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食品安全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注食品安全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農藥濫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安全,市場失靈,政府失敗
一、引言
近期發生的“毒豇豆”、“毒豆芽”、“毒韭菜”、“毒大米”等等諸多食品源頭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極大擔憂,并且使政府在食品安全領域管控效力備受質疑和指責。因此,如何有效防止類似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防止農藥的濫用,重新樹立公民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心成為全社會關心的話題。
西方發達國家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大多采用加強機構設置、制定完整法律措施和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積極作用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大規模推行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及可追溯系統來對食品安全進行全方位監控和明確責任。近幾年,我國學者結合國際成功經驗從本國具體國情出發,對此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具體研究和有益探討,比如,范春光認為,應當借鑒國外經驗,建立起全過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實現食品安全的監管目標[1];學者劉亞平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破解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困局,不只是監管機構撤并的問題,而是要重構政府與市場關系, 反思現有監管模式[2];沈紅則通過近幾年對市場隨機抽查的結果匯總分析得出,要在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和的網絡體系[3]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解決,除以上四個方面畢業論文提綱,學者徐曉新認為應充分發揮中介組織作用、促進消費者的參與[4];劉為軍等人指出,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必須通過政府管制來解決[5]。
以上研究及實踐表明“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是政府實現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而農產品則始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食品的質量安全也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保障[6],因此農田管理理應成為我們監管過程中首要高度重視的問題,然而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相關研究較少。根據2008年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的數據,至2006年末,我國共有農業經營戶2億多戶,農業經營單位39.5萬個[7],全國耕地面積約18.2574億畝[8],戶均耕地面積僅有9畝左右,小規模經營農戶在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此多的散戶經營,使農田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顯然,如果沒有良好的農田管理,食品安全后續監管過程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因此,對農田管理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而農田管理的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農藥的使用。
二、農產品安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源頭的安全隱患——農藥的使用
農藥作為一種可以增加產量的藥劑為各國所普遍使用,關于它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最重要的是農藥濫用問題,盡管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資料客觀反映這一情況,但每年農藥中毒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的事實不可否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相對于我國建國后才開始推廣使用農藥而言,國外使用農藥的歷史較早,因此,對農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更為深刻。澳大利亞學者Clevo Wilson和Clem Tisdell通過數據分析認為,農藥的使用不僅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害,而且對環境的污染是長久的,其成本大于收益,最終將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9]。美國學者JohnS. Wilson和TsunehiroOtsuki則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出發認為糧食生產必須在安全和經濟之間的進行適當取舍,要全力清除農藥濫用及制定更為嚴格的農藥使用標準[10]。加拿大則大力推行有機農業,盡量避免使用農藥[11],由此可見,農藥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無疑,發展生態農業是趨勢。
但是,根據相關專家的說法畢業論文提綱,通常情況下施用農藥后因病蟲害引起的農作物的損失會保持在35%左右,而不施用農藥則損失可能會達到70%左右[12],因此,一方面,農藥的使用在保證我國糧作物供給上功不可沒,就目前來說農藥的大規模使用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如果減少或不使用農藥,農民損失是相當大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民收入還非常低的情況下不可能讓其自覺的控制農藥的使用,但這也成為了農產品安全的最大隱患。徐曉新甚至指出由于農民的素質比較低和利益趨使,農民購買并使用劇毒的農藥,這是食品安全問題最初的源頭[13]。
就我國國情而論,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大范圍使用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證農藥的使用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以及如何鼓勵農民去生產綠色有機產品從而逐步擺脫農藥對農民收入的制約,使農民保證農產品安生的情況下利益仍然能得到保障或補償。
(二)市場失靈原因——不能區分農產品品質的好壞
眾所周知,市場之所以能發揮其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生產能力,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必定通過市場來獲取與之相關的可用信息來確定其是否購買某種商品。但是就我國農產品市場來說信息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從而產生了賣者和買者的信息不對稱,其結果是不能以質定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農產品本身而言,其產品本身是具有經驗品和信用品的雙重屬性[1],也就是說,從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食用后有不良反映)、口感、新鮮程度等方面的品質特性來說是經驗品,因為這些方面消費后是可以明顯感知的;但是如果從其農藥殘留(食用后人無明顯反映,但確實對人體有傷害)狀況、是否含有激素、內部營養元素的構成及含量上講又是信用品,消息者消費后一般不可感知。農產品所具有的這兩種屬性,特別是其具有信用品的特點是有利于生產者隱瞞一些負面信息而使購買者事前不能獲取與商品相關的全部資訊,從而導致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出現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一方面使得消費者難以區別農產品品質的好壞;另一方面促使農戶使用各種農藥去提高農產品產量、改變產品外觀觀感和提高口感度等等,而忽視其真正的內在品質,諸如高營養,無公害等等,使優質與劣質農產品相混淆,使得農民因生產安全農產品所付出的代價不能得到補償,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就消費者而言,與其它商品一樣畢業論文提綱,對農產品品質及食用安全的評價是根據其價格[14],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偏向“價格優先”,綠色消費意識不強[15]。對于一些農產品,消費本身并不能從外觀上或其品質上區別孰優孰劣,從而視為同一檔次,所以也出現了以價格優勢為標準進行選擇的行為,盲目追求所謂的“性價比”,使市場失靈現象更為嚴重。總之,消費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從而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政府失敗原因——不能有效監管
政府作為市場主體之一,其主要職責便是監督、糾正市場的失靈,對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市場失靈進行內部性政府管制,消除信息不對稱,使市場機制能夠順利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頻頻出現的食品特別是農產品安全問題反映了政府在管制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 管制成本過高。
從理論上講,對每一種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全面監控,是最完全的監
控,但相關的監控成本將是政府所承擔不起的[16]。因為政府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就必須實現對農產品的全程監督、就必須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和要求農戶及時的信息披露,但是上文已經指出我國小農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到家到戶的監督,政府所做出的種種監管決策不能真正有效落實,農藥濫用現實仍較為普遍。而西方發達國家則早已完成了農業產業化轉型,大模型標準化生產成為其一大特點,加之各類第三部門的廣泛存在,使得政府監管對象集中、監管壓力較小,決策易于落實,所以其政府監管也較為成功。
第二,處罰執行成本過高。
對于一些違反食品安全的行為,政府都有相應的法律處罰措施,但是,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非常靈活,根據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不論村莊多么偏僻,都會有小商小販開車進村收購,然后再集中賣給其它中間商。就整個農產品收購過程來說大多沒有實現對農產品安全的檢測畢業論文提綱,即便是進行了檢驗,也是集中收集后再檢測,導致出現了問題也很難區分具體責任人,追溯到農戶個人的難度較大,從而使不少人懷有僥幸心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外流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以及HACCP在我國難以大規模推行。此外,緊縮農藥的使用,會減少農民的收入,其后果可能會使農民與政府監管部門產生較大摩擦,甚至會演化成對抗問題,使農產品安全更加不能保障。
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政府真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落實對農產品的全程監督及對每一違法行為進行懲戒,其結果則很可能將高昂的監管成本轉嫁到農產品成本上,這反而促使農民想各種辦法人為去增加產量以實現預期收入,其中最為主要的辦法就是使用各種不安全的農藥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有效組織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建立中介組織。這個組織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小農聯合起來,統一管理、合作經營、共同面向市場,又能夠代表農戶利益,使農戶利益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統一,這個組織形式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17]。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解決市場失靈
首先,合作社可以通過注冊商標品牌來將自身與他人相區分。
農產品市場是一個近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中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每一個人所生產的產品基本同質,這樣的產品市場使單個農戶不可能去宣傳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優越性,因為不僅效果不佳,而且成本過高。但是合作社則可以發揮其規模大、標準化生產、安全高效等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商標注冊,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過來又促使合作社更為注重其品牌聲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內在品質;另一方面讓消費者掌握更多的購買決策信息,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所帶來的決策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失靈給消費者和農戶造成的損失,實現優質優價。
其次,合作社能實現對農戶的利益補償,推進綠色產品的生產。
保證農產品安全,盡量少使用農藥是全社會的共識畢業論文提綱,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最緊迫的任務。經濟主導型的特征是行為主體的經濟行為以獲取最大收益為目的。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所創造的額外利潤是驅使他們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的最根本動力,因為誰也不愿意為了提高農產品安全而去放棄本可以獲取的利益。只有當一部分農民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得到更大收益時,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就會使得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推動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從更大程度上保障農產品安全。而合作社就可以做到保證綠色農產品生產的同時,補償農戶由于減少農藥的損失,并提高農民的收入。它通過為農戶提供農資產品購買、農業技術和產品銷售服務來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銷售收入等方式彌補農民為生產綠色產品而產生的損失;它可以聯合農戶開發地理標志產品、地域著名產品,注冊登記農產品品牌,通過優質優價,或獲取品牌收益,來提高農民收入;而大型合作社還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使農民在農產品銷售鏈上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合作社中進行綠色產品的生產。
案例:隆豐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是甘肅省民勤縣的第一家注冊合作社,該合作社主要從事的是洋蔥的生產和銷售,并且是當地最大的一家洋蔥產銷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統一購銷。為了便于與其他洋蔥生產者相區別,合作社不僅注冊了商標,而且將其商標品牌印刷在其專門定制的紅色包裝袋上,在洋蔥的銷售過程中必須用這種包裝袋。在市場上不僅中間商很容易將其識別,而且據了解,其品牌也在消費者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認可程度逐年上升。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有利于緩解政府失敗
首先,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有機相聯,減少了監督及執行成本。
各農戶通過合作社易于迅速集中,使得政府的農業服務部門透過合作社向農戶進行監管,節省了政府機構與分散農戶聯系的成本,而合作社進一步通過統一農資采購、統一技術規范、統一使用肥料、統一治蟲施藥和統一農產品檢測及銷售來實現對合作社成員生產全過程監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所生產出來的是綠色、無公害的優質產品,使政府難以靈活實施的各種監督舉措內部化畢業論文提綱,極大降低了政府監管的成本,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摩擦所帶來的爭執,將政府在農田管理上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得到較為有效的解決。
其次,利益相關者的一致壓力從很大程度上遏制成員農藥濫用。
雖然政府機構無法掌握分散農戶使用農藥的情況,但處于同一村莊的農戶對鄰居生產用藥情況有較為充分的信息。同時,處于一個相對狹小范圍內的農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熟人社會”關系:如果某合作社成員隱瞞了使用烈性農藥的情況,極有可能出現的農產品安全問題會使整個合作社的聲譽和收入遭受損失,該農戶不僅受到來自于合作社的懲罰,而且還要承受周圍人群施加的道德譴責,其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削弱。總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具有極為廣泛的聯系基礎,能夠糾正農藥濫用問題中政府監管失敗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案例:民勤縣金光高效農業產銷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該合作社主要從事的是蔬菜的產銷。為了保障農產品安全,合作社嚴格掌控農藥的使用,統一農藥采購及使用,并對農藥的使用請專家進行指導;合作社本身有育苗中心,一直積極探尋更為優質的品種。上級主管部門每次只隨機抽檢部分農戶便可以掌握全部成員使用農藥情況,政府也經常利用合作社定期及不定期的社員大會來宣講各種農業政策,加強與農民的聯系與溝通。
四、多中心治理——政府、合作社、其它社會組織三者缺一不可
由奧斯特羅姆等一批學者發展的多中心治理理論認為:對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不僅僅依靠于政府,而且還需要吸納更多的社會組織(第三部門)參與其中,強調自主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對于農產品安全,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它社會組織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確各方職責,相互配合在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的調節作用才能解決農產品安全的源頭問題。
三者關系如圖一:
圖一
政府應該在法律法規上進行完善,其主要職責是制定相應的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標準以及違反該標準的嚴厲懲罰措施,使安全生產成為農戶的自律行為;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引導和強化其在安全生產上以及將分散的農戶聯合為一體的優勢,讓合作社成員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從而更利于政府的監管,并積極推進合作社的品牌建設;定期食品安全檢測公告,推優警劣;扶植其它社會組織的發展等。為農產品安全生產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合作社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組織,更應該發揮其貼近治理對象的優勢畢業論文提綱,成為農產品安全保障的主體,發揮其在產供銷上的一切影響力,保障農產品生產源頭的安全,將政府在農田管理中管不了、管不好的方面盡量內部化,并積極擴大其影響力,帶動更多的農戶,追求更高品質;合作社也應該配合政府的監管行為,積極提供便利,自覺帶頭遵守《食品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并且應該加強與其它社組織,如合作社聯合會、消費者協會等等協會之間的聯系,共同為農田管理出謀劃策、承擔起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力軍。
其它社會組織,如消費者協會、養豬協會、蔬菜協會、金融保險機構等等。消費者協會應該發揮其聯系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功能,探索調節二者之間矛盾的積極解決方案,成為聯接雙方的橋梁;各種行業協會則應該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以及推廣,彌補政府在食品監管中的死角,分擔政府的工作壓力,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各種培訓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生產技術能力,以及介紹引進品質高、效益高、無農藥依賴的優質農產品品種;此外,應該充分利用保險機構的風險保障機制,將一部分保質期短、易變質、產品運輸風險大的綠色農產品進行投保從而確保農戶利益并生產出更多的市場信息以利于消費者選擇。
五、總結
農田管理作為農產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農田管理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農藥濫用及殘留問題。但是存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現象使農產品安全問題更為突出,農產品不能因其品質高低而獲取相應的社會認可及收益。本文認為必須明確政府、合作社、其它社會組織在確保農產品安全中的職能定位,特別是要發揮合作社為作為一個主體在解決該問題上的獨特優勢,三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職才能解決在食品安全中難于解決的瓶頸問題——監管及農民利益補償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春光.國外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及其借鑒——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信息披露制度[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3):96-98.
[2]劉亞平.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痼疾及其糾治——對毒奶粉卷土重來的剖析[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3):84-93.
[3]沈紅.食品安全的現狀分析[J]. 食品工業,2011(5):89-91.
[4][13]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5]劉為軍、潘家榮等.關于食品安全認識、成因及對策問題的研究綜述[J]. 中國農村觀察,2007(4):67-74.
[6]王華書、徐翔.微觀行為與農產品安全——對農戶生產與居民消費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23-28.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EB/OL].
篇2
針對16個省市城鄉居民的調查,反映了消費者對不同因素的關注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環境因素、農藥殘留、散裝食品安全、安全檢測標準不統一、重金屬污染、食源性疾病、轉基因食品以及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影響比較大(表1)。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化學性、生物性、物理性以及轉基因食品技術和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響。
二、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將14個影響因素進行因子分析,因子絕對值越大,表明相關性越高。并且對因子分析結果進行解釋,最終得出影響食品安全的4大相關因素。由表2可以得知,A因子在環境污染的矩陣為0.810、農業殘留為0.821,這兩個方面具有非常高負載,說明A因子與化學性污染相關;其次,B因子中散裝以及安全標準方面矩陣載荷比較大,表明食品安全與物理性因素存在著直接關聯;C因子中,重金屬以及食源性疾病因子荷載比較高,表明其與生物性因素相關;最后,D因子中轉基因食品以及保健食品等方面荷載比較高,表明食品安全與這些方面也存在著必然聯系。
三、食品安全影響因素分析結論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著我國居民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控制問題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繁榮發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食物,有利于保障我國居民安全,促進社會繁榮發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體現著我國的綜合實力,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管理,是保障社會穩定和人類生活的第一要求。尤其是在目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就會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和不安,對消費者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食品安全不僅關系著企業的聲譽和形象,也會影響食品行業的發展和生產,以及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影響居民食品安全的因素非常多,將其總體歸結于4大類,即化學性、生物性、物理性以及轉基因食品技術和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要控制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制定有針對性的食品安全控制計劃。
首先,化學性因素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和首要重任。化學食品安全主要包括環境污染、農藥殘留等問題。針對這種問題,食品安全以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要加強食品安全生產、流通環節的控制與管理,尤其要做好食品安全檢查和審核工作,從生產原材料上控制食品安全,從生產上控制污染源,保障食品衛生安全。其次,還要努力消除和防止物理性因素污染,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散裝食品安全以及檢驗指標不夠統一等方面的影響因素。這部分問題可以通過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統一食品安全指標,實現食品生產、銷售工作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加強法律監督體系建設,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并且不斷普及相關法律常識,提高生產產家的食品質量,確保能順利經過國家食品檢驗,最終投入市場中。
再者,生物性因素也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相關性因素,其主要包括生物性病原等致病因子導致的食源性疾病,還有一些重金屬物質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個方面主要是工作人員要加強食品安全生產宣傳工作,提高整個人類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意識,進而控制生產商的行為,讓生產商從長遠利益出發,明確食品安全與自身發展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普及食品安全管理知識,發揮廣大群眾的監督作用,進而利用公眾的力量防止食品源性疾病問題的出現。
最后,保健品以及轉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與管理也已成為廣大消費者關心和重視的問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員要關注食品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通過加強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研究,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為居民生產安全的轉基因食品。通過加強對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研究,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水平,最終達到理想的食品安全控制與管理效果。
四、總結
篇3
【關鍵詞】珍視生命 食品安全 規章制度 管理 培訓
人以“食”為天,飲食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關系黨計民生。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關系著全校廣大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強學校食堂管理,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營造安全放心的飲食環境,是各級領導最重視的工作之一,也是社會、家長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還是廣大教師、學生最關心的事情之一。
一、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向“制度”要安全
要建立學校食堂各種管理制度,首先要深入學習、掌握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食品安全法》,它是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規、規范性文件以及各級各類規章制度的主要依據。它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證食品安全。同時,要對經營的食品安全負責,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學校食堂,就要對加工的食品安全負責,對學校負責,對教師和學生的飲食安全負責,就要自覺接受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監督,承擔法律責任。
因此,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對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學校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各種管理制度。如學校食堂組織管理機構制度,餐飲服務許可制度,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及培訓制度,食品原料的采購、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食品留樣制度,餐飲用具洗滌、消毒制度,操作間冷熱、生熟食品加工流程管理制度,倉庫管理制度,檔案建設及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制定及應急演練制度等等。學校要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的督查,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各項制度的正確執行和全面落實,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加強日常管理,向“管理”要安全
學校食堂的日常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學校在依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外,首先要成立一個由學校法人、家長代表、社會公眾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合理配置一名懂得法律法規、受過專業培訓、會經營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其次要配置適量從業人員,即從事食品原材料的采購、保管、加工、清洗消毒、記錄建檔等的工作人員。再次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配置便于操作、堅固、易清洗、通風利水的基礎設施。
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鏈條,才能達到有效的管理效果,才能實現食品安全事故的零發生。要達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就要從學校食堂的日常管理著手。科學的管理方法、嚴格的管理手段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1、及時清理整頓。對操作間或庫房要及時清理,有用的或無用的,耐久的或易變質的,過期的或有效的,該上架的上架,該歸位的歸位,該處理的處理。做到定位、定量、明確標志、擺放整齊、一目了然。解決一個“亂”字。
2、每餐清潔、消毒。包括對環境、物品、儀器、設備、實施的清潔消毒,還包括用餐器具的清潔消毒。做到時刻保持工作場所的整潔衛生、個人衛生和設施器具的干凈衛生。解決一個“臟”字。
3、堅持事不過夜。當天的事情當天處理完成,絕不推后。包括出入庫記錄,消毒、留樣記錄,廢品剩渣處理、票據歸檔等。解決一個“拖”字。
4、加強督導檢查。在要求工作人員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規范操作變成自覺行為,并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實行責任追究制,迫使每個工作人員加強自身的約束,克服不良習慣,摒棄工作隨意性,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素質,杜絕操作事故發生,保障食品安全。解決一個“差”字。
5、發揚團隊精神。學校食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每個工作人員在按照日常分工,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應牢固樹立集體意識。只有保持良好的操作習慣和行為規范,改善人際關系,加強團隊意識,才能更好的發揮自我,更好的保證食品安全。解決一個“散”字。
三、開展業務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職業操守,向“人”要安全
學校食堂的安全管理,無外乎是對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場所和設施、加工過程的管理等幾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1、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學校食堂安全管理人員具備:身體健康、有安全管理工作經歷、合格的培訓證必須明等。因為他所承擔的工作職責:如采購進貨、衛生、設施設備及餐具的清洗消毒、留樣、加工過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餐廚垃圾處理、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等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這就決定了他必須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培訓,食品安全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的培訓,經考核合格并取得培訓合格證后方可上崗。
篇4
[關鍵詞]食品安全;微生物;檢驗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微生物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更多的微生物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斷的被媒體暴光、報道,這也使得食品微生物檢驗變得更為重要。下面,我將對微生物檢驗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作簡要闡述。
一、微生物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簡單的說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再生產、流通、儲存、食用等方面符合食品健康有益,能夠滿足人們食用性要求的技術、措施。早在公元前16世紀我國就有了利用微生物造酒的記載,“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人們就懂得了微生物與食品的微妙聯系。直到1857年,微生物學家L.巴斯德證實酒精的發酵過程由酵母引起,解決了當時法國由于酒的變質給釀造業帶來的重大損失問題,開創了巴斯德滅菌法(現稱巴氏滅菌法),人們才真正的利用微生物檢驗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隨著電子顯微鏡、生物化學分析方法的成熟,微生物檢驗與食品安全變得更為緊密。
微生物與食品的關系主要是利用與防止。對于各種面包、飲料的發酵食品,我們是利用乳酸菌、酵母菌為我們服務。而還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有害的,它們污染食品而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霉菌與霉菌毒素。微生物對食品的侵害可以說涉及到食品生產的源頭、加工過程、儲存、出售各個鏈節。在我國食品安全威脅主要體現在食品原材料檢驗不合格、生產工藝簡單、生產設備不衛生等方面。根據報道,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國頭號食品安全問題。
細菌相是微生物與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指標。細菌相是指存在于某一物質中的細菌種類及其相對數量的構成。食品中的各種細菌就構成了該食品的細菌相,水中的細菌構成了水的細菌相。食品及原料都有正常的細菌相,它們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種類和數量有很大差別。
1、鮮肉的細菌相以嗜溫菌為主,其次為嗜冷菌。加工良好的鮮肉細菌數為103個/g左右,如加工不良會達到106個/g,肉制品的細菌數約為103―104個/g,大腸菌群MPN為10―102個/100g,金黃色葡萄球菌為10--102個/g。
2、鮮蛋的細菌相以革蘭氏陽性球菌為主,革蘭氏陰性桿菌數量很少。
3、液體蛋晶的細菌相是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假單胞菌屬、產堿桿菌屬、變形菌屬和埃希氏菌屬,細菌數量一般為104~106個/g,大腸菌群為103~105個/100g,沙門氏菌為1―100個/g。
二、微生物污染食品有很多種途徑。
對于微生物引起的安全問題,人類要想方設法得控制它。關鍵就是要從它的污染途徑入手。
(一)水作為污染媒介:水資源作為食品生產的重要原料成為了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媒介,如果不能保證食品加工用水的衛生,將會成為有害微生物繁衍的溫床。
(二)空氣作為污染媒介:食品由于密封不嚴而暴露在空氣中,就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發霉變質。
(三)通過人和動物而污染:人體作為媒介接觸食品而引起污染;鼠、蠅、蟑螂等污染食品 。
(四)通過用具及雜物而污染: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加工設備、工作用具不潔等污染食品。
三、威脅食品安全的主要有害微生物
(一)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病的病原體。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通常情況下可在冰箱中可生存L3-4個月,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沙門氏菌最適繁殖溫度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蛋、家禽和肉類產品是沙門氏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感染主要取決于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體狀況,受威脅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個體。沙門氏菌中毒的癥狀主要由急性腸胃炎為主,癥狀有惡心、頭疼,全身乏力、發冷、吐、腹瀉、腹疼等。
(二)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其肽聚糖的網狀機構比革蘭氏陰性菌致密。“金球菌”無芽孢,鞭毛,大多數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陽性,兼性厭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C,最適:Ph7.4,干燥環境下可存活數周。它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球菌”有高度的耐堿性,可以在10%-15%NaCl肉湯中生長。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機會很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僅次于大腸桿菌。中毒食品種類多,如奶、肉、蛋、魚及其制品。此外,剩飯、油煎蛋、糯米糕及涼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報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帶菌率83%,所以人畜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污染源。
(三)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兼性厭氧菌。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大腸桿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內毒素,莢膜,Ⅲ型分泌系統,黏附素和外毒素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后的癥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四、微生物檢驗意義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為食品監測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將闡述微生物檢驗的重要意義:
首先,它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判定被檢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
其次,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情況,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提供傳染病和人類、動物的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
篇5
2013年12月2日-5日,教育部在上海舉辦了首次全國中學“時事課堂”展示活動。本次賽會共有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62位教師參加,其中初中組、高中組各31人。我校屈遠霄老師代表河南省高中教師參賽,所講授的“食品安全的放心與憂心”一課獲得全國一等獎。筆者作為教研組長全程參與了該節課的準備工作,并觀摩了參賽過程,感受頗深,啟示良多。
一、精心準備,巧妙建構
對時事教育這樣的課型,根據教學經驗,學科組一致認為:一定要通過不同的視角,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在課程設計上一定要與時代脈搏同步,一定要與學生實際同步,一定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思想性和德育性。所以,在課程的設計上一定要透過現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啟發學生去思,去想。沒有學生的思與想,何來思想,更如何去談思想政治。這堂課的成功正是這樣的思想先導,最終使屈老師這節課的選材、構思和設計等都具備了很強的課程意識。以黨的十以來的相關方針政策為指導,精心編寫了教材,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我國的食品安全現狀,領會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制定的現實意義;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對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的關注度,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能夠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關切食品安全,提高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學重點確定為食品安全監督的責任。這一“準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屈老師對“食品安全的放心和憂心”這個課題的充分思考,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將“三維目標”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德育效果,得到評委專家的一致認可。
二、機智靈活,師生互動
什么樣的時事教育課堂才受學生歡迎?什么樣的時事教育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這都可以在本節時事課堂中找到答案。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師要有激情、有熱度、有睿智、有理性。教師的整體素質和靈活應變能力,直接關乎課堂的成功。課堂的進程中有很多是屈老師的預設,使得課堂精彩紛呈,但不少屬于生成的成分尤為難得。比如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回答與原預想有距離,師生的分享和互動等,都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思考,靈活應對課堂。例如播放視頻《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塊臟過馬桶水》后,設計了“你怎么看”觀點PK的環節,其中一個學生直接繞開問題,談了自己特別的想法,這時候屈老師并沒有把學生拉回到自己的預設上來,而是就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和探討,讓思想充分交流碰撞,進而引申出新的問題和關注。這樣不僅避免了冷場而且師生的互動更是取得了實效,課堂的生成更加有意義和價值。這樣的教學機智是對學生的尊重,讓課堂充滿活力,民主而和諧。
這節課堂做到了層層遞進,迭起,耐人回味。屈老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用激情感染學生,用熱心溫暖學生,用智慧啟迪學生。
三、德育課堂,人文關懷
“食品安全的放心與憂心”是這次的熱門選題之一,之所以能夠取得全國一等獎的好成績,得到評委和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節課上處處是人文的關懷和德育的滲透,由食品安全人手,引發學生關注民生問題,關切國家經濟安全,對社會責任心重新認識和考量,真正觸及心靈深處。結合學生現場的回答,屈老師及時提出問題:“做食品應該做的是什么?真正應該追求的東西是什么?”引導學生最后形成共識:食品,人品,品品相照;民生,蒼生,生生相隨。
從食品安全的憂心,引發責任心的思考,到重拳出擊做好食品安全監管,重塑責任。“國家、企業、新聞媒體、消費者”四方聯動共鑄食品安全的屏障,打造食品安全的放心篇,處處彰顯濃濃的人文精神和責任意識,讓學生在思考和合作中漸漸體會出一份使命感。德育功能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課堂精彩之處在于課堂思想主線的貫穿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層層遞進,尤其在做好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環節中的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的環節中學生情感的爆發和共鳴,精心謀劃,積極應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高度體現。正如評審專家高中組組長、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顧鈺民教授所言:“時事熱點龐雜多樣,教師在課堂呈現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開拓視野,學會如何看待、理解、分析時事問題,才是時事課堂的根本。”一節時政課不僅要讓學生心動,而且要讓學生行動。在課堂最后教師選取了《食品安全法》修改稿這則新聞,倡議學生積極建言獻策,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譜寫食品安全新篇章,這樣更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觀摩全國中學“時事課堂”展示活動,筆者對時政課教學有了自己新的認識和體會:
一是要把握住時事課堂的特點。時政課因為沒有教材的限制,更看重教師上課時對主題的認識和把握。關注課堂主題性、主體性、邏輯性、適切性、德育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具體來說,主題性即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教育為主要內容,教學主題鮮明;主體性即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認識、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維活躍而深刻;邏輯性即教學環節安排合理,教學內容邏輯清晰,教學情境創設和教學資源選擇與教學目標一致;適切性即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氛圍民主,師生互動有效;德育性即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的公民道德和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創新性即視角新穎、方法獨特,教育技術運用嫻熟,富有時代氣息,展示教師學術魅力和風格,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
二是要積極探索時事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時事教育效果,應該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多途徑、多形式地開展時事教育。探索多種時事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開展“課前新聞”活動,由學生輪流負責,每節課前五分鐘的新聞活動,把最新的時事及時傳遞給學生;利用黑板報或周報定期刊出重要時事政治內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時事政策的自覺性;舉辦時事專題講堂,時事熱點、焦點常常是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題,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點,及時地捕捉各種熱點、焦點信息,通過時事專題講座的形式為學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講解;舉行時事政策知識競賽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時政知識的熱情,從而挖掘潛力,展示才華。
三是應將時事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增強時事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有效地滲透。課前演講評時事、導人新課引時事、學習新知用時事、課外活動議時事,時事教育滲透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時事教育的質量。
篇6
關鍵詞: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關系;政府監管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而且影響也越來越大。食品安全不僅是一個生物、化學、技術和管理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其本質是食品原料生產者、食品加工企業、食品營銷者、食品物流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及食品消費者等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同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問題,其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風險監管體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化的有機整體。但是,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和系統管理理論研究嚴重不足。事實上,近5年我國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國的基礎技術落后,主要是因為食品安全的外部監管、服務體系缺失造成的。當前我國食品不安全因素貫穿于食品供應的全過程,各大類食品均存在安全隱患,食品安全管理體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系統等方面均存在著嚴重問題,同時,食品安全的諸多環節的監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規條文不統一,導致食品鏈條成本和系統風險大幅增加,食品行業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國民對政府和食品行業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食品消費者時時處于擔憂和恐懼環境中。食品安全問題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整個社會就無法和諧,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制約。目前國內學諸多學著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本文將目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信任關系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系統管理等三個方面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二、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會主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外部條件約束和保障下進行存續、發展、實現自我的一種必要追求,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核心。“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利益追求和動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人們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編織全球經濟共同體藍圖的根本動力。可以說,沒有人們對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沒有了社會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導致了利益問題的研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它反映著人與其周圍世界中對其發展有意義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積極關系,賦予了人們行為的目的性和內在動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導致了社會各類事物之間具有著復雜性、統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個食品安全問題中,利益始終占據著絕對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個食品鏈條的劑,也是整個食品鏈條發展和延續的源泉,更是各類問題和矛盾的聚集體。各種利益主體在謀利活動中,都會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并運用各種手段盡可能地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強弱雙方會不斷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這種利益博弈中,經濟沖突和矛盾行為就產生了。有學者認為在這種利益矛盾和沖突中,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且對食品需求彈性小,總體上只能屬于被動接受者,其對食品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長健認為這種看法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他們認為整個食品供應鏈的終端,對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動力,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度最為強烈。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存在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對立和沖突,由此產生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監管者與生產者、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利益博弈現象。但是,由于整個市場信息和個人信息的不對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監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鏈條中間環節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實現過程中,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利益相關集團或個人會存在著具有差別性的動機和實現路徑。在其路徑的實現過程中,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行為應運而生。根據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結果,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食品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驅逐出市場和“道德風險”——生產者隱藏或歪曲和誤導食品安全信息等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在市場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場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食品鏈條中的各方的逆向選擇、不道德行為和投機行為會隨著各方追逐利益預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終會導致市場失靈、監管部門失信、國民恐慌和社會動蕩。事實上,導致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人為因素實質就是利益追逐的結果,生產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質,卻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產。回顧近幾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道德風險嚴重。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對于食品鏈條中的利益分配和行為監控等急需監管部門予以重視。王虎、李長健認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復雜的利益矛盾運動態勢主要表現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生產者與監管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為了實現食品領域的利益均衡與和諧局面必須重視對食品領域利益矛盾運動的分析并有效構建該領域的利益沖突與制衡機制、利益產生與分配機制、利益代表與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與利益保障機制,實現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門、法庭與私人多元共同參與的變遷。食品鏈條上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制衡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響著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運動態勢和市場均衡的變遷,影響著食品鏈條的有序性和可持續性。食品安全領域的利益追求不應該只是單個個體或群體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個食品鏈條中所有群體和個人集體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的需求雖無法使個別個體或群體的利益最優,但能保障整個食品鏈條利益最優,使得食品鏈條的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食品安全問題的發展狀況如何,主要取決于各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結果。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徑選擇,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道德水平和政府對國民生命安全的關注程度和對人民的熱愛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徑、方向選擇和監控機制關系著食品行業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因此,對于食品安全的利益關系分析及其機制設計至關重要,既能為降低食品鏈條的各種成本和交易費用提供指導,也能為國家行政監管提供理論借鑒。
三、食品安全的群體信任關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消費者、食品企業和政府部門的一個重要問題。信任是食品安全鏈條中的關鍵影響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關系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關于信任,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不同,尼克拉斯·盧曼把信任理解為“對產生風險的外部條件的一種純粹的內心估價”,他認為信任是一種簡化機制,是一個對未來的期望,通過信任機制能降低特定情況下的復雜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個人已取得的正向經驗、在獲取正向經驗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以及作為人際關系橋梁的溝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綜合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市場營銷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信任發展的五大認知過程:計算過程、預測過程、能力過程、動機過程、傳遞過程。在這些過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認可程度將影響著信任關系演化的方向、路徑和演變結果。信任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認知過程,它是雙方合作的基礎。組織間信任是組織間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這種關系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
在人與人之間利益獲取的過程中,個體的信任感知將左右個體的認知或感知結果,影響個體行為和雙方合作的可持續性。信任不僅能帶來雙方的利益分享和價值實現,也能帶來資源的最優整合,促進整體利益和資源價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關系,將會節省利益相關主體的時間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風險,進而增加雙方的合作意愿,獲取更大的利益價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規制與模式
國內外關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食品安全影響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為研究;食品生產者(供應商)行為研究;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研究;食品安全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比較研究等等,但對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較少。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市場信息不對稱、外部不經濟以及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監管機制。AlanStone認為管制是“政府通過法律的威懾來限制個體和組織的自由選擇”,其目的在于限制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企業食品安全行為、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與政府監管關系密切,政府監管法律政策的正確制定和有效實施是基于對企業和消費者等微觀主體行為的有效認知。研究表明,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應采取的監管方式主要有:訴訟;消費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發放各類生產許可證;行政法規和命令;進行處罰和獎勵。我國國內對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經驗的介紹和比較方面。朱允衛介紹了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3種模式——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體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構想。韓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國際現狀,按照WHO的分類方法,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大體可以分為多機構食品監管體系、單一機構食品監管體系、綜合食品監管體系三種類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結論指出:就中國而言,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宜少不宜多,應盡快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行整合。當前實行的“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效率低下,資源浪費、職責難以分清以致監管重復和監管空白均有表現的原因之一。當前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管理體制研究文獻較多,但對于其系統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獻較少。我國的實踐證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種系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當前我國分部門和分級管理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規則和文件條款沖突,利益矛盾嚴重,往往各個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當前我國急需對食品安全管理進行統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統化,法律法規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篇7
關鍵詞:食品安全 出口貿易 日本農產品 貿易政策
將食品安全納入影響中國食品出口競爭力研究體系,分析食品安全引發技術性貿易壁壘,并導致我國食品出口大幅度受挫和出口貿易量銳減的現實情況,提出扭轉現狀、提升我國食品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發展路徑。以日本的食品安全規制為例,全面解析其產生的影響和可能走勢,掌握相應的研究經驗,為規避其他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提拱借鑒意義。
一、食品安全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
(1)技術貿易壁壘與國際貿易。余佶(2003)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確保食品安全、保障國民健康有著積極作用,但也可以增加出口成本,引發貿易障礙,限制出口貿易;季任天(2009)認為,當前中國的標準化水平及標準制定的參與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只有不足30%的標準技術水平符合當前科技、生產、工藝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與國際標準相比較,我國能實質性發揮作用的技術標準所占比例不足25%。楊志花(2009)認為,加強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應從制定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戰略、建立預警機制等方面入手。本領域研究的貢獻在于,突出強調了技術標準對食品安全體系的重要影響;不足之處是,只從食品安全法規、標準體系構建方面來研究出口食品的安全問題,缺乏基于新貿易保護角度的現實分析,對很多國家利用技術貿易壁壘來達到限制進口的現實案例研究明顯有所忽視。
(2)技術性貿易壁壘與社會福利損失。Thorns bury(1998)認為,為確保食品安全而采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極有可能被貿易保護者故意濫用。某些利益集團可能左右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的制定,從而達到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的目的。柳延恒(2006)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判定,日本設置“肯定列表制度”的次月(2006年6月),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額為5.96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減少1.31億美元,同比下降18%。潘紅青(2009)指出,日本以重金屬殘留超標和疫病控制機制不健全進行攔截,致使我國2007年凍肉雞出口額減少19億美元,造成約105萬人失業,純收入損失至少達2億多元。本領域研究的貢獻在于,以確鑿事實證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農產品出口及其背后的國民福利有嚴重影響;不足之處是,研究方法局限于靜態的成本——收益(損失)分析,對貿易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明顯不足。
二、出口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和對策研究
(1)供應鏈管理。臧敏(2008)強調,為確保食品安全,應從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和銷售各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彭衛華(2007)認為,應建立可追溯信息系統,實施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監管,主要加強食品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食品污染的安全監管,實現從種植到消費的全程監控。
(2)食品安全標準和法規。羅瑩(2006)認為,應從加強完善國內食品安全管制制度、嚴格遵循國際檢驗檢疫標準、利用WTO框架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進行談判磋商等三個方面來應對一些貿易進口國以食品安全為名義所實施的綠色壁壘。翟金義(2009)認為,HACCP體系(國家標準GB/T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對HACCP的定義為:生產(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種控制手段;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采取規范的糾正措施。)作為預防性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效果,引起了食品貿易國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中國食品出口企業應按照食品安全衛生科學的發展要求,不斷完善和有效實施HACCP計劃。蔡永民(2009)的研究表明,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立法與國際標準相比在如下幾個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缺乏國家一級的CAC委員會;協調小組人員不足,經費無保障;對食品法典的應用范圍較狹窄;我國食品加工企業對HACCP體系的應用存在空白。
三、針對日本農產品貿易政策問題的研究
針對日本食品貿易政策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多集中于貿易政策、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法律保障和爭端解決機制等方面。本研究領域的貢獻是,系統闡述了日本農產品質量檢驗政策產生的背景及其對我國輸日農產品產生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對貿易爭端背后隱含的制度因素和發展背景缺乏深度分析,已經成型的研究文獻較多局限于影響度等層面的分析,比較深入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從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針對日本食品安全規制進行的研究文獻有限、深度不夠。若干重要研究文獻并未切實發揮創新引領的作用,相反,過多局限于對技術壁壘、安全規制的概念解析、局限于對食品出口過程中貿易爭端的描述等狹小圈子,不利于從根本上說明貿易爭端產生的真實原因。
盡快扭轉這種帶有很大局限性的研究狀態,從政策根源角度深入分析我國對日食品貿易爭端的起因、分析解決各類爭端的路徑,同時,系統闡述日本食品安全規制產生的背景,并將其與貿易政策調整、兩國乃至多邊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結合起來進行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范正偉,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J],理論參考,2011(5):12-13.
[2]老言,大力治理“另類恐怖”[J],學理論,2004(6):44-46
[3]范彬彬,用制度為食品安全把關[J],小康,2008(10):77-79
[4]彭娟,論日本食品安全危機的法律應急機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2):22-24
篇8
關鍵詞:食品檢測;重要性
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極大進步,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進而,人民群眾開始更加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由于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身體健康問題,所以近年來媒體反映出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牽引著群眾的神經。如何加強對食品行業的有效監管,成為了群眾關心、政府需要加強的大問題。如果相關監督職能部門不能起到有效地監督,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問題就會存在一定的隱患,也不利于消費者對市場產生信任。所以說,建立健全針對食品安全的檢測的體系,發揮相關檢測職能部門的最大效用,是當前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 中國目前食品行業在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整體生產、加工能力較差,存在假冒偽劣現象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時期,由于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部分商家收到利益驅使,在食品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追求成本的最低化,不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使用價格低廉但卻容易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原料和輔料。這些假冒偽劣產品隨著市場渠道進入普通消費者家庭中,對相關人員的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各地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憤慨的食品安全事故。但是由于中國目前食品行業仍處于一個比較粗放的發展階段,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衛生條件、食品原料的安全性檢測都無法得到有效地保障,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程度也沒有得到有效地檢測……相關問題給中國食品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2.相關的職能部門權責不明,管理較為換亂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食品安全的監督體制雖有建立,但是較為混亂,相關的體制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食品監督部門職能劃分不明確,分工也比較混亂,職能出現交叉以及拖尾扯皮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由于多部門共同插手這項工作,導致了相關工作執法標準不一、權威性受到質疑。而對于相關監督部門的考核和評估也較為模糊,使得食品安全監測和督察部門的工作不作為缺少相應的懲罰。
3.體系建設滯后于行業發展,檢測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雖然有相關的食品安全監督體制,但是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由于我國國情特殊,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地理分布廣泛,導致檢測水平底下。同時,原有的檢測設備和檢驗水平無法滿足當前食品安全發展的形勢,很多新型食品的檢測僅存在于理論中,還遠未進行實踐,但是相關的產品卻已經在市場進行銷售。
二、食品安全檢測的重要性
1.強化食品安全檢測能夠有效減少食源疾病
食品作為直接進入人體的物質,如果它的安全性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那么人體就有可能被致病菌入侵,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還會產生疾病、威脅生命安全。加強食品檢測,強化相關檢測設備和檢測技術,對于保障群眾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能夠保障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人類最基礎的生存資料,食品安全是一項非常敏感、非常受人關注的工作。這項工作做的好不好,能夠直接影響國家的穩定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此外,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會極大的影響該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如果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后續的事情進展肯定會影響到人類對相關食品的評估,極大的影響社會穩定和相關企業的發展。
3.食品安全實現檢測是消費者的權利
作為消費者,用貨幣換取自己所需的食品是收到法律保護的行為,消費者對所購買的食品就具有申訴的權利,商家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獲取的食品是安全的。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能夠使商家、提高管理和生產水平,使監督機構充分行使自己的志全。消費者加強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能夠促進整個食品行業的發展與進步。
三、強化食品安全檢測的幾個方面
1.注意食品原料的控制
食品原料的生產環境對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食品原料的生產過程中,如果生產者的安全生產意識較差,將會對食品的安全產生不不可逆的負面影響。所以說必須加強對食品原料的控制,建立標準化的種植養殖基地,使原材料符合生產和加工的要求。同時,在生產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使用毒性低的有機肥料,并且嚴格按照農藥使用的相關規定。從而確保食品從源頭的安全性。
2.注意食品在加工過程中的安全監管
食品要進入消費者口中,絕大部分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所以說,去除原料因素,視頻的加工過程也是食品安全監測必須要重視的節點。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人制度只是食品加工過程的標準化的前提,只有加強和完善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產品質量控制,才能保證生產出來的食品安全。食品加工過程的標準化可以保證食品的品質與安全。在食品的加工環節,大力加強食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制定科學的生產工藝,保證生產環境和人員的衛生。此外還要保證原料清洗的質量,科學合理地使用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
3.注意食品流通領域的安全檢測
食品要進入消費者家庭,還需經過包裝和物流過程,目前食品包裝材料多種多樣,由于包裝材料直接與食品接觸,所以包裝材料的安全級別也極大的影響了食品的安全程度。目前來說、紙質、塑料質、金屬制、玻璃質等材料廣泛的運用到食品包裝中,必須嚴格做好相關材料的無毒化檢測,確保食品在包裝的過程中不受到污染,不產生危害。同時,必須重視食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問題,確保食品的封閉性,防止食品在運輸的過程中產生變質和腐爛。
總而言之,食品檢測作為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保障工作,其地位是不言而喻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認識到食品檢測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覺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為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艷玲.論食品檢驗準確性提高的控制因素[J].今日科苑.2009, 12.
篇9
關鍵詞: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關系;政府監管
一、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會主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外部條件約束和保障下進行存續、發展、實現自我的一種必要追求,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核心。“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利益追求和動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人們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編織全球經濟共同體藍圖的根本動力。可以說,沒有人們對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沒有了社會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導致了利益問題的研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它反映著人與其周圍世界中對其發展有意義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積極關系,賦予了人們行為的目的性和內在動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導致了社會各類事物之間具有著復雜性、統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個食品安全問題中,利益始終占據著絕對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個食品鏈條的劑,也是整個食品鏈條發展和延續的源泉,更是各類問題和矛盾的聚集體。各種利益主體在謀利活動中,都會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并運用各種手段盡可能地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強弱雙方會不斷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這種利益博弈中,經濟沖突和矛盾行為就產生了。有學者認為在這種利益矛盾和沖突中,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且對食品需求彈性小,總體上只能屬于被動接受者,其對食品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長健認為這種看法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他們認為整個食品供應鏈的終端,對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動力,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度最為強烈。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存在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對立和沖突,由此產生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監管者與生產者、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利益博弈現象。但是,由于整個市場信息和個人信息的不對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監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鏈條中間環節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實現過程中,不同的社會群體和利益相關集團或個人會存在著具有差別性的動機和實現路徑。在其路徑的實現過程中,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行為應運而生。根據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結果,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食品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驅逐出市場和“道德風險”——生產者隱藏或歪曲和誤導食品安全信息等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在市場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場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食品鏈條中的各方的逆向選擇、不道德行為和投機行為會隨著各方追逐利益預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終會導致市場失靈、監管部門失信、國民恐慌和社會動蕩。事實上,導致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人為因素實質就是利益追逐的結果,生產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質,卻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產。回顧近幾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造成,道德風險嚴重。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對于食品鏈條中的利益分配和行為監控等急需監管部門予以重視。王虎、李長健認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復雜的利益矛盾運動態勢主要表現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生產者與監管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為了實現食品領域的利益均衡與和諧局面必須重視對食品領域利益矛盾運動的分析并有效構建該領域的利益沖突與制衡機制、利益產生與分配機制、利益代表與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與利益保障機制,實現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門、法庭與私人多元共同參與的變遷。食品鏈條上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制衡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響著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運動態勢和市場均衡的變遷,影響著食品鏈條的有序性和可持續性。食品安全領域的利益追求不應該只是單個個體或群體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個食品鏈條中所有群體和個人集體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的需求雖無法使個別個體或群體的利益最優,但能保障整個食品鏈條利益最優,使得食品鏈條的發展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食品安全問題的發展狀況如何,主要取決于各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結果。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徑選擇,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道德水平和政府對國民生命安全的關注程度和對人民的熱愛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徑、方向選擇和監控機制關系著食品行業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因此,對于食品安全的利益關系分析及其機制設計至關重要,既能為降低食品鏈條的各種成本和交易費用提供指導,也能為行政監管提供理論借鑒。
三、食品安全的群體信任關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消費者、食品企業和政府部門的一個重要問題。信任是食品安全鏈條中的關鍵影響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關系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關于信任,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不同,尼克拉斯·盧曼把信任理解為“對產生風險的外部條件的一種純粹的內心估價”,他認為信任是一種簡化機制,是一個對未來的期望,通過信任機制能降低特定情況下的復雜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個人已取得的正向經驗、在獲取正向經驗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以及作為人際關系橋梁的溝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綜合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市場營銷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信任發展的五大認知過程:計算過程、預測過程、能力過程、動機過程、傳遞過程。在這些過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認可程度將影響著信任關系演化的方向、路徑和演變結果。信任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認知過程,它是雙方合作的基礎。組織間信任是組織間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這種關系已被許多研究所證實。
在人與人之間利益獲取的過程中,個體的信任感知將左右個體的認知或感知結果,影響個體行為和雙方合作的可持續性。信任不僅能帶來雙方的利益分享和價值實現,也能帶來資源的最優整合,促進整體利益和資源價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關系,將會節省利益相關主體的時間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風險,進而增加雙方的合作意愿,獲取更大的利益價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規制與模式
國內外關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食品安全影響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為研究;食品生產者(供應商)行為研究;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研究;食品安全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比較研究等等,但對食品安全的系統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較少。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市場信息不對稱、外部不經濟以及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監管機制。AlanStone認為管制是“政府通過法律的威懾來限制個體和組織的自由選擇”,其目的在于限制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企業食品安全行為、消費者食品安全行為與政府監管關系密切,政府監管法律政策的正確制定和有效實施是基于對企業和消費者等微觀主體行為的有效認知。研究表明,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應采取的監管方式主要有:訴訟;消費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發放各類生產許可證;行政法規和命令;進行處罰和獎勵。我國國內對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經驗的介紹和比較方面。朱允衛介紹了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3種模式——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體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構想。韓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國際現狀,按照WHO的分類方法,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大體可以分為多機構食品監管體系、單一機構食品監管體系、綜合食品監管體系三種類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結論指出:就中國而言,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宜少不宜多,應盡快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行整合。當前實行的“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效率低下,資源浪費、職責難以分清以致監管重復和監管空白均有表現的原因之一。當前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管理體制研究文獻較多,但對于其系統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獻較少。我國的實踐證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種系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當前我國分部門和分級管理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規則和文件條款沖突,利益矛盾嚴重,往往各個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當前我國急需對食品安全管理進行統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統化,法律法規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下轉第87頁)
篇10
關鍵詞: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有效性
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食品質量安全不僅與人們生命健康有直接關系,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也有一定關系,因此強化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意義重大。在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中,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和企業進行有效配合,以便使改善后的食品質量管理模式能適合時下發展需求。以下內容是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有效性進行的分析研究。
一、食品安全意義和加強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意義
1.食品安全定義
食品安全就是以國家強制性標準和要求為依據,對食品的養殖、種植、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和消費等活動進行安全管理。對上述食品活動進行安全管理時,主要看活動環節中是否有不利人類身體健康和威脅人身安全的有毒或有害物質。一旦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中有毒有害物質存在,對消費者的影響較大,輕者會給其帶來病痛折磨,重者可能危及其后代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來看,食品安全主要有六種,即生產安全、經營安全、結果安全、過程安全、現實安全和未來安全。鑒于食品安全內容,可以將食品安全歸結為實物量安全和實物質安全。其中實物質安全較實物量安全問題要突出,也較受社會各界關注。
2.加強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意義
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發展,也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更廣闊渠道,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農產品生產和供應能力。就現在農產品市場現狀來看,品種齊全且繁多,價格基本穩定,食品實物量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而食品實物質問題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食品衛生和農產品污染嚴重,已經是現代人們對食品安全關注的重點。食品衛生和污染問題不解決,就會對消費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也不利于農業及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消費者對食品實質問題的關注,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
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我國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這就需要對我國食品加工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技術為支撐,將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工作核心。傳統農業生產也要進行優化升級,不斷提高其技術水平,從而為提高產品安全質量管理奠定基礎。
此外,經濟貿易的國際化,在促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更好保證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時,也對產品質量管理提出了新標準。然而,我國食品質量因管理缺陷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能更好滿足國際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需求,這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要使我國農產品食品建工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有力地位,提高食品加工企業效益,保證食品質量,加強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是首要選擇。
二、實現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有效途徑
1.建立健全的食品質量監督安全管理體系
之前的安全質量管理模式在執法過程中,常會出現交叉、模糊或真空現象,這樣就給一些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管理框架、職責不分和部門協調不當而引起的。這就需改善原有的食品質量監督安全管理體系。在原有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基礎上,適時的借鑒和學習國外在食品質量監督安全管理中有所成就的例子,協調監管體制,創造新的食品安全質量監管模式。因我國地域遼闊,生產力水平不均衡,應著重解決商品監管職責過于分散狀況。可以集中安全監管職能,明確權責,在此基礎上再建立一種相對有效且權威的協調機制,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安全質量監管成本。
2.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標準體系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標準體系處于不統一狀態,不僅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還有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這就使得在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中,常出現標準不統一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分歧,使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不能有序進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后,食品安全性能和檢測標準也無法滿足國際標準。這就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借鑒《國際食品法典》,從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實際出發,對產品生產流通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將標準落實到每一個環節,從而使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得以完善。從事生產加工的企業也應該粘上質量安全標志,使消費者能買到高質量產品,吃上放心食品。同時也應該根據市場實際狀況,及時修改制定食品質量安全標準,以滿足國際食品安全管理標準需求。
3.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促進了食品加工企業的發展,也使食品加工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上。我國現在有關食品安全依據主要來源于1995年通過的《食品衛生法》,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實際遇到食品質量問題時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安全管理,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建立法律體系過程中,可以從我國國情出發,適當的借鑒發達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對本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及時補充和完善,并對存在于不同法律法規中食品安全方面的內容進行整理,以避免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中出現法律沖突或使相關法律體系處于混亂狀態,從而保證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4.加大食品安全違規處罰力度
國家在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同時,也應該出臺一些食品安全違規行為的法律、法規,明確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相關責任人懲處條款,對刻意隱瞞、不作為或隱瞞相關信息的行為依法追究。一旦出現產品安全質量安全或安全事故,就應該以責任追究制度為依據,從重且快速的處理這類事件。對于那些執行中沒有履行法律的失職人員也要從重處罰或承擔相應責任。
5.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務體系
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能否有效進行,除了對一些標準、法律法規和監督體系進行完善,還需要建立信息服務網絡,這樣可以多渠道的獲得食品安全質量價格、交易和供求信息。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部門將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收集和整理,為以后工作提供有效資料。同時食品安全管理部門也可以一些制度和抽樣預警信息,為食品加工各環節提供預測、預報和預警信息,以促進其快速發展。
結束語:
食品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形產品,可是從上面的內容可知,常常因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不到位,而使食品安全質量得不到保證。雖然對現在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內容進行了完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問題還會出現,為了更好保證食品質量安全,仍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隨時對相關管理內容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 舒聲. 試論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問題[J]. 消費導刊. 2009(02) .
[2] 王守翠. 淺談進行食品質量管理的原因及具體實施過程[J]. 職業技術. 2007(20).
[3] 閆發青. 質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J]. 中國檢驗檢疫. 2010(06).
- 上一篇:對健康管理師職業的認識
- 下一篇:課外閱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