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教育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孔子在道德教育時強調要學思結合,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人掌握道德知識、進行道德修養的條件和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孔子教育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告訴學生:雖然學和思都很重要,但兩者比較起來,學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學習有關的道德知識,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康德曾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學習,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無法去開拓創新。思考,不學習,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創新。學與思,是學習道德知識的兩把鑰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學生做到學與思相結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識和道德標準,又要具有判斷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關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道德認識與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諸于實踐,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來,道德修養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或通過“學”而獲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體的道德實踐。實際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認識與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則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失敗。他十分強調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對“言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為了防止言行脫節,他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顏淵》)。孔子認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能只憑他說的,而要看他做。孔子特別欣賞在道德實踐方面身體力行的人,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的要求,強調“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的觀點。
德育工作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停留在口頭的空洞說教上,道德修養的水平主要通過受教育者的行為來體現和檢驗,應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應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應重視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
第三,關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對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學生在年齡、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層次的差異性,孔子認為只能從道德教育主體──學生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來進行,甚至根據某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不同表現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為政》篇中,同是問孔子孝,孟懿子問時,答曰:“無違”;孟武伯問時,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時,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時,答曰:“色難”,同一問題,答案不同,程子解釋說:“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孔子的說法不同,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國現代教育的創始人之一也提出,教育的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在年齡、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針對不同的情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性格特征來進行道德教育,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
第四,關于啟發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謂啟發誘導,就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時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逐步地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認識,發展道德情感,養成道德行為,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孔子認為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循循善誘,以促進學生去主動思考和鉆研道德的內容,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即不到學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很想講出來而又無法恰當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這一解釋科學地揭示了啟發式教學的本質。如,宰我曾對三年之喪發生懷疑,孔子也只是問其不行三年之喪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則說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為三年之喪本來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傷之情,連這種哀情都沒有, 勉強服三年之喪又有什么意義呢? 為此,孔子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對老師提出質疑,甚至于互相爭論。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于是說:“《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己矣。”(《學而》)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公冶長》)以強烈的求知進取精神啟迪學生。孔子在強調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應實行啟發誘導的教育,注意循序漸進,用“循循然誘人”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學生,不僅在教學內容上,而且在培養學生情志上,使學生通過道德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五,關于以身作則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實踐時以身作則,他認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對被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這些話,充分說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教育方法的實踐者。例如,孔子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自己就“每事問”,虛心求教;他要求學生好學樂學,自己就“好古敏學”,“學而不厭”;他要求學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通過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正是因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學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無數事實證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則,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會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為榜樣,在實踐中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關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
有了完善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還得有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來克服不正確的情感、欲望和糾正錯誤,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道德意志的培養,他認為一個人先要有為實現自己的志向、理想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才能為學、修德。孔子認為只有能經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堅強道德意志、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還強調恒心的重要性,他引用南人的話:“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先進》),指出缺乏恒心的人,連巫醫都做不成。他發揮《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觀點,用“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進也”(《憲問》)來比喻完善道德修養必須勇往直前,有恒心與毅力才能獲得成功;同時也為那些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人惋惜,他批評意志薄弱缺乏恒心的人。要求學生要經得起艱苦的磨練與捶打,加強意志鍛煉,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不薄,染不黑)(《述而》)。后來孟子發揮了孔子這一思想,提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任何一種道德行為的完成,都是克服各種障礙、挫折與困難的結果,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是絕不會做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的。
篇2
1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職學生是指中學畢業以后,不經過高等教育,直接接受基礎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學生,中職學生在畢業以后,通常會直接參與職業競爭。我國的中職學生群體龐大,從《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可以看到2007年我國中職畢業的人數為530.9萬人,2008年畢業人數為580.7萬人,2009年畢業人數為625.2萬人,2010年畢業人數為665.3萬人,2011年畢業人數為660.3萬人,除了2011年人數略為減少以外,其余每年畢業人數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中職學生是我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決定他們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要讓中職學生能為社會提供正面的力量就需要中職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學,教師要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部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學目標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為了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師就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環節。
2 中職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溝通不良的問題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有獨立的思想,部分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出現問題使他們對思想道德也很漠視,部分思想道德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時,發現思想道德教育沒有落實到位,卻沒有仔細的推敲其中的原因,更沒有與學生換位思考,他們立刻否認思想道德不好的學生人格,這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他們從此對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反感。
2.2 教條主義的問題
有些教師在做思想道德工作時,認為書上講的方法都是對的,就一味照搬書本上的方法,只想快速達到思想道德教學的目的。中職學生的心理階段正值青春敏感期,他們感覺到教師并不是真心的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味想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所以學生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說教毫無興趣。
2.3 理想主義的問題
有些教師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時,希望學生成為一個思想道德完美無暇,遇到事情能正確選擇的學生,如果學生一旦思想道德出現問題,他們立刻上綱上線,把一些微小的問題無限擴大,學生感覺到這樣的教師要求太高,他們根本達不到教師所說的道德品質要求,那不過是教師脫離生活的一廂情愿,所以他們對教師所談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毫無興趣。
2.4 手段單調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對學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時,只會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他們認為學生只要記熟思想道德理論的條條框框,認同這些道理學生就能變成思想道德良好的人。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覺到那些陳腔濫調天天說,日日講,自己聽得都快膩煩了,由于學生出現審美疲勞所以排斥教師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
3.1 以心溝通的原則
教師在給學生做思想道德工作的時候,需要理解道德的理論雖然可以歸納成一條一條的道理,可是它們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如果教師一味的給學生說道理,學生只會覺得那些道理都是冰冷的教條而拒絕接受。教師要讓學生愿意了解思想道德的道理,就要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關心和關愛學生,讓學生理解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是為了讓他們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可持續成長,讓學生愿意發自內心的接受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
3.2 啟發引導的原則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想道德時,需要了解書本上提到的思想道德教育那都是書本上的方法,那種方法可能只適合于那種情況,卻不一定適合眼前具體的哪一位學生。要讓學生能真正接受思想道德,需要讓學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思想道德,應該怎樣做才能算有思想道德,學生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自己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教師才能真正有教學效率。
3.3 立足實際的原則
教師在給學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時,需要理解到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要一步登天實現是不可能的,要讓每一名學生的思想道德立即像圣人一樣完美無暇也是不可能的。教師要理解中職的學生目前還只是一群青少年,他們還是三觀正在成長的孩子。教師要立足實際,引導他們,學會關愛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生通過一邊實踐一邊學習,慢慢就會了解要怎樣做才算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3.4 與時俱進的原則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了解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的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各種信息,比如他們能了解到更多網絡消息、各地的新聞,教師的教育只是他們接受信息的一個渠道。如果他們覺得教師的教育枯燥乏味,沒有別的信息有趣,他們就會拋棄教師的教育,追逐一些更生動、更有趣、更具誘惑性的觀點。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深入了解心理學知識,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愿意自主的接受教師的教育。
4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4.1 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好,在實際學習時容易受到情緒干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習環境是來自于家庭的、社會的,如果學習環境不良,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學習阻力,如果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好,教師要用心為學生構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比如前段時間出現三個小孩扶起一個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一把抓住一名小孩說是這個孩子把他推倒,這使很多中職的學生認為現在的不能再做好事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他們自己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自己摔倒在路上沒有人理睬,沒有人愿意了解他們有什么難受的事情,只顧自己過得好不好,他們會怎樣想呢?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生了解到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顆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如果自己真的很害怕被訛詐,可以選擇用扶起老人以外的其它方法,比如幫助打120。
教師引導學生排除學習思想品德教育的干擾,讓學生學會面對家庭糾紛、學校糾紛,學生就會愿意積極的學習,這就是教師為學生構建的一面“心墻”。
4.2 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思考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理解到要讓學生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事,而不是為了讓學生照本宣科每天練習做幾件好事。教師可以用打開視野的辦法,讓學生自己思考應該怎樣做好人好事。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走訪貧困老人,讓學生看到貧困老人的生活現狀。學生在沒有深入接觸到貧困老人的生活以前,會覺得凡是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都是道德品質有問題,但是在實際了解貧困老人的生活后,才會真正發現他們生活艱難的原因有很多。部分貧困老人過去沒有和子女好好的交流,孩子內心對老人只有憤恨,他們一旦擺脫了家庭就不愿意再理會老人;有些貧困老人的子女自己也度日非常艱難,他們無力照顧貧困老人;有些貧困老人是由于強行干涉子女家庭`,子女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再不愿意管他們的生活;有些老人則是由于國家的福利待遇不夠而變得生活貧困。
學生只有開拓自己的視野,才能了解周圍的種種事情,進而發現自己的困難只是社會的蒼海一栗。學生內心就會對社會產生悲憫和寬恕,愿意自發地提高思想道德。
4.3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讓學生多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想道德教育時,需要了解到中職學生的心理年齡,他們的三觀還在成長中,他們正在從以自我為中心慢慢走向他我,教師要給學生成長的時間,要立足于現實給學生教育。
比如中職的學生有時會困惑,從道德品質上說自己應該提高職業道德,可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不守道德的人卻更能夠不擇手地賺錢,那么道德品質是否就是不重要的?教師此時不能一味要求學生不顧自身的生活盲目提高道德品質,而是要從自身的信念、長遠的發展等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
4.4 呼吁提高教學水平,掌握先進技術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能靈活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比如從硬件上,教師要學會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從軟件上,教師要能用情境教學法、支架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篇3
【關鍵詞】金融行業;新入職;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業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業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業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金融行業改革的必要工作環節。在新時代背景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金融體制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僅需要金融技術手段來構建主體;也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作為支撐力量,同時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協調和推動作用。金融體制改革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的處理,在改革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因此,應通過對從業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處理各項矛盾、理順各種關系,促進金融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2.金融行業開展員工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業的穩健運行可以使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而其穩健運行是以從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為基礎的,所以說,金融行業開展員工職業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職業道德作為金融行業穩健發展的內生變量而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行業從業人員依據其信奉的道德準則處理各類經濟關系、解決各項經濟矛盾。其信奉的道德準則判若鴻溝,正確的道德準則能引導金融行業從業人員順暢的處理經濟關系,錯誤的道德準則就有可能引發經濟案件的發生。
其次,在市場經濟中,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之間形成了一個個相互聯系的關系網,道德在這個關系網中成為連接媒介,人們總是選擇與自己道德觀念相同的人來進行交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經濟交往過程中,如果道德作為媒介作用發揮不順暢,就會對金融關系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說就是金融道德喪失所致。
當人們在金融活動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時,金融市場信息相對來說就會更為真實,金融運行成本相對來說就會大幅降低,從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夠順暢有序進行,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也就得以實現。新員工進入金融行業時學習能力強、塑造性強,對新員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新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方法
1.新員工的特點
(1)新員工的優勢
首先,新員工理論功底深厚、專業對口。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近五年來招收的新員工學歷較高,專業知識豐富,同時也具有較高水平的計算機技術。他們進入工作環境之初,通常會因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技能相對來說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這時新員工都很有一種努力實現從一個學生到職業人轉變的沖動,他們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容易在工作中創造出好成績。
其次,新員工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好的學習習慣。這類員工的觀察能力強、善于發現處理問題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強。進入工作環境中,從學生轉變為職業人之后,新員工也往往能將善于學習的習慣延續下去,學習業務操作和專業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時間內將所學知識轉變為工作能力。
(2)新員工的不足
首先,新員工具有多變的職業觀念。傳統的職業觀念認為忠誠是員工的首要職業品德,而“85后、90后”新員工往往渴望嘗試不同的職業領域。一旦在一個工作崗位工作時間長卻看不到發展前景,新員工就會選擇辭職轉向別的企業工作。
其次,新員工通常不喜歡循規蹈矩的工作。新員工討厭重復性的工作,喜歡具有挑戰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員工忠實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們不希望因為工作而犧牲掉自己休閑娛樂、與家人共處、與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許多成功的80后企業家都放棄自己的高薪厚職,選擇到處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來,新員工不僅具備學習能力強、專業能力強的優點,也具有忠誠度低、追求過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問題。
2.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新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員工在剛開始工作時對薪酬要求較高的特點,在新員工培訓伊始,就將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薪酬制度公布,讓新員工看到發展的前景。另外,培訓期間還將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發展為了員工、發展依靠員工、發展成果與員工共享、保障員工的合法利益等觀念灌輸給新員工,時刻做到關心新員工的生活,讓其安心工作,生活無后顧之憂。
二是要利用行內優秀員工的典型案例來激勵新員工,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充分發揮模范人物的示范帶動作用。培訓期間,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特邀年輕領導對新員工進行職業規劃指導,通過年輕領導進行之后的奮斗歷程感染新員工,激發新員工踏實工作、不好高騖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職員工進入基層網點后,普遍收到了基層領導和客戶的贊揚。
三是在新員工培訓結束進入基層網點后,倡導支行組織開展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借新老員工一起參加文娛比賽機會迅速使新員工融入工作環境。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員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忠誠度。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天山支行在新員工入職三天后開展了廣播操比賽,通過老員工廣播操會演、新員工才藝展示、爬山等活動,迅速使新員工融入支行。
(2)職業道德教育方法
作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愛崗敬業的意識,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紀守法,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敢于同各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做斗爭。再次,必須誠實守信。另外,要做到業務優良,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提高服務水平。最后,必須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意識。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在新員工職業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過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訓期間,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播放相關金融從業人員以致鋃鐺入獄的影片,從心理上教育新員工一定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二是通過角色互換游戲,讓新員工扮演客戶,老員工扮演基層服務人員,讓新員工感受到優質服務和劣質服務的區別,通過新員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業務優良、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三是在培訓期間開展案例分析會,就“新員工入職后應該忠于職守敬業工作”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讓新員工認識到兢兢業業工作和敷衍塞責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結果,激勵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學期間慵懶、不負責任的習慣,踏實工作、愛崗敬業。
三、金融行業新入職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應該把金融行業新入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與其業務發展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員工的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如在銀行基層服務網點中開展角色互換:“假如我是客戶”等討論活動,樹立起企業的主人翁意識,使員工意識到“服務好客戶是員工的天職,我也是企業的一員”等道理。
其次,應把把金融行業新入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貫穿于解決其實際問題中,把與員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問題、員工最關注的問題解決好,以此作為員工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鑰匙。對金融行業新入職大學生而言,在解決與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問題時,要善于對其進行心理輔導,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發揮四兩撥千斤的穩人心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4
一、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校和教師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太重視。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下,重成績輕品德的現象在教育界十分普遍,往往是學生出了問題,才會引起學校對思想品德的重視,等事情平息后又恢復如初。第二,缺乏完備的思想品德考核標準和機制,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大。第三,教師的教育方法不得當,教學中存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假大空”的現象,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前兩個問題需要社會、學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去解決,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下面我重點談一談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二、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德育精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我們做人做事所需秉承的基本常識和道德禮儀。這些曾經影響而且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前,社會上已經掀起了向傳統文化回歸的熱潮,有些學校已經開始讓學生背誦《三字經》、《大學》等傳統經典著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全盤繼承,要有所選擇,而且還要把其中的精髓用現代觀念重新包裝起來,以符合現代人的認知。
2.思想道德教育要生活化。
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指的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不能光講大道理,還要注重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推進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師制訂貼近中學生真實生活的教學目標,注重圍繞中學生的切身利益進行人性化教學,讓思想品德教育變成能夠讓學生看得見、聽得著、做得到的東西,切忌追求那些空頭教育口號。其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生活化,即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一定要和中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既要有理論魅力和教育意義,又要豐富多彩,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生活。再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生活化,即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教育設備和教學設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強教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另外,還要求教師盡量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或公益活動,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3.分層推進法。
分層推進就是根據學生的思想水平、理想志向、個性心理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體現。分層推進法的關鍵就體現在分層的標準上,分層的標準要以學生的思想素質為依據,而非成績。在平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教師往往把精力集中到那些愛調皮搗蛋的學生身上,而忽略優等生。這是因為教師在潛意識里把學習成績和思想水平畫上了等號,認為學習好思想水平也會高。其實優等生也可能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問題,而學困生或許在品德上更加優秀。所以,德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拋開成績這個有色眼鏡,平等對待學生。
4.自我教育管理法。
自我教育管理法指的是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實現學校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這其實是自主學習理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學生只有在思想上認同了某個道德價值觀,其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篇5
摘 要:當代社會,學生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當學生處在初一的時候,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內容。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究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互動;開放教學
一、初一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概述
初一道德與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一門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課程。它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水平的基礎,它能引導學生學習法律與道德,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它的內容感興趣,讓他們有興趣了解它,探究它。而傳統的教育就是老師“填鴨式”的教育,這往往會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枯燥無味,從而漸漸地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導致不會主動去探究它,只會死記硬背課本里的東西,甚至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會主動去弄懂它。但是開放式教育就不一樣了,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將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改變為學生與老師進行討論互動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老師將書本上的內容講述給學生聽,然后進行討論,其間學生可以就書本上的內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全班同學,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點評學生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對學生進行鼓勵,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的理解是錯的,那么老師就要指正出來,幫助學生找出錯在哪里,及時改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讓老師與學生成為亦師亦友的伙伴,增進了師生情誼,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學會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課堂實施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的方法
1.列舉案例法
列舉案例法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找到生活中對應的例子列舉出來,比如說,老師這節課教的內容是“對社會負責”,就可以用詹天佑舉例子,通過他為國不計名與利,在當時國內無資本、無技術、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因為擁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積極的愛國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用遠遠比外國人計劃少的錢、少的時間修完了京張鐵路。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精神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在這種開放式的授課方式中,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教師成為學生亦師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脫離了死記硬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而是通過探究獲取知識,這樣獲取知識的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在快樂中學習,而且對學到的知識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2.辯論法
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用自己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利用生活實際例子來授課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實質化,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老師在教授不同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辯論,老師在評價學生辯論的內容時,要指出學生錯誤的觀點,并找出錯誤的原因;肯定正確的觀點,讓學生感受到自信,使學生從實際例子中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3.模擬教學方法
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尤其是在復習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例如法律咨詢的事例,讓學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個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詢師、承擔責任者,以及事件的見證者,讓學生說出事件中涉及的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同時,老師針對學生事件中沒有考慮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解析。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放式教W的注意點
所謂的開放式教學并不是單單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還需要老師在一旁指導。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尤其是初一的學生,所以有時候會對一些問題及知識的理解不足或出現偏差,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做講解,讓學生學得正確,學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師不是開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導者,例如當一些知識點在教科書上的解釋很不清晰,讓學生很難理解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慢慢地將整個知識點理解透徹。如果是傳統教育,當學生遇到問題,老師一般都是直接給學生詮釋知識點的含義。這樣做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開放式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這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四、總結
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開放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開放式的教育能讓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老師與學生能夠就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探究,進而激發學習熱情,更好地鞏固知識,同時能讓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和諧。所以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符合初一階段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法律;道德;法律化;道德化
一、法律與道德問題的提出
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道德與法律有密切的聯系也有重要的區別。在談到兩者之間的關系時,我們必須首先界定出兩者的概念,即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在法律的發展規律中曾存在的法律與道德的渾然一體狀態。兩者渾然一體當然就無所謂法律與道德的問題。直至西周,所有的規則、儀式都被稱為“禮”,雖然它的背后是“刑”,但僅僅是保障“禮”實現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獨立的規范。這個時候是不會出現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的。只有當法律開始從以前的那個混沌的整體即“禮”中部分分離出來的時候,兩者的關系才能應運而生。我們以《法經》及“法”、“律”等概念以區別于“刑”的姿態和內涵的出現作為這一分離或矛盾開始的標志。由此,才有了我們開始從立法角度看我國與西方的對于法律和道德關系的不同。
二、從立法角度比較中西對于法律和道德關系的不同
(一)中國――道德的法律化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的傳統法律思想影響極大,所以儒家倫理思想也影響了立法中對于一些罪名的規定,例如:對于“不孝”罪的規定。儒家以孝為百行之先,大力提倡孝德,并把孝與忠即父權與君權聯系起來,認為孝親的人自然也會忠君。正因為這樣,在儒家的刑法思想中,不孝之人被視為“元惡大憝”,必須從重嚴懲。
再如:《唐律》的“一準乎禮”,是說《唐律》是合乎儒家道德的。所謂“納禮入律”,是把儒家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把儒家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原則。唐代名臣長孫無忌主持修撰的《唐律疏議》,一開篇就提出了“因政教而施刑法“的主張。既然刑法是官方推行政教的工具,那么刑法貫徹儒家的道德原則就很自然了。《唐律疏議》又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進一步說明了刑法對德禮的維護作用。“納禮入律”的結果給《唐律》賦予了儒家化的道德精神,這種道德精神又被轉化為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法律原則。該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規定上:第一,對老、幼、婦女、殘疾人的寬宥規定。第二,對犯人進行生活照管和醫療救護的規定,第三,“權留養親”的規定。該規定時說犯罪者因家中無成年男子而暫留家中奉養尊親,對其刑罰暫不執行。第四,謹慎斷刑、疑案從贖的規定。上述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功能,使犯罪分子在接受處罰時也受到教育和感化,從而悔過自新、重新做人。從此意義上說,《唐律》的刑罰也是一種“教育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共識就是制定法律應該符合道德,立法應該符合道德,道德應該是法律的法律,法律應該是道德的實現,古人常以“何其不德”來批評認定法,從未有過以“何其不法”去批評某種道德,足以說明他們認為道德是比法律更崇高、更根本、更應依據或遵守的東西了。所以我們可以將古代中國立法角度的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概括為道德的法律化。
(二)西方――法律的道德化
相比較古代中國來看,西方對于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應該與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有關系。在西方文化史上,有一種源遠流長的法觀念,即與正義不可分割的自然法觀念。西方思想家認為,法律與道德有密切的關系,法律中體現了正義等德性,遵守法律不僅是一種法律要求,也是一種道德要求,從一定程度上講,守法就意味著守德。有人說“越是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就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于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成為了一部道德規范的匯編。”從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傾向。所謂道德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國家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我們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也可以看出其法律中含有道德的意味,有道德化的取向。這些都體現了法律的道德化。
三、結語:給我們的啟示
面對我們古人有些極端的將那些肯定國家利益和個人義務的道德予以不切實際的法律化,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的必然是交流開放社會、多元創造的文化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因此,與這種情況相適應的普遍的社會規范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道德――既不是崇尚烏托邦的“大公無私”,也不是那種畫地為牢的鄉野習俗,而是具有對所有主體普遍適用性、在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具有統一性和在人們行為中具有必行性的法律規范。從它的執行角度來看,其毫無疑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尤其對義務的落實上,但是,這種對于義務的統一的、長期的落實,一旦形成為一種習慣,便可以變化為康德所稱道的人們的內心的道德。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借助的是法律而不是傳統道德。
【參考文獻】
[1]《法經》
[2]《唐律疏議》
[3]《法國新刑法典》
[4]《德國民法典》
[5]《略論西方法學關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中國法院網
[6]《論法律與道德》,劉舒,載《考試周刊》2007年第46期
篇7
摘 要: 文章從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四個方面對《弟子規》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進行具體分析,探究其當代價值,旨在改進完善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良性發展。
關鍵詞: 《弟子規》 思想道德教育綜合方法 當代價值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由李毓秀所著,成書于清朝康熙年間,后經清朝賈存仁重新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弟子”是古代對學生、少兒等類人的統稱,“規”指的是規范、制度、準則等。作為“開蒙養正最乘”的讀物,《弟子規》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封建政治思想道德行為準則規范化、具體化,其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綜合方法,對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啟發借鑒意義。
所謂思想道德教育綜合方法,是教育主體在把握各種教育方法各自特點及共同取向的基礎上,通過協調整合,形成為共同目標服務,同時或先后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育的措施和手段。面對信息化時代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青少年思想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征,傳統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已經難以解決青少年復雜多變的思想道德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多管齊下,積極探索適應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綜合方法。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弟子規》的思想道德教育綜合方法,挖掘其當代價值,改進完善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有效解決青少年思想道德問題。
一、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以血緣關系和感情聯系為基礎,主要是指父母通過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整個教育系統中最基本的教育。學校教育是指學校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計劃,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正規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最核心的教育。社會教育是人們通過社會輿論、社會交往、社會活動等途徑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有其各自形成的基礎,地位和功能各不相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
《弟子規》蘊含著豐富的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弟子規》推崇“百善孝橄取鋇拇統思想,認為孝悌是“為仁之本”。以“長者先,幼者后”為例,《弟子規》在與長輩相處、起居洗漱、衣冠擺放、飲食嗜好等家庭生活各方面,均對青少年提出細致規定,以求其提高自身素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孝悌品德。其次,在學校教育方面,通過權衡“不力行,但學文”與“但力行,不學文”的弊端,告誡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同等重要,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現象具有警醒意義。再次,在社會教育方面,以“凡出言,信為先”教育青少年但凡開口說話,必須以誠信為先。《弟子規》以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為切入點,通過對青少年行為規范的矯正,使其潛移默化地認同接受儒家“仁”與“禮”的思想,如此既有利于維護封建社會穩定,又能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基于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家庭、學校及社會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和學校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內容均來源于一定的社會,并為實現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目標服務。但當前我國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家庭、學校、社會嚴重脫節的現象,一方面部分家長教育方式不當,忽視自身言行對子女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學校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另一方面某些學校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傾向,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青少年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知態度,從而導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人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的形成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應借鑒《弟子規》中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綜合教育的精華,一方面將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要求具體化,便于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規范,另一方面樹立整體教育思想,重視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努力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有機結合,以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良性運行為出發點,增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二、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
所謂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就是根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同時或先后綜合運用各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以達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方式。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分為縱向綜合與橫向綜合。縱向綜合是指在受教育者發展的不同階段先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橫向綜合則指的是在同一時期內對受教育者同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弟子規》中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主要體現在縱橫兩方面。在縱向綜合方面,《弟子規》主張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先后使用實踐鍛煉法和理論教育法,即“力行”與“學文”。幼年時期,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對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弟子規》將其具化到生活學習中的細微層面,引導青少年從小養成與封建思想道德規范相一致的良好習慣。在青少年成長的同時,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逐漸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理論教育,即“學文”,進一步強化青少年對封建思想道德的認同感和踐行度。在橫向綜合方面,《弟子規》在青少年發展的每一階段綜合運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有環境熏陶法,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即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在仁人志士的正面影響下不斷提升自我;榜樣示范法,如“見人善,即思齊”,主張青少年樹立正確榜樣并主動見賢思齊;激勵教育法,如“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以圣賢為例,激勵青少年朝著正確目標不懈努力,培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總之,《弟子規》傾向于使用多種教育方法,全方位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相對單一,目前仍以理論教育法為最常用的方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具體內涵,當前經濟、政治、文化及科技的發展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環境錯綜復雜,導致青少年思想道德問題層出不窮。此外,青少年思想可塑性極大,青少年思想內部各要素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具有明顯的動態性特征。因此,綜合使用多種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既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由青少年思想狀況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一方面,教育者應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有意識地在教育過程中融入多種教育方法,注重引導青少年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者需全面深刻地掌握各種教育方法的特征、適用范圍和運用條件等,綜合考慮青少年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情況,選擇最佳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吸引力,有效預防和解決青少年思想道德問題。
三、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
德育指政治思想與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而智育則指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指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德育和智育本質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二者相互獨立、相輔相成,以求協調受教育者智育和德育之間的發展沖突,達到最佳效果的教育方法。
在《弟子規》中,德育與智育相互滲透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弟子規》將德育滲透到青少年的讀書教育中。一方面,“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向青少年傳授正確的讀書方法。另一方面,以“非圣書,屏勿視,蔽明,壞心志”教育青少年多看圣賢書籍,所謂“圣書”,實際上指符合儒家思想道德標準的典籍、著作。《弟子規》教育青少年不僅要“會讀書”,更要“讀好書”,目的是使青少年在閱讀過程中自覺接受封建思想道德。二是《弟子規》將德育滲透到青少年的識字教育中。識字是青少年階段智育的重要內容,《弟子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讓青少年在識字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封建思想道德,這樣既符合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三是《弟子規》將德育滲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常識教育中。從“入則孝,出則悌”到“心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規》通篇向青少年講述了在尊敬長輩、為人處事等生活方面的基本常識,而這些生活常識制定的依據便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其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效果。
《弟子規》始終將做人擺在第一位,將求知擺在第二位,認為“孝悌”是做人的基本,“謹言慎行”、“誠信有禮”是做人的必備美德,“親仁”、“博愛”是人生更高層次的追求,至于“學文”則是“行有余力”所做之事。在當代社會,教育出于實用主義的考慮,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錯誤傾向,學校教育的“智育化”及家長的認知偏差導致青少年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德育本應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但在實際工作中德育則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處境。借鑒《弟子規》及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經驗教訓,我們得到啟發:經濟越是發展、科技越是進步,就越需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簡單說就是要實現德育和智育的協調發展,將德育和智育統一于人的發展過程中。因此,一方面,我們應從青少年的學習需要出發,根據青少年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任務及性質選擇合適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不同學科的教育過程中滲透德育。另一方面,德育應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采用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寓教于行的滲透式綜合教育方法,對其實施“生活教育”和“習慣教育”,增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親和力。
四、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
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合作的方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教育內容傳授給青少年。另一方面則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動,即青少年主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認識及糾正自身思想行為的不良傾向。自我教育并非先天自發產生,教育對自我教育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矛盾統一體中,教育處于主導地位,決定自我教育的方向、內容和性質;自我教育則處于被指導地位,促進思想矛盾內部轉化,強化教育成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弟子規》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方法,其中以教育為主,自我教育為輔。《弟子規》中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根據教育內容可以將劃分為孝老愛親、為人處事及與人相處等方面。首先,在孝老愛親方面,《弟子規》開篇便提出若干條關于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行為準則,如“晨則省,昏則定”教育青少年早起要問候父母,睡前要道晚安……孝悌是儒家封建倫理思想的基礎,對青少年而言,孝悌品德的培養應當從日常生活做起。其次,在為人處事方面,《弟子規》堅持“謹而信”的原則。“謹”是指寡言,強調“少說多做”,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具體細化到起居洗漱、衣冠擺放、飲食習慣、行走坐臥及敲門應答等各方面。如“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教育青少年穿衣貴在整潔,不必追求華貴,衣著要合身份,還要考慮家境。“信”是指誠信,《弟子規》不僅直接提出“凡出言,信為先”的言行規范,而且以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問題為例,教育青少年如何規范自身言行,樹立誠信。如“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借人物,及時還”告誡青少年借東西前需請求應允,借東西后需及時歸還。再次,在與人相處方面,《弟子規》主張“泛愛眾而親仁”,繼承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泛愛眾”意味著有寬容博大的心胸,“親仁”即與人為善,堅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針對現實社會中“以貌取人”的問題,《弟子規》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教育青少年德行比容貌更重要。教育貫穿《弟子規》全文,其中涉及一些自我教育的方法。慎獨是古人自我修身的方法,“入虛室,如有人”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按照道德要求行事,體現出青少年堅定的自制、自律品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與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同小異,體現出克己自律的自我修養的方法;而“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則表現出見賢思齊、反求諸己的自省方法。
以理論灌輸為主要教育方法,自我教育被忽視是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現狀。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心智發展尚未成熟;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青少年在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上面臨著多元選擇,在一定意義上導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的話語權被削弱,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臨新的發展難題。針對傳統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借鑒《弟子規》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的精髓,踐行新課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教育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教育者正確地“導”是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學”,將思想道德規范融入實際生活中,在對青少年進行“生活教育”和“習慣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爭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應充分重視自我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青少年的主體性,促進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基礎上有效進行自我教育,發揮教育對自我教育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生;道德情感;培養
一、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應符合小學生道德情感的特點
(一)小學生道德情感的特點
一是,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階段性,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程度的階段性、道德情感內容的階段性及道德情感形式的階段性。首先,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其道德情感有強弱的差異、穩定與易變的差異、平衡與起伏的差異;其次,隨著小學生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的變化,其道德情感的范疇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由對自我道德情感的體驗向對他人道德情感的體驗拓展;再次,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道德情感的傾向性、表達方式上各具特色,如一個低年級的學生較少用同一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其對人的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常常是從物質上去支持和幫助他人。而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在表達其對他人的同情心時,往往既有言語上的表達,又有行為上的表達,在精神與物質上都提供幫助。
二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依附性。小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正處于情感的啟蒙、發展期,由于他們在家庭中被歸屬感和對父母的依戀感所包圍,因此在學校也會去尋找類似的情感體驗。例如,初入學的低年級學生,會從對家長的依附轉為對老師的依附,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又會轉為對學生群體的依附。
三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易受感染。小學生自覺的道德情感具有優勢,在感官上受到刺激而后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激烈波動,并且在動作、表情、情態上表現出來。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生,其道德情感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人或事的影響,并且這種情緒的體驗更容易留在其記憶系統中,成為其個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二)根據小學生道德情感的特點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
一是,根據其階段性選擇合適的道德情感內容和方法。小學生對具體的、與生活較近的事物比較容易理解,感受也會較深,但是對抽象的道德概念與復雜的道德現象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講空洞無物的大道理,而是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
二是,根據其依附性,利用和創設社會生活情境。布置一個溫馨的教師和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產生集體榮譽感,進而促進其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道德認知過程中,應該將道德規范、道德要求及道德品質與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相聯系,讓抽象的道德內涵通過具體而形象的人或成學生感興趣、容易理解的人生經驗,激發其情感參與。
三是,根據其易受感染的特點,激發和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的情感參與和請安體驗是激發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其愛憎好惡、喜怒哀樂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而要讓學生具有道德情感,教師首要要對學生、對其從事的教育事業充滿愛;其次對交給學生認知的道德,要有親身的感受和體驗。同時,教師在課堂內外對學生的道德實踐都應該以引導為主。在引導時,除了外在的情感激勵外,還應引發學生內在的為善之后的自我滿足感、愉悅感,即“為善之樂”的情感體驗。教師不斷地肯定,贊揚某種行為,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群體行為傾向,被贊揚的學生由于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強,會自覺進行道德實踐,并從為善中獲得愉悅,久而久之,道德習慣自然形成。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方法
(一)以境生情,啟感體驗
根據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的差異,通過建立師生之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讓教學在積極的情感與優化的環境中展開,有效激活學生的情境思維,并在其中獲得知識,引導學生產生和教育要求相適應的多種內心體驗,使得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體驗,進而引起共鳴。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師可以直接從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學生中所發生的道德教育價值的生活內容進行情境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并嘗試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其道德認識,升華其道德情感。
(二)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遷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和教育事業充滿愛,要以健康的、飽滿的情感來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時機,充分發揮其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力,進而“以情感人”。
(三)以知促情,達到情理交融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項資源,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其道德知識向道德信念轉化,進而外化為道德行為。對于教材中國的內容,教師應該依托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蘊藏在學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會性事件與問題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判斷評價,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反復強化其情感體驗,最終達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三、結束語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具有差異化的生活背景、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情感體驗、個性特長,在課堂生態中的功能與地位也有所差異。而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情感、認知、行為等不斷融合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認真分析、仔細尋找學生已有的情感、認知、行為等水平與教材要求的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并積極思考調整及解決的方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必須要認真貫徹落實“兩綱”,并站在教育目標的高度上來認識其意義與價值,單純地將情感作為教學方法和手段來運用,顯然是不夠的。該課程教學應該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等協調發展,提高教學有效性為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茂聰.品德與社會課程綜合性的多重教育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08:43-45.
[2]冀培富,李彥.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道德情感培養策略[J].學子(理論版),2015,08:71.
[3]王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道德情感培養的策略[J].教書育人,2014,22:80.
[4]盧成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芻議[J].華夏教師,2015,02:86-87.
[5]朱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方法淺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06:101-102.
[6]張敏.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以情感育人[J].學園,2015,10:10
篇9
關鍵詞: 政治教學 導入方法 導語
一、熱點時政式導入方法
熱點式導入新課,就是把相關的理論與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大膽而巧妙地引入課堂,通過學生的討論,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對熱點問題的引入和討論,教師要做到導之有意、導之有法、導之有度;既放得開,又收得回。在討論遇到困難,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及時導入新課,使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熱點問題一提出,即引起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并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學生爭論不休之時,老師適時點撥并引入新課,并指導學生學習教材。
二、溫故啟新式導入方法
即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對以前所學舊知的回顧、復習過渡到即將學習新知的教學上來。這種溫故啟新的導語能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始終保持與舊知的聯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舊知識之間連接得自然、順暢。
三、寓言故事式導入方法
寓言故事導入是根據課程需要,運用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成語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導入新課。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容易給學生以啟迪,同時又能起到開闊視野、拓寬知識的作用,從而使教師講課更生動、形象;學生學習更輕松增趣、易于接受與記憶。
四、懸念誘思式導入方法
即教師通過先講述故事或者列舉實例,然后從中巧妙地設置1―2個懸念,激發和誘導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教學中,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調動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因此,安排這種懸念誘思式教學指導,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產生躍躍欲試的強烈意識,設法破釋教師設置的懸念,從而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憤而啟之”、“悱而發之”的狀態。
五、漫畫式導入方法
漫畫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同時它針砭時弊。用于政治課教學,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用漫畫來導入正題。
六、情景切入式導入方法
情景切入式即教師從課前班級的某種具體情景入手,針對某個(些)學生的言談舉止、教室的布置或變化、班級剛開展過的某種活動等等,或者教室有意識地對某種情景稍作加工處理,隨機應變,靈活自然地加以簡要的概括、總結、點撥,然后迅速地切入該課的教學主題。
七、提問吸引式導入方法
提問吸引式即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該節課堂教學中來。這是一種較常見的教學導語類型。它一方面能夠通過提問鞏固舊知,強化對舊知記憶和理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提問,給學生施加一定大的壓力,使學生及時作出注意、思維等心理的自我調整,把學生分散、無序的思維轉移、吸引到該節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我校每學年舉行的運動會、藝術節、科技節等重大活動期間,或者像前兩年的“迎評估”“迎國檢”期間,學生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多是當時學校、班級、寢室里等發生的事情。這段時間的政治課教學,我便經常使用提問吸引式的教學導語。
八、歌曲、小品導入
篇10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在中職學校中,舞蹈作為一種美學教育,必須要有情感的滲透,有了情感的舞蹈才會更具魅力,情感便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教師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學的情況,創新和豐富情感教學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中職舞蹈教學的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現能力。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就當前比較重要的幾種情感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關于中職舞蹈教學中,影響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當前的中職舞蹈情感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狀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要有三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分別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對象以及教學環境。在實際的情況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具備充沛情感的主體,而舞蹈就是搭建他們情感橋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漸漸將彼此的情感交融為一體。
二、如何創新與優化中職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教學的方向
隨著社會各界對于教育行業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舞蹈教師必須要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確保自己的舞蹈教學與中職學生的生理特點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斷創先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逐漸樹立起多維度的舞蹈教學觀念,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生理素質,更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需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我表達和展現的空間,鼓勵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力量,為學生們營造出一份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
(二)借助情感教學,樹立榜樣形象
對于一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最重要對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師,所以,舞蹈老師必須要為學生們樹立起榜樣,充分發揮出榜樣的力量。通常情況下,進入到中職學校學習舞蹈的學生,一般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舞蹈教師必須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標準與更嚴的要求,確保課前準備的充足性與課上表達的精確性,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原來自己與教師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身上有他們需要努力學習的東西,這對于學生來說會是一種非常鼓舞和振奮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學的具體措施分析
1.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互動頻率。作為一名舞蹈教師,要明白自己的教學對象就是學生,學生在舞蹈課上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謹記這一點,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時時刻刻以學生的學習和感受為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來制定學習方案。2.充分發揮情感的催化劑作用。情感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但是,其中卻包含著非常強大的潛在力量,舞蹈教師必須要學會如何應用情感這一學習的催化劑,將其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舞蹈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此之外,舞蹈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正視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面對的勇敢態度。3.充分發揮眼神與語言的作用。第一,眼神。俗語有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所傳遞出來的感情是最真摯,也是最不可替代的,舞蹈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眼神的作用,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里,我要提的一點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必須要學會適時適當地使用消極的眼神,一旦學生犯了錯或者出現了問題,教師必須要學會用眼神進行示意,讓學生們自行去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在無形中去改正,這種方式要比直言不諱的批評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第二,語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言是舞蹈教師必須要借助的一項教學工具,舞蹈教師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對語言、語音、語氣以及語調的準確拿捏,要學會應用最科學最有力量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載體,更是情感的詮釋方式,舞蹈是對人體動作的美化與加工,其與舞者的情感渾然一體,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僅僅有著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時也能夠真正展現出人類的豐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職學校作為培養優秀舞者的沃土,必須要高質量地完成好這份教學重任。
參考文獻:
[1]關宇.運用情感教育法,中職舞蹈教學充盈活力[J].教育藝術,2016,(10):45.
[2]趙雪榮.對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4):150-151.
[3]彭蓮軍.融入情感,讓中職舞蹈教學活力四射[J].中華少年,2016(25).
[4]諸鑫鑫.中職舞蹈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方法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5,(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