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9-13 17:1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教師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教師學習計劃

篇1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食品專業;中職組;

一、引言

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自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賽項幾經更迭,唯一沒有發生改變的是信息化教學設計項目,該項目強調設計理念。魯中中等專業學校自2011年參加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至今共有18名教師進入國賽,其中教學設計賽項獲得國賽一等獎4個,國賽二等獎7個,積累了豐富的參賽經驗和信息化教學推廣經驗。筆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獲得中職組國賽一等獎,輕紡食品類組內第一的成績。現以該作品為例,探討如何開發優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二、選題是關鍵

食品專業課程很多,選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專業基礎課中的《食品營養與衛生》和專業技能課中的工藝類、檢驗類方向。考慮到當前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如何做到科學合理調配飲食以促進身體健康,減少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是目前擺在人們面前的實際問題,關注度高,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因此我選擇了《食品營養與衛生》中第二部分食品營養與健康的開篇之作《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該課題中營養配餐過程數據處理過程復雜,傳統教學中學生難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著力點。同時,課題的名稱很重要,要一下引起聽者的興趣。推敲課題的名稱的時候,團隊成員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營養》、《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認為《食全食美》最能凸顯營養配餐的目的,營養素全面、適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設計是靈魂

第一,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脈絡,其確定要有理有據。中職學校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識、會操作。因此本課結合課程內容、公共營養師崗位要求和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確定本課知識目標①:了解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識目標②:掌握能量、營養與搭配的相關知識。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典型標志就是能編制食譜,營養配餐,因此,確定能力目標①:利用配餐軟件,靈活編制食譜;進行公眾營養改善,是公共營養師的崗位職責,是食品專業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因此,確定能力目標②:利用營養APP軟件,助力公眾營養改善。在情感目標的設計上,從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入手,情感目標①:關愛父母,提高家庭素養;讓孩子利用所學,為父母制定食譜。這樣,孩子們在與父母交流,觀察記錄父母生活習慣的過程中,能深刻體味父母的節儉、辛苦以及對自己的無私付出。情感目標②:利用“微時代”工具,增強參與公眾營養改善活動的意識,提高社會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傳播營養知識,時刻培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而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學生在配餐時對于“食物到底應該如何搭配才能保證能量攝入均衡、改變營養不足或過剩的問題”難以掌握,因此將“把握食物的搭配與平衡”其確定為本課重點。而營養素的計算繁瑣,學生即使掌握了知識也難以編制出合理的食譜,因此將“編制營養食譜”確定為本課難點。第二,教學策略要符合我國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真正運用和實施。本課采用的是任務驅動法,針對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結合學校學生集體用餐的情況,與學校膳食科合作,設置真實工作任務“為學校餐廳編制一周營養食譜”,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通過配餐軟件進行練習、操作,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是實現了課堂的延伸,其教學過程一般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根據上述課前準備。課前,結合中職學生特點,動員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在活動中加深對專業的認識;或者通過平臺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微課,并完成在線測試,從而掌握學生知識能力上的薄弱環節,為課堂教學做準備。本課的課前準備為:①信息準備平臺任務——搜集社會公眾關注的營養問題,加強職業崗位認知。平臺任務——通過校園網調查問卷,獲取我校學生群體信息。②知識準備平臺任務——搜集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平衡膳食”的記載,并嘗試用現代營養學知識對照解說。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比賽中,載體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圖片、視頻、FLASH動畫、微課、課程網站、虛擬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體現,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要遵循兩個原則:①必不可少;②合適使用,切勿“堆砌”。本課的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部分:①學營養理論:本部分由三個環節組成——探能量、論營養、習搭配,通過FLASH動畫和視頻交互學習軟件,場景串聯,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學習能量、營養與搭配的基本知識并通過平臺在線測試,及時掌握了學生學習情況,達成知識目標。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動畫、視頻交互學習軟件必要性:場景串聯、寓問題于情景,使學生靈活掌握三餐搭配要點,突破重點。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個環節組成——探需求、選食材、列食譜、做調整,引導學生根據服務對象的能量需求狀況,利用食材手冊APP挑選食材,利用配餐軟件列出食譜,并通過量的調整和類的更換,對營養素過量或不足情況進行調整。所用信息化手段:營養配餐軟件(食材手冊APP輔助)必要性:營養配餐軟件是本課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據服務群體身體狀況,確定其營養素需求量。之后學生選擇食物,餐品的營養素含量會以柱形圖的形式直觀顯示,其中藍色代表營養素含量過高、橙色代表過低、綠色代表正常。學生通過更換食物的質量或者種類,實現營養素含量與推薦攝入量之間的平衡。這有效的解決的營養素種類繁多,計算繁雜的問題,輕松化解難點。③評一周食譜:本部分主要由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組成。課后,將學生編制的食譜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員評價。而對于學生的綜合評價,以學生的參與度作為評定基礎,不僅關注到學生學習的方法與效果,更多的關注到自我能力的獲得與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學平臺。必要性:實時記錄學生的參與情況和掌握情況,實現過程性評價。課后拓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庭素養和社會素養。

四、見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展示時間只有10分鐘,讓外行聽懂作品中講授的知識,讓內行認同作品中的教學組織形式,參賽教師必須對知識點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對信息化手段有靈活的運用技巧,達到“深入淺出”的境界。具體地說,在選題確定以后,一方面,教師在授課經驗基礎上,要借助網絡,查閱他人的博客、論文,了解其他人的經驗以及當今社會對該方面知識的研究進展情況,集眾家之長而深化認識,形成對知識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要觀摩各種信息化賽事,揣摩信息化手段應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務,QQ流互動,還會被認為是一種信息化手段。2014年,專家目光就開始關注教學平臺對學生的時時監控、對教學結果的及時反饋,以及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2015年的《童言語技》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校企合作同步課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將教室與幼兒園實時同步連接,教學效果的優劣,學習結果的好壞由幼兒園老師與孩子們進行評價,是將“傳感網、物聯網和互聯網”結合的優秀作品。《單嵌錢袋的縫制》是以產品生產為紐帶,以模擬生產活動為目標,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時,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線上銷售,為“互聯網+教學”模式提供了啟示。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教育需要教師高度的專業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國教育信息化變的永遠是技術,不變的永遠是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柏景嵐.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解析——以高職組教學設計分賽項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6(12):43-46.

篇2

作為文化交際的關鍵載體,英語學科是我國大學課程設置中的重點組成部分。“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概念,教師在向學生授課時,要充分重視學生交流意識的形成情況,采取適宜方法啟迪大學生的主動交流意識,同時積極調整英語課程的整體構架,使外語教學真正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促進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際”概述

(一)定義解析

從寬泛層面講,“跨文化交際”囊括了多種不同文化間的跨越式交流,這種交際不僅涉及民族內部和外來文化間的實際交流,還涉及不同語種體系間的相互交流。總體而言,跨文化交際包含了多種交流要素,是一個系統化的文化概念,集中體現出各民族面對“異質文化”時的欣賞、兼容態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類別:一是語言能力,即語言知識及其運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體情境轉變語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語篇能力,即搜集、組織語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種手段消除交際障礙,同時順利進行交際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際是否成功的要素標準是:有效、適度。“有效”指人經過了奮斗、努力后獲得相應的成果回報,在語言交際中體現為交流順暢、完成交際任務。“適度”指展開交流的雙方都遵循一定語言原則,彼此維護對方的權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學英語的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把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交流技能”作為重點目標,以拓展大學生的文化交流視野,促進其全面化、綜合化成長和發展。

(二)培養原則分析

1.相關原則

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技能培養涉及多方面知識,每一類交際知識的學習及掌握都會對與其相關的知識內容形成影響。跨國界交際方面的語言意識培養,是一個情境、文化、語言等交際因素相互交織聯系的引導過程。為此,教師在看待學生培養問題時,應運用聯系性眼光展開交際意識培養研究,以對學生技能學習形成良性影響。

2.適度原則

教師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實施培養時,需要堅持適度、適量原則。即學生接受現有交際知識、語言技能的同時,應符合自身學習基礎、語言認識能力,教師不可一味灌輸新的語言交流內容,以免學生難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關知識。這種原則對語言訓練的總體進度、廣度及深度有相應要求。

3.綜合原則

跨文化的語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學科相關內容,對學生綜合技能、整體素養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較高。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應當集中整合各類相關知識, 并運用適宜方式展開綜合性課堂訓練,以提升專業學生對綜合知識的總體整合技能。

4.實踐原則

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實踐教學中,任課教師需堅持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實踐性,即讓學生在掌握了相應內容后,能夠將其運用于實踐交際當中,而非僅僅停留于書本學習的層面之上。此外,實踐教學需達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學課堂上的主體性,并設置動態性、擬真性的交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教學氛圍。

5.系統原則

語言教學是一個相對連貫、持續進行的行為過程,教師在掌握了各個學生的總體學習狀況之后,應在此基礎之上擬定系統而科學的高效教學方案,剔除重復、無用的教學內容,實現“低耗時、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具體方法

(一)借助多種方法啟迪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向大學生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講授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外,還要采取適宜方式拓展學生的課外交際能力,注意為學生打造英語交流舞臺,盡量營造出接近真實的訓練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語言交流活動當中。例如,教師可把現代的前沿技術引入內容講解中,借助幻燈設備、錄像機、網絡技術等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制作符合課程主題的幻燈片,并用“聽說法”、“交流法”解說相關的英語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當講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識點時,教師要將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學中,使英語課程呈現出立體化、系統化的特點,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觸的英語知識,并形成深刻的思維印象,便于日后交際中熟練運用相關知識[3]。

(二)加強培養學生的非語言交流能力

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層面的單項教學,學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語交流技能,還要掌握非語言類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運用一定的非語言方法開展教學,以提升全體學生的語言意會能力[4]。例如,在句子“He sat there, his hand over his mouth, his arms and legs crossed”的講解中,教師首先要說明“arms and legs crossed”( 雙手、雙叉)、“his hand over his mouth”(用手將嘴捂住)這兩個動作的實際含義,一些學生可能將這樣的動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勢,然而,這兩個動作傳遞的真實信息為“我現在不想交談,請離我遠點兒”。又比如,在英語交流中,交談雙方的關系十分和諧時常常對面而立,雙肩為平行狀態;如果雙方的交流不愉快,則可能無意識地做出轉身動作, 以避免面對對方。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如果不熟悉這些非語言交際信息,通常難以準確抓住交流內容,因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關注這方面的交流內容,以提高學生的非語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講解英語交流詞匯的內涵

英語交流詞匯中常常蘊含著多重含義,如果簡單地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很可能錯誤理解語言交流的真實意思。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重點講解隱含的文化意蘊,向學生細致講解英語交流中出現的各種英語習語、典故及諺語。由于英語文化內涵和漢語有很大差異,一些詞語的褒貶含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學生理解起來也較困難。加之,英語交流的文化外延與漢語語言也有不同之處,因此,教師要結合特定場景、特定語境展開詞匯講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語中取褒義, 翻譯作 “有雄心、有抱負的” ,而在我國卻將該詞理解成貶義,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語國家人眼中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而在中國卻認為帶有貶義。基于此,教師向學生授課時,要注意講解清楚英語詞匯的隱含意義,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內涵,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交流意識[6]。

(四)引導學生探索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

中、英文化在本質上存在較大差異,兩者在歷史背景、文化根源、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中突出體現了外域文化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研究英語文化中蘊含的宗教知識、風俗人情、價值意識等層面的相關內容,以系統培養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自主交際意識,實現有效、適度交際。例如,在運用探究法講解英語知識時,教師提出“西方國家的人們相互見面時,為什么先談論天氣問題?”,學生可運用以往掌握的交際知識分析該問題,之后,教師可總結西方國家的見面問候方式,讓學生自覺形成“見面先向對方詢問天氣情況”的習慣。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識與交流技能的培養依賴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學生只有掌握了跨國家、跨文化的具體背景知識,才可深入了解英語文化,也才能夠培養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識[7]。

(五)借助先進技術開展語言實踐教學

現代新型技術進入教育領域之后,教師的原有教學觀念有了較大改變,很多教師積極探究教學革新方面的相關問題,使得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教學實現了新穎化教學,提升了學生對課堂講解內容的探究興趣。例如,教師借助校內網上論壇、QQ、微信、個人E-mail等交際工具和班上學生展開英語聊天,如此既可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又可提升其運用英語知識的實踐技能。在網上聊天中,教師遇到剛剛上線的學生,可以用英文問候:“How are you doing?”,學生自然聯想到之前學過的英語交流常識,回復道:“I’m doing fine!”諸如此類的網上交際可讓學生培養起日常使用英語的良好習慣,進而逐步達到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的終極目標。

篇3

關鍵詞:無機化學實驗;學習習慣;培養興趣;多樣性教學

無機化學及其配套實驗教學是化學、化工、生物、食品、材料、環境等專業的大學生入校后最先接觸到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不僅包含了基礎無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同時滲透了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基本知識,是化學相關學科學生學習的基礎。同時,無機化學課程位于大學教育的起點,肩負著引導學生進入、適應大學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性作用,同時也發揮著銜接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訓練學生思維模式轉變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構建”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從典型問題出發,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動探究,達到理解與應用所學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科學思維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1]。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正確思維方式的開端。在我校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學內容通常會以啟發探索性的問題為開端。例如,在每一節實驗課之前,首先提出一系列與實驗相關的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啟發學生理解實驗的相關知識。較常規的思維模式為: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原理是什么?怎樣操作?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怎樣解決?等等。例如,以硼鎂泥制備七水硫酸鎂為例[2],相關的問題包括:舉例說明七水硫酸鎂的用途?鎂資源和硼資源的主要類型和來源?能否直接控制溶液pH除去Fe2+和Mn2+雜質?繪制CaSO4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曲線,解釋為什么除去CaSO4要趁熱抽濾?等等。在實驗之前,同學們就已經通過對問題答案的查詢掌握了很多相關知識。例如,明白了七水硫酸鎂可以用做肥料p制革p印染p催化劑p造紙p塑料p瓷器p顏料p火柴p炸藥和防火材料的制造,也可用于印染細薄的棉布p絲,作為棉絲的加重劑和木棉制品的填料,在醫藥上還可以用作瀉鹽。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往往能讓同學們發出感慨,對實驗對象有了更立體深刻的理解。另外,在回答“能否直接控制溶液的pH除去Fe2+和Mn2+雜質”的問題時,又可以引導學生應用剛剛在無機化學中學習的沉淀平衡相關知識,查詢各種金屬離子沉淀的pH值范圍,從而給出正確答案:由于沉淀pH范圍的重疊,因此不可以。這也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些知識并不是在課本上毫無意義的理論,而是可以實實在在地指導科學生產過程的重要原理。而其他的小知識點如“為什么除去CaSO4要趁熱抽濾?”通過讓學生繪制CaSO4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曲線,了解到實驗中該步驟的“趁熱”重要性是由于溫度越高CaSO4的溶解度越低而來的。因此,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加以引導,可以讓同學們在實驗之前充分了解實驗對象的性質、實驗原理,以及操作過程中每一個小細節的原因,而不是機械的在課堂上按照課本的描述進行無思考的體力勞動。

二、以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隨著教學時間的推移,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存在著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活躍度降低、學生接受度下滑等問題,這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意愿降低從而大大增加教學知識的傳授阻力。多樣性的教學,旨在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習意愿從而達到提高知識接受度的目的。在無機實驗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課程安排模式為教師講解實驗過程,隨后學生進行實驗過程,學生對于這一過程逐漸熟悉之后會產生一定的疲倦感,并在預習或者撰寫實驗報告的過程中出現照搬書本、沒有認真理解實驗過程的現象。當然,對于實驗性教學來說,實驗技能及動手過程是主要的訓練目的,其本身在吸引力上也具有比純理論教學更多的優勢,學生對于實驗中產生的現象都有較濃厚的興趣和操作意愿。然而,在實驗基礎知識的理解上,卻很難確保學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我們嘗試通過不同模式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加學生實驗理論知識的接受度和穩固度。例如,在學習陽離子的分析鑒定方法實驗中,我們安排了一堂非動手實驗的教學課,該課的教學內容皆由學生來完成。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安排一組離子鑒定的內容,由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相關內容、相互討論設計合理的分離和鑒定過程,并以PPT的形式將結果展現給大家。該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而且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講解過程中鼓勵學生互動,不僅臺上的同學得到了鍛煉,臺下的同學也能積極的提出問題,展現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通過該課程的安排我們發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比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效果更好,充分體現了不同模式帶給學生的新鮮感和更強的求知、探索欲。

三、多角度聚焦實驗課程,激發學習興趣

在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過程中,興趣往往是其最大的驅動力,能使人們主動的接收信息甚至進一步探索未知領域。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多角度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無機化學實驗教材的選用上,我們也遵循了這一原則。

在第一學期的基礎實驗中,“粗鹽的提純”一直是很多大學無機實驗教材選用的經典案例[4]。它簡單易行且具有啟發性,更重要的是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到,其實化學物質并不僅僅出現在化工廠而是在我們身邊,每天都會接觸到。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不再單純地將粗鹽以普通的化學藥品來對待,而是在無形中將它與每天吃到的食鹽聯系在一起,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另外,在“鐵、鈷、鎳”的元素性質實驗課上,有一種同時含有二價鐵和三價鐵的特殊結構的染料出現在實驗中,即普魯士藍。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加入了對這種染料歷史淵源的介紹,讓同學們了解到,它的名字的由來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德國商人為了獲取暴利而起了這樣一個捉摸不透的名字――普魯士藍。而德國前身普魯士軍隊制服的顏色就是使用的這種顏色。雖然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顏料的結構是神秘的,但是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很明確的得出它的晶體結構與另一種名字的染料――滕氏藍相同,即二者是同一種物質。這樣從歷史知識的角度引入,介紹了化學物質本身的性質之外還衍生出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化學認知過程的貢獻。此外,在無機實驗教材的安排中,除了沿用經典課程教材,我們還安排了一些與前沿科技研究熱點相關聯的探索性實驗。例如,在2004年才被英國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制備出的碳的另一種同素異形體――石墨烯,一經問世便引起物理學、化學及材料領域科研工作者的極大興趣。該材料的獨特物理、化學性質也使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無機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推進改革教育方式、遴選教材內容一直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向。我們深知無機化學實驗對于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子來說有著培養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引領大家適應大學學習氛圍的任務。因此,從思維方式的鍛煉到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再到科研興趣的激發,每一種理念都逐一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希望通過教師的努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更有效的掌握各種基礎知識,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付國華.化學教學中學生思維方式的建構研究[J].化學教育,2007,28(12):27-32.

[2]劉志宏,李淑妮,焦桓.無機化學實驗[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9-141.

篇4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英語已經走進大學課堂,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為大學生提高自己的跨國交流提高了現實基礎,四級、六級英語測試更是激勵大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總的來說,我國的英語教學事業還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足。

(一)大學英語教學忽視文化的作用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與文化的緊密聯系不言而喻,不借助語言這個工具,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恐怕難以實現,沒有文化作為底蘊,語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也大大被削弱。所以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文化的重要作用,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目前,在我國各地的高校教學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仍有不足,在教學活動中不重視文化,一般的大學英語課程大多是純理論的授課,就是為了教授英語而教授英語,通過大量的講解語法、單詞、句型以達到傳授英語知識,使學生通過學業測試或專業測試的目的。在授課過程中講師很少會涉及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使學生在聽一些與該國歷史典故或者是現狀有關的內容的時候一知半解,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大學英語教學缺乏跨文化的經驗

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和其他語言一樣,其背后都承載著一種文化。并且是一種與漢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兩種文化的差異,并生動形象地向同學展示出來,讓同學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那么整個教學效果可能就會事半功倍。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嚴重缺乏跨文化教學的經驗。目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老師大部分沒有國外留學或者是國外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大部門具有國外留學或者海外生活經歷的教師大多在211及以上層次的學校。在一些的普通高校,在英語教學部門可能上至學科帶頭人下至普通講師都不具備國外留學和海外生活的經歷和經驗。沒有親身感受過當地的文化特色,在講課過程中就很難生動形象,讓學生感同身受,這體現在教學中就是缺乏跨文化的經驗。

(三)大學英語教學缺少跨文化的意識

我國對于跨文化教學的重視和理論引進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80年代,然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經開始對跨文化的交際學展開研究,到現在,歐美國家的跨文化交際學已經非常成熟。相比而言,我國的跨文化交際學可以說是起步晚、發展慢。近幾年來雖然我國的跨文化交際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仍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跨文化教學的意識是造成跨文化理論無法在實際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校中從事跨文化教學的人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一些從事跨文化教學的人員大多是綜合院系的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跨文化教學是實情,而其原因是跨文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教學的斷層。

(四)大學英語缺乏跨文化訓練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作“熟能生巧”,在英語教學中也不例外。必要的訓練是掌握一門技能的基礎。大學英語教學成果不僅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還與教師教學能力有關,教師學習掌握的教學技巧越多,對于專業知識的積累越深厚,教學效果也就越好。就相關調查顯示教師學習掌握的教學技巧和技能訓練的數量與教學效果成正比。因此,加強對教師教學技巧和技能訓練的強度對提高教學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大部門戰斗在英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很少有人接受過完整的跨文化教學體系的培訓,只是有少部分的教師接觸了部分的跨文化教學的理論,但是仍無法把其熟練地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來。由此可見,接觸和接受跨文化教學體系的培訓并不意味著就能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

二、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認識的建議

(一)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

在傳統的課堂中,英語的教學主要是以語法、句型和詞匯為主,卻忽視了學生在接觸到新的語言的迷茫和抵觸的心理。因此,要想實現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的樂趣,教師應該讓學生以多種方式接觸到外國文化,使其在對文化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展開英語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

1.發揮影視劇的文化輻射作用

國際交換生是使學生走出國門,接觸并了解外國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走出國門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接觸外國文化還是依靠網絡、電視等。“影視劇作為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不僅濃縮了各國文化的精華,而且它集情節、圖像、聲音等要素為一體,具有直觀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點,飽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因此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針對教學主題,挑選一些既與教學內容相符又能充分展示外國文化的影片讓學生觀看。例如在講到“夢想”這一主題的時候,可以請同學觀看時下流行的美劇《破產姐妹》,通過該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美國文化中對夢想的追尋和對生活的熱愛。還可以通過該影片對美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做出了解: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交通文化等等,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了解,減少在課堂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通過觀賞影視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會做題、會寫單詞、會用語法但是不會說一直是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令人頭痛的問題。通過觀看外國影片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詞匯的不同含義,還可以加強學生的語感。

2.開設相關文化課程,使學生感受到文化差異

在大學期間,在開設英語課程的早期,學校可以專門開設幾節關于中西文化差異的課程,專題涉獵的范圍可以很廣泛,可以對英語國家的人文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簡單介紹,為以后的英語教學奠定文化基礎。一個民族的語言會受到該民族的價值觀念、歷史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文化因素對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課程可以彌補學生對英語國家認識不足的短板,在開設專題英語國家文化講座的基礎上,老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資料收集、討論、分析,得出自己關于中外文化差異的看法,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理解并尊重外國文化。

(二)營造具有西方文化氛圍的課堂環境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里,老師大多用中文來進行知識講解,用中式思維來講解西式思維。在講解內容上也是具有中國特色,這使得中國的英語教學很難走向成熟。不能與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英語教學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1.將文化融入外語課程

將文化融入外語課程是對老師在選材的過程中要選擇具有典型的英語國家文化特征的文章進行重點講解,同時還要求老師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拓展,讓學生在學習更多的文化內容的時候,學會拓展和思考。例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2中“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老師可以重點分析中外文化中溝通交流的差異性,并且引導學生對這一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時的交流方式,然后再通過文章看看英語國家的交流方式,并分析哪些外國文化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濃厚的西方文化,并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兼職觀念。并學會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學習運用英語知識,真正實現活學活用。

2.設計情景對話

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通過情景對話勇敢發言,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入到一個特殊的語言環境,能夠提高他自己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和反應能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話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情景對話的要求,請學生課下準備。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完成在不同文化氛圍內的轉變,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詞匯運用的準確性。比如詞匯“fend for oneself”與“look after oneself”,既有聯系又有區分,老師可以在布置情境設計的時候要求學生運用這兩個詞匯,增加學生對于詞匯意思的理解。

通過情境設計對話可以加強學生的肢體表達能力和語氣,在英語中語氣對于表達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情景對話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地使用合理的語氣,將情感表達出來,將抽象的句子賦予它生命力。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的實際交流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開展課外的文化體驗和實踐教學活動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但是僅僅課堂教學恐怕是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多種活動給學生提供用英語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具有西方文化氛圍的環境下得到成長。

1.文化體驗

不言而喻,文化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去英語國家留學,但是由于經濟、學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學并不具備普遍性的特點,只適用于一小部分的學生。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加強學生體驗外國文化的目的。比如,一些高校聘請了外教,學校可以和這些外教溝通,請這些外教開辦英語聯歡會、英語講座等,使學生通過和老師面對面的交流感受到外國的文化。另外在一些高校還有英語國家的留學生,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中國學生通過留學生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留學生通過中國學生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同時學生還可以自發組織英語角、英語活動社團,通過英語愛好者的相互學習,實現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目的。而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具有活動時間多、活動形式多樣、涉及內容豐富的特點。

2.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設定一個特定的主題,然后將班內同學自由結組,全部參與。這樣的英語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運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認識,在主題的選擇上既可以選擇當前的熱門話題,也可以選擇具有中外特色的話題,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例如,在中國和外國都有關于愛情的悲劇,老師可以請同學分組表演《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話劇,使同學在表演中既能看到中外文化的相同點又能看到中外文化的不同點,同時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篇5

一、“教學名師”工程為廣大教師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

1 怎樣做“教學名師”?“教學名師”工程為廣大教師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教學名師”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獨特的教學風格,這使過去長期困擾“誰教得好”的軟尺子有了硬標準:

“教學名師”要有高尚的師德和真摯的教育感情。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教師職業道德,敬業愛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有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我校首位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得主史啟禎教授就是這樣的人。史啟禎教授除了在外開會和生病,每日(包括假期)都早早來到辦公室,思索著學科的發展,精心的耕耘,在爽朗的笑聲和細語中與學生探討論文和教材。他說:“教師應該用自己的風范來影響感化學生,更要用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關心和愛護學生。”

“教學名師”要有扎實寬厚、廣博精深的知識結構。教師知識淵博,思維活潑,才能在教學中把握全局,融會貫通。史啟禎教授曾三次赴美國西北大學與美國科學院院士、原美國化學學會主席巴索洛教授合作、學習,巴索洛教授稱他是“實驗藝術家”。史啟禎教授任教期間,先后主持了7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其中有兩項中美之間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80余篇研究論文中有140多篇是發表在sci源期刊上。在世界著名雜志《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的4篇論文被國外雜志、專著引用600余次。作為學術帶頭人,最早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物理無機化學研究所和陜西省物理無機化學重點實驗室,于2007年與化學系其他兩個省重點實驗室一起組建了西北大學合成與天然功能分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生的教學理念“科學研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風范,可以改變一個人對書本知識的看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而老師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這個渠道,將這些變化傳遞給學生,進而引發他們的變化”,在改變著、豐滿著我校的無機化學學科。

“教學名師”要創造性地從事教育工作。教師的觀念一方面影響自己的教育行為,一方面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存在顯著的影響。史啟禎教授善于突破原有的凝固的思維模式,創造性地獲取、加工、輸出新的教育信息,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內容,在教學手段、教學的組織形式上突出創造性的特點,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他在11年中將《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出版了三個版本,使之成為迄今教指委為應化專業立項編寫的唯一一本專業基礎課教材。先生主筆翻譯出版了《過渡元素金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前沿》、和《空氣敏感化合物的操作》,通過精品教材引進先進教學理念。他以“瞄準國際前沿,推動我國無機化學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的現代化”獲得了陜西省和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

“教學名師”要有高超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史啟禎教授在對美國大學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必須要改變我們已有的教育觀念”,開始了新的探索,他要創建一個平臺,一個能將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性相融合的平臺;他又提出“教學和科研是鳥的兩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先生樂此不疲,在國內外教育期刊上,率先試驗“無機化學”的雙語教學,耗費14年主譯4本外國精品教材——體現著“只有將中國傳統教學思想與西方現代教育思想實現完美融合,教學改革才有出路”的教學理念。先生認為“不能將當代標志性成果當作一種時髦的點綴,我們的著眼點甚至也不能只是介紹成果本身,而是隱含在成果背后的科學思維方法”。就是在這種先生首先擁有雄厚的科研背景、先進的教學理念、辛勤的耕耘和收獲氛圍中,我們才能時刻關注國際上學術研究的進展狀況,消化理解這些最新研究成果,才使我校無機化學學科成為了一個銳意進取的團隊。的確, “教學名師”的效應在這里產生。

2 以“教學名師”為榜樣,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名師”工程使我校開展一個以“教學名師”為榜樣,促進教師隊伍建設的活動,對于穩定我校良好的教學秩序,實現把我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至關重要。首先,從思想上要認識到這一舉措是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名師的效應就是一所學校的效應,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校發展的根本措施。其次,要注意從基層培養抓起,從樹立旗幟、建立團隊抓起,抓好學校層次的名師建設。第三,要創建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營造寬松的學術氣氛,激發教師的創造激情。在這樣的努力下,我們無機化學教研室的唐宗薰教授榮獲了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西北大學的兩位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都出在無機化學教研室,他們又同時獲得陜西省教學名師獎。還有兩位教授獲得了校級教學名師獎(西北大學定名

 

轉貼于

為教學質量獎)。

名師為廣大教職員工樹立了榜樣,使廣大教職員工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敬業愛崗,扎實工作,為進一步提高西北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教育部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我校在這一工程建設中,討論了“課程建設規劃要注意什么”、“教學隊伍建設難在哪兒”和“關于教學如何實現現代化”問題,嚴格按照“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建設示范性課程。從2003年至今,我校有校級精品課程38門,省級精品課程3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2007年度又有22門校級優質課程申請參評校級精品課程。唐宗薰教授主持的“中級無機化學”和高勝利教授主持的“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兩門課程被評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這兩門課程在全國得到了好評,影響巨大。其中“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課程已建設了資源豐富、界面新穎的網絡資源(全國已有53個網站使用和傳播),從學生學習到同行備課,多層面起到了輻射示范作用,發揮了精品課程的帶動作用,為國內同類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套從教材到教案、從課堂講授到課外學習的完整的、可行的教學模式。該課程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制作精良的課件被眾多網絡紛紛轉載,得到了兄弟院校學習和講授普通化學課程的學生、老師的一致稱贊:“是大家學習和講授普通化學課程的好幫手”。

三、“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建設工程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打沖鋒

教材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立足于我國國情,學習國外經驗,為國內服務,體現中國特色;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們無機化學教研室史啟禎教授主編的《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和唐宗薰教授主編的《中級無機化學》分別作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兩本教材突出了人本教育、實施差異教育的思想;著眼于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需要,著眼于學生能力和智慧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合理解決了以往教材只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和崗位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專業面過窄、直接影響對社會需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內容陳舊、不能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不能體現科技發展的需求和時代的特征與課程結構和內容缺少彈性、缺乏設置合理的選修課目、不利于安排教學等問題。前者具有明晰的定位、實現“立體化”、全新的構架、很強的可讀性和探索了低年級開展雙語教學形式等特點,2007年榮獲陜西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先后入選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選題研究項目、陜西省“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教材規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教材建設項目”。后者填補了無機化學與高等無機化學之間的“中等”水平,完成了同一學科三個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正如黃春輝院士的評價:“我認為作者自始至終在深度和廣度上,在知識層次和編寫方法上都認真地把握住了‘中級’這個位置。這是一本內容豐富,很有特色,符合教改方向的教材。”

四、“教學科研訓練”工程是高等理科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催化劑

教育部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的“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旨在促進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結合,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是提高高等理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又一舉措,取得了預期效果。在這項基金的資助下,我們化學系順利入選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成為陜西省“具有工學和醫學背景的化學拔尖創新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篇6

關鍵詞:美國;內華達州;教師評價體系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部分中小學就建立了教師評價體系,教師評價成為一種常規的學校管理工作。然而,由教師團體創立的“新教師計劃”(New Teacher Project)在2009年進行了一次調查,其結果顯示,美國的教師評價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評價次數不夠,評價并未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習有影響的行為,99%的教師被鑒定為“滿意”,評價不能明顯區分教師的質量等[1]。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體系也存在著這些不足,對于提升教師質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2012年的教學質量排名中,內華達州在美國所有州中排第48位,總成績為“C”[2]。這一結果說明該州的教師教學水平較差,需要通過教師評價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教師評價體系改革迫在眉睫。

內華達州參議院通過了Bill222號議案,為該州教師評價體系的改革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并授權成立了由15名專家組成的“教師與管理者委員會”(Teachers and Leaders Council,TLC)[3]。TLC的職責之一就是向州教育廳提供教師評價新方案,建立有效的評價模式。2012年1月,TLC開始了全面的、新體系的開發工作,經過為期一年的醞釀、修訂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新的教師評價框架。在一些學校試用后,內華達州教育廳于2014年9月正式批準了《內華達州教師績效框架》(Nevada Educators Performance Framework,NEPF)[4]。目前,該州的教師評價就是依據這個框架來實施的,在評價的目的與功能、標準、工具、具體步驟等方面,與以往教師評價體系相比都有了新的變化。

一、目的與功能

(一)目的

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區分出擁有高水平教學能力的教師;二是判斷教師的各項工作是否達到基本要求。例如,教師是否幫助學生達到了預期目標,教師是否有效地與家長合作,教師之間是否有效地開展了合作等。

(二)功能

有效的教師評價是提高教師質量和公平分配高質量教師的重要手段,因此,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是內華達州提升本州教育在全國排名中的位次的重大舉措。NEPF指出,新的教師評價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學生而言,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能夠得到高質量教師的授課和引導,從而增加進入理想大學的機會,并為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第二,對于教師而言,通過與評價者的互動交流,教師能夠及時獲得關于自身工作情況的反饋。有效的教師評價不僅要為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的設立提供信息支持,而且要為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提供幫助。第三,對于學校而言,有效的教師評價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為學校的重大決策提供依據,包括師資的合理配置、教師激勵機制的建立等。

二、標準

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體系包括兩個維度,即教師的教育實踐和學生的表現。其中,教師的教育實踐維度包括教師的教學實踐和教師的專業職責兩個亞維度;學生的表現維度主要包含學生的學習成果(見圖1)。

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體系是由設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評估、標準和學生測試國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NCRESST)開發的。瑪格麗特?哈里塔基(Margaret Heritage)博士和她的團隊在不斷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教師評價體系。教師的教學實踐指標主要指向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和對學生行為的正確引導能力。每條指標下對應3~4個具體標準,每個標準的得分為從高到低四個等級(見表1)。

教師的專業職責亞維度主要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以外產生影響的能力和教師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的能力設立不同的標準(見表2)。

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最后一個亞維度是學生學習成果,主要通過以下三類數據加以衡量:一是能夠反應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獲得預期成長的數據,二是能夠反應學生對該學科內容的掌握熟練程度的數據,三是能夠反應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縮小的數據。只有在對這些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進行檢驗之后,它們才能被用于對教師的評價。[5]

三、工具

教師評價過程中需要借助相應的工具,科學評價工具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主要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師評價表。在教師自我評價環節,教師需要運用自我評價表;在結果分析與目標設立環節,教師和評價者需要使用目標設立和工作計劃表。表3列出了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常用工具。

四、基本步驟

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包括五個基本步驟,如圖2所示。

(一)教師自我評價

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指導性原則是評價要由評價者和教師共同完成,而非僅僅將教師置于被評價的位置,即教師應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師評價的過程之中[6]。教師在自我評價過程中有主動權,他們主要分析學生的成績,并對自己的教學表現進行反思。一方面,教師借助《自我評價表》,結合州教師教學實踐和專業職責的評價標準,給自己打分,并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進行總結;另一方面,教師借助《目標設立與工作計劃表》,結合自我評價的結果,擬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個人專業發展目標以及行動計劃。

(二)結果分析與目標設立

首先,在評價前會議上,教師向評價者提交依據自評結果填寫的《目標設立和工作計劃表》,包括教師擬定的目標、制定的工作計劃以及檢查自己是否達到目標的標準。其次,評價者、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共同討論,并結合學校的實際,對教師提交的計劃進行適當的修改。最后,擬定出既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又與學校、地區和州的教師評價標準相一致的教師工作目標和計劃。

(三)共同收集相關信息

教師工作計劃是教師和評價者之間對話、合作和采取行動的依據。教師在評價者的支持下實行已制定的目標和計劃,并由評價者收集能夠反映教師達到教師評價標準程度的信息,為最后評定教師等級積累事實依據。

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是觀察,評價者直接進入課堂,對教師的實際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親身觀察。評價者可選擇兩種觀察方式,即正式課堂觀察和隨機課堂觀察。在正式課堂觀察前,教師和評價者召開觀察前會議,并運用《觀察前會議表》對即將展開的觀察進行討論,使雙方都明確課堂觀察的重點和標準。在觀察時,評價者運用《課堂觀察表》做好相關記錄。在觀察后,評價者要填寫《信息檢核表》,將觀察到的教師行為與州教師評價標準進行對比。另外,教師和評價者要參加觀察后會議,并運用《觀察后會議表》對觀察進行分析和討論。隨機課堂觀察是指根據需要隨時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評價者和教師不需要召開觀察前會議。

(四)中期檢查

中期檢查的目的是加強教師和評價者之間的對話,確保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正確和充分的了解,發揮形成性評價的調整和導向功能。中期檢查工作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教師需要分析已經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結合第二步中設立的工作目標進行對照檢查,并對自己的教學作出適當調整,確保接下來的教學實踐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教師和評價者在每一個目標的完成情況和教師表現評定方面,經過討論達成共識。中期檢查是影響教師最終評定等級的關鍵,在反思和檢查中評價者幫助教師發現先前存在的問題,及時地修改工作計劃,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

(五)總結與評定

評價過程的最后一步是總結評定,是每一輪教師評價的終結。評價者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結合教師提供的數據、信息以及個人總結,并對照NEPF中規定的教師評價標準,對教師作出總結性評定。對于教師得分的判斷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評價者依據評價過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對各個部分給出相應的分數。第二,將各亞維度下的指標平均分作為亞維度得分。第三,將教學實踐和教師專業職責兩個亞維度的得分分別取平均數,同時填寫《教師教學實踐亞維度得分表》和《教師專業職責亞維度得分表》。第四,教育實踐維度在整個教師評價中占50%,其中教學實踐亞維度占35%,專業職責亞維度占15%。教學實踐亞維度分數的35%加上教師專業職責亞維度分數的15%得出教育實踐維度分數。第五,評價者填寫《教師教育實踐維度得分及等級評定表》。

評價者通過對教師教育實踐(50%)和學生表現(50%)兩個維度的判定,得出教師的最終等級。評價結果把教師分為四個等級,即高質量教師、熟練教師、發展中教師和不合格教師。最后,評價者要形成一份終極評價報告,在獲得教師本人認同后,放入其個人檔案中。

五、對不同類型教師的評價

內華達州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實施不同的評價(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體系具有嚴密的程序性和很強的針對性。該體系考慮到教師之間的個體差異,對處于不同水平的教師采取區分性評價,即針對不同教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通過差異化的評價來促進教師素質和工作績效的提高,是一種有效的區分教師和監督教學的辦法。

六、啟示

(一)增強評價標準的完備性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對其衡量標準有著嚴格的要求,內華達州教師評價標準全面、細致、層次清晰。該評價標準在檢查學生表現和成績的同時,還考核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并且涉及教師與學生家長和社區的合作能力。然而,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目前實行的教師評價標準較為單一,過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使教師評價理論上的要求與實際中的做法出現了明顯的反差[7]。教師評價的標準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使學生取得好成績的教師就是好老師”這樣片面的教師評價觀。因此,美國內華達州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第一,評價標準應該包括教師工作的各個方面,如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工作、與同事合作、與家長溝通、學生成績等。第二,每個評價標準下應設立不同水平,賦予不同的分值,這樣有利于評價結果的細化,便于區分教師的實際表現。

(二)突顯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評價者和教師共同參與和相互合作,是美國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一條重要的指導原則。這一原則貫穿于整個評價過程,給予了教師更多的自和參與權。目前,雖然我國一些中小學開始把教師和學生吸收到評價的主體當中,但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的權重很低,真正的評價主體還是學校領導和各學科組的負責人等[8]。筆者認為,要突顯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性,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評價者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用“以人為本”的態度對待教師。在與教師的對話和溝通中相互理解、協商,給教師充分的自。第二,教師也應加強評價中的主動參與意識,深刻認識到通過自我評價能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并主動地與評價者溝通,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

(三)加強評價過程的系統性

美國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過程包括五個緊密銜接的步驟,即教師自我評估、結果分析與目標設立、共同收集相關信息、中期檢查、總結與評定。評價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過程,只有加強評價步驟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保證評價取得成效,達到改進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目的[9]。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教師評價的系統性。第一,評價的各個環節應該緊密銜接。評價實施者在設置具體環節時,要考慮到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教師評價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各部分配合周密才能發揮整體的最大功效。第二,評價過程要借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收集準確的數據和信息,并將結果進行量化,從而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規范性,對教師作出客觀的評價。

(四)注重教師評價的差異性

美國內華達州的教師評價體系是在承認教師具有差異的前提下建立的,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是一個能夠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然而,我國的教師評價缺乏彈性,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方法。一項關于中學教師評價現狀的調查表明,絕大多數教師對現行的教師評價標準、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不滿意[10]。中小學教師評價幾乎沒有考慮到教師的差異,存在著嚴重的“區分性缺失”。教師評價要想促進教師的發展,就要兼顧教師的差異。一方面,教師管理者和評價者在觀念上應該承認教師差異,評價制度要與人相適應;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必須考慮到教師的差異性,包括教師個性特征差異、專業發展過程差異、專業發展目標的層次性差異等。

(五)充分利用教師評價的結果

美國內華達州教師評價的結果會作為下一輪評價的重要參考,被評為不同等級的教師在評價中會接受不同的考查。教師評價不只是監督和管理的手段,更應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的手段。評價結果的獲得并不是評價工作的結束,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和調節功能,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評價結果。然而,我國的教師評價結果主要是作為教師獎罰的依據,如果評價的結果好,就會受到獎勵并且被樹立為典型,但如果評價結果差,就會對該教師加以批評和懲罰,影響到教師的職業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學習美國內華達州的經驗,充分利用評價結果來幫助教師成長。學校管理者要加強對評價結果的重視,將評價結果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參考。除此之外,評價者應該對教師評價結果進行縱向比較和綜合分析,幫助教師看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并為他們提出指導性建議。只有各方面都能科學得利用評價結果,教師評價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2]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PF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lines[EB/OL].http://doe.nv.gov/Boards_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 and_Leaders_Council/2013_Agenda_and_Minutes/Resources_Library/2013/June/13_06_14_NEPF_Teacher_Evaluation_Guidelines/,2014-12-20.

[3][5][6]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PF Tools Protocols[EB/OL].http://doe.nv.gov/Boards_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and_Leaders_ Council/2014/September/NEPF_Tools__Protocols-Sept_2014_(1)/,2015-01-20.

[4]Neva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vada Educator Evaluation[EB/OL].http://doe.nv.gov/Boards_ Commissions_Councils/Teachers_and_Leaders_ Council/2012_agendas_and_minutes/2012/November/2012-11-2_TLC_Teacher_Listening_Tour_ppt_-_James_-_11_02_12/,2015-01-18.

[7]謝安邦,侯定凱,王婧莉,顧玲玲.走向多元、綜合的教師評價――當前我國教師評價研究述評[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2):35.

[8]卞金祥.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7(3-4):77-78.

篇7

關鍵詞:無機及分析化學;任務教學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082-03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目前我校基礎課的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知識傳授為核心,教學內容以文本、動畫、圖形、聲音、圖像等形式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提供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得不明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訓練不夠,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少,學生缺少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學進度過快,學生幾乎不記筆記。為解決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校任課教師對《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引入了任務教學法,建立了網絡課程平臺,開設了“儀器分析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專題,介紹了前沿科學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實行了學生講習題老師點評的新的習題課模式,改變了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的評價方式等。本文的目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分析總結任務教學法應用于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成效和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一些建議,為大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任務教學法

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并廣為應用語言學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學生中心,從做中學”,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使每節課目的明確、內容實在、效果最佳。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被概括為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任務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改變了師生的角色關系和學生獲得知識的路徑。目前任務教學法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但在理工農醫教學中的應用還較少。

二、任務教學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的實施

任務教學法的實施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和農學類2011級和2012級17個班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進行。具體任務為“分析化學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和“分析化學測定方法的比較”兩大主題,兩大主題又分為分析化學在植物科學、動物科學、食品科學、林業科學、水污染檢測、土壤污染檢測中的應用,蛋白質、地溝油、水硬度、鐵、化學耗氧量、Vc測定方法的比較等十二個具體任務。任務教學完成的過程為分配任務、分組討論、查閱文獻資料、閱讀文獻消化資料、歸納總結撰寫匯報提綱、制作匯報PPT、全班匯報、撰寫論文等具體步驟。每班分為兩個小組,每組十五個同學,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具體任務,組長負責本組任務教學的完成。任課教師在介紹任務教學的目的和實施辦法后,給學生介紹并上網演示了文獻查閱的具體方法,詳細介紹了科技論文寫作的格式、要求和要點等。任務教學結束后,學生民主選出表現最好的兩個小組,教師對獲勝小組成員進行獎勵。教師對每個學生在任務教學中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價,作為本課程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

三、在大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應用任務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將任務教學法應用于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是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種嘗試。作為大一新生我們是第一次接觸到任務教學法,對這種教學方法我們感到新奇,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能夠自覺地參與到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去。通過參與和完成任務教學,我們感到自己查閱文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人與人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制作PPT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任務教學法應用于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的改革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們喜歡任務教學法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任務教學法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主向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主體的轉變,真正實現了互動教學(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與現代教學所倡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任務教學法擺脫了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滿堂灌”的弊端,學生不再是機械地接受老師知識的傳授,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索尋求新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任務教學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是“被”學習與主動學習角色轉變的一次飛躍。對于非化學專業的學生,該任務的完成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了解所學專業與分析化學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和對學科交叉點更深入的探索。我們希望在更多的課程中能引入推廣任務教學法,希望能更多地參與到大學教學活動中去。任務教學法應用于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任務教學的成效會更加明顯。

1.考核制度的改革是任務教學法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任務教學實施過程中,雖然大部分同學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但不可否認仍有個別同學參與任務教學的熱情還不高,重視程度還不夠,把任務教學等同于一般的課外興趣活動,有應付任務之嫌。有些學生擔心在任務教學中的表現不能被老師肯定而心中沒底。究其原因是任務教學的考核方法與學業成績無太多關系。大一新生多年接受應試教育,其應試觀念尚未轉變,而當今大學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標準仍然是分數,因此在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開展任務教學不能脫離這一實際。目前的任務教學過程雖有一些考核項目,但還不夠具體,考核內容還不夠多。在任務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表現的考核,應將學生在任務教學中的積極性、參與度、表現情況、知識掌握程度、任務完成情況、能力提高幅度等內容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并最終體現在學生課程成績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才能通過任務教學使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脫離考核的任務教學,僅憑學生興趣來開展任務教學,教學效果一定不好。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讓所有學生百分之百投入,但加強學生的考核、獎懲分明是圓滿完成任務教學的重要保障。

2.任務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指導。相比于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任務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改變了師生的角色關系,學生變成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教師成為學生完成任務獲得知識的指導者。任務教學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應用實踐中,任課教師為學生確定了具體任務,制訂了詳盡的實施方案,介紹演示了文獻檢索方法,詳細介紹了科技論文寫作的格式、要求和要點,對實施過程進行了一定的檢查,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了總結。但我們認為,任課教師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的指導。學生畢竟是初次接觸任務教學法,由多年的被動學習者突然變成了主動學習者,在很多方面還不習慣、不適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教師給予指導。任課教師在安排任務教學后,應引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應對學生任務完成的各個環節進行指導,應隨時關注學生任務完成的進展,應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應對學生面臨的困難給予具體的幫助,應督促檢查確保任務教學的順利完成。只有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任務教學法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才能實現。

3.任務成果匯報形式應更為豐富。《無機及分析化學》任務教學法成果的匯報模式為“ppt+學生匯報”,任課教師采用這種模式的初衷是提高學生制作ppt的能力和演講能力。毫無疑問采用這種模式確實顯著提高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問題是現在實行大班上課,學生分為六個小組,六個小組匯報人都用同一種模式匯報,就顯得形式過于單一,很難持久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因而也就很難使學生掌握全部匯報內容,任務教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我們建議任課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匯報方式。在“ppt+學生匯報”這種匯報模式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成果與同學分享。只要學生能夠很好地展示任務成果,小話劇、小品、相聲、動畫、打油詩、順口溜、猜謎等匯報形式都可以采用。應該允許匯報形式上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樣才有利于聽匯報的同學集中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得任務教學法成效更加顯著。成果匯報環節中同學們容易出現的問題,一是過多地關注PPT效果和匯報人的表現,而忽視“分析化學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和分析化學測定方法的比較”這一主題。二是有些匯報人制作的ppt過于花哨,插入了較多與所研究課題無關的流行元素,不適合于學術活動。三是ppt顏色搭配和文字大小不合理。這方面的問題任課教師要更多的給學生引導和指導。另外由于是大班上課,匯報人較多,教師給定每個小組匯報的時間僅為13分鐘,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匯報人很難將匯報內容講述清楚,很多內容只能寥寥數語帶過。建議增加小組匯報的時間。匯報人匯報時應把握住重點,內容的安排應詳略得當。匯報人還應增加與聽講同學的互動。只有這樣任務成果匯報的效果才會更好,學生的收獲才會更大。

4.應精心選擇學生完成的目標任務。任務型教學在文科特別是語言學科中應用十分廣泛,而在理工科教學中的應用較少。這是因為文科教材中語言敘述性內容較多,需要學生掌握的多是一些明白易懂的知識,而理工科教學內容大多抽象、高深、難懂,公式符號較多。在理工科教學中應用任務教學法任務的選擇范圍相對較窄。在無機及分析化學任務教學法實踐中,學生所完成的任務由老師確定。具體任務為“分析化學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和“分析化學測定方法的比較”兩大主題,兩大主題又分為分析化學在植物科學、動物科學、食品科學、林業科學、水污染檢測、土壤污染檢測中的應用,蛋白質、地溝油、水硬度、鐵、化學耗氧量、Vc測定方法的比較等十二個具體任務。由于所完成的任務緊扣教材,學生對分析化學在農業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不同測試任務的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增強了同學學好無機及分析化學的自覺性。我們認為任課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學生完成的任務,所確定的任務應與課本內容契合度較高,應盡量貼近生活實際且完成難度不應太大。另外,學生所完成的任務不應太類似,各組任務差異性大些更好,這樣同學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獲。建議可以把“如何查閱科技文獻”、“如何撰寫科技論文”作為一項任務來讓學生完成。

5.應改進分組方法,加強同學間的交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任務教學分組是機械地按學生學號的單雙來進行的,這種分組方法沒有考慮到同學的性別、能力差異和特長,導致小組成員的構成不盡合理。比如熟悉計算機和擅長做PPT的同學過于集中在一個組,而另一組缺少這種特長的同學;男女同學過于集中不便交流,等。每組15個同學人數太多,同學均承擔著不同的任務,任務分配過細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建議分組應更小些,每組7~8個同學為宜,每個同學承擔2~3項具體任務為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承擔不同任務的同學交流還較少。建議任課教師改進分組規則,增加小組討論的次數,加強同學間的交流,改變小組中分工容易分家的現象。

任務教學過程中小組長是教師與學生間聯系的橋梁,承擔著領導組織小組成員完成任務教學的重任,小組長的作用能否很好發揮直接影響著任務教學的成效。應選擇具有領導能力、責任心強的同學作為小組長的人選。組長應根據組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具體任務,應督促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及時組織同學研究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協調好承擔查閱資料、整理資料、制作PPT以及成果匯報同學之間的關系,以及多和任課教師溝通,求得教師的支持和指導。

四、結語

將任務教學法應用于大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是大學教學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實踐表明,任務教學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任務教學法不僅改變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任務教學法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對學生能力培養不足的缺陷,實現真正的互動教學。任務教學法在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不斷實踐、不斷探索和不斷改革,任務教學法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會愈加明顯,任務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好,任務教學法也會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我們期待任務教學法能在更多的課程得到應用。

參考文獻:

[1]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學,2001(6):32-34.

[2]高勇,于來虎.目標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和與實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3):31-34.

[3]孫娜,李麗霞.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8(5):151-15.

[4]芮光偉,蔣珍菊,岳松.農科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5]魏天嬌,王藝儒,黃森.在農科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應用任務教學法的成效和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2):16014-16015,16018

[6]王伶.任務教學法和分組合作模式在外貿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55-57

基金項目:2011年陜西省教育廳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1BY12)

篇8

論文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作為國際性的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對于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適應這種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已成為目前大學英語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國的英語教育政策缺乏明確性、一貫性和系統性,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一直定位在基礎英語,教學重點放在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上。盡管也進行過“大學英語”分級和分課型(視聽說和讀寫譯)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們的聽說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時照顧到了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的具體英語學習需求。但是,“大學英語”教學隱藏的致命弱點沒有得到克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單一(只有“大學英語”視聽說和讀寫譯兩門課程),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依然在關于聽、說、讀、寫、譯究竟哪個更重要的爭論中糾纏,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的整體性。

這種一成不變的基礎英語定位使大學英語教育和中學沒有太大的區別,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教育過程等各個層面都存在,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在這種定位的基礎上,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各種級別的英語考試,考試過后就沒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課堂上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內容主要是對語法、詞匯等的仔細分析,很少注重語用教學,大學生在校時英語口語和寫作成績都相當好,但因為不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無法滿足具體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連的國家IT人才招聘大會上,戴爾、惠普、華為等200多家企業提供了5000多個需求職位,但是在2萬余人的應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落選,其英語水平與職位所需要的英語能力相差甚遠。這種英語語言能力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成為制約國際化人才發展的瓶頸。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際化”應該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決定高校投入與績效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規劃也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確立了方向。“大學英語”不再只是一門普通課程,作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質特征使它應該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從基礎英語技能培養逐漸轉到專業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不僅要培養大學生一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培養與專業崗位有關的外語工作能力。要幫助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閱讀英文原版的專業書籍、用英語撰寫專業論文、用英語與國際同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提高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服務。

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1.教學理念

新世紀以來,世界已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在這個大環境下,大學英語教育要“以面向國際和跨文化的理念為中心”,著力拓寬學習者的國際視野,增強其跨文化溝通能力。英語不能只單純作為一種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有承載、傳承、建構特定文化的功能”與機制,語言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文化學習的過程。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識和行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

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素質:具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和多語種表達能力;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國際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等都有較深的領會;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整合能力;在國際舞臺上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因此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接受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由于語言與文化和思維不可分割,英語課不能只作為一門純語言知識技能課,而且是一門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格個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識課程。教學理念應以知識為主,通過知識學語言,熟悉異域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專業知識,使語言學習更加接近自然習得狀態。要強調“文以載道”,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和思辨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這樣才不至于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損國格和人格的行為。

2.教學方法

“根據相關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等,以及Krashen的輸入論、Oxford的語言學習策略論、Reid的知覺學習風格論、Vygosky 的最近發展區、Swain的輸出論等,外語教學中可以采取協作探究式、互動反饋式、意義學習式、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調整式等具體教學模式。”

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輸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教師應盡量減少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學、討論、研究時間,教學內容要融入各種課堂活動中,靈活運用討論、案例、問題、活動、游戲等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勇敢大膽地提出對于問題的獨到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教材方面,教師不僅要認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還要通過其他渠道開發與語言對象國有關的文化知識,要注意開發與語言對象國的生活習慣、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價值觀念等有關的交際文化。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來源廣泛的各種信息,具體包括所需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跨學科性內容,以紙質資源、音像材料、網絡平臺、語料庫等形式呈現,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某一專題,讓學生充分利用多方資源獨自探索、研究,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間予以指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聯想創造能力、持續鉆研和終身學習能力。

語言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內,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發,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知識的延伸,活動可以在校內和校際之間進行,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夠大面積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語的環境,實踐和拓展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如開展英語角,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視新聞,創辦英語廣播電臺、英文期刊,組織英語專項比賽(詞匯、聽力、演講、寫作、小品等)和大學生英語競賽等。活動還可以跨越國界,讓中外學生共同組織夏令營,在系列特色運動中體驗異國文化特點,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開展國際合作教學、國際教室,網絡虛擬社區,定期組織不同國度的學生進行交流,為大學生提供國際化經驗,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增進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關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與國際人士溝通和交流。

3.課程設置

2001年,教育部發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爭取國際留學生資源,教育部從2009年起開始在我國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語課程。復旦大學在2009~2010學年的第二學期就開設了101門全英授課的專業課程。為了應對這種全英語專業課程,學生需要一門銜接性的課程。這一項任務完全可以由“大學英語”課程來承擔。而且,隨著高中新課改在全國20多個省的施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畢業生已經具有相當于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如果還是以基礎的語言技能培訓為中心的話,就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根據這種教育的新形勢,“大學英語”應該構建技能本位課程和內容依托課程相融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

(1)開設語言技能課程,包括“高級聽力”、“高級口語”、“高級閱讀”、“高級寫作”和“高級翻譯”。高級聽力課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電影作為素材,使學生接觸到最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培養高超的聽力技能;高級口語課培養學生公共演講、商務演講、學術演講、演說與辯論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國際性的學術和商業活動奠定基礎;高級閱讀課程培養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和報刊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高效獲取英語信息的能力;高級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論文寫作、創意寫作能力;高級翻譯課程包括科技英語或專業英語翻譯。

(2)開設內容依托課程,包括“科技英語”、“工程英語”、“商貿英語”、“軟件英語”、“法律英語”等課程。幫助學生熟悉相關專業的詞匯特點、句法結構和篇章特征,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的全英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3)開設人文社科基礎課程和系列講座。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會、歷史和文化,具有國際思維和世界眼光,通過學習“中華文化”課程,讓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英語表達,使中國學生能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本土文化,在廣采博收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傳承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篇9

論文關鍵詞:一體兩翼;教學質量;教學方法;能力培養;學生特點;教學管理

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民辦高等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民辦教育事業發展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民辦高校也認識到抓好教學質量是辦學立校的重要保障。筆者以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計算機系的教學建設為例,淺談青年教師如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辦學指導思想

我院1999年創辦,自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后,經過8年的研究與探索,將增城學院的辦學定位于:以培養高級實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學思想;以“一體兩翼”為人才的培養模式。計算機系根據當前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在學院辦學思想的指導下,經過10年的辦學實踐,將計算機系的辦學模式定位于:“一體”指的是計算機的應用及研發能力,“兩翼”即是管理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技術能力和創業能力這四種能力。

二、教師隊伍現狀分析

與其他民辦高校一樣,我院師資的現狀也是“兩極分化”、“青黃不接”的現象。目前計算機系的專任教師共4O人,其中年輕教師33人,年齡介于25—35歲之間。本科生l2人,碩士生l7人,在職博士4人,初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l9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民辦高校中高學歷高職稱的年輕教師比例極少,大部分的年輕教師都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經驗及科研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年輕教師要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要從思想上進行充分的認識:

首先,青年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學院的辦學定位、辦學思想、從全局上理解和把握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通過日常的工作會議、培訓及自學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認知水平。

其次,要對教學對象的共性進行充分的理解。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民辦高校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點共性:

(1)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相對優越,但貧困生也不在少數,貧富不均使學生容易產生物質上的攀比。

(2)盡管民辦高校中不乏佼佼者,但普遍學習基礎差,自律能力不夠強,自覺性較差。

(3)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良莠不分,管理難度大。

(4)學生業余專長較多,但學習動力不足。

最后要對各門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融會貫通,傳授知識才能承上啟下。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舉措與辦法

1.舉措

我院計算機系抓教學質量,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1)發動教師總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經驗,重點加強研究課堂教學方法,使教師都具有課堂教學的基本功,加強典型示范,開展各類教學競賽,以老帶新,總結傳授經驗。

(2)從能教學人手,培養教學能手。教學能手強調的是課堂教學的本領,能說課、帶動課堂氣氛,使學生喜愛聽課。

(3)加強教師科研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應用技術及研發技術帶進課堂教學中,指導教學充實教學內容。

(4)發揮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加強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和決策能力,把權、責和服務三者統一,帶動年輕教師。

2.方法

(1)必須在備課下功夫。首先教師應充分理解~tf-]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及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屬于專業基礎及先行課的應以細講為主,屬于專業技能課的應結合教學體系中的基礎及先行課程的內容慎選教材及例子來進行講授。必要時教師也需先消化基礎課及先行課的內容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組織備課。這樣就避免了講授內容的重復或學生對知識認知不全面的問題。

其次在備課過程中,要找出每次課堂講授的知識點,認真備課寫好教案,設計好教學流程。把講授的大致內容進行記錄及講授時間進行標注,這樣能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課堂時問的作用。備課中如發現內容過多時間太長的應分開課堂來進行講授,避免碰上課間休息導致下節課又必須重復講授同一內容的問題。如時間較為寬裕的可安排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或做練習。

最后講授前預先演練一次,這樣教師能對自己安排的內容更好的理解,在講授過程中也可避免出現語言表達不清等問題。

(2)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提高說課藝術。課堂教學質量重點在于教師的“說”課藝術上面,絕大部分教師都遇到過不知如何“說”課的問題,甚至在講課過程中出現連自己都不知所云的狀況。如果教師缺乏語言方面的素養,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用“說話”來引導學生學習,就不能獲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年輕教師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培養自己的課堂語言藝術,這樣才能把課說好、說活、說得生動,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氣氛和積極性,讓學生愛上課堂的教學。

教師在培養的個人語言藝術上,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不斷學結:

1)運用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注意語言表述的完整性。

2)適當使用自然得當的身體語言。

3)善于運用情感性語言。講課時在不同的場合運用適當的音量、語調和語速進行教學。

(3)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高校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實驗法、演示法、參觀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等。年輕教師必須學會善于根據教學內容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以“組織行為學”教學為例,它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模擬情景法等等。教學中播放一些錄像片段,引入企業的情景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聘請企業的高管到課堂上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應用面授個人的管理經驗,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善于掌控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其重要性就如樂團中的指揮官。要從全局去“察言觀色”掌控課堂,及時調整學生學習情緒及課堂的氣氛。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面露倦意、低頭交耳等現象的時候應使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同時教師要學會合理控制時間,按教案上備注的時間,調整內容的講解速度,另外可以在講臺放置手表,一方面便于觀察時間,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斷看表的尷尬。

(5)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有效的管理辦法。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須從兩個方面明確和強化教學質量觀:首先要明確知識傳授是手段,能力培養是目的。其次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生自學質量評價教學的質量。課堂教學管理從狹義上理解就是當堂課程的管理,是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大學四個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目標定位都不一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辦法進行引導和管理。

各年級學生狀況的不同表現:

1)大一學生是:對新環境興奮、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對知識的盲目學習,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敢于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2)大二的學生是:開始為未來知識的應用有新的定位和奮斗目標,從參加社會活動逐步轉向和專業發展方向相對應的學術活動,重視個人技能的培養及社交能力的培養。

3)大三的學生是:對將來的就業和讀書進一步規劃,是樹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對人、事、物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有選擇地接收知識和外界的新信息。

4)大四的學生是:大四的課程以專業選修為主,同時開始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課程的任務雖然不緊張,但學生壓力大,學習的目的性更強,甚至部分學生表現出對與找工作無關的知識有排斥的心理,更多的是需要就業的指導和行業發展的信息。

教師在教學管理中,對低年級的學生應是以導學為主,教會學生如何自學,橫向灌輸專業知識,側重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引導學生誠信教育。對高年級的學生要從將來就業方面縱向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從行業發展方向上引導學生建立創業的心態,多引用社會上創業成功的例子來激勵學生。

(6)敢于創新,善于走出個人教學的困境。大多數教師在教學多年后會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習慣。部分教師針對熟悉的課程的實際應用了解不深,很多知識傳授限于“紙上談兵”,甚至考試卷子每年變化不大。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習慣一旦成形很難改變,即使個人深感必須要改變的時候,也因為習慣的慣性原因難以變化。

同時在大學教學中避免不了同一個老師教同一個專業幾門課程,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法熟悉后會產生視覺疲勞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學會適當地搭配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個人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在長期的接觸中都“備感新鮮”。

(7)大膽創新,不斷嘗試考試方式的改革。課程考核的改革也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考試制度改革是教學不斷創新的體驗和總結。要克服傳統的應試教育弊端,考試的目的考的是學生實用能力而不是記憶力,可以采取加強學生課堂學習的壓力和平時考核的比例來逐步減小期末考試的方式。

例如“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采取論課考試與實踐應用技術水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改變一錘定音評價學生成績的標準,除筆試外,加入以實踐制作“智能化電子產品”實物和設計資料作為確定理論課的成績。有些基礎理論課只能以筆試為主的,可采用閉卷、開卷或答辯的方式考試,例如“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等基礎課。只有采取這種靈活多樣的考試模式,才能真正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促進教學改革。

(8)加強實踐教學改革,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業務水平。圍繞學院培養實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水平,計算機系的實踐教學環節分成:實驗、上機、課程設計、校外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五個方面進行。經過四年的教學改革,對原有的教學計劃中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的比例進行了調整,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由原來的38%提高到45%。

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應重視具體的操作,并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通過理論和實踐課程相結合,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清楚明確的術語,準確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談個人理解的思路、發表不同的見解、大膽提出科技創新理念等,教師予以歸納分析,這樣正確地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分析比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把新學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中去,并切實地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進一步提高思維能力,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比教師直接傳授要深刻得多,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同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體驗、互動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動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9)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原則,表現出真誠、溫暖的心理氛圍,它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現課堂互動、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消除師生間的感情距離。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用愛去關心學生,多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促使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篇10

關鍵詞:高效化課堂;信息技術;多媒體;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175-01

現如今,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推廣,小學數學迫切需要運用前沿的信息技術手段完善課堂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聰明才智,以推動課堂進展。本文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對其運用的實施方法和改進對策提出以下見解。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小學數學課堂仍延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熱衷于為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數學知識點,殊不知這樣陳舊、“呆板”的教學模式等于損害教學效益。在素質教育趨勢空前加強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學應順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新形勢,不失時機地革新課堂教學模式,借助于信息時代下的教學儀器和設備有條不紊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具體而言,教師首先要明確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導學功能,認清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兒童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和探索欲旺盛的群體特征,在新知識點導入時,變以往教學的“主動灌輸”為學生“主動地探究”,徹底克服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與枯燥、乏味、單調的傳授模式,用多媒體這一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難于理解的數學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場景,牢牢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們受到課堂的熏陶與感染。

例如,在學習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時,教師若像以前“憑空”的傳授新知識,則學生會喪失聽課的激情與學習的興趣。經由多媒體展示這兩種立體圖形的生活實物后,學生們便會真正地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大家看到多媒體展示出水杯和堆積后的糧食,便會知這兩類物體分別對應的是“圓柱”和“圓錐”兩種幾何圖形,在領略生活中的數學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生活中的案例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歡愉。與此同時,在學習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教師要提前制作圓柱的表面展開后的構造,不再沿用過去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不加強自身理解的教學方法,學生看到多媒體所展示的直觀組合圖形,便不難理解計算方法了,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強化數學互動式教學模式,推進高效化課堂的建設

小學數學課堂要走向高效,還離不開互動模式的應用,在數學課堂氛圍中,教師應讓學生產生正確的空間觀念,并營造小組探究的課堂氛圍,鼓勵大家借助于“群體伙伴”的力量,克服“一對多”的教學弊端,通過問題的設置,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個人的主觀創造性,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理解,同步“消化”知識、不忘深化方法。這樣一來,數學課堂的有效性便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例如,學習“圓的知識”時,教師先給學生提問:怎樣畫一個圓,使其與給定的圓相互重合。問題安排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綜合探討,大家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經過群策群力,學生們參考教材性質得知,同一個圓內,其半徑是有無數條,并且相等,若要做一個相互重合的圓,也就是半徑與原有的圓的半徑相等,圓心在同一個位置。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索氛圍的創設,學生們對知識點的應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自身也能掌握更多的數學思考方法。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圖文并茂的優勢,挖掘學生潛質

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不單單能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升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手、腦并用,開發聰明才干。小學數學的概念極多,因小學生的年齡太小,語言理解能力不健全,對教材專業化的表述往往不能理解透徹,這便要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輔助學生理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趣味化、生動化、形象化、生活化,以此為學生接受、掌握新知識掃清障礙。

例如,學習“分數”時,學生們乍一接觸,可能會對分數的概念及加法運算的原理不清楚,教師要用多媒體圖形的形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逐步克服理解“盲點”。大家看到多媒體上顯示的一張餅,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便是1/2;相應地,計算“1/2+1/2”,除了運用分數加法法則外,還可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大家看到用圖形表示的“分數加法”,得到的結果是“1”。可見,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解決大家的疑惑與教學難點,更好地提升課堂效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小學數學教學需完全擺脫過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手段。教師在課堂上自覺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手段,在創新課堂教育方式的同時,力求教學的形象化、簡易化與高效化,充分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自信心和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解答實際問題的積極性和熱情,讓數學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徐亞秋.如何讓現代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9).

[2]張艷英.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3]張文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20).