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藝術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銅藝術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青銅藝術教學反思

篇1

本節是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課的學習內容,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一、教材分析

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比較傾心貫注的文化領域,以奴隸社會而言,埃及表現在金字塔,希臘表現在雕塑,中國則表現在青銅藝術。青銅器的制作與使用延續了 1000 多年,其工藝精湛空前絕后,成為后世難以企及的典范。青銅器以華美的外表,豐富的內涵,復雜多變的藝術形式,以及高超的技藝都散發出一種特殊的耐人尋味之美。

然而古代青銅藝術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生活中很少見到,除非到博物館參觀。這一課從欣賞入手,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青銅器的圖片及史料,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青銅器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青銅器的實用功能、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2、通過欣賞,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并用畫筆表現出來。

3、感受我國青銅文化的藝術魅力,激發對青銅器探究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

難點:探索青銅器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四、教學方法:

以欣賞法為主,講授法. 提問法. 討論法次之。通過欣賞圖片,用心體會并感受青銅藝術的表現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欣賞態度,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樣寶貝,你們想不想看看?

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圖片的掛圖,設疑講解: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幅圖上的物體?這就是文明世界的我國商朝時期的祭祀器物————司母戊大方鼎,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現在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傳說是商代的一位君王為祭祀自己的母親而特制的一樽青銅器。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2、青銅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又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同學們也跟老師一樣,心里肯定有許多疑問,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大膽地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問出來吧!

3、剛剛同學們問了這么多的問題,說明同學們對青銅器很感興趣,很愛思考,現在老師把它歸納一下,發現這些問題是大家很想知道的:

(1) 什么是青銅?

(2) 青銅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 青銅器是怎樣鑄造出來的?

(4) 青銅器是什么時候的人用的?

(5)青銅器可以分為哪些種類呢?

4、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大家一起來“感悟青銅工藝之美”,(出示課題),探究它的奧秘。(板書課題)

二、欣賞、感悟

接下來我們來觀看一段視頻,一起來了解一下青銅器的發展歷史。

視頻看完了

1、首先我們看看青銅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鑄造出來的?

2、哦,原來青銅是紅銅、錫和鉛的合金。青銅器的鑄造經過制模、制范、澆注、修整這幾個步驟。

3、青銅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像這樣的寶貝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很多,古時候人們的生活與青銅器密不可分,做飯,裝水,喝酒,聽音樂和打仗都與它有著密切的聯系,青銅器分為幾類呢?誰還記得?

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樂器,車馬器、農器。

1.食器 (課件出示:食器鼎的圖片)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它叫什么名字?(出示鼎),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煮食,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

2.酒器 (課件出示:酒器爵的圖片)

爵,喝酒用的,相當于現在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的流,后有尾,旁有盤鋬(pan,器物上的手提部分),口上有兩柱,下有三個高足。

3、兵器(課件出示:兵器鉞的圖片)

它的名字叫做鉞,用于劈砍。形狀像后來的大斧,可安裝長柄。也作為刑具。有些鉞形體很大,并雕鏤精致的紋樣。古代國王賞賜大臣青銅鉞,有著賦予軍權和征伐的意義。它和劍一樣屬于兵器。

4.樂器(課件出示:樂器鐘的圖片)

大家再來猜猜這個是做什么的呢?它的名字叫做鐘,當鐘變成7—20個的時候,把它懸掛起來,就可以變成編鐘,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5、水器 (課件出示:水器盤的圖片)

這個的名字叫盤。盥洗用匜澆水,以盤承接。小的盤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臉,大的盤也用以洗浴。盤多圓形,淺腹。

接下來老師要考考你哦(找出相對應的器具三組)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組青銅器。(課件分別出示:蓮鶴方壺、虎食人卣、象尊)

4、這些青銅器美不美呀?美在哪?

(獨特的造型與奇異的紋飾)

5、下面我們就從造型、紋飾兩方面來欣賞國家級青銅。

四羊方尊:

造型與紋樣: 器身方形,方口,外沿像個喇叭口。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形象。全體飾有細云雷紋。

司母戊大方鼎:

造型: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厚實,輪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

紋飾:鼎身除四面中央是沒有紋飾,其余各處皆有紋飾。鼎身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耳側以魚紋為飾。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司母戊鼎高大厚重,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5、

(課件出示:酒器、食器、兵器、水器、樂器、)

四、自主探究,合作練習

1、剛剛我們詳細地看了不同類型的青銅器,讓我們深刻的感受青銅國寶的魅力。

2、今天大家一起來完成一個練習。每個同學為你手中的青銅器皿設計出美觀的紋飾。(課件出示:青銅器線描紋飾欣賞)

六、作品展評

布置展覽,請同學上來介紹一下自己的青銅器。

七、青銅器在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中國古代青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奉獻,其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美的紋飾,風格多樣的銘文書體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超越的,它以獨特的魅力成為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古老的清香,希望我們當代中華兒女在品味中華文化的同時,充實自己的知識,為祖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加油!

篇2

關鍵詞:教育的目的;藝術特長生;教學線索;融合;衍生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4-0066-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3

一、問題的提出

在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再次引發世人的關注和思考。德國現代教育體系開創者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因為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育者的心靈獲得陶冶。而如何喚醒心靈,關鍵是教育必須滿足人的需求。澳大利亞的科學教育家皮特費遜認為科學教育可以有三大功能,即滿足社會需求、文化需求和個人需求。因而,科學教育應滿足社會、文化和個人需求,應從一種外在需求轉變為每個人的內在需求,提供給人有用的科學知識及思考、行動的方法,幫助所有人實現未來豐富的生活。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兼顧學生志趣和潛能的差異和發展的需要。[1]”“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2]。”那么,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化學學科的優勢與特點開展化學教學,讓不一樣的學生學不一樣的化學,值得每一位化學教師去靜心思考、精心設計和潛心研究。

二、案例設計與分析

1. 設計意圖

基于以上觀點,筆者選擇高中生群體中與普通類學生在志趣、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藝術特長生作為實踐對象。這些學生今后大多會報考高等藝術類院校或綜合類大學藝術專業,或將從事與藝術相關行業。由于他們都不參加化學高考,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也不高,有的學生自認為化學與自己未來生活關系不大,往往對化學不感興趣。但這一群體的學生也非常有特點,大多性格外向、開放、活躍、感性,有較強的直覺感悟能力。為了能更好地兼顧學生特質和發展所需,筆者嘗試將化學與藝術融合,在促進學生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的同時,幫助學生用化學服務于藝術,服務于今后的生涯發展。

2. 設計思路

在教學設計中,筆者以化學知識為主線,挖掘與化學知識相關的藝術線索,在展示和利用學生藝術特長的過程中,復習和鞏固學業水平測試相關知識點、體驗化學實驗探究過程,并利用化學知識解決他們藝術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知識與藝術的融合可以衍生好奇心、興趣、美感等。而情感方面的升華又促進學生對化學的學習,更好地達成三維教學目標。

3. 教學設計

在本案例研究中,筆者選擇以銅為結合點,以含銅樂器的相關知識與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銅”及相關反應原理、離子檢驗的復習等為教學內容,設計了三條教學線索,即藝術線、化學知識線和情感線。三條教學線索中,兩條明線非常清晰:一條是根據學生的特長和生涯發展需求設計的藝術線,另一條是依據江蘇省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要求和學生目前化學學習基礎設計的化學知識線,這兩條線索之間是互補的。另外,還含有一條暗線,即情感線,由化學知識線與藝術線融合而衍生,而又對前兩者產生積極的作用。具體設計為:

4. 教學實施的過程

本案例在高二年級的音樂特長班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欣賞美妙音樂時的專注、演奏樂器時的投入,到學習化學知識時的用心、交流討論時的積極、動手實驗時的踴躍……,無不讓人感受到,當學生內心學習所需被激發、調動起來之后呈現出來的不一般的精彩。這既是一堂別開生面的化學課,又是一個藝術享受的過程,也展現出了不一樣化學教學的魅力。

(1)音樂情境中化學知識的學習

化學和藝術雖然在研究領域的起源上不同,但兩者卻密切相關。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創造物質的重要自然學科,具有實用性和創造性,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是一門崇尚美、蘊含美、追求美的學科。而藝術的形象思維則能為化學的發展提供靈感和啟迪。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音樂生活中學習化學知識,能更大程度地激起藝術特長生情感上的共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將課題定為“含銅樂器的化學韻律”,既突出了音樂的“韻律”、與銅元素相關的化學知識,又暗指兩者之間的融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開始時先由特長學生演奏不同材質的笛子,其他同學辨別音質音色,提出樂器音色的不同很重要的原因是材質不同,是由于銅的特性和銅合金中不同金屬的配比而導致的,從而使學生復習了金屬和合金的通性;再如,借助青銅材質編鐘、笙的關鍵部位――笙簧與笙綠、黃銅材質薩克斯等一系列與“銅”相關的樂器為載體,讓學生觀看相關圖片、編鐘演奏視頻、笙綠制作工藝、閱讀資料了解含銅樂器表面銅銹成分的不同、進行薩克斯才藝表演等,由此不斷創設與藝術相關的教學情境,并設計一系列與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相關的化學問題有層次地展開教學:金屬的氧化,涉及方程式的書寫和氧化還原反應的分析;金屬腐蝕原因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涉及實驗的設計和操作、Cl-和CO32-離子的檢驗、物質的量的計算。由此,學生探求知識的興奮點不斷被刺激,化學學習也就逐漸走向深入。

(2)知R學習中情感的體驗

本案例最重要的主線無疑是化學知識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實驗等讓學生體驗到化學課的典型科學學習活動過程,但通過藝術線的設計,使學生似乎回到了熟悉的音樂生活,如演奏、聆聽、賞析、辨音等。從藝術生活走向化學活動,讓化學活動貼近藝術生活,兩種學習的相融,讓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了解、接觸與藝術密切相關的化學,可以使學生感悟到化學能為藝術創造和追求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是藝術的物質基礎和知識基礎,能讓不同志趣和不同特長的學生找到化學與其未來職業和未來生活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內驅力。情感方面的升華又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音樂生活背后的科學道理,提升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專業學習和化學學習方面獲得多方面的成長與進步,在三者之間的融合與碰撞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靈感和啟迪。例如,由笙綠的研制、笙綠對笙的音質音色產生影響及其生成原理和打磨原因的學習,感悟到“細節決定成敗”的觀點;從堿式碳酸銅是笙綠的主要成分,對樂器笙起到了改善音質音色、保護簧片的積極作用,但青銅樂器中堿式碳酸銅的生成會影響樂器的外觀和音色,但同時又因為其結構比較致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青銅樂器生成堿式氯化銅(青銅器 “癌癥”)的生成,從中悟出要學會“一分為二辯證看待事物和現象”的認識等,這些通過知識學習得到情感上的升華,對看問題較直觀、感性的藝術特長生來說也是一種良好品質的培養,對其專業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日后生活與專業發展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三、教學反思

本節“含銅樂器的化學韻律”教學案例,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喚醒學生心靈,而如何喚醒心靈,關鍵是必須滿足人的需求”的理念,選擇與普通高中類學生在個性特點、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差異的高中藝術特長生為對象,基于學生經驗,以銅及其化合物為化學教學與藝術教學的結合點,展開了以上教學設計和實施。實施結束后,筆者分別采用紙筆測試法評價了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運用活動表現評價法測評了學生藝術特長方面的表現情況,又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測評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提升。評價結果表明:以上教學設計與活動的實施,不僅傳授了知識,展示了學生的專業特長,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和創造力,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化學與藝術的融合之美、由化學的實用性和創造性所體現出的神奇魅力以及在化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折射出的一系列哲學思想,使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進步、發展和提高。

以上案例,雖然主要是一次針對藝術特長生的分析和拓展嘗試,就其研究對象而言,或許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對于教育根本目的思考及基于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來開展教學活動的理念和設計思想卻有著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價值,而對于當今教育界所關注的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中,如何提升當代學生的人文底蘊和審美情趣的研究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通過上述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過程,筆者真切感悟到:作為一名與時代同行的教師,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所需和今后的發展所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潛能、興趣與志向的統一與結合,圍繞如何解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機制問題來開展教學工作,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使學生的學習由“外壓”變“內驅”。同時,社會是多元化的,時代的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教師需注重自身內涵和修養的不斷提升,需要關注跨學科的接|、理解和教育以及科學思想與文化藝術元素、人文思想的融合,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創造的自由度和個性化,為學生多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3] 葉學賢,賈云福,周孫錄,吳厚品.化學成份、組織、熱處理對編鐘聲學特性的影響[J]. 江漢考古,1981,S1

[4] 劉玉堂,張碩.曾侯乙編鐘與中國古代藝術和科技成就[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59,5(9):598

篇3

關鍵詞: 高中美術鑒賞 高效教學 教學策略

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現狀和問題

1.教學課時有限。

高中美術課時往往受到高考科目的沖擊,課時安排不足。

2.教學內容范圍廣、容量大,未經有效選擇。

如鑒賞模塊教材第十五課《民族文化的瑰寶――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內容涉及絲綢、青銅、陶器、瓷器、玉器,若只安排一課時的教學時間,則課堂上定會出現走馬觀花式的教學過程,導致課堂氛圍沉悶,效果不佳。

3.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滯后。

并非所有學生都有興趣進行理論性美術鑒賞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完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常以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慣性理念進行教學,未曾體會到教學內容書本化、教學方法模式化會令學生喪失對美術鑒賞學習的興趣,從而極大地影響教學效益。

二、對高中美術鑒賞高效教學策略的構想

怎樣營造讓師生互動良好、學生受益多的課堂呢?我認為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幾方面入手。

1.教學內容上。

(1)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對教材的合理利用:①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遵循典型性原則。在選擇美術作品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應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美術作品,學生比較容易體驗、感悟、理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活動的興趣。②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時應注意中外美術作品之間的比例及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比例,使學生全面從各種美術作品、文化遺產中獲得美的精神感受,并能學會比較、分析不同民族、風俗、文化的異同并引導學生認識美術在社會、文化變革和發展中,具備的特殊作用與價值。

(2)注重對教學結構的設計: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美術教科書,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再創造。在教學結構中讓“知識”、“美感體驗”、“美術評價”環環相扣、逐層遞進。

如鑒賞模塊教材第十六課《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美術》,如按照課本結構和順序教學,則學生會產生“上課不如自己看書”的心理想法,最終結果只是停留在了解相關美術知識的層面。我們可加入新環節:“對于民間美術發展現狀和未來思考”。學生在思考中能進一步將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進一步思考、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更深地感受民間美術的質樸和美好情感,從而確立對于民間美術要保護、繼承、發展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課標成就標準中,“從知識技能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體現。

2.教學方式方法上。

(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一些教學中的難點抽象而難以理解、探究,此時我們便可以創設適當的情境。如鑒賞模塊教材第十三課《新藝術的實驗――西方現代藝術》,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探究立體主義代表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可以先讓學生談談作品的創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補充播放再現當時戰爭情境的短片,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在創作形式和內容上的特點和內涵。情境的創設能幫助學生突破認知上的難點,進行有效的探究和理解,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注重直觀地進行作品鑒賞,給學生最有說服力的視覺感受。實物、書本圖片、PPT課件、實物投影、視頻影像等資料的運用都是為了讓學生對較抽象的美術學科學習內容有直觀的感受,避免學生產生認知和理解誤區。同時,我們應注重素材的成像質量,尊重作品本真,嚴謹地選擇清晰、真實確切的作品圖片或視頻,給予學生正確的視覺欣賞。

(3)注重激勵學生對美術作品發表個人見解。對于學生發表的看法,教師不應輕易否定學生的看法,應引導其表述準確,避免“一人講,學生聽”的不良教學局面,更好地讓學生體驗、感知、表達,進而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層分析和理解。

(4)注重美術與自然、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在課堂有限時間里得到拓展與延伸。如鑒賞模塊教材第十二課《現實與理想的凝結――外國雕塑擷英》一課,學習古希臘雕塑時,在學生理解掌握古希臘雕塑總體風格特征和形成原因后,我設計了一個環節:(擺一擺)請你給斷臂的維納斯雕像復原其手臂部分姿態。教學中,有班級學生會站起來按斷臂部分的趨勢擺出手臂姿態。然而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后并未擺出任何姿勢,而是告訴我自己無法擺出復原姿勢。我進一步提問:“那么你能說說理由嗎?”該生說:“因為無論我們怎樣試圖去復原她的雙臂,都達不到最原本的藝術成就。”原本以為學生不愿參與教學活動的我,此時心里很欣慰。進而我舉出了生活中“意大利總統下令復原殘缺古羅馬雕塑飽受國民爭議”的事件,并表揚了該生對于藝術文物的保護意識。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種拓展性的思考反而能成就學生的審美自豪感。

3.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上。

首先要注重多主體、多模式的評價方式。這一點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2條就被明確指出。特別是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學習的重要標志。其次要注重在評價中給予激勵,這樣的評價能使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而教師的自我分析、反思能即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具備這種“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意識,使教學成為一種“持續、動態、逐步完善的過程”。

三、結語

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畢生追求的。這種高效體現著教師自身的價值。因此,除了以上方面的思考探究,我們還應加強對學生主體的研究、對教材的研讀、對美術及其他學科知識的積累,投入到教學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一、歸納總結式

這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結尾形式之一。課尾時,教師將當堂所講的內容簡明扼要地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其中的重難點,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紛亂的思緒,還可以促進記憶,做到當堂講授當堂吸收,有利于課后溫故而知新。如在講授《故鄉的榕樹》時,我這樣進行總結:“眼中的榕樹――故鄉的榕樹――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眼前,濃郁的思鄉情貫穿于聯想中,情真景美意幽。”簡短的幾句話,學生紛亂的思緒得以理清,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二、新舊聯系式

對于新舊知識聯系比較緊密的課,我多采用這種結尾形式,即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納入同一系統,形成知識網絡,既便于學生記憶,又能使學生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不至于混淆。如在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時,我讓學生比較此詩與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的異同點,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學生既明了了二者的共同點,也明確了二者的區別,在對比中覓得了新知、加深了理解。

三、自我反思式

此種課堂結尾形式是在講授完新知識和完成課堂練習之后,不直接進行小結,而是出示相關的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本節課共學了哪些知識?哪些問題你還沒有掌握?采用自我反思式,既突出了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也促使學生在反思中自我加壓、尋找不足,便于當堂或課后及時彌補。

四、內外延伸式

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將這有限的時間擴展到課外,或把課堂總結作為與下節課聯系的紐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妨采用這種內外延伸式作為課堂的結尾形式。教師可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介紹好的課外讀物或布置相關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如在進行曹文軒《孤獨之旅》的課尾小結時,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讀曹文軒的《草房子》及他的系列美文,如《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鳥》、《細米》、《青銅葵花》等,了解曹文軒純美小說語言的特點,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文化積淀。

五、學生小結式

如果授課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掌握時,我多采用這種課堂結尾形式。即將教師結語變為學生自己總結的開放形式。學生通過一節課學習后其思維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均處于最佳狀態,這時我就及時抓住學生求知欲正濃的有利契機,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講的教學內容,找出重難點。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贊揚、鼓勵學生總結過程中的優點、及時糾正其中的不足,幫助學生明辨對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種課堂結尾形式,可謂是一舉多得。

六、糾錯評議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的同時,必然會運用啟發、提問、練習等多種教學形式,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完成練習時,如出現了問題,我一般采用此形式作為本節課的結尾形式。即對出現的典型問題加以評議,及時加以糾正,讓學生做到課內有錯,課內糾正;當堂鞏固,當堂提高。當然,采用糾錯評議式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以糾正。

七、空白開放式

篇5

向“美”的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最顯現且最可感知的,也是文化建設中最基本的層面。本世紀以來,我們充分利用新校區建設的契機,注重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向“美”是核心的價值追求,我們盡最大可能地讓師生們在“美”的環境熏陶中生活、成長,提升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塑造美好心靈。

美化校園環境。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創造一個優美而和諧的校園環境,可以激勵和教育師生積極審美,努力向上。學校新校區整體布局沒有過分追求單幢建筑的新奇與個性,而是采用統一和諧的造型元素與主題,表現了建筑的造型美與環境的和諧美。具體呈現為“四個結合”。即悠久的辦學歷史與現代化建筑的結合,運動形態與靜止狀態的結合。整齊劃一與錯綜布置的結合。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的結合。校園色彩以“九華紅”為主色調,間以乳白色和墨綠色,表達的是熱情、明快、活潑的情感。校園景觀則有山水、有亭閣、有樹木、有花草,處處體現文化品位。塊塊體現美的追求。僅就綠化而言,講究的是“點”的凸現、“線”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顧品種、顏色、空間層次和四季花開花落、葉綠枝黃的搭配。可謂是十年樹木,現在已漸次顯現出其“調色板”的精彩。

再現歷史文化。我們學校有著107年的歷史,近些年來,學校強調的是百年歷史文化在新校區的傳承與創新,讓師生們在歷史氛圍中享受美的文化傳統。一塊長14.8米、高2.2米的石屏風,正面刻著“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背面則鐫刻著揚州大學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寫的《江蘇省東臺中學碑記》。碑記開篇記述了北宋時期晏殊、范仲淹兩任丞相在東臺西溪蒞職鹽官時興辦書院、講學杏壇的佳話,其后分為發軔之期、承續之期、救亡之期、發展之期和騰飛初期五個部分,敘寫學校百年來的辦學歷史和辦學績效。學校校史陳列室則圖文并茂,再現了學校經歷的晚清、民國、共和國三個時代,以及走過的新、的風雨歷程,突出了雖然校名數經更迭。校址幾度遷徙。但學校獨有的歷史脈絡清晰:開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終保持公辦性質;“東臺中學”四個字一直見諸校牌:36任校長前后傳承,弦歌不輟。

創造雕塑藝術。校園雕塑是學校物質文化的一種表達。基于此,我們特別聘請了中國雕塑館館長吳為山教授設計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學校前庭廣場上一縱一橫、一西一東兩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樹人,世紀東中”為主題,以滄桑巨變的歷史為素材,以新時期校訓“勤”為重要表現對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級石階,并有三幅校舍變遷的青銅浮雕圖案:柱身四周用青銅鑄刻著著名書法家言恭達作篆的“百年樹人,世紀東中;學海無涯,天道酬勤”標語;柱頂盛開著一朵碩大的鍛銅鮮花,8個花瓣上鏤空刻著“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稱中國壁畫史上獨一無二的青銅浮雕。以四個變形篆體形象地表述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詮釋的是“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學校精神。這些雕塑無疑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其中豐富的藝術內容和文化價值,需要我們身處校園里的每一個人認真去欣賞,用心去審美,從而獲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制度文化作為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由反映和維系文化的多個層面所構成的整體。而文化整體的協調互動又必須通過制度文化才能達到。于此。我們在制度文化建設上努力向“善”,繼承、改革已有制度,同時又與時俱進努力健全、創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執行。

堅守傳統規范。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學校擁有著優良的傳統。也有著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依據“規范”說話,按照“制度”辦事,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思想原則。已成為我們工作的信條。平時大多根據相關制度,在“質化”比較的同時,堅持最終讓“量化”決定。每學年都要“量化”出各級優秀學生干部和三好學生,在強調有好的思想素質和學習成績等前提下,比較誰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或三好學生次數多,同等情況下再看誰的進步大。堅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選。說“意想得到”,是因為某某所帶班級先進,教學和教研水平領先,甚至聚焦到獲得表揚的次數、的篇數等。說“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對象,也許是默默無聞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會關系。這樣的評優提干,有利于積極引導師生們注重于平時的思想行為,用功于長期的工作和學習。

改善相關做法。新時期。我們與時俱進地改善相關做法,突出體現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勵人的思想,既有剛性的約束,又有柔性的關懷。例如我們健全了學生獎學金考試制度:擴大了參考的人數。由過去“年級前200名”修改為“年級前500名”可以參考,同時提倡自主報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師特別推薦。擴大了獎學金的發放面。由過去的“占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修改為“占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每個年級總有三四百人能獲得獎學金:適當降低了獎勵標準,縮小了等級差距,其中三等獎只發放了100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擁有成功感,得到無法估價的激勵。

勞頓曾說過,課程就是學校選擇文化的過程。顯然課程文化則是學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和載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十年,我們堅持向“好”的方向建設課程文化,在創新和探索中不斷豐富和提升其內涵。進而為課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實施必修課程。開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是起碼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實施好。在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指引下,我們注重實施有效教學,努力上好必修課程。一是教學內容在“取”與“舍”上花力氣。突出依據文本價值、教學目標、學生需求等去“舍”,因為有“舍”才有“取”,會“舍”才會“得”。二是教學方法在“出”與“入”上做文章。既能“人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則是基于“入”更高層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學的延伸探究、對讀比較、多元解構等諸個方面。三是教學節奏在“張”與“弛”上下功夫。相比較而肓,教學中更要思量、更要講究“弛”之有度。做到緊張中見寬松,激越中見舒緩,使其或在學習期待之時,或在方式轉換之間,或在動態生成之中等多個方面得到充分的體現。

開發選修課程。新課程特點是多樣性和選擇性。這些年我們充分尊重和滿足廣大師生以及學校教育人文、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融入學校自己的教學哲學與教學思想,指導教師既能認真實施課程和研究教育教學,又能努力開發課程資源,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學會選擇,主動發展。多年來我們依據必修課程,或點擊、或鏈接、或刷新校本選修課程。現在每門學科都有三至五門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拓展和興趣愛好兩個大類。學科拓展又有基礎訓練、專題強化和學科競賽輔導等三個不同層次的類型,以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修機會:興趣愛好則體現在多角度促進全體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多維度促使不同潛質的學生獲得成功感,贏得自信心,有個性地發展。去年我們又加入到江蘇省僅有的三十一家課程基地建設中,正在聚集和優化各種課程資源配置,以選修課程為重點,建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課程體系。

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我們基于百年校史的積淀和選擇,以及師生們長期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以向“上”為主旋律,用心建設學校的精神文化,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建設學校特色。當今學校。優質特色發展勢在必行。擁有百年歷史的我校,“求實、奮進”的優良校風生生不息,“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學校精神代代相傳。本世紀開始,我們把握住學校第五次搬遷新校區的契機,努力在做大中做強,繼承中創新,生存中發展。全體師生和學校所有教育活動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學校的特色發展。我們堅持全面性原則、基礎性原則和內在性原則,基于規范管理的辦學水平,依托豐富多彩的課程載體,最大限度地釋放學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體現學校培養人才的實力,以贏得有質量的數量和有數量的質量。努力從規范化、現代化做起。走向國際化、特色化,維護和促進學校整體利益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形成有追求的辦學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質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學校文化等四個特色。

打造教師專業。我們理解的教師專業發展,應包括理論素養、學科知識和教學實踐等在內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樹立現代教師專業發展觀,營造教師“想專業發展,能專業發展,會專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構建“學習、實踐、反思”的校本培訓機制,通過在實踐中自我認識和反思、制訂專業發展規劃、理論學習和準備、實踐和行動研究、自我評價和提升等五個階段,促進教師教有思想,教有所長,并且業有收獲,業有提升。在長期形成的“嚴謹、創新”教風中,加強教與教、教與學、教與研、教與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導教師能夠將想出來的做出來,做出來的寫出來,寫出來的展示出來,進而使其領悟教育的真諦,拓寬教學的視野,努力成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學水平高和教育科研強的骨干教師,以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專業水準促進學校、學生和課程的共同發展。

篇6

一、分析研究對策,把脈美術欣賞課的癥結

1.美術欣賞課的現狀。受到傳統教育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老師大多不敢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單一。很多美術老師在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受到的技能訓練多,但教學理論、美術史論等掌握得比較少,因此只能就教材論教材,照本宣科。另外,美術欣賞課開設時間較短,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索還在摸索時期,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很少。所以,在教學中出現了較多問題,“一言堂”現象比較普遍。學生方面,一致認為美術課沒有其他的高考科目重要。因此,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美術欣賞課就無法得到學生的重視。所以在美術課堂上,學生就做其他學科的作業或睡覺等事情。還有一個就是教學課時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調味”課。美術課一般每周只有一課時,有的學校可能是每兩周一課時,這樣每節課之間間隔時間很長,基礎知識得不到全面系統的記憶和理解,因此不利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

2.美術欣賞理論依據。藝術家豪澤爾說:“人生來就可以成為藝術家,但是只有經過教育才能成為鑒賞家。”藝術欣賞是靠人的理解力而發展起來的,而人的理解力是一種領悟事物本質的能力。只有教師博引廣論,學生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推動美術欣賞教育的有效發展。在作品欣賞的過程中,師生要充分利用好雙邊活動,去發現作品以外的各種聯系和更加深邃的精神內涵。因此,教師不但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廣泛涉及古今中外美術知識,而且所了解的知識必須是準確的。

二、改變教學策略,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水平

1.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對學生學習起著引導作用和參與作用,而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態,把教學看成是自己學習的一個方面。

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對課堂教學不斷進行研究和反思,努力提高教學研究水平。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說,盡管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學習生活經驗,但對于同一作品很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評價,而且他們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由于他們是認真的,表達的是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要組織好生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他們不但可以從書本中學習知識,還可以通過網絡學到很多有關的知識。

2.充分挖掘作品的內涵。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工藝作品,無論是具體事物還是抽象概念,都是藝術家們通過精心的構思并且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和時代的審美思想創造出來的。美術家創作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藝術形式揭示某一主題之外,還有其更加深層的內涵和更加深刻的意蘊,它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兩個層面的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社會和時代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如:秦俑和青銅器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等等,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較為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境界的提升。

篇7

民間美術 功能 小學美術教育 教學策略

一、美術的功能

關于美術的功能古人早有論述,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左傳》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中講:“《左傳》的這段夏朝‘鑄鼎象物’的記載,我們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代表理論。‘使民知神奸’說的是青銅器圖紋的社會作用,這是中國繪畫理論最早的功能說。”[1]南齊謝赫在《畫品》中講:“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2]南朝時期宋王微在《敘畫》中說:“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1]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非繇述作”,可以“鑒戒賢愚,怡悅性情”[3]。古人從不同的角度對美術的功能進行了闡釋。在現代,前蘇聯美學家卡岡在他的《美學教程》中把美術的功能分為交往功能、啟蒙功能、教育功能、享樂功能。還有人指出,美術具有情感或情緒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醫療功能等。作為上層建筑的美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即它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

二、民間美術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為生長、發展于傳統民間社會的民間美術,是下層民間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下層民間文化的一般內涵和性質,從而與對應于上層文化的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具有不同的藝術旨趣和風格面貌。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眾的生存方式、風俗習慣等,蘊涵著當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在民眾的生活與民間文化的傳承等方面有著強大的功能。民間美術的功能具有多樣性,從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來看,民間美術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性需求,而且它還進入到了民眾的精神性需求領域,具有為民眾提供物質性的實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審美功能,并且還具有承載和傳承民間文化的文化功能。筆者認為,從民間美術的本質及文化傳承等方面來看,民間美術不僅具有美術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而且還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間美術的這五大功能是互相聯系、整體統一的,它全面作用于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活動中。

1.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

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是通過它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形象感知得來的,不同的民間美術樣式可以讓民眾認識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間美術中,某種形象的某種特定組合,表達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場合,都是事先約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個先于意識的規定來做。”[4]民間美術經久不變的程式性造型語言特征,推動了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得以體現。在原始農耕時代,民眾雖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過民間美術的程式化特征認識到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承。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在民間文化的傳承中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

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其對民眾的倫理道德教化上。民間美術受中國民間文化中倫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和對情感的傾訴方面。民間美術在題材的選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為經常借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和戲曲等題材內容宣揚忠孝節義、俠肝義膽,表彰先烈圣賢。這類題材的民間美術作品將道德教化融于審美娛樂中,是宣傳倫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農耕社會時期農村的大部分民眾就在這種傳統的節日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民間美術也在悄然發揮著它的教育功能。

3.民間美術的審美功能

民間美術作為當地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折射了當地民眾的審美觀念、審美品格。民間美術那單純且樸素的藝術風格、淳樸且率真的藝術語言是其獨樹一幟的審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這種質樸的風格不僅表現在民間美術的內容和形式上,而且表現在創造主體樸實無華的人格上。只有心靈的純真、樸實,才能物化為形式的質樸。民間美術的質樸之美,既是形式的、風格的,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間美術的審美觀念是向善求真,只有“善”與“真”的結合才能達到“美”的標準,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統一是民間美術的“大美”所在。

4.民間美術的生活功能

民間美術與現實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充分體現了生活原型的特點,它的內容最大限度地貼近民眾的生產生活,有時甚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間美術是民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民眾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涉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民間的巨宅陳設到生活的日常器具,從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游藝活動中的面具、道具,以及裝點節日的年畫、窗花,都是民間生活的縮影。這種生活特征決定了民間美術的創造性必然隨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斷進行變化。人類造物活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是與人的生命原則和生命價值緊密相連的。民間美術的創造不僅忠實于這一原則而且把生命維系過程與造物活動相溝通,成為聯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民間美術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遍及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凸顯了民間美術的生活功能。

5.民間美術的文化功能

作為民間文化重要載體的民間美術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即民間美術鮮明的延續性、傳承性、集體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農耕社會成就了民間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性質,也是民間美術生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民間美術基本上保持了民間文化的特征,體現了民間文化的精神,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間美術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民俗活動中,民俗活動是民間美術的創作基礎,因而民間美術的內容和形式鮮明地體現了當地的民俗活動和民俗心理。春節的年畫、元宵節的燈彩、婚禮的喜字花、喪葬的紙扎、祝壽的花饃、定情的荷包等無不表現為精彩的民間美術形式,體現了不同民俗活動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觀念。

三、民間美術的功能與小學美術教育

1.民間美術的功能契合課程標準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主要關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說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努力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良性發展。”[5]小學教育是學生人格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美術教育既要著重以美術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又要于學科教育過程中注意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智育功能,開發學生的右腦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心靈手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培養創造,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首創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與品格;充分發揮美術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點,使學校在偏向嚴肅的理性的約束的學習生活中增添活潑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使學生被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泄,從而獲得情感的平衡,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發展和提高。美術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多層面的教育,即身體、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以及學習習慣和行為的培養。

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學美術教育專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礎美術不是專業美術,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學生學的不是專業美術,而是生活美術,它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有利于學生未來生活和身心發展。”既然是生活美術教育,那么小學美術教育就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可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尋找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民間美術的功能恰恰契合了這一需求,可以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擴充教學內容。

2.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形成健康的個性人格

民族認同感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基本價值觀和主體文化的歸屬感的認同,是一個民族得以綿延發展,民族文化穩定傳承的不竭動力。民間美術是最能直接呈現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多元文化紛繁交織和網絡信息發達的讀圖時代,有必要通過民間美術教育功能的發揮來有效增強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是個體形成良好自我認同感,從而擁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條件。心理學認為自我認同感是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定位、判斷、信念和感受,當學生具備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便會推動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形成特色的創新精神

新《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6]。民間美術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勞動群眾是最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創作者,因而民間美術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之一。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古今中外從民間美術中汲取營養,尋找藝術創新的藝術家比比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動用品、文化傳承用品類的民間美術作品,一方面肩負了功能與審美有機結合的使命,實現了其社會功能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為純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發展,而形象思維的發展如果與民間美術聯系起來,將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開辟一片嶄新的領域。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將民間美術通過畫筆、涂鴉、剪紙、泥塑等方式傳遞給兒童,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思維能力,而且在正確的引導之下,還有助于小學生主動去認知和感受他們眼中的新奇事物;將民間美術中的美學規律傳達給小學生,如造型語言上的循形、扭曲,色彩運用上的補色和冷暖等對比,外在構圖形式上的對稱與統一,不同視角的形態描繪、多種時空形象的融合,也能夠激發和實現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4.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習慣,形成健全的審美觀念

審美作為理解能力的一種,它除了以感覺為依托之外,還與人生體驗、情感、想象和創造等認知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先天因素與一個人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是后天的培養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民間美術通常在滿足現實生活需求之外也實現了對生活美的表現,它一方面承載了人民大眾對美的最初的認知意識,一方面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審美理念,其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民間大眾的審美意愿作為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的標準,將征服、改造客觀世界與憧憬圓滿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訴諸于審美;民間美術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民大眾對美的本質認識的一種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們經過長久的文化積淀和民族審美心理調試,將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統一在民間美術之中,民間美術所內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學生的天性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提高民間美術功能的發揮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全的審美觀念。

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提高民間美術功能的教學策略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要想發揮好民間美術的功能,教師首先要提高對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妥善設計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的審美起點和接受能力。

1.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興趣原則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學習主動性的體現。”[7]民間美術有著非常豐富的形式和內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題材樣式更貼近現實生活,更有利于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轉化為持久的態度。教師要勤學習,多思考,與時俱進地結合新媒體教學手段,展現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小學生對民間美術學習的動機來看,“主要與感情需要的內驅力有關,小學生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從學習的本身獲得一種內在的快樂”[5],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努力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進一步發揮民間美術的娛樂性特點。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民間美術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親手制作作品、體驗成功的愉悅感,提高學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質。

2.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學應是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民間美術的功能要想通過教學完滿地發揮出來,首先必須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結合學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其次不同文化區域內民間美術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西北、東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間美術在當地是廣大民眾的審美取向、風土人情、思維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具體呈現,這就要求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注意結合當地特色的民間美術樣式和題材,挖掘當地的民間美術資源。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只有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并選擇恰當的民間美術樣式和眾所周知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才能有利于民間美術功能的完美發揮。

3.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突出民間美術實用性

民間美術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學習到的民間美術內容應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所學知識和內容應該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所學與所用相互貫通,從生活“實用”中學習,又能回到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依據美術學習活動分類方式可以將小學美術課程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在這四個領域民間美術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設計?應用”這個領域,民間美術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可以為處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經濟水平、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青少年學生、兒童提供多樣的學習選擇,在開發和利用本地區民間美術資源的過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間美術的功能,增強小學生細致觀察、敏銳發現的能力,養成善于借鑒、敢于創新、勤于動手的良好生活習慣。

4.增強教師的美術素養,開發民間美術的資源

教育部公布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強調,教師應該“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美術教師個人所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質、豐富學識與高度的專業能力對美術教學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首要主體,為了合理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教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理論素養”[8],民間美術的功能能否發揮出來,與美術教師所掌握的民間美術專業知識和美術課程資源知識等密切相關。教師在業余時間要主動地去學習并掌握民間美術的相關知識,更應該熟知本區域內的民間美術樣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條件下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小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表現,小學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提供具有發展適宜性的教育策略,靈活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術教師要主動把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提升專業能力,增長教育智慧,開發出適合自己教學的民間美術資源。

民間美術以圖像的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視覺形象,蘊涵并折射出當地民眾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審美品格,充盈著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和物質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間。在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和快速的信息化社會進程中,民間美術對于小學生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形成樸素的視覺文化意識和培養創造力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效用。民間美術可以補充當代小學生對樸素的風土人情美感的認識與體驗,也能激發小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因而,通過民間美術可以對小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總而言之,民間美術是小學美術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課程資源,是一種隱性的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視民間美術功能的發揮,進行系統性、針對性和效率性的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提高小學美術教育實效性的最佳教學策略。

――――――――

參考文獻

[1]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5] 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

[6] 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尹少淳.中小學美術教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

篇8

關鍵詞:“勤”;學校文化;學校精神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8-0024-04

學校的文化體現著學校自身歷史的積淀、傳統的繼承和教育哲學的作用,凸顯著學校現代人高級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價值取向。基于此,這些年我們圍繞“勤”的校訓,努力、認真和用心建設著“勤”的學校文化,以期構建學校的特色,打造教師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特長,共同發展,共享成功。

一、選擇“勤”為校訓的文化背景

校訓對全校師生有著指導意義。我們選擇一個“勤”字作為校訓,基于歷史的成功經驗和現實的教育狀態。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歷史上大凡有建樹的科學家、文學家等,他們要么“業精于勤”,要么“勤能補拙”,要么“天道酬勤”,無不證明“勤奮”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東臺中學百年校史上許多取得成就的校友也無不如此。但是當今社會,無論是教育界,還是其他領域,人們多是“快餐”式地讀書,“粘貼”式地做事,“短平快”節奏下,不是“急功近利”,就是“華而不實”,抑或“淺嘗輒止”,到頭來即便是做出一些事情的人,也只能如一副對聯所說的,“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教育和引導師生不從俗,不跟風,摒棄非智力因素中的負面影響,埋下頭來做學問,潛下心來做事情。也就是說既要負責學生在高中讀書的三年,又要指導他們走好離開學校的三十年以至終身的道路;同時大力促進我們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我們的學校特色化發展。

用一個字來作為校訓,并不在于以一當十,一字千金,而在于一言以蔽之,體現不一樣的個性,追求不一般的境界。學校每每都要有自己的校訓、辦學理念和校風、教風、學風等,以此來指導和引領學校所有人擁有向上的價值取向和向好的生活方式。而現實中許多學校的校訓、“三風”等,雷同的多,膚淺的多,甚而只是幾個詞組的疊加,或者一兩個句子的組合,不免有以偏概全、牽強附會之嫌。于是,我們孜孜以求,另辟蹊徑,用一個“勤”字,或許表達的內涵更豐富、更深厚,可供解讀的外延更多元、更多彩。

我們認為“勤”的內涵,在學校里從教師、學生為人、做事思考,至少包括勤懇做人、勤勉工作、勤奮學習、勤儉生活和勤勞積累等諸多方面。從學生高中三個不同學段所處的教育環境和學習的心理狀態,我們又分層、有序地提出了三個年級的目標,即“勤奮、求實”,“勤懇、求真”和“勤勉、求是”,期待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從教師適應時代要求和自身專業化發展需求,我們著力將“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作為其座右銘,期待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做一個有特點的人。

概而言之,“勤”可以讓人變得聰明起來,明白人世間的人情事理;“勤”可以讓人走進無窮無盡的知識領域,感到一切不再那么神秘;“勤”可以讓人從貧窮走向富裕,知道夢想也能成真。

二、創設有形的“勤”文化環境

最顯現、最可感地建設學校“勤”文化,真正擁有文化環境“這一個”的獨好,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境界。2003年學校百年歷史上第四次校區搬遷,我們利用這一契機,著力于百年歷史文化在新校區的傳承和創新,圍繞“勤”字校訓,努力向美、向好創設有形的“勤”文化環境,主要體現在校園諸多文化景點上:

中庭院北端安放著一塊巨大的“鎮校石”,高有一層樓,寬有一間教室,形似“山”字,又似筆架,神似智慧長者。四周襯托四季常青、象征旺盛生命力的松、竹、梅。朝南的一面上刻著一個篆體的“勤”字,寓意“書山有路勤為徑”;巨石上瀑布而下,其水流淌至兩個“B”形組合的酷似一把小提琴的池中,透過水面,見到池底上的五個五角星涌泉而上,寓意“學海無涯苦作舟”。“B”形池面,取百年“百”字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雙“B”說明繼往開來,一個百年過去了,又開啟了一個新的百年;“五角星”涌泉表意我校已經是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正在努力創建五星級高中;“小提琴”形則表現東中人在又一個百年中演奏著積極向前、和諧向上的樂章。整體山水景點,表明東中人以“勤”為徑,攀登“書山”;以“苦”作舟,橫渡“學海”。教師勤勉教書,努力敬業、勤業、精業;學生勤奮讀書,努力成長、成人、成功。

前庭草坪中兩個名人墻上,擺放著八本翻開的大石書。書的左頁上方青銅雕塑著中外古今八位文化名人頭像,頭像下方則是名人簡介。這些名人分別為孔子、司馬遷、魯迅、華羅庚和愛因斯坦、牛頓、達·芬奇、高爾基。書的右頁上則刻著中英文名人名言,或為如何做人做事,或為如何學習工作。如達·芬奇的“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華羅庚的“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等。在名人墻的背后,刻有字體不同、排布不均、大小不一的四十個“勤”字,暗示著在每個名人成功的背后,無一不是一個“勤”字了得。不僅如此,我們還在校園內的花木叢中,散放著一些山石。石上鐫刻著、高二適、林散之、趙樸初等大家的書法作品,讓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同時,受到“勤”文化的教育和激勵。

最主要的景點是學校前庭廣場上,一縱一橫、一西一東兩組雕塑。這是著名雕塑家、中國雕塑館館長吳為山的杰作。

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樹人,世紀東中”為主題,以滄桑巨變的歷史為素材,以新時期校訓“勤”為重要表現對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級石階,并有三幅校舍歷史變遷的青銅浮雕圖案;柱身四周用青銅鑄刻著著名書法家言恭達作篆的“百年樹人,世紀東中;學海無涯,天道酬勤”標語;柱頂盛開著一朵碩大的鍛銅鮮花,八個花瓣上鏤空刻著“勤”字。從柱頂向四個側面均有流水向下緩淌,標志著以“勤”為校訓的教育和激勵將如終年不息的涓涓細流,源遠流長。

其二《夸父逐日》,堪稱中國壁畫史上獨一無二的青銅浮雕。她以四個變形篆體字表述著“夸父逐日”的故事,勾畫出夸父奮起追趕太陽的畫面。“夸”字表現一人居于高臺之上蓄勢待發;“父”字為一人跨躍向前;“逐”字上部的巨長手臂,指向太陽,寓意只要堅持不懈,成功指日可待。整個畫面,又仿佛一群人灑下一路辛勤的汗水,奔向太陽。一個古老的神話,就這樣被演繹成現代有志青年奮力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壯麗進軍圖,形象生動地詮釋著百年東中的學子“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精神。

這些雕塑景點,無疑是學校新時期“勤”文化的縮影,其豐富的藝術內容和文化價值,需要我們身處校園環境里的每一個人認真去欣賞,用心去審美,從而獲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天道酬勤的不斷鞭策。

三、踐行有序的“勤”文化目標

“勤”文化建設冠以“學校的”,則必須凸現學校特色、教育規律的元素。我們學校人不僅僅要擁有“勤”的思想認識,而且要付之于行動,自覺、主動實踐,積極、向上努力。十多年來,我們從學生、教師和管理者等三方面,有力推進勤學、勤業和勤政,進而有進取地學習、有思想地教學和有水平地管理。

學生“勤學”在于有進取地學習。“好好學習”,才會“天天向上”。我們根據高中生思想觀念逐步形成,行為模式逐漸固化等特征,注重與時俱進地因材施教,分年級、有序列提出了目標要求。高一年級為“勤奮”、“求實”,源于高一學生在經過中考沖刺進入高中后,往往有歇一歇、看一看的過渡期狀態。何況高中教育不同于義務階段教育,更多的是能力的培養和心性的磨礪。因此,基礎年級的教育應該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論,真正懂得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道理,努力形成勤奮學習的習慣和求實向上的精神;高二年級為“勤懇”、“求真”,基于高二年級學生急切希望別人承認自己已經長大,一切可以自己做主,但事實上他們又不乏思想幼稚、行為沖動,處于兩極分化的時段,如果教和學兩頭不正視、不抓緊,就可能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或在學習上、或在做人上掉隊。因此,我們要幫助高二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勤懇地做人,求真地學習;高三年級為“勤勉”、“求是”,系于高三的學生將經受人生最重要的考驗,正準備沖刺高考和面臨高中畢業,也許他們更多的心思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聚焦的是能夠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獲取更大的成功。因此,我們應當指導高三學生擁有正確的方法論和人生觀,把握節奏,尋求規律,做人、做事雙豐收。

教師“勤業”在于有思想地教學。思想有多遠,才能走多遠。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埋頭拉車”,而且要“抬頭看路”,不僅要慎獨“勤業”,而且要善于合作共進,從“敬業”走到“勤業”,再走向“精業”。為此,教師需教有思想、教有所長,要業有收獲、業有提升。與同事,加強合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例如上課前的備課,就教材內容“取”與“舍”,教學方法的“出”與“入”等,開展諸多的探討;教學后的反思,就教學過程的“得”與“失”,教學節奏的“張”與“弛”等,進行更多的比照;與學生,加強主導作用的發揮,其責任正如陶行知所言,“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能自主學、有選擇學、重合作學、會應用學,讓他們從學會到會學以至樂學。教育實踐中,我們的教師也許難以成為名師、特級教師,但通過“業精于勤”、“行成于思”,一定能夠成為有思想、有特點的教師,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

管理者“勤政”在于有水平地管理。勤奮加智慧地進行教育管理,才能見真水平、見高水平。學校里的校長、主任等管理者,首先要是“站好講臺、寫好文章”的優秀教師,因為專家才能治校,名師才能治教,一名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稱職的校長、主任等。這些年,我們許多管理者是基于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而“量化”出來的,即憑他們教學的業績,憑他們教研的成果,憑他們在學生、家長和同事心目中的位置脫穎而出的。他們走上學校管理崗位后,更是自覺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有質量地完成一名教師應有負荷的教學任務同時,進一步帶好自己的團隊。實際工作中,側重于管理的“理”,努力理清方向,理出路數,理順關系,理暢心態,做到即時管理有見地,靠實;常態管理有水平,靠譜。

長期的思考和實踐,我們進一步體會到,在學校“勤”文化的建設中,沒有進取的學習是毫無希望的,沒有思想的教學是毫無價值的,沒有水平的管理是毫無作用的,沒有數量的質量是毫無意義的。

四、彰顯有為的“勤”文化精神

新時期在建設學校“勤”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與時俱進、相輔相成地提出了辦學理念,概括了學校精神,傳承了校風、教風、學風等,期望所有學校人多視角、多層面參與“勤”文化的建設,弘揚“勤”文化的精神。

“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是新時期我們提出的辦學理念,也是我們建設學校“勤”文化的理想境界。這里的“我們”,不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括學校的每一個人,所有教師、學生以及職工,都要在教育、學習和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進而在各個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上獲得成功。“我們”,又不單指人,還應包括學校本身,其形象、其品牌,是靠所有學校的人共同樹立、共同打造的;其發展、其成功,又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實現的。“共同”則體現雙贏、共享和合作的時代精神。“發展”和“成功”是兩個并列的概念,不分對象,不分時空,只要大家在各自所處的位置上、所在的層次上向前邁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發展,就是成功。希望每一個學習在東中,工作在東中的人,都在同學校一起獲得發展和成功。

“我強、我能、我行”,則是我們學校繼承校風、教風、學風歷史傳統的核心內容,也是在學校“勤”文化建設中對師生擁有積極心態、向上精神的暗示和號召。“我強”,指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強”的方面,“強”在哪兒,哪兒還需要“強”,應該堅定地伴隨著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整個過程,只有擁有不一般的實力,我們才能更好地存在,更好地發展,因為強者無畏;“我能”,就是我們要有更大的能力去行事和學習,我們東中人歷來以能者居之,以能者為之,贏得了許多精彩,具備我們所能而別人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因為能者無雙;“我行”,則是我們擁有“永不言棄,永無止境”的東中精神,不允許有一時的懈怠,也不容許有半步的徘徊,唯有不斷思想著,勤奮著,追求著,才會與時俱進,才能走得更遠,因為行者無疆。

篇9

關 鍵 詞:水彩畫創作 深入生活 借鑒融合 精神內涵 教學

美術創作是美術院校(系)學生畢業前進行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學生整體藝術素質的綜合訓練與提高。由于學生在對生活感受的深度、對藝術本質的認識以及藝術觀念、創作經驗等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與不足,在美術創作中普遍存在著游離于生活、憑空臆造、表現技法模式化及主題思想蒼白無力等弊病。水彩畫作為美術創作教學的一個主要畫種,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必須要強調和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注重生活感受

美,蘊藏在生活之中。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刻認識、積累和情感。古往今來,“搜盡奇峰打草稿”已成為畫家從生活到創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畫家走向成功的階梯。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有著極其生動的內容,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藝術家只有深入生活,通過創造性勞動,才能創作出滲透著濃厚感情的更鮮明、更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質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又從精神上愉悅著人們,從情感上打動著人們,使人振奮并促進生活美的發展。

藝術作品反映出來的生活,是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典型的生活。Www.lw881.com畫家走出畫室,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當某一事件或事物深深地打動了他,就會激起他情感上的波瀾,使他產生強烈的創作沖動。于是,面對眾多美的素材,要獨立作出判斷,分析選擇,去粗取精。經過概括、提煉和加工的過程后,才能達到藝術家創作的最高境界——感悟。也只有這樣,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才可能是激動人心并區別于他人,才有可能產生精品力作,具有藝術的生命力。正像黑格爾所說:“藝術家不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內在的現象,而且還要把眾多的、重大的東西擺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他們感動,得到過很多的經歷,有豐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具體形象地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東西表現出來。”這段話,體現出黑格爾對藝術的深刻觀察,也說明藝術創作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和特殊的精神活動。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等大批激動人心的不朽之作,無一不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認識、積累、提煉和加工的結果,這也足以說明生活是孕育藝術之果的母體。只有在面對自然,以生活為根基,以自我感受為靈魂,用心靈深處涌動著的激情而獲得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資料,才能為作者的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美國當代著名水彩藝術大師安德魯·懷斯,他的水彩藝術中洋溢著使人迷醉的詩情畫意。他的畫作之所以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靈魂,是與作者挖掘生活的深度,以及轉化為畫面上的藝術激情和獨特的藝術感受有著深刻的關系。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無動于衷,在創作時閉門造車、憑空捏造、無病或僅僅依賴照片、畫報和資料等,依照葫蘆畫瓢,這種死摳硬磨的“照相式”工匠的方法,不僅會使作者對生活的敏感度退化,創作精神變得懶散,甚至會使藝術生命走向枯竭,也就根本談不上使作品產生藝術感染力了。因此,在創作教學中,只有使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創作觀,積極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正確地感受、體驗和認識生活,不斷挖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美,把對生活的真情實感全部融入作品之中,力戒創作中的主觀臆造,才能使水彩創作教學包括其他美術創作教學步入良性發展的道路。

二、廣泛借鑒與融合

水彩藝術的創作,只僅僅局限于一般傳統技法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賴于對東西方藝術傳統和其他繪畫藝術精髓的繼承、吸收、借鑒與融合。傳統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要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沿襲下來的思想行為方式和藝術形態,是一個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習慣。傳統有其精華,也有可怕的習慣勢力。我們要取其精華,為水彩藝術所用。中國水彩藝術百年發展的歷史,也正是一部在繼承、借鑒、融合中西文化和其他繪畫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歷史。西方當代水彩畫藝術從表現的內容到表現手段早已步入到了一個多向、全面發展的階段,在創作中,要善于學習、吸收和融合西方水彩藝術的精華,按照創作的主題和要求去進行選擇、改造和發展,這樣才不至于盲目沿襲和師承。

生活在具有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環境里,我們的血液里自然流淌著民族傳統的東西。我們要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去學習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創作觀;從“形神論”中去理解外部現象和內在精神的關系;從“氣韻生動”里去了解表現的最高要求;從“遷想妙得”去認識想象與移情的作用,等等。還要善于從中國歷代的造型藝術中,去吸取形象的風格和藝術的趣味。從古代青銅器或者盛唐仕女畫里去吸收渾厚、凝重與豐滿的風格;從明式家具或者宋徽宗的書法里去吸收俊秀、挺拔與精煉的風格;從漢代畫像石里去吸收奔放、強勁與古樸的風格;從梁楷的人物畫或者懷素的草書里去吸收灑脫與飄逸的風格等等。這些不同風格的學習與吸取,會不斷地豐富、完善和提高水彩畫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力。同時,在水彩畫的創作中,還應借鑒和吸收油畫、中國畫、版畫及民間藝術的創作方法、藝術語言與表現技巧。既不應固守水彩藝術原有的模式,也不必不加選擇地效仿其他畫種的藝術語言。理想的境界應該是融入中國畫、油畫、版畫、民間藝術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文化因素、審美精神與情趣,而仍保持著水彩藝術獨特的語言個性。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藝術表現形式與藝術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豐富和增強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逐步形成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水彩(轉第99頁)(接第102頁)畫創作中,對中外優秀繪畫藝術傳統及其他藝術形式的繼承、吸收、借鑒和融合,不應是簡單的模仿和拼接,而應當通過嫁接、消化與重構,獲得新的生命,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在創作教學中,教師正確與靈活多樣的啟發、引導與鼓勵,將對學生開拓思維,廣泛借鑒融合,大膽探索創新,不斷完善和豐富水彩作品的個性藝術語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關注作品內涵

水彩藝術雖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但僅僅沉醉于形式趣味,其發展將是不健全,也是沒有前途的。一幅好的水彩畫創作,應該是精湛的繪畫技巧與高度的精神內涵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作者對生命及社會人生密切關注并將真情實感反映和流露于畫面的結果。作品表現什么樣的題材和內容,反映什么樣的主題思想,畫面大小以及用什么風格技法表現,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意識、藝術觀念和表現能力來決定的。從近幾年全國水彩畫大展中可以看到,盡管水彩畫在題材的廣泛性、形式風格的多樣性、形象刻畫的深度以及強化作品的思想內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過去水彩畫作品所呈現的小品性與習作性強的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也出現了一批具有中國風采而又包容了眾多形式風格、有較強的創造意識和藝術表現力、藝術處理十分精到的作品,但是,由于許多人存在著思想認識的低淺、創作態度上的業余性和表現能力上的有限性,仍表現出作品深度的不足。大多數作品局限于江南水鄉、北國風光、農家小院和山林小景等小品性與習作性的內容上,缺乏能直接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人物畫創作,尤其是人物活動的重大題材的創作,從而影響了水彩畫創作的藝術質量和藝術品位。

篇10

一、明確創設情境的目標

很多教師反映利用這種方法并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反而浪費了時間。教學是門藝術,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更是一門技巧,很多教師在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去創設情景,不僅毫無新意可言,而且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教學方向,這也就讓創設情境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在創設情境前,教師要明確創設這個情境的目的,比如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堂教學內容還是對教學進行總結。當有了明確的目標后,創設情境才有了它存在的意義,否則這種教學方式只會流于形式,難以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在某次公開課上,教師播放了《大國崛起》這部資料片,播放這個資料片后教師就開始進行新課的講解。對于這個課例,這個教師創設情境時,缺乏對學生的引導,播放資料片后,又沒有設計相關的導語去導入課堂,只是簡單地說了句“看了精彩的影片后,大家一定會對本文內容充滿了好奇,那么就一起來探索這部分內容吧!”這就讓課堂缺乏一個有效的銜接,導語也只是套路性的語言。由此可見,這個教師創設情境完全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教學,他缺乏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會讓這一教學環節失去意義。還拿這個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在播放紀錄片時,對學生進行相關地引導,簡單地對其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們初步了解相關的知識。同時,在播放影片后,教師可以設計導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比如可以對影片中的某個片斷進行簡單分析,或讓學生回憶某個片斷,而不是用一個“精彩”去概況。因此,明確創設情境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是很重要的,否則創設情境將毫無意義可言。

二、認真篩選要創設的情境

情境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識,是要放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展示的。因此,這個情境必須要精,教師必須認真地篩選情境,既不要讓情境過于煩雜,又要發揮創設情境的作用。很多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時,總認為多多益善,會給學生引入大量的資料,比如圖片、影視資料等,一來學生們的精力有限,他們無法短時間內就將這些資料吸收消化;二來學生們在看影視資料時,在沒有教師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很可能就使自身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影視片段中。比如在講解《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了絲綢、陶瓷、青銅器,在選擇這些圖片前,我精心地進行了篩選,對某個時期、某個地方的這些物件都有一個標準,并對其進行了講解,讓學生們明白中國古代紡織業、制瓷業和冶鑄業是領先世界的。通過創設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點知識。又比如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給學生們簡單地播放了《激情燃燒的歲月》的一段資料,因為這是一部電視劇,故事情節是很長的,于是我對其中的情節進行了篩選,選出對學生理解這部分知識最有幫助的情節,并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滲透,激發了學生興趣,還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了知識。教師們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對所要引入的素材進行精心篩選,尤其是影視資料,因為這些影視資料和當時的真實歷史是有一定出入的。而現實中又存在著形形的相關題材的資料,這就需要教師找出最符合教學的資料,來提高情境教學的效率。

三、創設情境,有效地進行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