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時間:2023-04-05 19:5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及高中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普及高中教育

篇1

1、社會腐敗之風,,拉關系走后門的不良風氣,有權就有未來的錯誤思想,使一些學生羨慕、模仿、追求產生讀書無用思想。歌星、明星、超男、超女文化”不良文化的宣傳影響,夢想著自己也能一夜走紅,做著天真的夢,使一些學生喪志荒學。因此學校要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如校園廣播、校內櫥窗,各種宣傳欄,班級黑板報,校內橫幅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淡化高考分數,凈化學生的心靈。

2、社會上誘惑的事物太多”,電子游戲、網絡游戲、不良影視的傳媒等分占他們本應學習的大好時間從而使一部分學生喪志、精神頹廢,學校因充分搞好各種社團活動,如體育、美術、音樂、演講等團體大量吸納學生,陶冶情操。

二、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

1、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教師要擯棄應試教育觀念,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利用多元教育理論思想,樹立全方位培養人才觀念,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考核。

2、注重教育方法老師要以情育人,尊重教育規律,對學生不得隨意批評,不分場合;不得肆意挖苦,不留自尊;不得驅出課堂,不準聽課;不得只蔣訓斥,不講說服;不得埋怨家庭,轉嫁教育;不得棄之不管,任其放任。教師只有真正做到正確理解并尊重學生,使他們感到溫暖,切實得到關心,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聯系,那么師生之間的距離才會縮短,學生的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3、強化班主任的班級教育管理工作班級是我們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中最為基本的單位,是溝通學生與學校、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健因素,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活動,進行信息交流和最基本的組織形式。班主任是班級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每個班級有數位學生集合在一起學習、娛樂、生活,如果缺少班主任的帶領、指引,那么,要形成一個有凝聚力、榮譽感、自豪感、成就感的班級集體,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學校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工作。首先班主任要促成與學生的心理溝通,付出更多的愛。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沒有真誠的愛,就不會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對待學生不允許諷刺、挖苦,也不允許遷就放縱、聽之任之。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在他們身上加倍傾注真誠的愛。要在思想上關心他們的進步,學習上細心指導,生活上熱心照顧,遇到困難時耐心幫助。同時要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嚴格要求他們。他們犯錯誤時,及時給予糾正,使他們認識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消除那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因素,避免學生出現環毛病的負面積累,防患于未然。其次班主任應該在班集體營營造人人平等,相互關心的氛圍。良好的集體塑造人,生活在一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集體中,最容易使人成長的,正確的輿論導向下和充滿熱情的關懷中,學生能克服自卑,去掉舊習,融于“大家庭”中。從而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產生熱愛集體、關心他人、增強學習的動力。另外班主任要在班上開展互幫互助活動。讓優秀生與學困生結成好朋友,相互幫助、相互勉勵。對學困生不離不棄、不舍不棄,耐心地引導他們,想辦法把他們的心思吸引到學習中來,吸引到班集體中來,吸引到老師的“良言”來,使他們安下心來,轉劣為優。

篇2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單位:

《長沙市開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關于開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革的指導意見》(湘教發〔2016〕38號)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及高中階段目標任務,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內涵、增強活力,努力破解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足、質量不高、普職失衡等突出問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堅持普職協調發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格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中教育的選擇性需求,為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制度創新、協調發展。破除現行體制機制束縛阻礙,探索有利于推進普及高中教育發展的新機制體制,通過改革進一步促進城鄉、普職、校際協調發展。

2.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結合我市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破除改革發展瓶頸,創新辦學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堅持育人為本、多元發展。根據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構建和完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階段課程體系,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三、改革目標

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辦學模式、辦學特色和辦學形式多樣化為支撐,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探索建立加快推進普通高色辦學、多樣化發展的制度機制,促進學校合理定位、明確發展方向,讓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質量優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以上,高中階段學生(含中職)畢業合格率達到95%以上,中職學校畢業生除部分升學到高等院校外就業率達到95%以上。?

四、改革內容

(一)辦學體制改革

1.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加強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與制度建設,結合實際,兼顧長遠,制定現代學校章程,推進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立、改、廢、釋,推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激發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活力,真正實現“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學術治校”。

2.推進集團化合作辦學。繼續探索對口幫扶、委托管理、捆綁發展等多種辦學模式,充分發揮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推進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和薄弱地區拓展,加快擴充優質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基礎教育城鄉、區域和校際之間的差距,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實現從“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

3.探索有長沙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依托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項目,試點預備員工制度,探索職業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與職業院校試點共同招生、共同教學、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專業與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4.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高中教育。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加快發展大眾化、多樣化的民辦教育,支持和促進發展有特色的民辦高中。

(二)辦學模式改革

1.推進普通高色發展。深入推進特色高中建設。制定促進長沙教育特色發展的實施辦法,建立獎補機制,鼓勵普通高中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支持學校立足自身傳統優勢,開發學校特色校本課程,按照“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遞進式發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體育、藝術、外語、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進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支持優質普通高中創建現代教育實驗學校,按照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和教育規律,從課程改革、辦學機制、學生選拔、培養模式、招生考試等多方面入手,創設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探索和總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有效途徑和辦法,培養具有創新潛能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為基礎教育特別是普通高中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立足長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一批行業背景突出、區域特色鮮明、對接產業緊密、辦學定位準確、辦學成效突出的卓越職業院校,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職業院校,帶動全市職業院校不斷提高“對接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引領產業”水平,增強長沙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把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創業成效、用人單位滿意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能力和職業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等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的重要指標。健全職業教育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完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隨機抽查制度,構建政府、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第三方機構等多元參與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

3.探索普高與職高滲透融通。以促進學生成長,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對多層次、多規格人才的需要為前提,把生涯規劃納入重要范疇。充分依托職教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實現普高與職高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探索普職教育滲透融通,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架設立交橋,促進普高與職高的協調發展。

4.探索中外高中課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學校參與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實驗研究,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借鑒國外先進課程設置成果,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國際化的視野來促進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有國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三)教育教學改革

1.加強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導學校結合實際系統開發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打造特色學科,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超市”,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平臺。同時建立合理的選課制度,積極探索實施分層教學和走班制,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2.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圍繞提高教學效益、減輕課業負擔這一核心,支持學校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課堂。

3.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推動教學理念、方式和內容改革,促進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探索推進“微課”“慕課”等多種移動學習、在線學習模式,提升學習效果。采取匯聚、自建、共建、引進、購買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夠體現長沙特色的精品數字化課程資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進學習評價反饋數字化和網絡化。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網絡聯校、專遞課堂等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4.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具有長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完善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模型,研制非學業質量測評工具,開發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管理平臺。按照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開展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從入口定出口,從起點看變化,表彰先進、樹立典型,促進全市高中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5.完善職業教育對接產業的專業布局。大力扶持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相關的專業,重點發展長沙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改造提升傳統專業,調整市場需求過剩專業;加強涉農專業與適應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專業。加強對已經立項的省級特色專業、示范性特色專業、精品專業和市級精品專業建設,切實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加強專業群建設,形成專業與產業、專業群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專業布局。

五、實施步驟

1.規劃啟動階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區縣(市)要立足本區域實際,做好統籌規劃和科學論證,編制改革發展規劃路徑,制訂試點實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項、改革目標、改革措施、保障條件、試點周期、政策建議等內容。

2.組織實施階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組織專家組對各區縣(市)教育局改革試點申報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論證通過后確定并公布改革試點單位和項目。督促試點單位有序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試點。

3.總結推廣階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結合省教育廳整體要求和國內外先進地區普及高中階段的成功經驗,對改革試點單位的項目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形成完整客觀的評估分析報告,為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提供科學詳實的執行依據和行之有效的推廣經驗。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市、區縣(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試點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重點,落實責任目標,強化組織實施,確保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2.加快學校建設。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擴建力度,“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擴建12所以上,確保滿足群眾對普通高中入學需求以及高中教學改革需求。建好長沙職教園區、河西職教創業園區、香山教育城、星沙職教園區,新建1所市級職業學校,支持建好縣級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擴充中職學位。

篇3

在英語學習中,心理因素與英語學習效果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學生中心論”教學方法的普及,非語言因素,特別是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日益受到英語教師的重視。目前,心理焦慮的問題也受到一些學者專家的重視。

二、 調查研究

筆者以所在學校為例,隨機抽取4個班共200名學生,對他們進行了高中英語學習焦慮狀況的問卷調查,其內容涉及到:個人信息、英語學習興趣、學習焦慮、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耗時、學習途徑、強項弱項、上課表現等方面。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答卷200份,其中無效卷10份,有效答卷190份。經過對問卷的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普通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盡管絕大多數同學認可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也有大約35%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很低,甚至有一種焦慮。所以,在英語課堂上,不少學生消極學習,選擇沉默,甚至抵觸老師的提問和講解,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和交流,課堂氣氛沉悶,自然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對問卷進一步的分析發現,65%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害怕語法不對,句子不通,或害怕說錯會遭到他人的嘲笑而放棄了積極的英語學習機會。由以上數據可見,高中英語學習的語言焦慮感嚴重影響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而且對學生長期深入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信心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 原因分析

1. 理論分析

心理焦慮是一種負面心理狀態,是指學習個體因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或者不能克服一定障礙,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者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 Jahanna Turner把心理焦慮外在表現歸納為四種:回避,身體動作,身體癥狀,及其它文化持有形式。

2. 實踐分析

(1) 教師層面分析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在實踐現代教學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片面重視課堂教學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學生心理狀態研究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對非智力因素重視不夠,忽視了具有動力作用的情感因素,有些教師甚至于過度強調競爭,致使一些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懼怕甚至厭學等心理狀態。

(2) 學生層面分析

① 當學生意識到自己不能用英語自由地與教師或同學交流時會產生焦慮。這種焦慮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是影響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的主要心理因素。 ② 當學生擔心得不到教師或同學的認可,更害怕對自己產生不良評價時,他們在英語課上會缺乏信心,并盡量回避能提高他們英語語言技能的課堂活動。 ③ 在考前,當學生擔心考試得不到好成績也會產生語言學習焦慮,而且由于過分緊張,很難集中注意力,影響了思維活動并最終拿不到應得的好成績。

3. 小結

普通高中學生英語學習心理焦慮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 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變化關注不夠。 ② 學生本人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 ③ 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沒有進行足夠的操練。 ④ 學生對英語考試成績的憂慮。 ⑤ 學生因成績太差而害怕讓家長失望,產生焦慮。

四、 對策研究

既然心理焦慮對英語學習有較大的影響,那么要采取什么策略來幫助中學生消除英語學習心理焦慮呢?

1. 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認真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學生在執行教學計劃中有了進步,受到了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也就維護了自尊心,增強了自信心。

2. 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和創設合作性的教學情境

教師應在課堂上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友好、輕松的學習氛圍;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教學內容及組織課堂教學。如組織一些情景角色演練和小組討論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使用英語的成就感,進而讓學生有要掌握好英語的渴求,讓學生覺得說英語已不再是一種焦慮的心理負擔。

3.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語言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人們對學習外語產生焦慮的感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和審美標準;還可以利用影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從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篇4

關鍵詞:普通高中 勞技教育 現狀 出路

長久以來我國學生在國際競賽考試活動中屢獲佳績,然而在實際生活的知識應用中、科技創新能力中,我們不僅不是歐美各國,甚至不是日韓學生的對手。于是人們開始意識到在重視理論知識積累的同時,中國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提出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也加快了當前新課改的腳步。實施勞技教育,是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世紀人才的需要,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大舉措。勞技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然而,目前的勞技教育在很多學校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僅是被當做是一個應付的臨時措施,當下勞技教育令人擔憂。

一、普通高中勞技教育的現狀

1.課程有名無實

與課程表上勞技課的精彩紛呈相比,現實中,勞技學科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在高考、資金、教師隊伍等一系列的壓力下,只能擠壓,犧牲勞技的課程。這也導致不少學校的勞技教育課程有名無實。

2.教師隊伍不穩定

教育行政部門督導監察要求各個學校的各門功課均需開全開足,在這些壓力下,學校開設勞技課程。但是很多學校用“師資不足,只能老師兼職”的原因來推脫,需要全職的勞技教師的職責成為眾人的試驗田,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資金投入不足

苦于教育局下撥經費不足,再加上有些學校挪作他用的情況,導致很多學校的勞技教室從建立開始就沒再多添加新的設施,甚至有不少學校,把勞技教室當普通教室使用,由于設備的簡單,設施的不全,勞技教育的課程也會顯得很沉悶。

4.缺乏實踐活動

勞技教育課程是動手操作實踐型的課程,但是由于資金、學校重視教學水平等原因造成勞技教育課程變成了理論課程,去掉了很多實踐環節,用以培養學生“設計、制作、動手、操作”能力的勞技教育課程起不到應有的功效,達不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5.學生興致不高

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活動及課程教育的沉悶,再加上學業的壓力,學生漸漸地對勞技教育課程失去興趣。一旦失去了學習的興致,就會漸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如此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漸漸影響到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加強普通高中勞技教育的對策

伴隨著高考向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型轉變的需要,勞技課程的復興也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們唯有拋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全心全意投入勞技教育當中,才能開創勞技教育的新局面,為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高考新形勢下加強高中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堅持理論基礎教育和實踐動手相結合,構建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課程體系,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一代新人。重視勞技教育設施和基礎建設,在物力、

財力上給予充足的投入和支持。聘請專門的勞技教師,建立一個優秀的教師隊伍,創建一個交流平臺定期交流,討論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

2.勞技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個課程的特殊性,要與時俱進的學習創新,保證勞技教育的高效性、實踐性和引導性。勞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實踐者,在新課程指標之下,教學任務更加繁重。如何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致,增加實踐動手能力,引導學生上好勞技課,成為每一位勞技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具體可以從下面三點進行改進:

首先,加強德育融合,培養學生勞動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學生漸漸遠離了勞動,也缺乏了勞動的思想。在勞技教育中進行德育融合,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進與發散。努力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勞技,提高其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具體做法上可以觀看影片,在有內涵、有深度的電影中了解長輩的勞作,認識到其意義,然后再進行教學。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自然地融入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動手操作。在實踐動手實驗如洗滌、花卉與盆景課程時,積極啟發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和樂趣性。在勞動過程中收獲甜蜜。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用自己的勞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將來更好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實踐證明,在電影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引導教育,對以后課程的積極性會取得很大的作用,進而喜歡上勞技課。而適當的勞技實踐也能調節學習氣氛,保持學生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提高記憶力,進而對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其次,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勞技教育課程是動手操作實踐型的課程,根據勞技課的這些特性,我們深知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發散思維,提高綜合素質。

(1)直觀教學

這是快速提高勞技動手操作能力的手段。如在講解“織物去污”時,可以先讓學生使用普通的洗衣粉對一塊帶油漬的布和一塊帶有藍墨水墨跡的布進行洗滌,在大家使勁力氣也無法去除污漬的時候開始講課,分別加入汽油和2%的草酸溶液進行搓洗,污漬去除了。演示之后,再來講解用化學藥劑來去除污漬的原因。然后再解釋集中常見幾種去污的方法,這樣既直觀又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教學效果會更好。

(2)內外結合

勞技的訓練不僅需要在課堂的教學中進行,還需盡可能地利用課外因素進行訓練,進而內外結合,更好地提高勞技能力。如講授“烹飪”知識時,要求學生在家里自己動手烹飪一兩道菜,然后拍照,將家長意見填寫在“菜肴烹飪回執單”上,上交老師,然后學生填寫心得與烹飪過程。使學生在親自動手過程中了解一道菜從選料到洗菜、到加工、到烹飪的過程,達到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3)定期考核

勞動技能的提高不單單依靠于平時的各種訓練,還需要定期地進行考核和督促,幾個章節的勞技教學之后,應該進行技能的考核并作出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最后,增強美育滲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各個學科都講究美感,如詩歌,要講究音韻美、節奏美、內涵美。勞技課當然不例外,它也遵循著自身的審美規律。如學習盆景、編織、縫紉等,學生不僅要學習技巧技能,還要合理地搭配色彩、形體、安排線條布局和設計花色式樣等,同時增加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如在講授《攝影技術》前,運用多媒體教室,展示兩張照片,一張日落黃昏的長城照片,一張三峽大壩泄洪時候的洶涌壯觀的場面,然后再開始教學,從教法上來說,這樣的做法具有良好的引入效果,更加突出后續的教學,使得學生有所模仿,在模仿中尋求創新,不僅給學生帶去美的享受,從而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勞動創造的不僅是物質財富,還有精神財富,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讓勞技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更好地了解了勞技教育的現狀和筆者的應對對策。期待著我國的學生通過勞技的教育切實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新人才,讓我們在國際性的實際生活的知識應用中、科技創新能力的比賽中獲得佳績。

參考文獻

[1]吳中軍.發揮勞技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廣東教育.2007.6.

[2]李何川.中學勞技課教學的探討[J].基礎教育.2006.5.

[3]陳康.國民素質憂思錄[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 《音樂鑒賞》課 普及與提高 藝術素質教育

藝術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素質教育則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造就未來人才具備綜合素質及創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公共藝術的《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從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其綜合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音樂鑒賞》課教學中的普及與提高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精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音樂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禮”一起并稱為“禮樂”。“禮”的功能是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樂”的功能是調節人的內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就體現了這種禮樂觀,同時強調了“樂”的教化功能。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樂”已經不再擁有以前那樣的地位和作用,但音樂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所顯示的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卻越來越重要。

音樂素質教育應遵循音樂教育自身“普及與專門”的規律。所謂“普及”,就是指音樂教育所提供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其程度是在業余愛好者活動所需的范圍之內,或者僅僅是為了能感知音樂。而“專門”,則是指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從這一點出發,普通高校的《音樂鑒賞》課程應通過普及音樂知識,進而構建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成員。

二、《音樂鑒賞》課教學中普及與提高的內涵及二者的關系

《音樂鑒賞》課作為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之一,在短短的幾十個學時里達到或基本達到提高學生音樂素質進而提高其文化素質的大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音樂教育的專業特點,《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應體現“寬層面、低要求、高品位”的特點,也就是說,應該認清在教學中普及什么、提高什么、二者的關系是什么。

《音樂鑒賞》課是以鑒賞為主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欣賞大量的音樂作品是首要的,也是必須的。古今中外,音樂歷史長河中涌現了大量的音樂家及優秀的音樂作品,而這些就是《音樂鑒賞》課中應該普及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音樂鑒賞》課的學習,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了解相關的音樂常識、音樂家、音樂作品。通過這樣的普及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積累和沉淀,并且可以說“我知道”、“我聽過”、“我了解”――這就是“普及”。

有了“普及”的知識作為基礎,下一步就是“提高”。在教學中緊扣情感領域,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了解音樂藝術學科的特點,在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探究與體驗,從而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和文化視野。教學過程不強調學生掌握了什么,而著重關注學生是否有了情感體驗、體驗到了什么。調動一切教育教學手段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領悟、去自我表現,從而引感升華。讓學生在學習之后可以說“我認為”、“我覺得”、“我體會”――這就是“提高”。

“普及”和“提高”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普及”知識是情感體驗和審美能力提高的積累和鋪墊,而“提高”能力是大量音樂作品欣賞的成果。也就是說“普及”是“提高”的基礎,“提高”是“普及”的方向。音樂常識的學習和大量音樂作品的聆聽,長期的積累就會達到量變到質變的效果,而僅僅通過某一個或幾個作品就想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也是不現實的。只有二者緊密結合,共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音樂鑒賞的能力及藝術思維和審美的能力,真正達到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三、如何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做好普及和提高

現代社會中,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僅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因此,在高校音樂公共課教育中,就要培養更多的在藝術、科學各個方面有豐富創造力的人才。普通高校作為新時期培養人才的搖籃,更應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而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想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做好普及和提高工作,我認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參照學生的學習要求安排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等。而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興趣范圍和傳統音樂教育內容的偏差。

在傳統音樂教育中,中外音樂史中那些經典名曲是人類幾千年的共同的寶貴財富。巴赫莊重典雅的賦格,莫扎特清秀雅致的協奏,貝多芬氣勢磅礴、意境幽遠的交響曲,李斯特令人炫目的技巧及勃拉姆斯的沉穩;《天鵝湖》的優美絕倫、《藍色多瑙河》的流暢通達都能給人以無比美好的藝術享受,它們自身洋溢的強烈感染力是人們心靈所無法抗拒的。又如那些優秀的中國音樂作品,從狂放的《十面埋伏》到悲凄的《江河水》,從傷心的《二泉映月》到凄美的《梁祝》,從高亢的《百鳥朝鳳》到婉轉的《漁舟唱晚》,中國民族音樂讓人嘆為觀止。

然而普希金曾說:“時尚是一位暴君,任何人也抗拒不了它的力量。”這話就大學生來說尤為如此。他們思維敏捷,求知欲強,對新穎的東西更容易接受,他們追趕潮流、崇拜明星、熱衷時尚、強調個性,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癡迷程度常讓人感到驚訝。對明星崇拜的潮流不僅一浪高過一浪,而且速度變幻快得讓人目不暇接。流行歌曲雖然沒有很長的生命力,但傳播很快,也為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們所接受和喜愛。對于這種現狀,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切不可一味強調高雅音樂,全面否定流行音樂,而應加以正確的選擇和引導。

在社會高速發展、精神文化生活日新月異的今天,音樂教育的方式更應該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從各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通過音樂作品的欣賞,讓學生體驗到作曲家美好感情與高尚心靈所釋放的信息:抒情委婉的音樂使人心曠神怡,輕松活潑的音樂使人心緒平和,雄壯激越的音樂催人奮進,和諧的節奏與人同諧共振。總而言之,在《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經典和流行結合的方式方法,定能為廣大學生所理解、接受和欣賞。這對廣大學生審美情趣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將起到獨特和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嵐清.音樂?藝術?人生:關于《音樂筆談》的講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篇6

【關鍵詞】羽毛球課程;教學現狀;措施

羽毛球運動具有深遠的文化底蘊,有著極強的趣味性,并且能有效地活動全身,有利于強身健體,一直以來備受大眾參與和堅持的體育運動愛好之一。在我國對體育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普通高級中學羽毛球這一運動項目的改革也拉開了序幕。

1.普通高級中學羽毛球課程教學現狀

1.1 課程設置不完善

在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上,其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終生鍛煉身體的習慣。課程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實施,而中學體育羽毛球課程設置上,學校并未給出具體規范的羽毛球教學形式、課程教材、課程課時、考核方式等。這使得普通高級中學的羽毛球教學呈現一種“百花齊放”的現象,學生并未能全面的掌握羽毛球技能與知識,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另外,也存在著課程結構單一,教學形式陳舊,過分注重實踐、競技,一定程度地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且學校對羽毛球課程課時設置較短,體育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面的開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

1.2 師資力量薄弱

強大的師資力量是學校成功教學的前提。而從現有的中學體育教師資源來看,明顯不足,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并不高,并不是羽毛球的專項體育教師,并未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對羽毛球運動項目的綜合認識有限;第二,教師隊伍整體年齡偏大,由于身體素質的不足,可能導致無法為學生作出準確的示范動作,影響整個教學效果;第三,教師隊伍人員不足,經常出現一名教師帶大班進行教學,對于這種需要實踐練習的羽毛球運動來說是非常不利于組織教學的。

1.3 教學資源配置不足

1.3.1 教學場地

目前,中學羽毛球場地主要有室內和室外教學場地,相比之下,室內場地花費相對較高。但是這種極易受天氣影響的羽毛球運動,室外場地無法保證正常的教學。這種因教學經費引起的教材場地數量和質量的欠缺,不但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而且極大地限制了羽毛球運動在中學的發展。

1.3.2 教學器材

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是學習羽毛球項目必備的運動器材,而它們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羽毛球教學安全和教學質量。目前,對于經費緊張的中學,大多數是學生自備球拍、自己管理,減少了學校的開支,但由于自備球拍質量良莠不齊,一定程度的影響教學質量。

1.4 學生學習羽毛球意識不強

自從國家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的發展學生,體育教學也逐漸被學校重視。但是,仍有很多學校、教師和家長把在校文化學習成績作為關注重點,直接導致學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發奮學習上,忽視身體素質的發展,對羽毛球產生興趣的積極性降低。故而,如何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是中學、教師和家長應該亟待解決的問題。

2.影響羽毛球課程教學的主要因素

2.1 學校的因素

首先,學校教學理念直接影響體育羽毛球課程教學。學校應加大規范體育課程教學體系相關文件,重視培養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實踐能力;其次,學校應保障體育經費。學校等相關部門在財政上給予積極地支持,這樣才能確保羽毛球教學質量。

2.2 教師的因素

古語云:“名師出高徒”,由此可見,一名優秀的教師在羽毛球教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體育教師隊伍整體職業技能水平,是提高羽毛球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年經的教師向年長的教師請教教學經驗,而年長的教師可以向年經的教師學習新的技術和理論知識,共同進步;而學校也應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相關教學與技能培訓,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便于更好地教授學生學習羽毛球技能與知識。

2.3 學生的因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自己也應認識到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轉變體育課程學習動機,重視體育鍛煉,主動地去學習羽毛球。

3.針對羽毛球教學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

3.1 加大中學羽毛球教學設施的投入

學校在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抓住完善教學設施的關鍵時機,合理科學的規劃運動場館,保證各項體育教學正常有序使用。另外,也應拉動多方資源贊助,多渠道籌集資金,努力完善現有羽毛球場地環境。同時,也可延長場館開放時間,抑或是在空閑場地或者籃球、排球場地畫出簡易羽毛球場,最大限度的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練習場地。

3.2 強化中學體育師資隊伍

3.2.1 優化體育教師隊伍結構

不論是教師年齡分布,還是職稱、學歷水平,都應該多重化,避免結構單一,教學方法單調。學校應調整好整個體育教師隊伍,協調好體育教師內部學習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創新,使羽毛球課堂生趣盎然。

3.2.2 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才能良好地發揮體育教師的作用,使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學校也應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組織教師參加相關教學和專業技能培訓,或者與其他相關學校進行交流學習。而作為教師本身,也應積極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3.3 正確認識學習羽毛球的意義

3.3.1 學校明確重視

學校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的同時,應給予那些以前未重視的課程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使得羽毛球教學能在校園里廣泛的開展。學校有關負責人應關注羽毛球課程動態發展,切身體會羽毛球運動,感知運動帶來的價值,深刻認識羽毛球運動帶給學生的好處及實際意義。

3.3.2 教師正確引導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處于一個引導者地位。正確開發學生對羽毛球的興趣,可以通過組織比賽競技,吸引學生的注意,領略羽毛球運動的風采,培養學生的興趣,并且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堅強意志和拼搏精神。教師依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可以采取不同層次的分組教學,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對羽毛球的需求。

3.3.3 學生積極學習

學生應轉變思維,正確認識羽毛球課程,主動去了解羽毛球運動,積極參與羽毛球教學活動中去,多利用課余時間去練習羽毛球,增強自身身體素質。

4 總結

健康的體魄是革命的本錢,中學教育應充分關注與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貫徹“終生體育”的思想意識,積極應對現有羽毛球教學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改善,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羽毛球運動的快樂,為素質教育改革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翁 林.高校羽毛球運動發展現狀與對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08:99-101.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9).

篇7

關鍵詞: 風景寫生 教學設計 教學策略

一、普通高中階段美術風景寫生課程安排的可行性與意義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提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性質在于“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使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①。簡而言之,高中美術課程是體驗性質的課程,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主體能力的成長,認為“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②。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獨立的繪畫表達能力并完善整體思維能力,特別是審美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而這樣的內容最直接地表現在風景寫生課環節。風景寫生課能夠引領高中生親身感受自然的各種材質、形態和風格,思考美與自然之間的意義關系,用畫筆自主表達出對自然的情感和理解。從這個角度而言,高中美術課程的性質決定了風景寫生課的意義,而風景寫生課的開展保證了高中美術課程體驗性的現實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逐漸趨于成熟為美術風景寫生的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高中生經歷著從少年到青年的轉變過程,較少年期觀察能力更強,思考問題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較青年期更強烈,認知思維框架是開放的,因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發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斷提出新的假設、理論,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評性明顯增強”③。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內容分為5個系列、9個模塊④,風景寫生課程屬于“繪畫?雕塑”系列的繪畫模塊,它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幫助學生認識造型活動的基本規律和過程,提高表現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素質能力已經超越僅能臨摹繪畫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導他參與自主創作繪畫活動,高中生擁有個性的審美傾向,具備一定的色彩、構圖認知,將自己的創意獨立運用到繪畫過程中,為高中生參與美術風景寫生提供基本的主觀條件。美術風景寫生課程不僅能夠給高中生以強烈的視覺體驗,而且能夠促進其思考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強化高中生的繪畫審美認知,提高他們的動手創造能力,進而陶冶高中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質。

對具體的風景寫生課程,它的安排是對傳統美術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升華,有益地彌補了傳統美術教學中有限的單向傳輸,使得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在風景寫生課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術教學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和輔助學生創作的作用,提前“對學習目標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并進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獨特的個人視覺語言表達,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事物的個人情感,促其產生對事物的意義建構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對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導學生對其作品形成客觀合理的自我評價。由此可以看出,風景寫生課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環境中對美術課堂教學的有益實踐,是對美術課堂死知識的活化過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夠增強美術教學的吸引力,豐富美術教學手段,增強美術教學效果。

二、普通高中階段美術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安排

在繪畫類課程中,美術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特殊的教學環境,是讓學生親臨自然環境,形成對日月山河、樹木花草、建筑樓閣等自然風光的情感體驗,并運用一定的繪畫工具將獨特的個人感受融入繪畫創作中去的過程。在教學組織上,如果是校外寫生,要求向學校申請通過,安排好教學周期(一周為宜),提前安排好寫生地點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學組與生活安全管理組,做好教學人力資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學環境和學習內容標準的要求為具體的普通高中階段美術風景寫生教學活動限定了相關的教學目標,“提供了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教學程序:欣賞――學習――創作――評價”⑧。從整體組織運行過程而言,美術風景寫生教學活動分為前期欣賞學習準備、中期創作和后期評價三個階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為例看普通高中階段美術風景寫生教學的組織與安排。常州市處在環太湖風光帶與沿江風光帶的交匯處,歷史人文資源豐富,適合風景寫生的如天寧風景區、淹城風景區、天目湖風景區及常州市紅梅公園、東坡公園等各大公園,這些地貌風光具有顯著的人文特色,考慮到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和組織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據不同季節的風貌變化選擇各公園寫生、天寧寺塔寫生和春秋淹城遺址公園寫生。下面主要以紅梅公園寫生為教學案例探討美術風景寫生的教學安排與設計。

(一)欣賞學習的教學準備階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學目標,確立以秋季紅梅公園自然風光為寫生主題。

2.教師課前拍攝紅梅公園風景圖片以備展示。

3.課程導入:通過欣賞一系列公園圖片,提問學生引導其對畫面上的塔樓、亭閣、樹木、天空、水面大小遠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構圖結構進行比較認知,鞏固、加深對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理解。

4.寫生步驟的演示:以風景圖片槔,以范畫的形式進行步驟分解。如:觀察――取景――構圖――繪畫創作――修改調整――收拾完成。

(二)學生獨立探索的寫生創作階段

1.取景構圖實地風景寫生。選擇紅梅公園某處先集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視變化,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分散開進行實地風景寫生。

2.讓學生了解風景寫生創作遵循的原則。通過寫生引導學生全面接觸風景畫中的各類問題,如題材、選景、構圖、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務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對紅梅公園中建筑風格的觀察力,提高選材取景及構圖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樓、樹木等遠近空間感的各種因素:透視、明暗層次對比、形體復雜的塔樓與單純的水面對比等等;掌握表現空間的方法與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環境、季節、氣候、時間等條件的不同,而產生豐富連帶關系,并掌握其表現的規律與技法,表現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調。

(4)鍛煉風景畫筆法,塑造各種不同景物的形體和質感的能力。

3.學生寫生創作形成作品,畫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師觀察巡視輔導并進行攝影攝像,及時指出學生問題給出解決方法。

(三)寫生訓練的技術步驟要點

1.把握透視的基本規律。

2.掌握觀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點:整體觀察、概括處理、理性分析。

3.關注色彩表現冷暖變化、強弱變化的規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表現。

(四)教學評價階段

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評價原則,以質性評價為主。

1.整理錄像,研究作品形成過程中的問題

2.開展小組總結座談會,形成一定的書面經驗報告。

3.對作品進行歸類整理,開展寫生主題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階段美術風景寫生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為學生架起“支架”

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如前所述,風景寫生乃是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組織模式,但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這種主體性發展的自由,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各個階段發揮重要的引導輔佐作用。教師要花費尤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學生、寫生對象、工具方法等眾多基本規律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安排。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依據,我們發現,在這個寫生教學適合“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這意味著,在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教學基調面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情況和宏觀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任務與學生個體狀況的匹配,預設具體階段需要的“支架”內容幫助學生搭建,“學習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學生不需要幫助就可以獨自熟練地完成任務”⑨。

在欣賞、學習準備階段,教師首先應設置一定的“問題支架”,如安排學生課前分組拍攝風景圖片、搜集相關名家風景作品,以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探索相似的繪畫規律,引導學生說出基本的透視、構圖及色彩規律。其次,教師設置“場景支架”,寫生地點的范圍不宜規定過死,最好提供多種選擇可能,這要求教師要事前踩點,選取的寫生區域最好天然具備繪畫的難度梯度,以此為支架作為學生創作的自主選擇。第三,教師設置“范畫支架”,以一張風景攝影作品為原型進行繪制,分解繪畫的步驟,詳細講解每一步驟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識點和注意事項,同時也要求學生選取一幅作品進行臨摹訓練,引導學生重復觀察自然事物間的關系,了解并控制繪畫工具與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繪畫語言特色,以此為學生在具體寫生過程中將要處理的繪畫問題提供預熱的支架。

(二)教與學的互動觀察

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中期階段,學生在開放的寫生情境中,自主觀察場景,選取角度獨立探索地進行繪畫創作。學生的獨立探索離不開觀察活動的鋪墊,這是學生美術素養與繪畫能力的基礎,觀察風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時間的變化、自然物間的空間構成等,學會對畫面整體、聯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夠抓住風景對象的亮點重點凝練刻畫而不是對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這個觀察的基礎上形成對風景對象的總體情感體驗,融入繪畫中進行再現創作,使得靜態的風景畫面呈現出畫者賦予的獨特生機。具體的觀察方法如朦朧觀察法即半閉雙眼,讓視線中景物邊緣模糊、色彩壓縮成塊,明暗層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為整;分層觀察法即以前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把顏色放在周圍的環境中去比較觀察;冷暖比較法即觀察景物之間的顏色冷暖變化,通過比較辨別豐富的色彩差異⑩。

教師在這個階段應以巡視觀察為主,教師觀察的對象是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觀察不同學生的繪畫行動如選角度擺位置、線描構圖、體面色調層次處理與調整,剖析學生的行為動機和心理傾向,及時指出問題關鍵并給出相應的建議,鼓勵學生運用具備個性特征的繪畫語言,形成自己的創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應的合作探究學習

寫生創作階段教學的組織形式應注意個體與群體的結合,構建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這表現為學生以分組形式參與到寫生活動中,組員之間可以在全過程中進行及時溝通、討論,互相學習借鑒繪畫技法,共享創作問題及其解決的經驗,這種同伴效應比教師的直接介入指導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發展的教學評價

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后期階段主要以評價為內容,是對風景寫生教學活動的過程及效果的衡量與反饋,在評價的過程中主體獲得二次教育。從評價主體看,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美術課程教學評價提倡多主體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和家長評價等方式,特別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11}。學生根據自己的寫生作品,回顧寫生活動過程,檢查自己的觀察視角、構圖方法、色彩處理及在寫生過程產生的感悟,與教學目標標準、同伴作業、教師范畫及名家作品進行對比思考,形成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內容,這種自我評價讓學生獲得進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寫生學習的經驗總結效果。

從評價內容看,注重表現性評價和質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就是運用觀察記錄、錄像攝影等方式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信息,對學生參與美術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質性評價表現為成長記錄評定,包括“過程性成長記錄”和“成就性成長記錄”{12}。這兩種評價都是對風景寫生教學的全過程性發展的歸納與總結,消解結果評價的武斷性,促進學生通過對比記錄前后的差異判斷自己進步的機會,從而保護學生的發展性潛能與要求,更趨于客觀化。與此相應,在寫生教學的評價方式不再僅僅以分數或等級方式,而綜合地運用評語、等級與評語結合、座談、作品展覽為形式{13}。由此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自信心,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

寫生教學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性質與傾向決定了其教學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即對過程性和發展性價值的鼓勵和肯定,使得教學評價不再是教學環節的結束,而是下一個教學過程的起點,在總結前一個過程的基礎上形成了寫生教學發展的新目標要求。

注釋:

①⑤{11}{12}{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11.

③劉在花.高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4):39,39.

⑨馮瑋.“最近發展區”與“支架式教學”――論基礎美術教學過程最優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楊海峰.高中生外出風景寫生的有效教學探索和實踐[J].美術大觀,2012,(9):170.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

[4]劉在花.高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中年教師;體育生活;現狀;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校中年教師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亞健康人數所占比例較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一些與教師職業有關的疾病如:頸椎病、慢性咽炎、下肢靜脈曲張等也比一般人群高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較普遍存在,這與他們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不良習慣、飲食不定時以及久坐、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練有關,這種狀況,往往會給中年教師身體乃至生命帶來“防不勝防”的惡劣后果。因此,探究普通高校中年教師的體育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為了與國際流行的劃分標準接軌和國內外對比研究的便利,本研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年齡界定標準,將中年教師的年齡界定為45-59歲。本研究以普通高校非體育類550名中年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本人曾在保定市圖書館、河北農業大學圖書館及互聯網上查閱了近15年來的有關高校教師健康及體育健身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廣泛閱讀了大量有關中年人健康書籍及大眾健身等論文、論著,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2)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本人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設計問卷調查表《中年教師體育生活方式調查表》。整個設計過程遵循了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并在問卷發放前反復征求專家意見,請十位專家對問卷效度進行了檢驗,問卷效度滿足本研究的需要。確定普通高校中年教師為總體,對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學院、河北金融學院、河北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軟件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八所普通高校,通過各種渠道對每校非體育類(45-59歲)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共550份,回收問卷521份,回收率94.7%,有效問卷502份,有效回收率91.2%。專家調查法(特爾斐法):問卷收回后,進行了數據統計,并就普通高校中年教師體育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制定普通高校中年教師體育生活方式形成對策,設計專家問卷。(3)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軟件包和 EXCEL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運用肯德爾和諧系數的公式對最后一輪專家問卷進行一致性檢驗,三級指標的信度系數均大于0.8,經卡方檢驗結果達到顯著水平,問卷效度均值為8.88分(十分制),說明專家評判有較強的一致性,問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結果與分析

(一)普通高校中年教師的健康現狀。在對普通高校中年教師常見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年教師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有256人,占調查總數的46.5%,。患有頸椎病的為192人,占34.9%,患有咽炎的為167 人,占30.3%,患有靜脈曲張的有41人,占7.4%。從調查結果看,中年教師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亞健康人數所占比例較大,這與繁重的腦力勞動及激烈的競爭機制,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再加上中年時期是人的生理轉折時期,以至于這一群體許多人在這一時期播下了疾病的隱患。

(二)河北省普通高校中年教師形成體育生活相關因素分析。體育生活是一種適應社會發展目標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隸屬于人類健康行為范疇的研究,根據健康行為的觀點以增進健康和體質為主要目的體育行為是預防和保護,是有利于健康的、外顯的、基本的健康促進行為。國際上著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專家格林(Lawrence W.Green)將影響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相關行為因素分為三大類,各類因素對行為均可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三類因素是: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存在于行為之前,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或動機的因素;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存在于行為之前,是促使動機得以實現的因素;強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是行為產生之后,促使形成的行為得以鞏固和維持的因素。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1)普通高校中年教師(45-59歲)亞健康所占人數比例較大,26%的人對健康的概念認識不正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普通高校中年教師體育生活現狀表現為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數量男性多于女性;51-59歲年齡段高于45-50歲年齡段。(3)中年教師體育生活形成的因素可分成三類即傾向因素(相關知識和技能、信念、價值觀、態度、自信心、資源的可得性等),促成因素(體育生活條件、政府和學校的政策法規保障校領導的支持、健身環境)和強化因素(運動后感受、親屬、同事的鼓勵和支持等),這三類因素缺一不可,交織成網,彼此影響。

(二)建議。(1)加強工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工會和教工體育社團、協會的作用,加大宣傳頻度,利用新聞媒體、網站、講座等平臺,把最新的健身知識傳播給每一位中年教師,正確引導其體育健身觀念和消費觀念。(2)改善和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擴大場館開放領域,增加開放時間,提高利用率,為教工開展體育活動提供便利條件。(3)中年教師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要主動學習、掌握一些健康和鍛煉知識,以便更好地預防疾病,對癥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群華.體育生活方式與健康[J].考試周刊,2007.20(9).

[2] 閆運運.對部分高校教師健身鍛煉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學校體育學,2002.19(8).

[3] 蔡建輝.高校教師健身狀況調查及改善對策[J].體育學刊,2003.28(3).

[4] 楊文軒.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關鍵詞:普通高校 體育教學 競技教育 

一、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與競技教育的分與合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競技教育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尷尬。一方面,我國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地位受到世人矚目,尤其是成功舉辦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并獲得金牌榜首位,無不使每一位國人驕傲、自豪;另一方面,人們對競技體育的政治作用變得越來越理智,民眾更多地希望從中得到“實惠”。在教育領域,學生體質健康成為被關注的重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競技教育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變成眾矢之的,似乎提到“競技”二字就成為破壞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興趣、過度開發個人潛能的代名詞,對普通大學生尤其是沒有運動天賦者而言,如何帶有歧視,而對其正面作用的提及變得慎之又慎。 

誠然,由于我國的特殊發展歷史,對體育的內涵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國建國之初到上世紀80年代,由于受當時國情和前蘇聯體育思想的影響,曾一度把競技教育當成體育,而不關心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達標,忽略個體差異,這顯然有失偏頗。但現在達標標準細化,是否就意味著學生體質能得到很好的個性發展呢?是否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學生熱衷于參加體育鍛煉呢?據我國1985年到2005年對全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顯示①:大學生耐力素質、肺活量下降幅度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顯,體重超標者增加。另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經過了12年的中小學教育后,競只有22.93%的大學生獲得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其中,24.8%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這說明,雖然是一刀切的達標標準,但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在參與體育鍛煉之初對學生有一定的引導和強制作用,很多學生迫于達標的壓力必須參與體育鍛煉。我們知道,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最初,對于沒有鍛煉習慣的人生理反應會較為強烈,如果是僅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鍛煉,又有枯燥和單調之感。普通高校大學生由于缺乏鍛煉實踐,在對未來身體反應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用毅力來克服惰性和畏難情緒,只有把積極參加鍛煉并爭取達標作為唯一途徑。這就要求“達標”內容和標準的制定要符合現代大學生身心特點,體現漸進式的興趣引導特征,要突破以往機械的模式,以達到激勵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 

二、競技教育對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促進與發展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健康標準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從終身教育派生出來的終身體育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就是培養大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有效的健身方法終身參與體育鍛煉,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競技體育倡導的“更快、更高、更強”不僅僅是針對比賽成績,更主要的是通過競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對事物的敏銳觀察,對未來充滿信心,與世界共同進步發展。通過參與競技的過程加強體育鍛煉,提高科學鍛煉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形成自我鍛煉習慣。競技教育是外化的競爭教育,“在競爭中,青年勇于向強者、權威和極限挑戰,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如今我國與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榮發展預示著競爭也日益激烈,大學生未來具備的競爭實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養,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終身體育是世界倡導的體育新境界,是培養人的長遠目標,我國終身體育必須結合年齡段特征,拋棄傳統思想教育中的過分“謙虛”,用競技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自立、自強、自信。 

三、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競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學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進發、激情飛揚的年齡段,也是精力過剩階段,這一時期的人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增強競技教育,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營造競技教育氛圍,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鍛煉,養成鍛煉習慣,培養參加比賽的興趣,勢必對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 提高體育教師教研能力。體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競技教育要求教師深刻領悟競技體育的魅力,熱愛體育教學并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單一的結果論不

能滿足他們對體育現象的認知,需要教師不僅具備一定運動技術水準,還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從運動生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角度,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解釋現象、闡明道理,體現體育學科的科學性。在當今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下,體育教師在競技教育方面的教學研究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2 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技教育思想。行為改變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改變,大學生對競技教育的認識差異較大,容易被競技比賽的表面現象誤導。體育教學對大學生觀念的轉變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競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為,只有正確的競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學生才能對科學鍛煉、參與比賽形成主動意識,才能對競爭意識、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等精神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優化體育教學中的競技教育內容。體育教學中競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賽,針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安排與設計的教學內容,對吸引大學生注意力、培養他們的體育興趣會起到關鍵作用,而“達標”標準只是其中的階段目標,是過程。因此對競技教育內容的選擇、設計,應使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參與感、責任感、榮譽感,通過比賽,感受成功與失敗,使其身心得到錘煉,使其能夠深刻地領悟到競技教育的精髓,從而主動參加體育比賽、主動接受競技教育。 

4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加強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性的工作,是體育教學的有力補充。而競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的內容符合大學生年齡的身心特點。因此,在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要加強對競技教育的宣傳,并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要使他們通過競技教育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也為終身體育觀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競技教育對培養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學會科學鍛煉,并最終形成終身體育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競技教育的現象,競技教育對錘煉大學生身心作用沒有得到應有重視。而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人們對競技教育的誤解、應試教育的導向和儒家傳統觀念的束縛等因素。因此要發揮競技教育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有效作用,除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還要從提高教研能力、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競技教育思想、優化競技教育內容、結合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人手,激發大學生主動參加體育比賽的興趣,并從中獲得教育。 

注釋: 

①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陳琦.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2. 

③趙秀紅,苗艷麗.為何66%學生鍛煉不足[n].中國教育報.2006--2--9. 

④盧元鎮.奧林匹克運動與當代高等教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4):1--5. 

參考文獻: 

[1]毛振明,賴天德等.再說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2]洪暉,劉煒浩.我國高校學生體質下降原因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9):113--116. 

篇10

一、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形成辦學品牌的原因分析

1.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不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等技術工人,在某種意義上說,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隨著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硬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與職業學校能滿足教學需求的硬件相比,部分職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師水準較低,沒有企業實踐經驗,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

2.中職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不能隨著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市場的需要做出及時的調整,囿于原有的專業設置和師資等情況,畢業生難以根據所學的專業就業,所學非所用。

3.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在教學和實習中難以實現。企業是新技術、新設備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由于中職教師在理論研究與經濟開發能力方面相對薄弱,很難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與管理效益,企業與中職學校之間開展校企合作的愿望不高。

4.中職學校實習與實訓基地建設緩慢。中職學校實習與實訓基地建設受學校用地面積、校舍建設規模、資金投入、專業更新、設備換代、指導教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

5.中職生厭學。中職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中職生文化基礎課差,自卑,對學習有畏難情緒。二是中職專業課程內容多、難度大,知識陳舊,而文化基礎課課程多、課時長,造成專業課程課時相對少,增加了專業課學習難度。三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興專業缺少中職教材,中職學校被迫使用高職教材,教材內容和難度與中職生存在距離。四是職業定位不準,對未來職業期望過高,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模糊,職業規劃調整能力較差。

(二)普通高中沒有形成特色化辦學的原因分析

1.高中教育培養目標單一。依據我國的人才標準,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但是不少高中的培養目標緊緊圍繞高校選拔新生作為唯一的標準,“千校一面”,沒有形成辦學特色。

2.學校課程設置缺少特色。大多數學校缺少依據自身實際,以學校為核心,進行自主的、整體的課程設計,沒有建構一套基于國家課程、適合學生發展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3.對普通高中學生學業評價維度單一。對普通高中學生學業評價僅僅過分關注學生文化課學科成績,并將其視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許多教師眼里也是“一俊遮百丑”,文化課成績好往往代表著包括綜合素質在內的一切都好。

4.高中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有70多萬,又是高等教育薄弱的省份,僅有一所211高校,導致每年能考入一本的學生不足5萬人。鄭州就是河南的一個縮影。在這種背景下,學校若想在高考中占有先機,教師只好一味加壓,布置大量作業,導致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

5.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大于內容。學生作為德育活動的主體之一,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乃至決定著德育方式的選擇,進而影響德育的實效性。傳統的德育活動中,德育內容的一元化常常造成觀念的一元化。教育者往往將學生視為無情感、無偏好、無差異的“物”,當作接受訓誡或者進行自我訓誡的工具,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及內在成長。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品牌化辦學發展的路徑

1.激發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動力。校企合作乃至校企合一是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必由之路。最理想的合作狀態是學校與企業合一。在這個背景下,就形成了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校企合作能夠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相適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要求,是學校、企業達到共贏的必然選擇。

2.鼓勵中職教師繼續深造。一是制定鼓勵教師做雙師型教師的政策,從制度上規范、支持教師的再學習。學校建立教師進修獎勵機制,為教師的繼續深造提供資金和時間,鼓勵教師深入企業、事業單位進行本專業的系統的實踐學習。二是積極邀請行業專家、優秀員工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同教師一道制定課程方案,開發新課程,建立實訓基地等。

3.校內外相結合建立實訓基地,由政府投入建立開放性實訓中心。采取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實訓基地。專業所需實訓設備規模小、投入少的可以由學校自行建設實訓基地。專業所需規模大、設備多、安全性高、投入大的設備,可以由政府面向社會建設開放型實訓中心,統一管理、統一配備資源,提供培訓和信息服務。

4.建立中職生職業生涯指導機制。設立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機構,確立工作制度。教師多用激勵鼓勵的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畏難情緒,克服依賴心理、自卑心理,使學生學會梳理自己的優勢、劣勢,能夠做到客觀、真實地評價自己,發揮自己專長,使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順利發展。

5.設立重點幫扶“三差學困生”的組織機構。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大量的學困生,而且紀律差、學習差甚至有人格缺陷的“三差學困生”也并非個案。中職學校有設置專門重點幫扶“三差學困生”組織機構的必要。由該組織機構對這類學生進行統一重點幫扶,并制定幫扶的工作方法。

(二)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內涵提升的多樣化發展之路

1.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核心,深化課程改革、培養方式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要依據校情、生情,不斷深化課程改革,逐步構建各校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各自高中及其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優化課程結構,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建立“本校課程”體系。普通高中要不斷創新培養方式,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指導。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推進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2.建立高中生與職校生交流、學分互通交換機制,打通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認定標準。由教育部門建立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認定標準,達到標準的學生頒發相關證書。建立高中生完成所在學校的基本學習任務后,可以申請到職業學校繼續學習,完成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的學習任務后,給學生頒發兩所學校的畢業證書。

3.建立多元化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教育者需要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給學生提供自由、有精神動力的教育,幫助學生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各方面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合作能力等。對學生的評價,就可以建立在對學生能力所涉及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