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學的課程范文
時間:2023-09-28 18:0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互設計學的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精品課程網站;交互協作學習;CSCL;虛擬實驗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1]。課程教學網站的開發融合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通信技術及智能化的人機交互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構建出交互實用的、虛實結合的學習環境和人文氛圍,實現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建構主義學習等新型教學形式,是值得研究的熱點課題。因此,精品課程的教學網站建設要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擴寬知識面,為個性化學習提供高質量的支持和服務。
精品課程教學網站是精品課程建設和評價的窗口,是精品課程網絡化學習的平臺,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課程示范輻射的載體。因此,課程網站設計與創建的成功與否是精品課程成敗的關鍵所在。目前,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網站開發特點、形式和規范不盡相同,但在構建過程中一般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即采用何種組織方式組織網站的內容資源,才能有助于用戶較為便捷迅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資源。本文以省級精品課程“計算機輔助教育”網站建設應用實踐為例,結合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教學理念,對基于交互學習的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的設計與實現進行了探索。
1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的總體設計
1.1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目標與設計步驟
計算機輔助教育課程是結合師范院校特點,將高速發展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教師教育實踐而開設的一門反映師范教育特色的核心基礎課程。我校課程教學團隊于1998年開始對該課程展開改革研究,并同時依托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類”部級立項項目(教師司[1998]5號(JS203C)的支持,開展了改革研究與實踐。我們力圖使該課程能充分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術,體現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成為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新要求的特色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該課程于2007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本著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課程建設的目的,按照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我們對該網站建設制定了設計步驟,如圖1所示。
1.2課程總體框架設計
課程網站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精品課程網絡化學習的平臺,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課程示范輻射的載體。因此,課程網站設計與創建是關鍵所在。我們遵循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以創新意識培養為先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采取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專題研究、互助學習、課堂活動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課堂講授、網絡自學和專題項目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同時,我們還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精品課程建設要求,對網站建設的主題進行了定位,將該精品課程設計為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教學資源、特色及創新點、網絡學習、專家指導等模塊,如圖2所示。
1.3課程內容設計
美國課程專家William Doll在其后現代課程觀中指出:未來的課程是一種開放性、互動性、自組織的課程,它強調開放性、復雜性和變革性[2]。精品課程網站建設就應該符合這種發展趨向,因此我們采用內容分析法設計精品課程內容。所謂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具有明確特征的傳播內容進行的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通過對信息內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信息內容的一定本質的又易于計算的特征,從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的缺陷,達到對信息“質”的更深刻、更精確的認識[3]。
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精品課程進行內容設計時,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吸納并應用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利用網絡優勢,建設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后現代課程觀為指導,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用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本課程以計算機輔助教育基礎知識為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為出發點,突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色與優勢。依托現代教育技術,注重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及教學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注意學生理論及思維形成過程的感受。采取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專題研究、互助學習、課堂活動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采用具有特色的“課堂講授、網絡自學和專題項目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以課程組方式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內容、課程設計,制定出模塊化教學課程大綱。尤其對于實驗教學,我們構建了基本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三種類型實驗,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了虛擬實驗教學環境,即由原來單一的網絡實驗演示和觀看擴展為實驗演示與觀看―虛擬操作―自由在線討論小循環的實驗。
1.4確定課程網站欄目與板塊
根據內容分析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后,我們確定了課程網站的具體欄目與板塊,形成每個欄目的樹狀列表,以清晰地表達站點結構及各站點之間的鏈接。在劃分課程欄目與板塊時,要特別注意:1)盡可能刪除與主題無關的欄目;2)盡可能將相關課程最有價值的內容列在欄目上;3)盡可能方便訪問者的瀏覽和查詢。比如教學資源欄目,不僅應能結合課堂教學有計劃地調整網絡課程內容,上載新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典型軟件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新穎的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進一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不僅應設計實現學生個性化查詢、閱讀在線網絡課堂講義,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利用Web技術設計實現在線觀看多媒體教學課件與教學視頻,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交互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時空分離教學的重要紐帶。交互設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分析現有的各級精品課程,其在教師與學生及學生之間的交互方面,尤其是提供同步在線討論、支持小組在線協作學習方面較為缺乏。因此,為了更好地呈現和傳播精品課程內容,本課程除了按照精品課程的要求設置相關欄目之外,特別設計了“網絡學習”模塊強化并完善精品課程的交互協作學習功能,分別設置了在線課程、在線答疑、作業提交、在線考試、虛擬課堂和虛擬實驗教學系統等板塊。
1.5分欄目策動與主頁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根據精品課程建設目標、主題定位和初步設計的網站欄目、板塊完成分欄目策動書等,對精品課程網站的目錄結構和鏈接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設計,以此作為最終實現的具體指導。在主頁設計中,主要考慮了以下幾點:1)課程網站整體風格保持一致:包括結構一致、色彩一致、導航與背景一致等;2)課程網站色彩合理搭配;3)課程網站版面布局合理??傊?要根據學生習慣設計出具有交互性、操作響應高效、方便易用的界面。經過精心設計與開發實現的課程網站主頁如圖3所示。
2精品課程交互協作學習的設計與實現
在上述精品課程總體結構框架中,“網絡學習”模塊是專門為強化和完善課程中交互協作學習功能而設計的,是本課程的創新與特色所在。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重點引入了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理論與技術,指導網絡課程模塊的交互學習功能開發。CSCL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協作學習的環境,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討論、協作與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協作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傳統合作學習的延伸和發展[4]。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背景,對同一問題的理解也會有一定差異,這不利于學習效果的產生。因此,建設精品課程網站時要特別注重交互協作環境的創建,給學生提供各種交互方式,使學生能夠對不同觀點進行協商討論,形成對問題的知識建構。同時加強教師的在線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協作共同解決問題,不僅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精品課程學習的活動密度,又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協作精神。
2.1交互學習的總體模塊
人機交互是精品課程內容呈現和傳播的主要途徑,也是精品課程網站制作水平的重要體現。因此,開發精品課程時要正確認識交互規律,設計實現多層面的和諧交互。協作交互學習,是指多個學生面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交互作用,這些活動是深化問題理解、知識的掌握應用、人際關系技能和高級認知技能獲得等目標學習的外部條件[5]。在協作交互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及相互作用。從認知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的角度分析,學習同伴間的協作學習顯然要勝過個人的努力,而且協作交互學習讓學生能從其他同學那里得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特別是每個人經過思考獲得的學習心得。這種設計理念也正好符合建構主義主張的協作交互學習會促使學習者產生高度的學習動機,更讓學習者對團體產生參與感、認同感與歸屬感。
為了實現更好的交互協作學習,我們在本課程的“網絡學習”模塊中專門開發了網絡虛擬教學系統,分別實現了在線課程、在線答疑、作業提交、在線考試、虛擬課堂等功能,實現的系統頁面效果如圖4所示。
各模塊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如下:
1) 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相關課程的電子學案、視頻教程與相關學習資料,并隨時根據學生的要求上載最新課程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需要的學習資料,為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2) 在線答疑。本模塊提供一個“基于Agent的在線答疑系統”,使學生對在線課程或其他疑惑內容進行提問,并允許學生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教師通過本系統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和交流,共同評判質疑,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分析評價。
3) 作業提交。學生輸入自己的信息后在線提交作業,查看作業評閱情況,并且可以在作業提交截止日期前進行修改。教師及時給出反饋,有利于學生作業成果的進一步完善。
4) 在線考試。學生輸入自己的信息后,可以進行隨機試卷抽取,并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提交試卷與成績查詢。通過在線考試與測試成績反饋,學生對自己的階段學習情況有一個了解,可以指導學生制定下一步學習計劃。
5) 虛擬課堂。本模塊采用3D虛擬建模技術與人機交互技術,開發了虛擬教室和虛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學習與實驗環境。我們在虛擬課堂中設置了在線討論、郵箱、論壇等交互方式,促進學生在虛擬環境下學習時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學生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通過教師、學生及相互間實時與非實時的深入討論和交流,學生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問題的不同角度,而這又會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達到進行有效學習的目的。虛擬實驗交互模塊不僅滿足了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控制和操作實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在線交流討論、教師實時指導反饋,為精品課程實驗教學設計提出了有效途徑。
以下重點介紹虛擬課堂中實現交互協作功能的虛擬實驗教學模型。
2.2虛擬實驗的交互設計
實驗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實踐環節,實驗環境的真實性與交互協作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保證通過網絡學習,學生也能像在普通實驗室操作實驗一樣,取得好的實驗效果,一直是精品課程建設和網絡學習平臺開發的難點。我們在研究CSCL和人機交互相關理論及技術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交互學習的特點、交互學習的內在規律和實現協作知識建構的交互機制等,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建模技術對實驗環境進行了仿真,對虛擬實驗的構建和交互協作功能進行了創新性嘗試。所構建的虛擬實驗功能模型如圖5所示。
該虛擬實驗主要分成3個模塊:1)虛擬實驗環境模塊:包含虛擬實驗場景、虛擬實驗設備、虛擬角色等;2)虛擬實驗輔助支持模塊:包括實驗目標、原理、步驟、演示、應用等具有較強指導性的教學信息,對學生實驗的全過程進行指導和幫助,是實驗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隱互資源;3)人際交互支持模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人人交互的途徑,交互對象包括遠程的教師或學生,交互方式可以是實時的在線聊天,也可以是非實時的論壇、E-mail等。
在虛擬實驗3大模塊實現的基礎上,將虛擬實驗的信息交互分為兩部分,即學生與虛擬實驗間的信息交互和學生與虛擬實驗輔助系統間的信息交互,這兩種交互過程是交叉并行的。具體的虛擬實驗交互協作實現流程如圖6所示。
針對上述功能和交互操作流程,我們利用三維建模軟件和虛擬現實技術,對設備的功能和實驗現象進行模擬。該系統支持學生自主控制與操作虛擬實驗、觀察實驗過程和現象、統計實驗數據、在線交流討論實驗結果。
3評價與完善
在精品課程網站建設初步完成后,還有一個長期運行、評價的過程,要對其課程教學資源、信息覆蓋范圍、網站受訪率、導航有效性、課程網站穩定性及實用性等進行評價[6],并在評價與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我們具體從內容評價、效用評價、技術性評價、發展性評價4個方面進行評價和改進,如表1所示。
上述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精品課程使用的有效程度。今后將不斷根據群體分類,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改善,增強課程資源的特色性,并根據學生的受訪規律不斷調整課程網站的設計布局與導航,建立一個智能化與個性化一體的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
4結語
精品課程網站開發是決定精品課程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根據我們所承擔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總結了精品課程網站的開發過程與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精品課程網站構建模型。為了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溝通和交流,實現精品課程在網絡環境下的交互協作學習功能,通過認真研究人機交互、CSCL等相關理論及技術,我們精心設計了具有交互協作學習功能的網絡學習課堂。另外,我們設計的虛擬實驗的構建模型和交互操作流程,對實驗環境進行了仿真,對實驗設備的功能和實驗現象進行了模擬,彌補了傳統精品課程在實驗教學上的缺陷,為精品課程網站建設及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應用前景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應用模式。
目前,該網站已經投入運行近3年,契合課堂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的資源利用能力和實踐能力?,F在課程網站范圍已輻射到全國,反映效果良好。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充實完善網站內容,擴大網站覆蓋范圍,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提供信息資源的完整性,縮短信息資源的更新周期,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
注:貴州省級精品課程“計算機輔助教育”項目支持;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專項創新基金重點項目(研[2010]10號)。
參考文獻:
[1] 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2010)[EB/OL]. [2010-05-10]. /xpe/portal/20a4bb00-1188-1000- 8b6c-ac9dee625938.
篇2
數控加工工藝學課程是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其基礎性內容以傳統機械制造工藝為基礎,密切結合數控加工的特點,是連接產品設計與制造的橋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金屬切削原理、切削刀具以及數控加工工藝理論基礎知識,能針對真實的產品零件圖設計合理的數控加工工藝方案。筆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粗淺地探討一下本課程的交互式創新教學。
二、課程設計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課程基本理論知識要點,并能與實際相結合,運用到實踐。掌握數控加工的切削基礎知識;數控加工工藝概念、基本理論;數控車削和銑削加工工藝知識。能將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合理設計零件的加工工藝路線。
2、能力目標
(1)專業能力:表現在學生機械行業領域的的專精和學識的博通。
(2)社會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考慮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在工作及社會交往中密切的合作關系。
(3)方法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突出了學習的本質。
三、課程教學組織設計
課程教學的設計要以學生為本,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同時又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分成基礎內容、鞏固提高、擴展應用三個方面,在教學組織中,我們采用互動教學法,分組合作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基礎內容的教學設計
基礎內容是該課程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包括概念知識、原理知識等。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對教材的自學熟悉理解該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主要采用預習――測試――講解的方式。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學相關知識點。教師在每次上課開始的幾分鐘,給出相關測試題測試學生自學完成情況。這樣可以在課程一開始就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如果學生整體掌握良好,則只需要稍加講解指出重點,如果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理解不透徹,則詳細講解并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學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自己的疑惑,及時在課堂中請教師指導講解。
2、鞏固提高的教學設計
鞏固提高內容是在學生基礎內容學習的基礎上,能舉一反三,在實際中簡單運用。這個知識點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同時能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中可以采用PI互動教學法,這樣可以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后,教師在課堂中給出相應的測試題(一般為選擇題),讓學生每個人作答,并將學生整體的答題結果通過屏幕顯示出來,如果得到多個不同的答案,則組織學生就近討論,學生互相闡釋自己的觀點,彼此說服對方,在獲得更多信息的基礎上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通過互相引導得出新的結論。教師在學生互相討論時可以置身其中,及時了解學生個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學生新的結論正確率高,則說明學生掌握良好,可以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如果掌握較差,教師則補充內容詳細精講后,再次讓學生作答。直到學生基本掌握,再進入下一部分的學習。這種互動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合作學習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更培養了他們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3、擴展應用的教學設計
擴展應用內容是學生在鞏固提高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的聯系,教學內容要貼近社會現實,要符合各學科的內在發展趨勢,符合真實產品零件生產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出學習項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習的內容與自己未來職業有著密切的關系,體會到學習任務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增強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達到今后職業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教學中可以采用團隊項目、仿真訓練 、討論辯論等。如教師備課中精心選取幾個基于真實產品的典型案例,上課時將學生分成幾組,將這些案例分別交給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 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合作,學生在討論中允許查閱資料。討論結束后,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 將自己的學習項目成果匯報給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后同學們可以互相提出疑問和見解。最后教師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 將項目內容進行梳理。這種結合了案例教學和團隊合作教學的方法, 讓學生在參與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
四、教學方法實例
以數控加工工藝學中的“工件的定位”為例來簡要說明。
1、基礎內容
學生先預習理解六點定位原理概念,常見的定位元件和定位方式。教師測試學生的預習情況后,再通過實例講授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
2、鞏固提高
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教師在課堂中給出相關的測試題,如軸類零件加工時,采用兩個頂尖孔可約束( )個自由度。
① 3 ② 4 ③ 5 ④ 5
學生單獨思考,一分鐘后給出自己的答案。第一次答案正確率如果小于80%,教師則要求學生與相鄰的學生就近討論,積極分析自己的答案與他人答案的不同之處,互相說服,教師穿插各個討論小組中,鼓勵學生多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幾分鐘后,學生再次回答剛才的測試題目,如果正確率高于80%,教師做簡短的正確解釋。然后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測試環節。
3、擴展應用
經過鞏固提高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相關知識點。接下來鍛煉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分組發放相關的案例,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進行匯報。如給某個小組的案例分析為:下圖所示為一長軸工件在雙頂尖和三爪卡盤上定位。試分析此定位方案:寫出各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屬于何種性質的定位?如有不合理之處,提出改進意見。
小組拿到題目后,互相交流討論每個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然后派學生代表在全班針對自己的題目做出相應的分析和解釋。其他學生可以對他們的分析結果提出疑問和見解。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分析做點評總結。
篇3
【關鍵詞】障礙設計法 護理技術實訓課程 應用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0156-02
障礙設計法就是指教師在進行護理技能模擬操作過程中,設計一些障礙,或者示范一些錯誤的操作法,讓學生在已經熟悉正規的護理操作的基礎上來判斷或糾正錯誤。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通過各環節培養出技術型的護理人才,是實踐教學面臨的重大問題。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弱,意志較薄弱,如果按常規的教學方法來傳授護理技術的操作,學生只會生搬硬套,機械性地模仿教師的操作。筆者在1年的時間里,在護理技術實訓課程教學中大膽創新,采用障礙設計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隨機選取南寧市衛生學校2010級中職護理專業2個班的學生119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將護理20班(60人)設為實驗組,護理19班(59人)設為對照組。年齡為16~18歲,均為女生。且已經過1個學年的基礎課學習。各班年齡、基礎理論課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使用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時數、任課教師均相同。
(二)方法。具體如下。
1.教學方法。兩組均由同一教師授課,所授科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學時、內容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規范地示教,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實驗組則采用障礙設計教學法,設計障礙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
2.障礙設計教學流程。以青霉素皮內注射為例說明。學生已在護理學基礎中基本熟悉了青霉素皮內注射的操作。(1)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選一名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準備小筆記本。(2)課前準備:組長帶領本組的學生,根據教材及廣西衛生廳下發的55項視頻,熟悉青霉素皮內注射的正規操作。(3)教師設計障礙操作,如準備用物有過期的藥液、不密封的注射器,配制青霉素皮試液時多做一個步驟、用物準備不全等,操作中“三查七對”漏查一些項目,評估內容不全等。要求學生邊看邊記錄存在的問題。(4)學生分組討論,匯總障礙問題,并糾正問題。(5)學生分組設計情境演練。(6)學生分組展示記錄內容,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完善操作方法。
3.評價方法。(1)評價的方式。選擇無菌技術操作、鼻塞法給氧、簡易呼吸器、生命體征的測量四項護理操作進行單項計分,由4位教師分別固定負責相應的科目,并按廣西衛生廳下發的55項《操作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操作總評是學生學完課程后,由學生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組成的平均分。(2)調查實驗組學生對障礙設計法教學效果的評價。筆者參考有關文獻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共發放自制問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3)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二、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技能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實驗組學生對障礙設計法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2。
三、討論
(一)障礙設計法在護理技術實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結果。按照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將護理專業的學生培養成能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實施障礙設計法遵循這一理念,目的是讓學生能解決障礙中的問題,盡快掌握及運用護理操作技能為病人服務,提高職業能力。障礙設計法在護理技術實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結果如下。
一是提高了學生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評判性思維的能力。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注意收集學生在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無菌操作不嚴格、“三查七對”缺乏、生活醫療垃圾處理不當等,在授課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情境及工具。學生作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探索者,在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極大地挖掘了思維能力,加深了對操作目的、適用范圍、操作要點的理解,極大地提高了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縮短了實驗教學與臨床護理實踐之間的差距。表2顯示,8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81.66%的學生認為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是提高了學生心理素質與應變的能力。中職學生年齡小,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心理較脆弱,通過設計障礙性問題,學生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經過不同情境的演練,學生在不同的操作中解決不同的問題,提高了應變與創新能力,加強了耐挫力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了心理素質與應變的能力。
三是增強了學生防范醫療糾紛的意識。隨著醫學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普及,病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護理服務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在障礙設計教學法中,將相關的法律知識滲透于問題中,引導學生識別對與錯,以此來增強防范醫療糾紛的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明白護理行為與患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與患者生命的關系,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
四是提高了學生合作與溝通的能力。整體護理的實踐調查表明,護理工作需要用70%的時間與他人進行溝通。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適應臨床的需求,障礙設計法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的學習。通過小組互動、討論和自檢,學生學會了共同學習,加深了友誼,滿足了心理需要,培養了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
(二)障礙設計法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還是新型教學關系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僅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應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完善人格,提高修養。在教學中應做到有責任心、有耐心,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學生的能力狀況。教師還應循循善誘,因人施教,啟發學生判斷的能力,避免出現錯漏的現象。
面對臨床護理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臨床護理設備不斷更新,護理新技術不斷出現,護理實驗教學的現狀已經不能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改革。障礙設計法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閻宇軒.實驗創新教育應注意的幾種傾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2)
[2]朱進和.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實驗教學中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的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1(14)
[3]施曉蕓.臨床護理帶教方法[J].家庭護士,2008(20)
[4]史瑞芬.護理人際溝通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5]廖春玲,徐衰明.開放性評價在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6(10)
[6]劉志哲.中職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14)
[7]周蕾,葛霞.幾種不同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6)
篇4
關鍵詞:教學內容;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課程考核
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截至2009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5%,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健事業帶來巨大挑戰,社會對實用型老年護理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但是目前我國從事老年護理的人員學歷低、數量少,且沒有接受過老年護理的系統化教育。為改變這一社會現狀,我院在護理專業中開設了老年護理課程,以往基本遵循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以就業為宗旨,服務為導向”的目標,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得不到提高,畢業后為老年人服務的意識及技能都較欠缺。因此我們嘗試對老年護理進行了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圍繞與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中的具體工作任務,組織課程教學內容,并以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項目化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思路
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從學生今后面臨的老年護理職業崗位出發,選擇典型工作任務,從中確立相關的職業能力要求,培養實用型老年護理人才。課程整體設計以典型的老年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來構建課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針對每個教學單元按照“資訊(獲取信息)、決策(作出決定)、計劃(制訂方案)、實施(進行操作)、檢查(審視過程)及評價(總結反饋)”六步法進行教學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創新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
二、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重構教學內容
項目化課程整體設計的關鍵步驟是將原來學科體系下的課程內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導向和項目化的思路遴選項目,進行課程內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國職業教育家Paetzold指出:“課程似乎是建造了一個存放和重現經驗與知識的書架,書架不同隔層的劃分使得整理與重獲更加容易,它極大地減輕了記憶負擔?!北菊n程項目設計的依據是以老年人為主體,通過護理干預,延緩衰老和減少各種危險因素給老年人帶來的消極影響,消除或減少老年人自我照顧的限制,加強老年人自我護理,實現其最佳的功能狀態。鑒于此,通過與行業專家共同分析社區養老機構和家庭老年護理的典型工作任務后,提煉了以下9個能力訓練項目(見下表),能力訓練項目的設置體現了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和護理需求,以任務引領學習,并使老年人護理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個項目下分別設定若干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的完成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模塊,而應用到的理論知識則穿插于整個任務的完成過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飲食的護理”項目任務中,我們把“老年人的營養需求”“老年人常見疾病與飲食的關系”等理論知識融入“指導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譜”操作技能訓練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護理”項目任務中,把“排泄形態障礙的常見危險因素”“排泄形態障礙的護理”等理論知識內容融入“指導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鍛煉”“排尿功能訓練”“自我間歇導尿”等技能訓練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也解決了工作導向課程重構的最大難點重實踐輕理論,整門課程內容從知識導向轉向了行動導向。
三、課程的目標設計
使學生掌握老化的特點,能應用護理程序評估老年時期這一特定階段存在和潛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健康問題;并能應用專業知識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康復護理;能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以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從而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狀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在老年護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教師作為社區醫院護士長,學生分4組(每組5~6人)作為社區護理工作小組,每組設有責任護理組長,負責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進度,協調整個項目實施,組織人員完成具體項目。每個教學單元基本上就是為了解決一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四個不同的工作任務,每組護士完成一個工作任務。
五、課程考核設計
老年護理課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考核重點是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本課程考核采用項目任務考核(占80%)與期末考核(占20%)相結合的方法,從專業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體現職業能力培養要求。
項目化教學理論最大的特點是打破傳統學科型知識體系,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通過實踐訓練提升能力、獲取知識,用工作任務或項目來承載理論,讓學生在完成相應工作任務中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老年護理項目化課程設計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符合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能幫助學生迅速適應老年護理工作崗位。但是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編寫配套項目化教材,不斷進行老年護理崗位需求調研以改進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建設等,從而進一步提高高職老年護理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龍芳.高職項目化教學課程考核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02):147-148.
篇5
(浙江工業大學 信息學院,浙江 杭州,310023)
摘 要:針對傳統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臺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建設方案,闡述如何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介紹該建設方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 :C++語言;Ch交互式平臺;項目式;案例;線上線下綜合評價
0 引 言
程序設計課程是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1]。C++語言不同于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基礎必修課,重在培養學生基于計算思維求解問題的思想和能力[2],問題分析、建模和算法設計、實戰編程的能力。C++語言功能強大、表達形式豐富、使用方便靈活、應用領域廣泛,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將C++語言作為大學新生的程序設計入門語言,也將其作為數據結構、算法設計等課程的工具語言。
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實戰型課程,程序設計開發環境的選擇、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3]、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和編程能力的評價體系[4],是課程教學中需要解決的3個難題。選擇合理有效的開發工具能使程序設計的學習事半功倍,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案例和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自主求解問題、學習新知識的動力,而客觀的教學評價體系則讓教與學相輔相成,設計一套教學研究方案從以上3個方面著手,積極做好學生邏輯思維、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國內很多學者對于如何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如吳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決了解題思路的問題;斯金納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效果的教學方法。針對如何將“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轉化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后續提出了教學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學[5]、任務驅動式教學[6]、混合式教學[7]、拋錨式教學[8]、項目式教學[9]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被動傳授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計算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這些方法往往擅長從單個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從開發平臺、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為一體的課程教學研究,教學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選擇合適高效的程序設計開發平臺,設計相應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案,并利用線上線下混合管理學生、評價教學成果,完成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是本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
1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現狀分析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分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前者主要以教師課堂教學PPT為中心展開基本概念、語法和規范的教學;后者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圍繞知識點展開程序設計、編寫和測試等上機實驗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開發環境缺乏交互性。
傳統的C++語言教學編譯環境包括常用的C++語言程序的運行平臺,有Turbo C++、Visual C++、Borland C++等,它們都是集成化的開發環境,要在這些平臺上演示一個最簡單的程序,如輸出一行字符或求一個表達式的值,都必須寫出完整的程序,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疑使C++語言的上機復雜化,而初學者需要的是能夠簡單明了地直觀看到運行結果,以便于理解。其次,這些平臺都是編譯性平臺,雖然可在程序運行中設置斷點或設置要查看程序運行過程中某些變量的變化情況,但對于初學者,無法提供直觀的查看方式。
2)求知積極性沒有被完全調動。
C++課程的授課對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們需要從高中階段的被動式、高壓式知識獲取方式轉變成大學開放式、自主式的知識發現,一方面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從被動到主動的求知習慣,另外一方面,現有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點為導向的學習,即便有人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分析問題和程序設計能力差。
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實際應用脫節,他們能夠從有限的教材上獲得典型的例題求解方法,但是沒有辦法從編者的角度,從實際應用的角度抽象出應用問題的一般分析、分解、設計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語法細節和規則,難以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邏輯思維、計算思維,乃至創新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這些恰恰是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核心和靈魂。
4)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實戰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課時以理論課為主,上機實踐課為輔。以浙江工業大學信息學院電信專業為例,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總學時64課時,其中理論48課時,上機16課時。學生由于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課堂聽課的形式獲取知識,通過上機實踐輔助程序設計和調試的過程,在大一階段幾乎沒有接觸到應用的機會,迫切需要從一開始接觸程序語言就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
5)考核機制單一,無法全面評價學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考核主要基于兩個方面:期末考試和上機實踐的表現,其中期末考試題型多以客觀題為主,上機實踐題則是程序設計題為主,通常都是體現了所謂的關鍵知識,更多是典型例題的拓展題目,從知識點分布出發。個別院校有采用限定時間的上機程序設計評定,但這些方法都沒有跟蹤式的評價學生整個學習效果,無法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2 基于Ch交互式平臺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研究方案
總結教學現狀,針對傳統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程序開發平臺單一、課堂教學和實踐上機環境脫節、課程評估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我們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臺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建設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釋平臺的交互功能和內存透明管理,設計項目式教學方案,并設計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
2.1 基于Ch交互式平臺的程序設計課程
Ch交互式平臺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為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開發平臺[9-10],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基礎認知階段、中級理解階段和高級設計階段,基于Ch平臺設計3個階段的課程學習。圖1是基于Ch平臺的分階段程序設計課程方案,分3個階段,循序漸進推進課程教學:基于Ch交互式窗口開發平臺的形象化教學、基于Ch Professional平臺的理解強化教學和基于Ch IDE集成化編程環境的高級創新程序設計。
1)基于Ch交互式開展形象化基礎教學。
學生一開始接觸C++語言,避免被其繁雜的內存管理和指針操作難倒。我們基于Ch的強大交互能力,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數組和指針的概率,單個語句鍵入后馬上就可以得到結果進行驗證。數組和指針的存儲格式、訪問方法和調用方式等都能夠直觀地顯示給學生,體現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學。
2)基于交互性程序運行平臺的綜合程序設計。
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基本結構和簡單的算法設計編程實現,基于Ch professional平臺設計典型應用的問題分解、程序設計和編寫、測試。由于平臺具有良好的調試界面和功能提示,學生在通過基礎教學后,展開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機實踐成為很好的鍛煉,professional平臺的結果演示界面可以規范初學者的編程習慣,在基礎教學的基礎上進入鞏固和綜合應用程序設計階段。
3)基于高級功能的綜合案例開發。
充分發揮Ch平臺的IDE集成開發環境和強大的圖形圖像處理功能,面向學生的課外科技競賽和就業方向,結合課程的進度,在講授課程前先設計、選擇一套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聯、與教學內容相一致、功能相對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據每次的講授內容,將案例分割設計成多個具體且相對簡單的實例程序分析講解。對應案例利用Ch平臺實現和演示,進度符合課程安排,便于學生邊學習邊應用。
2.2 項目驅動式教學建設
項目驅動式教學采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步,C++語言程序教學遵循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從簡單項目入手到綜合應用型項目,學生自始至終全程參與。步驟如下:項目目標確認、分組展開、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寫程序、調試測試、現場報告和組間評價、最終成績。圖2是項目驅動式教學建設的組成步驟。
每個章節的內容和知識點給定2~3個項目案例供學生自己選擇,學生在選定項目之后首先明確項目目標。
學生自主選擇隊友組隊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詳細的分工和職責,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績評定。
每個學生對自己任務模塊展開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其中對于第一階段(如圖1所示)作為項目驅動式教學的開始,要求學生做簡單的計算思路整理流程圖或N-S圖代替概要設計;對于第二、三階段(如圖1所示)中高級項目案例引入,則需要學生對項目進行模塊劃分、隊友之間協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詳細的流程分析、接口設計和模塊獨立性設計等。
程序編寫環節需要學生結合課堂教師分解、團隊討論、課外查閱資料、上機編寫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設計好程序接口,便于與其他的隊友協作,共同完成整個項目。
調試測試工作是項目驅動式教學步驟中很重要的一項,尤其對于第二、三階段的綜合應用案例,需要集合隊友的共同程序模塊,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調試習慣和方法,而且鍛煉了他們之間的協作開發能力。
現場報告和組間評價環節貫徹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達能力培養,只有通過查閱文獻、項目分析和設計,最后經歷Debug各個環節之后,才會有充實的過程匯報給大家,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保證每個環節的完成質量。另外一方面,關于組間評價,由于項目驅動式教學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課內外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為了傳達評定的民主客觀性,不是由老師一個人說了算,學生之間的客觀評價也非常重要,作為學生最終成績的一部分。
2.3 基于項目驅動教學方案的線上線下綜合考核體系
有別于目前大多數項目式教學建設的一刀切——根據最終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試的方法來考核,我們提出了一種基于項目驅動教學的線上線下綜合考核體系。鑒于項目式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項目驅動式教學的優勢:從整體上注重學生以項目為驅動的學習、開發和總結過程,關注學生的全程參與和表現,整個考評體系如圖3所示。
(1)線上考核系統。搭建學生項目案例教學管理系統,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時間完成網上課題的選擇、程序設計和提交操作。
項目題目選擇模塊:教師定期發放案例,學生在對應案例中選擇一個,作為階段性的項目。
模塊任務劃分讓學生定位項目角色,明確項目任務。
編程日志是讓學生嚴格按照項目開發流程,定期記錄編程日志。
調試日志是學生在程序調試階段記錄程序的測試案例,及其測試結果。
結果演示報告環境是學生在每次項目提交階段,制作PPT做公開匯報,并接受全體學生的提問和評價。
(2)線下考核系統。項目式教學的考核不能將最終上交的程序和項目報告作為唯一成績給定標準,因此我們設計了線下考評3個模塊。
學生自評。學生對整個項目的學習和開發過程做自我評價,最終提交項目進度記錄表、問題和解決方案記錄表、自我總結報告。
組間互評。學生之間相互督促和評價,不同組的學生對其他組的項目報告做評分,對其程序進行評分,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做監督評分。
教師考評。教師根據學生的現場報告PPT和匯報情況、提交的項目報告給出評分,對項目程序定評分并對學生的課堂出勤做評分。
以上三塊評分總計入每位同學的最終課程成績,構成我們設計的線下考核成績。
3 結 語
基于Ch平臺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對非計算機專業C語言程序設計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來看,Ch交互式平臺對初學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視化強的開發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實施項目案例驅動式教學方案充分發揮了項目式教學優勢,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線上線下綜合考核管理系統客觀綜合評價學生,學生靈活運用課堂和課余時間,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彌補傳統教學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實施,學生的編程能力、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畢業設計環境和實習環節開發能力顯著增強。此外,學生參加智能車競賽、ACM競賽、機器人大賽Robocup等,也憑借扎實的編程基礎和開發能力屢獲佳績。
基金項目:浙江工業大學教學建設項目“基于Ch交互式平臺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研究與實踐”(JG1216)。
第一作者簡介:陳晉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程序語言教學與實驗教學管理,chenjinyin@zjut.edu.cn
參考文獻:
[1] 俞慶英. 非計算機專業C程序設計教學方法創新[J]. 計算機教育, 2010(20): 118-121.
[2] 牟琴, 譚良, 計算思維的研究及其進展[J].計算機科學,2011, 38(3): 10-17.
[3] 盧瑾. C語言程序設計階段式分層實驗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 2014(14): 74-76.
[4] 夏一行. 加強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編程理念的培養[J].高教研究, 2012, 13(6): 43-44.
[5] 張安富, 改革教學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 2012 (1): 65-67.
[6] 李高杰. 任務驅動式教學在計算機軟件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無線互聯科技, 2013(8): 230.
[7] 余勝泉, 路秋麗, 陳聲健. 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 2005(10): 50-57.
[8] 劉琦, 劉智琦, 徐奕奕.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拋錨式教學模式[J]. 計算機教育, 2012(12): 77-81.
篇6
關鍵詞:網站設計與維護;CMS;課程教學;教學法;模板設計;網站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3.0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3-750-0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Based on CMS
WU Dong-chen
(Zhanj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chool, Zhanjiang 524094, China)
Abstract: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is a very practical and applied course. The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professional student from non-calculat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design a course content about CMS, analyz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MS, adopt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let student to quickly control the design method of various website.
Key words: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CMS;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shuttering design; web construction
1 概述
《網站設計與維護》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也是其他專業的普及型選修課程,是近年來計算機專業領域發展最快和應用最廣泛的課程之一,當今社會急需培養掌握計算機網頁設計、面向不同應用層次的專業人才。因此,學生對這門課程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眾多的網頁設計技術和課程,如何為學生開設好這門課程,需要我們積極思考。為了培養能高效、快速地進行企事業單位網站以及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的人才,根據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本校的實際,設計一個關于內容管理系統(CMS)的《網站設計與維護》課程教學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快速掌握各種建設網站的方法。
2 CMS的特點和選型
2.1 CMS的概念
CMS是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縮寫,意為“內容管理系統”。CMS主要是以信息共享為目的,位于WEB前端(Web服務器)和后端辦公系統或流程(內容創作、編輯)之間,面向海量信息處理,集信息數字化、分布存儲、管理、查詢、傳播為一體的管理平臺。內容的創作人員、編輯人員、人員使用內容管理系統來提交、修改、審批、內容。這里指的“內容”可能包括文字、表格、圖片、數據庫中的數據甚至視頻等一切需要到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網站的信息。
目前主流的CMS概念,是以文章系統為核心,包含內容模型自定義、內容采集加工、內容評論、內容檢索、公告管理、廣告管理、調查管理、留言管理、用戶管理等各種通用功能模塊,面向各種內容管理需要的網絡平臺。
2.2 CMS的選型
把CMS作為教學內容,至少要注意系統類型和架構、系統功能、視覺外觀、內容管理、開源維護等五個重點。
基于ASP+ACCESS技術架構的內容管理系統采用結構化的功能設計和界面布局設計,可分為核心系統(core)、組件(component)、模塊(module)、界面模板(template)等部分,系統結構分為數據層、應用層和表現層,這種架構具有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特點。
網站模板與網站程序完全分離是目前主流CMS的設計理念,模板是用來控制前臺網頁顯示界面的布局和字體、圖片樣式及形式的,使得表現和內容分離。只要設計不同的模板,即可實現不同的網站界面風格,讓學生達到快速建站的目的。
作為開發型產品的源代碼是最寶貴的學習范例,無論是初學者還是開發人員,都可以從開源CMS范例的源代碼中進行系統學習、掌握和探討商業軟件的設計、編碼規范等知識。通過以開源CMS軟件的源程序為范例來講解各種設計模式、編程技巧等知識,能夠很好促進學生對學習源代碼的興趣。
開源的CMS比較多,如DedeCMS、PHPCMS、PHP168、EmpireCMS、Joomla、JeeCMS、SiteServerCMS、FoosunCMS、SiteWeaverCMS、KesionCMS、JoekoeCMS等,作為教學的示范,以簡單、實用、方便、高效為原則,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款優秀ASP+ACCESS技術架構的開源CMS作為教學演示工具。
3 教學內容設計
3.1 CMS的基礎教學
《網站設計與維護》課程的學習主要有三個過程:設計過程、制作過程、內容管理過程。其中設計過程要求熟悉軟件工程學及各種相關技術,了解整個軟件設計流程,并具備相關的分析問題能力和策劃能力。制作過程要求具備頁面布局及相關的美工知識,動態代碼的編程知識及數據管理應用的數據庫知識。內容管理過程要求熟悉信息內容的采集、整理、編輯、審核、等過程。
教學內容遵循學生學習認知的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建站思想和方法,在理論和實訓中都要體現一個網站設計的理念。
網站設計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包括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軟件的使用,Photoshop基本操作,認識HTML標準語言中的Head、Table、Tr、Td等標簽及屬性設置,CSS、Javascript、VBScript、ASP代碼示例,網站框架設計和網站首頁基本布局設計的方法,網頁配色方法,IIS的安裝和配置,域名與虛擬主機服務器知識,網站安全知識。
3.2 利用現有網站進行快速模板設計
通用CMS網站系統主要有三大模塊:文章、軟件和圖片,一般每個模塊的模板目錄結構都由源程序、Images圖片文件夾、JS文件夾、Skin風格文件夾、UploadFiles上傳文件夾組成,這三個模塊相對獨立,可以生成多個模塊欄目,每個模塊欄目都有自己的模板。
系統的模板設計功能從使用靈活、操作方便的角度出發,利用現有網站進行快速模板仿制和設計并不是讓學生去剽竊他人作品,而是通過深入地熟悉了解他人的模板制作技巧和風格,以及設計思路而制作出自己的特色風格模板,提高自己的模板制作水平。
仿制模板的制作思路:
1) 打開要仿制的網頁查看源代碼屬性,通過“另存為”保存網頁全部文件。
2) 用Dreamweaver網頁編輯器編輯網頁文件,刪除標題列表的文字信息,合并標題列表信息的單元格,將需要顯示相關內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應的的標簽。
3) 修改文件夾名稱,修改圖片路徑。
4) 進入CMS網站后臺,把Dreamweaver里修改好的代碼復制到對應網頁模板選項中,并加以調整。
一些通用CMS網站系統的后臺模板管理功能中具有代碼編輯器和可視化編輯器,可以利用這些編輯器直接對模板進行修改、整理和保存。
3.3 模板的制作
模板制作是《網站設計與維護》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模板制作之前,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網頁設計與HTML代碼知識。如果要獨立設計一個網站,還要掌握一些圖像設計處理軟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
模版設計與制作的流程:
1) 在制作模板前,先在Photoshop、Fireworks等設計軟件中制作網頁效果圖。然后利用這些軟件的導出成Web格式文件功能,將效果圖輸出成Web文件和圖片文件夾。
2) 在Dreamweaver等網頁設計軟件中修改Web文件,將需要顯示相關內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應的的標簽。
3) 將圖片文件夾上傳至網站的目錄中,同時添加或修改相關類型的網頁模板,將Web文件的源代碼拷入模板中并保存。將添加或修改的模板設置成默認模板。刷新前臺頁面即可看到新模板的效果。
3.4 CMS的管理與操作
CMS網站系統的模版設計和制作完成,說明網站已經有了自己的前臺風格界面,就可以開始為網站添加信息內容。信息內容是CMS的靈魂,優秀的原創內容是一個網站的核心競爭力。
CMS的管理劃分得比較明確:基本設置、日志統計、廣告管理、友情鏈接、留言和公告管理、頻道管理、數據庫管理、模板風格管理、用戶管理、文章管理等。在各種管理功能中,通過指導學生操作和使用每一項功能,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分類、審核、和管理的全過程,掌握網絡編輯的工作流程,與職業銜接。
3.5 CMS的與應用
CMS網站系統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工具,而且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讓學生申請由學校信息中心提供的免費二級域名和虛擬主機,也可以指導學生申請互聯網上的域名和虛擬主機,通過域名和虛擬主機的申請、注冊、管理,讓學生掌握域名和網站服務器的相關知識。有了域名和虛擬主機,就可以讓學生對網站程序進行上傳、調試和維護,同時講解百度收錄、搜索引擎優化(SEO)及推廣、日后的更新維護等知識,讓學生明白一個網站的生命周期過程,使學生更加珍惜自己所設計制作的網站。
學生通過對CMS的學習和應用,可以隨時方便地提交需要的信息而無須掌握復雜的技術,使得網站的架設與管理變得輕松。
4 教學的方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想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對所學的技術靈活運用,要想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加強實踐環節。
課程的前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案例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的中期,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把模板設計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學習。
課程的后期,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網站項目并在項目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寓教于學”,具體做法是將一個完整的網站項目交給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自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設計、方案實施以及項目最終評價等整個過程。項目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5 課程的考核方式
《網站設計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開設該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具備使用CMS建設和維護網站的綜合能力,因此采用傳統的筆試考核模式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想衡量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好壞,需將考試重點轉移到對學生的實際技能方面的考核上。
設立與本門課程相關的模板設計大賽或網站應用設計大賽,是一種對學生綜合技能評價的有效方式。大賽為學生創造一個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機會,搭建一個展示與宣傳自我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在了解和體驗CMS網站管理系統的諸多特性與強大功能基礎上,熟悉和掌握網頁模板的設計方法與操作技巧,以創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網頁模板,充分展現獨具個性魅力的特色網站,促進網絡事業的蓬勃發展。大賽重點審評學生對以下幾個項目的能力:頁面美術設計、網頁語言的掌握程度、對CMS的模板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創意能力等,鼓勵有中國元素的民族風格的原創設計作品和富有商業氣息、能營造消費購物氛圍、時尚感強的商務設計作品。通過指導學生學習、設計,使用CMS制作指定主題的網站或自由設計的網站,提升學生對網站建設的愛好和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采取平時考查和實踐考核兩種方式,技能大賽成績作為總評成績加分的參考。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到課表現、上交作業、上機實習情況產生;實踐成績占70%,實踐成績根據期末學生所制作的作品情況產生。這種考核方式注重實踐操作和應用開發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6 結束語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提供“簡單、易懂、實用”的課程,才能讓學生對該門課程感興趣,讓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認知活動中解脫出來。對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能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其實踐操作技能,拓展其知識面,并發展成為活潑有趣的學習過程。
將CMS引入《網站設計與維護》課程的教學中,及時地調整課程教學內容,采取行之有效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考核,實現了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同步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按社會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方,鄧敏.內容管理系統(CMS)的發展與應用[J].孝感學院學報,2007(3).
[2] 葉婉秋.實驗教學法在“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中的實施之體會[J].計算機教育,2007(18).
[3] 李向群,張鳳云,王新.案例式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08(22).
[4] 康梅娟.“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0).
[5] 顏謙和,顏珍平.“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法初探[J].計算機教育,2007(9):65-66.
[6] 耿璐,聶足.基于CMS的企業網站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9(2).
[7] 黃海艇,胡俊溟.基于CMS的高校學院網站建設[J].電腦學習,2009(1).
篇7
摘 要:目的:研究探討循證醫學在腦出血偏癱早期護理干預帶教課程設計中的應用。方法:選擇在所在醫院實習的學生80名,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40名,對照組40名,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進行帶教,而對照組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帶教。實習結束后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出科考試。結果:試驗組出科考試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的出科考試成績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循證醫學;腦出血偏癱早期;帶教課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在2006年1月——2007年6月腦出血肢體偏癱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在36~80歲之間,發病值住院時間最長3天,最短的約是2小時。在此科實習的學生80名,對照組40名,試驗組40名。
1.2循證方法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的模式帶教,對照組使用傳統帶教方式進行帶教。實習結束后所有學生均進行出科考試,并對出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傳統的帶教方法:實習學生跟隨老師帶教進行日常診療工作,每周進行一次大查房,每周五進行一次集中講課。循證醫學帶教方法:在根據分管患者的疾病提出問題,要求研究生利用互聯網上的循證醫學資源,進行文獻檢索,用結論對腦出血的早期偏癱患者的疾病進行分析,并作出診療方案上交給帶教老師,帶教老師根據每名實習學生所做的診療方案進行講解分析,逐步要求實習生對新入院的腦出血偏癱肢體患者作出病因、臨床癥狀、體征、治療方案進行分析,并與帶教老師進行研究討論,執行診療方案。
2 結果
實習結束后所有學生均進行出科考試,對兩組出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出科考試分為筆試和實踐操作兩個項目,總分為100分。結果表明,試驗組出科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
3結論
近年來,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領域內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是一門遵循科學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衛生方案、決策的確定都應遵循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產生的最佳證據”[2],從而制定出科學的預防對策和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的生命質量的目的[3]。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及與腦出血偏癱早期護理帶教的相融合,必將對腦出血偏癱早期護理帶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轉貼于 循證醫學模式是以提高人類生命質量為旨歸,同時,應用醫學技術解除病人的疾患和痛苦,另一方面,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尊嚴[4]。傳統的教學是去情景化的,它剝離了情境的特殊性、復雜性、變動性,虛設了一個靜止的、確定的教學場景,是教學遠離了師生的現實生活,忽略了情境的意義和價值,僵化了師生靈動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而通過本次的研究探討,循證醫學將教師和學生置于特定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實踐將師生的知識經驗和現實的專業生活聯系起來,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解決問題并且獲得了發展。循證醫學的各環節因受多因素及具體情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變動性的影響,其結果是不可預設的,正因為這種開放、復雜、生動使事物展現出其豐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不斷地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激發靈感,培養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地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反應的敏感性和靈活性。由于“體驗是進入生命的唯一通道”,所以學生們只有通過循證實踐才能獲得實踐智慧,循證醫學可以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得到理解和體會,經過長期的實踐內化到個體的智能結構中。
循證醫學在腦出血偏癱早期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教師在臨床帶教中,引入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并能培養學生在以后的臨床實踐及科研中養成“臨床問題從循證中來,回到循證中解決問題”的良好的思維放肆,培養出與時俱進的臨床及研究人士[5]。綜上所述,循證醫學應用在腦出血偏癱早期護理干預帶教課程中,學生出科考試成績理想,應廣泛推廣應用于臨床帶教中。
參考文獻
[1]鄭漫艷.循證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4,18(11B):2059-2060.
[2] 李幼平,王莉,文進,等.注重證據,循證決策[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1-3.
[3]袁紅斌,李永華,朱秋峰,等.淺述在臨床醫學教育中引進循證醫學思想[J].醫學教育探索,2007,6(5):468-473.
篇8
【關鍵詞】互聯網;景觀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41-01
一、課程教學改革初衷
在“互聯網+”背景下,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認識到“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策略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勢不可擋。雖然“在線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大學校園里的課堂教學,但其運作模式開始觸動傳統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學校應系統規劃,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大力推動傳統教育信息化發展?;ヂ摼W模式下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是在西安培華學院《基于“互聯網+”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校級科研項目的推動下完成的。
二、互聯網+模式下景觀設計課程創新與實踐
景觀設計是跨學科、跨專業的一門學科,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法,學生對于前期的理論內容不是特別的感興趣,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較差。發現這一問題以后,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主要通過互聯網資源結合授課內容對學生下達一定工作過程任務目標,通過任務目標的過程化推動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設計和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微課、慕課(MOOC)、國家精品課程、微信公眾平臺等開放式網絡課程和資源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路徑自主掌控學習節奏,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提高景觀設計授課的靈活便捷性和個性化程度,重構教學過程和師生關系。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嘗試從新視角、新方法入手,新教學模式,實現優質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研究在幕課高校教育學習資源系統支持下,從課堂教學入手,探索通過推進優質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學會學習,適應時展對人才的培養要求。通過嵌入幕課資源為契機,協同教學模式轉變,探索出“互聯網+”形式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室外環境設計》課程中設置的相關情境之一:主要是通過景觀制圖方法和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掌握景觀制圖的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及網絡慕課以要學習的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網絡資源理解基本知識以后,進一步采取分組的方法,通過具體的實際項目來鞏固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讓前期理論知識掌握比較好的學生搭配基礎較弱的學生進行學習項目的學習合作,教師積極進行指導,學生最后進行匯總。在這個過程中,采取“調研和分析材料+自定分數”的方式完成平時考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少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學生只有實實在在地完成相應的任務以后才可以取得相應的學習成果。利用這種方式主要進行了三次工作項目任務的訓練,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項目一完成了校園內廣場的測繪。采用上面的過程和考核方式完成學習之后發現,所有的學生掌握了景觀制圖及測繪、調研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但是有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反映對于這種優劣結合的分組方式不是很喜歡,原因是基礎較弱的學生在很多時候雖然有考核的制度,不是特別的配合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這一問題在項目二的城市口袋公園的調研及改造中,讓學生自由進行分組,人數控制在3人。項目二的調研位置選擇在離學校很近的社區小公共空間的區域。在調研的過程中除了要對項目一中學習到的測繪進行進一步的訓練以外,還加入了對項目周邊的環境、周邊居民的使用人群、主要活動內容、主要活動方式和需求等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真實景觀的調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真正地通過實踐的調研進一步了解了景觀設計的意義。
項目三主要是對校園內維之園規劃用地進行全新的方案設計,來檢驗學生對景觀設計中各要素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通過互聯網課程學習景觀設計的規劃和設計方法,進一步了解項目設計中景觀元素的處理。首先要調研項目的周邊環境,相對于項目二中訓練和提高,在對維之園的方案設計中,學生對方案的分析和整理及實際設計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能主動地考慮到其所處的環境、周邊的關系及相應的功能和設計的內涵。
篇9
關鍵詞: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工學結合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陳思義(1954-),男,重慶市人,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與制造。
課題項目: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度院級專業改革研究項目“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編號:11SA07),主持人:陳思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4-0068-05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原四川省輕工業學校)在2001年升格為高職學院之前就開辦了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在5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依托輕工行業,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為省內外制漿造紙、釀酒、食品、卷煙、包裝、印刷等企業培養了大量從事輕工機械設備及生產線的安裝、調試、運行操作、維修和技術改造的專業技術人才,為這些企業的發展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
而近年來,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畢業的學生所具備的專業技能滯后于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往往要經歷1~2年或更長的崗位適應時間。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不高,認為技能、技術優勢不明顯,實際工作能力不足。有的畢業生也認為自己所學未用、所用未學,就業后難以適應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職業針對性不強,教學與應用之間的脫節較嚴重,工學結合還沒有成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主線和主流,依附于理論學習的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動搖。
針對上述問題,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高職《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課題組,旨在構建該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和相應的課程新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高職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人才培養工作開創新的局面。
一、以就業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規格
當今 “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要求所培養的畢業生要能找到相應的專業崗位,并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即崗位設計及其應用技能的培養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主要課題。實踐證明:科學地選擇支撐一個專業的技術,構建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才能滿足教學規律的要求,達到培養目標。因而,尋求社會需求與專業支撐技術的最佳結合,是準確定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建設―個專業的首要任務。根據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的內涵設計明確的崗位及人才培養規格是當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也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知識能力構筑的切人點。
為了準確把握人才培養方向,課題組成員于2011—2012年開始深入四川省內外相關的制漿造紙、釀酒、食品、卷煙、包裝、印刷等多家輕工企業,調研行業發展情況、人才需求狀況、職業崗位(群)的需求及專業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況。
調研顯示,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輕工行業企業為了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變,走高效益發展的道路,引進了大量高效率、連續作業的帶自動上下料裝置的自動化單機、聯動機組和自動流水生產線等。這些進口或國產的現代化輕工機械設備及自動生產線其特點是:結構復雜化、裝置系統化,機能高級化,融機械、電器、液壓、氣動、高科技自動檢測以及微機控制技術應用為一體。這些現代化的智能化設備對安裝、調試、運行操作、維修管理人員的外語水平、使用電腦控制管理的技能、機電一體化技術及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相關企業不僅需要更多從事機電設備安裝、運行與維護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求畢業生一到企業,就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實現“零距離上崗”。高職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應是機電設備安裝、操作、維修、檢測及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
根據調研結果,課題組在充分了解專業、行業企業現狀、技術需求和跟蹤專業方向前沿的基礎上,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步,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當前企業急需的畢業生,才能提高就業率[1]。由此,將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面向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與創新精神,熟悉輕工機械設備及自動生產線的結構、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具備機電設備的安裝、調試、操作維修及運行管理,及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以崗位群為基本依據,構建專業教學模式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單位將面向輕工行業的制漿造紙、釀酒、食品、卷煙、包裝、印刷等企業。主要職業崗位:①對新建廠或引入新設備的安裝、調試及投產前的一般性技術工作;②從事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及備品備件的制造工作;③為提高產量、調節產品品種能對機械設備選型、配套和設備設計技術改造的一般性技術工作;④對全廠(重點為車間)生產線機械設備的運行管理工作。
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群的任職需要,課題組與相關企業專家、職業教育專家就專業教學改革座談,重新審視本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深入研究分析了本專業職業能力,特別是關鍵職業技術能力,并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能力,面向社會需求,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體系。高職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如圖1所示。
新構建的專業教學模式以職業崗位和工學結合為導向,強化崗位實踐鍛煉,以學生技能訓練和提高實際技能為主,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如何打好理論基礎和提高訓練技能。最后,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帶著崗位工作經驗就業,實現本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準確對接[2]。
篇10
1 國內高校中交互設計專業的發展情況
國內高校近幾年掀起了發展交互設計專業(研究方向)的熱潮,其中以清華大學、湖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為代表。清華大學信息藝術設計系不僅培養具有交叉研究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同時探索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才協同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則從本科三年級開始對交互設計方向的學生給予交互設計模塊化教學,將專業打散成模塊,并通過實踐課題重新組織模塊課程;香港理工大學交互設計碩士課程包括專業基礎和職業技能兩大板塊。分別以理論研討和項目實踐的形式(workshop)同時進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強,普遍受到國內一流IT企業的歡迎。
從以上這些國內做得較好高校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高校的教學重視跨學科研究和實踐能力與加強校企合作將課堂轉向課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強項目經驗積累是交互設計專業教學發展的趨勢。
2 我校交互設計現階段的教學現狀
(1)在如今高校專業緊跟市場供求的形勢下,市場的缺口就是學校專業的發展導向,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交互設計廣闊的前景,但是這個專業發展至今日僅十幾年的時間,可以說課程的教學體系搭建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目前的專業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可參考的教學信息、方法都相對較少。
(2)課程教學中參考教材少,交互設計方向涵蓋內容廣,實際應用靈活廣泛,現有的書籍大多是對于交互設計等具體的方法講授,缺乏針對交互設計教學內容、實踐方法的具體指導類的書籍。
(3)師資隊伍交互設計方向研究尚淺,目前工業設計專業教師中還沒有專門進行交互設計專業方向研究的教師,雖然平時對于信息設計方向也有過多次接觸,但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入研究。
3 針對以上問題研究的交互設計方向建設方案
建設目標:建設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培養貼近市場需求的、上手快、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強、具有團隊意識的交互設計方向的應用型人才;建立適合本方向發展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研究與改革具體方案:
(1)建設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蒲心芰κ呛饬拷處熕刭|的重要指標,也是學校近年來大力倡導的,教師通過科學研究,第一能夠使自我的專業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第二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的研究實驗,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目標。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快教師對伍建設。嘗試引進交互設計類專業人才來我校講學、師生共同進行workshop的形式與專業人士進行學習、交流,了解企業交互設計的實際應用流程。盡可能多的參加國內的相關交互設計類的會議,了解行業動向、溝通教學方法。
(2)交互設計課程體系建設。交互設計方向課程模塊設置在專業基礎課及專業選修課中,專業基礎模塊中負責為交互設計研究方向進行鋪墊,使學生掌握設計的基本理論、方法;掌握軟件應用技巧以及基本的圖形界面設計方法。學生在大三開始專業選修課程:交互設計概論、用戶體驗設計、人機交互設計、交互設計專題設計四門交互設計方向課程,課程的設計依托交互設計的研究方向,將交互設計中諸多的研究方向進行分塊整理,課程設計分為三個基本方向:交互設計理論基礎常識、用戶體驗及產品交互設計,以及人機交互設計。這三個方向課程設計涵蓋了交互產品界面、公共信息設施、移動通訊應用服務、圖形界面設計研究等交互設計方向中研究最為廣泛、成熟且學生在日后易于就業的課程內容,同時這三個課程方向也能夠與新版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設置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側重于產品設計方向的交互設計內容,同時還涵蓋了圖形界面、網頁界面設計等平面設計的學習內容,充分體現課程學習內容的交叉性的特點,同時保證課程學習的深度、廣度。
(3)工作室項目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交互設計方向的學科特點在于要求學生實踐設計能力強,學科綜合性強且交叉廣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谝陨线@些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這些教學目標,本次教改依據交互設計的課程體系內容的設置以及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總結,嘗試以項目教學對象,工作室教學模式適應交互設計方向的教學:
第一,課程模塊的劃分。目前,新的培養方案已經開始執行,按照培養方案的課程劃分模式,課程類型分為基礎課以及專業方向課,而工作室教學模式則是在學生大二開始分專業方向時開始執行的。
第二,教師隊伍組建?,F有的工業設計教師已經教師根據專業方向進行了整合,交互設計方向現有4名教師,今后的主要工作室在這四名教師的基礎上組建交互設計工作室,所有的交互設計方向類課程有工作室內的這四名教師承擔。嘗試通過立項的方式實行了課程負責制,每位教師分別負責1~2門課程的建設。
第三,工作室運行模式。工作室教學不僅使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更具應用性和針對性,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多種實習、實訓的環境與內容,提供更多參與應用性課題研究的機會,增加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進行選擇的機會和可能,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自己發展的潛力所在,較快地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每位交互設計教師針對自己擅長的研究方向進行課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2至3年的基礎平臺訓練后,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及自身的愿望雙向選擇進入方向教師進行導師負責制下的專業課程一體化實訓教學,并結合社會生產實際、導師在研項目開展課題項目的設計,每位教師選擇帶領3~4名學生。學生在完成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之后,就可以進入工作室學習如用戶體驗及產品交互設計,以及人機交互設計等課程,由導師布置課題學生組成團隊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作品。工作室開放時間的管理上更加靈活。工作室實行全天開放的模式,只要工作室沒有具體教學安排,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工作室繼續學習、創作以及完成相關設計課題。
同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結合學生在最后一學年中,可以針對其專業方向、個人興趣以及對今后職業的設想,進入相應的工作室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創作,這樣學生的創作更有專業性和針對性,也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