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前景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10-09 17:3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教育前景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教育前景發展趨勢

篇1

【關鍵字】中學音樂教育 發展前景 合理化建議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國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門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以便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教育相關部門要對音樂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潮流和步伐,當前藝術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發展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

一、中學音樂教育改革的作用

中學音樂教育要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確保孩子通過對音樂的學習,整體的素質得到提高,性情得到陶冶,音樂興趣得到培養。音樂教學對實現跨世紀建設人才培養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提高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提升學生全面素質方面作用無可替代。所以要加快中學音樂教育改革,快速實現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以促進音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突出音樂教學的作用,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價值。信息化和全球化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對于創新型人才和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訓的最主要陣地,對于培養優秀素質的人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對音樂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改革,確保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學習到音樂知識,開發學生的音樂天賦,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最終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全面的提高。

二、中學音樂教育未來發展前景

未來的中學音樂教育前景主要向大眾化、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音樂教學的內容將會更加豐富,方法更加靈活,設備更加先進,真正地實現設定的各項教學目標。

1.大眾化發展是未來中學音樂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門相關文件明確指出,中學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高度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把音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作為工作的重點,實現重在參與的大眾化音樂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綜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只要學習成績好,以后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的傳統觀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新時期教學目標是努力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

2.多元化是未來中學音樂教學的主要趨勢。弘揚民族音樂,對國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學習理解是未來中學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努力培養學生的多元化價值觀,對世界優秀的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學習,采用中西方結合的教學方式,走博采眾長的多元化道路,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對東西方音樂差異性和多樣性進行了解認識,保障學生在差異和多樣性的環境中能夠更加有效地學習和欣賞各國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初中音樂教育多元化具有動態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廣泛性主要指音樂的教學內容既包括現代音樂又含有古典音樂;既有西方傳統音樂也有非西方音樂;既有現代文明音樂,也有遠古的部落音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既要分析不同時間地區音樂之間的差異,又要尋找各個地區音樂之間的共同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實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阻力,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水平,對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實現多元化初中音樂教學的目標。

3.初中音樂運用綜合化手段進行教學。“綜合素質教育”最初是由美國教育學者提出的,它是一種綜合的音樂教學模式,通過音樂的構成因素對學生進行一體化教育,有效地彌補傳統單一方式授課存在的授課內容不聯系,所教授的知識跳躍性較大等弊端。綜合性教學將音樂賞析、音樂表演等融入音樂課程,可使學生接受到較為完整的音樂授課過程。綜合性教學過程除了包括專業的音樂知識以為,還涉及許多非專業的知識,將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與音樂課程教授進行貫通,并購買相應的多媒體播放設備,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綜合性教學由于初步開展,還需要教師積極的進行實踐,對教學方式不斷地總結創新。

在素質教育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初中音樂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學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地運用大眾化、多元化、綜合化等先進教學方法,幫助初中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表演技巧,既了解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又要熟悉國外著名的音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審美力。音樂教師圍繞教育體制改革為中心,對教學觀念和教育思想及時調整,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一步地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鄢燕.淺談中學音樂教育的發展與趨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07).

[2]陳洪濤.淺談如何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中學音樂教學模式[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0(07).

篇2

本屆論壇議題很多,來自全國各界的20位學者、教授和嘉賓的三場主題演講就十分精彩。這三場主題演講涵括了流行音樂教育教學、表演創作、理論研究和產業傳播等幾乎所有重要的領域,論題廣泛,視角獨到。中央音樂學院的梁茂春教授敏銳地對網絡音樂現象作了細致的分析,表現出其寬厚的學術視野和對新事物的積極姿態;《人民音樂》編輯部主任、樂評人金兆鈞以“數字音樂時代”為題,闡釋了數字技術給整個流行音樂產業和文化帶來的革命性轉變,對未來音樂圈和產業界的發展策略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上海音樂學院的陶辛教授對流行音樂的“商業”形態和“民間”形態進行了剖析,試圖為學術界由來已久的相關爭論找到一條新的思路;武漢音樂學院的朱愛國教授從傳統和聲學角度出發,對流行音樂獨特的和聲現象和規律進行了梳理歸納;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的徐元勇博士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流行音樂演唱理論體系;李漢穎、黃薈等嘉賓代表則以唱片業內人士的思路闡述了對流行音樂教育的關注和思考,等等。

高校流行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始終是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作為南藝流行音樂學院代表,我在論壇開場演講了《論我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圍繞高校流行音樂教育,以及流行音樂教育學科建設這一核心議題闡述了發展我國流行音樂教育的新觀念和新思維。流行音樂教育體系是一個全新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有著廣闊天地和絢麗前景的門類。它包含了教育思想、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學科建設、教學管理、教材建設、藝術實踐、科研創作等方面。構建科學、規范、獨立的流行音樂教育體系對流行音樂學科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論壇期間,很多專家學者和院校領導都對盡快將流行音樂教育納入教育部學科目錄,建立流行音樂教育體系,完善和發展流行音樂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許多專家的演講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流行音樂的理性思考,體現了客觀對待流行音樂問題的態度。專家們普遍認為,流行音樂在音樂語言、創作表演技術和產業發展規律,以及消費和審美接受問題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著特殊性,有別于傳統音樂。這些“特殊性”需要被我們不斷地作全面的摒除偏私的審視,而不是局部的、簡單的、概念化的評價。那么,相應的,流行音樂的教育也應該是特殊的,這是一個多范疇的綜合問題,需要全局統籌,更新理念。所以,流行音樂教育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既要尊重教育的邏輯、教育的體系標準來尋求和開展學科建設,又要使教育符合流行音樂實踐的俗約概念,尊重流行音樂的文化旨趣和發展規律。然而,我們當前的流行音樂教育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古典音樂教育體系為邏輯基礎;很多專業和課程的名稱、概念以及教學內容都存在模糊性,這增加了教學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教學定位的準確性。李漢穎、陳復明等業內人士在發言中強調,流行音樂越來越需要“專業”人才。這里所謂“專業人才”是針對缺乏系統科學訓練的“自習成才”的人才而言的。但是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算作流行音樂的“專業人才”呢?我們顯然缺乏了解。這是擺在教育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劉小山博士認為學院出身的人才并不是最終端的流行音樂人才,但他們是流行音樂人才的引導力量。流行音樂教育應該是具有獨立性的學科體系,它應該與傳統的古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教育比肩而立,而不是作為某學科的附屬或附庸。

除了以客觀的態度認識流行音樂及其教育理念問題,我們要確立流行音樂教育的獨立性,最實際的任務就是建立流行音樂教育的獨立學科體系。作為一門學科,流行音樂教育的學科理念應該是:遵循時代需要培養音樂人才。“時代”是流行音樂的關鍵詞,流行音樂的從業者們必須對時代保持高度的敏銳才能生存下去。流行音樂教育對時代性的強調會給傳統藝術教育帶來積極的影響。流行音樂各專業的開設要有所劃分與規范,但相互之間卻不宜強調界限。為了讓學科互動,應該容許學科交叉突破限制。強化“課程”概念,淡化“專業”概念,專業對課程的選擇性與分離度;課程對教材的選擇性和這種領域間的相互作用和刺激,不僅可以激發提升專業、專業方向與課程、教材的質量,還可以培養出復合型人才與人才的多樣化,這種跨學科、交叉學科也是當代高校學術領域的一種趨勢。另外,流行音樂理論研究方向諸專業尚未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展開,落后于表演和創作,成為了瓶頸和弱項。作為建立流行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它是學科建設的緊要任務。

基于對流行音樂學科建設,與會院校最后達成共識:

一、呼吁國家教育部門將“流行音樂”納入正式的學科目錄,與傳統音樂學科“音樂學”、“作曲和作曲技術理論”和“音樂表演”并列。國家教育部2005年度已將《流行音樂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列為國家級科研項目,國家文化部組織了專家考察團,對美國的流行音樂以及相關產業進行了專項考察。近年來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培養出的大批流行音樂創作、表演方面的專業人才,在音樂舞臺上已是大放異彩,提高和促進了行業的專業素質和藝術水準。目前,全國每年報考流行音樂各專業的人次高達十幾萬,畢業就業率也超過了傳統的音樂教育,而且發展的前景和勢頭還在不斷升溫。盡快將流行音樂教育納入教育部學科目錄中,有利于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也是對現有音樂教育體制的補充。

二、建立統一的流行音樂本科教育核心課程。隨著國內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院校將學科建設的中心從重專業建設轉移到重課程建設,由學年制向學分制過渡,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核心課程的確立與完善成為學科發展的支柱。核心課程的認證與開設,直接左右并影響教學的方向與質量。因此集中全國各相關院校的力量,調研與論證,建立統一的本科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對流行音樂學科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三、最后是統一編寫流行音樂學科的核心課程教材。核心課程教材是教材建設的重中之重,建立流行音樂學科體系中最具體、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任務是編寫一套核心課程系列教材,它有利于學科建立統一標準。

篇3

關鍵詞:音樂專業;就業;競爭力

一、影響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競爭力因素分析

音樂專業學習投入巨大,許多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因此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職業前景形成“落差”。通過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在就業觀念和求職準備工作方面的研究,發現音樂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欠缺。影響因素如下:

第一,地方音樂類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從高校擴招后到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普通高校開辦音樂類專業如潮水般興起。除傳統的藝術類本科院校外,許多綜合性大學也設立了藝術學院,民辦高校設立藝術類高職專業則更多。

第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師資力量不強。地方高校在師資力量方面基礎比較差、底子薄,特別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組建的音樂類專業,缺乏一支有過硬專業技術和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

第三,學校專業結構不合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專業設置上觀念落后,缺乏創新,在專業設置上延續的全國知名音樂院校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專業結構模式。但按照這種專業設置模式培養出來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由于專業優勢不是很明顯,導致往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太適應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專業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業質量不高。

(一)重專業學習,輕綜合素質。各藝術院校在辦學過程往往把藝術教育作為單一專業技巧教育而不是藝術素質教育,重“技”輕“藝”或重“藝”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所培養的人才只是身懷某項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養匱乏、缺乏創造力的表演者、藝術模仿者。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入學時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都相對較低,學校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學校聲譽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也處于劣勢,而且在辦學過程中也普通存在重專業,輕綜合素質的現象,學生與藝術院校、重點綜合性大學音樂類專業的學生一樣,“主修”意識特別強,認為自己專業學好就行了,忽視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出現了只會唱歌、只會跳舞、只會彈琴的單一發展、知識面過窄,綜合素質較差的畢業生。這樣的“專才”無法適應相關崗位的工作要求,無法滿足區域經濟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重個人才藝,輕合作培養。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具有藝術類學生共有的特點:思維活躍、個性張揚、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很強,往往只對自身及專業感興趣,對除此之外的事情關心較少,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普遍不強。加上音樂類專業特殊的教學規律,專業授課大多采用一對一或小班教學的形式進行,由于每個人上課的時間不盡相同,且分散零碎,因此不能像普通專業的學生一樣經常開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的團隊活動,帶來的結果是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而職場的發展是以合作和競爭為基礎的。

(三)重創新意識,輕AQ教育逆商。AQ來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大量資料顯示,在市場經濟日趨激烈的今天,大學生能否成功就業、創業和有較好的職業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是否有強烈的創新創業意識、嫻熟的專業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華,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大多數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家庭條件和成長的環境相對優越,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關注、關愛較多,依賴思想嚴重,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心理承壓能力較弱,AQ不高。而音樂類專業在人才培養要求和實踐過程中,始終強調學生個性化的特征,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創新意識強,而AQ不高,抗壓能力差,往往會因為曾經的失敗導致自信心不足,這在競爭中是最致命的。

二、提高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競爭力的措施

首先,控制招生規模、提升生源質量。近幾年,音樂本科教育在不斷擴招的同時,出現了不少問題,教學質量的下滑就是擴招帶來的最直接最嚴重的后遺癥。

第二,建立一支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兼備的師資隊伍。當控制了招生規模,教師將有時間進行專業學習,因此,創造條件選派青年教師外出進修,攻讀學位,以提高W歷層次、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采用外聘導師方式,聘請專家、教授進行青年教師的培訓、專業教學指導和科研實踐的指導,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建立專業的實踐機制,音樂專業教師定期進行實踐性的演出活動,參加地方、社會組織的音樂晚會。以取得演出實踐的經驗;達到音樂教師們從講臺到舞臺,再從舞臺到講臺的音樂專業素質提升的轉換,取得寶貴的經驗,以用來充實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轉變教學理念。音樂教育專業現狀的形成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育專業的理念,所以,要培養應用型音樂藝術人才必須首先轉變音樂教育專業理念。地方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應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積淀知識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職業道德,培養他們高深的音樂表演能力,培養學生超常的音樂思維和創造力的整合力。要使音樂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注重專業課程的調整。音樂專業課程設置要在夯實學生堅實的專業基礎上,拓寬專業口徑,構建多元的知識體系。一方面要科學合理的開設專業課程,增加文化科學基礎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要面對音樂市場的變化,要不斷增加大量新知識,新課程,注重與音樂實踐的結合。

參考文獻:

[1]李新.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學生人學教育有效性初探[J].現代教育管理.2010(11).

篇4

關鍵詞: 音樂分析誤區 發展趨勢 實踐價值

音樂分析是對音樂作品解讀的一種方式,在人類的音樂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樂分析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十八世紀中葉以前的早期音樂分析、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末的以曲式學為核心的音樂分析、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以個人風格和理論融合為特征的音樂分析。作為人們認識音樂作品的方法,它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才達到今天的高度的。隨著作曲實踐中各種新的技法的出現,音樂分析在二十世紀達到的高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其理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五大分析方法:興德米特分析理論、申克音樂分析理論、十二音序列音樂的分析、音級集合分析法、主題一動機分析法,為音樂分析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理論基礎。

1.音樂分析誤區的批判

由于近年來音樂學開始面臨諸多的挑戰,業內的有識之士開始著力于對學科自身基礎理論的討論與建設,音樂分析作為一種方法論前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體審視,所產生的誤區也引起了人們強有力的批判。

1.1單一、固定的視角。

現今所有的音樂分析方法幾乎都是采用單元的、唯一的視角,在闡釋作品時往往從單一的原則出發,將作品的所有細節都看作是這一原則衍生出來的產物,無法兼容其他方法的視角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同時,這種狹隘的思維模式也使在音樂分析的過程之中無法顧及音樂結構其他的方面。以申克的音樂分析法為例,這種方法在分析作品的和聲對位線條結構時就很少注意音樂的動機聯系等,而這種弊端,往往使人對各種分析理論產生一定程度的缺憾感。

1.2片面的著力點。

通過比較分析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音樂分析方法的著力點都集中于音高結構,不約而同地將樂譜所代表的整體音樂結構這個分析的對象置換成了僅作為音樂結構中一個部分的音高結構。不可否認,西方音樂最具特性的方面就是經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音高結構,它可以成功地體現現實作品有機統一的屬性,但顯然音高結構并不足以代表音樂結構的整體。因此,對音樂結構的其他方面,諸如音響性質、時間性質、詞曲關系等回避,是現今音樂分析犯的一個根本性錯誤。

1.3孤立主義的態度。

在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態度上,現有的音樂分析法常秉持脫離歷史上下的孤立主義態度,有意無意地忽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甚至割裂其他作品的聯系,從而導致音樂分析不能向我們提供全方位的音樂闡釋。相關音樂史學家對此也頗多微詞,他們指責音樂分析將作品僅是作為一個固定于樂譜文本上的標本。這種孤立主義的態度使得音樂分析在對歌劇這樣的綜合性體裁進行闡釋時顯得十分乏力。

音樂分析的這些誤區是難以否認的,為它自身的發展設置了種種障礙,只能在一條偏狹的道路上生存和前行。音樂分析應努力進行突破,積極汲取音樂學科其他方面的精髓和營養,向更高層次發展。

2.音樂分析的發展趨勢

音樂分析在二十世紀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分析方法和體系,使各時期的音樂作品及其各個方面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極大地提高人們分析和研究音樂文化的能力。經過二十世紀的迅猛發展之后,如今的音樂分析有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傳統分析理論被分析家再次重視。

音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已走到二十一世紀,新的音樂分析法相繼成形并逐漸成為主流,但是傳統音樂分析作為新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在某些方面仍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不論音樂文化如何發展,其本身固有的某些特征都不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傳統理論依然是各種分析法融合、轉化、互滲的必要平臺,比如申克分析法是調性音樂分析的代名詞,音級集合分析法也可以解釋分析傳統音樂等。音樂分析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的基礎,在音樂現象異常復雜的今天,傳統分析理論也要發揮應有的作用,緊密聯系音樂創作,促進共同發展。

2.2音樂分析體系的分化與融合

音樂分析體系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化,這種分化主要表現在將音樂作品中微觀更單一的因素與樂曲的總體運動的關系作為分析對象,開始對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音樂進行專門的研究。而融合方面,是指各種分析體系之間或某種音樂分析理論與其它學科理論之間進行了有機滲透,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推動,自然科學的成果對音樂分析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如今,音樂分析法的發展使得分析的質量更多地取決于分析思維分與析方法的選擇對分析實踐的影響,這不僅是音樂本身的要求,而且是人對音樂藝術認識的需要。

3.音樂分析的實踐價值

音樂分析對音樂實踐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對于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和素養也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大致可以從音樂欣賞、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3.1音樂欣賞。

在音樂欣賞方面,音樂分析能幫助我們提高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能力,有益于我們理解和體驗音樂本身及其內在美,在整體上把握音樂結構,并使我們的聽覺思維得到有效訓練。聽覺系統是人類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如果沒有具備審美感受能力的人類聽覺,根本就不會有音樂藝術的存在,因為音樂的價值只有通過欣賞者的聆聽才能得以最終實現。音樂的感受力一方面含有先天的成分,另一方面卻凝聚著后天培養的結果,因此這種能力在音樂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音樂分析的過程使我們充分了解了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音色、曲式、和聲等有機建構,進而能對其進行綜合性的整體感知。

3.2音樂教育。

在音樂教育方面,音樂分析能使老師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高音樂實踐的能力。對音樂的理解既要依賴準確的聽覺感受,還要通過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畢竟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是聽覺和音響的藝術,要想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就必須在音樂實踐中不斷訓練,對古今中外的名曲經常反復地進行分析,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將音樂分析貫穿于音樂實踐中,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便能準確地把握音樂藝術的普遍規律及音樂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教師將音樂分析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并汲取相關的音樂知識和信息,便能在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

3.3音樂表演。

在音樂表演方面,音樂分析能幫助演奏者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用更優秀的藝術表演來詮釋作品,感染聽眾。音樂表演藝術是一門十分個性的藝術,同一首作品經由不同的音樂家表演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表演者要不斷進行音樂理論的學習,提高音樂修養和音樂分析能力,對音樂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這對于他們準確把握和詮釋作品、吸引和感染觀眾及升華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4音樂創作。

在音樂創作方面,音樂分析能幫助作曲家提高控制作品結構的能力,在創作時選用適當的創作技法及音樂語匯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對音樂作品的細致分析,不僅能更深地理解相關的技法,而且能在分析的過程中明確作品的構思并獲得創作靈感。畢竟音樂創作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擁有著豐富細膩的精神體驗,它除了需要理性層面的技術控制以外,還需要依賴于作曲家豐富的想象力,而這種想象力依賴作曲家通過音樂分析而獲得的靈感和結構構建。因此,作曲家必須正確分析、看待別人的作品和自己創作之間的關系,避免束縛自身創造力、想象力及個性的發展和形成。

參考文獻:

[1]賈達群.音樂分析學的任務與使命[J].音樂研究,2010,(01).

篇5

關鍵詞: 光學樂譜識別,數字化,數字音樂圖書館

1 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改變著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社會正在步入一個數字化時代。現代計算機科學與音樂藝術的結合產生了計算機音樂,它的出現不僅體現了計算機技術的一次革命,而且給人類的音樂活動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人們對音樂的創作、演奏、傳播從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一躍而為高科技方式。

樂譜的發明是人類音樂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在一個相對標準的平臺上進行音樂的交流和傳承。古往今來的優秀音樂作品大都以紙質樂譜的形式保留下來,直至今天,紙質樂譜仍是表達和描述音樂作品的主要載體。

基于以上的時代背景與事實,那些長期涉足于計算機音樂的人士便迫切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紙質樂譜進入計算機,計算機讀懂樂譜”,能夠實現嗎?

在計算機音樂發展的近幾十年中,各種音序編輯軟件層出不窮,如Encore、Cakewalk等,這類軟件的出現告訴人們,“樂譜進入計算機”已經不成為問題。然而,利用音序編輯軟件進行樂譜數字化是一種純手工人的方式,即手工錄入——校對——修改的方法,錄入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而且輸入工作量大、效率低。因此,在紙質樂譜數字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低速的音樂信息輸入與高速信息處理之間的矛盾。于是,一些計算機學者和專家們開始尋求一條紙質樂譜數字化的新途徑,力圖突破純手工的樂譜數字化瓶頸,自動完成樂譜向數字音樂的智能轉化,即實現真正意義的“計算機讀懂樂譜”。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探索,計算機光學樂譜識別(Optical Music Recognition,以下簡稱OMR)技術應運而生。

2 光學樂譜識別技術的應用

OMR技術是將紙質樂譜由掃描儀輸入到計算機,經過處理,把樂譜圖像自動轉化為計算機能“讀懂”的數字音樂--標準音樂格式文件(如MIDI格式)。這數字音樂文件與采集聲音數據的音頻文件(如WAV格式)不同,它的原理是“記譜”,記錄的正是樂譜所表達的音樂內容。在計算機軟、硬件強大功能的配合下,人們可以輕松地對其進行編輯、加工、打印、傳播或實時演奏。OMR技術為紙質樂譜數字化提供了一個智能、高效的新途徑,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以下我們重點從計算機輔助音樂教學和數字音樂圖書館建設兩方面介紹OMR技術在其中的應用:

1)計算機輔助音樂教學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并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媒體電腦音樂走進課堂已成為時展和音樂教育的需要。一臺集成OMR系統、MIDI音樂系統的多媒體電腦即可代替傳統的“課本+黑板+鋼琴”音樂教學模式。通常,音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的譜例在學生心中難以形成音響的聽覺聯想,而鋼琴上彈出的聲音轉瞬即逝。借助OMR系統,教師則可在課堂上即時地將課本上的譜例生成MIDI文件,利用其非常直觀的樂譜顯示功能以及實時性、動態性的特點,將譜例與實踐音響同步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奏或演奏樂譜中的任一片斷,使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形象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數字音樂圖書館

隨著數字圖書館的蓬勃發展,數字音樂圖書館也悄然興起。如同音樂文獻資源建設是傳統音樂圖書館的基礎性業務工作一樣,獲取大量的數字化音樂內容是建設數字化音樂圖書館的核心內容。在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已有音樂資源的數字化問題。傳統音樂資源最主要的對象是印刷型紙介質樂譜,快速準確地將傳統圖書館保存的紙質樂譜資源數字化便成為建設數字音樂圖書館的當務之急。

紙質樂譜的數字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采用光學掃描壓縮存貯樂譜圖像,存貯格式有TIFF、JPEG、GIF等多種。另一種是根據樂譜描述的音樂內容將其轉化成數字化音樂文件,如MIDI文件。同樣作為數據資源,數字化音樂文件具有存貯空間小、表現方式靈活、檢索方便快速等許多圖像文件無法比擬的優勢,是數字音樂圖書館在Internet環境下理想的數據載體。

音樂圖書館所藏的樂譜數以萬計,如此浩大的電子化工程,若單純靠傳統的人工錄入,將是漫長和繁重的工作,既費時又昂貴。所以,建立一個快速準確、重碼率低的樂譜輸入方案,是進行大批量樂譜數字化的關鍵。OMR技術正為數字音樂圖書館解決樂譜數字化難題提供一套完整便捷的解決方案。國內外,光學字符識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簡稱OMR)技術在數字圖書館文獻錄入的應用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樣,在數字音樂圖書館領域,OMR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價值。

國外已經意識到OMR對數字音樂圖書館建設潛在的巨大作用。1994年9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公布了一項為期四年投入2440萬美元的“數字圖書館首創計劃”(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1998年,由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人文學資助會(NEH)等機構聯合資助數字圖書館倡議第二階段。在中標的47個項目中有3項是關于數字音樂圖書館的研究和開發[4],其中以OMR為技術支持的研究項目有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連機音樂識別和查詢系統(OMRAS),瓊斯·霍普金斯大學的Lester S. Levy數字化活頁樂譜藏品錄入與查詢系統。此外,在新西蘭,瓦卡托大學為新西蘭數字圖書館開發了樂譜聯機識別系統和基于音樂內容檢索的查詢系統(MELody inDEX)。值得關注的是,以上系統的樂譜錄入方案均采用的是OMR技術。

由于國內數字音樂圖書館的建設才剛剛起步,目前尚未見到OMR應用于數字音樂圖書館的文獻和報道。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早日研究和開發出國內自己的OMR系統,不僅對于我國未來數字音樂圖書館的建設和推廣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勢在必行。轉貼于

3 國內外光學樂譜識別技術研究現狀

國外有關OMR的研究起始于60年代后期,當時由于技術條件和硬件設備的限制,所研究的內容也是非常有限的。到了70年代,隨著光學掃描儀的出現和機器性能的提升,OMR才真正已經引起眾多學者的廣泛注意。進入8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研究內容越來越深入,其研究成果也逐步進入實用階段。目前已經出臺的商品化OMR軟件系統有:OMeR、MidiScan、SmartScore、SharpEye Music Reader、PhotoScore等。對于常見的印刷體五線譜樂譜,它們的識別率均在90%以上,同時提供強大的后期編輯、打印功能,最終識別結果可導出為Midi、Niff、Music XML等數字音樂文件。

在我國,一方面由于計算機音樂發展起步晚,計算機音樂只是少數音樂工作者的“專利”,社會缺乏計算機識別樂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國內高校的學科設置綜合化程度、學科交叉的跨度與國外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長期以來,從事計算機音樂研究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因此,OMR技術在國內的系統研究和實踐工作幾乎為空白。目前,西北工業大學與西安音樂學院合作正在開展印刷體光學樂譜識別技術的研究。隨著我國大規模傳統資源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數字化音樂教育與圖書館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增加與擴大,OMR技術必將逐步受到國內學者與研究機構的重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OMR技術將在我國數字化音樂教育與數字音樂圖書館的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縮小我國計算機音樂在應用高新技術方面與國外的差距。

4 光學樂譜識別技術原理簡介

OMR是一項綜合應用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人工智能、音樂理論等多門相關學科的交叉技術,其目的就是要讓計算機“讀懂” 樂譜。一個完整OMR系統主要由五大模塊組成:樂譜掃描輸入與預處理、譜線定位與刪除、音符基元識別、音符基元重組及語義理解,其處理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OMR系統處理流程示意圖

(1) 樂譜掃描輸入與預處理

將紙質樂譜經掃描儀輸入計算機生成樂譜圖像,并對掃描圖像中的噪聲、局部變形等缺陷進行消除和彌補。

(2) 譜線定位與刪除

針對樂譜圖像絕大多數符號和標記都疊加在譜線上這一特征,在提取和識別音符對象前首先對譜線進行定位和刪除,這樣可將各種音樂符號從譜線中分離出來,以排除譜線在識別音符過程中造成的巨大干擾。

(3) 音符基元識別

譜線刪除后的樂譜圖像可視作一幅僅由音符基元組成的圖集。所謂音符基元就是由各種音樂符號分解得到的最小符號圖形,它們通常是符頭、符干、符尾、升降號、譜號、休止符等,這些圖形的有效組合即構成了具有音樂語義的音符對象。識別音符基元的目的就是經過計算機的模式識別處理,使計算機能“認識和區分”這些最小音樂符號。

(4) 音符基元重組

利用樂譜知識規則將音符基元重新組合成特征音符對象。其功能是通過基于知識的意愿重組技術,將人所具備的音樂知識“傳授”給計算機,使計算機能模擬“識譜”這樣一個人為學習過程。

(5) 音符語義理解

篇6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 學科貢獻 音樂與文化 本土化

如果從1885年民族音樂學先驅埃利斯發表《論諸民族的音階》算起,西方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已經有了100余年的發展歷史。如果從1980年南京會議民族音樂學正式進入中國算起,中國民族音樂學也有了30余年的發展歷史。當下,我們應當認真總結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特點,展望未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動向,更好地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

2001版《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ethnomusicology”詞條,將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發展趨向歸納為十點:1)理論與文化;2)社區及其音樂;3)族群性;4)民族主義;5)散居與全球化;6)種族;7)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8)新歷史主義;9)實踐理論;10)音樂理論與分析。國內學者也曾總結過中國民族音樂學的主要發展特色與趨向,如沈洽在《中國當代音樂學》一書中撰寫的“民族音樂學”詞條、杜亞雄的系列文論、洛秦的《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等。筆者從中也深受啟發和鼓舞,在此談一下對該問題的認識。

一、總體發展趨向

1.開啟民族音樂學本土化的歷程

民族音樂學從源頭上來看,是一門西方的學科。它從歐洲傳入美國后,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學科相結合,產生了以人類學研究為特色的學科體系。進入其他國家后,它必然面臨著本土化的問題。從1980年進入中國伊始,民族音樂學就進入了中國化的進程。例如上世紀80年代初高厚永的《論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沈洽、杜亞雄等學者早期的文章,便是對于該學科中國化、個性化的理解。在30年后的今天,國內對于民族音樂學的本土化意識也愈加強烈。“中國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等稱謂即是本土化的一種訴求與表現。劉勇曾提出建立“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全世界民族音樂學家,聯合起來”,認為以西方民族音樂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以中國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重視歷史研究,重視音樂形態的研究,建設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主的課程體系,是“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的主要特點。②而伍國棟關于中國民族音樂學“三得”“三思”的思考,則是對民族音樂學本土化過程的一種深度反省,認為,“無論是‘本土無視’‘本源回避’還是‘本體消解’,其性質都是一種非理性的學科學理的‘自斷血脈’。對于‘民族音樂學’學科的形象和學科自身完整建構來說,‘自斷血脈’帶來的負面影響將十分深刻和深遠”。面向未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本土化意識將會更加自覺,研究成果也會更加具有中國特色。

2.進一步受英美民族音樂學思潮的深刻影響

民族音樂學由西方傳入,因而該學科在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響。當前國際民族音樂學界以美國為核心,而我國主要推廣的外語又是英語,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英美民族音樂學的思潮將會對我國持續產生深刻影響。美國的民族音樂學以人類學傾向為特色,ethnomusicology期刊中的論文幾乎每篇都沒有音符。因此,中國民族音樂學的人類學傾向,在其影響下也會加強。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這將會豐富以往單純重視音樂分析的研究傳統。同時,我們也不要忽視三點:1)中國有著音樂形態研究方面的傳統優勢;2)美國民族音樂學本身也是多元的,例如恩克蒂亞和查爾斯·西格爾就批評過忽視音樂本體、過于重視文化語境的傾向;3)不要忽視其他國家,如法國、德國、匈牙利等國家的民族音樂學(或比較音樂學、音樂民俗學)。民族音樂學學科史上的巴托克、斯通普夫、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等巨擘,皆出自歐洲大陸。這些國家的民族音樂學,也應成為我們在建立中國民族音樂學學派時的學習、交流對象。

二、具體研究內容之趨向

1.立足于音樂文化單元的個案音樂民族志研究

就中國音樂民族志的現狀來看,主要有

三類:方志類音樂民族志、科學民族志、實驗類民族志(按照安東尼西格爾先生的觀點,音樂民族志就是對于音樂尤其是音樂活動或音樂表演的記錄和描述)。③該類研究的特點是,立足于微型的音樂文化單元,發掘音樂與該文化單元中諸種文化要素間的內在有機聯系。④較之以往的概論式研究,此類研究在范圍上有所收縮,將關注點聚焦于個案對象,但研究深度卻大大增加了。由于目前碩士、博士研究生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力量,立足于音樂文化單元的個案音樂民族志研究在未來也將會得到凸顯。

2.少數民族音樂及跨界族群音樂研究

由于少數民族音樂與生活、習俗、信仰等融合得更為緊密,少數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學研究也結合得更為順暢。20世紀上半葉,凌純聲對于松花江下游赫哲族音樂的研究已帶有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性質。當前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跨界族群音樂為選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跨界音樂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群體:中國音樂學院趙塔里木的瀾滄江——湄公河跨界音樂研究團隊;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的跨界音樂團隊;新疆師范大學張歡的中亞跨界音樂研究團隊;黑龍江省中俄少數民族跨界音樂的研究團隊;云南、廣西高校的東南亞跨界音樂研究團隊等。

3.儀式音樂研究

儀式音樂研究已成為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顯學。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的年會上甚至專門設有儀式音樂研究的專場。這主要得益于曹本冶主持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究計劃”,以及上海音樂學院的市級哲學社科基地“中國儀式音樂研究基地”對于儀式音樂研究的推廣。涌現出《中國傳統民間儀式音樂研究》《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本土化與現代性——云南少數民族基督教儀式音樂研究》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編輯出版年刊《大音》。由于中國豐富的儀式音樂現象,以及高校擴招帶來碩博研究生數量的增多,儀式音樂研究的成果不斷增長。未來,關注儀式音樂的學者也會越來越多。目前該領域的主要動向是,儀式音樂研究的代表人物曹本冶反復撰文呼吁不要過多關注音樂以外的問題,要將儀式音樂研究的關注點放在音樂上。⑤ 4.城市民族音樂學研究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一切音樂,其中也包括城市音樂。有學者倡議“民族音樂學家,請你也將目光投向城市”,⑥流行音樂、街頭音樂、手機音樂、廣告音樂、酒吧音樂、音樂考級等,都已經進入了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視野。目前開展得比較集中的城市民族音樂學研究,是“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對于上海城市音樂,如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上海猶太社區音樂、上海俄僑音樂等音樂事項的研究,出版了《海上回音敘事》《黎錦暉與黎派音樂》《城市音樂景觀》《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1850—1950,1998—2005》《俄僑音樂家在上海》等著作。除上海外,北京、哈爾濱、沈陽、廣州、香港等城市,在中國近現代、當代音樂史上城市音樂文化也異常豐富,未來將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5.音樂地理學研究

音樂地理學主要關注音樂與地理文化之間的關系,它實際上并不是一門學科,而是民族音樂學非常有特色的一個研究領域。洛·馬克斯的《歌唱測音體系》實際上就是一部音樂地理學的專著。國內該領域的代表性成果為苗晶、喬建中的著作《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以及喬建中的系列文章。中國地域廣闊,音樂品種豐富,音樂地理學研究有著廣闊的空間。目前國家已經設立了《音樂地理學》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課題,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也編有《音樂人文地理》期刊,已出版《古典與流行》《觀察與對話》《民族與傳統》等卷本。以上項目若持續開展下去,中國音樂地理學的研究前景將會更加燦爛。

6.民族音樂學之音樂形態研究

音樂形態是民族音樂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傳統的音樂形態學不同的是,民族音樂學的音樂形態學研究不一定追求建立作曲技術理論體系的宏偉目標,而是要準確、客觀地認知人類的音樂文化特點。沈洽的《音腔論》即可視為民族音樂學音樂形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但實際上,除少數出色的著作和論文外,民族音樂學領域高質量的音樂形態研究成果并不多見。目前有學者提出“描寫音樂形態學”的概念,號召“采用現象學的‘懸置’技術直面作為研究對象的音樂聲軌跡本身,發現和找出研究對象中對音樂操持者和擁有者而言有意義的各音樂元素的位的系統,按研究對象的操持者和擁有者集體無意識約定的觀念為研究對象作

型化處理”。⑦這是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完成后將在學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7.世界音樂研究

世界音樂實際上屬于“非我音樂”的研究,這是一個具有鮮明民族音樂學特色的研究領域。但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先天不足”——中國人去研究外國音樂,有諸多不便利的條件。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揚長補短,一方面開展與中國音樂相關的外國音樂研究,如王耀華、趙維平的中日音樂比較研究;楊玉成等蒙古族學者的中蒙音樂研究;張伯瑜的《喜馬拉雅音樂文化研究》等;⑧另一方面,積極開設世界音樂的課程,引入多元音樂文化,破除“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影響。在陳自明的主持下,國內成立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該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音樂研究將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8.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

歷史民族音樂學是民族音樂學的新興研究領域。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音樂文獻和音樂考古傳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利于開展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國家。中國學者在歷史民族音樂學領域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例如,楊蔭瀏就是一位打通音樂史研究和民族音樂研究的學者;項陽的《山西樂戶研究》是一部成功地將民族音樂學田野考察與歷史文獻研究結合、解決重要學術問題的專著;陳銘道的《民族音樂學地解讀〈圣經〉》,也是采用民族音樂學方法來研究歷史問題的一種嘗試。今后,歷史民族音樂學的發展趨勢會進一步加強。

9.音樂性別研究

性別研究在西方民族音樂學界的討論比較熱烈,但國內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見。其中,蕭梅教授的文論《國樂三女性》屬于較早的研究成果。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在音樂性別領域有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對象。例如京劇中的男旦現象、越劇中的女生現象、豫劇中的女黑頭等,均值得我們從性別的角度探討。近年來,《音樂和社會性別》《音樂學與差異:音樂研究中的社會性別和性》等西方經典著作已經有漢譯本。該領域的研究也亟待開拓。

10.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

應用民族音樂學較為突出的有兩個方向:音樂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學卓有貢獻的領域,很多發達國家音樂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以民族音樂學思想為基礎的。內特爾等民族音樂學家就經常在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上做主題發言。國內民族音樂學經過30余年的發展,音樂教育由西方音樂主導的現狀得到了一定改善,民族音樂在教材中的比重逐漸加大,民族音樂進課堂等項目也持續開展。同時,在民族音樂學的影響下,國家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先后有20余項音樂、民俗項目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名錄,國家也設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非遺保護盡管不限于音樂領域,但該項內容的啟動卻是在民族音樂學家們多年的呼吁下才啟動的。其中,民族音樂學的貢獻功不可沒。中央音樂學院等高校也陸續開設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

民族音樂學家布魯諾·內特爾曾在《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中,倡導民族音樂學應是世界各國民族音樂學的聯合體,是包括“印度民族音樂學、中國民族音樂學、非洲民族音樂學”的多元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ies)。⑨我們期待著一支借鑒國際民族學界經驗,同時又與悠久音樂研究特色傳統相結合的本土化的中國民族音樂學(或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屹立于世界民族音樂學之林。

注釋:

①陳婷婷.民族音樂學當論問題——摘譯自《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2001版)“ethnomusicology”辭條第四部分.音樂藝術,2007(2).

②劉勇.全世界民族音樂學家,聯合起來——兼論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的形成和學術特點[j].中國音樂,2008(2).

③楊殿斛.三分鼎足:當代中國音樂民族志概觀——近三十年來中國音樂民族志研究考察成果回顧和檢視[j].音樂藝術,2012(2).

④趙塔里木.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j].中國音樂,2012(4).

⑤何華.無知—有知—認知:學術研究之返本歸真——曹本冶教授中央音樂學院講演錄[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

⑥杜亞雄.民族音樂學家,請你也將目光投向城市[j].中國音樂,2011(1).

⑦沈洽.描寫音樂形態學之定位及其核心概念[j].中國音樂學,2011(3).

⑧張伯瑜.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的思考與實踐[j].音樂研究,2011(6).

篇7

關鍵詞:新時期 中原地區 音樂文化產業 發展思

一、加大對傳統音樂資源的傳承力度

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廣泛體現在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對地方音樂藝術的保護以及民族民間文化底蘊的挖掘與傳承上,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使得我們不但在產業化過程中創新了一批品種,還搞活了一批傳統的藝術種類,這些無疑都是推動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有力舉措。中原地區歷史悠久,全國七大古都中,中原地區就占據了三個席位。各種民歌、器樂、曲藝資源十分豐厚。一方面,對這些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當前文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在音樂審美多元化的今天,對這些音樂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一定人群的音樂審美需要。所以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傳統音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為各種音樂資源的保護和研究提供充裕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則是在普及和傳承上下功夫。對此一個捷徑就是和高校音樂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將傳統音樂全方位引入到高校音樂教學中,如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視唱練耳等課程,都可以將傳統音樂資源作為教學資源廣泛運用,不但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開發,而且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同時,在全方位融入教學的同時,也要輔以相應的教學活動。如近年來大力提倡的“請進來”和“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將一些傳統音樂名家請進大學校園,或者為學生授課,或者舉辦講座等。“走出去”則使學生們對一些傳統音樂的發源地和代表地進行采風,實地對其進行考察。通過這種有機的傳承,讓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這一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的主力軍,對傳統音樂有正確的認識,最終使傳統音樂成為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打造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品牌項目

“品牌”是近年來各種產業發展中一個十分熱門的詞匯,這兩個字代表著一種特色和理念,尤其是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的今天,品牌建設直接關系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敗。對此河南省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十分注重品牌建設,近年來先后推出了多部在國內,甚至國際舞臺上廣受好評的音樂佳作。如《木蘭詩篇》,這是中國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民族歌劇佳作。取材于婦孺皆知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之前豫劇大師常香玉已經用豫劇的形式對其進行了經典的演繹,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河南省的文化部門聯系全國各地著名的創作者和演唱者,多方聯動,上下一心,打造出了這部音樂精品。歌劇一經上演之后,立刻在全國引起了廣泛的好評,而且還走出了國門,在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巡演,歌劇中表達出來對和平的向往,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贊同。不但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擴大了和豐富了河南文化的內涵。又比如《禪宗大典》,少林寺也是河南的“名片”,在工作和生活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人們渴望遠離塵囂,返璞歸真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禪宗大典》正式從人們的這種心理文化訴求出發,創作出了這部帶有濃郁禪宗風格的音樂大作。演出分為《水樂》、《木樂》、《風樂》、《光樂》、《石樂》五個樂章,。《風樂》演繹的是禪宗祖庭少林寺的傳奇故事,由“達摩面壁”開始,講述千年古風的承傳;《水樂》是演出的詩境篇,描繪了中國古典山水名畫的優美禪意;《光樂》是演出的華彩樂章,表達禪宗對生命萬物的禮贊;《石樂》是演出的唱頌篇,它用36億年的嵩山古石制成樂器,將音樂大典推向。整個演出全是禪宗音樂,體現和諧之美,是對禪宗文化傳統的追溯和挽救,也是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理想的呼應。演出規模宏大,音畫一體,88架古箏的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禪武演繹,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直指心性的佛樂禪音,奏響了一曲中岳嵩山的輝煌交響,成為了河南省的旅游和音樂文化的新名片。

三、注重音樂文化對大眾的普及

任何一門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是要以人本,這里的以人為本,并不以指創作者、傳播者為本,而是以音樂的接受者——民眾為本,如果能夠充分滿足多數人的音樂審美需要,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成功了。所以各種音樂的普及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具體來說。首先要對各種音樂文化進行定位,即對音樂作品的接受群體進行定位。比如音樂劇作品,主要面對的是30歲以下的年輕觀眾。傳統民歌和器樂,主要是面對的是三十歲以上的觀眾,通過這種大致的歸類,讓各種音樂創作和傳播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指向,從而對音樂市場有更為深刻的把握。其次是對各種新的音樂形式的傳播。很多音樂形式,因為之前的傳播力度不夠,所以其特點并沒有為廣大民眾所充分認知,不但阻礙了這門音樂藝術的發展,也失去了一個新的音樂文化經濟增長點。如歌劇,歌劇被譽為是最譽為是音樂魅力最豐富的音樂門類,但是長期以來則更像是“陽春白雪”,難以為廣大民眾這些“下里巴人”所接受,對此創作者就應該及時調整創作思路,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木蘭詩篇》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其取材于婦孺皆知的傳說,人們對作品的內容是耳熟能詳的,在此基礎上,他們愿意看到用歌劇的形式對其進行表現的景象。這就從客觀上實現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誕生。所以說,要充分做到以人為本,始終堅持音樂文化的普及,這不但是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

四、建立科學、完備、規范的民間音樂文化產業市場體系

加強河南音樂文化體制改革,建立科學、完備、規范的音樂文化產業市場體系。一是在改革音樂文化體制過程中,需要了解和領會國家與文化產業單位的產權關系,培育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行為規范、富有競爭力的市場運行主體。同時加強對音樂文化藝術資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音樂文化藝術資源的整體競爭力,更好地體現出我國音樂文化產業在國際藝術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實力。二是加速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塑造理性的市場調控主體。三是調整和完善市場結構。充分了解音樂文化產業市場優勢與不足,建立健全音樂文化產業經營的批發、零售和中介市場。探索音樂文化產業的交易和遠期交易市場建設的途徑。四是深化音樂文化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必須利用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發展連鎖經營及配送網絡。五是改革音樂文化商品價格體系,完善省內音樂文化藝術商品的價格機制。六是加強音樂文化市場的法制和國民信用體系建設,政府對各類文化市場要依法管理,為市場體系的健康運轉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起科學、完備、規范的音樂文化藝術市場體系。還要推進以轉企改制為中心環節的文藝院團改革,深化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

綜上所述,21世紀,文化發展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已經為世界各國所充分認可,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本身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最好體現。在河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決策下,各類音樂文化產業正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本文結合實際形勢,就新時期下中原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對這一課題的充分重視,為中原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龐彥強.藝術經濟通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篇8

2.我國共犯制度的本體解讀及實踐困境王志遠,WANGZhi-yuan

3.論行政犯罪客觀要件的概念和特征邱帥萍,QIUShuai-ping

4.情誼侵權行為初探邱雪梅,QIUXue-mei

5.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陳為,歐陽葵,CHENWei,OUYANGKui

6.廣東金融生態的問題與對策黃瓊,HUANGQiong

7.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現狀和對策陳劍飛,CHENJian-fei

8.小林多喜二與壁小說渡邊晴夫,李萍

9.世界華文微型小說30年發展歷程及拓展路徑姚朝文,YAOChao-wen

10.海外新儒學的文學批評實踐——評劉述先的《文學欣賞的靈魂》孫琪,SUNQi

11.對海德格爾的詩思同源的探討溫雪梅,WENXue-mei

12."宇宙"觀中的生命底蘊——淺論"宇宙"觀對莊子生命哲學的影響鄭珊珊,ZHENGShan-shan

13.責任生存:貧困生生存發展的倫理范式——濟困育人視野下貧困生責任承擔之合理性論證林瑞青,盤健,LINRui-qing,PANJian

14.導游人員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系實證研究——以廣東佛山為例王取銀,WANGQu-yin

15.南海西樵山文化游初探施國新,梁四安,SHIGuo-xin,LIANGSi-an

16.美國20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困境及其社會影響王楠,徐占春,WANGNan,XUZhan-chun

17.博爾赫斯與中國先鋒小說李曙豪,LIShu-hao

18.現代漢語規范化依據的定量分析付翠,施春宏,FUCui,SHIChun-hong

19.順應理論對法律文本翻譯研究的啟示黃朝立,HUANGChao-li

20.佛山市婦女藝術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張克學,ZHANGKe-xue

21.宗教意識的折射——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分析蘇里曼,梁丹妮,SULi-man,LIANGDan-ni

1."豈不懷匡濟,天運當何如"——論天然禪師的安攘匡濟情懷與通脫的應世方式王富鵬,WANGFu-peng

2.明清時期納貢貿易與《廣東新語》江波,JIANGBo

3.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大國地位"戢斗勇,JIDou-yong

4."生態文明"理念與"綠色廣東"建設劉玉俠,丁晉清,LIUYu-xia,DINGJin-qing

5.明代的薦舉取士與陳白沙的拒試南歸章繼光,ZHANGJi-guang

6.試論宋代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陳未鵬,CHENWei-peng

7.基于產業發展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研究李長健,蔣詩媛,朱漢明,LIChang-jian,JIANGShi-yuan,ZHUHan-ming

8.論抵押權自力實現制度的完善廖煥國,李凌,LIAOHuan-guo,LILing

9.新刑法猥褻犯罪立法缺陷探微莫傳明,MOChuan-ming

10.從生命權平等看死亡賠償金——兼評《侵權責任法》第16、17條等規定成尉冰,CHENWei-bing

11.猶太智慧文學的審美機制左英姿,ZUOYing-zi

12.大霧迷茫中的尤金·奧尼爾胡建萍,HUJian-ping

13.論維吾爾語元音/i/和/e/的定位及其音位變體李燕,LIYan

14.めぃづち與日語專業基礎口語李惠清,李鋒,LIHui-qing,LIFeng

15.中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投入產出分析——基于省級截面數據的實證研究向琳,李季剛,XIANGLin,LIJi-gang

16.企業員工工作壓力源分析及壓力管理應對策略黃躍輝,HUANGYue-hui

17.環洞庭湖經濟圈民俗體育旅游的現狀調查周爭蔚,ZHOUZheng-wei

18.論信息自由與開放檔案彭堅,PENGJian

19.從行為理論看博物館的管理改革鄺倩華,KUANGQian-hua

20.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高潔,GAOJie

1.中國文學在北美生存境遇中的五個問題——兼答澳大利亞華人作家歐陽昱姚朝文,YAOChao-wen

2.日本中國學研究之觀感楊合林,YANGHe-lin

3.20世紀以來日本學者的黃庭堅詩歌研究邱美瓊,QIUMei-qiong

4.捷克華文文學寫作的現狀與分析——兼論華人新區華文文學的特征李永華,LIYong-hua

5.名名組合的語義折疊與受事域外化周日安,ZHOURi-an

6.判定網絡詞語發展前景的標準唐芳,TANGFang

7.《亦報》連載小說:東方蝃蝀的《雙城故事》——《亦報》研究之二巫小黎,WUXiao-li

8.裴奈羅佩和朱麗葉愛情之比較莫運平,MOYun-ping

9.加里·斯奈德的生態詩學陳小紅,CHENXiao-hong

10.敬畏即美:《巴黎圣母院》的美學思想顧亞娟,GUYa-juan

11.論中國轉型期社會風險與政府治理刁宏宇,DIAOHong-yu

12.派組織發展的"三個為主"問題探析林懷藝,LINHuai-yi

13.論醫事過失犯罪的注意義務彭文華,PENGWen-hua

14.論股份回購中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完善李曉春,朱道華,林瑞青,LIXiao-chun,ZHUDao-hua,LINRui-qing

15.試論旅游犯罪的概念、特征和類型桑霞,SANGxia

16.論"以工作為中心"文化對現代家庭的沖擊毛萍,MAOPing

17.客家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侯秋霞,何尚武,HOUQiu-xia,HEShang-wu

18.廣東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的構建劉耘,劉麗輝,LIUYun,LIULi-hui

19.論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的中小企業管理李功網,羅蔚,LIGong-wang,LUOWei

20.淺談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應采取的原則何卓明,王慧,HEZhuo-ming,WANGHui

3.文體記憶與文化記憶的協奏——梁修《花埭百花詩》用典藝術初探閔定慶,MINDing-qing

4.粵語曲藝的種類、唱腔、影響和價值陳勇新,CHENYong-xin

5.蘇曼殊翻譯實踐述評黃元軍,覃軍,HUANGYuan-jun,QINJun

6.近五年來我國古典接受詩學研究述要胡建次,羅佩欽,HUJian-ci,LUOPei-qing

7.楚騷"發憤抒情"說對漢代"情性"思想的影響樊禎禎,FANZhen-zhen

8.動量詞的語義特征與動詞過程結構的聯系許結玲,馬蔚彤,XUJie-ling,MAWei-tong

9.主述位理論觀照下的歌曲翻譯章瑩,顧翔,ZHANGYing,GUXiang

10.基于戰略目標的股市參與主體波段策略研究阮建軍,RUANJian-jun

11.資本市場功能與會計信息李鈺,劉國慶,LIYu,LIUGuo-qing

12.和諧社會視野下佛山慈善事業的發展何東云,HEDong-yun

13.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主客體關系探析歐陽潔慧,OUYANGJie-hui

14.論我國緩刑制度的完善張慧清,ZHANGHui-qing

15.我國訴前禁令制度探析張亮,王健,ZHANGLiang,WANGJian

16.大學教育主體的雙誤與出路蔡平,CAIPing

17.社會需求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探討袁蕾,YUANLei

18.高校教師管理的人文關懷視角沈輝香,SHENHui-xiang

19.圖書館內部隱性知識的共享策略研究黃遠慧,HUANGYuan-hui

20.高校信息用戶培訓的發展趨勢及新技術應用黃連慶,HUANGLian-qing

21.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探索區旭坤,OUXu-kun

1.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改革開放后廣東省的統計數據林仲豪,陳方,LINZhong-hao,CHENFang

2.論低碳特區建設的戰略及意義——以粵北河源為例安文,倪楠,ANWen,NINan

3.銀行業務外包風險控制問題探析——以國家開發銀行IT服務外包風險控制為例馬雪彬,陳嬌,MAXue-bin,CHENJiao

4.關于家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探討張興夏,ZHANGXing-xia

5.廣東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模式研究卓玲,ZHUOLing

6.古詩詞曲中鳥類意象翻譯方法顧正陽,劉敘一,GUZheng-yang,LIUXu-yi

7.語用英詩漢譯與美學理念的辯證統一張仰奮,ZHANGYang-fen

8.韋努蒂阻抗式翻譯策略的女性主義操縱姬琨,JIKun

9.談《詞林韻釋》中聲母的合并情況曹祝兵,吳天華,CAOZhu-bing,WUTian-hua

10.洛夫論中國現代詩禤展圖,XUANZhan-tu

11.真性、趣味與寄托——試探《聊齋志異》與"童心說"之關系何敏怡,HEMin-yi

12.加羅法洛自然犯罪理論法層次分析趙赤,柯海霞,ZHAOChi,KEHai-xia

13.陶瓷行業知識產權質押面臨問題及其對策補析謝九華,辜林燕,XIEJiu-hua,GULin-yan

14.彌合裂變:佛山市社會保障制度的拓展與經驗張喜平,ZHANGXi-ping

15.主客觀主義的鴻溝與銜接——吉登斯與布迪厄結構理論之比較侯志陽,HOUZhi-yang

16.試論美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陳洪波,CHENHong-bo

17.梁啟超歷史觀辯析曾光,ZENGGuang

18.南海博物館館藏五件康有為信札考略吳振宇,WUZhen-yu

19.學生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結構性困境的破解——從心理學視角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建設顏農秋,梁春華,YANNong-qiu,LIANGChun-hua

20.團體輔導:當前高校學生工作新模式的探討曾保春,ZENGBao-chun

2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李新,孟紅旗,蒲凡,LIXin,MENGHong-qi,PUFan

1."人類中心主義"的是與非毛萍,MAOPing

2.美麗的幽靈——淺析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實質喬燕冰,QIAOYan-bing

3.《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和自然的關系及其當代價值錢偉,QIANWei

4.生態與人類社會系統演化的熵增分析和高熵危機周理乾,張云霞,ZHOULi-qian,ZHANGYun-xia

5.和諧社會構建中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機制探析朱道華,ZHUDao-Hua

6.基層政府和組織在物業管理中的參與機制黃禮泉,李榮華,HUANGLi-quan,LIRong-hua

7.標準化戰略與佛山機電業破解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劉耘,LIUYun

8.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國糧食供給反應研究羅鋒,LUOFeng

9.嶺南酒文化對現代廣東酒業的啟示——從三家史料看嶺南酒文化賀仁智,萬偉成,HERen-zhi,WANWei-cheng

10.從教師考勤看現代教育管理的缺失朱月塵,ZHUYue-chen

11.法律語言規范化思考鄒玉華,ZOUYu-hua

12."女書"研究的分歧及拓進蔣書紅,JIANGShu-hong

13.形式主義與歷史主義的彌合——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的跨學科視野董馨,DONGXin

14.朱自清古典詩學批評初探方大衛,FANGDa-wei

15.復辟時期英國社會中上層婚外兩性關系探析龔敏,張弢,GONGMin,ZHANGTao

16.論18世紀后期英國福音派對城市郊區化的影響歐陽萍,OUYANGPing

17.從理性主義和建構主義試析歐盟東擴發展動因唐群英,唐姍,TANGQun-ying,TANGShan

18.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須正視的幾個問題謝海波,趙忠,XIEHai-bo,ZHAOZhong

19.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情商的培養張克學,ZHANGKe-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