序性原理的較好闡釋。

篇3

【關鍵詞】 中國畫;藝術創新;繼承;吸收;創造

藝術上的新與舊是客觀存在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哲學觀念、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審美意識、人文思想、科技技術、工具材料、表現技法等等都會發生改變,而這些變化在藝術作品中必定會有所反映。

藝術發展是一個以新語言代替舊語言不斷向前演進的過程,新語言的誕生必定在視覺上造成一種陌生感,迫使人們要去探究其中的秘密,因而才更顯其不同尋常的魅力。當一種語言被不斷重復使用后,陌生感就會消失,因此,對新語言孜孜以求的探尋是藝術家不竭的創造動力。

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則是藝術家的頭號敵人。德拉克洛瓦曾說:“作品需要屬于你自己的時代,企圖逆流而進或者模仿古人,都是很荒謬的。”現代畫家的生存空間與視野,必然產生帶著時代烙印的觀念,時代的發展敦促著藝術家的作品應具有開拓與創新精神。

縱觀人類美術發展歷史的長河,繼承與創造是美術史永恒的主題,也是作為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畫家應該用心思考的問題。關于中國畫的未來發展問題,人們關注已久,見仁見智,自在情理之中,一涉及“出路”和“發展”就必須涉及“來路”和“歷史”,就要進行價值判斷,就要在開出“處方”前對過去進行“診斷”。中國畫的來路,當然醞釀于至少五千年以上的中華文明,其歷史之悠久,積淀之豐厚,想必無人異議。尼采說:“億萬年的精神活動積淀在語言中”。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正是如此。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離開了傳統之根基,國畫創作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品必然會流于膚淺、空洞和乏力。然而,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陳陳相因。先哲曾說過:“善師者師其意,不善師者師其跡”。這句話強調的就是要學習前人的精髓而不是刻板地照搬某一技法程式。創造與繼承并不是矛盾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繼承傳統是創造的基礎,而藝術家的創造則可以闡釋和豐富傳統,兩者的辯證統一正是美術史演進的內在規律。唐宋文章直追漢魏風骨,舉的是復古大旗,其實是張揚現實精神,純粹的復古沒有任何意義,也是不存在的,喚起人們對某種美好事物的回歸和向往,才是真正的目的。創造,應該是在立足文脈的基礎上以鮮明的個性化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因此,真正的創造與因襲無關,也與矯飾絕緣。

近百年來,我們對自身傳統的忽視與偏見,造成了中國畫家藝術理論上的混沌,從而引發了中國畫發展的徘徊。人們在學習西方的熱潮中呈現出了一種偏激的心態,致使多數人忘記了“中學為體”,而過度強調了“西學為用”。只看到中西繪畫技法上的差異,卻沒有看到中西哲學的差異,致使后來“中西結合”的思想誘發中國畫走上了“形式”之路。

篇4

海底撈,何許人也?

海底撈是一家譽滿京城的火鍋連鎖店,發跡于四川簡陽,成名于北京、西安等地。韓國、小日本等據此認為中國的餐飲服務水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4年,海底撈8000元起家,如今60多家店,年營業額十幾個億。

北京的單店平均每天接待客戶2000人。

客戶去吃火鍋,等一兩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伏天也要排隊吃火鍋,而別的火鍋店生意清淡。

每天3-5桌的翻臺率創造了業界翻臺率最高記錄。

50%的客戶回頭率,10%的員工離職率。

很多投資銀行要給海底撈錢,他卻不要。

無數同行高薪挖海底撈的員工,都挖不動。

無數同行學習他,模仿他,甚至派出臥底,上演無間道,也學不到精髓。

必勝客、肯德基200人組團學習,海底撈認為這是大象向螞蟻學習。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達到這種效果的只有海底撈,而不是河底撈、江底撈。因為江河不夠深。那海底撈有哪些深的地方,我們一起破解海底撈的成功密碼。

海底撈的成功并沒有運用高端的科學技術,連中端都談不上,充其量就是一大眾科技,就是火鍋嘛。也沒有聘用高學歷和高科技人才,絕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的小學、初中和中專生,中專畢業的都很少,大學生就更不用說了。毫無疑問,這是奇跡。

什么是奇跡?奇跡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奇跡就是農民工團隊創造了中國最知名的火鍋品牌。

經過深入分析發現,表面看來,海底撈的成功密碼其實很簡單,就是兩招。這兩招我們企業界天天在喊,天天在叫,但大多只是喊喊口號,喊而不做,做而不久,久而不精。那么這兩招是什么?八個字:員工價值和客戶價值。

海底撈不斷創造員工價值和客戶價值。于是,海底撈就火了。有了員工價值,員工就會用心工作,然后去創造客戶價值,客戶就源源不斷,愿意安心等幾個小時吃火鍋。聽起來就這么簡單,做起來卻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做到。

在整合營銷的今天,對外營銷創造客戶價值,對內營銷創造員工價值。

員工價值和客戶價值,用四個字概括一下,就是:價值營銷。

所以,海底撈的成功密碼就是——價值營銷。

價值營銷成就未來!

客戶價值

這個客戶價值是客戶獲得總價值和總成本之差。很顯然,這個差數越大,客戶價值越大,海底撈的生意越火爆。在營銷大師科特勒的理論里,它叫做客戶讓渡價值,肖恩米漢教授認為干脆叫客戶價值比較爽一點。至于客戶價值的準確定義,我們不攙和,這是那些博士們干的事情,而且都是寫給博士看的。

海底撈創造了哪些客戶價值?這個就可以讓你眼花繚亂。

你等餐的時候,提供免費水果、免費茶水、免費美甲,免費上網,免費玩牌,免費手機充電,免費電動車充電,免費擦鞋,免費上廁所。廁所里有很多免費的服務,比如刷牙,補妝。吃飯時送頭發皮筋、套袖、圍裙、手機套、熱毛巾。價錢公道,分量足,還能點半分菜,沒吃沒動的還可以退。

不管你的服務多好, 如果客戶覺得比較貴,客戶的總成本高了,這個客戶價值就少了,所以價格公道是基礎和前提。當然這是對我等普羅大眾而言。

還能點半分菜?去其他火鍋店吃飯都是只能點一份的,我說我們吃不完,點半份。服務員說,不行,沒有半份的。吃飽了,還有一份菜沒動,我說退了吧。服務員說不行,拿出來了就不能退的。當時,心里只有一個字:郁悶。

海底撈就是敢于突破常規,為客戶創造價值。

出去吃飯等位的現象很常見,但大都是干巴巴滴在那里等。為什么海底撈弄出這么一個情況,把等待變成一種享受?因為海底撈改變了餐飲業的一些游戲規則,也就是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這就讓我想起可愛的馬云同志。淘寶當時在易趣面前完全是一個剛剛誕生的嬰兒。易趣是一家全球最大的、正處在巔峰時刻的行業領跑者,在中國市場上已經獲得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淘寶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奪取了超過70%的份額,并迫使前者進行戰略重組。這也是奇跡,商業史上的偉大奇跡。因為淘寶改變了游戲規則,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價值。易趣是向賣家收費的,可淘寶宣布免費,Free,既然免費那肯定要來的。我們最喜歡免費,所以,海底撈這么多免費項目一定不可以錯過。

這些免費的貼心的服務還是容易模仿的,可有些東西真的不容易模仿。

一家人帶著殘疾孩子來吃飯。服務員看著家長邊刷火鍋邊喂孩子忙不過來,就主動幫他們喂孩子。餐后,家長一定要讓服務員去家里做客。

小孩子不吃火鍋,要吃混沌。服務員就去外面買來混沌,送給小孩吃,小孩吃完混沌,接著吃火鍋。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要是別的店,可能會想,你吃混沌關我什么事,有這么好的火鍋不吃卻要吃混沌,我看就是混蛋。

服務員發現客人是給一位孕婦過生日,馬上按照家鄉的傳統準備一個生日禮物:蘋果,蓮子,花生,大棗,還有寶寶圖。客戶感動得一塌糊涂。

這就讓我們想起了喬吉拉德的經典案例。一次一個女客戶來買車,交談中得知這個女性客戶是想送給自己一個生日禮物。老喬馬上叫人準備一束玫瑰,祝女客戶生日快樂。客戶當時感動得要死。當然車子肯定是買了。這叫感動客戶,就是客戶價值。

這樣的故事太多,很多讓你看了不禁淚牛滿面。

很多人問海底撈的老板,你這么做成本增加很多,能賺到錢嗎?海底撈老板說,第一波客人只夠保本,我們是賺后面等待客戶的錢。

看來還是一句老話:吃虧是福啊。

表面上是吃虧了,但是不要只看到眼前。馬云當時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跟著收費,那就沒有今天的淘寶。如果海底撈面對等待的客戶,還是讓他們干巴巴滴等,也不會有今天的海底撈。

這就是客戶價值,海底撈的客戶價值還有很多。客戶價值是企業的核心,誰要是把這個做好了,誰就能成就百年老店。

員工價值

客戶價值都是員工創造的,員工只有用心工作,才會有更好的客戶價值創造出來。這就要一個基本條件——你得給你的員工創造價值。

海底撈的老板后來感悟到,其實員工也是“客戶”,是公司的“客戶”。要讓客戶滿意,就要先讓員工滿意。

那些把員工當機器人的經濟人假設理論都統統見鬼去吧。

你給員工創造多少價值,員工就會給客戶創造多少價值。

把員工也看作“客戶”,那么員工價值是什么。

現在很多人認為,員工價值就是看員工給企業做了多少有價值的事情。這完全是以企業為中心的立場。這是不厚道的。

同樣,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員工價值是員工的總價值和總成本之差。員工總成本就是付出的全部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包括時間,體力,精神、情感等。總價值是貨幣工資、福利、情感、信任感、個人成長、成就感等。當然,成就感、成長、福利、情感、信任感等是有交集的,具體怎么交,懶得管它。

海底撈的貨幣工資比同行的平均水平要高不少,更重要的是海底撈從福利、情感、信任和成長上不斷創造出員工價值。員工覺得價值高了,自然很滿意,很忠誠,很用心工作,于是客戶價值就創造出來了。

我們看看海底撈為員工提供的衣食住行。國家最關注的是國計民生——衣食住行,這些方面搞好了,國家就穩定了。我們現在吃的行的穿的都沒有什么問題,就是住的問題太嚴重,房子讓我等老百姓深感生活鴨梨巨大。

海底撈非常重視員工的衣食住行,關注好每個細節。比如在員工穿的方面,海底撈讓員工穿得體面,穿出快樂和榮譽感。

海底撈工裝不是幾十塊錢的衣服,都是100多的。你不要以為100多很便宜,高定基老師作為知名的資深講師,穿的襯衫也是100多的。據說,海底撈員工的鞋子都是名牌運動鞋,具體什么名牌我沒有調查,不過給員工買鞋的確實很少。

海底撈有個謝大姐說,當時去海底撈是因為喜歡那里的工服,那是在四川簡陽的時候。當時是最好看的工服,像空姐一樣,很漂亮,走到馬路上回頭率很高。有些海底撈的員工還穿著工服回家相親。后來才知道,海底撈的工服都是請當地最好的裁縫,按照時裝畫報上的款式,給員工量身定做的。有幾個老板會這樣做?

我們經常去消費,去購物,去一些裝修很高檔的地方,本來是很好的一個環境,可一進去員工穿的衣服很隨意,很難看,連買東西的心思都受到影響。

比如住的,更讓員工舒服和感動。

海底撈把員工當成兄弟姐妹,不給員工租地下室,租的都是城里人住的正規住宅,空調、暖氣、電視、上網一個都不少,而且離公司的步行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員工宿舍專門有人服務,打掃衛生,換洗被單,簡直就是星級酒店的服務水準。當北京的暖氣沒有來的時候,公司給每人配發暖氣袋,晚上專門有人把熱水裝進去,提前放到被窩里。在家里,是不是只有媽媽才會這樣做?家的溫暖,員工感動不已,只好用心工作來報答公司。

篇5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現代視覺設計中充滿了受西方影響的視覺語言,“國際化”視覺符號的泛濫與“本土化”視覺語言“失語”現象非常突出。世界設計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來之時。當設計失去了民族個性時,不僅達到“世界水平”的目標無法實現,實際上也正在邁向衰敗的道路。真正的“中國設計”應該是試圖去發現一種既根植于我們民族的本土性又對整個當代設計語言有意義的東西。一個好的海報應該是在尋找表現某種可以識別、分析、解讀我們的傳統藝術中滲透的我們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國特性”。我們要為“中國設計”尋覓正確的方向,也為國際海報藝術設計的豐富性提供來自把握們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海報設計

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對海報設計有著深刻的啟迪與借鑒作用。面對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我們可以多層次、多角度的進行再認識、再發掘。

1.從藝術手法方面借鑒。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無論是宮廷美術還是民間美術,無論是文人畫還是宗教畫,經過歷代的畫家、藝人、工匠的創作實踐,積累了大量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殷商時期的青銅,從戰國時期的器皿、帛畫到漢代的雕塑畫像石,從唐宋的繪畫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剪紙、木版年畫、建筑、紋飾、戲裝、面具等等,充分體現了或恢弘靈巧,或簡約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熱烈或娟秀,或質樸或奢華等多種手法。無論是逸筆草草的國畫筆墨還是板刻結圓的裝飾圖案;無論是造型夸張的民間剪紙還是色彩強烈的木版年畫,這一切無不為現在海報設計提供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圖式語言。靳埭強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對于今天機械工具,電腦技術帶來的表現手法單調劃一的理性傾向,傳統民族藝術表現手法對于現代手段與智靈手法的協調,發揮重要的平衡作用。

2.從圖像元素方面借鑒。

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煉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他們包括人物、植物、動物、圖騰、幾何符號等形式在內的圖像,以及一些流傳廣泛的典故、成語、傳說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約定俗成的事物及組合。如梅竹松歲寒三友象征堅貞的友誼,三羊開泰象征吉祥如意,蓮花與魚寓意“連年有余”,喜鵲與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這些鄉土味濃郁的圖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張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間藝術是一種本元文化”,如果將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機的組合到現代海報設計中,無疑會給單調枯燥的現代設計風格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

如韓秉華把冰裂紋(開片)結合漢字引用與“蘇州印象”海報作為創意概念。開片紋圖案窗格及“三點水”的筆法,組成“州”字的主體,并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蘇”字以展示蘇州。背景襯以山水影波光和一葉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銀色印刷,展現了中國藝術古樸淡雅的詩般意境。

3.從思維方面借鑒

中國傳統文化中整體的、辨證的、因果循環的思維方式,強調事物各方面辨證統一和相互間的聯系,其思維過程重綜合、重歸納。反映在自然觀上,強調“天人合一”,“渾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勢就成”。其思想發軔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禪宗理念,是原始樸質的混沌思維方法論的基本核心。中國特有的思維方式,為現代科學技術解開某些知識密碼提供了科學辨證的有力思想武器。現代科學的三大發現——量子力學,相對論和混沌論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維方法,與中國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注重整體、和諧、相對、轉化的傳統思想方式相當吻合。中國的繪畫理論和設計原理與這種思維方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古代太極圖中的陰陽回轉,青銅器紋飾的抽象多義,國畫中大寫意虛實相生中無不透出這種思維方式的精髓。我們知道思維方式轉化到海報設計上,往往促成創意的產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潛意識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個好的思維意念的生成,能夠超越任何阻礙人類之間相互交流的因素,達到更高層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國海報設計”登向國際設計舞臺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我們的設計師在進行海報設計時,能夠把作品的創作思維糅合到中華民族傳統的自然觀、哲學、思維方式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

(二)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海報設計

中西文化的互動和雙贏,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發展的必然趨勢。海報設計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華的土壤中,深入領悟傳統中的“中國特性”,汲取外來優秀的意識、方法、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又不落后于國際潮流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體系。

1.對民族文化精髓的創造性轉化

對我國的民族文化,即要發掘出其中蘊藏的豐富資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進行海報設計時,要活學活用。很多設計師還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傾向,認為套幾件古裝或搬出典故神話就是弘揚民族文化,設計就有了文化內涵,殊不知這恰恰是遠離文化的一種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為表現。

那么如何在海報設計中將民族性與時代性創造性相結合,是體現其本土文化設計的關鍵之一。我們認為,首要的就是將中國文化傳統中視覺的符號和價值系統加以改造,使這些符號與價值系統變成有利與時代變遷的種子,根植于國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認同。因此,我們所要努力把握的不僅是形式與內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國傳統視覺符號所蘊含的精神方式與審美內涵,并自然地將它轉化到我們當代的海報設計之中,亦即將傳統文化符號轉化為現代視覺語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創作的《海峽兩岸一家親》是為臺灣印象海報會設計的“漢字”海報。作品選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頂下的豬,一個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雖然經歷長期的形制更疊,繁衍出行,仍離不開造字的初衷,隱喻出海峽兩岸一家親的主題。劉小康設計的《新北京,新奧運》,背景是北京故宮九龍壁中的一條栩栩如生,威武動感,再加上一個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線條造型,重疊龍形和人形,把傳統文化,現代思維和運動精神結合起來,表達新時代北京的氣象,還有很多成功作品,陳幼堅1987年設計的《Hello香港》,李永銓1993年設計的《現代香港設計師八人展——八仙過海》海報等等,都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來重新看待中國傳統視覺符號,深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把握,這對于發現具有新時期民族特色的海報設計藝術具有啟發的意義。

2.“全球化”中的現代中國海報設計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海報作為信息與觀念交流的載體,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成功的海報設計應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過圖形文化方式表現出來,以求人們免去因文化、地域、語言、種族等,使人類交流產生阻礙的因素,通過視覺圖形而達到心靈之間的直接溝通。

真正理想的“現代海報設計”,應該更多是一種融古通今,關懷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種文化并存,是人與自然協調的“現代化”的體現,是莊子所暢想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人生境界。當然,對傳統的珍視,并不是一味的沉溺與審美的情感體驗,我們所希冀的中國海報設計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學之風,熔鑄古代傳統,培育擁護中國的文化生命的強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們古代圖形中的優秀片段,憑空移植外來文化。“民族的才是國際的”,把海報設計穿上民族的盛裝,讓它在世界各種文化的擊撞中接受挑戰,汲取營養。

篇6

關鍵詞:翻譯;歸化異化;文化;雜合;《道德經》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2—0105—02

歸化和異化是兩種翻譯策略,其實任何一種譯文都是歸化和異化策略的綜合應用,這就構成了翻譯的雜合,有些是以歸化為主的雜合,有些是以異化為主的雜合。同時,雜合還體現在文化方面,譯文通常保留原文本中所表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形象和文化典故,這些文化成分和譯入語的文化成分會同時出現在譯文中。

本文以選擇了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翻譯的《道德經》英譯本為例,分析翻譯雜合的應用。該書中有英漢對照,漢語加注拼音,“目的是為了讓不會漢語的人也能讀《老子》”(辜正坤,2006)。為了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經》原文及英文譯文,筆者選取了梁海明《老子》的中文譯文以供參考。筆者對于英譯文本的研究主要從數字、成語翻譯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因為數字和成語在中西方文化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也對《道德經》的幾種中文譯本進行了對比,認為梁海明的《道德經》中文譯本相對易懂,且與筆者選取的英譯文內容貼近。分析文本時,原,代表《道德經》原文;辜,代表辜正坤教授的譯文,梁,代表《道德經》中文今譯。

一、數字的翻譯

例1.數字“一”、“二”、“萬”的翻譯

原: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第 42章 )

梁:道產生原初混沌的元氣,這原初元氣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陰氣和陽氣及和氣,和氣生出千差萬別的物質。

辜:The Tao begets the One;

The One consists of Two in opposition (the Yin and Yang);

The Two begets the Three;

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道德經》中的數字有特定含義。本句中的“一”、“二”并非通常所說的數字,在道學中有特指意義。“一”可以理解為道是獨一無二的,也可理解為是天地未分時的原初混沌的元氣 ;“二”的含義就是“陰和陽”。本句的“萬”在一般的英文中可譯成“ten thousand”,而辜的翻譯為“all things of the world”,以異化的策略處理了“萬”的翻譯。

例2.數字“五”的翻譯

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

梁: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五味雜亂讓人胃口敗壞,五音紛雜讓人聽覺失靈。

辜:The five colors make man blind;

The five sounds make man deaf;

The five tastes make man lose his sense of taste.

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五色”指黃、白、青、赤、黑;“五音”中國古代音樂中的五個音階包括:宮、商、角、徽、羽;“五味”指酸、甜、苦、辣、咸。辜在此處的翻譯采用了異化的策略,如果中國的讀者在閱讀這個譯本的話一定能夠明白這三個“五”的所指,但是譯入語讀者是無法完全理解。辜的譯文在翻譯此部分時以歸化方式給出了腳注的解釋,如:The five colors: beautiful pictures, etc. The five sounds: beautiful music. The five tastes: delicious food. 能讓譯入語讀者了解所指,即多種顏色,多種味道,多種聲音。當然如果能在注解中對這三個“五”進行進一步的解釋,筆者認為這將更有利于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使譯入語讀者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魅力。同時還可以和譯入語讀者所處的數字文化進行對比,因為“五”這個數字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一種說法是,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所以主兇。因此,人們認為星期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在中國文化中,“五”象征著“基礎”、“基本”的意思,這正是體現了傳統中國特色的“五色”、“五音”、“五味”的內涵所在。

例3.數字“六”的翻譯

原:六親不和,有孝慈。(第18章)

梁: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不和睦,于是才會提倡孝慈。

辜:Filiality and benevolence come along with the family feud.

在中國人家庭倫理關系中“六親”是表示家庭成員及其關系,目前較為流行的有兩種說法,指父、子、兄、弟、夫、婦或父、母、兄、弟、妻、子。辜的譯文采用了歸化策略“the family”(家庭成員)來翻譯了“六親”,使西方讀者一目了然,同時也說明譯者所處文化中對于“the family”的理解,知道西方的家庭倫理關系比較簡單。

數字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以上這3個數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數字翻譯方面辜采用了歸化和異化結合的策略,能夠很好的達到交流文化傳播的目的,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翻譯的雜合不僅可以體現在譯文翻譯策略的雜合,也體現在文化上的雜合,如數字“一”、“二”、“萬物”可以看作是翻譯在文化上的雜合。“五”和“六”可以看作是翻譯策略上的雜合。

二、成語的翻譯

成語是展示中華民族豐富文化內涵的一個窗口和平臺;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通過成語,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從天文歷法到政治軍事、道德倫理、思想觀念。

例4.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第64章)

梁:合抱粗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芽長成。

辜:A huge tree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例5.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

梁:千里的遠行,是從足下第一步開始。

辜:A journey of a thousand li

Star from beneath one’s feet.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經是中國大眾耳熟能詳的八字成語,意義深遠、廣為流傳,形象地說明大的東西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例4中,辜的翻譯是采用了歸化策略,用平實的語言表達了富有哲理的中國成語,揭示了做事的實質,而這個道理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中都是被普遍接受的真理,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的共同點。而例5中,辜采用異化策略把中國特有的度量單位“里”用音譯方式翻譯為“li”,符合中國人對傳統度量單位的了解和使用。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多的使用國際通用的“公里”,國外的度量衡中沒有“里”(li),而是“英里” (mile)。譯入語讀者閱讀本句時,不僅可以了解該句表達的內容,同時還能了解中國傳統的度量單位“里”(li)。小小的“里”(li)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保留本身固有的文化形象。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例子,簡要說明翻譯總是歸化和異化的綜合使用,是雜合的翻譯。雜合不僅僅體現在翻譯策略上,也體現在文化方面,文化古籍的翻譯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辜正坤.道德經(中英文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2007.

[2]韓子滿.文學翻譯雜合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梁海明.老子[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篇7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人文精神;人文素質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因而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高中學生接受音樂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長期以來,音樂教學過分注重音樂形式、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人的因素,不重視人的個性、尊嚴、價值,不重視人生理想、人生信念對人成長的重要性,使得音樂教學本身具有的人文特征逐漸被淡化。新一輪的音樂課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音樂鑒賞中獲得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真正發自內心地去關注人的生存、人內心的感受,學會間接地與創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交流,從而學會認識自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呢?我覺得只有教師深入了解音樂教學內容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才能在教學中積極、靈活、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

一、從民族、歷史的角度著手

歌劇大師瓦格納說:“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在西方,為什么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等作品都彌漫著濃烈的宗教氣氛,那是因為,當時的歐洲,人類尚在混沌中,有許多現象都無法證實,于是,他們把自己交給了上帝和神,就像宗教徒、“音樂之父”——巴赫所認為的:“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的動機,除了贊頌上帝純潔的靈魂外沒有別的。”又為什么“自由、平等、博愛”會成為貝多芬畢生所追求的理想?那是因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正值他風華正茂的年齡,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奠定了他一生的人文哲學思想基礎。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以儒、道互補為基礎的,它有著豐富的藝術創造和健康的審美觀念,特別強調藝術作品文與質的和諧、情與理的統一,喜歡自然與人心的雙向交融,推崇思想道德高尚的作品,體現了一種平淡、中和的特征。它的文化精髓不僅滲透在杜甫的詩、韓愈的散文、辛棄疾的詞、顏真卿的字中,而且滲透在《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里,彈弦拂徽的古琴音樂行為,就是中國古時士文化的鮮明印證。

二、從地域、環境的角度著手

19世紀中后葉的法國文藝評論家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提出:“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環境是客觀的外部原因,不同的環境,由于地理的、氣候的各種差異,就會形成不同的地域、各種相異的文化形態和精神世界。不是有句俗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為什么江南的民歌大多結構規整,音調平穩、舒緩,風格柔美委婉、清麗優雅?那是與南方碧綠的良田、充沛的雨水、幽曲的弄堂、魚鱗似的瓦頂、彎弓般的石橋,吳儂軟語的水鄉風情分不開的。又為什么陜北的《信天游》高亢、粗狂,無論是表達喜、怒、哀、樂中的哪一種感情,在音樂表現中大都講求音域寬廣、音調高亢、旋律跌宕,給人一種勇敢、堅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那是因為陜北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道道溝,還有那無邊無際廣漠荒涼的黃土地所造就的。教師要讓學生從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角度領悟到不同地域民歌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內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注意存在于音樂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善于歸納,我們就能找到讓人達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5.

篇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word "atom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evolution from material to physicalism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by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physicalism. Compared with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of physicalism and engineering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唯物主義;物理主義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aterialism; physicalism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325-02

0 引言

如何界定物質與意識二者的主客關系歷來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渭涇之分的界河。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認為世界根源是物質,世間的一切都要歸于物質。各種看上去似乎非物質的事物,如:生命、意識、道德、社會等表象,本質都為物質,它們的存在皆依附于物質的存在,性質由物質所決定[1]。辯證唯物主義是以物質為核心的一元論科學,是近代哲學理論的精髓之一[2]。唯心主義認為物質及其屬性只是一種表象,不具有第一性,真正實在的是非物質的,物質世界的存在依賴于某種獨立存在的心靈[3]。客觀唯心主義代表人物柏拉圖認為“真正實在的某種抽象非物質屬性或結構的存在不依賴于時空,可以是永恒不變的形式或共相”,而主觀唯心主義典型代表貝克萊則認為“物質世界的存在依賴于某種獨立存在的心靈”。上世紀中葉,經過實證主義和行為主義大潮洗滌,唯心主義已黯然失色,悄然離去。

1 唯物主義與物理主義

“原子”這一概念源于古希臘自然哲學家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他們提出的原子論代表了唯物主義對于物質本性的一種主要理論觀點――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物質的――物質本體論。物質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是一些微小的粒子,是最小單元,它們在不停地運動著。這些微粒不會消亡也不會再生、它們具有一定的質量、占據時空、靠原子間的碰撞聚集形成宏觀物體――“原子旋渦”學。然而,二十世紀初,隨著科學家對原子內部結構認識的深入,厄內斯特?盧瑟福提出原子結構理論并發表最重要的科學文章:在《哲學研究》上發表兩篇《物質對α、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的結構》(1911)、《原子的結構》(1914),這種觀點被徹底顛覆[4,5]。同時,伴隨著電子、質子、中子、光子、聲子、輕子、介子和中微子等不斷地相繼被發現,人們發現粒子是可再分的,并將基本粒子歸于四大類:夸克、輕子、規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成功建立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在數百種眾多的基本粒子中除光子、中微子、電子、質子等少數粒子性能穩定與壽命長外,其它都瞬息即逝,粒子也可消亡[6]。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受到猛烈沖擊與撼動,從而,促使人類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物質。

20世紀50年代,人類開始研究時間非對稱理論,玻耳茲曼格子方法得到推廣應用。量子力學、宇宙學、耗散結構、混沌等物理學初露,1964年貝爾建立一套定域實在論并得到貝爾不等式,美國物理學家萊格特2003年建立一套非定域實在論,并推證得到萊格特不等式。量子力學公設與經典物理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給予概率基礎地位。玻爾指出:“量子理論精髓,可以用量子公設表示”。量子力學以薛定諤方程為基礎,核心是幾率因果性和物理實在問題,用主量子數n、角量子數I、磁量子數m、自旋量子數ms等四個量子態概念表征微觀體系狀態,深化了人們對物理實在的理解。基于現代物理學理論,無論物質以何種形式存在,辯證唯物主義提到的物質將不再是唯一實在的。在現代物理學沖擊下,傳統物質觀變得不甚一擊,此時,唯物主義者已難以給出“物質”精準定義。恩格斯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為此“物理主義”應運而生,唯物主義遞升為物理主義。物理主義規避了唯物主義者面對的難題,承繼著唯物主義傳遞的火炬,繼續與唯心主義抗衡。“物理主義”被視為唯物主義在當代的發展,是唯物主義最新翻版,最新形式。物理主義者視自己為唯物主義繼承人,發揚了唯物主義。

2 物理主義的掘起

所謂物理主義是從心靈哲學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7],最早由紐拉特和卡爾納普在1930年將“物理主義”一詞引入哲學領域,并將其視為一個語義學論點。物理主義的核心是“一切都是物理的”。目前,存在十多個版本的物理主義,包括:先天物理主義、后天物理主義、戴維森的非還原物理主義、還原式物理主義等。嚴格地講,物理主義僅僅是關于心靈或心身關系的一個形而上學的綱領。物理主義哲學家希望通過物理方法證明現實世界的物理特性一定會決定現實世界相對應的意識感受特性。各種版本的物理主義都是對心理―物理關系的一種解答[8]。在眾多的版本中,本體論自然主義具有最強音。本體論是一種追求“本質”,“真理”的哲學理論。如:對原子結構的闡釋應用的是量子場中粒子本體論及規范場論中的規范玻色子。自然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方法是最可靠的、也是唯一可靠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將物理主義看成自然主義,主要根源是大多數的物理主義者同時也是自然主義者。馬克思的所謂自然主義是指用自然界及其規律來解釋一切的學說[9]。

物理主義存在兩大論證:方法論自然主義和因果閉合性。

方法論自然主義觀點認為世界根據自然規律運動,人類可以根據自然規律去認識世界,這種認知無須涉及超自然的力量。使用方法論假設可觀察的自然現象只能由自然原因來解釋,而不假設超自然能力是否存在,因此也不接受超自然的解釋。佩洛克提醒人們要注意區分方法論自然主義與形而上學自然主義,后者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無神論觀念,它認為自然就是人們所見到的那樣,不以上帝或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佩洛克指出: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并沒有承諾直接表明世界中存在著什么,而是作為承諾去尋求一組有關理解世界的可靠途徑的方法,典型的是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去關注這些方法能夠發現什么。

18世紀,康德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學說,原子論和元素論開創了化學實驗的科研模式,最終建立了現代原子學說。熱質說和以太說引領了熱力學、光學和電磁波理論的發展。量子規范場論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成功,標志著理論物理學的建立。達爾文的進化論、牛頓的能量守恒定律、德國生物學家M.J.施萊登和T.A.H.施萬提出的細胞學說、托馬斯―摩爾根創建的現代基因學說,這些自然科學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在特定領域中的普遍存在的內在規律,從而證明物理科學理論是一個封閉系統[10]。早在1970年斯泰因已指出:“量子場論是形而上學研究的當代焦點”。薛定諤方程只適用于封閉量子系統,量子態遵循決定論的演化。凝聚態物理學的自發性對稱破缺概念啟示人類,心靈是一種隨對稱性降低、復雜性增加和自組織發展而突現的高級性質。20世紀理論物理學的兩大進展,廣義相對論的創立和量子力學的興起,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經典物理學發起挑戰,廣義相對論重創了粒子或場所處的經典時空概念,量子力學否定了經典物質概念。若將宇宙作為一整體研究,量子力學適用范圍受到制約,出現了邊界效應,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對“黑洞―萬有引力”現象的解釋相悖論,為此,需要建立新的“量子引力”理論,包括大爆炸和弦理論。這就是物理主義的因果閉合性的典型表現。

3 研究生教育中“物理主義”滲透

工科研究生教學中觸及的“物理主義”概念繁雜、精深,如何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物理主義”概念、思維及方法,如何培養學生的懷疑批判精神,培養學生的工程哲學理念與思想,是每位研究生導師的必修課。

工程哲學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至20世紀中葉,“工程哲學”概念通常是指建立在技術哲學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哲學語義詞。工程哲學主要涉及工程本體論、工程知識、工程倫理、工程設計、工程教育等內容,這些知識在工科研究生教學中舉足輕重,研究生導師必須清楚理解、掌握并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

工科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多數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或工程活動,所謂工程技術工作或工程活動是通過某個群體或個體的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工程活動包含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11],微觀層次涉及工程設計人員、工程項目和工程企業,中觀層次涉及產業、集群、區域,宏觀層次涉及國家乃至全球工程整體,需要多維度的組織與管理。針對這一現象,工科碩士研究生在校的工程教育問題尤為重要,主要是工程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適用性、前瞻性、工程學位審定的合理性與公允性等。工程設計是工科研究生主要訓煉項目,涉及不同工程領域中不同設計方法的講授、工程設計思維的培養及訓煉、工程設計能力的實踐鍛煉等,導師應當從具體的案例分析入手對上述各問題進行闡述,在教授過程中伴隨著物理主義思想的“滲透”。

參考文獻:

[1]王玉糅.馬克思的新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J].學術研究,2012(08):1-7.

[2]鄧曉臻.馬克思的時空范疇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01):6-9.

[3]鄧習議.論唯心主義的三種形態[J].大連大學學報,2013,34(04):54-58.

[4]王榮德.盧瑟福對現代科學的貢獻[J].物理通報.2001,(07):33-36.

[5]關洪.原子論的歷史和現狀:對物質微觀構造認識的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李政道.粒子物理與場論簡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149.

[7]張志林.物理主義是形而上學嗎?[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35(03):7-12.

[8]劉玲.物理主義應當如何回應知識論證?[J].哲學研究,2011(10):86-93.

[9]劉琳.馬克思《資本論》及手稿中的自然主義哲學批判[J].生產力研究,2012(09):12-14.

[10]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周肇威,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

[11]李伯聰.工程的三個層次:微觀中觀和宏觀[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23(3):25-31.

――――――――――――

篇9

危機管理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即危機預防、危機應對、目的地重建或恢復(危機救治),來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機預防

危機預防是旅游游危機管理中的開端,主要是構建預警機制,盡可能做到危機規避,減少危機發生的概率。在此過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許多競爭優勢。

1.預警機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產品的競爭力。預警機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甚至創造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這不管是對目的地的生產產品(有形和無形產品)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大有裨益。預警機制除用來防范危機,還可以將其用做保障環境質量和保障產品質量等用途。

2.危機預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競爭優勢的保證。所謂附加利益就是指對度假的滿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則附加利益競爭優勢就是指通過附加的和持續的情感利益所獲得的競爭優勢,它很難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競爭激烈的今天,許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這使得附加利益競爭優勢成為目的地競爭取勝的一個法寶。

3.危機預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經濟是體驗經濟,顧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為了體驗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對目的地的滿意度就體現在該地的“體驗”和“享受”兩方面上。危機管理在預防階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預見且可控制的潛在的危機毒瘤,降低危機發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擁有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擁有居安思危的領導和職工─他們的真誠和熱情─使目的地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讓顧客體驗和享受等價滿質的服務,購買貨真價實的商品。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滿意度、之前的訪問經歷以及重游意愿之間關系的過程中發現,游客之前的旅游經歷與滿意度也是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這不難理解,因為游客對某目的地有較高的滿意度,他就會產生重游或重溫該目的地,并且向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薦該目的地。結果是,該目的地不僅與游客建立了長期關系,而且還能增加該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顧客。

(二)旅游危機應對

危機事件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和破壞性等特點,導致許多危機事件發生不可避免。這就有必要做好危機管理,做好這項工作不僅能減輕危機事件的危害度,還能在其中尋找機會。

1.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前任CEO奧古斯丁說過:“每次危機的本身既包含著導致失敗的根源,也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成功機會就是企業危機管理的精髓”。Faulkner指出:“依據混沌理論,危機管理實質上被看作是一個創造過程”。有效的危機管理可以減輕危機負面后果,并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對旅游目的地而言,無論來自外部還是內部的危機沖擊,都可視為“創造性破壞”。

2.危機事件促進旅游目的地管理更完善。危機事件的爆發往往能暴露目的地管理中的很多問題,如,SARS的爆發,就暴露了中國在應對大規模公共危機方面,缺乏足夠的應對措施和經驗,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個專業的危機預警和處理機制。這可以使目的地地管理者更真實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地看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這一過程可以使目的地戰略分析更全面,戰略制定與選擇更加準確,戰略實施與控制更加到位,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目的地的戰略管理水平,為培育與保護目的地競爭力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一過程可以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創新的勇氣和思路,在目的地內部達成創新共識,為目的地找到創新的突破點,切實提高旅游目的地競爭力。

(三)旅游目的地恢復

旅游目的地恢復是旅游危機管理的最后階段。危機管理的建立健全能加快旅游目的地恢復。著名旅游經濟學家科恩曾言:“一個為危機做準備的組織,從危機中恢復過來的速度比沒有做準備的組織要快兩到三倍,且花費的財力和人力成本也明顯的減少。”

當今,旅游目的地競爭激烈異常,誰在危機中先恢復起來,少受危機事件的影響,誰就取得先入為主的優勢。對旅游目的地而言,時間就是優勢,是一種營銷成本。目的地恢復時間越短,它消耗的時間成本就越少。旅游危機管理除了在旅游目的地恢復過程中產生時間成本優勢外,它還能正如科恩所言的那樣,減少在目的地恢復過程中花費的財力和人力成本。所以,危機管理創造了恢復后的旅游目的地成本優勢,增加了它的競爭力。

二、

關于旅游危機管理,大多數旅游目的地管理層僅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態下的一種反應。其主要表現為:危機管理是非常態的管理活動,是一種權宜之計,是事后補救措施,危機管理只會對旅游目的地發展增加成本負擔等等。其實,這是對危機管理的一種偏見。事實上,危機管理固然會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長期而言,它不僅能規避危機和減少危機發生的概率、減輕危機造成的損失、加快目的地危機后的恢復時間,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危機管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提升。

三、結論

危機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常規管理的延伸,是目的地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危機管理不僅是目的地規避危機,減少危機發生的概率,進行危機處理救治的主要途徑,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危機管理還是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做好危機管理首先就得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只有意識到這一點,目的地管理者才會對危機管理開懷接受,才會投入精力和財力去建立和完善危機管理。

參考文獻:

[1]李繼紅.我國企業危機管理能力的理論探討.東南亞研究,2005.

[2]李樹民,溫秀.論我國旅游業突發性危機預警機制建構.西北大學學報,2004,(5).

[3][4]德克格萊澤著,安輝,譯.旅游業危機管理.中國旅游出版社.

[5]谷慧敏.旅游危機管理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185.

篇10

引言:圖書館管理能力與水平的高低將會影響到其自身發展,而管理方式方法的選擇則會對于其管理能力產生直接影響。由于圖書館經營體制等原因的制約,國內圖書館長期以來的管理都較為僵化,這也使得圖書館在當前的管理能力提升上并未與其實際規模發展達成同步,而落后的管理理念,陳舊的管理方法更是成為了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自柔性管理這一管理理念提出以來,部分企業就已經嘗試了在其日常經營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嘗試與應用,其實際的管理效果表明了柔性管理本身的積極性。當代圖書館在發展上呈現的新特點與新趨勢也使得柔性管理與圖書館管理進行融合成為了一種可能。

一、柔性管理及圖書館管理的含義

1.柔性管理的含義

柔性管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對“穩定和變化”進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確立,以思維方式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為前提。線性思維的特征是歷時性,而非線性思維的特征是共時性,也就是同步轉型。從表面混沌的繁雜現象中,看出事物發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進的方向,識別潛在的未知需要和開拓的市場,進而預見變化并自動應付變化,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務。具體而言,柔性管理是一種柔性化管理,其是與剛性化管理相互對應與互補的以中國管理理念[1]。柔性貴案例強調對于人的心理活動進行揣摩與分析,從而采取非強制的方式繼續擰具體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其精髓在與通過軟性管理手段將組織意志變為個人行為。

2.圖書館管理及其新特點

顧名思義,圖書館管理是與圖書館工作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的管理活動總稱,在圖書館學的相關理論下,圖書館管理具體可以分為開支管理,書籍管理等。隨著圖書館在當前社會中地位與作用的不斷提升,圖書館管理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與新變化。當前,圖書館管理的實際管理工作量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升,由于圖書館實際業務范圍的擴大,部分圖書館實際上也在經營線上圖書館和數據管理等業務,這也使得其實際需要進行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范圍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擴大[2]。此外,圖書館管理在新時期也呈現出了管理工作精細化的特點,圖書館的管理工作正在隨著自身的發展進行不斷細分,盡管圖書館本身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組織,然而其管理工作的分類正在不斷細化,相應的管理工作也呈現出了精細化特點。

二、圖書館柔性管理的適用性分析

1.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能夠互補

圖書館柔性管理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現實主要是由于柔性管理與圖書館當前的剛性管理間能夠進行深度互補。以科學原理理論為理論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圖書館剛性管理對于提升管理效率,保障工作目標達成有直接促進作用。柔性管理較之剛性管理具有更大的人文關懷色彩,其將管理的相關理念與知識融入到柔性手段中能夠使得剛性管理措施在實際實行中更為順利。此外,最為相互對應的兩種管理理念,其在本質上不僅具有對立的一面,也具備內在上較高的融合性。關于當前部分企事業單位所進行的剛性管理,國內部分學者進行了一定批評。柔性管理中對于績效考核及員工培訓上能夠起到的作用更是剛性管理無法在效果達成上相媲美的。

2.柔性管理適合圖書館員工管理實際

當前的圖書館管理內涵已經出現了一定變化,在常規管理內容不變的狀況下,對于圖書館內部員工進行管理也成為了圖書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柔性管理強調的人性化管理在對于員工群體進行管理時也能夠將管理效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圖書館員工大多均是合同制員工,這一員工群體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僅僅要求所付出勞動能夠換取到等額報酬,其更加希望自身能偶得到崗位上的尊重及價值發揮,在層次需求理論下,剛性管理往往只能夠滿足員工的初級層次需求,而柔性管理則能夠很好的滿足員工群體的深層次需求。部分進行柔性管理的圖水管管理成果也表明,其所進行的柔性管理嘗試對于優秀員工群體的塑造有顯著幫助。

三、柔性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1.管理制度上注重柔性管理因素添加

柔性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具體運用首先應當在管理制度上注重柔性管理因素的添加[3]。就制度本身而言,管理制度的確定實際上就是一個剛性管理色彩濃重的過程,制度本身的強制性和規范性也使得其本身的剛性管理因素較多。由于制度本身是居于一種全局性的管理組成,柔性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具體運用也應當在制度建設上和確立進程中入手。將柔性管理的相關因素在圖書館管理制度中進行一定的添加可以使得制度本身的剛性色彩得到一定降低,特別是制度內一些柔性管理措施的提出也能夠使得管理制度在推行的進程中減少很多內在阻力。在管理制度上進行柔性管理的兼顧也是柔性管理能否在圖書館管理中真正進行全面運用耳朵決定因素之一。

2.提倡績效考核等細節管理的人性化

柔性管理是一種高度人性化的管理,其本質上也強調著在管理行為進行的同時要兼顧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實際心理變化。柔性管理單單在制度上進行提現明顯不夠,其在績效考核等細節管理上更是應當注重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例如,在遲到考核這一管理細節上,應當將天氣變化因素等諸多不可抗力因素納入到其中,從而使得考核的標準及方式方法更為靈活與人性。在員工培訓上,更是要結合具體員工的實際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員工培訓。圖書館管理畢竟是一項專業型較強的管理工作,柔性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本質上是在具體管理措施實施上的柔性,在方法選擇上的柔性,在細節管理上的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