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模式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境教學模式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情境教學模式案例

篇1

關鍵詞:開放教育;成本管理;情景案例教學

電大自辦學以來,開放教育基本沿著“重理論,輕實踐”,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比較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夠重視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成本管理是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包括成本的核算、分析、決策和控制等內容,很是抽象,對未從事財務工作的學員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認為電大開放教育開展情景案例教學確實較為必要。

一、開展情景案例教學在電大開放教育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

1.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電大開放教學過程中,課程采用情景案例教學,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企業場景,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體驗,讓學生置身于企業真實場景的事件中,把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案例或事件情景,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感知、理解和領悟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精髓,這樣就能激發他們的探知欲和創新精神。

2.提高學生的理解力,達到課程情景案例教學法的目的

工商管理本科學員學習基本沒有財務知識,企業成本的核算與管理對于這部份的學生來講是非常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的文字變為形象具體的情境,使得這些學生能夠快速并準確地理解知識,這對他們的獨立性、創造性思維和適應力也是一種培養,發揮他們的創新意識,鍛煉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及認知水平,使這些學生的探索性、主動性、積極性和求知欲得到較大的提升,進而提高開放教育學生的上課的到課率水平。

3.課程的情景案例教學能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成本課程情景案例教學中如何設置教學評價體系,師生共同參與考評,使學生認為這種考評體系更加合理,更具現實和情景化,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更能夠得到體現,這樣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二、電大的開放教育情景案例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分析

1.開放教育課程設置不科學,教材變更慢,與企業實際脫節

開放教育經管類專業的實踐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成本管理教材理論概念較為抽象,與企業實際管理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的行業成本管理方式方法也不同,信息本身變化速度很快,但我們的教材變更速度過慢,基本上不能與社會形勢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同步,遠不如高職院校的教材。而且開放教育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模式化設置體系,這種模式化的課程體系不能涵蓋所有的知識結構,更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以及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多樣化的需求。再加教師大多以理論講解,習題分析來教授鞏固課堂學習,與企業所需的財務分析、決算、稅收籌劃方面的人才培養更有一定的距離。

2.教學形式較為刻板,缺乏先進性

開放教育經濟類專業的一大特點就是“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衛星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和教學管理網絡的現代遠程教育的模式是電大最早提出來的,而且電大開放教育的網絡教學環境已經初步形成,像"天網地網結合,三級平臺互動"是電大辦學的一大特點,但開放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未落到實處是經濟管理各專業存在的普遍現象。老師滿堂灌輸,教與學雙方缺少交流和互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很好發揮,這樣就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授課手段單一,信息量不夠充足

開放教育的面授課教師往往采用黑板書寫和PPT課件的教學形式,信息量不夠充足。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情況脫節,學生的求知欲無法滿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學生在自己預習教材中的成本管理基礎內容后,運用一些企業所發生的成本管理案例教學,可以身臨其境體驗現實中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增強對此內容的理解和運用,激發學生在情景案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單一的理論教學手段改革勢在必行。

4.實踐教學在教學評估體系中不能得到體現

開放教育的教學評估體系比較落后,雖有創新,但整體而言,對師生的考核評估還是擺脫不了傳統模式的束縛。這種傳統的教學考核形式只是檢查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而且考核內容以書本、教材為主,與企業實際、現實經濟發展情況、政策變革情況嚴重相脫離,以至于學生“學不能致用”,不能幫助學生在單位的崗位得到一定的提升,直接影響了開放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5.實踐型師資人才短缺

電大經濟類專業在開放教育中是最熱門的專業之一,隨著學校教學規模擴大,學校引進教師的人數在配比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得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供需關系難以平衡,學校為了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基本上是從高校引進師資,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的經驗。而工商和會計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沒有一定實踐經驗的老師在課堂上很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情景案例教學更是不好把握。學生也無法有效掌握專業知識點的精髓,培養出合格人才的目標也就更是一句空話了。實踐型師資短缺是電大開放教育亟需考慮的問題。

三、開放教育課程實施情景案例教學模式的思考

1.合理地設置課程,把情景案例教學融入教學環節

開放教育教學如何科學地設置課程,筆者認為可以從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教授過程和綜合考評體系四方面展開。其中,教授過程是改革核心,充分考慮開放教育學生的特點、社會需求,和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特點,選擇新型的、更先進的網絡教學模式,與面授教學,實習環節相互配合,進行優勢互補,共同發揮作用。專業的課程設置時,考慮把情景案例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融入教學環節,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點和能動性,學生課堂里學的內容與實踐相集合,能學以致用,受益達到最大化。

2.設計開放課程模式下的情景案例教授過程

成本管理這門課程的情景案例教學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教師在實施情景案例教學時模擬企業真實情境,須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程序,并有效的實施。教學過程中利用經典的成本分析、決策和控制等情景案例,如成本核算成功案例可以用海爾的案例,教學中利用PPT制作的網上教學、圖片和表格、攝制企業成本管理控制現場和專家訪談錄像,使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用具有典型性、實用性、啟發性和目的性的情景案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評判,這樣既能完成教學目的,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因此能提高上課的到課率。

3.結合情景案例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授課形式

開放課程平臺是開放教育的一大優勢,課程實行多樣化的授課形式。首先在電大在線平臺提供各門課程的資訊,除了課程已有的基本信息,學習輔導、課件輔導,平時作業外,增加實踐環節的內容,它可以彌補基本素質課程學習的缺陷,學生須在開放課程平臺學習,完成相應的學習量,當然包括實踐環節的內容,尤其是他們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都可以在開放課程平臺與老師進行互動和交流,教師將遇到的問題加以整理和歸納,做成問題的形式,放在開放課程平臺上,供學生參考和學習。教師在考核時,可以將面授和開放課程平臺考核成績相結合,對學生進行評定。其次對于小班化預約上課的面授課,讓教師為學生做最基本的課程引導,而大量的學習任務在開放課程平成,平臺上每門課程都是有目標、任務、方法、內容、作業、答疑、互動和反饋等環節構成的綜合教學系統,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系統給出考核成績。課程平臺此時作為有益補充,要求學生在此平臺上完成相應學習任務,而這些內容可以是情景案例教學的背景內容,附有思考題;也可以是我們已經試行的網上的實時和非實時的教學,這種考核是事先給出評分標準,根據學員網上教學討論活動發帖質量和數量的參與情況將納入形考成績中,及時地對他們的網上學習予以反饋,合理地設置課程學習成績評價體系非常重要。

4.改革綜合考評體系,評價情景案例教學成果

根據課程特點、教授方式進行課程綜合考評體系的改革。目前我們的課程以面授為主,其他形式為輔。如何評價情景案例教學的效果?首先應確定考核方式,這個方式方法可由師生共同制訂,再來確定面授與其他學習形式考核比例,最終全面綜合評定成績。筆者認為可以指導學生寫出評估報告,可以利用課堂情景案例教學,把預先準備的問卷調查分發給學生,當場收回,統計各種數據,便于分析教學效果,取得一線的數據資料。這種采用情景案例實訓模擬平臺進行考核,讓學生認識到這樣的考評更具現實感、情景化。讓學生參與教學考評,考評呈現多元化特點,具有分層次、分類別、多樣化考評體系,學生也會覺得這樣的考評體系更公平,效果也會更好。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實踐型的教師人才

開放教育由于學校教學規模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現有的教師知識結構的不平衡及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短缺,為課程情景案例教學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理論+實踐操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實踐型的教師人才就應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有兩種途徑較為可以行:一是從大中型企業中挖掘具有高級會計師資格的實務操作人才,二是把我們的教師下到具體企業從事具體的實踐操作,真正培養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師人才。更好為情景案例教學服務。綜上所述,情景案例教學是電大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通過實踐的檢驗,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作者:方美君 單位:臺州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嬌嬌.企業價值優化視角下成本核算與管理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研[J].商業會計2013(12)

[2]馮志芳.ERP情景下生物制品行業成本管理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位論文,2014(7)

[3]劉中艷.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建構主義情景教學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3(11)

篇2

【關鍵詞】情境 案例教學 管理學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教學研究項目,項目號是2015fjy00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95-02

一、引言

管理學課程屬于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管理學方面思考與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學習遷移能力,進而在此基礎上為行政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以及企業管理學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知識基礎。由于管理學屬于一種應用型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在管理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應該將借鑒情境教學的優點,將情境教學融入案例教學中,形成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圍繞這一主題對其實施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二、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程實施中的必要性

“情境”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具體的、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場景。而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則是指在課堂案例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或者實際的場景使學生能夠對案例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模式。就管理學課程而言,其應用性的學科特點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時必須講解大量的案例,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學課堂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從“理論”到“理論”的講解模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以知識點的疏解為主,缺少一種“情境代入”式的講授;二是在管理學的應用教學上,存在以文字而非“情境”的案例對管理學的原理進行闡述,缺少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三是在課程的考核上,多以知識點的記憶性內容作為考核的重點,在題型設計上則以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等題型作為主要的試題類型,缺少考核過程的全面性與考核內容的情境性,學生通過考試,只是獲得了記憶層面的理論認知,缺乏對于相關原理的理解與應用。

事實上,管理學課程自身的特點要求在教學上不能以純粹的理論講授為主,而應該將知識點有機的融入到案例教學中,通過一定的“情境代入”,實現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具體說來,在管理學課程的實施中貫徹這種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模式,其優點有三個方面:

第一,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取大量的管理學相關知識,激發高校學生自我主動學習能力。眾所周知,高校學生的年齡基本上處于18-22歲之間,其抽象思維能力相教于以前而言有了明顯提升,能夠對問題的本質產生深刻的把握。但是在“觀察時容易出現只重細節忽略整體或只重整體忽略細節的傾向。” 因此,在管理學的課程教學中實施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通過各種途徑創設具體的場景,可以使高校學生對管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產生直觀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其快速、深入的進行自主性學習。

第二,可以為其他管理類課程如企業管理、工商管理等的學習提供案例素材,培養高校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管理學課程本身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從具體的管理現象中抽象出高度普適性的原理。其原理對于企業管理等課程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在管理學課程學習中通過大量的場景預設,實施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之中,把握其內在的原理,促使學生在認知層面達到觸類旁通,形成良好的學習遷移能力,從而為其他管理類課程的學習提供案例素材。

第三,可以有效的銜接管理學教學中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實現兩個課堂的互動,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在場景創設方面可以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企業,圍繞管理學課程中的相關原理進行現場教學。比如在講授電商企業文化的塑造方面,即可以聯系當地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現場講授。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在具體的管理環境中的理論認識;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學生在現場教學課后,圍繞所講授的相關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調動其對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三、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程實施中的具體途徑

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程實施中的主要途徑體現在教學過程的三個方面,即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考核上。

首先,在教學設計方面,應該圍繞管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細致的研究與安排。在教學設計目標上,要彰顯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目標、基本內容以及過程規劃。如在講授管理者的角色與技能這一節課程時,可以邀請企業中的管理者進入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對自身管理經驗及其技能的講授,并面對面的與學生展開互動,讓學生一方面可以直觀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另一方面在這種創設的情景中,通過情境代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自然而然的提高,有助于其快速學習。在基本內容的設計上,要涵蓋管理者的人際、信息、決策三大角色以及技術、人際、概念三方面的職能。而在過程規劃中,則要注意對企業管理者的邀請,課堂氛圍的渲染,師生互動環節的安排以及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展開等。

其次,在課堂教學方面,采用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在課堂內部通過多媒體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手段進行場景創設的室內教學。這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展開的重點是教學內容與創設場景之間的契合度。而在具體的安排方面,則要注意二個方面:第一,要初步篩選出與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之間緊密相關且其內涵符合課堂教學內容的典型性案例。這類案例最好在時間、內容上符合教學時間的要求。第二,在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在影像、圖片等方面的長處,使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情境。而在以角色扮演為主的案例教學中則要重視課前準備工作。在課前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動員,按照教學內容,仔細參考案例內容,將學生分為三至五個模擬訓練小組,對所選的案例進行情境代入式的角色扮演訓練。教師在其中充當引導者而非指導者的角色。經過仿真演練后,相關模擬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實際的情境模擬,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課堂指揮者與調控者的角色,調動課堂教學現場中的積極氛圍,并引導學生在情境模擬的過程中形成暢所欲言式的討論。在課堂情境模擬之后,各模擬小組要進行情境模擬的自評與互評,并在分析與總結的基礎上形成情境模擬的報告,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則對整體過程進行評價,防止學生對情境模擬的案例出現狹隘性認知。

二是在課堂外部通過實地的現場教學,使學生對管理學的相關知識進行身臨其境下的理解。這這種類型下的教學模式的展開其重點要注意現場環境的選擇與所授課程內容之間的一致性。在具體的安排方面,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在現場教學前,要對此次的活動進行全面的規劃,包括代表性企業的選擇,與企業聯系人之間的有效溝通,企業內部現場教學地點的確定,現場教學內容情境下的甄選等。如在講授管理學課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節時,可以選擇在社會責任方面做得比較出色的企業,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等內容帶領學生了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為人類創造未來的生活空間”這一經營理念,使學生對其公司的環保經營產生直觀性的了解。

最后,在課程考核方面要體現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的特色。一般而言,考核分為過程性考核和期終考核。過程性考核是對指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的階段性考核。以情境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在過程性考核方面主要應體現在對平時課內教學與課外現場教學時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程度進行評定。期終性考核在期末進行,主要通過設計出具有情境模擬特色的題目,對學生進行知識考核,突出能力導向。具體說來,可以對考試題型進行以下改變:對于選擇題而言,避免考察純粹記憶性的知識點,可以將簡單的小案例融入題干,靈活的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對于簡答題,可把傳統的名詞解釋題糅合進來,但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定義,重點考查學生對管理學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而非機械性記憶。對于論述題,則要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對課程的系統理解程度。對于案例分析題,可以先給出關于管理學相關原理的一段完整的材料,主題應該是開放式的問題處理類型。然后根據材料中的具體場景,創設答題者身處這種情境中應該如何處理的題型。對于情景題,則可以把題目設計為管理中發生的一些真實案例,讓學生置身于具體情境中處理、解決,以綜合考查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情境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使學生在融入情境中產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并在“置身其中”的基礎上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而在管理學課程的案例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方法,則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擺脫傳統的“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的學習方式,增加其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可以圍繞管理學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創設具體的場景,使學生能夠融入到案例所指向的情境中,培養其實踐能力,提升其專業技能,并為其他管理類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美]布魯斯?喬伊斯等:《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鐘玉海:《高等教育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3]朱家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3-0027-02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社會,由此學者們開發了多種教學模式來提升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和基于項目式教學法是兩種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中案例教學法由來已久,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法學、管理學、數學、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基于項目式教學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Dewey的實用主義哲學教育思想,近年來普遍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和香港等國家與地區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學、建筑學、醫學和工程管理學等學科廣泛應用[1]。案例教學法和基于項目式教學法均屬于建構主義學派教學模式,強調學習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將教學中心由教師向學生轉移。鑒于兩種教學模式均為歸納教學法的范疇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更加科學地應用這兩種教學模式,有必要對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進行區分,為有效實施和應用奠定基礎。

一、案例教學與項目式教學的共同點

(一)情境性

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都是通過讓學生參與到特定情境之中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具體來講,案例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來選材設計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案例教學的各種問題情境中,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現學生主動學習。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則是讓學生參與到真實項目情境中來學習相關知識,強調學生的真實體驗和主動參與性。

(二)主體性

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均屬于歸納教學法的范疇,是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擺脫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親自去搜集和分析資料,主動參與和解決案例或項目中的各種問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過程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和知識的掌握,有利于自學能力的提高。

(三)互動性

與講授式教學方法強調知識的單向流動不同,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均認為在互動的狀態下學習效果更佳。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對案例或項目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觀點,學生們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討論,篩選出與案例或項目無關的知識,有利于新知識和新觀點的形成。另外,除了學生圍繞案例或項目參與互動之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有利于啟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豐富和拓展案例或項目中的知識。

(四)實踐性

案例教學模式中的案例需要源自實踐,滿足真實性的特性。同樣,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的項目也必須是真實的。真實性的案例或項目更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真實性的案例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與實際結論進行比較來獲得不同情形下應當掌握的各種知識。另外,案例教學模式和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學習過程也具有實踐性,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親身體會和參與案例或項目以解決真實問題來獲取知識。

二、案例教學與項目式教學的差異點

(一)選擇案例/項目的主體與標準

案例教學模式中案例是由教師有意識地選擇與設計的,學生通常不參與案例的選擇與設計,只是在教師引導下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與思考。在選擇案例時,羅伯特(2004)給出了四條應遵循的標準:一是案例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案例內容涵蓋本領域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典型問題;三是案例涉及的是實際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四是案例選擇應注重實踐性[2]。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的項目選擇主體不僅包括教師,還涉及學生、企業、學校或其他組織,也即項目可由教師提供,也可由學生自己提供,或者由那些與學校存在合作伙伴關系的企業提供,也可能來自學校的項目或其他組織提供的設計競賽項目。而且項目應當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項目具有挑戰性,項目是可能成功完成的,項目必須是常見的,項目內容強調理論的應用,項目需要有資金的支持[3]。如果是企業項目時,還應當注意對企業私有信息的保密。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與案例教學模式相比,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項目的來源較廣。而與基于項目式教學不同,案例教學模式通常不需要花費資金。

(二)教師扮演的角色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是引導者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中設定知識點的前提下,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規劃的路線不斷思考,最終獲取案例中涵蓋的各種知識。而在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即不同群組的學生在開展項目活動的過程中,當遇到困惑和難題的時候,教師針對這些困惑和難題給予學生指導并將其解決。相比較而言,案例教學中的各種“難題”是教師預先鋪設并給定答案的,而基于項目式教學中的各種難題并非教師預期到的,某些難題甚至是教師難以解決的,因此開展基于項目式教學對教師的知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三)教學過程與時間的安排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圍繞一個共同的案例與全體學生進行討論而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們可分組討論,在規定時間內歸納出討論結果,然后進入不同群組間的全班交流階段,也可以不經分組全班同學直接進入討論過程[4-5];而在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由于不同群組的學生選擇的項目通常存在差異,教師與學生圍繞不同的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因此不同群組的項目之間不存在交集。另外,在案例教學模式中,一個案例討論的時間控制在4―6小時[6],而在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中,圍繞項目而展開的教學時間則較長,往往會長達數周或整個學期。例如,南開大學項目管理課程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各組對自己選擇項目的范圍、成本、質量、進度和風險等知識體系進行分析,且從頭至尾貫穿于整門課程之中。

(四)績效評估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通常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教師點評,對案例討論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以鞏固和深化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點;二是根據學生的案例分析報告對學生就相關理論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案例教學模式多根據教師針對學生平時的表現,是否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以及平時作業來給學生成績。例如,在哈佛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績的50%來自課堂參與。基于項目式教學的績效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企業評估、自評估、同伴評估、指導教師評估及上述幾種方法的組合[7-8]。績效評估的對象主要涉及團隊和個人兩個層面,即先對不同群組的整體績效進行評估,然后按照群組中各學生對項目的貢獻程度進行評估,再分別賦予團隊績效和個人績效不同的權重,采用加權乘積加總的方法得出每個學生的成績。

表1 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差異點

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同屬于歸納式教學范疇。本研究對此兩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具體來講,案例教學模式與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均具有情境性、主動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的特征,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特定情景中解決實踐問題。而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案例/項目的選擇主體與標準、教師角色、教學過程與時間、績效評估方法等方面。

參考文獻:

[1]劉廣平,陳立文,李.國外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模式

研究述評[J].高等建筑教育,2014,(4).

[2][美]羅伯特.T.戈倫比威斯基;汪大海譯.公共管理案例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6.

[3]Debelak,K.A.,J.A.Roth.Chemical process design:

an integrated teaching approach[J].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2,(2).

[4]李江南,宋楊.管理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方法探討[J].科

技和產業,2010,(4).

[5]張立濤,孫寶連,劉冠生.基于建構主義的案例教學研究

――以本科ERP課程為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4,(8).

[6]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05,(2).

[7]Corcoran,C.A.,Dershimer,E.L.,Tichenor,M.S.A

teacher’s guide t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taking

the first steps[J].The Clearing House,2004,(5).

[8]Van den Bergh,V.,Mortelmans,D.,Spooren,P.,et

al.New assessment modes within project-based

篇4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原則 角色定位 教學效果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由于課程設計是以講授理論為主,老師比較注重理論的介紹,而忽視分析研究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二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形式呆板、僵化、內容抽象、枯燥,為了應付考試,學生更重視考前的死記硬背,忽視正常教學期間的分析和思考,從而抑制了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影響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教學法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特殊性的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借鑒了國外的判例教學法的經驗,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缺陷,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學術氛圍。經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認為,要真正搞好案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精心準備案例

精選和設置恰當的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案例一定要精心選擇。具體來說,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擇的案例必須貼近實際

這就要求老師要從實際出發,了解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根據理論知識的實際來設計案例。這樣的案例容易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探索,使學生對學習的理論知識有認同感,從而能夠進一步深入理解理論觀點。

(二)選擇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原理和概念一般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往往不易接受,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具體、典型的案例來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而設置的案例必須能夠反映和說明相關的理論,同時又要符合教學目標和要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選擇的案例必須新穎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教學對象的發展變化,所設置的案例也應該不斷變化和更新。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信息。所設置的案例離學生時間距離越近,對學生的刺激便越激烈和持久,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就越高,收到的教學效果自然也就越好。

(四)選擇的案例盡可能真實

只有真實的案例才最具有說服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所設置的案例盡可能真實、具體,讓學生信服,而“信度”提高了,“效度”也就自然提高了,也就達到了案例教學的最佳效果。

以上四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在選擇案例時,要將這四個方面聯系起來,綜合運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遵循案例教學的原則

案例教學的實質是開放、互動,強調師生特別是學生的高度參與。老師的重要職責是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進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案例教學中,老師應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一)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優秀的案例通常是一個矛盾的、復雜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案例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將這種紙上的問題情境轉化為課堂中的問題情境,以生動的實例形式向學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模擬情境中的實際問題。如果老師在案例討論中能夠設置高度仿真的問題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洞察力與想象力。

(二)堅持學生主體的原則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老師由傳授者變為組織引導者,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注意角色的轉變。在案例教學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詢資料,積極參加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老師的主要任務是:精心選擇案例,設計教學過程,創造融洽氣氛,適時參與討論。

(三)激勵參與的原則

高度的參與性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特征。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確保案例教學的成功。由于特殊的國情和歷史傳統等原因,一些學生一時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特別是學生較多的班級,容易出現少數同學的“搭車”現象,這就需要老師在案例教學進行前做必要的說明和動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教學中來,并制定適當的分組和考核辦法。

(四)拓展學習空間的原則

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特別強調通過學生自己分析案例、查閱資料、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參加小組討論等環節,自己得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案例教學的全過程后,其所獲得的收益仍是多方面的,如獨立思考能力、獲取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他人協作能力等,而這些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所無法相比的。

三、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傳統教學模式與案例教學模式的關系

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講為主,是“灌輸”型的,形式比較呆板,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但可以在較少的時間里向學生傳授系統、準確的知識。案例教學模式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一種師生互動型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較活潑、生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關系

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體現得不是很明顯,老師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傳遞者,學生則處于信息的接受者的位置,師生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或是師生間的問答來實現。而案例教學中,學生所傳遞的信息可能要多于老師,老師從以講為主轉變為以聽為主,但這并不能否定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實踐證明,案例教學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如案例的選擇、合理的分組、適時的引導、恰當的點評等,都要求老師既要當好導演,又要當好演員,不能從以往的“一言堂”變為“不言堂”。

篇5

摘要:混合式教學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供應鏈管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特別強的學科,教學中采用情境學習項目、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技術等提升教學質量;最后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供應鏈管理;情景學習;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157-02

教學模式是教學實施的核心影響因素之一,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傳統教學模式基于傳統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主要強調系統地傳授知識,教學環境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方法主要以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和課堂練習法為主,在師生關系上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夠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夠體現學生學習過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能夠把教學從知識的傳授轉換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核心軌道上。

一、布魯姆數字化教學目標分類系統

該理論主要分為:(1)認知領域,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估;(2)動作技能領域,包括由心智活動控制的肌肉反應、活動和操作能力;(3)情感領域,包括情緒情感、興趣、價值傾向的發展。在教學中,將記憶、理解等知識安排在學習活動的后續環節,課堂上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創造、評價、分析等高級思維上。這是基于大部分學生通常在短時間內難以對知識的掌握達到熟練的程度。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創造環境,在課前和課上利用豐富的課程Y源去嘗試探索或創新活動,例如參與富有知識性和情感性的課堂情境游戲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特定的專題討論。這些活動一般都能折射出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領會存在的問題。在稍后的深度學習環節中,師生可以共同探討和分析。由于課前有自主學習安排在先,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所形成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可以幫助學生駕馭較為復雜而又系統的學科知識。

二、情境學習項目

情境學習理論的興起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情境認知理論指導下形成了拋錨式教學模式、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和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三種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遵循了提出問題初步分析問題重點分析問題回顧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程序,具體組織過程如圖1所示。

《供應鏈管理》課程主要設計了兩個情境學習項目:生產計劃與控制課堂情境學習項目和“啤酒游戲”課堂情境學習項目。通過情境學習項目,學生充分認識了生產控制的特點、牛鞭效應的原理,并深刻體會其對供應鏈的影響,繼而充分理解了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化思想。

三、案例教學法

《供應鏈管理》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特別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應鏈管理的相關內容,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首先,案例教學以真實企業案例為研究對象,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發言并參與討論,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枯燥的局面,學生開小差的減少了、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增加了,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其次,通過企業經典案例的解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理解。案例教學能夠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開展討論和交流,從而提升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相比傳統的教師灌輸、學生被動聽講的模式具有更大的優勢和更高的效率。再者,選取真實案例作為教學內容,通過企業實踐的分析、總結,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踐,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學生對所學多方面知識融會貫通,對企業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有利于完善知識體系。

案例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精心選好案例師生共同理解案例學生分析案例組間交流,互相辯論師生點評案例。案例教學能夠將抽象、枯燥的知識、原理與生產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從案例中找到學習的突破口,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新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并與舊知識進行交融,實現認知體系的快速拓展。

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依靠黑板、粉筆和課本作為傳輸知識的媒介,課堂容易陷入沉悶、乏味的氛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人們的思維空間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依靠文字、圖片、動畫、聲音以及視頻等載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找到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中適合的銜接點,能夠將教育質量提升到更高水平。

五、教學效果評價

在授課結束后,對課堂上的2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在選擇混合教學方式還是傳統教學方式中,71.43%的學生會選擇混合式教學方式;92.86%的學生認為與傳統課堂相比,混合式學習側重于問題的討論與分析,能夠非常深入與全面和略有深入和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92.86%的學生非常或比較同意《供應鏈管理》課程所采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老師為學生安排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團隊合作、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等,通過小組合作對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課前小組任務,同學間能進行深入互動和交流,并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了個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89.29%的學生非常或比較同意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從不同的學習資源中取得很大收獲,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提高個人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興趣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點中,85.71%的學生認為提高個人語言表達能力,75%的學生認為提高個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78.57%的學生認為提高團隊協作能力,67.86%的學生認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92.86%的學生非常或比較適應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愿意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繼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89.29%的學生認為《供應鏈管理》課程非常或比較適合使用這種教學模式。

以上結果為今后繼續在《供應鏈管理》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提供了支撐。

參考文獻:

[1]張傳萍.翻轉課堂的內容分布模式:基于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J].教學與管理,2015,(08).

[2]吳秉健.基于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的翻轉學習模式研究[J].教與學,2013,(03).

[3]韋琦,林勛亮.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及實施效果研究――以《物流學》課程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

篇6

關鍵詞:三層次;四步驟;案例教學法;教師短期培訓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075—03

一、案例教學的起因——教師專業成長的適應性變革

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與推廣,中小學的數學教學將面臨著許多新的教學任務:創新教育、問題解決、項目學習,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問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教學,同時他還與自身的知識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學是一種藝術,是很早就被認識到的事實,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現任主任主席朱迪·舒爾曼教授認為,教學藝術的實現倚賴于三種不同的知識:一是原理規則的知識、二是特殊案例的知識、三是運用適當規則于指定案例的策略知識。這里,特殊案例的知識和運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都屬于內隱的知識。現代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另一種是內隱的。外顯知識與概念、知道什么有關;內隱知識與實際知識、技能、訣竅有關,通常在行為中和參與社會活動時展現出來,因此,內隱知識會以一種慢慢出現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中散播。由此可見,除了一般原理規則的知識,從特殊案例的知識,到運用原理規則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識,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們僅依靠現成書本的格式化知識的傳授是無法獲得的。這些知識和能力往往隱含于教育實踐的過程之中,無法剝離出來。這無疑給教師培訓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基于上述背景與現狀的反思,案例教學成為教師培訓系統中的一個新寵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二、案例教學與教師培訓的“短期”限定性條件之間的平衡

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法可界定為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其著眼點在于學生創造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操作形式上屬于一種“做中學”的形式,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干。大量實踐和研究表明,案例討論有助于參與者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教師親身經歷的反射中利用具體的術語去闡釋抽象的概念,在不確定的情境中發現事件,構建問題,從多種角度去解釋情境,為行動確定關鍵的決策和可能性,培養教師靈活的教學理解和判斷能力(L.Shulman,1996)基于以上討論,案例教學在教學案例選取及操作程序上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教學原則和要求。就教學案例選取而言,必須包含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具體來講,案例需包括四個部分:“主題與背景”,交代關于什么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設身處地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情境描述”,對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進行分析、探討展開的一種特殊要求;“教學注釋”,對案例問題的設計與探究;“詮釋與研究”,對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讀。就操作程序而言,通常采用的是基本課程+案例教學+實踐反思的教師培訓模式。在案例教學環節運用前期準備——案例討論——角色扮演——反思拓展“四步驟法”進行具體的教學。由此我們可以從大體上了解了案例教學的特點、原則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問題。但是作為一種籠統的特點及相關闡述,針對教師培訓的“短期”條件的限定性制約以及一線教師思維風格、認知結構的差異性特點并考慮到一線教師的實踐性經驗相對全日制大學本科學生而言的相對豐富這一獨特性特點,我們就需要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在案例選取原則、方法及案例教學的操作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下面就以“中學數學教學法”為藍本,針對教師短期培訓的案例教學的上述方面,做一實踐層面的分析與探討。

三、案例教學法在應用于短期教師培訓的特殊化研究

中學數學教學論作為專門研究中學數學教學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一方面是現代教學理論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另一方面又是中學數學教學經驗的概括與提升。在數學教學論知識體系中,數學教育思想、數學學習、數學課程、數學教學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等五個部分共同服務于一個核心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教學。那么,針對教師短期培訓這一特點,合理的規劃教師培訓的教學模式,確立案例教學發生的時機與地位,合理選擇教學案例并實施適宜的教學操作程序,以使教師在短期內更好地把握教學論的基本結構,并形成對教學設計原理的把握;為研究型教師做好準備就成為我們本文研討的終極目標。在為期兩個月的短期培訓中,應用此教學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此就結合中學數學教學論詳細闡釋本研究的教學模式與操作程序,以期與廣大同人切磋。

(一)適宜于短期教師培訓的教學模式——循環上升式教學模式

在這一教學模式中,首先對教學論的整體知識框架做一簡要的理論概述,然后進行案例教學、分析反思、理論提升、實踐模擬等四個部分組成的三層次循環上升式教學階段。其中:第一層是由案例教學、分析反思、理論提升三部分組成的初級循環系統,第二層是分析反思于實踐模擬組成的中級循環系統,而第三層則是第二層的進一步擴展,即由案例教學、理論提升和第二循環系統組成的高級循環系統。這意味著案例教學的內容由局部分析向整體架構擴散、由客觀評價向主體參與延伸。教學論原理知識則經歷經驗理解、局部歸納、擴展延伸、理論提升等四步驟再循環而形成教學論知識網絡。其中:案例教學與理論之間的轉化循環是教師培訓的核心環節。

(二)案例教學中案例分析維度與案例選取原則

案例教學始終是圍繞如何設計教學而努力,而教學的設計又必然需要突出數學的本質、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等三個部分,同時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背景分析和擴展延伸。那么,案例的分析就應圍繞以上五個部分,從“數學問題”、“評價學生的知識建構與思維”、“教學法問題”、“背景問題”、“擴展”(更多的數學、更多教學方案、更多評價角度的延伸)。

除了上述我們所指出的教學案例通常的選取原則,針對短期教師培訓的特點,案例的選取還應具備以下三個原則:

1.案例內集中原則

此原則是針對單個案例而言,每個案例在整體分析的基礎上要集中的討論具有典型特點的數學、學習、教學等問題。比如:在不同的案例中,數學的探討可集中于對數學概念的再認識、數學本質的再挖掘;本案例中的估算策略、猜想等是不是數學;具體做數學的過程分析……學生的知識建構和思維評價可集中于通過畫概念圖你能發現什么問題;從某某學生的回答某某問題中你覺得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或概念了嗎;從學生的上臺板演中教師得到了什么?……教學法的研究可集中于能描述一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或教學風格嗎;教師是如何把一種情境轉化成一種“教學時機”的;教師的問題具有怎樣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對知識的自然深入嗎;教師采取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是單一還是混合,這樣的好處是什么;各自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和約束性;教師是如何評價學生的思維的,時機怎樣,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嗎;等等。在此,我們尤為注意“集中”就意味著對不同維度獨立的理論層面進行分析、歸納、提升,有主有次。

2.案例間互補原則

對于不同的案例,力求凸顯案例間的互補原則,這是為最終形成教學論的知識框架而必須的,沒有對單個案例的局部分析,也就沒有對多個案例的系統掌控。案例間互補的程度決定了教師知識建構的完備程度,盡管在一個案例中也會對譬如探究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對話式教學等有多方面的涉入,但畢竟有主有次,而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就針對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細致剖分,才能使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教學方式的區別與聯系,在實踐模擬環節教師就會有切身感悟,從而將理論內化以真正服務于實踐本身。

3.案例關聯原則

案例關聯原則簡而言之即是各個案例的安排應凸顯數學知識的網絡結構(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數)、數學知識發展軌跡(數系的擴充、函數的本質探究)以及跨領域、分支之間的鏈接(幾何、代數等)。在其中滲透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數形結合思想、函數思想、數感等。

(三)適宜于短期教師培訓的教學操作程序——“放”“聚”“散”“收”四步驟

通過理論概述讓學生對教學論的含義、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有個整體結構性的了解,從中初步構建自己的教學論知識結構圖;將理論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本身的學習與描述分區域的分布到各個案例中,以保證學生可以從真實的案例中看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緊密,從中體會理論的指導作用,這是第一個環節——“放”的過程。進而針對每一個案例做詳細的評述、分析、拓展與歸納,力求局域性的探討與研究,其中各個案例的分析維度雖然一樣,但側重點卻有所不同,這也為更好地整合理論知識框架奠定基礎,這是第二個環節——“聚”的過程。然后經過拓展后的問題,學生們會按照自己的風格與特點對同樣內容的教學提出具有不同課堂操作流程、方法和模式的教學方案,這也就是我們上述教師培訓教學模式中的“實踐模擬”環節,這也就無形中超出了單個案例的探討與研究的范圍。比如:第一個案例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可能以發現式為主,但這并不是最佳的方案,那么,當學生的教學方式擬采用合作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時,無論這種教學模式是否合適,學生勢必要首先知道這種教學模式的適用條件與應用范圍,以及具體的操作程序與方法。那么,這就需要將別的案例中的典型應用與之結合,才會使一個案例具有更多的輻射線條(由于紙張問題,我們不能一一畫出,只根據每一層次的一個方面進行說明。需要強調的是每一個案例并沒有嚴格的次序,隨著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豐富,分析探索的逐步深入,針對各種偶發性問題進行調整并穿插講解,這也就暗含了每一個案例可能會多次出現,為了不同的討論而提供可供分析與觀摩的平臺),這是第三個環節——“散”的過程。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理論得以一步步提升,知識概念圖更為充實,最終進入第四個環節——“收”的過程。我們的目標是為了使教師在短期內更好地把握教學論的基本結構,并形成對教學設計原理的把握并為研究型教師做好準備。那么,“收”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尤為注意,要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回顧與總結進而完善各自的知識結構圖。

從最后教師構建的知識結構圖和實踐模擬的情況來看,上述討論的教師培訓教學模式、教學程序和案例的維度分析等三個層面的有機結合,使得教師的理論知識結構得以整合和優化;本質為“做中學”的教學形式,更是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其表達能力、討論技能、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案例教學作為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橋梁作用,使得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匯總,設身處地地從實際的場景出發,設想各種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自己有可能產生的種種偏見,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案例教學在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時,也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而“反思型”教師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案例教學的專家朱迪—舒爾曼認為,教師所寫的、其他教師可能會面臨的現實世界問題的案例是對實踐反思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教師從他人的現實故事中學會預測和解決問題。

案例教學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針對教師短期培訓的限定條件,其效果有沒有普適性還需要實踐的進一步檢驗。但可以預見的是,由于案例教學起到了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用,彌補了傳統教師培訓中在內隱知識——“特殊案例的知識和運用原理與案例的策略知識”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我們所研討提出的“三層次四步驟”案例教學法又為教師培訓的“可操作層面”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我們相信“三層次四步驟”案例教學法會成為一條有希望的教師培訓新途徑。

篇7

一、初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應用現狀

盡管案例教學法在我國已經得到實施,但是多數學校仍然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講授政治知識的時候采用教師在講臺講課,學生在下面做筆記的教學方式,導致初中政治課堂與現實社會相脫離,進而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盡管案例教學法在部分學校得到運用,但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使其未能得到有效運用,進而喪失其本身的積極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采用案例教學法時,簡單認為案例教學法僅是在課堂舉例子和多讓學生發言,其并未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僅停留在淺層,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敢于創新教學模式,進而將案例教學法完美地呈現于初中政治課堂之中。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應用策略

案例教學法運用于初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由于不合理的教學方式與理念導致其未能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為提升案例教學法的實際作用,提出以下建議:

1.轉變理念,精選案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對當前教學中的問題,教師需要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且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初中政治教師需要正視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充分認識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為前提,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可有效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生觀。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僅是知識傳授者的觀念,需對自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確的認識,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需要體現學生學習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選擇的案例應是能夠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且能讓學生受到良好啟發。

2.把握機會,呈現案例。初中政治課多以思想品德課的形式存在,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案例需要將理論與教學緊密結合,反之,容易導致師生討論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相脫節,甚至會出現相背離的情況,因此把握合適的時機將案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尤為重要。課堂教學時,教師案例呈現既可以在某課時結束后也可以是某個知識點后,還可以穿插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但教學案例的呈現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定。在教學中,案例呈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其一,教師生動地講授故事;其二,發放文字資料;其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其四,借助小品或辯論等活動呈現。例如:教師在講授《保護自我》時,在課后借助多媒體的形式播放現實生活中的危險事件,并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發表觀看后的感受,鞏固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從理論出發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適時地呈現案例,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3.境模擬,討論評價。初中政治教學中課堂討論主要是通過分析案例中體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的形式,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模擬情境的方式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身的不同看法,并讓具有不同觀點的學生發表進行辯論和探討,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程度,還可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時,教師借用組織學生模擬《超生》情境,隨后引導學生尋找表演中的體現的計劃生育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解答,其后與學生共同探討評價超生的危害性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進而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

三、結束語

篇8

關鍵詞:情景教學模式;會計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1

會計類課程是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其具有專業性強和理論性強的特點,是一門具有應用價值的工具課。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教學理念沒有更新等問題導致當前的會計教學效果不佳。當前的會計教學主要由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對于理論知識部分,教師習慣于重點講解,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進而造成學生對會計課程出現畏難心理,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針對當前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將情境教學模式應用于會計教學中,通過豐富生動的教學方式,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情境教學模式的概述

情境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在書本中的圖片、圖表等教具的輔助教學下,教師應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復雜枯燥的專業知識通過有趣的情境表現出來,提高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模式能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統一,學生可以將自身具備的專業技能應用于實際操作中,通過實際情況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探索中掌握專業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生動形象的情境教學模式還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情境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情境教學模式增大了會計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教師在講授會計理論知識時,應用該教學模式,將枯燥乏味的專業知識變得生動簡單化,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并進行歸納和總結。情境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對會計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逼真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學生對會計課程和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得會計教學內容更具實用價值。情境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積極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的應用過程中都將選取實際的案例進行模擬,真實的效果使得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并努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巧妙結合,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模式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進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情境教學模式中師生的互動交流現象頻繁,良好的教學方法將受到學生的喜愛,使得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形成良性循環,極大的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情境教學模式在會計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結合實際生活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會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會計課程學習的實際情況,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進而構建新的會計知識。結合實際生活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有效措施之一。現實生活將充分調動學生對會計知識的認知能力,學生通過尋找線索,加以歸納正好,形成新型的會計知識結構,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會計教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通過仔細觀察,運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加形象生動化,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復雜的會計知識。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創設出最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情境,促進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常識類話題、社會新聞等都可應用其中。在學習借貸相關的會計知識時,教師可以選用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聊天的情境,由于兩位老太太選用了不同的買房形式,就出現了如下對話:美國老太太說她辛苦了一輩子昨天終于把貸款還清了,而中國老太太說她辛苦攢了一輩子錢,昨天終于買房了。會計教師可以借由此類對話場景引出教學課題,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美國的理財觀念在于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此類生活化的情境將激發學生對會計教學內容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通過豐富的會計教學場景向學生講授科學的籌資理財知識。結合實際生活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能對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產生啟迪,進而解決會計難題。

(二)借鑒教學方法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會計教學時,應用情境教學模式,通過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選取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實現與學生的共鳴,進而取得最佳的會計教學效果。將其他學科中成果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會計教學中,刺激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促進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學習相關知識。在講授“盈余公積”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居安思危”的小故事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語文學科中的成語故事,向學生講授治國之道仍適用于企業中,向學生講授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通過借鑒教學方法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掌握會計教學理論知識。向學生展示優秀的會計實操作業也是基于情境教學模式下的良好教學方法。通過展示優秀的報表、憑證等會計資料案例,緩解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畏難心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推動學生更好的掌握會計專業知識。

(三)展開游戲活動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

游戲活動時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教學活動,基于情景教學模式,通過展開游戲活動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將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乏味的會計專業知識。在講授會計科目表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包含科目名稱和類別的科目牌,介紹完相關教學內容后,由學生進行科目接龍和科目認知等游戲,幫助學生正確對應科目名稱和類別,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游戲的過程刺激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的積極性,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角色扮演也是常用于情境教學模式中的游戲活動,教師組織學生自導自演設計會計教學內容相關的節目,通過實際操作過程掌握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在情景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會計崗位角色,例如:出納、會計主管等,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會計工作流程進行實踐模擬,制作會計報表、憑證等,將資金運動過程直觀具體的展現出來,在課堂上營造出上班的氣氛,最大程度還原上班的真實場景,這也有利于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豐富學生的實操經驗。有趣的游戲類教學活動使得學生享受會計學習的樂趣,在熟悉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進而全面提升了會計專業素養。

四、結語

在會計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模式,結合實際生活,借鑒教學方法,展開游戲活動在會計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情境設計中,有利于提高了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積極性,在濃厚的興趣中更好的掌握會計相關知識。情境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了重要優勢,促進了會計教學活動的開展,利于我國教育領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燕.情境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83-86.

篇9

一、體驗教學的概念

體驗就是通過親身實踐了解身邊的事態、親身經歷,能夠通過自身的經歷,再根據自身的感受來理解事物的本意。體驗是人的一種內心的活動,是人對某一事物有著真實的感受并能夠產生情感的過程,人們在體驗的過程中,會在心里留存記憶。體驗教學是教師能夠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導他們感受、經歷已達到實現了解知識并能夠將其掌握的目標。體驗思維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語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等三個方面。教師在開展體驗思維教學的模式中,能夠使學生將真實的情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旅游管理教學模式現存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

當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的灌輸、講授教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課堂教學,主要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主,已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客觀理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中缺少自主性以及靈活性,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提升,這樣的培養方式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實踐條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旅游專業的教學設備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設備投入不夠,缺少多媒體設備、模擬實驗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專業的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條件來供學生體驗學習,體驗室的面積狹小,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達不到真正的教學目的。由于教學設施上的不完善,嚴重的阻礙了體驗教學模式的發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視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課,實訓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時的旅游專業教學中,基本上都是理論課,實踐課一般都是在學生畢業實習時去體驗,這樣會導致學生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求。

(三)教學過程內容教材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旅游業日益發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師教學過程依然是講臺、黑板、教材和粉筆。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在課桌上一邊聽一邊記筆記,不能使學生感受旅游的體驗,教師沒有將體驗思維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學中。

三、體驗思維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改變教學模式

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并進行實踐教學。想要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就一定要徹底改變教學模式。將一貫的傳授式教學轉變成體驗式教學。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及實踐的過程。教師可以創造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實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學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創建模擬情境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學,教師在課前做好策劃,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遵照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內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學生帶入設定好的事件中,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帶動課堂的氣氛,更能夠使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師創造模擬情境,可以選擇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改造成一個情境,不僅嫩增加課堂的趣味,也使學生能夠容易接受,更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飯店市場營銷》這一課中,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可以將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學中,1984年北京的長城飯店,在美國總統里根訪華時,把握住了機會,成功得到了接待團的公關營銷,教師進行案例分析時,可以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傳授學生,并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引導學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學質量,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更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

(三)進行探討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探討式教學與情境相結合,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學生能夠在小組中進行知識的交流、討論以及分析,能夠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知識的理解有不同的見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進行小組學習中,學生之間能夠各抒己見,將情境融入到課堂上,使學生有更好的體驗及感受,這樣能夠使學生的體驗思維充分的被開發,使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飯店服務》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發展特點來進行有效的分組,并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任務,能夠使學生充分的參與進來,在模擬室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飯店服務的過程中,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運用相關的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該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的記憶理解知識點,更能夠通過體驗思維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四、結語

篇10

1 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提出,當時主要采取商業管理中真實事件及情境進行教學,通過該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課堂主動性,收效顯著。但當時該教學模式未受到重視。直至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法逐漸受到教育重視。

當前人們對于案例教學法的定義較多,主要認為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標,又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教學情境,并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案例教學中,案例本身無特定的限制;教師處于問題設計者及引導者、激勵者角色,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單純知識傳授者角色相比獲得明顯改變;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2 案例教學法在教育學中的實施價值

2.1 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告訴學生怎么做,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是單純的知識接收者,這種教學模式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厭惡情緒,長期乏味的學習狀態下也極易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影響教學效果。而事實案例教學法時,教師不再一味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有效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思考能力及辨證思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及質量,改善學生的整體素養。

2.2 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收者角色,學習過程枯燥乏味,使得許多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不高,學習效率不高。而實施案例教學法時,學生的自主思考過程逐漸增多,思考能力逐漸增強,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漸變得活潑、生動,更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案例教學法中,許多案例來源于實際生活,使得學生的參與性及身心感受更加真實,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能及時與學生及教師溝通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鼓勵,不僅能提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團結互助能力提升,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督促,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

2.3 提升師生之間的交流

傳統教學中,教師僅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交流,且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與教師交流少甚至無交流,教師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多較為疏遠,教學質量及效果均不高。而實施案例教學時,學生在獲得案例資料后,需進行自主學習階段,并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學生與教師處于平等地位,可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并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改善師生關系。此外,案例教學法也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師素養也可獲得提升,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3 案例教學法在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注意事項

3.1 注重案例選擇的合理性

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法實施的基礎。在案例選擇時,需注重真實、典型、矛盾沖突的原則。真實性是案例選擇的首要原則,是指選擇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件。在教育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許多教學學案例,但在選擇中,必須選擇真實存在的數據,并需盡可能選擇含有圖表的案例,如含有教育覆蓋率、升學率的真實圖表,避免隨意刪減或增加數據,保證案例真實。案例典型也是案例選擇中的重點,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有價值性及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全面、涵蓋知識豐富、與教材知識緊密相關的案例為首選,促進學生擴寬思路,舉一反三。矛盾沖突原則是指選擇兩難情境的案例,避免過易或過難,促進學生進行多角度思維。案例的選擇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選擇,大一、大二學生可選擇較簡單案例,大三大四學生專業知識積累更為豐富,可選擇含有專業問題的案例。

3.2 注重教學模式實施的階段性

案例教學的實施主要包括準備階段、討論階段和總結階段。準備階段主要是指在教學前由教師為學生選擇合適案例,并給予學生學習引導,促進學生進行基礎問題思考。討論階段主要分為小組討論及全班討論,小組討論時教師需引導小組成員進行問題提出及探討,全班討論課采取辯論、問題解答、模擬案例等方式進行學習。總結階段主要由教師對學習的重點、案例重點、難點、知識點等進行總結,點評討論結果,并鼓勵學生實施多角度思維,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3.3 注重多種教學模式的結合使用

案例教學法優勢較多,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案例教學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案例教學法準備時間較長,對學生課前準備要求較高,且案例教學法獲得的知識點多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不利于學生的實際記憶及靈活運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根據實際狀況將多種教學模式結合使用,優化教學,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