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兒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注兒童健康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育兒替代品 勞動供給 兒童健康 內生性
一、 引言
從經濟收入的角度而言,女性就業機會的提高,尤其是非農就業機會的提高,有利于家庭增加收入和減少貧困,這可能會在許多方面對兒童福利產生正面影響。來自于多個國家的研究都證明,女性在家庭中收入份額的增加能夠顯著提高家庭預算份額中分配至兒童教育、健康和營養相關的部分(Hoddinotte and Haddad,1995;King and Mason,2001;Song,2008)。但同家庭其他成員不同,幾乎在世界所有的地方,婦女都被認為是嬰兒和孩子的首要照料者(UNDP,1995)。由于時間和能力約束,母親增加勞動供給或者改變勞動供給模式,可能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育兒時間的下降,或者由于工作疲憊導致育兒質量的降低,這些都可能對兒童的發展起到負面影響(Desai et al .,1989;劉靖,2008)。
母親在經濟轉型期育兒功能的弱化問題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已經凸現。自1978年改革伊始,中國農村經濟經歷了以非農化、農村工業化以及城鄉遷移為特征的巨大轉變,在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及其經濟利益的激勵下,女性或者承擔了因為男性勞動力轉移而遺留的農業重任,或者選擇從事非農就業甚至向城市進行勞動力遷移(相關研究參見Knight and Song,2005;de Brauw et al .,2008;Zhang et al .,2004)。暢紅琴和董曉媛(2009)研究發現,對于育兒年齡(26至35歲之間)的勞動人口而言,女性的農業生產份額從1997年的52.3%提高到2006年的53.9%,而雇傭比例則從28.7%提高到47.3%。越來越多的年輕母親轉變勞動供給行為必然會對兒童的照料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母親勞動時間的增加對孩子的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母親非農勞動增加對兒童的負面影響要大于農業勞動的增加(劉靖,2008)。同時,由于大量城鄉勞動力轉移所導致的“留守兒童”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研究參見中國婦聯(2008)、段成榮(2005)等。問題,也是母親育兒功能弱化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明。
當年輕的母親越來越多的轉變勞動供給模式時,一些育兒的替代品,包括老人、親戚以及育兒機構等,開始凸顯其重要性。兒童照料問題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其對兒童發展的直接影響,還在于它可以通過影響家庭的勞動供給或者消費決策對兒童產生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討論的是兒童照料的投入水平如何影響兒童發展。部分研究證明,高質量的兒童照料同兒童發展呈正相關關系(Love et al .,1996),但不同的兒童照料模式因其質量的差異對于兒童發展的影響可能并不相同,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參見Blau(1999)。兒童照料的決策如何影響家庭的勞動供給或者物品投入決策的研究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一方面,兒童照料的決策影響家庭勞動供給決策、尤其是母親的勞動供給決策或與其同時進行的其他決定,相關研究如Chevalier and Viitanen(2002)、Anderson and Levine(2000)、杜鳳蓮和董曉媛(2010)。就我國農村地區而言,一些研究證實,同孩子的祖父母同住或同祖父母居住地較近與婦女對兒童照料時間的下降緊密相連,年長與年輕的婦女在照料兒童方面存在分工(Chen,2004),并且這種分工有助于年輕婦女的勞動供給與非農就業參與(Judd,2007)。另一方面,兒童照料決策也可能影響家庭對于兒童投入品決策,相關研究參見Bernal and Keane(2006)。
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與勞動力市場發展,母親作為家庭收入的掙取者和孩童的主要照料者,其勞動供給行為模式的轉變必然會對兒童的人力資本積累產生影響;隨著母親勞動供給模式的轉變,兒童照料替代品,包括老人、親戚以及育兒機構等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渠道,在兒童人力資本決定中所起到的作用愈來愈重要。本研究使用中國營養健康(CHNS)數據,選取了四種健康指標反映兒童的健康狀況,同時利用工具變量控制健康產出方程中各種投入品的內生性問題,重點考察了兒童照料替代品對兒童健康造成的影響,以期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和富有針對性的政策含義。文章主要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隨后是計量模型的構建以及估計策略,接著是關于數據的說明以及圍繞所使用數據的描述性分析,然后是對于估計結果的討論,最后是簡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二、 分析框架和估計策略
(一) 分析框架
本文主要采用健康水平作為兒童發展的衡量。兒童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生命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還在于它同兒童的教育、未來的勞動供給以及工資的決定等都具有正相關關系(Behrman,1990)。本文的理論模型類似于標準的Becker(1965)家庭產出模型。首先,母親效用函數取決于兒童健康( H)、物品消費(X)以及休閑(TL ):
maxU(H,X,TL) (1)
同時,參照James Burdumy(2005)的研究,效用的極大化取決于兒童健康產出方程、母親和兒童的時間約束,以及家庭預算約束:
兒童健康產出方程表達式(2)表示兒童的健康取決于母親的照料時間投入Tmc和照料的質量Qc、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投入Toc和照料的質量Qs,同時還取決于物質投入G,Z為一系列外生的健康產出決定因素,ε是隨機擾動項。母親照料的質量取決于母親的勞動供給時間Tw以及其他因素A。在家庭預算約束方程(3)中,w指母親工資、V為其他收入,ps、pG和pX分別指孩子照料替代品的價格、孩子消費市場商品的價格以及母親消費市場產品的價格。母親的時間約束方程(4)分為勞動時間Tw、照料兒童時間Tmc以及休閑時間TL。 孩子的時間約束方程(5)這里對于兒童時間進行了高度的簡化,一方面忽略了兒童的休閑時間,考慮到兒童的休閑時間對于我們的研究沒有關系,這種簡化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則假設了母親的照料時間與他人照料時間之間的簡單線性替代關系。如果假設此時兒童被照料的時間(母親和他人)為“有效”時間,那么這種假設也是符合邏輯的。則簡化為被母親照料的時間和被他人照料的時間為簡化分析,這里他人照料指的是兒童被父母以外的人照料的時間。從我們的樣本數據中看出,父親的照料投入比較少,因此,為了減少模型分析的復雜性以及降低計量的困難,在模型中以及后面分析階段忽略了父親照料因素。 Toc兩 部分。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兒童健康產出方程是一個高度簡化的表達式,不僅表現在投入品種類的簡化,還表現在投入品之間關系的簡化。
從上述理論模型可以看出,從母親效用函數出發,囿于兒童健康產出方程、母親和兒童的時間約束以及家庭預算約束,母親在第一步效用最大化的決策過程中決定勞動時間以及兒童照料時間,在此基礎上,在優化過程的第二步決定兒童物品投入相關研究參見James Burdumy(2005)、Blau(1996)、Bernal and Keane(2006)等。,通過家庭預算約束決定育兒替代品的選擇,從而最終決定兒童健康產出。
假設兒童的健康為時間和物質投入的正常品,從兒童健康產出方程(2)中可以判斷,母親和他人照料時間、照料質量以及市場商品對于兒童健康的直接效應為正,即 hTmc>0,hQc>0,hToc>0,hQs>0和hG>0。同時,預期母親勞動時間提高往往會增加壓力以及疲憊感,從而降低育兒質量,即QcTw0。
依據上述分析,兒童的健康產出方程可以進一步表述為以下形式:
依據上述變形分析,兒童的健康進一步表示為母親勞動供給、兒童被他人照料以及投入品等其他因素的函數。此時,兒童被他人照料的影響可以從方程(6)中比較直觀的推出,其對兒童健康影響的邊際效果可以表示為:
這里可以看出,如果兒童的健康產出為時間投入的正常品,那么合理假定h/Toc>0,此時他人照料對于兒童健康的邊際影響取決于母親照料質量與他人照料之間的差異,也就是取決于方程(7)右邊究竟哪一項占主導地位。依據前述分析,如果他人照料的質量劣于母親照料的質量,即Qs-Qc
同理,母親勞動時間對于兒童健康變動的邊際效果亦可以從上式推知:
這里可以看出,母親的勞動供給時間對于兒童健康的影響取決于(8)式中關于照料質量以及投入物品的邊際影響相互抵消后的結果,母親工作時間的提高因降低母親的照料質量從而對孩子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更高的收入意味著更有可能為兒童健康投入更多的物品。因此,母親勞動時間對于兒童健康的影響方向如何并不確定,尚屬經驗問題。由此可以看出,他人照料以及母親勞動供給對于兒童健康的具體效果并不確定,只能通過經驗研究來證明。
(二) 估計策略
依據前述分析,健康產出方程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H=α0+α1Toc+α2Tw+α3I+α4W+ε(9)
其中I為家庭勞動收入,市場物品G的替代;W是一系列影響兒童健康的變量,包括Z、V、各種價格,以及其他家庭、個體或社區變量;αi(i=1,2,3,4)表示未知參數;ε是隨機擾動項。母親勞動供給定義為母親每周工作時間,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定義為兒童被非父母個體照料的時間。家庭勞動收入為家庭年總勞動收入,以對數形式表示。
方程中非母親照料時間,母親勞動時間和家庭收入都是內生的,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兒童被他人照料以及母親的勞動供給同兒童健康稟賦相關,各種稟賦以及偏好的異質性因素均構成了方程中遺漏變量的來源,而變量遺漏問題通常使得估計系數有偏誤和不一致;其次,兒童當前健康狀況影響非母親照料時間和母親勞動時間的決策,比如兒童健康狀況差的母親更可能減少勞動供給和對非母親照料的需求,從而導致低估這兩個變量對兒童健康的負面影響,家庭勞動收入變量因其同母親勞動供給之間的相關性亦遭遇同樣的同期決定估計有偏誤的問題。
近年來部分研究對于兒童產出方程中的內生性問題的處理進行了努力,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在方程中引入變量、固定效果(或差分)模型以及聯立方程模型(多為單方程估計,如工具變量法)。然而這些方法各有裨益:變量方法較為直接,但對于數據信息要求較高,相關研究參見Vandell and Ramanan(1992)等;固定效果(或差分)模型雖然可以移除產出方程中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但依賴于不可觀測因素不隨時間變化的強假設,且難以解決反向作用的問題,相關研究參見Blau et al. (1996)等;而工具變量方法雖然可以從理論上解決這些問題,但如何選擇合適的工具仍然是一個困難的問題,相關研究參見Glick and Sahn(1998)。有鑒于此,多數研究傾向于采取將上述方法結合來解決內生性問題,相關研究參見Blau et al. (1996)和James Burdumy(2005)等。
囿于數據所限從CHNS的數據結構而言,調查相隔年份比較長(2至4年),如果是panel數據,要控制所有年份的兒童年齡都在5歲以下,對于樣本量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而即使使用固定效果模型,也不能得出無偏的估計結果,仍然需要使用工具變量。,本文主要采用工具變量方法控制方程中的內生性問題,同時選擇盡可能多的能識別稟賦和偏好的變量來輔助降低估計結果對于未觀察到的異質性分布假設的敏感程度。此外,因為所有家庭層面的變量都可能同時與母親的勞動供給以及兒童的照料決策和健康產出相關(James Burdumy,2005),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社區層面變量作為工具變量。本文采用了如下備選的工具變量組合:當地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況參見James Burdumy(2005)以及Bernal and Keane(2006)。(當地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及其平方項)、影響勞動參與的當地基礎設施狀況(村距火車站的距離、村內擁有黑白或彩色電視機的家庭的比例以及是否可以接收有線電視從信息的可獲得性與就業網絡的角度,認為此項工具與勞動參與相關,但與兒童健康關系不大。)、當地市場上的塊煤價格以及家庭人均耕地面積考慮到我國耕地面積按照人頭劃分的分配方式,我們認為耕地面積同兒童健康并不直接相關,但耕地面積可能在很大層面上決定了農村家庭的收入。。我們認為這些變量與勞動供給決策、育兒決策或家庭勞動收入存在相關性,但在控制了這三個因素的情況下,與兒童健康狀況無關。由此,本文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的方法估計健康產出方程,還將對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進行檢驗。
三、 數據說明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于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庫(China Economic,Population,Nutrition,and Health Survey,CHNS) 我們感謝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庫(CHNS),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和中國CDC為本文提供了數據。文中所有圖表數據來源均來自于本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中國九省七年的調查數據,時間分別為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調查方法采取分層、多級、整群隨機抽樣,調查內容包括住戶調查、膳食調查、健康調查和社區調查等諸多方面。該調查在每一個調查年度調查住戶(農村住戶和城市住戶)4000個左右,涉及家庭成員13000多個。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為其中一部分,采用的子樣本包括調查中全部的農村點以及城市郊區的家庭,將城市郊區包括在樣本中是因為它們與農村地區關系緊密,其中大部分人仍為農村戶口相關的劃分方法參見Sicular and Zhao(2004)。。選取的子樣本包括除1989年外1989年針對勞動時間和收入的統計方法同其他年份略有不同,且數據質量也不如隨后年份,因此,在研究中去掉這一年的數據。的六個年度中0至5歲將孩子的年齡限定在5歲以下主要是考慮到6歲以上兒童開始入學,這樣可以避免分析復雜化。年齡采取出生月份除以12個月的計算方法,因此小于6個月的兒童計為0歲,6至18個月的兒童計為1歲,以此類推。孩子,同時去除某些異常值,樣本總數為1711個,其中母親參與勞動的1438個,被他人照料的570個。
考慮到健康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本文共選用四種健康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薦的方法,健康指標z評分=(觀測值―參考標準分年齡均值)/參考標準分年齡標準差,同時對異常值按照WHO推薦方法進行調整。本文中所使用的參考標準為WHO于2006年公布的兒童成長標準。其中,年齡別體重Z評分小于-2為體重不足,體重不足率常用于作為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年齡比身高Z評分小于-2為生長遲緩,反映兒童慢性營養不良;而BMI通常用作肥胖檢測指標,過高的BMI可以作為判斷兒童是否超重甚至肥胖的標準。。選取兒童的身高比體重Z評分(WHZ)、年齡比體重Z評分(WAZ)、年齡比身高Z評分(HAZ)來分別反映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營養狀況,同時選取年齡比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Z評分(BAZ)作為兒童體重狀況的監測。由圖1可以看出,HAZ和WAZ的樣本均值均小于零,WAZ表現相對好于HAZ,但兩種指標的分布均向左偏移,而WHZ和BAZ均值略高于0,且分布基本對稱。結合各種指標的代表含義,說明兒童生長遲緩在農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短期的營養不良則并不嚴重,這表明農村地區的營養不良問題雖然由來已久,但在近期內得到了改善,而困擾城市的兒童肥胖在農村并不成問題。
圖1 兒童健康指標樣本分布圖(HAZ、WHZ、WAZ、BAZ)
文中表1為健康方程中出現的主要變量的統計描述。家庭勞動收入以及非勞動收入采用CHNS數據庫中所提供的分地區分城鄉的價格指數進行調整,以2006年為基期不同年份的收入水平使用CHNS數據庫中提供的分地區分城鄉的物價指數進行調整,以2006年為基期。參見cpc.unc.edu/china/home.html。。樣本中女童的比例約46.2%,而獨生子女的比例僅有29.7%,結合孩子的出生次序來看,約有53%的孩子雖不是獨生子女,但為家中最小的孩子。雖然我們的樣本中多數為年輕的父母親,但其教育水平并不太高,多為小學文化。考察村里的基礎設施變量可以發現,農村地區育兒機構的可獲得性相對較低,我們所研究的樣本中僅有33.8%的村莊有適合兒童的育兒機構,而這個比例還包括了縣城以及城郊。從育兒機構的費用來看,即使以2006年的物價水平,月均約45元的費用并不算低雖然這個數字是我們對缺失值調整過后的結果,但偏倚程度并不大,事實上,如果扣除掉缺失的樣本,育兒機構費用的均值約為48.8元,這甚至高于我們調整后的結果。,這進一步說明了育兒機構在農村地區較低的可獲得性。
考察母親以及兒童照料情況,樣本中母親的周均勞動時間約為34.7個小時,而兒童周均被他人照料的時間約為11.4個小時。圖2左邊描繪了母親勞動參與率以及選擇他人照料的兒童的比例隨兒童年齡變化趨勢,右邊描繪了在孩子的每個年齡段不同類型的母親(參與勞動或未參與勞動)以及選擇不同孩子照料方式(他人照料或無他人照料)所占的樣本比例(每個年齡段為1)。從圖中可以看出,農村母親的勞動參與率高達70%以上,且隨著孩子年齡的上升比例不斷提高,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比例在兒童小于6個月時比較低,僅有不到20%,之后隨著兒童的年齡增加不斷增加,到孩子5歲時約有半數的孩子被他人照料。與沒有參與勞動的母親相比,參與勞動的母親更有可能選擇兒童照料的替代品。但即使如此,參與勞動的母親仍然有較高的比例沒有選擇兒童照料替代品,從事勞動且不選擇他人照料孩子的母親的比例在孩子的每個年齡段都是最高的,雖然隨著孩子年齡增加,參與勞動同時選擇他人照料孩子的比例也逐漸增加,但依然略小于參與勞動但未選擇他人照料孩子的母親比例,這說明在農村地區母親可能同時承擔了并不輕松的勞動負擔以及主要的兒童照料責任。
圖3分析了母親勞動時間以及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均值隨兒童年齡增長的變動趨勢,這種變動結合了時間和參與比例的增加兩方面。如果僅從均值的比較而言,母親勞動時間的增加并不能全部由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的增加來彌補,在兒童的不同年齡段這個差異保持在22個小時左右,即使單獨考察同時參與勞動以及選擇他人照料兒童的母親,這個差異依然保持在9.8個小時左右,更何況他人照料與母親照料在質量上尚且可能存在差異,這說明母親或者因為工作減少了育兒時間,或者犧牲了休閑時間以取得育兒與工作之間的平衡,而無論哪種情況都可能降低育兒的時間數量或質量。分開考慮母親不同勞動參與狀態與育兒模式選擇可以發現,選擇他人來照料兒童的母親的勞動時間比沒有他人照料兒童的母親高4 5個小時,而母親參與勞動時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比母親沒有參與勞動的樣本約高4個小時,這說明育兒決策與母親勞動供給之間的確存在相關性。
考察母親不同勞動參與狀態與育兒決策情況下的兒童健康狀況,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身高比體重Z評分外,其他幾個健康指標均顯示沒有參與勞動的母親的孩子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參與勞動的母親。針對中長期的健康指標WAZ和HAZ的分析表明,選擇了他人照料的兒童身高與體重指標好于沒有選擇他人照料的兒童。比較勞動參與和育兒決策的四個不同狀態可以發現,母親沒有參與勞動同時沒有照料替代品的兒童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幾種,這對于所有健康指標都適用,其次為母親沒有參與勞動同時兒童被他人照料,而健康表現最差的是母親參與勞動的同時沒有照料替代品,這表明育兒以及勞動供給決策的確對兒童健康存在影響。
四、 實證分析
表3分別列出了針對四個健康指標的OLS和2SLS估計結果,內生變量為母親勞動時間、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以及家庭勞動收入。2SLS的第一階段估計結果見附表1和附表2,可以看出,在選用當前的工具變量組合的情況下,方程得到了較好的識別方程約在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了“弱”工具的假設,這樣的結果雖然不能令人特別滿意,但結果已基本可信。。通過Hausman檢驗,我們發現不能忽視這三者在兒童健康產出方程中的內生性,而Hansen Sargan的過度性識別檢驗則證實了所選擇的工具變量的有效性。
2:①HAZ產出方程的IV組合為:當地市場上塊煤的價格、當地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及其平方項、村內擁有黑白電視機的家庭的比例、家庭人均耕地面積、村內擁有彩色電視機的家庭的比例、村距火車站的距離;②WHZ、WAZ和BAZ產出方程的IV組合:當地市場上塊煤的價格、當地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及其平方項、村內擁有黑白電視機的家庭比例、家庭人均耕地面積、村里是否可以接收有線電視信號。
從OLS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母親勞動時間投入以及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投入對于兒童健康具有負面影響,雖然這種影響在多數情況下并不顯著;而家庭收入則對于短期健康指標(WHZ)和體重監測指標(BAZ)顯示出顯著正向影響,但2SLS的估計結果顯示OLS的母親勞動時間和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的估計系數嚴重有偏,這種偏差主要源自于母親勞動供給與兒童照料和兒童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所導致的內生性。在通過工具變量識別了這種關系后,勞動時間以及照料時間的系數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并凸顯出了時間投入對于兒童健康的重大作用。而OLS的勞動收入的系數則呈現出向下偏移的趨勢,這可能表示了家庭聯合勞動供給決策對于家庭收入的作用。2SLS的估計結果顯示了家庭勞動收入對于兒童健康顯著的正面作用。
從2SLS的估計結果來看,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對于兒童健康呈現出顯著的負面影響,且這種負面影響與母親勞動時間增加的影響效果非常接近。這意味著在控制了家庭收入以及母親勞動供給的情況下,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就使得兒童的健康指標下降0.022―0.034個單位。依據前面的分析,方程中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的系數同時包含了他人照料對兒童健康的正效應以及母親照料時間下降的負效應。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可以認為是母親照料與他人照料之間的質量差異,兒童被他人照料時間上升所帶來的正效應難以抵消母親照料時間下降的負效應,這說明了當前兒童照料替代品的質量令人擔憂。
母親勞動時間的增加對兒童健康的四個指標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表現在母親的周均工作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就傾向于使得兒童的HAZ下降約0.024個單位,WHZ下降約0.026個單位,WAZ下降約0.026個單位,BAZ下降約0.03個單位。這證明了前面的理論以及描述性分析的結果,農村地區母親可能同時承擔了繁重的勞動負擔以及主要的兒童照料責任。鑒于母親勞動時間實際上是母親照料兒童的有效時間的反向替代,母親勞動時間的負面影響可能源自于因勞動時間增加所導致的母親照料時間的減少,以及因疲憊等因素所導致的照料質量的下降,雖然勞動時間增加同樣意味著投入物品的增加,但這種正效應難以抵消其所帶來的負效應。
家庭勞動收入對于兒童健康均顯示出了顯著的正面影響,且針對不同的健康指標的影響差異較大。家庭年勞動收入每增加1%,可能使得兒童的WHZ、WAZ和BAZ分別增加約0.63、0.519和0.549個單位,而對于HAZ,這個效用僅為0.28左右。這表明家庭勞動收入對于兒童的近期健康狀況具有更大的影響,同時也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家庭收入對于兒童健康具有正面促進作用的結論。類似的,家庭非勞動收入也僅僅顯示出了對于兒童短期健康狀況具有顯著作用,對于其他健康指標則沒有明顯影響。這種不顯著影響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家庭非勞動收入中包括了貧困補助、獨生子女費等,補貼水平高反應了家庭的貧困狀況,且針對兒童的補貼可能不一定真正對兒童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體現了個體與家庭水平上的收入控制權不同對于兒童健康的影響,個體對于自己的勞動收入具有更大的決策權力。
作為反映照料替代品質量的變量,家庭有居住地較近的女性老人的存在并沒有對兒童的健康產生顯著影響。不僅如此,從OLS和2SLS的系數符號來看,這種潛在的影響甚至可能是負的。出乎意料的是,男性老人的存在反而對兒童的中短期健康起到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這或許是由于女性老人對于兒童的影響主要在于照料時間,而男性老人則更傾向于從其他方面如物質投入來對兒童產生影響。適合兒童年齡的育兒機構的可獲得性對于兒童短中期的健康狀況起到了顯著的正面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育兒機構將使得兒童的WAZ提高0.189個單位,它對于WHZ和BAZ的影響尤其顯著,其邊際變動的影響分別為0.251和0.292個單位。育兒機構費用對于兒童的健康狀況則沒有顯示出顯著的影響。
兒童的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以及出生次序均沒有顯著影響,這或許是由于樣本兒童年齡偏小,性別或者獨生子女方面的優越性尚未體現所造成的。母親的生育年齡預期會對兒童的稟賦以及母親的照料能力或偏好產生影響,估計結果顯示了母親生育年齡較高對于兒童中短期健康水平具有顯著影響,同以往的研究結果相比較,這似乎表明母親生育年齡的生物學影響效果在我們的樣本中要小于母親年齡增加在兒童照料能力與經驗方面的優勢,但這種關系并非線性的,這種非線性主要體現在母親年齡大對于兒童健康的影響上面。母親年齡大于35歲對于兒童健康的影響為負,且影響程度遠遠大于生育年齡,但這個作用僅在孩子的年齡比體重估計式中體現出了顯著影響。
父母的身高體重作為兒童健康稟賦的識別因素對于兒童的當前健康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母親的體重較其身高對于兒童顯示出了更為顯著的影響,而父親的身高則顯示出更為顯著的影響。母親的教育水平預期可以從影響母親的照料能力和偏好以及家庭對于兒童投資的偏好等方面來影響兒童健康,但這個影響并不顯著。如果從母親的營養知識的獲得或者拓寬視野的角度而言,這種不顯著的作用或者說明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在健康知識的傳遞方面的匱乏以及提高能力方面的欠缺,或者說明雖然高教育的母親有更高的知識以及更寬的視野來對待兒童的健康,但其可獲得的物資投入有限,從而限制了知識在兒童健康方面的實現。而父親的教育水平則對于兒童的長期健康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從影響家庭物資投入偏好的角度,這似乎說明了父親而非母親更有決策權力。
農村是否有可以買到肉蛋禽的自由市場預期可以從營養食品是否較易獲得方面來影響兒童健康,在多數情況下這一影響為正但并不顯著,這或許是因為農村地區家庭目前仍在肉蛋禽等的消費方面多處于自給自足狀態,所以對于自由市場的遠近并不敏感。而稻米價格對于兒童中短期健康顯示出顯著的負面影響,反映了食物價格變動與兒童健康之間的反向變動關系,這同以往文獻的結論如Martin Prevel et al. (2000)相一致。考察地區以及時間變量,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兒童健康狀況并沒有顯著區別,這或許說明了雖然農村幼兒所處的健康大環境并沒有變壞,但至少也沒有變得更好。縣城的幼兒健康狀況顯著好于農村地區,而城郊則和鄉村地區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體現了不同地區健康環境的差異。
五、 簡要結論
中國的鄉村經濟自1970年代以來經歷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改變了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狀況,但卻加重了女性育兒與工作的雙重負擔。隨著年幼兒童的母親參與勞動力市場模式的變化,是否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育兒替代品對于兒童福利的影響越加凸顯。本研究選取了四種健康指標――用身高比體重Z評分(WHZ)、年齡比體重Z評分(WAZ)、年齡比身高Z評分(HAZ)來分別反映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營養狀況,同時選取年齡比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Z評分(BAZ)作為兒童體重狀況的監測,重點考察控制了母親勞動供給的情況下兒童照料替代品對于兒童健康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兒童被他人照料的時間以及母親勞動時間的增加對兒童健康呈現出顯著的負面影響,家庭勞動收入對于兒童健康體現出了顯著的正面影響。適合兒童年齡的育兒機構的可獲得性對于兒童短期和中期的健康狀況起到了顯著的正面影響。
目前的公共政策主要針對于兒童健康、醫療服務的可獲得性等方面,針對農村兒童照料方面所提供的關注和支持則相對較少。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女性勞動參與對于農村經濟增長以及收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減少女性參與過程對于兒童福利的負面影響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研究證實了兒童照料服務在農村地區因其可獲得性遠遠不夠以及質量差強人意而給兒童的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提高兒童照料的可獲得性及其質量,這對于降低女性負擔、促進女性勞動供給,以及提高兒童福利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從研究的結論來看,母親的教育水平對于兒童健康并沒有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或許說明了現有教育體系中關于健康的知識推廣不足。另外不同地區的兒童健康狀況差異顯著,兒童的健康狀況似乎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連。鑒于公共健康服務的供給具有顯著的外部性,以及不同地區間勞動力流動現象的加劇,建立一個公平而統一的公共健康服務的供給以消除不同地區間健康投入的不均衡具有特殊的意義。
參考文獻
Anderson, P. M. and P. B. Levine, 2000, “Childcare and Mothers Employment Decisions,” in Finding Jobs: Work and Welfare Reform , Eds. by David E. Card and Rebecca M. Blank,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cker, G. S, 1965, “A Model of Allocation of Time,” Economic Journal , Vol.75, 493 517.
Behrman, J. R., 1990, “The A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overty on One Another: What We Have Yet to Learn,” Liv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 Working Paper No.74,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Bernal, R. and M.P. Keane, 2006, “Child Care Choice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chievement: The Case of Single Mothers,” manuscript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Yale University.
Blau, D., 1999, “The Effects of Child Care Characteristics on Chil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Vol.34(4), 786 822.
Blau, D. M., D. K. Guilkey, and B. M. Popkin, 1996, “Infant Health and the Labor Supply of Mother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Vol.31(1), 90 139.
Chen, Feinian, 2004,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Generations of Women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Vol.33, 557 580.
Chevalier, A. and T. K,Viitanen, 2002, “The Causality between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hildcare,”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 Vol.9(14), 915 918.
De Brauw,Alan, Qiang Li, Chengfang Liu, Scott Rozelle and Linxiu Zhang, 2008,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yths Surround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Farming,” China Quarterly , Vol.194, 327 348.
Desai, S., P. L. Chase Lansdale, and R.T. Michael, 1989, “Mother or Market?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Intellectual Ability of 4 Year Old Children,” Demography , Vol.26(4), 545 562.
Glick, P. and D. E. Sahn, 1998, “Maternal Labor Supply and Child Nutrition in West Africa,”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Vol.60(3), 325 355.
Hoddinott,J. and L. Haddad, 1995, “Does Female Income Share Influence Household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Cote DIvoire,”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Vol.57, 77 95.
James Burdumy, S., 2005, “The Effect of Materna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n 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 Vol.23(1), 177 211.
Judd,E., 2007, “No Change for Thirty Years: the Renewed Question of Womens Land Rights in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 Vol.38, 689 710.
King, E. and A. Mason, 2001, Engendering Development Through Gender Equality in Rights, Resources, and Voice , A co 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night, John and Lina Song , 2005, Towards a Labour Market in China ,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ve, J. M., P. Z. Schochet. and A. L. Meckstroth, 1996, “Are They in any Reat Danger? What Research does and doesnt Tell Us about Child Care Quality and Childrens Well Being,” manuscript , Princeton N.J.: 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 Inc.
Martin Prével, Y., F. Delpeuch, P. Traissac, J. P. Massamba, G. Adoua Oyila, K. Coudert, and S. Trèche, 2000, “Deterioration i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in Brazaville, Congo, Following the 1994 Devaluation of the CFA franc,”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Vol.78(1), 108 118.
Sicular,Terry and Yaohui Zhao, 2004, “Earnings and Labor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WTO Entry,” in China and the WTO: Accesssion Policy Reforem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 Eds. by Deepak Bhattasali, Shantong Li, and Will Mart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9 260.
Song, Lina, 2008, “In Search of Gender Bias in 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 IZA Discussion Papers 3464,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dell, D. L. and J. Ramanan, 1992, “Effects of Early and Recent Matern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 from Low income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 Vol.63(4), 938 9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who.int/.
Zhang, Linxiu, A. de Brauw and Scott Rozelle, 2004,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s,” China Economic Review , Vol.15, 230 247.
暢紅琴和董曉媛,2009,《農村勞動力外流對留家庭成員時間使用的影響》,《世界經濟文匯》第4期63―76頁。
杜鳳蓮和董曉媛,2010,《轉軌期女性勞動參與和學前教育選擇的經驗研究:以中國城鎮為例》,《世界經濟》第2期53―68頁。
段成榮和周福林,2005,《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29―36頁。
篇2
[關鍵詞] 兒童;營養不良;肥胖;貧血
[中圖分類號] R72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41-03
Health condition analysis of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in Meizhou city
ZHANG Qiuyun
Campus Hospital of Jiaying Colleges of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5140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in Meizhou city,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health level.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c investigation method was used and a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of 12 928 cases of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among 30 kindergartens in the urban area was collecte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children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s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TO).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malnutrition of the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was 3.77%,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P>0.05). The prevalence rate of malnutrition was lower among children younger than 1 year old, but higher among children older than 1 year ol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malnutrition was growth retardation (44.56%), followed by low body weight (40.04%), weight loss (15.40%). The prevalence rate of obese among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was 5.01%,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boys (5.53%) was higher than girls (4.4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hildren; Malnutrition; Adiposity; Anemia
5歲以前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健康狀況將對其終生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由于梅州市經濟條件以及文化與其他地區不同,兒童的健康問題及健康水平與其他地區也不盡相同,為了解梅州市兒童健康狀況,發現兒童健康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和治療,為兒童衛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學的建議,筆者2010年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本市區12 928名5歲以下兒童,進行健康分析與評價,以期為促進兒童健康提供基礎數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包括從初生到不滿5周歲的所有兒童(包括常住、暫住、流動人口)。抽樣方法采取整群隨機抽樣。以托幼機構為調查單位,隨機抽取30所托幼機構。
1.2 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
①發育評估:對每個兒童進行體格測量,包括體重、身高等指標。②營養不良:采用WHO推薦標準,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2SD為低體重;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為生長遲緩;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2SD為消瘦。③貧血:血紅蛋白(Hb)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9.1.3統計軟件包處理,對數據資料進行t檢驗、χ2檢驗等處理,以P
2 結果
2.1各年齡組男、女兒童的體重、身高的測量值
兒童身高、體重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年齡愈小增長愈快。2歲以后兒童生長發育速度減慢,呈現平穩增長。男童身高、體重均值普遍比女童高。見表1。
表1 5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測量值(x±s)
注:與男性比較,*P
2.2 各種營養性疾病的檢出情況
2.2.1 各年齡組不同性別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情況本次調查了12 928名5歲以下兒童(滿月至未滿5周歲兒童),檢出中、重度營養不良487例,營養不良患病率為3.77%。其中,男童6 769名,檢出營養不良兒童269名,女童6 159名,檢出營養不良兒童218名,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歲以下嬰兒營養不良患病率較低,1歲以后開始增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2 各年齡組不同性別兒童單純性肥胖檢出情況在12 928名5歲以下(滿月至未滿5周歲兒童)被檢兒童中,單純性肥胖患病率為5.01%。其中,男童6 769名,檢出單純性肥胖兒童374名,女童 6 159名,檢出單純性肥胖兒童274名,男童單純性肥胖的檢出率(5.53%)高于女童(4.45%),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2.3 各年齡段兒童貧血患病率
在12 028例5歲以下(6個月至未滿5周歲兒童)被檢兒童中,貧血患病率為22.42%。其中,男童6 334例,檢出貧血兒童1 505例,女童5 694例,檢出貧血兒童1 192例,男童貧血的患病率(23.76%)高于女童(20.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生命早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而這一時期健康狀況的好壞對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及成年后健康狀況有著重要影響。生長發育評價是衡量兒童健康狀況快捷、易行和有效的評價方法,本次調查采用身高和體重兩個最常用的指標來進行評價。本次調查顯示,梅州市區5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達到我國九市城區兒童水平(2005年全國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狀況調查資料),兒童身高、體重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年齡愈小增長愈快。2歲以后兒童生長發育速度減慢,呈現平衡增長。
長期的營養不良,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的營養不良會對我國未來的勞動生產力造成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緩慢的,不易覺察,但卻是長期的、確實存在的,隨之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會大大地超出想象,有研究表明,在兒童2歲前發生的生長遲緩將會對其一生發生影響。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因病死亡的兒童中55%有營養不良。2001年我國44個西部貧困地區的調查發現,農村3歲以下兒童的低體重、生長遲緩和消瘦患病率分別為13.6%、16.9%和6.3%。2006年衛生部在全國范圍開展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評估指標調查數據顯示,全國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情況,生長遲緩率為9.9%,低體重率為5.9%,消瘦率為2.2%。本次調查顯示,梅州市區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為營養不良患病率為3.77%,高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終期目標(全國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城市2.55%)。本次調查營養不良的性別差異不明顯;1歲以下嬰兒營養不良患病率較低,1歲以后開始增高。兒童營養不良高峰集中在1~4歲年齡段,尤其2~3歲年齡段的生長遲緩、低體重患病率增高顯著,說明6~23個月是營養不良的高發期,與其他研究結果類似,考慮與6~23個月是輔食添加的關鍵期和各種疾病,如腹瀉、感冒和貧血等喂養相關疾病的高發期有關。提示防治營養不良的關鍵期應該在兒童早期,尤其是3歲以前。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肥胖問題也日益成為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1]。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如商品廣告、家長對兒童的體重期望、飲食習慣以及家長對兒童溺愛等都對兒童肥胖的發生產生影響。調查顯示,廣州城區兒童肥胖發生率為5.2%[2]。本次調查兒童單純性肥胖患病率為5.01%,其中男童的檢出率(5.53%)高于女童(4.45%),應引起重視。對體重超標和肥胖的兒童,不僅要控制飲食中熱量的供給,更要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強調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體育煅練。政府要積極引導,提高人們對肥胖危害的認知,并對兒童、對家長及社會采取群體性干預措施來促進兒童的健康。
貧血是世界上最為普遍的營養性疾病,也是當前人們最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2001年WHO的調查報告[3]顯示,在不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4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分別為39.0%與20.1%。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2002)數據[4]也顯示,6~12個月齡組嬰兒的貧血患病率在城市、農村分別為38.3%、34.7%,2歲以內嬰幼兒貧血患病率為31.1%,國內研究報道[5],學齡前兒童貧血發生率為30.60%,但處于缺鐵準狀度且未達到貧血診斷標準嬰兒的比例可能更高。研究已證實,嬰幼兒貧血不僅會對其幼年生長發育造成有害影響,同時也會造成其在今后的年長兒時期行為和學習能力方面嚴重而不可逆性的降低,對其體能、智能、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等也均有影響。本次調查兒童貧血患病率為22.4%,男童貧血患病率(23.76%)高于女童(20.93%),表明梅州市的兒童貧血患病也不容輕視。因此預防兒童貧血比治療貧血更重要。研究顯示,小兒貧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喂養,因此在大力提倡母乳喂養的同時還要正確指導喂養,對家長加強宣教工作,科學、合理地添加輔食,對預防貧血的發生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商曉紅.濟南市郊區兒童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山東大學,2009,6(10):57-62.
[2]曲文君,柳潔.2008大連市0-6歲兒童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兒童健康雜志,2009,4(3):164-167.
[3]Cmet TC, Childhood obesity: normal variant or serious illness [J]. Compr Ther,2006,32(3):147-149.
[4]聶少萍,馬文軍,徐浩鋒,等.廣東省2002年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及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2):111-113.
[5]WHO/UNICEF/UNU.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52-53.
[6]樸建華,賴建強,蔭士安,等.中國居民貧血狀況研究[J].營養學報,2005,27(4):268-271.
篇3
關鍵詞: 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策略教育途徑
“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可見,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任務。
幼兒的身體要健康,膳食營養少不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膳食業發展迅速,各類膳食五花八門,我們的孩子膳食營養健康能否得到保證呢?
一、家庭與幼兒園的膳食營養狀況及分析
經調查發現,在家庭中,首先,每一種膳食行為兒童與家長都有相關性。例如在食物的選擇上,家長認為哪些食物營養價值高,哪些食物的營養價值低,他們會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食物選擇上的差異。
其次是口味問題,每個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樣。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食物,不大會單獨為孩子準備食物。所以在膳食習慣上子女和家長的相似性較高。
最后,人們的膳食行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文化、傳統、民族、教育等,改變一個人的膳食行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個家庭膳食習慣的改變。經過科學調查,在中國25%—35%的兒童有進食問題。[1]
在我園,我經常看到孩子帶著購買的早餐在活動室內吃。經過調查,這樣的孩子占20%左右。由此我想到,現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與孩子共進早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在幼兒園的午餐桌上,我經常發現,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多被扔在餐盤里,年齡越小這種情況越為嚴重。問問孩子們為什么不吃,他們回答不喜歡吃。調查發現,現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這些偏食孩子喜歡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飲料、肉類加工制品等,不喜歡食用綠葉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堅持喝純鮮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兒也相對較少。[2]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1.家長的膳食營養健康觀念存在問題
一些家庭的營養健康觀念不夠,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豐富”的現象;由于營養知識缺乏,一味給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孩子們偏食癥、嗜食癥、肥胖癥、性早熟等現象越來越普遍。
2.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膳食營養觀念存在一定問題
據調查,幼兒園雖配備了保健老師,但只是簡單編制食譜。即使有食譜,廚師在思想上也不夠重視,不能共同了解科學膳食的重要性,不能讓膳食營養食譜廣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從幼兒園到家庭對膳食營養健康的認識是非常不夠的。身體健康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為保障兒童健康成長,不僅要讓孩子積極鍛煉身體,而且要普及兒童營養健康知識。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開設營養健康課程,對幼兒進行營養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策略
1.合理的膳食計劃
無論是幼兒園保健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必要學習營養健康知識,制訂好合理的膳食計劃。
祖國醫學典籍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精辟闡述了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等在人體中的功效。從營養成分吸收的角度來看,營養成分的吸收與食物中各種成分的比例有關。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3]提出了一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參考此模式,我們根據幼兒的身體消化吸收特點,就可以為幼兒制訂豐富、合理的膳食計劃。此外,膳食應隨季節有所變化,冬季適當增加脂肪的量,提供較多的熱能;夏季多選用清淡的食物。在烹調方法上注意幼兒消化能力和進食心理,在色、形、味諸方面下工夫,以激發孩子的食欲,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兒食欲、使營養成分相互影響,提高營養價值,而且能保證營養平衡。[3]
2.科學的膳食制度
為了使幼兒每天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我們還要根據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進餐時間、次數,以及各餐熱量分配,等等。每日為幼兒安排三餐及上午、下午各一次點心,每餐間隔約4小時,各餐熱量分配為早餐25%—30%,上午點心10%、午餐:35%—40%,下午點心:10%,晚餐:25%—30%。[4]日托制的幼兒園無法分配早餐和晚餐,但一定要做好家長宣傳工作。
早餐與上午點心:供應豐盛,包括粗糧、牛奶、豆漿或雞蛋、胡蘿卜等,可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已經關注到了幼兒的早餐營養健康。
上午水果:經過多方考證,我們建議把水果安排在上午兩個活動之間。因為我國傳統膳食習慣上一般不在早晨吃水果,整個早晨的維生素攝入量是不夠的,因此在上午兩個活動之間吃點水果更有利于營養的消化吸收。
午餐:午餐是一天中最豐盛的,保證有充足量的肉、蛋及豆類食品。因為這些食品不僅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礦物質,還含有較高的能量;還要保證有充足的蔬菜,這可以使幼兒獲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水及纖維素。我園非常重視幼兒的午餐,一直堅持兩菜一湯,保證了幼兒的營養需求。
晚餐:因為晚飯后活動時間短,活動量又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建議晚餐不應過于豐盛,以避免熱量在體內積累,造成肥胖。[4]
幼兒的腸胃嬌嫩,要少吃多餐。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幼兒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從而提高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使孩子身體舒適,獲得進餐的快樂。
3.良好的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飲食定時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少吃零食,飯前、飯后不做劇烈活動,不吃湯泡飯,進餐時保持安靜,以及其他膳食衛生習慣。
偏食是孩子缺乏營養的主要原因,所以,預防和糾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家長偏食,膳食過于單調;或家長常常問孩子喜歡吃什么,從而為孩子的偏食創造了條件。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則體內易缺乏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還有的孩子不愛吃肉、蛋,長此以往則體內易缺乏蛋白質、礦物質等,勢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那么如何糾正偏食呢?①把喜歡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結合在一起;②在孩子饑餓且心情愉快給其不喜歡吃的食物;③給孩子講解一些營養知識或讓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飯,等等。
膳食定時定量是保證幼兒攝取足夠營養成分的前提。因此,我們不僅固定時間用餐,而且在指導幼兒用餐時注意控制幼兒的飯量,食量偏少者鼓勵多吃一些,食量偏大者少吃一些。
為了保證食物的充分消化,我們還教育孩子吃飯時細嚼慢咽:“食物放在嘴里咀嚼10次后咽下去。”細嚼慢咽能減少飯量,促進牙齒的運動、唾液腺的消化功能,還能預防和治療肥胖癥,消除緊張情緒,改善頭部血液循環。
4.溫馨的飲食環境
為了增強幼兒的食欲和促進營養成分的消化與吸收,我們還創造條件使幼兒心情愉快、安靜進餐。如,我們在進餐場所墻面貼一些水果、蔬菜的圖畫,進餐時播放一些輕音樂,等等,努力創建優雅的環境使孩子心情愉快,增強胃腸的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欲,促進消化;要求教師在孩子進餐前后及過程中不訓斥、責罵或懲罰孩子,以保證孩子愉快地進餐。
日本“國民營養調查”結果表明:和父母一起進餐者食欲好的占17.7%,獨自進餐則為13.4%,且獨自進餐的孩子大多只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會造成體內營養缺乏的比例增高。可見與父母一同愉快地進餐,好處多多,孩子會吃得格外香。我們建議家長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和孩子一起進餐。
總之,給幼兒合理的膳食營養,是使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而提倡均衡膳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膳食習慣,創建良好的膳食環境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我們都該懂得,幼兒營養,貴在合理。
三、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途徑
如何有效地實施營養健康教育呢?我覺得可以通過三條途徑進行。
1.開展豐富多彩的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健康行為習慣;
3.家園共育。
三者同時進行,可使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對幼兒進行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時,首先要傳授健康知識,讓幼兒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會健康,才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該怎么做;其次要對幼兒進行健康態度與健康意識的培養,讓幼兒有健康意識,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使行為產生動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再次要進行健康行為和健康習慣的培養,幫助幼兒逐漸從學習到學會以健康的方式生活。最后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引導幼兒通過系統的訓練促進其跳躍能力、奔跑能力、協調能力、投擲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對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及每個人的一生的生活質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向幼兒進行膳食營養知識教育,不是可有可無之事,而是勢在必行的。營養健康教育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要從三方面進行:(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活動。(2)選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3)選擇的活動能促進各領域之間的融合。
首先,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了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健康主題活動。例如根據小班幼兒對水果的喜愛,開展《酸酸甜甜的水果》這種形象又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活動[5]。根據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開展主題活動“黃豆的一家”,引導幼兒認識黃豆及各種各樣的豆制品,知道其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引導幼兒與家長們共同收集豆類和豆制品,從多方面了解豆類含有的營養,知道多吃豆制品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引導幼兒觀看豆漿的制作過程,引起幼兒發現黃豆加工后的變化的興趣,引導幼兒喜歡吃豆制品。還引導幼兒種植豆類,觀察記錄其生長的變化,讓幼兒在種植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培養責任心。根據大班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日益增長的求知欲等年齡特點,我們開展“奇特的餐具”等集知識味性為一體的健康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本國及其他國家餐具的異同,學會正確使用刀叉。了解筷子的由來、使用過程中的禁忌,以及亞洲各國筷子制作材料的異同,開闊幼兒的眼界,并引導幼兒進一步懂得如何正確使用餐具。
其次,我們選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如在中班“蔬菜王國”中,我們選擇了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健康營養教育活動“蔬菜拼盤”“采摘黃瓜和豇豆”“豇豆、四季豆和刀豆”,讓幼兒在操作、分辨、比較中增長知識,了解不同蔬菜所含營養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又如在大班“膳食文化”中,我們設計“好吃的西餐”這樣一個情境性的活動,把教室布置成西餐廳,幼兒穿上正式的服裝,并請兩名老師客串服務員,幼兒在身臨其境中學會了正確使用刀叉的方法,了解了餐具擺放所包含的意義,并了解了西餐的基本禮儀。可見選擇幼兒能夠參與操作的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
充分利用自然、社區,激發幼兒對食材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了解和認識食物的名稱、形狀、顏色、性質和分類,知道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這一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對食物產生廣泛興趣,了解食物與人類健康關系,懂得如何選擇食物,初步形成符合營養準則、健康準則的習慣。在營養教育活動中,他們能體驗,感知食物的特性,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豐富生活經驗,促進全面發展。
在平時實施的綜合活動教材中,我們經常遇到與營養健康有關的活動。而對于自己的身體,幼兒一直充滿認識的興趣,他們常常會問:人為什么會呼吸呢?肚子餓了為什么會咕咕叫呢?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因勢利導的營養健康教育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奇妙的身體》里,我們引導孩子認識了解人體的消化系統,讓幼兒了解消化系統的功能,并懂得吃營養健康的食物的對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們認識人體的呼吸系統和骨骼,了解人體器官的重要性,學會保護自己身體器官的方法[5]。我們還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對孩子進行營養健康教育。例如我們設計了大班的健康活動“健康郊游餐”中,孩子們通過了解膳食寶塔中的分類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初步了解了哪些食物應多吃、哪些食物應少吃,初步會為自己設計郊游營養食譜。又如健康活動“豐盛的早餐”中,孩子們通過認識膳食寶塔,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后,自己選配了營養早餐,開展了自助早餐活動。我們還開展《食物保質期》活動,讓孩子們通過尋找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了解食品的保質期及它的作用,知道應該在保質期內食用食品,激發幼兒的食品衛生意識。
在教學活動的選擇過程中,我們還注意掌握好各領域之間的融合。健康教育活動并不是一項單一的活動,它包括幼兒認知的學習、語言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等多領域之間的融合。如“蔬菜王國”是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科學教育、語言教育的融合;“黃豆的一家”是語言教育、科學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小自助餐”是健康教育、社會教育的融合……幼兒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營養健康知識,逐漸建立起營養健康意識,各項能力也獲得了提高。
最后,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必須加強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的健康成長。我們不僅注重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不挑食、喜歡吃各種食物,還注重對幼兒衛生習慣的培養。如飯前便后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多喝水;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并懂得愛護眼睛的基本常識;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等等。這是每一位幼兒園教師的基礎工作。
對幼兒進行營養健康教育僅僅依賴幼兒園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必須讓家長們共同行動起來。首先,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欄向家長宣傳健康營養知識,豐富家長的膳食文化知識和指導家長的膳食行為,讓家長影響幼兒。其次,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充分展示營養健康課程,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的健康課程,懂得該如何與幼兒園進行配合,如何對幼兒進行引導。最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將家長請到課堂上,讓家長給幼兒進行活動演示,如在大班“春天”主題中的活動“美味的野菜”,大班家長為孩子們講解菜肴制作需要的材料,制作的程序,并現場演示制作過程,做各種各樣美味的野菜制品,請大家品嘗。做好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開展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活動能提高幼兒健康認識、改善幼兒健康態度、培養幼兒健康行為,維護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正是有了以上對幼兒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認識與實踐,我們覺得提高新一代孩子的綜合素質可以從膳食營養健康教育上抓起,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構建膳食營養健康教育的基本體系,以促進幼兒身心素質獲得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徐瓊,徐秀.兒童進食的行為問題評估和干預策略.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4,15,(1):22-25.
[2]馬冠生,葛可佑.兒童青少年的膳食行為:零食.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1998,25,(1):32-44.
[3]國家職業技能崗位培訓試用教程.公共營養師培訓教材,2009.
[4]黃欣欣.托幼機構園長及保健、保育、炊事人員工作實用手冊,2005:60-62,77-91.
篇4
關鍵詞: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兒童保健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研究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家庭的重要性
幼兒生存和生長的基本環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兒生存和發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會生態環境,為幼兒提供生存和生長條件的主要是父母,親-子關系成為構成幼兒家庭生活的主要內容和幼兒成長的關鍵因素[1]。父母的養育態度和行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養育兒童最重要的實施者,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最早、最親、最密、最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育兒態度和育兒方式對兒童的成長影響至深。國外文獻報道,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問題與父母的養育行為如拒絕、過度保護增多而情感溫暖減少顯著相關[4,5]。因此,從嬰幼兒時期就讓父母學習科學合理的養育方式,培養正確的養育行為,不僅可以增加父母對兒童疾病的預防,也促進了兒童健康心理行為的發展。在我國傳統的兒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員是唯一的實施者,父母家長只是一個被動配合的角色,并不能發揮主動作用。在這種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達到預期的效果(確實這個模式對中國兒童的身體健康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兒童絕大部分時間面對的是父母,父母-特別是母親采用怎樣的養育方式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0~3歲兒童心理發育特別迅速,從不會站立到獨立行走,從不會說話到能夠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認識世界,這些變化都是質的改變。因此,這段時間給予適宜的環境刺激和父母正確的養育方式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2母親的影響
由于母親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條件決定了母親比父親在幼兒生長和發展中擔負更大的責任。母親作為幼兒的主要撫養者,其對嬰幼兒的影響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斷臍使新生兒與母體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長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長科學合理的撫養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賦的各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3]。事實上,對達到兒童身心最優發展,尤其在幼兒時期和幼兒早期,母親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
黃東明等人研究把母親作為一個主要實施者加入到嬰幼兒的保健中,使兒童保健人員-母親-嬰幼兒-兒童保健人員三者之間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循環體,不僅使保健措施通過母親這個載體從醫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讓母親掌握了正確的育兒知識,直接參與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識。研究顯示,讓母親參與嬰幼兒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認知刺激量和質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父母更加能夠主動給孩子講圖畫書上的故事,帶孩子到動物園和公園,以及參加各類的培訓班。豐富的教育環境刺激促進了腦部復雜神經網絡結構的建立,以及智力的發展。另外他通過對母親育兒行為的干預發現,實驗組的母親更能夠用鼓勵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從月子里就不會把幼兒捆的很緊,更能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揚的方式鼓勵孩子學習,對孩子的犯錯采用較為寬容的態度進行處理。嬰幼兒期是身心發展最快速的時候,具有巨大潛能,在嬰幼兒期給予正確的培植和開發,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為中心的干預即直接與父母接觸,通過改變父母的育兒行為,提高父母的育兒技能,改善家庭環境中的社會心理刺激,達到最終改善兒童發育水平的目的,同時母親從干預活動中也有所收獲。由于以父母為中心的干預對父母育兒行為有較多的影響,因此更適合3歲以下的嬰幼兒[7]。研究表明強調了母嬰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顯著效果。結果表明,在日常兒童保健中,特別是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方面,讓母親參加進來,在嬰幼兒的保健中擔當更積極的角色,這樣可以有效促進母嬰之間的交流,讓母親更多的了解孩子,從而促進母嬰的感情交流。情緒和情感表達是人類心理體驗的一個核心元素。從出生開始,它們就是幼兒活動和調節的一個主要特征。兒童期望通過養育者的情緒反應和情緒暗示,給他們提供理解周圍所發生事情的信息。幼兒和兒童會敏銳地捕抓他們從養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與之協調。他們對于冷漠的信號尤其敏感。響應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賴感,與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反之,感覺遲鈍或者疏遠的父母會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嚴重影響孩子將來人際關系的建立和調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親的文化程度與母親對兒童的拒絕、否定傾向得分呈極顯著的正相關性,即母親文化程度越高,負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親對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經濟條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賴心理,與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3父親的影響
然而近年來,父親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作用愈來愈受到關注。雖然與幼兒在一起的時間大約只占母親的1/3,然而父親在幼兒的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親是幼兒重要的游戲伙伴;②父親是誘導幼兒積極情緒的重要來源;③父親與幼兒的共同活動和游戲對于幼兒認知、社會性和個性特征發展起重要作用;④父親與母親二者之間的角色和行為的差別,對于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樣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親還會通過母親為中介影響著母-嬰關系。因此,讓父親更多的參與孩子的養育,不僅減輕了母親的家庭壓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9]。
4環境的影響
重視環境在兒童健康中的作用這里所指的環境是廣義的,用生態學觀點看待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如環境毒物包括多種有毒物質對兒童發育的危害,生存環境與腦發育關鍵期及腦功能間的關系,后天環境和經歷在促進幼兒內隱學習的作用等[10].學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幼兒園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兒實際。對孩子使用批評要恰當,批評之后要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還應注意幫助那些內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擺脫否定情緒,重新建立自信,學會情緒表達。總之,在培養幼兒良好情緒時,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緒表現和言行舉止等特點進行個別的教育指導,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動中提高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幼兒園在教學活動中,可采用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如在角色游戲中適當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難是難免的,不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情緒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教師適時的鼓勵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關鍵,它可以讓孩子體驗到關心、愛心和期待。引導幼兒學會初步理解他人情緒、情感理解他人情緒、情感在人際交往中是相當重要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學會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兒能從他人的語言、聲音、眼神和手勢等體態語中體會到歡樂與不安、痛苦與幸福,使幼兒具有初步的情緒識別能力,從而懂得如何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3]。
要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給孩子留下自主學習的空間和必要的活動時間。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兒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如設宣傳欄,板報定期更換內容,讓家長隨時能了解兒保知識。設立專門兒童休閑、娛樂室:休閑室內放置有電視,VCD定時播放兒童保健知識。休閑室內放置健康教育資料,兒童、家長可閱覽健康教育資料,增加兒童、家長保健知識。
5重視心理行為
我國真正開始重視兒童心理行為的研究雖然僅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但其發展非常迅速。兒童心理保健的任務是以優生為基礎,優育為手段,促使社會和家庭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滿足必要的物質和情感需要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規范的社會行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還應重視高危少年兒童的監護,對情緒和行為障礙患兒要早期發現早期干預。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為我國兒童保健的常規任務還需要從人員培訓、知識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與執行等方面加強努力。根據神經心理學原理提出兒童心理發育關鍵期在6歲以前,重視發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發育的促進[11]。
因此,如何讓家庭教育走出誤區,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是目前兒童工作者的工作重點之一。同時有必要探討一種更加適宜的兒童保健模式以充分發揮母親、父親及各種環境在促進兒童早期身心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孟昭蘭.嬰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85-95.
[2]孟憲璋,譯.兒童異常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35-57.
[3]劉湘云.現代育兒新理念[M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1):36-37.
[4]XiaGQianM1Therelationshipofparentingstyletoself–reportedmentalhealthamongtwosubculturesofChinese1JAdolesc,2001,24(2):251.
[5][6]陶國泰.嬰兒期使心理發展和早出人才的關鍵[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2):108.
[7]郝波.兒童早期心理干預[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2,13(5):233.
[8]黃永蘭,仇鳳琴.父母文化程度與養育方式關系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5):311.
[9]黃東明.母親參與嬰幼兒保健對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5):640-642.
篇5
關鍵詞:少年兒童;圖書館;服務
當前,公共圖書館內部的少年兒童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我國廣大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卻與日俱增,時代的發展要求圖書館方面必須做出更大努力,以縮小供需關系的失衡。只有充分了解我國當今公共圖書館在少年兒童服務方面的現狀,才能更好的幫助公共圖書館完善這一方面的措施。
一.我國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服務現狀
1、起步晚,基礎設施薄弱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共圖書館在少年兒童服務方面的工作開展的較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七所少年兒童圖書館,而且各地圖書館內也極少設立少兒閱覽室。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提出要重視少年兒童發展的戰略方針,針對少年兒童的服務才逐步得到重視,獨立的少年兒童圖書館數量激增,公共的圖書館也相繼開設少年兒童的閱覽室。然而,只有個別圖書館能夠真正關注少年兒童服務,大部分圖書館只是敷衍了事,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藏書也較少,且服務內容也過于單一。
2、分布不均,位置偏,宣傳少
據統計,我國獨立的未成年人圖書館有86所,主要分布在省會城市以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閱覽室也有超過兩千個。但是我國的領土面積大,人口數量也多,圖書館的數量按照比例,明顯偏少。而且,這類圖書館的地理位置又相對偏僻,交通不方便,宣傳較少,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本市圖書館在哪里,更不了解圖書館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3、圖書館經費不足,軟件硬件設施落后
除了獨立的少年兒童圖書館,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設有專門的未成年人閱覽室,有專業的管理人員為少年兒童提供服務,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沒有獨立的未成年人閱覽室管理體系,各項條件都比較差,沒有專門的閱讀區域和工作人員,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相關藏書少且舊,無法滿足少年兒童的閱讀需要。加上當今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發展,很多未成年人已經開始從網絡上獲取知識,而公共的圖書館沒有開設少年兒童專屬的電子閱覽室,在這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有義務更好的引導少年兒童安全上網,有效利用網絡。
4、觀念陳舊,圖書館服務單一
圖書館管理的觀念陳舊主要表現為兩點。首先,我國大多數少年兒童和家長們,只重視校本課程教育,而忽略了課外知識的教育。其次,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在少年兒童的服務方面較為被動,缺乏主動性,且服務內容也只是單調的借書還書,沒有延伸服務,由此制約了公共圖書館在少年兒童服務方面的開展。
二.完善我國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服務的措施
培養少年兒童在圖書館獲得知識,是我國所有公共圖書館無法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其一是鼓勵少年兒童學會在圖書館查找文獻,培養少年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其二是讓圖書館服務對社會發展發揮積極影響作用,體現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性。
1、引起重視,增加公共圖書館內部少年兒童專門的閱覽室
針對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依然較少,分布不均的問題,要積極擴建公共圖書館的面積,增加藏書數量,提高相關經費標準,加強專門的服務。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服務不能再是一個分支,而是作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2、打破陳規,樹立新的服務理念,改變傳統服務模式
做好公共圖書館的少年兒童服務,需要打破保守的老思想,牢固樹立服務至上,讀者第一,積極主動服務的新觀念。全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要積極改變以往的被動服務模式,延伸服務項目,主動走出大門,向更多的讀者送上服務,尤其對于少年兒童,更應給予關注。公共圖書館要為我國廣大少年兒童讀者們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幫助少年兒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加強宣傳,組織精彩紛呈的讀者活動
我國的教育現狀是,學校和家長都過于重視學生在學校的考試分數,忽略課外知識的重要性。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更應肩負使命,正確引導少年兒童健康讀書,培養閱讀愛好。為少年兒童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針對少年兒童不同的興趣愛好,選擇有益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圖書。同時,還要加強圖書館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家長和少年兒童了解圖書館的公共職能,舉辦特色讀書活動,努力為少年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4、與社會其他組織合作,使圖書館網絡化
時展離不開網絡,圖書館事業也要積極利用網絡。積極與各階層的圖書館,學校,社區,街道,企業等等合作,建設流動的圖書室,方便廣大少年兒童就近讀書,并且加強網絡閱覽的普及,指導少年兒童健康上網,提高公共圖書館社會聲譽,推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三.結語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提高少年兒童的知識水平,也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家庭和社會不應該把培養少年兒童的關注點只放在考試成績上,而是應該全面的了解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幫助少年兒童從課外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便包括這一點。做好少年兒童的服務工作,在發揮公共圖書館文化陣地功能的同時,也有利于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讓少年兒童真正受益于圖書館,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志庚,李俊國.堅持兒童優先原則,開創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工作新局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3,(03):110-112.
篇6
【摘要】醫學是認識人類生命活動規律、預防治療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機體健康的科學。隨著當代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進步,整體的、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體系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和關注。在兒科護理中,引人性化護理對于提高兒科護理水平同樣十分重要。本文從人性化護理的重要性出發,論述如何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整體護理水平為患者服務。
【關鍵字】兒科護理 人性化
人性化護理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即“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都能得到溫馨且舒適的服務。
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重要性
1 人性化護理是時展的需要。隨著醫學模式漸漸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社會心理醫學模式,患者在關注自己生理上的健康同時,也越來越注重自己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健康。在護理工作中既要重視生理上疾病又要重視心理上的問題,也就是說既要重視“科學精神”又要重視“人文精神”,最終達到“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完美協調。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不斷更新和擴展,“人文精神”會越來越展示出它特有的價值。
2 人性化護理理念在兒科護理中具有特殊意義。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中的小皇帝,當孩子生病住院時,作為父母都格外焦慮緊張,常會對醫護人員提出的要求較高。此外,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這都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因此,兒科護理工作不僅具有內容的復雜性,工作的緊迫性,還存在護患關系的特殊性。
3 實施人性化護理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素養和品質。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督促兒科護理人員進行系統的人文學課程的學習,增加心理學、人際溝通、社會學、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識,使其建立融洽護患關系,提高護理品質。這樣,才能體現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和工作能力,能提高患兒和家長的滿意度。
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1 營造溫馨治療環境,消除患兒對醫院的恐懼感。為了減輕患兒對醫院環境的恐懼心理,盡量將病房營造出一種充滿童趣、活潑天真的氛圍,使其在喜愛、快樂、親和的氛圍中接受治療。如病區墻面根據不同年齡兒童張貼上如鮮花、奧特曼、喜洋洋等能夠引起患兒注意力的可愛卡通畫。護士可不定期與患兒玩游戲、講故事,組織不同患兒開展交流、比賽等,獎勵表現好的小朋友五角星、小紅花等。總的來說,要營造出一種讓孩子感到輕松、親切的氛圍,這樣才能促進孩子配合治療,使其早日康復。
2 為患兒建立親切友好的印象,重視出入院的護理。
站在患兒的角度來說,護理人員扮演著多重角色:母親、老師、姐姐、朋友等。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兒接觸最多,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在患兒和家長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個高質量的兒科護理人員要注意個人禮儀儀表,保持優良的職業風度,才能讓患兒和家屬信賴和放心。在對患兒出入院的護理工作上要重視。患兒剛剛入院時,護理人員親切、熱情地接待,向患兒介紹醫院的環境、介紹認識病室里的其他小朋友,有利于使患兒盡快消除陌生感,縮短護理與患兒之間的距離。出院時護理人員向患兒家長做好回家后的應注意的保健基本知識的叮囑,并親自送他們到醫院門口,送一個小禮物給出院小朋友作為紀念,讓患兒感到醫院是一個溫暖的地方,看到護理人員就有親切感。
3 熟悉與患兒的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首先,護理人員應運用親切的語言和患兒打招呼、溝通、交流,不能只顧與家長交流而將患兒置之不理,否則會讓患兒產生被孤立感覺,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影響其配合治療。其次,對患兒的昵稱應親切,切忌冷冰冰的直呼其名,應該用如“小帥哥”、 “小美女”等稱呼。并經常用語言交流之外的肢體交流,例如撫摸頭發、擁抱等,讓孩予產生親近心理。
4 健康教育有趣化:兒科護理較成人護理的健康教育更需要注重細節和方式。第一,要制定合理的兒童健康教育活動計劃,在進行疾病防治、用藥指導、飲食要求、體育鍛煉等方面知識教育時,要依據兒童的學習能力制定合適的方案,例如將健康教育知識寫在卡片上,采用多示教學、編寫講述小故事、一對一講解等方式進行,寓教于樂;第二,對患兒家長進行某一季節發病率高的疾病的知識的集體交流、宣教和檢查指導;第三,做好兒童健康教育的板報、宣傳欄、櫥窗,格式要以圖片為主,最好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卡通,板式要生活活潑,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5 以患兒為中心,豐富服務項目。人性化護理理念不僅體現在和藹對待患兒和家長的態度,更應表現在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優質服務上。 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五個字”、“五個一”。“五個字”為:“不”――不對患兒和家長說不字;“情”――真情以待;“忍”――忍讓在先;“換”――換位思考;“樂”――讓患兒快樂治療。“五個一”: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送上第一瓶水、指導第一次用藥、協助第一次檢查、落實第一頓飯。除此之外,還可以提供快捷點餐服務、便民服務、節日送節日禮物等服務。
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中應用效果評估
1 兒科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提高了患兒和家屬的滿意度。人性化護理管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職業素質,培養護理人員以患兒為中心、一切為患兒和家長服務的意識。同時規范化的服務模式、和諧的溝通方式及溫馨的服務環境,促進了護患間相互理解,把護理糾紛和患者投訴消滅在萌芽期間,極大減少了護患矛盾的發生,使護理服務質量有明顯提高,有利于醫院的長遠發展。
2 人性化護理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在兒科實施人性化護理,在社會上贏得了較好的口碑,出院后的患兒和家長無形中成為了醫院最大最有效的廣告宣傳途徑,良好的形象優質的服務促使更多的患兒來院就診,增加了醫院的門診量,形成了良性循環。
總結
人性化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不僅積極有效的促進患兒康復,而且在減少護患糾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順應了社會和醫學發展需要。人性化護理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值得醫院在臨床各個病區護理系統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金芳.人性化護理在急診兒科護理中的體會[J].光明中醫,2008,(11)
[2] 吳莉華.現代兒科護理工作壓力源分析及對策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23).
篇7
研究人員表示,仰臥之所以是保證睡眠的最好睡姿的理由是,仰臥可以防止頸脖和后背疼痛,緩解胃酸反流,減少面部皺紋。仰臥更容易使頭、頸和脊椎保持中立位置。研究人員建議頸脖疼痛的患者采取仰臥姿勢,但是患有嚴重打鼾或睡眠呼吸暫停的人群應當避免仰臥睡姿。
保證睡眠的第二種最佳睡姿是側臥。側臥有益全身健康,可防止頸脖和背部疼痛,緩解胃酸反流,減少打鼾幾率。側臥是孕婦的理想臥姿。妊娠晚期時,最好采取左側臥睡姿,以增加胎兒血液供應。側臥還有益拉伸脊椎,防止后背疼痛。
然而,側臥也有其缺陷,比如,側臥會壓迫肩膀和頸部肌肉組織。因此習慣側臥睡姿者,最好左右經常輪換位置,或者做做肩膀拉伸動作,以防止疼痛發生。側臥的另一大缺點是加重面部皺紋或下垂。
俯臥是最糟糕的睡姿。俯臥有助于緩解打鼾,但是不利于頸脖和后背健康。俯臥也很難保持脊椎的中立位置,增加關節和肌肉壓力,進而刺激神經和導致疼痛、麻木或刺痛。
缺乏運動影響孩子腦發育
據“英國國民健康指導”指出,5歲以下的孩子,每天應該進行至少3小時的鍛煉。英國政府將要求托兒所的初學走路兒童每天至少步行15分鐘,而嬰孩們也要在“嬰兒健身房”進行游泳和拉伸課程。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孩子運動不足,會影響腦部發育。
這是英國政府第一次關注5歲以下兒童的健身問題,這是由于英國孩子的肥胖率不斷提高的結果。實際上,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的兒童都已經或者正在出現肥胖問題。
這份國民健康指導是由薩利?戴維斯博士,通過對全國兒童健康情況進行考察后做出的。她指出:“對于那些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證據表明讓他們盡早在地上爬、玩或者滾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們必須進行有健身作用的游戲,每天至少3小時,這很重要。”她解釋道:“我認為有些父母不清楚讓小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還有些父母非常忙碌,可能也沒有顧及到平衡各方面時間,確定哪些事情更重要。”
研究發現,只有30%的孩子能夠達到英國政府建議的活動或者健身時間標準。
美國匹茲堡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走路快慢可預測壽命長短。
研究涉及3.5萬名65歲以上老人,結果發現,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險就會下降12%。比如,在75~84歲的老年婦女中,走路最快(速度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幾率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幾率僅為35%。
篇8
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及心理發展方面都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在家庭生活方面,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常常被托付給親戚朋友照顧,留守兒童和他們父母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很難得到父母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在受教育方面,由于農村整體教育水平較低、教育設施不夠完善、師資力量不足,很難對留守兒童實施特別的關注與照顧,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在心理發展方面,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下,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很容易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無助的生活還會使他們產生自我為中心、厭學、自閉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究其背后原因,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親情和家庭溫暖
在留守兒童的心中,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關愛,他們的心理是孤寂的,師生的關愛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自內心的關心留守兒童,與孩子們真誠相處。這種關心不僅僅是關心他們的成績,還關心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過程。教師在日常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中,積極引導他們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事實,正確認知這一自己并不能改變的現實狀況,使其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作為小孩,應當體諒,在離開父母的時間里學會調整自己情緒,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把父母不在身邊的這一現實當作是對自己的考驗,樂觀對待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不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減輕父母外出打工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定期家訪時應當關注留守兒童情感與認知教育
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而家庭教育是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的關鍵。家長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及時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支持,是培養留守兒童正確認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應當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別人都無法代替的,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也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留守兒童在生活上遠離父母,情感上也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認知偏差和負面情緒則會進一步泛化,更進一步引發心理問題和問題行為。即使父母與孩子相隔兩地生活,父母再忙也要抽空利用電話等方式及時給予孩子生活學習上的關愛,了解他們心靈的渴望,及時為他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留守兒童暫時的監護人也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父母及時補償他們對父母依戀的情感。家庭環境因素是兒童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與科學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留守兒童不斷自覺認清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留守兒童要對自己有清晰和正確的自我評價。在學習生活中,努力認識到自己存在缺點和優點,對自己性格、興趣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采取的具體方法是鼓勵留守兒童寫一些關于自我成長的文章,父母要求或孩子定期對自己做總結。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許多問題,老師有時不耐煩、不恰當的批評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師要多采用溫暖的感化方式,而不是傷害他們自尊的言語和懲罰方式,溫和感化他們,利用獎勵等正強化的方式來強化他們的正確認知和行為,不斷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鼓勵留守兒童從各個角度來認識自己,同時也要做到客觀真實。不斷鼓勵留守兒童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努力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和行為上證明自己。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常規教育時,幫助留守兒童認清自己和外界世界,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引導留守兒童正確面對學習生活中成功和失敗,糾正錯誤認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斷適應現實環境,面對現實,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為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家庭、政府、以及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本文在分析留守兒童現狀以及成因之后,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篇9
目的研究實施保健護理系統管理方法對兒童早期生長發育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在本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兒72例,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各36例。常規組實行一般管理,干預組實施早期保健護理。觀察兩組兒童生長發育情況。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常規組男童身高、女童身高、男童頭圍、女童頭圍、男童體重及女童體重分別為(76.01±1.49)、(75.51±1.48)、(45.71±0.89)、(45.01±0.81)cm、(9.81±0.55)、(9.02±0.36)kg,均低于干預組的(77.03±1.51)、(76.49±1.25)、(46.77±1.13)、(45.58±1.42)cm、(10.15±0.67)、(9.61±0.43)k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常規組幼兒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交流、環境適應性及個人交往評分分別為(71.81±1.32)、(72.18±1.31)、(80.03±1.51)、(76.12±2.02)、(80.81±2.10)分,均低于干預組的(90.90±3.41)、(93.90±3.35)、(94.81±2.92)、(90.63±4.34)、(93.71±4.7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為幼兒提供早期全面保健護理,通過對不同階段兒童進行智力及增加輔助運動訓練,同時注意按照月齡調整飲食結構,及時添加輔食,為幼兒提供充足營養及培養幼兒對顏色、圖案的辨識度,多與同齡兒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兒發育商評分。
關鍵詞:
保健護理;生長;發育;影響
生長指人體各大器官、系統及身體形態發生改變;發育指人體組織、細胞及器官功能上日趨成熟[1]。兩者之間聯系密切,生長為發育提供基礎,發育直接反映生長變化。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生長發育遵循一定規律,但依據個人進食情況、消化功能、遺傳等因素影響,呈現一定個體差異[2]。保障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是為其提供充足營養支持,幼兒的飲食應遵循平衡膳食原則,早期實施保健護理也非常必要。本文研究保健護理對兒童早期生長發育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4年9—12月及2015年9—12月于我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兒72例作為研究對象,幼兒均為足月健康兒童;無先天性疾病;出生時未出現產傷[3]。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各36例。常規組男28例,女8例;接受管理時月齡1~12個月,平均(4.3±1.2)個月;干預組男26例,女10例,接受管理時月齡1~10個月,平均(5.1±2.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組
采用一般護理指導,包括對兒童進行常規體檢指導,再依據兒童體檢結果向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普及幼兒飲食添加原則等相關知識,告知兒童智力早教的重要性及其他成長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
1.2.2干預組
實施早期保健護理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依據幼兒體檢結果制定適宜護理保健措施,教會家屬如何實施,告知父母幼兒在成長階段中需要接受的疫苗種類及接種時間。(2)叮囑家屬為幼兒提供充足營養支持,包括高熱量、蛋白質含量豐富、高纖維素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依據成長階段不同可聽取醫生建議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在出生后6個月左右開始適當增加輔食,及時補充鈣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D。(3)注意細心關注幼兒生長發育情況,避免幼兒接觸可能危險物。(4)每日對幼兒進行智力及運動訓練,帶領兒童做趣味游戲,多與同齡兒童進行交流,在不同月齡實施不同輔助訓練指導。(5)為幼兒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父母相關生活行為及態度對其生長發育起重要作用,父母應給幼兒樹立榜樣。(6)及早進行顏色、圖案辨識等行為訓練。(7)適時鍛煉幼兒進行俯臥、抬腿、轉頭、手掌抓握能力訓練及語言交流能力。(8)父母抽出一定時間陪伴幼兒,給予其愛與溫暖,有意識引導幼兒樹立正確行為意識。
1.3觀察指標
護理后隨訪1年,觀察兩組幼兒體重增長情況、頭圍、身高等情況。進行兒童發育商測定,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交流、環境適應性及個人交往等指標,采用百分制,評分越高表明兒童發育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身高、體重及頭圍情況比較
常規組男童及女童身高、頭圍及體重均低于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兩組發育商情況比較
常規組幼兒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交流、環境適應性及個人交往等指標評分均低于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日益增長,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如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及幼兒健康等已經成為父母重點關注目標,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精心呵護,不僅要在飲食上給予支持,還要對幼兒進行早期智力及運動指導,促進幼兒體格發育的同時注重對其神經及大腦發育的訓練[4-5]。幼兒腦部及神經功能有較大發展空間,良好的成長環境及早期智力鍛煉可有效提高幼兒智力、學習及適應能力。幼兒在早期發育過程中會受到營養支持、家庭教育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對其進行保健護理時應尤為注意[6]。研究表明,對幼兒早期實施保健護理系統管理措施,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給予健康指導,可顯著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幫助其體格發展,使幼兒機體各方面生長均符合正常值。但目前家屬對兒童保健護理概念理解不夠深入,無法正確認識保健護理的重要性,護理人員應向家屬做好宣教工作,告知其此項護理管理模式可幫助幼兒在機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更積極健康的發育成長,使其機體各方面功能、與人交往、語言、對環境適應性等各個方面均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7-8]。學者研究發現,對幼兒實施早期保健護理在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幼兒發育商評分[9-10]。本文結果表明,常規組男童及女童身高、頭圍及體重均低于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同時,常規組幼兒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交流、環境適應性及個人交往等指標評分均低于干預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綜上所述,為幼兒提供早期全面保健護理措施,通過對不同階段兒童進行智力及輔助運動訓練,注意及時調整飲食結構,按照月齡適當添加輔食,為幼兒提供充足營養,有意識培養幼兒對顏色、圖案的辨識度,多與同齡兒童交流,可有效提高幼兒發育商評分。
作者:王金燕 單位:漢中市3201醫院兒保門診
參考文獻
[1]許小菊,嚴麗梅.早期兒童發展中保健護理的作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1):327.
[2]李慧,邱小容,麥梅東.保健護理措施對兒童成長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2):1739-1741.
[3]冉伶,吳霞飛,楊愛萍,等.關于成立兒童居家保健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96.
[4]羊小勇.保健護理系統管理下兒童早期生長發育的情況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5):172-173.
[5]陳紅香,劉艷萍.0~1歲門診患兒父母對兒童保健知識及護理服務需求情況調查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4,36(2):209-211.
[6]姜玉娥,楊麗,謝春華,等.0~6歲住院患兒家屬兒童健康保健知識水平及需求調查[J].護理雜志,2013,30(21):26-28.
[7]田慧,劉振寰,馬美美.中醫保健干預對脾虛體質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評價[J].中醫兒科雜志,2013,9(2):46-50.
[8]張鳳英,覃樹勇,蘭作平,等.4000名5歲以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8):922-923.
篇10
[關鍵詞]血鉛水平;影響因素;流行率
[中圖分類號] R595.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4-92-02
鉛是多系統、多親和性毒物,對胎兒生長發育有影響. 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來說,鉛對其智力發育、體格生長、心理行為、潛能發展等方面產生不可逆的損害。為了解學前兒童的血鉛水平和兒童受低濃度鉛污染的情況,為兒童鉛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定期調查血鉛水平以及影響血鉛水平的因素,以便因時因地制宜,提出相應
防治措施。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2007年長春市區普查血鉛4867例,2008年到兒童保健門診接受健康體檢的兒童1651例,同期在幼兒園接受健康體檢的兒童1881例。據1991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標準,血鉛水平≥100 μg/L(≥0.48μmol/L)診斷為鉛中毒。
1.2方法
采血前對采血部皮膚消毒,采取食指或中指血樣40μL加入專用試劑中,采用微量血用鎢舟原子吸收光譜儀分光光度計法測定血鉛含量(BH2100原子吸收光譜儀),鉛標準使用濃度為0、10、20μg/L,繪制標準曲線。鎢舟原子化測定過程:干燥階段(110℃)灰化階段(300℃~600℃)原子化及測量階段(1600℃)鎢舟凈化階段(1800℃)。所有化驗器材和化學試劑均經去鉛處理和鉛含量控制。
2結果
2.1學前兒童血鉛水平
根據1991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兒童鉛中毒指南,將兒童血鉛分為:
2.2鉛中毒流行率
見表1。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經統計學處理,χ2=15.15(P100μg/L者,在5~6歲組有一個高峰值。在所調查的2536例5~6歲兒童中,>100μg/L者有364例,占14.35%,高于其他年齡組,4~5歲組次之。
3討論
鉛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兒童血鉛檢測的需求也顯著增加。但是由于許多實驗室不能提供準確、可信的兒童血鉛質量濃度的數據,送檢者出于對檢驗結果的不信任,將一份樣品送多個實驗室檢測,發現數據各不一樣,由此引發的投訴和醫療糾紛事件頻繁發生。不準確的兒童血鉛測定結果,不僅造成兒童鉛中毒的誤診和誤治,錯誤引導兒童接受醫學干預,造成潛在的健康危害和經濟負擔,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干擾國家兒童鉛中毒防治策略的制定[1]。兒童鉛中毒的確定,鉛質量濃度是目前兒童鉛中毒的診斷和分級的首選指標。根據血液中鉛的質量濃度能判斷兒童是否有過量的鉛吸收,是否必須進行醫學干預或治療。血鉛測定方法成熟,取材方便,質量控制體系完善,其重要性和實用價值目前尚無其它指標能夠取代。為了更好地、更準確無誤地報出結果,我們嚴格執行質量控制將基體和濃度與被測物質相同或類似的質控樣和待測樣品一起進行實驗操作,了解分析過程的質量情況,同時使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歸納和分析,嚴格控制外來誤差。
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①校準曲線:每次分析樣品時必須制備校準曲線。校準曲線應由空白及3個已知質量濃度的標準溶液,按樣品的測定步驟制備,必要時,包括樣品的前處理操作。樣品質量濃度必須在校準曲線的質量濃度范圍以內。超出標準曲線的部分不能外推。②平行樣的分析:每一份樣品必須進行平行雙樣分析。平行雙樣測定誤差不得大于分析方法規定的批內精密度的2倍最大偏差。③血鉛標準物質的使用:標準物質是具有一種或多種足夠均勻并已經很好地確定其特性量值的物質或材料,用于校準儀器、評價測量方法或確定材料的量值。日常分析的操作程序:將血鉛標準物質和待測樣品一起進行實驗操作。在制作工作曲線后,應先測試高、低質量濃度的血鉛標準物質,如血鉛標準物質的分析結果落在給定范圍內,開始測定樣品,如果結果超出正常,我們要求異常標本必須做4遍,每次結果基本吻合后,方可發出報告單,并且要求重采血做進一步復查,排除采血過程中造成的誤差,如果兩次結果基本吻合,方可正式發出化驗報告,臨床醫生再根據結果考慮是否需要排鉛處理。
兒童鉛中毒的普遍性常以兩個指標(血鉛水平大于100μg/L的兒童數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比)來反映[2]。兒童血鉛水平大于100μg/L即認為鉛中毒。兒童鉛中毒是指體內鉛負荷已經處于有損兒童健康水平,絕大多數鉛中毒患兒都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因此它的診斷主要是依據體內鉛負荷的水平。血鉛檢測是在分析人員、儀器、試劑、質量控品樣品、檢測方法的主客觀綜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對現場采集的血樣中的鉛進行定量分析,為受檢者提供最有價值的實驗檢測信息。由于血鉛測定用的儀器和器皿、檢測方法、檢測環境、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經驗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分析測試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誤差。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可減小隨機誤差,避免或校正系統誤差、杜絕過失誤差,確保分析質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質量保證:質量保證的定義是“為使人們確信某一產品或服務質量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全部活動”。質量保證措施必須貫穿于整個分析步驟的每一個環節,從樣品的選擇、采集、運輸、保存、分析、實驗記錄、報告及評價等步驟都要質量把關。血樣采集、運輸和保存:兒童鉛中毒的診斷采用靜脈血。鉛塵無處不在,以下分析的各個環節如何避免污染就顯得十分重要。①試劑以及實驗器皿空白抽檢尤為重要;②采血場地;③采血部位的清潔處理;④血樣的保存、儲存和運送:到實驗室后,于4℃冰箱保存,盡快分析。
本次調查發現,長春市市區0~6歲兒童的血鉛平均已達到92μg/L,血鉛范圍12~396 μg/L,血鉛水平>100μg/L者占被調查總數的12.72%,男童血鉛均值(86μg/L)略高于女童(83μg/L)。長春市區兒童血鉛總體均值與中國城市兒童血鉛水平相當[3],長春市區兒童血鉛水平>100μg/L的百分數低于中國城市兒童的百分數。
通過調查發現,血鉛濃度>100μg/L者有一個高峰期,即5~6歲組高于其他各年齡組,5~6歲組兒童接觸彩色畫料、畫冊、鉛筆及幼兒園常用油漆涂料的墻壁和地板的機會增多,又常把手指放入口中而食入鉛料所致。而且隨著人居條件的不斷改善,室內裝修日益普遍,而各種裝飾材料如油漆、涂料等含鉛,城市交通工具高速增長,導致汽車廢氣排放的增加,大氣鉛污染日益嚴重,同時兒童不良的衛生習慣如常吃墻皮、松花蛋、爆米花、飯前不洗手、常玩有漆的玩具、常咬指甲和筆尖等以及家庭環境都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們應重視兒童生活環境、生活用品及學習用具中的鉛對兒童健康的危害。通過血鉛的檢查,輕度的鉛負荷增高并不需要特殊處理,主要是宣傳教育、減少少兒接觸鉛的機會,同時多吃富含鐵、鋅、鈣及纖維素等的食物,以降低胃腸道對鉛的吸收[4]。對早期發現的高血鉛兒童進行及時的個體干預,對家長和兒童進行良好衛生教育,提高家長對兒童鉛吸收、鉛中毒的認識,是預防兒童鉛中毒的重要途徑。另外我們一般對沒有臨床癥狀的孩子首先幫助他們找原因,如果是環境因素,讓孩子遠離污染,如果是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要求改掉不良習慣,吸煙的家長我們要求他們不要在孩子面前吸,對于有些高血鉛的患者,有神經系統癥狀的孩子,我們一方面給予排鉛治療,一方面給家長提供健康知識的培訓。心理門診有一個孩子,血鉛396μg/L,雖然給予治療,但是癥狀并未改善,孩子特別煩躁、易怒,家長很著急,他既沒有其他接觸的途徑,也沒有不良的衛生、飲食習慣,通過我們認真細致地了解發現,孩子因為疾病正在服中藥,在沒有其他可疑的前提下,我們征求家長的意見,暫停服藥,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復查,血鉛值明顯下降,最后終于正常。這也給我們一定的啟示,某些中藥也會造成體內鉛中毒。治療不是關鍵,預防是關鍵,傳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保健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吳宜群,顏崇淮. 兒童鉛中毒防治100問[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11.
[2] 沈曉明. 兒童鉛中毒[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03-120.
[3] 戚其平,楊艷偉,姚孝元,等. 中國城市兒童血鉛水平調查[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3):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