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自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配音自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自主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106-01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如何發揮它的這一作用?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培養審美趣味,獲得美感體驗
美好的音樂作品是能帶給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音樂不僅對人類,對動物也是這樣(國外有給奶牛聽音樂以提高牛奶產量便是一例)。但這畢竟不是音樂審美的本質表現。我們有的教師看到女孩喜歡跳舞,男孩子喜歡打擊樂,在還沒有聽完全曲,學會新歌,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表現的情緒時便讓 學生盲目地跳起來,敲起來。還有教師對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教學內容,采取了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粗粗一聽,簡單一講:"這首歌曲表達的音樂情緒是歡快的","這首樂曲是優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為這就是音樂審美教育。其實音樂審美的本質應是美感。法國作曲家圣桑說:"音樂不是生理滿足的工具。音樂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產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處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的感覺,即美的感覺,借助于它,人才能領悟 藝術……"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審美趣味時,不能滿足于對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樂。以上老師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還是對審美教育認識不足。
人的音樂美感屬于社會意識。美感必須是"賞心悅目""悅耳動聽"的,由五官快適進而使精神需要獲得 滿足而產生的那種愉悅,"是經過感官到達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級心理活動,是在感性直覺中積淀著理性內涵的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每一節 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節奏美、力度美……以教師動情的演唱、演奏,生動有趣的講解,結合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啟發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以達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應該指出,當前的一些年輕人沉溺于震耳欲聾的音響、聲嘶力竭的演唱,把音樂當作一種官能滿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 說是我們基礎音樂教育失敗的一種表現。
2.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足見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學習階段,所以掌握學習方法比掌握學習內容更為重要。因此,我們應把學習興趣歸還給學習者,使其成為一種自覺意識。要讓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的家園,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成為其心靈里美好的東西。所以在音樂教育中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法來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參與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很好的激發。在欣賞五年級上冊《森林狂想曲》時,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敞開心扉,用自己的心獨立地去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
音樂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學們各抒己見,發揮創造力給樂曲起名,于是"醒"、"動物世界"、"神奇的大森林"、"動物狂歡節"等名字誕生了,并同時說明了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雖然有的同學在欣賞過程中斷章取義,但需要肯定的是他們確實動了腦筋,展開了想象。例如"醒"這個名字,學生解釋是:各種動物睡醒后的叫聲,于是我就想為它取名為"醒"。這個名字和樂曲的名字不一樣,但他是用心去想,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創新,敢于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在我的音樂課上,每道題都有無數個答案,都是想象、創新的火花。
3.發展情趣
篇2
江西省贛縣中學 吳曉瑋
[內容摘要]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撩起其“神秘”的面紗,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最基本的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課堂教學就必須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與創新。本文以“自主—合作—創新”三維教學模式的建構,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改革做出有益的嘗試與實踐,希望能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中學政治課教學信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建構 自主—合作—創新 三維教學模式 綠色課堂
教學模式總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地構建和完善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育要突出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這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自主權力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近年來,如何改革當前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擺正學與教的關系,研究探索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我們每位政治教師必須思考和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一、建構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給沉寂多年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大有讓人應接不暇之勢。但歡呼雀躍之余,亦有令人堪憂之處。
表現一:每節課都是“合作學習”。“自主、合作、探究”是課改所倡導的,是新課堂的標志之一。因此,此法便運用于所有學科的每一節課,分組、交流、討論、協作,熱熱鬧鬧,掌聲不斷。課改的本意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連最起碼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都無法達到,又談何創新與實踐?
表現二:媒體進課堂。現在是信息化社會,媒體進課堂無可非議,但是有的課件制作也的確精良,從動畫設計到配音效果極為老道,令學生流連忘返,只顧欣賞而樂不思“課”,沖淡和淡化了“中心思想”,這恐怕不是教者、更不是課改的本意。
表現三:廉價的表揚。由于要體現尊重學生的思想,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之類的話俯拾皆是。表揚是把雙刃劍,尊重學生更不等于放棄原則。尤其是學生的思想還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無原則地尊重和肯定容易助長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容易模糊學生的認知和視聽。
二、模式界定
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育實效從而扭轉政治課形象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創新”三維教學模式的建構正是順應這種形勢的需要,試圖打造一個反對污染學生的情感、控制學生的身心、窒息學生的靈性、羈絆學生的創新,順應生命自然,協調平衡各種主客觀因素,以促進學生自由、主動、健康發展的綠色課堂。
“三維教學模式”的內涵為:以素質教育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堅持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主線,建構在教師導學情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活動程序。具體說來,首先收集問題材料,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具體的問題背景中,通過教師的激發引導,產生學習的需要,引發求知熱情;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通過誘導質疑、鼓勵求新來激發學生創新學習的學習追求;在此基礎上,教師釋疑解惑,歸納織網,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過程;最后在檢測評價中矯正偏差,明理篤行,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圖:
三、模式操作
(一)備課:教師促進作用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
教師作為學習促進者,不是把大量時間放在組織教案上,而是要注重學生學習的個性,照顧學生學習的個性;要把時間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時各自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簡化學生在利用資源時必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能富有想象地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和提供各種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他們可以選擇的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同時,在備課時,應盡量讓學生參加學習的設計和實施。如講授高一“價格與供求關系”前,可做出如下設計:
案例:《反季節服裝消費》調查計劃
前提:1、季節因素影響服裝價格的下調。
2、價格下調吸引消費者反季節消費。
調查時間:課后業余時間。
調查項目的持續時間: 4—5周
教師與學生反饋和指導時間:每周一,如有需要,可另加。
成果匯報:5—6周后政治課回答提問和整理展示墻報或課件。
活動步驟:
(1)利用網絡、圖書館查資料,從教師處得到有關資料、見解準備基礎知識;
(2)找人交談,設計問題,做訪談,問卷調查積累第一手資料;
(3)利用墻報、課件等形式向全班發表個人的調查結果;
(4)回答教師和班上同學有關這個問題的提問。
事實表明,如果真正給予學生自由的話,他們常常能得到由他們自己設計的,令人興奮的學習經驗,并能從中大有收益,他們可以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深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成為一名自主學習者。
(二)授課:學生自主、合作、創新與教師主“導”的結合
經過選材設問的準備,模式進入到核心階段:授課過程。在這一階段,老師的角色定位是“導”師,不是“教”師。作為導師,首先要拋棄新課堂上老師少講甚至不講的錯誤觀點,而是應該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努力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的環境。
1、自主學習:自我驗證的學習狀態
自主學習要求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輔導者、支助者。在實際操作中,要讓學生在自學中驗證材料的正確性,在驗證中感知。例如,在講高一“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以“三菱帕杰羅事件”作為驗證材料,讓學生通過自學去驗證:三菱公司侵犯了中國消費者的哪些權益?三菱帕杰羅越野車用戶應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可去驗證學生自己收集的材料,為合作學習中的自我展現做好準備。當然,為了使學生的自學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師應預置自學任務及自學方法,同時保證學生自我驗證的必要時間,
2、合作學習:自我展現和群體配合的學習形式
合作學習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不僅生生互動發生不了,反而給課堂帶來混亂,起到負面影響。
在本模式中主要采用講演和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即以一個學生為主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材料來論證相關知識內容,其余的學生提出質疑或評價,同時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材料來反駁或論證。這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同時也利于教師控制課堂。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進行點撥、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場”和“跑題”。比如在高三“國際關系”講授中,學生緊緊圍繞世界上的沖突和戰爭來展開,此時就可以提示:“當前國際關系就只有戰爭一中形式嗎?那我們豈不是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這樣就自然可以引發學生的反思,完成對知識的全面認識。同時,要在學生的討論過程總善于抓住學生的“眼球”的變化,如果不關注學生“眼球”的變化,往往會失去教育的機會。如在上述事例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便是伊拉克戰爭。那么就可以利用伊拉克戰爭中相關材料,讓學生分析戰爭中世界各國的態度變化,最后又引導學生怎樣看待這些變化,最終將答案落到了“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上。
3、創新學習:探索創新的學習追求
在自學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教材知識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探索,尋因究果;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找規律,推邏輯關系;在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形成標新立異、追求卓越的競爭意識和發散、聚合、逆向等思維品質。這就進入到模式的探索創新環節。
在此環節,教師主要應做好鼓勵求新的工作。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不惟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于現成的方法和答案,因此教師的評價標準也應該由“是否正確”轉變為“是否合理”和“能否自圓其說”。就求新的“抓手”而言,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利用課本中有關思考題質疑;②引導學生在新知舊識的綜合、比較中質疑;③將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相關知識聯系、綜合從中質疑;④聯系當今社會熱點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內容展開質疑。
(四)結課:課堂知識終結與課后知識延伸的結合
檢測評價是結課的一種方式,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本模式主要運用的是開放式檢測評價。開放式檢測評價將考空間從教室延伸到操場,延伸到校園乃至社會。其主要形式有:政治重點小專題研究、社會生活熱點小論文、時政小辯論和講演、政治基礎知識競賽和政治課周報。
比如:在完成某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后,要求制作一份相關內容的《經濟小報》。有的同學只是收集報紙,剪貼成報;而有的同學還進行藝術加工,甚至利用電腦排版,以更自由的方式對現有資源做出反應。應當看到,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只要都在負責地學習,都應加以肯定。由于各人情況不同,應該允許他們有因地制宜的選擇的自由。同時,開放式檢測評價也必然會引進競爭激勵機制,應當鼓勵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