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24 16:1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俗文化的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廟會是北京舊時的習俗,富有北京的民俗特點。它又稱“廟市”和“節場”,它起源于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宗教性的祭祀活動。久而久之,它成了老百姓購物娛樂的場所。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逛廟會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閱。
逛廟會心得體會1聽,一聲聲粗狂的聲音在廟會里回蕩“一元超市,快來看看,物品應有盡有,保證你們看得眼花繚亂,每樣一元。”
聞,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爆米花,烤香腸,炸薯條……全世界最美味的食物都在這有趣的廟會中。
看!一攤攤類似于大型帳篷的攤子在廟會里,攤子的顏色有紅的,藍的等。我和媽媽迫不及待地一下子鉆進了茫茫人海中。
我看到前面不遠處有一個小攤子,那里擠滿了人,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把我拽到了那里。原來是游戲區,我看到一旁有套環的游戲,這可是我最喜歡的游戲了,我迫不及待地玩了起來。第一個扔過去,呀,沒套中。真可惜,套環與一個水晶小人擦肩而過,我并沒有沮喪。再扔第二個,這次也沒有把握好,扔得太用力了,套環就像一只不聽使喚的小兔子,往遠處蹦去。手中的套環只剩最后五個時,我一下子全部扔了出去,可幸運女神突然降臨了,只見它們就像“岔道上分手,各走各的路。”太棒了我套中了一個水晶球,“小朋友太棒了!”一聲和藹可親的聲音從我旁邊傳來。我扭頭一看,原來是套環游戲售前的老太太,只見老太太彎下腰把一個水晶球遞給我說:“你套種了這個球。”我說了聲謝謝就走了。這時,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樣甜。
走了一段路后,我的目光被一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所作的字畫吸引了。
他是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而這幅眼鏡顯出了他的智慧和才華。
我走過去,問:“叔叔,你可以給我做一幅字畫嗎?”那個年輕人親切地對我說:“當然可以了!”我告訴他我的姓名,只見他全神貫注的在紙上“唰唰唰”畫了幾下,一幅形象而生動的字畫映入我的眼簾。這幅圖畫中有字,字中有畫,且名字的三個字用了不同的顏色,字上有一只熊貓,正津津有味地吃著竹子;字中還有一只可愛的小白兔,紅彤彤的眼睛十分逼真,字下有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正在為花草樹木澆水。我高興的拿起字畫,逛其他的好玩去了。
“咕咕咕”肚子抗議了,于是我跑到小吃攤前,買了炸薯條,烤年糕,烤玉米和回味無窮的臭豆腐,坐在椅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大吃一頓后,我來到了服裝店,只見媽媽還在挑衣服,這件摸摸,那件試試,手里的不忍放下,架子上的又愛不釋手。我覺得媽媽的愿望就是把全世界的衣服都買下來。
逛完了廟會,夜幕降臨,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廟會。
逛廟會心得體會2大年初五,我和爸爸、媽媽、姥姥一起去鶴壁市浚縣AAAA級景區大伾山逛廟會。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快地前進,我心里盼著能早點到廟會。
還沒有到廟會,前面已經是車水馬龍了。只好下車步行進入廟會,整條街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們艱難地往前走,終于到了大伾山。
進山之后,首先是“天下第一百猴路”,總長195米。樓梯的石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畫,各種各樣,惟妙惟肖:有的雕刻的是一群猴子,有敲鑼的,有打鼓的,有吹號子的,還有舉旗的,像是正在歡迎游客們光臨這美麗的大伾山;有的雕刻著四只小猴子,好像看到這么多游客來到大伾山,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
石欄的柱子上還雕刻著可愛的小石猴,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猴子腳掛著樹樁,調皮地看著右方;有的猴子騎在一頭牛的背上,握著牛角,催促它趕緊向前走;有的猴子騎在它爸爸的肩上,給它撓癢,猴子爸爸一副享受的表情,真是“父子情深”;有的猴子筆直地站著,背著手,穿著帶扣子的衣服,面帶微笑地講話,好一副領導的派頭;有的猴子側躺在石頭上,昏昏欲睡,眼睛都睜不開了……1986只猴子,形態各異,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道路兩旁,古樹云立,都有幾百歲的樹齡。山路邊還有許多株迎春花,探出金黃色的小腦袋。山路上,還有不少賣“泥咕咕”“轉轉猴”“皮老虎”“撥浪鼓”的商鋪,民俗氣息濃重,吸引了不少游客。
進到天寧寺里,就會看到大伾山的著名景點——摩崖石刻。在一些山石或山壁上,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題寫的石刻隨處可見。左邊,摩崖石佛有七層多樓高,成群的游人在這尊大佛面前顯得十分渺小,“八丈佛爺七丈樓”果然名不虛傳。大佛左手扶著膝蓋,右手呈掌形,神態十分莊重。
大伾山景色宜人,景點獨特,廟會熱鬧,真是過年旅游的好去處!
逛廟會心得體會3大年初三的早上,我和家人一起去寧波南塘老街逛了廟會。
經過三十分鐘的車程,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南塘老街。走進去一看,哇,里面真是人山人海!我們隨著人流來到了一家糖畫店,只見一位叔叔坐在店里,他認真地拿起一個木勺,在一個裝滿糖漿的小缸里蘸了蘸,然后迅速拿到一塊鐵板上,等糖漿流下來時再迅速地畫成一只蝴蝶或一把大刀,等糖漿快干時,叔叔再急忙插入小木棒。就這樣,一幅活靈活現的糖畫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這精湛的手藝真讓人拍案叫絕。
大紅的燈籠、傳統的小吃、賣力的吆喝,讓整個南塘老街變得熱鬧非凡。走著走著,一家特別的攤位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你看,一老一少靜靜地坐在攤位前,倆人正在認真地揉面人。現代彩泥代替了傳統的面粉,使得他們手中拿捏的動物、植物、人物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我看得目不轉睛、再也挪不動腳步了,就讓媽媽請他們給我現做一個。那個伯伯問我們想要什么造型?媽媽請他給我做一條魚,象征年年有余。這個伯伯二話不說,埋頭就做了起來。只見他先拿出一塊紅色的彩泥,捏成一條魚的形狀。接著,他拿出一把泥塑刀,在魚尾巴上刻了幾刀,不一會兒,卷翹的魚尾巴就成形了。他又用刀在靠近魚頭的兩旁各劃了一刀,然后用黑白兩色的彩泥捏成魚眼鑲上。緊接著,伯伯又用剪刀在魚的腹部和背上剪出三個魚鰭,用泥刀在魚鰭上畫上紋理,再用吸管的管口在魚身上點出魚鱗。
我正看得入神,突然,爸爸叫道:“有人在打糖。”只見兩個大高個叔叔各自拿著一把大木槌,在一個大木樁上打花生糖。花生在木槌的猛打下被打成了花生末,和糖漿融合在一起,這場面非常精彩。可是我心里惦記著小魚,來不及細看打糖的過程,轉身又去看揉面人的伯伯。沒想到就這么幾秒鐘的功夫,伯伯已經把魚的胡須做好了。他拿出一個插著牙簽的罐子,利用牙簽把小魚固定在罐子里。然后又從一塊白橡皮泥里,揉出一個小圓球,再通過細小的竹簽把小圓球了小魚的兩根胡須之間,伯伯說,這是小魚吐出來的水泡泡。接著,伯伯用藍白混合的彩泥捏成一朵朵水花,簇擁在小魚的周圍,就像鯉魚一躍而起時濺起的美麗水花。
中國的傳統民俗真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我是多么喜歡那些精美的糖畫和傳神的面人,我真希望自己能認識和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
逛廟會心得體會4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和哥哥去成都大廟會,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說,那里有非常多的美食,實話告訴你吧,其實我是一個:“吃貨。”
我們坐公交車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我們一下車,就看見人山人海,多的不得了,我們都要擠扁了。首先,媽媽先去買門票,我們各自拿著門票,就走了進去。
我們一進去,“哇!好多燈籠啊!”我說。我們走著走著,我們就到了美食會,我們先吃了“狗不理包子”太燙;再吃了菠蘿飯,太酸;我還吃了羊肉串,太辣。我走著走著,我看見了一個小“盆栽”,我和哥哥上去一看,這是一個“盆栽版冰淇淋”。我們兩個都覺得很搞笑,哥哥就給我買了一個“盆栽版冰淇淋”!我拿著“盆栽冰淇淋”到媽媽面前,還吃了一口,媽媽以為我在吃土呢!我又拿給爸爸看,又吃了一口,爸爸說“你閑著沒事,吃土干嘛呀?”我大笑著說“這個不是泥土”!是“盆栽冰淇淋”你們都被騙了,哈哈!頓時爸爸媽媽才恍然大悟。
然后我們看了很精彩的表演,有變臉,噴火,還有《三國演義》爆笑版。令我最感到驚奇的就是雜技。是由兩個人,他們分別站在圓圈上,有的跳繩,然后,還有在圓圈上跑,還擺姿勢,有個姿勢觀眾們,都驚訝到尖了起來,我和我的家人看到心驚膽寒,還時不時發出一陣陣尖叫。真是太精彩了!
過后聽說晚上還開彩燈,我們就一直等到晚上,在七點半有的彩燈若影若現了,八點就完全亮了。果然燈亮完了又是一番風景啊!看完燈彩,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那些燈籠個個都開著,仿佛在目送我們,這個春節過的真有意思啊!
今天好玩的就是這些,下次再來分享哦,哈哈。
逛廟會心得體會5今年的寒假我是在北京過的,在北京過春節最有意思的就是去逛廟會,離家最近的地壇廟會是很有老北京風味的最有名的廟會之一。所以,今年的大年初五那天,我們全家就一起去逛了地壇廟會。
地壇廟會每年都是在地壇公園內舉行,今年我已經是第二次參加地壇廟會了,一進大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巨大的牌樓,牌樓和牌樓兩旁的樹上掛滿了燈籠,一直延伸到遠處,滿世界都是紅色,牌樓下面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我們跟著擁擠的人流往前涌動,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仿清祭地表演就要開始了,這是地壇廟會獨有的傳統節目,它再現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景象。但是對于我來說,地壇廟會最吸引我的是道路的兩旁琳瑯滿目的商品、有各地的風味小吃、有各式各樣的玩具,有貼畫,糖人,有泥人,皮影,還有賣面具頭飾的,真是熱鬧非凡。
篇2
【關鍵詞】創新背景;創新原則;創新方法
1 創新背景
1.1 傳承與發展現狀
自2002年首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成功舉辦以來,慶陽香包已日漸名滿天下,廣銷五湖四海,發展前景喜人。但相伴而生的是香包市場的亂引進、亂嫁接、以次充好,成品的香包不再有“驅邪祈福”的濃厚寓意,被片面追求經濟利欲的氣息所纏繞:市場上空間狹小;產業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對接困難;節慶營銷上沒有明確的營銷發展戰略;工藝制作退化,布質低劣,針工粗糙,設計有局限,沒有創新。香包是慶陽的名片,是慶陽勞動人民數百年來精神的寄托,凝結著慶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代表著慶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夙愿。因此在新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路已是刻不容緩。
1.2 時代機遇
近幾年,慶陽市在對香包民俗文化的開發實踐中,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憑借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底蘊,逐步完成香包民俗文化向現代商品化、產業化的轉變,為慶陽經濟發展再鑄輝煌。2013年4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慶陽調研香包刺繡產業時強調:以時代眼光開放理念打造香包刺繡產業,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展示作為;[1]同時,以“民俗特色,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第十一屆(2013.6.9-13)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成功舉辦。這些都將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向了時代前沿,為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孕育了土壤,為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條件。
2 創新原則
2.1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情懷的塑造
慶陽香包作為西部名城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民俗內涵。因而在創新過程中,香包的加工制作必須嚴格把關,精益求精。筆者認為應以刺繡先輩及大師們的作品為藍圖,運用多種極具寓意性的圖騰進行巧妙繡制,向原始藝術的樸拙美看齊,追求針工和圖騰的和諧統一。另外,政府要進一步營造激發創意、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以人文藝術來滋養、點化、塑造人文環境,最終實現文化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鍛造出至善至美的精品香包。
2.2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遵循市場原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著名民俗學家、蘭州大學教授柯揚說過,目前許多地方興起了民俗文化重建的熱潮,然而在目前市場經濟和商業動態不斷強化的形勢下,民俗文化既有重建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2]香包民俗文化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層次,它已上升到了文化產業,談及文化產業就與市場密不可分,而對于市場來說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是取得良好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前提。從現有資料來看,“用拉引和推動兩種策略擴大銷售”[3]是目前最為能所接受的營銷策略。拉引即制造名人效應、收藏效應等,在全社會形成普遍使用香包的社會風氣,從而推動各香包批發中心和零售網點的建設,進而以層層推銷的方法擴大銷售,最終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
2.3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市場經濟具有開放性,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慶陽香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要參與市場競爭的。競爭的過程既是彰顯自我特色的舞臺,又是暴露自我瑕斑的鏡子,如何彌補不足,“過關斬將”,這就需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更明確地說,就是“拿來―補救―創新”。慶陽市政府和各級項目實施機構、受益人、相關部門在迎接“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的同時,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新理念經驗和各級項目區,項目戶實際情況,組建市、縣(區)鄉、村、戶五級項目組織機構,實行一村一品參與式整村推進等項目實施模式。[4]然而各縣各鄉卻領會不全,為自我特色而閉門造車,導致市場的香包良莠不齊,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敗壞香包固有名譽,違背了競爭的初衷。因而各縣各鄉間的相互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才能打造特色香包,引領香包市場。
2.4 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市場經濟有利有弊,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很有必要。現有資料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企業或個人為搶占市場,謀圖經濟效益,往往以次充好,以粗帶細,粗制濫造,粗針大線,沒有藝術品位。長期以往糟蹋的是慶陽的信譽,毀的是香包的文化前景。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特定的法律法規,打擊這種急功近利的現象,維護香包文化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應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以防“亂引進”充斥市場。“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一面鏡子。古人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那么,以法為鏡,可以正得香包民俗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3 創新方法
3.1 創新“節慶營銷”
根據香包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發展戰略模糊、營銷策略同化等節慶營銷問題,很有必要對節慶營銷做一創新規劃。政府應舉辦階段性香包文化節。階段性香包文化節是一種重復舉辦的節慶,通過階段性舉辦,將香包文化節打造成一個如同春節一樣具有吸引性、傳統性、確切性的節日。另外,政府應舉辦類型多樣的節慶盛會,為香包文化節消除市場疲勞。
3.2 創新發展模式
目前香包民俗文化覆蓋下的香包經濟大體上是傳統的發展模式――自產自消、自產自銷、自產他銷和零售運銷,過于拘泥,效益有限。而從擁有現代高端的信息化技術和科學技術的部分行業的迅速發展的經驗看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現今所發展中的“網絡購買”和“科教孵化”模式是兩個隱秘的“潛力股”,前景廣闊。因此普及現代信息化網絡設施及科研資助方向的傾斜對創新香包經濟發展模式意義重大,再者創新經濟發展模式也是構建文明城市的題中之義。
3.3 創新“人才”
在工藝技術方面,慶陽香包目前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機繡香包充斥市場,鄉土氣息弱化;二是,許多香包工藝后繼乏人,瀕臨失傳。所以加強香包的生產和營銷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完成這一任務有兩個工作要做:一是,從民間挖掘、聘用資深刺繡大師輔以文職人員,記錄大師在工藝方面的技術技巧,心得體會,并裝訂成冊以供后人學習;二是,在當地高校開設香包刺繡相關專業,必要時選拔人才去外地學習交流。此舉不但促進了香包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為香包民俗文化的繁榮注入了新血液。
3.4 創新“產業組織”
創新“產業組織”實質上是產業間的互動發展,具體說是香包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資源的優化配置。慶陽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文化燦爛,史跡繁復,擁有各類文化遺存2700多處,館藏一萬多件。[5]利用這一優勢發展現在旅游業,在接待及休息處布置精品香包以引起游客的興趣,好奇心,讓游客對慶陽香包有初步了解和認識;同時在景點開設香包攤點及店鋪以供游客選購,間接地帶動香包經濟的發展。這一構想的實施還要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及合理的城市規劃為出發點,政府牽頭,產業互動,必將走上文化繁榮、經濟振興之路。
4 結語
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與生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不懈動力因素。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的創新一方面對傳承中華民族本原文化極具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對當今形勢下文化產業發展來說也是一個典大。綜觀慶陽香包,傳統色彩濃厚、工藝精湛、特點鮮明、價值突出,飽含地域性特征,是特定條件下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獨特花朵,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同時,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認識、挖掘慶陽香包民俗文化,創新開發以香包為支柱的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必將有力促進本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愛龍.王三運在慶陽調研香包刺繡產業時強調[N].甘肅日報,2013-4-21/第001版.
[2]孫永生,張彥喜.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06(3).
[3]張松柏.淺議慶陽香包的市場營銷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篇3
剪紙的色彩表現突出了民間美術的用色特征,用色簡單大方,少而精,一般分為單色表現和彩色表現,都采用高純度的色彩,彩色表現利用高純度色彩的對比呈現鮮明的對比效果,如紅配綠,黃配紫等互補色彩的搭配,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裝飾特色,鮮明而富有張力。當然剪紙藝人并不是片面追求強烈的對比,而是基于對比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秩序,就像民間色彩搭配口訣所述“光是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能拖色少不了”,通過其他色彩使整幅作品統一起來,這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常采用的手法。民間剪紙的用色也帶有象征寓意,單色剪紙最常見是紅色,人們在節日、慶典時刻貼上具有喜慶、吉祥寓意的紅色剪紙,賦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黃色象征權利、富貴、尊嚴、輝煌等;綠色象征生命、希望等等。剪紙藝術是一種藝術符號,它的內涵豐富,在造型、構圖、色彩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獨特的藝術美感,以具有象征意義的造型、完整的構圖和高純度的色彩,形成一種鮮明、生動的藝術魅力。
二、電子書籍版面設計中剪紙風格的表現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電子技術和互聯網的介入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拓展了電子書籍的語言表現和圖像呈現方式,電子書籍設計也逐漸從技術型向創新型轉變,電子書籍的版面設計也不僅僅只實現基本的閱讀功能而是兼具藝術性和美觀性,目前電子書籍的版面設計形式大多雷同缺乏藝術性,將中國民間藝術融入電子書籍的版面設計是實現書籍藝術風格的一種重要方式,將剪紙藝術形式借鑒并應用到現代電子書籍版面設計中,可以為版面藝術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從挖掘文化內涵的角度表現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電子書籍的版面設計包括圖形、文字、色彩和交互設計等,具體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表現具有剪紙藝術風格的電子書籍設計。
(一)圖文設計。當下比較成熟的一種設計風格———水墨風格在書籍設計中有所表現,在圖形的表現上根據設計主題并利用毛筆筆觸特殊的表現出水墨渲染的意境,賦予現代電子書籍設計深厚的文化底蘊,水墨的點線面造型元素通過設計形式表現出來,當然水墨風格的運用應具有形式美感并與根據不同設計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創意融合,因此對于剪紙藝術風格的電子書籍封面抓住剪紙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在此基礎上電子書籍的版面設計更要體現電子書籍的剪紙風格,圖形和文字的版式設計較為重要,版面中的圖形與文字的形狀以及在版面中如何安排,這些都需要關注閱讀功能的清晰性和易讀性,才不會導致讀者的視覺疲勞。在選擇帶有剪紙風格的圖形時,文字要根據圖形的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編排,如采用剪紙的構圖形式作為整個版面的背景,與文字相互穿插共同組成版面的形式主體。或者將剪紙形象化的造型形式作為一定的形狀來限定書籍插圖內容的表現,通過創造性的融合打破呆板的構圖形式,使版式新穎,充滿新意,整個版面的剪紙風格油然而生。當然現代的剪紙藝術也在與時俱進,例如獲得華夏風韻剪紙展金獎的作品《街舞》展現了當代生活風貌,為中國傳統剪紙注入了新的內容,使畫面內涵更為豐富,將剪紙藝術內容上的創新賦予版面更為豐富的素材內涵,以適應現代設計表現要求。在字體的選擇上需要配合剪紙風格選擇具有民族藝術風格的字體,與主題形式呼應。在字體段落的編排上依據圖形的形狀排列,也可以將文字圖形化,將文字本身的形態看作圖形的表現形式。當然這些都要考慮到書籍的閱讀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形式感。同時圖形與文字的排版也可以根據剪紙藝術形象化的造型形式進行構成原理的組合,使版面形成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二)色彩設計。色彩是版式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選擇和搭配對體現設計風格起到一定的作用,電子書籍要呈現剪紙藝術的風格特點,在版式設計中可以選擇剪紙藝術中常見的代表性色彩———高純度的色彩,如紅色、黃色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著自身的特色,剪紙藝術的色彩搭配上常用互補色,互補色以其強烈的對比容易使人產生視覺上的疲勞,可以對其進行調和如加入其他的顏色使版面色彩統一起來,或者通過色彩面積的變化來調和互補色彩的強烈對比,也可以選用單色表現。單色剪紙有兩種基本的表現手法,一種是陽刻剪紙,一種是陰刻剪紙。現代剪紙大部分運用兩者結合的方式,陽刻剪出輪廓,再用陰刻線作刻畫,單色的運用可以結合剪紙這種特殊的表現技巧,打破單色的單調,與鏤空的部分形成對比,產生美感。現代剪紙藝術的色彩與現代的色彩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可以根據書籍的讀者群體需求設計剪紙色彩,可以用明快鮮艷的色彩表現兒童讀物和時尚周刊等主題內容,可以用暖色或者高純度的色彩表現詩歌或者散文類主題內容,由此我們可以根據剪紙在傳統色彩上的創新運用色彩。
(三)交互設計。從用戶角度來說,交互設計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種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對它們進行增強和擴充,使用戶以最佳的方式獲取信息[2]。在電子書籍的版面中不僅僅是一些靜態的視覺元素,為了豐富版面的效果,在頁面與頁面的切換時或者鼠標在按鈕上懸停時可以運用動畫形式表現交互過程。如讀者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拓展閱讀,通過自主選擇是否點擊交互按鈕,打破傳統的閱讀方式。讀者不僅僅是閱讀者也是參與者,在參與到交互體驗的同時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便捷地將讀后感出來,與作者和其他讀者交流心得體會。在交互設計中可以運用視覺元素如文字、圖形和色彩,文字的編排和設計需要服從于主題內容,可以根據書籍的風格編排相應的文字風格,既表意又能傳達情感;在交互設計中圖形較為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它可以更為生動、直觀地表現主題內容;色彩是交互設計中一個重要元素,在交互設計時通過色彩的心理搭配體現交互的功能性,從而滿足用戶的習慣性。在交互體驗中借鑒剪紙的藝術特點,創造出具有剪紙藝術風格的動畫效果,既呼應了版面設計中所呈現的統一的剪紙藝術風格,也打破了靜態版面的單一表現形式。雖然剪紙呈現是靜態的形式,但是可以借助剪紙藝術的符號語言去引導版面與版面之間內容傳遞,如巧妙運用民間剪紙中的陰陽剪法進行創意設計,將交互內容通過獨特的剪紙技藝呈現出來,使整個電子書籍的版式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藝術視覺效果。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留守兒童;對策
漢語教育心理療法是運用漢語教育和心理學相關知識,融合語言、動作、表情、神態及專業知識為一體,科學巧妙地設計教育環境和教學模式,通過傳授漢語知識、轉移注意力、增強自信度、開展智力活動和做游戲等方式的綜合運用,以及讓學生進行文字語言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進行內心的探索,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對兒童產生內心影響,引導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軌道上來,最終達到漢語教育心理治療的目的。
漢語教育心理療法在解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方面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可以開辟新的研究方法和領域,通過運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利用認知療法、放松訓練法等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挫折教育、信心激勵,從而在認知層面加深他們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以此來使他們更好地成長。還可以在引導留守兒童們進行文學創作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從而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以此來達到讓他們健康成長的目的。
如今,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是當前國內社會文化教育領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在研究中大多數學者只是證實了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嚴重的甚至不可逆轉的問題,并未真正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對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在留守兒童問題方面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理論盲點,豐富研究漢語教育的理論寶庫。此外,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提出將對社會產生如下應用價值:
首先,對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研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及除文化以外的背景知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大力豐富漢語教育心理療法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理論依據。
其次,對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漢語教育多元化的發展,此外,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文本研究充實了其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理論依據,有助于填補文學史上關于漢語言教育研究的理論盲點,豐富漢語言文學研究的理論寶庫。與此同時,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的研究可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再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此項目可以開拓漢語言文學研究的新局面,有利于拓寬本專業的應用領域,擴大學生的就業面,對于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重大意義。
最后,將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相結合,有利于開創新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方式的改革。
目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和政策方面,而不是從教育與心理等方面出發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此外,社會上對有關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研究的關注較少,可行性不強,且這些研究相對分散,尚未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體系。因此,我們河南師范大學的一組學生針對這個課題開展了一系列實踐及探討活動。
為了更好地對留守兒童現狀進行了解,小組成員多次參加社團組織的支教活動,在寒暑假期間從事教學工作,并且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小組各成員著手搜集大量的、可靠的文本資料,對課題相關著作文本、文獻資料進行細讀研究,大量研讀漢語教育及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為以后對留守兒童實施漢語教育心理療法打下了理論基礎,并充分利用了網絡等現代媒體技術,及時了解我國部分發達城市的專家學者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對他們的研究成果展開討論與研究,然后將他們的研究成果與該小組的調查結果相比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海外留守兒童現狀及解決方案,并且搜集了與本課題相關的各類資料。
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小組成員結合留守兒童現狀及相關理論知識制定了與本課題相關的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相關對策。
首先,利用共鳴原理,通過書信、日記批語等方式來拉近與留守兒童們的心靈距離,用書面文字形式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自我傾訴的有效途徑。我們能通過此方法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想法,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解除各種心理問題,借助這些創作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疏導他們的情緒,改善他們的心態。讓他們利用文字這一方式來表達自己也是一種“情感寄托法”,以此來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心里想法難以捉摸的問題。因為用語言進行溝通時,留守兒童往往容易產生膽怯自卑等心理,而這種方法恰恰避免了這些不良心理的產生。
其次,利用凈化心理學原理,將一些心靈治愈系文章著作展示給孩子們,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一些典型的童話、寓言故事,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從中收獲樂趣,獲得心靈上的疏導,讓他們從中了解到愛、真、善、美,從而達到促進心靈健康成長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利用名著經典誦讀引導法,通過選取一些經典名著,進行誦讀、講解并與留守兒童交流心得體會,這種做法運用到了“凈化心理療法”,以此來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另外,運用“民俗文化浸染熏陶法”,這種方法運用了情感接觸原理,所謂情感接觸,按照蘇聯心理學家的定義即:個體感到自己受到別人關心和同情;個體與周圍的人是和諧的,能感受到他們的悲傷和快樂[1]。通過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讓他們對本地區民俗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近感并對其產生共鳴,這種做法運用了“共鳴原理”,以此來增加他們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
同時,運用“趣味游戲緩解法”,通過進行一些集體性的趣味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的團隊意識,提高交流溝通能力,讓他們積極展示自身個性,這種做法運用了“放松訓練療法”,以此來舒緩心靈,塑造健康的性格。人與人的互動是在共同面臨社會情景時、共同參與社會活動中實現的。關于社會互動的研究,不僅應該關注“溝通”等互動活動的形式結構,還應該關注互動活動的組織及其具體內容[2]。在此過程中,我們著重實施了“模擬家庭”法。模擬家庭,重在營造家庭氛圍,給“家庭成員”一個情感寄托。讓他們在“家”中能得到慈母般的關懷、嚴父般的管教、在傾心傾情的交心談心中,在兄弟姐妹的相依相伴中,回歸家的愛巢,重溫親情的美夢。在這樣的“家”中,他們會得到深切的生活體驗,得到切實的人文關懷,學會做事、做人,學會自我照顧并懂得照顧他人。
最后,還運用“文字語言創作法”,即通過引導留守兒童進行詩歌、短文等寫作,讓他們在抒發自己內心世界情感的同時,鞏固和提升漢語基礎知識。這種做法運用了“領悟原理療法”,以此來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從而提升他們對美的認識,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通過各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對實踐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漢語教育心理療法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方面的實效。我們相信,在不斷地努力下,我們的漢語教育心理療法會不斷完善,而它勢必會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指導教師:耿紅衛)
([基金項目]2013年河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重點項目:留守兒童問題與漢語教育心理療法研究。項目編號[20130058])
注釋:
篇5
Abstract: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and the high music education's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has place of its equally good results from different methods, how to profit from 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which the high music education's folk music collects folk songs,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solution folk music collect folk songs faced with many questions, is this article 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field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area original intention.
關鍵詞:審美人類學 音樂教育 田野調查
Key words: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music education field investigates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134-02
審美人類學是把美學與文化人類學結合起來的一門新興的學科,是未來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該學科運用人類學的方法和概念系統來研究和闡釋美學問題和審美現象。它的最大特征是運用田野調查方法搜集實證材料,比較分析不同種族、民族在審美習慣、審美制度、傳統方面的區別與聯系,試圖發現它們的審美規律。
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田野調查方法原意是民間音樂采風,它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音樂的審美,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科研創作能力,而且它還是挖掘民間音樂寶藏,使民間音樂精品得以繼承與發揚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審美人類學與音樂教育的田野采風方法進行比較,本著的原則,為高校音樂教育的田野采風注入更為豐富的學術內涵。
一、 審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
(一) 田野調查的計劃
田野調查的計劃也稱為調查之前準備。田野調查的對象也就是研究項目的選題,首先制定提綱。在選題確定后才能制定調查的內容和地方,時間以及方案。調查對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可以是任務、文化、地域考古、民俗風情、某一事件的始終等等作為對象來研究。
為了有目的、有內容的去實地考察而達到預期收獲,研究者必須首先是選擇研究的題目,比如在選題時要盡力去選擇研究領域中的空白題材,事先還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復“撞車”,成為“后啟之見”。選擇有研究意義,有價值的項目。這就取決于研究者的理論水平。(選題的構思、獨特、新穎,要有現實意義等)然后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出調查的提綱和調查的手段(文字記錄、拍照、攝像、繪圖、測量等幾種),最后寫出具體的內容,制定調查計劃、日程、路線。根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準備必要物質工具。還應準備查閱資料的工作,即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查閱與之相關的文字記載資料,對被研究對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進入開始實地的調查工作。根據調查對象內容而定。
其次是準備記錄的、拍照片的、攝像收集的設備,經費等準備。如果準備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無法記錄下現狀、實況,得不到全面的采樣就會影響調查的質量。
(二) 田野調查的技術方法手段
田野調查技術或稱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記錄為必不可少,文字記錄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實,記錄中不得加如調查者的主觀的分析結論,只能是原始記錄,其次是用拍照或攝像,繪圖,測量等,記錄下原始證據。
(三) 田野調查的方法類型
1、 調查: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調查。
2、 問卷式調查:設計需要提出的什么問題。
3、 填表式調查:設計表格填寫調查內容。
4、 觀察式調查:直接觀察、居住體驗法。
5、 數據式調查:統計分析法。
6、 群體訪問式調查:“會議提問”實驗法。
7、 個別訪問式調查:個案調查(個人為對象)。
8、 抽樣式調查:幾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9、 相對比較法式:非主觀意識的比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較法。
10、綜合調查法:宏觀調查法。
(四) 田野調查的內容
田野調查的內容首先要根據調查對象而定,不同的對象,調查的內容有所不同,對所調查的歷史、現狀、存在的問題,三大類進行調查。包括傳統文化、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等。
精神文化:包括、傳統文化、民間神話傳說、說唱藝術等。
物質文化:勞動生產工具、建筑工藝、金屬冶煉、加工藝術、雕刻、塑雕等等。
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服飾、婚俗風情、喪葬文化等。男性專題、女性專題、審美觀等等。
自然科學文化:科技、天文、歷算、醫學。
生態環境――高原植物、野生動物、金、銀礦產資源。
(五) 田野調查的成果形式
1、田野調查報告:在整理收集記錄資料、數據、表格后,綜合的分析實地調查資料。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編寫調查報告的重點是尊重原意。如實編寫紀錄,不得隨意加入調查者個人的理解,不加作者個人的分析觀點,解釋和結論。客觀的反映現象、歷史和存在的問題。作為歷史檔案存檔的重要依據。
對所調查的資料按歷史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文字規范整理。如實的記載調查原始資料應尊重人物、事件、對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記錄。如實寫出報導文、調查報告。并注明調查地點、調查時間、報告人。
2、研究報告:在以上整理、編寫調查報告的基礎上,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對策,這就是研究報告。即在對所調查對象的歷史、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依據上,提出研究綜合分析建議和對策,作為學術論證報告。給相關部門提供決策的參考依據,也就是綜合分析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料,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編寫調研報告的目的并非簡單地描述調查的見聞,而是對調查資料的解釋,分析出可靠性結論。研究報告的質量高低取決于調查工作者的理論水平、政策水平、知識面、寫作水平對資料的分析、組織能力。
二、音樂教育的民間采風方法
(一)采風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采風活動能順利開展,在采風前必須做好周祥的準備工作。第一,確定采風的內容,選擇好采風地點。民間音樂采風可以選擇不同音樂類型,如民歌、器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等。確定類型后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在民歌采風中還可以選擇多聲部民歌為采風重點。當然,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多種音樂類型的采風。如民歌和器樂共同采集。采風內容確定之后,便可按此內容來選擇合適的采風地點。這時需要查閱大量與采風內容相關的資料,了解并熟悉這些資料。這將有助于采風地點的準確選擇和采風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二,與采風地有關方面事先取得聯系,爭取對方有關人員的支持與配合。這有助于正確安排采風時間和采風路線。因為有些地區只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內才舉行當地特色音樂活動。例如:壯族的歌墟節分別在1月15日、3月3日和4月8日才舉行。第三,要制定采風計劃。它包括:采風的目的、任務、內容、地點、時間以及參加采風的學生人數、帶隊教師的安排、經費與經費來源、采風的行程安排等。制訂一份具體可行的采風計劃,可引導采風工作有步驟、有次序地開展。第四,在采風前要準備好錄音機、照相機、攝像機等器材。采風過程中音樂資料的記錄非常重要,單靠耳聽手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用錄音機錄下歌手、樂手當時演唱、演奏的音響;用照相機拍下音樂活動的表演場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態和民族樂器的形狀等;用攝像機有聲音有動作地記錄下音樂活動表演的全過程。
(二)實地采風工作
到了目的地,與事先聯系好的有關單位人員接上頭后,采風工作便可以全面開展了。在實地采風過程中,經常采用與當地民間藝人、文藝團體的歌手、樂手談話訪問的方法以及親身參與正在進行的當地特色民間音樂活動的方法來采集資料。
采用談話訪問時,應邀請一些熟悉當地特色音樂的民間藝人、歌手或樂手進行座談或者個別訪談。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地詢問、觀察和啟發對方,要消除對方的各種顧慮與拘束。語言要通俗易懂,語氣要平易近人,盡量營造出自然輕松、和諧的談話氣氛。同時要邊談邊做筆記,對方的表演也要當場錄音、照相和錄像。
采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方法,應深入民間音樂活動現場,參與活動,親身體驗和感受當地民間音樂的特征。并且做仔細的觀察與記錄。具體操作時可以分工進行。錄音、拍照、觀察記錄、參與活動等工作可指定學生分別完成。在音樂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對表演者進行專門采訪。
在整個采風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盡量完整、準確地記錄資料。第一,及時做好盡可能詳盡的現場筆記。每次采風工作結束后要盡快整理現場筆記,以便發現遺漏,及時補充。第二,做好采風日記,對當天的工作進度、遇到的問題加以記錄、分析,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準備。第三,錄音拍攝要完整、清晰。錄音、拍攝所獲得的音像資料需及時整理,并注上文字說明。另外,對當地的一些特色樂器、民間樂譜、唱本等也可適量購買做為實物資料保存。
采風是一件繁瑣、細致、復雜的工作,在整個采風過程中,只有按計劃有條不紊、仔細認真的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確保采風活動的順利完成。
(三)采風后的成果展示及經驗總結
采風后的成果展示與經驗總結是高師音樂采風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最后環節。成果展示可分為展覽與音樂會兩個部分。在舉辦成果展示前,應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談談采風的心得體會與經驗總結。同時要布置學生整理挑選出展覽用的采風資料,如照片、樂譜、錄像片、特色樂器、采風日記、采風心得等。并且對采集來的民間曲調、歌謠進行創作與改編,排練成聲樂、器樂節目,在采風創作音樂會上進行表演。最后,將本次采風活動中取得的成績、好的經驗,以及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需注意的事項做書面總結,以利于對下次采風活動的指導,達到提高采風質量的目的。
三、兩者之間的比較
從田野調查方法的形式來看,審美人類學和音樂教育的田野方法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經過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實地調查工作、調查后的成果展示及總結研究。調查對象都是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所不同的是,音樂教育的田野調查注重于民間音樂的采風,包括原生態的歌民間器樂,民間舞蹈,說唱音樂等,它側重于音樂形式的調查與研究。單一的采風形式使得其內容缺乏很多學術內涵。而審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在調查前準備、技術方法、方法類型內容較之民間音樂采風更系統、更細致之外,它更注重成果的要求,即不僅寫田野調查報告,而且要撰寫研究論文,其中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文化多元觀念。
四、 結論
縱觀審美人類學和音樂教育的田野調查方法比較,筆者作為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之一,感到審美人類學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會給當前高師音樂民間音樂采風帶來注重實學的研究風氣,并且給采風工作帶來更豐富的學術內涵。尋找更多學術途徑,利用更多采風方法,通過更加多維的視角,以探索和解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面臨的諸多問題。就目前而言,倡導和借鑒審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對于高師民間音樂采風不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參考文獻:
[1]覃德清.《審美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年9月
篇6
【摘要】民族陶藝課程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是我院藝術設計系產品造型專業和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課程的開設,是基于廣西地理標志產品——坭興陶,并讓坭興陶與民族特色的圖案相結合。1997 年國務院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廣西只有壯族織錦和欽州坭興陶被準列入。2008 年12 月31 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坭興陶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因此,欽州坭興陶被認定為目前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之一。大力培養陶藝創作人才,是發展坭興陶產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掌握坭興陶制作工藝,并具有較高的創作能力,是本課程的主要目標。而在民族陶藝課程教學中,圖案基礎訓練是本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從事民族陶藝課程教學數年,將探討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圖案;民族陶藝課程;民族特色;形式美
一、圖案基礎訓練在民族陶藝課程中的前期導入
民族陶藝課程有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108課時。圖案基礎訓練在第一階段的教學過程,總共有54課時,導入課程為8課時。在導入課程內,主要分為圖案的起源與發展的了解,以及帶學生深入欽州坭興陶展廳、廣西美術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一)圖案的起源與發展
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對圖案文化與歷史內涵有了直觀認識,直觀的教學方式展示了歷史上各個時期圖案的風格與特點。從原始時期的稚拙與淳樸的裝飾圖案到秦漢時期的奔放與古拙的裝飾圖案,再到宋元時期的典雅與秀麗的裝飾圖案,以及清代的纖細與精密的裝飾圖案;陶器、青銅器、瓦當、瓷器、剪紙、織錦等作品,品種繁多、精美絕倫的各種裝飾圖案;形成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圖案形式。這一階段主要以直觀對比的方式來教學。課后讓學生搜集圖片和文字資料,匯總自己最喜歡的裝飾紋樣,并說出緣由。筆者運用學生自我闡述、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現場實地教學
廣西美術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欽州坭興陶展廳是非常好的現場教學場地。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還是以中國的民間圖案為教學重點。中國民間圖案長期根植于民間,來源于生活,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民間圖案的內涵,已經涵蓋和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美術范疇。因此,民間圖案因其特定的性質、形態、功能,所形成的品種、類別和規格都遠遠超出宮廷美術和人文美術的范疇,民間圖案也就相應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格局。廣西民族博物館中陳設的民間圖案極具廣西特色,刺繡、織錦、銅鼓等圖案的直觀性,讓學生對圖案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二、圖案的寫生和造型訓練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和基本要求是采用實地寫生、臨摹資料等方式搜集素材,并進行造型訓練。
(一)圖案寫生
在圖案的基礎訓練中,寫生是不可缺的手段。通過實地寫生,學生進一步熟悉生活,學會收集和積累設計素材。寫生的方法有線描寫生和色彩寫生兩種。線描寫生要求學生用單線的形式對造型進行塑造,要求學生造型嚴謹、結構明了、用筆肯定大膽,并注意畫面疏密變化。從最簡單的單個物體寫生到復雜的場景寫生,循序漸進地去學習。色彩寫生依據則自然光線和環境的變化展示美,可以運用淡彩寫生、復色寫生等技法來表現。
(二)造型訓練
造型訓練是重點和難點。學生往往在這一階段開始進入迷茫,在這一環節,筆者用了4課時進行示范和講解。下面以一個花卉圖案造型訓練為例。
1.特征分析
以牡丹為例,花瓣的形態有長、寬、圓、轉等各種變化,花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有側、正、俯、仰等多種姿態。傳統的牡丹圖案的花瓣大多在正側、俯仰之間進行變化,其中又以正仰面和正側面的花瓣為多。花頭由花梗、花蕊、花冠、花托、花萼組成,花冠有合瓣花冠和離瓣花冠兩種,因此花瓣的形態要根據花瓣的不同而呈現形態各異的姿態。所有的花頭有一根與花柄、花心相連的軸心線,這個是牡丹花的特征,也是所有花頭的基本規律,因為無論花頭怎樣變化,均離不開軸心線。
2.造型訓練
花卉造型訓練是一個主觀的表現過程。圖案變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寫實和寫意。寫實變化是根據寫生的花卉圖案進行本質的提煉,描繪出主觀對花卉造型最直觀的感受。寫意變化則是抓住形態本質特征,大膽地運用夸張、抽象的方法,依據寫生的花卉進行概括、提煉。以寫實為基礎,適當做歸納簡化和夸張手法的處理,對寫生素材的花卉中不完美的部分加以調整、補充,使對象的美和形式感更加明顯。追求形象鮮明及形式美感,追求高度的提煉和極度夸張的統一,以滿足藝術造型的理想化。
3.變化的表現手法
(1)變形法
根據花卉特征、設計的要求,進行裝飾變形,可以用簡單的點線面來歸納、統一,當然變形要符合整體,符合花卉的特征,變形有趣協調而又美感。
(2)省略夸張法
加強整體特征的表現就是省略。在不失自然形態特征的前提下去掉繁瑣的部分,抓住物象最美的、最主要的特征,通過概括、歸納、省略,使物象更純、更簡潔。夸張是強調、突出自然物象中最具經典性和鮮明特征的部分進行強化處理,使被表現的形象特征顯得更加鮮明、更加生動、更加典型、更有魅力。
(3)創意法
聯想、象征寓意、分解組合等創意表現手法在之前的素描課中已經得到了訓練,在這一表現手法上,學生很快就能上手。筆者加以引導追求視覺傳達的獨創性意念、構想,引導學生以獨特而清新的闡釋方式來表達,并以獨具匠心而新穎的形象畫面去感染觀者。
(4)添加法
為了使畫面更加豐富理想,添加法是必不可缺的。在提煉、概括、夸張的基礎上,設計者根據設計需要添加裝飾紋樣,以增加圖案聯想的色彩。在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大膽地把民間圖案和民族圖案加入。圖案的融入,不僅使原有的圖案更加豐富多樣,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顯著。
三、圖案構成要素及形式美法則
任何事物都有增加的內容和形式,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圖案創作,總是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如:線條、色彩、節奏、比例、構圖等形式要素及其組合關系構成的形式美,使人們透過其形式認識其內容,獲得審美的感受。裝飾圖案的內容隨著時代和生活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但從形式上來講,圖案藝術注重形式美、外在美,強調形式的表現,在裝飾圖案的創作中,有一些關于形式法則的創作規律。有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平衡、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等。
在這一教學環節,筆者鼓勵和引導學生了解本土民間美術和民俗文化,體會傳統文化價值,進一步提升圖案教學的本土文化內涵。在作業方面要求學生運用圖案構成的形式美法則大膽地進行創意自由造型和設計訓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圖案在民族陶藝課程中的應用
為了與民族陶藝課程更好地銜接,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把圖案應用到民族陶藝課程中。運用指定器型,用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等圖案的組織構成形式進行裝飾。在這一環節,重視引導學生體會不同構成要素的視覺特點和審美差異,為實際設計和應用培養審美意識。教師命題、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較牢固地掌握了本課程的知識。
總之,圖案基礎訓練是一門讓學生解決造型裝飾的技法問題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遵循藝術設計形式美的創造規律,為民族陶藝課程教學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乾釗,譚玉本.基礎圖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2]尋勝蘭.新民族圖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范偉.圖形裝飾[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 海陽秧歌;規訓形態;所指;操練性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規訓”一詞來源于福柯的《規訓與懲罰》,意思是用來指稱一種特殊的權利形式:即規訓既是權力干預肉體的訓練和監視手段,又是不斷制造知識的手段,它本身還是“權利與知識”相結合的產物。《舞蹈身體語言學》將其應用于對舞蹈存在方式之一“學院派”教學體系下的舞蹈之代稱,從而構成了一種與生活形態相對照的存在方式――規訓形態。這一概念雖顯尖銳,倒是暗合“舞蹈是殘酷的藝術”一說。較之生活形態,規訓形態中的舞蹈就像是原始森林被抽樣移植或嫁接而后成林的“次生形態”。當生活形態中的舞蹈身體語言從身體文化系統中抽離,而后提煉成具有訓練價值和編碼能力的元素,這本身就是一個身體被規訓的過程。其結果是一來舞種的種類大大較少,二則舞蹈身體語言之表達越發精致。這種精致來源于職業舞蹈院校致力于在單位時空內對身體能力嚴格地、限定性開發。[1]次生舞蹈是原生舞蹈到再生舞蹈的必經之路過渡期,舞蹈經過規訓形態的次生舞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部分,才逐漸承接到舞臺部分的再生舞蹈。
一、規訓形態下的海陽秧歌
海陽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每年正月十五至農忙之前,漢族各地都開始秧歌迎春鬧元宵的習俗,廟會與各類活動都會有秧歌的演出,是民間社火的舞蹈部分。民間的海陽秧歌的秧歌隊由執事部分、樂隊部分、舞隊部分組成,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2]海陽秧歌動作的特點主要講究內在力量的擴張,“剛柔并濟”,非常注重腰部力量的靈活性,因而有“三道彎”“提沉動律”等動作特點。不僅如此,海陽秧歌非常善于塑造各種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如貨郎、丑婆、王大娘等,用形象鮮明、惟妙惟肖的舞蹈語匯抨擊邪惡、贊頌真善美。
(一)動作元素形成
海陽秧歌課堂民間舞教學素材主要是由張蔭松老師經過多年的采風實踐,利用自身優秀的身體素質,將民間藝人的原生態動作進行提煉加工再認識的結果。在向民間藝人學習的過程中,從最開始的模仿動作,學習基本的舞步,到進入風格性的提取過程中,掌握了豐富的地方原生語匯。將所有的動作開始進行不同分類,尋找不同人物身上的共性特征,總結出有規律的身體動律,提煉出了一套有舞蹈訓練價值的海陽秧歌教學內容。
在海陽秧歌動作素材的選擇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丑婆拱花、金雞報曉、纏頭扇等;代表性步伐主要為擺步、跌步、追步等;代表性舞姿主要為遮陽扇、齊眉扇等。在體態特征方面主要提取“三道彎”為主,俗稱麻花腰,動作動力是自下而上的轉擰,形成了獨特的體態特色。在動態特征方面首先以流動性為主,其次貫以“s線形”“向心力”“離心力”等流動方式,形成了多方向、多空間的動態特征。如箍漏匠與王大娘[3]之間的追趕,用追步的步伐與“s線形”的動態方式展示你追我躲的情節內容。在節奏特征上“快慢明顯”“一驚一乍”的特點最為明顯,這一節奏特征也對學生的氣息控制要求很高,配合鑼鼓經變化多端的音樂伴奏,為海陽秧歌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表演空間。張蔭松老師從民間素材中提煉出來的這些動作基本元素,對人體表演、節奏、肌肉的控制、體態等方面的訓練和配合有著很高的要求,運用在教學當中對訓練表演者的肢體能力和對人物掌握的表演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作用。
(二)所指的模糊性
索緒爾認為:語言單位是一種由兩項要素聯合構成的雙重的東西。語言符號由兩個心理要素組成,由聯想的紐帶鏈接在我們的腦子里。其一要素是能指,也就是音響形象,另一要素就是所指,也就是內容和意義。[4]
原生舞蹈的海陽秧歌中,身體語言大部分以生活性為主,舞姿多為生活行為,即興而發、豐富多彩,帶有自娛性特點。因此這些舞蹈身體語言有著自己的表演風格、舞蹈詞匯,能指單純且所指簡明。比如在每年的廟會期間,海陽秧歌的秧歌隊表演在開場護圍后,貨郎就挑著扁擔出來了,與翠花拿著扇子在場子中間談笑逗樂,動作巧妙且隨意,兩人穿梭在秧歌隊中間,沒有確定的站位,動作隨性而發,配合鑼鼓的敲打動感韻律十分強。這兩個角色很單純地表現反對封建禮儀、爭取婚姻自由的內容。次生舞蹈的海陽秧歌也就是經過規訓形態下的海陽秧歌,經過訓練性的篩選與淘汰,風格的統一,已經沒有了與貨郎的配合性動作,角色關系也有所轉變,精煉出來的詞匯在修飾后變得精致,甚至更注重技術,所指就漸漸變得抽象不清晰,因此“能指精致而所指模糊”[4]。以“丑婆”形象為例,民間的“丑婆”是老婦扮相,多和戴著頭具的孩童扮相“傻小子”一起,在秧歌隊中跌、翻、滾、爬,有較高的技巧。既可在大場中自由穿插暢行無阻不拘規范地進行即興表演,又能在小場中起到渲染氣氛活躍情緒逗趣的作用,以一種詼諧幽默的表現方式取悅觀眾,是觀眾最喜愛的角色。然而經過規訓過后進入課堂的“丑婆”,不但已經沒有了“傻小子”作為雙人舞對象,就連動作也變得美了起來,與原本民間中丑婆所展示的以苦為樂、百姓辛酸苦辣的形象有一定的差異。規訓后的形態為了滿足審美性和訓練舞者的身體,將丑婆形象美化再美化,那么所指也變得抽象而模糊了。
職業化民族民間舞中操練性訓練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所有的動作一旦進入規訓形態,就與原生舞蹈產生了不同的目標與舞蹈風格,此時的民間舞已沒有了自發性和自娛性,有趨同的審美目標。這種美的根本載體是經過十年以上嚴格訓練而達到高度理想化的完美化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對于這一點瑪麗?魏格曼曾說過:“它(芭蕾)的形式已經非常精美,并完全根據純正的理想去進行了提煉,所以其藝術內涵通常已是蕩然無存或模糊不清了。”[5]所以說,中國民間舞民族的、區域的、抗主流同質干擾的、具有自身品質的等多元性,是被壓縮成一個逐漸完備的次生的操練體系。[4]
二、對規訓形態身體語言的發展審視
(一)“操練性”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福柯說:“職業場的對象不是或不再是行為的能指因素或人體語言,而是機制、運動、效能的內在組織,被強制的不是符號,而是一種力量。唯一真正重要的儀式是操練,即‘操練舞蹈’。也就是說這種模式進行嚴謹的規劃時間、空間和編碼進行的,對對象進行持續、長久的強制,在舞蹈教學‘控制模式’內對‘控制對象’的職業舞者進行專業訓練‘控制模式’的培B。”[6]而就身體再造的成功率來講,這種規訓持續和監控的時間還是指那些生活在母體文化背景中的職業舞者。舞蹈帶上“職業”兩個字后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學生的身體比例、肌肉素質,到平衡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求逐漸增高,隨之對技術標準、審美標準的要求也高不可及。這種要求就形成了“操練式”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中要求學生達到動作規范、整齊劃一、技術至上,形成一套技術考量體系,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練習同一動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目標貫徹其中。此種教學方式在對低年級的學生能更好地開發身體,訓練觀察力與模仿能力,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學習習慣,舞蹈也從中獲得了一個相對自主的空間。但另一方面會造成學生不主動思考,麻木性地進行學習,這種復制手段從教學中引發到藝術創作與審美當中。“在職業舞蹈圈這個城堡中的佼佼者可能會對非職業舞蹈圈有偏激的態度,從而帶來技術與學術的偏頗,使舞蹈在精英者們的操控原則下成為一種新的遠離生活的游藝,或者成為一種淺薄的表達的裝飾品。”[4]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諾說:“作為商業,藝術只要能夠獲利,只要其優雅平和的功能可以騙人相信藝術悠然生存,便會繼續存在。表面上繁榮的藝術種類與藝術復制,如同歌劇一樣,實際上早已衰亡和失去意義。”[7]阿多諾站在批判性的角度上提出了這是一種機器時代的復制現象。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回歸課堂開始反思,是否要對“舞蹈機器”這一詞有著重新的認識呢?
在某綜合類大學舞蹈專業本科三年級女班(23人)經過為期半年的海陽秧歌學習后,筆者提出幾個問題對她們展開調查,基本結果如下:問題1:“你知道為什么叫海陽秧歌嗎?”其中12人知道、11人不知道;問題2:“你知道民間海陽秧歌通常在什么情況下進行舞蹈嗎?”其中4人知道、7人不知道、12人模糊不清;問題3:“你知道海陽秧歌中有哪些女性人物形象嗎?”其中22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問題4:“你能說出王大娘與錮漏匠的神話故事傳說嗎?”其中19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問題5:“海陽秧歌中有哪些基本體態特征和韻律特征?”其中4人不知道,其他回答包括俏皮、一驚一乍、三道彎、擰傾、動靜結合、提沉韻律、滾浪、幅度大等。雖然此調查僅僅針對極少數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是現象的一個縮影,可作為參考:筆者發現學生在對動作要求和形態特征掌握方面還比較清楚,但對于動作背后的歷史背景與內涵知道的少之又少。掌握動作的基本形態要求,把握風格固然重要,難道動作背后的歷史成因與內涵就不重要了嗎?職業舞者張蔭松老師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整理出了一套“船在海上走,人在船上搖”的海陽秧歌訓練體系,經歷了“撕心裂肺,眩暈嘔吐的過程”(張蔭松語)。而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只是直接學習了組合,由于沒有機會經過下鄉采風、深入了解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多了解背景,便有了上面調查的結果。因此,這套精致的身體能指教材已經形成了一個模糊所指的“操練性”體系。
(二)“拿來主義”的優勢與弊端
“拿來主義”一詞是魯迅首倡的,意為拿是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以海陽秧歌為例,在當下的教學方式中,無論是直接向老前輩學習,還是參照老前輩所留下的珍貴教材運用于教學,都可謂是一種“拿來主義”的體現。這種“拿來”是正確的,可以直接將提煉后屬性鮮明的、符合地方民間舞表情達意的語言方式的海陽秧歌教材用于教材。這種方式最大的益處是能夠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風格性特征,鍛煉身體、開發身體、并有針對性地教學,比如對表演班更傾向表演能力,編導班更注重學習素材等。對于教師在教學中也有了許多方便之處,省去復雜繁瑣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探究過程,因為教材是滿足多個專業、多個生源基礎的需要,對各個群體都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因此這種“拿來”是普遍性與針對性的拿來,是符合當下審美追求的“拿來”。
但這種長時間的“拿來”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有依賴心理,因為這是一種“便捷”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原有元素性的基礎上進行打碎、拆分、重組,在“不歪曲民間舞蹈的本質”的原則上進行篩選,通過“單元性”“有機性”“創生性”“組合性”四種規訓手段對規訓對象進行動力定型,僅此而已。這樣會導致教師在專業技能性方面停滯不前,也阻礙了對此舞種深入挖掘的腳步。對學生來說,這種教學力量也是中性的,當它消極地把精英的高貴姿態發展到極限時,便會有意無意失去古典精英主義所注重的社會責任感而沉湎于“如何寫”或“如何動”的自我權利中,使人力制約的次生舞蹈陷入“只知其一,一無所知”的封閉的言辭語境,使身體與符號世界發生斷裂,并導致各專業的身體“知識形式”都埋頭于內部去尋求發展動力,忘記了舞蹈身體語言的根本性質――在更寬廣的表達和交流的平臺上促進學科與專業的發展。[8]學生的身體被訓練得越來越精致,但用思想來充實動作的學生卻越來越少。這種訓練目的使審美追求的目標上升到了“為了美”和“技術至上”的高度,這樣精致完美的能指也使教學者為職業舞者的身體開發改造了民間原有的藝術形態,在不斷創新的道路上逐漸偏離正軌。
(三)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何為“最初的使命”?俄羅斯舞蹈教育大師瓦岡諾娃曾提出過她的見解:“通過舞蹈基本訓練使人體的全部動作達到充分協調以后,必須進一步用思想來充實動作,也可以說使動作具有表演性。”現在大多學生僅僅達到“初級目標”,使身體的動作達到充分協調,能真正完成“最初的使命”者是極少數,這是跟隨社會發展與主流文化意志的成因,不管是歷史的偶然還是現實的必然,舞蹈訓練場中的身體再造不得不與這種意識相吻合。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緩解這種局面。
第一,從教學發展方面來看,各個藝術工作者與教育者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并且以辯證的眼光審視現今的藝術成果。在授課前可以多到民間進行采風,在教學中加入更多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習張蔭松老師的提煉方式,將這N方法性與探索性帶入到采風和教學當中,對一些經過篩選后被淘汰掉的民間藝術重新進行科學審視,把一些遺落在民間的藝術珍寶重新請進我們的課堂,使課堂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并貼近真正的民間藝術。如果一味地只“拿來”結果,針對現有進入課堂的內容進行拆分、重組的發展,會使教學內容帶有局限性,原生形態變得越來越精致抽象,所指越來越模糊。
第二,重新認識“美”的定義,不能以“優美”為唯一提取要求和審美標準,稍微帶有一點“丑”的形態都被我們排除或改變。比如我們上面提到海陽秧歌人物角色中“丑婆”的形象,這一形象在進入課堂后被美化再美化,提取時以女性形象為主,以突出身姿為目標,訓練過程中從舞姿、動律到表情都一模一樣,整個班級都表現了同一個美麗的“丑婆”,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表現力,更是將“丑婆”的形象錯誤化了。我們應該避免審美取向的趨同性,不以同一審美標準去規范海陽秧歌的地域審美特性,因為民間舞蹈中的幽默滑稽,本就是漢族民間舞的一大特性。
第三,開設相關的民俗文化研究學習課程,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和動作成因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學習;最重要的是多組織學生下鄉采風,增加學生的參與性,不能僅限動作之上談動作,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最真實的地域文化氛圍,直接向民間藝人學習,了解提煉過程和文化語境中的背景,在這個過程中以自己的感受進行創作或對民間藝術進入深入探究。因為我們不僅僅培養學生掌握各個民族的民間舞蹈風格和基本形態,更需要培養出可以真正表演與創作的自主性人才。學生在這樣學習的過程中更注重在我表達與創作、對未知事物有著渴望求知的好奇心,在理論的基礎下進行實踐,也就能使學生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作為當下舞蹈一種存在方式,規訓形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對規訓形態下的身體語言進一步認識,對舞蹈發展有重要意義,在精致、完美的身體能指下如何與其所指共同構成語言,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
參考文獻:
[1]李丹娜,賈建文.規訓形態中舞蹈身體的限定開發[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1).
[2]張蔚.秧歌文化的形態呈現[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3).
[3]大秧歌[N].煙臺晚報,2015-11-23.
[4]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歐建平.舞蹈美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6](法)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 上一篇:人事崗位潛在廉潔風險點
- 下一篇:電氣設計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