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篇1

前言

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其在高校教育當中,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還應關注其心理健康,了解其主觀幸福感。受到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缺乏主觀幸福感,這是制約其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需要針對其心理壓力,給予相應的幫助,更好的維護其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對于其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的原因

心理和精神壓力的產生,是導致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的主要原因,而壓力則主要源自于學習、生活和就業三個方面。

1.學習

大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同時還需要面對計算機等級、英語四六級等各類考試,會使其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不能很好的掌握學習方法。加上學習態度消極、學習興趣不高,難以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自信心,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而這種情緒還會持續影響其日常生活。

2.生活

除了學習之外,在生活中,大學生也要面對各種壓力,主要來自于人際關系、經濟等方面。大學生對于人際關系十分重視,并將人際關系與成功聯系起來。當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幫助。但是部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狀態會受到其人際關系的影響。當大學生處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中,并在心理上感到滿足,其心情會更加愉悅,主觀幸福感更高。而多數大學生均處在一個不穩定的人際關系當中或是其對于自身所處的人際關系不滿意,則會出現心理失衡,主觀幸福感也會隨之下降,嚴重者則會出現焦慮、抑郁的狀態。

金錢能夠為大學生帶來主觀幸福感,但是不應摻雜功利、拜金等不良心理。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認為主觀幸福感完全建立在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會使一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消極的情緒,導致其主觀幸福感的下降,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經濟狀況,則能夠提升其主觀幸福感。由此可見,經濟狀況會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

3.就業

據統計,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95萬,就業壓力空前巨大。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應屆畢業生開始在就業、考研以及公務員考試之間進行選擇,并存在著猶豫和疑惑,擇業、應聘前景并不明朗。多數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并不樂觀,認為就業難度較大。在就業難問題上,更多體現在擇業難,大學生的期望值和現實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經歷多次失敗和挫折之后,大學生對于就業的自信下降,熱情也逐漸消退,心理和精神壓力隨之增加,并導致其主觀幸福感的下降[1]。

二、基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疏導

在高校教育中,應更多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并為其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由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壓力,耐心聽取其主訴,針對學生的煩惱,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o予學生以鼓勵,使其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積極、自信的面對學習和生活,更好的維護其心理健康,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的心理咨詢中心,定期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和主觀幸福感測試,從中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定期接受約談,得到心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學院心理咨詢中心還建立了微信公眾平臺,定期向大學生推送健康知識,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有著一定的幫助。該微信公眾平臺還具有主觀幸福感測試功能,大學生通過填寫主觀幸福感量表,自主進行測試,使其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解,并學會自主調節情緒和釋放壓力。

2.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并以校園文化作為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專業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長和進步。豐富校園生活,營造和諧的氛圍,讓“主觀幸福感”成為一種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辯論賽、演講比賽、體育比賽以及音樂節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語言、視覺、身體運動,發揮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滿足感,進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的過程中,對于人際關系的建立、自我認知的提升均有著積極的幫助。該過程中,大學生創造和創新能力得以挖掘出現,并充分予以展示,進一步提高其自信心。

3.就業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就業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還應關注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擔憂和顧慮,并認真解答其疑惑的問題。就業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就業形勢,同時對就業、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輕其就業壓力。該過程中,大學生有著明確的職業規劃,就業成功率更高,其主觀幸福感獲得顯著的提升[2]。

篇2

中圖分類號:R395.6、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1-0026-01

我國高校的校園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資源和渠道。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為臨床護理、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訓練等提供了廣闊的機會[1]。“關注度”是網絡多媒體交互學習的前提,是考查網絡多媒體實際成效的重要窗口[2]。本研究就“關注度”問題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為今后有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班級整群抽樣的方法,在福州和廈門地區4所高校合計抽取800名大學本科學生,收回有效調查表790份,男生340人,女生450人;大一274人,大二159人,大三209人,大四148人;平均年齡為18-23歲。

1.2 工具 自編調查表,包括上網頻率、校園網登錄頻率、心理健康網頁關注頻率(次數和時間長度)、心理健康網頁關注傾向(版塊和內容興趣)、心理健康網頁的關注原因、校園網心理健康內容的意義自評、改進建議等9個問題。

1.3 統計方法 進行頻次和百分數統計。

2結 果

2.1校園網心理健康網頁關注頻率

以790人為樣本總數,登錄過校園網的人數為744人(94.18%),而很少瀏覽心理健康網頁的有362人(45.82%),經常和有時瀏覽的人數僅有100人(12.66%),至少1次瀏覽過的有462人(58.48%);最長瀏覽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有210人(26.58%),1小時以下的有252人(31.90%);其余328人(41.52%)從未瀏覽。

2.2校園網心理健康網頁關注傾向

以瀏覽過心理健康網頁的462人為樣本,有774人次做了版塊欄目的多項選擇,共有643人次(83.07%)主要關注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和心理文摘等網絡版塊,其中327人次(42.25%)做過校園網的心理測評;有780人次做了內容分類的多項選擇,共有750人次(93.59%)主要關注婚姻戀愛、人際關系、考試就業和個性情緒等,其中322人次(41.28%)喜歡關注個性情緒方面的內容。

2.3 學生關注校園網心理健康網頁的原因

在705人次的多項選擇中,選擇增長心理健康知識的有206人次(29.22%),尋找問題解決辦法的有165人次(23.40%),對心理咨詢好奇的有95人次(13.48%),網頁處于吸引人位置的有73人次(10.35%),從各種渠道得知有關信息的有57人次(8.09%),未知原因而無意中瀏覽到的有44人次(6.24%),其他的有65人次(9.22%)。

2.4學生對校園網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和作用的態度

在790名樣本中,認為很有作用的有192人(24.30%),認為很有感觸但觀念并沒有改變的有324人(41.01%),認為不太理解網頁內容的有102人(12.91%),認為一點作用都沒有的有59人(7.47%),認為其他可能的有113人(14.30%)。

3討 論

關于校園網心理健康網頁關注度的研究,國內尚無相關數據。從國外資料看,用戶們傾向于選擇那些信譽好的網站,而瀏覽健康網站的次數是最多的。用戶也經常使用網絡搜集心理健康信息,26%的成年用戶已經使用關于心理疾病的信息,大約25%的青年人把互聯網絡作為獲取心理健康信息的資源[3]。本研究樣本人數790人,登錄過校園網的人數為744人(94.18%),經常和有時瀏覽心理健康網頁的人數合計僅為100人(12.66%),差距明顯。

本研究顯示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成為學生關注心理健康網頁的主要原因(占52.6%),而不自覺或無意中瀏覽到的占24.7%,從各種渠道得知有關信息的占13.5%。提示內在需要是提高校園網心理健康網頁關注度的重要工作思路;有75.7%的學生沒有感到校園網對其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意義或作用,說明高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成效依然偏低。

建議加強校園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建設,切實提高校園網心理健康內容的關注度,提高學校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1 McGinty LK, Atezaz Saeed S. Telepsychiatry and e-Mental Health Services: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Published online: 2006.

2 Stoney S, Solive 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 alearners can learning be fun? J Interact Learn Res, 1998, (9): 55-81.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發展 趨勢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36

1 前言

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其心理狀態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國家迅速發展的保障。網絡的不斷發展,給大學生的觀念,心理都帶來很大的沖擊。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日漸突出,受到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就像去年的“網友‘走飯’自殺事件”,今年的復旦投毒案等也都充分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緩,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這些悲劇不再發生。如何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雖然目前還在不斷摸索階段,但是可以借鑒傳統的教育模式,來探索適合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 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2.1 主要的外在因素是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不完善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題都有所關注,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組織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措施,但這些措施多流于形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深度不夠或時效不長,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更是缺乏。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還是處于空白的階段。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是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產生的外在因素。

2.2 內在因素就是大學生本身對自己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不足

大學生面對種種心理沖突時,不能及時對自己進行心理自我調適以及調適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是大學生產生諸多網絡心理問題最為基本的原因。網絡的普及,對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由此也產生了各種網絡心理矛盾和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虛擬我”與“現實我”的沖突。現實世界是復雜和具體的結合體,當大學生的“現實我”得不到別人的肯定、體驗不到成功時,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回避的態度,然后把目光投向網絡所提供的虛擬世界,在虛擬的世界里找尋自我實現的價值。

第二,網絡交往需要與現實自我封閉的沖突。網絡的虛擬性和身份的隱匿性,在大學生看來是他們安全交流的保障,于是他們就放下心理的芥蒂,在網絡中,大學生通過發表評論、開通微博、微信、QQ聊天等網絡活動流露自己真實的情感,緩解內心的壓力、吐露自己的心聲。但是長期活動在網絡世界的大學生對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慢慢疏遠,忽視面對面的交流,導致一些同學自我封閉的情況加重。

第三,性生理和性心理日漸成熟與大學性教育欠缺的沖突。這個話題不僅是大學生這方面教育的缺失,更是中國傳統教育很諱疾的一個話題,我們的孩子不像西方的孩子那樣從小就接受性健康教育,中國的教育往往把這些東西隱藏起來,不去教育孩子這方面的問題,這就導致了中國學生認為性健康不能拿到臺面上去學習,他們往往會轉向虛擬的網絡去了解。尤其是大學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日漸成熟,由于他們從小對這方面教育的缺失,導致他們會選擇在網絡上去了解,而網絡上的價值觀是多種因素在起作用,大學生很有可能在這方面產生網絡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大學生可能會因為這些心理問題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3 客觀原因就是互聯網特點符合了大學生心理需求

網絡空間的隱蔽性,開放性以及傳播的迅捷性,是大學生進行心理壓抑釋放的主要渠道和選擇。他們可以在網上釋放壓力,張揚個性,還可以了解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動態。這些互聯網的便利導致大學生對網絡的熱衷和追捧。甚至有的大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戀愛,網絡這種交流方式讓他們不用擔心自己外貌,他們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與現實社會脫節,久而久之,這就會導致大學生網絡心理出現問題。

3 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網絡心理健康的教育

首先,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發展,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培養主體,尤其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在課堂、課程、講座、社團活動中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專題,同時要通過班級、宿舍、微博、QQ群、微信群等多平臺、多途徑對上網學生的網絡心理和行為進行引導。通過“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相結合,產生合力,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要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及時了解到學生網絡心理狀態并適時給予關注,防患于未然。其次,高校也要重視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作用于大學生的網絡活動,保證其心理健康。

3.2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網路的監管和網絡立法

目前我國相關網絡立法還不是很成熟,網絡缺少相應的監管。所以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網絡立法和網絡監管,創造良好健康的網絡環境,這樣才能有利于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教育。

3.3 提高大學生自我調適能力

大學生自己在網絡中要嚴于律己,提高自己的自我調適能力。抵制網絡上不良的價值觀,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81-86,111.

[2]張由菊.“E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24):260-261.

篇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help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solve the psychology to be puzzl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appears is especially urgent and is important. The analysis soci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situation, looks for the accurat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y puzzled agent, insisted that humanist, pays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develop, sets up the education idea which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has unified planning, is helpful in complet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al work. Educates

關鍵詞:社會變遷大學生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 Social chang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psychology is puzzle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一、分析形勢,找準動因,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加劇了競爭形勢,造成大學生心理負擔加重

伴隨著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各地,人們的視野從地區、國家的角度轉向全球,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激烈的競爭已由國內轉向國際。在這樣一個“以人才為根本、以高科技為基礎、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對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了。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要在這種激烈競爭中充當先鋒戰士,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適應全球化的浪潮,這就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消磨了大學生就業優越感,考驗著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用人單位對人才選拔有了更大的自,大學生畢業后走向人才市場,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人才的市場化機制趨向成熟。這種就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就業途徑和機遇;另一方面,越來越激烈的人才競爭也對大學生就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當前政府機構裁員,國有企、事業單位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等等,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壓力,使大學生經常處于應激狀態之下。

(三)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大學生人際直接交往減少,情感聯系淡化,心靈孤寂

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大量便利快捷的通訊工具,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交流和聯系,大學生是運用這些最新信息通訊手段進行交流的主體。然而,這種信息化的交流方式也造成了以直接交往為條件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結果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邊是,滿世界都是自己的同類,“只要我想找到你,哪怕相隔萬里,也不是距離”;另一邊是,這些人卻互不相知,每個人周圍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四)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各種外來思潮涌入中國,多元文化相互沖突和碰撞,造成了大學生價值選擇的茫然和困惑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西方思潮和文化不斷涌入中國。雖然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主導價值仍然在社會上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一些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大相徑庭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比比皆是,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等,而且這些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還很有市場。面臨著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沖擊,大學生越來越有一種選擇的困境。

二、以人為本,關注發展,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一)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大學生合理需要、尊重大學生個體差異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百折不饒的意志,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競爭環境的能力,塑造大學生奮發有為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身心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因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的一種合理需要,要高度重視,并予以滿足。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自我定位很高、自我成才欲望很強烈、承載著較高的社會期望值;另一方面社會閱歷淺薄、生活經驗匱乏、理想信念尚未完全確立、認知發展不成熟。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也在加大。要想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尊重和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尊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二)關注發展,突出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培養大學生擇業、就業的健康心理品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大學生的發展,不能還停留在“出了心理問題才去解決”的事后補救的層面,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大學生的發展,關注目前影響大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業。

就業問題是當前困擾大學生,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現在我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是當代大學生擇業、就業的基本途徑,這一方面固然增加了大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學生就業落選的可能性增大。面對這種日益激烈的競爭,不少大學生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不安、焦慮甚至恐懼,不僅影響擇業的成功,而且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身心健康,影響發展。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培養大學生擇業、就業的健康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的發展。

正視社會現實,客觀了解自我,做好就業前的心理準備。教育大學生多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形勢,現實地設定自己的社會位置,努力排除各種干擾,從實際出發,準確了解自我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怨天尤人,要憑借自身努力,爭取早日成才。

化解擇業就業的矛盾心理。幫助大學生化解所學專業與未來工作之間的矛盾心理,增強大學生信心;幫助大學生化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心理,結合客觀現實條件和主觀愿望考慮擇業;幫助大學生化解擇業工作與繼續求學的矛盾心理,讓大學生知道考研和工作各有其機遇和風險,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權衡等等。

掌握一些擇業就業的心理調適基本方法。教會大學生運用自我激勵法、注意轉移法、適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廣交朋友法、幽默法等進行自我調適,排除心理困擾,緩解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促進大學畢業生盡快適應角色轉換,走上工作崗位。

三、全面協調,統籌兼顧,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一)努力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方面,進一步利用好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舉辦相關講座等等,向大學生系統介紹和傳授心理衛生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規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調節方法;再如,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機構,通過咨詢、診斷與治療,幫助大學生恢復和維護心理健康等等。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聯網早已廣泛走進大學生日常生活,并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的新形勢下,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行,而且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利用校園網心理健康教育主頁、心理熱線QQ等形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無約束性就能縮短心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而且還能發揮其時間具有靈活性、信息反饋迅速的優點,符合大學生獵奇心理,容易為大學生所接受。

(二)全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首先,對全體教職工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使全體教職工充分了解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心理特點,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尤其要加強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因為政治輔導員、班級導師等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接觸很多。

其次,打造一支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要通過完善相關制度,設置專項資金,培養和引進一支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

此外,還可以發動學生社團成立心理健康協會,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積極性,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自主組織、自主開展活動,在輕松愉悅氛圍中,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力開展陽光心靈教育

只有美麗的心靈,才能感受生命的美麗。只有擁有陽關心靈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陽光,才能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才能用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廣泛開展陽光心靈教育,通過陽光心靈教育幫助大學生用愛與科學知識塑造健康美麗的心靈,讓心的世界灑滿陽光。積極引導大學生多尋求心理幫助,勇敢敞開心扉,讓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聆聽自己心聲,釋放自己壓力,讓自己因自助而成長,因助人而快樂,因互助而不再孤獨;積極引導大學生多讀好書,多聽好歌,多與人交流,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之間暢敘衷腸,分擔痛苦,分享快樂。

通過大力開展陽光心靈教育,讓大學生擁有健康陽光心靈,提高大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意識,多一點寬容,多一份感動,從而對生命充滿信心和敬意,讓心烈如火焰,點燃生命!

參考文獻:

[1]黃希庭,鄭泳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張金彥,王進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2

篇5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不足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存在缺陷。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而在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師沒有相關的證件,沒有受過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虛設。當前,還有一些高校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經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種擺設。

3.重視不夠。學校領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力度不夠。

4.投入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進行硬件設施建設,還需要進行軟件建設,如聘請心理健康教師等。但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往往出現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

5.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一些教師心目中,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們的責任,應該是心理學教師,或者是做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的職責,其實不然,每個大學教師都有職責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6.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問題。當前,有些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歸屬于學生處,讓學生處進行管理和經營,有些高校將其隸屬于學科部門,沒有將其設置為獨立的教育管理部門。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第一,思想上重視。學校主管領導、學生管理工作的領導與老師等都需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工作來抓。第二,經費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硬件方面擴大經費投入,如購置心理咨詢中所需要的音樂按摩椅等心理咨詢的設備。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方面的經費投入,如聘請專職或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師資,同時加大對師資的培訓與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計劃。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別是對大多數教學類型的高校來說。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計劃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刻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2.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第一,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當前,很多高校只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選修課程來對待,甚至有些高校還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筆者建議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并設置為幾個學分,納入學科課程設置中來,提高其學科地位。第二,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就業、學習等熱門的話題聯系起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大學生當前的學習心理狀態,關注大學生比較重視的就業問題,將這些大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與大學生聯系起來,既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3.大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理論滲透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能力和應用能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與能力。

4.與大學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其與生命教育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之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調節不良的心理情緒。

5.建立大學心理輔導員制度。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大學輔導員要求既是能充當心理咨詢師角色,又是能充當職業規劃師角色。高校在選聘輔導員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學生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從事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筆者建議建立大學心理輔導員制度,選聘的心理輔導員既可以是兼職輔導員,也可以是專職輔導員。通過建立心理輔導員制度,讓大學生輔導員正確與大學生交往與溝通,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一旦發現問題,便能迅速、準確地解決問題,維護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大學生做好“護花使者”。

6.建立大學生心理評估制度。第一,在大學生入學時進行心理測評,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就對大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程度進行心理測評,建立大學生的個人心理檔案和團體心理檔案。第二,入學后,進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復查。進入大學后,經過大學教育,特別是經過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怎么樣的?這時候,需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抽查,普查,來復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教育、糾正和治療。第三,畢業階段,需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于處于畢業班的大學生來說,心理變化較大,所以需要特別關注。這個階段,教師不能放棄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需要對畢業時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評估。

7.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沒有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怎么會有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培訓。第二,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加強高校之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發展。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終身學習,需要進行在職培訓。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讓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輪流去參加繼續教育與培訓,通過繼續教育與培訓,從而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結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普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7(4):120-121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校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優劣直接關系到民族興衰、國家強弱。大學生作為社會各項事業的未來接班人,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著學習、生活、戀愛、就業、交往等諸多問題,他們渴望成長、成才,希望及早實現人生價值,而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才的基礎,也是社會建設的需要和時展的要求。高校作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質和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學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據平時工作中的深入觀察,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進步和時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紀是科技蓬勃發展時代,知識猛烈增長時代,這一切終歸是靠人才推動的,這也是一個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時代,中國建設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和諧社會都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作為社會人才培育的搖籃,擔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為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是否能夠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能否真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關系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體格、心理、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心理素質培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性課題。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競爭不斷加劇,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由此而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越來越多,對人們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脅和危害也越來越大。

事實證明,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積極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強對人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對國家而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復興中華民族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素質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國際上,我們正面臨著世界經濟競爭、政治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在國內,社會環境急劇變化,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要在這樣一個嚴峻而緊迫的局勢下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作后盾、作保證,方能適應變化、克服阻力、承受壓力,方能執著追求、銳意進取。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人才素質培養,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必須具有嚴于律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及與不同人協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積極適應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樂觀對待人生、終身學習和不斷創新精神的心理素質。只有優化人的心理素質,個體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才會擁有更高的起點、更大的潛能。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參與國際競爭和振興中華民族的需要。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正常健康、全面發展的保證,大學生追求夢想,渴望實現自己,證明自己,心理素質教育是他們提高自我修養,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和必修功課。他們具有觀念與行為分離、穩定性與波動織、成熟性與不適應共存、人際交往與交往障礙同在等四個明顯心理特征,影響其心理發展。高校要培養高素質人才,能夠使他們關注世界、關注社會、關注國家、關注百姓,首先必須是他們能夠關注自身的發展狀況,只有先關注自身各方面的發展,培養自己完善而獨立的人格,才能擔負起歷史所賦予的重任。心理素質教育作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的大學生,才能將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從而追求和實現美好的人生。大學階段是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大學階段是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和個人自我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大學生重視個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發展,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大學生所承擔的和將要承擔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較為繁重而復雜,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也更為殷切,要求更為全面和嚴格;從個體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過程,這一發展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活將經歷個體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重要歷程,這時的大學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點,而且他們還要面對專業知識儲備、智力潛能開發、個性品質優化、思想道德修養、就職擇業準備、交友戀愛等人生課題,他們常常由于對自身估計過高、家庭與社會期望過大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品德素質、思想素質、智能素質乃至身體素質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美國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在調查了美國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們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在于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1]。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時展的優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歷程。近年來,國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高度重視。《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它注重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課題,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幫助學生擺脫心理上的困擾,在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它給予大學生的指導和支撐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只有具備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心理素質的人,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只有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諧統一,才能謀求適應社會發展所應具備的更大潛力和空間。

(四)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諸多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殺室友案、藥家鑫撞人后捅死傷者案件、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2013年4月碩士研究生黃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退學、殺人、自殘的社會現象不斷增多。據報道,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學生因各類原因而自殺身亡[3]。《中國青年報》的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大學生出現焦慮癥狀,12%的大學生存在敵對情緒。近年來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中有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病的頻發率高達30%左右,并明顯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嚴峻,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學科教學教育的基礎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在學校開設一門課,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輔導員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學生會等活動工作中。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感情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課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幾點:一是創設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緒,使學生喜歡上學習;二是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發現并表揚學生的優點,特別是班級的“后進生”,應該給他們機會在課堂上展示,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三是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善于觀察學生,引導學生。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師生之情,對開展心理教育活動也是重要的保證。

三、結束語

綜合上述,我們應該強化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充分意識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義重大的。在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們應該更積極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柏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自殺、殺人等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震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敏感時期,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很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戀愛中的矛盾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等,擺在他們面前的種種煩惱與困惑會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或者心理障礙,而心理健康不但會影響到自身,而且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效率和社會的穩定[1]。因此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而急迫的任務。

一、目前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探析

1.環境的改變。

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因環境的改變而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譬如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把大學描繪得特別美好,但當進入大學后,他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學時是尖子生的學生,上大學時那種優勢已不復存在,面臨著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為了保住自己在中學時的優勢,他們就廢寢忘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長此下去,就會相繼出現神經緊張、失眠等多種焦慮并發癥。

2.學業引起的心理問題。

在大學里,部分大學生因學業也會引起一些心理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因種種原因,他們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認為所學專業沒有前途,因此學習動力不足,造成上課睡覺、抄作業,甚至經常逃課等不良現象;二是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特別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進入大學后,他們一時不知如何安排學習,而且大學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如學生幾門課程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甚至有被留級、退學的危險),教學進度快,如果仍按中學時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將很難有好的學習效果。三是部分學生認為考入大學,即萬事俱備,只等畢業,放松自己,導致提不起努力學習的勁頭,造成多門掛科的現象。在這些情況下,大學生心中往往充滿困惑、憂郁、痛苦,容易產生強迫、焦慮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識導致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因自我意識而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比較常見。如有些大學生看到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展示自我時,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在大學階段,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他們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2]。

4.人際關系不和諧引起的不良心理問題。

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學就意味著需要過集體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際,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學生以前從沒住過校,沒集體生活的經歷,人際交往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進入大學,同寢室的同學要朝夕相處,但經歷、認知、習慣、性格、個人愛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產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動少,且家庭對其教育不當也造成一些負面效果,如以自我為中心。交際困難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孤獨、封閉、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

5.戀愛問題引發的情感困擾。

戀愛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中也比較常見。大學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戀愛,憧憬美好的愛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閱歷欠缺,對戀愛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許多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經濟上尚未獨立、個人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經常出現一些戀愛問題。戀愛問題處理不當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業擇業困難造成的心理焦慮。

目前,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數以百萬計,如2010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達630萬,再加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人數眾多,就業擇業競爭太激烈。這些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壓力過大,找工作難,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難。擇業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如工作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經驗而不能勝任工作等,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高校一般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但其作用發揮并不明顯。一方面,大多數高校在校生人數眾多,而只有少數教師具備相應的咨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學生都傾向于向熟悉的輔導員老師談自己的境況,尋求一些幫助。因此,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首先,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在引進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同時,也鼓勵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攻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其次,加強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再次,要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及時了解班級中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做好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現和預防。

2.從學生一進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做到對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及對心理危機的早干預。同時,在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個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

3.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

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會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納入學校課堂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設置學分,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常實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要求。二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課程需要編寫和選用針對性強、專業性強、實用性強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年級不同開展“分層”課堂教學。如新生入校時的心理適應教育、在校期間的心理發展教育、實習期的創業心理教育、畢業前的人生職業規劃和擇業心理調適等教育。四是將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心理教育活動相融合,通過課堂教學和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活動,使學生及時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3]。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鍛煉他們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來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開發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增強學生之間相互關懷與彼此支持的意識,幫助學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學生合理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在我國,學習、讀書向來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本人也把學習視為一種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為將來的職業做準備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學校里,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在同學中的地位有很大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學業是同關注自我緊密聯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并根據客觀條件來調整個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這樣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松懈情緒[4]。

6.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應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復雜的人際環境。要教育他們既正確認識自己,又客觀評價他人。其次,要教給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中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寬容,用真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最后,學校要經常組織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同學們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4]。

7.培養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

對于大學生來說,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生活等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會陷入困惑、煩惱和痛苦之中。因此,培養大學生成熟的戀愛觀極其重要。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戀愛觀。一個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會理智地對待愛情和婚姻大事,正確地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問題,使愛情得到健康、順利的發展;其次,要教育學生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當代大學生是復興中華、建設現代化中國的主力軍,歷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們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正確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方面的,高校應不斷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大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地超越自我,調適心態,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張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對策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5):62-64.

篇8

眾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緣起,是對教育的憂思,即是對大學生出現的異常心理,甚至輕生自殺、傷害他人生命等問題而展開的。但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會遇到一些相似的情況和困頓,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難以解決大學生心理更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那么怎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優勢,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呢?可以說,生命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為破解這一困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向與方法。一定意義上講,同樣緣起于對當前教育憂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也是其教育的進一步拓展、深化與升華。也就是說,對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導;更要關注他們的生命觀,了解其思想認識,予以人文關懷,培養其正確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來越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病理”的極端,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與教育本原。正如有關專家談到的,“青少年自殺不能簡單歸因于心理問題”,青少年對生命、生活的態度是自殺現象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殺率,必須從正確的人生觀建構上著手,改變青少年對生命與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態度。

從這一層面上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視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補充、拓展與深化。為了促進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內容與方式上的轉變,促使大學生回歸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價值和快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突破原有的學科架構,重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重新回到關注學生的價值和潛能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來。實踐證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確保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根本破解大學生心理異常與疾病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等突出問題,真正使大學生珍愛生命的美麗,健康成長,順利成才。再從相關理論分析來看,預防與矯治大學生心理異常雖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但在面臨大學生“三觀”方面偏差而產生各種錯誤認識之時,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顯示出有些無奈與無力。對此,學者進行了多層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當事人中心療法”。這一理論最突出的是,要相信當事人的自我成長的力量。這即是講,對其當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誤時,要運用人本的理念與技巧,對其首先能夠理解與接納,然后促使當事人去自我反省,進而促使他能夠逐步趨于積極的方面而不斷進步。顯然,這種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學,也就是最高認識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考量。超個人心理學一樣關注人的生命與精神世界。這一理論在診治心理問題時,在很多方面與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別是其提出的要極好地診療人的心理問題,必須直面人的思想認識,也只有在精神層面解決了人的思想問題,“人”才能夠產生本質性轉變,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從這些理論分析可見,重新審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標,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并將其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

二、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想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就不僅要適時地拓展本學科的知識與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及時地吸納與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從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寬。眾所周知,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所關注的主題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學生的貧困與就業的壓力、學習與交往的困頓、前途與情感的迷茫、現實與責任的逃避以及對生活的悲觀、對生命的漠視等,但二者所關注的側重點是極不相同的。對于這些問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認為是心理問題,并會相應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認,這些措施的確使大學生有了進行心理疏導的路徑和破解心理癥結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這些方面,它關注的是更深層次的有關生命問題,如壓力所引起的生命價值問題、困頓所引起的生命意義問題、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責任問題、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權力問題等等。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更凸顯了教育的本質與本原。為此,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需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吸納、拓展與充實其相關的內容。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主要針對的是如何破解大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就其具體內容來看,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對的是,大學生面臨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問題以及擇業、擇偶和學業問題等。這些現實的問題,確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別重視當前直接迫切的現實問題的情境下,恰恰忽視或輕視了大學生生命意義的主題教育內容。

從二者教育的本質與相關性來看,只有以生命為主線和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欣賞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貴,明晰生活與生存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才能進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實效。高校教育的實踐也說明,當學生從內心感悟到生命教育與自我人生共振時,就會使他們油然產生對生命強烈的敬畏與尊重,進一步在內心深處對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長與生命產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與反省,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與解決自我所遇到的各種心理的或現實的問題。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層、更根本的教育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是當前深化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與主張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他們的生存、生活與生長,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內容機械地搬過來,硬塞進去,而是為了改變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頗,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過分注重心理理論與技能的片面性,使學科理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橋梁,進而使科學理論既能夠促進學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與理解生命及其意義,并積極地追求與創造生命的價值。此外,生命教育還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開展的內容,比如休閑與養生教育、生命的尊嚴與權利教育、生命倫理與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這些方面的內容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來看,似乎離題很遠很偏,但仔細分析一下,它其實是很近很正的。在一個凸顯人文教育的當今時代,面對這些問題,應該說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壓縮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借鑒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對大學生的現實,并從他們的現實世界中凝練教育材料,致力于培養他們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快樂的生命意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充實與完善。

三、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為參照

如上所述,以認識、尊重、完善、成全、呵護、超越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與基礎性。為此,改進與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其教育目標與內容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礎和導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鑒與運用生命教育。具體來講,就是注意與強化下面幾點。首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屬于不同的系統和模式,在理論基礎上,前者側重心理科學,后者側重人文社科;在指導思想上,前者側重科學規律,后者側重社會價值;在指向對象上,前者側重個性差異,后者側重群體同性;在注重問題上,前者側重心理行為,后者側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側重訓練咨詢,后者側重教育關愛;在達成目標上,前者側重健康的“心”,后者側重完善的“人”。由此對比,就可以顯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顯偏重于心理理論的教育,而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質的培養重視不夠,甚至輕視或忽視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養與關懷,尤其是較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以至對心理教育造成誤解,將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療。為此,開展與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意糾正以往對心理知識講授上的偏頗,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質與關懷,促使大學生積極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欣賞生命的美好,維護生命的尊嚴,追求生命的價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體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個不可輕視與忽視的現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心理健康知識的講授上,而沒有注意課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從教育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癥結在于,學生面對心理健康課堂,自己清楚自己的問題何在,同時也曉得怎么樣去克服與改變目前這種狀態,但是在實際行動與行為上沒有切實的轉變。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視了極其重要的體驗環節,學生沒有真實的感受。

篇9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樣態;創新路徑

隨著大學教育制度和體制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有關這方面的學科知識、人才隊伍和相關規章制度的建設在不斷完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成效,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如何結合實際情況,探尋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成為了人們關心的問題。下面就此進行討論分析。

一、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逐步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性重視,尤其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的規模和速度進一步加快。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科學認知教育方面當然應該是培養各種專業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高校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性結論,也是大量學者堅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定位為輔助教育的基本思維路向。但是在回答后一個問題上則往往表現出簡單化的實踐指向,其教育實效就只會是程度方面的問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實踐中主要偏重認知方面的知識傳授,而較少關注是否真正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

認知層面的科學性與實踐層面的效應性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情勢中能否得到通約性與統一性的實現,取決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存在過度形式化、內容膚淺化和方式簡單化傾向三個方面較為突出的問題。

(1)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情況較為嚴重,在實踐樣態上過于追求載體的多樣化與案例的集中性主題。現實中高校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相關內容與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較為遠離,主要還是認知層面的一般性表達,并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往往是在相關課件的表現形式上作出與時代科技變化相適應的調整,但是這種形式表面化的傾向與內容的不相協調,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表現出形式化色彩過度的特征。

(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面膚淺化情況較為普遍,在實踐樣態上過于強調心理健康標準的檢測功能。是否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原因而使得具體教學實踐中無法克服該種教育必然是膚淺化的趨勢,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與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將教學形式的科學化利用與教學內容的嚴重脫節歸責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對其正當性提出異議或者說起碼是質疑的態度,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樣態上較為令人擔心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認知層面并不被大學生抵觸或者說懷疑,而問題是將這些內容由教師傳達給廣大大學生時卻表現出過分膚淺化的現實形態,這才應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3)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現方式簡單化情況較為常見,在實踐樣態上過于追求與西方世界發達話語的庸俗化匹配。與新時代科學技術的有效結合,對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確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的深刻把握而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講授受制于技術手段的準確對應,一味為了現實課程的時代性而簡單化,甚至是貶低對待中國大學生教育整體的水平判斷。此種現象并不是個別情況,在相當程度上具有較為鮮明的普遍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相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表達形式較為常見。

總而言之,在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樣態進行較為廣泛的考察后,會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具有多維性與普遍性,新時代的如許變化確實為其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面臨的難度較以往可能更為突出,也是困擾從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方面。

三、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樣態為我們較為全景式的明晰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因而由此進行針對性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在關注大學生生活世界的主體性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人生經歷教育,為其探尋較為科學規范的實踐路徑。

(1)明確科學規范的教育目標,落實以人為本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宗旨。新的時代變遷對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只能是進一步加強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并積極建立相關長效機制,這是關系中國大學生健康成才的基礎性工作。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在科學性與規范化方面為其探尋有效的實踐路徑,這才是回答實踐樣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關鍵所在。

(2)增強時代特征的教育內容,突出學生主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樣態方面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的空洞與陳舊,千人一面的教材和幾乎一個模式的敘述過程,使得當代大學生無法將其與自身的生活世界進行有效關聯。中國的巨大變化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鮮活樣本,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生活化,突出大學生主體性要求,為隨著時代變化的情勢發展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這才是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出現的脫離大學生實際的有效手段。

(3)創新多元模塊的教育形式,強調評價效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較為令人擔憂,其主要原因是其實踐樣態上的表面化清晰嚴重,過度關注教育形式的新穎性,強調大學生熟悉的易于接受方式,確實是可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塊,在實踐中為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和大學生形成互相評價的教育模式,強調評價效應在具體教學環節方面的權重比例,建立整體教學效果評估的常態化有效機制。

(4)規范學科發展的教育表達,建構達致共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取決于教育者的主動性與智知化水平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實踐樣態中所表現出的簡單化傾向其實也是本真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定位的模糊性,同時對于廣大師生的共識語境也較為簡單,并沒有上升到科學標準層面進行探討。積極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語用表述體系,避免簡單化運用心理學家語言的尷尬,為達致學術共識的學科建設具體實踐路徑中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才是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真正手段和方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對于這支教師隊伍來說可能是長期期待的基礎性工程,需要國家層面進行有效規劃與落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關鍵步驟。我們不但要關注高校大學生的科學知識教育,也要重視大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困難,不斷努力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探尋更多的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心理健康 大學生 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6

1 前言

近年來進行的眾多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往往超過20%,高于其他群體。同時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對薄弱,體系尚未完善。這充分說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1]。國家教育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注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陸續推出多個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逐步明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緊迫性。根據教育部2002年4月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通過在了解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課堂講授、咨詢和輔導等方式,增強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以及自我調節適應能力。具體需要關注的方面包括:自我管理、處理壓力應對挫折、人際交往、求職就業、人格發展等[2]。

2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

2.1 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特點理論研究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蓬勃發展也矛盾躁動的階段:一方面,生理心理發育基本成熟卻又充滿彈性。大學生由于不斷的接觸到新理論新思想以及全世界各種不同的風俗、文化、潮流等,其人生觀價值觀處于變化發展中。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驗尚淺,面對問題的時候還不能夠成熟冷靜的應對,容易處于焦慮狀態。并且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各種信息爆炸性呈現以及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社會貧富差距變大、人際關系越趨復雜等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都可能成為大學生的壓力源。研究表明,大學生需要應對的壓力源繁多,總結起來主要有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以及創傷性事件幾大部分。這些壓力源可能造成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包括有環境適應不良、自我認知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失控等,嚴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癥、嚴重失眠、躁狂癥等[3][4]。

2.2 關注特殊群體和領域

2.2.1 把握新時代9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

目前,大學校園里已經幾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學生是充滿朝氣和個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與時俱進,了解90后的心理特點:在行為上,90后大學生在寵愛中長大,少遇挫折,所以他們表現出假成熟,追求獨立而依賴性強、喜歡嘗新而抗壓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們情感張揚而愛憎分明,內心其實是渴望理解和關注。在思想上,他們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長大,能方便迅速地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到各種信息,科學知識人情世故均有涉獵,因此他們較早社會化。在認知上,他們有著強烈的善惡觀,敢于表達對事物的善惡美丑對錯的觀點,但容易武斷,有激情而難持久[5]。有鑒于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內在和實際需要出發,營造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把問題和觀點的邏輯關系和推導過程陳述清晰,這樣一方面能夠讓他們切實了解整個思維過程,同時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思考。

2.2.2 認真重視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研究表明,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差于普通大學生,他們更加容易體驗到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壓抑,缺乏情感依戀對象和傾訴對象。貧困生相對于普通大學生對應激事件的評估更傾向于嚴重化,也就是說貧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應激事件的創傷。貧困生在獲得的社會支持上明顯少于普通大學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際交往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主觀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學生那樣坦然接受他人的幫助[6]。這是由于貧困大學生比其他大學生往往背負著更大的期待,這意味著他們要承擔更大的壓力。首先,他們出身貧苦,家庭經濟改善的期望和責任往往就落在他們身上。家人幾乎傾盡所有供他們讀書,期待他們好好學習,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們比他人更堅強也更脆弱:堅強是因為他們會更早地承擔起責任,努力讀書,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為他們往往失敗不起,萬一他們在耗盡家中大部分財產后找不到工作,面臨的將會是瀕臨崩潰的絕望。其次,進入大學后,他們會直接面對社會貧富差距在大學生中的表現,如此大的沖擊在尚未成熟的他們身上特別容易激起各種不良情緒。如果這種心理反差不能及時得到調適,這些貧困大學生或者產生行為對老師和學生造成傷害;或者造成人際交往障礙、抑郁不振、嚴重自卑等心理問題[7]。

2.2.3 關注畢業生就業心理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表現出以下特點:希望在競爭中以實力取勝,卻缺乏足夠的信心。大學畢業生需要直接面對市場,自己擇業的同時也要被市場選擇,意味著激烈的競爭。社會經驗的缺乏又讓畢業生難以適從: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敗,或者不好意思與同學好友競爭,或者擔憂競爭不公平,或者想要報答父母之情壓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滿理想憧憬卻發現現實非常殘酷難以接受。總之各種因素都使得畢業生往往處于焦慮之中,這種情況下亟需要學校的關懷引導[8]。

2.3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2.3.1 繼續建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實現以下功能:第一,針對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團體干預,緩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礙。第二,預防心理問題產生,維護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第三,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2.3.2 構建社會支持體系

社會支持體現著個人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屬性。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壓力有緩沖作用,社會支持在應激條件下與個體身心健康發生聯系,它能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產生的焦慮、抑郁等情緒。而大學生在遇到緊急狀況時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員、朋友和同學。由此可見,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體系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其重要[9]。

2.3.2.1 朋輩輔導

研究表明,朋輩間的心理鼓勵、勸導和支持會比非同輩間更有效果,并且朋輩心理咨詢員的榜樣示范作用強。朋輩心理輔導員既維護和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鍛煉了自己,有助于營造和諧友愛的校園氣氛。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好奇心強、渴望獨立、期望成才的關鍵期,他們往往喜歡自由、獨立而排斥權威,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相互交流談心。思維方式的相似性,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朋輩輔導員可以就受助者學習、生活、情感、人際關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進行不同層面的心理輔導,因此朋輩心理輔導比較容易實現他們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輩心理輔導外,還可以進行朋輩學業輔導,組織學生進行組對輔導,使得學生在學業上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盡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學業暫時未能跟上導致的焦慮和失落,從而把學業心理問題杜絕。

2.3.2.2 繼續完善心理咨詢服務部門

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由專職心理健康老師負責,為有需要的學生解決問題。應該進一步建設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服務質量。同時定制完善的專業的心理咨詢機制,并嚴格遵守。包括保密機制(學生在咨詢中心的咨詢內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學生許可,不得將相關內容轉告他人,即使是學生家長)、轉介機制(在校學生或教職員工的個人心理問題如果較為嚴重,超出學校所能的范圍或者需要長時間治療的問題都要轉介到相關專業醫療機構)等[10]。

3 小結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建設完善中,應該繼續向以下方向努力:關注學生內在需要、化治療補救為預防輔導、化健康輔導為潛能激發、從個體輔導到團體輔導到立體型社會支持體系的建立、工作隊伍的專業化。

參考文獻:

[1]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30(2):485-488.

[2]王銀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1.

[3]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2.

[4]鄧慧娟.大學生心理壓力、應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111-114.

[6]史玉軍.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7]邰永琳.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研究[D].河南大學,2005.

[8]胡環宇.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9]朱林仙.大學生心理壓力――社會支持及其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