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業安全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品業安全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四川省檔案局關于印發《四川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川食藥監發〔2017 〕35 號
各市(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檔案局:
為進一步規范全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等相關規定,結合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實際,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省檔案局制定了《四川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辦法(試行)》,現印發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四川省檔案局
2017年3月23日
四川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規范全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工作,維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真實、完整、準確、系統和安全,充分發揮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對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規范、引導、督促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是指四川省各級食品藥品監督機構在履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職能(包括行政許可、注冊審批、質量檢測、日常監督檢查、違法行為查處等)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載體和形式的歷史記錄。
第三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是記錄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載體,貫穿食品藥品研發生產、經營和監管工作全過程,是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條 本辦法適用于四川省、市(州)、縣(區、市)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管理。
第二章 管理體制、機構及其職責
第五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為維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完整、準確、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第六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統一管理,接受上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同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業務監督和指導。
第七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工作,將其納入本單位領導議事日程,落實分管領導,定期研究和及時解決檔案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在人員配備、經費開支、庫房建設等方面給予保證,確保檔案管理工作需要。
第八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應設立綜合檔案室,作為本單位檔案管理工作的職能機構;建立健全檔案工作制度和標準;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配備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檔案管理人員,具體負責檔案工作的監督指導,負責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計和利用等工作。
第九條 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應依法履行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工作的監督指導職能,確保應歸檔的文件材料收集齊全、整理規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
第三章 檔案歸檔與整理
第十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按照誰監管、誰建檔 的原則,將在履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職能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門類、載體的文件材料,進行收集、整理、立卷、歸檔,確保歸檔材料的完整、準確、系統。
各業務經辦部門和人員均應按照規定,將有關業務檔案收集齊全、規范整理后移交本單位綜合檔案室集中統一管理,任何單位、部門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或拒絕歸檔。
第十一條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形成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包括:
(1)行政許可文件材料;
(2)審評檢查文件材料;
(3)監督檢查文件材料;
(4)違法行為查處文件材料;
(5)其他材料。具體歸檔范圍見《四川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文件材料歸檔范圍與檔案保管期限表》(附件1)。
第十二條 歸檔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文件材料應為原件,并做到格式規范、字跡工整、圖文清晰、材料齊全、手續完備。載體材料和書寫材料應當符合耐久性要求和有關技術標準。
第十三條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形成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歸入專業檔案,檔案分類應按照業務經辦的規律和特點,以方便歸檔整理和檢索利用為原則進行分類整理。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應按卷整理,執行《文書檔案案卷格式》(GB/T 97052008 )標準,采用軟卷皮裝訂并裝盒或硬卷皮裝訂的方式。業務檔案軟卷皮封面(附錄1)、卷內文件目錄(附錄2)、卷盒脊背(附錄3)、硬卷皮封面(附錄4)、硬卷皮脊背(附錄5)、備考表(附錄6)應使用統一式樣,采用計算機打印或使用鋼筆(碳素、藍黑墨水)、簽字筆或毛筆書寫,字跡應工整、清晰。
使用軟卷皮組卷,其案卷各部分按下列順序排列:軟卷皮封面卷內文件目錄文件材料備考表封底,按案卷號依序排列裝入檔案盒保存。
使用硬卷皮組卷,其案卷各部分的排列順序為:案卷封面 卷內文件目錄文件材料備考表封底。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中涉及非專業性、成套性材料可納入文書檔案進行管理。
第十四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保管期限分為永久和定期兩類。定期保管期限分為30 年、10年。各種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具體保管期限按照《四川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文件材料歸檔范圍與檔案保管期限表》執行。整理完成的案卷質量應符合《文書檔案案卷格式》的相關要求。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保管期限,自形成之日的次年1 月1 日開始計算。
第十五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形成的電子文件是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切實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電子文件的管理,并按要求做好收集歸檔工作。電子文件整理應符合《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GB/T18894-2002 )等相關要求。
第十六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加強檔案管理現代化建設,把數字檔案室建設納入本單位信息化建設統一規劃,同步實施。
第四章 檔案保管與利用
第十七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應當由各單位綜合檔案室集中統一管理。各業務處(科、股)室應當在每年6 月底前將上一年度形成的業務檔案按要求規范整理后,移交綜合檔案室統一保管。移交時交接雙方應當按照移交清冊對檔案進行清點、核對,并對需要說明的事項編寫歸檔說明。移交清冊一式兩份,雙方責任人簽字后各保留一份。
第十八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配備檔案專用庫房、檔案查閱室和檔案工作人員辦公室。檔案庫房應符合檔案管理基本要求,具備防盜、防火、防潮、防蟲、防高溫、防光、防塵、防鼠等功能,配備空調機、除濕機等符合檔案保管保護要求的設施設備。
第十九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對檔案的收進、移出、保管、利用等情況進行統計。檔案管理人員應定期對檔案進行安全檢查和清點,并作好相應記錄。
第二十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的利用權限做出明確規定,建立檔案借出、查閱登記簿,健全借閱登記、審批手續,做好利用效果反饋情況記錄。
第二十一條 查閱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時須填寫利用審批表,辦理查閱手續。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原件一般不得借出檔案室,辦案、審計等特殊情況須經嚴格審批同意、辦理登記手續后方可借出,并須在3 個工作日內歸還。確需延期借閱的,須辦理續借手續。
第二十二條 檔案利用者對所借閱、復制的檔案負有安全、保密責任,不得遺失、污損,嚴禁涂改、抽換、圈劃、批注、污染和損毀檔案,嚴禁轉借或將檔案擅自帶出單位。法律法規規定不宜公開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檔案的查閱利用,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五章 檔案移交、鑒定與銷毀
第二十三條 納入同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收集范圍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應按有關規定定期進行移交。
第二十四條 對已超過保管期限的檔案,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進行鑒定。
鑒定工作應當由分管檔案工作的領導、檔案管理人員及有關業務部門人員組成鑒定小組共同進行。鑒定工作結束后,提出鑒定意見,對仍需繼續保存的檔案應重新劃定保管期限;對保管期已滿確無保存價值的檔案應登記造冊,填寫銷毀清冊,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辦理。未經鑒定和批準,不得私自銷毀任何檔案。
銷毀檔案時,應當派兩人以上監督銷毀檔案。監銷人、銷毀經辦人應在銷毀清冊上簽名,并注明銷毀的方式和時間。銷毀清冊永久保存。
第二十五條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管理人員調離工作崗位時,應清點檔案,并辦理交接手續。
第六章 考核與獎懲
第二十六條 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按相關規定,對在業務檔案管理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七條 對于違反檔案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發生損毀、丟失或擅自提供、抄錄、涂改、仿造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業務檔案等行為的,由相關主管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檔案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的有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
第七章 附則
篇2
關鍵詞:食品安全;衛生隱患;HACCP
食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主要的位置,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人們飲食安全意識的加強,以及相關制度的監督規范,我國食品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近幾年危害人們生活和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從2003年的南京冠生園食品廠“月餅事件”到2006年“福壽螺事件”,直至2008年“三鹿阜陽奶粉事件”都說明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這些事件一方面暴露了食品衛生安全監管不力,同時引發了全社會對衛生安全的關注,公眾性的安全意識大大增強,也給飯店企業的經營管理敲響了警鐘。
一、飯店餐飲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餐飲和客房是飯店構成的兩大支柱,餐飲業務一直是飯店收入的重要來源。統計數據顯示,我國4星級和5星級飯店收入構成為:客房8%、餐飲36%、租金及其他7%、小型營業部門5%、水療及健身3%、通訊1%。
飯店餐飲經營活動環節眾多,飲食安全涉及的方面很多,是最具復雜性的一項業務活動。做好餐飲管理是飯店經營管理的重要環節。
顧客對飯店餐飲的滿意主要涉及兩方面:無形產品和有形產品。主要表現在服務過程和食品。從餐飲衛生的角度看,這主要表現服務人員的規范化服務、就餐環境以及菜肴等方面。
二、飯店餐飲環節存在的衛生隱患
(一)就餐環境的衛生隱患
餐廳是客人就餐的場所,其裝飾、設施設備的清潔程度,用餐環境的空氣質量對于飯店的企業形象至關重要。客人在餐廳的全部體驗常常在餐飲消費過程中形成,無論哪個環節出現紕漏,都能成為衛生隱患,這是餐飲管理過程中絕對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二)食品用料的衛生隱患
在用餐時,能否為客人提供衛生健康的食品材料是餐飲食品安全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食物原料是否有固定的采購渠道;廚師所用的烹調用油是否是合格的;餐廳能否保證烹調用的半成品原材料都在保質期內等等。還有假冒偽劣食品充斥餐桌,食品添加劑的過量使用等等現象的報道比比皆是,這些問題也可能在飯店的就餐環境中出現,因此也形成了飯店企業餐飲部面臨的衛生隱患。
(三)服務中使用的各類用品及工具的衛生隱患
用餐客人使用的各類服務用品和服務用具如餐具、熱毛巾等在使用前是否清潔、消毒;是否確保無毒、無污染、安全可靠等等。
(四)從業人員自身存在的衛生問題
服務員、廚師等的不良衛生習慣為餐飲服務帶來一定的風險。如服務員是否在方便后洗手;在拿完已臟的餐具后是否洗手;接觸鈔票后是否洗手等。
三、造成飯店餐飲衛生管理問題的分析
(一)經營管理不當
對飯店的餐飲管理上,部門缺乏對產品生產流程的調查,餐飲管理者缺少對餐飲產品產生流程的整體了解,往往側重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重視,如采購等問題,缺少一個從原料的采集到餐飲產品、服務流程的監測體系。在管理過程中偏重事后控制而忽視防范,往往等問題發生后才去追究責任,考慮補救。
(二)管理者的危機意識不強
據2004年零點調查公布的《京滬兩地企業危機管理現狀研究報告》顯示,72.7%的調查對象屬于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的被訪者屬于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而僅有 18.8%屬于高危機識別能力者。這項報告顯示,我國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普遍具有危機識別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薄弱的“通病”。在我國絕大多數飯店企業也很少有提供危機管理的專業培訓,反映出管理者的危機意識不夠強。
(三)員工素質不高
客觀而論,我國國民文明素質總體偏低,這對飯店業的服務質量起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人的危機意識和衛生意識都不強,飯店多強調服務過程的技術服務,員工易忽視一些衛生問題。
(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飯店的操作規范等制度方面,缺乏獨創性,一些規范制度留于表面,真正實施的少,缺乏有效的監督制度。
四、HACCP體系的界定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國家標準GB/T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上的定義為生產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種控制手段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采取規范的糾正措施。HACCP體系被CAC認為是最理想的保證的方法,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食品企業應用于食品衛生管理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從世界范圍來看,引起餐飲業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食源性疾病。而在我國高達60%的食源性疾病發生在餐飲企業,由此可見,加強餐飲企業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當前的食品安全危機已經給飯店經營管理敲響了警鐘,為了降低損失,加強飯店餐飲危機管理很有必要。我國國家衛生部頒布實施的“食品安全行動計劃”提出2007年餐飲業實施HACCP管理,餐飲業中HACCP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
據了解,在2008奧運期間,部分奧運接待飯店通過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我國在提高飯店餐飲服務管理上又有了新的嘗試。由此可推斷,全國范圍內將陸續有其他飯店啟動HACCP認證工作。
五、完善飯店餐飲產品衛生管理的措施建議
顧客在飯店餐飲部除了享受餐飲服務,另一方面就是享受這里餐飲產品。完善飯店餐飲產品衛生管理可以參鑒HACCP體系采取相應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對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嚴格把關,依據《食品衛生法》餐飲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在指定地點接受相關的健康體檢,持證(健康證明)上崗。“五病”人員必須立即調離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治愈后方可恢復從事原工作。雇員的健康狀況與餐飲工藝流程是保證餐飲食品安全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
做好基礎環節的準備。實施飯店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是建立在嚴格的GMP和合理的SSOP之上。結合前期對飯店企業衛生現況調研的結果,對現行的飯店企業的GMP執行情況提出了改進意見,并指導其建立了自身的SSOP。
分析飯店餐飲產品的工藝流程。一般餐飲產品的工藝流程分為:原料采購原料儲存原料預處理原料加工烹調盛放分裝就餐食用用具清洗與消毒
分析流程中可能產生問題的環節,并對其影響進行分析,找出其中易產生衛生隱患的關鍵點,提出解決的問題的措施,將其整合起來建立危害分析表,以備衛生監測分析所用(如表1)。
對這個流程建立文件檔案,做好記錄登記,以供日后監測調閱。準備并保存一份書面的HACCP計劃和計劃執行記錄,通過建立有效的記錄程序對HACCP體系加以跟蹤、完善。
發現問題,做好環節的糾正措施和做驗證,完善飯店食品的衛生監測。當監測結果顯示CCP失控時,應采取相應措施。當監控表明偏離關鍵界限或者不符合關鍵界限時所采取的糾正程序或行動。糾正措施一般包括兩步:找出發生偏離的原因,找出根源;糾正或消除發生的偏離,重新進行流程控制。
建立驗證程序。通過驗證、審查和檢驗,確定HACCP體系是否正確有效地運行。驗證程序包括對CCP的驗證和對HACCP體系的驗證。
參考文獻:
1、谷慧敏.積極構建中國飯店產業的理性運作平臺[EB/OL].最佳東方,2008-02-26.
2、張利民.飯店企業餐飲風險控制與危機管理[J].江蘇商論,2006(8).
3、樊立華.衛生法規與監督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危險品;類別;措施
1引言
危險品主要是指那些對人體和環境有危害的物質或物品,這些物質或物品具有爆炸、燃燒、氧化性、毒性、感染性、放射性、腐蝕性、污染水源及環境、致癌及細胞突變等危害性。在生產經營、運輸裝卸、貯存保管和使用過程中易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物損毀而需要特別防護的物品[1]。
民爆行業屬于高危行業,民爆器材生產用的原材料、民爆器材成品都是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在生產、運輸,經營、儲存和使用過程,安全事故都比較易發,企業存在對危險化學品化學特性認識不清、相關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安全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等問題,當發生事故時不能及時有效的采取相應措施,而造成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因此,對企業存在的危險品進行分類并提出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顯得尤其重要。
2 企業危險品的分類
本文主要是對企業年產量為12000噸乳化炸藥生產線存在危險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3 危險品的特性分析及安全防護措施
根據對各種危險品的危險特性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具體如下:
3.1硝酸銨
危險特性:強氧化劑,在強力外界能量作用下會發生爆炸;各種有機雜質均能顯著地增加硝酸銨的爆炸性;易氧化性質易燃;分解成有毒氣體[5]。安全防護措施:儲于干燥通風庫房中,專倉專儲。與有機物、酸類等嚴加隔離,防止引起爆炸。應避免與金屬性粉末、油類、有機物質、木屑等易燃易爆物質混合貯運。
3.2硝酸鈉
危險特性:強氧化劑。與有機物還原劑混合能燃燒和爆炸,與銨鹽、氧化物的混合物也會發生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氧化氮氣體,加熱或遇酸能產生劇毒的氮氧化物氣體。安全防護措施:貯存的庫房應保持通風、干燥、并避免與酸類物質、易燃易爆物及其它有機物同倉共貯;搬運時小心輕放,嚴防震動、摩擦和容器破損。
3.3復合油相
危險特性:可燃物,當環境溫度過高及周圍有明火時,容易燃燒。安全防護措施:不應與氧化劑共同儲存,宜單獨存放;貯存處應通風換氣,確保貯存環境溫度不高于滴點溫度。
3.4乳化基質
危險特性:乳化基質為油包水型微小球形顆粒;在高溫下可自行燃燒;其結構已具備炸藥的特性,高溫情況下具有雷管感度,在強烈的沖擊、摩擦下可爆炸,易發生燃燒轉爆轟[6]。安全防護措施:加強水相、油相溶液過濾,防止雜質進入乳化機;嚴禁基質輸送泵空轉或出口堵塞;保證冷卻系統正常運行,設置斷水、超溫連鎖保護裝置
3.5乳化炸藥
危險特性:乳化炸藥的感度受溫度影響較大,在炸藥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其機械感度和沖擊波感度遠遠高于常溫時的水平,因而發生殉爆的可能性很大。安全防護措施:乳化炸藥生產過程各環節均應嚴格執行定員、定量制度,生產現場嚴禁超量存放炸藥成品;及時清掃、妥善處理生產現場與設備上的殘留炸藥;搬運、運輸時嚴防撞擊和自燃引起炸藥爆炸[7]。
4 應急措施
乳化炸藥生產過程中,主要危險生產包括:硝酸銨粉碎、乳化、基質冷卻、敏化、裝藥、包裝等,根據其生產過程的特點,生產過程可能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有:爆炸、燃燒、燃燒引起火災、電氣設備故障發生燃燒、飛濺物擊中引起傷害、原材料堆垛不穩發生坍塌引起傷害、機械傷害等。因此,根據其生產過程可能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制定了相應的應急措施,確保事故發生時,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4.1一般應急措施
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或發現時,根據事故發生的特點,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采取以下措施:(1)切斷發生事故的生產線電源,關閉發生事故生產線的生產用汽;(2)將發生燃燒事故工房的雨淋裝置打開,無雨淋裝置的應用消火栓、滅火器材滅火;(3)優先搶救受傷人員,非現場應急人員應立即撤離到安全地點;(4)轉移或處置發生燃燒事故工房內的危險品;(5)保護現場電子監控、監視系統的設備和記錄。
4.2 爆炸事故處置措施
(1)優先搶救受傷人員;班長負責按應急處置程序向工段長匯報事故情況,如不能及時匯報給工段長,可直接匯報到分廠領導;(2)迅速判斷和查明再次發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險性,緊緊抓住爆炸后和再次爆炸前地有利時機,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力制止再次爆炸的發生;(3)不能用沙土蓋壓,以免增強爆炸時的威力。撲救爆炸物品堆垛時,水流應采取吊射,避免強力水流直接沖擊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消防車輛不要依靠離爆炸物品太近的水源;(4)如果有疏散可能,人身安全上確有可靠的保障,應迅速組織力量及時疏散或利用現場的地形,地物作為掩蔽體;(5)滅火人員發現有再次爆炸的危險時,應立即向現場指揮報告,現場應迅速作出準確判斷,確有發生再次爆炸征兆或危險時應立即下達撤退命令,來不及時,應就地臥倒。
4.3 燃燒事故處置措施
(1)發生燃燒時,首先轉移與燃燒點相近的膠體、藥卷、紙筒、復合膜、油品等可燃物;(2)設備發生燃燒時,副班長負責切斷引起燃燒設備的電源;(3)如為電氣著火,使用現場存放的滅火器(干粉)進行滅火;注意與帶電體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其它火源可使用消防水進行滅火;(4)產生火災現場處置無法控制,班長應組織人員立即疏散;并按處置程序上報。
4.4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應急措施
(1)針對危險化學品火災的特點,正確選擇滅火器和滅火方法,應先堵截火勢蔓延,控制燃燒范圍,然后逐步撲滅火勢;當石蠟、復合蠟、乳化劑著火時,只能用滅火器或沙子撲滅,不準用水撲滅;當炸藥、硝酸銨、硝酸鈉、敏化劑著火只能用水撲滅;(2)撲救人員應占領上風或側風陣地進行滅火,并采取自我防護措施;(3)迅速查明燃燒的危險化學品及燃燒產物是否有毒,對有可能發生爆炸、爆裂、噴濺等特別危險需緊急撤退的情況,應按照統一撤退的信號和方法及時撤退;(4)火災撲滅后,應當保護現場,協助公安消防和上級安全管理部門調查火災原因,核定火災損失,查明火災責任,未經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災現場。
5 小結
乳化炸藥生產中的原材料、半成品、產品都是危險品,存在特定條件下的爆炸危險。通過對企業內部存在危險品的分析,認識危險品的危險特性,并提出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及相應的應急措施,企業按照安全防護措施和應急措施,加強對危險品的管理,生產過程中嚴格按有關規章制度執行,搞好安全培訓和應急預案演練,搞好安全生產,避免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景立云.關于規范企業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幾點思考[J].安全管理,2006,(13),16~17.
[2] 聯合國 關于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_-_規章范本_第16修訂版
[3]《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GB13690-1992
[4]《危險貨物品名表》GB12268-2005
[5] 趙超.《工業國體硝銨安全存儲守則》
篇4
關鍵詞: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
目前,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中的危險化學品種類日益增多,這些危險化學品多為易燃易爆、劇毒或強腐蝕性、放射性等物品,因此危險系數非常高,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和財產方面的重大損失。所以,加強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安全意識淡薄。由于職業院校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對危險化學品的相關知識關注度不夠,并且缺乏相對應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工作,從而導致了部分在校師生的安全防護意識淡薄,對危險化學品管理的重要性及責任感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雖然實驗室建設得到了有效的加強,但相關管理制度、安全防護措施、人員安排等方面卻未隨實驗室情況的轉變進行完善,致使安全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危險性大。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內的危險化學品種類繁多,且很多都具有易燃易爆、強毒、強腐蝕、強輻射等特點,在儲存和使用環節有很大的危險性,任何的疏忽和操作不當,均可能引發爆炸、毒氣和化學灼燒等安全事故,從而給學院造成重大的人身財產損失。
二、強化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升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提升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能夠從根本上幫助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具體的措施就是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宣傳危險化學品知識、講授安全防護技能、規范實驗操作流程等,提升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防護技能和事故應變能力,以有效減免危險化學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和危害。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安全責任體制。在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中,首先應針對危險化學品的特點以及實驗室管理需求,建立起科學、嚴謹、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其次,在管理制度基礎上,明確實驗室管理人員、危險化學品保管人員、實驗教師等相關人員的安全責任,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再次,在實驗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實做到責任到人,確保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3.規范危險化學品日常管理,提升管理人員的安全防護能力。首先,危險化學品應集中存放、統一管理,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建立起標準化的倉庫或儲藏室。其次,完善庫存管理制度,嚴格實施雙人管理制度,并設立兩本出入賬簿,做到進出有序、可查,定期對危險化學品進行檢查,確保賬物相符。再次,建立管理人員培訓機制,定期開展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同時加強對危險化學品管理人員、操作人員的崗前培訓工作,幫助其充分了解危險化學品的種類、性質、危害性、儲存特點、使用規范等,并確保管理人員能夠正確、迅速地使用防護設備。實驗室和倉庫還應建立起安全事故應急方案,以便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4.注重廢棄化學物的處理,避免化學廢棄物污染。對于實驗室所產生的各種垃圾、廢棄物等,都應當收集、分類并儲存在相應的容器中,不能混裝,更不能隨意丟棄、傾倒。與此同時,將廢棄物集中收回后,還需要對其進行初步處理,比如易揮發的有機試劑,當用量較小時,可以放在通風處讓其自然揮發;對廢酸、廢堿液體,可以加入試劑進行中和,等其PH酸堿度達到排放標準后,再加大量水進行稀釋后排入下水道;對于劇毒廢氣、廢液等要定期聯系專業處理廠進行處理,并做好相關記錄,確保整個流程安全無虞。
總之,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是一項風險管理工程,想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我們從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特點出發,結合當前實驗室管理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從管理制度、安全責任體制、實驗室日常管理、師生管理、實驗廢棄物管理等幾大環節著手,制訂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以此來切實保障化工類職業院校實驗室科研、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公安;理化檢驗;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TD3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4-0400-01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家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國際賽事、各行業高峰論壇在我國各個省市舉辦,這就對公安機關安保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活動安保任務中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對駐地餐飲進行理化檢驗既是對重要人員的餐飲進行無縫隙保障,又保證了安保人員的用餐安全,使他們能更好的執行安保任務,因此是大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安全工作。
1.公安理化檢驗在大型安保中的工作現狀
目前在大型安保中食品安全方面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或界定由哪個機構獨立完成,通常做法是由公安機關理化檢驗專業配合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指定餐飲廚房的各個流程進行監督。公安理化檢驗主要分為現場檢測、實驗室檢測、動物檢測三部分。
1.1食品儲存場所的檢查
食品和原料儲存室是整個食品安全的源頭,也是理化檢驗的重中之重,控制了源頭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主要對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核查:儲存室是否有固定場所及監控設備;儲存室的管理是否有專人管理和監督人員;食品原料的購置、儲存是否有交接記錄臺賬和出入庫記錄;是否有固定資質的食品采購渠道及供貨人;儲存區內是否有危險化學品或可疑物。同時針對調味料和原料食材按照食品采集的具體規定和要求取樣[1],主要進行隨機抽樣送實驗室檢驗,對調料的生產日期、品牌、外包裝等進行檢查。
1.2食品加工場所的檢查
食品加工場所是對原材料食材的二次加工,針對這一過程主要進行實驗室檢測和動物檢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針對食品添加劑和農藥殘留物進行檢測。公安機關理化檢驗專業由于日常主要針對刑事案件中的檢材進行檢驗,檢驗設備和方法側重于農藥、殺鼠劑、安眠藥等毒物檢驗,因此目前公安理化檢驗在食品原料、生產、制作、加工等過程主要是進行常見毒物檢驗。對加工的菜品要及時留樣記錄,取樣后進行實驗室檢測和動物檢測。其次公安理化檢驗還對廚房人員健康情況、管理、流通、監控設備等環節進行監督檢查。
1.3食品運輸、上桌場所的檢查
公安理化檢驗人員要確保菜品的運輸有專人負責和監督人員,并保證每次運輸有兩人以上互相監督。對于上桌場所確保專人上桌,桌上確保沒有菜單以外的食品或飲料。對送餐路線進行固定,對運輸路線上的監控設備進行監督,確保沒有安全死角和遺漏。
1.4對餐飲部管理的監督
盡早與餐飲部總監進行溝通交流,便于相關資料、信息的檢查。及時了解近期后廚人員的心理健康情況,便于掌握整體后廚的運作情況。
2.理化檢驗在安保中存在的問題
2.1人員問題
理化檢驗是一個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綜合性專業,一個合格的理化檢驗人員需要長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案件檢驗經驗,而公安機關理化檢驗人員待遇低,工作量極大,幾乎沒有進修和學習的機會,長期處在閉門造車的窘境。因此人才流失嚴重,造成理化檢驗人才良莠不齊,檢驗水平較低,距離完成安保任務中理化檢驗工作有較大差距。
2.2設備問題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幾乎每個季度都有新的技術和設備進行更新,而許多基層理化實驗室幾乎建成后就沒有再更新過設備,甚至一些地方財政不足的地區連實驗室標準品和耗材都無法保障,實驗室日常運轉都難以為繼。
2.3檢測方法
近年來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國家對這一問題逐步重視起來,但由于管理和機構的問題,長期沒有出臺關于食品安全中理化檢驗工作的標準檢測方法。
2.4機構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出臺后,公安機關、農業、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計委等部門都建立了自己的理化檢測機構和實驗室,使得在大型安保中多部門參與,但各自分工和職能不清,又互相沒有隸屬關系;出現許多檢測項目重復檢測,有的檢測項目無人問津的奇怪現象。
3.對策和建議
首先是提高公安理化檢驗人員待遇,建立合理的獎勵體制,增加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提高工作的積極性。設立基層理化檢驗專業專項設備資金,保障實驗室正常運作和設備。其次是有關部委盡快出臺理化檢驗在食品安全中標準方法,滿足當前工作的需要。最后明確各部門檢驗機構的職能范圍和檢驗能力,統一協調部署指揮,科學配置。
4.結語
理化檢驗在未來重大安保活動的保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為食品生產加工的源頭把關,也在餐飲廚房管理中發揮重要意義。理化檢驗工作是安保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型活動、賽事和會議人員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GB/T 5009.1-2003,食品衛生檢驗方法 理化部分[S].
篇6
本文主要分析了2016年度日本進口食品監控指導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主要內容,作為我國政府食品主管部門管理出口食品的依據、企業規避貿易風險的重要參考。
日本進口食品監控計劃內容
1.監控指導計劃的依據和適用期限。日本進口食品監控計劃的年度為每年4月1日至下一年度的3月31日。每年3月底在厚生勞動省網址上公布該計劃。通常日本根據上一年度的監控檢查中期報告的內容,進口申請件數、進口重量、檢查件數、違反食品衛生法的件數、各國食品衛生信息及進口動向或管理水平調整監控計劃。
2.實施監控檢查的基本思路。為確保食品安全,2016年日本根據《食品衛生法》第4條,監控范圍從出口國家的生產階段到進口后日本國內流通的各個階段,并推進或實施安全對策。
3.關于中日食品安全合作。計劃中繼續提及推進中日食品安全合作。按照計劃說法:“根據2010年5月中日兩國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長簽署的中日推進食品安全倡議的備忘錄,為提高中日食品安全性及合作水平,舉行部長級會議,為促進中日兩國進出口食品安全合作,制定行動計劃,赴當地考察并舉行(事務級)專家層面磋商”。
4.計劃中首次提到收集環太平洋國家食品信息。根據TPP協定,日本將收集環太平洋國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口食品及食品衛生管理信息。這顯現出日本欲開展與環太平洋國家食品貿易的動向。
5.監控指導計劃的推進和監控套路。通過仔細閱讀計劃原文,發現計劃是從政策宣傳、制度執行、政策措施整改、技術合作和完善體系、兩國間政策磋商等層面加以推進。
日本根據《食品衛生法》第11條,通過檢疫所對各類食品有計劃實施監控檢查,確認食品是否符合標準或規格,對違反食品衛生法的食品要進行公布。引導生產業者進行自主檢查。按照第26條的規定,對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較高的食品依法實施“命令檢查”。當食品的違規率超過比例時(5%),有可能實施“停止進口”或“禁止進口”措施。
日本對違規食品建立召回制度,由都、道、府縣所屬保健所負責實施。對于問題食品要求相關方調查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赴當地考察確認。同時赴現地考查食品監管體系、推動技術合作、促進相關國家的食品監管措施適用輸日食品需求。對于食品安全合作和出現的問題,通過“舉行政府間磋商”加以解決。如此監控套路清晰可見。
日本依法對食品實施的三類檢查
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依據《食品衛生法》28條、26條對進口食品實施監控檢查、命令檢查等。2016年依然延續了這一方法。
在制定監控檢查等的頻度時,日本參考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公布的統計學方法,以可檢出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違規件數為基礎,考慮各種食品違反食品衛生法的概率、違反重量、違反件數、違反內容以及對健康的影響程度等,確定監控檢查件數和檢查項目。日本也會根據對出口國家管理制度的調查結果、食品安全問題及召回問題食品的情況,調整監控檢查項目和件數。
日本檢疫所會根據上述2016年度監控檢查計劃實施進口食品監控檢查。監控檢查主要是針對違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檢查制度,并根據年度計劃實施檢驗檢疫,監控檢查抽查率一般為10%左右,費用由國家承擔。
行政檢查是指監控檢查以外的檢查,通常針對初次出口日本的食品或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問題的食品進行行政檢查。
日本厚生勞動省可以根據食品衛生法第26條,對進口食品實施命令檢查。命令檢查主要是針對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較高的食品所采取的檢查制度,檢查內容及對象是通過行政命令進行規定,以命令形式指定有關檢查機關進行檢查。對確定為命令檢查的產品進行批批檢驗(100%),費用轉為企業負擔。在檢查結果出來前,貨物被停留在港口不允許辦理入關手續。
推動出口國家的安全對策
通常日本通過在厚生勞動省網址公布食品管理規定、命令檢查對象產品、強化監控檢查產品以及該監控計劃涉及的監控檢查結果等信息,并提供英文版。2016年也沿襲了這一做法。
如果有法規和標準的修改,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向外國駐日使館提供信息,在出口國家舉辦說明會,或委托國際協力機構舉辦食品安全管理研修會等方式,請出口國食品管理機構管理者或生產者熟知上述的日本食品安全政策。
對于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高的食品,如接受命令檢查的食品,日本要求出口國政府查明原因,調整管理措施,再次防控對策,并通過舉行雙方政府間磋商,強化生產階段的監控和出口前的檢查。
對于對日食品出口量大的國家或發生違反食品衛生法案例較多的國家,也為了確保進口牛肉安全,為了確認出口國生產階段安全對策的有效性,在必要時日本會派出專家赴當地考察。
指導進口業者自主管理
該計劃明確要求,按照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第8條規定,食品相關業者須承擔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為確保食品安全,要求在食品供給鏈的各個階段實施自主檢查安全管理,努力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識、管理技術,確保原材料安全,實施自主檢查。這些工作具體由檢疫所面向進口業者監督實施。具體則通過面見指導,舉辦講習會、說明會,甚至駐廠指導。
一是進口業者必須熟知進口食品手續、檢驗檢疫制度、規格標準、遞交相關衛生證明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涉及的業者的責任和義務。二是進口前要進行注意事項的指導。三是事先指導進口時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時如何應對。四是指導進口業者如何實施自主檢查。五是進口食品要作記錄并妥善保存。六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進口業者以及通關和保管業者的食品安全業務水平。
日本對違規食品的處理措施包括:一、在口岸發現違法案例時,檢疫所會作廢棄或退貨處理,通報違反內容、重量、批次、進口業者、生產商等內容。二、食品在國內流通時被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案例時,日本厚生勞動省及檢疫所會同都、道、府、縣保健所實施召回。三、指導進口業者防控對策,調查違法原因并報告;重新進口時要求報告改進結果,是否采取改進措施,必要時進口業者需赴當地調查確認出口國家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進行報告。四、多次被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的案例,或者該食品的違規概率超過5%時,可能被列入停止或禁止出口對象。五、被舉報進行虛假申報或者有不正當進口行為時,日方將及時通報。六、將在厚生勞動省網址公布違法《食品衛生法》的案例,包括進口業者名稱、產品名稱、違反原因、措施狀況、批次和重量等。
向國民提供信息確保食品安全
篇7
原因,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我國水產業食品安全管理發展戰略。
一、典型國家食品安全管理發展趨勢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都是在反復經驗總結和教訓吸取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形成的;并且現在的監管機構體系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調整和改進,其大致的歷史發展脈絡基本是遵循著“統分統”的模式。即20世紀初期的單一監管階段到20世紀中期的分工監管階段,再到20世紀末期的統分結合監管階段。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開放的、發展的,同時也是走向整合的。
(一)監管體系結構趨于統一。近年來,為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許多國家對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改革大體上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將過去分散的管理部門予以適當統一,從過去重視食物鏈的重點環節監管轉變為現在的加強食物鏈的全過程監管;二是對傳統的分散的管理部門予以適當協調,從以政府部門監管為主轉變為重視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食品安全監管正呈現出從過去多頭監管向現在的集中統一監管;各國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上越來越趨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模式,強化監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加強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倡導由政府、企業、學術界和消費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監管模式。
從目前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各國正在逐步走向相對統一。當然,統一的內涵有所不同,有的是監管機關的統一,有的是監管要素的統一,有的是監管方式的統一。無論是哪個層面的統一,都是為了避免多頭監管或者重復監管,提高行政監管效能。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召回制度。歐盟頒布的178/2002號法令中對有關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進入市場、食品業者的義務及進出口商的要求進行了規范。其中,把食品的可追溯性定義為:“對一種食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等各階段的蹤跡均可追溯查尋”,即食品在整個生產和流通過程都可以找到蹤跡。可追溯性規范的根本目的在于,盡可能多地獲取食品生產中的一切信息,當產品出現問題時,明確各生產者應負的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投機主義行為,維護市場正常秩序。
召回制度則是為了避免已經流入市場的缺陷食品造成對消費者更大的危害,其更多地使用在國際貿易上,只要發現有批量食品存在質量問題并有可能對大眾造成危害,生產經營企業就有義務將食品召回。召回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確保負有食品安全責任的企業受到應有的處罰,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原則。可以看出,可追溯原則和召回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連貫、共同發揮作用的,是一個明確責任,違規必懲的連續過程,是以技術的手段和法律的武器相互配合的過程。
(三)全程化管理。歐盟制定的《食品安全白皮書》的指導原則指出:食品安全政策一定要建立在一個綜合、完整的途徑之上。食品安全要縱貫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橫跨所有的食品部門,在各成員國之間,在歐盟的內外部,在國際和歐盟的決策機構以及在政策制定周期的所有階段。《食品安全白皮書》強調指出,食品安全保障的各項主要內容一定要構成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以往的食品安全監管往往只注重食物鏈的某一環節,以整個食物鏈為監管對象的全程化管理,強調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存在缺陷,都可能導致整個食物鏈安全的崩潰,因此必須對整個食物鏈,尤其是源頭進行強有力的治理。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鏈的最前端──種植和養殖環節,甚至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和生產環節,主張通過強化食品消費前各生產經營階段安全保障的密切聯系來實現對食源性疾病的全面預防;另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鏈的最末段──消費,主張對消費者的食品儲藏、制作和消費活動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教育。
二、我國水產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分析
(一)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環境方面對水產食品安全的影響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隨著工農業的蓬勃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百川歸海,海洋環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環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屬離子含量超標,有的微生物超標,有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近海水域富營養化較為普遍。因此,水產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脅。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對某些低含量物質具有富集作用,導致有些水產產品有害物質大大超標,造成水產食品安全隱患。
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尤其農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導致大量氮、磷物質進入水體,在一些舒緩的水體中,短時間內可導致富營養化。隨著富營養化程度的加劇,水體生態系統紊亂,藻類通過生存競爭取得優勢,迅速增長,惡性繁殖,占據了其他生物生存空間,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劇變化,使魚類等生物缺氧死亡,水生態進一步惡化。我國太湖、巢湖和滇池,沿湖經濟發達、城市密布、人口集中,水污染嚴重,全湖為V類或劣V類水質。三大湖泊時常出現藍藻暴發,嚴重影響沿湖城市和鄉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社會環境因素
1、市場失靈。首先是外部不經濟。食品市場上非正規廠商給消費者和正規廠商帶來的外部不經濟。具體表現在,由于非正規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偽劣不合格食品,影響了消費者的正常食用,并給消費者帶來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和不安全感。同時,這種心理負擔與不安全感還通過多種途徑傳遞給其他消費者,這種非正規廠商的偽劣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的惡劣印象,就會影響正規廠商產品的銷售,從而出現外部不經濟。其次是不完全信息。對于食品這個特殊的產品而言,由于食品屬于后驗性物品,即只有通過消費之后才能確切了解食品的品質,也給了生產銷售廠商運用各種手段欺瞞哄騙消費者購買不安全食品的機會;并且因為消費者不能事前辨別食品的優劣,很可能出現“逆向選擇”現象,體現為消費者會選擇價格較低的不合格產品,而正規廠商則會因為產品的滯銷而被擠出市場。最后由于在市場機制下,非正規廠商沒有披露其產品品質的動機;市場上也沒有能夠充分擔當有償的信息披露者的角色(或者相對于價格而言,消費者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這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來完成信息披露。
2、經營模式。由于農業的自然生產特殊性,家庭農業的組織管理結構是我國占主導的農業組織形式。作為大農業的一部分,水產養殖具有一般農業的技術和經濟特征,也主要是小規模的家庭經營。雖然養殖家庭經營具有較高的資產專用性,在每季的養殖過程中也難以切換生產品種,但是如果沒有針對具體加工企業(或販銷商)的專用資產投入的話,養殖的資產專用性的并不在銷售對象上體現。再加上初級水產品交易的市場化傾向,養殖戶很容易更換銷售對象(如果價格合適的話)。由于養殖產品往往是信用商品,易于更換銷售對象,這使得養殖戶具有忽視產品質量安全的沖動和條件。
三、水產食品安全管理發展思路
篇8
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一)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成
近年來,我國先后制定了多個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頒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種畜禽管理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加強了食品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工作。食品安全標準工作成效明顯,基本建立了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為核心,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現有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國家標準近1900項,地方標準1200余項,行業標準3100余項。
(二)部門分工負責,監管力度加大
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近年來均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農牧部門主管原料生產,注重從生產環節加強對種質資源、投入品、添加劑使用的監管,提高了食品原料的質量;商務部門主管流通貿易,注重從加工環節加強對環境、人員、設備和產品檢測的監管,使得投放市場的食品質量不斷提高;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主管對餐飲行業的從業人員、衛生環境、原材料、調味料等的監管,使群體食物中毒事件明顯減少;工商部門主管對食品進入市場的監管,初步實行了原初深加工食品的市場準入制度;質量監督部門主管對上市銷售的食品的檢測,增加了檢測頻率,加大了不合格食品的處罰力度;公安部門加大了對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的打擊和查處力度,有效震懾了不法犯罪分子。
(三)大型食品加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隨著我國對高質量食品需求量的增長和與世界其他國家食品貿易的擴大,食品進入市場的標準和門檻不斷更新。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為與國際接軌普遍自覺建立了良好的操作規范(GMP)、標準的操作規范(SOP)和衛生標準操作規范(SSOP),推行了控制食品安全的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并且大多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使得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二、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標準體系不完善,已頒標準未得到有效落實
國內現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標準體系不統一。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衛生、食品質量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既有交叉重復又有脫節,標準間的銜接協調程度不高。二是個別重要標準或者重要指標缺失,不能滿足食品安全監管需求。三是標準科學性和合理性不高。總體上為標齡長、通用性不強,部分標準指標欠缺風險評估依據,不能適應食品安全監管和行業發展需要。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偽劣食品沒有相關的檢驗標準。如“病害肉”、“地溝油”等非食用產品尚無判定標準。五是標準宣傳、培訓和貫徹執行力度有待加強。
(二)生產者群體素質不高,方式落后,法制意識淡薄
食品生產者法律意識淡薄,技術能力缺乏,設施設備落后,造成了不良后果。具體表現在:生產過程不規范,加工人員衛生、身體條件不合格進一步造成污染;儲運設備簡單落后,造成產品在儲運過程中被污染;摻雜使假現象突出,在產品中添加違禁品以增加保鮮時間等。
(三)監管部門眾多,管理體制效率低下
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門多, 據統計多達13個部門。從部門職責分工來看,各部門之間或相互職能重疊,或相互缺乏銜接,或相互法規錯位,是一種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的管理體制,也是官方監管執法能力不力的根源所在。
(四)食品來源與流向未實行有效追溯
在食品安全領域,追溯的定義是:通過記錄的標識對具體實體的歷史、應用或位置進行追溯的能力。發達國家早就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嚴格采用全程追溯體系,環環把關,通過信息的電子傳輸、集中管理、系統互聯,實行全過程質量監管。我國則沒有統一的全過程監管。比如:農業部已推行的牲畜標識,要求對存欄的豬、牛、羊等家畜佩帶二維碼耳標,作為牲畜唯一性身份標識,對牲畜的生產原產地、流通銷售地進行追蹤和追溯,但此編碼在加工、銷售環節即不再使用,難以查證動物產品的原產地信息;而商務部門又在進行肉類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兩個部門如何銜接,尚無具體措施和行動。
三、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統一高效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鑒于國內食品安全分段監管、分段追溯的情況,要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準確而快速的追溯,最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全流程各個環節的可追蹤性與可追溯性,確保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信息準確性。必須在政府和企業之間、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內部和環節之間的全過程,形成追溯功能的有機銜接、高度統一,以及追溯信息的透明化和操作的便利化,因此,食品安全追溯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建立起公共信息平臺。
中央和省級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應協調、指導各相關部門本著各負其責、相互銜接、互通有無、信息共享的原則,建立統一的食品信息追溯平臺,避免各自為政,自成體系,杜絕公共行政資源浪費,降低行政成本。
(二)強化生產者是食品安全責任主體的地位
以畜產品為例,在追溯體系中,動物養殖企業是基礎,屠宰加工是關鍵。從國際肉類行業實施自動化的中央屠宰的必然趨勢,再結合中國農民分散飼養畜禽產品的實際國情,重點和優先抓好屠宰加工環節的追溯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收效。動物性食品的生產企業和個人應按照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統一的生產檔案記錄。養殖企業應按照農業部門的要求,記錄動物的引種、繁殖、飼養、疫病情況和飼料及添加劑、獸藥、疫苗等投入品使用情況,對動物標示原始代碼,此代碼應能在初加工產品和終端產品的信息記錄中得到有效追溯;在屠宰加工環節詳細記錄待宰動物數量、屠宰檢疫證明、生產日期、出廠日期、銷售店名及地點等內容。大中型生產企業應通過建立信息終端將以上信息上報到信息追溯平臺;小型企業和個人則由負責監管的農牧部門和商務部門分別采集信息,傳輸至信息追溯平臺;從而形成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信息追溯體系。
(三)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提升監管能力
目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以各個職能部門為主。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有利于集中評估流行病的發生、投入品的濫用等潛在危險,也使分階段評估食品安全風險更加精細,實現對公共衛生進行目標控制。同時,實行全程監管,使各職能部門之間能夠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協調,消除監管缺位、錯位,堵塞監管漏洞,避免職責不清、重復監管、重復執法現象,有助于重新明晰各部門的職責,對信息報送不完整、傳輸不及時的企業,按照相關法規的要求進行處罰,從而有效提升監管能力。
(四)實行市場資格準入制度
對涉及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企業和個人,進行上崗前的全員資格培訓,對技術人員實行上崗證制度,嚴格審查其生產經營條件和能力,實行食品安全信息報送承諾制。符合相關要求者,方發放生產經營許可證。通過提高準入門檻,淘汰一批生產不規范、不標準,技術能力落后的企業,扶持大型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篇9
【關鍵詞】 食品供應鏈 食品質量安全 薄弱環節 關鍵控制點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一個涉及養殖(種植)、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消費等多個環節的復雜過程,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管理系統工程,由于資源有限的天然屬性,僅僅單靠監管體系構建這種監管資源的簡單擴張形式,根本無法做到全部滿足其所有環節過程的安全保障問題對監管資源的需求。因此,對于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的優化問題,首先應通過適當方法分析判別薄弱環節所在并精確定位,然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河南是全國農產品產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區之一,加強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控制,對于全國食品生產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樣本數據的選擇與初步整理
1、樣本數據的選擇
本次研究的資料搜集以符合以下條件的新聞為數據源:(1)該新聞的來源為國內正規媒體關于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的報道;(2)該新聞可通過搜索引擎找到;(3)該新聞的時間是2010至2013;(4)該新聞以曝光食品質量安全為主題。
2、樣本數據的初步整理
根據上述確定關于樣本數據選擇的原則,本文實證分析數據主要來源:醫源世界的食品安全模塊的“安全快報”欄目、食品信息網、河南食品質量安全網以及其余權威媒體披露的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與河南省有關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在將所有事件匯總后剔除重復事件的基礎上,并進一步根據相關權威報道進行資料補充后,得到的河南省相關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數據來源統計如表1所示。
三、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及關鍵控制點分析
基于上述樣本資料信息,以下本文將在分析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影響因素基礎上,重點分析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找出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關鍵控制點。
1、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一個涉及養殖(種植)、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消費等多環節的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因素,而每一個風險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因此,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必須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進行系統研究。根據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階段,食品供應鏈一般可劃分為農產品產出(A)-農產品初加工(B)-食品深加工(C)-流通與銷售/餐飲(D)-消費(E)五個環節。為此,本文將針對這5個供應鏈環節,從動作行為原因、要素原因、衛生原因三個方面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建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因果圖如下圖1所示。
2、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分析
基于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因果圖,分別按照供應鏈環節、深層次原因兩個維度對2010―2013年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進行歸類處理,得到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原因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最終的統計頻次總和為141,大于有效事件數103。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在于有些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的引致因素并非僅限于一個供應鏈環節,而是多個供應鏈環節都存在。比如食品添加劑導致的單一食品安全事件,其違規行為可能包含了初加工環節,也可能包含了深加工環節。
表2橫列的統計結果表明,河南省食品安全質量問題最多的三個環節,也就是薄弱環節依次是:食品深加工環節(C-69)、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D-37)、農產品初加工環節(B-27)。其中,食品深加工環節的問題明顯多余其他兩個環節。表2縱列的統計結果表明,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引致因素中較為突出的薄弱點是:添加有害投入物(b2-58)、劣質原料(b1-16)、人員環境不衛生(c1-15)、食品變質(c2-16)。其中添加有害投入物是最主要的本質原因,其發生頻率遠遠高于其他問題。
3、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分析
基于以上統計分析,河南省食品安全質量問題的三個薄弱環節是食品深加工環節、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農產品初加工環節,我們利用排列圖進行直觀描繪。排列圖是將引起質量問題的相關因素按作用大小順序排列,通過作累計百分比曲線,識別相關因素中的“關鍵的少數”,從而確定關鍵因素的一種直觀圖形,因此又稱為主次因素分析圖。基于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原因統計結果,進一步得到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排列圖如下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河南省食品的關鍵控制點是加工環節的有害添加劑(36%)、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的食物變質(11%)、食品深加工環節的劣質材料(10%)、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的人員環境不衛生(9%)。
(1)加工環節的有害添加劑(36%):縱觀河南省2010―2013年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有害添加劑的使用最易引發重大的食品質量安全事故,其不僅影響了河南省的食品業的正常發展,甚至造成了人員的重大傷亡。其原因主要因為在加工環節,食品添加劑種類繁多、單一用量少、難以識別,此外在加工過程中企業保密度高,加工同一種食品時使用多品種食品添加劑,造成其在行業內的監管標準難以制定,給監管帶了了極大的不便。食品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者易受市場需求、成本壓力影響而產生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與此同時監管部門監管和處罰力度又不足以迫使企業改變。
(2)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的食物變質和人員環境衛生問題(20%):一方面,因為流通、銷售、餐飲分布廣泛,種類復雜多變使得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的約束力有限,加之該環節人員流動性強,對食源性病原菌認知上的匱乏,造成劣質食品未被發現繼而進入消費環節。另一方面消費者往往對食品信息了解不夠,也缺乏了解食品信息的渠道,與企業或餐飲業主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主或餐飲業主受到利益的驅動可以輕易地隱匿食品信息或利用不良信息來欺騙消費者,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損害消費者的正當利益。
(3)食品深加工環節的劣質材料(10%):該環節此類問題多發是因為加工后的劣質食品與安全食品肉眼難以分辨,檢測困難,企業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為核心的認知和通過長期博弈積累利潤的共識,加之監管部門懲罰力度不夠,也催生了企業的僥幸心理。
4、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對策
針對上文關于河南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關鍵控制點分析結果,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1)關于農產品初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環節的有毒添加劑頻繁出現的監管問題,首先應該對有毒或不合規添加劑的生產、流通和銷售行為進行打擊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有毒或不合規添加劑的市場泛濫;其次,應通過改進抽樣方法、加大抽樣規模、頻率等措施,努力提升食品添加劑的監管水平和效率;最后,進一步加大對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尤其是有毒投入物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甚至形成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行為的威懾和警示作用,從而弱化甚至消除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行為的利益動機。
(2)關于流通與銷售/餐飲環節的食物變質和人員環境衛生監管問題,首先是政府監管部門應當加大衛生環境的抽查力度;其次,鑒于此種食品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具有搜尋性和經驗性的經濟學特征,因此可以通過發揮消費者的監督作用來實現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控制,這就需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多渠道多方位建立消費者舉報平臺,并制定相應的消費者舉報獎懲機制和制度,充分發揮消費者監督和舉報職能。
(3)關于食品深加工環節的劣質材料監管問題,首先應針對企業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為核心的認知現狀,建立食品可追溯體制和食品企業經營者的誠信檔案,將食品安全信用記錄和責任人身份信息相互關聯,對于嚴重違法者一律不準許再踏入食品行業,并加大經濟處罰和刑事責任處罰力度;其次,針對此類問題難以通過肉眼迅速、簡單被識別的特征,應加大此類問題檢測設備設施的投入和應用。
四、結語
“民以食為天,食以質為先”,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應對這一重大問題的關鍵就是找到其薄弱環節和關鍵控制點。河南是全國農產品產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區之一,對河南省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研究從宏觀層面對食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得到實際的參考和應用,并推進微觀層面關于食品質量安全控制策略等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注:本文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630015),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基礎研究計劃(14A630009)。)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安玉發、張文勝: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識別、評估與管理[J].經濟問題探索,2013(6).
[2] 李紅:中國食品供應鏈風險及關鍵控制點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2(5).
[3] 劉暢、張浩、安玉發:中國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本質原因及關鍵控制點研究――基于1460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1).
[4] 梁工謙:質量管理學(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篇10
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島國,雖然現代工業很發達,但據2006年的數據顯示,食品自給率只有39%,其中,水產的自給率較高,也只有50%,谷物類自給率只有28%。日本戰后飲食習慣也在變化,米食在減少、面食與肉食在增加,家禽的飼料一年需要進口2000萬噸以上,如果全部在日本生產,需要500萬公頃土地;日本的捕魚業屬于“三K”(臭、累、險)產業,不吸引人,目前日本捕魚業只有20萬人,因此50%的水產需要進口。由于以上這些因素,促使日本冷藏冷凍食品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冷藏庫行業的發展。
據統計,日本2004年全國有冷庫數量(非法人企業)為3431座、冷庫容積3302萬立方米(1321萬噸),其中,在國土交通省登記的營業性冷庫1689座,占全部冷庫數量的49%,其他51%為自用冷庫工場;營業性冷庫的容積2729萬立方米(1091萬噸),占全部冷庫容積的83%,其他17%為自用性冷庫容積。2005年的營業性冷庫容積2751.8萬立方米,與1975年相比,營業性冷庫容積增長了175%,冷藏庫企業數量由1254家減少為1153家,冷藏冷凍的貨物數量(入庫量)由712.3萬噸增加到2066.3萬噸,增長了近3倍。
2004年日本冷藏冷凍貨物的(入庫量)構成為:水產品523萬噸(占27%),畜產品570萬噸(占30%),果蔬等農產品243萬噸(占13%),冷凍食品500萬噸(占26%),其他69萬噸(4%)。日本的冷庫布局是:大型城市占37%,中型城市占17%,漁港占16%,其他地區占30%,冷庫最多的是神奈川(147萬噸)、東京(137萬噸)、大阪(113萬噸)、兵庫(84萬噸)等地。按溫控區間分類,日本冷庫一2℃-10℃的低溫庫占1l%,-2℃至-20℃的冷藏庫占4%,一20℃以下的冷凍庫占85%。
日本政府主要通過各種法律對冷庫實施管理。目前與冷庫有關的法律主要有:《建筑法》(承重)、《消防法》(防火)、《倉庫業法》(防火、隔熱材料、衛生)、《高壓安全法》(冷凍設施)。日本政府沒有像中國一樣的對冷庫設施的強制性年檢。
行業統計詳盡
日本冷藏庫協會有廣泛性與細致、精確的冷庫行業統計數據。日本冷庫協會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各都道府縣都有冷庫協會,所有地方協會與全國幾乎所有的營業性冷庫企業都是日本冷庫協會的會員,會員企業的冷庫容積占全國冷庫容積的90%以上。經由日本國土交通省授權協會開展的持續幾十年的冷庫業統計數據,對日本冷藏業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倉儲協會冷藏庫分會2008年才成立,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還沒有統一的冷庫統計制度,業內經常引用的有關冷庫方面的數據基本上是根據各個相關產業協會的不完全統計、再加上有關專家的估計與匯總得出來的,可以說,統計制度不權威、統計數據不完整。
日本冷藏倉庫協會是1973年從日本冷凍事業協會(1948年成立)內部的冷庫部門分離出來、組建的獨立社團法人。2004年有團體會員38家(各都道府縣冷藏倉庫協會),企業會員l386家。會員單位的冷庫容積共計2454萬立方米(1000萬噸)。
冷庫“地產”與經營長期并存
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日本投資建設冷庫的基本上是三類機構:一是食品生產流通企業投資建設的自用冷庫或冷庫法人企業,或是由原來的食品經營企業轉變過來的冷庫經營企業;二是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或冷庫經營企業;三是各級政府與政策性銀行以及大型商社等。為保障食品安全、有效利用資源、節約社會成本,日本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參與了許多大型倉庫設施(包括冷庫與通用倉庫)的投資(或提供土地或提供資金或投資組建企業)。與中國不同的是,政府投資的冷庫設施是出租給私人企業經營,也就是說,日本倉儲業長期以來一直就有“倉儲經營”與“倉儲地產”兩種業態。當然,投資倉儲地產的還有一些沒有經營經驗但有投資實力的大型商社。
政府投資公共倉儲業,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節約社會成本,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資源方面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可解決企業一次性投資較大的難題,更好地滿足市場需要。同時,政府只投資建庫、不具體經營,也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近些年來,我國國有資本“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一些地區將倉儲用地“招拍掛”,極大地抬高了倉儲設施的建設成本。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對我國倉儲業的發展與現代化是福是禍,值得業內人士廣泛關注與跟進研究。
“儲存型”向“流通型”冷庫發展
從日本的情況看,日本長期以來乃至目前,都存在這兩種冷庫,只是許多原來的“儲存型”冷庫開始向“流通型”冷庫發展。但即便如此,一些“儲存型”冷庫仍然存在、且生意很好。中國倉儲協會一直在提倡:現有冷庫應該根據市場需要完善功能,逐步建立以冷庫為核心的冷鏈物流系統。這是針對我國原有冷庫的普遍性問題提出的希望,是符合國際冷藏業發展趨勢的,協會下一步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引導國內冷庫企業轉變觀念、完善功能,關鍵是根據市場需要找準突破口,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
與此同時,也不能“盲目轉變”,根據日本的經驗,一些為食品生產企業服務的食品原材料冷庫,還是可以繼續保持“儲存型”,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與需要,肉食品等國家儲備也應該繼續保持。
營業性冷庫占八成
日本冷庫的規模化與社會化程度很高,過去30年冷庫企業減少了8%,但冷庫容積增加了175%,營業性冷庫(即公共冷庫)企業的數量只占49%,但營業性冷庫容積卻占到全社會冷庫總容積的83%。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根據專家分析,就是算上原來的“肉聯廠”這些年轉變為“冷庫企業”,社會化的冷庫也應該是少數,多數還都是企業自用冷庫;中日冷庫業更大的差距可能還是冷庫的規模與集約化程度。我國“肉聯廠”、水產等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建造的冷庫都不大(1萬噸左右),這些年來各類食品經營企業又發展了眾多的微型冷庫(2000噸左右)。這種狀況不僅不能適應我國冷藏食品業高速發展與食品物流系統化的需要,冷庫的安全管理與冷藏冷凍食品的質量都是令人擔憂的。中國倉儲協會提出了冷庫的專業化、規模化與社會化的趨勢與要求。但僅靠協會的“引導作用”顯然是不夠的,還應該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農產品與物流無縫對接
日本的水果、蔬菜與花卉三大類批發市場及其流通體系一直是很健全的,這次考察的“橫濱中央批發市場”將物流系統引入市場,實現了物流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多方聯合組建“橫濱物流株式會社”),更是完善了果蔬流通體系。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立了大批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許多市場也是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但與日本相比,無論是市場的交易方式(現場一對一直接交易),還是市場配套的設施與功能,都有許多差距。
近年來,個別批發市場也掛出了“物流中心”的牌子,也投資建設了一些物流設施,但“物流”與“市場”仍然是“兩張皮”,沒有實現無縫對接,由此造成物流設施浪費,市場的水平也沒有得到提升。其根本原因是,投資者與管理者沒有系統地分析農產品供應鏈的特點,沒有在分析末端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優化供應鏈流程、創新商業模式,也沒有將生產、批發與物流等各個方面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只是“市場”唱“獨角戲”,盲目建設“物流”設施。我們認為,日本“橫濱物流株式會社”的組建方式與商業模式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提升有著非常直接的借鑒意義。
全方位控制肉食冷藏與批發
參觀日本東京肉食批發市場后令我們感慨萬千,肉食批發市場中國并不陌生,10年前我們的國有“肉聯廠”就是這個樣子(有先進的屠宰設施、配套的冷庫、加工車間等),有的“肉聯廠”每天的屠宰量比日本的還要大(只是沒有拍賣制度),但現在的“肉聯廠”可以說已經“面目全非”,屠宰業務基本上沒有了,許多“肉聯廠”形成了“冷庫”加“市場”的經營模式(或者叫“冷庫”為“市場”服務)。原來的屠宰與加工車間改造成了冷庫,所有冷庫被分隔成幾十、上百個鐵籠(噸位不等)、供“市場”攤主自行管理與使用,許多“肉聯廠”內每天是“車水馬龍”、“市場”擁擠不堪,可以說是一派“繁忙景象”。雖然近年來國內也產生新興的生畜屠宰點,但我們對轉型后“肉聯廠”的狀況惋惜,更對“肉聯廠”冷庫與冷凍食品的安全以及現場人流與車輛的安全擔憂。對照日本肉食的先進流通體系,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關注原“肉聯廠”目前的運營狀態。
(資料來源:中國倉儲協會“日本冷庫業考察報告”)
日本五家不同類型冷藏庫運營情況
MARUHA NICHIRO物流株式會社(川崎冷庫)
該公司是一家網點分布全日本、專業化的大型冷鏈物流公司。在全日本共有38個營業性庫區,只有“川崎冷庫”是全自動的立體冷庫,其他冷庫都是機械化的平房冷庫。每個庫區都是獨立核算單位,既自己招攬貨源,也由公司統一安排貨源。川崎冷庫,單體五層、30米高,容量3萬噸(約7.6萬立方米),一層為理貨區,自動化立體庫從第2層開始,23米高、4500個貨位;屬于儲存型倉庫(為生產企業儲存冷凍原材料),一年處理7萬噸貨,年均周轉2.5次。該冷庫由日本三大自動倉庫制造商之一的IHI株式會社建造,自動立體倉庫的建造成本為每噸(2.2立方米),10-11萬日元,大概20-25年收回投資。
五十嵐冷藏株式會社(東扇島物流中心)
該公司創立于1922年,開始是做食品加工生意,自1966年起做營業性冷庫。目前有10座冷庫、總容量25萬噸,在日本排第五位(排第一位的是“日冷”120-130萬噸)、有3-4噸的冷凍冷藏車100臺,員工550人。冷庫設施有單體冷庫與冷藏汽車均有常溫、冷凍、冷藏三個溫度帶,多數屬自動化立體冷庫,還配有金屬探測器、解凍機、臭氧發生裝置等設施;功能上由保管型逐步向流通型發展,既儲存原材料,也提供一攬子服務,開展流通加工,為超市與飯店做配送,可一次向多家門店配送常溫、冷凍與冷藏三類食品。
橫濱物流株式會社
這是一家新的生鮮物流中心(也即橫濱中央批發市場加工配送中心),是日本近年來冷庫經營業態的經典案例。由蔬菜水果大型批發商橫濱丸中青果公司(51%)、10家物流公司的聯合體“JCN關東”(39%)、橫濱南部市場l0家青果經銷商(10%),共同投資15億日元、于2006年投產運營。該中心目前為幾百個門店(包括團體)供應與配送,每年的宅配訂單有1萬個左右,配送品種2-3萬種,其中,中心自己采購與供應商租庫各占50%。
該中心占地1.2萬多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的5層樓倉占地4000平米,其中,全自動冷庫(0至-25℃)2100個貨位(784平米×5層),常溫庫2400多平米,冷藏庫4700多平米,冷凍庫600平米,還有加工包裝車間、分撿傳輸以及理貨區、辦公室等設施。
東京水產集散株式會社
該公司是典型的“倉儲地產”,從事的是冷庫出租業務,不做具體的冷庫經營管理。地處東京都大田區的庫區有5棟冷庫、共計26萬噸(56萬立方米),是東京都最大的冷庫集中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庫區之一。庫區儲存的貨物80%是水產(三文魚最多,一年入庫量達9萬噸),其他肉食20%,26萬噸的庫區常年平均保持12萬噸以上的貨物。承租該公司冷庫的包括日本水產物流、五十嵐冷藏、大井物流等一批冷藏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