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的有利因素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就業的有利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就業的有利因素

篇1

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參與社團活動。大學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并且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老師,該大學擁有超過2000多個俱樂部,社團超過700個,俱樂部和社團的管理十分到位。二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會融入性較好。三是學生有較為充足的實習機會。

通過豐富的實習活動,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當中。在美國,以個人能力和個人價值為核心文化價值的創業教育已經全面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當中,并貫穿于各個教學層面之中,當前,高校的創業活動已成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都有大學生創業者的身影。

通過對西方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西方國家在高等教育普及后,其在大學生就業文化引導方面的成效值得借鑒。我們應該認識到,西方發達國家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與有其經濟、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方面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在借鑒其經驗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西方國家人口相對較少,而經濟發展情況均較好,對于勞動力的需求更加旺盛,為大學生提供的機會比較充足;

二是西方發達國家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很完善,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加理智地對待就業問題,同時也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較好的物質和心理保證;

三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較高,發展情況也較均衡,地域因素和行業因素差異化較小,職業歧視現象不明顯。這些有利因素均是其就業情況較好的客觀不可比因素。

總之,在研究中西文化價值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影響方面,我們還應認識到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單純為文化價值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問題,需要政府、家庭、高校多個層面共同從各自的途徑出發,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篇2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大學生就業;房價;均衡發展

經濟發展與就業的關系:從理論上講,一個經濟政策如果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就可以促進就業,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每增長2個百分點,實際失業率就會下降1個百分點,即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方式、來源存在不合理之處,也就是我國的經濟不是健康發展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會促進就業,經濟增長與就業在我國存在著非一致性,本文主要就是著眼于探究目前國家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調整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生產的要素結構,而這三個方面都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一)在產業結構上,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第一產業在總體上不但難以繼續擴張就業崗位,反而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科技的進步,進一步收縮就業崗位;第二產業也將伴隨著結構優化與技術進步,不再有以往30年那樣可持續擴張就業的空間,維護就業穩定將是主要目標。因此,對于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新增就業人口,增加就業崗位,關鍵要靠第三產業的發展,國家采取政策措施支持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就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二)在需求結構上,國家強調要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消費需求創造企業的生產供給,如果一國的消費購買力過于萎縮,那將限制生產并引起企業產品積壓,制約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和擴大,同時導致居民就業崗位的喪失和收入下降;反之,如果國家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戰略,采取一些適宜措施來鼓勵和推動城鄉居民增加消費,以改善吃穿用享受水平,能夠促進產品和勞務市場的熱旺,而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來實現,因此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有利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有利于大學生就業。

(三)在要素結構上,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十二五規劃強調,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學生相對而言都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這對于從事科學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的;可塑性強,思維普遍活躍,學習知識的能力強,他們對新鮮事物比較能夠容易接受和適應,而一些新興產業恰好很需要這些素質;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有可能為企業開創全新的產品和市場,這對于很多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推動地區均衡發展的政策,主要介紹推動西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

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在東部地區形成主勞動力市場,具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更高的工資和生活條件,而在中西部地區形成次勞動力市場,發展機會有限,工資待遇低,生活條件差,而且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很少。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導致了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都希望進入東部勞動力市場,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很少有大學生選擇。這樣就導致了東部地區的勞動供給遠遠超過了有效需求,最終導致了大量大學生的失業。而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則有利于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漸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促進勞動力在地區之間的流動,從而促進大學生就業。

三、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企業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的政策

2010年,民間投資迎來“大解放”,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環境。2010年3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要求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環境。5月13日,國務院又進一步頒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7月26日,國務院又進一步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要求國家發改委等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研究提出具體實施辦法,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

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表現在首先我國的非公有制企業占了所有企業絕大部分,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容量相對較大,相對而言可以吸納更多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就業勞動力;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業用工機制相對靈活,對求職者特別是大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因此,促進非公有企業的發展,可以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這些崗位更具靈活性,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

四、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政策

2010年,國家出臺了“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中央定調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各地方調控細則,多部門政策措施紛至沓來。調控房價,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至少有兩方面的作用,而這兩方面的作用都有利于大學生就業。首先,房價上漲過快引導了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業,實體經濟受到冷落,而房地產屬于資金密集型而并非知識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無法對更多的大學生創造就業機會。因此采取有效手段調控高房價,引導資金流向知識型和技術服務型產業,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緩解日趨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出路,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至關重要。其次,高房價對大學生就業的心態是有很大影響的,住房屬于必需的生活資產,房價上漲過快導致待就業大學生就業心態失衡,中低收入職業根本無法達到大學生的購房預期,導致很多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最終成為失業人員。因此,國家出臺調控房價的政策,讓高房價回歸健康道路,有利于大學生對住房形成良好的預期,進而對就業收入有一個正確合理的預期,促進大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公平,建議

女大學生是受過良好教育、富于智慧與活力的一個群體,是社會的半邊天。她們的就業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女性人力資源的利用和社會的和諧、公平和社會的發展。然而在目前的就業問題上,女大學卻受到“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的困擾。那么,怎樣改善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呢?

一、優化社會文化環境

要充分認識女性平等成長對經濟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發揮大眾傳媒宣傳先進性別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商業利益的驅動和傳統男權文化的影響下,大眾傳媒充斥著宣揚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的落后性別文化。要改變這種對女性發展很不利的局面,除了建立強制性的性別平等監督檢查機制外,更重要的是公眾要樹立性別平等的意識,特別是大眾傳媒工作者應該加強社會性別理論方面的學習,提高性別敏感度,積極宣傳文明進步的現代女性形象,倡導尊重女性、關愛女性的價值觀念,讓先進的性別文化深入人心,真正發揮先進性別文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指導和影響作用,切實從社會觀念上緩解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思想壓力。

二、強化政府責任

女大學生的就業難,究其原因當然很多,但是加強政府的責任是必不可少的。

(一)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的關注。

政府要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的關注,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保障措施,增加財政投入,正確引導女大學生就業,比如,政府負擔女性在產假期間的福利待遇問題等;建立專門的女大學生就業服務部門,針對女大學生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專門的訓練,以提升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拓寬女大學生就業渠道,政府應該盡可能提供一些供女大學生就業能夠選擇的崗位,也可緩解社會企業的壓力。

(二)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

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保證女大學生在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應積級采取措施,發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化的家庭服務,使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從而提高其在就業上的競爭力。

(三)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和女職工勞動保護制度。

要逐步擴大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尤其是要全面落實到集中了大多數女性的各類企業,避免出現懷孕即失業的境遇,做好社會保障監督管理工作;增強法規的強制性,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用人單位逃避承擔生育保險的責任,規范生育保險基金的繳費率和支付標準;對于生育保險的支付范圍和標準也要作出強制性規定,確保女職工在生育期間的合法權益;對女職工較多的行業進行補貼;加大女職工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推進集體談判制度,讓更多的女性代表加入工會,增加女性維護自身利益的聲音。

三、逐步完善現存的有關就業公平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及時制定出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反就業歧視的法律。

目前我國涉及到勞動者平等權利的法律僅有《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其規定比較籠統,不易操作執行,且很少提到就業歧視及相應的處罰措施。而歐美等西方國家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為解決就業歧視問題, 通過了一系列公平就業機會法法律文件,比如《公平薪資法案 》、《雇傭年齡歧視法案 》、《懷孕歧視法案 》等。正是有這些法律作保障,半個世紀來,歐美鮮有就業歧視事件發生。對我們來說,如何克服就業歧視,“洋為中用 ”是我們必須走的路。當下應做的工作:

(一)盡早制定一部《公平就業機會法 》或《反就業歧視法 》嚴格規定:除非“經營必需 ”因有壓倒一切的經營目的,是不能實行就業歧視的。

(二)推行“陽光就業 ”,杜絕暗箱操作,保證每個有能力完成相關工作的求職者能公平公正地參與競爭。

(三)通過組織反就業歧視聯盟,審核招聘資質,提高參加畢業生招聘會單位的準入門檻等方式,共同抵制用人單位的苛刻條件,切實承擔起維護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的職責。

(四)加強反就業歧視的宣傳力度。要通過反就業歧視的宣傳教育,提高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四、大力貫徹《就業促進法》,維護女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婦女的錄用標準。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國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就業促進法》的實施,從法律的層面上建立起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為推動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與政策保障,極大地改善了大學生就業的宏觀環境,同時為女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契機與希望。

五、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就業總量,積極改善女大學生就業環境。

毋庸置疑,不足的就業機會是滋生就業歧視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業機會少,意味著參與就業競爭的人就越多,競爭也就越激烈,歧視現象也就越嚴重。為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應該出臺多項措施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健康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需求總量,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產業。出口貿易的發展,將大大增加女性就業崗位,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務輸出、靈活就業;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就業總量,開發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效保護勞動者求職就業的積極性,進一步創造條件,積極改善女大學生就業的宏觀環境。

總之,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和諧的大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營造男女平等就業的良好環境,積極推動女大學生就業,讓家長放心,政府滿意,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李輪女大學生就業難解讀與對策分析[J]消費導刊2010(3)

[2]關勇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6(9)

篇4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法律意識 原因分析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畢業即失業”一語道破了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困境。“就業難”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校、社會、體制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而綜觀近年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發現,大學生在就業時不僅要接受“難”的挑戰,還要面臨“險”的威脅。其中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普遍欠缺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法律意識的欠缺一方面導致大學生自身權利得不到保護,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有些行為也損害到了用人單位的利益,而且這種損害最終又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的進一步增加。因此提升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保障和促進大學生就業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的表現及影響

    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意識的欠缺,導致大學生自身權利受損。比如第一,性別歧視,尤其是女大學生在這方面最為明顯;第二,規避勞動合同的簽訂或者以就業協議代替勞動合同;第三,試用期的濫用;第四、在訂立勞動合同時存在“霸王條款”。大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往往只有簽與不簽的選擇權,而沒有與用人單位討價還價的權力,所以面對用人單位的一些“霸王條款”,其權益很容易受到侵犯。第五、由于法律意識的欠缺而造成的其他一些問題如:中介陷阱,傳銷陷阱、虛假招聘等等。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無一不是因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欠缺造成的,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大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當地保護自己的權利,甚至對于自己所受的損害無動于衷,而有些學生雖然意識到了權利被侵害,但是在強大的就業壓力下,很多人選擇了忍氣吞聲,不敢與用人單位相抗衡。雖然生活中也有人選擇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但是這種案例卻少之又少。所以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欠缺很容易給自己的就業權利帶來損害。

    大學生就業中法律意識欠缺的另一個表現則是其自身的有些行為會損害到用人單位的利益。比如,有些大學生為了獲得用人單位的關注,在求職過程中弄虛作假,偽造各種材料,騙取用人單位的信任和好感;其次是有些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騎著馬找馬”,會和很多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意圖從中選擇自己最為理想的一個。以上這些行為在很多大學生的意識里面并非違法,最多只算是不道德而已,但是這些行為已給用人單位的利益帶來了損害,并且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最終也會再回到大學生群體中。因為用人單位在有了前車之鑒后,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所以必然也會給大學生的就業增加一些新的限制性條件,這樣的結果只會再次加重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所以,大學生就業中法律意識的欠缺,不僅使其自身利益無法得到保障,也會損害到用人單位的利益,而且這種損害最終又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的進一步增加。

    二、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中法律意識的欠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總體來講,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一)主觀原因——大學生自身認識的偏差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的主觀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對于就業缺乏全面的認識,對于學法和求職的關系也缺乏正確的看待。

    就業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即找到一個適合于自己的工作,還在于如何找到一份工作。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政策引導下,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以及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錯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就業難以實現供需平衡,因此“就來難”就不可避免。而大學生在就業中又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并且就業法律意識普遍欠缺,所以在就業中不僅要接受“難”的挑戰,還要面臨“險”的威脅。之所以“險”,就在于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權利屢遭侵犯。同時大學生自身在求職過程中也會出現違法現象。所以如果大學生對于就業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了解學法對于求職的意義,就不可能主動加強自身的就業法律素養。

    (二)客觀原因——學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的客觀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其中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

    1.學校教育方面:

    第一,高校普法教育中職業法教育的缺失。我國目前有不少高校設有法學院,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部分受過專業法學教育的學生在全國大學生中所占比例畢竟是少數。雖然高校課程設置中會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一些專業法課程,如針對保險專業的《保險法》等等,但這些內容對職業生活來講并不具備系統性,而且并非所有的專業都開設了專業法。所以學生對于系統的職業方面的法律知識普遍缺乏。另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也難以獨擔重任。雖然基礎課作為一門高校必修課,擔當著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任,而且職業生活中的法律也是基礎課中的內容之一,然而基礎課存在著內容多課時少的缺陷。另外教材內容的設定是以普法為目的,因而涵蓋面雖然很廣,但是具體到每一部分,信息量卻極為欠缺,而針對職業生活中法律的介紹只是整個教材法律內容的一小部分,其信息量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囿于各方面的限制,僅依靠基礎課來開展大學生的職業法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困難。

    第二,就業指導工作的局限性。近年來各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中心,并開設了就業指導的課程,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需要,選擇并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和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然而在實際教學和工作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從就業指導隊伍建設上看,目前在各個高校中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較為龐雜,素質也參差不齊,并且絕大多數缺少法律專業背景,對于大學生就業中極為重要的一些法律法規缺乏全面正確的解讀,更不可能對學生做出較為專業的指導。從就業指導工作內容上看,指導工作側重于政策的解讀與落實,現時代求職、擇業觀念的樹立,求職技巧的培訓等,這些內容對大學生就業無疑也是很重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屢屢出現的侵權與違約事件,這些內容的培訓顯然無法應對以上問題,所以在當前和今后的就業指導工作中必須幫助大學生樹立依法就業的理念,提升其就業法律意識,保障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各項合法權益,并推動其在求職中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

    2.家庭教育方面大學生求職不僅對其個人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其家庭也同樣如此,因此在大學生求職的過程中,不乏有家庭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每個家庭所能關注的程度與范圍也不同。相對于“富二代”來講,“出身貧寒、社會關系缺乏,求職過程中全靠個人奮斗”則是“貧二代”的簡單特征。對于“貧二代”來講,求職完全是一個人在奮斗,父母缺乏廣泛的社會關系和相關的法律常識,因而對子女的就業所起到的指導和教育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此時大學生本身所具備的就業法律意識對其求職的意義是極為重要的。

    三、提升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探索

    如前文所述,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于大學生求職來講,可以克服其心理弱勢,防范于未然,在出現問題時也能幫其走出盲區,從而及時有效地保護自身權利;而對于自主創業的同學來講則能增強其創業的信心,加大創業保障。因此筆者針對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欠缺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增強課程設置的針對性筆者建議各高校本著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負責的思想,設置一門針對性較強的課程,由從事法學教學工作的且經驗豐富的老師主講,內容以職業生活中的法律為中心,自成體系。這樣一來,培養目標非常明確,這樣一門課程能幫助學生對職業生活中的法律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并結合大學生打工、就業和職業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案例,重點講解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法律法規。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解決他們學什么、怎樣學的困惑。

    (二)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建設針對目前學生就業中涉法問題的不斷出現,為了真正實現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服務,就必須從各個方面提升隊伍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只有先把整個就業指導隊伍的法律素質提升起來,才有可能對學生就業中應注意的法律問題真正起到幫助。所以,必須通過培訓、進修、以及及時補充具有專業法律知識背景的工作人員等方法來提升整個隊伍的法律素質和知識結構。

    (三)加強維權平臺建設雖然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能有效地防范種種問題的產生,但是,僅有事前預防是不充分的。因為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過程,因而在就業過程中有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幫助應是全程的,多樣的,一個高效的維權平臺的建設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可以在就業指導機構設置專門的就業法律援助。針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侵權、違約等問題提供咨詢,并幫助他們制訂維權方案。同時,學校的法律援助也可以和社會上的法律援助有效結合。

篇5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

一、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實際就業率呈下降趨勢

自高校1999年開始擴招之后,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就業率逐漸走低。近幾年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新疆高校漢族畢業生就業情況基本和全國保持一致,而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畢業生一次性簽約率遠遠低于漢族學生。

2.就業區域集中,擇業空間狹小

新疆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十分有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文化、觀念、生活習慣、家庭等諸多因素影響較深,普遍具有畢業后回家庭所在地就業的打算與傾向。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選擇地域與空間只局限在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區內,甚至是區內的某一個地區或城市,這就必然導致局部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過度飽和與過度競爭,加劇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程度及其復雜性。

3.普遍就業困難原因及表現形式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在接受教育方面,雖然獲得了國家認可的文憑,除少數優秀畢業生外,專業技術能力和綜合文化素質與同類專業的漢族學生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普遍就業困難。從2003年-2010年八年間有關新疆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的研究文獻看,大量文獻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更難并非單純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跟國家相關就業政策、學校的辦學情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種種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重重,目前普遍存在著就業難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畢業就失業;另一方面,短期就業后再失業。

二、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理念分析

針對2009年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及學生家庭在就業準備、就業觀念、就業信心、就業期待、就業指導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廣泛調研,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少數民族農村家庭有70%的家庭對子女就業持積極樂觀態度,30%家庭對子女就業預期不樂觀,而城市家庭卻相反。80%家庭愿意子女到縣及以下單位就業,89%的家庭支持子女到南疆三地州等偏遠艱苦地區工作。優先選擇的就業單位依次為教學單位、其他事業單位、黨政機關、高等學校、科研部門。擇業最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仍舊是職業穩定、能發揮專長或有發展機會和工作環境好、待遇好。接受調查的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近60%表示不樂觀,充滿希望10%,一般20%,沒信心10%。對用人單位的調查數據顯示,僅5%單位愿意接收少數民族大學生,而存有顧慮的多達49.3%。上述數據可能不會很精確,但又是嚴肅的和真實的,能夠反映一些重要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不利因素。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可以預見的是,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質量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改觀,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短期內也不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少數民族大學生傳統的就業渠道、崗位、空間將繼續萎縮,新的就業渠道、崗位、空間仍十分狹小,就業總體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擇業仍存在著一些盲目樂觀、盲目自信的因素。

2.有利因素。同樣可以預見的有利因素有:貧困地區就業前景可觀。少數民族大學生及其家庭的就業觀念,就業期待、就業信心有望逐步理性調整;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求職主動性和技巧會逐步提高;社會偏見有所糾正,用人單位對錄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態度和認識有所改變;國家政策會進一步發揮引導作用;新疆各級政府都會有所作為。

三、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更難并非單純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跟國家相關就業政策、學校的辦學情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要想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就必須結合社會、學校、個人三方之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夯實基礎教育,完善高等教育

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堅持從源頭抓起,繼續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有序推進雙語教學和民漢合校。堅持辦好新疆區內初中班和內高班,逐步擴大規模,不斷提高培養質量。積極引導和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初中升高中和高考時完成二次分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上結合新疆的區情和學校的校情,根據少數民族特長來設置專業結構、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注重提高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地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就業時的競爭力。

2.發揮政府職能,完善就業市場

目前解決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困難這一社會事實,不能單純地以經濟快速發展來解決,需要政府大力加強國家政策支持與引導,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權益的各項政策,建立共享、規范、高效的就業市場,發揮網絡優勢,擴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途徑,調節和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

3.建立符合新疆實際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機制和服務體系

新疆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目前仍然缺乏一個適合勞動力市場特點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制。應大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機制,完善畢業生就業信息平臺,整合信息資源,加快畢業生就業網絡化進程。

篇6

【關鍵詞】輔導員 航海類大學生 就業指導策略

高校航海教育不但是學歷教育,也是職業教育,其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的航海人才。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航運業人才競爭愈演愈烈,而隨著高校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大學生獲得了更多參與人才競爭的機會,其就業視野越來越寬,就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掌握航海類大學生就業特點,有效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促進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是高校輔導員面臨的新課題。

一、輔導員開展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優勢

(一)針對性較強

高校輔導員隊伍大部分都是優秀的碩士畢業人才,他們的綜合素質較高,且頻繁和學生接觸,便于及時了解航海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實踐能力。輔導員對航海類專業的課程設計及人才培養有明確的把握,所以他們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時就更有針對性,能充分分析學生的不足與優勢,從而為其就業提供指導。

(二)便捷性較強

高校輔導員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等和大學生有較強的相似性,且他們常常深入學生當中,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實際需求,并和學生建立友誼,溝通和交流很便捷[1]。這樣一來,輔導員就能在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角色優勢,關心和愛護大學生,指導大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歸納自身情況,指導他們盡快走出就業誤區,引導他們積極上船工作,克服就業難題。

(三)指導更全面

輔導員擔負著大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在其中融入就業指導就變得很方便,能使就業指導貫穿于航海類大學生學習的始終,調動學生職業規劃積極性。尤其是大學生在開學初期就能獲得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從而及時制訂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發展興趣、特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就業指導也變得更全面。

二、輔導員有效促進航海類大學生就業的指導策略

(一)明確指導航海類大學生就業的職能定位

1.建立互動機制,做好聯絡員

輔導員處于學生工作第一線,是維系高校與航海類大學生正常聯系的紐帶,是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在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輔導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紐帶作用,做好聯絡員工作,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互動機制[2]。

一方面,輔導員要依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部署,大力宣傳并貫徹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方針、政策,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由政府調控、由學校推薦、用人單位與學生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幫助學生了解市場、誠信就業,及時將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招聘信息傳達給學生,促使大學生有效接受就業指導。

另一方面,輔導員要及時將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就業動向等問題反饋給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并按照學生情況開展分析和研究工作,加強對航海類大學生就業的分類指導。輔導員還須跟蹤調查學生就業狀況,并及時反饋到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以便積累更多的就業指導經驗。

2.有效指導就業,做好指導員

輔導員對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務必要從學生畢業前的階段指導轉化成對學生整個大學時代的全程指導,從而使就業指導工作更有效,真正落實自身指導員的職責。人的職業發展是持續的過程,并非到畢業或擇業時才有發展需要。如果航海類大學生只用畢業那一年時間構想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并找到理想的工作,那是相困難的;且航海類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也是漸進的,究竟是上船工作還是考公務員或考研,這些都不是臨近畢業才決定的,而是學生入學時就應該考慮的。

因此,輔導員應在航海類大學生跨進校門的第一天就開始實施就業指導,注重啟發大一新生的職業夢想,幫助他們樹立起長遠的職業眼光;給予大二學生初期的職業規劃指導教育;指導大三學生謀劃并定位自己的職業生涯;幫助大四學生掌握更多的就業方法與技巧等,從而使就業指導工作有效。

3.更新思想觀念,做好服務員

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要求輔導員要積極更新思想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意識,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做好服務員,切實提升大學生就業率[3]。

一是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內容應致力于為航海類大學生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在就業服務的態度、方式及質量等方面嚴格要求,把是否對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有利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

二是輔導員要在就業服務方法上堅持與時俱進,發現問題的關鍵,著重解決和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有最密切聯系的實際問題。

三是輔導員要落實針對特殊航海類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重點關心和指導那些在經濟、生理與心理等方面有困難的學生,避免這些大學生被邊緣化。

四是輔導員要保護好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權益,跳出就業政策的落實、擇業觀念的樹立、求職技巧的培訓等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限制,指導大學生掌握有關就業的法律知識,維護合法權益。盡管爭議、侵權等事件的發生比例很有限,但具體到某一名航海類大學生、某一個家庭,學生順利就業就絕對不是小事,所以輔導員在航海類大學生求職期間應結合實例讓他們了解并形成維護自身合法就業權益的意識,提醒他們在求職中務必要警惕一些陷阱,預防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二)豐富就業指導中對學生的指導教育形式

輔導員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因為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是系統性工程,如果輔導員不具備進行專業訓練的經驗,就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升就業理論水平,增強就業指導的實踐能力[4]。輔導員只有加強學習,才能應對航海類大學生不斷變化的就業指導需求,才能逐漸使就業指導工作專業化,以滿足學生新的就業需求。與此同時,輔導員應注重加強對航海類大學生就業的個性化指導,有機結合個別輔導、群體輔導,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航海類大學生往往包括考研學生群體、上船工作學生群體、考公務員學生群體等,輔導員可針對不同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座談會,掌握不同群體的需求;針對個別難以就業的學生,輔導員可從制作簡歷、篩選招聘信息、傳授面試技巧等方面給予其全方位的指導、幫扶,為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保駕護航。

(三)指導學生自我評價,強化就業心理指導

航海類大學生合理定位、正確評價自我對其在嚴峻就業形勢下的順利就業有利。所以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對自身的定位要合理,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從心理學研究來看,個人自我評價越符合實際,自我心理障礙就越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相反,如果個人過分低估或高估自己,就會在實踐中產生狂妄自大、緊張不安以及焦慮等不良心理。因此,輔導員要注重指導航海類大學生掌握合理的自我評價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調適自己的擇業心理,強化就業心理指導。

一是指導學生學會反省。對于擇業,航海類大學生不但要客觀分析就業環境,還要認識自己已有的內在素質、能力,并找準今后的發展方向,認清自己的優勢、劣勢,測試性格與氣質,然后確定自己是選擇從事陸上工作還是海上工作,自己最適合什么樣的職業、崗位等,如此才能贏得擇業的主動權。

二是指導學生學會比較。處于一定社會中的人勢必要接觸各種社會關系和人。航海類大學生要學會和自己的條件、地位等類似的人進行比較,從而自我判斷,并把他人評價自己的結論、社會實踐中自己的表現等因素作為比較的參照物,使自我評價客觀、合理、公正。

三、結語

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輔導員應將航海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切入點,充分挖掘航海類大學生的就業潛力,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堅持探索就業指導新思路,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指導策略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從而不斷增強航海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促進航海類大學生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董巖.航海類高校輔導員個人成長發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54,67.

[2]劉超.航海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教文匯,2014(09):206-207.

篇7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特征;措施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盡管出現這一社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足無疑是造成其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分析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問題,是打破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瓶頸”的有效途徑,也是體現社會公平公正,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實現中國教育夢的有力舉措。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界定

英國學者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率先提出就業能力這一概念。他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體獲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國內學者多從能力角度界定就業能力概念,如胡尊利,劉朔,程愛霞(2008)曾在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能力,這種能力包含了知識、技能和個性品質等因素,是一組綜合能力。縱觀國內外專家的觀點,筆者認為,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貧困生通過大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自身潛能的培養,能夠獲得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整合。

二、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特征

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較,具有鮮明的就業能力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業愿望強烈

有關調查顯示,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對就業的主觀期望和認知方面并無明顯差異。但貧困大學生因面臨各方面的壓力,相對非貧困同學有更強烈的就業愿望。他們迫切希望通過自身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上的改變來減輕家庭的一切負擔。所以,他們往往在就業愿望上表現出更強烈的傾向。

(二)就業期望值偏高

據調查表明,僅有4.21%的貧困大學生選擇回到農村地區或生源地就業,超過50%的同學將目光定位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或國際大都市。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貧困大學生對“國有企業”、“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青睞仍舊呈常態化,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50%,僅有17.29%的貧困畢業生把“民營或私營企業”作為首選單位。由此可見,貧困大學生為盡快改變經濟困境,盲目地選擇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單位就業,不愿下基層或是從事艱苦的行業,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值偏高。

(三)自我就業能力培養意識淡薄

貧困大學生自我就業能力培養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就業能力這一概念的認知存在偏差,對就業能力的概念理解相對狹小;第二,貧困大學生認為就業能力的培養僅僅是畢業前幾個月的事,沒有從入學伊始就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四)綜合素質不強

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競爭其實就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受思想觀念,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限制,在接受信息量、創新能力、文藝特長、社交能力及組織能力等方面與非貧困同學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些差距往往在求職過程中會影響其就業能力的發揮。

(五)實踐能力缺乏

實踐能力是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就業能力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貧困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礙其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在有關“您畢業前有沒有參加過除學校組織實習外的專業實踐”的調查中,有42.11%的貧困大學生“沒有”參加過除學校組織實習外的專業實踐;有23%的同學表明自己“有”參加專業實踐的經歷;僅有4.81%的同學表示自己“經常去”。以上數據說明貧困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實踐鍛煉不足,工作經驗匱乏,入職后立即勝任工作可能性較小。

(六)就業心理問題突出

受“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家族或地域觀念的影響,貧困大學生認為上大學主要是為了畢業后找個“體面”的工作,這樣才好在親朋好友面前抬頭做人。因此,他們在確定工作時大多要征求父母的意見,想到的是對家庭有沒有利,有沒有面子,離家遠不遠等,而不是從自我進行定位。除了少數自強不息,人貧志堅的優秀貧困大學生外,大部分貧困大學生溝通表達能力欠缺,人際關系緊張,表現出焦慮、從眾、嫉妒、羞怯、攀比、自卑、依賴等不良心理癥狀。

三、培養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

面對貧困大學生就業逐漸被社會邊緣化的惡劣形勢,結合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特征,筆者認為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亟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應從高校層面和學生層面重點抓起,具體措施如下:

(一)高校層面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我國高校應以社會發展需求為準則,以市場變化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第一,更新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大學生就業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之一,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第二,改革專業課程設置。打造特色專業,開設就業能力培養課程。第三,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加強實踐教學,多給學生實訓機會,注重其實踐能力的提高。

2.完善全程化就業指導,規范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檔案

一方面,要改變就業指導工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通病,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有力“武器”。同時,在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應堅持全程化原則。另一方面,考慮借鑒英國盧頓大學的經驗,建立專門的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檔案。根據各階段的就業能力培養要求,對每一位貧困大學生進行詳細的記錄,并由教師進行專門的指導和修整,做好階段性工作。另外,應把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檔案作為學生的畢業檔案之一,這樣可以為用人單位招聘及貧困畢業生做職業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做好入職準備

實習對貧困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貧困大學生應抓好實習機會,了解崗位需求,提高實踐能力。學校聘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客座教授開展定期的系統教學,或是讓學生參與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部分課題,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充分利用“頂崗實習”、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訂單式培養等合作形式,真正使貧困大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僅可以使貧困大學生提前感受到企業的工作氛圍,還培養了自身的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和企業精神,從而為入職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學生層面

1.樹立自我培養意識,重視就業能力提升

首先,貧困大學生對自身就業能力的培養要樹立主動和自覺意識,清醒地認識到本科教育階段中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入校后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換,做到未雨綢繆。如果到畢業季才做準備,勢必錯過培養的最佳時期。其次,貧困大學生應及時根據社會需求和職業變化,有步驟地調整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目標。最后,在校期間要學會利用社會、學校的各種資源,有計劃、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2.擺正就業心態,降低就業期望值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于2007年曾以方程式:就業力=(知識+技能)*態度,這一比喻生動地描述了青年就業能力的培養。可見,貧困生大學生要想提升就業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是須臾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樹立“貧困大學生就是老百姓”的觀念。擺正自己的就業心態,及早與父母溝通,合理調適就業目標。其次,應樹立“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貧困大學生不要因為就業單位與自己當初的理想存在差距就遲遲不就業,白白錯失起步的機會。就業之后應立足崗位,鍛煉意志,積累社會經驗,從而為實現未來的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學會自我調適,增強心理素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使貧困大學生更好地發揮個人才能。首先,貧困大學生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培養積極情緒,適應形勢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就業。再者,要學會調適個人就業心理,正視就業狀況,善于總結就業經驗與教訓,采取適度自我宣泄、自我轉化或者談心溝通等疏導方法不斷調整自我適應性,盡早將心理困惑解決在萌芽狀態,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4.樹立創業意識,開拓自主創業之路

有關調查顯示,一個人成功創業一年以上,可以帶動3-5人以上就業。可以想象,貧困大學生自主創業隊伍的壯大必將為更多的人開拓就業途徑。第一,貧困大學生應及時了解國家的創業優惠政策,找準創業思路,增強創業熱情和信心。第二,積極參加創業實踐實習活動,深化創業知識,積累人脈關系,增強應變能力。貧困大學生相比于普通學生更能吃苦,更加頑強,這恰恰是創業者必備的品質之一,因此要大力鼓勵貧困大學生創業。且他們熟悉更自己家鄉的情況,可以創新地結合家鄉的風土人情,增加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

[2]胡尊利,劉溯,程愛霞.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的探討[J].廣西教育,2008(3):104-107.

[3]陳均土.大學生就業能力與高校的課程設置———來自美國高校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3):77.

篇8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問題 對策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國大學生占國民總數的比例大大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卻很嚴峻,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擴招政策

自1999年起,全國高校開始擴招,當年就擴招 了48%。由此引發的一些問題也接踵而來:擴大規模的輔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的約束成為高校穩定問題的新因素。一些學校由于擴招造成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這些都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二)用人單位誤區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

1、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件研究生僅用于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并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 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于大學生公平競爭。

(三)大學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于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時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就業能力不足。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快速增長,特別是經濟結構的升級速度加快,帶動了對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高校畢業生的強勁需求,從而促動了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但勞動力市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步消化大學畢業生在短期內的超量供給。

3、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 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據中新網報道,2011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難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職人倍率分別 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競爭96個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個崗位可供競爭,造成本科生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

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

由于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共同努力。

(一)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 獻,人人競相成才。

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 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

(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題的對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 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 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在社會中直接產生作用的那部分內容,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盡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

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第四,先就業后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 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三)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的對策

首先,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確的教 育目標,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

其次,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必須適時調整。實施高校擴招后,必須協調高校招生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必須實行不同層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對高職教育實行寬松政策,對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寬進嚴出政策,保證教育質量。必須強調的是,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技術工人需大于供的態勢,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極度缺乏,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時,縮短高職教育年限,變現在的3年為2年,既有利于這類學生提早就業,也有利于滿足用人單位對這類人才的需求。

第三,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 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 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并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 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楊昆,朱利泉,李幫秀,萬華方.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5).

[2]張鵬翔,李紅娟.當前形勢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D].2010(24).

篇9

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困難這一問題,分析其存在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以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基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的現狀,可以通過加強對大學生實踐創新精神的培養,大力營造科技創新的環境,以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創新教育中的作用等來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緩解就業形勢。

關鍵詞:

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新能力;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困擾各高校的一大難題,也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已有的調查顯示,在影響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有著重要影響,且越來越受到學生自身以及用人單位的重視。所以,如何通過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為切入點,來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已成為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關系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可以說,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且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實踐動手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大學生普遍感到其科技創新能力急需提高,用人單位也對畢業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強烈的需求。

二、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現狀

在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同時,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現狀卻并不容樂觀。

1.參與科技創新人數較少,學生參與面不廣。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個性品質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提高,影響了更多的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學生有參加科技活動的意愿,但卻有80%的學生對學校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知之甚少,甚至有的連參加的途徑都不知道,這說明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宣傳還不到位。調查結果還顯示,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的大學生,在科研中更多的是在執行老師的想法,被動地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很少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缺乏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2.大學生普遍缺乏冒險精神和創新素養。在傳統習慣的影響下,大多數大學生怕吃苦、求穩定,因此在能力培養和實際就業中形成了一些思維定式和認知誤區。一是相當多大學畢業生局限于經濟發達的地區,對于有巨大潛力和需求的欠發達地區及其行業缺乏熱情和遠見。二是大學畢業生把所謂的“白領、金領”行業當成就業首選,而對其他行業冷眼相看。三是大學畢業生熱衷于大公司、名牌企業,而對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漠然置之。此外,由于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資金、項目等物質基礎,加之人際關系缺乏、心態不夠積極、承受挫折能力較差等原因,造成大學生創業之路艱難。這都反映了我國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大多是應試人才,缺乏冒險精神和創新素養,無法適應發展迅速、關系復雜的社會。

3.科技創新相關的制度建設力度不夠。雖然社會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大,但是我國目前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大部分還停留在政策支持上,真正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因素還很缺乏。要抓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設是基礎。要抓好大學生創新活動必須大力加強制度建設,才能確保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經常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目前有關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章制度還很不健全,有些規章制度因過于陳舊,已不適應科技創新活動管理需要,現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和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此外,現有的某些規章制度執行不力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制度建設是當務之急。

三、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切入點增強就業競爭力

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現狀以及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中的問題,急需通過以下切入點來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1.加強對大學生實踐創新精神的培養。在科技活動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科技創新活動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職責主要在于對學生鼓勵、鞭策和引導,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幫助,使學生的設想得以實現。具體如何去做,應當放手讓學生實踐,明確“自己選題、自己設計、自己完成”的原則,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創造精神。同時,豐富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方式: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加強課程實踐環節;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等。

2.大力營造科技創新的環境,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科技創新素質的培養取決于寬松的、有利的環境,這是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外部條件和保障。有了寬松的、有利的環境,才會有自主的學習,才會有創新的意識,才會有創新的能力,才能營造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良好氛圍環境,從而在根本上保證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實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比如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加強學生科技實驗實踐基地的建設,特別是對學生社團的建設;加強學科專業介紹,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興趣,調動其投身科技活動的積極性;開展科技講座并注意加強科技活動的連續性。

3.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創新教育中的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造就科技創新人才起著主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培養創新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到只有創新才有進步,惟有創新才能取勝;幫助大學生樹立的科學世界觀,形成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樹立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而不斷創新的思想,增強創新的內動力;通過各種活動,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態度,從而影響與指導創新行為及其成果作用力方向。

四、結語

以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為切入點,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進而促進學生就業創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注意引導其創新意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創新學習、更新觀念,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充分整合利用資源搭建就業創業平臺,促進大學生盡快走上合適的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夏.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0.

[2]于蓬勃,成桂蘭.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309-310.

[3]牟靜.“四元”定位法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中的運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07):176-179.

[4]孫景福,楊然兵,王德國,等.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導向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以農業機械化專業為例[J].農業工程.2016(02):107-109.

篇10

摘要:一直以來,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都是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就業率低的問題更是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由于經濟發展現代化,社會發展對大學生就業要求不斷變化,學生難以適應社會變化的問題日益突出。要使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是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從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出發,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力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 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提升路徑

1. 前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發展趨于現代化,工作崗位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而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剛好符合新型人才的首要條件,所以社會、國家對大學生就業一直都寄予厚望。而近年來,普通高校大學生找工作困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引發高校、社會、國家的深思。為何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還是在于現今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整體水平不高。本文將以遼寧省為例,在提升大學生就業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高校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實踐活動及綜合能力方面進行說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個人利益、高校發展、社會和諧以及國家安定都密切相關,而要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整體水平,需要高校、社會、國家以及各方力量的幫助,這是大眾共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2. 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力的現狀分析

據相關調查顯示,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全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相似。由于近年來國家教育體制的革新,為響應國家號召,各大高校進行擴招,使高校大學生的數量驟然上升,這就意味著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到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七百多萬,而遼寧省的畢業生也占了一定數額。擴招以來,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的人數與社會崗位的需求達不到平衡,導致大多數的畢業生處于待業或長期待業的狀態。這樣的現狀也跟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力不強有一定的關系。

現今,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學習能力薄弱,缺乏創新。由于我國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我國高校教育模式仍主要以應試為主,教學也主要以課本知識為主,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引導學生創新,學生的思維就被傳統的模式禁錮,致使學生對學習新事物缺乏主動性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就無法勝任應變能力強的工作。第二,大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大學生在就業時,一般公司對其工作能力都要求有一定的實踐能力或實踐經驗,而對于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則成為他們就業的重要優勢之一。據了解,我國用人單位很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經驗,甚至以此作為入職考查的標準。第三,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工作需求聯系不密切。大學課程主要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教授,有些教材基本是長時間不更新,這就不符合社會快速發展的規律,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

3.提升就業力路徑

3.1政府政策

為提升學生就業力,遼寧省政府應頒布更完善、更有效的相關政策,從優化外部條件出發,為大學生提升就業力創建一些有利的條件[1]。首先,政府應對已有針對高等教育的優惠政策,進行審核考察,了解相關政策通過實施后,所達到的效果和作用。根據反映效果,對舊的政策進行改進和完善,以達到為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政府不僅要關注提升的外在因素,更要從注重大學生就業力開發政策的實施,從根本上幫助高校提升學會就業力的入門難題。最后,政府應該加大對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資金投入,對高校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力的項目設立獎勵制度,同時,減輕了高校的提升負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各大高校對提升學生就業力的積極性,還可以激勵學生對自身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目標。

3.2職業生涯規劃

每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開始,應該對自身的大學生活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目標以及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讓自己在大學期間,成長為就業力強,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而提升學生就業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是首要條件。就業觀主要是個體在經過學習的前提下,在工作以及堅持把工作做好的自我認知的體現。學生在有就業觀的意識下,持有正確的就業觀,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才有更好的理解,對自身就業力的提升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高校要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首要任務是要與時俱進的革新學校的就業指導理念[2]。首先,高校要改變注重學生僅實現就業的目標,更要以學生全面綜合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擯棄僅僅停留在找工作層面的就業指導觀念,指導學生對自身價值進行肯定,培養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同時,引導學生認清社會發展趨勢,形成正確就業觀的意識,從而更利于今后的社會工作。此外,高校要改正過于注重就業指導結果的觀念。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過于對結果的關注,會使就業指導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這樣會與教學期望適得其反。高校應該更注重就業指導過行程中,學生問題的解決,與就業指導教學方法的改進。

3.3改進教學模式

不合理的高等教育課程,是導致大學生就業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縱觀遼寧省各大普通高校各專業的教學課程,主要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課程是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的結果。因此高校的教學目標,應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僅僅教授理論知識是不夠的[3]。各大高校應改進、優化學校的教學課程,形成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機制,更重視實踐課程的教學,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達到合理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將學校的教學課程與社會崗位的需求建立緊密相連的關系。時刻關注社會發展趨勢,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相應的對教W課程進行改進,以社會需求為基礎,對學生就業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3.3.2改進教學方法

在優化教學課程之后,相應的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師不能以陳舊的教學方法來教授新時代的學生。現今,社會快速發展,學生都是受現代文明的熏陶,過于古板的教學方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 熱情,也就達不到教學的目標,更實現不了提升學生就業力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師應與時俱進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跟上時展的腳步,結合新的理念實現教學的任務。同時,教師還應借助有利的現代教學設施,如多媒體等,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還可以通過現代的通訊軟件,構建與學生的交流平臺,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與需求,根據學生的反映,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調整,解決學生的疑惑,以達到高質量的教學目標。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普通高校學生就業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需要各大高校堅持不懈的努力實施教學。本文筆者就遼寧省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力提升路徑作了簡要分析,從中可以了解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也可以學習、借鑒為提升學生就業力所采取的措施,其主要從政策實施,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實踐活動,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的措施,對提升本省甚至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航峰.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畢業生就業力提升探析[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01) :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