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09-28 18:0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設計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程設計的概念

篇1

關鍵詞 數概念 課程設計 數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34

1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與現實背景

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理論表明:5~6歲是幼兒形成數概念的關鍵期。關鍵期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如果在該期間內,成人沒有引導或抑制孩子的這項能力發展,即取消相關刺激、甚至不進行任何刺激,會導致孩子這項能力不能發展或者以后再干預也達不到好的效果,嚴重情況下可能喪失該項能力。對5~6歲幼兒進行科學的數學教育是幼兒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

目前,數學教育已受到幼兒園和家長的高度重視。但這種重視主要涉及方法改進與內容的加深兩個方面,例如:引用珠心算、思維訓練、蒙氏數學等形式的課程設計改造或代替傳統的數學課;將小學的內容下移到幼兒園課程中,重視機械訓練與強化訓練等。在幼兒數概念形成初期,這樣的變革起到一些積極作用,但又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如:導致幼兒知識與技能建構不良,對數學產生厭惡的情緒體驗,造成中小學階段數學學習困難或成績低下等。本文論述幼兒數學教育中幼兒能夠學什么或者應該學什么,以及引導幼兒達到哪種程度,進而由此淺談一些課程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希望對幼兒教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5~6歲幼兒數學課程內容范圍與幼兒學習程度把握

2.1幼兒數學課程內容范圍

(1)基數,包括:識數、數數、數的書寫、數大小、多少的認識及奇偶數的認識。(2)序數,包括:認識序數、能夠分類及參照不同標準排序。(3)量的認識,包括:能簡單的使用量詞,形成對單位的粗淺認識。(4)數位與十進制,包括:“十進制”進位與退位原理,對個十百千的位數認識。(5)認識四則運算,包括:知道“增加與減少”,“和與分”的概念及含義,認識抽象運算符號,掌握加法與減法的運算規則。(6)認識幾何圖形,包括:認識點線面體基本元素,認識平面幾何圖形與立體圖像,能夠用簡單的元素構造圖形、物體、建構立體圖形,能夠用簡單的圖形玩具組合、堆積、搭建和設計物品。

2.2幼兒學習程度的把握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幼兒教師把握幼兒學習程度的標尺,但只有幼兒教師在實際活動過程中利用標尺,真正解決幼兒“應該學”與“能夠學”的矛盾關系。就此許多教育學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給予我們豐富的建議。其中,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原理”,給我們提供很好解決矛盾的辦法,“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真正的教學是使得孩子可以踮起腳尖摘到蘋果的教學”,而皮亞杰的“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原理,給我們提供了怎么幫助幼兒學習和建構新知識體系的理論依據與方法指導。這樣,幼兒教師就可以準確把握幼兒在什么時候學習什么,學習要達到的怎樣的程度,借助哪種途徑以及所要完成的階段性目標是什么。例如,在《認識數字》課程中,幼兒學習就包括不同的層次:初步識數、數與實物的對應、阿拉伯數字和漢語數字的書寫、數概念的抽象化、數的應用。幼兒教師怎么科學設計活動,就要看教師了解幼兒、調整課程難易的能力與組織活動的能力了。

35~6歲幼兒數概念形成和發展的課程設計與方法參考方案

3.1課程設計參考方案(表1)

3.2課程設計方案使用說明

第一,幼兒學習“十進制”略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十進制”應該作為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包括《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沒有相關的表述。這里特別提出,有如下原因:首先,本人長期從事中小學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課外輔導工作,發現數位概念建構不良是導致他們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應加入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其次,中小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對“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的初步認識,既有賴于學習“十進制”方法的遷移,又會對“十進制”學習干擾,所以便有意識將位數與十進制移入幼兒數學課程中;再次,著名幼教學家蒙臺梭利的數學教育也有類似進位的課程與教學;最后,幼兒園實驗研究表明:只要方法合適,幼兒能夠掌握“十進制”和位數關系;跟蹤觀察幼兒后續學習,沒有產生負面影響。

篇2

一、概念的引入階段

數學概念教學首先必須認識概念引入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思維情景,根據不同的數學概念,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如球的概念教學引入可設計為:觀察具體情景引入,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許多球狀物體,如乒乓球、籃球、排球,然后讓同學去掉那些諸如材料、大小、顏色等非本質性的東西,通過抽取它們的本質屬性,進而形成球的概念.有些數學概念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或事例,使學生獲得研究對象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認識其本質屬性,進而提出新的概念.這些實際事物,以學生所熟悉或比較熟悉的事物為宜,例如,“射線”可用手電筒或探照燈射出的光束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可用電影票上的排號和座號來引入,等等.有些概念也可以采用操作的情景引入,如在圓的概念的教學中,設計問題: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的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如說三角形、四邊形?學生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議論:不能,它們不能滾動!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并能預見其結果.因此,在數學概念的引入階段教學中,不論以何種方式引入,根本還是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創設一名學生從事數學概念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實踐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親身體驗和探索中學習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概念.

二、概念的理解階段

數學概念的理解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數學思維過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對新事物的再加工,舊的思維系統的再應用,同時又是新的思維系統建立和調整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正確有效地理解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除創設思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外,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概念的描述和結構進行分析,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應用范圍.這樣教師不但在教學活動中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而且要對隱含在概念內深刻的數學思維作出符合學生心理的闡述,這就是教師在概念定義上的技能要求.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時,必須對概念進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對概念教學的層次、深度和廣度進行嫻熟的把握,從而培養教學思維的縝密性和批判性.如“同類項”概念理解的教學設計策略:

(1)同類項是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數也相同的項.

(2)概括出同類項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同.

(3)強調說明,同類項與系數和字母的排列順序無關.

通過上例,不僅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同類項的概念,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三、概念的深化階段

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化概念.若教學時,教師對數學概念沒有清晰的層次,沒有把握好概念的深度和廣度,都會給深化概念教學帶來不良后果.由此,教師進行概念教學時要把目光集中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安排,把精力放在適合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深度要求和不斷開拓學生視野的廣度上,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如“有理數大小比較”的教學深化設計策略:

(1)問:+6與+2哪個數大?在數軸上哪個數在右邊?

(2)想一想:甲地的高度是+4米,乙地的高度是-10米,哪一個地方高?在數軸上哪個數在右邊?

(3)在數軸上,-3與-8哪一個數在右邊?

(4)歸納結論:在數軸上表示兩個有理數,右邊的總比左邊的大.

上述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概念的應用階段

篇3

一、創設物理情景有利于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加速運動、減速運動常掛在嘴邊,但是,什么樣的運動是加速?什么樣的運動是減速?有的學生并不一定能正確認識。

例如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這節課,在新課導入過程中我選用了兩段飛機減速、加速過程的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跑道周邊的景物,判斷飛機運動的性質。而且是先播放減速過程,再播加速過程。避免學生總認為,飛機是先加速起飛,然后減速降落,不認真觀察就憑經驗回答。這樣設計,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養成,體驗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的過程。

其實,物理情景并不單是為了引入教學,它本身就是我們需要研究的物理問題,是建立物理概念和總結物理規律的事實基礎,大量的概念和規律都是從日常生活現象或實驗中發現并歸納出來的。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把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還原成生活中的背景、生活中的現象,這樣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教學資源在概念規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資源中,教材是一種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同一教學內容可以選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可以基于課程標準,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選擇教學內容。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選擇性、靈活性和自主性。

許多新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就考慮到盡可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多種情境導入的素材。教師應當因地制宜地選擇自己學生所熟悉的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

三、設計概念規律形成的過程應是教學的重點

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最忌諱把概念和規律急忙給學生,而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教學中要重視物理概念的意義,注重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提出新概念的過程和目的,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建立的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深入了解和體驗,使學生在建立概念的過程中受到物理思想與方法的熏陶。

對于概念和規律的掌握,也不是老師講學生就能記住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的理解與內化。有效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對加深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是必要的。學生在互相爭論、補充的過程中,對概念和規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

四、自主探究有效促進學生建立概念和掌握規律

許多物理規律,應該讓學生通過探究獲得。因此,在規律的教學中,應多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由學生自主分析得出規律,可以促使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內涵,真正掌握這一規律。

對于高中的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動手做實驗才叫科學探究;深入地思考一個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從中發現物理規律,只要這個規律的發現是學生自己通過親身的體驗和通過自己的思考最后得到結論,我認為它都是屬于探究的過程。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采用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物理概念、規律。

五、概念、規律教學中練習的重要性

一個概念形成之后,學生對其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粗糙的,必須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過程,而變式練習就是實現這一過程的一種較好的方法。但選用好的習題要把握的幾個原則:

1.習題要能輔助學生拓寬知識面。習題的背景可以從物理學史、生產和生活的實際、現代科技等方面汲取。

2.習題要有梯度,并能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同時培養學生在收集習題信息的過程中不盲從、敢于質疑的態度。

篇4

【關鍵詞】C語言CDIO項目載體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59-02

C語言程序設計是我院非計算機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是培養學生程序設計思想、設計能力的入門級課程。但是,傳統的教學步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因此,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我院開設這門課的機電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的學生進行了較全面的了解。根據調查結果以及幾位任課教師的教學體會,總結歸納出我院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獨立編程的能力差

C語言知識本身所具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特點,易使人感到學習困難,學生大多是零基礎,對學好C語言信心不足,或學生從一開始的聽不懂、跟不上逐漸演變為不愿聽、不想學,逐漸對課程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甚至會對本門課產生懷疑的態度以致厭倦。另外,實驗內容大多數都是來源于教材中的實例,而不是來源于現實中的市場,因而導致實踐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相脫節的情況。

2.自學能力弱

計算機技術知識更新很快,在C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尤為重要。教師不僅要傳授現有的知識,還要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自學,并給予方向性指導,讓他們超前學習,甚至自學C語言前沿應用技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同時,學會運用網絡、圖書館等獲取信息的方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篩選和修改,并進一步理解,將其應用到實際要解決的問題中。

3.創新能力低

傳統的實驗題目緊緊圍繞課本,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算法描述均很清楚,學生只需編寫代碼即可。如果給定一個實際問題,學生必須首先理解待解決問題的實質,然后考慮通過何種方法解決問題。這既有利于將學生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又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新知識。

二 面向CDIO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的建議

1.改革教學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讓學生參與探索的教學策略,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于培養他們確立科學的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問題的創設,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著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利用網絡資源滿足自己強烈的求知欲,逐步完善知識結構,老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如在給學生介紹循環結構時,與同學探討一個換錢計劃,計劃如下:我每天給你十萬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給我一分錢,第二天我仍給你十萬元,你給我二分錢,第三天我仍給你十萬元,你給我四分錢……你每天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兩倍,直到滿一個月(30天),讓同學思考是否接受這個計劃?

讓同學通過這些小程序觀察語句的執行情況,并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發揮,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總之,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才能去接觸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進而掌握新知識,從而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把項目作為載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編程能力

要根據“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目標和特點,結合企業專家建議、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接近學生生活、業務邏輯較為簡單且盡量能與后續課程項目產生聯系的項目,如商品銷售管理系統、圖書資料管理系統這樣的項目等。有了項目載體,根據項目開發制作的順序,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整合與編排,將常用的知識作為重點來講解,忽略難懂晦澀、實際應用中較少涉及的知識,這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好C語言的信心。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CDIO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項目化課程更具有條理性和可實施性,可將項目按功能劃分成若干模塊,根據模塊功能的大小,又可以將模塊劃分成若干任務。在每次的課堂教學中,將這些事先劃分好的功能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上機操作完成任務。在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CDIO教學理念,通過軟件工程過程的“需求分析、設計、實現、測試維護”四個階段來完成課程的任務。

通過將工程項目引入教學,較好地融合了“構想―設計―實施―運行”的指導思想,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團隊意識,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基于CDIO的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并逐步將成果應用到其他課程中去。

參考文獻

[1]王碩旺、洪成文.CDI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經典模式――基于對CDIO課程大綱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2]馬麗艷、寧振剛、李振平.基于EAC-CDIO的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6~78

篇5

一、以行業崗位職能需求為基礎進行課程構思

1.課程目標定位

動畫角色造型是動畫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整部動畫片的支撐和靈魂,動畫角色造型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動畫片的成敗。作為培養學生創意設計和造型能力的必修課,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成為動畫專業目前最重要的課程之一。需要綜合運用素描、色彩、動畫速寫等前期課程的基礎知識和技法,同時,對于后續的動畫運動規律、動畫設計稿、動畫分鏡頭設計等專業課的學習具有奠基作用,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理解影視動畫各種造型的意義,具備較強角色的創意設計和動手繪制能力,養成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擁有勇于開拓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通過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系統地了解動畫設計制作流程;掌握動畫設計工具軟件的使用方法;運用“項目化案例”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得學生不再單一的進行動畫角色造型創作任務,而是懂得如何與前后知識進行銜接與配合,能夠對二維、三維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工作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動畫設計所涉及到的技術原理有較深的認識,從而達到一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師所具備的技能與知識框架,為今后所從事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程建設思路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強化以提高學生動手實踐和設計能力為目的的教學環節。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學生理解人物比例、透視、表情、動作、性格、服裝及道具在動畫創作中的作用,并能將其融會貫通,運用到動畫角色造型的設計中去,逐步掌握動畫設計中復雜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與制作方法,并學會在創作的過程中統籌思考動畫角色塑造的藝術性和技術性。

傳統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是采用理論與實例相結合的敘述方法,這遠不能適應當今動畫角色造型師職業崗位的需求。結合CDIO教學理念,圍繞動畫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將從工作崗位職能需求著手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二、以典型項目化案例為載體開展課程設計

1.課程結構框架

CDIO作為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集中概括,主要目標是以C-D-I-O的產品生命周期為教育,以工程實踐為載體,培養學生掌握基礎工程技術知識,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在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引導創新。借簽CDIO生命周期理論,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突破傳統學科課程設計,搭建了模塊橫向和項目縱向的課程體系結構。

在課程結構橫向設計上,以模塊方式選擇理論教學內容,將相關與相近的學科內容和體系進行板塊集合,使這些知識共同服務于具體項目的創作。譬如對于動畫角色的設計,引導學生綜合前期課程所學知識,從動畫角色策劃和創意、動畫角色腳本文案到動畫角色的造型設計,形成一體化的創作。通過對理論教學內容的模塊式融合,改掉學生急功近利心態,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動畫角色個體特性的基礎上,善于將生活經歷和感悟滲透到動畫角色性格的塑造中,使動畫角色具有內在的生命力和張力。

在課程結構縱向設計上,采用項目化案例組織實踐教學內容。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以理論為中心,案例的選擇和分析都是為理論服務,不利于學生整體設計觀的形成。項目化案例教學法是以項目為導向,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通過案例來掌握各知識點和操作技能的教學法。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根據“工學結合”的課程設計思想,分析市場崗位需求,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案例,將案例教學和實際項目操作結合,共設計五個實訓項目,即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基礎、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流程、動畫角色造型創作技法、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創作要點及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案例分析。對于實訓項目教學的實施,強調以市場的產品作為“項目”過程運作能力培養,由此提高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完成專業與市場的緊密結合。

2.課程內容組建

課程內容是課程教學改革最重要的環節,直接決定課程目標和任務能否實現。結合行業最新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理念及與之關聯的優秀案例,將動畫角色造型師的工作流程進行細分,打造真實典型的項目背景,按照項目模塊所需要的素質和技能要求構建教學課程內容。具體來說,根據動畫角色造型師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將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教學內容分解為“三個五”,即五個項目、五個任務、五個過程,從而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效率。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圍繞實際應用和就業需要選擇內容,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能學到最新、最具有實效價值的知識技能,就業時能夠迅速進入工作崗位。

三、以“教、學、做”―體化教學模式促成課程實現

1.課堂組織形式

動畫作品的創作講求團隊合作,動畫角色造型設計采用項目化團隊小組的形式完成各個實訓項目。學生每4至5人為一組,由團隊小組長根據自己對各成員的了解,進行創作過程各環節的具體分工。每個學生都能在實訓項目的訓練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又要汲取團隊的意見和建議,增強項目操作的可行性。通過項目團隊小組形式完成各個項目的實訓任務,既注重個體鉆研精神和踏實工作態度的培養,又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學生與他人的溝通及協作能力。

2.課程授課模式

CDIO的最大特點便是“基于項目驅動教學”和“做中學,學中做”,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改變以教師演示為主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做”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導,由多名教師合作集中指導,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引導,將精煉實用的教學和快捷有效的實訓相融合。教師主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于具體的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教師只提出明確的目的,指點路徑,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或能引發強烈表現欲望的物象完成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由此形成教師宏觀控制教學進程的教與學互動機制,學生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與釋放。

3.建立“N+2”考核方式

動畫角色造型設計課程基于本專業EIP-CDIO理念的課程成績評價標準采用“N+2考核”方式,即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其中,“N”是指課程進行過程中考核項,動畫專業考核項目包括課堂討論、課堂測驗、課堂陳述、課題訓練、成型實驗、實際項目操作、調研報告、實地考察、論文撰寫等多種形式,教師從中任選三項,“2”是指期末考試與課堂

筆記,以綜合方式測評學生的課程成績。新的考核方式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多向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整合多方資源確保課程運作

1.建立網絡課程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過多采用量化的形式,缺乏創新的環境。學生缺少發揮的空間,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被動、枯燥。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網絡課程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單一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形成面授教學課堂與網絡自學課堂雙課堂。該網絡課程采用Flash視頻動畫全程模擬課堂教學,解決技能操作型課程通過網絡自學的技術難題。通過鼠標操作點擊動畫模塊可以給動畫角色進行換裝、添加角色表情、搭配服飾顏色等,與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使學生對知識點有身臨其境的創作體驗,培養學習興趣。

其次是課程交流平臺,設置了畫作展示版塊、作業提交版塊、作業講評版塊及課后答疑版塊等功能。學生使用網絡平臺在線涂鴉繪制模塊可以實時進行繪畫練習,通過調色板、筆刷、濾鏡等工具,將完成的作業及項目作品直接上傳并進行展示。課程網站的建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合二為一,實現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的目的。

2.建立CDIO創新項目工作室

開辟動畫專業創作場地,打造CDIO創新項目工作室。該項目室面積達100平米,配有先進電腦設備,24小時開放,為學生持續創作開辟綠色通道。對于學生成果每個學期舉辦2至3次學生專題講座及優秀作品展,同時將優秀學生作品推薦參加社會各類設計競賽,目前學生設計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幾十項,通過講座、展覽、參賽、獲獎等形式,促進學生在創作上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

3.開展校企合作

篇6

由于操作系統本身具有理論性強、內容涉及面廣、概念較為抽象以及需要多門前導專業基礎課程支撐等特點,因此對教師而言,授課難度較大,而對學生來說,則難以掌握課程要領,甚至部分學生在學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平臺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移動計算終端環境所占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據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Corporation,IDC)2013年第三季度的報告顯示,目前69%的用戶使用移動設備訪問互聯網,而配置在這些移動設備上的基礎軟件——操作系統也快速發生著變革。IDC的報告顯示,移動設備中裝配的操作系統Android占據統治地位,比例高達81.0%。這些數字表明,面向Android操作系統的產業鏈很長,而這個產業鏈對優秀工程師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的目標,“卓越計劃”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一大批能適應及支撐產業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卓越工程師。該計劃的主要目標和改革措施需通過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具體實施方可實現,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屬于核心內容。

在此背景下,我們以河南工業大學的兩個“卓越計劃”教學班共63名學生為教改實驗對象,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實施操作系統的課程設計改革。在這個課程設計中,指導學生分組完成Android系統下的5個編程項目,分別涵蓋操作系統5個重要概念,即調用與進程、同步、調度、虛擬內存和文件系統,旨在通過該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對操作系統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1 使用Android實施課程設計的背景

1.1 教學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操作系統在社會信息化進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操作系統相關的新概念、新技術亦不斷涌現。相比較而言,目前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操作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國內采用的一些教材內容較為陳舊,只能反映經典內容,應用實例多以類Unix為主,與主流市場應用存在距離,無法體現當代操作系統的發展狀況和態勢,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此外,傳統實驗通常是對操作系統實現方法和原理的模擬或驗證,缺少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忽略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出現與卓越人才培養目標脫節的現象。

因此,教師在講授操作系統課程時,一方面應思考如何在課程教學中體現最新的操作系統原理與方法,另一方面還應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動手完善操作系統的內核,體會操作系統的原理,同時注重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1.2 使用Android系統的優越性與必要性

操作系統是邏輯上緊密配合的整體,學生若想有效地把握操作系統全貌,需具備較強的軟件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而工程意識和工程素質的培養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編程完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項目,積累編程經驗,這是融會貫通計算機科學知識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實踐環節中,讓學生自主編寫一些內核程序,對幫助學生體會操作系統核心概念有重要意義。使用Android系統實踐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先進性和必要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一個穩定成熟的操作系統,Android系統能使學生體驗一個真實的操作系統。編寫操作系統內核可以令學生原來掌握的操作系統概念與原理不再是空中樓閣,而這正是一些基于教學型(即裁剪版)的模擬操作系統所不具備的。

(2)Android系統是一個基于Linux內核的開源操作系統,學生可借助前期學到的Linux知識和文檔,還可獲取源代碼等豐富的資料,因此學習的門檻不是太高。

(3)作為一個商業操作系統,Android系統不需要普通用戶和學習者維護,其不斷的開發與改善有利于學生了解操作系統開發的最新理念。

(4)隨著Android系統在移動設備應用中的日益普及,學生對使用該系統具有濃厚興趣,而學習好這個操作系統對日后開展基于Android系統的應用程序開發大有益處。

2 Android系統課程設計的實施

2.1 課程設計的內容

為了方便使用Android實施操作系統教學,我們使用哥倫比亞大學提出的Android虛擬實驗室的教學環境,我們同時使用模擬的和實際的移動設備配置開發環境。在虛擬設備環境下,學生可在自己的電腦上直接使用或部署Android的開發環境。這就要求學生能讀懂和理解AndroidLinux的組件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或添加一些功能組件。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5個有關Android內核編程小項目,分別涵蓋操作系統的5個重要概念:①基于Android設備獨特進程層次的系統調用與進程;②基于全局資源(如共享傳感器)的進程同步;③虛擬內存;④使用自動位置定位的文件系統;⑤基于開放Android系統的單應用程序調度模型。

2.2 虛擬實驗室的構建

在操作系統課程設計中,能便捷地使用合適的開發工具非常重要,為此,在Android操作系統的虛擬實驗室里,我們為學生提供已配置好環境的VMware虛擬機,其中預先安裝了學生完成上述5個項目所必需的Android和Linux開發工具。這套工具既包括真實移動設備的啟動〔boot〕和測試程序、Android SDK開發工具包(包括Android模擬器)、創建虛擬設備工具、GUI調試工具等,又包括交叉編譯的工具鏈、Android環境中的Bionic C言語開發庫等。此外,我們還提供交叉編譯環境的使用指南和設備以及模擬器的詳細使用說明。

盡管各種平臺均提供Android開發工具,但是出于教學上的方便,我們提供上述預制的開發工具包,這是出于如下原因:①減輕學生的系統管理與配置負擔,避免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迷失于具體的配置細節,避免出現“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的教學情況。②配置好的虛擬平臺可為(無意)破壞開發工具安裝或系統安裝失敗的學生提供系統安全保護。對學生來說,如果經歷系統配置或安裝失敗,他們只需重啟預制好的VMware工作站,就可得到原來的編程環境。此外,VMware強 大的截圖功能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他們體驗實驗環節。③通過提供簡單、標準化的Makefile、shell腳本和用戶層的開發工具,預制好的虛擬平臺可避免交叉編譯帶來的不便,可令學生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操作系統概念及原理的學習與理解。

Android SDK主要用來開發用戶層的GUI應用程序,不是針對Android的內核而設計,因此一些編譯器及Android實時運行庫的預先配置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標準化的環境能夠允許學生使用簡單的Makefile文件編譯調試程序,簡化了Linux內核交叉編譯的指令。取代在shell環境下通過手動輸入的參數,利用手機3D方位感知模型,使用定制的Android模擬器程序OpenIntents,可加速將方向或加速度等數據輸入到模擬器中,大大簡化學生的輸入過程。

3 課程設計任務的完成

我們將學生分成12個小組,每組約5人,讓學生通過預制好的Android虛擬實驗室合作完成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包括5個有關Android內核的編程小項目,其中,部分項目要求學生能讀懂并能修改簡單的程序塊,而部分項目僅要求學生編寫簡單的用戶空間測試程序,學生不必編譯整個Android代碼或者GUI應用程序(這是后續專門的Android應用程序開發課程所專注的)。這5個課程設計(作業)對應于5個操作系統的重要概念,有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某些特性具有Android或移動設備所專有的特征,這5個課程設計分別對應的概念是系統調用與進程、同步、調度、虛擬內存和文件系統,這5個概念與Android相關的主題分別對應為zygote進程與Java工作線程、設備傳感器、顯示優先調度、通過寫時拷貝(copy-on-write)共享內存實現的多進程工作集以及定位感知的文件系統。

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任務安排也是有條理的,不僅要讓學生在課程設計早期理解操作系統原理,而且在課程設計后期的程序設計實踐中添加Android系統獨有的特征,加深對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舉例來說,在課程設計初期要求學生理解Android進程樹,關注為什么所有的GUI程序都是進程zygote的子進程。zygote本意為受精卵,其他后生細胞均由受精卵分裂而成,其用在Android系統中表示其他子進程由zygote進程“孕育”而生。這和Linux中的fork進程的命名有異曲同工之處,fork本意為叉子,叉子外形是一柄而多齒,因此fork父進程也有父生多子寓意。此類形象的比擬教學便于學生理解一些晦澀的操作系統概念,而親自動手實踐則可加深學生對該概念的理解。zygote是一個虛擬機進程,同時也是一個虛擬機實例的孵化器,每當系統要求執行一個Android應用程序,zygote進程就會fork出一個子進程執行該應用程序。

在課程設計的后期安排上,利用zygote進程節省系統內存(RA2d)可加強學生對進程間內存共享機制的理解。對于一些只讀(read-only)系統庫,當操作系統需要一個新的虛擬機實例時,zygote復制自身使得所有虛擬機的實例都與zygote共享一塊內存區域,從而大大節省了內存開銷。

同步是現代多任務操作系統的一個重要概念。移動設備中有大量的傳感器,基于Android系統的智能終端通過傳感器感知用戶信息,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對某些資源的競爭使用。在Android系統中,學生可通過執行一個新的同步原語——orientation event(方向事件)理解同步的概念。執行該原語可讓多個進程阻塞執行(掛起),直到移動設備處于某個特定方向。在編程實踐中,我們要求學生完成一個趣味性小任務:在手機屏幕沒有面朝桌面放好之前,某個進程必須被阻塞執行。為了完成這個小任務,學生要在用戶空間寫一個守護進程(daemon),這個進程使用標準的Android硬件抽象庫,然后通過系統調用(system call)向內核空間傳遞數據。方向事件的完成需要如下3個新的系統調用來支持:orientevt open(方向事件開),orientevt close(方向事件關),orientevt wait(方向事件等待)。這個守護進程將設備的方位信息作為一個信號源(signal),以喚醒(wakeup)被阻塞的進程。學生通過編寫幾個簡單的小程序就可測試這個新的系統調用接口。程序功能順利完成帶來的成就感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熱情。

最后,在課程設計的答辯環節中,我們設計出多個簡單的有關操作系統的概念性問題,除了要求學生給出問題答案,還要求學生解釋這些概念與原理如何體現在Android這個特定的移動設備操作系統中。

4 教學效果的驗證

對于河南工業大學兩個“卓越”工程班的63名學生,我們使用Android系統作為載體,實施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但是絕大多數學生的整體評價是正面的,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課程設計完畢后,我們設計了一個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這種新模式下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評價,見表1。

由表1可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Android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有益于理解操作系統原理,可以增強基于Android系統的項目動手編程能力,但是我們也收到一些負面反饋,如部分學生認為Android設備模擬器運行速度太慢,調試Android嵌入式內核的過程過于復雜,不容易掌握。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生接觸更多的還是桌面操作系統(如Windows等)。因此,相比較而言,學生對類Linux系統的Android系統相對陌生,這種生疏感也使得部分學生對日后開展類似Android課程設計持否定或中立態度,這個比例達到20.64%。實際上,負面反饋的問題正是我們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我們下一步教學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方向之一。

5 結語

為了適應操作系統理論與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河南工業大學“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指導下,我們開展了Android平臺下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增強了學生對操作系統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主要通過相應課程體系的實施實現,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至關重要,但我們也認識到學生工程動手能力培養不是立竿見影的,它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若要達到熟練地使用Android系統編程,學生還需要具備良好的C/C++、Linux程序設計及數據結構等課程的知識儲備[dylw.net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 歡迎光臨]。針對“卓越工程”計劃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仍需堅持不懈地探索課程教學改革之路,力爭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琦.操作系統教學改革的思考與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8):155-156.

[2]楊柳,胡志剛,李璽,等.CDIO的“操作系統”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4):24-26.

.http:∥idc.corn/getdoc.Jsp?containerld- prUS24442013.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 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 Review,2012,46(2):80-86.

[6]Cox R,Frey C,Yu X,et al.Xv6,a simple Unix-like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EB/OL].[2013-09-05].http:∥pdos.csail.mit. edu/6.828/2012/xv6.html.

[7]徐惠,郭榮祥,周建美.基于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09(21):86-89.

[8]姚紅巖,譚丹丹.面向卓越軟件工程師培養的操作系統教學策略[J].計算機教育,2013(15):31-35.

篇7

關鍵詞:砌體結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1-0137-02

“砌體結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非常強的結構設計類課程,砌體結構的發展也與國家經濟建設的實際、國家經濟實力以及工程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與“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一齊被譽為“四大結構體系”。隨著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逐步實施,對于工程人員分析實際問題、工程創新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國內很多高校把砌體結構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石河子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將“砌體結構”單獨開設,學時32學時。

一、“砌體結構”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各地高校都在積極探索高等教學改革。隨著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和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不斷查找,發現目前的課程教學仍然普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共性問題:

1.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

教師的講解充斥課堂,老師以“講”得好為最大滿足,很少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需求,忽視了學生思考的過程,課程知識多是依靠大量的課后作業訓練來加以鞏固,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

2.隨意提問多,激發思維少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關注了師生互動,但往往以預設的教學問題把學生納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學框架。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非常簡單,要么是事實性的問題,學生閱讀課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幾乎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影響了學生思維的密度和深度,達不到應有的效度。

3.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追求上關注形式互動,追求表面上的課堂活躍,氣氛熱烈,而忽視活動的效益和及時反饋矯正,不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更不能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底。

4.繼續傳統多,自主創新少

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教師在教學中仍采用傳統教法,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以教師為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

5.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下降

一方面:砌體結構工程項目目前在一線、二線大、中城市的主城區的建設規模有減少的趨勢;另一方面:課程開設在大四學年的第一學期,即學生理論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再加上學生畢業設計很少選擇砌體結構工程,學生涉及就業的壓力,造成學生從思想上不夠重視,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

二、“砌體結構”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措施來提高教育質量:

1.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1)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并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間,以便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為此,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論和討論”的思路,組織好課堂教學。例如對于梁端砌體局壓的講解,以工程圖片給出梁端局壓的概念,讓學生思考梁在荷載作用下有何特點以及梁下砌體受到那些荷載,找出梁端局壓的兩個主要因素,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互動式教學方法。實行教學互動,與學生之間有對話和交流,同時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響應。實現教學互動,首先要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其次是要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響應,要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在互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

(3)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課程以“工程設計能力”為主線,同時輔以必要的概念設計和構造措施等內容。在課堂講授時,注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上一部分內容自然過渡到下一部分內容,使學生思路清晰,易于掌握,注重知識基本點、重點、難點和方法的講授。要求教師講課時一定要有重點,重點要簡明扼要,易于掌握。

(4)課堂講授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在課堂講授時注重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應用。對于破壞機理,組織學生觀看錄象,直觀生動地再現了整個破壞過程,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利用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組織學生參觀實際工程項目,使學生對課堂講述的內容加強直觀理解,同時也可了解工程采用的新技術。

(5)嘗試將注冊工程師考試有關知識引入課堂。推薦相關執業資格考試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向學生介紹工程注冊考試的有關政策,有目的地根據學生個人發展規劃進行 “注冊師”預備培養,結合國家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讓學生意識到將來土木工程行業實行持證上崗的必然之路,使考取相關職業證書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鼓舞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為備考做準備,重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例如對于砌體高厚比的驗算,以歷年注冊結構師原題為例題,讓學生在課堂求解,老師再講解,主要強調容易出錯的地方,以此培養學生運用規范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手段改革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保留傳統,又勇于創新。

(1)傳統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即黑板和粉筆。對于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核心計算公式推導等,采用板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參與具體推導過程,加深理解。板書字跡清晰、工整,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對于教學內容中的基本概念、計算方法和計算步驟等內容的講解,以及一些復雜概念和圖形的模擬,采用預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

(3)結構模型展示。各種結構的荷載傳遞路線、配筋形式和位置、各部分之間的支承關系等教學內容,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較難表述清楚。用結構模型展示,生動直觀,易于理解,可以獲得其他方法無法取代的效果,大大節約授課學時。

(4)現場實物講解。對于樓梯、雨篷、局壓、挑梁等結構的組成和結構布置要點,結合大量的平時個人自拍現場實物圖片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更直接掌握課程內容,形成結構的整體概念以及對結構概念設計的理解。

3.課程設計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課程設計存在的不足:通過近幾年的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發現,課程設計任務設置不合理、課程設計分組和選題較單一、課程設計抄襲現象嚴重、課程設計內容陳舊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引入實際工程,在課程設計內容設置、課程設計過程管理、課程設計成績考核等環節進行大膽改革,不斷提高教師指導水平和學生課程設計的質量。

(1)不斷完善課程設計任務書,將實際項目工程引入課程設計,做到一人一題。多方收集砌體結構施工工程的建筑施工圖,根據課程班級人數,選擇合適的砌體工程的建筑施工圖,以一套圖紙為一個小組,根據建筑施工平面圖紙的張數來確定小組成員的多少。做到一人一張建筑施工圖,根據具體的建筑施工圖來進行結構方案的布置和計算,每個小組成員給定不同的荷載大小,各自設計內容相互獨立,一人一題,但方案布置又需要大家相互討論,相互參考各自圖紙內容,杜絕抄襲,又鍛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

(2)嚴格過程管理,提高課程設計質量。課程設計考勤要求和課堂教學一樣,嚴格考勤,要求學習委員制作分組及考勤表,每天抽查考勤2次,保證設計時間的投入。每2天抽查學生完成情況或讓學生回報個人設計進度。小組成員考勤表現將影響整個小組每個成員的考勤。

(3)課程設計成績考核。課程設計計算書成果提前上交,進行課程設計答辯。答辯表現良好者,給予最終課程設計成績加分。課程設計答辯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通過答辯加強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實習交流,更大程度挖掘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4.注重“雙師型”教師綜合素質培養

為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課題組教師都積極參加“全國注冊工程師”資格考試,以“雙師型”教師標準要求自身,不但掌握“砌體結構”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也掌握土木有關核心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拓寬課堂教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土木工程卓越人才。

三、結語

砌體結構具有取材容易,造價低,施工技術簡單等諸多優點,目前仍有很大的建筑市場,尤其隨著國建城鎮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砌體結構在建筑行業仍然占很大的比重,對于砌體結構有關的知識的掌握不可忽視。通過在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手段、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探索。目前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課程設計能嚴格按照任務要求認真完成,綜合學生課堂表現、學生課程成績和學生評教等方面,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永梅,趙均.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85-88.

[2]李永梅,孫國富,張勇波.砌體結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77-79.

篇8

關鍵詞:遞進式;課程集;工程管理;教學特色

作者簡介:謝丹鳳(1981-),女,遼寧鞍山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郭樹榮(1963-),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山東?淄博?25504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72-02

1998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將房地產經濟、基本建設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等專業合并為工程管理專業。發展到今天,工程管理專業逐漸走向正軌,學科體系基本形成,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課程設置、教學與實踐環節等方面高校之間還是有所差異。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實本科優質工程,如何確保教學質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挖掘教學特色。在多年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山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提出了“遞進式”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課程集”的概念,將“遞進式”教學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的教學中,深入挖掘教學特色,希望能夠對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一、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專業是土木工程技術、工程管理與工程經濟交叉的復合性的新型學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漸增大,為適用社會主義市場化的需要,工程管理專業發展迅速,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學校從1998年的不足80所,發展到現在的310所。盡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社會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人才的知識結構和人才類型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不適應;開設工程管理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視理論教學,缺少實踐環節或實踐性教學內容偏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技術人員相比,其對工程項目的掌控能力較低。同時,基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大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之前,對其所學專業知之甚少,對工程實踐過程缺少基本的感性認識,對工程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和管理問題缺乏全局性的概念。

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勢必導致課程之間的粘連性大,如果僅僅是各門課程之間獨立的、拼盤式的授課,沒有良好的協調、互補、遞進,則不容易把握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存在模糊不懂問題不能夠及時解決,后續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學效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也只能是被動接受。鑒于此,我校工程管理專業推行了“遞進式”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希望能夠深入挖掘“遞進式”的精髓,提出了“課程集”的教學思想,將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界面進行銜接處理,以期望能夠克服拼盤式課程教學的缺陷,發揮“課程集”1+1>2的優勢。

二、“課程集”的涵義與教學思想

“課程集”概念的提出來源于項目管理的綜合集成思想。1990年,錢學森等在系統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概念以及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論: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之后,一些學者對綜合集成思想進行了極大地豐富和完善,[1]其宗旨是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整體最優化。目前,集成思想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較多,用集成思想來指導教學過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在集成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工程管理專業遞進式課程設計的教學研究經驗,提出了“課程集”的概念,將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定義為:為完善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結構,將涉及工程管理專業技能的有邏輯關系的課程進行整合而形成的遞進式集成體系,包括實踐教學的集成、課程教學的集成、案例教學的集成。

目前與“課程集”相關的概念還有“課程群”、“課程組合”、“系列課程”等,其宗旨也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進行整合,但是具體的操作環節沒有考慮到“遞進式”的教學方式,很少有連續不斷地在后續課程中糾正學生在先行課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薄弱環節的做法。而“課程集”強化了遞進式教學理念,其教學思想為: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以本專業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為主線,將相關主干課程進行整合,以課程間的邏輯關系為結合點,通過對課程的重新規劃,[2]刪除交叉課程間的重復,填補課程界面間的空白,體現課程之間的遞進關系以及修正關系,在后續課程的教學中解決先行課程的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不斷地發現并修正教與學中的薄弱環節,使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狀態,克服各門課程單獨教學的分離性,實現課程集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即1+1>2的優勢。

三、“課程集”的框架構建與教學特色

1.“課程集”的框架構建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的構建框架起始于遞進式課程設計,構建理念來源于綜合集成思想,構建特色在于發揮1+1>2的優勢,構建核心是整合集成教學計劃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資源。當然,并不是將所有課程都納入“課程集”,而是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進行篩選定位,有針對性地構建“課程集”,主要是:將6門專業核心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納入“課程集”,發揮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1+1>2的優勢;將建筑工程項目的相關案例納入課程集,發揮案例教學環節1+1>2的優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框架構建圖詳見圖1。

篇9

在課程設計中加強與實際應用的聯系,積極引入科研成果,優化課程設計內容,力圖反映信息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現狀,使學生接觸到學術發展的前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設計內容以打好基礎、面向應用為原則,包括理論分析部分和自主提高設計部分,時域分析與變換域分析并重,信號分析與系統分析并重,連續系統分析與離散系統分析并重。在相關內容中,重點選擇能夠強化“信號與系統”重要概念和理論的設計內容。理論分析部分包括了“信號與系統”課程的核心內容——三大變換,以驗證性仿真設計為主,旨在加強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包括:信號的產生、表示與變換、信號的頻譜分析、系統的頻率響應、卷積計算、信號的合成與分解、求解系統響應、拉式變換、Z變換、零極點分析和調制解調等。

自主提高設計部分包含頻分復用、抽樣定理工程實用、音樂合成與分析、數字自激振蕩器設計和應用、工頻干擾濾除器設計、反饋系統與回音消除器設計、音樂回響與混響設計、音頻加解擾器設計、無失真傳輸系統設計和分析,以及噪聲濾除、信息提取、圖像識別等等。采用Matlab軟件、Simulink軟件和Multisim軟件以及三個軟件相結合的設計和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透徹理解相關理論和應用。同時鼓勵學生從工程背景中提出問題,將課程設計的過程看作科學研究的過程,通過科研實例拓展信號處理的應用,開闊視野,拓展知識范圍,提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設計中注重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延伸,突出基本理論的數學概念、物理概念、工程概念和拓展應用,實現原理、方法和應用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利用課程設計的有利機會,教師應注重基礎課與后續專業知識點的結合,夯實基礎,為掃清后續課程的困難創造條件,促使學生用辯證發展的思維看待基礎課程的學習,形成發散思維。

二、重視過程管理的改革措施

“信號與系統”課程設計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涉及若干知識點或幾種研究方法的設計,強調學生在設計過程的自主性,在給定設計目的、內容和實驗要求下,由學生自行擬定設計方案、編寫程序,并加以實施。在設計過程中,指導學生閱讀設計所需相關文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攻克難關的信心。例如,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Matlab函數來分析信號經過系統的響應。Matlab針對微分方程分析系統響應,只提供了lsim函數,用于分析和求解系統的零輸入和零狀態響應,但是這個函數只能對狀態方程和狀態變量的初始值進行求解。對于用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在解零輸入響應時,首先要將系統的微分方程描述形式轉換成狀態方程的描述形式;其次,由于lsim要求輸入狀態的初始值而不是系統響應的初始值,需要由系統響應的初始狀態推導出狀態變量的初始狀態,并利用矩陣方法解四元一次方程組。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既要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困難,又要給予一定啟示和指導,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敢于面對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樹立挑戰困難的信心。

又如,在設計抑制工頻干擾的陷波濾波器時,不僅要求學生完成較高的性能參數指標,而且要求學生用零矢、極矢去設計和分析。因為零極點分析是學生必須擁有的基本功,而每個零矢、極矢在編程時又是不同角頻率參數ω的矢量,學生在編程時遇到了較大的阻力。學生在設計報告中多次寫到通過解決問題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對設計更感興趣。通過課程設計的互動過程,教師可以充分了解教學各個環節,全面把握本課程的教學思想,全面了解學生的整體狀況和特長,達到了因材施教,分層培養,促進優秀生、拔尖生脫穎而出的目的。自主提高設計部分的內容應該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去做,進一步將這部分內容形成文字或課件。學生學習后,分小組討論設計方案,然后再完成設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方法

在本課程的設計中,改革考核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與評定,把課堂表現納入考核機制,對課堂積極思考、思想活躍的學生給予加分,活躍課堂氣氛。改變以往的一次考核和答辯方法,在課程設計中采用兩次答辯方式。現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平時付出少,最后突擊復習。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避免傳統考核方式一考定勝負所帶來的應試學習方法的弊病,對學生平時學習提出要求,給予壓力,將最終答辯的壓力變成了平時學習的警鐘,同時也可避免學生平時不努力致使最后積重難返的后果。加強對學生設計過程的檢查和督促,同時使教師更詳盡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加強輔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采用三個環節的評價方式,包括平時設計及答辯,占40%,考核設計態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設計報告,占25%,給定格式樣本,根據學生寫作的內容、與標準符合的程度考核學生論述的邏輯性、嚴謹性、科學性,課程設計報告在年級內進行,只要剽竊字數超過一定數量,課程設計直接記0分;答辯,占35%,考核學生對設計和理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答辯環節上主要著眼于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明確給出優秀和及格的量化考核標準,體現課程設計考核的嚴肅性、公平公正性,有利于分析、檢查、統計和評估課程設計教學效果,研究成績分布與教學的關系,促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課程設計教學的提高。在課程設計報告寫作方面,對報告的內容、形式進行規范,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的寫作習慣。這些均為將來的報告和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完成設計報告時,還要求學生思考進一步研究的內容,使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能夠持續研究和探索,為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奠定基礎。

四、效果

“信號與系統”課程設計給予學生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可以從設計中學習到信號與系統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對所學知識獲得感性認識和直觀的驗證,加深了對信號與系統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為今后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系統分析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基本題目設計過程中,學生認識了Matlab這個重要的工具軟件,能夠利用Matlab的強大功能,直觀地認識信號的時域、頻域的特性,通過圖形去理解相關概念、理論的本身意義。通過設計,學生學習和掌握了Matlab的基本操作和信號處理指令,教師通過輔導、檢查、答辯等環節,不斷幫助學生糾正設計,對于時域、頻域等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在設計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掌握了系統的各種分析方法

。在自主提高題目設計中,由于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以選題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轉向理論應用,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畢業設計有重要作用。由于在設計任務要求中分出了層次,提出了更完整功能和高技術指標(超出“信號與系統”課程設計大綱范疇),激發出了部分學生探索新事物的熱情,部分學生所完成的課程設計任務質量較好,具有一定的水平,少數優秀學生因此脫穎而出。教師能夠負責任地做好答疑輔導、實驗指導、考核等環節,使本次課程設計教學充分發揮作用。學生普遍對指導教師的工作滿意,希望有更多的課程設計機會。課程設計對學好本專業后續課程很有幫助,對學生掌握本專業技術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結束語

篇10

一、微課程設計思路

微課程設計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護理為例,對微課程的設計和應用進行研究。

對于慢阻肺病人來說,在進行護理時應該注重呼吸功能的鍛煉,這是護理該疾病病人的重要內容。在沒有進行微課程設計時,教師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即教師先演示一遍,學生隨后進行模仿學習,但是在課后很少有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導致學生很難掌握呼吸功能的鍛煉方法。筆者學校引進微課程,制作了與呼吸功能鍛煉相關的微視頻,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預留了課后習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掌握了呼吸功能的鍛煉方法,還能對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在該節課程中進行微課程設計時,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二、課堂操作步驟

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引進微課程設計,具體的課堂操作步驟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步,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展護理教學,利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課件,主要包括慢阻肺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等。隨后教師對實際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時間設置在15分鐘左右。第二步,進行微課程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事先錄制好的關于呼吸功能鍛煉的微視頻,時間設置在8分鐘,具體內容見上表。第三步,實現翻轉課堂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指定幾位學生到講臺上講述一下慢阻肺的護理方式,內容可以是飲食護理、病情觀察、起居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整體時間安排在8分鐘左右。第四步,指定專門學生進行課堂總結,時間控制在4分鐘以內。第五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堂作業,并進行課堂答疑,將時間設置在10分鐘左右。第六步,⑽⑹悠搗⑺偷窖生的QQ群中,并實時進行答疑和互動。

三、教學效果分析

微視頻是微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在上述慢阻肺病人呼吸功能鍛煉中,微視頻只有8分鐘,與傳統的教學時間有很大差距,而且以視頻、影像的方式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防止學生上課走神、溜號,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另外,在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重復觀看視頻的方式來鞏固相應知識,充分掌握呼吸功能鍛煉的方式,提高了內科護理的能力。與之前的教學課堂相比,微課程設計就好像是一味興奮劑,能夠讓學生的大腦思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討論中,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將微視頻發送到QQ群中,供學生隨時觀看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教學體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