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

時間:2022-06-22 14:43:46

導語: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

摘要:文章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背景,對宿遷市民俗體育的種類、特點、載體與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宿遷市民俗體育分為競技民俗體育、娛樂休閑類民俗體育、啟智技巧類民俗體育、慶典類民俗體育四類,具有娛樂性、競技性、水文性、歷史色彩性的特點,并以傳統節日、重大慶典祭祀為活動的載體。民俗體育文化旅游是生態體育旅游的新型資源,具有促進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生態體育旅游的吸引力的價值與意義。最后提出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

2019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將推動運河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重點,積極發展、創新運河沿線的體育休閑產業,并以多種休閑運動為產品,豐富體育消費內容,加快文體、健康、旅游的深度融合。宿遷市作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同時也是泗水國、鐘吾國、宿國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華夏文明之脈、江蘇文明之根、淮河文明之源、楚漢文化之魂”的稱號。大運河穿城而過,造就了宿遷市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對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路徑的研究是對底蘊深厚的大運河進行探索與開發,同時也是積極響應宿遷市十四五規劃,提升城市整體的人文環境,促進宿遷地區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1宿遷市民俗體育的分類

民俗體育扎根于質樸的鄉村民間,起源于民間生活,以民間活動為主要內容,承載著民眾對于美好事物的寄托與向往。其貼近民眾的生活性、娛樂性吸引著宿遷地區人民參與其中,以肢體語言的表演形式,流露出對先祖的緬懷及對愛慕者的愛意,滿足情感上的需求。通過民俗體育活動,表達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滿足精神上與心靈上的需求。民俗體育在民間流傳至今,離不開其特有的民俗性。現將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分為以下幾類(見表1)。有些民俗體育還與時令節日有關,譬如,正月十六“走北邊”。人們通常在正月十六吃過晚飯后,出自家門,從南向北走,在走的過程中同時燃放爆竹,直到走到馬陵山的“百子堂”。這一路走來地勢呈上升的趨勢,因此也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步步升高”。

2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的特點

2·1娛樂性

民俗體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民眾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間中所創造并為廣大民眾所傳承的一種集體的、模式化的傳統體育活動,主要存在于民間節慶活動中。宿遷市民俗體育形式廣泛,內容涵蓋了民風民情,規則簡單,老百姓喜聞樂見,便于在街頭巷尾中開展,體現了民俗體育的娛樂性與趣味性。在傳統節日、祭祀與特定的節日中,宿遷民俗體育生龍活虎的場面與貼近群眾生活的表現形式,讓人們在娛樂中找到一種釋放、一種寄托,并一度成為百姓生活中抒發情感、溝通感情及享受生活樂趣的重要載體。

2·2競技性

民俗體育是體育的一個部分,屬于體育范疇,“民俗”具有娛樂性,“體育”具有健身性及競技性,競技是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受西楚文化的影響,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項羽,其霸王舉鼎的形象深入人心。舉鼎不僅僅是力量的象征,同時也展現出豪氣沖天、勇敢擔當的西楚精神。舉鼎過程中,人人都想舉起更重、更大的鼎,在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中提升自己,也體現了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同時,宿遷市也積極籌備與舉辦各種民俗體育比賽,許多社區表演隊及民間社團參加比賽,各社區秧歌、旱船、花船、舞龍獅等表演隊,有的是先后出場,有的是同時出場比量技藝。比賽主要以展示為目的,讓觀看者打分評判好壞,顯示宿遷地區民眾相互學習,豪放粗獷的性格。

2·3水文性

宿遷市作為江蘇省轄市之一,位于長江三角洲,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古時被稱為下相、宿豫、鐘吾等名稱。其地理位置上北擁駱馬湖,南靠洪澤湖,京杭大運河與古黃河穿城而過,處于黃河、長江的中游位置,有著豐富的水資源。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環境,使得宿遷民俗體育的產生與水有很大的關系,呈現出水文性達的特點。譬如,根據歷史“在江蘇宿遷地區,原北有白鹿湖、南有倉基湖。明末清初時,因黃河泛濫,倉基湖漸淤成田。”當地的漁民為了求雨,將生活中麥秸、樹枝編織成船的模樣,掛在自己的身上的同時不斷在模仿水中劃船的動作。久而久之,便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并將其改進,把這種旱船的形式,作為一種民俗體育娛樂活動流傳了下來。再譬如,元朝末年,淮河流域洪水泛濫,元朝廷忙于戰事,水患得不到治理,潼河一帶的老百姓生活更加艱苦,常常靠天吃飯,民間關于龍的傳說也更多,并且潼河人常年靠擺渡、捕魚為生,在風頭浪尖上度日,歷盡艱險,處于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崇尚龍,信仰龍,敬奉龍是潼河人世代相傳的習俗。潼河人們認為大小龍一起舞,能保佑子孫平安,因此潼河人民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逐步創編了母子龍舞,并傳承至今。宿遷人民依水而居,造就了獨特水文性民俗體育。

2·4歷史色彩性

宿遷市作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同時也是泗水國、鐘吾國、宿國的都城。因此不少的民俗體育具有一定歷史色彩性。譬如,洪武花花棍操根據史料記載,明洪武35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奪取皇位,恢復“洪武”年號。原輔佐建文帝的吳良之孫吳升恐受牽連,逃到泗洪潼河一帶鄉下教書。他的學生都是半牧半讀的農家子弟,都會打花輥,吳升便把花棍舞改編成舞和操合一的形式,并定名“洪武花棍操”。歷史色彩性展示了宿遷悠久的歷史,同時也營造出濃郁的人文環境。

3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的載體

3·1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推進的過程中,因季節、時令等因素衍生出眾多的傳統節日。人們耳熟能詳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最具影響力。現宿遷地區在傳統節日中開展的民俗活動有:侍嶺舞獅、順河舞龍、潼河龍舞、大興旱船、董王高蹺、霸王鑼鼓、天崗鑼鼓、沭陽秧歌舞、洪澤湖漁鼓、北丁集跑驢、關老磨刀、高渡花船、沭陽打蓮湘、丁嘴跑驢、泗洪錢桿舞等。春節兒童在一起滾鐵環、打老堆、斗雞、丟手絹、踢毽子。等到玩累了,開始“偷”水餃。跑到任意一家的廚房內,打開鍋蓋,只要有水餃,就可以大快朵頤,這是大人們故意留給孩子們的水餃。元宵節打花燈;清明節放風箏、踏青;重陽節登高遠足。

3·2重大慶典祭祀

重大慶典祭祀是是全民參與的活動,是人民追念先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表現形式,每年到固定的日期會定期的舉行。最初是來源于信仰與各種巫術、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其活動的宗教色彩性減弱,不少的活動內容作為民間風俗而被傳承了下來,至今仍見其身影。譬如,起源于明弘治8年(1495年),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數次駐蹕的皂河龍河廟會,原本是單純的民間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逐漸成為民間祭祀、文體展示和商貿活動的重要載體,演變成由民間自發而形成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在其活動期間三天內,花船、舞龍舞獅等民俗體育輪番上陣,鑼鼓喧天,走街串巷。各隊伍還會在正月初九的晚上在龍王廟內進行“朝山聚會”,同臺競技,各自拿出絕活,一決高下。在現代商業文體慶典活動中葉能見到民俗體育活動的身影。在項王故里舉辦的宿遷首屆西楚文化節上,上演了霸王舉鼎比賽,向人們展示宿遷男兒的精神氣魄。

4宿遷市民俗體育旅游開發的價值與意義

4·1生態體育旅游的新型資源生態

體育旅游作為旅游行業的新業態,從長遠的角度而言具有持久的社會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健身效益,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的就業與經濟,同時也從環保的角度促進當地的環境保護,并且提高當地群眾的健身意識,推動當地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宿遷市近十年間,抓住舉辦生態體育比賽的契機,大力發展體育生態旅游。其舉辦的生態體育賽事涉及多個領域,并以駱馬湖為依托,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文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以親身體驗生態體育旅游的模式,打造涵蓋兒童、成人、老人的多群體的參與體驗。民俗體育作為當地最具人文氣息的活動形式,以肢體的語言詮釋了當地的民風、民情,深刻民族、地區的特色烙印,區別于西方體育、時尚體育,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旅游資源。民俗體育旅游以游客參與體驗的形式,構建三維立體式的空間、位移感受,區別于傳統的平面旅游,從視覺、聽覺、體感入手,加強代入感,讓游客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與生態環境,體驗不一樣的生態旅游。

4·2促進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的傳播不僅是靠符號的流傳,更多的是以人為主進行廣泛的傳播。宿遷市當地的民俗體育大多起源于農村地區,隨著城市化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農村空間格局、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已發生巨大的改變。在空間上當地民俗體育已經受到了擠壓,缺少了民俗體育開展的場所,譬如,宿遷本地的“撂刷把”,需要在田間的打麥場進行,現代社會中先進的機械設備已取代了傳統的打麥場,因此在人們的生活中在也看不到“撂刷把”的活動了。讓當地民俗體育文化事業發展雪上加霜的是缺少傳承人。另外,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改變,青年一代更向往快餐式的文化,喜歡做更具有挑戰、激情的事情,與老一輩人中庸的思想相悖,更是與歷史深厚的民俗體育格格不入,導致青年一代不想、不愿去接觸當地的民俗體育。同時,客觀條件上,青年一代為了生存、更高的薪資、更優渥的生活條件,紛紛涌入大城市,造成農村地區大量出現“老人村”的社會現象。這也直接制約了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新鮮血液的流入,新老更替的傳承。多種因素使得當地民俗體育失去活力,甚至是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當地民俗體育更好的流傳下去,需適應現代的商業環境與模式,以旅游業為融入點,適應現代的商業環境與模式,拓寬民俗體育的操作空間,創造多種形式的載體,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對沖外來文化的沖擊。并且通過民俗體育旅游,讓青年一代了解當地民俗體育,并對其進行傳承、創新、發展。讓青年一代通過民俗體育,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夢想。

4·3增強生態體育旅游的吸引力

人們長時間生活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已經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高壓的工作模式、毫無感情的水泥高樓,但內心還是向往古老的歷史建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質樸的鄉間生活。一方面是能夠休閑娛樂、感受歷史與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找尋來自自然的煙火,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民俗體育文化作為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區別于靜態的名勝古跡,更像是活著的歷史。其獨特的表現形式不僅具有生態體育旅游體驗參與的特點,還具有生態體育旅游缺少的本地特色、文化底蘊與內涵的特點。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的開發,將增強當地政府與群眾對歷史建筑、民風民俗的保護,梳理當地的民風民俗,完善管理機制。新穎的旅游項目,健全的管理機制,滿足當代群眾的心理需求,成為宿遷地區生態體育旅游的新亮點、吸引力。

5宿遷市民俗體育的開發路徑

5·1政府加強職能主導,科學管理宿遷地區民俗體育

宿遷地區民俗體育的發展過程漫長而又復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科學規劃與管理,積極引導其發展方向,適度進行行政方面的干預。政策上立足長遠,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不斷建立健全當地民俗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機制,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同時,相關文體職能部門,及時對本地區的民俗體育進行省、國家層面甚至是世界級申遺工作的開展。以點帶面,重點發展與全面發展相協調。以突出宿遷本地文化的民俗體育項目作為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的試點項目,以試點項目帶動整體的發展。財政上,加大對當地民俗體育旅游項目的投入,設立民俗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項資金,鼓勵民辦企業或當地群眾創辦民俗體育文化保護與發展基金,減免該項目相關的稅收,對傳承人進行相應的財政補貼,保障傳承人的生存與生活。技術上,定期組織體育學、旅游學相關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對當地民俗體育文化座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當地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項目的相關問題,并提供相應的建議。政府在政策、財政、技術上給予主導與引導,科學規劃,系統管理,良性發展,形成產業,使民俗體育文化旅游在眾多的旅游項目中脫穎而出,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5·2積極拓展生態鄉村旅游項目

民俗體育大多起源鄉村,扎根于鄉村,拓展生態鄉村旅游項目,深挖本地鄉村文化的內涵,不僅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是打開民俗體育走向更大、更廣闊舞臺的大門。現代社會,人們更加傾向于走進自然,體驗原始,感受鄉土氣息。鄉村游、農家樂順勢而生,并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項目。宿遷市民俗體育文化借助生態鄉村旅游發展的態勢,突出與其他民族、其他地區不同的文化特色,區別于其他領域的文化內容,以體驗參與的主要形式,拉近與游客之間的距離,使游客親身體驗鄉村生活,感受民俗體育文化的魅力。同時,現代的民俗體育因舉辦的場地改變、適應現代生活等原因,逐漸出現商品化、同質化、庸俗化,改變了原有的韻味,失去了文化的認同感。開發、拓展生態鄉村旅游項目,融合民俗體育文化,不僅是對當地旅游內容的補充,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民俗體育文化的原汁原味,使游客體驗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本真與淳樸。

5·3民俗體育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保護并舉

發展民俗體育文化旅游,不是片面的追求經濟單方面的利益,盲目的進行民俗體育旅游的擴張,從而不顧及生態的保護。也不能只關注生態的保護而過分限制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要遵循“兩手都抓緊,兩手都抓好”的大方向,堅持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原則。所以在開發生態旅游的過程,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要充分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對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進行相應的保護。保護民俗體育文化資源,也是對發展生態旅游更好的促進。適度的保護民俗體育文化,防止人為的破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為保護形式,確定申報相應的等級和確定相關傳承人,提高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知名度,為進一步促進民俗體育文化旅游打下堅實基礎。

6結語

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結合生態旅游,是旅游行業中新型的旅游資源。宿遷市作為大運河流域的典型城市,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同時在當地流傳著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展現出宿遷地區的民風民俗。因此在保護大運河生態建設的同時,可進一步發展當地的民俗體育旅游。不僅是對大運生態河建設內容的補充,同時也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平,王紅,高成強·徐州地區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57-61·

[2]馬妮·河東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0(5):113-116·

[3]段麗梅,楊小鳳,張偉,等·傳承與俱進:民俗體育文化認同的現代化路徑分析——以非遺項目花棍舞(打蓮湘)為個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2):38-42·

[4]馬大慧,王露璐,等·蘇北運河水域生態體育旅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2):86-90·

[5]楊偉偉·濰坊市民俗體育文化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6]田谷順·鳳凰縣鄉村旅游與村落民俗體育文化的融合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8·

作者:楊飛 單位:宿遷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