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志愿服務活動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益志愿服務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廣大農民工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我叫周婕,是來自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醫務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志愿者。自參加工作后,我就加入了醫院的志愿者服務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激勵著我銳意進取、熱忱服務,“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務事業伴隨著我不斷收獲快樂和感動。
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全市的廣大志愿者宣讀《關愛農民工志愿服務活動倡議書》。
全市的廣大志愿者朋友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
農民工是我們城市建設的生力軍,是我們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工生活得幸福快樂是我們大家的共同心愿。為此,我們特發出如下倡議: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創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229-02
一、對象方法
(一)對象長沙醫學院大學生
(二)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在創意性活動現場隨機發放100問卷,并通過隨機的方法在大一大二大三各發放100份問卷,通過講解目的和要求后秉著自愿的原則由其親自填寫問卷,同時在創意性活動現場填寫問卷的同學不參與后面的問卷調查。總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91,問卷回收率為97.74%。
2、文獻調查法
查閱有關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困境各方面的的文獻,從中發現當下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急需解決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并根據相關信息編制問卷。
3、數據統計法
對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并制定了相關圖表。
4、訪談法
訪談參與“用手編織的誠意”活動的成員,了解其活動前后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看法的差異。
二、結果
本文從對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務的渠道,參與的方式,對其的認識和態度,面臨的困境及解決的措施五個方面闡述了調研結果,并對大學生志愿者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了解志愿服務的渠道
在活動現場外調查發現,對于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同學,有61.5%的表示曾經通過海報,傳單了解校內外青年志愿行動,其他同學主要就是通過校團委網站以及義工聯組織等參與到志愿服務中,而在對沒有參加過志愿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只有21%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后如果有機會參與到志愿服務中還是很愿意的,而從創意性活動現場的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在沒有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同學中有高達90%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后愿意以志愿者、義工身份參與創意性的如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也有50%左右的同學表示愿意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從中反映出合理而有創意性的志愿服務方式能夠更好的喚醒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
(二)參與志愿服務方式
從調查結果中能很明顯的看出大一大二大三愿意參與的志愿服務內容有明顯不同(表1)
大一新生與大二學生熱衷于社區服務相比較更偏向于從事助老扶幼方面的志愿服務,可能與其階段面臨的主要壓力有很到關系,大一大二主要是學習任務,而通過現場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大三的學生除此此外,就業壓力占主導,支教和助老婦幼等志愿服務的開展既能滿足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同時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參加工作前的社會交際和社會閱歷。
(三)對志愿服務的認識與態度
90%的同學認同志愿服務事業是倡導了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給人們創建了一個奉獻的平臺這一觀點,在活動現場外有67%的同學認為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除了學會了關愛他人,能寬容和理解,心態變的更好,認為其符合他們認為的志愿服務擁有的是個人心靈上的回報這一對志愿服務期望的初衷之外,更主要的是能使自我感覺到被社會,他人所需要,自我價值得到提升。與之相比在活動現場的調查中有96%的同學也支持這個觀點。
(四)志愿服務面臨的阻礙因素(圖1)
76.9%的同學表示主要是找不到可以幫助的對象,找不到可供發揮其志愿服務熱情的平臺,其次他們認為是時間因素,與個人生活或工作學習相沖突,再者是經濟因素,參加志愿服務還要花錢的占53%,而有35.4%的同學以社會因素,多數人對志愿者有偏見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壓力造成的。除上述因素外,了解志愿服務渠道的狹隘,服務方式內容以及本身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識和態度在不同程度上也可能會成為阻礙因素。
三、討論
(一)創意性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影響
通過對參與組織“用手編織的誠意”義賣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訪談了解到,在開展具體志愿服務前后最大的思想差異在于對于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評估程度。就其原因,經過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的不夠完善,宣傳和平臺構建等客觀方面的不足,在正式開展志愿服務的時候大部分同學覺得你不從心,同時在心理上還要承受大眾懷疑甚至質疑。但是在問及通過這樣的活動的收獲時。大家都表示就個人而言,收益匪淺,首先,能使自己的志愿服務意識更加強化,對于以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有了更深得認識,鍛煉了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組織能力等。有97%的同學表示創意性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更能吸引他們。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面臨的問題
目前公眾對于志愿者的了解還不廣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對志愿者活動的認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勵全社會的參與。從以上數據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方面做得不夠,讓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渠道少,學校只是偶然有組織參與公益的活動,校園宣傳不足,缺少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難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根據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應順應國際公民社會的發展趨勢,將我國志愿服務納入到公民社會的視野之中。作為志愿服務者應該積極主動的發掘身邊可以進行的較為實際的參與方式,并投身其中幫助他人。21世紀中國在發展志愿服務時,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繼續發展多元的志愿服務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克服以往志愿服務發展過程中的缺點。大學生進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種,在訪談中了解到像開展類似于義賣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大學生自主設計和動員的志愿服務活動能深層次激發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事業的思考,同時對于其長遠穩定的志愿服務觀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樣不僅得以提高個人道德素養,還能盡早背負社會責任心。
(三)阻礙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因素
問卷調查中發現,過半同學對公眾誠信度缺乏信心,對需要幫助者積極參加公益者都產生了懷疑的心理。公益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誠信度的缺失、對公信力的下降。當今社會誠信度缺失是一大問題,本次義賣活動采取的是實名制義賣,在活動后期及時公布經費的去向和用途,做到資金的透明。訪談中同學都反應這點構思很到程度上加強了其對這次活動的可信度。志愿服務結構應首先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隊自我價值認同的影響
大學生對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的了解甚小,直接影響到其參與行為與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志愿事業的現狀、參與途徑等信息了解甚小,并且極少主動關心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他們通常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才會參加,對不了解不感興趣的則完全不理會,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觀念。
五、建議
(一)學生自身角度: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公益意識,積極主動關心大學身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高校中開展的志愿者活動日益增加,形式多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加到志愿服務中來,成為青年志愿者的中堅力量,在志愿服務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志愿服務的主體認識到可以和應該發揮的這種力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
(二)學校角度:學校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志愿服務的平臺,做好宣傳。學校及校內的社團組織應在全校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鼓勵黨員及學生干部帶頭參加紅十字會、青協等組織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圍,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在校園中的發展。
(三)社會角度:完善社會志愿服務管理,建立完善的各項相關制度,應該努力吸收大學生這一階層,充分發揮其在志愿服務事業中得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雪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M].中央民族大學,2011.1-2.
[2]趙銀俠.公民社會視野下中國志愿服務發展與社會支持性因素探討[J].理論導刊,2009,(9):42-44.
篇3
關鍵詞:志愿服務;互聯網+;新媒體;現狀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中,志愿服務活動也應與時俱進,大學生志愿者是我國志愿者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過調研發現,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還存在很多局限性。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
(一)志愿服務形式單一、內容老套
活動形式太過單一,服務內容一成不變、形式刻板,提供的服務與需求不對等、不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務,不僅沒有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還會引起公眾對服務的負面認識,從而打擊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二)自媒體下的志愿服務蓬勃發展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者借微博平臺以及雄厚微博粉絲,“志愿服務”突破了傳統的公益模式,利用高效的傳播機制,公益信息、籌集善款,招募志愿者,組織線上線下活動,讓公眾看到了以微博為首的自媒體平臺對公益傳播的巨大改變和影響。
(三)活動主體以學校、社團為主要單位
大學生志愿者組織主要由學校層面組織發動志愿服務工作。自上而下式的通過層層發起的志愿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活動的開展只注重“頂層設計”而忽略了“基層創新”和“基層需求”,志愿服務關注的群體主要為社會弱勢群體或特殊基層群體,開展什么樣的服務、怎么服務,基層服務團體更具有發言權和實踐經驗。在志愿者組織的管理上,所有的志愿服組織都由高校團委統一管理。一旦志愿者畢業離開校園后,往往只能在失去發展動力的情況下逐漸式微,最后不了了之,漸漸沒有了參加志愿服務的想法。
二、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不足
(一)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援助對象單一化趨向
分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援助對象,可以發現援助對象最為集中的分別是助學扶貧、社區服務、環境保護、和災難救助。大學生的援助對象的選擇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主流價值取向。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援助對象最為集中的四項活動,與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助人活動的導向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二,大學生生活半徑影響關注焦點。第三,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能力客觀上決定其援助行為的實施。大學生具有相對空閑的可支配時間,但是社會經驗與社會閱歷的相對貧乏,成為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選擇援助對象的一塊“短板”。
(二)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發生頻率“快、短、淺”
當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快、短、淺”的問題。第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線下與線上立體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的大學生只能通過校內相關團體的動員組織而參與到有限的公益活動中,從而導致志愿服務參與累計次數偏低。第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公益活動運動式、行政化、短期化的特點仍然存在,這些因素都使得大學生對公益活動失去深入持續參與的興趣。第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不純。有些功利主義的志愿服務參與者是很難保障在參與次數與參與時間上的合理標準。
三、針對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研究啟示
(一)加大志愿服務的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知曉率
要激發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最為關鍵的就是從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知曉率上入手,進一步加大志愿服務的宣傳推介力度,通過網絡自媒體、微信、微博拓寬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渠道,加大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強度,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志愿服務活動。
(二)搭建志愿服務互聯網平臺,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新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形式,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感染力。比如:通過微博讓社會知名人士參加志愿服務的話題討論,帶動大學生的興趣開展志愿服務。在構建的互聯網平臺上定期評選和表彰志愿服務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感召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在互聯網平臺定期對志愿者進行培訓,提升志愿者服務質量,確保志愿服務團體的整體素質;組織志愿者參加大型志愿者主題文化論壇,在學習與交流中增強志愿服務水平;在志愿服務互聯網平臺,共享教學資源、志愿服務新聞、志愿服務心得等內容,為網上學習提供便利。
(三)強化志愿服務的社會支持,增強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后勁
制定和完善互聯網志愿服務政策法規,給予志愿服務以強大的政策法律支持。明確志愿者組織的社會地位和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從而確立志愿服務的法律地位,以便志愿服務事業獲取穩定的社會支持。
篇4
剛剛獲得北京市第一批“百年老校”稱號的北京市第一中學地處東城區寶鈔胡同深處,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出愛的信仰,嶄新的人文發展理念催生出行動的力量,北京一中“胡同天使”志愿服務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與氛圍下誕生了。
“胡同天使”志愿服務隊制定了“五星級目標”:增強志愿服務意識,培養志愿服務理念,完善志愿服務機制,提高志愿服務水平,成就志愿服務精魂。“胡同天使”志愿服務隊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地體現了著眼身邊、逐層遞進、切實提升的“三步走”設計思路,體現了我校“立足校園、身邊做起”“融入社區、主人情懷”“走進社會、兼濟天下”的“天使志愿服務”理念,使我校的志愿服務能像天使一樣從胡同深處的校園和社區出發,惠及社會。
“胡同天使”下面的志愿服務小隊有“我和校園有個約定”校園志愿服務隊、“我的社區我的家”社區志愿服務隊、“微笑無聲、成長有愛”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志愿服務隊、“鼓韻新風、溝通無限”鐘鼓樓雙語導游服務隊,并先后開展了“手拉手一起成長”貴州貧困山區小學公益助學、“京桂情深、協心助老”關愛廣西麻風病康復村老人等公益行動。
“微笑無聲、成長有愛”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志愿服務小隊成立于2009年,與東城區特教學校建立長期固定的志愿服務關系,根據特教學校師生的需求,定期到特教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比如學習輔導、組織體育游戲活動、共度傳統節日等。2011年,根據特教學校學生發展需要,這支小分隊在學校“新語”話劇社招收了部分志愿者,去幫助特教學校組建話劇社團。志愿者利用每周一放學后的時間到特教學校開展社團助建活動。志愿者先后接受了基本手語、與殘障人士溝通時需要注意的禮節和禁忌、話劇表演基礎等培訓,并積極參與了校園劇《校園保衛戰》的劇本創編工作,志愿者與特教學校的師生一起磨劇情、磨角色、磨細節、體驗生活。2012年5月9日下午,他們帶著特教學校智障部的孩子親手制作的精美的手工藝品參加了北京一中紀念“青春大集”公益義賣活動。
2012年6月,“微笑無聲、成長有愛”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志愿服務小隊榮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小天使基金“A-Action青少年公益創想”活動“2012年度天使團隊獎”;2013年1月,該團隊開展的東城區特教學校社團助建活動榮獲東城區“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稱號。■
篇5
關鍵詞:助殘;青年;志愿服務;徐州市
1.徐州市助殘青年志愿服務的現狀
1.1殘疾人的現實需求
(1)寬容和接納的良好社會氛圍
殘疾人身體上的缺陷使他們看起來與正常人不同,社會上存在不平等的態度和風氣。而殘疾人又往往行動不便,可能會給市民帶來一些麻煩,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人嫌棄甚至歧視。
(2)健全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機制
特殊的身體缺陷使其對公共設施產生特殊的需求。但是在火車站、銀行等常見的公共場合都沒有無障礙通道,也沒有專為殘疾人服務的配套設施,使其融入現代生活的可能性減弱。
(3)幫助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陪伴
殘疾人身體不便,日常的生活行動比如到銀行辦理業務等活動都需要陪伴。他們有的獨居,有的家人無暇顧及,這時候他們需要志愿者給予一定的幫助,使他們得以融入現代都市生活。
1.2助殘青年志愿者隊伍現狀
(1)助殘青年志愿服務方式
目前的志愿服務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包括豐富視障、聽障和肢體殘疾人群的精神生活的文藝演出、游戲娛樂服務和有針對性地創業就業的培訓與項目開發。但關注殘疾人更好的適應現代生活的服務、關于解決殘疾人公共設施建設等相關問題的活動以及針對其心理健康的服務較少。
(2)青年志愿者組成及管理方式
助殘青年志愿者的組成包括自我報名或者熟人介紹的社會人員和高校學生。其中,高校學生是志愿者的主力。服務機構一般會通過志愿者交流群等多種交流形式與志愿者進行互動。在志愿服務之前,機構會對志愿者進行基本的培訓,并會采用聯歡等方式促進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交流和信任。
1.3供需矛盾問題凸顯
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殘疾人需求的特殊性對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技能及其專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志愿者因為服務專業性不足和服務熱情不夠等情況無法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久而久之產生倦怠情緒,甚至不愿參與助殘服務;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時間與殘疾人的要求不匹配,且目前徐州市的助殘志愿者主要由高校學生組成,其志愿者服務不具備連貫性和長久性。
2.徐州市助殘志愿服務面臨的問題
(1)相應的支持性政策不健全,活動資金不足
徐州市很多志愿服務中心,活動資金主要來自于公益創投資金和活動獎勵,對于公益基金會所支援的資金,還需要上交大分數額的稅款,這無疑給中心在經濟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直接影響其活動質量和服務。
(2)良好的助殘愛殘的社會氛圍的缺乏
事實上,車禍、血栓等生活變故都可能造成殘疾,而這樣的隱形殘疾群體也是不計其數的,但是助殘意識、助殘觀念的缺乏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一旦成為殘疾群體,就意味著其將永遠被隔絕在城市生活之外,等同于被判了死刑。
(3)助殘機構和助殘志愿服務機構混亂
據本次調研的中心反應一些針對腦癱康復、兒童康復的機構其實是打著助殘旗號收費的康復機構,并非專門的助殘志愿服務機構。目前,政府和社會對兩種組織機構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直接影響到了對相關機構的管理和政策經濟支持。
3.解決性建議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和幫扶志愿組織,開展專項扶持項目。
(1)加強青年志愿服務專項資金制度建設
通過相關優惠政策的傾斜和專項資金撥款和公益創投等多種形式為助殘志愿服務機構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調配專業的社工和義務人員進入非官方服務機構,配套保障其工資和相應福利,解決“服務機構一個專職人員都養不起”的尷尬現狀。
(2)培育和幫扶民間青年助殘志愿服務組織
可以將殘疾人納入“居家養老”的服務范圍,提供政府買單,外包服務的家政服務、生活服務,減輕殘疾人家庭和助殘服務志愿團隊的壓力,培養專業的服務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地滿足殘疾人的生活需求。鼓勵志愿服務組織向“一專多能”發展。
3.2加強青年助殘氛圍建設,提起社會成員對殘疾人的重視和服務熱情。
(1)多種媒體形式,還原殘疾人生活
采用報紙等紙質媒體記錄典型殘疾人的故事,公益廣告等電視媒體在公共場合播放關于殘疾人生活和助殘服務的公益廣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使殘疾人與健全人平等交流聯系,這些媒體形式能使更多的市民了解殘疾人的真實生活,增進理解信任。
(2)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宣傳青年助殘志愿服務
大力推動開展“公益大講堂”、“公益志洽會”、“公益項目推介會”等公益系列活動項目,通過豐富多彩、年輕時尚的系列活動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參與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收獲快樂,實現價值,同時在系列活動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性和敬業性。
3.3關注殘疾人自自我成長,鼓勵殘疾人在工作中自強自立。
(1)通過宣傳優秀殘疾人榜樣的奮斗事跡鼓勵和帶動更多的殘疾人自強奮斗,成就精彩人生。通過尋找和宣傳優秀殘疾人代表,大力弘揚身材殘志堅精神,發現身邊不一樣的榜樣。
(2)為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相應的心理輔導和精神陪伴工作,定期開展活動,關愛成長。殘疾人群體因為身體缺陷心靈更加敏感,又因為其生活中可能面臨更多的困難和不順,這些都需要相應的心理輔導和精神陪伴,心靈和精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愛殘疾人的精神生活,成就“殘健同樂”。
(3)加強殘疾人創業就業支持,鼓勵殘疾人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增強生活熱情,享受美好生活。殘疾人創業就業工作是現有服務的主要形式,但也存在很大的空間。本次調研的心緣志愿服務中心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就業活動,包括手工坊、盲人按摩等形式,鼓勵幫助和鼓勵更多的殘疾人走上工作崗位。
助殘青年青年志愿服務是青年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對助殘青年服務提出了更多特殊的要求。解決助殘青年志愿服務的供需矛盾,營造助殘愛殘的社會氛圍,激發青年志愿者的熱情,充分調動青年志愿者的積極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希望本報告能對助殘青年服務的發展壯大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網成.中國公民志愿行為研究(2011 )--現狀、特點及政策啟示[M].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篇6
歡聲笑語,喜逢新歲;一年復始,萬象更新。懷著豐收的喜悅,我們跨進了充滿機遇和希望的XX年。值此辭舊迎新之際,謹代表xx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向長期關心協會發展的有關單位、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協會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以及愛心企業,致以新年的祝賀!
志愿服務行真善,愛心行動譜和諧。回顧xx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走過的XX年,我們激情滿懷,心情澎湃。
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以及志愿者朋友們的共同努力下,過去的一年里,阜陽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正逐漸在每一個志愿者的心中生根發芽。
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團結和組織愛心人士以及志愿者積極參與到多種領域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去,為構建和諧阜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完善了組織,整合了資源,對志愿者服務活動逐步實行規范化管理。初步制定了新老志愿者的培訓機制,初步完善了協會管理每月例會制度及時掌握協會各項工作進度,為志愿者參加活動提供了基本保障,并對志愿活動的項目、人員、組織、評價等各方面進行了初步完善,基本保障了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志愿者活動初步形成了具有時代氣息和鮮明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幫扶殘障兒童”、“關愛抗戰老兵”、“關注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進社區”、“關愛福利院孤殘兒童”等一系列項目在過去的一年取得長足的進步。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將會在新的一年里逐步完善協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我們相信在有關單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以及志愿者朋友們的共同努力下,XX年對于xx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將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XX年xx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事業將會呈現一番新的景象。
各位志愿者朋友們,XX年的鐘聲已經敲響,讓我們團結起來,共同譜寫阜陽志愿者服務活動新的篇章。
最后我們衷心的祝愿各位志愿者朋友們在新的一年內事業有成,學業進步!向所有關心和支持阜陽心連心公益志愿者協會工作的領導和愛心人士致以誠摯的謝意!
篇7
從吸毒到戒毒,從受助者到助人者,從一個人的跋涉到一群人的奮進,從個體的投入到引領一撥人的參與,感謝志愿服務,感謝禁毒志愿者的光榮稱號,給了我堅持操守的全部理由,構筑了走出困境的索道,托起了生命中的那個美麗夢想——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志愿服務是義務,有人說。但我更愿意說志愿服務是一種責任、是一個自我升華的途徑;志愿服務是時尚,有人認為。但我堅信志愿服務的價值遠比時尚樸實和長久; 志愿服務是同情和感動,有人描述。我想說這只是志愿服務的起點,絕不是志愿服務的終點; 志愿服務是給予,有人理解。但我認為當我們付出的同時,收獲的更多。
我認同的禁毒志愿服務是這樣的:它不是我的義務,而是我的權利。參與禁毒志愿服務,我感到順理而成章,所想所做理直而氣壯。沒有壓力,也無需借口。因為,志愿服務也如同一種投資,但投資的不是財富,而是我所認可和認同的價值。禁毒志愿服務為我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社會價值訴求的途徑,體現自身價值的平臺——投出自己的一票。而對于我而言,我這一票投給了“藥物濫用者有重獲尊嚴、平等、健康的權利”,投給了和我有同樣訴求的禁毒領域的“同伴教育”,投給了我們的機構——“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協會”。
在這樣的禁毒志愿服務中,協會既不是說服我捐贈的組織,也不是接受我捐贈的組織,而是我的合作伙伴,在同一個團隊中為同一個目標、同一個夢想承擔不同的工作而已。我很高興能找到一個同自己的理念相似而又專業出色的公益組織。更慶幸能在這一組織的平臺上舞動曾經殘缺的生命,觸摸生命舞動中的那份美麗。在佛教慈善功德的布施中,體悟禪意在我涅槃重生中的靈性與光澤。
幾年來在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到志愿服務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情,更需要專業的組織和技能。對協會的要求如此,對志愿者的要求亦然。在進入協會之后,我用了不少的精力和時間,走過了從只有單純熱情到擁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一個志愿者的不平常的成長歷程,我還覺得找到一個前行的目標,制定一個志愿服務的計劃,這樣一個良性的機制對長期捐贈計劃的實施是至關重要的。
篇8
關鍵詞:慈善法;志愿服務;發展意義
自2008年志愿服務元年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廣下,志愿者需求的大量涌現使公眾的參與熱情高漲,人們的服務意識逐漸成熟,志愿者組織管理體系也日益成型并完善。2016年9月《慈善法》的出臺實施就是我國公益服務事業發展的一個新高度。但相比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和良好社會聲譽的發達國家來說,我國仍舊處于志愿服務水平低、運行模式單一的不成熟階段,志愿者缺少專業性和自律慣例。而且通觀《慈善法》,雖然它為公益性確定了一個法律規范,但在許多細則上都沒有確切的說明,對于在志愿活動服務中所暴露的諸多問題,還是需要依賴政府的統籌協調與服務團隊的隊伍管理。
一、志愿者工作與《慈善法》相關的問題
(一)慈善服務與志愿服務
《慈善法》顧名思義,是界定慈善組織及其活動,規范慈善捐贈及財產使用,確保受助者利益的法律條例。根據施善主體和范圍的不同,慈善服務和志愿服務也有公共服務程度上的區別。法案在慈善服務一章所提到服務工作,針對的是圍繞組織機構所開展的有目的的行動。相比之下,公益志愿者的關注點更大,以解決社會群體問題、改善現狀為目的。加上其參與者普遍沒有條件限制,活動中也不存在身份地位差異,其行為出發點都建立在個人認知與道德感上,所以,志愿者往往具有帶動性的影響力。這部法律雖然提出了人人慈善的環境趨勢,但其中涉及的都是慈善志愿者的規范要求,并沒有詳述志愿服務參與者的權益及保障,所以,對許多組織的志愿者來說還是缺乏適用性。
(二)活動的公開性
《慈善法》中明確規定公益組織應將多項信息向社會公開,如章程,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以及項目實施情況等,都要接受社會監督。由于團組織的政治特殊性,志愿者招聘多為委托高校,或在系統內以行政動員的方式開展。無論是成員類型,還是活動性質,都有明確的組織性和指向性。同時,各級組織還會結合政策以活動為宣傳契機,公開性也是必要的。但相對的,這也變成一種局限,使得志愿者來源持續固定化和低齡化,活動也變得模式化。所以,加大信息的公開程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就成為必要問題。
(三)組織的保障性
截止到目前,河南省所應用的“志愿中國”平臺已累計歸集志愿者數據超過300萬,排名全國第三位。但是加上地市已推廣的的志愿者應用平臺軟件,重復注冊的問題很普遍。更多時候,平臺的復雜導致大量人力、信息資源無法對接。《慈善法》嚴格了慈善組織登記注冊的標準,從團隊資質上規范了組織環境。雖然在權責對應上還不是很規范,但今后政府也將在這個基礎上整合統一志愿者信息,確保組織的專業性,因為這不僅是管理形式上的必要舉措,更是對志愿者與幫扶者的最大的負責。
(四)團隊的自主性
《慈善法》中明確了“全民慈善”的大環境趨勢,將公益包含在慈善事業中,提出了向現代慈善轉化的方向,這就給社會組織的自主發展空間提供了支持。但現實是很多發展還不成熟的組織由于缺少持續的資金鏈和組織能力,只能依靠政府購買來維持活動,受限于政策安排的官方組織更是如此。所以,完善政府的購買力,加大政府的扶持,同時給予社會組織更多的交流平臺,促進組織的自主發展,才是改善志愿組織發展模式的選擇。
二、《慈善法》實施的意義
(一)思想與法制建設并存
《慈善法》的出臺施行使我國擺脫了慈善事業的立法空白,為慈善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法案不僅對規范募捐、捐贈雙方的行為,引導慈善財產的使用,保障施助與受助雙方的權益等內容都進行了明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將慈善事業的范圍從扶貧濟困、救災援助等向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保護環境等有利于社公共利益的活動等領域擴展。對于鼓勵公眾投身公益活動、推廣志愿服務,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說,慈善法對公益的傾向就是對于人權保障的體現,其內在所代表的人文關懷,與中國所延續、推崇的中華文化不謀而合,也再次觸及到志愿服務的文化根基。
通觀慈善法全文,雖然它不是一部專門針對志愿工作的法規,但是基本已經確立了我國對慈善事業的形勢認定和方向要求,它體現了當下社會對于慈善信息、善款規范化的需求,解決了當前最急迫的問題。但針對其中的不足,還需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為其相關的領域找出解決的方法,以體現法律的適用性。法律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以法律的形式對社會進行的深入宣傳,它要擺脫慈善行業和傳統救濟方式的限制,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到參與,從而將慈善服務提升到專業化發展的階段。相信在慈善法的指引下,結合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將推動志愿服務政策法律體系的完善。
(二)社會組織與政府機構的關系調整
雖然《慈善法》對于組織與政府關系并沒有提出一個準確模式,但它還是以一個相對嚴格的社會組織標準來規定慈善組織,重點強調了社會組織和其業務主管單位的責任與組織規范。只為社會組織做了義務的限定,權責卻沒有明確說明,對于本該屬于組織的自我治理的條例又規定的太具體,這對于不同性質、規模的組織也缺少參考依據。同時,在實踐中,許多機構、社團的運行與管理都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國內的公益事業所具有的可信度和發展前景遠遠不足以為社會組織的運轉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持,活動持續性與穩定性差,從而導致組織對政府資金依賴性強,由政府主導或扶持的組織在資金、人力、政策等公共資源上都比獨立的團隊更有優勢。雖然這些都會成為影響社會組織自我探索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遠近的重要性。
在《慈善法》出臺以后,已經可以發現政府正在以一種緩和的方式融入社會,以服務性的姿態對待社會組織,從管控、不信任,到主動提供服務、尋求合作,其理念的轉變也為社會結構的轉型與志愿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社會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發展的方向。相比于文明辦、民政廳等政府機構,團省委更多是為社會團隊所提供活動的平臺與機會,作為習慣從國家政策導向的角度來設立志愿者項目的部門同樣也是每次活動的參與者,所以更熟悉志愿團隊的需求和問題,更能成為社會組織的培育孵化者。而且多以活動為導向的團省委志工部,會結合社會所需現狀而開展相關工作,這也讓它成為其他政府機構、學院、企業、媒體等公共資源的調控者。
(三)組織機構的發展機遇
在慈善法中,涉及志愿服務的條款有13條,主要就立法目的、個人權益保障、服務質量保障制定了制度框架,最重要的是,它強調了“開放性”和“全民性”兩個概念,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社會與百姓的需要,表明志愿服務的理念和價值正在人群之間逐步普及。不僅如此,重新規范了慈善成本概念,也是維護服務行為參與者的基本需要。針對當下中國公益行業從業者正面臨的工作強度大、薪資待遇低、社會保障薄弱等諸多困難,除了推出的全國性志愿者保險、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益人義助聯合勸募基金發起的“益寶”項目外,慈善法還明確規定了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使用單位應當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辦理必要的保險,要全面保護慈善組織、志愿者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基礎保障為主,激勵措施為輔,慈善法一方面肯定了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支持社會公益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要求各級政府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相關部門聯合建立慈善信息共享機制與表彰制度。結合“志愿中國”系統,在規范志愿活動管理的同時,加快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弘揚誠信的社會氛圍。
《慈善法》的出臺再一次掀起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熱潮,但社會組織與政府機構仍需保持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在真正關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避免出現盲目過熱的現象。這就要求政府的政策引領與組織的幫扶活動相輔相成,形成以省市大型活動為契機,圍繞政府工作內容,協同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的工作模式。政府在提供項目大賽與交流會這樣互動機會的同時,也會吸納社會團體的骨干力量來補充青年志愿者協會,從而鼓勵優秀團隊結合自己的運行機制,去幫助、引導更多的團隊建設。志愿者聯合會等組織要有針對性的以活動為主,設立專門的機構,完善隊伍建設,靈活把控與引導團隊,避免管理上的模式化、機械化。同時,社會組織也要依托團組織的強大嗤和動員力量,在發揮志愿團隊特有的自助服務力的基礎上,尋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運行模式,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的協作配合來開展項目。如鄭州舉辦的第十屆河南投洽會、開封菊展、洛陽牡丹節、焦作的全國武術太極拳總決賽等活動,就是好的范例。
參考文獻:
[1]陳素文.比較與借鑒:中外青年志愿服務現狀透視[A].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8.
[2]公益組織展廳.https:///168638/.
[3]馬思宇,陳春燕.國外志愿服務精神借鑒.文化藝術研究.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4.
篇9
一、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志愿服務的界定
社區志愿者可以定義為具有志愿精神的社區居民,他們自愿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技能等資源,在沒有物質報酬前提下,通過提供各種服務,參與社區服務、公益事業,推動社區和諧發展的人。
社區志愿服務是指社區內的志愿者利用自身資源,參與社區的各項服務、公益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參與社會上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為社區居民、社會提供公益性、非營利性的服務。
二、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實踐與啟示
多年來,城廂街道團工委圍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采取了“力所能及、志在奉獻、講求實效、重在參與”的工作原則,積極倡導和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了以街道志工委為龍頭,32個社區志愿者服務站為基地,209支社區志愿服務小分隊為主體的社區志愿服務結構體系。近年來,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以“3.5““5.1”“6.26”“10.1”“12.5”等志愿服務日為契機,以公益便民服務為重點,以困難、弱勢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以文明倡導、低碳環保、科普咨詢、禁毒宣傳、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法律援助和結對幫扶等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通過深入開展愛心超市連鎖、金暉慰老、陽光助殘等志愿服務項目建設,在社區倡導了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環境;體現出了志愿服務者的自我價值;同時也提高了社區管理民主化的程度,更有效地增強了志愿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持續性。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黨政的重視與支持是加強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根本保證;完善的組織網絡,相對穩定、素質較高、不斷壯大的志愿者隊伍是社區志愿服務持續發展的生存基石;善于整合創新、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擴大社會影響力是提高社區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關鍵要素;堅持服務社會與實踐育人的有機結合起,引導志愿者在傳播志愿精神中受鍛煉、長知識是抓好工作、做強服務的動力之源。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盡管通過多年來的實踐與發展,城廂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需求、服務群體的不斷變化,傳統的工作思維、方法和措施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一些影響著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持續、深入、有效開展的問題仍較為突出:
1、社區志愿者隊伍量大面窄,公眾參與主動性不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社區志愿服務隊伍來源比較豐富,在區域共建的大背景下,實現了社區志愿服務站、駐區單位服務隊、兩新組織服務隊三位一體的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結構。但是目前社區志愿服務還是圍繞黨政、社區的“各項中心任務”為主,行政色彩濃厚。從年齡結構和職業類型分布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目前城廂18596名社區注冊志愿者中,以社區內60歲及以上的退休老年人和18周歲以下的學生為主,全民參與的力度還不夠。同時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大部分社區中都存在部分居民的主動、積極服務意識不夠,要求社區為他服務的多,考慮自己為他人服務時缺乏配合的問題。另一方面一部分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不強,如何調動這部分年輕人群的志愿服務積極性有待探討。
2、社區志愿服務內容單一,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目前,社會各領域對志愿服務的需求正不斷增加,需要大量志愿者來提供服務,然而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們所能提供服務的領域卻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瀟湘社區為例,志愿服務6個小分隊中,治安督察隊和助老幫困隊的活動次數相對較多,體現在志愿服務工作開展的范圍還不夠廣。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傳統的狹義的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大眾所需,社區居民更關注的是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來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即在助人的同時達到自助。這也說明我們社區志愿服務項目的設計需要切合居民需求,需要不斷加強服務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大眾知曉率兩級分化較重,宣傳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
本次調研為期2個月,采取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在走訪中我們發現,社區居民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情況了解度兩級分化嚴重,平時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對社區志愿服務工作開展評價較高,也提出了可行的意見建議;而不少雖身在社區,但不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則幾乎不了解轄區內有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可見,社區志愿服務宣傳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深化社區志愿服務的思考與對策:
志愿服務的可貴之處在于無私奉獻,是社會和諧和穩定的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志愿服務也要有所調整,不能僅限于慈善性、體力性工作,而是要積極回應社會需求,才能顯示其高度的社會生命力。
1、加強社工義工聯動,不斷完善管理服務機制。一是以專業社工為引領,以義工(社區志愿者)為主導,實現“兩工”聯動,形成社區搭建志愿服務平臺、社區志愿者積極主動開展服務內容的志愿服務模式。二是在肯定志愿服務是一種奉獻行為的同時,也需全面考慮志愿者在參與過程中的一些需求:如個人成長、安全和福利等,包括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午餐費、交通費等開支及其他的基本福利保障。三是要建立形式多樣、獎勵技巧得當的街道、社區的兩級激勵機制,鼓舞志愿者士氣。四是要把“助人”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愿望和要求,針對不同志愿者和不同受助者開展不同的服務的同時,也要注重志愿者的培育和管理,讓志愿者在“助人”的過程中,體驗社會,完善自我,不斷提高,實現“助人自助”。
2、深化常態服務項目,積極發揮品牌引領效應。社區志愿服務要得到社會認可,保持生命力,在深化已有的常規志愿服務項目的基礎上,還必須緊密結合社區實際需求,把社區(社會)需要而志愿者又能做到的事情,作為工作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找準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并以示范推廣為手段,全面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工作。一是推行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志愿服務示范。2011年8月,城廂街道團工委在江寺社區試點“以愛育愛”志愿服務項目,立足“315”工作機制,即組織一支親子義工隊伍,建立一個社區親子QQ群網絡,改造一個育愛工坊基地和開展五大類主題活動。以從小培植志愿精神,讓孩子們從志愿服務活動中學會關愛,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并以家庭帶動社區,以社區帶動社會,形成全社會文明的傳遞和延續。二是推行鄰里互助老齡志愿服務示范。在已有的金暉慰老、陽光助殘基礎上,拓寬服務范圍。今年瀟湘社區開始試點“依老養老”志愿服務項目,以黨員志愿者帶動居民志愿者的形式,一個黨支部所在區域建立“一個鄰里幫幫團、N個睦鄰點”,讓成員間發揮相互幫帶作用,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自助互助的公益活動中來,使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依,努力實現“鄰里互助,助人自助”的目標。三是推行家家健康社區志愿服務示范。通過與衛生局、各大醫院等合作,共建社區醫療志愿服務隊。以社區為單位,按家庭地址劃分,把住在各社區內的醫務人員建成網格化醫療志愿服務隊,開展主要針對轄區居民的心理健康咨詢、衛生知識普及、緊急救助、家庭健康教育等服務,切實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篇10
展覽分為平凡的人生、偉大的精神、永遠的榜樣三個部分,通過近200幅圖片“重塑”雷鋒,充分展示了雷鋒的人生經歷,生動詮釋了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吸引了科大校園內外千人次前往參觀。天津科大黨委副書記潘秀山表示,天津科大具有學習雷鋒精神的肥沃土壤和濃厚氛圍。學校近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志愿者服務工作的意見》,啟動了“雷鋒精神進校園,青春年華閃光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大力開展“尋找身邊的雷鋒”主題宣傳活動等。目前,學校共建立志愿服務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共79個。累計在校志愿者達到1萬5千余人,全校兩萬名學生中有75%成為志愿者。
廣州:舉行“童心童力慈善日”
6月12日,由瑜源文化主辦的“童心童力慈善日”活動在廣州舉行,這場以“與孩子一起來做公益”為主題的親自演出吸引了眾多有孩子的家庭參加。當天,主辦方還設了愛心捐贈臺,收到來自普通家庭和愛心人士的10000多份捐贈物資,據悉,這些捐贈物資將被送往廣東邊遠貧困區,幫扶貧困小學的孩子。
慈善日現場,主辦單位準備諸多豐富的親子演出節目,有小丑、魔術、化學干冰秀和豬豬俠人偶劇等系列表演,孩子和家長還上臺和表演嘉賓開心互動,好不熱鬧。瑜源文化總經理龔邁程接受采訪時表示,舉辦此次活動是想通過節目來帶動公益,孩子們獻出小小愛心,就能收獲幸福和快樂,讓他們學會分享和互動。
重慶:
志愿者和農民工子女包粽子
6月18日,在重慶市南岸區花園路街道明佳園社區里,共青團市民學校的青年志愿者陪伴農民工子女包粽子。當天,明佳園社區成立了農民工子女“佳園”,社區共青團市民學校志愿者和轄區企業的青年團員與農民工子女結成對子,并為孩子們送上端午節禮物。在暑假期間,志愿者們還將帶領農民工子女開展各種有趣和有意義的活動,并定期上門為孩子們輔導假期作業。
石家莊:啟動“三關愛”活動
6月25日,石家莊市啟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號召全市志愿者積極行動起來,敬老愛幼、與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以“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提供志愿服務;大力開展幫扶農民工志愿服務活動,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政策咨詢、信息引導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開展法律知識培訓和法律援助。開展助殘扶殘志愿服務活動,為殘疾人提供生活救助、醫療康復、潛能開發等,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踐行“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理念,以扎實有效的志愿行動建設文明幸福石家莊。
廣東:志愿大講堂在廣州成功舉辦
由廣東團省委、省文明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省少工委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廣東省少年兒童關愛項目展示交流會暨第三期南方公益志愿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
主辦單位將本次活動作為廣東省第六次少代會的一項重要活動議程,并以“大愛廣東 幸福童行”為主題,安排參加省少代會的代表與全省29個以少年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民間公益志愿組織負責人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討在新形勢下少先隊與社會公益組織如何服務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邀請民間社會組織進行項目展示交流活動,通過在活動現場擺檔設點的形式,展示扶孤助殘、疾病救助、心理輔導、支教助學、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外來工子女、社區守護、綜合服務、扶貧濟困等領域的公益志愿服務項目。
河源:共青團關愛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
6月6日,由團河源市委、市志愿者聯合會、市少工委聯合舉辦的河源共青團關愛異地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朝陽快樂營”志愿服務活動第三期在市區順利舉行,50名分別來自東源縣徐洞小學和源城區下角小學品學兼優的異地務工子女和留守兒童代表與志愿者一起,在“朝陽快樂營”里度過了歡樂的一天。
活動中,在志愿者們的帶領和陪伴下,小營員們一起學習了關于用電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震等自護自救知識,、參觀了市科技館,感受了科學帶來的知識與魅力;參觀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圖書館、市高級技工學校的實訓車間和河源理工學校的校園景觀,感受了濃濃的大學城校園文化氣息;參觀了市恐龍博物館,加深了對河源恐龍文化和關于大自然的科普知識的了解。
湖北:“三關愛活動”啟動
6月8日上午,冒著瀝瀝細雨,襄陽市在人民廣場啟動了三關愛活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提出從6月份起到年底,將展開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活動,包括要開展助殘志愿服務行動、開展愛幼志愿服務行動、幫扶外來務工人員志愿服務行動,還提出要開展敬老志愿服務行動,關愛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