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建設和發展水平對于衡量一國民眾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具備極其深刻的現實影響意義,法律意識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事業實務工作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政策的深入實施,我國各級別教育工作者和一線研究人員對基層民眾法律意識建設發展狀況的關切力度逐年提升,客觀上導致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教育與建構工作,成為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版圖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組成內容,而隨著相關工作開展力度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生群體在法律意識建設方面的缺失問題日漸暴露清晰,給高校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有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展開簡要分析,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一、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現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公報形式再次將“依法治國”基本國策放置于我國未來一段歷史時期之內經濟社會建設事業開展路徑的重點地位,并為未來一段時期之內法治中國建設事業的具體開展過程給出了基本方案。大學生群體是當代中國建設發展事業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人力資源,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承載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事業各項基本任務的中堅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各級高等院校接連開展通識性法律知識教育,我國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群體實際具備的法律意識建設水平發生了程度顯著的改善提升,與此同時,我國大學生群體在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遭遇的財產侵害和人身傷害事件依然時有發生,高校大學生群體個的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率依然保持一定水平,表明我國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建設依然較為有限。在青少年犯罪群體低齡化和組織化特征日漸明顯的背景下,青少年犯罪者的犯罪行為也日漸顯現暴力化和成人化特征。直接導致針對高等院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問題,成為了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學生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內容。
二、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問題的引致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因素
對基礎性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高校大學生最終實現法律意識的最佳建設目標的重要基礎條件,由于大學生在觀念認知層次存在的局限性特征,往往只會片刻重視對專業性課程的學習和掌握,因而往往無法準確認知學習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以及建構形成基本法律意識的重要實踐意義,因而他們往往片面認為只要自身做好守法公民,就不需要通過學習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來建構基本法律意識,由于無法認知法律知識對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用,而在具體建構基本法律意識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逃避和懈怠心理。
大學生群體往往對現實社會環境中涌現的新生事物具備較高水平的接受能力,且同時具備表現顯著的叛逆性性格,因而法律法規條文中規定的部分強制性內容往往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對抗性心理感受,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建設水平的發展提升造成了顯著阻礙。
(二)高校影響因素
現階段,我國依然存在一定數量比例的高等院校,未能將與基礎法律知識直接相關的教學內容引入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教學培養計劃,這類高等院校往往片面重視在校大學生群體對公共基礎同時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水平,因此往往也就未能對高校大學生在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水平和法律意識的建構水平施加充足有效的關注,繼而無法對發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惡性刑事案件給予及時有效的預防性和處置性干預。部分高等院校將本該明確單獨實施的基礎法律知識教育轉化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課程加以具體實施,導致高校在校生在法律知識理解和法律意識認知層次發生顯著偏差。導致大學生在自身權益遭受損害條件下,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直接導致我國自基本法律制度和民眾基本思想意識認知體系形態特征的建設和演化層次依然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在西方發達國策形態多樣的思想流派和學術觀點接連引入我國高等院校教學研究實務領域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現代高等院校中的各級教師和在校學生,在思想觀念認知與建構層次日漸遭遇著多樣化的沖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高等院校學生開展法律意識建設行為造成了顯著阻礙。
三、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提升路徑
(一)開設專門性的法律知識教育課程
高等教育事業的基本目標是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和輸出具備較高水平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恪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工序良俗的優秀人才,為切實實現高等教育事業的這一發展目標,高等院校應當在現行的高等院校學生學科培養方案中,開辟和設置專門性的以法律知識內容為中心的教學課程,以此確保相關實踐目標的快速順利實現。
(二)開展專題法律知識
各級高等院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具備的在公共知識宣傳和學術研究實踐層次的重要功能,通過邀請國內外法學研究領域的優秀研究學者和一線法學專家來校舉辦專題性法學知識講座,為高校大學生了解和認知基本的法律知識內容創造支持和保障條件,促進高校在校大學生O法律意識建設水平不斷優化提升。
四、結語
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問題,本文從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缺失現狀、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問題的引致原因,以及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提升路徑三個基本方面展開了簡要分析,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做好高校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法律知識教育和法律意識建設,高校學生自身素質水平的改善提升具有深刻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新慧.淺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途徑[J].赤子(上中旬),2015(04):63.
[2]楊銳榮.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及培養模式研究[J].管理觀察,2015(06):96-98.
[3]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305-309.
[4]趙德友.論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現狀及培養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4(01):68-70.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115-02
一直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并沒有引起社會和國家的重視,使其處于教育邊緣化的位置。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適用型人才和技術性人才的需要量不斷的增加,近幾年來高職院校越來越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并決定將其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盡管國家和社會開始重視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本身仍存在許多矛盾的問題,如教學設備差、師資力量弱、學生素質差等諸多問題。在許多的高職院校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非常的欠缺,還會出現許多集體斗毆的現象,遇到矛盾時并不是用法律等正當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是采取比較野蠻的以怨報怨方式。本文將著重探討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幫助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
法律意識在一般看來,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法律現象的認知和把握而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關于法律的意識形態。在不同的學者看來又擁有著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有的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意識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主觀把握形式”。但不管法律意識怎么定義,它們具有的共性就是人們對于法律知識形成的一種包括認識、理解、心理上和情緒上的意識形式。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對于法律意識的把握是非常欠缺的,其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法律知識的缺乏。法律知識是指一些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在許多的高職院校里根本就沒有開設法律基礎知識的專門課程,而是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門課中附帶的講一點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學習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一些高職院校也并沒有專門教法律的老師,是將其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幟下,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來講解法律。這就在法律知識的課程和教學方面使學生學不到關于法律的基礎知識,導致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另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許多相對本科的大學生來說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較差,在課外業余的時間里,很少主動地去學習法律的基本知識。這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基本知識的缺乏。
2.法律觀念淡薄。法律觀念是人們對于法律的一種常識性的判別。在多數高職院校里,大學生由于沒有學好法律的基本知識,很多對于法律的功能、作用并不了解,因而就不會擁有一定的法律觀念,運用它來解決矛盾和維護自己正當的權利與利益。許多學生的學習還過于功利化,認為有用即學,沒用則不學。當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許多的同學不是付諸法律的意識,而是采取私了的方式,有些甚至出現暴力和的事件。在自己的權利遭到侵犯時,許多的學生要么采取的是忍氣吞聲,要么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從不訴諸法律等等。由此充分地說明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觀念的淡薄。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人們對于法律效力、法律權威的崇拜和敬仰,并以之來作為行動準繩的一種信念。一個人只要具備了法律的信仰,內心就會產生守法、用法和執法的自覺自愿的行為,而要產生法律的信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高職院校里,由于許多的原因使得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非常欠缺,許多學生根本就不相信法律,反而會相信一些非法律的準規則,法律信仰自然會嚴重的缺失。在許多高職院校的法律信仰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法律的信仰,每一年在高職院校發生的許多事件也會得到很好的佐證。
從以上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現狀的分析得出,許多大學生由于學校、教師和學生自身等原因導致了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困難重重,因此,必須首先分析出高職院校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是什么,以找出解決的途徑。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關鍵
根據社會對于大學生的界定可以看出,大學生是集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于一身的高素質群體,學好法律的基礎知識也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需。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同樣如此,他們雖然比較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但作為一個現代的人,法律意識的培養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關鍵應在于以下兩點。
1.讓高職院校大學生懂得法律的基本常識。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受專業的限制,許多的學校都采取的是三年制的教學方式,培養的目標的是專業型的技術性人才,所開的專業主要以經濟適用型為主。學生在校學習基礎知識的時間一般只有兩年,而并不像一般本科那樣學習四年。學習基礎知識的時間也就非常短,還要完成課程所需要的學分。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時間非常的倉促,加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因此,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方面,也就不應該像本科生那樣的要求,要學生完成相應的學分并熟知法律的條文。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應在于使他們懂得法律的基本知識,這一方面使他們能夠守法,行為時遵守國家的法律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是當權利遭到侵犯時能夠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2.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守法和踐行法律。許多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素質及自主的學習能力比較差,在自己與別人發生沖突時,經常采取的方式就是非理性的暴力。同樣在遇見別人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往往也是袖手旁觀。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就是促進其能夠自主的守法和踐行法律,這其一就是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擁有法律的意識,形成守法的精神,不去做一些違法或有損于法律的事情;其二就是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能夠踐行法律,在自己和別人遭到不法的侵犯時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保護他人,而不是采取冷漠的態度;其三就是能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康的成長。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1.改革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由于學校的性質而并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法律知識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合二為一開設,這門課就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其中談到法律知識的僅有三四章的內容,而且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少而簡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想學到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就顯得相當的困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必須向法制國家邁進,相應地人們的素質也必須得到提高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法律課程必須予以改革。而具體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讓學生們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識。首先高職院校在注重職業技術培養的同時,也應注重基礎文化課程的設置。法律基礎課程應作為文化基礎課基本課程之一,而不是附帶在思想政治教育下,開設一門專門的法律基礎知識課,讓學生對這門課程引起重視。其次在課程的章節安排上,應把最基礎的法律部分,如民法、刑法等放在開頭的幾章里。因為這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如若放在后面的章節里,往往會被忽視而讓學生學不到知識。再次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不要總是把這樣的課程安排在一天最后的兩節課上,應下午前一二節或早上三四節課上,這樣學生才愿意或容易接受。
2.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教師作為大學教育的中堅力量,其素質對于學生的教育和成長至關重要。在國內目前的大多數高職院校中,法律基礎知識課一直是系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下,并且只是簡單的作為小小的三個章節來講解,而教師并不是專業的學法律的教師,多數由教思想政治的老師上課。這就會導致法律知識教授的老師是一個非專業的人士,缺乏應有的法律素養,使得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高職院校里,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首先就要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用專門學法律的人士來教授學生法律知識。學生就既能接受專門的法律知識教育,也使得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得法律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3.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要高職院校大學生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除了以上課程設置的調整和教師的法律素養外,學校還可以外在的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也就是運用廣告和海報等形式來宣傳法律知識,以幫助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具體的途徑有:一是學校可以將法律的基礎知識部分印成小冊子分發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業余時翻閱,或當學生在不懂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及時地閱讀和運用以學習法律知識;二是學校學生處可以制作展板,在展板上附上許多相關法律的案例,讓學生們有興趣去看和思考,并從中學習法律基礎知識;三是學校可制作宣傳片和相關的法律性的光碟,掛在校網上或是在公開的場合、節日上放映,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法律知識。
4.建立大學生自主的法律咨詢中心。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擁有著自主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法律意識的培養里,學校的相關機構就可以創立一個自主的法律咨詢中心,此中心的目的就是為廣大學生提供一系列的法律知識咨詢。在運行的方式上必需要有專門的老師來加以指導,學校給予大力的倡導和支持。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煩事時,就可以先咨詢法律咨詢中心,最后用理性的方式、法律的方式,而不是用非理性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遇到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時還可以自主的咨詢以解決難題。以此就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方便而快捷地了解法律知識和解決現實問題。
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于法制社會的今天來說已成為必需,而要做好法律意識的培養工作,就必須認真的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探討其關鍵性,最后才能找到合理的培養路徑來。本文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提出了四個途徑,從外在性來看,主要是要改革高職院校關于法律知識課程的設置和加大外在法律知識宣傳力度,這有利于深化法律知識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從內在性來看,就是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和創立屬于大學生自己的法律咨詢中心,這就從內在調動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最終幫助形成具有較高素質的綜合性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小梅.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10)
2.王瑛.淺談職業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太原大學學報,2010(4)
3.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4.張星杰.淺析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1)
5.黃邦道.論當代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5)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176-2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問題,“畢業即失業”成了大學生就業的真實寫照。然而,綜合來看,就業難原因是多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大學生內在的自身因素。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其在就業方面的法律意識有所欠缺。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僅限于淺顯的普法層面,知道法律是什么,能干什么,但是具體到怎么運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尤其是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不知道該去找誰,即使知道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可是也不知道保存證據,導致最后吃虧還無能為力。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既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保障學生就業的重要手段。
一、缺乏法律意識的體現
(一)由于法律意識的欠缺,大學生自身權利受到損害
第一,性別歧視。當前社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同等條件下,甚至男生條件稍微比女生差一點,用人單位還是會傾向于錄用男生,這樣一來,相對于男生而言,女生就業難上加難。第二,規避勞動合同的簽訂或者以就業協議代替勞動合同。有的用人單位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廉價使用高質量勞動力,往往鉆法律的空子,在簽訂就業協議時,不主動提及簽訂勞動合同一事,規避勞動合同法的約束。第三,試用期的濫用。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與大學生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根據勞動合同期限的長短而有所不同,法律明文規定了最短和最長試用期的期限。但現實中,有些單位玩文字游戲,在試用期即將屆滿時,往往找各種理由解除合同或延長試用期。第四、 “霸王條款”。由于大學生初入社會,對勞動合同法不甚了解,即使在簽訂勞動合同時,仍處于弱勢,面對霸王條款,只有選擇簽與不簽,而不存在討價還價的可能。第五、招聘陷阱。大學生就業難,為了盡快找到工作,有的大學生病急亂投醫,只要有招聘就投簡歷,有機會面試就參加。有些無良中介和傳銷組織正是抓住了大學生急于就業的心理,虛設崗位進行詐騙,并最終導致大學生財物損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而面對這些,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沉默,自認倒霉。
(二)大學生的行為損害到用人單位利益,最終由大學生自己承擔違約的不利后果
由于對法律不甚了解,大學生們普遍以為法律離自己很遙遠,只要不做壞事就與己無關。其實不然。比如,在找尋工作的過程中,有的大學生為了能找到好的共作崗位往往不惜采取一些欺騙手段,如編造虛假工作經歷、偽造虛假證件,甚至騎驢找馬,同時與幾個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以供自己從中挑選最好的等等,以上這些行為看似都是小伎倆,算不得犯罪,似乎無傷大雅,其實,這是有誤區的。法律包括多個部門法,不是只有觸犯了刑法才算犯法,違反了行政法規、民商事法律也算是一種違法行為,也要承擔不利后果。類似于以上所陳述的簽訂多分就業協議的學生,就要承擔給予對方違約的賠償金,這就是缺少法律意識的具體表現。
二、原因分析
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上來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
(一)主觀方面:大學生認識不到位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統,儒家思想對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所提倡的“德主刑輔”以及“禮”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還有很深的思想基礎。當某件事情發生時,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用道德的視角去評判好壞,而不是用法律的角度去衡量對錯。例如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黃海波”一事,大家首先不說其行為違法與否,只是在道德層面給予激烈的討論,褒貶不一。可見道德力量的影響之大。大學生也不例外,當有矛盾發生時,很多學生會首選用道德方式去解決問題,諸如:傳統習慣、一般做法,俗話說的“道兒上規矩”。認為講哥們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才是夠意思的鐵哥們,才有威信。直到真的違法犯罪時,才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法律責任。法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
(二)客觀方面:學校教育的缺失
第一,相關職業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目前在我國不少高校都開設有法學院,即使沒有法學院的高校,也都開設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這門課,看起來似乎這個課程的開設滿足了普法的教學目的,實則不然。首先,我們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法學院的確是有,但數量畢竟有限,難以滿足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其次,基礎課難以擔當重任。雖然基礎課作為一門高校的必修課,擔當著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任,但是,仔細研究過該課程的內容就會知道,其中有關職業教育的內容較少,而關于就業方面的法律就少之又少。職業教育只是作為其中某一章節的一個知識點存在的,信息量有限,且并不專業,難以滿足就業的需要。
第二,就業指導工作的局限性。近年來為響應國家政策,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各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中心,專門就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解決,并開設了相關的就業指導課程。然而在現實中,就業指導中心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從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組成上分析,目前在各高校中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比較復雜,學歷背景不一,素質參差不齊,多半是就業指導中心工作的人員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由于不具備相關的法律專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條款缺乏全面正確的解讀,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另外,這些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大多沒有創業的經歷,有關創業的法律法規及國家政策也不甚了解,更不可能給學生帶來實質性的指導。
三、可行性建議
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就業方面的法律意識培養,對于保證其安全、穩妥的就業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改變課程設置
筆者建議應該就大學生就業方面所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規開設一門課程,由于國家的法律及相關政策的出臺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作出調整,因此,應該就該方面專門設置一門課程,安排專職教師負責教學,幫助大學生及時有效的了解國家政策動向,如參軍、支邊、支教有哪些政策優惠,后續發展如何等等,如果參加社會招聘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簽訂合同時應該規避哪些風險等等。這樣一來,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學生對職業生活中的法律有也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實用性。
(二)加強隊伍建設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就業需要,大力提升就業指導教師的素質尤其是法律素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法律素質提高了,法律知識具備了,才能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游刃有余,才會對學生有所幫助。所以,必須通過培訓、進修等方法來提升整個隊伍的法律素質和知識結構。
(三)增加校園宣傳力度
意識的提高不能僅依靠課堂知識的灌輸,還需要一種氛圍。這種氛圍的熏陶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應該依托于校園文化陣地的有利條件廣泛宣傳法律知識,利用報告、講座等形式,把法律思想傳遞到每位學生的內心深處,讓學生不僅了解法律、懂得法律,還要學會運用法律,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在未來的就業生涯中多一份保障,少一份憂慮。
參考文獻:
[1]宋淵淵.論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法律問題[J].長治學院學報, 2012,(06).
[2]歐陽智超.高校就業指導中的法律教育研究[J].法制與社會, 2010,(14).
篇4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輔導員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況
1.對法治精神理解不夠準確
隨著我國社會法律知識的普及,大部分大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但是僅憑這些感性的法律意識并不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不能從整體上提高其法律知識水平。大學生普遍對法治精神的理解不夠準確,沒有意識到法律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
2.對法律法規有偏見和抵觸情緒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快速發育的階段,有著極強的被認可和需求的心理沖動,同時會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由于其法律意識尚未成熟,只接受過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許多大學生對法律法規有一定的偏見和抵觸情緒。
3.輔導員過分強調義務本位
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輔導員進行日常組織和實施的。但是教育內容過分集中在了集體意識、感恩意識、安全意識、愛國意識及中華民族傳統傳承和各類禮儀禮節等方面。這些教育大部分屬于義務本位的教育,強調了學生對集體、社會的服從意識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忽略了大學生合法權益保護的教育,更遑論法治的真正含義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的教育。
二、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法律素質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和接班人,他們的法律意識的高低決定著我國法制建設的速度和深度。首先,大學生要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了解國家憲法、民法和訴訟法。尤其是與自身權益相關的勞動法。其次,還要具備法律人意識,要懂得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培養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 對保護智力創造成果、推動科技進步、繁榮科技文化市場、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增進國際技術文化交流等都有著積極作用。最后,還要具備公平正義的理念。公平正義是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學生要具備公平正義的理念,渴求、參與并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1.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輔導員工作的重點。輔導員應該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和處理大學生事務時,按照國家法律和學校規章制度開展工作,給大學生樹立公平正義的榜樣。同時保障學生的合法請求權、正當選擇權、合理知情權和事后救濟權等,通過這些權益保障,增強他們維護自身權利的法律意識。
2.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民主與法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法治社會的標志不是具備完整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體系,而是在于社會成員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維護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行使法律規定的義務。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法律信仰,將法律意識內化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來。
3.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維持市場經濟的秩序的根本在于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學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骨干,如果他們缺乏法律意識,在參與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不能用法律法規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為,阻礙社會發展。他們只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正確地運用法律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輔導員要借助自身工作的便利條件,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人們對于法律知識或者是觀念了解的程度就是法律意識,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法律意識還包含了人們對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關情況的了解程度。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理還不夠成熟,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高校需要通過法律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可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頻頻出現刑事案件,這不禁引起了社會和高校的重視。人們開始擔憂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法律意識。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學生的犯罪已經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還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項調查數據中顯示:只有2.8%的學生對我國的法律體系比較了解,但是他們通常情況下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卻比較缺乏。當前高校中的學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們在和同學的相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又缺乏冷靜思考和解決矛盾的能力,十分容易出現仇恨和易怒的情緒,最后導致悲劇的出現。當然除了學生的因素之外,學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主要的原因,盡管有的高校會開設法律課程,但絕大多數都是作為選修課程。這無形中就讓學生不再重視這門課程,只希望考試過關,并不在乎自己的法律意識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更不可能在現實的生活中去靈活運用法律知識。
二、高校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包含法律意識,我國在推行依法治國,因此法律體系也在逐漸完善,而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也是他們更好融入社會的基礎。1、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由高校的性質決定的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到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而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它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對人才的培養效果直接產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過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它不但可以為我國的發展和建設培養專業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讓學生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衡量他們綜合素質的一項標準就是法律素質。2、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就是要為人們的生活營造良好的氛圍,而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也需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把法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參與者都需要具備很好的法律素養,而且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體系,大學生即將邁入社會,他們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甚至和我國未來的發展直接相關,所以高校必須要用法律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的法律觀念不斷提高。3、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可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接受高等知識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讓自己的社會屬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高校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義務和權力,這樣他們在以后進入到社會時,就可以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力軍和接班人。
三、加強高校法律教育,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1、重視法律教育對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高校想要充分發揮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用,需要從思想上重視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學校的領導還是任課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法律教育在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國實現法治建設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法律教育,當然也是學校健全法治教育的基本工作。我國的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校領導的帶頭作用和各院系教師的主力作用,構建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培養體系,讓法律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也需要加強自身的自檢力度,使法律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開展。2、豐富法律教育的內容我國的法律體系比較完善,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可能將所有的法律知識都掌握牢固。所以高校在進行法律教育的時候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本校的法律教育內容進行豐富。高校也可以積極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法律教育教師,將法律高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積極的吸納到本校的教師隊伍中。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學生學習法律課程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他們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高校要積極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第二課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當然還可以舉辦一些與法律知識相關的模擬法庭或者是法律知識競賽活動、法律咨詢活動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和鞏固,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靈活應變能力。3、使學生的守法和用法意識得到提升由于高校大學生刑事案件頻發,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大學生一旦觸碰了法律對自身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時應該把學生的成長放在首要位置,這樣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就可以靈活的運用法律意識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高校不可以空講法律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理解法律,運用法律。4、全面優化法律教育師資隊伍從根本上說,法律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具有較強實踐性、政治性、知識性以及理論性的綜合性教育,一方面應該有規范內容、明確目標以及平穩的教育教學渠道,另一方面還應該接受正規法律知識培訓,存在一定實踐經驗與理論水平的法律教師隊伍。當前很多高校的法律專業教師都不是法律專業人才,還有些教師沒有接受過有關法律專業的培訓,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隊伍建設依舊任重而道遠。比方說,“硫酸傷熊”案件的法律當事主體劉海洋就表示:“在大一的時候,我們學習《法律基礎》專業課程,接觸有刑法與民法。然而,通過試劑燒傷動物是否觸犯法律并不清楚。”該情況并不存在普遍性,然而,卻留給法律界以無限思考。高校法律專業教師有必要樹立客觀正確教學觀念,而且在法律課程教學過程中,法律教師必須樹立以下教學觀念,其中一種為樹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主導角色,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觀念,確保學生能夠轉化被動接受法律知識為主動求學的學習理念;第二種為法律教師應該意識到法律教學目的主要是保證學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習慣,不只是相關法律知識的單純傳授,也就是說,是對高校生法律意識進行培養的一種教育;最后一種為教學期間,必須密切結合育人與教書,兩者應該相輔相成,防止出現育人、教書割裂情況。
四、總結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高校必須要重視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用。
【參考文獻】
[1]莊洲鴻,鄧麗賓.淺析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J].經濟師,2013,10:162+165.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天之驕子”“棟梁之材”的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然而在這個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的新階段,大學生犯罪的現象卻日益嚴重。法律意識的淡薄讓那些高材生們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嘆息之際引發諸多人士對當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強法律意識培養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依據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律意識包括由法律現象產生的一系列思想、認知和心理狀態。
思想政治教育則包括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內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夠確保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教育是主導,能夠培養人們的政治素質。
大學生犯罪頻發觸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點”。總體上來說, 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欠缺。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必須大力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以培養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學生,為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提供生力軍,為讓法治護航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們享受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體會著一系列副作用,例如價值淪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讓人擔憂的是近年來大學生實施的犯罪呈現多發并日趨智能化。
大學生作為一個離開家庭的庇護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是非判斷能力弱,不經意間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積極的指引和教育,這些都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對嚴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個社會的行為時,道德可以譴責,但是卻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使其思維方式正確并且法律素養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處事時能從法律角度出發,逐步形成理性思維,主動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途徑
盧梭曾經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國法律能否被嚴格地執行和積極地遵守,根本上取決于人們的法律意識。反觀中國高校教育模式,考試成績依舊是評定學生素質的最重要標準。在此觀念影響下,學校往往忽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強高校學工隊伍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的教育系統工程,而高校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主要陣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學校引進新的學工等工作人員時,要提高法律專業人才的比例。有法律專業背景人員的引入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現有隊伍的法律素質,并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傳授法律知識的氛圍。
2.增設法律法規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保留并優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其次,針對不同專業增設與學生專業聯系緊密的必修法律法規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選修的基礎法律課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識。最后,還要改變傳統“單人獨奏”的教學模式,緊密聯系實際,以案講法,讓學生有參與感,激發出學習興趣。
3.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和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動。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報、宣傳欄、校內網絡等媒介傳播法律信息,尤其要跟蹤社會熱點,做好事件傳法。學校還可以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問題辯論賽等各種活動,寓學于樂。另外,亦可設立法律咨詢服務站等協會,隨時定點或通過網絡為有需求的同學提供服務。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意識 法社會學
法律意識是法律服從的心理動因,其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是法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對于這個問題,西方法社會學中存在著兩種基本的解釋視角:一種是工具性視角(instrumental perspective),認為人們之所以服從法律,是基于實際利益的考慮。人們是否服從法律,取決于他們在法律服從過程中所獲取收益的多少和所付出代價的大小。另一種是規范性視角(normative perspective),認為法律服從的動因是內在的價值取向。人們之所以服從法律,不是因為這樣做對自己“有用”,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義的”、是“正確的”、是“應該的”。
法律意識的構成,不僅有“認知”和“思維”,而且有想象、意志、情感及人的整個心靈。僅僅了解權利、義務還不夠,更要自我負責地承認這一切,在承認的同時,必須有足夠的意志力遵守所承認的一切。
一、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大學生法律服從意識的概況
對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可以了解大學生自然的權利感和正義感,或特殊的、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的本能的精神情緒。法律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本能權利感,它能使人確定自己的個人精神方面和承認他人的精神方面;由此而產生法律意識的幾個基本公理:個人精神尊嚴感、自律和自我管理能量、人們相互間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公理能教會大學生獨立、自由、共存、相互交往和慷慨大方。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概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探討如何構建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模式。
根據美國法社會學家T?R?泰勒(Tyler)進行的研究,并移植泰勒的理論框架和調查研究,筆者調查了800多名在讀高校大學生,并對有效的581份問卷進行了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服從表面上看主要是規范性的。
Logisitic回歸分析表明,對法律服從造成顯著影響的因素分別是“個人的道德觀”、“意識到的責任”和“同儕的評價”。但是在規范性的外表下隱藏了很深的功利正義,即注重實際收益和外在的評價。對于“從超市拿走小件商品不付錢”這個問題,5.3%的學生表示經常有這樣的行為,只有39.8%的學生認為這樣的行為受到相關部門懲罰的可能性很大,但認為這個行為受到朋友非常反對的學生比例達到54.9%。學生過多重視同儕評價甚于法律規范性的約束。
2.大學生更注重結果的公正,而不是程序的公正。
這與大學生對于法律服從的工具性因素有潛在的邏輯性因果關系。實體正義注重的是結果的正當性,這一要求直接決定了在法律實踐中對客觀真實的不懈追求。而根據程序正義的理論,法律程序是為保障一些獨立于判決結果的程序價值而設計的,這些價值包括參與、公平和保障個人的人格尊嚴等,一項符合這些價值的法律程序的正當性并非通過其能形成正確的結果證明,而是取決于程序或過程本身是否符合獨立的程序正義標準。
3.大學生崇尚法律權威,對法律部門表示應有的尊重。
現代大學生能夠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自己所不能解決的糾紛,尊重司法權威,對于公平和正義有著起碼的追求。77.5%的學生表示非常尊重警察,56.8%的學生認為法院可以保證公正地審理案件,59.4%的學生認為法院很好地保護了公民的基本權利,56.5%的學生認為法院總體上來說是廉政的。大學生因其在社會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須樹立現代法律信仰。因為“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
在了解大學生法律服從特性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生的教育背景和社會認知,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模式。
二、針對大學生法律服從特性,探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模式的構建
大學生法律服從意識蘊含著大學生對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對正義、民主、平等、自由、人權、效率、秩序等法律價值的追求,從而實現法治,最終實現人類生活的幸福。規范法律意識是心靈的一種積極而富有創造性的意志狀態;它尋找著生活中自由、正確和正義的法,促使人們為獲得和實現這種法而奮斗。那么如何培養這種模式呢?
1.對于法律意識的培養應注重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養成。
法律意識所注意到的,不僅是制定法的客觀涵義,而且是自然法的客觀理念,并為自己提出了使“涵義”符合于“理念”的任務。這就是說,規范法律意識在開始為法而奮斗時,就應該實施三個獨立的認知行為:第一,確定制定法的客觀涵義;第二,開放地表達自然法的理念;第三,辨別理念在含義中隱藏的、但不完全的存在,并為涵義找到一種模式,以準確而真實地再現理念的實質。創制法律的心靈將因此而形成兩種法的概念:與自身涵義相符的制定法概念和忠實于自身理念的自然法概念。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要注重正確的價值觀的樹立,這對構建自身的法律思想體系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2.培養大學生法律價值的認同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識的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通過開展法律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喚起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對法律精神的理解。“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這正是為了喚起人們內心法律的認同。法律不僅僅可理解為一種工具,還代表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代表著社會的理想秩序。
法律信仰作為社會法律文化的心理建設的一項社會系統化工程,是各種法律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法律信仰的最終實現有賴于現代法意識。法律信仰用人類的理性、良心、正義感作為現行法律規范和具體制度的評價標準進行主觀判斷和價值評價,而對那些表征了人類正義和秩序的終極目的要求的法律規范進行肯定的價值評價,自愿服從和自覺遵守,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實現社會正義,維護法律的尊嚴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因而,對法的信仰與守法精神、護法精神和為法律而獻身的精神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3.注重大學生道德建設,內化大學生法律服從的價值取向。
道德與法律是互為工具、互為目的的關系。法律的道德化為主體遵循服從法律提供內心信仰的基礎,道德的法律化則為主體履行道德規范創造了明細操作的條件。沒有道德基礎,法律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同時,法律又是道德的最后防線。道德為法律實施規定了界限,近代自然法學家認為,衡量法律好壞的標準是它與道德信條的關系。總之,要在加強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平正義深入人心,使依法辦事和維護公序良俗成為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倫理習慣的重要內容。
總之,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在于認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的變換,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導向的根源,對于高校教育改革都有深層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謝立中.中國社會學經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伊?亞?伊林.法律意識的實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孫文愷.社會學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律意識;現狀;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占據了高校的半壁江山,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學生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是法制觀念的傳播者,是實現依法治國的主力軍,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必須培養和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1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1.1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培養的基礎,只有具備豐富的法律的知識,才能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才能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做到運用正確的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高職院校學生李某,為了出行方便,自己買了一輛電動車。某個下雨天,李某騎電動車外出買東西,在人行道上直行時候,經過一個路口,一輛汽車突然轉彎,李某避讓不及摔倒在地。汽車司機非但沒理會李某的摔傷,還責怪李某不知躲讓,并且在責罵之后揚長而去,李某只是自認倒霉。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學生因不懂法,不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而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時候沒有維權意識,不能很好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1.2法制觀念淡薄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由于法制觀念的淡薄,形成了褻瀆法律的意識,往往難以做到自覺的遵守法律制度,沒有義務觀念,隨意的踐踏他人的權利,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1]高職院校學生夏某因與寢室同學發生矛盾,而產生報復的心理。在報復的手段上,她采取偷拿室友財物的方式,想以此方式讓室友著急難過,達到自己報復的目的。雖知盜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甚至可能造成犯罪,但夏某對此并不在意,法制觀念極其淡薄。
1.3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人們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理想的信念。[2]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只有對法律有所信仰,在心里時刻保持著對于法律的尊重,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實現對于法律價值的正確追求及自覺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嚴重的誤區。受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為權力大于法律,認為打官司打的是“關系”,依靠的是“票子”,因此,在處理問題時就簡單以為用錢就可以擺平問題,藐視法律的權威性。
2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對策
2.1加大學生學習法律的力度,補充法律知識
加強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課堂教學不失為一種快捷高效的方式,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法律基礎課建設,優化師資隊伍,聘請專業素質較強的教師,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掌握比較系統的法律知識和技能。另外,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外,還應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在第二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自主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成立學生自治學法組織,鼓勵學生定期開展活動,如“模擬法庭”活動,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等,學生可通過這些活動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拓寬自己法律知識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3]
2.2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律教育環境,增強法制觀念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特別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職學生,環境的影響力更不容忽視,良好的校園法律教育環境更有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應實行依法治校,用法制觀念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將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依法辦事的氛圍,使學生認同法律的權威性,并內化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覺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維護法律。[4]
2.3加強實踐活動,提高法律信仰
高職學生對法律缺乏信仰,不信任法律,很大程度都是受個別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片面理解法律,對法律產生誤解。要消除學生的誤解,就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只有參加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才能學會將法律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在權利遭到侵害或是遭遇糾紛時,能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自己用法的親身經歷,進一步熟識法律,建立對法的信任,提高對法的信仰。[5]
2.4建立學校與社會、家庭的有效聯系,提高法律意識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不僅僅是學校一方的責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的系統工程。[6]因此,學校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的同時,社會和家庭也要發揮自身力量,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社會方面,要注重優化法制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另外,家庭教育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大學生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注重給孩子良好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李榮兵.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文化,2015.
[2]楊麗芳.淺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博覽,2015.
[3]杜冰.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路徑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2008.
[4]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5]于桂鳳.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及解決策略[J].法制博覽,2015.
篇9
關鍵詞: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和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高校在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方面,卻存在一些明顯的薄弱環節。加強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不僅是推進普法教育的有力舉措,也是建設法制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強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要求。群體性法律意識的提升,是建設法制社會的重要保障。大學生作為當前青年中的優秀代表,提升其法律素養不僅是學校的義務,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特別是在整個社會守法、學法、懂法、用法的氛圍中,人們的各種行為均應圍繞著法律規范來進行。另外,加強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加強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是其個人未來發展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即將走上職業生涯的高素質人才,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生力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到法制社會建設進程,更是對其自身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作為在校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能夠使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
二、當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現狀
(一)高校法律教育概述
高校法律教育包括法律專業法律教育和非法律專業法律教育兩個層面。當前,從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教育實踐看,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普及教育,重點包括法學基本知識以及相關法學理論。與一般意義上的普法教育相比,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加偏重于理論知識教育,與通常所說的法律基本常識教育有較大差異。當然,高校法律教育雖偏重于理論教育,但卻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包括法律道德、法律責任義務等等。
(二)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高校對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首先,高校的教材中闡述法律常識的內容偏少。在大多數高校的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教育教學中,教學內容中對法律知識的涉及面較窄。其次,是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通常將法律教育作為思想品德類課程進行講解,并且往往由非法律專業的輔導員、學生管理人員擔任授課教師,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法律教育課程對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以及法律意識養成方面的意義。最后,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較為單一。高校的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相關法律知識。對于法律教育的相應選修課程以及有關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的匱乏,也是體現了高校對法律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2.教師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師在進行法律教育時,往往只是從教學目標的完成角度,來開展法律知識教學活動,在這種理念下,往往會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特別是,關于法律教育的一些基礎知識,對于非法律專業大學生而言,具有內容枯燥、實用性欠缺的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大多忽視案例教學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
三、加強非法律專業大學生法律教育的措施建議
(一)提高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意識
當前,高校的專業劃分日趨專業化和精細化,這是為了與社會需求相銜接的結果,但同時,這種專業劃分,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專業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認同度。對此,學校和教師應該要引導學生轉變這一固化的單一專業學習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律知識宣傳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在思想層面上,提高非法學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當重視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針對非法律院校或無法律院系的高校,以法律專業人才為主體,成立專門的公共法律知識教研室,統籌開展法律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針對當前法律教育理念落后問題,倡導教師在公共法律教學中,以能夠樹立法制思維的案例為切入點,強化案例教學比重,促進學以致用。
(三)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律教育環境
高校是開展法律教育的重要陣地,構建良好的校園法律環境,是強化大學生法律知識學習重要途徑。鑒于當前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法律知識這一現狀。高校可圍繞普法宣傳月等時段,通過將校園廣播、專刊等傳統渠道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豐富的法律宣傳活動,促進學生多渠道、多層次獲得法律知識,為整個校園營造更加良好的法律教育環境。
四、結語
總之,加強大學生特別是非法律專業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對社會進步和學生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須正視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地措施加以改進,著力培養守法、學法、懂法、用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儒.高校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09):78-80.
[2]周儒.高校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培植[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02):30-33.
[3]莊洲鴻.淺析加強非法學專業大學生的法制教育[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116+119.
篇10
(一)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與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需要
高校法制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法律品質與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對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要實現依法治國,就必須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素養,這就要求在全社會加強法制宣傳與教育,毋庸置疑,學校理應成為的法制教育的主戰場。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關鍵在于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與權利義務意識,達到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目的。
(二)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的發育階段,其辨別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還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到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對處于困惑中的他們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只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法律信仰,才能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社會現象影響的能力。只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才能使大學生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面對所遇到的困難,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以理治事,依法行事,促使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二、當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一)高校法制教育被邊緣化
根據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實踐做法,高校的“法制教育”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高校法制教育缺乏自身獨立的地位。大學生以接受道德、紀律教育為主,面對實際問題時,就習慣性的用道德、紀律去衡量,而缺乏法律意識。高校為了培養出具有良好專業知識的學生,對專業課的教學一般都非常重視,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教育與發展,特別是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需要具有綜合性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必備的法律知識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的內容。當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為基礎,為非法律專業學生傳授法律知識。
(二)高校法制教學亟待加強
首先,高校法制教育師資力量有待加強。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上沒有專職教師,大多數都是由德育教師兼任,教師的法律理論水平不高。其次,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單一化。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內容上具有“面廣而點窄”的特點。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方式應該多樣化,用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讓其知法、守法、用法,以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三、加強高校法制教育的途徑
(一)高校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并重
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是統一整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相互補充。它們具有共同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是實現社會調控的手段;都通過調整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來維護社會秩序。但是,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德育教育,還需要與高校法制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配合,否則,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就難以有收獲。高校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法制教育,用法律規范其行為。因此,法制教育應該作為一個重要學科納入高校教學計劃。學生需要我們從思想和行為來規范,運用法制教育與德育的結合較為合理,使法制教育與德育并重。
(二)提高教師隊伍的法律素養
高校法制教育不但具有政治性、知識性與理論性的特點,以及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還必須建立一支理論水平高、思想素質好的專業法律教師隊伍。在當前高校法律教師中,具有專業法律教育背景較少,缺乏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就難以對學生的法律素養形成影響。所以,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法律素質、完善教師隊伍結構,吸收具有較好的法學理論水平、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政治思想覺悟較高的法學工作者來從事法制教育工作。只有提高了教師的法律素養與水平,高校法制教育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明確高校法制教育目標
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積極守法的前提。大學生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就會從內心信服國家法律的權威;就會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就會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而且還會促使大學生理性守法,實現校園法治目標。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與理性守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標。
- 上一篇:新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
- 下一篇:集成電路版圖設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