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就業實操培訓范文
時間:2023-10-09 17:3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就業實操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職;會計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操能力
一、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難以履行會計崗位職責
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中小企業應用型會計工作人員,然而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調查發現,企業對應屆會計專業畢業生普遍持不滿意態度,主要表現在實際操作能力太差,難以履行崗位職責,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
(一) 中小企業對中職應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要求較全面。
通過對錄用我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中小企業進行調研后發現,他們對會計崗位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要求都比較全面。具體來說,企業希望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本知識,還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如會計核算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稅務處理能力、會務文書處理能力等。而目前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還不能達到中小企業會計崗位的能力要求。
(二) 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前的準備不足。
1. 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學生完成在校學習后就要走向工作崗位接受考驗,然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大多數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對就業前景并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原因主要有:一是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多傾向于基本理論,沒有信心勝任會計崗位實踐工作;二是在就業招聘面試過程中,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對企業提出的會計崗位要求表示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甚至有學生認為企業的崗位要求過于苛刻。
2. 就業能力準備不足。
通過對進入工作崗位后的會計專業畢業生調查統計發現,學生普遍不能適應會計崗位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在接受調查的100多名就業于會計崗位的畢業生當中,能基本達到中小企業會計崗位各方面能力要求的約占4%;能基本勝任中小企業會計崗位主要工作需要,即日常記賬、算賬、報賬及稅務處理工作的約占20%;能簡單完成日常記賬核算工作的約占30%;而幾乎不能獨立完成會計崗位核心工作的約占46%,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雖然學習了會計知識,可是沒有辦法獨立完成會計崗位的工作。許多畢業生需要在企業經歷至少三個月到半年的會計崗位工作培訓后,才能夠達到實際工作的要求。所以中小企業由于經營成本等各種原因,不愿招收應屆畢業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會計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脫節。
1. 重理論教學輕實訓教學的現象仍然存在。
目前的教學往往注重會計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會計工作技能的訓練,特別是在以追求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試高通過率為教學目標時,這種重理論教學輕實訓教學的現象尤為明顯。這就導致學生即使考取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卻仍然不能勝任會計崗位工作的現象出現。
2. 單項技能教學與綜合技能教學相脫節。
在會計專業的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單項技能的教學和訓練,如票據的填寫、會計分錄的編制、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等,卻對綜合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有所忽略,如會計核算流程的應用、財務稅務業務的綜合處理、會計核算信息的匯報與反饋等。由于人為割裂了單項技能與綜合技能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在面對連貫的綜合的會計崗位工作要求時就束手無策了。
3. 忽略了人文素養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
僅僅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顯然是不夠的,人文素養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同樣重要,比如心理素質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和訓練內容。
二、運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實操能力
根據企業崗位要求設置教學內容,建立以培養動手能力為核心的實訓教學體系,運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實操能力,是幫助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適應企業會計崗位工作要求的關鍵所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轉變實訓教學思路和模式,推廣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1. 注重綜合技能的訓練。
教學過程不僅要注重單項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更重要的是綜合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應該說單項技能是綜合技能的基礎,但綜合技能絕不是單項技能的簡單疊加。除了單項技能訓練外,更重要的是以完整地反映會計工作業務流程的模擬業務數據來給學生作為綜合實操練習用,目的也就是為了學生能親身體驗到企業對會計崗位工作的各項要求,避免人為割裂單項技能與綜合技能之間的內在聯系。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應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時,實訓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等等。通過創設模擬教學情景,建立模擬的企業會計部門崗位,組建學習小組進行崗位模擬訓練,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實訓教學模式下,學生既可以體驗到實際工作崗位的職責要求,更可以在實訓中更好地理解工作要求的實質內涵。根據企業崗位要求設置實訓教學內容,能有效縮小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供求距離。
(二) 建立以培養動手能力為核心的任務驅動型的實訓教學體系。
在教學中必須結合企業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來深入地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建立任務驅動型的實訓教學體系,以模擬崗位責任制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考核,驅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激發學生主觀學習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實操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深入到企業當中及時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及崗位要求,并把這些信息融合到教學工作當中,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三) 深化職業素養要求。
職業素養要求是職業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職業學校貫穿始終的重要教學任務。學校通常將職業素養教育放在公共德育課程中,與專業知識的教學脫節,而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必須把職業素養方面的內容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去,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工作態度、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自主學習等核心職業能力。
(作者單位: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 強錦. 有關《會計學基礎》教學的思索[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2).
篇2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校企深度合作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29-03
一、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在我國高校特別是在高職院校開設的會計專業的教學中,除傳授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而實操能力主要通過實訓教學來培養。實訓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會計這門學科、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技能,但是有了大量的課堂模擬實訓,畢業后剛到工作崗位的學生仍然覺得無從入手,需要老師傅手把手教,即不能零距離上崗。造成不能零距離上崗的最大影響因素是,課堂模擬實訓過程沒有在會計工作的環境中進行,會計工作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是無法模擬和復制的。會計工作環境包括各項業務的發生原因、單據的傳遞流程、各經辦人申報和負責人審批流程、會計各崗位在業務發生的不同時期應起到的核算監督作用等。如果沒有在會計工作環境中進行會計核算工作,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能熟練掌握會計這門技術的。現有的高職會計專業課堂教學不能提供和模擬會計工作環境,因而就未能讓學生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鍛煉,難以培養出高技能會計人才。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是,很多學校已經與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使企業成為校外實訓基地,但企業的財務部門掌握企業大量內部信息和資料,許多是不能與他人共享的,很少能在日常的會計核算中接納學生與之共同完成各種財務工作,而這些工作正是會計學生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才能掌握的技能。合作企業所能提供的實訓機會和崗位少之又少,無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知識技能與相應的工作崗位無縫對接的高職辦學目標。
在現有學生實習中,校企雙方并沒有針對性地進行哪個方面的能力培養,只是要學生有這樣一個實習的經歷。往往是實習生在企業做一些零星的打雜工作,如整理資料、裝訂、復印、打掃衛生、燒開水等,學生很難在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這樣的實習并不是校企深度的合作。
二、高職會計專業校企深度合作中企業的最大容忍度
高職院校要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是需要企業盡可能地、長期地提供會計資源與崗位,讓學生置身于真實會計環境中實際操作,但由于會計資料與崗位具有的特殊性,企業對于提供會計資源與崗位的容忍度是有限的。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合作的企業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各類生產流通企業,二是中介企業,如會計、審計事務所。這兩種類型合作的企業所能提供的實操崗位和對信息的保密要求是不同的。
(一)與各類生產流通企業進行校企深度合作
正常生產經營的流通企業都有自己的內部信息和資料,需要對外保密,特別是財務部門,所掌握的信息量大,并且涉及企業各個方面,如銷售量及區域、成本及費用構成、原料的來源及價格、貸款和還貸情況、資金的利用情況、目前的投資方向等,這些信息企業并不希望與非本企業的人員共享。
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要有深度,就要共同研究企業能夠容忍和接受的最大限度,確定在這個限度內可提供給學生的會計實操崗位。就上述提及的應保密的信息“成本費用的構成”一項來進行分析。在生產企業,成本費用的構成及比例相對于同行業生產同種產品的企業來說是商業秘密。但是這些信息中,主要產品的匯總成本及單位成本,或關鍵生產步驟的信息,才是主要應加以保密的。企業重要的財務崗位,如公司總部會計、出納崗位、總賬會計、成本會計等,由于統領核算企業的日常業務活動,平時的工作都會接觸有關的匯總內部資料,這些崗位企業不便于提供給學生實操。而非主要生產流程所涉及的局部信息,未經統計和匯總之前,一般不能成為需要保密的信息。高職院校希望提供給學生的會計實操崗位,只要能在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下,接觸真實的會計資料以及工作流程就足夠了。那么我們可以選擇不那么重要,并且沒有接觸到企業核心信息的崗位,如企業無存放重要材料的小倉庫收發核算崗位,無保密信息的非主要生成流程的車間的設備管理崗位,企業內部如食堂、澡堂、印刷廠、小賣部等部門的物料管理、資金核算等崗位。只要校企雙方真誠合作,由合作企業方將相關會計核算崗位進行用心梳理和選擇,就能提供符合雙方要求的會計實操崗位。不同的合作企業需要校企雙方深入探討,才能確定可提供的會計實操崗位。
(二)與中介企業進行校企深度合作
各類企業的財務部門確實有保守信息不外露的責任,但是對于到企業進行各項審計的機構,如會計、審計事務所,其工作人員在為客戶信息保密的前提下,可以接觸企業各種財務資料。高職院校可以和事務所進行較為深入的合作。合作方式是:由事務所各審計業務小組赴各類企業進行審計業務時帶領學生參加,并交由學生完成一定的審計工作。學生在參與審計的過程中,能接觸企業會計資料和財務核算結果,同時實操會計和審計業務內容。在合作中事務所最大的容忍度是:學生實操所做的工作,要保證工作的質量和進度,不能影響所在審計項目的整體工作進度及完成質量,不能影響事務所對審計工作結果的正確判斷,并且參與其中的教師和學生對事務所的工作對象單位有保密的義務。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才能進一步確定讓學生深入接觸和操作實際業務的范圍的深度。
三、校企深度合作中企業可提供的實操崗位及內容
在合作企業的最大容忍度內,校企雙方共同確定相應的會計實操崗位及實操內容,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企業會計環境下耳聞目染,并親自動手操作完成,各種單據、貨物、賬頁都是真實的,有別于校內的模擬實習。
(一)生產流通企業提供的不涉及企業主要保密信息的學生實操崗位及內容
1.倉管崗位。管理所在倉庫的物資、登記實物賬、入庫驗收、物資發出、出入庫單的簽字與傳遞、存貨核算及發出計價方法的實踐等。
2.固定資產管理崗位。管理所在部門固定資產、查看使用狀態、固定資產增減的處理、折舊方法的使用、折舊計提的核算等。
3.非關鍵部門的資金管理。本部門備用金的管理、日記賬的登記、原始單據的審核、部門簽批的備用金的借用、支付及報賬手續等。
(二)會計事務所可提供的學生實操崗位及內容
分析會計事務所的工作流程,會計事務所主要業務有財務報表審計等,審計業務需要進駐到被審計的企業,收集相關的會計資料,并對會計數據進行驗證核實。在工作過程中,可以將一些操作簡單、易于判斷的業務,交由指導老師指導學生實際操作,并由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工作結果負責。一是監盤現金,查看現金日記賬、查看原始單據、編制盤點表。提示學生應該注意的有關細節:原始單據上查看出納蓋有的“現金收訖”和“現金付訖”章,同時查看對應的日記賬上有沒有準確記錄該筆收支。二是將銀行對賬單與銀行存款日記賬進行核對,必要時讓學生自己編制余額調節表,編制完成后,與出納原編制的余額調節表進行對照。三是盤點存貨。盤點之前,先將讓學生查看存貨的數量金額式明細賬,要求學生了解該企業使用哪種發出計價方法、是否正確使用了該方法,并且學習盤點過程及盤點后的處理。四是根據企業的賬簿,讓學生編制當期報表,再與企業已完成的報表相核對。五是指導老師確定幾個類型的業務,要求學生查看一定數量相關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并記錄下來,以增加學生的見識和提高判斷能力。大量接觸和查看各種會計資料和核算結果,也是學生熟悉會計工作的一種方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下學生實操考核標準的制定和實訓指導教師的選用
(一)學生實操考核標準的制定
不要放任型的實習,那就要明確實習中教師的責任,有計劃有目標地對學生的實操進行安排和考核。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各類企業涉及的范圍,與其共同協商人才培養計劃,著重考慮學生需要的知識能力,企業可以提供的培訓條件,進而制定相關的實習目標。要建立明確的、合適的實習目標,就要對實操崗位的工作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操作水平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比較可行的制定過程是,由高職院校教師先將企業提供的崗位和相關的業務親自上崗操作熟悉,然后再與企業相關負責人共同確定學生操作要點和實操考核標準。根據這個標準,確定每批派出學生的人數、實習時間、考核方式等。
(二)實訓指導教師的選用
企業提供的實操崗位的工作結果是由指導教師負責的,也就是實操崗位的工作過程形成的賬簿等全部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由指導教師對企業負責,這些工作結果會直接形成企業財務核算結果的一部分。指導老師還要評定學生成績并對學生工作結果負責。所以指導老師的選用是一個關鍵,影響到校企合作是否能正常進行。
指導老師的選用有四種方式:第一,由學校會計教師擔任指導老師。由學校會計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可以現場指導學生操作,對學生提高很有幫助。這種方式,必須首先讓學校老師到合作的崗位進行鍛煉和訓練,熟悉相關的業務操作,其工作能力得到企業的認可后,方可采用。在指導老師熟悉業務并能對學生工作結果負責的情況下,可以與企業達成一致,將其全部業務中適合學生操作的部分一并由學校承擔下來,這樣可減少企業人員聘用和人工支出,達到校企雙贏的效果。但教師的數量、時間安排、與其他工作的沖突等問題需要學校內部妥善解決。經過與事務所的合作實踐,這種方式能減少事務所的人員聘用,并保證審計效果,是受事務所歡迎的合作方式。第二,由企業人員擔任指導老師。由企業原崗位人員擔任指導老師,可以從實際工作要求的角度教導和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對學生掌握提高很有好處。不足之處是不能保證企業人員對學生都是用心教導、認真考核。第三,由企業在本校成績優秀的畢業生中選擇聘用在該企業就業,在本校與企業的合作項目中擔任指導老師。這種方式是校企合作的成果體現,由于企業工作崗位有限,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指導老師數量不多。第四,由高年級成績好的學生擔任指導老師帶領本校學生實習。根據學生操作情況,選出高年級的成績好并且得到企業認可其工作能力的學生,任指導老師。這種方式要謹慎選擇學生,保證其指導效果和工作結果的可用性。上述幾種方式可以在合作過程中綜合運用。
五、校企深度合作的組織工作
(一)與生產流通企業的合作
合作企業工作崗位是固定的,學校可以每個崗位安排2~3名學生,2~4周為一個實訓期間,學生輪換到崗位實訓,假期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資產清查、年末盤點工作,根據(下轉第167頁)(上接第130頁)工作量的大小,增加所參加的學生人數。
(二)與會計事務所的合作
事務所每年審計時間相對固定,便于學校安排課程時間。可以與幾個事務所長期穩定合作,使學校的課程設置也相對穩定,實訓時間必須遷就事務所的項目時間。首先,確定年度內可以安排學生的固定審計項目的數量、時間、項目類型、項目大小。其次,每個項目組根據工作量大小安排5~8名學生,大型工礦企業則可以安排10~20名學生,如果是大型企業的資產清點項目,可以安排更多的學生實訓。合理地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操,實行不同崗位的輪換,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
六、校企深度合作的實際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實操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的實踐過程,就是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實際運用提高實操能力的過程。讓學生能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鍛煉,培養出的畢業生熟悉企業和會計事務所的工作,就業時減少了學校到工作單位的適應過程。有些接受能力較強的畢業生,還可以在小企業獨立完成整套賬務處理,沒有對首次接觸會計工作的陌生感。因此,校企深度合作能夠促進會計理論知識與會計實操能力的融合與運用,培養出高技能的會計人才。
(二)有助于優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
校企深度合作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可以直接參與合作企業的實際業務,提高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企業的會計人員也可以成為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指導,與在校教師形成優勢互補,提高教師整體的教學實踐能力,優化教師隊伍。
(三)有助于為合作企業培養和選用后備人才
校企深度合作的實踐中,學生在企業、學校指導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培養成為具備足夠理論知識、掌握熟練的會計實操技能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合作企業在合作期間,可以近距離觀察學生的能力,有目的地培養,發現優秀的適用的畢業生,可以優先選用,減少企業招聘、培訓、磨合等方面的成本支出,為企業的后備人才的選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曹文芳. 高職會計專業“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3(9)
[2]龔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工學結合”改革思考[J].財會月刊,2013(12)下
[3]趙漢偉.對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有效途徑――校企合作的探討[J].學術探討,2012(11)
篇3
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設計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是校內外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陳兆芳(2010)提出構建高職會計專業“三段雙軌遞進式”的實踐教學模式,主張按照項目課程的開設,實現從“單項實訓崗位實訓綜合模擬實訓”的階段性實訓,在實訓過程中要將手工賬務處理與電算化操作相結合,實現“一體化”。同時,還強調將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緊密結合,逐漸完成由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變。王曉雪(2013)等在《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一文中提出構建“雙線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學校應將仿真模擬實訓和以會計服務公司為載體的真賬實操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互促互進。在實訓和實操內容方面,從簡單到復雜,單一到綜合的順序,逐層遞進,直至達到崗位要求、能勝任崗位工作,順利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變。金婉珍(2014)闡述了“三段雙軌雙平臺”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在陳兆芳觀點的基礎上,增加了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這兩個平臺,確保學生的角色轉變,將“需要工作的人”打造成“工作需要的人”。此外,陳安(2012)強調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從會計課程體系、實訓項目體系、實訓項目教學設計三個方面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按“一個核心、兩方合作、三個貼近、四個目標”的要求建設實訓資源。提出了采取“1+N”課程包的方式(即“1”是專業核心能力,“N”是資源整合能力)設置課程體系、根據“411”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實訓項目體系、以“職業活動為導向,項目驅動課程”來設計會計實訓項目等措施。王素珍(2014)提出了將課堂實訓(包括單項實訓、綜合實訓等)、課外活動(包括社團活動、技能競賽等)和校外實訓(包括頂崗實習、畢業設計)“三課堂聯動”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強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綜述所述,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已日漸呈現出由點到面不斷完善的過程,許多學者也在不斷構想一些新穎的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會計專業要構建相對科學、系統、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教學模式,還需在培養目標的明確、教學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教學手段、教材建設、教學團隊、教學評價、實施保障等具體問題上進一步細化。
二、“校企合一,產學一體”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質和量都有所提高。但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并不愿意錄用剛畢業的大學生。據調查發現,中小企業更傾向于招來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勝任的會計人才,而不愿意再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剛畢業的學生。這一現象說明高職會計教育仍然存在著供需不符、理實脫節、實踐教學滯后等狀況。從各高職院校現有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來看,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課內實訓、校內綜合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會計的專業特性,實踐教學效果并不很理想,仍未很好地解決畢業生不能迅速適應職業崗位工作的問題。為解決會計實踐教學所面臨的困境,高職院校應改革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積極開展真賬實訓教學,構建“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工學結合”真正落到實處。
(一)真賬實訓的意義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校企合作不順暢,學生實踐機會不多等問題。如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真賬,掌握真實企業賬務處理,是高職會計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真賬實訓是把各類企業發生的真實經濟業務作為學生實訓的資料,讓學生在身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實際工作崗位進行完全的真賬操作。與仿真模擬實訓不同的是,真賬實訓讓學生面對真實的會計資料,他們必須以認真的態度來應對該工作,并承擔相應的工作責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同時,它還將考驗學生及時解決真賬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行查漏補缺。因此,真賬實訓是全面提升學生會計職業技能非常必要的環節,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會計賬務處理、納稅申報等能力,縮短學生就業適應崗位的時間,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
(二)“校企合一,產學一體”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要真正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就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將計劃經濟時“企業辦學校”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辦企業”,創新性地構建“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構建“崗位導向,課崗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內涵,是當前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工學結合大多只是在課程體系中通過“頂崗實習”等課程來完成,沒有實現學校教學和企業培養的相互交替與融合,實踐教學效果收效甚微。高職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一線所需的高技能型財會人才。而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須在實際工作崗位中才能獲得,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把學生安排到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去,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業務操作明確未來上崗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真正做到校企的無縫對接。因此,高職院校首先應根據會計職業崗位的能力結構與素質要求,提煉出各工作崗位的所需知識和技能。其次,再以工作崗位為導向,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以確定各崗位的課程模塊,形成模塊化課程知識結構與各會計崗位技能的“映射式”關系。最后,在此基礎上,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等為依托,形成“崗位導向,課崗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所謂“課崗交替”指的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以校內實訓室、“校中企”——記賬公司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按照會計崗位認知、會計崗位實習和頂崗實習這一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知識學習的各階段,真正做到“學、訓、做”一體化。學生通過市場化運作的記賬公司,能以各類企業真實的會計資料作為實踐操作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全面掌握會計核算技能,還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真正將產學融為一體。
2.構建“逐階遞升、角色漸變”的實踐教學體系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已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在“工學結合”與“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的要求下,應不斷加強實踐教學內涵建設,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在“課崗交替”模式下,按“必備知識夠用,專業知識適用,實操技能過硬”的原則,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這一方式,使學生完成從“崗位認知課程實訓真賬實操頂崗實習”的專業實踐,最終實現從“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角色漸變與塑造。在角色形成的過程中還同步實現學生的崗位認知與體驗到行業基本技能,再到崗位核心技能,最后到職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形成“逐階遞升、角色漸變”的實踐教學體系。這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會計實操技能和職業能力,有效地保障學生的就業質量該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思路是:第一學期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進行崗位認知實習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崗位感性認知和專業認同感;第二學期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基地進行會計專業的課程實訓,同步進行分崗實訓和綜合輪崗實訓,使學生從“學生”角色漸變為“學徒”角色;第三、四學期,依托“校中企——記賬公司”進行真賬實訓,同時還可依托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進行學期中崗位實習,加強學生真賬實操的技能水平,完成從“學徒”角色向“準員工”角色的漸變;第五、六學期,依托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校外頂崗實習,在真實崗位環境中邊干邊學,頂崗實習完成后與實習企業或就業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最終完成“準員工”向“企業員工”的漸變。該體系能充分體現“分崗位、重操作、養角色”的實踐教學特點,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真正做到會計技能的訓練有計劃、有基礎、有層次、有提升。3.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平臺,為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撐。因此,必須加強和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目前,雖然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普遍建有校外實習基地,但數量有限,且每個基地能容納的專業對口學生人數更為有限,有一部分學生只能從事非會計專業的崗位實習,從而導致專業對口實踐程度不高,總體實踐效果受到影響。高職會計專業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學校的資金、政策等支持,在校內注冊成立財稅記賬公司,即“校中企”,對社會開展服務、公開承攬業務,如公司注冊、公司賬務、納稅申報等。學生只需要在校內的記賬公司,就可以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經濟業務與會計事項進行記賬、算賬、報稅、抄稅以及購買發票、辦理各種證照等工作。由于公司是獨立的經濟組織,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全部業務可交由能勝任此工作的部分學生完成,通過長期頂崗的方式來完成真賬實操,專業教師適當進行指導。這樣一來,還有大部分學生無法進入記賬公司工作,考慮到會計資料保密性等問題,教師可將公司的上一年或更早期的真實財務資料作為這部分學生的實訓內容,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室,安排學生通過多次反復地輪崗來完成實操。此外,還可按照“合作、互贏”的原則,引進一些其他的會計服務公司,全面開展真賬實訓,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結合。通過“校中企”、“企中校”的建立,還能引入企業文化,有利于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學校在建設校內實踐基地的同時,還應合理開發并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可邀請企業專家或經驗豐富的高級人才參與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等,例如:將合作企業的會計業務應用于課堂教學,開設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學、訓、做”一體化專業課程;與企業合作選取有代表性的行業和典型的會計工作任務,共同開發并出版“工學結合”教材;安排學生去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前的崗前培訓等。
三、結語
篇4
當前中職畢業生動手能力受到質疑,就業遭遇尷尬。如何提高中職會計教育的培養效果,讓學生畢業后到工作崗位“手能動起來,活能干起來”呢?筆者認為,應加強會計實踐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和創造靈感。這不僅是培養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需要,更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需要。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中職學校會計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實務的應用型初、中級會計人才。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的定位,應是強化學生動手能力,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比較熟練地掌握企業一般會計業務操作技能。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下,沒有突出這個特點,過分依賴課本向學生灌輸理論,忽視了實踐教學。由于定位不準確,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很多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不能盡快進入角色,遇到實際問題往往束手無措。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實訓內容單一,實訓課時偏少
職業教育強調實訓課的重要性,但實際上仍以理論傳授為主,并沒有把實踐教學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很多學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十幾門理論課程,理論課程完成了,實操課時數卻很少,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這與經濟發展快速多變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且會計實訓課大多數只停留在手工實訓上,實訓內容單一,實訓時間安排也很倉促。
三、實操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教師隊伍的現狀使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目前中職學校教師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畢業生,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實際工作經歷,自身動手能力不強,熟練的操作技能也就談不上,對學生只能“紙上談兵”,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想象,所以其指導與解釋缺乏真實性。
四、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不夠完善
校外生產實習是會計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環節,但許多學校的校外生產實習都是采用“流放式”,即由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單位。既沒有固定、相對集中的實習場所,又缺少管理和監督。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單位實習,教師也無法及時進行指導,實習效果甚微。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1、除舊迎新,使實踐性教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教育部明確指出,中職學校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因此,會計專業教學應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建立“以技能培養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教學的地位,做到既重理論又重實操,以保證實踐性教學的切實實施與健康發展。
2、加大投資,改進會計實踐教學軟硬件
配備必要的教學設施和相應的師資力量,是搞好實踐教學的必要前提條件。傳統的滿堂灌教法和單一的手工帳已不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落后的教學狀況,引進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會計專業教學應配備有電腦及相應的財會教學與實踐操作軟件,建立會計教學多媒體教室,以及仿真性強、能全方位模擬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的會計模擬實訓室。同時,會計實踐性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只有真正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才能帶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因此,培養“雙師型”教師尤為必要,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在職會計教師進行實踐性培訓,建立教師實踐基地,切實提高教師實踐性教學水平和能力。亦可采取內引外聯的方式,聘請退休的老會計或曾經在企事業單位做過會計的人員擔任學校的實踐指導老師,由他們與專業教師配合教學,彌補在校會計專業教師實踐知識的不足,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
3、合理安排,使實訓內容多樣化
如果說會計手工模擬實訓是基礎,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及其規律,那么會計電算化和網絡會計的模擬實訓則是對手工模擬實訓的升華,它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會計電算化處理,可檢查學生的會計電算化和網絡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現代化技能。因此,要利用現有的資源,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的基礎上,結合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操能力,使學生更符合市場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要求。另外,動手實踐應該貫穿于所有教學環節中,理論知識講到哪兒,實訓就做到哪兒。采取“學中做,做中學”,可以從模塊實訓到綜合實訓造就一種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時時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4、加強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擴大校企合作
中職學校應主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在企業建立專業對口的實習實訓基地,直接讓學生到企業跟班或頂班參加會計實務工作,以消除他們無法真正到一線財務崗位工作的苦惱。這種校外實訓一般屬崗前練兵性質的綜合性實訓,是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實習內容涉及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稅收、金融等諸多方面的業務,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強化了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鍛煉培養。并且,有利于會計專業教師對學生實習進行及時指導,幫助學生在就業時能更快地進入角色。
如何提高中職學生動手能力,能者見能,智者見智。總之,會計實踐教學課是銜接知識運用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學環節,其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實踐能力的高低。優化會計實踐教學,教師必須端正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使會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并為學生服務于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黃二毛. 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域對策[J]. 考試?中考教師版,2009(11)
篇5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會計專業 校企合作 “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61-03
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的推進不盡如人意。因為會計工作具有保密性特點,所以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深化困難很大,學生實訓與實習遭遇不少困難,不僅影響到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水平和對口就業率,也影響到家長和學生對學校辦學的滿意度。如何突破困境,實現學校企業的深度融合,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會計人才,成為中職會計專業教育面臨的嶄新課題。
一、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主體中,“學校熱、企業冷”。近年來,國家提出要明確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形式內容、促進措施和落實要求,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教師和企業員工參與校企合作的績效分配、學生實習和學徒培養的勞動保障等政策,推動企業和學校深度合作。但是,目前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還未出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目前還未能實現,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對校企合作往往熱情不高,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況。
(二)校企合作存在合作R時性、內容碎片化的問題。由于企業缺乏積極性,目前中職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很少,有時企業因為和學校的其他專業有合作關系,如與汽修專業有合作,便與會計專業進行短期合作,呈現出合作臨時性、內容碎片化的特征。顯然,這樣蜻蜓點水式的校企合作難以完成“成才+育人”的雙重使命,難以實現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的職業教育的目標。
(三)企業會計人員技能強、學校教師理論高,不易互補。企業會計人員實操技術強,但忙于日常工作,往往不太注重會計理論的后續教育,現代會計理論知識較弱;學校教師雖然會計理論水平較高,但是缺少實踐經驗。在臨時性的校企合作中,二者往往難以融合互補,合作效果差強人意。
總之,由于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困難頗多,導致很多學校依然維持傳統教學。缺乏企業參與的傳統的中職會計專業全程育人方案,存在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能力標準脫節、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缺點,再加上教材滯后,學校教學設備不足和老師實踐經驗少、教學方式單一的影響,學生實戰性實操實訓機會太少,實操技能水平不高,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建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
(一)中職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含義與優勢。中職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是指中職學校根據教育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培養中小型企業財務人員為目標;與企業深度合作,從新生入學開始,企業就全程參與到學校培養會計人才的活動中;學校主導、企業協助,共同制訂科學完備的全程育人方案,由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來承擔教學和崗位實踐實訓任務,完成全程育人方案設定的所有課程;校企共同對中職生從“新生―在校生―職業人”的轉變全程服務,完成教育教學、崗位實踐實訓、學生就業等流程的“一站式”的系統性全程育人模式。
這樣的模式優勢明顯,不僅企業能優先錄用需要的人才,而且學校也能在合作中給予企業一定的支持,企業就有了合作熱情,改變了以往“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況。學校企業全方位系統化的合作,也避免了合作臨時化、內容碎片化以及全程育人出現崗位能力斷層、技能不系統的弊端。穩定的合作,促進了學校企業的相互認識和深入了解,教師在企業獲得實戰經驗,企業財務人員借助學校資源平臺不斷獲得新知識。資源共享,相互融合,共同提高,使校企合作有了穩定和持續性發展的基礎。
此外,“一站式”的全程育人模式有利于學生快速提升職業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學校有效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有利于企業更方便快捷地找到適用性人才。
(二)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具體如下:
1.創建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模式。“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跟以往的方案不同,從新生入學開始,企業就全面參與人才的培養活動。校企共同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依據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在新生專業教育中,各企業專家舉辦專題講座,詳細介紹企業情況、崗位職能、企業文化,讓學生對企業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一學期,在通識知識和專業基礎教學過程中,學校經常帶學生到企業參觀考察,逐步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在核心專業知識學習中,由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和崗位實踐實訓任務,強化職業素養和學生的技能。在第三學年的頂崗實習中,以企業導師為主全面指導學生崗位實習,迅速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行為能力和社會能力。學生畢業后可留在企業,也可選擇繼續升學,完成從學生到職場員工的角色轉化。
2.構建基于崗位能力的模塊課程體系。按照企業需求,職教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研究開發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的項目課程。通過深入調研,分析企業的經濟業務,按照企業會計崗位分工、典型工作任務、業務處理流程、崗位能力要求和綜合職業能力要求,遵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整體到局部”的認知規律,構建以職業崗位要求為課程目標、以職業標準要求為課程內容、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課程核心、以新知識為課程視野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
3.創新“雙導師”組織課堂,“雙平臺”“一體化”教學模式。“雙導師”組織課堂,即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來承擔教學任務;“雙平臺”是指虛擬實訓教學平臺和實體公司實訓教學平臺;“一體化”是指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學校企業深度融合,既注重理論與技能教學又注重學生素質養成。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教育相互滲透,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相互融通,文化知識教育與社會責任教育并舉,是實現技能人才“一站式”教育教學的保障。
4.開發以職業崗位能力為特色的“理實一體化”系列教材。配合新修訂的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以及職教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研究開發的符合企業實際的項目課程,依據新修訂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現時稅法,開發基于企業工作過程、以職業崗位能力為特色的會計專業系列教材――《基礎會計》《企業會計核算實務》《成本會計核算實務》《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算實務》《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無紙化題庫全考點過關練習冊》等一體化系列教材共 14 本。
5.制定一整套管理和評估制度。為確保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有效實施,制定《廣西物資學校會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廣西物資學校會計專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和評估制度。完整的管理和評估制度,為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三、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實施
廣西物資學校會計專業是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經過對校企合作影響因素以及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具體學情進行調研,學校創建了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并以“引入式”“培訓式”“松散式”三種校企合作形式交替實訓實習模式為載體,全面實施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方案,努力與各類企業實現長效合作,有效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優質就業。
(一)“引進式”合作形式。經過廣泛考察協商,廣西物資學校和南寧市某會計有限公司,于 2013 年設立了物資學校分公司,建立計專業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分公司由該會計有限公司負責經營,自負盈虧,并為學校會計專業學生提供見習、企業真賬實訓及真賬實訓指導,為學校會計專業老師提供掛職實踐崗位。學校派專人(分公司副經理)參與管理,負責實習學生的組織、協調和管理,以及真賬實訓材料的選擇、整理準備等工作。分公司從所記賬幾百家客戶中,選擇提供了80家小商貿企業真賬資料給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訓,并具體指導學生的實訓。學校會計專業有約 120 多名學生分批進入公司頂崗實習實訓。教學內容與企業業務的完全融合、實踐環節真刀真槍的磨煉,極大提高了學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質量,實戰實訓效果顯著。
(二)“培訓式”合作形式。廣西物資學校與上海某有限公司進行合作。該公司擁有眾多適合會計專業實訓的出納、會計等財務崗位以及收銀員、倉管員、材料成本核算員等會計外延基礎崗位。該公司的每家店經營規模不大,業務相對單純,適合中職學生實訓專業技能。2012 年,為更好地滿足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實訓需求,兼顧企業人力資源儲備的需要,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學校會計專業成立了訂單冠名班―― 熱風財務班、熱風店長班。企業給訂單班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資助和獎勵資金,為訂單班的學生提供合適的頂崗實習實訓崗位。廣西物資學校根據該公司的特點,為訂單班學生設置了企業文化、商品知識等課程,邀請企業導師對訂單班學生進行專項培訓,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滲透了“企業元素”。2013 年,兩個班級共 100 名學生全部進入該公司相關崗位頂崗實習實訓。教學環節企業化的滲透、職業目標明確化的崗位實訓,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團隊意識、自學能力、社會責任感等職業素質顯著提升。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公司又提供了實戰性的演練機會,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大提高。
(三)“松散式”合作形式。廣西物資學校會計專業每年招生約 360 人,雖然“引進式”“培訓式”合作形式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實訓和頂崗實習問題,但受家庭因素、興趣愛好、專業水平等原因影響,尚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要求。基于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學校與廣西近 30 家企業采取了“松散式”合作形式,每家企業可接收 1-8 名的學生實訓和頂崗實習。每年大約有 100 多名學生接受這種方式實訓。“松散式”合作實訓形式讓學生從自身熱愛的行業入手,更廣泛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使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得到提升。
“引進式”合作形式、“培訓式”合作形式、“松散式”合作形式三種校企合作形式交替進行實訓實習模式如表 1 所示。
四、中職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學生職業綜合技能和就業能力。廣西物資學校會計專業采用校企合作“一站式”全程育人模式,引入三種校企合作形式進行交替實訓實習,提高了學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質量,同時也使學生的意志力、團隊意識、競爭意識、人際交往能力、自學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素質得到提升。在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就業質量得到顯著改善。近幾年,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對口率逐步上升。特別是在會計服務公司和企業訂單班實訓過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了對口或理想的崗位。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改革實現了學生滿意、企業認可、學校贊同的“三贏”目標。
第二,建設了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借助企業的技術資源優勢平臺,專業教師不僅能夠提高實踐能力,而且能夠深入了解企業與行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了解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專業水平提升顯著。廣西物資學校會計教師獲全國“創新杯”信息化教學大賽、全區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等各類獎項 20 多人次,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獲全區一等獎等各類獎項 40 多人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比例達 90% 以上。
第三,校企深度合作,教學環節與企業業務完全融合,實踐環節真刀真槍地磨煉,實訓實習崗位充足,使得實戰實訓效果顯著,辦學成績突出,得到職教界、教育行政部門以及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第四,開發的“一體化”系列會計專業特色教材,在中高職院校中得到廣泛使用。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以職業崗位能力為特色的《基礎會計》《企業會計核算實務》《成本會計核算實務》《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算實務》等 14 本會計專業“一體化”系列教材正式出版,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認可,不僅區內眾多中高職學校廣泛采用,而且也得到區外不少高職院校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孔德蘭.“三雙”模式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9)
[2]宗凱.“一站式”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3(21)
[3]陳傳亞.基于“校企融合多維一站式”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職業教育,2014(10)
[4]王建新.高職院校“教學―科研―創業”一站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產品造型專業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4(5)
【基金項目】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三位一體’校企合作實訓模式的實踐探索”。
篇6
關鍵詞:成本會計課程問題改革創新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財會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成本會計作為會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成本會計課程也尤其重要。作為一門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成本會計課程對人才的培養應更注重應用型、技術型等方面的培養。鑒于此,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目標不能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應該加強實踐教學方式,與實際工作緊密聯系,當前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課程的教學目的,因此成本會計課程的改革尤為重要。教師教學觀念應得到更新、教學方式也要相應轉變,課程創新理念得到樹立,實施課程改革才能得到推進。
二、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較為復雜,核算方法和數據表格較多
成本會計這門課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成本核算方法和表格計算較多。同時涉及的核算過程復雜、連貫性和實踐性較強。成本會計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制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以及不同成本計算方法。例如,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就包括五種分配方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甚至包含六種分配方法。這些計算方法教師大多以表格形式向學生講解,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多是文科生,本身就對數據不敏感,再加上數據間的復雜勾稽關系,學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師講解的內容或混淆較多的成本核算方法,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較差。
(二)課程內容與實踐相脫離
當前成本會計教材內容大多還是按照傳統企業生產模式進行講解,有些內容和案例并沒有及時地進行更新。教材案例大多為傳統制造業和工業企業,而學生畢業后會進入各種行業就業,因此也需要了解和學習多種行業的成本核算。其次,隨著我國企業財務系統的進步,財務專業軟件的應用,成本核算效率的提高,教材中許多成本核算方法都已經不再使用,因此,課程內容與實踐應用逐漸脫離,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會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帶來影響。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我國傳統教學方式局限于教師以板書和PPT課件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老師講解,缺少自己動手、動腦。然而,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主要內容涉及到各種成本費用的分配和歸集,并且各項成本費用之間涉及復雜的勾稽關系,同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通過各種表格向學生解釋成本分配過程,還會涉及到許多公式。即使學生在課上聽懂了教師講課內容,缺少自己動手計算,沒有自己理清表格之間關系,課下也會很快遺忘。結合成本會計課程特點,以講授和課件結合的傳統的講課方式不僅容易使學生走神,達不到教學目的,而且也給教師帶來了相對多的工作量。
三、成本會計課程改革方案與創新
鑒于以上成本會計課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成本會計課程改革還需繼續完善。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更新知識儲備、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結合、與學生“互換角色”,同時豐富教師教學手段、建立課程實訓室以及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加強教師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作為教學的首要條件,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具備實務中成本會計核算的能力。教師不僅應該注重對理論專業知識的學習補充和更新,還應當掌握企業中實際成本核算方法,在教學方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其次,相同課程之間可以安排聽課、評課等活動,引導教師分析和反思教學行為,增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和能力。定期安排教師外出培訓、聽課學習,或者到企業進行實務學習和培訓。
(二)重整課程內容,結合實際教學
成本會計教材內容涉及各種成本核算方法。然而,許多方法過于陳舊,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財務系統的優化,許多成本核算的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當前企業的需求。例如,教材中的分批法、分步法和品種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教材內容陳舊過時的知識點刪除,增加新知識點,或者選擇最新出版適合學生的教材,同時結合學生感興趣和較新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這樣能提高教學效率,節省更多時間放在重難點知識上,并且案例教學效果顯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并展開討論,最后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印象深刻,對學生未來的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三)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行為,讓學生更多參與
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多,就業崗位少”的現象越發明顯,企業人才招聘時更加注重學生整體素質,學生只具備一些理論知識,而缺少實踐經驗是遠遠不夠的。而傳統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只具備生硬的理論知識,卻不懂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因此,在課堂中應該讓學生處在主導地位,進行案例分析,老師更多在引導學生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將課堂劃分階段,第一階段由不同學習小組做相關課程學習匯報或案例分析,同時組織其他小組進行評分、提出問題;第二階段,組織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并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第三階段,教師解決疑難問題并作出點評和知識點總結。這樣的上課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導者,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不僅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減少走神次數,而且提高了學習效率。此外,教學方式的形式豐富,可避免學生為了期末成績,僅在課程結尾突擊學習,教師在成績考核方面也更具多樣化。
(四)創新課程的教學手段
1.中國大學慕課和雨課堂結合使用。中國大學慕課是現有國內優質的中文在線學習平臺,包含很多高校的課程。慕課平臺支持手機程序和電腦客戶端,其操作方便簡單,教師可以在里面創建成本會計課程班級,較適用于課前準備和課后安排作業。雨課堂也是現有的智慧教學工具,其更注重課堂中的教學體驗。教師可將在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中使用慕課,課上階段使用雨課堂,兩者結合使用,教學效果更佳。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課前。教師可以在慕課班級內學習任務公告和上傳預習課件。該平臺不僅能保存所的信息以便學生隨時獲取,而且可以有效了解到每名學生預習情況。可以監督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并提高課上效率。(2)課中。教師可使用雨課堂進行學生掃碼簽到,并且可將上課用到的課件同步到每位學生的手機或電腦上。其次,教師可以在雨課堂上設置隨堂測試題,學生進行回答后會就自動統計答題情況,快速了解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3)課后。教師可在慕課中上傳課后作業,并規定截止時間,學生可線上完成作業并進行互評。鑒于成本會計課程的特點,其計算多、表格多、邏輯性強等特點,課后作業也多涉及到計算和表格,所以本課程作業在線上完成更為便捷。學生可將完成的電子版作業上傳到慕課中,之后教師答案,學生之間進行互評。
2.PPT和微視頻結合使用。教師可將教學內容以“PPT+微視頻”模式呈現給學生。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視頻,一個微視頻解決一個知識點,用視頻的方式解決較難知識點,同時微視頻有相應的PPT讓學生進行輔助學習。微視頻的特點是時間較短,學生學起來不容易厭煩。PPT作為配套學習,包含重點難點,便于學生隨時翻閱。成本會計課程相對枯燥乏味,教師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可以增添學生學習樂趣,有效達到課程教學目的。
(五)建立成本會計課程實訓室
成本會計課程的實務性較強,學生僅僅學習教材中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建立會計相關課程的實訓室,提高相關課程實踐教學力度,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才能扎實掌握成本會計課程的精華。教師可以將課程分為理論講解和實操運用兩部分,學生可以先在教室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再去成本會計實訓室進行所學理論知識的實操運用。具體而言,實訓室中應該引進當前企業應用較廣的財務系統軟件,同時要有進行實訓模擬時所用到的企業資料背景和數據,這些數據資料結合財務軟件可以為學生模擬一場完整的成本核算實訓,讓學生在模擬實操中鞏固加強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記憶。其次,實訓室還應有專業的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進行評價和成績評定。
(六)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
學校可以和當地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學校與合作單位簽訂實習協議,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學生在校學習完專業理論知識后,經學校或導師推薦再到合作企業進行培訓及實習,讓學生接觸企業實際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提高學生的實踐經驗。此外,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內部財務經理、財務主管等專業人員到校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指導,可以與企業合作舉行校園成本專業技能大賽,提高學生動手的積極性,發揮自己所學理論,實際運用到比賽中。學生在校掌握專業理論,在企業學習實際操作,讓學生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提高其就業能力。
篇7
[關鍵詞]人才需求;會計教育;改革
0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會計一直作為一個需求旺盛的熱門行業而存在,會計教育事業也一直處于繁盛的發展狀態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能力層次需求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現階段的會計工作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對會計人員的能力要求也來越高,對會計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數會計人員只停留在初級階段。本文嘗試通過對會計教育環境的創新探索來開發新時期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1會計人才教育概況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隨著會計行業的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當前的會計教育理念培養出的會計人才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尋求會計教育的改革創新,是適應當前社會經濟改革創新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會計行業呈現辦學混雜、入行門檻低等現狀,從辦學條件方面來看,會計專業廣泛存在于統招本科、專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個會計培訓機構,這種混雜的教學環境下的會計人員從業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整個會計行業人員專業性不明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培養要緊跟現實不斷調轉相應的教學方向。此外,當前證書作為行業入門的敲門磚,使得會計行業出現重考證教育輕技能教育的怪現象出現,而在實際情況中,有資格證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獲得資格證。作為熱門行業的會計,如何通過對教學的改革來完善其發展,如何從辦學架構中探索一條適應時展需要的教學道路,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本文將從以下角度展開研究。
2會計人才教育路徑探索
2.1教程內容改革
教材是呈現知識的主要方式,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有其保鮮期,如果不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學生所學的知識勢必難以適應社會需要,產生一種學與用脫節的現象。可以這么說,會計從業者知識結構的老化是阻礙會計事務與時俱進的最大阻力。教程內容改革需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會計教育理念的改革創新是會計教育與時俱進的表現,通過理念的改革創新,實現教學策略的改革創新,使學生不僅能有效掌握會計通用技術和專業技術,還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教程內容的改革需要根據現實經濟發展需要、科技發展要求展開,當前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使得各個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強硬的專業分隔使人們的知識結構趨向片面化,不利于實際工作的開展,因此,在會計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人文、社會、科技的教學內容,將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有機結合。例如,設置哲學、心理學、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基礎學科,設置金融學、工程預算等相關學科,設置基礎會計、統計學等一般學科,設置審計、財務會計等專業性學科,對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教育,培養新經濟環境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此外,在教程內容設定上,還要注重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將模擬會計手工實驗引入課程教學,在理論課的指導下,進行實操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感受會計工作的整個工作流程,還可以通過設置校外實習基地的措施,讓學生真正走進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實驗課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在實踐課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出錯點,并調起學生探討性學習的氛圍。
2.2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辦學條件的混雜,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也值得人們商榷,而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建設高素質會計人才隊伍的關鍵,當前應反思憑“一紙證書走天下”的制度,加強對教師資格的認證手段,建設一支“德藝雙馨”的師資隊伍。第一,要適當提高教師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師,穩定會計教師隊伍。第二,加強會計教師的實操能力,當前,教師如同被禁錮在三尺講臺一般,導致大多數教師只是一個有理論功底而無實踐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學校應松開綁住教師的繩索,讓他們能兼任企業會計,在實際操作中達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在此過程中,更有利于教師找出獨特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第三,要加強對教師的考核機制建設,從授課質量和學生反饋中對教師進行激勵性考核,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當前,高質量的、多元知識結構的會計教師資源缺乏,這種缺乏給會計教育與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帶來嚴重影響,以美國為例,美國采取常任軌的制度,導致教師隊伍中難以容納新型的會計人才,使得會計教育工作難以持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會計人才。因此,我們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訓前提下,積極探討建設綜合性教師隊伍的新途徑。例如,通過增加教學項目的投入,為高品質教學提供經濟基礎;通過將教師年度考核與常任軌結合起來,適時引進新鮮教師血液;另外,要改變教師只重教學的毛病,提高其創新思維意識。
2.3教學策略創新
當前的會計教學方法應該面向企業,實現教學策略的創新,會計專業的學習相對而言較為枯燥,傳統灌輸式、高壓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第一,教學策略創新關鍵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的教育氛圍,這是職業教育的縱深發展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通過意識的創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來帶領學生的創新趨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表揚。第二,教學策略創新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圍繞學生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通過運用“翻轉課堂”實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真實的工作環境,加強學生的實操培訓,形成對口的人才輸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學策略為例,通過播放會計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反應會計人員違規違法操作的一面和積極遵守會計法規的一面,以此形成鮮明對比,以從業者表現差的一面激發學生對違法行為的憤慨和反思,并通過會計從業者表現好的一面激發學生對會計學習的信心,并讓學生在觀看完教學視頻后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還能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2.4加強繼續教育
雖然我國在2006年的時候就提出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會計工作人員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訓,大多數公司的培訓只是草草的走個過場,即使某些機構聘請專職教師進行了授課,但是由于時間段、內容多等,導致成效甚微。部分會計從業者沒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識,導致新知識學習不到位,許多學生還未看到會計職業的廣闊圖景,就放棄了對會計專業的繼續深造,我們要提高學生對會計研究的認識和對會計職業前景的認知,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等。對于會計教師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要求,受會計環境變化的影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會隨著經濟政策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要求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再教育是促使會計教師跟隨計算機化會計知識的需要,當前無紙化辦公等綠色辦公概念的提出,是的傳統的手工記賬不具備優勢,由于計算機知識的不斷更新,使得會計電算成為會計專業的一項重要課程,如果教師不在時代的發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必將會適應不了新時期下的會計教學。再教育是促使會計教師具備實際的會計工作經驗的需要,會計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實際經驗,才能將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當前大多數會計教師是缺乏會計工作的實踐經驗的,這就要求政府或學校提供機會,安排教師進行短期的實操培訓和上崗學習,使教師養成既重理論也重實操的思想意識。
3新常態下的會計教育改革
新常態是基于大數據支持下的“互聯網+”而提出的,新常態背景下,要求會計教育的改革創新要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匹配。會計作為商業性質的學科,必須與經濟發展掛鉤,新常態經濟呈現出生產智能化、運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會計人才具備復合性知識、創新性思維、國際化視野,由于經濟新常態立足于可持續發展,要求會計人才具有戰略性的發展觀。在經濟發展調結構、穩增長的時期,提高會計人才處理經濟事項的能力,使會計人才向高端層次發展,以適應解決會計實務新問題、應對會計工作新環境的能力。此外,會計教育的改革要體現出自身的規律,以創新引導驅動,來支持經濟新常態的新形勢。新常態下的會計人員需要具備新知識、新技能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第一,設計適應時代特征的教學體系,以開放的教育觀引領素質教育,打破原有的狹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環境型會計教學,注重改善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其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第二,經濟的常態化就是信息的常態化,借助信息化來創新會計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新環境的會計人才。第三,“互聯網”技術在會計領域的運用,促進了會計信息系統的完善發展,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會計人才,能融合到企業的風險管控、分析決策中,充分發揮會計從業者的管理職能。
4結語
基于人才需求的會計教育改革,是緩解當前就業壓力的重要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經濟實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會計行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行業,對于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會計人才十分必要。當前,對會計教育進行改革創新,對于培養高端會計人才、推進會計行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毛臘梅.基于會計人才需求的本科會計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7):148-149.
[2]周麗.會計人才需求與高職會計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素質教育有效實施的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10):220-222.
[4]羅行,張曉美,謝于萱,等.會計人才能力需求下的會計教育理念創新問題探究[J].商,2016(29):156.
篇8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外貿人才的培養需求與日俱增,當前國際貿易專業的設置在我國獨立院校較為普遍,然而在應用型外貿人才的培養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本文在分析獨立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現狀的基礎之上,結合對阿里巴巴外貿實訓課的研究,提出了改進的具體策略。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飛速發展,開啟了對外貿人才的巨大需求,與此對應,全國各地高校紛紛設立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來解決外貿行業的人才缺口問題。然而時至今日,國內本、專科的外貿專業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長并未幫助外貿企業找到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外貿人才,很多外貿專業學生轉向其他行業,很多企業選擇花更多的錢雇傭有實操經驗的老業務員幫助其拓展業務。
獨立學院是專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其設立由國家教育部審批,招生計劃由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統一安排,按國家普通高校三類本科招生,獨立學院的創辦和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全國本科層次的獨立院校有259所,而其中很大部分設置了經濟類專業的一般都會有國際貿易這樣一個相對熱門的專業。獨立院校的學生有其獨特性,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更高,相比正規本科院校又有所差距,而且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畢業后繼續深造的意愿,因此大部分獨立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都鎖定在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走向社會。獨立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對于解決我國外貿人才缺口問題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結合當前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和阿里巴巴外貿培訓班的成功經驗,專門探討提高獨立院校培養外貿專業人才的策略。
一、當前獨立學院本科外貿專業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實際間題
在幫助我校外貿專業同學(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就業的實際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如下問題:
首先,目前從事國際貿易行業的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企業本身財力有限,有些老板自己不懂外貿或者是懂外貿但沒有時間培訓業務員,而我們培養的學生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很強,而大部分外貿企業卻不愿意或無條件給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機會。
其次,雖然獨立院校學生在理論知識、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比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層次更高,但是由于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更為側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理論課的要求降低,學生都被鼓勵去考取更多的專業證書如單證員、跟單員、外銷員等,甚至越來越多的學校將考取某些具體的職業證書作為畢業的前提條件,這就使得企業在選擇人才的時候,放棄了對于學歷的要求,轉而尋找大專院校的學生,這使得本科獨立院校國貿專業學生的優勢在減小。
再次,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改革步履較快,實操性課程的比重在加大,但是學生實操能力的提高卻有限,大部分學生無法在短時期內獨立操作外貿業務。可見簡單地增加實務課程比例并不能增強外貿專業學生的實操技能,反而要在對外貿企業實際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改善課程安排,通過與企業加大多方面的聯系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外貿培訓班項目背景與在我院的實施效果
在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傳統的通過展會或者面對面交談的貿易洽談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現,國際貿易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借力電子商務,根據美國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數據公司的統計,網絡貿易額將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在2010年將要達到42%。鑒于網絡貿易交易金額相對較小,從交易量上來算的話,網絡貿易的百分比將會過半。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作為全國最大的網絡科技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網上貿易平臺,截至2009年9月,其旗下網站阿里巴巴國際站目前擁有1048萬注冊用戶,122萬家企業網站/商浦,收費會員20.3萬,全球各個國家都有阿里巴巴國際站的注冊會員,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2009年10月,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后阿里巴巴將自己對其會員企業的服務延伸到了替企業培養并招聘外貿人才,將自己的經營領域擴展到了培訓行業,其設立的“阿里巴巴外貿實訓班”經過了在江蘇省的試點向全國鋪開,目前該班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全國已開辦了數十個班級,學員反映整體良好。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和中國外貿發展的前沿陣地,擁有阿里巴巴17%的外貿會員企業,因此自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開始了與廣東省獨立院校的合作,向廣大有志于從事夕卜貿行業的待畢業生推行此班。
在業界,該班的設立引起了專業老師的熱烈討論,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過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學生可以接觸到阿里巴巴的先進的企業文化和理念,對未來的實際工作有更深的體會;而另一方面,學校推薦培訓班給學生,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就業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阿里巴巴的這種純應用性的教育模式對高校教育的補充左右。為了做好學生就業的工作,我所在的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企業發展研究中心選擇與阿里巴巴進行合作,并成為廣東省第一家與阿里巴巴合作招生成功并開班的高校,學生培訓后全部通過了阿里巴巴的認證考試,大多到阿里巴巴所推薦的就業崗位工作,普遍反響較好。
作為一名國際貿易專業的老師,我也是與阿里巴巴外貿培訓合作班的項目負責人,全程跟蹤了此班的招生、培訓和推薦就業的整個流程,試圖以此來思考和審視大學教育中已有的外貿專業培養方式的不足,通過借鑒阿里巴巴外貿培訓班的有益之處,探討獨立院校培養更具實踐操作能力的外貿人才的策略。
三、對當前外貿實務相關課程設置的改進策略
基于對本人在國貿專業實踐教學的經驗以及對阿里巴巴外貿培訓班的了解,現綜合提出以下改進策略:
(一)做好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與國際貿易單證課程及相關 課程的銜接
目前獨立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一般把外貿實務課放在大二下學期,單證課放于大三上學期,而與兩門課程都有很大相關性的重要的國際貿易慣例如《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國際標準銀行實務》等內容并無專業分工,兩門課程的老師對于其中的具體內容要么都講,要么都不講,使得學生掌握這部分的知識零零散散,不全面具體,而這些貿易慣例,是當前國際貿易實操的基礎和國際規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為外貿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單證課程以外貿實務課程和專業英語為基礎,而一些學校并未開設專門的外貿英語課程,僅僅開設商務英語課程并不能滿足外貿專業學生制單、處理發盤、詢盤以及外貿實際業務的需要。
雖然,單證課與外貿實務課程是作為兩門課程,但實務課的各個部分如:合同、保險、運輸、結算等內容都包含對于單證的要求,因此或多或少地會被提及,而又不能提及太多,一方面是因為授課時間不夠;另一方面學生短時間內吸收效果有限;此外還會影響后面單證課程的效果。
針對如上所述的現實情況,建議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將單證、外貿課程合并為一門,分兩個學期上課。這樣學生可以系統學習外貿中單個流程的全部內容,掌握起來更細致、全面;第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增加外貿專業英語課程或者代替傳統的商務英語;第三、可開設單獨的“國際貿易慣例”課程做為選修課程,系統講解外貿領域重要的慣例,以培養學生利用國際法規慣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改進措施
雙語教學即運用外語(主要是英iA)教授學科和專業課程內容。雙語教學的目標主要可以概括為:(1)知識目標,即通過外語的學習增加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廣度與深度;(2)語言目標,即學生通過對學科專用術語與語句,獨特語言結構和表達的掌握,能夠讀懂該學科的英文教學資料,進而用英語進行口頭與書面的交流,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3)思維目標,即通過對語言的學習,最終使學生形成英語思維能力。養成用英語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能夠在英語環境中學習和生活。
鑒于國際貿易工作的特殊性,該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尤為重要,因此通過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十分必要,然而雙語教學實施的難度較大,受到學生英語水平和教材選擇的種種限制,例如當前在國內就找不到一本較好的本科級國際貿易的雙語教材;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使得教師不得不舍棄部分學生,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越來越差的情況。另外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也尤為關鍵。
基于以上分析,當前國貿專業雙語的改革應注重:首先應將雙語課置后,學生學過專業英語之后再開設雙語課程;其次應注重雙語教材體系的開發建設,與其選用漢語教材也不能用不合格的教材,這樣非常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學校要注重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多提供機會給老師學習交流,多提供獎勵機制,鼓勵教師提高雙語教學能力。
(三)增加設置外貿專業電子商務實訓課程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外貿方式的極大變革,新條件下的外貿人才是指那些能夠很好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為外貿企業找 到客戶并拿到訂單的外貿業務員,能否高效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就是衡量其的一個重要指標了。
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外貿班的一個亮點就是結合電子商務平臺 的利用,這樣就彌補了一般高校教育的一個空缺,增強了學生的實際外貿實操能力和就業的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增開了“阿里巴巴外貿實訓課”,作為一門選修課程,此課程的優勢在于借助當前影響最廣泛的電子商務外貿平臺,使學生結合已學的外貿知識實際操作外貿業務,學習客戶發掘、在線信息、詢盤管理、客戶管理等重要技能。學生學過這門課可以在未來的工作中很好地應用,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先關課程的積極性,目前該課程正在進行中,學生反響較好。
(四)靈活教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外貿培i)II班的老師上崗前經受過企業專業的培訓,老師講課沿襲了阿里巴巴以往給客戶做培訓的一種風格,教學氣氛相對輕松活躍,老師會采取一些特別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比如:安排一些實操競賽;設置一些獎項來表揚可以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設置一些表演節目的環節甚至通過一些小游戲減輕學生的困乏感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連環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相互評價和討論的方式互相學習促進等。
雖然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有些剝專統的大學課堂教學無法復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人數較多以及課堂時間的限制。阿里巴巴外貿班是小班教學(30人左右),教學時間是整天的課程,課堂氣氛的活躍尤為重要。但是如果大學校園的老師能夠更多地思考活躍課堂氛圍的方式,適當地選取一些激勵措施提高課堂參與度,對于提高教學效果還是大有裨益的。
(五)對在校生職業教育的增強
篇9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224-02
會計電算化是職業學校會計類專業中非常重要、居于核心地位的一門課程。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交叉學科,它將財會類知識和計算機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涉及到的內容不但廣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作為職業學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成為熟練掌握電算化操作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會計電算化教學重點理應放在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即財務軟件的操作上,使學生熟練使用財務軟件完成會計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同時使學生熟悉各項會計電算化制度。雖然會計電算化相對于傳統的手工會計,優點呈現,現代辦公都普遍采用電算化模式。但現目前在電算化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令人擔憂,已嚴重影響到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改進。
一、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現目前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方式仍然比較傳統。雖然中國會計電算化教學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但在部分學校,教學仍然是依靠“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或者由于機房安排等原因,理論教學課時占相當大比例,上機時間、實訓時間嚴重不足。或者即使是按照教學大綱安排了足夠的時間上機,但是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式,沒有尊重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
2.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也不具體。相對來講,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也不具體這個問題,才是目前電算化教學最大的問題所在。在這方面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完全以電算化考證為綱傾向。這種現象具有代表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絕大多數職業學校都或多或少地有這個傾向。另一種傾向是純粹以完成某本教材內容為任務傾向,不聯系社會實際,照本宣科,違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宗旨。
3.沒有分配好課程中會計內容與計算機內容的問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大篇幅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與所開設的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內容重復。從教育部職成司指定的教材到各省電算化考證教材或者眾多中職學校采用的其他教材來看,這個問題還比較普遍,嚴重擠占電算化模塊教學與實踐。二是沒有正確處理好軟件架構學習和軟件操作取向的問題。部分學校對于軟件架構比如系統開發、編程、函數、邏輯運算等等內容也有深入學習,這些方面的深度以及廣度已經超過了中職電算化教學的要求,反而影響了電算化軟件操作為重點取向這個根本。
4.實踐不足的問題。許多學校的學生會計電算化實踐不足也是一個突出現象。體現在實踐時間不足、流于形式、與社會需要脫節等方面。而且,會計電算化相對手工會計來講,本來實訓課時就少,課程又只有一門,就更使得實踐不足問題突出。
5.僅僅講授一個電算化軟件,沒有尊重市場有多個軟件并存的現狀。中國中職學校80%以上都是采用用友軟件來教學的,但是,根據研究機構CCID的《2009―2010年中國管理軟件市場研究年度總報告》顯示,在2009年,用友市場占有率卻在20%左右。眾多學校采用用友軟件來作為唯一教學軟件的原因,除了用友是銷量第一的軟件外,也因為用友是現目前財政部考證的指定軟件,但是市場現狀卻是多種財務軟件并存的局面。
6.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現有中職師資狀況還存在學歷層次低、梯次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實踐與從業經驗等問題。雖然教師大都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缺少校外實踐工作,且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遠遠不足。試想沒有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師資隊伍,怎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7.考核方式與社會衡量標準嚴重脫節。仍然有相當大一部分學校采用純粹筆試的方式或者簡單機試的方式考核學生,不注重學生的綜合實訓實踐能力測量。而社會衡量標準則是考核雇員動手實操各功能模版的技能。學校評測嚴重與社會脫節。
二、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之具體建議
電算化教學應面向會計電算化崗位操作者,以軟件實際操作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應做如下改革:
1.應重新審視教學培養目標問題。重新審視教學目標問題,就要取消以考取電算化證為綱、以及以教完某本教材為任務的短期行為。教學目標應重新定位為:培養具備會電算化軟件操作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組織教學中更重視實踐教學,特別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養。相應的教學內容安排應是結合實例介紹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會計軟件的各項操作、各模塊功能詳述、不同版本會計軟件的操作比較、各種類型企業電算化特點等,為達到培養具備電算化軟件操作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個最終目標服務。
2.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尊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加重實踐課程設置。從電算化教學現狀來看,在電算化學習中,學生主要是理論學習和簡單的上機實驗,課程評測也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應改革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也要改革填鴨式、滿堂灌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多動手實操電算化軟件。現代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我們必須尊重且遵循這個基本前提。為此,我們應該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例,重視上機模擬實訓、案例分析、學生崗前實習、操作技能考核等。從知識模塊來講,具體應重視:使學生學會電算化初始化設置、基礎財務環境架構、填制憑證、賬本生成、報表設置與生成、往來核算、工資核算、資產管理等重要模塊的各項操作。在目前的中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實踐型教學環節總體所占比例不到50%,大部分學校幾乎就沒有案例分析課和崗前實習環節,這是亟須改善的。
3.與會計電算化考證結合有度。如前所述,以考證為綱傾向是一個普遍現象,但這種以電算化考證為綱傾向是否合理呢?我們分析一下財政部的考證大綱,其內容共四章:第一章會計電算化概述;第二章會計電算化的工作環境(計算機的一般知識,硬件、軟件常識、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安全);第三章會計電算化基本要求;第四章會計核算軟件的操作要求。
而社會對中職畢業生電算化技能的現實需求則是:能熟悉初始化設置、基礎財務環境架構、總賬操作、報表生成、往來核算、工資核算、資產管理等重要模塊的各項操作技能。而考證大綱第四章才含這部分內容且不完整。所以,電算化考證大綱并不適合作為教學大綱。而且,考證大綱中有大量計算機基礎內容,嚴重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相重復,且擠占了電算化模塊教學時間。所以,與會計電算化考證,就需要結合有度。比較好的做法是:參照考證大綱而不是全部照搬,取消其中計算機基礎眾多章節,強化核算軟件操作內容。另外,對其自愿考證的同學另行輔導作為補充。
4.加強師資建設,培養高素質電算化教師隊伍。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極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扎實熟練的實操技能和會計電算化的系統管理技能。
為此,建議如下:(1)會計電算化教師要定期接受軟件培訓或專業進修。(2)專業教師應該深入企業,學習會計電算化軟件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情況。(3)學校可以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會計電算化專業人員來校進行案例講座和實踐指導,把企業里業務處理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和教師。(4)在職稱評定標準中,修改現行的科研型唯一職稱評定標準,認同實踐能力型職稱評定標準。
5.課程內容設置應重新分配好計算機內容與電算化內容。筆者建議:一是要刪,即刪除眾多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嚴重重復的內容,比如計算機的一般知識、硬件、軟件知識、計算機網絡、安全等章節;二是要增,即增加財務軟件運行環境架構內容,比如數據庫安裝、服務器配置、財務軟件安裝調試維護等必備知識,而且增加的知識點,只需要簡單講解,并不需要像計算機專業那樣深入講解,但是,這些財務軟件運行環境架構內容,卻是會計電算化人員必須掌握的。試想:連一個軟件都沒有安裝成功且設置好,怎么運行呢,更談何實操呢?
6.改進實訓,建立三種實訓模式。除了前述的應加重實踐課時設置外,對于現目前單一的按教學模塊實訓模式,也應該改革,應建立三種實訓模式。一是按教學內容模塊順序實訓,這適合于教學初期,這也是現目前普遍采用的模式,但僅有這種實訓是不夠的,還應補充以下模式:二是崗位實訓模式,即設計多個實驗角色,如系統管理員、主管、會計、出納、制單等,并采用分項目組的形式組織學生交換崗位實訓,這種實訓模式比較能反映社會就業崗位的現狀,能做到教學與學生就業相融合。三是手工會計與電算化會計一體化模式,即采用基礎會計最好是財務會計課程的手工會計模擬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手工向電算化的轉換。另外,許多企事業單位都不愿意讓外來人員知道其真實的會計資料和財務狀況,這就造成會計實踐教學的難度,所以為了完成電算化實訓課程,學校應投入資金建立電算化會計模擬實驗室。
7.改進考核評測方式。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應試式的,這種方式缺少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所以應改革。建議如下:一是分模塊階段考核,即分模塊按模塊完成進度程度評分;二是綜合考核,即按照完成綜合實訓進度的程度評分。這種改革,有利于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會計電算化已是現目前社會財務工作的主要辦公模式,培養具有電算化實操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現實要求。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目前電算化教學中的各種不足,并對其進行優化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電算化教學的健康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真實需要的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中職會計;職業素質;培育力度
職業素質主要分為以下兩點內容:第一,職業道德;第二,職業能力。所謂會計職業道德,就是將一切與會計工作有密切聯系而且符合會計職業特點的道德標準、情操、品質的總稱。職業道德可劃分為:會計本身的客觀定律;會計職業對會計工作的客觀要求;還有會計人員的德行三個方面。職業能力就是你的專業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并培養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高素質會計人
才,是現在中職會計教學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實踐調查分析,探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一、中職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和教師方面
學生方面,由于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不夠清晰。因此,學生學習也較為盲目,沒有明確的目標。雖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十分端正,而且較為認真、努力,但由于缺少學習計劃,導致學習效率并不高。因此,中職會計生一直都存在個體發展不平衡的現
象。在教師方面,近年來,教育部大力倡導教育改革,改革的進度過于緩慢,并沒有呈現出預期的效果。而且,隨著改革深入實施,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教師知識結構過于陳舊,沒有及時有效地更新;教學方法過于呆板,墨守成規,課堂教學仍然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模式;由于太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沒有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去進行實訓,導致學生職業技能無法提升;缺乏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師資力量有待提高;教師職業培訓力度不夠,且需要加強培訓投入等。
2.學生的就業形勢方面
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會計畢業生的就業范圍不再受到局限,除會計員外還可以從事更多職位,如,出納員、倉庫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等。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中職會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雖然很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與專業相符的工作,但是薪資報酬很不樂觀,而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在工作的過程中欠缺技能應用能力,無法適應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要求
1.培養創新精神
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就是會計知識的發展過程,而會計學科研究的靈魂就是創新。在會計改革前輩不斷努力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精神,在經濟體制不斷轉變的洪流中,開辟出屬于會計學科發展的新領域。
2.掌握科學的方法
會計學科不僅僅只有會計制度,還有會計方法體系等,這種理論研究需要運用有效的方法,同時會計學科的新領域,如,會計實務的發展,也需要運用各種各樣有效的方法。
三、中職會計教學中學生職業素質的培育策略
1.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
社會上對會計專業人員的需求不是盲目的,只有技能創新人才,
才能適應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所以,中職院校一定要加大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視度。大部分中職院校將傳統的教學實踐體系改革完善得更加科學合理化,在教學內容中融入了大量的工作崗位需要的技能。雖然,中職院校已經認識到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今后的教學中仍然需要推陳出新,不斷地完善教學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給學生就業增加一份保障。校方可通過舉辦各種會計專業競賽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可以請一些專業的會計講師,到學校為學生講授專業的知識,傳授專業的技能,使學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2.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很大一部分會計畢業生就業首選是中小企業,因此,教師可多走訪、考察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崗位的能力要求,以及職業考核評價標準。根據分析結果,科學合理地安排授課內容,把理論知識教學比例適當降低,從而為實操教學提供便利。同時,還可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教師必須重視中職會計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目前,經濟、科技都在高速發展,由于社會分工趨于精細化,會出現更多的新興職業,對中職學生就業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因此,社會各界更應該重新審視中職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只有具備扎實的職業技能和合格的職業素養,才能讓中職生在未
來就業的道路上更具有競爭力,就業機會越大,更具有發展前途,在不斷的學習歷練中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國家的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楊文堯.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新探索[J].中國教育報,2010(12).
- 上一篇:職業素質與職業素養
- 下一篇:傳媒公司企業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