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動表現及評價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益活動表現及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益活動表現及評價

篇1

【關鍵詞】生存壓力 心理輔導 公益活動 教育培訓

“十二五與中國青年”(2011-2012)——中國青年20年跟蹤研究陜西省調研有效問卷回收占到總問卷的99.4%,因此本次調查統計結果能夠正確反映陜西省青年的基本生存與發展狀況。問卷中涉及青年基本生存與發展的題目包括調查對象現在的職業身份、所屬單位的類型、住房現狀、月工資收入、救助、賑災等捐款或物品數額、參加志愿者等義務活動的次數、對參與公共事務、社會公平公正、個人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滿意度調查、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多樣性調查和對理想的文化程度調查。

調查對象大多為在校學生,占總人數的53.8%。其次,從事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等人員占比為12%,城鎮待、失業及喪失勞動能力者占6.4%,計算機服務、軟件業人員占4.5%,其余23.3%調查對象為其他各行業工作人員。而在調查對象工作單位類型中除在校學生外,其他調查對象大多在集體企業(12.1%)和私營、個體企業(9.6%)工作,個別青年在外資企業參加工作(2.2%),有14%的調查對象在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工作。

一、陜西青年生存與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結果來看,陜西省青年現在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通過統計分析可以將其生存、發展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四個:

(一)收入較低、居住環境一般。由于在校學生占比較大,50.7%的調查對象沒有收入來源。除在校學生外,參加工作的大多數青年月收入并不高,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7%,月收入2000元至3500元占22.3%,月收入3500元以上僅占7%,這種收入呈兩極分化的現象說明現在青年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所占比例較高。

由低收入前提決定了當前陜西青年的居住環境較差,40.3%的調查對象與父母合住,通過各種方式擁有自己住房的占19.6%,租房居住的占11.4%,剩余27.9%人員選擇其他如宿舍等。因此購房將給陜西青年將帶來非常大的物資、精神壓力,降低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會公共服務意識表現一般。大多數陜西青年積極關注社會、服務社會,勇于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參與公益活動。僅有少數青年缺乏社會公共服務意識。調查結果顯示,69.7%的調查對象去年曾捐助100-200元,約23.2%大多為生活條件較差的在校學生,基本沒有參與各項社會捐款。

陜西青年還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44.5%的調查人員去年積極參與1-2次志愿者等義務活動,16.7%的青年曾參加3-5次,但同時有近30%的青年未參加社會活動,未展現出新時期青年應具有的精神風貌。

(三)關注社會公平、重視個人發展。陜西青年比較重視個人職業及自身發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注社會公正,正視自己的社會地位。

對參與公共事務持滿意態度的人員占到48.2%,僅3.1%的調查人員感到不滿意。在看待社會公平公正滿意度評價上,42.1%的調查人員認為目前社會是公平的,不滿意的僅占8.8%。在個人發展機會滿意度評價方面,41.4%選擇滿意當前面臨的各種發展機會,不滿意當前發展機會的僅占6.3%。在社會地位調查項下,其中40.5%選擇滿意當前社會地位,僅約6.8%的人員選擇不滿意。這些數據說明陜西青年積極關注社會事務、參與社會事件的公平討論,重視社會及企業為他們提供的個人發展機會,正視自身社會地位,具有強烈的社會競爭意識。

(四)生存壓力較大、學習意愿強烈。由于陜西青年生存環境不容樂觀,他們表現出明顯的危機感,因此不斷要求自己,希望繼續學習,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存條件。數據顯示,目前陜西青年最迫切的需要是繼續學習、進修,占到30.7%,其次是希望增加收入,占比25.6%。在文化程度追求上,陜西青年顯示出強烈的求知欲。選擇追求大學及研究生學位的青年占總人數的74.4%,僅6.7%的人員對學位沒有要求。這充分說明陜西青年在面臨各種壓力時性格堅強、樂觀,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

二、改善陜西青年生存環境、提供便利的教育資源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陜西青年雖然面臨的生存壓力較大,但大多青年具有積極的心態,在生活、學習中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進取。為了給陜西青年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社會應提高其收入,提供更多途徑的學習進修機會,引導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具體來講,當前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穩健地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環境。陜西青年收入普遍較低,加上較高的通貨膨脹,這無疑使得陜西青年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因此,要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必須提高陜西青年的收入水平。

1、提高自身知識水平。陜西青年應在完成當前工作學習的前提下,通過繼續學習、參加培訓等其他方式提高自身技能,在掌握多項技能的同時突出專項技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獲取更多的勞動報酬,改善生存環境。

2、調節收入分配方式。當前我國實施的是按勞分配為主、按生產要素分配為輔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制度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分配的公平性,為此社會應提供公平的競爭工作環境,適當調節收入分配方式,增加勞動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為當代青年獲得穩定的報酬提供政府支持。

3、鼓勵青年參加創業,培育創新意識。通過創業培訓及調查走訪來選擇創業項目予以經濟支持,同時成立創業協會指導青年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創業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增加就業,同時為當代青年培訓了生產致富技能、提高收入水平。

(二)重視心理輔導、引導積極健康心態。由于當代青年面臨的生存壓力較大,加之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青年容易誤入歧途。因此應重視廣大青年的心理輔導,減緩他們面臨的各種精神壓力,積極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健康的人格魅力。

1、生活輔導。幫助青年正確認識社會,學習如何自我調控和情緒宣泄,處理好與朋友、家人和同事的關系,建立積極、樂觀、成熟的生活心理。

2、思想修養輔導。幫助青年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接納,樹立自信、自立的心理,鍛煉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關心社會、關愛他人,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和性格。

3、擇業輔導。要幫助青年了解自身性格特征和職業興趣,對其擇業方向提供就業咨詢或建議,對選擇自主創業青年進行畢業的創業輔導。

(三)開展多方面社會公益活動,陶冶當代青年情操。引導當代青年積極開展、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關注弱勢群體、感恩社會的愛心與公德心,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另一反面還能夠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公益精神。培養當代青年的公益精神,將被動公益活動變為主動公益活動。

1、學會關心、關愛他人。公益精神是社會公益活動得以發展的精神動力。對社會有愛心、學會關心他人、增強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和能力是公益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和直接途徑。要引導當代青年樹立感恩意識,并將這種感恩意識傳遞給社會上的其他人。

2、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促進公益精神建設。公益精神建設雖然應以精神激勵為主,但不應忽視物質激勵的成效。比如政府可以為提供公益活動的個人或組織予以政策或其他物質獎勵,以號召更多的慈善、公益行為。另外,應給予提供公益活動的個人或組織以精神褒獎,使公益活動參加者感受到公益活動的社會價值、獲得從事公益活動的自豪感,倡導一種全民參加公益活動的社會公益精神。

3、建設公益文化、促進公益精神建設。社會公益文化是公益精神建設的基礎。完善的公益文化可以強化全民的公益意識,提高他們的公益精神。可以通過樹立“樂善好施”的精神和典范、開展更多的小額募捐活動、多種媒體宣傳等方法把公益文化當作社會公益精神的重要主題來宣傳與建設。

(四)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增加培訓、學習機會。依托陜西省龐大的教育資源,可以經常舉辦各種針對青年就業、創業方面的培訓學習,為他們提供多方面知識,為廣大青年提供多途徑再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就業水平和相關技能。

1、以專業技術培訓為重點。當代青年在年齡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高學歷的專業技術青年人員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高水平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因此培訓內容應以服務生產、服務青年急需的技術為主,要以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主要培訓內容。

2、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為培訓服務。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和高科技技術,使培訓教育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習操作方面實現高度現代化。引入多媒體教學和創新培訓教育實驗等手段都能提高培訓質量。

3、堅持“短平快”的培訓原則。培訓應緊跟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堅持“短平快”的培訓原則,使培訓內容與當代科技水平相適應,這樣才能快速解決生產實踐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盡快地將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應用到生產實際,還可以維持產品的技術優勢和行業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玲瓏,網絡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1.03:82-86.

[2] 張蕓蕓,社會轉型期青年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6:60-63.

篇2

關鍵詞:慈善;捐贈;貝因美公司;公益事業

Abstract:With the constant socialist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the native enterprises gradually turn to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good; though, many of them have not established a regular pattern for that. The paper samples Beingmate for a case study about Chinese corporate brand strategy for public good in terms of strategy selection, positi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etc.

Key words:charity; donation; Beingmate; public good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的企業開始關注社會公益事業。但是總的來說,國內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與發達國家企業仍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中國企業在參與慈善和公益活動的時候隨意性比較大。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社會活動也是它們實現各個經營目標,提高自身的品牌和聲譽的機會與途徑,企業很少考慮如何通過這些慈善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國外的很多公司都早已通過公益活動,樹立企業品牌的戰略,認為企業公益行為應追求“互益”和多贏。

二、公益品牌策略及其應用現狀

企業公益行為理論在西方主要有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戰略性企業慈善行為論、公益-品牌戰略論、企業慈善行為矩陣、企業慈善行為無意識心理障礙化解方法論。其中公益品牌戰略論的代表人物卡羅爾可尼等認為,長期以來企業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而被動捐贈錢物,此乃消極被動型慈善行為。波特戰略性慈善行為模式的目標過于宏大而讓人望而卻步,公益品牌戰略則能夠兼容社會公益與企業的商業目標[2] 。筆者采用卡羅爾可尼等人[3]的經典定義,將公益品牌戰略定義為:企業通過從事公益和慈善活動提升企業品牌,其實質是將通常被視為義務的企業慈善活動轉化為有價值的企業資產,從而實現公益與商業目標的雙贏。

目前 ,國外的很多企業都已開始利用公益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它們通過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知識,精心選擇最合適的公益項目,然后向全世界廣泛傳播自己的目標和貢獻[4]。例如,雅芳公司通過經銷商喚起低收入女性及整個社會對乳癌的關注和預防意識[5]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開展了福特基金課題“公司捐贈研究”[6]課題研究中提出的,跨國公司在捐贈模式、組織化和制度化程度方面都表現得比較成熟,將企業捐贈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商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化、制度化的運作機制。

在中國,“企業公民”的概念還處于萌芽階段,企業慈善理念的認知還不成熟,盡管許多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捐贈活動。

目前,中國企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捐贈[7]:一種是直接捐贈到某些慈善項目;另一種是捐贈給各類慈善機構或者政府,再由他們有的放矢的用于不同領域的慈善活動。但是,國內企業在參與慈善活動的時候隨意性很大,難以實現“互益”和多贏。

三、案例:貝因美公司特色的公益事業

貝因美公司是中國嬰童業的綜合運營商、領跑者和最大規模企業之一,全方位服務于中國母嬰。它始創1992年,其品牌定位是“您的育嬰專家”。筆者以貝因美成功的社會公益活動為例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企業的公益品牌策略的選擇提供借鑒。

(一)愛嬰工程

這是貝因美實施的一項公益活動,其目的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貝因美品牌形象。主要內容包括:對特殊困難的嬰幼兒家庭進行資助,如多胞胎、殘疾人家庭;向特殊新生兒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如棄嬰、孤兒等。設立“愛嬰基金”,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嬰幼兒得到及時有效的援助。 “愛嬰工程”開展十幾年來,已無償向全國近300家多胞胎家庭、數千家困難嬰幼兒家庭提供援助,捐贈兒童福利院300多次,總價值超過1000萬元。這些塑造品牌形象的工程在貝因美已經被無限地放大,公益品牌的理念早以滲入企業的肌體。

(二)育嬰工程

出發點以顧客需求為核心,契合社會利益。宗旨是通過持續的努力,傳播科學育兒知識,促進中國嬰幼兒全面健康成長。具體內容包括:系統開展科學育嬰咨詢活動,資助有關機構及研究人員深入開展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和健康的科學研究,資助、組織交流科學先進的育嬰知識、研究成果和經驗,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的育嬰知識。目前已經開展以下工作:(1)設立貝因美育嬰咨詢服務中心,建立用戶數據庫,以會員制形式向目標消費者提供《會員通訊》等各類服務;(2)在嬰童行業率先開通8008571051等12條育嬰免費咨詢電話,由訓練有術的育嬰專家解答有關嬰幼兒生育/養育/教育等方面的問題;(3)獨家斥巨資創建中國育嬰網;(4)編著出版中國第一部成功學育嬰專著——《育嬰指南》,普及育嬰知識;(5)免費向全國新生兒家長發送貝因美育嬰科普資料。

(三)親母工程

在“愛嬰工程”和“育嬰工程”開展13年后,“親母工程”也加入到了貝因美公益事業的行列中。2006年1月25日在杭州舉辦的“浙滬百名留守兒童家庭共團圓”活動拉開了貝因美集團“親母愛嬰工程”的序幕,“圓好媽媽一個幸福夢想”,“親母工程”是在“愛嬰工程”、“育嬰工程”基礎上的拓展,從對多胞胎家庭、貧困嬰童家庭的資助以及對嬰幼兒喂養、教育的關注,拓展到對整個母嬰群體的關愛。

(四)其他介紹

以前,愛嬰工程和育嬰工程都是由食品運作系統來執行,自2005年來因為有貝因美集團所屬的嬰童用品專營店這個平臺,公司可以將“兩大工程”的區域操作主體,移交至專營店。這樣既能迅速提高當地專營店的知名度、美譽度,為貝因美加盟店增加核心競爭優勢;同時,大量的加盟店愛嬰工程育嬰工程的開展,在全國形成累積效應,更加促進了貝因美公司品牌的提升,最終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四、貝因美公司公益品牌行為的特點

(一)數量表征

公司公益活動頻率比較。通過對公司網站的跟蹤,可以看出公益活動在公司的發展速度。筆者選取了2004年、2005年度、2006年度貝因美公司網站上公布的集團信息,并將公益活動方面的信息進行了整理,見圖1。

將2004年度和2005年度的公益活動進行了加總,然后和2006年度貝因美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兩年的加總和還沒有2006年的多,可見公司公益行為的發展非常迅速。

(二)公益事業的選擇符合企業的品牌定位

無論企業的規模有多大,都沒有一家公司有足夠的能力涉足多方面的公益事業。貝因美的品牌定位是“育嬰專家”,它所進行的兩大工程“愛嬰工程”、“育嬰工程”是圍繞著幫助有困難的嬰幼兒及促進中國寶寶健康成長來進行的。顯然,這些活動符合貝因美的品牌核心價值以及目標人群的喜好。比如,貝因美多年來一直在全國各地開展的“成功生養教”育嬰講座。它從優生優孕開始,從人的初始狀態入手,用“意識發生論”指導教育,幫助父母成功把握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時期;同時養育與教育并重,注重嬰幼兒合理營養與良好習慣、健康身體與健全人格的全面養成。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把貝因美成功生養教的教育理論傳播到了全國各地,更把“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企業宗旨以鮮明直觀的形象,呈現到了消費者面前。

(三)公益行為成為公司的長期戰略行為

對貝因美來說,公益營銷不僅是一個活動、一次捐贈,而是長期的戰略行為。作為公司公益事業的主工程,“愛嬰工程”開展至今已經13年了,對困難多胞胎家庭的贊助幫扶也已堅持了長達十多年。貝因美的多胞胎之家已經成為集團愛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向全國近300多家多胞胎家庭提供了幫助,也向數千家的困難嬰幼兒家庭提供援助,捐贈兒童福利院300多次,這也使企業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以前是公司去發現、尋找多胞胎之家,然后給予幫助。而今,多胞胎之家遍布全國各地,幾乎眾所周知,那些新生多胞胎的家庭會主動找公司來尋求幫助。貝因美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是一個可以信賴,會無私的提供給幫助他們的品牌形象。

(四)公司高層對公益的重視

貝因美集團總裁,在接受阿里巴巴網站的直播采訪時說:“我們有一個理念:寧可廣宣費預算少一點,但是做公益這塊一定要保證,我們更注重品牌美譽度”。筆者追蹤了最近兩年貝因美公司網站的信息,對集團信息進行了統計,見圖2。

在2004年、2005年度兩年一共四十條的集團信息中,竟有13條都是有關企業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相關信息。其中公司總裁親自參與的達5次之多。同時,2006年貝因美公司還設立了愛心大使,由總裁助理親自擔當。三、四月份愛心大使親自前往杭州、上海等地拜訪江浙滬多胞胎家庭。愛心大使代表貝因美集團送去禮物,并了解了孩子們身體、生活情況,以及需要幫助的地方。

(五)公司硬件設施上對公益事業的支持

目前正在火熱開展的2006貝因美冠軍寶貝大賽,在其公司的OA系統上設有專用的大賽信息管理系統,以便于各業務部用于:下載大賽資料、當地DM報名和現場報名信息的錄入和修改、比賽結果的上傳。剛剛落幕的貝因美“親母工程”——圓好媽媽一個幸福夢想,同樣在貝因美的OA系統上設了鏈接窗口。可見,該公司對公益事業給予了較強的硬件支撐。

(六)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

貝因美公司開展的公益活動非常之多,有些是獨立操作的,但許多大型活動都是和其他組織進行合作的。筆者對該公司2006年一至四月份的活動進行了收集,見表1,以此了解公司開展公益活動時的合作情況。

從表1可以看到,在公益活動中,貝因美公司選擇的合作組織很多,既有行業協會、福利院、高校,也有報紙、雜志、網站、可謂非常豐富。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組織和機構都和嬰童、母嬰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和貝因美的品牌定位以及所開展的活動主題非常切合。

在非營利組織方面,全國婦聯中國兒童中心、杭州市嬰童行業協會、浙江省計劃生育協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都有其權威性。貝因美公司在專業知識、可信度、信息以及實踐經驗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雜志方面,《嬰兒世界》、《寶貝,因愛而美》都在關注嬰幼兒,他們在嬰幼兒方面有著非常強的專業性;在網站方面,與在非營利組織和雜志方面的選擇一樣,該公司對于網站的選擇也是集中關注母嬰,這些網站在母嬰事業上擁有較強的專業性。

五、對中國企業公益品牌策略選擇的啟示

(一)選擇與企業品牌定位協同配合的公益事業

企業所選擇的公益活動必須符合企業品牌的核心價值,以及目標人群的喜好。企業做好事絕不能見好事就做,不管公司的實力有多大都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運作多方面的公益事業。如果能選擇其中一些適合公司的公益,把它做好就能幫企業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果公益行為與品牌核心價值不符就會使品牌形象模糊。公益行為越多,大家就越不知道這個品牌代表著什么。因此,公益活動的具體策劃,必須注意定位問題,公益活動要與企業主營領域、特別是營銷任務的主體有著明確的相關性。當企業對合適的公益事業做出貢獻時,消費者的信任感也就隨著增加。

(二)選擇公益事業的關鍵群體

當所選擇的公益事業受到企業關鍵群體關心和重視時,企業對社會活動的支持就會發揮作用。由于絕大多數的公益項目都是針對公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如消費者、社區等。事實上,企業可以選擇的公益項目非常的多,而且可以分別鎖定在不同的領域。因此,企業在選擇公益活動時,一定要清楚活動的目標受眾。在具體的公益活動中,對目標受眾的定位更應該是具體的,例如貝因美的冠軍寶貝大賽就把目標受眾定位于6-24個月的寶寶,而案例中所列舉的貝因美公司的九項活動中有五項的目標受眾都是以母嬰為主體。

(三)視公益品牌策略為企業的長期戰略

企業形象的建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公眾是通過多次參與對企業形象的評價,才建立起對企業較為確定的看法。因此,企業要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有計劃、分階段地實施公益活動。正如企業良好公益形象的樹立不能一蹴而就,企業對公益事業的經營要進入企業的戰略規劃視野,保持相對長期和穩定才能收益良好,否則就會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層管理者的重視

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在公益品牌策略的實施過程中提供強有力的領導非常重要。高層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在于調動各相關部門和人員對公益品牌策略的積極態度,并且不斷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和調整。高層管理者中,通常都有一個具有遠見、不斷創新的“統帥者”,尤其當公益品牌策略成為企業長期戰略時候,均由企業高層直接管理不同地區和市場的公益項目。

六、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逐漸開始嘗試將企業的慈善活動與企業自身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筆者在總結國內外有關公益行為樹立企業品牌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并對國內慈善行為和公益行為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以國內嬰童業著名貝因美公司公益品牌策略的成功運營進行分析,以期對國內企業對公益品牌策略的運用提供借鑒。但是,筆者只是對一家公司進行分析,對公司的數據跟蹤也只是該公司建立網站的最近兩年,因此數據的時間考證具有局限性。該公司的公益品牌策略也有著明顯的行業特色。在后續研究中,讀者可根據不同行業成功或失敗的典型企業進行比較研究,對我國企業公益品牌行為策略的選擇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唐更華,王力學.企業慈善行為策略研究新進展[J].管理評論,2004(9):41-45.

[2] 卡羅爾科恩等. 善因營銷如何得善報[J]. 最佳實踐,2003(10):112-118.

[3] Carol L.Cone, Mark A.Feldman.Cases and Effec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7):112-118.

[4] 楊團,葛道順.公司與社會公益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 劉海玲.雅芳:粉紅色的善因營銷之道[J].業界經驗,2002(6):52-55.

[6] 馬伊里,楊團.公司與社會公益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0-177.

篇3

關鍵詞:事業關聯營銷 利益相關者 企業

20世紀80年代,事業關聯營銷模式在美國嶄露頭角。一般認為,美國金融業的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資助“自由女神像”修復的活動是事業關聯營銷的開端,Cause-Related Marketing這一專用術語就是美國運通公司創造的。事業關聯營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CRM)是將企業與非贏利機構尤其是慈善組織聯系起來,將產品銷售與社會問題或公益事業相結合的營銷行為,是一種將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統一的多贏型的社會營銷觀念。通過事業關聯營銷,企業在盈利的同時承擔起了社會責任,獲得了非贏利組織或慈善組織和消費者的滿意。

現如今,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和運行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投入,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指引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活動要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展開。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為利益相關者謀求利益,企業在開展經濟活動的同時必須以更加長遠的目光來管理經營企業,通過制定各種戰略來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和企業價值。而事業關聯營銷,作為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結合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形式,正是企業在營銷領域對上述思潮的奉行與實踐,在此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影響著企業每一個利益相關者。本文著眼于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探究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行為與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影響作用。

一、事業關聯營銷和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影響

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行為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企業事業關聯營銷行為直接影響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也會對企業事業關聯營銷的決策和行為產生作用。而本文所述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股東和投資者、員工和管理人員以及企業外部的消費者、供應商、債權人、政府、媒體、社區等。

(一)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

1、股東和投資者

從短期來看,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行為與股東利益最大化是有一定沖突的:一方面,企業無計劃的事業關聯營銷可能危及企業資本的穩定,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企業事業關聯營銷可能會使企業董事濫用該權利而達到謀取自身利益的目的,從而增加股東的道德風險。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從事這種公益活動與股東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適當的事業關聯營銷活動會達到比廣告宣傳更好的效果。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購企業的產品,企業的銷售額和營業利潤肯定會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相應的凈資產也會增加,因而股東可分配利潤的數額會上升。與此同時,企業的形象、知名度等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良好的企業外部形象、知名度等又會促進企業銷售和利潤的上漲,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會導致股東利益的增加。

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活動,也會對股東的投資活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企業從事有關公益活動如事業關聯營銷時,最重要的是獲得了更好的宣傳效果,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這樣可能會使企業的股價上漲或者提升企業的價值,因此吸引更多的股東或其他投資者對企業進行投資,得到更多的資本注入,從而進行擴大再生產,獲取更多的利潤。

2、企業員工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企業人員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不僅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而且有效的提升了企業的形象,可以起到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作用。

就吸引人才而言,由網絡影響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100個MBA學員中,過半數學員表示“為了到一家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工作,他們愿意接受較低的薪水。”可見現在高素質人才在關注自身發展前景的同時,對公司的社會責任承擔程度也極為重視。而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正是對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踐行,正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然可以吸引到與企業具有相似價值觀和相同目標的高素質人才,為企業以后發展提供更好、更強的人才儲備。

就人才激勵而言,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活動還可以提高普通員工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是由員工組成的,因而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對員工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觸動作用,有利于員工更努力地工作,員工通過親身參與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活動,會有更強烈的自主獨立性、責任感和歸屬感,也會更注重奉獻精神。

3、企業管理層

管理層是企業主要戰略決策的制定者,對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行為具有最為直接的影響作用。對于管理層而言,總是希望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的聲譽不斷增加。企業參與事業關聯營銷行為不僅能提高企業的品牌資產,增加長期利潤,而且能為管理層自身帶來無形的資產,因此從意愿角度看,管理層更傾向于從事企業事業關聯營銷活動。

另外,從事業關聯營銷活動的具體決策方面看,管理層個人的因素可能影響會比較大,有調查顯示,在中國很多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都是因為管理層帶有某種“個人情結”,例如某一家的企業總經理自己年少飽嘗家貧之苦,可能傾向于冠名希望工程,幫助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管理層的背景對企業事業關聯營銷活動影響顯著,尤其是政治背景。

(二)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

1、消費者

消費者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視,消費者在選購商品和服務時也不再單純考慮性價比,而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作為其選購依據之一。此前,不少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表明,當消費者獲得一家企業為承擔社會責任(如從事公益活動)做出努力的信息后,更愿意購買該企業的產品。而英國國際調研企業1996年所做的一項消費者定性調研中也特別提到:86%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與公益緊密結合的產品,64%的消費者認為企業應把公益營銷作為標準商業實踐的一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采取事業關聯營銷即對承擔社會責任和從事公益活動的一種踐行,必然會帶來產品銷售量的增加。

企業公益活動的參與度除了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以外,也會影響其對產品信念和態度的認知,及對企業的評價。消費者一般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其自身有利,并相信企業有義務承擔社會責任、有責任支持社會事務,而企業實行事業關聯營銷正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體現了企業幫助社會、回饋社會的良好動機,這對于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良好形象的樹立產生積極影響。

2、供應商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企業采取事業關聯營銷的經營模式時,消費者會傾向于購買該企業產品或接受企業服務,繼而促進企業銷售額的增長。銷售額的增長伴隨著企業存貨周轉率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制造業便會增加有關原材料等的進貨量,零售業也會增加商品的庫存,進而提升了供應商的供應量,帶動了供應商的盈利。因此企業選擇此種營銷模式會間接對供應商的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供應商也可從事業關聯營銷中獲取直接收益。現如今,一種常見的做法是企業通過與供應商達成協議共同參與事業關聯營銷,在商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與供應商可以促進良好合作關系并加強溝通,形成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提升企業與供應商的整體形象和影響力,促進兩者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3、債權人

債權人是企業借入資本即債權的所有者,一般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其他非金融機構和個體構成。相對于股權而言,債權必須由特定的債務人即相關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用自己的資產或勞務來償付,所以債權人利益的維護需要企業的有效配合才能得以實現,因此企業的經營績效及未來盈利狀況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債務的償還情況,進而關系著債權人的利益。企業實行事業關聯營銷提升了企業的銷售額,增加了現金流入量,總體提升了企業經營績效,為企業債務的償還提供了經濟保障。此外,通過事業關聯營銷企業可樹立一個更加負責的、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了債權人對企業的信心。

4、政府

作為企業行為的引導者,政府對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上,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政府通過頒布法律法規等條令或者文件大力提倡承擔社會責任,鼓勵企業從事各種公益事業活動,促進社會的進步;第二,政府通過頒布法令來規范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行為,防止出現隨意性等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政府制定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來提高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加強社會公眾的監督力量。總之,政府引導和規范了企業的事業關聯營銷行為,幫助企業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5、媒體

現如今,媒體、網絡、短信等傳播媒介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客觀上使企業更可能受到公眾的關注和監督,不同的宣傳中介對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的效果也產生影響。總體來看,媒體對企業事業關聯營銷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媒體對企業事業關聯營銷行為的報道使民眾能夠更方便、更詳盡地了解企業的行為,可能達到比廣告宣傳更好的效果,從而提升企業品牌資產的價值,吸引潛在的消費者,實現超額利潤;另一方面,一旦企業事業關聯營銷行為不符合公眾要求,媒體的宣傳作用就會適得其反,擴大負面效應,給企業造成損失,在這種輿論壓力的監督下,企業只有不斷規范自身行為才能達到更好的事業關聯營銷效果。

6、社區

區別于傳統營銷,事業關聯營銷最大的特點在于企業在營銷時會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如為慈善機構捐款、保護環境等),這些合法的公益往往能獲得相關社區的支持和贊許。例如,當企業以銷售額的一定比例作為慈善捐款時可以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增加社區勞動力儲備、提高社區文化水平等,這些行為會為提升企業形象、增加企業競爭優勢創造良好條件。

此外,從一定角度來講,企業從事事業關聯營銷活動也是對公益活動的一種參與,有利于保持企業和社會公眾、社會組織的良好關系,加強企業與社區政府、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其他企業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幫助企業掃除社區中的發展障礙,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競爭和生存環境。

二、結束語

事業關聯營銷作為一種“多贏型”的“慈善營銷戰略”,已被企業廣泛應用,它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為利益相關者謀求長期經濟利益,同時也能使企業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為社會慈善事業服務,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形象和品牌資產價值。企業在確定具體的事業關聯營銷策略時要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選擇最好的方式,力求獲取最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王紹青.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

[2]譚光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慈善捐贈與企業績效的關聯性[J].經營管理者,2010;2:044

[3]李勛.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捐贈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22:070

篇4

【關鍵字】大學生,公益教育,公益課程,必要性,服務學習

教育一定要面向現在,面向未來,為社會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當前的高等教育需要更為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安排,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其掌握知識外,還應該重視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健全人格、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加強對大學生的公益教育,這是時展的要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對于我國來說,我國正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益教育則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器,其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能立足于國情,立足于當前社會,用于為社區的發展和進步施展才華,從而為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持。近幾年,汕頭大學通過開展公益類課程,讓學生參與公益事業,并把服務和專業學習結合起來,為國內大學生公益教育開創新的思路。

一、開展公益教育的必要性

對于我們的國家來講,其本身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重視國家的利益和集體利益這兩種公共利益。對于人類社會來說,重視公共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人人都重視他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去破壞他人利益,才能使社會更好地運轉。可以說現代公益對于社會運轉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無論是各種形式的捐款、捐贈以及公益廣告等,還是開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動,建造公益網站等都是參加公益的途徑,其為社會和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社會也需要這種公益精神。汶川大地震以及一系列災難降臨到我們頭上,如果缺少了公益的力量,災區同胞就少了一份力量幫助他們重獲新生。由此可見,公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于我們整個社會大眾而言,最為特殊的一個群體便是我們的大學生群體,因為其本身擁有較為豐富并且全面的知識以及能力儲備,掌握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國家的未來需要這些高素質的人才,而大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因此,讓大學生在學到了必要的知識時,讓其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其重視集體利益是無比重要的。只有讓大學生具有了一種公益精神,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正因為如此,高等學校一定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公益教育力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說,加強對大學生的公益教育力度的必要性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公益事業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想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要大力發展經濟外,更要重視公益事業的發展。可以說,公益問題對一個需要解決的長遠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無法實現,更不要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而作為大學生,其肩負著建設我國的重任,對其進行公益教育也就成為了必然。

(二)公益事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想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公益事業的發展情況是一個重要的標尺。公益事業絕對不是簡單的活動和行為,其是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人民的責任和義務,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素質水平。公益還是一種正能量,其可以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巨大的能量和動力支持。不僅如此,公益還是一種文化,其是一個國家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因此,大力發展公益事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大學生作為重要的人群,其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對其公益教育的力度是促進國家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國家進步的重要保障。

(三)公益教育是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我國的經濟開始進一步轉型,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加上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國際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等環境背景,使得我們需要對高校教育進行革新,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公益精神的培養,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說,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理念,可以有效推動整個社會的公益實踐活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當前大學生公益素養狀況分析

文化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使得我國的公益事業有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國的公益事業發展還并不完善。尤其是大學生,他們的公益素養并不是很高。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個人因素。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經濟來源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大學生的資金都是來源于家庭。正是因為經濟的原因,讓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樹立起參與公益事業的觀念。不僅如此,大學生對公益事業并不是非常了解,他們缺乏相關的渠道和途徑去獲取相關的信息,因此,他們并沒有很多機會去接觸公益事業,進而影響到其參與公益事業的觀念。

(二)學校因素。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的很多高校都開始對公益教育提高了重視程度, 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大學教育在提高大學生公益精神中的微小作用。大多高校并沒有鼓勵并引導學生們去參加一系列的社會公益活動,也缺乏相關的校園宣傳,很多活動形勢僅限在于加強志愿服務教育或加強奉獻精神教育上,這讓大學生們缺乏參與公益事業的途徑,更缺乏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不僅如此,高校對大學生公益教育的系統課程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公益教育課程,這讓大學生們并不十分了解公益活動,也會導致極度缺乏公益精神。

(三)社會因素。我國當前社會上并沒有提供很多渠道去讓學生參與公益事業,大學生參與公益事業的機會少之又少,很多大學生是在偶然間才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去的,偶然性較大。此外,由于當前我國的社會誠信度缺失,出現了很多欺騙公眾的行為,比如詐騙捐款等,這使很多大學生都提高了警惕,不敢輕易地去相信社會上的公益活動。而我國的公益活動透明度不高也讓大學生無法對公益事業相信,進而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參與熱情非常低。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國對社會公益活動的管理還是有些不到位的,對公益事業的監管并不是非常有效,且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這使得監控工作并不能很好地進行,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并不敢輕易去相信社會公益活動,進而阻礙了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三、開展大學生公益教育的策略

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公益教育并不是單純地增加公益課程,對大學生傳輸公益思想這么簡單的。這樣的課程只會成為形式而根本沒有實際效果。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公益教育時一定要全方位地去加以考慮,將公益教育的目的和重點充分掌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公益教育的目的。具體說來,在開展大學生公益教育時,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培養公民教育。只有擁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個人才能夠去重視一件事,才能夠真正承擔起重任。社會責任是一個國家文化和價值的體現,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在開展公益教育時,高校應該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時展,能夠更好地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重任。而為了做到這一點,高校在開展公益教育時一定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讓學生們可以正確處理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絕對不能夠為學生灌輸社會價值高于一切,自我價值是不重要的這樣的思想觀念,因為這是非常不現實的。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們努力去將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讓大學生能夠正確分析個人得失與社會價值間的關系,進而讓大學生擁有更強的責任感。

不僅如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公益教育時還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們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能力,要鼓勵學生樹立良好的自我責任意識,并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以及團隊精神,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大學生的責任感大大提升,使大學生擁有奉獻精神,進而讓大學生們更加愛護他人、愛護集體、愛護國家。

(二)重視大學生的公益實踐活動,借鑒先進教育理念,努力開發新的實踐途徑。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能力,并將這些知識與能力有效地運用至實踐中去,這就決定了高校在進行教育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正因為如此,高等院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公益教育時,一定要認識到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汕頭大學通過對公益教育的分析,積極引進服務學習這一先進教育理念,投入大量經費,在校內開展公益類課程。公益課程通過學生參與公益事業,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開展素質教育的課程。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關懷社會、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公益實踐活動實現與學術課程相結合,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學生來說,其在公益課程中更好地接觸了社會,并能夠更好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此過程中,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對社會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可以為社會奉獻很多,從而使學生的責任心大大增強。

(三)教學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公益教育途徑及方法方式。高等院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公益教育時,一定要注意在教學活動中掌握正確的公益教育途徑。對于我國的公益教育來說,其最核心的價值體系就是遵循社會主義,并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我國五千年發展史的沉淀,是指引我國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源泉。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公民精神。高校開展公益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讓大學生可以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并讓學生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教育,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并增強學生的集體感,讓學生們更加重視集體榮譽,進而提高學生們的責任心,并可以提高學生們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公益精神。

另外,在公益教育的培養中,需要重視合適的方式方法。只有找對途徑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汕頭大學在開展公益課程時,引進服務學習的理念,并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這個理念適合中國大學教育的現有國情。服務學習是學習、服務與教學相結合的一種體驗式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指的是通過學校和社區的合作,將提供給社區的服務與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在其中學習,以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與同伴和其他社會成員合作、分析、評價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從做中學”。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學習這一教學模型在國外及境外大學、成人教育中得到廣泛開展。作為一種有別于社會實踐服務和傳統的課程學習的新模式,服務學習在提升課堂教育水平、促進學生教育培養以及改善社區服務水平等方面成效顯著,具有獨特優勢。對于內地高等教育而言,服務學習為學生教育模式改革和發展上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展現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迄今為止,服務學習在內地多見于學者的研究,僅有少數高校做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和推廣。汕頭大學在長期開展志愿服務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上,自2008年起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全面引進服務學習模式,深入推廣基于服務學習的社會服務、校園活動乃至課程建設,探尋不一樣的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結論:公益事業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如果社會上擁有非常好的公益精神的話,就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的和諧,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大學生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其進行必要的公益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如何讓公益教育和大學教育相結合,汕頭大學經過不斷探索,開展公益課程,培養大學生具有公益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我國的公益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進而促進我國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宇,金永東.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現代化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2).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疲軟原因及對策[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3]蔣琴雅;創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曾德明;汪忠;孫耀吾;李平;;高校公益創業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金融經濟;2009年06期

[5]梁明輝;張黎;趙義泉;;地方農業高校大學生公益創業意愿調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7期

[6]嚴中華;楊麗;杜海東;;美英公益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及其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年02期

[7]許敏燕,于希勇. 在協商中實現公益――美國公益教育借鑒及超越[J]. 教育學術月刊. 2008(04)

[8]林美鶯.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論大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意義及策略[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2)

[9]張欣陽. 社區公共服務與大學生公益課堂的調查與思考[J]. 大眾文藝. 2010(08)

[10]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 http://nationalservice.gov/about/role_impact/history.asp

[11]民主主義與教育[M].杜威著,王承緒s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70

篇5

小學:南京市成賢街小學

初中:南京市玄武外國語學校

高中:南京外國語學校

部分成績:SATI 2360分(總分2400分)、SATII2380分(總分2400分)、托福118分(總分120分)

錄取學校:2011年12月16日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

自我評價:我是典型的處女座,完美主義者,很自主、很堅定。

清秀的面龐、可愛的牙套、靈動的眼神,乍一看殷玫然跟普通的“90后”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和記者談起話來她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縝密的思維和超出同齡人的深刻,這是得到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女孩!

普林斯頓大學是世界知名高校,靠什么才能贏得它的青睞?面對記者的疑問,殷玫然幾乎不假思索地說:“應該跟很多因素都有關系,也許是我去美國高中交流學習的經歷,也許是我的SAT(類似中國的高考)和托福分數,也許是因為我的模擬聯合國、辯論等獎項。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學校看到了我的整個申請材料,尤其是文書當中表現出來的對各種公益活動的熱情。”

殷玫然跟公益活動的結緣始于初二,那一年她14歲。在一次上網的時候,殷玫然無意中在西祠胡同上看到了一個征召義工的帖子,她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報名參加了。從此,每個星期天上午只要有空,殷玫然都會前往南京中華門附近的一家康復醫院做義工,陪那里的老人說說話、做做按摩、推著輪椅帶老人曬太陽。4年多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殷玫然覺得自己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那些老人真的很可愛,他們每次看到我時都會笑得合不攏嘴,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我就覺得我在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可惜,馬上就要去美國了,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見不到他們了……”說著說著,原本興致高昂的殷玫然聲音漸漸低了下去。

高二的時候,殷玫然得到了去美國高中交流學習一年的機會。在這一年里,她成長了很多。

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模擬聯合國”很有名氣,殷玫然是主力隊員,但她交流就讀的那所美國高中卻沒有這樣的社團。于是殷玫然直接跟校長“約談”,取得校長同意后,在一個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貼海報會找同學,硬是建起了隊伍,還出去參加了比賽。“我跟那個老師現在還有聯系,他告訴我,這個社團一直會做下去,而且喜歡上‘模聯’的同學已經越來越多。”

也就在這一年,殷玫然的公益活動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一個課題時,殷玫然偶然在網上發現了一個美國小額信貸組織,專門幫助中國貧困地區的婦女募集創業資金。她覺得應該利用自己中英文雙語都比較優秀的優勢做些什么,于是在順利通過英文水平測試后,她成為了該組織的翻譯,開始了自己全新的公益服務。

殷玫然的任務就是把中文的創業計劃書翻譯成英文,“先要能找到比較‘靠譜’的計劃,然后跟她們聯系,幫她們完善計劃書,這樣申請通過的機會會比較大。最重要的是要后期跟進,就是要關注善款的流向和她們的創業進度,并向社會公開,以確保公平公正。”

也是在高二這一年,殷玫然和一位來自河北唐山的網友策劃創辦了“拒絕無知”青少年健康項目,這是一個關于青春期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公益活動。“無論是跟國內的同學聊天,還是看新聞,我發現國內對于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健康關注不夠。往往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他們就會做出極端的行為。而國外對這一塊的研究比較深入,有很多很好的文章,我覺得我有義務將這些知識普及給大家。”殷玫然認真地說。如今,在殷玫然的不懈努力下,這個項目的影響越來越大,有了超過150個志愿者。他們翻譯的科普文章多次登上了各大網站的首頁推薦。

但是,與加入一個公益組織相比,創辦一個公益組織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有些問題對于這個現在只有18歲的小姑娘而言,幾乎無法解決。“現在我們主要依托一些大型的門戶網站開展活動,制約因素非常多,影響了項目的規模與效果。但是如果建立自己的網站,又牽涉到人力、物力、財力等一系列問題。另外我們的郵箱里經常收到一些郵件,是具體地咨詢一些問題。我們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只能翻譯國外的文章,無法回答具體的問題。我們非常需要心理咨詢師幫助我們。”

但是,在這些困難面前,殷玫然從沒有想過放棄:“這么多年來做公益,從開始單純的愛心,已經演化成今天的社會責任感。我相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世界能到達金字塔頂的除了雄鷹還有蝸牛,蝸牛背著那么沉的殼,照樣能慢慢爬到塔頂。有些問題我們現在解決不了,不代表以后解決不了。等我到了普林斯頓,也許就能獲得一些支持了。”

篇6

一、“德行”考評困境

目前干部“德行”考評在執行中存在“虛”、 “窄”、“ “空”、 軟”等現象和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考評內容虛化。考評中只是簡單地考核干部的“德行”情況,比較籠統,并沒有深入細致地針對“德行”內容進行細分,沒有量化的指標依據,較難準確定性,往往以偏概全,結果使得“德行”考評成為一項虛設的干部考評內容。

二是考評范圍狹窄。參與考評的人員通常是上級領導、組織部門以及被考評對象所在的部門人員,忽略了與被考評對象有業務聯系和服務管理管理對象,容易導致考評干部“德行”時,參評者了解不多,而了解較多的群眾未被列入考評參與范圍,達不到全面了解考評對象的目的。

三是考評手段空洞。考評通常以問卷的方式完成,簡單機械地設置一些問題和答案,缺少“德行”指標的具體分解,標準空泛,方法簡單,缺少對被考評對象的問題反映,效果不明顯。

四是考評執行力軟弱。組織部門和群眾對干部“德行”考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也沒有運用好考評結果,導致少部分能力較強、道德水平不高的干部被提拔使用,失了干心、民心。

二、應對方法

一要科學設定考評內容及標準。干部的“德”應當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與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公德”,二是與個人日常生活相關的“私德”。“公德”應當包括政治品德和職業道德,在干部“德行”考評中應當占據60%的權重;“私德”應當包括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在干部“德行”考評中應當占據40%的權重。根據干部“德行”考評重點,可以將考評內容進行細化,政治品德可包含政治立場、理想信念、政治紀律、民主作風;職業道德可包含大局意識、事業心責任感、求真務實、清正廉潔、公正誠信;社會公德可包括情操追求、擁政愛民、參與公益活動、遵守公共秩序;家庭美德可包括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夫妻和睦。每個評價指標都設立優、良、中、差四個檔次,權重比為1.0:0.8:0.6:0.2,總分100分,具體設置見下表。

二要適當擴大考評參與對象范圍。在干部“德行”考評過程中,要充分發揚基層民主,擴大考評參與對象的范圍。考評參與對象應當包括上級、同級、下級、干部本人、干部家屬與親戚朋友,以及其他對干部情況熟悉和了解的人員。干部上級可以全面分析和評價干部的“德行”表現,及其在同級干部中的優劣;同級干部對干部了解比較具體,某些問題也比較深刻;干部下級對干部的“德行”問題感受直接,反映問題也直截了當;干部本人對自身“德行”情況能有基本的判斷,同時通過考評也可以直觀地考察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等;干部家屬與親戚朋友對干部“私德”情況了解很深,但同時也要對考評中反映的問題做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

篇7

摘要:隨著體育運動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體育的職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進一步加深,明星運動員一言一行成為青少年及大眾效仿學習的范本,良好的形象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大眾英雄崇拜以及明星運動員如何員何塑造良好公眾形象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英雄崇拜;明星運動員;形象塑造

現代競技體育職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運作以及媒體的廣泛參與和報道,人們的日益關注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明星運動員。競技體育的觀賞價值以及娛樂價值,使其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備受矚目的明星運動員應當傳遞出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引導社會的價值取向,明星運動員形象塑造至關重要。

1.英雄崇拜釋義

無論在什么時代,英雄都是時代高昂的主旋律。英雄本是一種理想人物,范疇很廣,行行有英雄。英雄是理想的人物,是我們羨慕和追隨效仿的對象。關于英雄崇拜,歷來就有兩種觀點:一種看法是“英雄造時勢”,英雄值得崇拜。另一種看法是“時勢造英雄”,奉勸眾人不要盲目崇拜英雄。崇拜的英雄可能是體育明星,或是著名的成功人士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對英雄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對英雄的理解各部相同,但對英雄崇拜的情感成份遠遠超過理智的成份。就本質而言,體育明星是運動員自身形象“異化”的產物。大眾所迷戀、追逐、崇拜的偶像明星,并不是運動員本真的“我”。任何明星都會身不由己被賦予一個身體的甚至于人格的面具,作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載體。在繁榮的文化工業的背景之下,對明星的崇拜必然伴隨著對形象化的文化的一種消費,或者說,明星崇拜本身就是對外在形象的一種崇拜。體育明星身上一般都有一種相同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被汲取后會轉化為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鼓舞更多人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談及自己所喜愛的體育明星,首先注重的是他的才能、技藝和所取得的事業成就,這也是體育明星們之所以令青少年敬佩、尊崇和向往的資本。

2.大眾對明星運動員的崇拜原因

明星運動員是指在體育領域成就卓越,表現突出,社會形象良好,為公眾矚目的杰出體育界人士。在我們國家如:劉翔、姚明等等。他們再競技場上的突出表現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些明星運動員多產生于奧運會、國家運動會、地區運動會、專業錦標賽、職業聯賽等職業賽事,這些賽事的公共性、廣泛性及公益性特點使得體育明星具有公眾代表性,尤其通過媒體的傳播運動員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崇拜明星運動員既有心理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也有社會環境因素; 既有主觀因素, 也有客觀因素。崇拜心理或主觀因素包括情感投射、 榜樣認同、 審美認同等; 客觀因素或文化教育、 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共同利益、 社會環境影響等。一個運動員能夠再運動場上叱咤風云,為國家和民族爭光,他就是理所當然的成為大眾崇拜的英雄,他就應當受到民族的尊敬和愛戴。當然運動員不一定在比賽中獲得金牌也可能成為明星運動員,如埃蒙斯在雅典奧運的比賽中脫靶,在2008年奧運會上出現同樣的事情,但他一樣能成為我們心目中的明星運動員。皮埃爾?德?顧拜旦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體育大會上通過的《奧林匹克》中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顧拜旦的一句名言“參與比取勝更重要”。奧林匹克精神蘊含了公正、公平、平等、正義的內容,承認一切符合公正原則的優勝,唾棄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極大的魅力。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其最高目標是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進而達到世界團結、和平、進步的目的。

3.明星運動員公眾形象塑造

所謂明星運動員形象,就是指運動員本身、運動員行為、運動員的各項比賽及其成績留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相對穩定的地位和整體印象,是社會公眾對運動員全部看法和評價、整套要求和標準。所以明星運動員作為強勢體育文化的載體,他們的言行舉止在媒介的作用下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積極向上的形象會得到人們的贊許和褒揚。而不良的舉動就會招致社會的關注和輿論的譴責。如菲爾普斯吸食大麻、奧運飛人博爾特在公共場合的不道德行為、田亮被開除出國家隊、孔令輝酒后駕車、王治郅打人事件等。不管媒體報道真實度有多大,但是在客觀上給當事人造成的負面消極影響已成事實,因此明星運動員的形象塑造尤其重要。

3.1滿足公眾的要求。一個好的明星運動員形象,要滿足公眾的利益,就是明星運動員能站在公眾的視角,研究公眾的需要,滿足公眾對體育運動的要求,從而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在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這樣也有利于運動員個人發展如姚明集身高,好的品質,高超的籃球技藝,還有財富于一身,可以說是中國體育界的名片,是國人的驕傲,大眾很難發現有不去支持他的理由。

3.2提高個人技術和戰術水平。個人的技術戰術水平是運動員能否在賽場取得優異運動的主要因素。明星運動員要想被公眾認可,就要不段的提高個人的技術和戰術水平。出眾的運動技術戰術水平是體育明星在賽場上出色的表現的基礎,在平時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勤奮和運動潛力都是明星運動員樹立良好形象十分重要。

3.3 良好的比賽作風、拼搏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中國國家奧運隊在與切爾西預備隊的比賽中,國奧隊隊員已經表現出作風不良讓廣大的公眾感到痛心。明星運動員能在運動場賽場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取得良好形象的基礎,賽場上的形象除了優異成績,另外還有運動員的比賽作風、拼搏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等都會給公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3.4提高文化素養,加強文化知識學習。體育明星從小就把大部分經精力投身于運動訓練,很少有過多的精力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造成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存在著先天的不足。體育明星尤其要加強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豐富自身的思想,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自己具有一種人文精神,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思想與社會和時代文化的發展保持同步。只有這樣體育明星在媒體記者的狂轟亂炸下在不致顧此失彼、無言以對,才能應對自如、充滿自信。同時,具有人文意識的人能遠離精神附庸,專業隊的人文精神可以規范運動員的職業道德,籍以抵御經濟大潮中金錢至上的雇傭思想,幫助運動員提升思想境界,達到授業、解惑而升華為傳道之目的,從而讓文化素質內化成個人品質。

3.5體育明星的自控能力。遵循“可行與不可行”、“應該與不應該”、“恰當與不恰當”的行動原則。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用寬容爭得支持,以勝利換取尊敬的比賽方法,切忌一時沖動、放縱自己,在場上出現惡語傷人、辱罵觀眾等不良行為。這不僅是運動員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也是運動員良好品牌形象的體現。

3.6積極參加公益性活動。體育明星的運動生涯短暫,奧運會冠軍以及其他一些頭銜并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擁有極高的曝光度。因此,體育明星應該積極地參加公益性活動來保證自己的地位,如庫爾尼克娃,雖然已淡出網壇,但她參加海嘯賑災表演就為其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如2007年1在月21日無錫體育中心體育館聯合舉辦的“中國體育明星慈善夜”大型公益晚會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前跳水運動員高敏以及110米欄運動員劉翔及教練孫海平夜從上海趕來參加這次公益活動。又如2007年9月14日晚北京首鋼體育館,隨著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與NBA明星隊慈善義賽。公益性活動是運動員提升自身形象的絕佳手段,積極參加公益事業性活動,可以增進與社會各界的信息交流,獲得輿論媒體的軟性公益報道和硬性廣告宣傳。運動員的形象“效應”不會自動產生,必須通過大眾媒體與其聯動才能發揮作用。以此來提升運動員的社會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形象。公益活動本身是富有愛心奉賢的事業,體育明星參與公益活動,體現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領著社會公德,讓公眾更加的信任和欣賞他們,公信力得到提高。

4.結語

明星運動員作為一個備受大眾關注的特殊人群,不論在賽場上還是在生活中逐漸的成為大眾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明星運動員更應該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并積極有效地保持或提升自身的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鄒克寧,余文龍,劉 彤.當代體育明星崇拜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社會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31(4) :14 -16.

[2]劉少華.大眾文化時代的體育明星-以姚明為中心[J].體育文化導刊,2003(6):20-22

[3]岳曉東:《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 7

篇8

反觀高職學生的現有溝通能力卻是令人堪憂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日常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能做到侃侃而談,但一旦面對大庭廣眾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就會糟糕得出人意料。筆者曾要求學生在講臺上面對同學作1-2分鐘的自我介紹,結果語無倫次、表述不清晰、聲音語調失常、表情動作僵硬、全身或局部顫抖等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個別學生還出現了說了一兩句話后就不知所措地啞然枯立的情況。此外,缺乏主動溝通意識、不懂傾聽、錯別字病句滿紙跑都是極為常見的問題。以至于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7年末的《中國高等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專家論壇上指出:“現在不少新畢業的大學生溝通能力比較欠缺在表達能力上,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較清楚地表達出來。”一邊是溝通能力越來越被企業和社會所重視,一邊是高職學生令人擔憂的溝通能力現狀,因此,高職教學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及訓練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然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溝通能力的相關課程,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中卻遭遇“不招人待見”的尷尬局面。講臺上教師講得聲嘶力竭,課桌前學生聽得無精打采,這是《應用文寫作》、《口才實訓》、《溝通技巧》等溝通能力培養課程在課堂上的常見景象。久而久之,這類課程就成了學生不想上、教師不愿上的“棄兒”。于是,有些高職院校不再開設這類課程,有些雖然還開設但也僅限于極少數班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些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微乎其微;其二,大多數學生不喜歡這些課程的內容,認為很多內容跟他們的需要不符;其三,幾乎所有學生都不認同這些課程采用的傳統教學方法,認為教師總是從概念、特點講到技巧、方法,然后就是“依樣畫葫蘆”環節,這樣的課堂讓人覺得“無趣”又“無意義”。

2高職溝通能力培養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針對上述現狀,我們必須在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相關課程中有機融合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講授課”改革成生動實用的“能力訓練課”。

2.1以項目為載體,設計強化職業能力的課程內容

溝通能力培養課程旨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因此我們首先將《應用文寫作》、《口才實訓》、《溝通技巧》等性質相同或內容相似的課程進行整合。在整合課程的基礎上,編寫偏重能力訓練的教材《大學生實用口才與應用文訓練教程》。這本教材在編寫模式上,汲取了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和企業培訓的理念與模式,突破強調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傳統體例,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并借鑒勞動部職業核心能力體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職業活動要素中的能力點作為教學重點,按照“OTPAE五步訓練法”(即“目標-任務-準備-行動-評估”)進行編排,力求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趣味性與實用性結合。在課程設計上,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導向,以提高職業技能為本位,以仿真或真實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師生互動和綜合實訓為平臺,貼近現實地選擇與學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筆者按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根據職業崗位所需的常用溝通能力設計了“競聘與組建團隊”、“團隊溝通與風采展示”、“公益宣傳活動策劃與方案推介”及“公益宣傳活動實施與總結匯報”四個項目任務,這四個真實的項目環環相扣,貫穿整個課程內容。在“競聘與組建團隊”項目中,學生先自學并摹寫自薦書、個人簡歷,經教師指導修改完善后,再通過競聘演說來組建或加入某個團隊。團隊組建完畢后,就進入下一個項目“團隊溝通與風采展示”。在這個項目中,學生要著重學習和訓練傾聽能力、團隊溝通能力,不僅要充分地介紹自己、了解他人,還要給自己的團隊取名、設計標志、提煉口號、確定目標和愿景,以及進行合理的團隊分工,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準備,最后以PPT配合演說的形式向觀眾展示自己團隊的獨特風采。接下來的“公益宣傳活動策劃與方案推介”項目,是讓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去策劃一次緊貼實際、有意義、有創意的公益活動,并向大家推介,以贏取嘉賓(教師邀請)的活動經費支持。在此項目中,除了團隊溝通,學生還會學習到調查研究的方法、調查報告和活動策劃書的寫作,以及再一次訓練公眾演說能力。最后一個項目“公益宣傳活動實施與總結匯報”是建立在前幾個項目基礎上的一個重頭戲。如果說前三個項目的情境還只是仿真模擬的話,那么這個項目就是完全在真實情境中的一次實訓。它首先需要學生自己聯系相關部門與人員進行溝通,做好活動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這個過程可能會讓學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與困難,但這也正是訓練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最好的實戰演練;接下來的宣傳活動現場,需要學生采取散發宣傳單、宣講與演說、溝通與說服等多種方式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完成公益宣傳活動的預期成果;最后則需要學生對這次公益宣傳活動做一個總結,其中包括總結的寫作與匯報演說。以項目為載體、強化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安排,不再是傳統課堂中簡單被動的師教生學、師講生聽、師考生答,而是主動的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它將帶來異常活躍的課堂和良好的教學效果。

2.2以任務為驅動,探索職業活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應用文寫作》、《口才實訓》、《溝通技巧》等溝通能力培養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的角色主要是作為聽者、記錄者、問題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達者。以任務為驅動、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就是要改變以往這種講座式的教學方式,以完成職業能力任務為核心,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來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使教師從“主演”變成“導演”,學生由“觀眾”變成“主角”,將呆板的課堂變成仿真乃至真實的職場。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職業活動的要求為教學內容,依靠任務驅動和行為表現來引導基本能力訓練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法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團隊合作完成項目、案例或課題等既定的任務,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能力訓練的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組討論、課堂展示、方案陳述、成果匯報等形式成為課堂常態。學生經常被要求走上講臺,面對公眾進行演說。演說的內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課的作業,學生們將自己的作業或活動成果配以PPT進行展示,有時也可以是多人演說,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一份演講任務。展示完畢以后,若有老師、特邀嘉賓或同學提出問題或質疑,就必須再作答辯。這類似于美國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說作業”。以“公益宣傳活動策劃與方案推介”項目為例,在學生完成活動方案策劃后,筆者模仿《職來職往》、《非你莫屬》、《贏在中國》等各大電視臺的求職創業等職場真人秀節目的做法邀請了三位嘉賓,并給予每位嘉賓一定數額的活動經費。在聽完所有團隊的方案推介后,嘉賓們用經費投資的方式來表示對策劃案的認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個團隊要想贏得嘉賓及老師手中盡可能多的活動經費,除了活動策劃方案本身以外,如何準確清晰地陳述策劃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動說服評委以及如何富有邏輯地答辯就顯得至關重要。這種“說作業”的方式相比以往單純的“寫作業”更考驗學生的真實水平,也更有助于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態度,對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傾聽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行動導向教學法重新構建了教師與學生的“施”與“受”關系。它使學生從傳統教學的“受教”個體轉變為“行動著的主體”,教師從“施教”主體轉變為學習行動的組織者、咨詢者、協調者,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強調能力本位、實訓性極強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教學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為本位,實施注重過程的多元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相對注重學習結果,往往缺少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學習態度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也無法體現學生溝通能力的發展情況。因此,這種過于籠統的評價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教學需求,也不利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必須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能力為本位的學業評價體系是一種全新的評價形式,它堅持多元化評價原則,注重過程性評價、開放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差異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改革后的學業評價方案在內容上包含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三大塊。其中過程性評價占80%,主要考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學習態度等六大方面,且不再以最終的考試考查結果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是注重學習的過程性,包括知識學習、能力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的過程;終結性評價占10%,以項目完成情況為依據來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性評價占10%,主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過程,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平時表現、每一點進步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方式的改變主要體現在開放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和差異性評價上。在開放性評價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者,學生也不再是單一的評價客體,它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成為評價的主體之一。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在課堂及團隊活動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進行全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使學生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綜合性評價,則主張過程與結果相結合,能力與知識、態度相結合,個人成就與團隊成就相結合。差異性評價,主要基于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實踐證明,只有這種符合職業教育特點、注重過程的多元評價體系,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職業核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

篇9

關鍵詞:德育課 學習動力 激發

由于技工學校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加之德育課又不是專業課,久而久之德育課成了技工學校里面的“雞肋”,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筆者在此結合教學實踐,淺析了技校學生德育課學習動力缺失成因及其有效舉措。

一、德育課學習動力缺失成因

學習動力是指推動和維持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力量,它為學生想不想學、學什么、持續時間提供指向、產生影響。筆者認為,技校學生德育課學習動力缺失成因有兩方面。

1.學生方面

學生對德育課的認識有偏差。進入技校后,由于沒有高考壓力,學生對德育課不重視,且技工學校學生文化基礎不理想、學習主動性不高、缺乏學習動力、厭學情緒嚴重等狀況。

2.教師方面

生源基礎差,教師無法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知難而退,上課時偷工減料,甚至脫離教材:有的照本宣科,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有的以說教式代替啟發式,教學手段簡單到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嚴重影響了學生積極性。另外,學校對德育培養不夠重視,德育教研活動氛圍欠濃厚,德育教師的創新教學遇到阻力。

二、激發學生德育課學習動力

德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要通過教學創新,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1.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教師要通過發掘學科與生活的關聯激發學生的興趣,打消學生對學科的排斥感和無用感,增強知識的親和力。如:在講“科學合理的消費觀”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問:“有哪位同學愿意把上星期的消費情況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很多同學會興趣盎然地躍躍欲試,教師可以隨機提問兩個學生,其他同學對此展開討論。教師要求同學們算一算在校三年的學習需要多少花銷,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三年的學費、生活費加起來是筆不小的開支。有些家境不太好的學生此時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此時竟留下了眼淚。這時教師適時提出討論問題:“我們該如何消費呢?”,同學們一定暢所欲言,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本課內容,學生很容易掌握。德育教學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礪。

2.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發展學生多元智力的前提,可采用討論、辯論、演講等形式發展學生的智力;運用辯論、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等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如在講“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一課題時,首先給學生展示漫畫《給第六指動手術》,并創設情景問題,在辯論中,同學們達成共識,認為漫畫中醫生沒有分清主次,誤將大拇指切掉,違背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進而引導學生堅持辯證法,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教師也可運用播放視頻、音樂等調動學生興趣,如在講“關于和諧的內涵”一課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播放勵志性短片《無手無腳無憂慮》,反映力克明哲這一身殘志堅者的人格魅力,然后再播放《怒放的生命》這一膾炙人口的歌曲,學生在欣賞后有所思考,深刻領會人生和諧的真正內涵,讓學生既理解了課程內容,又受到音樂美的熏陶。

3.倡導有效的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方式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就德育學科而言,在紙質考試評分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說理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考試答案的標準性,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給分數。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投入程度和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把德育與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結合起來。學校推行德育學分制以來,教師經常與德育部門、班主任聯系,為學生創造加分機會。如創設公益服務崗,鼓勵同學參與校園公益活動,一方面為美化校園做貢獻,另一方面通過做好事來彌補所扣學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老師,你們辦公室有什么可以讓我們做的事情嗎?”對于這樣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教師也能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既分散了考試的壓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也不會因考試成績不好而苦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良性循環。

篇10

企 業社會責任(CSR)概念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對于“企業是否應該履行CSR”的爭論卻從未停止。持否定觀點的人指出,企業是基于盈利目的設立的,其肩負的唯一社會責任就是最大化企業利潤,企業承擔額外的社會責任是以犧牲企業利潤和股東利益為代價的,是一種違背企業倫理的行為,“會徹底破壞自由社會的根本基礎”;持肯定觀點的人則認為,作為“社會的器官”和“社會公民的人”,企業有義務在政治、技術、慈善等領域積極為社會貢獻力量,不管該行為能否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企業公民觀)。顯而易見,企業公民觀和股東資本主義思想的擁護者都認為“履行社會責任”和“最大化企業利潤”之間完全對立,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那么,履行社會責任與追求企業利潤,企業應該何去何從?

20世紀90年代,包括美國管理學家安德魯斯、現代管理宗師彼德?德魯克,世界著名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以及加拿大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等學者,都紛紛強調企業應從戰略的視角看待CSR,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實現協同發展。當企業基于上述思想,綜合考察不同類型的CSR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出時,該行為便具有了“戰略性”色彩,戰略性CSR由此應運而生。

與傳統CSR的差異

戰略性CSR是對CSR中的商機進行廣角審視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強調企業在面對非強制性CSR問題時,應基于不背離利潤目標的考量,發掘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交叉點,推動“企業利潤”與“履行社會責任”,由 “贏輸”或“輸贏” 向 “共贏”狀態轉變。通俗地說,就是實現“魚”和“熊掌”兼得。戰略性CSR并不單純強調企業應該“做好事”,還涉及如何能使企業通過“做好事”實現“做得更好”。

與傳統CSR相比(表1),戰略性CSR已經不單純停留在倫理層面,而是強調基于企業和社會“戰略共贏”視角,審視CSR活動中蘊涵的巨大商機,致力于尋找社會和企業的“共享價值”,更多地關注了企業應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問題。這既未否認或改變企業的盈利本質,同時也有效兼顧了社會利益,是實現“企業和社會整合”的最佳路徑。

典型案例

近年來,國內不少企業在踐行CSR過程中,逐步跳脫了“企業利潤與社會責任完全對立”思想的約束,并按照戰略性CSR的思想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案例1 聯想―縮小數字鴻溝與開拓農村市場并行

作為全球領先的IT 廠商,聯想較早開始探索平衡“企業利潤”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新路徑。面對中國城鄉經濟、教育和信息化發展嚴重不平衡的現狀(中國城鄉數字鴻溝指數高達0.67,遠超過國際平均水平),聯想秉持“讓世界因聯想更美麗”的宗旨,憑借IT方面的技術優勢,自2003年至今在“普及電腦知識,推廣電腦實用技術”,即彌合中國城鄉“數字鴻溝”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圖1)。

承繼“電腦下鄉”活動,2010年,聯想進一步啟動“跑步下鄉”、“圓夢萬鎮行”、“電影下鄉”等活動,足跡遍及全國一萬多個縣鎮。

上述案例中,基于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導向,聯想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源、技術和能力上的獨特優勢,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貢獻了自身特有的力量,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同時,將“縮小城鄉數字鴻溝”與企業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廣緊密結合起來的創新性舉措,也為聯想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調查顯示,2009年聯想在縣級及以下市場的份額達到45%,農村市場已占聯想整體銷量的30%,同時也為聯想在海外開拓類似條件的市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案例2 陜西萬安藥業―用“女性健康知識講座”夯實企業發展根基

無獨有偶,陜西萬安藥業同樣借助所開展的公益活動實現了企業的快速成長。

2000年,萬安藥業研發的防治婦科病的“姊妹舒”高科技婦科系列產品問世。在制定產品推廣策略時,萬安藥業果斷放棄了通過巨額商業廣告投入,實現在制藥行業競爭“紅海”中爭奪市場的常規性手段,而是另辟蹊徑,與全國總工會女工部合作開展“女性健康知識講座”公益活動。承載著“促進婦科醫藥保健品行業發展,提高中國女性生活質量”的責任使命,萬安藥業10年來廣告接近零投入,但在公益講座方面的投入累計已接近1個億,通過免費流動課堂的形式,累計開課11.2萬場次,為全國近600萬女性普及健康知識,被評為“中國最能堅持的公益活動”。

盡管當前萬安藥業的名氣在社會上尚未能“如雷貫耳”,但參加過該企業講座的聽眾都表現出對萬安及其產品的高度信任。與此同時,10年來萬安藥業年銷售收入始終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速度,現已實現銷售收入800%的增長。經過十多年的精心策劃運作,公司實現了大規模生產經營的歷史性跨越,現已成為擁有資產6800萬元、營銷網絡遍及全國的現代化制藥企業。

萬安藥業用公益講座代替商業廣告的營銷方式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最佳結合點,企業充分認識并發掘“婦科知識匱乏致發病率居高不下”所產生的社會需求,以及與自身產品特性之間的內在關聯,運用自身擁有的女性保健專業知識和特有能力,針對潛在客戶群開展大規模女性健康知識公益講座。這既兼顧了“提高中國女性生活質量”的使命,又很好地實現了品牌知名度提升和市場拓展的目標。

上述兩個企業雖然來自不同的行業,但所選擇的CSR項目都是從企業和社會的利益交叉點出發,充分發掘了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共享價值”,不但高效緩解了CSR活動主題所指向的特定社會問題,還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回報和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六步實施戰略性CSR

CSR項目實施最終能否實現“社企共贏”的戰略性目標,取決于CSR戰略理念的科學性、戰略項目策劃的合理性以及戰略執行的創新性,同時還需要保持宗旨理念的一貫性與實施行動的動態性的統一。企業在戰略性CSR項目具體實施中,可以遵循如下六個步驟來操作(圖2)。

步驟1 理念革新

為了實現從傳統CSR向戰略性CSR的科學轉變,企業需要做到理念先行。

國內企業緣于“行善不求聞名”的傳統理念,參與的CSR項目與企業業務和戰略目標是完全分離的,CSR最終演化為企業的一種“沉重”經濟負擔,企業社會表現再好最終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另一方面,迫于來自社會的壓力,近年來不少企業的年報附帶了CSR信息,但多數與捐款和希望工程相關,形式化的傾向較為明顯,很大程度上將CSR活動當作“做秀”工具,或企業應對責任危機的“滅火”工具。國內企業這種毫無“策略”和“個性”的社會參與活動,與企業商業利益完全分離,甚至存在內在的矛盾和沖突。

因此,轉變理念是國內企業實施戰略性CSR的第一步。國內企業在正確理解戰略性CSR的內涵及其“戰略功能”作用的基礎上,應推動CSR經營思想實現從“為他人做嫁衣”,到“利益共享”的轉變;從“盲目跟風”,到“突出個性與優勢”的轉變;從被動的 “救火式”危機處理,到主動“經營社會”、“我主沉浮”的轉變。

步驟2 內外部環境掃描與分析

企業內外部環境掃描與分析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咨詢,是戰略性CSR主題選擇和項目策劃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CSR活動與企業發展戰略及管理融合的重要基礎。

對外部環境的分析應主要包括社會問題與利益相關者要求兩個方面。為了確保公眾對CSR的關注度和價值認同度,企業應首先調查了解當前或不久的將來,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及其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社會問題的內在本質,并進一步分析哪些或哪類問題有可能和企業運作聯系起來。

其次,為了保證利益相關群體積極的責任響應行為,企業需要明確誰是自己的利益相關群體,以及其倫理需求是什么,尤其要精確把握核心利益相關群體的需求。

對內部資源與能力的分析,主要解決“企業能做什么”的問題。企業應該對自身擁有各類資源和能力,尤其是專有資源和核心能力進行仔細檢視,并結合外部環境掃描結果,確定企業在解決與核心利益相關群體需求相關的社會問題時,在哪些領域更具優勢,以及其中哪個領域的社會活動能實現與企業業務和發展戰略的高度融合,進而找到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和諧區間。

步驟3 項目規劃與可行性研究

為了實現“社企共贏”戰略目標,在方案設計階段,要求企業在項目主題選擇和方案確定過程中,遵照與企業其他投資項目相同、或同等嚴格的標準。

首先,企業應基于內外部環境分析結果,選定跟企業運營內在關聯度高的若干個社會活動主題,并分別形成初步的活動方案。除了說明活動主題的合理性外,方案應重點包含實施綱要、預計成本、預期企業和社會收益、實施難易及復雜程度、實施風險、實施成功率等。通過比較各個方案的優劣,選擇能最大程度支撐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CSR 主題。

最后,要求企業在現有的戰略規劃中,添加推動該CSR主題實施的規劃內容和行動的具體方案,以推動企業階段性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實現。

步驟4 戰略實施

合理且精巧的CSR項目策劃描繪了實現“社企戰略雙贏”的藍圖,但系統且創新性的項目執行,卻是將藍圖變為現實的關鍵環節。傳統的CSR項目由于隨意性較強,且多為“一錘子買賣”,企業的實施過程多是“開張支票了事”,因此談不上項目實施的系統性,也很難保證項目的實施效果。為了確保“社企共贏”戰略目標的實現,在項目實施階段企業應具體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從項目執行層面看,企業應首先將項目總體目標細化分解為明確、可測量的子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并明確各職能和業務部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職責,以實現協同運作;其次,根據項目實施難易和復雜程度確定組建CSR合作聯盟的必要性。必要時企業可基于優勢互補原則選擇合作伙伴(包括政府、NGO、NPO、媒體以及價值鏈上的合作企業等),通過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和競爭優勢實現“1+1>2”的戰略協同效應,推進CSR戰略的順利實施。這種廣泛分攤成本和風險的集體行為,不但有助于化解“搭便車”問題,還能使企業擺脫有限資源和能力約束,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實現企業、CSR活動戰略合作伙伴及社會多方的“共贏”。萬安藥業“女性健康知識講座”,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最能堅持的公益活動”,離不開合作單位全國總工會女工部的鼎力協助和支持。聯想CSR高級經理傅琳也直言不諱地指出,聯想實現“社企戰略雙贏”的一個重要秘訣,就是“合作共贏”。

從企業運營層面看,CSR項目的實施過程,也意味著企業在推進新型業務或運作模式。因此需要企業基于戰略匹配思想,對組織結構、資源配置做出相應的調整,并確保與企業其他正常運營活動的協調性。為了確保CSR項目的高效實施,聯想不單設立了專門負責CSR事務的委員會和高級經理,統一管理和協調相關事務,為了實現部門協同,還指定各部門負責人作為該部門CSR責任人,此外,還創新性地建立了員工帶薪志愿者制度,全力配合戰略性CSR項目的實施(圖3)。

步驟5 效果監控與評估

隨著對CSR認識的不斷深入,公眾不但關注企業參與了哪些社會活動,更關注該活動產生了哪些實際的社會效果。這要求企業必須對CSR項目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進行全程監控和效果評估。另一方面,戰略性CSR活動已經完全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或者說已經演化為企業的新型投資工具, 理應遵循與其他商業投資行為一樣的準則, 從進行社會投資的視角,對該項目進行過程控制和商業價值結果驗收。

除了確保項目按計劃實施外,監控內容還必須包括項目社會效果產出與預定目標的動態比較,該項目實施對企業整體運營的影響,以及項目實施帶來的企業關鍵績效指標(KPI)的變化,并結合監控和評估結果,對項目實施和管理進行必要的調整。

步驟6 信息反饋與企業社會戰略的完善與升級

企業通過及時的對外信息傳遞,可使外部利益相關群體,明確企業在社會參與方面所做的各種努力及取得的成效,增加公眾對CSR活動及企業的關注度和認同感。此外,基于核心利益相關群體需求設計的戰略性CSR活動的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其切身利益,因此愿意就項目實施給出中肯的評價和實施建議,這既是企業調整和升級CSR項目方案的重要參考,也是企業追蹤核心利益相關群體需求變化的重要渠道。

從企業內部看,作為項目計劃的實施者,員工掌握著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使項目實施更高效的一手信息。因此通過內部信息溝通和反饋,一方面可以鼓舞員工士氣,堅定包括出資者在內的內部利益相關群體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使企業結合對KPI等的監控結果以及員工等給出的建議,及時對融入企業發展戰略的CSR項目及運作模式進行調整,實現項目的不斷完善和升級。

通過開放式利益相關方對話機制的建立,聯想借助品牌推廣、內部溝通、人力資源、投資者關系等部門和渠道,與各利益相關方在CSR理念、目標、政策和實踐等方面進行溝通。除此之外,聯想還通過定期CSR報告、發放調查問卷、建立CSR專題網頁、參與CSR論壇等形式,主動擴大和深化與各利益相關方的交流。這種及時的信息反饋和溝通,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項目方案和戰略調整,是聯想實現“社企雙贏”戰略目標的有效保障。

今天,企業的競爭已經從硬實力向軟實力轉型,從依靠產品和技術競爭力向企業責任競爭力轉型,這要求企業必須變革固有的CSR理念及運作模式。致力于以更少的資源,服務于更多的社會大眾,同時最大化企業商業價值的戰略性CSR活動,不但有可能幫助企業突破內部資源、能力局限,克服外部環境的約束,更有望成為企業新的商業機會、創新及競爭優勢的源泉,理應成為企業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