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紫砂陶刻裝飾的影響

時間:2022-01-18 10:09:33

導語:民俗文化在紫砂陶刻裝飾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在紫砂陶刻裝飾的影響

【摘要】當一種事物具有了普遍而樸素的認識便會被稱作“民俗”,民俗是民間文化傳承當中最貼近身心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中的很多元素最終都衍變成了藝術家藝術創作時的種種素材。紫砂器原本就是作為普通人的日用陶器而誕生的,所以當其衍變出自身的藝術特性時,也充分表現出了它的民俗性,這一點可以從清代曇花一現的皇室紫砂器當中窺見一二,而陶刻作為紫砂裝飾的一部分,同樣也有著這樣的特性,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的創作便來自于這種源于“民俗”的特性。

【關鍵詞】紫砂;陶刻;裝飾;蝴蝶;民間風俗

中國的民俗現象千差萬別,無法盡數,但其也并非無所不包,正如世人對其的定義一樣,它源自于集體,是一種自發的潛意識的集體行為,在時間上它具有傳承性,在空間上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將其擴展開來或者籠統地來說,就是所謂的“地域文化”,不過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轉變,民俗也會發生變異,但并非是說新的民俗取代了舊的民俗,而是同樣會產生很多情況,有可能被取代,有可能同時存在,亦有可能消亡,行為、語言,最重要是內心的認同,構成了一個復雜多彩的民俗世界,這不啻于一座藝術創作的題材寶庫。紫砂創作是一門帶有鮮明文化印記的藝術,與之相伴的紫砂陶刻自然有著相同的特性,歷來民俗文化就對陶刻裝飾形象的塑造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的創作來源于雍正粉彩瓷器紋樣,共蝶紋四組,每組由一對相異的蝴蝶與四季花卉構成,不過紫砂材質的特性更加注重點線面的變化,在原本瓷器的基礎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使之更加適應作品本身。花叢間蝶飛舞,百花盛放,舞蝶戀花,代表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蝶與耄耋之耋同音,也包含著幸福長壽的吉祥寓意。跟純粹的藝術相比,裝飾藝術顯然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存在的,并以此作為準則,在不排斥大眾的普遍信仰前提下,提供一種更為樂觀、積極的思想,所以是一種經過雕琢的藝術創作,其斧鑿的痕跡幾乎無法抹去。也就是說其更易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是更能夠反映創作內心意念的產物,其誕生的過程與周圍的生活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

雍正時期的粉彩瓷器從造型外觀上還沒有發展成后世乾隆年間更為奢靡的多變形態,相對較為古樸,這與紫砂器的本質特色相若,但若要將其上的裝飾圖案直接移植到紫砂器上,仍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種種矛盾,所以在原本的裝飾形象基礎上要進行適當簡化。這種簡化并非是暴力的單純刪減,而是需要順應當時民俗文化的特點,將這些特點保留以后的簡化處理,粉彩瓷器的裝飾形象有著質感強烈、明暗清晰的特點,所以畫面多層次分明,就如同國畫中的工筆畫,滲入淋漓揮灑,夾雜有夸張變形,這些特質在紫砂器上近乎難以還原的,運用陶刻裝飾來再現這種形象,就需要從原本的形象中提煉出足夠的點線面,加以重新組合。在這個重新組合的創作中,“蝴蝶”的形象仍然秉承那個時代的大致輪廓,但由于原本彩色的圖案轉化成了“黑白”兩色,線條的選擇就成為了重中之重,而恰巧表現線條是陶刻裝飾的核心技法,在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上,優美的線條或長或短、或深或淺,在搭配和構思中創造出應有的藝術效果,陶刻是用刻刀代替畫筆,所以畫面的筆墨感極為重要,作品“流連戲蝶時時舞”上蝴蝶的形象各有不同,就如同中國畫中的筆墨寫意,妙趣橫生。所以雖然整個的畫面看起來非常簡潔,契合紫砂形體的造型,但從局部來看,線條的組合復雜而多變,但又井然有序,不單調,不累贅,仿佛能感受到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股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

綜上所述,在這件作品上,陶刻裝飾創作形成一種完美的輔助關系,讓原本的紫砂作品更具形象上的吸引力,裝飾與造型從傳統的民俗文化中吸取養分,讓人無形中產生熟悉和親切的感覺。四種裝飾造型都分別構成一個整體的裝飾效果,合成一套,更添風采。在樸素的表面上,熟練地運用線條,優化了傳統裝飾形態的藝術氣質,憑借一把刻刀詮釋出了創作時內心對美的領悟。當代的紫砂創作,更應該繼承傳統,在了解更多文化的基礎上,詮釋內心,形成自我的藝術風格,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紫砂作品。

作者:潘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