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9: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

篇1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現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對普通的百姓要讓他們知道法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篇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群體法律素質的提升顯得特別重要。為真實了解高校師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筆者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理工大學、青島大學、濟南大學、聊城大學等20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設計并發放《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調查問卷》3 000份,回收2 640份,有效率100%。希望本次調研結果能夠為更好地探索如何提升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提供第一手資料。

一、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

(一)法律知識略顯不足

調查顯示(表1),在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調研中,大學生對《義務教育法》(73.30%)和《教育法》(60.53%)的熟識度相對較高,只有51.21%的學生了解《高等教育法》,39.58%的學生了解《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但整體的認識水平僅僅停留在名稱和部分內容上。

(二)法律意識明顯欠缺

調查(圖表2)顯示,“假如你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你是否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有60%左右的學生選擇會通過維權維護自身權益,其中51.33%學生選擇向學校相關部門申訴,10.64%的學生選擇向相關司法部門反映,同時也有38.03%的學生只會向周圍同學傾訴或自認倒霉(27.12%),不采取任何行動(10.91%)。

(三)法律能力參差不齊

調查(表3)顯示,學生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50.42%的學生不知道向什么部門反映情況,51.97%的同學對維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51.86%的同學對維權程序不明確;在使用過維權渠道的學生中,有25.04%的學生在反映情況后一直得不到相關部門的回復和解決。

二、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不足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影響

首先,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傳統的等級制、特權思想根深蒂固,自由和民主在普通人眼中很難實現,限制了人們追求平等的思想。其次,儒家的“仁義”思想、中庸的“禮德”思想、“以德服人”的人治理念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頭腦中,壓抑了人們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的意識,同時也阻礙了中國法制化進程。最后,中國傳統的人治思想對法律移植產生沖突,雖然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打破了封建法律體系,建立了現代化法治體系,但是傳統的人治思想和文化對人們的行為規范和法律理念仍起到不小影響,阻礙了現代化法治化建設的進程[1]。

(二)社會環境對高校學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違法亂紀行為、執法不嚴現象、貪贓枉法事件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各種違法犯罪的現象,讓同學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受到影響,致使大學生對法的感知、信任和敬畏降低,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實效和同學們對法律的認可度。

(三)高校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傳播投入不足

通過調研,高校進行法律知識宣傳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開設法律相關的基礎課程;舉行法律相關的科普知識講座;舉辦法律相關的校園、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網絡、廣播、海報等進行宣傳。

調查顯示,76%的高校較為注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科普和宣傳,但有14%的高校僅通過開設法律課程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還有10%的高校沒有相應的法律普及途徑(見右圖)。受學校對大學生法律知識傳授的方法和途徑所限,同學們很難養成良好的法律思維,部分同學受眼界所限,沒有把精力放在學習法律知識上,單純地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影響法律學習的效果和法律素養的培育。

(四)高校大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特別是擴招以來,部分學生個人素質有所下降,很多學生忽視法律教育,對提高法律素養認識不足。尤其是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同學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計算機和專業知識上,忽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認為法律知識僅僅是為了考試需要。這種思想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效果以及法律素養的培育。

三、提升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途徑

(一)優化社會環境,提高社會法律意識

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涉及社會、家庭等各層面的系統工程,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廣泛參與[2]。要大力宣傳法律知識,讓公眾真正意識到當前社會是“法治社會”而非“人治社會”,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完善對權力的監督監管和制約機制,確保執法人員依法辦事、公正執法,培養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要對各類貪贓枉法、違法亂紀行為采取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嚴厲打擊,發現一例處理一例,不給違法犯罪留下滋生的土壤。要打造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網絡,使同學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

(二)濃厚校園法治文化氛圍

為普及同學們的法律知識,讓更多的同學深入了解法律和法治觀念,高校應充分利用多個教育平臺和各種新媒體手段,積極開展法律、法治宣傳,真正讓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要通過組織開展各類專題講座和主題報告會對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舉辦同學們感興趣的法制欄目,讓同學們在娛樂中接收法律知識。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指導學生成立各種法律協會、法律社?F,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提高法律素養。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法律知識競賽、法治話題討論等活動,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治觀念,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三)加強高校法律教育的投入力度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主力軍,他們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素養狀況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要充分意識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將法治教育放到與德育、專業教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法律課程設置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師隊伍,加強對教師法律知識及法律素養的培訓,努力給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讓老師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不斷充電,使自己具備充足的法律知識,以便達到以身示范,依法執教、依法育人的目的。建立合法完善的激勵、約束制度,完善優秀人才引進、獎勵機制,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設施,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加入到法律教育中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規范以輔導員為主的兼職法治教師,讓輔導員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充分了解學生學法、用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大膽創新,增加法律知識相關課程。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僅僅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所學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信仰,使同學們養成自覺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行為習慣,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必要的法律知識的傳授為中介,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高校應立足課堂,將公共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相結合,除了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及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開設多種多樣的法律選修課,使法治教育更能體現學校的特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要[3]。

篇3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非法學專業;法律知識;培養方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081-02

法學歷來在大學學科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法學與現代大學的發展是同步的。然而,在當前的我國的許多大學中,尤其是理工科大學,輕視甚至忽略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情況卻屢見不鮮。理工與法律的關系猶如“脊梁與肋骨”,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經濟知識化、科技與經濟一體化日趨明顯的今天,讓法律走進理工科大學的講堂,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對提升理工科大學生法律素養與普及法律知識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正在深入進行,它包括教育觀念的轉變、教材內容的調整、教學方式的更新以及高科技的手段應用等。面對21世紀培養寬厚型、復合型、開放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如何抓緊教學時機,為學生順利深造奠定基礎,是我們任課教師經常思考的課題,特別是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法律教育在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就我國而言,如何進行法律教育的定位,怎樣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綜合判斷,從而培養出一批科技-法律、經濟-法律、管理-法律、外語-法律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理工科大學非法學專業普及法律的重要性

讓法律走進理工科大學的講堂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學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所在,是把素質教育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的大勢所趨。我們應當認清形勢,積極推行普法教育,將理工科大學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優勢,為推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積極努力。這里從知識產權法、勞動合同法、民法與刑法威力闡釋法律教育走進理工科院校大學課堂的重要性。

知識產權法教育的普及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領先優勢權,進而更好地承擔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由于目前就業崗位緊缺,很多大學生還不了解相關勞動法規的知識,面對社會上的種種求職陷阱束手無策。因此,讓勞動法走進課堂,開設有關勞動法律方面的課程,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維權意識以及能夠靈活應對求職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犯罪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很多大學生在犯罪之后,都說不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校在平時的法律教育上,沒有足夠的引導和進行法律的普及。針對這種現象,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法律教育,讓民法、刑法走進課堂,對于幫助大學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辦事、同違反憲法、法律以及破壞法制的行為斗爭的思想意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我國理工科院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律教育

(一)法律教育的誤區

目前很多理工科高等院校非法學專業在校生的法律教育嚴重缺位,法律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要,多是居高臨下的理論說教,脫離教育實際,實效性差,與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教育中應轉化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相去甚遠;此外,在某些理工科院校,道德代替法律教學的事情也屢屢發生,導致大學生法律教育有而乏力,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局面。

(二)法律教育應該實現的目標

大學中的法律教育應屬于思考型教育,這樣的教育一方面使學生尊重他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能夠掌握解決糾紛的方法,主體性地參與到解決社會事物當中,成為更加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我國的大學、法學家、教育學家應始終本著“良好的法學教育是建設現代國家的基礎”這一方針在大學中普及法學教育。這一點應從從我國大學法律教育體系及方法中得以具體實施。例如,廣泛學習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法的支配、權力義務的關系,依法保障公正的裁判,裁判制度概要等有關法律和司法制度;通過具體的活動與體驗,進行遵守規定與責任等生活上必須的習慣與技能的指導,使其理解法律的意義;為參觀法院的學生制作淺顯易懂的法制宣傳錄像,并向全國大學發放,等等。

三、教學中增加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學生法律素養的途徑

為繁榮法學教育,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和適應理工科自身發展,曾從培養目標改革、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建設改革、考試方向改革等方面探索出理工科大學法學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培養目標改革

改變以往理工科院校非法學法學專業與政法類和綜合類院校法學專業在培養目標上的重復,將培養目標明確定位為培養復合型的應用人才,在對學生進行法律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同時也包括開拓創新能力,組織、協調、協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社交與表達能力,適應和應變能力,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二)培養方案改革

將本科階段的學習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法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以教師講授為主,也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視各學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專業課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必修課為教育部規定的法學專業核心課,保證核心課的學時和內容的完整。除此之外的課程為選修課,學生按照興趣愛好以及未來工作或進一步學習的需要進行選擇,滿足學分即可。第二階段為職業訓練階段。在此階段,以班級為單位,為本科生配備數名導師,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篇4

【關鍵詞】法制報道 內容要素 效能研究

推進國家法制建設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推進法制完善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上都取得了較好成績。法制報道是實現法制宣傳與發揮法制監督的重要平臺。當前,隨著法制報道活動的不斷深入,對于報道內容及傳播系統的積極效能來說,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如何發揮法制報道的重要導向功能,如何從報道內容要素來提升法制報道的有效性?本文將重點闡述。

一、法制報道內容概述及問題闡述

對于法制報道是在報道活動中,對受傳者進行法律知識、法律觀念及法制信息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法制目標。從傳播內容上來劃分,一方面承載著社會環境等外部性法制建設及普法教育內容;另一方面是在具體的報道活動中,遵循新聞與傳播規律,對具體的法制內容進行編制、抽象、組織等形成特點的傳播目標。總的來看,法制報道的內容都需要從傳播效能上來體現其有效性。恩格斯在1882年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出版而寫的序言中指出“這一著作原來根本不是為了直接在群眾中進行宣傳而寫的。這樣一種首先是純學術性的著作怎樣才能適用于直接的宣傳呢?在形式和內容上需要作些什么修改呢?”由此得出對于法制報道內容的確定,序言從專業性和理論性強的知識轉換為大眾化、通俗易懂的知識內容。對于法律法規來說,無疑是法制報道的重要內容,而就其知識的專業性與抽象性來說,不利于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因此,探討法制報道內容的效能,就需要從報道內容的特點及有效性上來著手。

二、法制報道內容中的法治環境的傳遞效能

從普法宗旨來看,法制報道的內容應該有利于促進受眾形成預期的法制觀念和行為。從效能上來看,要從內容的真實性、公正性上來體現法制性,并作為法制報道活動的基本要求。所謂法制性,對于法制報道來說是其本質特征,也是法治精神或理念在法制報道中的貫徹和體現,法制報道行為不同于一般的報道,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對法律規范、法治精神的彰顯。概括來講,對于法制性,要從“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來著手,即圍繞法制報道服從、服務于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能夠從經濟建設與依法治國中,維護法律精神,切實保護老百姓的合法權益,在法律知識普及與推進法制監督中促進社會進步與公平。公正性是法制報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法制報道活動中,要從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中傳播法律的基本精神。一方面要借助于媒介優勢,以合法的方式介入到具體的法律問題或法律實務中,體現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通過法制報道行為,以更加廣泛的法制監督,拓寬輿論監督環境,進一步促進立法、執法和司法建設,真正發揮法制報道對社會價值的積極弘揚。真實性是法制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客觀、真實為主題傳播內容的法制報道,應該能夠從具體的事件報道中真正做到與事實相吻合,不歪曲事實,不惡意夸大,合乎法律規范。同時,在法制報道中,對于法律新聞及評論能夠從客觀事實中擯除自身情感及偏見,尤其是對于涉案題材真實性的反映上,要從法制報道的所隱藏的法律及社會正義上,對案件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提煉。

三、法制報道內容中的新聞傳播多元化效能

對于法制環境及法律規范的遵循是法制報道內容的首要層面,也是對抽象、專業的法律知識進行有效提煉和傳遞的前提。而對于法制報道的第二層面內容的選擇,則需要從報道活動中所堅持的法律邏輯上來編制和重組內容,使其能夠滿足新聞報道所具有的有效性與“普法”宗旨的融合。如前所述,法制報道要具有“法制性”,而這種“法制性”同樣也需要體現出新聞事件的新聞性,然而,往往在新聞實踐中,對于新聞性會弱化、淡化、甚至會忽略,從而使得法制報道過于專業化,工具化,對其傳播效能大打折扣。隨著現代新聞改革與法制事業的完善,對于媒介組織來說,尤其是法制報道來說,如何從法制性與新聞性上來把握報道的效能,更需要從語言表述上、時新性上來體現法制與新聞的特性。如在語言上多采用口語化、通俗性語言,在時效性上更加注重報道的快速性,在案件敘述上體現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等。

在法制報道題材問題的選擇上,透徹性是媒介傳播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事件進行辨析與闡釋的主要目標。利用具體的法制案件,從中來解釋案件的社會根源及發生原因,并從案件背后的深層次動機上來突出法制報道的法理性,從而推動對法律精神的傳播。可見,對于透徹性的獲得,是媒介傳播者所應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法制報道工作體現法制效能的具體任務。只有周密而深刻的挖掘法制報道內容所折射的社會問題和法制問題,才能更加具體、形象的闡述報道內容。在推進法制報道效能進程中,契合性是其內容傳播的基本任務。所謂契合性,只有從三個方面來體現:一是從法制報道的內容與真實事件與受眾目標相吻合,也只有從法制實踐中把握好報道內容與接收對象、目標受眾的貼切,才能提升報道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二是從法制報道的內在特點要與法律知識相吻合,從法律主體及條文的內容要求上,與具體的事件、法律問題具有一致性,能夠體現法律主體的參與性、實踐性。三是法制報道內容與受傳者的認知心理、接受特征相吻合,能夠從受眾的知識、經驗、文化背景、態度與情緒等方面,充分考慮受眾的理解實際,才能促進法制報道傳播的有效性。

四、結語

法制報道內容與效能的提升是開展法制新聞實踐的重要問題,也是全面提升新聞媒介活動有效性的內在需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報道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全面而準確地把握這兩個層面內容的特點及有效性提升的內在要求,才能夠科學規劃與編制法制報道內容,從而增強報道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文軍.法治新聞報道的傳播學分析[J].法學,2011,(09).

篇5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突出宣傳主題和內容

今年測繪法宣傳日的主題是: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提升測繪公共服務水平。

主要宣傳內容是:結合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打造互聯網地理信息服務品牌、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服務抗震救災等內容,重點宣傳測繪在服務城市發展、方便人民生活、應急保障服務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服務師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建設以及職工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以及《基礎測繪條例》等測繪行政法規,突出展示數字城市對促進信息化建設,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等發揮的重要作用,增強全社會測繪法治意識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識,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二、采取多種宣傳方式,提高宣傳效果。

我分局為加強測繪法制宣傳,普及測繪工作,積極與在本師范圍內服務的測繪單位信測繪有限公司配合,充分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及《基礎測繪條例》等測繪行政法規的重要意義,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有關測繪的各項制度,了解享有的各項權利,增強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測繪法》的貫徹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增強了全社會測繪法治意識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識。

1、宣傳日前后一周內,在辦公樓外懸掛宣傳橫幅2條;

2、在場部主要街道懸掛宣傳橫幅2條;

篇6

1活動主題和指導思想

今年“12.4”法制宣傳日的活動主題是“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交通”。指導思想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以開展“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為載體,動員全省交通系統集中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交通干部職工的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進依法治國、依法治交的進程,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活動步驟和內容

3營造宣傳氛圍:

公司領導高度重視本次“12.4”法制宣傳日活動,12月2日主持召開動員大會,認真學習了局關于貫徹落實省交通廳《關于開展XX年“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確定了本次活動主題和指導思想以及活動內容,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在這次活動中的職責分工。

(一)活動內容實施

弘揚法制精神、知法、守法、護法是每個公民的崇高義務。公司歷來重視對員工法制精神的培養,此次法制宣傳活動要在全公司范圍內營造更為濃厚的法律氛圍,提高廣員工的法律意識。具體活動內容有:

(1)懸掛橫幅。為了配合本次“12.4”法制宣傳日活動的開展增強宣傳力度,在公司辦公室門前懸掛“堅持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全面推進高速事業發展”的橫幅標語,營造濃厚的法律宣傳氛圍。

(2)12月4日上午,省法制宣傳辦在省會西清公園舉辦大型法律宣傳咨詢活動,公司要求大家自行去省會西清公園參觀和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資料。同時要求大家在家觀看關于“12·4”法制宣傳日的報紙和電視宣傳,使大家更深層地了解法律宣傳的重要性。

(3)為了真正把普法活動落到實處,讓職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利用每周五下午學習時間,組織大家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行政許可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法法規》等相關內容,在學習中,領導帶頭講學法、普法、用法制服務于我們工作的重要性和體會。通過學習宣傳,進一步在職工中牢固樹立依法治國,依法治交,執政為民,依法維權的觀念。

(4)為積極響應“12.4”法制宣傳日活動,堅持學與用相結合。結合公司工作實際,加強京石高速公路通信管道維護工作。在石總經理的安排下,由管道維護部牽頭組織人員,將重新噴刷京石高速公路通訊管道沿線的關于通信管道維護的警示牌,以加強對京石高速通訊管道維護的法制宣傳。

篇7

一、熟悉藥品的性能,妥善保管與正確使用各種化學危險品、

在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知道,化學藥品有的是有毒的,如砒霜、白磷、偏磷酸、氰化鉀等;有的是有腐蝕性的,如濃硫酸、濃硝酸、液溴,雙氧水等;有的是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如汽油、硫磺、三硝基甲苯、硝酸銨等。因此,《學生實驗守則》規定不能用手接觸化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中去聞氣體的氣味,更不得嘗藥品的味道。這樣,既教給了學生化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妥善保管及正確使用化學危險品、,有利于社會治安的穩定,對教育學生學法懂法、按法行事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聯系生產實際,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我們應向學生宣傳法治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如果沒有《環境保護法》,那些土法煉焦廠、化肥廠、造紙廠、農藥廠、發電廠的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傾入江河,還有電鍍行業耗用的劇毒化學品鉻酐、氰化物等必將導致江河湖水酸化、變質、發臭,成為殘害人類自身的公害。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如果不執行《水法》、《森林法》等,水土流失將日趨惡化,地球將逐漸走向毀滅……

三、正確識別各種事件,掌握各類中毒的應急措施

在教學中,應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介紹各類中毒事件的應急措施,如有氯氣的場所,應保持安靜、注意保溫,然后讓患者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氣或吸入適量氨氣以解毒。對于社會上的一些事情,如神漢巫婆的騙人本領,要教育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識別。我們在重視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基礎上應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并用各種形式宣傳法律知識,提高全民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

四、注意教育教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篇8

一、農村民間糾紛的狀況

社會改革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財富生活得到提高。然而,隨著改革的不斷的深入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糾紛。主要體現在:

1、民間糾紛日益增多

一是由婚姻關系引發的糾紛逐年增多,給農村老人的贍養和孩子的撫養問題帶來許多不利因素,使得農村一些家庭的倫理道德遭到破壞,甚至引發家庭暴力、虐待婦女兒童老人犯罪等;二是修建公路,移民遷建等,特別是農村涉及到土地征用補償和拆遷引發的糾紛問題更為復雜;三是農村中的地痞流氓、黑惡勢力、爭地盤、插手村務,制造的矛盾糾紛。同時,現在農村一些地方不但出現了車匪路霸,還有煤霸、礦霸等行業霸主,坐收漁利,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民間糾紛的主體發生了較大變化

以往的糾紛主體一般是公民、鄰里之間的糾紛,但現在糾紛的主體出現了村民與村干部、村民與企事業單位、村民與政府及職能部門之間的糾紛日益頻繁。

3、農村民間糾紛的領域逐漸擴大

原來的民間糾紛多出現在婚姻家庭、鄰里、債權債務、房屋等方面的矛盾糾紛,而現在擴展到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如:農村的亂集資亂攤派、土地第二輪承包、土地征用、林權改革、生產經營性糾紛、資源開采利用、環境污染等糾紛。

二、民間糾紛增多的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調整步伐加快,村民內部的利益關系的調整也隨之加快,社會矛盾也必然顯現出來。主要原因有:

1、農村村民法制觀念淡薄。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山區,一些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體表現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后,私人承包范圍擴大,為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發生矛盾后,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

2、一些基層干部對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顧及民間糾紛問題;有的認為農村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而解決糾紛問題是“軟指標”。沒有把正確處理糾紛作為新時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來認識,沒有人人為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的來認識,沒有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來認識,只是滿足于開會、發文件,過于形式。該協調的不協調,工作不及時、不主動、不到位、不落實,這種認識不到位,工作不主動,造成工作不落實的狀況是化解糾紛不力的主要原因。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基層干部專業結構單一,尤其是村一級干部參加政策理論學習不夠,對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多,處理問題時主觀因素影響大。有的干部工作方法方式簡單粗暴,有的濫用職權,以權代法以情代法,欺壓百姓。還有相當部分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法制意識淡薄,參政、議政意識不強,因此在村兩委的選舉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附和性,一些地方雖是通過“海選”選出的“領頭雁”,往往是在農村勢力大,宗族房頭大的人當選,干起事來往往得不到人心。這些都會影響干群關系,這也是產生糾紛的一個重要原因。

4、有關職能部門工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當前,農村矛盾糾紛復雜化,打官司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目前農民普遍不富裕,而打官司不僅費時、費力、費錢,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贏了官司輸了錢”。農村如發生糾紛有關人員插手矛盾糾紛調處,使糾紛久拖不決,有的不了了之。現在農村一旦發生矛盾糾紛,不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要求處理,而是爭相找關系找路子,找后臺,出了一個小糾紛,雙方都有相關人員出面打招呼、寫條子,致使小糾紛變成大糾紛,互不相讓,越鬧越大,無法處理。有的部門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聞不問,視而不見或互相推諉、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難,最終演變成老大難問題,即影響了干群關系,也是造成糾紛的一個重要因素。

5、政策法規宣傳教育不到位。普法工作雖開展多年,但只流形式,走過場,只停留在刷標語、出墻報、法律咨詢等,普法工作很難做到規范化、普及化,再者村民素質不一,很難一一普及。造成農村村民的普及程度很不平衡,有的村民對國家法律、法規漠不關心,認為學與不學、用法與不用法沒有多大利害關系,遇到糾紛問題總是不能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是按照農村舊風俗舊習慣來解決處理。這也是產生糾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化解民間糾紛的對策

1、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調控預防機制

首先,要進一步發揮村級人民調解組織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針對農村因田邊地角、山林、住宅和婚姻家庭等易發生的糾紛且容易激化的特點,經常深入村,深入戶,認真排查摸底,分析當前農民糾紛發展變化特征,探索新形勢調解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快速反應糾紛信息網絡和調控預防工作機制,盡量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其次,要加強司法所、基層人民政府處理民間糾紛的力度。應充分發揮其職能,積極參與,主動介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調處民間糾紛要做到嚴格依法解決矛盾糾紛,不以權壓人,以勢欺人,禁止違法處理。第三,要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建立健全對人民內部矛盾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調處機制,及時處理糾紛。如:由綜治牽頭,公安、司法、民政、國土等有關部門組成,每月召開一次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聯席會,分析本地區、本單位的治安形勢,及時排查、發現有苗頭和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工作預案,實行掛牌督辦,專人負責,定時辦結。

2、加大普法力度,維護農村村民合法權益

要加強對村民的政策法規教育,擴大普法的廣度、深度,采取各種宣傳方式,如廣播、電視講話、法律講座、學生帶法回家、公批公判大會、文藝匯演等喜聞樂見方式,在農村中深入開展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注重普及與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宣傳遵法和如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等知識,還應大力推廣村務公開,增強透明度,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使干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減少干群間的糾紛。同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群眾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加強文化道德和修養,做到遇事冷靜對待,互相謙讓,共同參與處理。

3、提高隊伍素質,適應新時期需要

首先應采取培訓等方式盡快提高現有人員的素質,充分利用各種成人教育陣地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法律理論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各級干部對新形勢下加強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進而通過各級干部向廣大群眾進行法制宣傳,并要求每個領導干部對重大影響矛盾糾紛具體過問,幫助協調各部門關系,把調解矛盾糾紛落到人,做到定時匯報,定時結案。對矛盾糾紛處理不力,并造成重大影響的,應追究其責任人的責任。

4、加強制度建設,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篇9

(一)缺乏法律理論知識

法律理論知識是高校學生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中對法律以及法律現象在一定的反應過程中形成的系統化以及整體化的一種理性思維體系,也是現代法律觀念在理論上的表現。具體來說,它具有形態系統化以及指導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學生能夠樹立起科學的法律意識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礎與前提、如果沒有對于法律知識的全方位的了解與科學的認識,就無法形成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學的法律意識。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整體上缺乏對于法律知識的全面了解,并且他們對于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部門法律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都不容樂觀。

(二)淡薄的法律意識

隨著在我國公民中深入進行,大部分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已經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過思修課的學習和其他的相關途徑,他們了解并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礎法律知識,能夠了解到依法治國方針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然而,在思修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時較少以及課程的安排不多等情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舊偏重于對于基礎法律知識的講授。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學生仍然缺乏對于法學中的理論知識的深層次的了解。在發生日常糾紛的情況下無法用法律理論知識將其解決。同時,大部分的大學生不僅缺乏對于法律本質的認識,還缺乏應有的權利意識。一部分的高校學生錯誤的認為學生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也就是這部分學生只有被動的法律意識,并沒有主動的法律意識。

(三)欠缺法律能力

這里所說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夠體現出大學生的具體的法律素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護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個要素。在當下,大部分的高校學生在這三個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一,大部分的大學生缺乏守法的自覺性,近一段時間內,大學生中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層出不窮,在我們身邊的大學校園里,人身傷害、詐騙、盜竊以及性犯罪等案件出現的頻率并不低,狀況不容樂觀。第二,大學生使用法律的能力比較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善于應用法律。第三,在高校學生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維護法律尊嚴的行為仍然不夠普遍,大部分的學生缺乏能夠與違法犯罪的行為斗爭到底的決心與勇氣,護法能力比較弱。

二、如何使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得到提高

(一)應在大學生中加強對于法治理論知識的相關教育

要想使學生的法律素質得到提高,就離不開大量法律知識的積累。學生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后,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做到用法、守法以及護法。才能夠把法律法規變成自己的內在行為準則,對于大部分非法學專業的高校學生來說,他們的大部分法學知識都是通過思修課程獲得的,由于大學課程中的思修課程安排有限,無法讓大部分的學生在短暫的課堂上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識,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盡可能在有限的課時中盡可能向廣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同時還要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培養,讓大學生即使在課外也可以更好地加強自身對于法律知識的相關學習。如果學生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越多,他們所具備的法律素質也就越高。這樣他們就可以對自身的法律意識進行更好地培養,也可以使自身運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校應建立起比較合理的法律教育體系

在各大高校中的法制教育里,應努力促進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全方位的教育體系的確立,并且與高校中的普法教育相配合,不斷對社會中的法制環境進行改善。在現階段這三個方面里,學校的法制教育應起到首要的所用,但由于高校中關于法制課程的課時較少,內容較多,為解決這一問題,大多數學校會采取上大課的方式來解決,這樣一來就十分容易造成學生關于法律知識的認知層次出現不同等情況,無法使教學收到滿意的效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各大高校可以除了開設法律基礎的公共必修課以外,還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開設一部分的法律課程,以便喲與不同層次法律知識的學生來進行選擇。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系里向教務處申請希望增設的法律課程,經過匯總以及整理工作后,教務處可以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大綱,再根據本學校內教師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任務,從而減少在課程設置上可能出現的雜亂情況。

(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各大高校在實施法制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其中既要對法律的基本理論進行闡述,還要將其與典型案例以及社會熱點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第二課堂,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延伸以及深化,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直觀的、生動的法律教育。

(四)還要注意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動有趣的講解往往比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多使用反問與設問等提問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一定的啟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的作用能夠得到發揮。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另外,還要注重實踐環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行為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篇幅不長的專題論文來對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進性培養;通過在課堂上的提問以及對辨析題的解答,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直覺思維以及形象思維等能力進行必要的培養以及鍛煉;對于一部分學生中存在的賭博、抽煙、打架、作弊以及喝酒等不良行為,要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約束,也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培養。

三、結語

篇10

1.提升高職學生的法律水平

這幾年來,高職院校的發展越來越快,不僅學校的數量在增加,高職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其社會地位在逐年提升,所肩負培育學生法制觀念的責任也就更重。高職院校開設法制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法治概念,提高學生的法律水平,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善于用法的公民。

2.高職院校法制建設的最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進行法制建設是教育部門對其的必然要求,而進行法制建設的有效途徑就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增加學生法律知識,降低學生觸犯法律的概率,維護學校的安全及穩定,進而實現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最近幾年高職生犯罪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都源自于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法。而學生的法律觀念差的原因是自己不了解法律知識,而學校也忽視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切實開展校園法制建設。

3.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在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科技技術革新速度快,這種發展趨勢自然對綜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綜合素質中也包含了對人才法律素質的要求,因為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個法治社會,自然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必須對法律知識有著充分的了解。而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自然有義務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4.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高職院校培養的高職學生未來走向社會都是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學校是其學習知識和提高素質的搖籃,而且學校對于學生法治教育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和諧程度。高職院校憑借進行具有組織性、規模性、系統性、科學性地法治教學課程、活動、講座等來讓學生逐漸熟悉法治精神,提升法律素質。在學生走向社會后,保證高職院校所輸送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守法、懂法的高綜合素質人才,促使社會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5.預防學生的犯罪行為

雖然科技在不斷進步,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方便,但是正是這種科技的進步也增加了很多犯罪的途徑,如果高職生在校期間沒有經過法制教育的熏陶,很可能會投機取巧,利用科技知識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犯罪。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勢在必行,法制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犯罪所帶來的惡劣影響。進行法制教育后,學生不僅能夠對法律概念及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還能夠用所了解的法律知識對自己日常的行為活動進行約束,有效的預防學生的犯罪行為。

二、當前高職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高職院校中所培養的學生大多數是專業技術型人才,學生掌握更多的是工作中所用到的專業技能,針對的是學生進行就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進行教育,高職院校大多會過分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高職院校的法治氛圍較差,沒有一個重視法制的環境熏陶,學生就很難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2.不能夠明確區分法律知識教學和法制教育的概念

雖然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在學生入學的時候會開設幾節與學習法律知識有關的課程,可是也僅僅局限于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沒有什么實際效果。有些教育工作者甚至認為學習了法律知識就是對學生進行了法制教育,其實對于法律知識進行學習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法律知識只是讓學生對法律有了一個認識,并不能夠有效地約束學生的行為,將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起來。

3.師資力量薄弱

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其所需要的是長期、系統的教育。一個高職院校要想開展切實有效的法制教育,就必須要成立相關部門,并且派遣專門的老師對其進行管理,專門負責高職生的法制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并沒有分派專業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只是由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一筆帶過。師資力量薄弱導致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迄今為止還沒有什么起色。

三、完善高職生法制教育的相關對策

1.調整法制教育的內容

高職院校進行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傳授高職生法律知識并提高其法律素質,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包含對于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基本法律知識的掌握以及對于法制觀念的教育。憑借對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其次講解一些法律案例幫助學生了解到什么樣的行為是會觸犯法律的,讓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自覺地約束自身。

2.優化法制教育的教師隊伍

法制教育是一項具有極強綜合性的教育,其主要有如下四個特點: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要想實現法制教育的效果。首先應該對法制教育的目標加以明確;然后對法制教育教學的內容進行篩選和規范;最后應該選取接受過法律知識培訓的教師(或者選擇專業的律師)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絕對不能讓自己都不太了解法律知識的教師進行法制教育。只有保證了教師的專業性才能使法制教育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3.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前文已經提及,高職院校教授給學生的是專業技術,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并不是法律院校,所以自然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面欠缺經驗。高職院校應該和一些相關法律部門加強聯系,經常邀請法律院校的教授或者相關法律部門的法官舉辦法律講座,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除此之外,高職學生大多不喜歡枯燥乏味的講解,教師在進行法制教育的時候應該寓教于樂,創新教育形式。同時高職院校應該注意到法制教育內容的區別化,不應該對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實行一套教育方案。學校應該以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知識為依據,向學生講解同該專業有關的法律知識,讓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知法、守法。

4.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特色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對于法制教育課程的設置,應該以法制教育的理念以及法制教育的課程本質為目標。了解到我國多所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課程設置,很多學校都在逐漸減少法制教育的課時,這導致學生會忽視法律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例如最常見的法律課程“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很多學校會將其課時設置在14~18個課時,明顯少于其他專業課程的課時,而且對于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編制也不夠系統化,沒有一個成型的教育模式。高職院校應該同高職生的特點相結合,為了讓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對其的需要,學校也應該適當的增加些同職業指導以及職業道德相關的課程,在法制教育中融合社會化的元素,讓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讓學生工作后能夠更快的適應職業生活。

5.適應新形勢,加強網絡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