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體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體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體教育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技工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0-0053-01

一、 技工院校教育背景

發展技工院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以及各行業的發展服務,為當地就業服務。總體來說我國當前對技工院校教育的重視程度正在增強,技工院校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也在不斷提高。影響技工院校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有生源因素、資本因素、資源因素、勞動力市場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力市場因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對技工院校教育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技工院校要發展必須考慮學生畢業后實際的就業問題,這也是衡量技工院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問題。勞動力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技工院校的辦學規模和發展速度,決定著技工院校的專業設置,決定著技工院校的發展層次和規模,同時也決定著技工院校的教學內容。而一體化教學的實施,可以在多方面使勞動力市場和技工院校職業教育形成良好銜接,對技工院校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一體化教學的概念

一體化教學,就是整理融合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作為一個教學整體來考慮,對不同專業和學科單獨制定不同教學計劃與大綱,制定各專業和學科的教學目標,再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落實來保證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一體化教學是技工院校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方向,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主要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通常由一位教師或一組教師一起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從而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三、一體化教學對技工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教育應以服務就業為導向,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課程內容與職業要求、教學過程與工作實際有機結合。鑒于此,一體化教學對于技工院校教育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銜接。傳統意義上來講,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作為技工職業教育者,我們應該常思考如何利用理論教育來指導實踐教育,又該如何把理論教育落實到我們的實踐教育過程當中。在傳統技工職業教育中,雖然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安排有實習操作等課程,但實際操作部分僅僅起到理論教學的補充和輔作用,并不能體現出技工院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說知識講授是以操作為主,學生最終是要為企業服務,所以我們培養學生要面對企業,面對一線生產工藝。在傳統職業教育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錯位和脫節主要是由于教學機制不完善造成的。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和實踐合二為一,這有利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銜接和融會貫通。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學要從理論知識的傳授向實際操作能力轉變,教師從單一型向行為引導型轉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的創新型轉變。

(2)有利于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在一體化教學中,技工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目標是適應技工院校教育的發展和根本任務,逐步培養出一支觀念新、創新意識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高技能的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一體化教學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全面的職業素質,達到國家規定的雙師型教師的標準;二是既具有能進行理論或文化知識講授的教學能力,又具有進行實操指導的能力,既能進行科學研究又能進行課程開發。所以,技工院校教育應特別重視一體化教學教師的培養,通過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特別要加強繼續教育,使教師及時掌握前沿性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技工職業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衡量教學質量優劣的尺度和標準,它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一體化教學模式可通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改善,來促進技工院校教育健康、穩步、快速的發展。通過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幫助學校建立起科學可行的檢查和評估制度,掌握一體化教學的質量和信息,從而達到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查和評估的目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下,評價一體化教學要注重各個學習環節的評價、注重每個階段結果的評價、注重總體結果的評價、注重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評價、注重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評價、注重企業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注重理論與實際操作結合的評價。通過一體化教學的實施,讓技工院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4)有利于技工職業教育學校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對于技工院校來講,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體現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校管理和人才規格與質量等各方面,同時還主要體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在整個辦學的過程中,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都要著眼于辦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個性的最大化。一體化教學的推進,有利于技工院校教育創新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優化學校與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的溝通機制,對于充分實現技工職業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

技工院校教育應根據所在地實際情況,研究如何通過一體化教學加強相關建設,提升技工職業教育對社會的貢獻能力。實施一體化教學既是技工院校教育更好實現社會價值的需要,也是技工院校教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篇2

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提倡刻苦鍛煉、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且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加以強化,直至內化為自身的意志品質。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可以偏概全。

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理性地看待比賽中的進攻與防守、得與失、勝與敗,使學生形成健康、豁達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素質。同時,還應該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體育比賽中所養成的良好心理品質遷移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冷靜客觀地處理所面臨的問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切實的提高。

2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前高校體育專業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能夠教授給學生知識與技能,同時要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因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是以培養優秀體育教師為職責的,從而實現由一名普通的學生向體育教學工作者轉變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其能夠順利實現從學生變成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轉變。體育教育的特點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常常能夠使學生在喜悅和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并且得到一定的鍛煉,在體育活動中漸漸轉變學生的負面思想,不斷加入正能量,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要得到切實的提高,教師就要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教學中把學生們帶出環境相對狹隘的學校,把學生帶到環境相對廣闊的社會實際中,通過組織開展各種相關體育活動,讓學生們實實在在的吹風沐雨、經受實踐鍛煉。只有這樣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

此外,教師不能脫離體育教育特點開展教育活動,要使學生在歡樂中接受教育,進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作為學生一方面要自覺接受類似的實踐鍛煉,另一方面,還應該明白為什么要參與這種活動,從而掌握類似教育活動的方法,最終學以致用,成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為今后成為體教工作者做好準備,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與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體質得到增強,而且還能提高文化素養。體育活動還是德育的重要載體,美育的重要手段,他能夠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斷提升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從而克服不良的陋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的體育教育應充分挖掘體育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其在學校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有的高校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有說臟話的不良習慣,甚至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一種習慣,難以克服。這時,適時適當利用體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往往可以取得料想以外的效果。當前高校的學生存在著許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舉辦有針對性的體育比賽活動,通過體育教育活動的特殊功能,幫助學生們改善不良的行為習慣,為高校塑造良好的氛圍。

4結論

篇3

1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的根源

1.1受封建“官本位”和“人治”思想的長期束縛

長期封建的中國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社會,人們的“法治”思想觀念非常淡薄,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人們對通過“打官司”等正當地維護自己權利的途徑避而遠之,不能通過正當的法律手段來維護個人的權利。這主要由于我國缺乏公民,公民意識、公民權利意識的基本條件不具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正逐漸被喚醒,維護自身合法權利自覺意識逐漸增強。但是目前廣大群眾的權利意識個體之間的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異,還普遍存在淡薄的現象,不能正確了解自己的權利有哪些及怎么維護權利,當前我國公民權利意識還遠遠落后于當代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法治建設的需求,制約著我國法制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加強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2當前公民權利意識缺乏理性,偏重個人權利的實現

近幾年來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雖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認知程度還不完全適應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制、治理能力的綜合要求。部分公民即使已經充分認識到所擁有對應的公民權利,卻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相對應的觀念,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履行義務是為了更好地行使其權利,從而缺乏實現公民權利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對公民權利的理性認識。目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對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對應關系的理性認識,缺乏實現公民權利的理性認識,對履行公民義務是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利的認知缺乏充分認識。二是忽視他人的合法權利,過度強調自身權利。公民的權利意識是基于自身和他人權利的認知,不但要保障自身權利的實現,而且也必須充分認可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履行自身的權利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利為基礎。三是信任傳統的上訪行動而不相信法律的公正。雖然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已經完全確立,但計劃經濟的遺留毒害仍然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觀念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國公民缺乏對法律公正的必要尊重與信仰,還只相信通過政府的權力集中方式解決行使公民權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公民權利受到侵犯時,還是習慣于通過的方式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懷疑法院執法的客觀公正。

2新時期繼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目前,很多高校的繼續教育被看作是對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補充,同時又能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學校看重的是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培養出來的人才適應社會需求。對繼續教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誤區,認為可有可無,在教學課程中雖設置了相關的課程,主要還是以說教為主,學習內容和形式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工作和生活,缺乏聯系實際和創新,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對于自覺學習的興趣不高,目的只是疲于應付相應的考試。

3當前繼續教育中學員群體的特征

3.1學生來源廣泛,個體差異大

隨著繼續教育的飛速發展,在高校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生源來源廣泛,有的是普通高考落榜生、職業中專生、高職院校的專科生和在職職工,有的是社會青年,學生構成復雜,年齡相差大,背景不同,社會閱歷參差不齊,學習的目的和動機不盡相同,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層次有高低,同時對公民權利的認知概念模糊、觀念淡薄。

3.2文化基礎弱,學習自治力弱

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由于前期學習習慣和環境的影響,原有的文化底子薄,現有的學習勁頭易松懈。同時大多數學生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因此在他們的思想上更多的是關注自身利益,功利色彩濃厚,缺乏集體主體意識。

3.3各種繼續教育學員群體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由于繼續教育學員的來源廣泛且各自的工作經歷也不盡相同,對待問題的出發點和深度也有較大的差別,同時接受繼續教育的目的和動機也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缺乏目標和理想,人生觀和價值觀認識不到位。有的學生迫于就業競爭的壓力,想提升學歷文憑,但不想刻苦認真學習,只想混一混以應付考試,希望通過提升的學歷文憑找個舒適的工作或保住現有的工作,在理想上沒有“遠大抱負”。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更多的是追求自我利益,過分計較個人名利得失,追求個人價值。(2)知行不一致,紀律規范意識薄弱。有些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脫節,甚至有的人缺乏做人的基本認知,隨意損害公共財物,行為粗野,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語言粗俗,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組織紀律觀念更是淡薄,遲到早退現象嚴重,無故曠課、考試作弊現象時有發生,把社會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帶到了學校。

4新時期借助繼續教育平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新時期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個體主體意識的認知,同時誘發了個人主義傾向的生成;增強了經濟效益理念,卻誘發了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思想的生成;還造成一些領域道德缺失、誠信欠缺、假冒偽劣、詐騙活動的滋生蔓延,這些給人們的道德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當今是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的時代,這種負面的影響隨之有著加快和蔓延之勢,迫使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對更多復雜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近年來,相當一部分人對發展繼續教育事業存有模糊的觀念,如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級的專業人才,而繼續教育則是學校的創收渠道,這種觀念極度影響了當前繼續教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因此,要徹底清除任何對繼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輕視和偏見的不利因素,學校各級領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思想觀念。繼續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領地加強對學員的公民權利意識教育,對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普遍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5借助繼續教育平臺有效實施加強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由于繼續教育對象來源廣泛,由社會的各個階層組成,因此這就要求在對教育對象特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實施公民權利意識教育行之有效的、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1)在繼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把對繼續教育學員的公民權利意識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腳點和出發點。從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相應的整合,尤其是在“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兩門課程的教學中,更應突出實現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這一基本教學目標,把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充實于教學內容中,讓學員先從如何做好一個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領會教學內容,進而再有機地滲透相關的深層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兩課”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同時又使二者在教育效果上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2)在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方式上,必須創建相應的開放式社會教育體系。積極組織繼續教育學員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建立可行性的、經常性的學員社會參與機制。這種教育方式可以確保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能與社會現實有機地結合,從而很好地體驗良好的社會民主生活。目前缺乏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參與活動,而這樣就造成了學員對社會的了解和適應具有盲目性和隨機性。所以,作為高校繼續教育部門,要積極創造切實可行的條件,結合繼續教育群體的特點,通過學校與社會共同合作的渠道,為學員提供切實有效的活動規劃,以使學生親身感受到信任和責任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公民權利意識。

(3)借用學校網絡資源,探索繼續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尋求學生公民權利意識教育途徑的多樣化。利用學校網站構建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版塊,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同時利用此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公民權利意識教育,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網站中建立討論區,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加以討論和分析,從而增強和提升學生公民權利意識。繼續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群體中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繼續教育平臺上探討各種行之有效的公民權利意識教育途徑,使廣大繼續教育群體普遍提升公民權利意識,使大家從內心產生對依法治國的認同和信仰。只有從廣度和深度切實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憲法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障,現代化的法治社會才能實現,從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作者:郭九紅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顧成敏.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辛世俊.公民權利意識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

篇4

一、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注意設計與生活相關的任務,能學以致用的任務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教材,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與其生活相關的任務型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Go for it 》 starter Unit 5 What color is it ? 這個單元時,筆者圍繞這個單元“確認顏色”的話題,首先介紹班內的一個小組成員們穿著的不同顏色的衣服及使用的不同顏色的文具,然后點一名悟性強的學生站起來示范回答老師的問題,比如“What color is her jacket /bag /pen ? ” 即通過表演給全體學生提供了重要的語言材料,為后邊的活動任務做好鋪墊。同時給學生布置本單元要完成的幾個活動。(多媒體展示)

Task 1:Find out how many letters there are and what color they are in the show .

Task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picture 1 and picture 2.

Task 3:Play a guessing game .

筆者在指引學生完成第一個任務的時候,實行了限時搶答法,學生利用淺顯的語言材料“This is letter Q. It’s blue....”各小組成員爭相競答,達到了教思結合,以數激趣的目的。在完成第二個活動任務的時候,大屏幕展示兩幅非常相似的臥室的照片,讓學生對話回答兩幅畫的不同點。所用的句型主要有 “What color is the desk ? It’s yellow . /In picture 1,the phone is green./ In picture 2, the phone is orange . ”學生通過觀察、概括、討論等思維活動,達到了開發智力的目的。 第三個活動是學生十分喜歡的競猜活動,它體現了猜思結合,以猜激趣的目的。整個課堂活動節奏快。學生完成活動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學生運用內部語言展開思維活動的過程。這樣一些貼近學生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的活動若能持之以恒,能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興趣和能力。

另外,教師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設法使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學會用英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能滿足學生在將來社會中運用語言的需要,為其未來發展做好準備。例如在教學《Go for it 》 七年級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時,筆者圍繞“介紹家庭成員”的話題,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任務:

Task 1: Introduce your family people .完成任務所需句型(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Task 2 : Identify people about your friends or partners’ family .完成此任務所需要句型: (1)Is he /she your?(Yes, he is . /No, he isn’t . ) (2) What’s her /his name ? (3) Who is he / she ? (4)How do you spell it ?

Task 3: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your pen pal. 完成任務所添加的新詞匯有: nephew ,mother-in-law,father-in-law, granddaughter ,grandson .這三個活動的設計是層層遞進,互為依存的。通過本節課這些任務的完成,實際上,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依據教學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筆者剛開始使用新目標英語教材時,但是絕大數老師覺得學生學得很累,教師教得筋疲力盡,有的時候還完不成教學任務。筆者通過思考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沒有擺脫“一天一課”式的五步教學法的模式。根據語言的“輸入—輸出”規律,我同本組成員共同探討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安全性”調整。

1. 單元之間的調整:單元之間的調整指依據學生的興趣和認識特點,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例如 :單元與單元之間有相關的內容就大膽加以整合,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建構知識體系。我在使用《 Go for it 》七年級教材當中,在貫穿“一般現在時”時,把單元學習的順序調整為: Unit 5,6,9,8,11,12。重新調整后的教學順序激活了學生認識的興奮點,激發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從而鞏固加深了對 “一般現在時”語法內容的理解和運用。

2. 單元內的調整:單元內的調整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結合本班學生能力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的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少時性和高效性。

三、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

篇5

關鍵詞:當代藝術 學院教育 課題 改革

面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急劇變化,學院美術教育因為在教學觀念、課程設置和教師素質等方面的一些原因與當代藝術嚴重脫節,甚至抵制對當代藝術的教學。學生大多只能零星地接收當代藝術的信息,很難對中國當代藝術獲得一個相對系統客觀的認識。潘天壽先生說過:“繪畫是意識形態的東西,藝術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因此,藝術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然而,社會的進步無止境,技術與思想的進步同樣無止境,必須推陳出新、天天進步,方不可做背時人,為時代所淘汰。”從歷史看,當代藝術是整個藝術史長鏈中的一個環節,它既聯系過去,又展望未來,每一位生活在當代的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都不可能脫離這個環節。作為當代的藝術教育者,要敢于面對而不是逃避現實,要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品,要參與到時代的進程之中。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在不斷地更新變化,每一個個體在努力彰顯自己價值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的影響。當代的藝術家應該是時代的代言人,有義務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表達對今天社會的思考、理解和看法。學院美術教育面臨著如何在學校經典藝術教育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尋求平衡的課題。我們的美術教育主要內容是把藝術當作審美對象為主的人文學科的教育,而當代藝術在圖像文化的大潮中更是一門社會學科。美術教育不能對這種變化視而不見,應該在努力適應的過程中加以積極引導,使學院美術教育能隨時代的發展而進步。

一、學院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課題教學現狀

因為高等院校的擴招和藝術專業的大面積建設,中國的美術教育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到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一是大部分學生因為文化成績較差的原因在高二、三時選擇美術專業,幾個月的專業訓練即可考取各院校的美術專業學習,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專業技能和就業壓力之下的職業構想下降。二是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老化,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也沒有相應的當代藝術課程,僅有的美術史論課程也只講授到19世紀末期,中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有一種重技術、輕創新,只用“形準不準”和“色彩關系好不好”作為惟一的衡量標準。對今天的時代與社會視而不見,熱衷于復制和模仿過去時代的東西,只承認和接受有定論的、已進入美術史和博物館的東西。三是部分教師知識老化,與新時代的要求有較大差距,許多教師滿足于對形式、技巧的研究,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不能滿足社會進步對藝術教育的要求。大學四年,是人的一生中難得的學習文化知識、養成文化使命、感受精神熏陶、建構內心世界的時光。但技能化、實用主義的教學,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塑造,當代藝術中對人文的關注、思維的解放的缺失影響了學生的自由發展。

二、教學的改革

我們的教學改革,應當結合中國國情和已有的良好基礎,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目前重視基本功訓練、重視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應適當引入當代藝術的“觀念”教學,使在校生的學習與時展和藝術發展不致脫節。當代藝術并不是簡單地在呈現方式上做文章,而是要求藝術家在觀念深處做出改變,這種改變首先是把繪畫當作表達思想觀念的媒介,而不是僅當作審美對象。當代美術教育也要由過去的人文審美教育改變為思維的、觀念的教育,教學關心的不是具體做什么作品,而是盡可能的建立起一個思維的系統。教學中關心既定藝術之外的藝術可能性,強調藝術的整體觀念,強調藝術的制作與繪畫性同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更樹立了學生投身藝術和藝術教育職業的自信。將藝術現場轉換為一個社會現場,學生的參考書也隊人文審美學科擴大到社會理論,延展了學生人文知識的思考與學習。當代藝術對當下人文的關注、對藝術媒材的拓展也可以作為美術高等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

工作室制建設也應是藝術教育改革的重心。加大工作室在教學觀念、課程設置、選擇教師等方面的自,把教室變成各種工作與實習制作場地,分成不同類別進行實驗式教學。可以從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藝術風格的角度設立工作室,既要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特色和優勢,又不能限制學生的個性與天賦。工作室的主要職責是:1、信息交流。使學生始終處在文化前沿。除正常教學外,擴展教學形式,加大師生討論,加強對當代信息技術的關注和研究。同時,可聘請校外藝術家舉辦講座,開設階段課程,也可給教師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2、實驗空間。在畫種界限模糊、不斷融合的背景之下,不以畫種劃分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學習以創造性的培養為主,支持新媒介、材質的應用。培養學生發現社會問題以及對問題的判斷能力,3、激發創造展示欲。建立展示機制和評選機制,可引入“雙年展”模式,由教師或工作室按主題提名參展者,4、掌握比較系統的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知識。除原有美術史論課程外開設當代藝術史、美術批評等課程。

三、教師素質的提高

篇6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教學 必要性 方案設計

【中國分類法】G71

1、職業教育的特點體現

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定位應該是培養技能型或者高機能型人才。中職校側重于技能能型人才,高職校側重于高級技能型人才,兩者都要培養技能人才,談到技能就離不開職業能力,職業能力與崗位任務是緊密聯系的,實際上培養技能型人才就是在培養滿足崗位需求、能勝任崗位任務的人才。這樣就要求職業教育與實際崗位任務要緊密相連.

2、情境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必要性

崗位任務如何與理論知識點相聯系呢,首先要分析崗位任務及任務需求,再分析每一項任務需要哪些知識點來支撐,實現崗位任務向學習領域轉化;那么有了與崗位任務相對應的知識點之后,如何才能讓學生高效率地掌握這些知識點,這就需要有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個手段和方法必須能使理論知識點與任務聯系,既預教于任務當中,這就是情景教學,在教學每一個知識點時都要將其設計在一個工作情景當中,才能避免枯燥的理論知識點的講授,盡而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同濟大學姜大源老師在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研究中,認為學習情景是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也即實施方案。它是在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的背景下,將學習領域中的能力目標或學習內容進行基于教學論和方法論轉換后,在學習領域框架內構成“小型”的主題學習單元,例如項目、任務、案例、產品等。

因此,學習情景應該是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文化背景、學習環境和各種活動。學習情景,應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并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 它具有兩個特征:

(1)學習情景是一種特殊的環境,是教學的具體情景的認知邏輯、情感、行為、社會和發展歷程等方面背景的綜合體,具有文化屬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景”對意見建構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聯系的,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其運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實際意義。

(2)學習情景是指知識在其中得以存在和應用的環境背景或活動背景,它能夠引起學生某種積極的情感反應。行動導向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學習情景的創設可以使學生融入其中,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強調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使學生自覺、自動地建構知識。

可以看到,創設、呈現學習情景,是在確定行動領域、學習領域的前提下,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出有利于學生認知、建構知識的場景、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下進行生活、社會實踐,從而提高培養自身的職業能力,完成學習領域的能力目標。它有利于克服純粹認知活動的缺陷,使學習成為一種包括情感體驗在內的綜合性活動,對于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3、情景教學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學習領域要通過學習情境開發。這些情景是一個學習領域框架內的最小主題單元。這些單元面向職業,促進整體的和自我決策的學習過程的能力發展,包括專業能力、個人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

學習情景應作為完整行為過程來處理,按照“六步法”來完成,即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個步驟。

筆者根據德國培訓學習所得,探索開發了一個汽修專業學習情景案例,即“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蓄電池組件檢查與維護作業》學習情景開發”,結合此案例來探討“學習情景”的設計會更具體、清晰。

《學習情景:蓄電池組件檢查與維護作業》

計劃安排:第2學年/參考學時:12課時

目標:

學生能通過提供的資料及查詢網絡或平臺,查找出蓄電池相關的知識,基本掌握汽車用蓄電池組件檢查與維護作業工作方法。能夠分析部件和部件組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檢查可能故障對系統功能造成的影響。能進行團隊成員的有效溝通與協作。

教學情境需要的設備:

實訓室(實車、蓄電池)、相關資料查詢網絡平臺、黑板和粉筆、信息頁、投影儀…

教學情境設計:

1客戶報修:車主反映其所用車輛蓄電池必須重復充電。

2信息收集:

2.1客戶接待、溝通問診,填寫派工單。

2.2可能原因:蓄電池到使用壽命;發動機充電不足;因用電器損壞造成蓄電池放電。

2.3帶著問題、任務收集“蓄電池知識”:(從所提供的資料、查詢網絡中獲得)

2.3.1何謂蓄電池?

2.3.2汽車用蓄電池有幾種類型?

2.3.3蓄電池的功用有哪些?

2.3.4何謂蓄電池容量?單位?

2.3.5使用蓄電池時必須遵守哪些安全說明?

2.3.6如何使用充電器為蓄電池充電?

2.3.7汽車使用中蓄電池常見故障有哪些?如何診斷和排除蓄電池故障?

3計劃、決策:

對學生進行分組,5人一組,明確組長,以小組形式進行任務教學法。對汽車故障現象分析,結合所收集信息,對解決、排除故障任務做出計劃、決策。

4實施:

學生以小組為一個團隊,根據任務和計劃,進行實施。

任務一:查看車輛上的蓄電池,確認其種類。并收集資料分析蓄電池的種類

任務二:收集資料寫出蓄電池的結構和型號表示:

任務三:蓄電池的工作原理分析(收集資料完成自我學習):

任務四:使用蓄電池時必須遵守哪些安全說明

任務五:蓄電池的充電方法及密度計的觀察(收集資料完成自我學習):

任務六:蓄電池的維護內容:

任務七:蓄電池的檢測方法(收集資料完成自我學習):

5檢查:

5.1監控汽車蓄電池組件檢查與維護作業過程中的操作,并及時提出正確的改進意見。

5.2指出學生在合作、方法等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見。

5.3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6評估:

6.1小組成果展示:

各小組展示本組成果,各組分享、提問、討論。

6.2學生互評、自評:

互評:可采用小組間評價,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互評。

自評: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自評,也可通過完成“自我評估問卷、試卷”。

6.3教師評價:

教師在各行為階段中對學生活動的觀察,并給予評價。

篇7

一、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經濟體系中,交通運輸是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產業,交通運輸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具有杠桿作用,必須優先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看,交通運輸仍然受到“瓶頸”制約,比如總體運輸能力長期不足,限制型運輸狀況比較嚴重;另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鏈涉及到鋼鐵、水泥、建筑、機械、電力、信息、計算機、精密儀器等許多相關產業,其投資拉動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作為與經濟發展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重點行業,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振興不可或缺的產業。

其次,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主要體現在基礎作用和動力作用兩個方面: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對經濟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交通運輸的自身發展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到動力作用。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時期,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兩者的互動,使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不出現或少出現的權宜之計還是要超前發展交通運輸。因此,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交通先行”是基本保障條件。

第三,交通運輸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這個規律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各種運輸方式自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這個系統自身是在不斷發展、不斷優化的。另一方面,這一系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尤其是適應技術進步要求的部分要充分體現出來,就交通運輸系統而言,就是盡可能將用于滿足未來交通需求的基礎部分要適度超前考慮。就武漢城市圈而言,區域內交通運輸系統的更新一方面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整個區域內的交通運輸狀況,因為區域交通運輸不僅是實現區域經濟專業化協作的手段,也是區域內部、區域間商品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重要手段,其運輸線路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中心的吸引范圍,并且影響著區域的界限。

綜上所述,交通運輸的發達程度與區域經濟水平呈正相關。

二、武漢城市圈的交通現狀

武漢城市圈以公路交通網絡為主,已基本形成鐵、公、水、空綜合運輸體系:武漢城市圈公路交通系統是以武漢為中心向周邊8個城市的發散,將建成“一環十三射四聯線”的公路主骨架網,包括以武漢為中心樞紐、由環城市圈快速路和13條呈放射狀的高速公路與快速路。目前區域內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干線公路網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圈已建成公路里程35739.3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61.6公里/百平方公里。但9個城市之間遠未形成互為連通的交通網。在城市圈建設中,將著力打造大交通格局,以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設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武漢大交通網絡。

良好的水運天然條件,使得武漢成為長江中游的航運中心,擁有長江、漢江兩條黃金水道。武漢新港的建設將使武漢城市圈港航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目前區域內共有鐵路5條,開通到京、穗、滬快速客運通道,在建的城際鐵路是中部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天河機場是國際4E機場,是全國六大區域性航空樞紐之一,有150余條航線,日均航班達l30次,可以通達60個城市,年吞吐量已突破1000萬人次。

截至2010年,武漢對外交通量將大幅度增長,鐵路、公路、航空的客運量將分別增長34%、33%和50%,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的貨運量將分別增長13%、29%、89%和67%,從武漢市和武漢城市圈的交通狀況分析,要推進武漢城市圈的建設,必須實施區域交通一體化。

三、交通運輸體系對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的作用

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與城市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關系相當密切。

作為華中地區經濟的中心,武漢市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對華中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通過物質流和非物質流的形式實現的,而龐大物質流的載體便是城市交通系統。城市交通系統是區域交通運輸體系的組成部分,更是產業投資者在投資前期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它將直接關系到投資者的預期效益。一個城市具備了基本的投資硬環境,加上其他條件的配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就有了活力。

作為城際間重要聯系紐帶的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是城市經濟圈建設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其中軌道交通以其運量大、速度快、污染少、準點的優勢作為交通一體化的重中之重,將對武漢城市圈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武漢城市圈的多軌道交通體系主要包括:直達客運專線——武漢周圍將形成京廣鐵路、京九鐵路和京廣客運專線的貫通南北,武九鐵路、漢丹鐵路和滬漢蓉客運通道以承啟西東的路網體系;城際鐵路客運線——改造和利用現有的鐵路資源,開行至孝感、隨州、襄樊、荊門、宜昌、鄂州、黃石、成寧和麻城的城際鐵路;其次是新建武潛線開行至仙桃、潛江的城際列車;市郊鐵路線——主要服務范圍為武漢市區,包括陽邏、北湖、紙坊、金口、常福、蔡甸、宋家崗等7座新城在內;城市軌道交通線——由7條線路組成為主城區提供快速、便捷的軌道交通客運服務。如此,將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由點到點、由點到線、由點到面的交通網絡體系。

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建成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帶動房地產升值、催生經濟商圈。軌道沿線企業和居民的可達性將大幅度提高,沿線土地和房產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房地產升值。以地鐵2號線來說,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中南、街道口等商圈將聯接,新的光谷商圈將形成。

除了直接的地產效益外,旅游業也受益匪淺。武漢城市圈旅游業分為三級市場,城市圈范圍內的3100萬人口,特別是武漢城區的400多萬人,可發展近距離的旅游,屬于武漢城市圈旅游的核心一級市場;其次,以武漢為中心的300km范圍、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直接覆蓋的人口達到6000多萬,是武漢城市圈旅游的二級客源市場;第三,武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數也逐年遞增,可努力將游客的目的地擴展到城市圈范圍,延長游客在武漢的停留時間。從這個意義上,武漢旅游的客源市場是城市圈旅游應該挖掘的第三級客源市場。

通過對城市圈內的旅游業資源整合,在孝感、黃岡設立紅色文化教育旅游區;在武漢、黃岡、黃石、鄂州、洪湖規劃大武漢都市旅游核心區;在天門、潛江、仙桃設江漢平原旅游區;在黃岡設大別山生態旅游區、宗教文化旅游區;在咸寧規劃咸寧旅游核心區、歷史文化名鎮旅游區、九宮山生態旅游區。從而促進城市圈內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軌道交通投入可以帶來社會效益5~8倍的產出。2010年以前,武漢市將投資近220億元,建成軌道交通2號線1期、4號線1期。僅此投資可產生GDP578.6億元,提供186.252萬個就業崗位,對促進內需、直接拉動武漢市經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建成,將帶來壞境附加效益。首先是節約能源。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綠色交通”,具有公共汽車難以比擬的節能特性。據測算,每一單位運輸量能源消耗量,軌道交通系統僅為公共汽車的3/5、私人用車的1/6。其次是降低環境污染。軌道交通以電力作為動力,是一種清潔的運輸方式,其噪聲和空氣污染僅為地面道路交通的6%~10%。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建設遠景規劃,2020年軌道交通可承擔全市35%~40%的公共交通客運量,可少排放有害氣306萬kg;到2050全面建成時,軌道網絡可承擔全市公交客運總量的一半,網絡覆蓋面將達68%,其中,中心城區可達到85%,相當于可少排放有害氣體726萬kg。

綜上所述,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它將帶來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交通運輸體系的不斷完善也帶動了旅游業、房地產甚至是GDP的發展和提升,城市乃至區域經濟都將健康且有效增長。

篇8

【關鍵詞】藝體教育專業 創造性思維 必要性 方法

舞蹈是當今時代一種重要的文藝活動,許多基本功扎實的人可以十分優秀甚至完美的學習舞蹈,表演舞蹈,卻不能自己獨立的創造編排出一套全新的舞蹈,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缺乏。歸根結底,舞蹈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只有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才能真正的做一名好的舞者。由此可見,對藝體教育專業的學生,不能僅僅教會他們如何跳舞,更要從創造性入手,使之能夠掌握獨立舞蹈、獨立表演的能力。本文將從創造性思維對舞者的重要性開始,逐漸深入到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一、培養藝體教育專業學生舞蹈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性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由于每個人的舞蹈天賦、成長環境、思想、性格、對舞蹈內涵的理解等方面的不同,每個人的創造性都是不一樣的。創造性思維在舞蹈藝術中,體現在對已有的作品,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加工升華成另一個全新的作品,或者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入從生活或別處得到的靈感,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新舞蹈作品。同一個作品,不同的人會進行不同的再創作,從而得到不同的舞蹈作品,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就體現于此。舞蹈是一門藝術,不斷的創作新作品是讓藝術得以發揚的保障,因此,創造性思維對藝體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吳曉邦老師,作為中國舞蹈藝術的先行者,也肯定了創造性思維對舞蹈藝術的重要性。她認為,藝體教育不能僅僅是機械化的身體重復訓練,不能只停留在生理層面的技術上,不能用死板的科班教學方法,而是要進行心靈的教育,要讓學生的身體動作跟著心走。也就是說,在藝體教育中我們應該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舞蹈的創造能力放在首位,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加的適應這個行業,對學生今后的舞蹈職業發展更有利。由于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學生對舞蹈的創造水平也會成為他們就業發展的顯著優勢。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在高校藝體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校應該采取有效措施,調整不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創造水平上升。

二、高校藝體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1.創造輕松的教學氛圍

學生培養和發展創造性的思維不能缺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點是要擁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融洽的關系成為基礎的條件,學生的人格應該被得到尊重,教師在學生做的好的方面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那種只是體現教師權威的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體現平等和諧的關系。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扶持才是應該存在的形式。學生能夠在一種自由且自主的環境里學習,有利于創造新的事物。但是教師必須認識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它們對于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疑問,教師應該具有一顆博愛的心,充分給每個學生發揮的空間,即使學生的看法是存在問題的,也不要過于及時的提出否定的意見,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創新,去勇于表現自我,勇于發表有個性的見解,養成一種良好的探究習慣,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內,學生可以大膽開拓新思路,激起更大的求知欲望。

2.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問題意識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不是只是一種單純的接受教師在講臺上灌輸知識的容器,假如教師只是一味的憑著自己的想法教授知識,則做不到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學生很可能融入不到學習中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將被動接受學習知識轉變為主動攝取知識的目的,使得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開發了智力,這樣才能培養創造性思維。藝體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強制性。藝體教育過程,在大家印象中的就是一種師傅帶徒弟的學習模式,所以教師需啟發學生要有自己的思維,在思考的過程中激起了問題意識,及時提問,敢于創造,力爭做一個具有創造性和獨立人格的舞蹈人才。

3.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獨創性、靈活性以及流暢性是創造性思維的三大主要特點。流暢性是靈活性的基礎,因此做到流暢是舞蹈學生的基本條件。具備了靈活性,才可以表現出獨創性,而流暢和靈活都是為了獨創打基礎,獨創性是最終的表現形式和最終的目的。三者是相互制約并且相互作用的,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三個特點缺一不可,既要具備流暢的創造性,也不能缺少靈活的創造性,這二者為獨創的創造性提供了必要條件。在藝體教育過程中,為了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就必須將三個特點結合,這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4.加強舞蹈藝術實踐教學

在現代的藝體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其課堂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對于創造力的培養是實現學生成為一名優秀舞蹈人才的關鍵所在。在我國,在長期以來的藝體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通過舞蹈訓練來實現學生在課程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會借助于這樣的形式來實現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際表現能力的提高。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在藝術領域之中,其對于學生的創造力發展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學科,如若僅僅是依賴于日常生活中的創新方式來開展相關的藝術創造將會使得藝術的表現能力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在藝術領域中,對于創造力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學生自身理解能力的需求,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舞蹈的教學應當注重于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挖掘而不是一味地對學生對固有的舞蹈形式進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使得學生在舞蹈藝術的表現中,難以突出自我,進而喪失其獨立的藝術靈魂。就舞蹈藝術的正確培養方式來講,應當是在適當的實踐之中來引導學生對于舞蹈進行理解與開展創造,以此來保障學生的創造性得以體現。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學生提出模仿訓練的要求,但也要求學生要發散自己的思維,將練習實際進行拓展。就舞蹈教師在進行課程的講解與示范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地鼓動學生參與到課程中的實踐表現中來,對于舞蹈練習的開展應該注重于對其計劃性與目的性的體現,從而給予學生更好地練習與發展環境。

3 結語

總的來說,在進行高校學生的藝體教育過程中,對于學生自身創造性的培養是其課程實踐活動開展的重中之重。在對學生創造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舞蹈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舞蹈技能、表演形式、表演風格、表演技巧、舞蹈作品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進而為其技能與創造力的培養提供系統化的培養模式。在對舞蹈專業知識的教導過程中,舞蹈教師需要做到毫無保留,同時,對于學生的疑問之處做到及時地解答,實現學生能夠在其發展的黃金階段,能夠將自己的知識、技能、藝術素養進行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相關學校應當加強對自身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與發展,實現對學生培養方式的多樣化,進而推動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清.加大中職藝體教育力度,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3,(9):19-20

[2]耿生旺.藝體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有效助推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z1):1639

篇9

關鍵詞: 師范生;拜師學藝;意義;問題 ;建議

一、拜師學藝及其意義

(1)拜師學藝

師范生拜師學藝是指師范生通過高等教育學校有關機構的組織,在有關名師所在中小學學校的支持下,拜當地中小學名師為指導老師,結對與名師進行學習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活動。拜師學藝一般是師范生利用自己課余時間,進入中小學學校去近距離的接觸真實的上課場景,在課上觀摩名師的教態、教學語言、教學過程并加以學習的過程。拜師學藝一般是從本科大三開始,持續一年時間,和學科教學學習和教育見習同步進行,為教育實習奠定基礎。

(2) 拜師學藝的意義

拜師學藝是師范生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前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師范生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首要環節。

1. 通過拜師學藝,能夠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我們清晰的知道,雖然高等教育中的學科教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中小學的教學過程,然而由于中小學的課堂是具有非預測性,不確定性的一種實際教學活動,而學科教學論是固定的,基本不變的理論知識。因此學科教學論和中小學實際教學又存在很大的不同,拜師學藝能夠很好的去聯系二者,讓師范生在實踐的教學環境中聯系理論的知識。

2. 通過拜師學藝,能夠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拜師學藝雖然是以觀察學習、聽課為主,但大量的聽課和觀摩是保證師范生實踐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通過聽大量的課,歸納課上會出現的大部分教學狀況,并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法加以內化、學習,為以后實際教學時應對課堂狀況奠定基礎。

3. 通過拜師學藝,能夠為教育見習打下基礎。在文獻[2]中明確的指出,在教育見習中,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和切實可行的具體任務,他們更多的是作為盲目式的參觀者.師范生在拜師學藝之后進行見習能夠使師范生對于見習的目的與任務更加清晰,對于見習更加得心應手。

二、拜師學藝存在的問題

(1) 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拜師學藝活動不僅是去聽取教學知識,更多的是要觀摩名師的一些優秀的教學行為與教學過程并加以內化。個別的師范生未做好準備工作便去聽課,會使得在聽課的過程中對于名師所講解的教學知識不能夠很好的理解,以至于無法兼顧觀摩名師的優秀教學行為。

(2)拜師而不學藝

1. 師范生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拜師學藝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這是成為一個新教師在職前的一個普通環節.因此他們將拜師學藝的活動例行公事化,每星期抽取半天的時間聽課,但是并沒有仔細的觀摩名師的教學過程,沒有深入的思考教學過程中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2. 沒有明白拜師學藝的目的及其具體的任務。有些師范生不明白拜師學藝要做什么,該干什么.他們更多的以為只是聽聽課,提前感受下真實課堂的情景.這時候他們就變為了盲目式的參觀者,甚至還置身于教學情景當中,不自覺得進入了學生的角色,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知識上。

(3)單向、單調的信息傳遞

1 .拜師學藝形式過于注重生聽師講。拜師學藝的活動屬于學生學老師教的一個教學過程,但是活動的形式過于單一,一般是名師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在下面聽課觀摩。又由于時間短,一周只有半天的聽課時間,因此師范生與老師的交流時間過少。單純的聽,沒有很好的與名師進行交流使得拜師學藝的效果大打折扣。

2.簡單的聽課而沒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大部分師范生意識到了拜師學藝的重要性,他們也明白聽課過程中的目的和具體的任務。然而他們更多的是局限于聽課,沒有主動的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與他們探討教師技能上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對于教學設計、教案的寫法和它們的注意點,以及如何更好的進行教學過程的情景設計等等。

(4)未做好總結工作

大部分師范生在拜師學藝活動結束之后,并沒有很好的進行活動的總結以及活動中所學到的經驗的歸納。總結是任何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內化知識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將知識內容很好的內化,而且也能為下一次的學習做好鋪墊.缺少了總結工作的拜師學藝效果將大打折扣。

三、拜師學藝的建議

(1) 師范生

1.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首先閱讀一些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書籍,對于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心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對于名師要上課的內容有大致的理解與掌握,并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師,會如何設計情景引入,如何設計教學過程。

2.認真、有思考的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認真的觀摩名師的教態,教學用語,仔細揣摩名師的情景引入以及他的教學過程,并與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進行比較,思考他的優點并加以學習。

3.主動、積極的與指導老師交流.有效的交流溝通,不僅能夠聽取指導老師對于教學過程的一些意見,而且也能夠讓指導老師提出一些適合于鍛煉你教學技能的相關方法。

4.及時的做好總結工作。在活動結束后,要及時的進行上課過程中學到的經驗總結以及指導老師提出的相關建議的記錄,并加以思考揣摩,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2) 指導老師

1.經常的給師范生上示范課,指導師范生聽課、評課。由于聽課貫穿了拜師學藝活動的全程,是教師必須要學會的技能。因此指導老師要在第一次聽課時詳細的教會師范生如何聽課、評課。讓師范生為后繼的活動打好基礎。

2.提供參加教研活動機會。教研活動是指針對教師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決的教學研討會。師范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些從未接觸過的教師問題,為成為一位新老師做好基礎準備。

3.經常性的指導師范生,給他們提出些相關意見。指導老師作為一位擁有了幾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自身的經驗非常豐富,可以將自己教學經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授給師范生,讓他們先提前引起關注,為將來的教師生涯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叔新.試論師范生拜師學藝的意義[J].臺州學院學報.2007(29):59-62.

[2]郭保中.改革教育見習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36):159-161.

[3]李寧萍. 關于改進教育見習的幾點思考[J].青海師專學報.2004(1).111-113.

[4]丁寶善,教育見習漫談 [J]. 溫州師院學報, 1993, (3):32-34.

篇10

(一)強調道德教育、人生觀教育

儒學是關于人生的道德哲學,新儒學思想家們在知識與道德的關系上特別強調德育的重要性與人生觀的確立。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以“意欲”為出發點揭示了東西文化差異。他提出西方化是“意欲向前”的而中國文化是“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的。不同的哲學觀導致不同的教育觀,梁漱溟認為教育應包含知、情兩方面,西方人重視知,中國人重情志。他否定科學主義思潮,認為科學只能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能訴之于內,只有情志教育才能解決人自身的問題。“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邊———包括固有智慧與后天的知識———只是生活之工具”[2]。同樣,思想上由佛轉儒的熊十力提出了體用不二的新“唯識論”體系。他認為,學問當分兩途:曰科學,曰哲學。科學即客觀事物的存在,稱為量智;哲學即為本體,稱為性智。他提出:“量智只能行于物質的宇宙而不可以實證本體。本體是要反求自得的,本體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吾人必須內部生活凈化發展時,這個智才顯發的。到了性智顯發的時候,自然內外渾融。”[3]在《新唯識論》上、下篇中他進一步用心和鏡來詮釋他的思想。心為本體,鏡則為“心所能到”的一切對象,心鏡雖不可分割,但只有鏡從屬于心才能達到《中庸》中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張君勱對科學與人生觀進行了對比,提出科學是客觀的、理論的、分析的、因果規律的、相同的;而人生觀是主觀的、直覺的、綜合的、自由意志的、單一的,所以“科學無論如何發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絕非科學所能為力,唯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4]。他崇尚主觀意志的自由,貶低科學,強調人生觀的確立不能靠科學,只能直覺、自由意志為之。賀麟提出了道德的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統一的形而上學:“理想唯心論”,強調“道德”為本體而“精神”為主體;錢穆的“理氣一體渾成”、“心性一體兩分”的觀點也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重視道德教育和人生觀的確定都體現了新儒學思想家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二)重視民族文化的學習

民國中后期,西方文化的傳入與的爆發對中國民族文化造成嚴重打擊,新儒學思想家們紛紛提出復興民族文化,認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馬一浮提倡國學,提出六藝賅攝于一切學術的文化觀:“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兩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賅攝諸學,諸學不能賅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以代表一切固有學術。”[5]他提出六藝統諸子、四部;六藝統西學;六藝統一心,廣大精微、無所不至,不但能做到知識的統一,更能做到“知、仁、圣、義、中、和”等六德的統一。他認為,世界人類一切最后必歸于六藝,提倡六藝并不只是為了國粹的保持,而是為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了進一步實現他的思想,馬一浮創辦了復興書院,并提出教育內容上以“六藝”為核心。而張君勱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的復興,特別是儒學復興,提出儒學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儒家哲學基本思想包括理智的自主、心的作用與思想、德性學說、宇宙的存在、現象與實體,而這也是中西古今共同討論之學說,故堅持在儒學為本體的同時,吸取西方學說,才能彰顯儒學在世界文化的地位。為了弘揚中國民族文化,他在廣州創辦“海學書院”、云南創辦“民族文化書院”實踐宋明講學傳統。他認為,民族文化的重塑關乎民族存亡“今后中華民族,其甘于隨人俯仰,陵夷不知所極乎?抑奮然興起以保其四千余年文化上獨立之地位乎?此吾族生死存亡之問題,或者以為其事將隨國際勢力而解,而不知實視吾族心思才力所以集注者如何”[6]。方東美指出,自19世紀,中國受到西方列強強烈打擊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在教育上盲目追求他國文化而“忘本”。“我們沒有獨立的教育思想,更沒有自己的教育政策;不只忘記了人內在偉的心靈,更不了解自己的藝術文化與哲學”[7]。他認為,在今日中華文化衰敗的時候我們更要一心追求中國固有的民族文化,才能迎來中國文化的復興。除此之外,為了繼承發展民族文化,在抗戰期間熊十力創建了免仁書院,并重視歷史教育與儒家經典的教育;1951年,錢穆創辦新亞書院,并于1953年建立新亞研究所,培養專門傳統文化人才。新儒學思想家的實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社會本位的教育觀

在民國眾多的新儒學思想家中,對教育最有建樹的當屬梁漱溟。他不但提出了要以孔顏的人生為青年解決人生為題,還提出了社會本位的教育觀。他指出,教育的發展要適應于社會的發展,只有教育、社會相輔相成,才會兩者皆有出路。“何謂教育的出路?凡一種教育有成效見于社會,因而社會要求發展此教育,教育有其發展之前途者便是”[8]。他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并說明三點理由:一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分”,二是“教育宜放長于成年乃至終生”,三是“教育應盡其推進文化改造社會之功”[9]。此三條為社會本位教育系統設計必須遵循的要點,第一點強調了非正規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第二點強調了實施終身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點強調了教育不但能綿延文化而且能推進文化改革。基于此,梁漱溟不但提出了二十余條社會教育本位體統的原則,并將社會本位的教育觀運用到鄉村改造中,將鄉村建設與鄉村教育合二為一、共同發展取得了不俗成績。而梁漱溟所提出的社會本位的教育觀并不是狹義的社會本位論,并不是要求教育滿足社會的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而忽視個人價值。梁漱溟所建立的社會本位的教育觀最終落實點是在“人”上,體現了“建國居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儒家思想。

二、對當今成人教育教材的啟示

(一)成人教育教材建設應體現人本主義思想

在劉向所著《說苑》中,“顏淵問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達忽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只化,德之盛也。’”[10]孔子認為,成人不但要知識全面,更要德行出眾。而現階段我國成人教育教材建設卻趨向于功利主義和科學理論至上。其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在成人教育教材引進上,更偏向學科相關專業知識的教材引進而忽視道德教育教材引進;第二,成人教育更重視個體專業和職業的指導而忽略學生人生觀的引導。這樣損害了成人教育的過程對人本身的全面發展的關注,失去了成人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在。科學技術重在教會成人成為某一類的人,具有目的性和短時性;人文教育重在指導成人如何成為“人”,具有全面性和終身性。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設應該站在終身教育的角度上遵循人本主義理念,在關注成人科學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文教育,在成人教育教材內容上重視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的體現,把促進成人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成人教育教材建設的根本。

(二)成人教育教材內容應重視民族文化的繼承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燦爛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首的傳統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面對各國文化沖擊,如何繼承、發展民族文化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學者提出:“當代中國文化必須經過文化自覺的艱巨過程,才能在這個已經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11]所謂文化自覺便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行理性反思和認識,進一步繼承和發展。然而如何繼承、發展?正如前文梁漱溟先生所說,教育對文化有綿延和推進其改革的功能。由于成人的特殊性,成人教育教材在內容上更應體現民族文化的繼承。這要求教材編制設計者在成人教育教材編寫上首先要批判性地繼承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民族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教材中;其次要積極發揮民族文化德育以及提高人文素養的作用;最后教材的編寫更應注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惟其如此,才能開發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此外,地方成人教育教材還應納入地方民族特色,一方面可以更加豐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使成人教育教材更具地方性。

(三)成人教育教材內容必須滿足于社會發展需要

由于成人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是社會生產的中堅力量,所以成人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展成人教育建議書》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他們被他們所在的社會視作成人而發展他們的才能,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技術或就業資格,實現他們在個人充分發展和參與均衡而獨立的社會、經濟、文法發展兩個方面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即成人教育不但要重視人自身的發展,更要強調人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政治變革、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等與成人教育息息相關,既影響制約著成人教育發展,也受成人教育的反饋。現階段傳統的成人教育教材愈發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要。其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