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學說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混沌學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神話;混沌;陰陽;樸素唯物主義觀
自春秋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起,無論宋明時期的“格物致知”,還是明清之際的“經世致用”中國哲學向來講求經驗、實用,故而樸素唯物主義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來本文將從中國古代神話角度出發,分析其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一、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混沌”之說
中國最早的哲學認為,世界由混沌之氣而生,至老子時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里的“一”就是混沌之氣,由混沌之氣演陰陽二氣,生天地人三界,繼而萬物生。很多人認為這里的“道”是唯心的觀點,實則不然。老子所謂“道”,指的是自然規律,也是源于自然,源于物質。《道德經》所言,即是對遠古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做一詳細闡釋,繼而探討治世之道。
至宋明之時,程頤程顥兄弟更是強調“格物致知”,從世間萬物中探尋世界萬事萬物運行之道,繼而思考修身治國的良方,亦是源自樸素唯物主義的“氣”是世界本源的理論,因而樸素唯物主義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第一體現在于對“氣”的崇拜,在遠古神話時代則表現為“混沌”崇拜?!短鞖ぁ氛f“渾天之說,天地如雞卵,卵中黃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黃白既分,是開辟也。”就是說天地本為一片混沌,世界產生于混沌之中。而南方神話的“開天地”說也講到是“子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將混沌時人也?!币蔡岬搅颂斓鼗煦缰畱B。說明在中國古代普遍相信混沌之氣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是由“氣”這一物質構成的。
《莊子?應帝王》中說“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試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砧徱桓[,七日而混沌死。”強調了遵從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即延續老子之物質之“道”。這里運用了神話的方式,將混沌比作了中央之帝。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帝”等同于“神靈”與“祖先”,也就是說混沌是中央之帝的始祖,又一次印證了混沌創世神話的可靠性,也進一步強調了中國古代對于“混沌”的崇拜。
而《山?!分?,有記載了“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边@里的神鳥當相似于鳳凰,或三足烏,而“渾敦”即“混沌”,應等同于太陽。古人太陽崇拜極盛,因為只有太陽能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這又進一步突出了混沌在中國古代的巨大意義,是包納一切的萬物之祖,是世界本原。
二、遠古龍鳳神話中的“陰陽”哲學觀
之后,中國人關于“氣”的理論發展出“陰陽”之說,認為一切都應講求陰陽和諧之理,所以為萬事萬物劃分了陰陽之別,正如日為太陽,月為太陰;雄為陽,雌為陰等。這一點在遠古龍鳳神話的發展中就可以找到源頭。
中國祖先神在春秋戰國時發展成伏羲女媧兩人,一雄一雌,一陰一陽,蘊含陰陽二氣孕育人類之意。在關于伏羲女媧的圖畫中可見,伏羲女媧一雄一雌二蛇交尾,女媧手持畫圓之“規”,意指“天圓”為陽,伏羲手持畫方之矩,意指“地方”為陰。女媧身側有三足烏圖案,指太陽,伏羲身旁有蟾蜍圖案,指太陰,從而達到絕對的陰陽平衡,實現太平。至漢代追求大一統,二龍祖先神再度變回唯一的龍祖先神,也是同時包含陰陽二氣,意指陰陽并存,再度說明了陰陽和合方能成神,才有孕育后代的能力。歸根結底還是對自然之氣的信仰。
中國古代有“鳳為雄,凰為雌”的說法,與伏羲女媧雙龍一樣,也是要實現陰陽平衡,強調陰陽二氣共同創世之論,而當龍鳳圖騰合并時,人們卻說龍為雄,鳳由雄轉而為雌,后世稱帝王為“真龍天子”,而皇后則為“鳳駕”,應當也是為了追求陰陽平衡。中國傳統中這種對于氣息平衡的執著與中國信仰“氣”的樸素唯物主義觀不能分開。
三、“五行”學說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
春秋戰國時,陰陽家提出“五行”學說,有進一步發展了中國“氣”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將混元一體之氣細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作出詳細的論述。他們以日常生活常見之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歸結為世間一切物質的生成發展的根本,五者相生相克,各自獨立又能合而為一,即均出自萬物原初之氣。
之后,人們詳細闡述,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對應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象征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也能對應東南西北中五方、眼耳鼻舌口五官、心肝脾肺腎五臟、青赤白黑黃五色等等,可以說萬事萬物不離五行,人們應對一切問題都要考慮五行關系。
包括在中國古代政治中,也體現了五行的意義。黃帝時期的虞代尚土德,色尚黃;夏代為木德,色尚青;商代為金德,色尚白;周代為火德,色尚赤。秦所以滅粥,是因為秦尚水德,水德勝火德,諸如此類。中國古代“正色”說強調很廣,與五行學說的流行脫不了關系,孔子的“惡紫可奪朱也,惡鄭聲之亂樂也”,說明五色審美的色彩規范已經上升到了“禮”的范疇,可見五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了其初步的含義,這也是前文所說的中國將樸素唯物主義觀點應用到修身治國的實用主義上的表現。
四、結語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遠古神話中體現著中華早期先民對于世界的認知,繼而發展并影響了中國早期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形成,這啟示我們,不僅要注重前人的學理研究的總結,同時也要不斷創新,提出自己的思路,尋求對傳統理論的新的思考,批判地繼承發展,這才是促使國家思想發展,繼而實現整體國家實力強大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1]陳鳴達 《論古代神話及其對哲學的影響》.南京政治學校學刊.1985.第1期.
[2]曹敏杰 《神話與西方文學》.燕山大學學報.2002.第2期.
[3]宗白華 《中國哲學史提綱》.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4]林偉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人關系”辨析》.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篇2
簡單遺傳算法(SimpieGeneticAigorithm,簡記為SGA)是由Michigan大學的Hoiiand教授等創立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生物進化論和群體遺傳學.SGA的基本特征是:利用群體進化一一即在求解過程中,通過使種群不斷優化,從而找到滿意解或最優解.對于許多常規方法難以有效解決的非線性優化問題,
SGA往往能夠奏效,因此在許多工程問題的解決中,SGA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SGA在理論上借鑒生物進化理論以及遺傳學機理,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算法體系,然而在實際使用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宄探討.例如,對于單調函數或單峰值函數,在初始時很快向最優值逼近,但是在最優值附近收斂較慢;而對于多峰值函數的優化問題,它往往出現“早熟”即收斂于局部極值.宄其原因,主要是通常使用的SGA的選擇策略多采用個體繁殖機會同其適應值成正比例的方法,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超級個體問題和多個相似數字串問題[l].交叉算子的設計一般都采用隨機交叉的方式,由兩個個體的交叉產生兩個新個體,其結果是父代與子代間很相似,這也會導致如上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研宄如何改進SGA,采用合適的算法加快多峰值函數的尋優速度和質量.
另一方面,目前許多有關智能系統的研宄都是圍繞人腦智能及其學習機制進行的.這些擬人化方法都忽略了與人腦行為方式并不明顯相關的另一類智能系統--免疫系統.生物體的免疫系統具備很高的智能級(highieveiofinteiigence),但它與人腦的行為方式的確沒有明顯聯系.由于實際的生物體免疫系統具備免疫記憶、記憶開發(長期和短期)、混沌識別、自適應網絡調節等許多優良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考慮模擬其實際行為規律,設計出相應的數學算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免疫系統中產生的抗體是用于對付和消除外來抗原的.如果我們進行類比--對于一個優化問題而言,抗原對應問題的目標函數而抗體對應問題的最優解,那么免疫系統的特點對于改進和提高遺傳算法的能力就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文中模擬部分免疫特點(如自我免疫等)對SGA進行改進而設計出一種免疫遺傳算法,該算法的優化能力相對SGA而言有一定的改進.本文對如何有效模擬免疫重組、免疫記憶、混沌增殖等免疫行為而設計出免疫遺傳算法以更好地進行多峰值函數的尋優進行探討.
2免疫遺傳學思想及免疫遺傳算法設計
2.1免疫遺傳學基本思想
在生物醫學科學領域,免疫遺傳學(Immunogenetics)
作為免疫學(Immunoiogy)和遺傳學(Genetics)這兩門學科的邊緣學科,豐富和發展了現代遺傳學理論.免疫遺傳的研宄說明了免疫物質不僅受遺傳基因的控制,而且由此發生的免疫功能(免疫應答)也同樣受到遺傳調控.
當傳染媒介侵入生物系統后,免疫系統的工作就是中和或者清除異物.免疫系統模型如圖l所示.免疫系統的特點詳述如下:
(1)基因重組:當外來抗原(antigen)侵入生物體時,免疫系統先對不同的抗原進行識別,針對不同的抗原生成對應的抗體(antibody)進行中和或破壞.抗體的產生是通過DNA分子上特定段的任意重組進行的[2].
(2)網絡作用:當一個抗體傳遞給生物體中的B細胞時,一次免疫響應就啟動了.如果與抗原匹配,B細胞將被激活.B細胞的激勵水平不僅依賴于其與抗原匹配的程度,而且依賴于它同機體免疫系統
時刻第i個個體的濃度,mj表示抗體i、間的親和系數,m_t_(表示抗體i、(間的排斥系數,a"分別表示抗體i對于其它抗體和抗原的交互作用率,(i表示抗體i的自然死亡率,^表示抗體i與抗原間的匹配率,N為抗體數目.
按照式(1)、(2)的計算結果,如果激勵水平超過閾值,B細胞將生成自身的許多克隆(clones),而這個行為又將啟動一個變異機制--在抗體分子的編碼基因(genes)中產生變異.反之,如果激勵水平低于閾值,B細胞不會自我復制,并且到時候死亡.這樣,在免疫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點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傳遞一個抗原給能夠約束它的B細胞不僅引起B細胞對抗原的分析,而且會導致許多新的B細胞的生成.所有的這些B細胞可以依次分析抗原并進一步產生B細胞--這是新的B細胞生成方式之一.
(1)混沌增殖.對于有關細胞生長方面的研宄,文中針對白細胞生成控制模型進行了討論,表明在確定性的時間系統中存在著內在混沌的可能性;同時,第三軍醫大學的徐啟旺對綠膿桿菌的生長作了初步的探討,實驗結果表明:細菌的生長不是同步分裂而是呈現混亂無序的混沌態增殖,因此其本質是一種波形狀態的生命活動并伴隨以非線性動態的混沌增殖.混沌理論中,通過Iogistic方程:+1(t)=(^,Xi)=(l-x)i=0,l,2,…)生成的混沌序列是遺傳學中用以描述昆蟲數目世代變化規律的方程,可以用于模擬免疫細胞的增殖方式.混沌序列較通常的RANDOM函數相比,具有更好的隨機性、快速性--這是由混沌的本身特色決定,因此可以更好保持多樣性,并能夠有效解決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的矛盾.
(2)免疫變異:高等生物尤其是哺乳動物,在進化進程中對多種多樣的病原體或異原性蛋白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都能夠產生相對應的抗體.實際上一個淋巴細胞只產生一種抗體,而生物體內的確存在成千上萬種抗體,這種適應性功能的發展程度很讓人驚訝.基因是抗體的基本單體,對于淋巴系統能夠產生如此多種的抗體分子,體細胞突變學說(somaticmuta?tiontheory,Cohn,l968)認為數量如此巨大的基因貯存在種質(即生殖細胞染色體)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該學說認為種質傳下來的只是少量V基因(一種基本基因),而V基因的多樣性主要是由于個體發育期間體細胞突變造成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Leder等人的支持.這些變異主要反映在高可變區(hv區域,抗體分子的一部分)上,主要由它決定了抗體的多樣性.這已為許多觀察結果所支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變異機制在抗體的生成及多樣性的維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免疫選擇:由于免疫過程中許多的變異行為會破壞抗體對抗原的親和力--即使假定變異機制是在完全隨機的情況下.因此免疫系統需要通過有選擇地增加高親和力的抗體數目來解決這個問題.
(4)免疫記憶:在抗原消失后數月甚至數年,抗體形成細胞仍然具有免疫記憶.因此以后抗原侵入時生物體根據自身免疫網絡可以很快生成對應的抗體來中和抗原.
(5)免疫代謝:由于機體本身的新陳代謝,每天有5%的低激勵值B細胞死亡,而代之以從骨髓中生成全新B細胞.只有那些與網絡中已存在B細胞具有較強親和力的新B細胞才會加入到免疫系統中,否則將死亡。
(6)濃度控制:在免疫研宄中我們發現免疫過程完成后機體內抗體濃度不會過高,否則,正常體細胞會受到損害.這是 免疫行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7)隔離小生境:研宄發現,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之所以具有形成許多物種的能力,主要是因為生物群具有分化小種群的能力,小種群沿著不同的方向進化,彼此間差距越來越大,漸漸由同一物種分化為許多不同的種.其中隔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防止了被隔離種群間的雜交,因而防止了其間基因的交流.隔離對于種群的分化是很有幫助的.因此,為了進一步保證群體中個體的多樣性,我們在算法的設計中引入小生境(mce)技術.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免疫行為的許多特點能夠使免疫細胞的多樣性較好地得到維持,因而我們可以考慮模擬生物體的實際免疫行為設計出一種新的優化算法--免疫遺傳算法(ImmunogeneticAlgorithm),簡記為IGA,它較SGA而言將更加有利于尋優.
2.2免疫遺傳算法的設計
根據2.1節中討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進行免疫遺傳算法的設計.根據免疫行為的特點,我們設計了如下幾個核心模擬
算法:
(1)小生境:模擬隔離小生境特點,引入小生境技術[1],將演化種群分為若干個小子群以實現隔離.這包含在初始抗體生成中.
(2)重組:模擬基因重組,在子群內將各基因位統一編碼,然后進行基因的隨機重組.這里不使用SGA的交叉算子,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父代與子代間的相似問題.
(3)免疫變異:以類似SGA的方式和較大的概率進行變異操作.
(4)抗體產生:模擬免疫網絡作用、免疫選擇和濃度控制,我們進行以下工作.差分計算式(1):令s中其它B細胞的親和度.根據Jerne提出的免疫網絡理論(見圖2),計算抗體激勵水平及濃度的動態方程如下:
按照式(1)、(2)的計算結果,如果激勵水平超過閾值,B細胞將生成自身的許多克隆(clones),而這個行為又將啟動一個變異機制--在抗體分子的編碼基因(genes)中產生變異.反之,如果激勵水平低于閾值,B細胞不會自我復制,并且到時候死亡.這樣,在免疫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點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傳遞一個抗原給能夠約束它的B細胞不僅引起B細胞對抗原的分析,而且會導致許多新的B細胞的生成.所有的這些B細胞可以依次分析抗原并進一步產生B細胞--這是新的B細胞生成方式之一.
(1)混沌增殖.對于有關細胞生長方面的研宄,文[4]中針對白細胞生成控制模型進行了討論,表明在確定性的時間系統中存在著內在混沌的可能性;同時,第三軍醫大學的徐啟旺對綠膿桿菌的生長作了初步的探討,實驗結果表明:細菌的生長不是同步分裂而是呈現混亂無序的混沌態增殖,因此其本質是一種波形狀態的生命活動并伴隨以非線性動態的混沌增殖[4].混沌理論中,通過Iogistic方程:+1(t)=(^,Xi)=
(l-x)i=0,l,2,…)生成的混沌序列是遺傳學中用以描述昆蟲數目世代變化規律的方程,可以用于模擬免疫細胞的增殖方式.混沌序列較通常的RANDOM函數相比,具有更好的隨機性、快速性--這是由混沌的本身特色決定,因此可以更好保持多樣性,并能夠有效解決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的矛盾.
(2)免疫變異:高等生物尤其是哺乳動物,在進化進程中對多種多樣的病原體或異原性蛋白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都能夠產生相對應的抗體.實際上一個淋巴細胞只產生一種抗體,而生物體內的確存在成千上萬種抗體,這種適應性功能的發展程度很讓人驚訝.基因是抗體的基本單體,對于淋巴系統能夠產生如此多種的抗體分子,體細胞突變學說(somaticmuta?tiontheory,Cohn,l968)認為數量如此巨大的基因貯存在種質(即生殖細胞染色體)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該學說認為種質傳下來的只是少量V基因(一種基本基因),而V基因的多樣性主要是由于個體發育期間體細胞突變造成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Leder等人的支持.這些變異主要反映在高可變區(hv區域,抗體分子的一部分)上,主要由它決定了抗體的多樣性.這已為許多觀察結果所支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變異機制在抗體的生成及多樣性的維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免疫選擇:由于免疫過程中許多的變異行為會破壞抗體對抗原的親和力--即使假定變異機制是在完全隨機的情況下.因此免疫系統需要通過有選擇地增加高親和力的抗體數目來解決這個問題.
(4)免疫記憶:在抗原消失后數月甚至數年,抗體形成細胞仍然具有免疫記憶.因此以后抗原侵入時生物體根據自身免疫網絡可以很快生成對應的抗體來中和抗原[l0].
(5)免疫代謝:由于機體本身的新陳代謝,每天有5%的低激勵值B細胞死亡,而代之以從骨髓中生成全新B細胞.只有那些與網絡中已存在B細胞具有較強親和力的新B細胞才會加入到免疫系統中,否則將死亡。
(6)濃度控制:在免疫研宄中我們發現免疫過程完成后機體內抗體濃度不會過高,否則,正常體細胞會受到損害.這是
免疫行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1Q].
(7)隔離小生境:研宄發現,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之所以具有形成許多物種的能力,主要是因為生物群具有分化小種群的能力,小種群沿著不同的方向進化,彼此間差距越來越大,漸漸由同一物種分化為許多不同的種.其中隔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防止了被隔離種群間的雜交,因而防止了其間基因的交流.隔離對于種群的分化是很有幫助的.因此,為了進一步保證群體中個體的多樣性,我們在算法的設計中引入小生境(mce)技術[1’11].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免疫行為的許多特點能夠使免疫細胞的多樣性較好地得到維持,因而我們可以考慮模擬生物體的實際免疫行為設計出一種新的優化算法--免疫遺傳算法(ImmunogeneticAlgorithm),簡記為IGA,它較SGA而言將更加有利于尋優.
2.2免疫遺傳算法的設計
根據2.1節中討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進行免疫遺傳算法的設計.根據免疫行為的特點,我們設計了如下幾個核心模擬
算法:
(1)小生境:模擬隔離小生境特點,引入小生境技術[1],將演化種群分為若干個小子群以實現隔離.這包含在初始抗體生成中.
(2)重組:模擬基因重組,在子群內將各基因位統一編碼,然后進行基因的隨機重組.這里不使用SGA的交叉算子,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父代與子代間的相似問題.
(3)免疫變異:以類似SGA的方式和較大的概率進行變異操作.
(4)抗體產生:模擬免疫網絡作用、免疫選擇和濃度控制,我們進行以下工作.差分計算式(1):令
根據式(3)、(4)的迭代,計算出相應抗體的濃度ai(n),再按照SGA的方法計算出第i個個體的適應值與平均適應值
之比SGASlct_prop(i),計算min(a;(n),SGASlct_propi(n));再考慮機體中抗體濃度不能夠過大的原則,進行濃度控制.算法如下:
ifmin(〇(n),SGAslct_propi(n))>規定濃度then
復制概率copy_prob,n)=規定濃度
elsecopy_probi(n)=min(a(n),SGAslct_prop(n))
以此實現模擬免疫系統選擇性地增加高親和力的抗體數目的行為以及免疫過程完成后機體內抗體濃度不會過高的現象.
(1)免疫記憶:各子群依次計算完畢后,計算總群體的最大適應值.如果本次計算得到的最大適應值大于免疫網絡中已存在抗體所能夠提供的最大適應值,則將對應的個體作為新抗體加入抗體記憶表中,本次最大適應值加入抗體適應值表;否則,啟動免疫記憶,根據抗體表中所記憶的歷史抗體,利用logistic方程尋找出新的高適應值個體作為更好的免疫抗體,混沌初始值分為歷史抗體及抗體的變異個體兩種.此方法模擬如下免疫行為:當激勵水平超過閾值時,機體B細胞將生成自身的許多克隆(clones),同時啟動變異機制--在抗體分子的編碼基因(genes)中產生變異.
(2)免疫代謝:模擬免疫行為中細胞的混沌增殖現象,找出子群內5%的低激勵水平個體并去除;利用logistic方程從免疫記憶表中生成新的高適應值個體加入種群中.
免疫遺傳算法具體流程如下:
步驟1初始抗體生成(n=1((含小生境隔離);
步驟2對于第m個子群進行以下的操作:
(1)免疫重組;(2)免疫變異;(3)抗體生成;(4)免疫記憶;(5)免疫代謝;(6)群體更新
步驟3各子群體依次計算完畢后,如果n>指定演化代數,則結束計算,否則n=n+1,轉到第2步.
IGA算法分析:(1)在多峰值函數的尋優中,IGA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搜索能力是一對矛盾.而我們希望遺傳算法具有自動在解空間隨機探索新點的能力,同時能夠在某一區域內很快收斂最優解.顯然,IGA很難滿足我們的要求.因為IGA的選擇算子和交叉算子的設計方法往往會導致父代與子代間很相似,因而很難脫離局部極值.其主要賴以擺脫局部極值的變異算子的變異概率若取得太大,固然會增強全局搜索能力,但是又會導致局部搜索能力降低;為解決此問題,本文在IGA的設計中,引入了隔離小生境和混沌的思想.隔離小生境技術將遺傳的競爭過程分為子群體間的競爭和子群體內個體間的競爭兩級--前者體現為全局搜索能力,后者體現為局部搜索能力,這樣通過兩級競爭,就有效地解決了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搜索能力的矛盾.(2)隔離機制的引入使子群體的進化既同整個群體的進化密切相關,又有相對獨立性,這有利于種群個體多樣性的維持;同時,子群體的進化可以并行處理,這將大大提高優化的速度.(3)為了解決由于SGA的選擇和交叉算子設計方式而導致父子代間的相似問題,本文模擬免疫行為中抗體濃度的控制和基因的重組而設計了濃度控制策略和重組算子以進一步維持個體的多樣性.(4)本文提出了模擬免疫記憶和新陳代謝而將混沌思想引入到SGA中的方法.利用混沌對初值的敏感性以及隨機性、規律性、遍歷性,算法可以有效地跳出局部收斂點以更快地收斂于最大值,從而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通常遇到的“早熟”問題.
3實驗研究
本文以多峰值函數/(x,y)=(_1)#(x2+2y2_0.3cos(3兀x)-0.4cos(4^y))+4為例,用IGA進行尋優比較研究.該函數有很多個局部極大值,其中最大值為4.7,此時x,y均取值為0.為了更好的體現本文算法的優化能力,我們還對本文的IGA與文[7]的算法(記為“[7]”)進行優化比較.實驗中,自變量x,y取值范圍是[-1,1],種群大小為50,個體編碼長度均為20位.算法[7]的交叉概率取0.4,隨機取1位變異.IGA中隨機取2位變異.實際計算20代.定義的y次方,則我們可以定義個體間綜合激勵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1)將個體按位異或,得到新個體k
(2)計算出個體k直接對應的十進制整數/(k);
(3)_(k)
3、=2!編碼位數-1.
實驗結果比較如下(以下各圖縱坐標表示最大適應值,圖3中橫坐標表示演化代數,圖4中橫坐標表示統計次數)
從實驗的得到的各圖形和表格數據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多峰值函數的優化過程中,本文的IGA具有良好的搜索能力.
篇3
“中國人缺乏懺悔意識”、“我們沒有原罪的觀念”、“原罪說是西方文化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等等,幾成人們熟知的常識、共識。那么,到底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原罪思想”呢?常識、共識就是真理嗎?——真理往往從懷疑常識開始?;蛉绾诟駹査f,熟知未必真知。讓我們先從西方的原罪說說起。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說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圣經》,西方的原罪說最早就來源于《圣經》的《創世記》中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故事:亞當和夏娃經不住蛇的引誘吃了上帝告誡不能吃的禁果——能夠分辨善惡的“智慧果”。“智慧果”好吃,但代價卻是巨大的:亞當和夏娃失卻了樂園。不僅如此,他們的后人因為他們所犯的罪而不得不繼承他們的“原罪”?!谖鞣轿幕校笆旨堋笔俏鞣饺说乃廾km然后來有上帝之子耶穌的救贖,但,作為背負著沉重肉身的個人,西方人是從未卸掉過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的。因為,這十字架是生長在他們的血液和靈魂里的。不言而喻,西方人的所有努力和使命,就是“救贖”。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主旋律就是尋求救贖之道——不管是科學的還是人文的。那么,西方人的這種“原罪”到底是一種什么罪呢?其實,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普通的、人人難免會犯的罪——違約罪,或說是,失信罪。況且,此罪的獲得是由于“輕信”。記得馬克思夫人燕妮說過,在所有過錯中,她最能原諒的是“輕信”。
二、中國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與西方不同,幾乎沒有人會相信中國文化中有類似西方的原罪思想的。道理很簡單,所有關于原罪的說法,都是與有關的。而中國,是一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的民族。某些中國人的原罪觀念,幾乎都是來源于佛教的業障觀念和迷信性的傷天害理觀念以及基督教的原罪觀念等。此外,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具體道德倫理操守,也往往給人一種缺乏原罪觀念的印象,這在事實上強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的看法。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慎獨”的道德境界,只有在個別的圣人和士人中才能夠出現。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唯一的“緊箍咒”來自于他們的現實上帝——統治者。在中國大眾中,“懺悔”現象是極其罕見的,“中國人為什么缺乏懺悔意識?”的質疑就是證明。無庸諱言,中國人缺乏原罪意識,并因此而缺乏懺悔意識。更進一步來說,中國人缺乏救贖的沖動和渴望?!@一切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文化學者,幾乎都將之歸因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原罪思想。這是真的嗎?恰恰相反,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一《莊子》中,讀到了與西方的原罪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中國的原罪思想。請看——《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的原罪思想即原罪說!可是,它卻不是被學者們牽強附會地當成了與物理學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基督教的“創世說”相類似的具有“科學性”的宇宙起源論的“宇宙論”、“本體論”了,就是被自以為高明地而實際上是膚淺地解釋為人由愚昧而“開竅”的積極的“文明”過程等等!——莊子“渾沌”寓言中所深藏著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被遮蔽了。中國人的原罪,就是從倏和忽合伙“謀殺”(我在課堂上講解這一思想時,有同學說是“過失殺人”)混沌開始的。盡管倏和忽的主觀愿望是善的,但他們是難逃“殺人”之罪的。從倏和忽“善”的主觀愿望來說,中國人的原罪是由于講“情義”而導致的,它與西方被“蛇”引誘是不同的。所以,中國人從一開始其“開竅”即理性智慧就與非理性的“情感”糾纏在一起。這正是中華文明遲遲不能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M·韋伯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說的“理性化”,我們中華民族遲遲不能夠達到。與西方原罪中的“違約罪”相比,中國原罪中的“殺人罪”罪加一等。按理來說,違約罪的懲罰是逐出伊甸園,殺人罪的處罰就應該是償命。——中國人犯的是殺人罪,這罪行太過嚴重,實在是賠償不起,不過,此殺人罪又是出于“好意”的,故而,可以從輕發落——判個“無期徒刑”罷了。可哀的是,這西緒弗斯式的無期徒刑對于人來說實在是“生不如死”,可偏偏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很管用——好死不如賴活著。于是,“原罪”就被我們不了了之并漸漸地淡忘、掩蓋了,即將它逐出自覺的意識層面,埋進潛意識的深層?!@正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中不見原罪的根本原因。間或有人從潛意識中將此原罪挖掘出來,如歷代道家的代表人物和明代李贄的“童心說”等,也終不成氣候?!拔覜]罪,我沒罪”。沒罪就不需要懺悔,沒罪就不會受到懲罰,從而也就不需要拯救。
三、其所是,非其所非各民族的文化有差異和特殊性,但從根本上來說大同小異。原罪思想或原罪說對于整個人類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不獨是西方文化的特有現象,中國文化中理應有它的蹤影。莊子關于混沌開竅的寓言故事,正是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而知善惡羞恥的中國版本。西方人能夠從原罪說中發現智慧、理性、文明的雙刃劍性質,而今勇于檢討“現代化”的負面效應,我們中國人當且能夠從自己的原罪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知其一,一無所知?!狹·繆勒21世紀,中國人必須重建自己的原罪意識,自覺地、勇敢地背負起自己應該背負的十字架。只有原罪意識,才能最終幫助我們走出世俗的沉淪狀態而走向超越,斬斷伴隨我們幾千年的“夭折的宿命”。而重建我們的原罪意識,首要的工作是復活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原罪思想。——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莊子》,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圣經”。——有一位先知在2000多年以前等著我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你們看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王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太6:26-28)!——“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人在童年,當天真爛漫,純樸無瑕,童言無忌,無憂無慮,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過分早熟,失卻天真;人在少年,當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勇往直前,敢做敢當,而不能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少年老成,老氣橫秋;人在青年,當認識自我,謙虛謹慎,忍辱負重,臥薪嘗膽,而不能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心猿意馬,胸無大志;人在中年,當勤奮自重,責無旁貸,事業有成,碩果累累,而不能淺嘗輒止,一暴十寒,怨天尤人,功虧一簣;人在老年,當無拘無束,逍遙自在,返樸歸真,返老還童,而不能利欲熏心,貪得無厭,風燭殘年,老牛破車……
篇4
摘 要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民族體育文化總的來說是持續發展的,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影響產生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斷層?,F階段,隨著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又出現民族體育文化斷層不斷加深,因此要挖掘形成民族傳統文化斷層現象的原因,以便于采取必要措施對這種斷層現象進行改善。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斷層 內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
一、文化斷層的內源性因素
文化斷層的內源性因素是指在沒有或基本沒有外來的異類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介入和影響的情況下,由于文化模式內在的超越性與自在性矛盾的沖突和文化內在的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而導致的文化失范。
凡是受過中華文化洗禮的人,無不驚嘆其涓滴長流,歷久不衰,歷經轉折而日益壯大,影響廣袤而深遠。但是,就像所有的古代文明一樣,中華文化曾經有過光明璀璨的盛世,但也曾度過陰幽空蕩的暗夜。中華文化在發展的過程里,經歷興衰與滄海桑田。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多內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民族傳統體育雖然有些是在奴隸社會就萌芽了,但真正發展是在中國封建王朝,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大一統”的格局,在這種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都非常嚴密的社會中,政治和倫理是緊密結合成一體的,大一統的政權對科學理論的發展有很強的控制作用,科學理論一旦和統治階級的需要相偏離,就會被封禁、被阻塞、被遺棄。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就無數次遭封禁。武術就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武術只能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太極學說、八卦學說等封閉的結構理念中緩慢發展。這樣的封閉性,就決定了很多活動的畸形發展,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很多的弊端顯現出來的時候,逐漸在民族體育活動中失去地位,甚至遭遺棄。
中國封建社會自秦以后便形成了一種以儒家學說為正統,道家學說為補充的文化形態結構。中國古論的產生無不與人們直接經驗和直觀感情相聯系。這雖然使中國古論帶有一定的經驗論的唯物傾向,但從根本上這種傾向無法轉化為近代西方科學理論。因為以個人經驗的合理外推是儒家認識世界的模式,它發展的極至也不過是宋儒理學的“格物致知”??梢钥闯鲇扇寮?、道家學說形成的中國傳統的認知體系具有極其頑固的抗變性和保守性,而這種宗教化、玄學化的學術認知體系若不打破,任何新型的科學認知體系就不可能形成。二、文化斷層的外源性因素
文化的外源性因素是指從深層原因來看是基于民族危機、社會變革、文化的矛盾沖突而產生的文化失范或斷裂。當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的、自在地賴以生存的自在的文化模式或人們自覺地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規范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的運行,開始被人們所懷疑、質疑、批判或在行動上背離,同時一些新的文化特質或文化要素開始介入人的行為和社會的活動,并同原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形成沖突時,我們斷言,這種主導性文化模式陷入了危機。民族危機引起的文化斷層,以后,列強用炮艦轟開了長期封閉的中國國門,泱泱大國竟然敗于蠻夷小國,這不能不令朝野為之震動。魏源、林則徐等人率先大聲疾呼“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思想由此而生。列強的侵略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生活逐漸向現代社會轉變。體育也在此過程中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西方的體育思想傳入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從那時候開始起,隨著開始興起,西方的兵式體操漸漸傳入中國,對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隨著洋務派新軍、新學等的推行,部分國人對身體活動的傳統觀念,已經開始悄悄發生變化,這為現代體育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雖然柔弱,但卻是不可動搖的思想基礎。后來,隨著學校體育體制的確立,競技體育體制的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位受到更大的威脅,就連稱為我國國粹的武術在與西方競技體育面前都顯得十分尷尬。
國家動蕩不安也是引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形成文化斷層的一個原因。國家動蕩,思想混沌,必然引起文化的危機,文化危機就可能產生文花斷層。像“”時期,亞洲的四小龍飛速發展的時候,中國卻止步不前,文化也是產生了空前的危機,作為文化的一個方面的民族傳統文化也有許多精華被毀,形成這一時期的民族體育文化斷層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參考文獻:
[1] 繆家福.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41.
[2] 孫關龍.斷層文化論[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3).
篇5
■
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做一只美麗的“大蝴蝶”,善于發現師生間的“偽對話現象”,及時避免“偽對話”現象下產生消極的“蝴蝶效應”, 并能合理調整教學策略,就能發揮積極的“蝴蝶效應”,提高學生的對話能力。
一、俯下身子,和諧對話
傾聽是實現真實對話的保證,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有聽得清,才能及時捕捉課堂生成,從而引得好,激得巧。
【案例1】主維山老師執教的Look after the world的教學片段。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
T:Say“Good morning” to the teachers.(在座的老師應答聲音較?。?/p>
T:You’re better than them. Because you speak louder than them.
(學生會心地笑了)
主老師在Free talk中,善于傾聽大家的回答,并能巧抓時機,急中生智,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表揚孩子們,體現了對孩子們的尊重。此時“蝴蝶效應”應運而生,孩子們笑開了,緊張的心理狀態放松了,課堂氣氛漸漸和諧活躍了,有效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巧設問題,激活對話
1.真實性問題
為了避免對話中出現明知故問等“偽對話”現象,教師可以多用溝通性語句與學生交流,如,猜測性陳述句:Maybe ...;Perhaps ...;
I think ...;征求意見的句子:Shall we ...?Would you like ...?請求觀點重述的句子:Sorry, can you repeat again?有針對性地鼓勵的句子:You have a good listening. / Your voice is so nice,I like it. 等等。教師通過豐富自身的教學語言可以產生積極的“蝴蝶效應”,如用尊重贏得學生的尊重,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創造性地使用已有的英語知識進行對話等。
2.開放性問題
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深度。所以,教師應該少問“Do you ...?Can you ...?Is/Are ...?”等缺乏封閉式問題,應該多說How/When/Where/Why/Who等開放性的問題。有深度的交流才會碰撞出思維和情感火花,因此,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師生之間對話的質量,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可以產生美麗的“蝴蝶效應”。沈峰老師便善于巧設開放性問題,充分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她的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妙語連珠,這正是沈老師巧設問題,善于引導下產生的美麗“蝴蝶效應”。
三、豐富話輪,深入對話
【案例2】沈峰老師教學片段。
S1: Which animals do you like?
T: I like monkeys. Do you like monkeys?
(沈老師提出新問題“Do you like monkeys?”自然地轉換了話輪。)
S1: Yes, I like monkeys,too.
T: Why do you like monkeys?
沈老師善于傾聽與回應,把思考的主動權拋給學生。在學生回答之后,沈老師巧抓生成,繼續拋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維,既深入了對話,又使師生對話更具體豐富,信息更全面,達到了“一球激起千層浪”的美麗“蝴蝶效應”。
四、熏陶文化,合理對話
【案例3】教學內容:《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7 At a snack bar
T:Boys and girls, what snack bars do you know?
(小組討論,學生說出KFC, Mac Donald,大娘水餃,菜根香,德克士等快餐店)
T:(老師PPT呈現KFC, Mac Donald,大娘水餃,菜根香的圖片)
What are Western snack bars?
S5:KFC and Mac Donald.
T:Great,and Caigenxiang and Daniang dumplings are Chnese snack bars.
T:Which snack bar do you want to go?Practise and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menu.
(學生選擇喜歡的店,然后根據菜單編對話,靈活運用句型。)
篇6
關鍵詞:維科歷史觀創新
維科是意大利歷史學家、法學家、語言學家、美學家。他為古老風俗辯護,批判了現性主義,并以巨著《新科學》聞名于世。作者依據自己對生活和未來的思索,在新科學中提出了歷史循環的學說,也通過新科學展現出自己獨特的歷史觀。本文通過研究維科的思想來源,來進一步探索維科的歷史觀從而發現維科歷史觀的創新之處。探尋維科的歷史觀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在歷史觀方面的研究。
一、維科的思想來源
維科的思想比較復雜,受到很多思想家和歷史學家的影響,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塔西佗的歷史學;培根的經驗哲學。
我們從《維科自傳》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維科的哲學基礎。維科在一切淵博的學者之中只欽佩兩個人:柏拉圖和塔西佗。因為這兩個人都擁有一種高明無比的形而上學的智慧,塔西佗按人的實在的樣子去看人,柏拉圖則按人應有的樣子去看人①。這一點說明,維科將兩個人的觀點結合了起來,他力圖擁有像柏拉圖一樣全面普遍的知識去探求人類理性智慧的高貴性,又希望擁有塔西佗的實際,可以通過下降到一切實際利益方面的智謀,就能在偶然禍?;没惺故虑檫_到良好的結局。
當維科已經堅定了自己的追求方向時,他又注意到了培根,培根可以說是兼備了柏拉圖的玄奧智慧,同時也保有塔西佗的普通智慧,他在理論和實踐的兩方面都是一個全人。培根在經驗主義的基本原則,經驗和理性的關系,認識過程中的邏輯方法對維科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歷史循環的三階段
維科在《新科學·置在卷首的圖形說明,作為本書的緒論中》將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和人的時代。在每一個時代,人和自然都保持著一種特定的關系。
神的時代是人類歷史的開端,在這個時代一些普遍的原則被創立出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個方面是天神意旨、婚姻和埋葬。這三個原則貫穿三個時代,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原則。在圖中我們看到維科用祭壇左邊的一根簽來代表占卜和觀察預兆,這也代表了在異教各民族中有關神靈的事都從占卜開始。古代先民們已經開始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和神靈溝通。祭壇上的火點燃的斜靠著水瓶的那把火炬象征著第一項人間制度——婚姻。當然這是由天神意旨生發而來的,天神意旨安排了某些機緣,使一些人定居下來,過著宗教的貞潔的男女結合生活,進行婚姻,生出得到承認的子女,這樣就建立家庭。骨灰瓶代表了第二項人間制度——埋葬。埋葬從很早就開始,這個名詞也代表了靈魂不朽的普遍信仰。天神意旨、隆重的婚姻典禮和埋葬制度所依據的靈魂不朽的普遍信仰這三個原則是維科來討論和研究眾多而復雜的制度的起源。
在神的時代后期產生了貴族和貧民,奴隸主和奴隸的貧富等級分化,這樣就到了第二個時代——英雄時代。何謂英雄時代?朱光潛先生在《新科學》中告訴了我們:“維科的‘英雄’專指原始民族中強人和貴族,與一般人所了解的‘英雄’不同,維科依埃及傳統把歷史分為神、英雄和人的三個時代,屬于英雄時代的人就叫做英雄,涉及英雄時代的制度,習俗乃至文藝、語言和斗爭都叫做‘英雄的’,所以在《新科學》里‘英雄的’這種形容詞一般就等于‘野蠻的’或‘野蠻時代的’,一個英雄就是一個酋長。②
人的時代是理性、文明和人道的。由于人類的知識支配了行動,哲學和科學的興起,這時出現了民主制和君主制。在人的時代,人不再像神的時代的時候那樣恐懼和不知所措,也不再像英雄時代那樣拘泥于小節,人開始變得謙和、理性和溫順。但是人的時展到頂峰的時候就會摔落下來,在人的時代中,我們看到了人類自私、貪婪的一面,文明有可能再次被野蠻所取代,這樣人的時代可能又會宣告結束,我們又開始重復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和人的時代的歷史車輪。
三、維科歷史觀的創新之處
維科的《新科學》在很多地方都有了創新之處,而其在歷史觀方面的創新之處也同樣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首先,維科提出了“人創世界”的學說?!妒?/p>
·創世紀》中寫道: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③。在《圣經·出埃及記》中又有這樣的敘述: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④。上帝在西奈山上授予了摩西《十誡》,這就是說上帝不僅創造的人類,而且為人類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規范。但是在維科看來,人是自己歷史的創造者,人創造了民政世界。但是維科處于一個基督教會嚴密統治的時代,所以他并沒有明顯的反對基督教會,而是將自己的學說和基督教經典結合起來。另外,維科巧妙的把猶太人的歷史排除在外,只研究古希臘羅馬等異教民族的歷史進程。在表明自己學說的立場上,有保護了自己。
其次,維科提出了自己對于歷史發展總體認識的基本觀點。在維科以前的西方歷史學界,對人類發展的總體過程的認識大致分為三種:歷史倒退、歷史循環和歷史進步。維科主張的確是歷史循環學說,他認為人類將周而復始的經歷三個時代: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和人的時代。在這三個時代的過渡中,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但是當社會在人的時代達到鼎峰的時候,人性中的自私、貪婪、驕奢逸等等惡習就會展現出來,在這些惡習暴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就會毀滅,人們從新會回到神的時代,經歷新一輪的循環往復。但是維科歷史循環觀念并不是說歷史在無休止的循環,在這種循環中歷史也是慢慢的向前演進的,歷史循環并不是想一個圓一樣在原地畫圈,而是像一個螺旋一樣旋轉著上升,這是維科的歷史循環學說。
注釋:
①維科:《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602頁。
②維科:《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403頁。
③《圣經·創世紀》,(創 1:1-2)。
④《圣經·出埃及記》,(出20:1-4)。
篇7
象思維是人類最本始的思維方式,西方最初亦有象思維,如古文字的英語、俄語也是象形文字[5]。自從中國古代先賢認為“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產生了陰陽學說及“無(混沌)中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象思維一直伴隨著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從科學與技術的各個層面,引導與模塑了中醫學的發展方向,并且使中醫學在現今西方醫學科技已達分子水平的狀況下,作為一種東方醫學仍自有立足點[6]。
象思維使中醫學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時期,從具象至意象,構筑了中醫學的理論框架(陰陽學說、氣化學說、開闔樞學說等)與辨證論治的模式(八綱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氣血辨證等)。象思維使中醫學由點滴經驗上升而構筑的理論體系,一如西方科學肇始的假說,非導源于邏輯思維,但最終可被邏輯思維所證實。愛因斯坦說,從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覺性的,而從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則是邏輯性的。象思維(包括陰陽思維、象數思維等)在中醫學臨證實踐中,主要表現為這種直覺思維與意象思維的方式。下面舉例證說明之。
1“春多痟首疾”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周禮•天官》認識到四季多發?。涸啤按簳r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同嗽)上氣疾”。春天陽氣升發,人體之陽氣亦向上升浮,故有高血壓病等宿疾者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此為內傷雜病,外感尚有風為陽邪,風多襲上等因素)。同理中醫養生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亦主要是因于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陽氣變化。萬事萬物要順應自然之象,為中醫學象思維的主要特點,一如地窖、井水的冬暖夏涼,可為佐證。
2心腎陰陽水火氣化學說對病因病理的闡釋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薄吨芤住分锌才c離及既濟與未濟的卦畫與卦象彰示了水火的關系———“水火一體”、“水在火中”、“火在水中”、“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水火交融才能交感”。以心腎陰陽水火關系闡釋病因病理,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心臟脈論第一》:“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已有論述,金元時期劉完素、朱丹溪亦多從“心腎水火相濟”立論,但對心腎陰陽水火氣化融會貫通,闡釋病理機制的當推明代的周之干。周之干在《慎齋遺書》中闡述了消渴之理:肺、脾、腎氣化腐熟水谷,理同用釜與多層蒸籠蒸熟食物———釜下火如腎陽,釜中水如腎陰,中層蒸籠如脾的樞轉,最高層蒸籠如華蓋肺———腎的蒸騰(包括陰陽兩方面)為腐熟水谷的根本,脾為樞轉,肺通調水道與肅降氣機為耦合關系。因此,治療的根本在于臟腑的氣化與氣機升降出入的調適,而非單純的“治形”。中醫學較之西方醫學,擅長調理機體內環境,從而常常在治未病與診治功能失常的疑難雜病方面具有優勢。
3《傷寒論》“方證相對”為一種直覺性思維
從《五十二病方》至《黃帝內經》,中醫學一直致力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終于在《傷寒雜病論》達到了頂峰[7]?!秱摗分洷孀C實際上蘊含了八綱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氣血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因此,《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實為中醫學辨證論治之魁首與“方書之祖”。但在臨證思維方式中,《傷寒論》最被推崇的,當首推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提倡的“方證相對”思維模式?!暗娨话Y便是,不必悉俱”,是在充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反映病理本質的主癥,如少陽病之“口苦、咽干、目?!保幉≈白岳豢省?,吳茱萸湯之“干嘔、吐涎沫”,烏梅丸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梔子豉湯之“胸膈煩熱”。這種思維模式從主癥超越“辨證論治”之“理法”部分,直接飛躍至“方藥”,實為一種直覺思維。這種思維簡約化了辨證論治,便于導向群體辨證之標準化與規范化,從而與現代循證醫學接軌。
4藥物氣味厚薄與陰陽升降理論亦可為西藥借鑒
篇8
老子是道家一脈的關鍵人物。作為周朝的史官,他可以接觸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歷史資料,從而使他有可能對中國自母系氏族社會,到黃帝、夏商周以來的傳統文化進行總結,同時作為一個睿智的思想家和修為高深的智者,他又把自己獨特的思想留給了后人,從而創立了道家一脈。
一、五千靈文照千古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摟,周守藏室之史也?!w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周朝末年,作為守藏室之吏的老子,預感到天下將亂,已不能潛心修行。遂辭官西去,開始了西行游歷之旅。游歷于山水之間,感悟天地之靈氣,體會宇宙虛空之玄妙,行清靜無為之妙法。后應函谷關關令尹喜之求,著《道德經》,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學術之始,以及其他諸家文化之源。
“道”是老子學說的中心思想,何為“道”,歷來見仁見智,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道”是一種對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諸多表象的歸納總結?!暗馈笔怯钪嫣斓?、自然萬物最基本的本性,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境界,它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老子所述的“道”,可以分兩個部分理解,一是道的本性,二是道的本體。
一、“道的本性”是任何事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表象。道是一種有質無形,相對恒定,難以表述的境界。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鴻蒙狀態,沒有物質的存在,沒有清濁之分,只是茫茫無際的虛空,沒有時間概念的狀態。萬物未有生發之時,寂寞中的安靜,這種安靜的形態只能在意境中領會,只可感知,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這種無形的境界,廣泛的存在于各個領域。諸如一顆黃豆,就是以一種“道”的境界存在,它的有質形體內,其性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相對恒定的境界就是“道”的本性。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故“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摶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十四章》)。可以說,它是任何事物尚未發生變化之前的無始之狀。
二、“道的本體”是任何事物最基本的發展規律。例如,混沌鴻蒙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化,就會發生大爆炸,形成一個新的有形有質的新境界。植物受到時間、環境、溫度、濕度的影響,從無始恒定的靜止狀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道”的本體在演化的過程,也是一切事物進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概括地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钡?,“道”的這種特性卻不會因為本體發生變化而變化,它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始終按著自己的模式進行運化。不論是人,還是天地,都要按著“道”的這個本體規律進行演化。諸如一顆黃豆,在遇到適當的外部環境后,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又轉化為黃豆。這就是獨立不改,周而復始。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除了在理論上開創道家學派以外,更是養生文化的大成就者?!妒酚?老子韓非列傳》中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崩献右环矫媸侵稣撜f“道德”的理論家,同時也是養生延壽的實踐家。他提出的諸多養生理法,已作為后世道家學派,乃至眾多學派養生延壽的重要理論依據。而其實際修習的養生方法,則不被世人所熟知。
據武當太乙門內歷代口傳,老子西去途中,除了創下教化人們精神領域的“五千靈文”的《道德經》,還有相當多的上古養生具體修身養生方法也流傳了下來。雖然這些稀世珍寶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沖洗,流失很多,但在武當太乙門中仍然保留記錄著古絕學的道家養生修身秘技。這些隱密之術,都是依托老子提出的陰陽太極學說的養生思想。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石。老子所傳“九老圖”和“三清大法”、“犀牛樁”、“太極樁”等實修方法,至今仍然在武當太乙門中延續發展。
“九老圖”,顧名思義,以九幅老人圖描繪整個金丹功夫成道的過程。立日月以表陰陽。陰陽者,真鉛真汞也。在人身內陰陽真氣相抱相融,人則身體康泰。運化真陰真陽,使之混化一處始成混元一氣共鳴,方與宇宙太虛合成一體。則進入大乘高妙真空境界,萬象歸真刻刻均有玄機變化,時時靜候真機顯露始成沐浴天機。三家真元共演,龍虎同宮相聚,神也:氣也、丹也,三形歸一,暗合九九歸真之人道仙機……
“太極樁”秉承老子所創太極學說,合上古養生導引法,以仿生、導引、內觀、星象等諸多學科于一體?!跋率旨辞筇斓厝巳磐蕖K^三才,即:(1)練人之天極――雙臂之厚重;(2)練人之無極――丹田之混元;(3)練人之太極――雙腿之輕靈。三才相合即入無極而成混元,即可功成。繼而精求勁法,在身體用勁方面,力求剛柔有度,陰陽變換有法。正如祖師所講:“勁法太極,在一法之中仍然體現。以太極樁為例,用功之時,必先以剛勁而用之,以求開筋開骨之效。剛勁用后即棄之,棄之則松,松則柔。以剛求柔,以剛用柔,以柔用剛,剛柔相濟,始合太極,渾然一體,其功乃成?!毕扔脛倓?,剛勁用過之后就棄之,則柔勁自現。正所謂陽盡之后陰則自生,一陰一陽交替而用,周而復始則合太極。從中可以看出,太極樁勁路的剛柔變化是有法度的。太極樁的妙用,可用以下幾個方面概括:(一)下手即合太極。先動足少陽膽經,以足少陽膽經之真氣來推動足少陰腎經之真氣。以形成少陽少陰兩經相互交換,相抱相容,形成一陰一陽交替而用,周而復始之太極狀。正如閻老祖師所講:“一法之中,有先動陽而后動陰者,即抽坎中之真陽,添離中之真陰。如太極樁,先升腎中之純陽,添心中之真陰者便是。”真陽上升,真陰下降,陰陽交替,周而復始始入太極之狀,則丹功成矣。(二)易筋騰骨布氣。易筋者,通過身體姿勢的調整,使身體的筋脈得到充分的激活,從而強健有力。古語云:“筋長一寸,力長一分?!背浞终f明了筋腱的作用。騰骨者,使身體的皮膜和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產生形如空鼓的氣囊,從而產生巨大的抵抗外界擊打的能力。(三)換勁有法可循。在內家功夫的練法中,常常有勁力的說法。所謂勁力,就是武術技擊的勁法。內家功夫通常將勁分為兩種,一種是后天勁,即人的自身肌肉所產生的力量。別一種則是先天勁。人身體自身所帶來的潛在能量,俗稱先天勁。內家功夫首先要練的,就是通過一定的訓
練方法,使先天的內勁體現出來。(四)丹田培元煉氣?!暗ぬ餆挌狻?,是所有功法都要求的,太極樁在這方面尤有獨到之處。先動足少陽足少陽一動,周身內氣即開始活躍。行先天之真陽,補心中之真陰,達到坎離交媾,陰陽互換的丹道小周天境地,為周天循經行氣做好必要的準備。(五)周天行氣循經。武當太乙門的功法均以煉精化氣為修煉宗旨,以練就丹田混元氣為入手,繼而運氣行走經絡,讓丹田混元氣按內功的不同需要,而行走不同的經絡,以達到不同功夫的要求。這就是所說的“循經行氣”。太極樁也不例外,先以足少陽足少陰兩經作為循經行氣的人手,繼而行氣于督任二脈,以達小周天之目的。此乃武功及丹功所必須達到的。而行氣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氣于周身經絡,達到“法密如籠”的境界,才是太極樁外功的最終追求。至此境界,太極樁在外功方面才達上乘功夫。(六)光華內收煉神。神為內功之主帥,煉神之清明,則意之靈便。意識是內功習練法中的君主,精神內守是練太極樁應用的必備方法,也是太極樁武道合一的具體表現。神到、意到、氣到、力到,是內家功夫內三合的基本要求。而內視煉氣的法則,則是修煉內功的共法?!皟染八淼溃ǚ从^者能照察之”(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更充分說明了神光內收可以開通經絡隧道的特性。光華內收以后,隨著神光的內收,練功者的心態也逐漸趨于平穩、安詳,逐步進入禪定的狀態,達到內功大成高妙的境界。
“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這句話揭示了中國道家文化的開端。尹喜真人則是這一開端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道家學說的發展史上,尹喜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也是武當道派的創始人,內丹文始派的創始人。《道德經》就是由他傳承弘揚,才有今天《道德經》嘉惠于世界眾生的局面。
二、文始初開金丹弘
老子以后,道家文化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同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函谷關得老子傳承后,遂棄官而游歷于錦繡山河之間,感悟靈山秀氣。后到武當山結茅為廬,在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隱蹤修行。成道后,開武當文始和華山文始一脈,傳承千古而綿綿不絕。何謂文始?乃文明之始,文化之始也。尹喜得受老子傳道,于武當得道后,著書《文始真經九篇》以弘揚道法。《文始真經九篇》為后來道教三大經典之一,是中華古文化中最早詮釋老子《道德經》的經典,在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道”之理法,讓人們更進一步認清了道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并根據此原理和自身的修行經歷,完善了修真法脈,留下了金丹內煉法在武當太乙門流傳。
武當太乙門金丹內煉法,俗稱密傳丹法,門內相傳源于文始真人,主要以八部次第為修持主體。該功法以武道雙修為要旨,靜動結合,以靜為體,以動為用。動者,養氣蓄精以筑修道之基。靜者,回光返照也?!盎毓夥嫡沾撼T?,凝神人氣始成真”。即凝神合氣,以登人道真途。所謂“養氣蓄精”,即養我先天之正氣,以備開經導脈之能,續我真元精微。《黃庭經?仙人章第二十八》講:“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蓄氣以成真。”神氣相抱入門之要在于回光,回光之意在于消除常有之欲望。常有欲望者,有形世界之誘惑者是也。故《道德經》云:“常有,欲以觀其徼?!薄拔ⅰ奔础案[”也。玄機微妙之處也。收其心,觀其形,守其境,人其無。無者,無有窮盡之虛空之態。修真之人果能處于“常無”之態,回光內照空境之妙,方知大千世界空有之別無它矣。無,天地未發之稱謂,人道仙機之初。常行回光內照,行真常之妙,觀常無??罩?,直入“無中而生其有”之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懊睢保刺撘?。虛,即空也。觀其妙,即觀其空,入其道也?!坝?,即“將行”之意。是言人能常行回光返照之法,入無欲無念之境,則先天神靈保持在清凈微微,寂兮寥兮的“常無欲”之中,洞察天地萬物造化之始的至微至妙之玄機,體悟“道生生不息”之妙。無欲無念的神靈清凈,虛空之中一點消息忽然而生,壺中猶如日照熏熏,溫暖如春,則真陽初生,則神氣相合。故無名,天地之始,陰陽重生,方顯“心死神活”妙理之精辟也……
篇9
說到盤古創世神話包含的“宇宙卵”母題,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太極陰陽宇宙觀。因為易經的太極圖的形狀,正是一個“宇宙卵”。
太極圈以圓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圓圈內畫著兩條陰陽魚,白色的魚象征著陽性,動態,代表天;黑色的魚象征陰性,靜態,代表地。二魚形狀一致,頭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狀態。古人從太極解釋宇宙萬物生成和變化的道理,近人稱太極為宇宙模式圖。故“太極”一詞,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稱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詞。
《易經》的卜辭里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易”就是變化。而這種變化之始開始于太極。太極生陰陽 ,陰陽生四時,四時生八卦;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萬物皆來,自陰陽兩種力量的運動與變化,而陰陽則包含于太極這個“宇宙卵”中。這與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中“天地混沌如雞蛋”、“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
太極圖的來源,宋代哲學家邵雍介紹先天太極圖來歷時曾說:“先天者伏羲所畫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可見,最早的先天太極圖,就是一個“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著天地萬物變化的道理。盤古神話中的“宇宙卵”母題,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從出土陶紡輪到伏羲發明太極圖的傳說,再到《易經》、《楚辭》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陰陽觀念,這個母題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斷傳承,左右著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形成和發展。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它是中國古文化的一個“根”。
盤古神話中第二個母題是“垂死化身”。盤古死后化身為宇宙萬物,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神話也能見到。例如:巴比侖神話中說,天神馬杜克殺孔獅身龍首女怪,以其尸體造成大地。印度神話中,諸神以夏普神的身體造成世界。北歐神話中說,最初,宇宙混沌一團,在廣漠的太空中只有一個極大的無底洞,洞中不斷噴出冷氣,從中長出一個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來爾。后來,神與凍巨人展開激戰,殺死了他,將他的尸體堵在無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頭造成山,牙齒為崖石,毛發為草木。
在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中也采錄到不少盤古神話。例如,在白、瑤等民族中,都有盤古化為萬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開天辟地后化身為萬物的是大神布杰;在彝族傳說中,化生萬物的民族祖先阿卜多莫。還有的民族認為天地萬物是動、植物變的;布朗族有大神顧米亞殺死犀牛,以其尸體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話中講,龍王送給神仙一條牛,神以這條牛的眼睛為日、月,牙齒變為滿天星斗,將它四條腿變為東西南北四根頂天柱子,用它的眼光為閃電,皮為響雷,眼淚變露珠,鼻涕變雨水,氣為云,血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簡劍祖獵殺馬鹿以造天地萬物;彝族史詩《梅葛》中,創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后化為天地萬物。各民族的神話中都涉及與盤古神話中相同的母題,“垂死化身”。
盤古神話“垂死化身”母題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來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維。自從他們意識到死亡之日起,就發現大自然也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生死現象。在他們的眼前,太陽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復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復活;花草樹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復活……不僅自然萬物在生老病死,而且還能相互轉化。圓圓的蛋中,尸體會變成一堆土,土中又會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樹苗……種種死而復生的現象,使他們相信萬物有不死的靈魂。而萬物的變化,又導致了他們認為物體能自由變形的聯想。在這兩種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垂死化身”的母題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初民的神話傳說之中?!疤烊撕弦弧钡挠钪嬗^,是“垂死化身”母題產生的信仰根源。由于這種宇宙觀的原始性和普遍性,很有可能導致各個民族自發地、不約而同地產生相類似的神話。
盤古神話的兩個母題都帶有普遍性,而盤古神話見于文獻記載之上又比較遲,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這個神話是從外國或少數民族傳入的,是一種嫁接的果實。然而,如果我們從母題的特性出發來考察,就會得出一種新的結論。
“宇宙卵”的母題,在中國哲學中體現為太極陰陽學說?!疤珮O圈”與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圖案一致,太極陰陽學的發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經》,這個母題的“根”,完全是扎根在中國本土之上的。
“垂死化身”的母題,在中國哲學中體現為“天人合一論”,也可追溯到先秦。《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與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性。孟子也認為天人相通,提出盡心知性論,認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漢代,董仲舒就直接將人與自然相比擬人。他將人身比作宇宙,說人的頸部以上象天,頸以下象地。人有366個小關節,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個大關節,所以一年有12個月。五臟與五行相配,四肢與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說,人之所以與天相似,因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這些思想都產生在徐整所記載的盤古神話之前,可見盤古神話的母題在中國有著深深的“根”,并非自來品。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遠古神話中人神同形的信仰。在《山海經》中,到處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獸的面目出現。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面鳥身,人面牛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就是人身龍首,人身而羊角。這在南陽市出的漢墓石、磚畫中也得到證實。創世神像的鐘山之神燭陰,他的兒子名叫做“鼓”。今天見到的神話是古人從口頭傳說記下來的,“鼓”與“古”,很可能是同一個名字的不同記音字。據《廣博物志》引徐整《五運歷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燭陰、鼓、盤古三者之間,從形象到本領實在太相似了。可見,即使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的形象也有演化的蹤跡可循。
盤古創世神話中的母題在中國的深根,也反映在它對中國古文化的深遠影響之上?!坝钪媛选钡哪割},直接啟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渾天說”宇宙模型理論的創立,給古代天文學家制作“渾天儀”和觀測、計算天文現象的方法帶來了靈感。這些天文學理論與方法在當時的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表明了盤古神話“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從發生盤古神話的故事,到漢墓石磚漢畫,直到東漢時期渾天儀的產生,都發生在一個地域內。盤古神話傳說的故事在南陽郡的泌陽盛行。并有祭祀盤古的廟宇,漢墓漢畫石像中記載著遠古神話。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及其渾天說也都發生在南陽。不能說沒有內在聯系。渾天說與現代天文學中的“天球”概念及球面天文學相接近。更令人驚奇的是,“宇宙卵”神話與現代科學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說竟十分一致。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狀態,然后發生大爆炸(約100—200億年)形成四個時期:1、原始火球時期;2、輻射時期;3、物質時期;4、現在。它與“混沌----宇宙卵----天地開辟---萬物化生”的神話創世順序幾乎完全相同。從《易經》到《周易》,古人把宇宙眾多復雜的萬事萬物,按陰陽分為兩類。陰陽,它是宇宙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的規律。《周易》是以八卦為主體,以六十四卦為經書,以信息預測而聞名,以有寶貴的科學價值而流傳至今。以深奧的科學理論而為世人所重視,1770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由八卦悟出二進制版,世界出現了計算機。1960年,生物學家受八卦啟發研究出生物遺傳密碼。
由“垂死化身”而導出的“天人合一”論,成為我國道教的理論基礎。道教的內丹養煉(即氣功),將整個人體看作是一個小宇宙。《黃帝內經》有“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有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宇天氣”。人體是一個小天體,是個極為復雜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生物系統。人體具有電磁場、生物場、紅外線、紅外波等信息功能。
篇10
“道”的含義
從《老子》中所反映出來的老子本人的世界觀來看,老子明確地提出“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保ǖ?5章)明確而清晰地向世人宣稱: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梢?,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道”是一切的根源。他又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保ǖ?章)“沖”字,古訓為“盅”。道就像個酒盅一樣,因為“道”體是虛空的,然而作用卻是不窮竭的——這正像酒盅:因它是空的,所以才能用來盛酒;而它用來裝酒的部分恰恰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空的那部分。所以司馬遷認為,老子的核心思想乃是主張“貴道虛無”(《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他是真正地體會到了老子所說的“道”的意旨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老子自己所談到的“道”產生萬物的過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ǖ?2章)這一段原文,根據《淮南子·天文訓》并參考《想爾注》應當解為:由“道”產生出一團混沌之炁,再由這一團混沌之炁進而產生出陰陽二炁;再由此陰陽二炁相合而形成天、地、人“三寶”;再由“三寶”相互作用生成萬物。天下萬物都是背負著“陰”、懷抱著“陽”。而陰陽兩炁在宇宙中相互激蕩生成的是新的和諧體。
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一向惜墨如金的老子,為什么在此處論述“道”生成萬物的過程中,要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提法,而不直接說“道生萬物”?《老子》不過81章、4999個字而已!如果說,老子在這段表述中是“大有深意存焉”,這個深意究竟是什么呢?難道真如一些學者說的那樣,僅僅是“文字游戲”嗎?我們雖然不能聲稱可以完整解讀這段文字,但筆者認為有一個一直被其他學者忽略的說法,也許不無道理,那就是后世道教所創立的“宇宙生成論”。《常清靜經》中記載:“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被后世道教徒奉為至尊的“三清”是道的衍化,是道教宇宙觀的人格化?!暗馈本蹌t成形,散則為元炁。
“道”的幾個特點
第一,道是“無”。它表現在很多個方面:首先是“無名”。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ǖ?章)這也是為什么幾千年來,注釋、研究老子學說的學者們意見和觀點難以統一的關鍵所在。老子的“道”他自己就說了——“說不明白”!只能靠全面通讀、理解《老子》,自己去逐漸體會“道”的精神。其次,道“無為、無欲”。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 )、“道法自然” (第25章),到底老子的“道”的“無為”的品質是“有為”還是“沒有為”,這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有學者認為老子的“無為”是無為為表,有為為本;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無為”是“沒有為”,什么都不要去“為”。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還有有關論述,也許可以啟迪今天的人們怎么看待這種“無為”?!盀闊o為,則無不治”(第3章),這就自然而然地把“無為”思想體現在政治上,其意是:“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2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所以說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一樣。總之,無為而治才是最理想的。
第二,道是柔弱的。它的表現也有兩個方面。首先,“弱者,道之用”(第40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43章)。這是老子描述道的本體的柔弱,他強調“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后,他作了個形象的比喻:把“道”比喻為水?!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佟保ǖ?8章)、“上善若水”(第8章)。老子通過對水的品格的觀察,總結出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而沖擊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的。其次,根據這種觀察,進而擴展到對于人和自然的觀察,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76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76章)。所以,他得出又一個重要結論:凡是強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面。
第三,道是空虛的。它的表現主要體現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保ǖ?1章)老子是一個觀察生活、觀察事物的大師,他能從身邊很多日常所用、為人所熟悉的事物里,歸納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有”給人以便利,而“無”才能發揮出作用。又說:“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45章)最充盈的東西好像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這就用最樸素的語言,生動地描述出“道”如何從空虛中來發揮它無處不在的作用。
第四,道是寧靜的。道的寧靜體現在“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第23章)這里老子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再次將自然規律引入人世間。那么,寧靜有什么樣的好處呢?他說:“靜為躁君”(第26章)、“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老子》里的原文,和筆者此處引文有點出入。僅舉例王弼本,它的第45章原文是:“燥勝寒,靜勝熱?!贝颂幐鶕Y錫昌先生、嚴靈峰先生和臺灣學者陳鼓應先生的觀點,改為“靜勝躁,寒勝熱”。
第五,道支配一切鬼神。在老子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特色,即老子的“鬼神觀”。如前述,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高于一切的,鬼神自然也要服從“道”的支配。他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保ǖ?0章)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強調了兩個方面:一、并不直接否定鬼神的存在;二、文本中既然直接提到鬼神不傷人,又緊跟著提出圣人不能傷人,筆者認為,老子很有可能是在暗示鬼神現象的存在,歸根到底和人本身有關。如果這種推測成立,則老子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是獨樹一幟的,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中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這究竟是否符合老子原旨原意,有待做進一步研究。
“道”的哲學品質
一種學說,究竟能不能稱之為一種哲學,主要看它是否形成了一整套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還要考察它是否影響了同時代或后世的人們,使得這些受到這種哲學影響的人們確信這個學說揭示的規律,并力圖按照這種規律來處理各種事物。我們說老子的“道”是中國古代相對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絕不是溢美之辭。我們首先再引幾段《老子》的原文,來體會一下老子揭示的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無有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先后相隨,恒也”(第2章)、“反者,道之動”(第40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58章)
老子通過幾對構成矛盾的雙方的事物,來解釋他要我們掌握的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析到了這里,他總結出“道”的運動規律即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又通過解釋禍福的關系,進而完成了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表述。我們知道,按辯證法的一般表述,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再看老子的以上表述,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老子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其思想是何等深邃和難得。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42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22章)也許是擔心后人難以理解他的學說的精深和玄奧,他又展開了理論的翅膀,讓我們的思維翱翔于對“道”的把握這個藍天之上。在這兩段論述中,西周史官的苦口婆心躍然紙上!
通過以上對《老子》原文的引述,我們可以大致歸納老子哲學的一些特點。首先,在先秦思想家中甚至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是第一個深刻認識到對立統一規律的人。他敏銳地捕捉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相反相成的,同時,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矛盾的“對立面”,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而且還會相互轉化。其次,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古代的辯證思想中,還是存在著重大的理論缺陷的。那就是:在強調對立統一規律中的“相互轉化”這個過程中,忽略了條件的因素。轉化必須是有條件的。而老子的理論缺欠恰在于沒有強調這個必要的條件。后來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繼承了這種不強調條件的轉化并進一步發揮,最終形成了帶有相對主義色彩的哲學品質。
《老子》文本的考古新發現和啟示
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發現了“郭店楚簡”,內容大致包括儒、道兩大部分。道家部分中發現了至今所見最早的《老子》文本。這個文本約有2000字、300句,其中有60句異于今本《老子》。今本《老子》中有對儒家的直接批評,如“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等,而在竹簡本中原文是“絕偽棄慮”、“絕智棄辯”。竹簡本中也沒有后來對儒家的“禮”、“尚賢”等主張的否定。
2009年,在北大圖書館接受捐贈的一批竹簡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首推《老子》。這是繼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之后出土的第三個《老子》古本,共有220余枚竹簡,近5300字。
筆者根據以上考古新發現和近年來學術界對于《老子》一書的研究探討,提出一個觀點:至少在先秦時期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的時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相反,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根據《莊子·天運》篇中的記載,可知老子和孔子相見的事跡。而且根據儒家的部分經典,如《禮記·曾子問》等,還可知二圣相見的次數絕不止一次??鬃訌睦献幽抢锏玫皆S多教誨,受益匪淺。所以章太炎先生在《諸子學略說》中早就指出“孔學本出于老”。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發展趨向,就是“儒道互補”。從漢初黃老之學崇尚清靜無為,卻以儒學之積極入世為旨歸,要“先德后刑以養生”,就可以看出這就是儒家“德政”的道家版本;而從漢儒王充的“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到宋儒朱熹的“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切攝”的“理一分殊”,再到明儒王夫之的“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的發展觀體系,也不難看出其中充斥著道的理論魂魄。而這一切,正如當代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所說:孔子思想的局限恰恰在于他的“敬鬼神而遠之”。在儒家經典中,對于至高無上的“上帝”,都還沒有人敢否定他,也沒有人敢于貶低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只不過是牢騷滿腹地說上幾句抱怨的話。而老子的哲學,其光輝和前無古人之處就在這里。即是說,天地不過是天空和大地,而“道”是萬物之祖,“上帝”也不例外。
對于老子哲學的再評價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哲學關注人生和政治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又常常落到倫理道德的圈子里面。而老子的思想獨樹一幟,他的哲學思想的特異之處正在于擴大了認識的領域,把人類思考的范疇,由人生擴展到了整個宇宙。老子學說從天道自然無為的宇宙觀和本體論出發,在論述政治上的“無為而治”和“柔弱不爭”的生存之道過程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思想,雖然其中尚存在一些小缺陷,然而在總體上開辟了人類認識領域的新角度,啟發人們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讓人們有了促使事物向著有利的方面轉化這個主動式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